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儿童心理学培训范文

儿童心理学培训全文(5篇)

儿童心理学培训

第1篇:儿童心理学培训范文

一、儿童文学是儿童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一)儿童文学形象地诠释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基本观点。现代“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把儿童看成是具有独特生理和心理结构的人,是独立的、需要被尊重的个体,而非成人的附庸。“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是现代儿童研究的起点,也是儿童文学的理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17-18世纪的欧洲,正是经由夸美纽斯、卢梭等一大批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奔走呼吁,人们才意识到儿童文学之于儿童的重要性,才出现了自觉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不仅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为理论起点,还通过丰富多彩的作品对其作出形象的诠释,这使它具备儿童心理学、生物学无法取代的优势。“心理学形成模式,找到规律性,最后解释人类经验和行为的有序性。相反的,作家探索的是人类经验的、自由的、不规则的、感性的部分。”[6]透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师能从中感悟到作家对儿童观的精彩论述。

(二)儿童文学生动地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童心世界著名批评家勃兰兑斯曾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7]借用勃兰兑斯的观点,儿童文学可看作特殊形态的儿童心理学。因为儿童文学由成人来生产、儿童来阅读,所以儿童文学接受过程要想达成,成人作家就必须熟稔儿童心理,成为“儿童研究专家”,从最初的构思到创作的完成,始终不断地与潜在的儿童读者对话,最终生动地呈现出儿童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正像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所说:“我在纸上写的,完全和口里说的一样,甚至连音容笑貌都写了进去,仿佛我对面有一个小孩在听一般。”[8]以实证研究为主要范式的儿童心理学希望通过诸多可以测量的要素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图示和过程,而儿童文学试图走进隐秘的童心,通过生动地呈现儿童精神生命,反映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同一性、反抗期等过程,如深受儿童读者喜爱、儿童文学批评家欣赏的《彼得•潘》《哈利•波特》等。这些优秀作品绝对不是对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被动的图解,相反,他们所描述的恰恰是心理学解释得以成立的依据,二者形成重要的互补。

(三)儿童文学审美地勾勒出儿童发展蓝图人类之所以要创造出一个专属于儿童的文学接受形式,其根本原因是为了表达成人社会对童年的尊重、对下一代的价值期待。日本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上笙一郎这样描述:“所谓儿童文学,是以通过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9]因而将儿童文学放在首要地位的,是在儿童观念中提高人的地位。儿童文学虽然外表天马行空,但其主题都自然而然地把儿童引向对“真善美”“假丑恶”“贫与富”“爱与死”等永恒价值的思考,其蕴含着成人希望儿童能在潜意识层面深刻地习得人类智慧、社会习俗和种种美德,成为更好的人,积极建构更美好人生的愿望。儿童文学“以善为美”,其旨在为儿童审美化地勾勒出发展蓝图,构建理想的儿童的可能生活,是一种具有人文关怀意味的儿童研究。

二、儿童文学视角下教师儿童研究的意蕴

我国教师教育标准已明确提出:以儿童为本。当前教师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已涉及儿童研究的一些相关理论知识。但现代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和多边化,儿童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现场的很多中小学教师还不具备应对诸多儿童问题的理论修养和实际处理能力,如对儿童兴趣、需要、情感、价值观缺乏足够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儿童研究一个重要切入点的儿童文学,如能成为教师儿童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将有利于促进“让每个儿童得到个性的发展”目标的达成。

(一)了解儿童想法或观念走向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与儿童之间进行平等的交往,人对人的理解是交往的基础,但理解的核心并非是训练儿童用成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是成人要尝试用“童心”看世界。蒙台梭利(M.Montessor)i说:“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绝不应该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成人教育者。”[10]课堂上之所以会有不少儿童游离在教学之外,其关键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敏锐地发现或捕捉到儿童的想法,没有为儿童想法的产生创造适合的机会,或者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儿童想法之上。具有破解童心优势的儿童文学为教师了解儿童想法提供了一个重要切入点。例如,通过了解匹诺曹、小飞人卡尔松、长袜子皮皮等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学想象,学前阶段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教师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儿童脑海中有这么多异想天开、奇妙荒诞、天马行空的想法。儿童文学视角下的儿童想法、观念研究,强调儿童是具有独特经验与思想的“社会群体”,对儿童的意见与能动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儿童文学为教师打开了通向儿童审美意识迷宫的大门,使教师更深层地领悟到儿童的奇思妙想是在其心理发展阶段上想象力丰富的自然表现。

