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生态养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又称红色沼泽螯虾,原产北美洲。1918年由美国引进日本,1929年由日本引进我国。小龙虾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病害少,耐低氧,能在池塘、河沟、湖泊、稻田、沼泽等水体中生长繁殖,而且能较长时间离水和穴居,对不良环境的耐受力很强,运输方便,运输成活率高[1]。小龙虾苗种易繁育,可自繁自育,不需复杂的设备。杂食性,摄食有机碎屑、水生植物、水生昆虫、小型底栖动物、发酵牛粪及人工配合饲料。最适生长的水温20~32 ℃。人工养殖当年苗种能长到50 g以上,2龄雄虾能长到100 g以上。六安市金安区翁墩乡桃园村小湾塘1.77 hm2塘口,投放3 cm幼虾,经过60~90 d人工养殖,体重可达30 g以上,从6月开始起捕,捕大留小,平均产量3 304.5 kg/hm2左右。现将其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苗种培育
培育池20~40 m2,坡比1.0∶2.5,水深0.6~1.2 m的长形水池1 m×20 m,或2 m×20 m,还可以在塘口边围网培育,用生石灰900~1 200 kg/hm2全池泼洒,池底用生石灰彻底消毒。建好排水、防逃设施。放苗前对池子严格消毒,施基肥培育浮游生物,提供开口饲料,移植水草占总面积的30%,投放0.8 cm稚虾150万~225万尾/hm2,早期以天然饵料为主,适当投喂豆浆和鱼糜,随着个体的增大,以人工饲料为主。
2放养前准备
定期泼洒生石灰,增加水体的钙含量。深水区利用水体浮排种植空心菜,培育池塘水草占全塘水面30%左右,利用水生植物调节水质、遮阳,提供小龙虾休息场所和部分饵料;在浅水区种植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沉水性植物,覆盖以30%为宜,而且以零星、分散为好,这样有利于沟内水流畅通、无阻塞[2]。沟四周用尼龙网双层防逃,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石棉瓦或钙塑板建防逃墙均可,以防小龙虾逃逸。防敌害水老鼠,用鼠药、鼠笼、鼠夹;防野鱼,要清塘,进出水要用0.5 mm的密眼尼龙过滤网,或采用水泵加水,多设过滤网。
3苗种放养
种苗规格要在30~35 g/只,规格要统一,不可以挤压,不可以直接倒入池水中。小龙虾放养要试水,试水安全后,才可放虾。一是在8月中旬将种虾直接投放在塘口内,让其自行繁殖,一般放养种苗30~35 g/只以上的小龙虾300~600 kg/hm2,雌雄性比2∶1。二是在4月气温回升后,投放规格2~4 cm的幼虾22.5万~30.0万尾/hm2,或450 kg/hm2。小龙虾在放养时,要注意幼虾的质量,同一塘口放养规格尽可能整齐,放养时一次放足。在晴天早晨或阴雨天放养,放养幼虾时用5~10 mL的高锰酸盐浴洗10 min左右,铺塑料让小龙虾自行爬到池塘里。
4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巡塘,观察塘内水色变化和虾活动、吃食、生长情况,夏季高温季节加强水质管理,设增氧机或微孔增氧技术,务必保持水质清新,能见度在35 cm左右为好,平均每隔15~20 d换水1次,每次换1/3左右,每隔15 d用生石灰150~225 kg/hm2化水全池泼洒,保持池水pH值6.5~8.5,溶氧量大于4 mg/L,促进幼虾蜕壳生长(幼体5 d蜕皮1次,4 cm长时7 d蜕皮1次,以后每15 d蜕皮1次),大批虾蜕壳时不要冲水和干扰,虾蜕壳后增喂优质动物性饲料。经过60~90 d喂养,可达到20~30只/kg。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小龙虾对敌百虫、菊酯类杀虫剂非感敏感,应禁用。
5饲养管理
塘口养殖小龙虾在清塘后,放足基肥,应以施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在春季进水前放生石灰全塘消毒,是小龙虾高产养殖的基础,追肥施尿素75 kg/hm2、复合肥150 kg/hm2,或施有机肥225~300 kg/hm2,特别是沼液沼渣丰富地区,可以从奶牛场、养猪场吸取沼液沼渣,就近高效,一般每15 d追1次。禁用对小龙虾有害的化肥,如氨水和碳酸氢铵,在高温季节一定不能在夏季中午、雷雨前高温天气施肥,宜在傍晚少量多次全塘施肥,以加快水草生长[3]。在小龙虾的生长旺季,投喂一些动物性饲料,如锤碎的螺、蚌及屠宰场的下脚料等,也可用仔猪饲料。饲料投在池边浅水中,每天投喂2次,早晚各1次,晚上太阳落山后投饵量占70%,6—7月以投喂植物性饲料为主,8—9月以投喂一些动物性饲料为主,日投喂量按虾体重的2%~5%安排[4]。
6收获
在6—9月小龙虾消费高峰期,每天用虾笼捕捞。小龙虾捕捞期长,每天现捕现卖,价格适中(10~30元/kg),可以增加广大群众的收入,能发挥农村广大群众养殖积极性、主动性。
7参考文献
[1] 丁立付.小龙虾池塘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355.
[2] 刘俊.池塘小龙虾高效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2008(7):38.
