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儿童日常保健知识范文

儿童日常保健知识全文(5篇)

儿童日常保健知识

第1篇:儿童日常保健知识范文

关键词:儿童龋齿;综合口腔护理干预;预防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口腔检查的80例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儿童均年满三周岁,并排除存在智力障碍、口腔炎症、龋齿及其他器官系统疾病等症状,该项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本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所有儿童家属均知情并同意。将80例儿童以随机抽取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儿童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范围为:3.0~8.0岁,平均年龄为(4.3±1.6)岁,体重为:12.3~21.5kg,平均体重为(17.2±2.4)kg;观察组40例儿童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范围为:3.5~7.8岁,平均年龄为(4.1±1.7)岁,体重为:12.1~21.7kg,平均体重为(17.4±2.5)kg,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身体素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40例儿童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引导儿童进行常规的防龋操作和引导儿童家属按照日常的护理习惯对儿童进行口腔护理。观察组40例儿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口腔护理干预,具体实施如下:全面体检评估口腔情况,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对儿童进行一个全面的体检检查,充分了解儿童的身体状况以及口腔龋齿状况。另外,护理人员还要详细向儿童家属进行询问,了解儿童日常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分析儿童龋齿产生的原因[3]。防龋操作过程护理,在防龋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可采用无口腔刺激和具有水果香味的氟化泡沫对儿童口腔进行检查,在咬脱过程,需引导儿童低下头,用牙齿将牙托咬住,并做到勿吞咽和勿咀嚼,操作完毕后半小时内不得进食水和食物,若儿童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不配合、乱动现象,护理人员还需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或语言为其讲解防龋的重要性或为其播放欢快的音乐或动画片来转移其对操作不适的转移力量。并引导家属每半年带儿童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及时发现其口腔问题。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儿童家属的健康教育,如为儿童家属发放口腔保健宣传手册或组织其开展口腔健康知识讲座等,在宣教过程中,需注意详细向家属讲解口腔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并介绍各类口腔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对儿童构成的威胁。同时,护理人员要指导儿童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并选择儿童的牙刷和牙膏。在健康宣教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采取儿童感兴趣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比如以图片、动画的形式来提高儿童的配合度,并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护理习惯。为儿童提供针对性的饮食指导护理,龋牙的发生与儿童偏食、喜爱吃含糖量高或酸性食物等饮食习惯具有密切的关联,为此,护理人员需引导家属严格控制儿童的零食量,并引导其尽量少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冷饮和垃圾食品,对儿童的偏食不良习惯习及时纠正,同时,家长还要多鼓励儿童使用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水产品、鲜奶类等具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⑤引导家属做好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和监督工作,由于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需引导和督促其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如饭后及时漱口,每天至少刷牙两次,另外,家属还可以详细记录儿童的行为习惯,对于儿童的一些不良习惯应该耐心指导儿童纠正。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的配合度以及经护理干预后的正确刷牙率、龋齿发生率、相关保健知识掌握良好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配合度评价标准为:完全配合: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欣然接受并积极配合;配合:儿童勉强完成防龋操作过程;不配合:儿童拒绝接受防龋操作或操作过程中出现严重哭闹现象,影响操作的正常进行,总配合率=(完全配合+配合)/总例数×100%,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表收集,分成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评价标准,总满意率=(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的配合度对比观察组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的总配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7.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儿童正确刷牙率、龋齿发生率及对相关保健知识掌握良好率对比观察组儿童(n=40)正确刷牙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n=40)正确刷牙率(72.5%),观察组儿童龋齿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观察组儿童对相关保健知识掌握良好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儿童(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对比观察组儿童(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97.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龋齿是牙科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其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尤其是在儿童中发病率更高[4]。当牙体遭到了蛀虫侵蚀,牙体会逐渐受到损坏,从而形成龋洞,龋齿会造成牙齿强烈疼痛,从而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质量以及消化进食功能,严重的情况下龋齿甚至可能会影响颌骨发育以及身体健康。儿童龋齿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口腔卫生、细菌感染等有关,就目前来看,牙科中很多儿童龋齿的发生其实都是可以通过预防避免的,但是由于很多家长重视不够,认为龋齿对儿童身体的影响不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预防措施,导致产生龋齿[5]。鉴于龋齿对儿童的身体的影响,预防龋齿发生十分关键,本研究以80例龋齿儿童为例,采用综合口腔护理干预对儿童龋齿进行预防,取得了显著的护理效果。综合口腔护理干预不仅能提高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的配合度,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家长对口腔保健知识的认知度和掌握度,加强对儿童口腔保健的重视。儿童可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从而有效降低龋齿的发生率。不仅如此,综合口腔护理干预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儿童以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由此可见,综合口腔护理干预对预防儿童龋齿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尹琪.口腔护理干预对预防糖尿病患儿龋齿的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1):144-145.

