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社会劳动教育范文

社会劳动教育全文(5篇)

社会劳动教育

第1篇:社会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对策

劳动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现代教育非常重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在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国家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重要要求,为高职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在职业院校中,应将全面贯彻落实发展德智体美劳这一教育方针,结合实训实习使劳动教育得到强化,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能够积极参加劳动。

1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

1.1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受职业院校的特点所影响,各院校更重视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大多流于表面和形式,无法渗入高职教育中,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1]。第二,在劳动教育中,还存在教学实践没有落实的问题。部分院校虽然会进行一定的劳动教育,但院校并未针对劳动教育建设完善的教育体系、课程体系,导致劳动教育的开展效果不好,只能在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中稍作渗透。第三,学生缺乏良好的劳动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劳动意识偏弱,部分学生在学校中不能积极参与宿舍、班级等安排的劳动活动,学生的劳动主动性不足,必然使劳动教育的开展受到阻碍。

1.2产生劳动教育问题的原因

各院校通常较为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劳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取向。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立足于人的发展需求、培养人并且发展人,属于有计划、有目的的通过丰富劳动实践,让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活动。此外,在青少年的成长中,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非常重要。现阶段,部分学生存在追求享乐、好逸恶劳等错误价值观,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会使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受到影响,使学生变得不能脚踏实地地劳动,并轻视体力劳动。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的重视和爱护,部分学生存在懒惰、依赖等问题,不愿意且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缺乏劳动体验,学生的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不足,各高职院校应警惕这种劳动教育被淡化的现象。

2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作用

2.1有利于人才培养

在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中,各院校应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保障智力、品德、劳动、体育等方面的教育可以彼此渗透,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的落实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技能,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真正成为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2.2有利于院校办学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体力劳动存在一定的偏见,这种观念不能适应时展,也和我国的办学方向、教育方针存在明显冲突。因此,大力推进劳动教育,能够使高职院校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提升对策

3.1做好教育管理,拓展劳动教育途径

高职院校应做好教育管理工作,保障劳动教育能够有序、科学地开展[3]。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让教与学深度结合,在此前提下构建考评制度,通过量化标准,有效衡量劳动教育的问题和成效,更好地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此外,各高职院校要基于职教特点,编写与本院校情况相适应的劳动教育教材,结合科学的管理体系,指导并发展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此外,在对劳动教育课堂学习进行强化的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拓展教育渠道,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顶岗实习等模式,充分开发劳动资源,保障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可以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效结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2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高职院校应该基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具体精神,充分明确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重视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个人劳动实践能力[4]。应在劳动教育中将标准化课程转变为核心课程,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职教中的优势,使学生对行业发展具有充分的认识,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此外,高职院校应重视劳动教育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根据课程之间存在的差异,安排相应的授课教师。在劳动课程的设置中,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规定的劳动活动中,专任教师应做好学生的监督和考核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性质的义务劳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可以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有偿劳动,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3.3提高劳动意识,发展学生劳动技能

在强化学生个人的劳动意识方面,各高职院校应针对劳动教育充分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时,就能从学校的文化氛围、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所感受,或从高年级学生、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提升,使学生发现劳动的可贵。此外,各高职院校应以课程为载体,在日常教学计划中纳入劳动教育,丰富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从选修课、必修课、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方面充分开展劳动教育,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各高职院校需要基于自身特色并掌握市场需求,充分整合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通过教育引导,促使学生在志愿活动、社会实践中,充分提高自身劳动意识、职业责任,并不断发展职业技能。

3.4完善评价机制,保障评价的科学性

要顺利落实劳动教育,使相关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各高职院校需要做好教育评价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育制度,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各高职院校应将育人原则作为出发点,充分明确评价活动的主体,落实岗位责任制,使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进而不断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在进行评价时,应保证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劳动教育的意义和效果,使评价结果更具准确性、科学性,能够及时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解决。各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评价结果,认真探讨评价结果所反映的各种问题,科学制订解决方案并有效执行。为了提升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可以制订并完善奖惩措施,奖励表现优异的学生,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每个学生专属的劳动档案,以此为依据监督和评价学生的劳动情况。通过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活动,接受劳动教育。