传统表层增氧技术(如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具)虽然对表层增氧效果较好,但存在增氧能力有限、底层增氧量低、增氧不均匀、能耗大、噪声大等诸多问题,尤其是水质改善的效果不明显,底层水体由于残余饵料和排泄物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和有机物,使水质变坏,水中的固体沉淀形成了一层沉淀物,沉淀物中的有机物质分解并产生有害气体,如沼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混合在水中,增加水产养殖品发病的几率,降低其品质。
耕水机健康养殖技术是通过机器桨轮翼的旋转,生成围绕机器中心上升的循环水流和扩展到水面的水流,将水体底部的水引导提升到水面,经吸收氧气和阳光后再循环回水底。使水体充分暴晒于紫外线下,消除多种有害菌类和气体,通过水体的循环使水质明显改善、水体颜色明显变浅,水体溶氧总含量增多,上、中、下各层溶氧均匀度显著提高,鱼群浮头现象明显减少。同时促进水体中的有益藻类和浮游生物的生长,形成完善的食物链,降低了饵料投放量,提高了饵料利用率,达到生态健康养殖的要求。
底层微孔增氧水产养殖技术主要是将微孔曝气管铺设在池塘底部,使用空压机或风机对管道充入一定压力的空气,空气经微孔曝气管至池塘底部进行曝气增氧。可以有效提高整个水体尤其是下层水体的溶氧量,溶氧均匀、噪声低、能耗小,通过气泡上升还带动水体循环,明显改善底层水质,解决目前高效水产养殖模式与传统表层增氧方式之间不适应的问题。
生态耕水健康养殖和高效增氧水产养殖技术的应用是对目前通常使用的机械式表层增氧方式的一次技术突破,它提高了增氧区范围,使水体溶氧分布均匀,并具有以下特点。
(1)有效改善水底底层缺氧、产量提高显著:水体增氧效果好,不会把水体搅浑和伤及种苗,使养殖物种保持旺盛的新陈代谢,成活率提高。可使养殖密度提高30%,平均产量提高30%~40%。
(2)缩短养殖周期:在同等规格条件下,可以明显缩短养殖周期,能促进水体中的有益藻类和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使天然饵料增加,可以节约10%左右的饵料,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促进池塘生态良性循环:生态高效增氧水产养殖技术可以使水体流动和底部氧气充足,从而使得有害物质大幅度减少,尤其是对亚硝酸盐和大肠杆菌的降低效果更为显著。同时可以大大减少鱼类因水质不良引发的疾病,减少渔药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使水体形成立体循环的水流,从而消除水体中溶解氧、温度、盐度和藻类的分层,降低气温、气压、雨水对池塘水质稳定的影响。长期使用可以使大部分池塘底部无底泥堆积,与传统养殖方法比较,底泥的平均厚度减少5厘米以上,且养殖品种的“霉味”、“土腥味”明显降低。
(4)节能:传统增氧机械的功率一般为750~3000瓦,微孔管增氧设施每亩均配置的动力功率仅需150瓦,为传统增氧机的三分之一,而耕水机的功率仅为25~60瓦,节能效果十分显著。
(5)安全:耕水机为无噪声低速运转,微孔曝气增氧,主机在岸上工作,没有像水车、叶轮那样的运转部件在水中搅动,不会对人和鱼、虾、蟹产生危害,同时也避免了噪声和震动对鱼虾保护膜的损伤和易造成疲惫厌食等养殖问题。
关键词:海洋生态学;教学效果;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96-02
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人炸、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而生态学的理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武器。目前全球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与有害污染物质严重等各种生态环境的威胁,因此在很多沿海高校的本科专业如生物、环境、生态、资源等均开设了海洋生态学课程,作为其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选修课以及通识课,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了解,甚至将来从事海洋方面的工作。
一、开设与授课内容相应的小实验
海洋生态学通常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的机会很少,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摆在教学一线教师面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校的海洋生态学课程或生态学相关课程基本上均只开设理论课,没有相应的实验课,学生对生态学的理论及现象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为了改善这种现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人在讲授理论课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一定的小实验。建议生态学相关的理论课程,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可开设一定的小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若学分允许以及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的情况下,配备相应的实验课,则能大大提升学生对海洋生态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理论课讲授中穿插视频教学
《海洋生态学》理论是比较空洞枯燥的,且一般的课程安排没有野外考察课,学生对于很多理论知识都只能依赖想象,难免觉得枯燥,可以结合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生动的生态系统。
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各种影像资料非常丰富,可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在进行海洋生态学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播放3-5min左右的纪录片,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温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时,给同学们播放科教片《厄尔尼诺》,该视频介绍了厄尔尼诺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该视频的播放,同学们基本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目前全球气温变暖将海洋生物、海洋生产力造成的影响。在介绍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的适应性时,本人从《The Blue Planet》截取磷虾、叶海龙、比目鱼、章鱼、狮子鱼、cK鱼等视频片段,让同学们充分的熟悉不同海洋生态类群是如何适应环境的。目前与海洋生态学相关的视频有:《生命脉动》、《深蓝》、discovery相关系列、《南太平洋》、《Ocean》、《大堡礁》、《磷虾生命之谜》等等。
播放纪录片时应掌握几点:(1)有的放矢。在播放视频时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当的纪录片,教师将花一定的时间收集记录片素材,并根据内容整理,剪切。(2)视频播放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播放时间控制在5~10min比较合适。时间过长,学生将产生疲劳情绪,难以达到播放视频的效果。
三、在线授课视频学习
网络的发达大大拓宽了教师和同学获取知识的途径。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对海洋相关知识通过高等教育进行传播,这种途径当然是最有效的,但覆盖面比较窄,而且高校由于课时和学分的限制,海洋生态学往往强调理论,实际应较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国家教育部将一些优秀教学科研团队的成果拍摄成教学授课视频,如有针对高校教师培训的网络在线培训、集中培训等,免费或适当收费的挂在网络上,供有需求的人员使用。此外还有一些公开视频,如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网中有许多与海洋相关的视频。在介绍海洋面对的威胁时,可推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由厦门大学陈敏教授讲授的《全球变化――来自海洋的讯息》,其主要授课内容针对海洋面临的主要问题:海洋酸化、低氧区、海水富营养化、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的影响等方面,且每一章节一般以相关影视片或海洋出现的灾难性事件或假说展开讲授,授课非常具有趣味性;介绍海洋物理泵时,以电影《后天》为背景,介绍海洋热盐环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介绍海洋酸化时,以纪录片《Coral Sea Dreaming:Awaken》(2010)为引子,讲述海洋酸化的概念、化学机制、生物学响应;介绍海洋低氧现象时,以2006年美国俄勒冈沿岸海洋生物大面积死亡现象为起点,讲述海洋低氧现象的定义、类型、形成机制以及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海洋低氧的影响等;介绍海洋铁施肥时以美国著名海洋化学家约翰・马丁提出的铁假说为起点,讲述近十年来国际上在全球海洋施加铁肥的实验结果,评述海洋铁施肥埋藏大气CO2的可能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此外,在本网站上,与海洋生态学课程相关的授课视频还有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立广教授讲授的《极地考察与全新世生态地质学》,介绍了全球气候与对极地的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中国海洋大学赵进平教授讲授的《海洋科学专业导论》,介绍了海洋生命、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海洋调查等等内容。
四、海洋重大事件每周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在讲授《普通动物学》时,有每周一鸟环节,即每周介绍一种鸟类,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对鸟类的认识和喜爱,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动物学这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趣味性。目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逐步深入,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是如何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的,海面面临着哪些问题,海洋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灾难事件等等,如可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有:
在讲授人类对海洋的全面认识时,可介绍英国“挑战者号”在1872-1876年的调查路线以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介绍;在讲授海洋面临的威胁时,可介绍海洋生物入侵如引进大米草对我国沿海滩涂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讲授海洋生态类群时,可介绍海产品中毒事件,如2002年福建省3人因食用织纹螺死亡和2004年深圳市发现4宗含“雪卡毒素”深海鱼类引发的中毒事件;在讲授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时,可介绍海洋生物灭绝事件,此外很引起学生兴趣的是一些海洋灾害事件如2004年的印尼海啸、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2014年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露事件、水母伤人事件等等,让同学们了解这些生态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同时也感受到生态学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当然,这些增加学生兴趣的话题一般在每课前花5min左右给学生讲授,激发学生的兴趣即可。
五、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在海洋生态学的授课过程中,由于学时较少,授课内容多,往往造成了课堂上基本上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听课,产生困倦、走神、看手机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可采取一定的措施,建议如下:
1.加强课堂管理。如固定学生座位,对迟到、早退、缺课的同学进行严厉的处罚,加强对手机的管理。
2.带问题授课听课。每堂课开始,可适当地对上堂课授课内容提问,督促学生复习;此外,在授课过程中提问,以督促学生提起精神听课,活跃课堂气氛;对主动提问的同学或问答问题较好的同学进行适当的奖励。
3.设置讨论课。教师可针对授课内容,选择当今海洋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海洋面临的污染问题、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等,提供一定的讨论主题,或学生自选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汇报。在这个过程中,避免了教师“满堂灌”,让学生学会主动查阅文献资料,熟悉文献资料的查阅网站、方法等等,制作ppt、在讲台上讲述,教师对汇报内容进行适当的点评,这些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海洋生态学是一门基础课,且同学们大部分来自于内地,不熟悉海洋,建议海洋生态学的讲授应以海洋生态系统为主线,重点介绍海洋生态环境特点、生态类群对海洋环境的适应性、种群与群落生态学、海洋初级生产力、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过程以及分解作用、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和海洋面临的威胁、应对措施等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海洋有一定的了解。海洋生态学课程的内容应适当体现海洋生物、生态系统与资源、环境和气候间的联系,并能以更广的视野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以及其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兵,周晓梅,郝锡联,等.记录片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14,35(4):93-95.
