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产业论文范文

农业产业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农业产业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农业产业论文

园艺专业服务农业产业论文

1加强专业人才建设,夯实为农服务基础

大力推进人才建设工程,组建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08年园艺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球宿根花卉生产创新团队”,“叶菜类蔬菜安全高效技术创新团队”被确定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积极引导教师参加专业实践,走入基层,服务基地,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服务农业的能力,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2推进为农服务工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009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精神,学院承担了与徐州市睢宁县结对的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2012年又增加了与南通市海安县和苏州太仓市两个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点。学院根据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文件精神要求,每年选派十多位教师参与驻村指导工作,推广农业“三新”技术,为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获得省农委的认同。由于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主要服务的是园艺企业,重点是蔬菜、果树,园艺科技学院的老师成了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主力军。学院连续3年被江苏省农委评为“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集体”。2010年应南通市海安县人民政府邀请,园艺科技学院与海安县签订了《“院-县”科技服务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要求,学院每年选派5名园艺专业的老师组成科技服务团队,重点推进特色设施园艺规模化生产。通过规划生产基地、引进花卉新品种、建设蔬菜示范点等方式,初步形成了以雅周镇花卉和蔬菜示范基地为龙头、以点带面的技术服务模式,在海安实现了瓜类、茄果类等蔬菜周年生产,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高度肯定。作为与苏州市农委的“院-区”结对科技服务,学院每年组建二十余个科技服务团队,分赴二十余个园区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其中园艺科技学院每年组建3~5个团队,担任首席专家,与苏州市现代农业园区结对,开展技术服务。随着形势的发展,科技服务内容也从原来的以技术为主转向技术服务、园区规划、园区经营管理、园区信息化服务等多元化,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全方位。2012年11月30日,在省农委、省教育厅、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搭建了省内政行校企的科技、人才、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目前共有理事单位144家。其中园艺相关企业30余家,共同致力于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师资锻炼、岗位实践、就业创业”五位一体的合作目标。借助“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的大平台,成立了园艺科技学院分理事会,确立了8个常务理事及22个理事单位。园艺科技学院与太仓现代农业园、昆山“星期九”、苏州东山吴侬茶叶合作社、苏州吴中区东山雨花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常熟海明蔬菜园艺场、苏州维生种苗有限公司等形成紧密型校企合作联盟。校企双方在校企技术人才互兼互聘、学生顶岗实习、公共实训资源开发、园艺项目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

3提升科研水平,增强服务能力

2014年,苏州市蔬菜协会、苏州市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协会相继落户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政行校企合作平台可以通过教师将政府的产业规划传达到行业和企业,汇聚各方的智慧,实现共同的目标。此外通过平台建设,一方面为学院广大教师的实践锻炼提供了舞台,使教师能更好地走进生产一线,切实提高教师的生产技能、服务能力、教学水平;其次它搭建了教学目标、人才培养与生产需求的桥梁,使教学的要求、人才培养方向更加切合生产的需求;第三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提供了保障,通过一线的锻炼,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率,增强了学生今后创业的信心和能力。2014年根据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发挥学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作用,成立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蔬菜研究所、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花卉研究所等7个院级科研机构,立足服务“三农”的研究方向,以科技项目为抓手,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一所百年老校,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区域农业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未来的农业是属于科技型的农业,也是属于年轻一代的,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技术的培训、技术人才的培养仍然是农业类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目前学院的园艺专业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院-区结对服务工程等形式,直接将生产技术送到农户的手中,通过几年的实施已在生产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从事农业的绝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由于文化层次比较低,虽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业“三新”技术的推广。想要进一步推广农业的“三新”技术,提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的培养已迫在眉睫。为此,学院通过定向培养、地方委培、企业挂名班等形式,积极拓展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模式,努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合格、实用的人才。通过人才培养来稳定和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为苏州地方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陈素娟 陈国元 朱旭东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点击查看全文

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论文

1西盟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明显

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4亿元,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35元,增长1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9723万元,占生产总值的10.34%。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2893万元,占生产总值的13.72%。

