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技风险管理范文

科技风险管理全文(5篇)

科技风险管理

第1篇:科技风险管理范文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社会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成果转化对政策和经济有很强的依赖性,风险投资体系的不完善会造成资金风险,市场接受与扩散度,会造成时间风险。

2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管理对策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管理要按照风险管理的步骤,经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过程。风险识别是用判断和归类的方式对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已知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鉴别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识别出的风险,找出产生原因,确定与其它风险的关系,并分析风险发生概率及其影响程度,制定出相应的防范计划;风险处理是对已知风险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是对防范计划的执行过程,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风险监控是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应对策略的调整。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经过开发、应用、推广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风险,并且每个阶段的风险都会对后续阶段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可用风险管理方法对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阶段进行技术风险管理、转化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

2.1技术风险管理

2.1.1选择转化方案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开发阶段十分重要,建立完善科技情报体系,收集情报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强化中介服务体系,对科技成果的潜在市场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优转化方案,减少转化阶段的风险发生概率。

2.1.2技术风险控制新技术的可靠性与成熟度未经市场和生产过程的检验,其可行性和市场的潜在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技术本身的风险可使下一阶段的风险增加。因此,要加强激励机制,有效引导科技人员创新潜力,提高技术水平。即时申请专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降低技术风险的发生概率。

2.2转化风险管理

2.2.1选择合作对象医学科技成果能物化的技术都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周期长、风险大,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研究机构自身力量不够,除政府支持的转化项目外,必须与企业进行多种方式的合作。合作对象选择不当,可带来科技成果流失,如人才流失带走成果、专利泄密与侵权以及利益分配纠纷等信用风险,选择最佳合作对象,可减少转化风险的发生概率。

2.2.2减少转化环节风险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环节复杂,需要加强建立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以及合理的运作机制,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搭建一个平台。要求科技人员拥有企业家的精神是不太现实的,但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可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学术与商业环境,能够在研究者与投资者之间掌握合理预期、具有法律知识、经济知识与风险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了解科学、发现与开发流程,由他们参与、运作与协调成果的转化过程,可大大降低转化阶段的风险概率。

2.3市场风险管理

2.3.1适应社会环境政治、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市场的影响很大,亦可带来商机。选择进入市场的时机很重要,加强对市场的观察能力,掌握社会需求,获得需求者认同[2],可降低市场风险。

2.3.2适应市场环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地、更快地更新技术,才能跟上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替代品、仿制品有随时出现的可能,尽快地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才能延长技术寿命,规避时间风险,创造更大效益。所以,有学者认为,科技转化的速度决定其价值[3]。

3总结

第2篇:科技风险管理范文

1.1方法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总负责,组员为全科护士,人人参与风险管理,及时发现每个工作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立即纠正,做到每天有检查、每周有汇总、每月有分析。对本月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并评价效果。

②护理风险识别和评估。脊柱外科患者常见护理风险来自患者自身、护理人员和环境方面。患者自身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心理状态、健康状态和遵医行为;护理人员风险因素包括风险意识不强、专科知识学习不充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经验不足、疏忽细节问题、应急能力差等;环境方面风险因素包括病区环境、护理设施、抢救物品性能等。

③患者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护理安全风险预案和应急处理预案,患者就诊2h内责任护士正确及时评估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重点观察,重点防护,做到心中有数,床头插醒目标志牌(如防坠床、防跌倒、防压疮等)。每班进行评估,做好班班交接,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风险教育,鼓励患者为自己的安全把关,共同杜绝各种医疗差错的发生。入院时告知患者和家属双向查对的意义和要求,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查对环节,积极配合执行规章制度。

④护理人员风险管理。对护士进行持续有效的风险教育,如分析护理风险案例、强化法制观念、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认识,同时实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与绩效考核挂钩的原则,督促护理人员学习法律法规,构建护理安全文化;实行弹性排班,增加薄弱时段的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促进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交流,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牢固的职业责任,有效规避护理风险;增加培训的力度,对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培训,提高专科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每日晨会后,护士长到重点患者床前进行护理安全评估,指导管床护士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并监督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⑤环境风险管理。完善病区的基础设施并定期检查其完好性,根据脊柱外科患者的特点及需求在病区的走廊墙壁上安装扶手,保持病房地面清洁、干燥,做好防滑措施。病床加上防护栏,呼叫器置于患者床头。卫生间加防滑垫、安装扶手、呼叫器。保持病房内环境安静,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定制海绵、脚圈、翻身枕等护理用具;高危药品使用红色标识并与普通药品分开放置,麻醉药品加双锁保管,严格交接班并记录,急救物品实行五定管理,确保抢救物品的正常使用。