3.5建设劳动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决定意识,而意识会反作用于实践。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中,需要结合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在校内营造崇尚劳动的优秀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学生的行为,使其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纠正学生对劳动的负面情绪、抵触心理,使其增长劳动的自觉性、主动性。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避免对学生的溺爱,使其受到不良影响,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积极接受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教育效果。在劳动教育中利用文化建设,使学生构建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光荣这一思想,通过在校园内营造人人热爱劳动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学生明确劳动的价值、意义和重要性。在优秀文化氛围和文化引导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劳动意识。高职院校可以同步落实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教育,在学院中建设专业文化园,使文化教育和专业技能融为一体,使学生在修身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结语

现阶段,职教体系逐步完善,职教改革也更为深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会直接影响职教的未来发展。劳动教育是促使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其对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重视融入劳动教育,提高技术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水平,使学生拥有更强的岗位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娟.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对策研究———湖北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44(04):65-68.

[2]张剑.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08-109.

[3]刘丽辉,谢耄宜.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卷宗,2019,9(32):263.

第2篇:社会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困境;实践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1]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要将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无缝对接。[2]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3]将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相结合,从个人发展看是增长见识、培养个人能力的良好方式,从区域发展看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途径。[4]在研学旅行中精心设计富有特色的劳动课程项目,让学生投身到不同类型的劳动中去,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真正实现“研”与“学”相辅。[5]在分析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可行性、开发困境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开发的思路,并以建宁县为例开展实践探索。

一、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1.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相互促进

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有助于丰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拓展研学旅行市场份额、提高研学旅行认可度。随着劳动教育被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列为必修课,其为研学旅行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研学旅行因成为劳动教育的良好实践载体而备受欢迎。“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能实现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双必修,一举两得,有望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2.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

“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既能实现精神深处的强烈共鸣,又能实现产业深处的无缝对接。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需要校外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活动形式,能够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6]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能提供丰富的适合渗透劳动教育的研学资源,这些资源适合开发生活技能训练、手工技艺体验、农业劳动实践、军事训练、科学探究、技术与设计、革命传统教育等类型的研学课程。

3.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提供广阔的劳动教育场景

劳动教育基本理念是强调学生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把握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7]研学旅行能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等不同环境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劳动。劳动课程实施需要“真实”的场域和“身体”参与实践。[8]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术性的学习太抽象了,需要看见、触摸和闻到所读和所写的内容。[9]研学旅行基地(营地)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为实施劳动教育提供广阔的教育场景。

二、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困境

1.课程开发者和执行者对劳动教育形式认识不清

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者和执行者对劳动教育普遍存在四大误区。一是认为脑力劳动等于劳动教育。比如,通过听讲座、参观博物馆、接触职业岗位即可完成劳动教育任务。[10]其没有理解《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有关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二是认为劳动技术课等于劳动教育课。通过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劳动技术培训就能完成劳动教育任务,忽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三是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等于劳动教育课。混淆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的概念,没有理清二者既有共同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四是认为研学旅行等于劳动教育。不了解研学旅行是载体,劳动教育是内容。

2.课程开发者和执行者对劳动教育内涵把握不准

某地依托杨氏廉孝文化开发的《廉洁奉公教育》《弟子规》《少年中国说》等研学旅行课程,通过打《弟子规》和《少年中国说》功夫操锻炼学生体质、凸显体力劳动,通过朗读《弟子规》和《少年中国说》提高学生智慧、凸显脑力劳动,通过学习“杨震拒金”廉孝文化提高学生“勤政清廉”的情绪劳动能力。上述案例中的“情绪劳动”脱离了劳动的本质内涵。情绪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心理过程,背离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要求的“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侧重体力劳动)的基本内涵。[11]

3.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形式化

劳动教育长期存在对劳动课程育人价值认识肤浅化等问题。[12]目前大部分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以学工、学农、职业体验等劳动技能体验为主。劳动教育多停留在外在形式上,成果以拍照打卡方式呈现,不注重学生对劳动精神的反思,停留在体力劳动锻炼,忽略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所包括的复合型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并存)的锻炼,不注重劳动精神与劳动技术兼修,忽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不恰当

有些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研学目标过多且难以实现,有些研学目标抽象宏观且难以评价,有些研学目标行为主体不是学生,有些研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割裂。

三、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思路

1.遵循劳动教育、研学旅行

综合实践活动等相关政策简单把脑力劳动、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或研学旅行等同于劳动教育的根本原因是对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政策文件不了解或理解不准确。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必须深刻领会《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精髓,[13]遵循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把握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不偏离。必须准确把握《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融会贯通劳动教育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14]综合运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政策文件,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15]选择合适的研学资源和场景,侧重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形式的劳动教育研学内容,侧重研究性、体验性实践教学方法,制定可衡量、可操作、可评价的劳动教育研学目标,实现劳动素养的综合培养目标。