[2]陈绮琴,葛风华,席晓颖.综合口腔护理干预对预防儿童龋齿的效果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6):183-185.

第2篇:儿童日常保健知识范文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应用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的提升,人们对于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入,尤其是儿童健康。在医疗保健事业中,儿童保健是重要的内容,通过儿童保健,可给予儿童更具有计划性、科学性的综合服务,同时,也是提高儿童免疫及抵抗力,降低疾病传播率的关键。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社区服务中心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对提高家属对于儿童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常规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对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社区服务中心的68名年龄为2~42个月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4名。研究组男19名,女15名;年龄14~30个月,平均年龄(22.17±3.19)个月。常规组男18名,女16名;年龄15~29个月,平均年龄(22.14±3.52)岁。两组儿童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主要工作内容依据社区服务中心常规儿童保健工作模式进行,如电话通知、粘贴公告等方式告知家属定期带儿童到社区服务中心接受保健。指导儿童家属合理为其补充营养,每天进行适宜活动,宣传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发放健康成长手册。研究组采取社区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

1.2.1成立社区健康教育小组选择社区服务中心的医务工作者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小组成员均通过一致培训及考核,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健康教育工作。小组负责人为社区护士长,负责组织每次健康教育,同时,评价和分析工作效果,选择其中2名妇幼护士实施上门随访教育,1名儿保医师负责幼儿健康督导与教育,同时,邀请儿童专家义诊,定期展开健康知识讲座。

1.2.2健康教育方式及内容针对不同阶段的儿童所展开的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差异,具体情况包括①新生儿(<3个月)。新生儿保健方式主要是信息传播,由专职护士实施入户家庭健康教育,访视新生儿各种情况,如睡眠、排便、喂养、大小便、预防接种等,同时,实施全面检查,尤其重视黄疸、脐部情况,并询问母亲心理及生理康复状况。全面评估新生儿发育状况,将月增长体质量<0.5kg的新生儿列为高危情况,并转入儿童保健科进行管理,重点指导喂养、休息等[1]。②婴儿(3~12个月)。婴儿保健方式主要为示范健康教育,教育形式为家属课堂教育或面授,幼儿为生长发育的最快阶段,对于营养和热量的需求很高,但由于婴幼儿的消化功能发育并不完善,极易发生喂养问题和营养失衡。因此,对于婴幼儿的健康教育,主要以营养为主,每年至少实施4次的营养随访,指导家属正确添加辅食,避免喂养不当发生多种营养性疾病[2]。③幼儿(1~3岁)。幼儿阶段,神经发育较快,此阶段应注意培养动作、语言等能力,以互动式游戏教育实施运动、感知、语言等训练。间隔6个月评估一次幼儿的发育状况,了解发育情况,可举办幼儿讲座实施教育,创建有效地信息交流平台。④学龄前儿童(6~7岁)。学龄前的儿童体格发育基本趋于平稳,同时,与社会的接触也有所增加,因而,此阶段健康教育重点内容为疾病及意外伤害的预防,指导儿童正确进行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指导家属学会配置消毒剂,正确使用红外线进行消毒等[3]。