(二)掌握儿童兴趣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导儿童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是兴趣。尽管在学界的倡导下,中小学教师常将儿童兴趣挂在嘴边,但在学校现场,往往以成人的兴趣、教师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却是不争的事实。教师研究儿童文学与掌握儿童兴趣之间关系紧密。儿童文学能展现儿童诸多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兴趣。例如,儿童之所以对幻想小说感兴趣,是因为幻想小说具备想象与幻想、游戏与娱乐、对英雄人物的向往与崇拜、强烈的参与及好胜心理,全面满足了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儿童之所以对探险故事有兴趣,是因为故事融入了荒岛的地理概貌、动植物等自然地理知识和种植捕鱼、烹饪烧烤、搭建木屋、打猎养鸟等谋生知识。对儿童来说,受知识、眼界、经验所限,对探索外面的世界有着积极的兴趣。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无不深谙儿童兴趣,他们一方面彰显自己的审美兴趣,一方面自觉地吸纳儿童的审美兴趣,并机智地将之传达出来,让儿童读起来欢欣雀跃、爱不释手。对教师来说,常苦于无法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没有真正读懂儿童的兴趣。儿童文学视角下的儿童研究,能帮助教师熟稔儿童兴趣,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美国名校长梅耶尔(D.Meie)r就曾为使学校课程和教学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专门进行过儿童阅读兴趣研究,邀请家长帮助观察孩子对哪些方面的书籍感兴趣。

(三)促进儿童发展教师作为儿童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儿童发展最具动力性的因素,教师儿童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发展,而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巨大影响必然建立在其自身儿童研究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儿童的智力发展,还要把握自然、社会对儿童产生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文学是教师儿童研究极其有必要去关注的内容,尤其是在21世纪,儿童文学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中承担着培育人类未来一代的使命,探索儿童在成长期的憧憬、期待、梦想、困惑,其关注焦点涉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种族、现代人生存困境、和平等时代主题。从儿童文学的视角审视儿童发展,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具生长潜质的着眼点,它有助于教师充分认识到多元文化对儿童的多重影响,理解儿童的现实发展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学习、研究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学会处理有关儿童成长与教育等相关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协调发展,适应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从儿童文学视角关注儿童发展,对教师来说,还具有人文关怀的意味。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中对儿童“可能生活”的描述,教师关注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儿童的现时需要,更能远眺儿童未来更好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帮助儿童建构起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之间的桥梁,从而促进儿童幸福地发展。

三、儿童文学视角下教师儿童研究的策略

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儿童文学对教师儿童研究的重要作用,大部分师范院校对儿童文学的认知不够、利用率不高。因此,在儿童文学视角下进行教师儿童研究,从宏观层面来说,一方面要推进国内师范院校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职后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培训。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从儿童文学视角展开儿童研究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而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培养是个长期过程,既需要教师付出时间和精力,也需要教师情感与心灵的投入。具体而言,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来利用儿童文学开展儿童研究。

(一)广泛阅读儿童文学,发现儿童阅读儿童文学是教师提高儿童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儿童文学不应仅是语文教师的专利。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往往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其实也是优秀的教育图书,有时比教育理论来得更具体、更有冲击力。因此,笔者建议中小学教师广泛阅读国内外经典儿童文学,闲暇时走访儿童图书馆或书店,留心当下儿童文学热点图书的介绍和推荐,关注相关儿童文学批评,尽可能充实个人的儿童文学资料库,找到打开童心的钥匙,以更好地为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中外儿童文学发展迅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教师需要有一个比较开阔的儿童文学视野,通过大量阅读,增加对儿童的了解,在如何看待儿童、如何建构儿童的可能生活、如何看待教师儿童教育天职方面,增加新的认识。

