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三语文文常知识范文

高三语文文常知识精选(九篇)

高三语文文常知识

第1篇:高三语文文常知识范文

高中语文学习在内容和要求上较初中有很大的不同:内容更多,要求更高,难度自然更大。要学好高中语文,除应有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目标与计划之外,还应具备三种品质:恒心、苦心、虚心。

高中语文具有四个特性:多样性、独立性、主观性、创造性。多样性主要表现在要求学习的知识和具备的方法与能力多种多样,从字音到交流,从词语到写作,从阅读到鉴赏,从语文学科到其他学科,从学习到生活,以校园到社会等等,似乎无所不包,可以说是纷繁复杂。而且这些知识和方法之间常常是独立的,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比如字音就是字音,修辞就是修辞,各成家国,学习的可操作性不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语文学习的主观性和创造性。主观性和创造性愈强,往往学习的准度愈大,不易把握和掌控。因此,语文学习必须具备三“心”:恒心、苦心、虚心。

“恒心”是语文学习的保证。要想取得优异的语文成绩,登上语文学习的高峰,没有恒心是无法实现。众多的独立的知识需要长时间慢慢积累,阅读与表达,理解与鉴赏更需要持之以恒地体会、思考和总结。小溪奔向大海,没有恒心是痴人说梦。因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语文学习的大敌,想学就学,不学则弃,断断续续,有始无终,无法学好语文;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无济于事的;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在语文的学习是行不通的;急功迫利,只图眼前,也不会在语文学习上有作为。滴水穿石,铁杵磨成针,都是一个“恒”字,唯有“恒”字,才能让时间改变一切。语文是门既难又易的学科,“难”在坚持,“易”在人人可学,人人能学。

苦心人,天不负,百日秦关终属楚。有了恒心还需要一颗苦心。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也总在学习语文,从未间断,但效果不显著。究其原因,多是学习的力度不够,强度不大。多表现为漫不经心,有口无心地机械学习。就如同一座家宅,你想知道内部的豪华,但却不敢进去,徘徊大门之外,你只好想像虚构;一问起内部,自然全然不知。所以,对待语文学习,我们要走进去,大胆勇敢地走进去,不畏难,不怕苦,这样,我们才识得庐山真面目。苦心是语文学习的利刃和犁铧,敢于吃苦,敢于啃语文学习中的硬骨头,你才能征服其中的知识和方法,才会有收获,才会有进步。语文的学习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是否刻苦的一种动力。学海无涯苦作舟,投悬梁,锥刺股,都明证着“苦”是语文学习的常态,停留表面,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是不能深得语文的真味,是难以得到语文的真经。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苦学是学习语文的唯一途径。

第2篇:高三语文文常知识范文

纵观十几年来的语文教育战线,会得到这样一个印象:教法的改革创新轰轰烈烈、山花烂熳,而教材的改 革创新则沉寂冷落、晨星寥寥。这种显著的反差在说明着语文教育界上层动作迟缓的同时,也说明着教材理论 的匮乏与孱弱。我们知道,教材和教法是教育的左右腿,二者必须同步和谐,教育才会有好的效果。正是从这 个意义上说,时代在呼唤更加科学的新的语文教材的出世。在此,本文愿提出自己关于语文教材类型与体式的 一孔之见,以期给专家们一点参考。

(一)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在西方,自亚里士多德倡导“文雅教育”始,一贯到今,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大体不变:识记单词、语法 、修辞、逻辑及语言应用。不难看出,老外们是把语文看作一门“技术训练”课。

在中国古代,文史哲伦理浑然一体的语文教育(传统语文教育),也是基本内容不变:识字、读书明经、 修德养性。也不难看出,古人们是把语文当作一门“意识修养”课。顺便深及一层,西方社会的世风不厚,中 国传统的重守伦理、均与各自的语文教育有重要关系。

中国现代的语文教育如何呢?上个世纪末叶,“崇洋”(无贬义)之风渐成气候,1902、1903年有两个《 学堂章程》,实为中国教育西化的肇始,但就语文而言,至多可称为半西化,因为它是西洋瓶装着老国酒—— 学堂制式、让学生写实用文,此为“西洋瓶”;令学生读史读经读古文,明了“文章于政事身世关系处”,则 为“老国酒”。可见,语文一出世就未能确立“中国现代语文”的自我真身。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语文偏 重“技术训练”;抗战至建国时期,语文偏重“意识修养”;建国后,语文教育界深感意识修养与技术训练二 元矛盾状态难以驾驭,经过几年酝酿,于1956年出现了汉语、文学分科;不久,“意识”复又压倒“技术”, 直至70年代末,语文教育都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80年代至今的十几年,虽然意见纷呈,但主流是“ 技术训练”观念,“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不就是技术训练观念吗?“语言派”的诸多理论与实践也是技术 训练论。

以西安董敏堂、北京刘国盈两位先生为代表的“以系统的语文知识为核心”的教材教法观点,在我看来, 可能是确立语文本体的中肯灼见,它能融“意识修养”与“技术训练”为一体,铸造出一个新的科学的“语文 ”。“可能”者也,是谓彼所言之“语文知识”,必须具有新颖独特的涵义,若是仅指“字词句章语修逻文” 这八字宪法,那么,依然陷在“技术训练”论里不能超拔。

纵观语文的百年历史,它始终未能超越“意识修养”与“技术训练”的二元矛盾状态进而实现应有的自立 。

那么,我们能否建设一个既高于西方、高于传统又易于操作、易于收效的中国的现代的语文教育体系呢? 能。我以为这就是让“意识修养”隐却一层,让“技术训练”后退一步,请“语文知识”——民族的常用文字 、人文常识、文雅语汇、实用文知识、文学常识——就坐正位,创建一个“掌握知识、以知化意、以知养技” 的“知识本位的语文教育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关键,自然是“知识本位的语文教材”。

建构“知识本位的语文教材”,其前提是充分认识和把握语文自身的特点和语文学习过程的特点。退一步 讲,无论何种语文教材的编制,都必须把握这两个特点,而以往我们并未很好把握。