[2]张建设,朱爱意,吴常文.《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1):93-96.
[3]张桂萍,茹文明,金山,等.构建适应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生态学教学模式[J].长治学院学报,2010,27(2):57-59.
[4]罗芳丽.“植物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3013,31(6):66-68.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Marine Ecology"
CHEN Tao-ying,CAI Sheng-li,LIU Hong,LI Yun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关键词:人才 态度 能力 素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不难看出,纲要精神把职业道德的培养放在首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在自己工作岗位中,自始至终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努力工作。而良好的职业道德所映射出来的是有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敢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自觉地把工作做好的精神。
1.工作态度是工作效果的催化剂
工作是一个包涵了诸多智慧、热情、信仰、想象和创造力的词汇。工作的优劣取决于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的优劣。
工作态度优劣是指是否愿意面对困难,是否积极主动地去把自己份内的事(包括自己不喜欢的事)做好,积极为领导分忧。消极的工作态度常常表现出来的是我为什么要这么卖力地为你们工作,在困难面前就会说这么困难我做不了,或者以拙劣的方式应付了事,不能按要求完满地完成工作任务,甚至惹出麻烦事端。
工作能力的强弱指能不能解决困难,完成工作任务质量,令领导满意度。
没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就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以下是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不同的“四种人”获得单位领导的不同评价结果。
第一种是“人才”,工作态度好且能力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不向领导摆困难提条件,能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对这样的人,领导竖起大拇指说:好,可以委以重任。
第二种是“癞才”,工作态度好但能力差。安排什么任务都乐意接受,但结果总不令人满意,有时还把事办砸叫你哭笑不得。对这样的人,领导说:人品不错,可惜能力差些,安排培训,提高了再用。
第三种是“歪才”,工作态度差而能力强。安排什么任务首先给领导罗列一大堆困难,然后提条件讲价钱,不然就不干或从中作梗,或是拉帮结派,搞阴谋诡计。对这样的人,领导说:这人心术不正,早晚会砸我的饭碗,起“负债”作用,我的庙里容不下他。
第四种是“废才”,工作态度差且能力差,没有负责任感,安排什么工作都满嘴牢骚,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领导看见就烦:哪来的小小混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边去。
高职高专毕业生是企业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员工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群体,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与企业人才需求量的增长,毕业生素质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欢迎度的矛盾日趋明显。院校培养的是“人才”还是“癞才”,或是“歪才”、“废才”,决定了其受社会的认可度。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与较强的工作能力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理念。如何引导高职高专毕业生规划好个人的职业生涯,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使他们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过度,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是高职教师重要的职责。
2.高职实训教师工作态度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素养
实训教师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团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与教学特性的因素,确定了实训教师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时间比理论教师更长,传授知识技能的方式比理论教师更直观、更实际,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多以模仿的形式从实训教师那学会操作技能。所以,实训教师的言谈举止、工作作风给学生的渲染效果更明显。实训教师工作态度将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实训教师以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进行教学,所教的学生才可能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为此,强化高职实训教师工作态度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首要问题。
3.目前高职实训教师的形状
目前,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少数知名度高的院校教师综合素质较高,在教学改革中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出色完成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培养出优秀的技能人才。而多数院校教师队伍中,只有少部分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表现一般,还有相当部分教师素质尚差,差的体现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种是刚大学毕业,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但没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又好摆架子,不愿动手学操作技能,教学中只会照本宣科、故弄玄虚。这类教师教出的学生也是脱离实践的“书呆子”。对这样的教师,若能加以引导,可以通过培训与锻炼提高其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使之变成优秀或合格的教师。
第二类种是来自工厂的工人或中职学校的实训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较高的动手能力,但缺乏理论知识或知识面窄。这类教师教出的学生只能会机械的操作,缺乏理论知识与创意创新意识。这些教师,一部分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提高理论与专业知识;少部分由于基础问题,培训提高的幅度不太大。
第三类是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缺乏专业素养,责任感不强(或者说没有敬业精神)。这样的教师没有为学校领导分忧意识,在教学中不是想方设法教出受业界欢迎的好学生,而是应付任务,得过且过;有的教师看到一些人不努力工作,通过弄虚作假已能过得挺得意的,就自我问,我为何要那么努力工作?有的还从中有意无意地起着影响团队团结的作用。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很难适应业界的要求,甚至起着“负债”作用。对这样的教师,如果在短时间内通过学习提高素养,树立社会主任感,还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否则,不能担当教师着色。
另外,多数教师观念、知识、技术的老化。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只管上理论课,实践方面不需要懂得太多,或者只懂得上实践课,理论知识够用就行。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划分很清楚,很少往来与沟通,形成理论实践相脱节。有的教师只顾埋头于教学,很少去研究新技术。面对今天信息时代,新理念、新技术有较高要求的业界,我们的教师用过去的知识、老一套方法培养的学生难于适应社会需要。
上述几种类型教师集中体现了工作态度不积极,没有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综合能力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欲望。
4.高职实训教师工作态度的强化
高职学生固有的素质及能力差不是教师的责任,但是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必定是教师的责任。因为教师的责任就是想方设法教好学生。衡量一个优秀的教师的条件,一是:是否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二是:是否有能力克服困难培养出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毕业生;三是:有没有能力把自己的份内工作做好;四是:有没有能力为领导分忧,做出让团队满意的工作。这里,起决定条件的是工作态度,只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工作,愿意面对困难,在工作中才能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热情、智慧。
作为高职实训教师,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是出色完成教育工作的前提,应从下面几方面强化意识。
一是为了社会与企业的需要我要积极工作。高职实训教师培养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社会与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努力教出能力素养兼备的毕业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实训教师应经常性地到企业体验,了解企业生产环境与需要,使自己培养的学生适应企业需求。这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二是为了学生个人能力提高与发展我要认真工作。作为教育者,给受教育者解惑、传承受正确的技艺,使他们出色地踏上社会是自己必须具备使命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等于糊弄学生、误人子弟的行为。所以,实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素养,在教学中尽可能以较好的方法把正确的知识和先进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并能因材施教,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提高。学生提高与发展就是教师的收获。
三是为了学院校的教育工作与发展我要努力工作。一方面,实训教师带领学生在学院实训基地学习,面对着设备、场地、环境,如何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爱护设备与环境,形成安全文明生产良好的习惯,对学院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起着重要意义,教师自己应积极做好教育与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学院的发展离不开管理的改革与创新、科研工作的开展,作为教师团队成员应积极参与改革、科研工作,学院的发展就是自己的荣誉。一个没有荣誉感的团队是没有希望的团队,一个没有荣誉的员工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综上所述,教师良好的工作态度才能迸发出荣誉感和责任感,才能促使自己尽职尽责,以出色的工作能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毕业生。
基金项目:广西省教育厅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学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2011JGB222。
参考文献:
[1]黄德辉《教育·感·思》中国高职教育网,2011.9.19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践样态;提升策略
作者简介:张菊霞,女,陕西榆林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职业教育;王琪,男,安徽临泉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规划研究项目“涉农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调查及机制优化研究”(编号:15YJC880130),主持人:张菊霞;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农职业教育的作用、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研究”(编号:14NDJC069YB),主持人:张菊霞。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4-0039-06
