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社会治理法范文

社会治理法全文(5篇)

社会治理法

第1篇:社会治理法范文

一、新时代社会治理现状及面临的主要困境

“治理”更倾向于上下协商,而社会治理则是通过上下协商的方式实现社会治理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都应该发挥主体性作用,在具体运行过程中,需要遵循社会政策一般框架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解决社会事务,实现整个社会的平稳和谐运行。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风险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破坏性的诸多特点。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大量抑制要素在空间内集聚速度不断加快,不同利益主体对社会治理提出了多元化要求,社会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节奏变得更快,人们的价值观、理念、行为和观念差异性越来越大。

1.网络时代加剧了社会治理难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之下,为人们创造了更为便捷的生活方式,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之下,很多原来没有暴露出的社会问题也成为了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全球气候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对人类生存造成了威胁。虽然网络信息技术让人们的信息传播变得更为便捷,但同时由于制度监管的滞后性,也导致了网络空间充满了网络暴力和虚假信息犯罪问题,这些问题加剧了社会治理难度。网络信息的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传统的话语权体系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之下逐渐瓦解,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和交互性,让人们的利益诉求获得了新的渠道,甚至可以对政府的社会治理发表意见和建议,一旦民众的意见建议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如果民众反抗情绪不断高涨,甚至会出现公共舆论,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理。网络时代使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外部环境变得更为复杂,迫使传统管理模式向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当前我国也正在打造服务型政府,由原来的行政命令式治理方式逐渐向社会协同治理方式转变,在治理过程中更加强调依法治理和系统治理,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了与民众的沟通和互动。

2.信息技术为社会治理多元化创造了机遇。在互联网的影响之下,当前社会治理存在着信息碎片化、成本高等诸多问题,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之下,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特别是政府加大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力度,无论是社区治理还是农村治理都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之下,电子政务、公司登记、行政体制改革、税收制度改革等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不仅方便了公民和企业,同时也让基层治理和社区治理变得更为便捷。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我们必须更加明确互联网技术对政府行政以及社会治理产生的影响,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互动和交流,积极将互联网技术融入社会治理之中,探索社会治理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方式。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治理转型期,传统的治理方式难免会疏漏社会重要信息,也无法对民众的切身诉求给予及时的回应和解决,特别是当前民众对于社会治理多元化提出更高要求,而信息技术为社会治理多元化创造了机遇,因此有必要将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各方面进行有效融合。特别是政府的公共服务部门,应该看到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将互联网技术作为收集民众诉求,处理各种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加大社会信用信息整合力度,并将有价值的社会信息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绩效。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提升社会治理成效,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治理信用机制。在此过程中,应该针对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的融合,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制,确保信息技术能够真正的为我所用,为人民服务,防止社会治理出现偏差和误导,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效果。

二、新时代社会治理问题的法律规制建设

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治理应该向多元主体方向发展,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以法律作为根本依据,以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根本约束。社会公众理应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并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应该通过制度来进行约束。在新时代必须更新社会治理理念,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社会治理法律体系,构建综合性的统领信息化发展的统一立法,构建多元网络治理结构,提升社会监督水平,以更为多元的方式推进社会治理进程。

1.完善社会治理相关法律体系,重点提高网络法律前瞻性。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要对当前社会治理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判,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社会治理的意见和要求,制定和完善社会治理法律体系,确保法律体系能够真正的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新和完善社会治理相关法律规制,确保所制定的法律规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所制定的法律规制真正的能够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应有作用。同时要明确网络空间不是社会治理的法外之地,要对网络社会的发展状态,以及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剖析,要结合当前网络治理存在的实际问题,推进网络立法进程,要加大公众参与网络立法力度,确保网络立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构建综合性的统领信息化发展的统一立法。新时代在推进社会治理进程中面临的内外部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综合性的统领信息化发展的统一立法。当前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权利、义务还不够明确,行政主体的职权划分还存在诸多问题,在社会治理进程中容易出现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现象,特别是在网络社会治理中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还难以实现对网络空间的全面监管,相关职能部门在权力和职责划分上也存在模糊问题。因此,必须结合当前社会治理实际,注重立法的统一性和综合性,既要解决好社会治理的现实问题,也要解决好网络空间的社会治理问题。通过完善法律体系,明确行政主体的行政权力以及公民的具体权利,明确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执法范围以及具体的实施流程,不能以执法为由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处理上,一定要通过法律规制来规范行政权力,避免行政权力滥用问题。