1.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小结

第3篇:科技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妇产科;风险管理;护理形式

在妇产科产妇护理工作中开展风险护理这种形式,早期产生于欧美发达国家,相关研究人员表明,在医疗机构的诊疗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而妇产科产妇的护理工作则是以上风险中的重要环节[1]。医护人员的尽心诊疗与护理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产妇的诊疗积极性与依从性,获得产妇家属的满意与赞扬,也能够提升产妇的诊疗进程,帮助产妇早日康复[2]。本研究旨在探究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在2017年6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80例,其中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25~37岁,平均年龄(28.79±4.52)岁。怀孕周期16~38周,平均(26.75±4.52)周。对照组,年龄26~38岁,平均年龄(29.45±3.62)岁。怀孕周期20~38周,平均(30.75±4.46)周。以上两组产妇的相关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产妇使用常规护理形式,而观察组产妇采用风险护理治疗的形式。首先,应当制定详细的护理制度,针对不同情况的产妇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档案。将护理人员按照自身的能力水平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中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护理经验的护士长作为小组长,统筹组员的各项工作,并且针对其工作完成的情况开展工作评价,不断完善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针对每一位产妇开展病情评估与护理计划,设计应急事件处理机制、药物过敏处理机制、病情突发处理机制等不同的护理形式,进而能够保证在特定环境与事件中,每一位产妇的需求都能够最大程度得到满足。其次,在收治产妇的同时应当针对产妇的自身情况,病例内容开展详细的风险评价,对不同病情、病程的产妇制定风险评估手册,并发放到护理人员手中,进而能够为其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对于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针对妇产科产妇护理中极易出现的问题详细说明,避免护理人员面对突发事件的手足无措,诱导产妇病情恶化。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的数据分析临床诊疗的具体效果;并且记录产妇血性恶露时间、体温异常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2h后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产妇接受风险护理诊疗形式,能够在手术进程中降低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缩短了产妇的诊疗进程,并且产妇在住院时间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两组产妇在诊疗中的各项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血性恶露时间、体温异常时间、月经恢复时间等相关指标对比

产妇在接受诊疗之后血性恶露时间、体温异常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对比上能够明显看出,观察组产妇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极强的优势,产妇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恢复情况也较为理想。两组产妇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母婴结局对比

在使用风险护理进行诊疗的观察组中,产妇出现术后出血、伤口感染、子宫切除、胎盘植入、新生儿窒息等一系列的并发症情况较少,而使用常规护理形式的对照组产妇则数据分析并不是十分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产妇护理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产妇的整体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生产风险作为威胁产妇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引发生产风险的因素主要由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损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且以上因素相互影响导致产妇出现生产风险[3]。临床上常使用所缩宫素预防生产风险,但是缩宫素存在一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大剂量缩宫素会引发高血压、水钠滞留、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4]。缩宫素可以预防生产风险,其优势在于价格低廉,通过加强子宫肌收缩、压迫血管达到止血的作用。益母草注射液为中药制剂,通过刺激平滑肌而促进血管收缩,达到镇痛、止血之效。益母草注射液的止血效果优于缩宫素,具有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收缩、调剂激素水平、止血、镇痛和调经之效。将缩宫素和益母草注射液联合使用,可以降低产妇子宫收缩引发的疼痛,止血效果明显。针对生产风险的预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应当加强孕妇的产前检查。对于首次怀孕的孕妇应当确定其胎儿大小、妊娠综合症、双胎盘等情况是否具备。对于二次生产的产妇而言则需要详细询问在首次生产中是否出现的生产风险、滞产、难产等现象[5]。针对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生产准备,避免出现准备措施不当造成的生产风险现象[6]。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应当详细整合产妇的具体症状,判断其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在产妇生产的过程中可使用自由姿势、分娩球帮助产妇生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疼痛感、压迫感,尽量缩短生产时间[7-8]。与此同时应当控制胎儿头部娩出的速度,避免快娩出造成的阴道撕裂、出血情况。针对剖腹产产妇,医生在手术过程 中需要使用舒缓、轻柔的动作,避免损伤产妇软产道。生产过程中可适当按摩产妇子宫,准确计量出血量。最后,优质处理第三产程。对于第三产程的优质处理能够降低产妇生产之后的出血量,其主要做法有:在胎儿头部和肩部娩出之后应当及时预防性应用缩宫素。针对二次生产的产妇可在胎儿全身娩出之后、多胞胎生产产妇可在最后一个胎儿娩出之后使用预防性缩宫素。在胎儿全部娩出之后需要轻轻拉扯脐带,并且轻轻按摩子宫帮助胎盘娩出。在胎盘娩出之后则需要仔细检查胎盘,判断其是否完整、是否存在产道损伤等情况,进而及时发现产妇的不良现象并有效处理,避免生产风险[9]。根据本研究内容能够看出,两组接受不同形式的护理工作之后,研究组的并发症、不良反应、护理满意度等相关数据均高于对照组。因此,在妇产科产妇的诊疗过程中使用风险护理能够提升产妇诊疗期间的安全性和依从性,帮助产妇更好地适应诊疗生活,早日恢复健康状态。因此,应当在临床诊疗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春玉,黄儒.分析风险管理在高龄产妇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9):192-194.