2.课程开发者和执行者应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内涵

(1)劳动精神与劳动技术兼顾劳动精神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展现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和精神品质。[16]新时代劳动精神彰显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新理念。[17]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缺少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以致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不能得到有效培养。[18]因此,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可根据研学资源条件充分挖掘劳动精神与劳动技术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应该既有动手层面的劳动(侧重劳动技术),也有动脑层面的劳动(不仅强调对劳动内容的思考而且侧重对劳动精神的反思)。体力劳动侧重通过消耗体能,运用劳动技术完成技术类工作;脑力劳动侧重通过动脑分析、解决较抽象的问题。技术类工作不仅需要体力劳动还需要脑力劳动,比如手工制作不能只有机械的技能操作没有思维清晰、程序合理的脑力劳动;抽象类工作不仅需要脑力劳动还需要体力劳动,比如程序开发不能只有脑力劳动没有身体机能的消耗。因此,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没有天然的对立和隔离,只是以不同比例的形式融入每一项劳动实践中。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应侧重通过体力劳动培养劳动精神。(2)“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劳动“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以德为首,德育侧重解决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问题,体现“善”的要求;智育侧重开发智能,体现“真”的要求;体育促进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体现“健”的要求;美育陶冶情操,塑造心灵,体现“美”的要求。[19]新时代劳动教育要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育人目标。[20]因此,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可根据研学资源条件综合挖掘“五育”价值。

3.渗透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分类分层设计研学旅行课程

从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角度渗透劳动素养能有效超越劳动教育表面形式,把握劳动教育精神内核,实现劳动教育形式与劳动素养的统一。因劳动教育研学资源不同,研学过程与方法不同,适合挖掘的劳动教育价值不同,应针对不同学段精选研学资源,分类分层设计研学课程,以实现多元化的劳动教育目标。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相关规定对不同学段分类指导设计可得6种类型的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见表1)。[21]4.以劳动素养指导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依托劳动教育研学资源及场景是基础,从研学主题、内容、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系统设计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才是关键。渗透劳动教育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成败的关键在于研学目标的制定。建议结合研学资源特点、研学对象学情特点,运用三维目标融合法设计研学目标。没有科学渗透劳动教育内涵的研学旅行课程要么与劳动教育毫无关系,要么只停留在表面上动动手、出出力、流流汗、拍拍照,难以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综合提升。培育劳动素养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指向。[22]建议参考龚春燕等构建的劳动素养框架(一是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劳动尊重、劳动责任;二是劳动能力: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创造;三是劳动习惯:自觉劳动、安全劳动、诚实劳动;四是劳动精神:劳动奉献、劳动美好、劳动幸福)设计研学目标、感觉内容、研学实施、研学评价等环节。[23]

四、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实践探索——以建宁县为例

根据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思路,渗透劳动教育内涵,遵循《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不同学段的要求,[24]依托建宁县研学资源,从研学主题、研学对象、研学时长、研学内容、研学目标、研学实施和研学评价七个方面设计两大类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

1.渗透劳动精神与劳动技术开发生存体验类研学旅行课程

融入劳动精神与劳动技术开发的研学旅行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过程中应把具体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技术蕴含于研学内容、研学目标、研学实施和研学评价等全过程,避免把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劳动技术教育。建宁县可以依托上坪古村、桃梨观赏园、绿田(福建)食品有限公司、反“围剿”纪念园、修竹荷苑、闽江源自然保护区等研学基地的研学资源和场所开发生活技能训练、手工技艺体验和农业劳动实践等生存体验类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见表2)。学生通过生活技能训练活动、手工技艺体验活动和农业劳动实践,不仅能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能思考各种生活技能和手工技艺蕴藏的科学原理,思考农业劳动常识蕴含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精神,在劳动教育中体会劳动创造物质、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快乐的幸福感,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的态度。下面以“建莲工艺”为例详细介绍。研学主题:建莲工艺研学对象:四~六年级学生研学时长:180分钟研学内容:①学习建莲手工制作技艺;②观察莲蓬结构;③探索莲花与莲子的关系;④学习莲蓉饼制作技艺。研学目标:①体验建莲手工制作技艺和莲蓉饼制作技艺,能在规定时间完成一定数量建莲的手工制作,能发挥创意制作莲蓉饼,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实践创新精神;②观察莲蓬的结构,并探究莲花与莲子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研学实施:①体验建莲手工制作技艺;②探究莲子结构;③体验莲蓉饼制作技艺;④各组分享自己成果。(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享感悟:你在体验活动中学会了哪些劳动技能?你想过如何提高劳动效率吗?你想过对莲蓉饼造型或配方进行创新吗?你了解农民种莲、采莲的农事活动过程吗?你发现莲子结构有哪些特别之处吗?最后教师总结核心思想:美好生活双手创造,美好事物心灵感悟!)研学评价:研学活动过程评价(主要涉及时间观念、专注学习、纪律意识、自身形象等)和研学成果评价(见表3)。