第2篇:儿童心理学培训范文

1.1制度保障

全民阅读环境是十分抽象的,很难通过纪实的手法来给予描述。但作为个体,却能通过考察身边的人和事来感悟到这种环境的存在。为此,全民阅读环境的构建首先依赖于个体的参与,以及通过良好舆论氛围和外部激励来形成若干个体叠加后整体效应的形成。因此,这里就需要制度来作为保障。

(1)稳定性。稳定性方面依赖于制度的连续性和长久性,且不因地方政府换届而改变。关于这一点十分必然,毕竟作为接地气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制度,仍依赖于基层政府公权力的作为。

(2)激励性。这一方面体现为制度的鼓励性,特别对于那些热爱读书的先进代表,应通过给予适当激励来引导和鼓励区域内其他民众以其为榜样共同进行参与。

1.2组织推动

组织推动可理解为,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职能发挥,以及新时期工作模式的创新,来切实推动全民阅读环境的形成。具体阐述如下:

(1)公共图书馆。从层次来划分,公共图书馆可以分为地级市图书馆、县级图书馆。从构建全民阅读环境的重点和难点来看,应是在县级图书馆层面上。毕竟在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农业人口的精神面貌和素质。而激发起他们的阅读热情,便是提高农业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2)社区阅览室。从目前诸多文献的阐述中可以发现,对于社区阅览室的重要性并没有被部分同行所强调。实则不然,顺应当前的社会管理趋势,应突出社区阅览室在构建全民阅读环境上的作用,可以根据社区居住人口的职业、年龄等方面特征,创建图书内容有针对性的社区阅览室。

1.3监督促进

构建全民阅读环境,不仅需要民众逐渐形成自觉意识,还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此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因此,在促进这种保障演变为长效机制的要求下,需要借助主管部门的监督机制。从现阶段开展的践行群众路线活动中,也要求主管部门需要下基层深入了解基层服务部门的心声,从而能在制度和组织上给予更加充分的监督和保障。通过以上3个方面的定位分析,可以看出全民阅读环境构建的路径指向。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全民阅读环境的构建

2.1明确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尽管从字面上来理解“全民阅读环境”似乎体现为同质性环境特征,但我国现实决定了需要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即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形成非均衡态的环境构建模式。诸如,在沿海发达地区民众的文化素质较高,在历史上也受到西方人文环境的熏陶,因此在形成全民阅读环境时较为容易。然而对于中西部广大地区来说,经济发展仍是头等大事,从而在构建全民阅读环境上必然面临较大阻力。

2.2增强服务体系制度保障

在增强服务体系制度保障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优化阅读物结构的长效机制,并根据区域生产、生活的需要,引进具有现实作用的读物;二是建立鼓励阅读的制度,从而通过量化指标的评价,来奖励先进个人和集体;三是建立完善的财政经费保障制度。而实践表明,目前在第二和第三项上做得还不够,特别在经济欠发达的区域,需要在这两个方面狠下工夫。

2.3强化服务体系组织推动

各级公共图书馆和社区阅览室是构建全民阅读环境的重要载体。公共图书馆建设需要在服务类型和服务对象上进行优化。对于前者而言,可以拓展电子阅读模式,这种阅读模式与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相融合,能够更加适合那些工作、生活节奏快的人群;在服务对象上,应关注农村人口的需要,他们在发展农业生产时急需农业科技读本,从而在书籍结构上就可以对此进行优化。

2.4完善服务体系监督职能

上文已多次强调了监督职能的重要性,实现全民阅读环境应是一种长期的自发形态。而在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弥漫着浮躁情绪的状况下,先期工作重点仍在于制度保障和组织推进。因此,监督职能的发挥,可以借助收集民众意见以及对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检查监督评比来进行。