(二)语文自身的特点

科学性、常识性、实用性、工具性为中小学各门课程所共有。除共性之外,语文尚有如下特点:

1.人文性。没有哪一科能像语文这样充满着生活气息,没有哪一科能像语文这样洋溢着人情味道,没有哪 一科能像语文这样蕴含着富饶的知识营养——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历史的、伦理 的、民俗的知识。语文教学的复杂、优越、困难主要集中在这一点上,所以重视、研究、理顺、把握语文科的 人文性,乃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首要一环。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是否也表现着人文性呢?答 案是肯定的。无视人文特点,把语文只看成言语技术和属文技术无疑是片面的,离开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人情 味道、生活气息,运用再高的技术其言语或文章也不会动人。因此,有计划地传授人文性知识,顺便传授言语 及文章技术才是语文教育的上上之策。

2.民族性。不同民族的生活、历史、习俗、性格乃至意识观念都有差异,由语文具有人文性,可知语文也 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的语文在很广的范围和很大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文字、词汇、语 法、修辞、人文知识等显在的层面上,而且在潜在的层面上如审美观、处世观、价值观以及语句的连缀和章句 的解读上也存在着。例如章句解读,汉文必须是“左顾右盼,看上下文,看内在的和外在的联系,然后才能真 正了解句子的内容”,因为“汉语是一种模糊语言”(季羡林先生语)。章句解读的民族差异还属最隐淡者, 若说价值观、审美观及语法修辞,差别更为突出。但是,语文的民族性在以往的岁月里却很少有人虑及。

3.时代性。教学中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的知识是一成不变的,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七”永远是“ 二十一”,浮力定律永“浮”不沉,水永远是H[,2]O……;而政治课则无时不随政治气候的变化而变换更替。 所以说,前者不具有时代性,而后者的时代性鲜明突出;语文课则是介于二者之间。考察各地各时各种语文教 材,可见其无论是有意栽花还是无心插柳,是置之不理还是刻意追求,时代意识都必然性地存在于语文教材之 中,只不过多少、显隐、缓急不同罢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文教材里的“时代意识”不该明显地表露出来 ,而以“似无实有、明无暗有”为佳境,这样的语文教材才是“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教材。我国近百年特别是 近50年来的语文教材,其时代性过于突出,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效率高耗低效的原因之一。

4.文雅性。不论“语”还是“文”,从思想和技术性的标准看,都可以分为“通俗”、“文雅”和“精致 ”三个级别。“通俗语汇”即日常交际用语,若以使用的绝对量论,它约占90%,若以书面语的使用量论,它约 占60%,通俗语汇用不着进学校学习,儿童从咿呀学语至入学时就学会了一半或一大半,另一半或一小半则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自自然然地就学会了,数以亿万计的文盲并不是语盲的事实,便足以证明母语中的通俗语汇可以 自然通晓——姑且称之为“母语天成律”;精致语汇(精妙语辞及学术语辞)并非普通中小学生所能追求。所 以,中小学语文课中“语”的主体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文雅语汇”。以往和现在语文教学效率太低,是否 跟我们的教材乃至指导思想没有把握住“语”的范畴有一定关系呢?今后编写教材应当考虑这个问题。

所以,语文教育的根本宗旨应该是:以传授民族的常用文字、人文常识、文雅语汇、实用文知识

、文学常 识、并培养相应使用能力为主,同时兼顾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让它们渗透在语文教育 之中,听其自然地潜移默化。下一代的语文教材应当遵循这一宗旨。

(三)语文学习的特点

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效应、规律,明了这些关系、效应和规律,是我们制定 大纲、编写教材、组织教学的必要而且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就语文科的学习而言,以下三点还没有引起人们的 充分注意:

1.文随道入。这里的文与道的含义与传统的文道概念有所不同,文,指具体的字、词、句型句式、表达技 巧、表现手法等纯语文学知识;道,指一切科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生活的、伦理的和民俗的“人文知识和 人文材料”,也指有关人文的诸多“思想观点和学说”。从教师教的角度看,可以叫“随道传文”,这里是从 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所以叫作“文随道入”。

从文章的写作、保存、流传过程来看,文是道的载体,道随文行,形式为内容服务;可是从学习语文的过 程来看,则恰恰相反,要借助把握意旨材料(道)来掌握字、词、句、表现手法等纯语文学知识(文),内容 在很大的程度上为形式服务,此即“文随道入”的内涵。广东湛江的《情理知能连环导引·初中课本》就很好 地体现了这一语文学习的原理特点。明白了“文随道入”的道理,我们就明白了语文教学“全文法”和“整体 阅读”的高明之所在;再进一步,也就明白了语文课为什么学课文而不学字词典,也就明白了学课文与阅读报 刊的真正区别了。

2.自悟效应。“少数语文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看课外书。”(吕叔湘先生 语)看课外书的学生绝非“少数”,而为什么只有这“少数”“语文较好”呢?细细想来,这“看”字底下深 埋着一个“悟”字。有“悟”是会看,没“悟”是白看,“悟”乃是语文学习之关键。孔子“举一反三”的教 学指导思想,“哂之”而不斥之、言“吾与点也”而不言吾何以与点之类的实际作法,正说明他是一个真正重 视了“自悟”价值的老师;传统语文教育(1903年以前)一直重学生的诵、记而轻教师讲解的教法,实在是不 惜血本地追求“自悟效应”;赞科夫倡导高难度教学原则,魏书生等名师极力倡导并实施学生自学,实质上也 都是悟到了语文学习中“自悟”的存在及其巨大效能。可是我们近百年来特别是近50年来流行的观念却是“讲 深讲透”,教师讲透了,学生还有什么可悟呢?连文学等艺术作品尚且以含蓄有味为上品,我们的教学怎么反 而追求一碗白水清澈见底的效果呢?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与“讲深讲透”不无瓜葛。如此看来,继承古代 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自悟效应”的传统,应当是不久的将来语文教育教学的特色之一。