2.渗透劳动“五育”功能开发军事训练、科学探究、革命传统教育类研学旅行课程

第3篇:社会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农村中小学;现实困境;教学改革

广大农村中小学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科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培养数以万计的优秀劳动者,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后备军,是一个亟需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现实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借助现场调查形式,通过对邵阳县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进行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生在劳动价值、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创新劳动等方面的认识与实践现状,全面掌握他们在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生活中所接受的劳动教育情况。然后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准确把握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并为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有效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

1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农村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已逐渐被淡化、弱化,农村中小学生中同样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轻视、鄙视劳动的倾向。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1.1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与过去相比,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广大农民的劳动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实际生活中,农村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也愈来愈少。个别访谈中,有不少老师和家长认为,在农村中小学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劳动教育。有的认为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劳动教育课程在升学招生和上级部门考核考评中没有太多体现,抓了也白抓,效果不明显;有的认为校内劳动与体罚的界限容易被混淆,应主要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只有认真学习,通过优秀成绩走出农村到城市发展才是人生大事,劳动教育以后再搞也可以。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错综复杂,导致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被普遍忽视。

1.2在课程开设上落实不力。毫无疑问,学校是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但是调查发现,不少农村学校在课程开设方面都存在落实不力的问题,并没有按教育部门的明确要求,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时,也没有安排集体劳动周(月)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校本身师资不足,劳动技术这种“杂课”往往由其他科目教师甚至后勤人员兼任,造成劳动教育往往呈现过场化、浅表化。还有一些小学并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他们把定期开展的学校大扫除等同于劳动教育,也有不少学校的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假日在家中完成的。有的农村学校虽然有自己的劳动实践基地,但往往由教职员工来打理,并没有让学生去亲历劳动过程。

1.3在条件保障上配备不强。相对“德智体美”教育来说,劳动教育特征明显,实施起来更加复杂。现实中,农村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最大的瓶颈是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问题。很多学校校园面积十分有限,根本没有专门的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加之交通不便,校外的劳动教育基地也无法有效利用。除此以外,劳动工具也普遍短缺、种类简单。调查中发现,有些农村中小学校除了卫生工具,就没有别的劳动教育设备,有的规模大点、条件好点的学校,劳动技术室里的设施配备也基本是一些传统农耕工具。有些学校劳动基地高处没有护栏,水边没有安全标牌,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1.4在考核评价上机制不全。一直以来,尤其在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督导考核是教育评价机制中的短板。调查中发现,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教育的督导刚性不够。与此相应的,多数学校没有形成可操作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实际上没有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种评价机制上的不健全导致“重智育,轻德育和体、美、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某些学校不同程度存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文化课程占用,劳动教育师资、场地、经费相对缺乏,课外劳动实践基地形同虚设等现象,甚至个别学校的劳动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的路径探索

要真正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相关精神和教育部的有关要求,摆脱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效的路径探索,通过源头管理、过程管理、保障管理和结果管理,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