3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儿童阅读环境的措施

下面以儿童阅读环境为例,谈一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全民阅读环境的措施。

3.1增进服务意识

培训可围绕儿童心理学、服务技能等方面开展。对儿童心理学的了解,有助于员工更好地把握服务的方式,避免一些消极态度的出现。同时,通过对儿童心理学的了解,可以有意识地改善自身的服务用词,鼓励员工使用更具亲和力的言语,进而为少年儿童营造一个阅读的宽松环境。

3.2注重课后服务

需要员工采取走出去战略,来更好地拓展少年儿童图书馆的职能导向。为此,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员工前往附近的各中小学校进行调研,征询师生对图书借阅的诉求。通过分析,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送书到校活动。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基础教育在课外读物方面的需求,还可以不定期地与有关教师进行座谈。

3.3优化图书种类资源

具体而言,应根据图书馆所在地周边中小学学生的需求来构建。为了获取孩子们的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再根据自身的财力状况,最后进行图书种类资源优化。

3.4优化阅读工具资源

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功能设计,应迎合社会大环境的需要。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使得现在的孩子习惯于聊QQ以及网上阅读。因此,为了拓宽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功能,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考虑购进信息化资源。同时,在图书馆的空间区域配置上,应考虑规划出一个集体交流的场所。而这种区域的功能,直接与少年儿童的心智发育特征相匹配。

4结语

第3篇:儿童心理学培训范文

小学教育呼唤高素质的科学教师。我觉得科学教师应该具备这些基本素质:

1.与时俱进的学科知识

《科学》内容异常丰富,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的基础,看似简单,其实奥妙无穷。科学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从书本上学、从生活中学,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水平,更要与时俱进,掌握国内外科学领域最前沿、最新颖的理论。

2.科学规范的操作技能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教师需要有扎实而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怎样用玻璃棒搅拌、用秒表记时,看似简单,但足以表现自己的功底。只有教师科学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加以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3.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

科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这种智慧需要渊博的学识,更要随堂的机智。张洪鸣老师教导我们:在学生面前,需要你表现得让学生捉摸不定,你懂的要装作不懂,不懂的又要装懂,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让学生不理解你是真懂还是假懂,把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起来。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表现得机智些,如将问题不露声色地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自己,再在恰当的时候,解答问题,哪怕是科学上的未解之谜,也应该把科学家正在研究的情况告知于他们,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去攻克科学上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4.尽心尽职的“保姆意识”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服务。我把科学老师称为“垃圾老师”,瓶瓶罐罐是我的宝贝,办公室、家里的“垃圾”我总是看了又看,有时扔了还去捡回来:它还有什么利用价值?科学课上的哪个实验用得上?讲台里、橱柜中各种各样的物品,为我课上的教学机智提供了可能。虽然我说自己是“垃圾老师”,但孩子们却说我是“把垃圾变成宝贝的老师”。

二、科学教师的培养途径

小学科学教师面对的是小学生,除了自身需要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尤为重要,需要掌握宽广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儿童心理学,掌握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培养小学科学教师,可以从相关的高等师范学校引进人才,也可以由现今正从事其他学科教学的小学教师中择优转型而来。

1.积极引进

虽然高等师范学校没有相应的专业与小学科学匹配,但生物、物理专业的学生有与科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过“现代科学技术”,对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了解颇多,可以积极引进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成为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领他们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认识科学概念的特点,不断积累和生成教学机智,提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他们将是以后“独领风骚”的科学教师的生力军。

2.择优转型

第4篇:儿童心理学培训范文

少儿主持课程的主要内容任务有:一是锻炼表达自信,使少儿在众人面前能从容、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或完成表达任务;二是提升语言技能,使少儿在语言表达中能运用一定的发声和措辞技巧,提高语言表现力;三是培养社交礼仪,使少儿无论是在重要场合还是日常交际中都能谦逊有礼,培养其在同龄人中的亲和力等。在少儿主持课程设计上,具有多学科复合式的特点。首先,让性格内向的少年儿童摆脱胆怯、敢于表达观点、胜任表达任务就涉及了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应充分把握该年龄段儿童的性格发展特点,不可简单地与成年人克服“怯场”混为一谈。[1,2]在帮助少年儿童建立起表达自信后,就应该进一步提升其表达技能,此阶段以语言学与播音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如帮助其找到正确的发音位置、熟悉语言发音规律、找到自己的声音特点、学会调动内心情感,辅以合适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使僵硬的文字变得灵动,达到提升其语言表现力的目的。[3]另外,作为主持培训,基本的社会学知识也是教授内容之一,以帮助少年儿童掌握必需的礼仪,甚至初步掌握主持任务中沟通互动的方式和尺度。由于少年儿童在身体和心智上都处于成长期,所以整个少儿主持课程的教学手段应重点借鉴学前、小学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也就是说,少儿主持课程应该以儿童心理学为前提、以语言学与播音学为主要内容、以学前教育学与小学教育学为手段进行设计。