3.构建多元化社会治理结构,提高社会监管水平。第一,在推进社会治理进程中,政府要起到引领作用,在政府引领基础之上构建多元社会治理结构,让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公民、企业等都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推进多元主体之间的平等合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社会组织、网民、各类企业的力量,形成多元主体引领的网络治理体系,改变传统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治理模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第二,政府执法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确保社会治理稳步推进的重要前提,因此政府在推进社会治理进程中一定要注重政府执政能力的提升,要加大对政府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让政府执法人员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进一步提升政府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同时,要加大对政府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政府执法人员树立权为民所用的执法思想,确保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不出现徇私枉法的行为。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对于违法犯罪行为要予以严肃查处,增加违法行为成本,降低违法犯罪概率。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提升执法能力奠定基础,通过文明执法、依法行政,也能够更好地维护法律权威。

三、结语

第2篇:社会治理法范文

一、新旧《条例》土地征收程序对比

修订之前的旧《条例》只有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涉及土地征收程序的内容,而新条例则列出独立章节,用1382字的大篇幅内容,进一步规范了集体土地征收的程序。具体变化如下:

1.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集体土地的征收程序,充分保障被征收人的实体权利。《条例》增加了征收土地预公告制度,并将签订安置补偿协议的时间提前到征收土地申请土地征收报批前,且要保证有关费用足额到位,相关部门才可以批准土地征收。这些内容分散在《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关于征收所需土地现状调查的内容,《条例》中明确规定,征收所需土地现状调查应当查明土地的位置、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权属、种类、数量等情况。《条例》明确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应当对征收土地的社会稳定风险状况进行综合研判,确定风险点,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和处置预案。《条例》第二十七条明确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内容。上述规定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集体土地的征收程序,充分保障被征收人的实体权利。

2.进一步畅通被征收人的参与渠道,充分保障被征收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条例》进一步畅通被征收人的参与渠道,保证被征收人在整个征地过程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确保其在土地征收程序的各个环节中能够有效参与并充分反映诉求,切实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这些规定主要在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中,明确了被征收人可以通过获取预征收公告、征收公告,参与社会风险评估,申请听证等多种渠道参与土地征收工作。

3.突出社会保障费用安排,完善征收土地安置补偿机制。《条例》第三十二条对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的费用保障和分配规则等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社会保障费用必须单独列支,强调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必须足额到位,才批准征收。

4.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条例》明确了各级政府的征地事权,强化市县政府征地补偿安置的主体责任,精简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提高土地征收审批效率。第三十条规定了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重点对征收土地的必要性、合理性,是否符合《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为了公共利益确需征收土地的情形,以及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进行审查,而无需再审查具体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务院和省级政府依法批准征收土地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征收土地公告的同时,对个别未达成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的,应当作出征地补偿安置决定,并依法组织实施。

二、完善细节

切实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土地征收关系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事关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条例》聚焦土地征收程序的操作层面,完善执法程序,细化工作流程,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极大地增强了法律法规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使得土地征收的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良法促善治,征收机构要注重流程细节,严格规范征收行为,切实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一方面能够在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彰显政府的法治形象,让人民群众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感受到法律的公信力。

三、立法为民 树立广泛的法治信仰

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条例》一方面把握实践需要,对此前土地征收过程中出现的规范效力低、权利保障缺失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一方面回应群众关切,进一步畅通土地征收的公众参与渠道,确保被征收人在土地征收程序各个环节中能够有效参与并充分反映诉求,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进行法律制度建设,使法律法规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可以预见,随着《条例》的正式实施,必将增强被征收人的法治观念,提高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同感与敬畏心,让全民守法成为共识。

