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家庭教育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绘本阅读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
1.增强亲子互动,增进家长对幼儿的了解。不同家庭教育会对幼儿教育产生不同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幼儿可以自由快乐地成长,从而使得幼儿性格变得更加活泼开朗,而较差的家庭氛围则会降低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幼儿的智力开发也有较大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上,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的性格特征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方式,通过让幼儿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而家长的文化素养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那么就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希望,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为人处世方面都对幼儿有相应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在家庭教育中良好的绘本阅读帮助家长更好地向幼儿们传递知识,让幼儿了解故事中的道理。同时,对于一些工作相对较忙没有时间陪同幼儿进行家庭教育的家长,绘本阅读能够拉近幼儿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在短短的时间内可以快速了解幼儿是否在和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加强子女之间的交流,帮助幼儿解决在幼儿园中的问题,引导幼儿良好的发展。
2.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空间。在绘本阅读需要文字和图画的双重作用,文字需与图画互动后才能完成传递知识的任务。目前市场上的绘本中所配备的文字比较简单明了,不采用大篇幅对故事情节进行渲染和铺垫,所讲述的仅仅是故事的大概和中心思想。这就使得幼儿们在阅读绘本的过程在阅读文字的基础上还应该依靠图片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因此,可以说绘本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幼儿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让幼儿通过短短的文字就能够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不断地通过阅读和学习,体会到文字的乐趣。
3.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日后的学习生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多数优秀的绘本图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故事情节,通过对情节的阅读和理解,从而可以有效地开发对幼儿情感世界和阅读能力。幼儿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到语言知识点,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到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绘本中多样的图画对幼儿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开发也有重要的作用,部分未识字的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图画进行联想,积极锻炼到大脑,不断地根据图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投入到阅读的快乐旅程之中。
二、家庭绘本阅读存在的误区
1.过于重视教育的功能,忽视绘本阅读的情感体验。我国教学提倡的素质教育课程,创新化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在逐渐深入到幼儿的培养教育中。但从目前来看,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由应试教育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忽视了绘本阅读的情感教学作用。这就使得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关注的是故事是否给幼儿进行了知识点的讲解和文字的教学,对于一些充满情感的文章往往置之不理,长期以往,这样的绘本阅读教育就无法体现出它的价值。不仅使得绘本阅读的故事没有为幼儿们相关的情感体验,故事变得毫无生气的同时,也无法对幼儿们的情感世界进行开发,无法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2.选择绘本阅读的内容不合理。随着绘本阅。但是由于我国的绘本阅读发展还不成熟,对于书籍的内容还缺乏明确的规定,市场上的书籍良莠不齐。有些出版商的书籍中没有按照幼儿的年龄对故事进行分类,使得一些低年龄的幼儿在阅读时不能顺利了解故事的内容,造成阅读障碍,降低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也存在一部分书中的故事情节过于社会化,从成人的角度出发,没有选取适宜的内容印制到书籍上,就会传导了一些不良的概念,给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这样的书籍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对幼儿今后的成长也有较大的影响。而有一些家长在购买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也没有关注绘本书籍的内容,往往认为针对幼儿的书籍都一样,没有花精力和时间对内容进行筛选、并从自己家中的幼儿的年龄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对绘本读书进行随机性的选择购买,这就使得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幼儿没有学到同年龄应该掌握的知识、无法跟上同龄年人的思维脚步等。
一、情感上接纳孩子