1.2.3评价效果小组负责人收集每次实施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寻找保健工作中存在的优缺点,及时评估与分析影响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问题,不断优化儿童保健工作,提升社区健康教育质量[4]。

1.3观察指标

①家属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社区服务中心依据儿童保健知识情况制定家属问卷表,问卷表内容主要包括生长发育、体质健康、危险因素识别、意外伤害预防、疾病控制、人与环境和谐等,各项内容均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家属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越好。②保健知识覆盖情况:包括完全覆盖(家长完全掌握保健知识)、覆盖(家长基本掌握健康知识)及未覆盖(家长保健知识掌握度较差)。总覆盖率=(完全覆盖+覆盖)/总例数×100%。③家属满意度:社区服务中心以健康教育原则及内容为依据共同商讨制定满意度问卷表,满分为100分,健康教育结束后为家属进行发放,本研究问卷表发放及回收均为68份(100.0%),评分>85分为非常满意,65~84分为一般满意,<64分为不满意。满意度=一般满意率+非常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家属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研究组生长发育、体质健康、危险因素识别、意外伤害预防、疾病控制、人与环境和谐等健康知识知晓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保健知识覆盖情况比较

研究组保健知识覆盖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研究组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全国范围内医疗条件均有所提升,人们对于医疗保健的意识同样有所提高,自主保健意识不断提高。在所有保健工作中,儿童保健具有重要意义,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儿童保健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儿童保健涉及儿童生长发育中的卫生、心理、疾病等各方面内容,影响保健质量的因素较多。但是,就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童保健工作现状来看,多地区儿童保健工作尚无科学体系,家属及儿童参与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为保证儿童保健工作的高质量展开,需实施有效的社区健康教育,从而提升家属与儿童的配合度,保证儿童良好的生长发育[5]。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生长发育、体质健康、危险因素识别、意外伤害预防、疾病控制、人与环境和谐等健康知识知晓评分均高于常规组,研究组儿童保健知识覆盖率高于常规组,研究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与常规护理相比,社区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其教育对象主要为儿童家属。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家属缺乏重视度与认知度是导致儿童保健工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社区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为促进儿童家属树立保健意识,为儿童家属介绍社区健康教育的福利性、社会属性、公益性,同时,介绍所涉及的内容及领域,强调儿童保健在生长发育、家庭生活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深远价值,提高家属的重视度和认知度,从而积极配合社区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6]。社区健康教育的核心工作为个性化保健指导,即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实施健康教育,同时,结合社区及附近的相关活动对健康教育形式与内容进行调整,分析儿童特点后实施科学性、针对性的儿童保健工作[7]。最后,为保证健康教育的效果,还应不断总结与分析,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可对家属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区服务者可通过多途径展开宣传,促使家属随时关注儿童保健动向,高度重视儿童的生长发育,将更多保健知识良好应用于日常生活,保证社区健康教育的质量[8-9]。综上所述,对儿童应用社区健康教育,可提高家属健康知识知晓率及保健知识覆盖率,对儿童保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文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9,11(23):75,174.

[2]徐冰.社区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6):80-81.

[3]吴永红.社区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35):5035-5036.

[4]曹成秀.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应用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9):197-198.

[5]庆豫淑,肖静.健康教育宣导在儿童保健门诊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7,29(20):85-86,90.

[6]张俊玲.探究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0):202,208.

[7]董静.微信互动式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0):87-89.

[8]胡琳.综合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4):895-896.

第3篇:儿童日常保健知识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转变观念;贴近生活;以生为本;拓展空间

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是以课程为载体,在小学阶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教学活动,使青少年与儿童获得一系列必要的健康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健康教育课程存在课程内容不全面,课时设置不合理,缺乏专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资源不充实等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探究。