[2]曾伟虹.流程化沟通方式在提高妇产科护理服务质量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14,38(9):1100-1101.

[3]左艳.对产妇进行护理时实施产房风险评估管理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4):212-213.

[4]肖敏,林叙君.基于病例分型的护士分层级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18(6):612-614.

[5]李永红.护理风险管理在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中的效果[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33(4):353-355.

[6]王燕,贾桂玲.柔性管理方案对产科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及产妇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6):114-116.

[7]滕杨,程明清.分析风险管理在高龄产妇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3):28-30.

[8]刘姗.护理风险管理在产妇及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2):165-167.

第4篇:科技风险管理范文

当今时代,大数据及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期刊出版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期刊的投稿、审稿、日常稿件管理、稿件录用、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及印刷发行等各个环节的效率都大大提升,期刊编辑和作者、读者以及审稿人之间的通讯更加便捷。具体到科技期刊,技术的加持对传播和普及新的科研成果、促进行业学术交流、反映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等功能也愈发突出。[1]但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为科技期刊,特别是科研院所期刊的保密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我国的科研院所一向是敌对力量渗透和窃取情报的主要目标,其下属科技期刊中的科学技术秘密也存在着泄密风险,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既确保科技期刊顺利出版,又能有效防止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泄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科研院所期刊为例,对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面临的保密管理隐患和对策展开研究。

一、科研院所期刊保密管理存在的隐患

(一)窃密技术的发展加大了泄密风险现阶段,科技期刊的投稿、审稿、日常稿件管理、录用、数字出版等一系列流程均依赖互联网,网络安全对于科技期刊的保密工作十分重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给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更多的期刊网站被攻击、黑客入侵投稿邮箱、期刊管理电脑被植入木马病毒等失窃泄密事件。此外,编辑部与审稿专家、作者、排版公司、印刷厂等常常通过网络联系,也更易被敌对力量通过网络钓鱼、远程操作、欺骗等方式获取信息,使得未经审查和技术处理的稿件流入网络。许多期刊在传统纸质刊物出版的同时,采用数字出版模式将期刊全文完整上传至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字化平台,或者利用新媒体优先出版,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此类公开出版的期刊也变成了敌对力量开源情报的重要来源,易引发关联失窃泄密事件,为科技期刊保密管理工作增加难度[2]。

