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范文

汉语言文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语言文学

第1篇:汉语言文学范文

汉语言文学中,中国的古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也是国际上的学者争相研究的文学对象。古诗之所以会如此受广大学者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不仅在韵律上朗朗上口,让读者新生喜爱,同时,在写作手法上也是多姿多彩,经常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欣赏着作者描绘的美景,感受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心情,以及想要抒发的豪情壮志。

1.1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由于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也造就了这一门语言的博大精深。在古诗中,诗人为了使整首诗歌更具特色,往往会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气氛,这种氛围就是意境。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是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已经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提升诗歌的美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够使诗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描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真切的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仅是整首诗独具特色,更加吸引读者,同时还呈现出了很高的哲学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读者在品读诗文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能够充分的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素材来为文章营造意境,又能够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实现突破,收获惊喜。

1.2意境烘托内心,并不断深化

在诗歌中运用意境,不仅是为了使整首诗歌的美感提升,同时也能够从侧面烘托出作者的感情,使文章更具作者的情感,塑造出更加生动、立体的形象。就像是我国自古以来都有以诗言志的说法,所以我国的很多大作家都是通过书写文章,来刻画出自己,表达自己的意志,就如杜甫、李白等古代诗人,或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报国无门,感叹世间的百态,又或是运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豁达,开阔自己的仕途之路;犹如当代诗人鲁迅、朱自清等等,都是运用诗歌来描绘社会的一种现象,旨在敲醒当代的人们,反抗就社会的不公,追求公平、公正的生活。一些文章往往会通过意境而使内心的情感更加深刻,使一些社会现象有所深化。在杜甫大诗人的《三吏三别》中,刻画了许多的人物形象,但是读者并不会因为人物的繁杂,而对整首诗产生陌生的感觉,因为这些人物就是为了营造诗歌的氛围,让读者犹如在实际的生活当中遇到这些人物,所以就不会特别陌生,反而会彰显这些人物的鲜明活泼的生命力,同时也烘托出作者对友情的珍爱,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样,在郑燮大诗人的《石灰吟》中曾经写到:“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营造了整首诗比较危机的氛围,但是正是在这种危机氛围的烘托之下,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宁可粉身碎骨,也不会被荣华富贵所诱,即使是死亡,也一定要留下自己的清白在这人世之间,正是这样的意境,才深化了作者对于国家的热爱,让读者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汉语言文学中的意境,往往源于日常的生活,并会不断的创新;同时还能够更加深化作者的情感,使读者看作者所看,感受作者所感。

1.3构建意境易出现的问题

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意境的重要性,然而,在构建意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方面就是“有境无意”,就是指整首诗虽然拥有一定的意境,拥有很高的美感,但是却是华而无实,没有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歌当中,只是简单的将现实中的实物描写的较为逼真,但是却没有侧面烘托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另一方面就是“有意无境”,在一些较为成功的诗歌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通过合理的意境来抒发自己的真切的情感,就是俗话说的作品中既要有骨头,又要有肉,这样诗歌就会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载体,来帮助诗人像读者抒发自己的真切情感。如果一首诗只是有骨头,而没有肉,就会使整首诗有意无境,往往这种情况是因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体会较少,没有丰富的实践作为后盾,致使整首诗只是空洞的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就会适得其反,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不会体会到作者的真切情感,还会使整首诗都太平淡无奇,黯然失色。

2.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

2.1掌握语言规律

汉语言文学旨在研究语言,所以,学习了汉语言文学之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文学修养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读音弄混,然而北方人的卷舌的敏感度比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2.2用于理解文学

汉语言文学,能够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然而文学理解与文学阅读并不相同,文学理解是指深层次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字,分析文字营造出的气氛,而文学阅读只是指仅仅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所以,学习了一些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就可以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真谛,从而为了以后的文学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坚实的后盾。通过对经典文章的理解与分析,就可以去分析一些未曾见过的文章,并能够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理解文学的方法。