1转变观念,对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准确定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健康教育就是学生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在这样错误观念的误导下,教师没有给予健康教育课足够的重视,往往不能按课时来完成教学计划。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它是一门以所有人为对象,进行生理、心理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是改变不良行为,建立科学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学科。目前,小学阶段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搞好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养,就必须正确而全面地认识健康教育学科。因此,作为新时代肩负学生发展与成长重任的教师,需要提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改变照本宣科,机械讲授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实用性不强,学生感觉不到与自身关联性,往往会认为学了也没有用,而且还枯燥单调,学生不感兴趣,教学自然不会成功。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要善于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事例来入手进行教学,这样大大增强了教学的亲切性与可信度。学生会感受到健康教育课程与生活的关系,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会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3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具有的供教师展示和操作,有的供学生操作,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作用,但是相比较而言,学生能够实际操作的教具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学习效果也较好,这是由生本理念决定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当他们想去探寻一个问题时,如果老师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源供他们自主探究实践,学生的学习动力会增强,学习的程度会大大加深,课堂的氛围也会更热烈。例如,在使用平衡膳食金字塔演示模型时,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在讨论研究,当上台演示的同学操作时,学生都认真地在比对自己的想法,最后再由老师在黑板贴图指导。我想,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学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一定是扎实的。

4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既要有相应的内容传授,又要有适当的课堂讨论,更要有课外延伸。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班会、宣传栏、校报、征文、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不同内容的健康保健知识,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参加健康教育活动。不仅需要校内教育,还需要校外、社区、家庭的支持,通过邀请校外医疗机构开展知识讲座,召开家长会等,形成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保健习惯,最终达到“教育一个孩子,转变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功能,形成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大健康教育”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进行健康教育,是促使中学生掌握健康保健知识,形成健康行为的有利措施。我们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健康保健宣传活动,举办卫生救护演习、健康保健知识图片展、健康保健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深刻的健康保健与安全自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5健康知识教授要与学校的常见病防治相结合

在当前的学校健康教育中,很多学校都秉承着对疾病采取预防为主的态度,对于常见的可以通过学生日常行为加以预防的疾病,学校都积极开展相应的预防活动,主要集中在视力保护、龋齿防治等几种疾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视力保护不注意,就极容易造成近视的后果,因此学校对近视眼的预防格外重视,为此教师应当积极配合学校的活动,监督学生做好眼保健操,并定期对学生的视力进行检查,从而促进学生眼保健操效果的提高。鉴于写字姿势不正确也会影响视力,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授课纠正学生错误的写字姿势,使学生的视力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小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好,例如吃糖过多或者刷牙不及时都会引发龋齿问题,为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形成早晚刷牙、控制食糖量的习惯,并定期对牙齿情况进行检查,防止龋齿的严重性加大。

6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平台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相结合起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平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宽广,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模式互相促进,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避免学生在学校学的是一套,到了家中与社会上又是一套的现象发生。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家访,尤其是对于一些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孩子,要及时与他们家长沟通,互相了解情况,使家长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健康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小学阶段的健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意识与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加强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夏明娟.构筑小学健康教育的理想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13,(26).

[2]刘丽灯.浅谈中小学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师道•教研,2013,(8).