(二)保密管理制度不全扩大泄密风险许多科研院所建有专门负责保密工作的机构,但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项目等的相关保密工作上,关于期刊方面的保密管理制度常常是不健全并且落实不到位的。首先,保密制度大多停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新闻出版保密规定》等法律法规层面,未细化到期刊出版方面。其次,期刊出版的整个过程涉及的主体与环节众多,即使有关于期刊出版的保密管理工作细则,也并没有涵盖作者、编辑、审稿人等各个主体,更未能细化至投稿、审稿、稿件日常管理、录用、出版、印刷等诸多环节。再者,在保密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易出现保密部门与编辑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互相推诿和保密审查流于形式等现象。保密制度的不健全和落实不到位导致泄密风险进一步扩大,既威胁国家利益,也不利于期刊自身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责任主体保密意识淡薄增加泄密风险从期刊投稿到期刊出版的整个流程中,涉及的责任主体主要有作者、期刊编辑、审稿专家等,不管是哪一个主体放松警惕,都会增加期刊泄密风险。首先,科技期刊的许多投稿作者来自部队、军事院校或科研院所,其自身工作中常常接触到许多涉及国防安全、最新科技等包含国家秘密的项目,如果作者保密意识淡薄,因学位获取和职位晋升需要急于发表成果,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了技术保密,将相关项目的步骤、原理、计算过程等公开,会造成泄密,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其次,部分期刊编辑人员缺乏期刊相关专业知识,对稿件保密审查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判断文章是否涉密;或者期刊编辑仅看重文章创新或技术内容,保密意识淡薄,忽略出刊流程中的稿件保密审查和其他保密事项,增加泄密风险。[3]再者,审稿专家作为稿件审查的重要一环,如果仅考查文章学术质量而忽视保密,也会造成泄密。

二、科研院所期刊保密管理工作的对策

针对前文所述科研院所期刊保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隐患,为进一步加强期刊保密工作,维护国家利益,下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可以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安全1.加强技术防护构建安全平台针对窃密技术如植入型木马病毒、黑客入侵技术等的发展,期刊采编系统、新媒体平台、数字化出版云端等也应加强技术防护,提高病毒防御能力、漏洞检测技术,筑牢防火墙,发展数据加密技术,加强入侵检测,多方位地构建安全的采编系统和新媒体平台,同时,打击网络上假冒期刊官网的钓鱼网站,为作者提供可靠的投稿途径。2.严格控制计算机输入输出科研院所因保密需要常常建有自己的内部网络,而期刊出版流程中部分环节需要在互联网上处理,如收取网络投稿、数字出版等,但又有部分环节需要在涉密、非涉密计算机之间进行输入输出。在工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相关规定,进行身份识别和登记,坚决杜绝在非涉密计算机上存储涉密信息、将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连接、交叉使用存储介质等行为,坚持“专机上网,专人管理,专盘存储”的原则,有效降低泄密风险。3.提高网络沟通警惕性作者投稿常通过网络,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存在期刊钓鱼网站和中介等,要注意甄别信息,不要轻易将稿件发给陌生人,尽量使用期刊官方途径投稿,通过官方电话与编辑部沟通。期刊编辑也应时刻保持警惕,不被冒牌作者和专家套取信息而泄露国家秘密,同时编辑应在期刊官网显著位置标注信息,引导作者加强保密意识,提醒作者在投稿前进行论文保密审查。审稿专家也应选择固定的方式与编辑部沟通,且在网络上谨慎言语,减少互联网泄密风险。[4]

(二)健全并落实期刊保密管理制度1.完善期刊保密工作细则科研院所应根据各项保密法律法规及条例,结合期刊出版的环节和特点,制定符合实际且容易实施的保密工作细则。首先,要严格管理自身的科研成果,对所属人员拟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严格的保密审查;其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新闻出版保密规定》《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等相关法规明确定密原则,给出具体范围,制定保密密级标准,具体说明每个环节如何确保不泄密,包括投稿的选题、涉密稿件的管理细则等,让期刊编辑等人员对于稿件审核时应着重于哪些事项一清二楚;最后,明确期刊保密管理工作责任部门,将保密考核与部门绩效挂钩,健全保密审查制度,完善期刊保密管理工作奖惩制度和监督制度,实现期刊保密按级负责,防止出现多方推脱和流于形式的现象。2.落实期刊出版各环节保密要求(1)投稿期刊需要设置安全的投稿途径,应在征稿须知中明确选题范围,设置保密条款,规定不得引用保密范围内的资料和内部文件,尤其不要忽略参考文献引用时的涉密可能,要求作者所在单位提供符合要求的保密审查证明。从源头抓起,既是对作者的提醒,同时也可起到一定的保密宣传作用。[5−6](2)审稿稿件必须坚持送审制度。在送审前,需首先确保送审文章已经提交给作者单位进行保密审查。通过安全途径送审后,需要求审稿专家将技术评审和保密评审相结合,如若技术审查不通过,则予以退稿修改或撤稿,并告知作者退稿原因及需要修改的地方。(3)稿件日常管理收录进来的稿件,需专人管理、专盘存储、分门别类保管,对于已收录稿件的保密审查表需要一一对应,已刊发文章的保密审查表需造册存档,各类稿件的传递、存档、销毁均需按保密流程办理。(4)编辑校对部分期刊编辑没有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但他们又是稿件出版前的一道重要防线。在稿件编辑加工和校对过程中,编辑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避免无法有效辨别涉密的数据和内容。针对作者修改后的稿件,应再次确认稿件保密审查到位。编辑在与审稿专家沟通时应提醒对方注意保密审核,与作者沟通时也要采取安全途径,且提高警惕,避免被假冒作者的敌对力量恶意套取信息等。[7](5)印刷出版期刊应选择具备相应资格认证的印刷厂,并与其签订保密协议,定期对期刊印刷工作人员进行保密培训。在交付印刷前,编辑应再次确认所有文章保密审查手续齐全,且与印刷厂采取固定途径传递期刊数据,避免在数据传输和印刷工作中出现泄密事件。(6)数字出版期刊应选择安全可信的大型数字化平台进行数字出版,如果是新媒体平台出版,也应加强提高平台的安全性能。同时,针对本刊采写或者转发的稿件都需履行审密程序,避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8−9]