2.1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源头管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样,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除了农村中小学的老师和家长以外,尤其是农村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中小学校保证劳动教育每周1课时,这是最起码要做到的。比较难落实的是每学年的劳动周和每月的劳动日,其实农村中小学可以把劳动周安排在“春播”和“秋收”时期,结合农业生产开展集体劳动实践。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区域性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纲要》,并进行劳动教育专项督导,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2.2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过程管理。一般情况下,学生接受劳动教育主要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服务社会三个方面得以实现。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所以提升农村中小学生劳动素养也需要从课程入手。每所学校除了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按照课程标准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外,还要注意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比如开设一些农村种养殖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农业生产意识;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开设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一些文化传统。学校一定要重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补充作用,要求并引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家庭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2.3增加教育投入,加强保障管理。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劳动教育专职教师不足,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除了花大力气培训专职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外,各学校其实也可以聘请当地的一些能工巧匠或者劳动能手来担任兼职教师。在校内外劳动教育场所的统筹规划与建设中,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逐年增加专项教育经费预算支出。用3~5年的时间,实现每所农村学校配备劳动实践教室和种养殖实训基地的目标。除此以外,还应该通过与各乡镇、当地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共建,集中为每所农村中心学校创设一个相对固定、交通方便的校外劳动实训基地,同时做好劳动过程的安全保障。

第4篇:社会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在此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把握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丰富劳动教育的意义与内涵,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并在劳动教育中体现思政元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同时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路径。通过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将崇尚劳动的理念内化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入脑入心,通过授课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并掌握扎实的劳动技能。

1新时期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与内涵

新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教育界提出劳动教育的要求恰逢其时,具有时代紧迫性。改革开放40年来,许多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形式进入中国,一些不良的思想也传入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炫富等不良社会风气导致部分青年人的价值观扭曲,不劳而获思想盛行,不想通过踏实劳动致富,幻想着一夜暴富。高职院校学生部分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的“小皇帝”,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此现象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异化,普遍缺乏劳动技能,意志力薄弱,劳动意识缺失,心理脆弱,人际交往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差,适应环境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部分学生好逸恶劳,不珍惜自己或他人的劳动成果。心术不正者,甚至窃取或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高职院校的学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如果任由这种不良思想蔓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2020年初,疫情席卷神州大地,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劳动者的不懈奋斗,努力拼搏下,中国政府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蔓延的趋势,拯救了许多同胞的生命。成绩取得的背后是无数劳动者的默默奉献,用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铸就的伟大丰碑。因此,劳动创造人类美好生活。这里所谓的劳动,是指广义上的劳动,即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统称。劳动教育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进行简单枯燥的体力劳动,如搬砖、除杂草、翻整土地等。劳动教育,需要教育者在劳动过程中教育学生,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传授生活技巧、生产技术、劳动技能。劳动教育与学前教育、安全教育、思政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展开,体现专业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应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培养爱劳动,善劳动,能够创造性劳动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

2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目前尚处在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第一、高职院校相关劳动教育课程缺失,思想认识偏差。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2]。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尚处在论证阶段,现有的教学文件中没有预留出劳动教育课程的课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体现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没有明确劳动教育课程授课内容与形式。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缺乏专业教材,没有独特的教学设计。现已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大都是简单体力劳动,没有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发富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忽视劳动教育会导致如下问题:人为割裂理论与实践教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认知有偏差,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是在办公室画画图,做做设计,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与设计无关。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实际考查调研设计场地的具体情况,厌恶下工地,害怕被晒黑,弄脏自己的衣裤,结果设计出来的作品脱离实际,无法达标。同一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间相互攀比,以享乐为荣,以劳动为耻。同时受中国古代传统观念“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思想影响,许多学生对体力劳动嗤之以鼻,厌恶至极,对劳动教育课程有抵触心理,导致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推进困难。第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保障不到位。高职院校长期忽视劳动教育,导致劳动教育课程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物质保障。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职业技能的培养,已经存在许多职业实践课程,许多教师和学生认为没必要再进行劳动教育课程学习了。劳动教育课程无教材,无场地,无专业师资。缺乏系统的学理性劳动教育课程导致现有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较粗浅,教学设计较粗糙,学生存在思想抵触,教育效果不佳。第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各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形式大同小异,缺乏专业特色。某高职院校安排学生进行农业耕种、校园环境清洁、图书馆整理书籍等活动;让学生到社区、企业、农村进行志愿服务等活动。这些活动与高职院校中已经开展的一些活动相类似,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各种社团活动雷同,单纯的体力劳动枯燥乏味且没有技术含量,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意愿的提高有限,劳动水平与技能的提升有限,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的能力了。