近年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互融性也进一步增强,依存关系愈发紧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职高专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1]。这既是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责和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对院校发展提出的要求。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层次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分析当前社会服务的现实样态和存在问题,对促进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加强院校与社会的联系,以及提高院校人才培B的针对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
高校社会服务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高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为社会做出直接和间接的所有贡献”[2]。狭义的概念是指“直接服务社会,即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直接地、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社会实践)”[3],具体指“高校在保证正常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活动前提下,依托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知识、信息等资源优势,向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性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4]。社会服务职能是高校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的必然产物,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美国赠地学院的创办。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颁布,开启了赠地学院的创办时代,成为美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标志。1904年,时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范海斯(Charles Van Hise)提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首次明确了“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并致力于实践,将社会服务提升为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核心使命[5],社会服务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我国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在80年代后迅速发展,各高校积极借鉴国外的理念先进与做法,创造了丰富的实践形式和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服务是其重要职能之一。高职教育地方性、职业性、应用性等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不等同于普通高校,其除了具备双向性、丰富性、针对性、实体性等共同特征外[6],还具有区域特色浓、企业参与性强、社区互动程度高等特征。研究社会服务的狭义概念,主要考察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与基础科学研究之外,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多种形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直接具体的服务性活动。参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三大“服务域”理念,将服务内容划分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促进区域技术技能人才素质提升”和“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三大主要方面。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践样态
高职院校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但社会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领域都具有一定相似性。浙江省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省份之一,高职院校如何与区域社会衔接,积极开展有效的社会服务工作,是当前正积极探索的主要课题,也是其他省份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以浙江省47所高职院校2016和2017年度质量报告中社会服务的数据与案例为例,从科技研发、社会培训、文化资源等服务几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发展样态。
(一)科技研发服务
促进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开展科技研发服务,助推中小微企业发展,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职院校科研区别于普通高校科研的重要表现。质量报告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培养科技服务团队、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提高科技研发转化力,助力中小微企业的科技提升。
1.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渠道。高职院校通过独立建设,或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合作,协同搭建科技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研究所等科研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多元有效的科技服务。如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豪盛电动车辆有限公司组建成立“浙交院-豪盛电动物流设备研发中心”,负责“豪盛”新型物流电动设备的研发和已有设备的改进;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模具研究所为基础平台,联合模具与装备业内一批知名企业及科研院所共同组建“现代模具与制造装备智能化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围绕“IMD薄膜成型技术”与“成型智能化控制”两个方向开展服务,其中模塑品表面装饰薄膜的大曲面深拉伸变形的关键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九阳股份豆浆机盖和手柄的一体式设计和贴膜装饰,为企业节约成本269万/年,利润率提高18%,新增产值3000万元。
2.建设科技服务团队,整合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多数院校建有科技创新团队、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专家/教授)工作室等服务团队,如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台州市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主要围绕海洋微生物资源库的建立、海洋微生物酶库的建立、海洋活性物质的开发与利用及涉海产品的综合利用及增值利用等方面展开研究,与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10多项技术合作,为企业大大减少成本支出。
3.注重科技服务方式创新。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师下企业“种技术”、“工业科技特派员”、“企业技术与管理门诊”等活动,在满足中小企业技术需求的同时释放了学院科研力量,深受企业欢迎,首批“宁波市工业科技特派员”范进桢教授为北仑地区的压铸模具企业提供了多方面技术咨询,其中重型卡车制动系统总成压铸模具及产品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带动宁波华朔模具机械有限公司至少200人的就业需求,同时明显提升了下游企业的生产产值。较强的科技研发与转化能力使高职院校成为区域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助推器。
院校技术服务的成效明显,质量报告显示,2016年浙江省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总额为2.31亿元,较2015年和2014年分别增长了58%和92.4%,增幅较大。校均到款额为490万元,远高于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校均到款额210万元[7]的额度。
(二)社会培训服务
促进区域技术技能人才素质提升。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提升区域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是提升人力资源水平、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推动高职院校参与再就业培训也是发达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举措[8]。城镇化进程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及社区居民素质提升需求,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与发展空间。高职院校立足现实需求,积极拓展培训服务领域,创新培训服务形式,打造培训项目品牌,服务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
1.社会培训服务领域与服务对象范围广泛。质量报告显示:高职院校的培训项目领域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相关行业,涉及高职高专全部专业大类。培训对象有企业职工、各级教师、外来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农民、特殊群体、海外人员及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等。在上述诸多培训领域与培训对象中,面向企业职工开展的各行业领域的培训占培训总量的比重最大。此外,教师培对象也广泛涉及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中职学校教师和高职院校教师等;农民培训对象有失地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现代农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群体;大学毕业生培训对象主要有创业需求创业培训或再就业的回炉培训;特殊群体培训是针对如服刑人员、残疾人、老年人、士兵等特殊群体开展的人文素养或技能培训;海外人员培训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援外培训等。
2.社会培训类型多样。包括技能类培训(鉴定)、文化素质类培训及其他行业领域的专项培训等,其中以技能类培训(鉴定)和行业领域的专项培训为主。技能类培训(鉴定)主要依托技能鉴定站,多所院校建有职业技能鉴定站(所),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与校级等多个层次,具有初、中、高等职业技能鉴定资质。行业领域的专项培训主要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基础,结合院校优势为企业量身定制培训项目,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为辛子精工有限公司、安美德汽车、湖州新伦物资等60余家企业提供专题培训。
3.通过成立专门培训机构搭建培训平台。高职院校通过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进一步扩大培训影响力。质量报告显示,浙江省高职院校搭建的各级培训平台有培训学院、培训基地、培训中心、技能鉴定站(中心)等实体机构,也有网络虚拟机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培训,丰富了培训形式,突破了时空场地的限制。
院校社会培训服务到款额不断增加。2016年浙江省高职院校非学历培训到款额为4.44亿元,相较2015年和2014年分别增长了26.7%和41.5%,校均到款额达946万元;公益性培训服务量为168.1万人日,较2015年增长了近45.5%。校均公益性培训服务量为3.6万人日,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公益性培训服务1.5万人日[6]的平均水平1倍以上。
(三)文化资源服务
促进区域文化建设和社区教育发展。高职院校文化资源服务包括文化服务与信息咨询服务两类。其中文化服务是院校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开放、文化活动开展及社区服务活动等形式进行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主要是向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开展信息咨询服务,成为区域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向社会开放,成为区域资源中心;向社区开放开展文化活动,成为区域文化中心,是高职院校文化资源服务的发展方向[9]。
1.院校将图书馆、体育馆、职业体验中心、实训室、学术报告厅等基础设施资源向社会开放。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向社会公众开放图书馆,2015年借还图书180.8万册次,接待到馆读者105万人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体验中心接待中小学教师和学生2500名左右参加职业体验活动。
