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泌尿系统论文范文

泌尿系统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泌尿系统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泌尿系统论文

川崎病泌尿系统论文

一、脓尿

KD患儿常有尿改变,包括蛋白尿、血尿和脓尿。其中脓尿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Turner等报道没有尿路感染的KD发热儿童有43%的有脓尿,而发热儿童只有9%的有明显的脓尿,这一发现表明,脓尿是KD的特征之一。KD的无菌性脓尿与尿中单核粒细胞有关。尿中的主要细胞是单核细胞,而不是中性粒细胞。KD的无菌性脓尿是由于非特异性的血管炎导致尿道炎。Melish等报道4例KD伴脓尿患儿,从膀胱抽取尿液没有发现白细胞,这表明尿道炎是白细胞的来源,然而,Watanabe等发现5/10例患儿膀胱尿中有白细胞,并伴有尿蛋白水平增高和β2微球蛋白增高,KD伴有脓尿者血清尿素氮和肌酐较不伴有脓尿者高。这一结果提示有些KD患者的无菌性脓尿来源于尿道和(或)肾脏。最近还有报道1例KD伴急性膀胱炎,说明KD的脓尿可来源于膀胱。黄华等报道15例年龄<1岁的不完全性川崎病(IKD)首发表现为脓尿(尿白细胞≥10/HP),尿培养阴性。按KD治疗后脓尿痊愈提示在疾病初期,高热伴脓尿的婴儿疑为尿路感染时,如果患儿血象过高,CRP和ESR显著增高,血清白蛋白下降,或肝功能异常,连续使用两代以上头孢类或其他抗生素无效,仍持续高热,即便发热时间<5d,仍需警惕患儿是否有KD,特别是IKD的可能。KD的脓尿不总是无菌的,Shiono等报道1例KD左侧膀胱输尿管反流相关的脓尿和肾盂肾炎,由大肠埃希菌所致。Wu等报道8/75例KD有细菌性脓尿,目前还不清楚是细菌性尿路感染(UTI)引起的免疫紊乱所致KD,还是KD共存的感染。目前认为是感染激发易感宿主的免疫系统所至,因此,认为是UTI引起的KD临床表现。

二、急性肾损伤(AKI)

AKI是一个新的名词,代替急性肾衰竭,主要强调肾损伤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没有表现出可测得的肾功能指标下降之前,肾损伤已经发生。AKI常分为3个病理生理范畴,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KD导致的AKI有肾前性和肾性。而小管间质性肾炎(TIN)、HUS、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病、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是肾性AKI的原因。肾前性AKI:发展为肾前性AKI的KD患儿几乎都伴有急性心力衰竭(AHF)或因胃肠功能紊乱导致低血容量,肾活检没发现肾小球和肾小管病变,随着AHF和低血容量的纠正,AKI恢复。部分KD患儿发展为AKI可能系AHF引起肾低灌注所致。肾性AKI:TIN是AKI的常见原因,特征是肾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在肾组织中发现有Th和Ts细胞,这提示这些细胞对TIN有致病作用。Veija等报道1例2岁男孩确诊为KD,同时发现伴有TIN,最后出现AKI,肾活检表现为弥漫性间质单核细胞和多形核细胞浸润,通过按KD治疗病情恢复。大多数肾性AKI不需要特殊治疗,少数需要血液透析。Bonag等报道1例8岁男孩,除了有典型KD表现外,还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急性肾功能减退等肾活检表现为TIN伴轻度系膜区扩大,无血管受累,诊断为KD伴肾病综合征和AKI,通过支持疗法病情痊愈,没有使用激素。说明KD合并的肾病综合征随着KD的治愈,肾病综合征可以自然缓解,而无需针对肾病综合征进行特殊治疗。有研究尸检1例因KD死亡病例发现TIN伴轻度系膜基质增多。这些均说明KD所致肾性AKI是由于肾小管间质炎症所致。因为T细胞活化在TIN和KD发生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T细胞的活化可以使KD患儿发生TIN。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病:Nagamatsu等报道1例3岁KD男孩,发展为肾性AKI,病理学特点是:光学显微镜肾小球正常,电镜可见电子致密物上皮下沉积,提示由于免疫复合物导致的肾小球病变。与KDSS相关的AKI:KDSS是KD的一种严重形式,表现为低血压和灌注不足。炎症指标显著增高,冠状动脉病变危险性增高,二尖瓣反流,长时间心肌功能障碍。Gatterre等报道11例KDSS,其中10例发展为AKI,8例有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所有10例AKI恢复没留肾的后遗症,MacArdle等报道1例2岁男孩KDSS发展为AKI,进行腹膜透析,肾活检肾小球正常,有少量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肾小管坏死,这些表现提示AKI的发生是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和多器官功能不全所致。