二、少儿主持课程设置调研分析

少儿主持的任务与特点对其师资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调研了南京市知名度最高、规模最大的5家少儿艺术培训机构(琴星少儿艺术学校、小天鹅艺术中心、优漫星未来少儿艺术团、小银星艺术团、南京正人少儿艺术学院)的少儿主持课程设置与师资组成。其少儿主持课程设置情况见图1。从图1可见,其少儿主持课程设置中,诗朗诵、童话剧、相声、绕口令等板块均占到了近20%,儿歌板块占15%,配音、新闻播报、即兴演讲等板块则均不超过5%。从各板块本身来看,诗朗诵和童话剧有助于加深少儿对文字的理解,锻炼少儿调动情感的能力,练习绕口令和儿歌则可以使少儿头脑灵活、用气自如、吐字清晰,这些本身也是播音主持艺术基本功培养的常见方法。[4,5]而相声作为传统的民间说唱曲艺,集口技、评书、戏曲等技巧,以“说、学、逗、唱”为主要手段,寓庄于谐,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发人深思,是“门槛在门里头”的民间艺术。在少儿主持课程里大比重地加入相声的内容,不符合大多数少儿主持学员的心智特点,也不符合学员家长对教学成果的预期,更偏离了开设少儿主持课程的初衷。在少儿主持课程中引入相声贯口的内容,对少儿的思维、气息与口齿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但若引入完整的相声艺术,则会严重破坏少儿主持课程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应作为核心内容的即兴演讲、新闻播报和配音等总共只占12%,而对主持本身的培训更是几乎完全没有。也就是说,现在的少儿主持课程体系能有效增强少儿的表达自信和锻炼吐字发音的有声语言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少儿的语言表现力,但对少儿的语言艺术,特别是主持艺术方面的培养还远远不够。

三、目前少儿主持师资组成调研分析

课程设置与师资组成的关系密不可分,当前少儿主持课程的局限性,正是因为受到了师资队伍的教育背景与职业背景的制约。上述5家少儿艺术培训机构当前的少儿主持师资队伍的教育背景见图2,职业背景见图3。图2少儿主持师资的教育背景从图2可见,培训机构教师中教育背景为播音主持专业的最多,占师资队伍的43%;然后是影视剧表演、学前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分别占师资队伍的20%,17%和14%;除此之外,还有6%的教师专业背景为家庭教育。校外少儿艺术培训相较于学前教育的保育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艺术教育,本应具备更强的专业性。然而,现在少儿主持师资队伍中,接受过或正在接受专业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教师还不到50%,换言之,超过半数的教师对学员开展教师个人认知中的主持培训而非真正的专业化训练。这导致了现在少儿主持培训的课程设置专业化偏弱,其更像校内语言或语言艺术教育的重复,而非以主持专业为特色的、拓展提高式的校外艺术教育。从图3可知,培训机构的师资职业背景中为电视台主持人和幼儿园教师的分别占7%和3%,有90%的教师在从事少儿主持培训之前无任何一线播音主持或学前、小学教育的从业经历。教师无从教经历,往往无法有效把握特殊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影响授课效率与授课质量;而无一线演播经历,则无法给学生呈现优秀的示范与开展专业的培训。师资队伍职业经历的欠缺,也是导致前文调查发现的课程设置专业化偏弱的原因之一。大量的基础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少儿作为一名准主持人的基本素养,但这些基本素养在主持任务中并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专业技能。要在班队活动、学校集会、文艺汇演、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平台上展现良好的主持素养,专业的主持技能培训必不可少,而现在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在自身的专业化上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四、对少儿主持师资教育的展望