2.面向社区开展文化与宣传活动。开展艺术表演、艺术展览等文娱活动,或组织文娱活动进社区、进企业、进乡下,组织志愿者开展爱心服务、科普宣传、家电维修等。通过与社区学院(学校)、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等教育机构联合,面向市民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和学习体验活动,面向社区开展社区课程、社区大讲堂、文化百科大讲堂等文化传播类公益讲座。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悦读湖州”、“人文大讲堂”、“企业蓝领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品牌。
3.直接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区域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订提供咨询服务,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医药卫生行业提供咨询服务,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制造业和印染行业提供咨询服务等。多所院校已逐步成为区域文化传播中心,对促进区域文化发展与人的素质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浙江省47所高职院校质量报告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参与度、服务领域、服务方式等方面呈现出逐年发展的良好趋势,科技研发、社会培训及文化资源三个重点服务领域的整体成效初步凸显。但仍存在科技服务、社会培训及文化资源服务的“服务域”强弱不均衡、社会服务的整体层次不高、示范与非示范院校间社会服务能力差异较大、社会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院校社会服务的“服务域”分布不均衡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高职院校三大“服务域”的要求,指明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重点任务,要求高职院校密切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科技服务、社会培训和文化资源服务。但浙江省47所院校质量报告显示,不同院校在不同服务领域的服务强弱不均衡,部分院校注重科技服务,部分院校注重社会培训,部分院校注重文化资源服务等。如报告中涉及科技服务内容的院校有32所,涉及社会培训内容的院校有42所,涉及文化资源服务内容的院校有23所;同时涉及科技服务与社会培训两项内容的院校有31所;同时涉及社会培训与文化资源服务两项内容的院校有22所;仅有13所院校全部涉及科技服务、社会培训及文化资源服务等三项内容。说明高职院校对社会培训和科技研发两个领域的服务的重视程度较高,文化资源服务的开展尚有较大空间,同时兼顾三大“服务域”的能力还需不断提升。
(二)院校社会服务整体层次不高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10]。随着当前社会环境的变化与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应适度提升社会服务层次,充分发挥“灯塔”作用,引领技术革新和社会文化进步。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在创新性技术研发、引领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能力不足。
首先,在科技研发服务方面,仅有少数高职院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拥有高层次科研创新与科技服务平台的高职院校较少,科技孵化器建设明显不足。科技服务团队建设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专家/教授)工作室等为主,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团队较少。此外,发明专利授权数整体较少,院校科技转化能力较弱,2015年有53.2%的院校(25所)无技术交易到款。
其次,在社会培训服务方面,单一的技能培训占较大比例,复合能力培训项目与技术创新型培训项目较少。随着企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单一的技能型员工将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需在技能培训项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企业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复合型人才培训项目的开发与实施。“高等教育机构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轴心,又是文化发展的轴心,也应该成为周围社会的源泉,因此应该完全向社会开放”[11]。但院校社区终身学习类的长期培训开展较为不足,与社区建设的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
再次,在信息咨询服务方面,新型智库建设是提升信息服务层次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新型智库建设数量较少,服务领域单一。浙江省仅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院校有所涉及。
(三)示范与非示范院校间社会服务能力差异较大
教育部与财政部自2006年起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示范(骨干)院校建设成就突出。相比之下,非示范院校建设进度与成效相对较为缓慢。在社会服务中,示范院校与非示范院校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院校间社会服务能力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服务成效数据显示,47所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达到或高于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校均到款额210万元的院校有16所,到款额共12,260万元,占全部院校到款额的84.02%,其他31所院校仅占到款额的15.98%(见图1)。16所院校中有14所为国家和省级示范(骨干)院校。
技术交易到款额达到100万元以上的院校有7所,到款总额为2894万元,占全省高职院校技术交易到款总额的89.18%(见图2)。其中,5所为国家和省级示范(骨干)院校。
非学历培训到款额数据显示,达到浙江省校均到款额747万元的院校仅有12所,到款额共24350万元,占全省非学历培训到款总额的69.39%(见图3)。达到1000万元的院校有11所,其中8所为省级示范院校,6所为国家示范(骨干)院校。
公益性培训服务量数据显示,达到全国高职院校公益性校均培训服务1.5万人日的院校有17所,培训服务量共为105.1万人日,占全省培训服务总量的89.61%(见图4)。其中,12所为国家和省级示范(骨干)院校。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院校间服务成效与服务能力差异较大,示范(骨干)院校的服务能力明显高于非示范院校。
(四)院校内部社会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
健全的组织结构与完善的机制,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组织保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机制大多为外源式机制,服务动力主要来自外部[12]。作为高职院校职能之一,社会服务应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一样,在院校层面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有较为健全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尚未成立专门的社会服务部门或机构,院校社会服务的定位及其综合职能、主要任务、管理与保障等方面缺少明确的制度规定。首先是院校社会服务管理机制不健全。如开展社会服务主要依托二级院系科研机构、学院科研处、成教学院或学工部和团委等部门,各部门间职责分工不够明确,沟通缺乏有效性,直接影响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其次是激励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社会服务主体的积极性,既满足服务主体的基本需要,又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职称评定标准体系中,人才培养与科研都有较为统一的标准与依据,但社会服务却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无法统一评定,影响教师的社会服务积极性。再次,缺少评价机制。良好的评价机制可以有效衡量社会服务质量的好坏,对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有较大促进作用。但目前大多数院校社会服务的评价机制欠缺,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政府搭建平台提升社会服务层次
开展高层次、前瞻性、引领性的社会服务,除院校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外,离不开政府的合理引导与资源统筹。通过政府的引导协调,有效促进院校、政府、企业间的沟通,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发展提供支持。首先,政府部门要协同企业、高职院校整合资源,打造高端服务平台,如加大科技孵化基地建设力度,扩大建立如科技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高层次科技平台。其次,推动政校企协同建立社会服务信息平台,畅通院校与政府、企业、社区及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第三,引导院校强化特色服务领域建设,根据各高职院校的行业特征与办学特色,分类发展,在区域内院校间形成服务互补。第四,建立院校社会服务的协同机制。政府的统筹指导建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社会服务联盟,推进院校的社会服展ぷ餍同发展。最后,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对于已形成服务品牌的院校,进一步鼓励发展,在政策、经费、平台等方面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扩大品牌辐射范围;对于潜在的服务品牌院校,加强提供引导与支持,帮助其寻找错位发展的渠道,在区域环境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非示范院校增强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
非示范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较弱,一方面受客观因素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受服务意识与能力的影响与制约。因此,非示范院校首先需正确认识社会服务职能在院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清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和科研之间相互交叉与协同的关系,发挥社会服务对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其次,明确社会服务定位,确立好社会服务的理念与目标,对社会服务的领域、形式、范围、层次、对象等进行明确定位。再次,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如通过调整专业结构,增强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匹配程度,为开展社会服务提供基础;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技术研究水平,为开展社会服务提供能力支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有效利用实训基地资源,为开展社会服务提供平台。最后,充分发挥示范院校的引领作用,带动非示范院校发展。院校间以专业为纽带,建立社会服务联盟,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扩大影响力,提升服务能力。
(三)院校完善社会服务体制与内源式机制
建立与完善社会服务的内源式体制机制,对于激发院校内部的社会服务动力具有积极作用。首先,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机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完善与成熟,在社会服务导向下,实施流程再造工程,改造传统的组织机构,满足育人服务和社会服务的组织架构,制订科学、规范的服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已是势在必行”。[13]高职院校一方面需建立社会服务的组织机构,如社会服务发展处(中心),将院校社会服务功能、规划、任务、保障等纳入在内,配备专门工作人员,统筹实施社会服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需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制定相应的制度与办法,为社会服务运行工作有序进行提供统一规范的管理依据。其次,建立评价考核机制,包括社会对服务工作的评价与院校对服务主体(教师)的评价,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再次,建立激励机制,针对社会服务主体(集体与个人)制定实用的激励方案,特别是对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范畴给予明确规定与严格认定,奖优罚殆。一方面有效调动教师积极参加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解决其后顾之忧。最后建立人员、经费、设施设备等保障机制,保障院系和教师能够积极有效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
参考文献:
[1][1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Z].2014-5-2.