三、HUSKD并HUS

有2例报道,Ferriero等报道1例2岁KD女孩,有轻度HUS表现,通过支持治疗痊愈。Heldrich等报道1例3岁KD女孩,出现HUS和过敏性紫癜。虽然其发病机制不清楚,也没有进行肾活检,推测可能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四、急性肾炎综合征(ANS)

点击查看全文

胎儿畸形泌尿系统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的孕妇人数为12556例,共筛查到55例胎儿泌尿系畸形(其中13例合并有其他畸形),孕妇年龄17~44岁,孕龄19~38周,均为健康孕妇。

1.2方法

使用美国GE-730,GE-VV7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5MHz,仪器调节至胎儿条件最佳状态。被检查孕妇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对胎儿进行系统筛查及常规测量。扫查胎儿纵、横及脊柱冠状切面,于脊柱两侧观察双侧肾脏形状、大小及内部回声情况,测量肾盂分离值,看输尿管有无扩张以及胎儿膀胱大小、充盈状况。

2结果

所检出的55例胎儿泌尿系畸形中于26周前诊断32例,26周后诊断23例。其中病理性肾积水34例(61.82%),多囊性发育不良肾10例(18.18%),盆腔异位肾2例(3.64%),婴儿型多囊肾2例(3.64%),成人型多囊肾1例(1.82%),重复肾伴巨输尿管3例(5.45%),单侧肾缺如2例(3.64%),后尿道瓣膜1例(1.82%)。均经分娩后超声随访、手术或引产后尸检证实。

点击查看全文

马蹄肾泌尿系统论文

1材料与方法

均采用64排螺旋CT机进行泌尿系统成像,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上举,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3.0~5.0mL•s-1的速度注入造影剂碘佛醇注射液(320mgI•mL-1)约80~100mL+生理盐水40mL,选取肝门区水平腹主动脉为感兴趣区,注射造影剂的同时对感兴趣区域的CT值进行跟踪监测,当CT值达到150~200Hu时,启动正式扫描。管电压120~140kV,电流250~500mA,扫描层厚0.625mm,层间距0.625mm,重建方式为标准重建。扫描范围从双肾上极至耻骨联合下缘水平,行肾皮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三期扫描。扫描完成后在影像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除观察轴位图像外,还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容积再现(VR)等方式进行重建。

2结果

20例患者CT泌尿系统成像MPR(图1A见封底)、VR(图1B见封底)及MIP(图1C见封底)均可见两肾下极于脊椎前方相互融合,CT影像诊断均为马蹄肾。20例患者中15例经外科手术证实为马蹄肾,5例经磁共振(MRI)、静脉肾盂造影(IVP)(图1D)或B超等影像检查均符合马蹄肾诊断,与CT影像诊断完全相符。

3讨论

马蹄肾左右两肾等高,而非正常的一高一低。由于马蹄肾峡部骑跨于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前面,输尿管须跨越峡部前面下行,常导致输尿管不同程度的梗阻,易发生肾积水、尿路结石、泌尿系感染等多种合并症,当有临床症状影响正常生活时常需手术切除峡部解除梗阻、治疗结石及感染等并发症。目前采用的主要的微创治疗方法有经皮肾镜、后腹腔镜整形术及经腹腔路径马蹄肾整形术等。两肾融合部称为峡部,当峡部组织强化程度与肾实质相同时考虑为肾实质组织,当强化程度低于肾实质时考虑为纤维结缔组织,本文20例均为下极融合,其中18例狭部为肾实质组织,2例为纤维结缔组织。马蹄肾并发肾肿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肾脏,这可能与尿液停滞、感染和尿路结石形成相关。马蹄肾最常见的并发肿瘤有肾透明细胞癌、肾或输尿管移行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嗜酸细胞瘤、Wilms瘤、肾肉瘤等。以往诊断马蹄肾主要依靠MRI、CT平扫、IVP及B超等影像检查,但这些检查检出率偏低,诊断准确性有限。诊断马蹄肾的关键是显示两肾下极或上极的融合,64排螺旋CT泌尿系统成像能清晰显示肾脏位置及形态,扫描完成后在影像工作站上采用MPR、MIP及VR等后处理技术成像能够多方位、多平面及立体显像,对马蹄肾的整体形态和解剖结构显示更加直观、形象,临床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均大大提高。本文20例中15例经外科手术诊断为马蹄肾,5例与MRI、IVP或B超检查相符。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泌尿系统成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马蹄肾的准确率较高,可作为确诊本病的首先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李敏 罗正德 杨井岗 杜朝晖 龙华 易军 单位:宜春市人民医院 CT 室