四、为法治社会建设贡献律师智慧力量

第3篇:社会治理法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社会经济;职能发挥;促进作用

一.工商管理的概念解读

工商管理是基础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符合市场经济的概念范畴。对工商管理的概念解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全面认识。从广义层面来看,工商管理的目标对象是一些工商类的企业,管理内容是通过相关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经营状况来为企业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宏观战略规划,该管理通常在工商企业中的应用相对广泛,能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设性意见和方针,有助于企业在科学的管理指导下进行合理决策,从而有效推动企业自身的蓬勃发展;从狭义上来讲,工商管理指的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自身的经济状况进行有效管理和把控的过程,该过程下对企业经济状况的有效把控是以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来实现的,着重强调经济方面的管理过程,以此来确保经济活动的相应合法性和规范性,在职能发挥中是通过宏观调控和相应法律法规来实现的,具有一定的程序化和权威性特征,能够使企业的发展在符合市场秩序的环境下得到稳步的提升。综合来看,工商管理是促进企业经济稳步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管理过程是严格按照相应的制度来进行和扩展的,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工商管理下宏观调控的重要结果,因此,从这一角来看,全面探究工商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职能发挥和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工商管理是以改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来设立的一种管理方式和相应的制度延伸方式,从其实践方向及作用发挥来看,工商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与政府部门职能存在差异,该部门的管理不存在相应独立的资金需求,主要工作特点是调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从而在社会环境下构建相对公平的企业发展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工商管理起主要的调节功能,能够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引导企业进行相应的制度管理和经济发展,对于改善市场发展环境,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的利益创收;其次,具有众多监督手段。工商管理在调节市场经济环境的过程中是通过监督手段来实现的,监督力度的程度直接影响了经济市场的规范化程度,我国工商管理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行政处罚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手段来对市场进行监督的,从而结合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与方向进行相应的制度调整和经济管理。除了以上两种手段之外,利用社会舆论对市场环境进行监督也是工商管理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调节手段,不仅能够有效结合舆论内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进行调节,还能够有效把控舆论的方向来维持稳定的经济环境;再次,工商管理具有较广的监督范围。有形监督和无形监督这两种管理模式都能够达到良好的监督效果,不仅能够增强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水平,还能够在保障监督效果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对于企业在市场上环境下经济效益的提升保障具有重要的管理价值;最后,工商管理部门在经济管理和有序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来保障消费者在市场上环境下的权益,与消费者的联系十分紧密,能够促进企业和消费者经济和权益的良好保障。

二.工商管理在社会经济中的职能发挥及促进作用分析

2.1工商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发挥分析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发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分别是对市场经济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管以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监管层面来看,市场管理部门对社会经济环境的监督作用与管理作用深刻表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管理过程中,不仅能够保障社会主义经济主体在遵循社会规律的同时保障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还能够通过相应法律法规的有效制定来保障消费者在经济环境下的合法权利,在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具有重要的管理价值,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方面,市场经济能够起到良好的稳定作用,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挑战,在这一世界经济发展背景下,工商管理的有效保障能够维持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在监管的基础上促进市场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稳步发展;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来看,经济结构的供给侧改革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在这一环境下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具有多种经济态势,工商管理的有效监管和保障能够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也能够有效调整市场经济结构变革环境,强化工商管理过程中企业经济发展特征与社会其他经济元素之间的有效配合和协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市场调控职能得到了深度的体现,对于强化市场经济系统间的深度合作,提升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效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2工商管理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分析

(1)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局势。工商管理部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整体来看体现在稳定社会经济的价值,尤其从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职能来看,工商管理能够有效连接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良好的发展与协作管理,还能够合理安排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关系,从实践层面出发深刻把握企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并结合这些方向及管理经验提供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发展建议,从法律法律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从全球视野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如何在机遇与挑战中并存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对经济局势的宏观调控与正确引导是工商管理部门的重要管理职责和功能,能够有效推动我国执法部门相应经济管理与服务优化机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科学引导企业经济结构转型与改革。企业经济状况的改善不仅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机遇与环境进行正确的认识,还应当在面临困境的同时勇于改革和完善,这不仅是企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工商管理部门在自身职能发挥过程中的重要工作重点。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逐渐深入到不同的企业内部经济发展中去,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不断创新改革发展模式来提升经济效益,稳定自身的发展模式是当前企业继续考虑的问题,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着重表现在对企业经济结构转型与改革的科学引导过程中,不仅需要通过相关的政策指导和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改革行为,还需要借助相关执法部门的相关要求进行科学引导。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能够对企业的转型与改革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有效的引导,督促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长远的利益发展为目标,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来引导企业进行相关的转型发展,从而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