[2][4]眭依凡,汤谦凡.我国高校社会服务30年发展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18-22.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9.
[5]陈贵梧.美国大学社会服务使命及其实现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2(9):101-106.
[6]陈时见,甄丽娜.美国高校社会服务的历史发展、主要形式与基本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6(12):7-11.
[7]上海市教育科学院,麦可思研究院.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0.
[8]杨伟国.全球紧急应对就业危机[J].求是,2009(7):60-62.
[9]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6-17.
[11]德拉高尔朱布・纳伊曼.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讨[M].令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67.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领,紧紧抓住“黄三角开发升为国家战略”历史机遇,强力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特色强村,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
年,我镇将大力实施工程,即:新建大棚蔬菜生产基地1千亩,有机粮食种植1千亩,生态养殖基地1千亩,浅水藕和淡水养殖基地1千亩,新建蔬菜批发市场1处;新增“一村一品”专业村5个;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4个;新成立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3个;发展市级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2个。
二、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一)主攻高效,力求“三个提升”
一是着力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做好传统农业的提质扩面,粮食种植抓品质,在堤北生态园区内规划建设1000亩有机小麦,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生态养殖抓规模,建设1000亩生态养殖基地,力争形成以生猪、肉牛、奶牛、家禽为主的标准化畜牧产品生产基地。
二是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大棚蔬菜生产向精准化发展,蔬菜大棚内安装电脑、感应器、滴管管道等数控设备,进行工厂化、智能化种菜的尝试,发展精准农业;淡水养殖实现多样化,在新建的浅水藕池中混养泥鳅,扩大鲤鱼的养殖规模,促进淡水养殖产业的多元化;休闲农业逐步正规化,以2万亩高效生态园建设为载体,发展大棚蔬菜、无花果采摘等休闲农业,积极开发推介齐东古城、渡口、大桥等旅游项目,逐步形成集示范种植、生产加工、采摘观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农业,并加快以旅游产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
三是提升科技应用水平。扎实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更好地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服务;加大新优农产品的引进推广力度,促进农作物丰产丰收。同时,积极搜索各类农业科技信息,通过我镇的“大喇叭工作平台”向所有种植户,为他们提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让农户及时有效与市场对接。
(二)立足生态,力求“三个转变”
一是坚持滩区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加快向生态型农业转变。我镇紧靠,2万亩滩区受这一天然屏障保护,水土资源充沛无污染。农业生产上提倡使用有机肥、高效低残留农药,对病虫防治推行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防治,降低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量;对生态养殖场要高标准规划基础设施,做好排泄物治理,实行生态化养殖。
二是立足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向绿色有机转变。严格按绿色有机要求进行生产、加工、销售,并积极申报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使农产品达到绿色安全标准。力争年1-2个绿色有机品牌得到认证。
三是力抓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农业向多功能转变。我镇的大棚蔬菜、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专业化、集约化程度较高,要进一步抓好产业链的上下延伸,使这些产业一方面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另一方面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拓展产业功能,使之成为休闲观光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夯实基础,实现“三个加快”
一是加快土地流转。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是前提条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推进成片、成组、成村土地向经营大户、高效农业示范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流转,政府对土地流转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
二是加快农业企业化建设。坚持以农业企业化为抓手,主攻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加大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引进力度。积极寻求与大专院校和科技企业的技术合作,利用科技改造推进农业企业化进程。
三是加快生态园综合功能区建设。加大投入建设综合功能区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园的功能。
三、奖励扶持政策
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政府将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予以奖励,具体办法如下:
(一)淡水养殖业
以堤北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为中心,向周边地块辐射带动,规划建设标准化养殖水面或浅水藕池。堤北每新发展50亩,奖励村2000元,奖励农户2000元;其他区域每新发展50亩,奖励村1000元,奖励农户1000元。
(二)种植业
1.冬暖蔬菜大棚。种植区不少于20个大棚,单棚种植面积不低于1亩。达到规划标准的,堤北每新建一个棚,补助2000元,奖励村200元;其他区域每新建一个棚,补助1000元,奖励村100元。
2.一般绿色有机蔬菜种植。每新发展50亩蔬菜连片种植,奖励村1000元。
3.有机林果种植。新发展林果连片种植100亩,在堤北的奖励村2000元,其他区域奖励村1000元。
4.有机粮食种植。新发展有机粮食连片种植500亩,在堤北的奖励村2000元,其他区域奖励村1000元。
(三)畜牧养殖业
达到以下建设标准,每新发展一个养殖小区(场),奖励村2000元,奖励养殖农户1000元。
1.肉、奶牛养殖小区(场)。新建肉、奶牛养殖小区(场),入区养殖农户达到3户以上,户均存栏20头以上,养殖场存栏规模达到50头以上,选址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服务组织健全。
2.肉、蛋鸡养殖小区(场)。肉、蛋鸡养殖小区(场)。新建肉、蛋鸡养殖小区(场),入区养殖农户达到5户以上,小区内养殖棚舍5个以上,年底存栏肉鸡10000只或蛋鸡5000只以上;养殖场棚舍5个以上或养殖棚舍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鸡10000只以上或蛋鸡5000只以上。
3.养猪小区(场)。新建养猪小区(场),选址科学,布局合理,达到环保要求,有封闭或半封闭式猪舍,入区养殖农户达到3户以上,户均存栏育肥猪100头以上;养殖场有封闭或半封闭式猪舍,存栏育肥猪达到200头以上。
(四)其他奖励
1.其他种植基地要求连片种植,鼓励实施进行绿色有机生产,奖励政策参考以上种植业标准。养殖小区(场)要求独立场区,设施齐全,达到建设标准,入住户数、户均存栏或存栏总量、奖励政策参考以上养殖业标准。
2.对获得国家绿色认证或创建新品牌的奖励2000元,对获得农业畜牧实用性专利的奖励2000元。
3.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面成绩突出,被评为市县典型示范村的,奖励村干部1-3万元。