3.学用互动效应。学与用的关系,普通的看法是学而备用、学以致用、学而后用,用的效果取决于学的效 果,二者是单向的因果联系;高明的看法则作如是观: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互动、良性循环。《学记》 提出了“教学相长”的理论;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理论;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等等,这是 名家重视“学用互动效应”的例子。实践中也不乏证据,77、78两届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深得许多大学教师的赞 许;当前有许多语文教师搞课前3分钟演讲,引导学生写书评影评,办手抄报等,也都是自觉或自发地在以“用 ”促“学”;更切近一点说,我们自己备课、写论文的过程中不也体现了用能促学、学以致用的互动效应吗? 当代六大科技理论之一的耗散结构论认为:一个开放系统在达到新的有序的结构过程中,输入和输出均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学习正是这样一个开放系统,而学和用恰恰就是输入和输出,就语文学习而言,听和读是输入, 说和写是输出。“学用互动”也就是听读和说写相互促进。从学用互动效应看语文教学的状态,西方是重输入 不足而重输出有余;我们的现状是输入输出皆不足,大量的精力耗费在貌似输入的“师讲”上。

语文学习过程的特点,上述三点绝非仅有,择较隐者言之而已。换言之,新一代教材的建构有许多学习原 理与规律需要参照,上述三点亦在其中。

(四)理想的语文教材

教材质量的高低反映着教育思想的水准,同时也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所以不可等闲视之。

明晰而透彻地把握了语文自身和语文学习两方面的特点(当然不止上面所谈)之后,就可以对语文教材的 内容和体式进行规划了。下面谈谈我的一孔之见。

1.理想的语文教材的内容

这内容的确定其实是极为庄重相当艰难的,非一人之力所能及,这里姑以虚拟之轮廓阐明自己的思路,所 谓止于框架也。

概括地说,语文=语(文雅语汇)+文(常用文字+人文常识+实用文知识+文学常识)。整个中小学的 语文课任务应该是:使学生掌握3755个常用字、8000个使用频度最高的文雅词、500条成语、300条名言佳句、 100首诗歌、50篇范文、2000项人文常识、阅读500万字的各类文雅作品,并能写出明白晓畅的实用文(应用文 、记叙文、论说文)。

具体地说,“语文”虽是一词,却是多个概念。初小的语文、高小的语文、初中的语文、高中的语文各有 不同的内涵——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譬如:

初小的语文=文雅语汇(20%)+常用文字(50%)+人文常识(30%);

高小的语文=文雅语汇(30%)+常用文字(30%)+文章知识(20%)+人文常识(20%);

初中的语文=文雅语汇(30%)+常用文字(10%)+文章知识(30%)+文学常识(10%)+人文常识(20%);

高中的语文=文雅语汇(30%)+文章知识(30%)+文学常识(20%)+人文常识(20%);

四个“语文”的教学内容,虽不相同,却有着内在(序列或程度)的系统联系。

2.理想的语文教材的体式

理想的语文教材除了要体现循序渐进、文道统一等原则之外,还应该体现如下四个体式上的特征。

①两线并列,相辅相成。狭义的语文知识(即常用文字、文雅语汇、文章知识、文学常识)为主线,人文 常识(即哲学、政治、伦理、历史、艺术、民俗、天文、地理等一切科学学科的粗略常识)为辅线,主线与辅 线并行;小学阶段辅线为明线,主线为暗线,中学阶段相反 。至于德育、美育、情感教育则由其随风潜入,滋 润无声。

第3篇:高三语文文常知识范文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必不可少。从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认为老师是自己的指引。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接触,就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学生们大都认为英语教师应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高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包括了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这四种知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基本都具有所教英语学科专业知识的本体性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条件性知识,而通识性知识和实践性的掌握情况则参差不齐。高校英语教师对英语专业知识非常熟悉,我们课堂中讲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游刃有余,在适当的时候也加入了各国文化,但在跨文化交际中,较为专业的礼仪知识及其实践性知识较为缺乏;而有一定专业礼仪知识并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往往少有能承担英语教学工作的。这就造成了我们所谓“双师型”教师师资的缺乏。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礼仪教育的路径

目前,我校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新视野英语教程》第三版。根据教材及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们的英语教学分为听、说、读、写、文化拓展等板块。现以我校大学英语教学为例,具体谈谈如何实施国际礼仪教育。

(一)读写方面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注意到了各个单元的重难点,比如语言知识面,语法结构等方面,往往忽略了其中渗透出的礼仪知识,那么我们该怎样具体实施呢?教学内容Unit5讲的是李娜,关于网球运动的。我们在引入课文时肯定会提到大满贯四大赛事,那么为什么参加温网的运动员都要穿上白色网球服?为什么运动员在进入或是离开球场时,男运动员要行鞠躬礼,女运动员要行屈膝礼呢?简而言之这是温网一百三十七年发展历程中一直坚持的传统及其英国传统的皇家礼仪。对这些内容的介绍让我们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国际礼仪知识,促进相互了解。再以为例,该单元主要内容为肢体语言。我们根据SectionB的三个小故事引出不同文化背景里不同的肢体语言,比如我们很熟悉的大拇指和食指构成一个圈,其他三个手指伸直或微微弯曲的手势(OK手势)。在日本人看来这是“钱”的意思;而法国人认为是“毫无价值或是零”的意思;突尼斯人则认为是“傻瓜”。再比如:我们在交谈中是否都是“点头Yes,摇头No”,目光是否应该一直注视着对方,谈话时的距离是远还是近……,因此我们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才能在国际交往中遵循国际礼仪,体现出相互平等,相互尊重。那在实用写作教学中,我们又有哪些地方可以融入礼仪知识呢?比如Unit2SectionCBusinessCard,我们需要学习名片的构成,中英文名片的区别及使用。其实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掌握名片的使用对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加有用,所以在基本掌握名片之后,跟学生们谈谈名片礼仪是非常好有必要的。比如我们应该怎样接收和递送名片,在接收和递送名片时该说什么样的客套话,递送的顺序该是怎样,接到名片后读名片时应该重读哪些部分的单词……如果将在学习英语名片的过程中同时了解这一系列的礼仪知识,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今后也会更加实用,符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原则。