(3)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的流通性。工商管理部门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的流通性等方面。在基础管理环节中,工商管理部门是连接企业生产与消费者消费过程的有效桥梁,能够结合社会发展与消费者的需求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管理的流通性。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具有不完全的管理,只能在某些方面提供相应的干预职能,因此,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的流动性能够有效保障流通性,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有效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综上所述,工商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管理作用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需要在管理过程中积极转变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工商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在经济发展与市场环境构建中充分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平稳构建与发展提供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龙.新经济时代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善路径[J].商场现代化,2017(17):177-178.

[2]蒋谊.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市场,2017(25):37-38.

第4篇:社会治理法范文

多年来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一直是高校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高校通常采取四级管理模式,顶层管理机构一般虚设(少数学校为实体但力量弱),各管理机构名称和职能分工差异很大,管理基础工作不够规范,资产安全控制体系尚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低,资产状态不可实时监控、回溯,监管审查后知后觉。以往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由手工记录到电子表格,再到网络版的资产管理系统,往往存在如下问题:(1)设备闲置率居高不下。由于个别学科方向或课题组在采购实验室设备时考虑的是本学科方向或课题组对该设备的急需性,因此设备的使用会集中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时间段,在其余大部分时间里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这样既不利于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同时也会浪费设备所占用的公共资源。(2)实验室资源信息整合度较低。学院或系部内由于相互之间对于设备的管理界面化和条块化过于明显,因此信息整合度相对较低,同时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2]。(3)报废程序繁复,致使资产管理条理不清。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报废,只需填写“固定资产报废申请表及明细”即可,但上级批复时会出现部分报废情况,这样就会导致固定资产重复报废,造成资产情况不明,无法有序管理。(4)不能对大型仪器设备动态监控。大型仪器设备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学校的办学能力和科研环境[3-4]。如何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效能,将是资产管理的一道难题。