4.各责任区每新建一个种植或养殖小区,奖励500元,总支书记占60%,其他人员占40%。
5.对村的奖励主要奖励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其他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商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年是我镇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之年,全镇上下要充分认识,切实加强宣传发动和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门办公室,各责任区、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紧紧抓住开春这段产业结构调整的黄金期,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二)强化科技支撑。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形成农业科技支撑新体系。在结构调整中,要以基地建设为先导,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大面积结构调整的顺利开展。
1畜禽规模养殖概况
资阳市是以生猪为主导、山羊为特色的畜牧生产大市,畜禽养殖主体呈现以大中型养殖场为代表的集约化、标准化养殖,以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为代表的专业化适度规模养殖和以散养农户为代表的粗放式养殖并存的格局。
2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现状
全市畜禽粪污常年产生量约470万吨。9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均配套有粪污前端处理设施,50%的规模养殖场初步实现了种养结合就地利用,并建成了现代种养循环园区17个,面积2万余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初步形成了以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2.1就地利用主要是种养结合的园区采取该模式,实行干粪直接还田,沼气用作能源,沼液用于作物追肥。该模式中,种植和养殖为同一主体的效果较好,不同主体的效果次之,协议消纳的效果较差,上下游间几乎无利益联结。
2.2异地利用主要是针对大中型养殖场产生的、自身不能充分利用的干粪,种植业主采取远距离运输用于高效种植,少数实现了商品化。有些养殖场把干粪收集装袋,以每袋5元的价格销售给果蔬种植大户,将资源转化为效益。该模式运输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2.3林下养殖主要是利用林下资源开展肉禽养殖,采取禽-粪-草-禽的立体生态养殖方式,实现粪肥“零排放”。该模式投资小、成本低,养殖效益非常显著。
3粪污循环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长期以来,种植业和养殖业规划未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兼顾高效种植与生态养殖有机结合,种养严重脱节,未将种养循环园区作为现代农业规划重点。畜禽粪污尤其是沼液,处于种植业想用却用不上,养殖业想排无处排的窘境,导致种植业化肥过度施用、农产品品质不优、经济效益不高,养殖业治污成本高企、面源污染犹存、循环利用不畅。同时,养殖业选址布局随意性大,养殖业主重场内的生产性投入、轻环保成本性投入,治污设施不配套,循环利用不充分,场内是亮点、场外是污点。加之,养殖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未突出自身优势,着眼市场,走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路子,以低水平同质化方式生产。
3.2政策项目支持力度不够规模养殖粪肥收集、处理环保设施投资占建场投资三成以上,田间利用所需的土地整理、机电提灌、沼液储存、排灌管网、道路渠系投资巨大,单靠种养企业自身投入无力承担。加之,种养分属不同主体,相互间无利益联结,养殖场建设,种植户受益,存在建而不管、有而不用的现象,既影响养殖业的积极性,又制约种植业的发展。目前,国家对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支持项目有限。资阳市区域化、专业化粪肥加工和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体系建设与现代农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
3.3人才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和规范标准,而资阳市循环园区建设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低、模式制度创新不够,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而现阶段资阳市循环农业的专业技术和人才较为缺乏。全市区域化、专业化粪肥加工和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的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尚未形成,至今全市未建成一家生物有机肥厂和废弃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
4促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建议
4.1规划先行、种养协调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作为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修订完善《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做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种养业规划相融合,与成都都市农业相对接。合理布局优势特色种养业,按照场区微循环、园区内循环、区域大循环的理念,科学规划适度规模养殖、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化有机肥生产。把建设种养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园区作为重中之重,围绕生态养殖布局高效种植,围绕高效种植布局生态养殖。加快发展集废弃动物无害化处理于一体的区域性现代生物质产业,大力培育跨区域性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种养结合、农牧互动、循环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带、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加大对乐至县创建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的规划指导与服务,在特色产业发展、循环园区建设、生物质产业培育、制度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4.2创新模式、促进循环在深入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的同时,不断探索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新模式,配套完善生态循环利用相关设施。
4.2.1对治污设施不配套、循环利用不充分的园区,实行种养结合、就地利用,打造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完善前端的雨污分流、干湿分离,中端的干粪堆放、沼液处理以及后端的沼液提灌、田间排灌等设施设备。
4.2.2对治污能力不足、消纳土地不够、不能循环利用的大中型养殖场和专业大户,围绕资阳市百万亩柠檬、蜜柑、蔬菜等优势产区,实行二次转运、就近利用,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养殖场配套沼液暂存和处理等设施,种植基地建设田间储存、施用道路和肥水输送等设施,鼓励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
4.2.3对利用畜粪、秸秆、废弃动物等农业废弃物,建设区域性、专业化的生物有机肥加工项目,构建农业区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要落实用地指标,重点支持原料收集、转运、加工、包装等成套设施设备。探索创新“谁使用谁建设、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谁付费”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建立种养业上下游之间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4.3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市、县(区)政府每年要从农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循环园区建设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重点支持粪肥收集、处理、利用、转运、加工等环节。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政策支持、有效监管的机制,采取“政府补一点、种植方出一点、养殖方付一点”的方式,通过招标,向社会购买服务,重点支持服务组织购置沼液转运设备和补贴运输费用。招引和支持有实力、有资质、有技术、有市场的大型企业投资建设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废弃动物资源化利用于一体的区域化、专业化的生物有机肥厂,制定有机肥生产和使用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项目用地、废弃物收储,在企业用电和税收方面予以优惠,同时对种植基地施用有机肥予以补助,并探索用秸秆换肥料、畜粪资源参股的新路子。