(二)听说方面

在听说教学中,以第一单元说的部分“问候”为例。在课堂上,我们首先要掌握的是礼貌的问候用语及其回答方式,在学习了英语语言表达之后,我们还应该给学生补充我们见面问候时会肢体语言上应注意的礼仪问题。例如我们的握手礼,时间一般应控制在3-5秒钟,特别要注意的是谁先伸出手来:如果对方是长者,领导或是女士则应该等到对方伸出手时再与之握手。除握手礼外,通常还有鞠躬礼,拱手理,吻手礼,合十礼,挥手礼及贴面礼。不同的国家习惯不同,禁忌也不同,如果违背了当地社会风俗习惯,也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三)文化拓展方面

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加入文化拓展相关知识是我们学校英语课程的一大特色,也是提高高职高专大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途径。按照教学计划,本期文化拓展内容包括:茶文化、中国菜系、感恩节、万圣节及圣诞节。那么在介绍茶文化本身时,如果能对比讲讲中国人喝茶与英国人喝下午茶相关的礼仪知识,相信在茶文化的教学中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介绍西方节日时,如果能顺便介绍一下西方国家在过该节日时的相关礼俗和禁忌,那么我们的文化拓展就能“拓展”得更加全面一些。

三、结语

第4篇:高三语文文常知识范文

就高中阶段而言,语文是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可谓地位突出,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高度重视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而备课,尤其是编写教案是搞教学工作中不可缺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案往往是按照教材体系一册一册、一课一课地编写的,这似乎无可非议,但笔者却认为,这不是最佳的方案,最佳的方案应该是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分版块编写,这样,可以做到三年知识和技能训练要求线索清晰、点子明确、教学集中而有系统性。那么,如何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分版编写教案呢?

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正确划分知识和能力版块。根据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我们可以将高中语文知识和技能要求划分为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古诗词曲鉴赏、文言文阅读、名句名篇以及文学常识记诵五大版块。

其二,教师要明确各版块教案应包含的内容。各版块应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讲解、典型题例(或例文)、近几年高考题选及分析、课堂延伸训练、教学信息反馈、教学得失、课后检测等内容。知识讲解部分要和典型题例(或例文)部分结合起来编写。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题例割裂开来;另外,典型题例(或例文)部分主要从教材上选取材料(即教材课文)。

其三,教师要明确高中语文各版块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根据大纲和考纲要求,该部分包括正确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正确书写汉字,正确运用词语(尤其是成语),常见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常见修辞手法的辨识和分析运用,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要求,选用、仿用句式,改写句式,扩展语句(段),压缩语段,应用文知识等内容。该部分尤其要注意关照现实生活,例如如何发手机短信、如何写人物颁奖词、如何写导游词等。

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部分。该部分主要依据一至六册教材内容编写,而且应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和主线来体现。教师首先要对三年教材课文有一个统观,并进行分类,每一类文章集中编写,要将阅读和写作密切联系起来,每一类文章不仅要研究阅读,还要研究如何写此类文章。另外,教师要从课本之外筛选一些紧扣时代命脉、思想性强、语言优美的文章作为延伸训练,所选的这些文章应紧扣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风俗文化、人们观念,要突出议论文和散文的重要地位:要紧扣考纲设计相应的问题,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

1、古诗词曲鉴赏部分。该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古典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选文要突出唐诗、宋词、元曲的主体地位。题目设计要突出概括诗旨、分析表现技巧、分析意象和意境、分析炼句等方面。所选诗篇以教材上的篇目为主线,要紧扣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要典型而有新意。在该部分,还应有中国历代诗歌常识、历史背景、历代诗人等进行介绍的内容。可以分朝代编写,也可以按题材编写或者按体载编写,还可以按流派编写等。

2、文言文阅读部分。该部分应紧扣教材文章,要突出常见意义讲练、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讲练、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现象、特殊句式等知识内容。要注意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给学生翻译的技巧。另外,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思想认识。课外延伸主要从“二十四史”中去精选人物传记素材。

3、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记诵部分。该部分首先应包括大纲所要求记诵的名篇名句以及文学常识,其次要从大纲要求之外的篇目中去提取一些作补充,再次,还要根据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外国文学史优选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编写进教案,适时适量地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有一个较全面的系统的观照,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认识能力服务。对名句不仅要要求学生能记诵,而且要引导学生用于写作,用于指导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其四,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各版块的知识讲授和能力训练要齐头并进,不能一个一个割裂开来;当然,在不同的阶段,各个版块的地位有所不同,花的时间和实施的力度应有所区别。如诗词鉴赏部分的教学应主要放在高中二年级来进行;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的教学应融入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之中,贯穿三年;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部分应成为串连各大版块主线,而且作为主要内容来实施。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必须注意到这些。

第5篇:高三语文文常知识范文

摘 要:分析近三年语文全国文言文试题的题目设置、文本内容,归纳全国卷命题规律,为平日的文言文教学及高三总复习找到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全国卷;文言文;命题设置;策略

2016年湖南告别了持续多年的高考自主命题,采用全国统一试卷。文言文考题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分值大户,分析近三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试题,掌握其文本选择的内容,明确其题型设置的规律,对我们平日的文言文教学及高考复习都有重要意义。

一、考题设置

分析近三年全国卷文言文试题的设置,我们发现,全国卷取消了对文言虚词的单独设题考查。前两道客观题考点分别是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断句、文化常识的理解。这三个考点有轮换出题的趋势。客观题最后一道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主观题考查的是文言翻译,考查点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全面考查文言知识点。

温儒敏老师说:“文言文命题的改革将不满足于‘读懂’。”全国卷考题设置已明确了文言文考查的核心能力不再是“识记”,而是把对文化知识的考查延伸到文本中,侧重于“理解”和“运用”能力。这提醒我们文言文的教学要从细碎的文字、句子教学中摆脱出来,依据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认知规律,站在更高的角度解读文本。