与音乐、美术等艺术类专业的从业者相比,从事一线演播工作的主持人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往往受日常演播任务的严格限制,工作自由度较低。因此,校外艺术培训机构招聘一线主持人兼任少儿主持培训教师的难度很大。即使能招聘到少量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也往往不具备针对少儿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教育技巧,在教学手段的专业性上有所欠缺。本次调研发现,现在少儿主持培训师资中有相当部分拥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背景,换言之,少儿主持培训行业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之一。部分高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四川传媒学院等)受此现象启发,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本科学位教育的框架内增设少儿主持师资教育方向。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为例,播音主持培训师方向(侧重于少儿主持培训)的学生将在第三学年进行具有较强培养方向针对性的学习。在第三学年的小学期和第四学年,借助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和实习机会,开展实习、实践,实现从校内学习到校外实践的合理转化。以少儿主持师资为培养方向的人才输送给用人单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并专业地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避免了培训机构从播音主持、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专业中“拼凑”师资队伍的尴尬,对少儿主持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五、结语

目前,校外少儿主持培训市场正在迅速扩张,而许多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在人员数量或素养上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部分艺术类高等院校针对市场需求,在播音主持艺术学位培养的框架下增设少儿主持师资教育的培养方向,是产学结合呼声中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如果用人单位与高等院校能以此为依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针对性地培养和输送少儿主持师资人才,将可预见地、进一步促进少儿主持师资队伍职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锦,吴南.4、5岁儿童一般语言能力和心理理论关系的纵向研究[J].心理学报,2010,42(12):1166-1174.

[2]周小琪.谈谈儿童教育艺术教育[J].教育导刊,2002(10):42-43.

[3]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06-307.

[4]郑月琴.基于儿童文学开展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17(8):70-71.

第5篇:儿童心理学培训范文

直觉感知与理智分析是人类独特的两种思维方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人的一种潜意识感知,不为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人类一种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主要表现为人类对于实物迅速的识别,动用全部认知系统迅速作出综合判断的表现,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当你不在意的时候,直觉经常灵感乍现,它会像神来之笔给予你意想不到的意外和惊喜。直觉教育依靠人们的直觉感受,尊重个体感受,特别重视人的视觉、听觉等直觉器官的感受,相较于传统教育模式更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所以,将直觉教育运用于依靠视觉为主导的美术教育中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学习绘画的本质绝对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画得与对象一摸一样,很多传统美术教育只重视绘画技能的不断训练,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却抹杀了儿童对于美术的直觉感受。

每个人对待世界万物的观点感受并非一样,美术对于世界观察的角度也是因人而异,如果美术教育只关注技法的熟练而忽视个性的发展,也一定不会获得长足发展。纵观美术史,很多优秀艺术家得以名垂青史都依赖于对于美术理念的不断创新。因此,在初级学习绘画的儿童中更应该倡导直觉美术教育,强调每个儿童对于世界新事物、新现象最直接的洞察、认知和判断。尊重每个儿童对于物象的自我表达,自由表现对于美的认识,不要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以教师既有的定向思维去影响儿童。很多儿童的随手涂鸦被认为毫无价值,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以心理学角度去重新审视儿童原始情感的表现。据研究表明,儿童的绘画更多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表现,由于认知的局限,他们笔下的世界缺乏理性色彩,更加主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现出儿童特有的天真稚拙的绘画语言特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儿童美术教育应当给予儿童一种正确的启蒙,让他们逐步把握客观世界的形态与内容,并且能加以认识、分析、变化。这种教育是主动的、有趣味的,能激发创造性的。直觉感受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它不仅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最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直觉美术教育缺失的现状