2智慧化资产管理的系统实现

2.1建设目标。“集约、先进、灵活、扩展”的建设目标,既满足现场资产管理需要,又确保能为管理创新提供支撑。2.2建设内容。对全部资产进行全面监管,资产的新增、异动、调拨、报废信息实时同步,资产条码升级成二维码;无纸化审批,手持式盘点,资产、房间、部门多维度管理;待办任务智能提醒,短信、公众号、电话多重模式结合,通过手机真正实现即扫即得,即得即用。2.3实现功能。智慧资产管理从架构上来分为PC端与手机端。PC端为服务管理端,手机端是采用微信小程序实现的类APP应用。具体管理业务包含资产扫描、资产管理、资产盘点、及个人中心4大部分。2.3.1资产扫描。资产扫描作为智慧资产管理系统的最重要的环节部分,其使用率极高,每一资产都有其特有的身份标签,资产扫描的对象是二维码或包含RFID的标签,二维码或标签包含三类:(1)资产卡片二维码。微信小程序扫描此类二维码,会详细列示出此资产的卡片信息,及资产负责人的联系电话,可以在资产核查时上报资产异动,方便“物归原主”。(2)房间资产二维码。微信小程序扫描到此类二维码,会显示出此房间所属部门、房间面积、资产总数、联系人,房间二维码只有房管资产管理员及上级部门人员可以查看并扫描到信息。(3)部门资产二维码。同房间二维码类似,通过扫描识别部门的二维码,可以详细了解部门各级资产,部门下辖每个房间的资产,包括资产总值、各房间的资产值及资产数量统计表。2.3.2资产管理。(1)新建调拨。资产的调拨必须从手机端发起,在手机端输入资产的调入及调出的机构或部门、调拨理由、申请调拨人的电子签名,然后提交给上级资产负责人审批。(2)调拨管理。调拨管理主要负责针对手机端提交的调拨单进行审核及签批,资产的调拨状态有:调拨申请(待审批)、调拨审批流程中(审批中)、调拨完成(已完成)及调拨单审批不通过状态(已驳回)。调拨申请单在未提交前,当前编制用户可以进行修改,一旦调拨单提交审批,则修改变为灰色不可执行状态。当提交的调拨单被上级驳回时,在APP端,会显示审批人员的驳回理由,原申请人即调拨编制人,可以针对此调拨单再次修改,再次提交。审批环节可以进行工作流配置,审批的流程、参与部门、审批人等都可以通过服务端进行工作流配置。(3)资产异动。手机端提供了方便的上报资产异动功能,当发现某资产存放地点异常时,可以通过资产扫码进行二维码扫描,在所列示的资产卡片中显示出此资产负责人的联系电话及资产详情,可以通过联系电话告之资产负责人异动情况,同时通过手机端拍照上传资产异动详细,针对历史异动情况,在异动上报右上角提供了“查看历史”按钮,可以直观地看到资产的历史异动详情。(4)新建报废。资产报废分二类:一类是手机端收到服务器端推送过来的报废警示信息而进行报废申请操作;一类是资产负责人主动申请提交资产报废。服务器端会依据资产使用年限及资产已使用年限进行报废提醒。申请人提交报废申请必须输入报废理由。报废单需要通过电子签章进行审批。(5)报废管理。报废的操作流程与调拨类似,在状态方面同样分为:报废申请提交(待审批)、报废审批流程中(审批中)、报废已批复(已完成)及报废单审批不通过(已驳回)。报废申请单在未提交前及已驳回后,可以进行编辑及修改,审批中的报废单,编制人无法进行修改,但可以查看报废单的审批进度。2.3.3资产盘点。(1)新建盘点事项。资产盘点既可以由手机端发起,也可以由计算机终端发起。针对每次盘点任务,必须建立一个盘点事项。盘点事项包含:盘点事项名称、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2)盘点管理。盘点管理包含资产盘点负责人所辖的全部资产,盘点状态分为:待盘点、异动、已盘点,每一类盘点资产都统计出盘点的总资产额及资产总数,以便指导盘点事项进行。盘点可以通过手机APP便捷完成,打开盘点管理,进入待盘点资产,启动盘点扫描,可以连续不间断地对各房间资产进行盘点,无异动的资产盘点后自动列示在已盘点资产列表中。2.3.4个人中心。(1)修改手机号。为了应用的安全,APP端提供了验证码登录及密码登录二种模式。通过修改手机号功能,登录用户可以修改变更自己的已注册手机号,但前提是原手机能收到正确的验证码,以便完成有效性验证。(2)修改密码。用户通过输入原密码、确认原密码、输入新密码、点击保存提交等步骤完成修改密码操作。(3)申领二维码。当资产的二维码破损需要重新申请时,可使用此功能向管理员发起二维码打印更换申请。(4)历史记录。系统可显示本人在手机端针对资产的调拨、报废、异动上报、扫码等历史记录。记录显示近一个月最多100条历史记录,点击条目可查看详情。2.3.5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校仪器开放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方案,在用户端与仪器端日益智能化的基础上,赋予共享平台上的“人”与“物”之间更多的交互方式[5]。实现大型仪器设备智慧化管理,基于智能终端共享仪器使用权限验证,弹出使用说明和维护维修联系方式,以及设备使用预约服务等内容,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

3结语

系统投入使用,可显著提高高校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大大节约人力和物力成本,同时在提升仪器设备使用效率方面起到促进作用[6]。真正实现不同类型资产的生命周期闭环管理,让校园资产真正的“活”起来,资产管理者可以实时了解资产在哪里、谁在用、现在是什么状态、哪些正在闲置、哪些即将报废、是否存在重复购买等信息,实时掌握资产的真实状态,提升管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蒋东兴.“云端一体化”高校智慧校园畅想[J].中国教育网络,2014(1):49–52.

[2]殷社萍,王皎月.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实验室智能化管理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0):256–258.

[3]徐曼琼,华心,施惠基,等.大型设备持证上岗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133–134,152.

[4]程敬丽,楼建晴.美国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管理与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2):168–170,199.

[5]罗剑文.基于智能终端的共享仪器使用权限验证[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9):270–273.