(三)加强保密教育1.加强作者保密教育作者是稿件的源头,作者所在单位应加强保密教育,促使他们全面了解保密法规和单位的保密规定及流程,建立保密承诺制度;其次,加强对作者的心理疏导,提醒作者不要因学业、职称等压力而急于发表文章;最后,定期开展一些讲座等向作者介绍如何在技术上对涉密内容进行加工处理,让他们能够正确把握处理论文中保密技术的分寸,从源头上杜绝泄密。[10]2.提高审稿专家保密意识审稿专家是判断稿件是否涉密的重要环节。他们要提高保密意识,学习保密法规,明确涉密事项,在关注稿件技术内容时,要提高警惕性和敏锐性,不遗漏涉密内容。期刊部门也要定期对专家进行培训,提高识密能力,为期刊保密加上一道重要的防线。3.提升编辑保密工作能力首先,编辑应该端正思想,认识到保密对国家、对刊物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保密法律法规,不断增强保密意识。其次,编辑要认真学习保密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辨别非密和涉密内容的能力,增强岗位责任感,做到不放过一篇泄密稿件,不缺失一份保密审查。最后,编辑还应注重提升专业知识水平,通过培训、讲座、优秀论文、网络信息等及时了解期刊所属专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动态,积累专业知识;认真参考审稿专家关于文章保密审查的意见,提高判断涉密文章的能力。[11−12]

三、结语

第5篇:科技风险管理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某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所收治的68例内科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女性患者31例,男性患者37例;年龄14岁~66岁,平均36岁。在这68例患者中,消化内科12例,心血管内科18例,呼吸内科20例,肾病内科18例。

1.2研究方法

利用回顾性的分析办法,把68例研究对象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内科科室中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调查与统计。在统计时,对可能的护理风险因素所导致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并分类归纳,然后再利用表格进行统计。

二、结果

68例患者在该院内科得到了科学、有效的护理。1例患者发生了输液渗漏问题,经过及时的处理与治疗缓解了其症状;2例患者和医院发生了经济纠纷,最终经过医院的耐心解释与核对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解决。内科总体的投诉率为2.94%。

三、讨论

3.1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3.1.1内科护理人员的配备不充分,工作量不合理

在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医保的逐渐普及背景之下,医院内科当中的住院患者也出现了逐年增加的情况。与此同时,医院内科的护理质量也随着患者及其家属不断提高的要求而改进。临床护理的相关技术与操作以及基础护理的工作量也出现了成倍增长的情况,再加上临床护理人员的缺编等,造成了床护比不合理,无法达到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在这种工作环境与要求之下,护士们经常处在一个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当中,每天工作下来十分疲惫。这样,一个护士在面对多个危重的患者时,其护理的风险就会增大,进而增加其过失行为的出现。