二、文本内容

分析近三年全国卷文言文试题的文本,我们发现,全国卷文言文的选文在时间范围上涉及朝代非常广,从五代十国到元、明、清皆有。从题材上看,都是人物传记,而且多选择官吏一生的小传。从内容上看,选文都涉及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从结构上看通常第一段介绍传主人物、出生地、身份等。然后用三四段文字来写和传主相关的典型事件,在叙述传主典型事件时,传主的官位会经过多次变动。在选文中有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孝,记载着传主对时事政治的看法,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时要弄清以下内容:知人,即清楚文本写了几个人;明事,要弄清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明志,即分析作者对传主的观点态度。弄清了这些问题,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备考策略

通过分析近三年全国卷文言文试题及选文,我J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1.夯实课本基础

在高考复习中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必须全面掌握。这要求教师强化读背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增强记忆。在朗读时要求读准字音,弄懂字义,看清字形。对大纲明确要求的篇目必须背到滚瓜烂熟。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课内文言知识,形成体系,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教师要对课内知识及时进行迁移训练,把知识点由课内向课外转移,选择长短适中的文段,用改变语境的方法把死知识用活。

2.帮助学生搜集整理纪传体特有的知识点

教师要帮助学生搜集整理纪传体文言文当中容易出现的古代文化、文学知识,包括古代数量词、古代科举、古代礼仪、古代少数民族特称、天文历法、古代地名、敬辞、谦辞等。帮助学生总结古代官职称谓、官职变动的词语。例如:表示授予、提升官职的词语,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表示降职、罢官的词语,在人物传记中,传主的主要经历就是通过这些词语连缀起来的。

3.强化答题方法

实词辨析题主要采用科学推断法,包括语境推断、联想推断(联想旧知,联想成语)、字形推断、词性推断、句式(结构)推断等。

断句题主要借助文言文写作规律划分句读,包括依据文言文句首句尾常用虚词定句读,依据文中对话定句读,依据句中名词为句子主语或宾语定句读,依据文言文语句工整,句式整齐,常用对偶、排比、反复、顶针等修辞手法定句读,依据文言文常用语句形式、固定句式定句读。

文意评述题,要熟悉常见错误类型。这类题的错误主要涉及细节,在具体的表述上,命题者往往会故意夸大事实,或拔高人物品质,或在“人物―事迹”“原因―结果”上张冠李戴,或在选项上故意缩小(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从而干扰考生的判断。做这类题时一定要准确理解,确定区间,细心比对,尊重原文。

文言文翻译题,要强化扣点意识,每个句子都有得分点,要把握大意,结合语境,进行翻译,切勿断章取义,主观臆断。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遵循“留”“补”“调”“删”“换”的原则。

分析了全国卷近三年的高考真题,我们可以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只要我们把握考题设置规律,明确选文特征,平时加强练习,以正确的方法阅读和解答,拿到高分是完全可以的。

参考文献:

[1]曲一线.5年高考3年模拟[M].教育作家出版社,2016.

第6篇:高三语文文常知识范文

一、认真研究第一轮复习特点、内容、方法

(一)主要特点:基础知识过关,以课本或语言为单位,将三项语言知识(词汇、语法基本知识、课本上的语言点)逐个落实,理顺本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并通过语言基础知识的复习,使学生得到语言能力训练,从而达到语言的使用和交际。

(二)复习的主要内容:考试大纲规定的约2200个词汇和短语;约40条交际用语;语法体系部分:主要的三大时态,三大从句,三大非谓语动词,三大一致(语法一致,意思一致,就近一致),以及情态动词、介词、倒装和it。(以上这些为重点复习内容)

(三)方法:以课本或语言知识点为载体,学习+复习(学新忆旧法),这样既能保证不失去语言的特点,让学生一直保持语感――语言学习最重要的保证;又能为解高三的燃眉之急――高考成绩做准备。

二、针对一轮复习模块进行有效的训练

1.有效训练听力

听力的练习要在掌握相应的听力策略的前提下做到持之以恒。练习听力的时候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学会预测,并做到边听边分析综合,听力测试问题的类型一共就这几个类型,概括中心话题,推理判断,对谈话细节等问题要心中有数,对常考的谈话内容如打电话、买东西、看病、用餐、活动安排、表示看法等要做到熟悉而不陌生,听力的提高不是一个早晨就能实现的,它是慢功夫,但是要经常听,肯定会有大的长进。其次听力训练要掌握相应的听力策略,用什么技能听懂什么。当听不懂时,要思考自己在哪些地方欠缺知识而不能听懂。同时还要适当训练短时记忆能力,短时记忆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应试能力。平时还可以多朗读,大声朗读,增加语音对脑子的刺激,使语音与单词成为一体,提高对语音的反应能力。

2.加强单项训练

要加强对重点单词、惯用语的学习。英语考试离不开对单词、惯用语的考查,考生在平日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关注重点单词的学习,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常用词性用法的掌握,在日常学习中要善于积累,不断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对于名词,要注意一词多义的掌握;对于动词,既要注意单个动词的词义的掌握,更要注意积累由某一动词所组成动词词组的各类意义的掌握。

3.熟练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不是单纯测试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能力,而是综合考查词汇知识、阅读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推理、常识、情理、上下文等进行灵活推断的能力,也一直被认为是高考英语中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语言素质要求最高的题型。必要的练习是提高做题熟练程度的有效途径。做完形填空题时,首先看懂文章的第一句,接下来浏览全文,了解大意,然后边研读边根据上下文、逻辑、常识、词法知识等进行初步推测。有了自己的初步判断后,再对照所给选项,找出其中与自己预测完全一致或相近的选项。若四个选项均与所预测答案相差甚远,应调整思路,再从新的角度进行推测。在这个过程中,应瞻前顾后,适时调整。最后应通读全文,再从阅读的角度看文章是否通顺、是否合逻辑。