孩子来自于父母的有缘结合,孕育于母体,从自然状态来说孩子应该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所以,当我们父母把孩子带到人世间来的那一刻就应该把孩子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用最自然的情感去接纳孩子,用期待花开的美好心情去等待和陪伴孩子的成长。而事实上,我们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往往更重视物质上对孩子的满足而忽视孩子在情感上的需要。孩子在情感上对父母的依赖从很早就开始了,当孩子还不会讲话时候,他们的每次哭闹并不只是因为饥饿或者尿湿,有时也是因为想要大人抱一抱,或者对他笑一笑、说一说话。有过育儿经验的父母会发现很多孩子都喜欢大人抚摸或者抚摸大人,这种被称为“皮肤饥渴”的现象其实就是孩子对成人的原始情感需要。现在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带着他们上早教课程,这种亲子互动的课程除了一些能力的培养外,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帮助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韩国早教专家申宜珍指出,在孩子周岁以内父母和孩子建立起依恋关系至关重要。孩子和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信任和需要,这样的孩子在今后的教育中更容易接纳成人的指导和帮助。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当我们用爱的眼神去注视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是我们眼里的天使;当我们用爱的怀抱去接纳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呢?所以让我们从无条件爱孩子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用这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温暖孩子的一生。既然孩子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作为父母应该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无条件地去爱我们的孩子。美国亲子教育专家盖瑞•查普曼和罗斯•甘伯认为:“无条件的爱就是无论孩子的情况如何,都爱他们。即不管孩子长相如何,天资、弱点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们的期望多高,还有最难的一点是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都要爱他们。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喜欢孩子的所有行为,而是意味着我们对孩子永远给予并表示爱,即使他们行为不佳。”就像我们无从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我们也一样无从选择自己可以拥有一个怎样的孩子,不管你的孩子长相如何,能力如何,他都是上天赐予你的宝贝,你要爱他的一切,对他的一切充满爱。
二、教育方式上无条件接纳孩子
1.尊重孩子
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在教育的同时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高兴打就打,高兴骂就骂。作为21世纪的家长,我们的家庭教育已经不能再是权威式的家长教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当发现孩子的某一行为有变化的时候,或者不符合我们成人要求的时候,我们要想办法去了解孩子这一时期的成长规律,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当家长粗暴地教育孩子时,孩子已经从家长的身上学会了粗暴。如果家长能努力做一个理性的人,能够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孩子,那么家长会发现在教育孩子成长的同时孩子也在帮助自己成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家庭会越来越幸福。
2.关爱孩子
1“三生教育”内涵释义
1.1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自然生命。所谓自然生命就是说,生命首先是个自然实体,自然存在,无论这个自然实体是完整的,还是残缺的;白色的,还是黑色的;高的,还是矮的;生,还是死;患病,还是健康;年轻,还是衰老;是人,还是动物,都是一种存在,我们都要尊重这种存在,要珍惜她,爱惜她。就如同中国古代《孝经•开宗明义章》里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生命教育。二是社会生命。所谓人的社会生命,从道德意义上来讲,其实就是人的尊严和荣誉。因为“三生教育”的本质是属于道德教育,人在社会中生活,可以没有权力,可以没有地位,但他一定不能没有尊严,没有荣誉感,这是人的社会生命。人的尊严从哪里来,是从自尊中来,要自强,才能自尊;要尊重主体生命之外的生命,主体生命才能得到尊重,体现主体生命的价值。三是精神生命。所谓人的精神生命,就是人的信仰。人有信仰才有脊梁,才有主心骨,活的才能有精神。信仰从哪里产生,信仰从大公无私处产生,信仰从利他主义中产生,信仰从“从善如流”中产生。
1.2生存教育
所谓生存教育,是指主体在适应自然及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学习掌握适应和改造自然及社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人无论是作为一个自然存在还是社会存在,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生存。生存说白了,就是活着。生存或活着,除了是个生物过程之外,更重要的是个社会过程。生物过程就是说,人要生存需要基本的维持生命存在的物质,如何获得这些物质,就需要进行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就是要让人学习和掌握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另外,人的生存或人活着,还是一个社会过程,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如何活着,人怎样活着才有价值?生存教育就是要让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存教育中的自然生存教育和社会生存教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只讲自然生存,不说社会生存,那么人就会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择手段,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损害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毛两足动物。所以进行生存教育,一定要把生存的生物过程教育和社会过程教育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人的生存教育。
1.3生活教育
从教育学意义上来讲,生活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的。所谓生活教育,是指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接受的教育。或者说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劳动技能的过程。“三生教育”所说的生活教育,是指对人进行生命社会活动过程的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如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实现生活的价值;对生活应有的态度,如要热爱生活;对生活应有的行为,如要在奋斗中生活等等。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形成正确的生活观,要积极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健康的生活,有价值的生活。“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根本和前提,生存教育是关键和基础,生活教育是目标和方向,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相互渗透。“三生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教育,感悟教育,能力教育。进行“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人接受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教育,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同时形成生命、生存、生活的态度以及知识和能力。