3.1.2部分护理工作人员的知识面相对狭窄

内科当中的疾病种类很多,患者的年龄差距也很大,抢救比较多,联合用药的情况比较复杂,其护理的操作也很多。这就要求内科的护理人员同时具备多学科相关方面的护理知识,同时还具备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的能力,此外,还要熟练地使用抢救类的各种仪器,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技术。但是,有些护理人员由于自身知识面相对较窄,所以其业务水平比较低,无法完全做到这些。通常会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的时候,无法对患者的某些症状做出正确认识,这样就会延误患者病情的诊断与治疗;其次,护理人员无法熟练地使用那些常用的或是最新的相关诊疗设备,在操作的时候无法应对一些紧急状况,很可能乱中出错,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护患纠纷;此外,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还可能因为自身操作技术不熟练,给患者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痛苦,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进而引发一些纠纷。

3.1.3迁床事件比较频繁

在内科当中很可能因为年龄、患者病情变化以及病种变化等出现一些迁床事件,而且比较频繁。但是,迁床过后对于床头卡、服药单、护理单和治疗单的更改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或是更改不及时等,进而引发一些护患纠纷。

3.1.4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

经过对内科护士法律意识方面的相关调查可知,一般护士对于医疗诉讼的知晓率只有38.12%,无法对自己工作环境当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法律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只是单纯地从为患者服务出发,没考虑到自己的一些权益。

3.1.5对住院患者管理当中存在的一些风险

通常住院患者需要遵守医院相关制度要求,积极配合科室的医务人员工作,服从管理。但是,个别住院患者却无视医院里的制度要求,私自外出,在此过程中就很可能发生一些意外,造成法律纠纷,增加护理安全方面的隐患。针对医院内科当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护理风险,必须要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帮助患者病情的康复,同时也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

3.2改善内科护理风险的相应对策

3.2.1合理配置内科当中的人力资源,并提高其护理人员的知识与技术水平

为了实现人力资源最大化的合理配置,可以实行弹性的排班制度,改革旧有的排班模式,适当地加强12:00~13:00以及18:00~19:00的护士力量,缓解乱、忙的紊乱局面,尽可能避免忙中出错,消除一些不必要的护理隐患,进而保证内科护理工作的安全,避免无谓的护理纠纷,提高内科整体的护理质量。同时,还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使其可以熟练地使用科室当中的各种仪器与设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护理工作在紧张的进行中有条不紊,进而防止一些不必要的差错事故。

3.2.2规范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

内科护理的管理者必须结合自身医院的相关情况,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护理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增强责任感。例如,在迁床的时候,要及时地更换患者的床头卡、服药单、护理单与治疗单等信息。

3.2.3加强内科护理人员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科室护理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护士们学习与医疗相关的法律知识,例如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条文进行学习,熟悉并掌握其中有关护理人员的相关权利与义务,以及相对应的法律责任,进而提高自我的法律意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增加实际案例的相关分析,使护理人员做到懂法和依法,尽可能地减少护理工作当中所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

3.3加强对内科住院患者的管理与宣教

在完善内科当中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时候,还要加强对内科住院患者的相关宣传与教育,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并对其讲解其在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一些规章制度,让患者在入院须知上签字,然后使其随患者的病历入档。在患者住院期间要加强对病房的巡视,及时了解患者的最新动态,并及时地发现与劝阻患者的不必要外出,对于偷偷离开医院的患者,要及时通知当班的医生,并与其家属进行联系,对患者的离院时间作好记录。

作者:王萍 单位:沈阳市中医院

第二篇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70例,其中女31例,男39例,年龄15~69岁,平均(37.8±5.6)岁;17例肾病内科患者,19例呼吸内科患者,21例心血管内科患者,13例消化内科患者。

1.2方法

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由专门调查小组对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总结,同时针对各种护理风险提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

1.3内科护理风险因素

1.3.1人员配置以及工作安排缺乏合理性

住院患者的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医院未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安排及待遇较差等会导致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从而加重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并影响其工作热情,直接对护理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交接班制度不够完善,患者一旦出现意外情况,难以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从而加大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3.2护理人员技能水平不高,操作经验不足

内科中涉及的疾病种类非常广泛,患者年龄跨度大,大量患者需要接受联合用药治疗,因此护理操作也随之增加,对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时无法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导致治疗延误;对诊疗设备的应用熟练度不够,一旦患者出现意外,难以冷静处理;由于操作经验不足加大患者的痛苦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1.3.3设备更新较慢

老旧医疗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设备运作效率较低,功能较差,难以全面的反映患者的不良反应,导致病情恶化,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部分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如病床未设床栏、卫生间未设扶手、地板未放置防滑标志等会导致患者滑到、摔伤等。

