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信息素养论文范文

信息素养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信息素养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信息素养论文

科教融合信息素养论文

1科研信息素养的内涵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先界定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即人们运用大量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关于信息素养的总结报告》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科学研究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创新的过程。有学者认为,科研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所应具备的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科研活动始终伴随着信息的运用、交流和创造。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的敏感意识、基本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道德。综合以上相关研究,我们将科研信息素养定义为:教师在科研过程中,为了开展科研任务而必须具备收集、分析、处理与呈现信息能力,应用技术工具和资源解决信息化给科研带来的各种问题的综合素质。科研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意识素养,有强烈的科研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努力提升自身科研信息资源的储备;二是信息检索素养,具备信息技术手段,能够知道如何搜集科研信息;三是信息评估素养,面对纷繁芜杂的科研信息,能够准确、快速地从不同维度解读科研信息,并进行科学评价;四是信息整合素养,能够对所获得的科研信息进行整理、组织和编辑,并恰当地运用于自己的科研实践中。

2提高科研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2.1适应科研信息时展的客观要求

科研信息化是科学研究在信息时代出现的新模式,当代科学由此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即网络化、电子化和数字化等。云计算加速了科研信息快速传播和收集,深刻地改变着高校教师科研交流的方式。面对科学研究的新环境,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网络和计算机是高校教师面对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课题。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应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及时搜集到所需要的科研信息,能够快速判断信息的真伪及其价值,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实现科研信息的创新,促进科研发展。

2.2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科研信息素养决定着高校教师科研方向、资料储备和信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提高科研信息素养,高校教师才能不断提高专业意识,加强知识的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在促进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加强提升科研信息素养。

点击查看全文

信息意识信息素养论文

一、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切实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与尊重,实行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这是由于不同的学生在个体素质、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方面都存在差异,要切实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能力差异和信息技术基础差异来进行教学。例如,粤教版选修三《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能够了解万维网,并绘制网络浏览图;对于逻辑能力较强、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掌握P2P技术;对于操作能力较强或具备美学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其编程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对于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其程序设计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为学生布置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作业,并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中了解学生的信息能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定期为其进行辅导,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具备基本的信息能力。

二、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学生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具备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关键就在于对信息的吸收、选择能力以及信息敏感度。学生往往仅仅将上网视为一种娱乐消遣行为,没有将互联网的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很少利用互联网来促进自身的信息技术学习。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一课中,就对如何确定信息要求和来源,如何对信息进行采集和保存进行了详细的讲授,除了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之外,教师更要将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起来。要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贯穿到技术教学中来,经常为学生介绍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对学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的网站。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与其他科目的教师积极沟通与交流,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询信息的方式来解决一些学科问题。

三、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信息道德

在提高高中学生信息能力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向学生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如果学生在日常的教学和作业中出现了违反信息道德的现象,教师必须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严肃处理。要提高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让其了解自己必须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负责。如果学生对网络安全造成了危害,或者散布和传播了不良信息,将会受到依法追究和处罚。要培养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绝非一日之功,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进行全面的培养,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作者:朱艳云 单位:通榆县第二中学

点击查看全文

混合学习信息素养论文

一、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与弊端

首先,对学生的约束性减弱。数字化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侧重以学为主,所以,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在缺少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可能会放弃自主学习。其次,师生间的沟通机会减少。单纯地依靠数字化学习会使得师生之间缺乏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陌生感和抗拒感。再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对于教育本身而言,教师与学生之间是需要相互认可、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等情感因素支持的。在传统课堂学习中,学生与教师直接进行沟通和交流,其良好表现可获得教师的认可、鼓励,其提出的问题可直接得到解答。但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教学缺少这样的环节,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混合学习的内涵和应用模式

(一)混合学习的内涵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将传统授课方式与数字化学习有机结合的混合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发挥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学习与传统教学的特色,将二者优势相结合,这种结合即是混合学习(BlendingLearnin或BlendedLearning,简称B-Learning)。从教育思想来看,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单纯地“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即在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重视充分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学习主体、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等多种维度实现混合,利用传统课堂与网络资源,最终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混合学习。