4.抓牢阅读理解

常言说“得阅读者得天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非常优秀的成绩,必须提高英语阅读成绩。要想提高英语阅读成绩,必须平时重视阅读能力的提高。

高考中该题型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内容富有时代气息,语言原汁原味,以考察深层次理解为主。如主旨大意;猜测词义或句意;判断推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基本态度;文章题目等。

在平时训练时就要养成好的习惯:精泛结合、扩大视幅、不点读、不出声读、不过多回读;能根据上下文猜词、乐于分析长难句、坚持做好读书笔记、不断扩大词汇等。训练中要以限时阅读为主,把握好速度和准确度的关系。在做题过程中要逐渐做到:快读文章笼统抓大意;回读文章对应答好题。

最后,在阅读试题选择上,要精心选择每年的高考英语的阅读试题,特别挑选最新的每年全国高考的阅读题。

三、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在高三第一轮的复习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耐心做好学生复习心理辅导工作。

帮助学生树立高考备考的自信心的培养。有自信心的学生,他们才能在高考中取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紧张的高考复习中非常重要。

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提高成绩的行为保障。要克服粗心马虎、做事拖拉的不良习惯。用心学习一分钟胜似马虎学习一个小时,主动学习一分钟胜似被动学习一个小时。

第7篇:高三语文文常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挖掘教材

语文知识涵盖面广,各知识点之间更是显得“零散细碎”,所以语文复习任务量大,收效慢,许多老师和同学们一提起来就没有头绪。按照现在通行的高三三轮复习策略,每一轮复习都有所针对、有所侧重,笔者认为,第一轮复习应该是引导大家以教材为线索进行基本的知识脉络梳理,主要强调“温故”;而“第二轮复习”才是在“温故”的基础上,参照历年考点进行有针对的专题训练,重点实现“知新”,这是对专题的复习与训练,是对能力的要求和提升。借此,笔者就多年教学经验,对二轮复习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夯实基础知识,拓展字词训练

分析现行的语文高考知识布局,抛开其他综合考查不说,只说专题性质的,开卷最前面的几个选择题都是字词以及句式表达的基础知识考查。囿于篇幅,笔者这里重点解说一下成语及常见词语的复习和积累方法:

这几年来语文高考基础知识的积累在成语部分又扩充到熟语、常用词语及惯用语等的综合考查。这里笔者分析一下成语和常用语的复习和拓展:

1.全面复习和掌握教材中涉及的成语。高中语文教材和读本收录都是经典篇章,里面不乏各类成语的使用。所以在二轮复习中,我们要顺便在阅读复习过程中结合语境将常用的成语和熟语理解透彻,并通过注释或工具书掌握其意义和用法,最后摘录下来搜集到一起以备经常查看,这样日积月累,就会积累大量的成语,而高考考查的是常用成语,基本上这些成语在教材或读本中出现过,如果我们舍弃教材,离开语境,去背枯燥的词典,没有语感不说,那么多的成语又会有几个能留下深刻印象呢?

2.课外积累。教材积累是主体,课外积累是词汇积累的主要补充。二轮复习中,我们也要进行相关主题练习:让大家通过分析词语的适用范围、感彩、意义理解以及与上下文的搭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并结合语境进行全面分析,最终找到正确词语,提升逻辑分析能力和课外知识积累。

二、发掘阅读潜能,训练阅读理解

理解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理解和文言文阅读理解都属于理解能力考查。首先,现代文阅读是高考长盛不衰的重难点,这部分不光同学们感到难以应对,许多老师也是束手无策。笔者这里很客观地说,单凭二轮复习的有限时间确实进行全面提升确实有难度,但是如果我们方法得当还是可以奏效的:①说明文、科普文阅读。二轮复习中我们要精选几个样板让大家通过阅读让大家通过整体感知正确理解科普文中的新概念,然后提炼归纳,找到关键语句以及能直接揭示文章主题的语句;②议论文。要让大家在阅读训练中找到文章的论点、论据,论点一般是文章中能统摄全文的以比较肯定的表述形式做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③记叙文。记叙文是我们常见的文体,要让大家在二轮复习中通过阅读和联系再次强化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及结果的准确把握。这样才更有针对性,才能在高考中尽大可能发挥优势,进行正确回答。

三、积累写作素材,强化写作训练

写作是知识的输出,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写作表达在高考中占据分值最高,所以是我们各轮复习的重中之重。二轮复习中,我们还要一如既往地引导大家积累和梳理素材,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展开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

高考作文力求立意鲜明、观点新颖,笔者在二轮复习的写作训练中深谙教材之道,引导大家挖掘文本素材。高中语文教材和读本中的作品都是精选的大家名作或是优秀时文,这都是我们学习和描摹的对象,我们可以从中学习文章谋篇布局方式和技巧,临摹作者精妙的写作方法。下面笔者再从立意和语言提炼等两个方面进行下详解:

1.审文立意。做题看要求,跑题的文章写得再好也得不了高分。所以首先我们要强调审题,首先要看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文体,如果文体不限,我们看题目给出的材料倾向于怎样的情感,通常来说我们要从积极的、入世的方面入手,展现美好生活、提出建设性建议等,而不是要写消极的、反动的与教育精神相悖的内容。俗话说,写作之行,立意为先!我们的立意在基于积极向上以外还要能用新颖的角度将我们的写作意图准确地展现出来,这是写作起始点和中心点,也是考场作文的基本要求。

2.加强语言训练。除了立意构思以外,写作最主要的就是组织和锤炼语言,词语生动、语句灵活优美,修辞得当的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尤其高考中,我们尽量少引进太抽象的、概念化的、艰涩难懂的词句,对把握不准的词句尽量避免使用,而要多用切近生活实际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能引起人们注意和共鸣的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可妙引经典句式,以此来优化文章语言,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以上是作者结合教学经验对如何开展高中语文二轮复习进行的经验总结。当然,二轮复习的方式方法很多,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要盲目贪多,我们要认真分析近些年的考试热点和重点问题,然后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设计,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在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帮学生回顾知识,争取在接下来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梁宝漳;浅谈高三语文有效性教学[J];《科技资讯》2012年09期.