第5篇:社会治理法范文

社会风险不断累积的社会历史根源从当前中国的现实来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的现象,如非法雇佣童工、血汗工厂、各种歧视、征地强拆所致命案、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教育公平问题、廉政风险、道德滑坡等等。不得不承认,市场经济发展20多年来在全社会成功地确立了自由、平等、效率、竞争等理念的同时,每一个个体的人在市场化大潮中更是身不由己地被金钱所驱使,资本逻辑支配着劳动逻辑,自由受缚于资本逻辑,欲望满足阉割了意义追求,知识精英遭受商业精英的排挤,消费主义至上,工具理性泛滥,人文价值观沉沦,当代中国人相当多地成了“无根”的存在。

二、超越资本逻辑的科学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按照马克思的思路,只有终结资本逻辑的统治,使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才能抵御各种风险的袭击,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平衡发展,人的生存才能从抽象走向具体,从虚幻走向现实。

1.超越资本逻辑的科学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发展意味着:第一,发展的主体是现实的历史的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P284),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的发展。既然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那么,人的发展程度就应当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衡量社会发展的基本尺度。第二,“发展”是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人不是受动性的存在,而是以实践为本性的存在。正是通过实践活动,人改造了世界,同时也改变了自身,创造出新的自我,从而推动着人的展开和生成。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P58)所以,发展是人特有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也就是不断创造和实现自我的本质的活动,这是发展的本原意义所在。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克服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发展”潜伏着的人的物化和异化的风险。第三,“发展”是人的自由选择和自我承担。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发展的主体,发展是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的自觉实践。这样,发展就不是由某种外在的、先验的神秘力量所控制的被动的过程,而成为了一种人的主动选择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P118-119)发展既意味着人的自由选择权的不断扩大,也意味着人要为自己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马克思曾说过,“选择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P458)这就是说人的选择带来的可能是正面的后果,也可能是负面的后果,而且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拓展,这种不确定性或风险会愈发显著。既然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自己的自觉选择活动,那么,人就不会把选择的风险责任归于神、命运或历史必然性,而是把风险责任扛在自己肩上。只有对社会发展承担起风险责任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

2.超越资本逻辑的科学发展也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面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要统筹兼顾,系统推进;协调是指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主张以多样性的生态发展取代单一性的人类进化,以“共生、共存、共赢”的相互受益行为模式取代“征服、独存、单赢”的损人利己行为模式;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与治理各种生态风险,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三、超越资本逻辑的科学发展,是一种以和谐为价值追求的发展

在风险社会状态下,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冲击,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紧张,甚至造成社会动荡和解体,无从实现社会的平稳有序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风险社会就是和谐社会的对立面,社会风险治理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一个风险负面效应最小化、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这也是当代中国为之孜孜奋斗的宏伟目标。

1.“和谐”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西方传统中,人类中心主义占据着主导,认为人能够从自然无限制地攫取,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和肆意挥霍的意识,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与同时代“自然主义”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反自然”的人统治自然历史观截然不同的是,马克思以整体论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以实践为基础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统一的生态要素论思想。第一,人、自然与社会是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三个基本元素,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自然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P187)第二,人类社会生活的生产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P516)第三,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调节”。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当今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政策设计。但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惯性巨大,城乡社会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环保基本国策执行受现实利益干涉,生态优先和环境价值的观念与生态建设的实际行为还有距离。如何应对当前和未来的生态压力和挑战?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统一的生态要素论启示我们,确立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基础地位是必由之路。一是要正确认识自然对于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客观性、优先性、价值性、基础性与根本性地位,确立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并据此来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规范对待自然的行为;二是要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相互制约作用,转变单纯从人的需要和利益出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规律的狭隘发展模式;三是要根据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合理调节论”要求,以生态理性来平衡经济理性,坚决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行动。

2.“和谐”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P515)也就是说,人的发展必然通过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由此出发,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因为这是人与人不和谐关系的一种极端表现。对当今中国而言,阶级压迫和剥削现象虽然已经消失,但传统的等级观念、特权思想以及现代性思维中的个人主义依然存在并有着较大影响,这必然诱导出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造成了社会关系的危机,使社会家园的基础遭到了摧毁。这就要求从自我中心化的个人主义与主体主义转向社会和谐的共同体意识,破除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进行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的革新,既打破社会对个人的不合理约束,又实现个人对社会的依存,从而避免个人本位的误区,使社会成为个人健全发展的家园,开创出和平共处、多元互补的“社会和谐”时代。

3.“和谐”指的是人与自身的和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