关键词:池塘;循环流水;养殖;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1-0083-02
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殖技术(IPA)由美国大豆协会引进,该技术将传统池塘“开放式养殖”提升为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流水“生态式圈养”模式。2013年安徽张林渔业公司建成安徽首套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设施,建设流水池精养区、外塘生态净化区、气提推水增氧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和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2014年开始实施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殖,流水池主养品种有加州鲈、黄颡鱼、斑点叉尾和青鱼。外塘作为净水区,主要放养鲢鱼和鳙鱼,并设置浮床种植水生蔬菜等。笔者作为农技指导员参与了该养殖模式的试验示范,并且对此养殖系统和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现就生产过程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应对措施。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流水池选址与建造不够科学 建设选择了东湖养殖池塘土质为腐植质土,土质松软,塘埂基础较差,工程施工难度大,底部在50cm碎石基础上加10cm钢筋钢筋凝土,墙体为砖固砖混结构,增加了建设成本。流水池壁粗糙,抹平处理不到位,表面不光滑,造成鱼体擦伤。底部增氧装置管网安装在池壁上,造成拉网操作不便。
1.2 推水设备动力过大,水质检测设备单一 推水设备使用电机功率每台为3kW,耗能高,流速快,鱼顶水体能消耗大;物联网水质在线监测管理系统采用一套检测设备,数据准确性不够,并只检测DO、PH和水温,忽视了氨氮和亚硝酸盐两项重要指标。
1.3 废弃物收集处理效果不明显 吸污时间主要在早晨和傍晚,另外废弃物沉淀池只建了一个,废水只有一级沉淀不充分就排到外塘循环使用。
1.4 鱼应急死亡率较高 鱼种未经拉网段练的鱼种下池极易造成应急死亡,循环水池养殖的鱼虽然有一定的抗应急能力,但多次起捕又不作任何处理往往同样造成大量死亡,特别是养殖池留存鱼。
1.5 外塘净化系统不够完善 外塘多数只放一些鲢鱼和鳙鱼,以调节水质,而忽视了外塘生态净水系统的建立和效益提升。
2 主要应对措施
2.1 选址科学建造
2.1.1 选址要求 “水、电、路”三通,水源方便、无污染,交通便捷,选择塘口底质硬,土质以粘土为宜,降低建设成本。
2.1.2 养殖池建造规范 选择2口1.33hm2相临池塘,利用中间池埂的一端建造3~5条流水槽,规格为长22m×宽5m×深2m,养殖水槽进水一端安装气提推水增氧设备,水槽出水口―端建宽2~3m的公共集污区,集污槽上方安装自动吸污系统,并建集污沉淀池等。
2.1.3 流水池壁要光滑 除墙体表面抹平,在其表面涂上一层环保油漆更佳,可避免鱼体擦伤。微孔增氧管网安装要镶嵌在池底和池壁,以便拉网操作。
2.2 系统精准配套
2.2.1 推水增氧系统设备动力匹配 电机功率由每台3kW改用2.2kW,既降低用电量,又降低流速,减少鱼的体能消耗。
2.2.2 物联网全程监控 物联网适时监控,水质在线检测系统建二套设备为宜,数据要有准确性和可比性;检测溶氧、酸碱度和水温,同时要增加氨氮和亚硝酸盐重要指标的检测;水上水下均可装摄像系统,以便观察和掌握鱼的生长和活动情况。
2.2.3 外塘生态净化系统功能优化完善 不仅要放一些鲢鱼和鳙鱼,还可以投放黄颡鱼、鲫鱼及青虾,并种植茭白、空心菜等水生植物(含生物浮床),种植面积占外塘面积的15%~20%,以净化并调节水质,提升外塘净水系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2.4 自动投饵系统精准投饲 投饵系统自动可控,减少了人员操作;“四定”投饲,均匀投饵,全程使用膨化饲料,减少浪费,降低了饵料系数。
2.3 日常精细管理
2.3.1 苗种就近选择 苗种下池成活率是养殖成败的关键,投放以自育鱼种或流水池培育的鱼种为佳,尽量减少运输和鱼种下池的应急反应,可以大大提高苗种成活率。
2.3.2 投饵量适时调控 应根据存池鱼体总量,天气变化,鱼的摄食及活动情况具体而定。随鱼体总量增加要逐渐增加投饵次数和投饵量,天气突变和鱼的活动异常时要相应减少或停止投饵。
2.3.3 废弃物收集适时调整 苗种饲养阶段每天吸污2~3次,随鱼类生长,投饵增加,水温升高,要适时增加到4~6次。废弃物沉淀池建2~3个为宜,废水通过多级沉淀之后,再排到外塘循环使用。
2.3.4 成鱼应急要妥善处理 因为鱼池养殖产量高,有的不能一次性出池,尤其是高温季节;建议在拉网前3d减少投饵量,前1d停食,减少粪便运输污染;拉网前每1d每1m3水体泼洒0.3g维生素C+3g葡萄糖,必须停止推水开启底部增氧,连泼2~3d,减少应急死亡。
2.4 养殖成效提升
2.4.1 名优养殖效益高 苗种选择名优水产品,以鲈鱼、黄颡鱼、鱼等为主养品种,单产每1m3可达100kg,根据市场需求适时上市,养殖经济效益更高。
2.4.2 水产品质量优 由于养殖水环境的改善,鱼类发病率降低,常规用药又在养殖糟内进行,用药量大大减少,并严格遵守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
2.4.3 养殖水域环境优 营造一个完善的池塘生态净化循环系统,做到养殖用水做到“零排放”,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对环境无压力,生态效益好。
参考文献
1.1龙头带动,为规模高效畜牧业设立发展平台淮阴区不断培植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加大同淮阴正大、淮安中大饲料有限公司、淮安澳华饲料有限公司,淮安市淮阴大北农饲料有限公司、江苏天参有限公司、六和饲料(淮安)、苏粤加工企业等龙头企业的合作,大力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带动规模养殖。
1.2服务联动,为规模高效畜牧业解决后顾之忧农业、土地等各部门配合帮助规模养殖户选址规划。并组建了防疫组和专家组,定期上门为养殖户提供技术管理和疾病防治等服务,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2淮阴区现代规模高效畜牧业当前面临的制约瓶颈
淮阴区规模高效畜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规模高效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问题是:(1)土地流转困难,规模养殖用地难解决。由于规模养殖畜禽舍建筑标准太高,土地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将其作为永久性建筑对待,土地成为制约规模养殖发展的主要瓶颈。(2)个别部门和乡镇的领导发展规模养殖的意识不强。由于养殖企业无税收,发展规模养殖对乡镇财政无贡献,有的乡镇发展规模养殖没有总体规划,有的连一、二个规模养殖小区都未规划。(3)养殖小区配套设施不到位。由于水电等配套设施不到位影响了规模高效畜牧业的推进速度。(4)动物防疫体制改革未到位,部分乡镇出现无动物防疫人员现象,动物疫病形势不容乐观(5)养殖场户的质量安全意识不到位,畜牧投入品使用不规范,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受影响。
3下一步的发展思路与目标任务
3.1发展思路淮阴区坚持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以畜禽规模高效养殖为重点,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加快生猪等畜禽产品加工增值增效与市场开发。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规避养殖疾病风险;加强生猪产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及订单养殖业,规避市场风险;加强环境保护建设,控制环境污染,建设清洁产业,规避环境风险,确保畜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3.2发展目标一是提供良种服务,按照发展高效农业的要求,培育一批良种畜禽龙头企业。二是发展培育一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加快畜产品现代流通,加快畜禽产品营销组织建设。四是生态畜牧业,在畜牧业上突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利用沼气工程,玉米、稻草秸秆氨化制作饲料等;发展环保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