第8篇:高三语文文常知识范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Hall和Trager提出“文化地图”概念,列举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与本民族文化的比较来分析和描写目的语文化。(陈申,2001:32)六十年代,对语言功能的研究逐渐增多,由于文化在语言交际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80年代,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我国学者中,胡文仲最早开始关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交际问题,从语言功能上强调了语言与文化的一致性。80-90年代,文化语言学说的建立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多名学者都对文化导入问题进行了研究。陈光磊界定了文化导入的内涵,林汝昌详细探讨了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层次问题,赵贤洲、束定芳、鲍志坤等学者深入研究了文化导入的原则问题。

二、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一)文化导入的原则

1.交际原则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双方无障碍的顺利沟通。因此,语言教学中应该导入有利于交际双方进行交流的文化知识。教师应该着重介绍那些学生在学习或相互交流时容易产生误解或是失败的相关文化知识。“猪”在中国文化中有“懒惰”的含义,中国人常用“懒得像猪一样”来形容某人的懒惰。而在德语中,人们常说“ErhateinSchwein.”意思是“他很幸运”,因为德国中世纪体育竞赛的失败者会得到一头小猪作为鼓励,久而久之,猪在德国成为幸运的代名词。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没有讲解“猪”在德语中的这一含义,就可能导致学生在遇到相关情况时不能领悟对方想表达的真实意图,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

2.适度原则文化包罗万象。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授课目标,以实现本课时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时间和导入的文化内容,避免盲目或无计划的延伸文化内容而影响授课进度,同时,要掌握好单个课时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接受效率。

3.渐进原则文化导入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应以阐释两种文化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差异以及该差异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为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日常交际所需的文化知识,避免出现日常交际失败。中级阶段主要介绍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成语、俗语及运用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熟悉并深入理解外语表达蕴含的文化内涵。高级阶段主要揭示中外交际双方在思维方式、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了解以目的语为母语者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的深层次模式。

(二)文化导入的内容

1.语言文化

(1)语构文化蕴含在词语、句子等语言结构中的民族文化知识叫做语构文化。吕必松讨论“语法系统中的民族文化因素”时,从“词形变化的有无”、“句子的组织方式不完全相同”“、方位、数目、顺序等的表达方式不同”三个方面举例说明了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系统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吕必松,2007:51)语构文化包含在构词、句型、句式等各个方面中,教师在讲解语法结构的同时,要同时介绍相关的文化因素。如:德语是典型的屈折语,其复杂多变的语法变位规则常常令德语学习者无所适从。这种繁复的词形变化与德意志民族严谨、刻板的民族性格形成不无关系。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没有语言单位的形态变化,用不同的语序和虚词表述时态、语态。汉语轻形式、重意义的“意合”特点就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有关。

(2)语义文化语义文化主要是指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这是最常见的语言文化因素。由于各民族生活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很多事物的名称或概念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或是字面意义对应但深层意义不同。如,德语中的“Drache(龙)”指的是带有翅膀的,会喷火的怪兽,通常是邪恶的象征,口语中用来形容泼妇,贬义词。而汉语中的“龙”指的是带有五爪的,能够行云布雨的瑞兽,常作为统治阶级的象征,禁止普通民众使用其形象。德语中的“Hufeisen(马蹄铁)、Marienk覿fe(r瓢虫)”是幸运的象征,而汉语中则无此意义。这类词语易给交际带来障碍,教师在讲解此类词语时,必须详细解释该词语在目的语和母语中语义文化的异同。

(3)语用文化语用文化指由特定的民族文化决定的,语言交际中产生的语用规则和文化归约。常用的基本语用文化包括:称呼、问候、致谢与道歉、敬语与谦辞、褒奖与辞让等不同语言中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语其使用范围和场合往往不尽相同,如,德语中的“du(你)”不仅用于朋友、平辈间,还是家庭成员间包括祖孙间的称呼用语,而汉语中,孙辈就不能用“你”,而要用尊称“您”来称呼祖辈。又如,汉语中“老先生”中的“老”表示尊重,德语中的“alt(老)”则无此意义。

2.基本国情除了语言,交际双方中还应掌握相关国家的基本情况,如首都、人口、民族、政治、饮食、服饰等。掌握对方基本的国情文化知识既可以在交际中避免触碰对方国家的禁忌,又能够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是外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教师在进行基本国情的讲授时,应注意选取的内容必须是最广泛、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知识。

3.专门性文化知识专门性文化知识是在掌握前两项文化内容的基础上,专门开设的文化课程,主要针对具有一定语言基础的或是有专门需求的学习者。如,外国历史、文学、哲学等。这类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系统性、完整性,是日常交际中较少涉及的专门知识。

(三)文化导入方法

1.对比分析法人们在接触新的文化时,往往将不熟悉的文化与自身熟悉的文化进行对比。外语教师在进行文化导入时,可以采取对比原则,重点对比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相同及不同之处,通过对比,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知识,掌握目的语语言结构。对比分析教学法主要分为:描写、选择、对比、预测几个步骤。首先要分别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描述,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然后,在目的语和母语中选出特定的语言规则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上一步所选定的语言规则或结构间的异同,这是对比分析法的核心和重点。对比完成后,对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难点做出预测,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发生错误。对比分析法以迁移理论为基础,主张克服各种主客观因素,如母语的干扰。对比分析法是外语教学中使用最多、最基础也是学生最易接受的文化导入法。

2.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理论。系统功能理论揭示出了语言的社会属性,任务教学法选取的任务也必须联系现实生活。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教材要以真实生活场景为背景,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使用语言,掌握语言和其背后的文化知识。任务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分为任务前(引入任务主题),任务环节(计划任务,进行实践,报告),任务后(教师总结、组织练习)三个步骤。任务环节是任务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学生分组执行任务,教师负责协助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后汇报任务情况。与传统的对比分析教学法不同,任务教学法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发现者、实践者,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论