一、家庭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家庭中,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庭长辈,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婴儿开始便可以模仿别人的表情动作和行为举止,最先影响他们的就是父母,又由于亲情血缘关系,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特别强烈,加上孩子又有较强的模仿欲望,所以家长在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可能终身影响孩子,例如说话风格、动作行为、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即使孩子长大以后,家长的积极向上方面也可能成为引领孩子进步的动力。家庭环境是第一个“课堂”,是素质教育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环境对素质教育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势必会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无论是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等等,如果这些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孩子们会有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家庭生活愉快,可以增进全家人的身心健康,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以及性格习惯的形成都有积极作用。家庭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它不像学校教育一样有固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地点,其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教育内容往往是家长无意的或者习惯的一个动作或者语言,这些行为、语言等等就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孩子的意识之中。在素质教育中有很多东西是不能或者不便直接传播的,例如兴趣爱好。家庭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长重考试轻德育
1.应试教育在观念上占主导地位“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形成了陈旧的人才观,把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使分数的价值高于人的价值,升学目标取代了人和社会的发展目标。”基础教育是教育的起点,想更高层次的发展,就必须进入更高的教育阶段,例如普通高等教育。从2014年高考情况来看,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增长27万人,达到939万人。我国人口众多,即使多数院校都在不断扩招,普通高等教育还是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
2.教育观的片面性现在的家长大部分都重智力轻德育,重技巧轻能力。家长对于孩子成长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学习成绩问题,简单认为只要孩子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其他方面,例如:是否尊老爱幼、是否明礼诚信等等这些就都已经处于次要地位。学校里都有乱划课桌、污损图书、考试作弊、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有的甚至多次出现了未成年学生暴力事件。家长过分重视智力,除了在课堂的学习之外,还让孩子在课外不断练习,压力增大,片面地教育观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
(二)家长素质和方法落后
一、“独二代”教育现状分析
(一)优越的物质条件
作为时代的独特产物,“独二代”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倾注了两代人无尽的关心和疼爱,不仅父母为其提供长期充足的物质保障,祖辈们也倾尽全力。除“4+2+1”独特的家庭结构这一原因外,社会对婴幼儿及学前教育问题也投入了大量热情和精力。舍得为孩子花钱是“独二代”成长的鲜明标签,在为孩子购置衣服、早教玩具等生活教育物品时,甚至出现“只选贵的,不选对的”等扭曲的消费价值观念。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父母对孩子的消费观出现一定程度的投资化倾向,即消费更具品质,追求持续性和计划性,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二)个性特点
随着“80后”子女逐渐成为新时代家长,拥有较高学历的“独二代”家长对于孩子们的需求给予了充分尊重和认同。例如,当孩子在游戏中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活动时,无论成功与否,家长都会给予莫大的鼓励,同时不吝赞美之词,如“宝宝真聪明”,“宝贝你真棒”,“你真是个好孩子”。家长们有时甚至难以拒绝孩子们不合理的要求,认为这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和勇气,但是对孩子们骄傲、敏感、自私的个性特点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舆论普遍认为:与“独一代”相比,其身上的冷漠、脆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诸多负面问题延续到下一代身上,甚至更为严重。然而,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到,“独二代”身上独有的特性,例如,早教提前,甚至于孕期就着手胎教,这些行为使得宝宝们更聪明、更灵活,对科技产品的适应能力更强。将“独二代”形容为“互联网一代”并不过分,种种资料和调查结果表明:“独二代”通过网络消遣时间和同学老师互动的时间远非同期“独一代”儿时可比。
(三)隔代抚养
人类繁衍生息离不开教育,当一个孩子还处在胎儿期时,就已经能感受到母亲和外界环境的种种影响。“独一代”有其教育问题及困惑,同样,“独二代”在教育问题上也有其特有的困境,主要表现在:隔代抚养现象普遍,“独一代”缺少时间进行亲子教育。隔代抚养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4+2+1”的家庭结构中,子孙辈数量较以前骤减,老一辈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照顾孩子的活动中,纷纷将照顾这唯一的宝贝视为己方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少家庭甚至出现“独一代”各自父母因争要孩子的照顾权而争吵打斗的局面,孩子已然是他们心中的精神寄托,更是希望和未来。其次,“独一代”大都有各自事业和工作,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并不能改变工作占用大量亲子活动时间的事实,更有甚者,很多“独二代”父母因为过重的工作负担产生的无形压力而忽视或无奈压缩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