第4篇:儿童日常保健知识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口腔保健

儿童时期是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经历着恒牙萌出、乳牙被替换的过程,这一时期牙齿结构、功能处于成长阶段,颌牙弓发育使牙列齿间的结构较为疏松,易出现口腔细菌感染,进而导致牙龈炎、龋齿等口腔疾病的发生,而任何口腔疾病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1,2]。口腔疾病调查显示,我国不同地区儿童口腔疾病发生率均较高,这与儿童认知能力较低,存在不良口腔行为有关,因此重视儿童口腔保健的健康教育,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预防、控制口腔疾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3]。本研究就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提高儿童口腔保健的效果进行比较,供临床指导儿童进行口腔保健进行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口腔科的92例进行口腔检查儿童。纳入标准:年龄3~10岁;首次进行口腔卫生检查;既往无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史。排除标准:存在牙齿缺损;合并全身系统疾病;合并精神疾病;存在认知障碍。儿童及其监护人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6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5.17±1.28)岁。干预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5.24±1.5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儿童给予口腔保健的常规健康教育,调查儿童口腔清洁及牙齿保健情况、指导儿童正确刷牙、指导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与生活习惯等,每2个月进行1次。干预组儿童给予口腔保健的综合健康教育,采用健康教育手册、多媒体视频与图片、宣传讲座进行健康宣教,向儿童发放以生动趣味图画为主的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合理刷牙次数、正确刷牙姿势、不良口腔习惯及其危害等内容,向家长发放相关健康教育手册,纠正家长如龋齿无需治疗的错误的口腔保健观念,指导家长正确刷牙方式、日常口腔护理内容、限制儿童吃糖果及其他零食等;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片向儿童及家长宣传局部用氟的好处、沟窝封闭的重要性,鼓励儿童积极提问,耐心、详细地解答儿童与家长的疑问;介绍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良口腔习惯,增强儿童与家长建立防龋齿意识,加强家长对儿童口腔保健的监督;介绍儿童常见不良饮食习惯,强调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向儿童与家长推荐健康合理的饮食方案,叮嘱家长严格控制儿童饮食,避免进食过多甜食、酸性食物;强调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重要性,叮嘱家长定期带儿童来院检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健康教育每2个月进行1次,每次教育2h以上,针对个别儿童与家长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两组均干预6个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刷牙情况(正确刷牙姿势、刷牙时间、每日刷牙次数≥2次)、不良口腔行为(睡前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龋齿与牙龈炎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刷牙情况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保持正确刷牙姿势比例73.91%、每日刷牙次数≥2次比例69.57%均高于对照组的43.48%、39.13%,刷牙时间(2.96±0.42)min长于对照组的(1.78±0.36)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不良口腔行为比较

干预前,两组睡前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龋齿与牙龈炎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龋齿与牙龈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龋齿与牙龈炎发生率分别为4.35%、2.17%,均低于干预前的21.74%、13.04%,且低于对照组的17.39%、13.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龋齿与牙龈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儿童因牙齿处于发育阶段,日常饮食多为软食与甜食,存在不良口腔卫生习惯,部分家长存在错误口腔卫生观念等原因,导致口腔疾病患病率较高,口腔疾病不仅会造成患者生理方面的痛苦,也可通过影响患者颌面部发育的完整性、美观性而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社交活动[4]。研究表明,口腔健康行为与牙龈炎、龋齿等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是预防口腔疾病的主要途径,而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口腔健康知识,促进人们养成良好口腔健康行为最有效的措施,也是现阶段临床广泛开展的一项教育服务措施[5]。儿童具有较高求知欲、模仿性,可塑性强,是口腔健康观念、口腔健康行为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但传统口腔健康教育方式单一、内容枯燥,健康教育侧重于指导儿童进行正确刷牙,使儿童依从性差,无法实现良好的口腔保健效果[6]。基于此,本研究对46例儿童实施口腔保健的综合健康教育,有效指导儿童进行正确刷牙,纠正其不良口腔卫生习惯,降低牙龈炎与龋齿的发病率。本研究实施口腔保健的综合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多媒体设备展示、讲座等形式进行,多元化、全方面地向儿童及家长普及口腔健康保健知识,其中针对儿童特点,发放以生动趣味图画为主的健康教育手册,更利于儿童进行理解,也增加了儿童学习口腔保健的知识趣味性;另一方面针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纠正家长错误的口腔保健知识,加强家长对儿童日常口腔行为的监督与指导;同时为儿童推荐了健康合理的饮食方案,帮助患儿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此外,强调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重要性,通过定期口腔检查使儿童与家长了解儿童口腔情况,及时发现口腔疾病,也有利于提高儿童及家长对口腔保健的重视,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7]。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保持正确刷牙姿势、每日刷牙次数≥2次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刷牙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龋齿与牙龈炎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综合健康教育在儿童口腔保健中更有利于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降低口腔疾病发生风险,与傅乐等[8]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在儿童口腔保健中,综合健康教育较常规健康教育更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获得更好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公文,李刚,王万春,等.青岛市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需求分析.齐鲁医学杂志,2017,32(3):324-327.

[2]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6-47.