1.2特色主导农产业规模初具

2014年,全县天然橡胶累计种植面积22万亩,开割面积8.7万亩;茶园总面积5.2万亩,目前可全部投产;甘蔗种植面积2.89万亩;建有2个稳定的西盟米荞良种繁育基地0.5万亩,原粮基地常年稳定在2万亩。通过抓企业带基地,全县初步形成三大产业带。以海拔1000米以下勐梭河、南锡河、南康河两岸为重点的橡胶产业带;以勐卡镇、新厂乡为核心的西盟米荞产业带;以西盟昌裕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白糖加工厂半径在30公里范围内的中课、勐梭2个镇为重点的甘蔗产业带。

1.3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一是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全县龙头企业从无到有,现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个,分别是西盟昌裕糖业有限公司、云南农垦集团西盟有限责任公司、西盟富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14年,实现加工产值7778万元,销售收入7773万元,带动农户5385户,户均增收10134元。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密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方式已经初步形成。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累计农民专业合作社69个,较2013年增加18个,增长35.29%,其中种植业56个、养殖业10个、其他行业3个,合作社成员总数9359人,带动非成员农户3105户。合作组织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点击查看全文

农业大省现代农业产业论文

一、农业大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作用

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角度分析,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也就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化肥、农药、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不断涨价,农产品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迅速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严重,农村面源污染蔓延。面对资源、环境、成本的多重制约,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毫无疑问,推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和难点在农业大省。由于受自身体制机制、发展水平、财力、经营制度等多方面影响,我国农业大省的农业远没有走出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靠产品数量增加、靠政策保护和价格上涨等单纯增长性的发展道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极其艰巨。农业大省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有利于促进农业大省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由“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由总量增长向优化结构转变;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由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从而实现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农业大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制约因素

1.“谁来种地”问题突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发展和城乡差别的持续扩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使农业面临“谁来种地”的问题日渐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底,我国农村有2.626亿劳动力转向了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占当年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48.76%。尽管目前在农业中从业的劳动力还有2.7亿多人,但其中毕竟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占多数[2]。农业大省大都是人口大省,但也是全国的劳务输出大省,空心村、留守儿童、老人和耕地抛荒现象在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和广西等省份的丘陵地区较为突出。种地大都是些老年人,青壮年不愿种地,不要说实现农业现代化,今后的吃饭可能都存在问题。“谁来种地”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大省农业发展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必须及早考虑、更加重视如何培养农业大省农业接班人的问题。

2.土地、水等战略性农业资源短缺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要素,水资源是农业最重要的资源。在我国农业大省中,虽然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的土地较为辽阔,人均耕地占有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体上看,全国农业大省的土地资源也不丰富,特别是河南、山东、四川等不仅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人地矛盾的压力突出,如位于内陆地区的四川,其耕地面积仅占土地面积的13%,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地区之一。与全国一样,农业大省灌溉用水长期以来处于紧缺状态,区域性缺水与季节性缺水矛盾并存,地处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业大省又比南方突出。从生态环境看,一方面,不少经营主体近年来为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过量使用农药、薄膜等投入物比较突出,造成对环境破坏已经显现,尤其是一些种养大户在发展规模化的种养业中,对化学投入物和产出废弃物的处理不是很到位,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农业大省的工业化水平比较低,还处于初中期阶段,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农业大省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定会对农业大省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

点击查看全文

虚拟农业下的农业产业论文

1农业产业链管理

农业产业链管理是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王凯提出其主要内容涵盖四个方面:即价值链管理、组织链管理、物流链管理和信息链管理,并认为农产品信息链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整个农业产业链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农业信息技术特别是虚拟农业将是推动农产品信息链管理水平发展的巨大推手,也是其他三方面管理创新的重要依托。

2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

2.1价值链管理

这种管理思想最早应用于企业。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来的价值链分析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不同的企业参与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求企业密切关注组织的资源状态,要求企业特别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获得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当这种思想被应用到农业领域,则将整个农业视为一个大的经济体系,事实上在整个产业链中,同样存在着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以及影响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例如在生猪生产过程中仔猪生产的数量以及质量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因此整个行业必须紧紧围绕这两个指标来确定竞争优势,同时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又是在进入消费领域的节点。把这个节点抓好了,整个价值链才实现增值。生猪价格大起大落即不利于农民增收也影响城乡居民的消费,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要能够及时有效的采集相关信息并依据其规律做出判断采取有效措施。因此价值链管理的基础与信息技术发展应用息息相关。一些发达国家这种问题解决得好的根本也是其信息技术较为发达,订单生产计划实施较好,因此,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的基础是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一方面造价不断降低,使农户用得起或者国家有实力建造完整的信息平台与采集点,另一方面界面不断友好,使农民易学易用,此外还要能够满足产业管理分析的需求,只有这三方面指标共同进步,信息技术正是破解中国农业难题的最佳利器。