3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时期高职院校要肩负起价值引领、人才培养和内涵式发展的历史使命[3],要求高职院校要有更高的站位与前瞻意识。虽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存在不足,可从以下三点改进:第一、加强思想引领,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要牢牢把握高职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明确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以体力劳动为主,因为只有实实在在劳动了,才能做到知行合一。[4]。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即将成年的未成年人,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较强。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劳动思想、劳动态度和劳动方法的教育。即使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了大量职业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具备正确的劳动态度,所以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极有必要的。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论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加强思政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对教师和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提高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第二、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支持和保障力度。首先,在教学文件中体现劳动教育的作用与地位。其次,在课时,教学场地,教具采购,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予以保障。最后,需对劳动教育师资进行统一培训,只有授课教师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才能教育好学生,否则环镜艺术专业学生厌恶体力劳动的情况将无法从根本上杜绝。第三、丰富与创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在高职院校现有劳动教育形式的基础上改良与创新,将单纯的体力劳动与专业教育,专业实习相结合,体现专业性与技能性,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是为了学生将来的劳动就业服务,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国家建设者。可以请劳动模范、行业标兵、著名企业家到校开讲座。解决学生的关切:1)劳动的意义;2)如何有效、高效劳动;3)如何看待集体劳动创造价值与个人劳动报酬索取之间的关系。通过树立优秀劳动模范典型,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心,专业自豪感和职业认同感。劳动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劳动安全,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教育,男生可适当进行体力劳动,女生可以安排一些合适的活动,如针线活,整理收纳等工作,让学生了解自己未来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教育者要控制好劳动强度,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安全有序开展。高职院校丰富与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可加强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素质技能的要求,以岗位技能需求驱动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企业导师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劳动,不知道怎样劳动的思想困惑。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或技术管理骨干。在该教育模式下,教师有动力,学生有干劲,师生间擦出创新的火花也就水到渠成了。该机制可促进师生共同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以师生双方都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

4结束语

新时期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学生可能对劳动教育存在认识片面,思想上不理解等情况,需要教师耐心解释,细心疏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形成合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用实践成果教育广大青年学子,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丽,劳动创造人类幸福美满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0-04-02].

[3]王永清.肩负新时代高校的新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07(001).

第5篇:社会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育载体;推进路径

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育人导向作为劳动教育的首要原则。在此之前教育部也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确保劳动教育有时间保证,并紧密结合实际,强化实践环节,依托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同时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将劳动素养、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中,让劳动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落地生根”[1]。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认真分析形势,了解开展劳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牢牢把握劳动教育的方向,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的路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充分

当前部分高职学生对劳动教育理解不深入,认同度较低。通过对796名高职学生调研分析发现,在校期间参加过社区服务的学生占32.2%,56.6%的学生表示偶尔参加公益活动,甚至有11.2%的学生表示从来没参加过,而认为劳动教育用处不大的还占27.4%。可见大部分高职学生只能看到劳动教育等浅层次的表面内容,对于劳动品质、劳动价值等深层次内容的认识则相对片面。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学生实现个人梦想的重要途径[2],但是很多学生认识不到劳动的生活价值和职业需要,也未能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没有领会到幸福生活与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之间的关系,甚至很多学生本身就不热爱劳动,对于一些工作环境差、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不高的劳动岗位抱有严重的抵触情绪,更不要说对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进行传承和发扬,这对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相关项目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

2.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不紧密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过分强调对某一专业具体技能的重点培养,却与劳动教育出现了分离。调查显示,21.2%的学生认为在当前学习中获取专业理论知识是最重要的,74.6%的学生认为学校当前对劳动教育开展不够重视,甚至有3.5%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不如兼职挣钱实惠,这与高职教育活动中长期存在的重专业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劳动的教育倾向是分不开的。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普遍较重,教师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专业技能领域,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因此未能在专业教育领域进行有效的渗透和结合。尤其是“00后”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没有辛勤劳动的经历,加之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劳动价值和劳动观念的宣传教育相对较少,进入高职院校后大部分学生所接受的专业教育是与劳动教育严重分离的,因此有61.1%的学生把课外活动放在了娱乐上,甚至有28.3%的学生放在了校外兼职上。

3.劳动教育的载体相对单一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劳动教育实践载体和教育平台。长期以来,由于整个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在劳动教育载体的建设上没有稳定持续地投入,导致现有劳动教育的载体比较单一。29.4%的学生认为学校实习就是劳动,不需要再额外增加劳动课程,34.7%的学生认为工作之后自然就可以劳动,在校期间不需要特别强调。调查显示当前的劳动教育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上有44.5%的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做到了认真参与,但是有32.3%的学生表示随便应付式参加,有23.2%的学生明确表示没有参加。同时,勤工俭学作为一种学生资助形式,参与的学生仅为学生总数的20.5%。课堂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基础载体,在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计划中基本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内容,因此劳动教育基本被安排在课外实践环节。此外,目前课外实践中的劳动教育多以志愿服务、文明寝室评比、暑期社会实践等为契机,劳动教育的载体相对单一和简单,无法完全满足高职院校劳动育人的现实需要。