点击查看全文

肿瘤CT诊断泌尿系统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3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有CT影像学资料的肾癌患者78例,肾盂癌患者35例,膀胱癌患者79例。肾癌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57.8±6.9)岁;肾盂癌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59~79岁,平均(58.9±6.2)岁;膀胱癌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31例;年龄(58.7±6.3)岁。

2.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的CT检查均采用GE螺旋CT机,64层,所有病灶均行直接增强扫描.对比剂用优维显,剂量1.5ml/kg体重,采用高压注射器,速率3ml/s。

3.评价指标

分析CT征象及病理结果。肾癌分期标准:I期:肿瘤局限于肾膜内;Ⅱ期:肿瘤侵犯超过了肾膜但仍被局限在肾筋膜内;Ⅲa期:肿瘤侵犯下腔或者是肾静脉;Ⅲb期:区域淋巴结内发生了肿瘤转移;Ⅲc期:肿瘤在侵犯腔或者是肾静脉的同时有明显的区域淋巴结转移;Ⅳ期:肿瘤侵犯临近组织器官,或者是肿瘤发生了远处转移。肾盂癌分期标准:I期:肿瘤范围仅仅局限于肾盂肾盏内部;Ⅱ期:肿瘤局限于肾盂肾盏内部,但对周围肾盂输尿管肌层也有侵犯;Ⅲ期:肿瘤侵犯肾实质及肾周围组织液;Ⅳ期:已经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者是远处转移。膀胱癌分期标准:T1期:膀胱内可见到明显肿块,但是膀胱内壁无明显增厚,仍然光滑;T2期:膀胱内壁出现了一定程度增厚,但无明显僵硬感;T3a期:膀胱内壁既僵硬又增厚,但是其外缘仍然光滑;T3b期:膀胱内壁既僵硬又增厚,同时在其周围脂肪层中出现了软组织密度影;T4期:盆腔淋巴结出现肿瘤细胞转移,同时侵犯临近器官。

点击查看全文

妇科恶性肿瘤泌尿系统论文

1膀胱损伤

1.1损伤原因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膀胱损伤常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盆腔粘连:子宫下段剖宫产或其他盆腹腔手术后患者,由于瘢痕粘连、在切开腹膜或下推膀胱,分离膀胱阴道间隙时,导致膀胱损伤。②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膀胱位置、膀胱阴道间隙结构发生改变,加之前次手术后瘢痕增生,导致术中不易找准膀胱与阴道间的间隙,容易发生膀胱损伤。③放疗:放疗导致盆腔结缔组织增生,致密粘连,处理时易出血,进而容易导致膀胱损伤。④晚期妇科恶性肿瘤:如侵犯膀胱区域腹膜的卵巢癌,因肿瘤浸润,在切除病灶或分离子宫膀胱间隙时易损伤膀胱顶部及底部。⑤电损伤:行腹腔镜手术单极电刀使用不当,也可以导致膀胱灼伤。⑥其他高危因素:导尿管引流不畅;大出血时慌乱钳夹和缝合止血;缝合阴道残端,针边距太宽与膀胱接近时,缝针刺破膀胱或缝扎膀胱壁。

1.2处理方法及策略

膀胱损伤后应尽一切可能修补瘘孔,达到解剖和功能上的修复。手术修复成功的关键是:充分的术前准备,恰当的术式选择,足够的瘘孔周围分离,适当的创缘瘢痕修剪,良好的血液供应,准确无张力缝合,通畅的尿液引流,牢固的创口覆盖。

1.2.1术中膀胱损伤的处理

对于手术中发现的膀胱损伤,可以立即行膀胱修补术,采用3-0可吸收缝线分两层缝合。如损伤位于输尿管周围,应仔细辨认清楚输尿管开口,再行膀胱修补。如修补缝线位置距离输尿管开口太近,为预防输尿管狭窄,必要时行输尿管膀胱植入术,并放置输尿管支架。而术中发现肿瘤侵犯输尿管开口,为了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则宜行膀胱及输尿管切除,并行输尿管膀胱植入术,同时放置输尿管支架,植入输尿管根据情况行防返流操作。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