第9篇:高三语文文常知识范文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考纲、新课标、新高考模式、新命题角度对中学语文教学和高三语文备考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应该顺应高考改革趋势,在全面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充分调研各校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精选的优秀复习资料,制定合理的复习备考计划,有条不紊地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高考应试能力的提高,力争通过师生一年的共同的努力,实现来年高考我校语文学科上线率和优秀率都有新的突破,为2011年我校高考再创佳绩作出最大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

1、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册重要篇目的教学。

2、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第六册相关内容的选讲。

3、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要点的回顾与整理。

4、第一轮复习:高中语文考点知识系统梳理、归纳。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的障碍。

5、第二轮复习:强化训练,查缺补漏。

6、第三轮复习:应用能力提高:研读考纲,回归课本,看纠错本,重温部分考点的重要内容,准备作文,做真题,调整状态,进入考试时间。

三、教学设想

这一学年的教学任务繁重,我们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册的教学,我们将择取重要的篇目,培养学生各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围绕高考考点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相应的主观阅读题答题能力。

2、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的复习中,着重要点的回顾与整理,巩固已有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理性归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温故而知新,为总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高中语文考点知识系统梳理、高考应考技巧指导与能力训练中,主要介绍高考最新信息、发展动态,分析考试大纲,评价近年高考试卷,预测命题趋势,归结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语文试卷的应考中的实用方法技巧。简言之,就是专题复习,梳理知识,解读政策,预测命题,指导学法,指点秘笈,示范解法,规范答题,综合训练,提升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分析我们学生的实际,弱点主要表现为:

1、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3、见不多,识不广,导致鉴赏拓展创新没有依托;

4、语文答题的规范意识欠缺;

5、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学习。

五、具体教学措施:

1、结合高考,把五六册的课文划分为现代文、文言文、诗歌三大块,将它们的教学目标与高考的对应点结合起来,分别确定为:现代文(主要包括第五册的文学评论、小说和第六册的说明文)-----在巩固快速阅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意的习惯的基础上,侧重提高快速筛选有效信息和深层次分析归纳文章观点的能力;文言文------以第五、六册的课文为纲,归纳、整理1-4册的文言文的常见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强调以新带旧,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诗歌------根据第五、六册诗歌的体裁、题材特点,把握其中景、物、事、典与诗人所抒之情、所述之理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归纳整理读懂一首诗歌的基本方法。

2、梳理单元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授课与测评结合,定期进行单元测试,知识点复习,边练边测。

3、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实词的积累,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强化训练,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物的行为实质和思想内涵。

4、现代文采取精读文章、分点设题、演练评点、归纳提升的训练,有层次的提高学生能力。

5、强化语文积累

充分利用早自习,督促学生复习巩固高一高二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出现过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6、强化作文训练的系统性

考虑学生作文实际及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和阅卷现状,作文训练采取循序渐进、逐点落实的思路。大体上,单周为作文指导,训练题(即小作文)由各语文老师自定;双周训练题原则上应统一。

作文训练暂分点如下:

高考作文全程训练

a、基础等级写作训练

(一)写作技巧训练

1、审题 2、立意 3、选材4、构思 5、行文 6、拟题 7、修改

(二)文体写作训练

1、记叙性文章写作 2、议论性文章写作

b、发展等级写作训练

(一)常规性发展写作训练

1、善于分析(训练目标:深刻)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善于叙写(训练目标:丰富)

3、善于表达(训练目标:有文采)

进行排比句、转折句、比喻句、对偶句、是字句、因果句等文采训练。

(二)创造性发展写作训练

1、善于突破(训练目标:有创新)

2、善于出新(训练目标:有创新)

六、教学进度表

第一阶段:教材疏理:(9。3——9。24)

内容

周数

课时

日期

五、六册教材

1

7

9.3——9。10

一、二册教材

1

7

9.11——9。17

三、四册教材

1

7

第二阶段:第一轮复习(9。25——3。7)

内容

周数

课时

日期

古诗鉴赏

2.5

17

9.25——10。14

文言文阅读

3.5

25

10.13——11。12

现代文阅读

6

42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7

49

12.28——3。8

文学常识和名句默写

1

7

3.9——3。16

第三阶段:第二轮复习:明确重、难点,把握内部联系(3。17——5。15)。

第三轮复习:回归课本,查缺补漏(5。16——5。31)。

七、教师具体要求:

1、备课

(1) 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发挥资源优势,避免内耗,力求高质高效

(2)根据学情实行有效教法,不断探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效性,保证授课质量。

(3)认真设计语文专题训练,针对学生弱点突出强化习题。

2、授课

(1)原则:落实基础,注重能力,强化语文意识,挖掘语文心智,培养学生学用语文的良好习惯。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提问做题,努力促尖转中补差。

(2)充分利用早自习,抓紧抓好古诗文背诵和默写。

(3)结合不同阶段设计好复习课、训练课、补弱课、综合课、阅读课、写作课、考试课、讲评课。加强阅读指导,上好每两周的写作课,要求学生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4)狠抓知识点落实,印发学案、专题练习,利用好学生手中的复习资料,注重课后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回复。严肃课堂纪律,优化课堂教学秩序。

3、听课。

同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老教师先上。尽力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4、辅导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2)专题辅导讲究梯度和系列性。

(3)分层培优补困,定人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4)对艺术体育类学生加强文化专题训练和能力训练。

(5)关于培优补困。鼓励语文“跛脚生”和“希望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关注他们的进步,适时适当进行辅导。具体办法是:一抓二提示三检查。抓听课状态;提示改进不良行为,提示做好笔记;检查落实复习效果,进行爬黑板、听写训练,检查知识点。

5、作业与考试

坚决贯彻学校对高三“有作业就有批改” 的要求,对学生作文一定做到精批细改,并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面批。做好考试的命题、审题、阅卷、分析讲评、考后总结与思想疏导工作,力求让学生“考一次,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