4.劳动教育的成效难以评价

劳动教育是面向高职院校所有学生开展的一门必修课,在锤炼学生的劳动品质、理解劳动价值、增强基本劳动素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与此相反,当前学校和教师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投入较少,这与对劳动教育的成果难以开展有效评价不无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学校各方的教育成果难以进行量化,以致于很难对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形成有效的激励。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对劳动教育体系进行科学设计,未能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劳动教育评价办法,对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要求不够具体,尤其在劳动教育的形式上缺乏创新、在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上未能凸显职业特色等,这些原因都直接导致了劳动教育被忽略,未能受到学校各方的高度重视。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着力点与推进路径

1.构建多方联动的劳动教育格局

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一定要具备大劳育、大美育的理念,不仅依赖高职院校这个单一主体,更要充分调动学校、社会、社区、企业、家庭等多方力量[3],搭建“1+N”多方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首先,重点发挥企业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的协作性作用。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校企合作办学优势,将企业主体吸引到劳动教育活动中来,让企业在其中充当更重要的角色。如企业的文化精神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打造校企共建劳动教育特色基地,通过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从而实现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夯实劳动美育的文化意蕴。其次,充分发挥家庭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家长对待和从事家务劳动的基本情况,以及所表现出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素材;同时家长也可以成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尤其是在假期,家长应当成为家庭劳动教育的督导员。作为高职院校的班主任或辅导员,平时也要注重与学生家庭的日常联系,必要时可以与家长共同交流商讨,针对学生制定有个性的劳动教育途径和方法。再次,注重发挥社会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的支持性作用。在积极利用和开发社会各方劳动教育资源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丰富、拓展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如社会福利机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城市社区等都可以成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场所,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公益活动也都可以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育人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对高职院校建设普适性劳动教育基地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而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天然优势。

2.建立健全高职劳动教育的实施体系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一定要有整体意识和系统思维,要重视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的科学构建,这样才能将高职劳动教育进行系统、高质量地开展,真正增强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首先,以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为契机,高职院校要在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和课程上下功夫,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的多个方面,实现劳动教育的常态化、专门化[4]。其次,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教育载体,如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使其成为劳动专业教育的主要载体,从而有助于学生劳动技能、素养、情感、习惯的有效培养。再次,高职院校还应当积极构建蕴含劳动育人内涵的校园文化,如在校园劳动教育景观设计、校风学风建设、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进校园等环节全方位渗透劳动教育内容,促进高职学生劳动素养潜移默化的养成和发展。

3.完善高职劳动教育的保障措施

首先,高职院校要确定劳动教育的牵头部门,并尽快构建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要将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进行明确,如在全校成立劳动教育委员会、各院系组建劳动教育指导小组等,完善学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工作,并对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开展监督与指导工作。其次,高职院校要强化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除了要提高现有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劳动教育育人意识和能力外,还要把社会企业人员充实吸引到学校的兼职教师队伍中来,如企业技能大师、各级劳动模范和非遗传承人等都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兼职师资力量[5]。再次,要建立劳动教育专项资金保障措施。高职院校要建立劳动教育专项经费,并确保经费可以及时到位,为劳动教育载体建设、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等各项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4.构建高职劳动教育的科学评价反馈体系

科学的评价反馈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做好教育评价与反馈工作,有助于定期总结劳动教育的成效,及时发现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适时进行劳动教育方案的修订完善。首先,高职院校要明确教师的劳动教育职责,将劳动美育纳入教师工作内容和教学评价考核指标。使教师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主动性和重要性,并充分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不忘劳动育人的初心。其次,要完善面向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指标。把学生劳动教育取得的成果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如学生技能素质的提升情况、劳动价值观是否健康、劳动职业态度是否积极、劳动习惯是否得以良好养成以及参加劳动实践情况等。再次,高职院校需要建立起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劳动教育双向沟通机制[6]。通过机制的建立及时了解学生对劳动教育方案的建议和看法等,以便对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教育纠正和干预措施,增强高职学生劳动认同和职业认同。

三、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