(二)混合学习的应用模式

CraigBamum和Wiliiampaarmann提出了四段式混合学习应用模式:

点击查看全文

研究生信息素养论文

1当今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

1.1信息意识

研究生信息意识比较薄弱。在调查中,只有38.5%的研究生认为信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程度为非常重要,认为比较重要、不重要、没关系的占总数的61.5%。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绝大多数研究生都忽视了信息的重要性。研究生的培养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基石,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必须紧跟信息发展的脚步,因此针对研究生要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强信息意识。

1.2信息能力

研究生在信息能力方面表现不足。信息能力是指研究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有效的信息查询途径获取需要的信息知识。调查中,当调查对象需要某一信息资料时,仅有13.3%的人非常清楚在哪里获取,比较清楚的占59.8%,不太清楚的21.3%,不清楚的5.6%。信息能力制约着研究生的发展,有效提高研究生能力是培养研究生信息素养的重中之重。

1.3信息安全与道德

研究生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培养的忽视。调查结果显示6.6%的研究生了解关于信息的相关法律,不是很了解的占43.4%,不了解的占37.8%,完全没听过的占12.2%。由此分析,研究生并没有对他人或者自己的知识产权予以重视。遵循信息法律法规,抵制违法信息行为,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开发、传播、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知识产权问题;出版发行教学出版物所应承担的权利与义务问题,网络信息规范化管理与应用问题,是身为研究生必须熟知的基本常识,同时还需具有规范化管理的信息道德意识。综合问题三大要点,研究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中美中学信息素养论文

一、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目标之解析

从以上中美课程的表述中,可以发现两国都注意到了创新与变革的理念教育,但重视角度不同。美国强调要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自己的创新与变革思想,我国更重视的是把创新和变革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创新的去解决已有问题。沟通与合作方面,我国新课标表述的是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提供信息、交流思想观点、发展合作,仍然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而NETS-S中强调的是沟通过程,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既注重团队合作,又能体现个人价值。此外,NETS-S还特别重视了能力的培养,规划了学生终身学习之路。

二、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置形式之解析

在我国,新课标规定中学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单独设课,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主要是信息技术课程,国家统一规定课时,必修部分是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选修部分共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从规定来看,选修模块的设置形式带有强烈工具性、考核功利性和一定的强迫性,从选修模块的内容看,对普通高中生来讲,又带有一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业色底,于大部分普通高中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在美国,由于每个州甚至每所学校都享有一定的自主权,课程设置的形式没有统一模式,如部分中学没有开设独立的信息素养课程,而是将相关内容渗透到其它课程;部分中学只提供选修;部分中学提供一门以上的课程,让学生必修其一,其余选修。从中美两国课程的情况来看,都存在着专业性比较浓厚的色彩,而且各门课程相互交叉,这固然决定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但仍需要考虑如何解决课程内容重叠问题。此外,两国的信息素养教育都考虑到前后课程的延续和衔接,考虑勿致学生知识链断裂,以使学生有相似的知识积累。

三、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评价之解析

在我国新课标颁布以后,信息技术素养的评价方式经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核到各种综合性评价、激励评价的转变。考试形式也有笔试、机试或者笔试机试结合等多种。新课标不再只是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尤其重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两个方面,这样在评价的方式上就弱化了考核机制。新课标同时要求教师不再只以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而应更加注重采用评估激励和褒奖建议等方式,以利于多渠道的发展学生的个性。美国在评价的方式、评价的技术支持方面相对先进,拥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评价系统的设计和研究,有着相对完善、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面对真实场景,解决现实问题,问题分为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简单任务用选择题完成,复杂任务需要信息技术的多种技能。评价机构依据严谨、详细的评估标准来分析和衡量,每一分的得失必须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保证了考试的公正客观。最后形成成绩时,又具有一定的人性化,往往采用等级制评定。在中美两国课程评价方面,中美存在诸多不同。美国通过虚拟现实考察学生,能达到对学生的认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但我国还局限于信息素养的知识点和软件的使用方面,基本还是处于知识评价阶段;美国对学生的课程评价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我国通常采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评价方面,我们和美国在评价的软硬件设施、评价的方法及评价报告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

四、总结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