1.3.4患者自身因素

部分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护理配合度较差,护理人员在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患者依然我行我素,对护理人员的告诫和叮嘱置之不理,不利于护理过程的顺利进行。

1.4改善内科护理风险因素的对策

1.4.1推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对旧的排班模式进行改革,推动弹性排班制度的建立,不断壮大护理人员队伍,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1.4.2对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规范

不断端正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使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不断得到增强和提高。建立完善的护理制度,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规范,保证各项操作流程的统一性。

1.4.3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技能

管理人员提高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和知识进行培训的重视,安排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工作,不断充实和丰富自身的专业能力。安排年资较高的护理人员带领年资较低的护理人员,不断推动护理质量的提高。

1.4.4加强对住院患者的管理

对住院患者加强宣传和教育,使患者对自身病情及治疗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使其明确积极接受治疗对于改善自身病情的重要意义,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护理配合度,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

二、结果

全部70例患者中,67例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占95.7%,3例患者不满意,占4.3%;3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占4.3%,1例患者出现感染,占1.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

三、讨论

在医学实践过程中对现有的或者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处理的方式即为风险管理,为了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减少护患矛盾的发生,使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次数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完善护理质量,推动治疗和护理过程的顺利进行,对患者病情进行正确评估,结合病情和体质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使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作者:杨伟霞 单位: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

第三篇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科收治的520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80例,观察组240例,男性有230例,女性有290例,年龄在20到95岁之间。对照组呼吸内科有108例,消化内科97例,神经内科有75例;观察组呼吸内科有104例,消化内科有83例,神经内科有5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风险管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健康宣教: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进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病区的环境以及护理的目的、方法、内容,对于患者的问题准确、耐心解答,根据不同疾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饮食指导,从而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新陈代谢力,对于有紧张、悲观、焦虑不良情绪者,要倾听患者的内心想法,从而积极进行开导,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设置病房环境:要保证病房内的空气是清新的,要定时开窗通风,控制噪声,光线要柔和,在走廊、洗手间要设有扶手,病区地面要保证清洁、干燥,要配备夜间照明灯、防滑平底鞋,合理布置防滑标志,同时也要对轮椅、平车、病床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定时清点急救物品,为抢救患者做好准备。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严格的执行相关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好管理制度,比如说进行各项护理检查、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履行告知义务,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明白各项的检查、操作目的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新技术、新业务、自费项目、创伤性操作等需履行签字手续,对专科开展的新项目及新技术应及时制定护理常规,以使护理人员能够遵照执行。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按规定认真交接班,危重患者、新患者、年老体弱、手术、特殊检查及突然发生病情变化等患者要床头交接班。增进护患沟通: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及其家属的时候要态度和蔼、热情真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在交流过程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性,从而让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在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的时候要尽量使用通俗语言,不要过多的套用医学术语,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客观的了解病情,从而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52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当P>0.05时,则没有统计学意义,如果P<0.05,那么就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分别护理以后发现,观察组的护理事件发生例数要明显的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护理分析因素分析:

(1)患者因素:有些患者会有不同的精神障碍,这样就减弱了神经的敏感程度,在水袋保暖、局部热敷的时候也容易被烫伤,而且患者长时间保持相同体位,那么这样就会发生压疮,还有些神经疾病患者,颞叶、额叶受到了严重伤害,那么就会有躁动、精神异常、定向力、记忆力减退等表现,如果护理人员没有时时监护患者,那么患者就会走失,还有些患者因为插管不适而自行拔管;因为疾病原因,很多患者都会有担忧、焦虑、悲观、紧张等不良情绪,因此就不积极的配合护理工作,所以就会导致出现一系列的护理风险。

(2)医院客观因素:有些护理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规定进行操作,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比较弱,没有及时的发现并发症,从而就会延误病情;一些实习生或是刚调入科室的护理人员,其临床经验不够,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妥善、及时处理,从而进一步加重事态;现在很多新设备、新药物的不断出现、不断更新,如果护理人员没有进行相关的学习培训,那么就会导致出现护理风险;有些医疗设备有着安全隐患,比如说没有固定好床腿的刹车,卫生间没有扶手,引流管没有在有效的状态范围,房间内光线较暗,从而导致患者摔伤、滑到等。(本文来自于《求医问药》杂志。《求医问药》杂志简介详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