[3]张媛媛,程华刚,王胜,等.儿童口腔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7):2890-2893.

[4]景国华,蒋娟雯.健康教育对预防儿童龋齿患病率的效果观察.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9):1117-1118.

[5]牛杰,董楠,王雪,等.幼儿园延续性口腔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行为依从性的影响.护理研究,2018,32(7):1132-1133.

[6]陶丽敏,赵玉梅,顾联斌,等.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中的应用.上海口腔医学,2017,26(1):94-97.

[7]李旭艳.多元互动化教育模式对儿童口腔保健的干预效果研究.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27):68,70.

第5篇:儿童日常保健知识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阿坝州外国语实验学校5~13岁的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剔除漏检及资料不全学生后,共纳入560例学生。560例学生中,男275例,女285例,平均年龄(8.5±2.3)岁。

1.2方法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1]和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对560例受检者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问卷和口腔健康检查的形式。

1.2.1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口腔常见不良习惯。在取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使用统一设计的表格,由专人先进行解释说明,家长完全理解后填写。判定不良习惯存在的标准:凡每天反复发生某种固定动作(如吮指等)者为不良习惯,并记录持续时间和频繁程度;偶尔出现者不属判定对象。

1.2.2口腔健康检查2例检查者由从事临床工作15年以上的口腔医师担任,调查前经过认真培训并对诊断标准有统一认识,并做标准一致性试验,Kappa值分别是0.73和0.80,可靠度优。具体检查方法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使用一次性口腔检查器械盘,在检查灯下进行,专人负责数据录入。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口腔常见不良习惯及与错颌畸形关系比较

560例儿童中,有口腔不良习惯者312例(55.71%),无口腔不良习惯者248例(44.29%);312例不良习惯的儿童中有119例儿童同时有2种及以上的不良习惯。不良习惯中以偏侧咀嚼最常见(35.58%),见表1。560例儿童发生错颌畸形109例,其中男65例,占59.63%(65/109),女44例,占40.37%(44/109),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58,P>0.05);109例错颌畸形儿童中有口腔不良习惯者82例,占75.23%(82/109),无口腔不良习惯者27例,占24.77%(27/10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5,P<0.05),即错颌畸形在伴有口腔不良习惯的儿童中的发生率高于无口腔不良习惯者。

2.2不同年龄小学生患龋情况

560例小学生中患龋病者359例,龋失补牙数为1250颗,其中龋1089颗(含乳牙904颗,恒牙185颗),失53颗(全乳牙),补108颗(含乳牙65颗,恒牙43颗)。560例小学生患龋率为64.11%(359/560),龋均为2.23(1250/560),龋齿充填率为8.64%(108/1250)。5~7岁与8~10岁组乳牙患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74,P>0.05),5~<8岁与11~13岁组、8~<11岁组与11~13岁组乳牙患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5,P<0.01;χ2=6.948,P<0.01),即三组中以11~13岁组乳牙患龋率最低;5~7岁与8~<11岁组、5~<8岁与11~13岁组、8~<11岁组与11~13岁组恒牙患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4,P<0.01;χ2=9.115,P<0.01;χ2=6.548,P<0.01),即恒牙患龋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2.3乳恒牙龋失补构成比

受检的560例小学生中共检查出龋失补牙数1250颗,其中乳牙1022颗(81.76%),恒牙228颗(18.24%)。乳牙龋失补构成比分别为88.45%(904/1022)、5.19%(53/1022)、6.36%(65/1022);恒牙龋失补构

2.4龋齿与牙位的关系

龋失补牙数为1250颗,其中龋1089颗(含乳牙904颗,恒牙185颗)。乳牙患龋率最高的牙为下颌第2乳磨牙,共314颗,占乳牙龋牙数的34.73%;其次为下颌第1乳磨牙,共289颗,占31.97%;上颌第2乳磨牙191颗,占21.13%;上颌第1乳磨牙188颗,占20.80%;恒牙患龋率最高的牙为第1恒磨牙,共176颗,占恒牙龋牙数的95.14%。

3讨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