2.3写作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的广泛领域,不仅包括理解一些文学作品,同时还包括写作与运用。在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之后,就会逐渐掌握文章结构,了解营造意境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达感情,这样就会在日后的写作当中,合理的运用语言,正确的组织文字。由于汉语言文学的独有特色,这就使学者在日常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彰显文章的独特魅力,这样才会吸引读者的目光,为自己的作品增添光彩。

3结束语

第2篇:汉语言文学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性质;修养;关系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列宁曾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由此可见语言是一种人们相识和熟悉的工具、手段,我们可以利用他来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如果没有语言我们的生活就失去了媒介和桥梁,人和人之间会缺乏信任和合作,其重要性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汉语言学习中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和基本知识,以便更好的在日常生活中去使用。我们从刚刚上幼儿园就开始接触汉语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学习的更加的深入,也在日常的生活中充分感受到了它的生动性、鲜明性和准确性,这也是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不变的原则,即用词准确、立意鲜明、句式生动。具体汉语言的性质如下:第一、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性;这就要求我们对所有的讲话和文章要有一个准确性的要求,这是我们做一些逻辑推理、概念和判断问题的基本要求,语言性即要求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时要概念明确、判断周密、推理合乎逻辑,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准确的应用。就专业设置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单独的语言类课程还是比较全面的,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其所覆盖的语言层面也是极其广泛的。因此就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性是非常强。第二,汉语言文学的文学性;汉语言文学除了应有的语言性外其最重要的延伸就在其文学性上,尤其比较侧重中国文学。就专业课程设置来说与汉语言文学性相关的专业的课程占到总课程的一半以上,例如: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史等,其所涉及的课程繁多且涉及的内容深浅不一,要求相关专业的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大不相同。第三、汉语言文学的文学教育性;文学教育性与语言性和文学性相比其在专业设置上相比不仅其专业课的应用性强而且也具备很强的指导教育性。文学教育性的研究性、理论性以及深刻性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方面,文学教育性在其本质上显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在规律性,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面。

二、汉语言文学与修养的关系

就修养自身的概念来说:修养是指人的内在气质,也是一个人外在的行为表现。一个人的修养是通过他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故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气质和修养,修养有高低和好坏之分。例如有的人勤劳勇敢,有的人人好逸恶劳;针对同一件事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人人袖手旁观。这就充分证明了修养有着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表现。我们所希望和要求的是修养要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和我们汉语言文学的文学追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体的汉语言文学与修养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汉语言文学可以提高人的修养;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文学天地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这片乐园中就会被很多单纯美好的事物所包围,可以帮助我们净化心灵。在文学中可以教会我们辨识生活中的是非真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可以指导我们的修养;修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模仿”。修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综上可见,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长达五千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修B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修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修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修养,美化自己的修养,使文学和修养有机的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段轩如.写作学教程[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

第3篇:汉语言文学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真善美;修养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词语、句法和传统的诗词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课程,是通过对其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来学习汉语言的主要能力,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有中国语言功底和写作能力,更是追求各种文字美的关键。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技术的逐步改变和完善,使得汉语言文学也不断的能行改善。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是汉语言文学改变的前提,更是时代文学发展和利用的关键。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展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文学逐步的繁荣兴盛,各种文学作品涌现而出,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一、汉语言文学的追求。

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其实就是文学的追求,文学是没有界限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形式之间的差别,但是究其本质和主题还是一样的。文学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形象美,我们中国的文学自然也会去追求。汉语言文学在发展中比一般文学形式发展历史早,其各种体制和要求较为完善,,由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全面以及漫长。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其各种语言形式逐步的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管理控制方式。但是和世界文学一样,其所追求,无外乎三者:真、善、美。

1、追求真。文学在本质上追求的就是真,本真的反应社会,反应人的内心世界。文学是人内心诉求的外在表现,是人内心最纯真的强烈追求。不管文学还是客观的人,对真都孜孜诉求。不管是文学作品的主题,还是正面的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本真。文学所追求的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行理解:

(1)客观的真。客观的真,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多以客观生活为基础,来写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客观的真不仅对客观环境进行如实的描写,也对客观人物的境遇进行如实描写。客观的真,既是文学作品环境的真。