2.2组织链管理

主要指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组织与协调、企业与农户的组织与协调、企业与企业的组织与协调以及企业与市场的组织与协调,构成了农产品组织链管理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朱毅华等以产业链理论与文献为依据构建了农业产业链整合绩效模型,并验证了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核心是产业链环节整合的假设。多年发展经验说明组织链管理的坚冰的突破口正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价格波动过大造成农民收入增长困难,“谷贵谷贱”皆伤农,从现代博奕论的观点看,不完全信息造成了农民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通过不断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以及通过农民合作社等方式提高农民谈判地位都是可靠途径。事实上这些技术虽然存在多年,然而由于虚拟交易的信任机制与平台未能得到很好解决而不能发挥更大作用,现在随着例如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很多困难和问题有望解决,从而使虚拟交易、虚拟合作也能如同传统的交易及合作般可看可感可知。虚拟现实技术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传感器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人机工程学及心理学高度集成的综合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世界中那些具有高风险、高代价和具有不可逆性的现象或事物,在虚拟环境中,人机交互所使用的工具有立体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数据衣、三维鼠标等。虚拟现实通过给使用者同时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直观、自然和实时的感知交互手段,实现了基于人类自然技能的人机交互,使人在虚拟环境中有如身临其境。

点击查看全文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

一、斐济农业产业发展特点

制糖业在斐济发展的专业化程度较高。Barbour指出,农业部门和制糖工业存在的问题是74%的甘蔗农场都是租赁本地土地,几乎所有的租约将在2024年到期,届时将会对甘蔗和其他种植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在区域专业化方面,为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形成了农业生产合理布局与不同专业化的商品产区。如在Viti岛的西北部,形成了较成熟的甘蔗产区;该岛的东部为蔬菜、瓜果生产区。这既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自然资源优势,又使得各自的销售市场互不冲突。在生产专业化方面,一些地方成立了专业经营合作组织(或协会),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统一种苗、化肥、管理及销售等,将过去由一个农场完成的全部工作,如耕种、田间管理、收获、运输、储藏和营销等,均由农场以外的农户来承担,提高了管理水平,疏通了销售渠道,极大地满足了农业商品化生产的需求。

二、斐济农业区域分布特点

斐济属热带海洋性气候,有灾难性气候的存在,如飓风、洪水和泥石流等,会对经济和基础设施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其四面环海,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也可能对一些城市中心、农业和沿海开发产生深远的影响。每年5—10月受寒冷的东南信风的影响,温度较低,平均气温为22℃,也是全年最干旱的时期;11月至翌年4月,温度较高,平均气温为32℃,风向多变,且降雨较多。斐济的可耕地面积约为28.8万公顷,主要生产甘蔗、椰子和香蕉等。斐济政府努力发展多种经营,大力推广水稻种植,但效果并不理想,大米能自给20%,小麦全靠进口。Chandra等阐述了斐济基于能够产生大量能量的块根作物为主要粮食生产策略,开发的一套半自给农业商品生产模式显示将研究资源分配到块根粮食作物的必要性,同时还分析了在斐济发展块根作物产业的一些政策建议。斐济具有较适合香蕉种植的条件,但规模化栽培后,易暴发香蕉叶斑病,目前香蕉主要为家庭式零星种植,少有现代农场大面积种植。在Viti岛西部有大量木瓜种植,但主要以1公顷以下单元面积种植,品种以夏威夷“Sunrise”为主;该岛西部还有大面积甘蔗种植,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建设有该国最大的工厂—蔗糖加工厂,以及数百公里的甘蔗运输铁轨与附属设施。

三、斐济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情况

斐济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各产区情况差别较大,主要由斐济农业部下属各农业研究站负责,以及农业教学机构等,主要从事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技术推广等;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多属民间自发组织,主要从事信息、产品(技术)推广等活动。

(一)科学研究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