作者发现这样一些孩子:他们没有参加过美术训练,而他们的作品往往标新立异、别具一格,那种奇异独特的构图、大胆无忌的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单纯强烈的对比色彩,让画面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与韵律,使人耳目一新;有参加过美术培训的儿童,他们的作品往往没有创新,表现出来的构图、色彩、形态,以成年人的角度观察是合理的,儿童的思维也被成年人固有的模式去改造。儿童美术教学是一种被动接受一套所谓合理的绘画技能却丧失了绘画表现的初衷,从而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导致每个儿童笔下的绘画作品都大同小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清楚认识到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转变,由过去培养画家、设计家的教育转变为服务于社会的大众化教育。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部分教师和家长往往要求儿童在他们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思想活动。这实际上会扼杀儿童的创造性,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①以成人的眼光审视幼儿的作品,并要求幼儿的作品审美标准与成人的相同或接近。②以是否临摹得像、画面是否干净整洁为衡量幼儿的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③重绘画技能,轻作品思想。有好多非常有思想的幼儿作品往往是因为绘画技能不出众或者是需要语言补充表达而失去了成人对作品的好评。④教师为了自己的成绩,从而辅导幼儿参赛获奖、发表作品等,指导出了很多“成人儿童画”。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渗透人性化发展的理念,重视儿童的尊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尤为重要。直觉教育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作者通过对直觉表现和形成因素的研究,发现对儿童而言,在早期教育中创造条件,为他们直觉的形成提供足够的条件和适宜的艺术环境,那么,他们就能自主地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直觉美术教育强调的是一种主观感受,不依赖于以往的任何经验记忆去描绘对象,脱离传统绘画技巧的限制,表现更加自由。

三、教学中对直觉能力培养的探索

美术教育的早期是培养直觉感受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对于儿童而言,如果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抛弃儿童早期美术教育中以技术传授为目的的观念,代之以启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热爱之情,并且在教育中创造条件,为他们直觉的形成提供足够的条件和适宜的艺术环境,那么,他们所受到的美术教育将在他们幼小的头脑里展现出一条探求新奇世界的通道。通过这条通道,他们能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而且还会为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才华施展提供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美术教学,笔者总结以下方法用以对儿童直觉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对于刚刚接触绘画的儿童,先以激发潜力,培养儿童对物象的视觉观察为切入点。教师一步步引导儿童对于物象的基础认识,逐渐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接着鼓励儿童以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表现出自己所看到的事物,而不是以“象”与“不象”去定义儿童绘画的差异好坏。儿童学习美术的目的不是每个人都成为画家,而是培养情操,所以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理解的技法知识意义不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多穿插录像、幻灯片,来展现同一物品的不同形象,帮助儿童开拓思维,拓展对于造型的再认识,也不断激发儿童对于同一事物的创造联想。与机械地复制绘画相比,联想创造更能锻炼儿童的独创能力,更具有情感因素。美术教学是在与多学科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能面对全体儿童,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儿童自愿学习。美术课程中不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上,教师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儿童发现绘画的乐趣,自愿去表现绘画感念。然后,要鼓励儿童自我发现,自我创造地学习,在绘画过程中建立信心,肯定自我,会在每次绘画探索中增长才干,发展自己。另外,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评价要建立在了解他们想法的基础上,评价的标准要以鼓励为主,呵护儿童的自尊心才能做好教学工作,完成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绘画创作时,切勿以个人主观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最后,教师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绘画或者布置按时完成的家庭作业,经常带学生到室外郊游、散步、玩耍,去感受世界,教会儿童学会留意观察各种事物细微的变化,之后主动画出来的作品总是能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这对于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具有积极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不是决定者。教师更应该多去了解儿童心理学,如果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中心的基础上。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发儿童创作的欲望,使儿童产生内心的创作冲动。儿童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他们画出的形象新颖、离奇、夸张,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儿童,要认可儿童,只要能画出来就是好的。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有一种快乐感,创造感,觉得绘画是一种享受,可以带来快乐。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鼓励儿童的好奇心、尊重他们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另外,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和理解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当老师赞同他们的画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他们今后的创造性会更强,更有动力。儿童通过直觉绘画也是一种对于世界的探索,也有助于大人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