(2)内在的真。这多指在叙述人物的心理时,进行真实的描写。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家都务求真实而写作,不管这心理是对是错,是否符合逻辑,都求真实的表达出来。内在的真,就是文学作品人物内心的真。

文学追求真实,而不掩盖任何黑暗或阴面,不管所追求的真是否符合客观的逻辑,只求符合文学作品内部的逻辑以及内在属性。

2.追求善。善恶有分,是人在后天养成的品质,而文学则直观的把它表现出来。不管是哪部文学作品,其描写的都有善,对善的歌颂,对善的渴求,对善的淋漓尽致的描绘。有的时候是用恶来衬托善,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用副教主的恶来衬托敲钟人的善。不过不是所有时候都有善恶同存的,有的时候文学作品中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善,用善来言善。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没有恶人,全是善者,虽然最后结局不好,但却把善发挥到至极。虽然有全描写善的文学作品,但是不会存在全描写恶的文学作品,恶不能独立成材,只有善可以。

3、追求美。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追求美,也在本质上追求美。对于文学的形式,不管是整饬的还是散落的,其都追求形式的美,没事多种多样的,也是多层面的。诗歌形式之美是整饬押韵,散文形式之美是散乱无序之美。不过先这两种形式的美已经渐渐结合在一起。在本质上追求美,就是在主题上追求美,文学主题不管是悲伤的还是喜悦的,其主题都是美的。既是正面的主人公最后没能完成目标而死亡,例如哈姆雷特,但是其主题也是美的:悲壮之美。追求美,是文学最外在的表现,美既是文学,文学既是美。

二、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

修养是人的内在气质,也是外在行为表现,修养有高低之分,也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修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修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修养的追求。

1、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修养。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对于人的修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修养。修养,首先就是“修”,有什么样的“修”,就有什么样的“养”。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修养的好坏,与其修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2、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修养。人的修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而文学正好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规定,在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情知理进行合理合情的概说,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不好的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3、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修养。修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模仿”。修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修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修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修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修养,美化自己的修养,使文学和修养有机的联系起来。

第4篇:汉语言文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汉语言文学 学科复合 专业知识 实施 效果

在我国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中,新课程理念首先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从思想根于认识到教育权威性的转变,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着与教授者, 而是要努力尝试作为学生个体成长与综合素质提升的指导者和助手的角色, 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索与研究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深刻的认识,并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切实转变自身所具备的教育思想,树立以“ 育人为本 ”的基本观念 ,适应时展和社会科技整体进步的综合要求,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是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二是通过稳固的基础知识,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框架,同时开展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提高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且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 普遍,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的人才。这些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不同于以往

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多得将听、说、读、写作为终极目标,在汉语言文学新课程标准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增加了新的内涵, 而且凸现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 它不仅体现了教育自身发展的趋势, 更回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基本素质的需要。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发生彻底转变, 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师首先要发生重大转变和完善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展示的艺术境界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种特质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本身美的魅力,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进而逐渐形成审美感受、审美意向与审美品位。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美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注意其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和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3、汉语言文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有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

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 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 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 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改变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的措施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在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转变的指导中, 不但要求教师积极寻求教学观念的更新,而且要注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在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置与合理的安排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而且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而才能实现将课堂转变为学生活动主阵地的教学目标。

2、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变换思想练习,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

活性新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中,不但要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彻底的革新与完善, 而且要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在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练习是课堂活动的基础部分之一,在习题中教师要摈弃传统的观念, 在练习中引导学生不断变换思想,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结语: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但随着就业环境的日渐复杂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这就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场教学革命,在建立好学生的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5篇:汉语言文学范文

就昨天清风突然间就能联系自己了,就是有在那个QQ上问了一下自己说现在还玩QQ吗这个意思,然后建议就打了个问号问他怎么了嘛,然后他就说很久没有联系了,所以就第一下午其实清风他真的就是也是那种很念旧的人,记忆大概也是排名,反正是应该也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单纯的人吧,相对于网友然后也没有说经常亲口联系,再加上也没有说彼此分享过故事,只是在这一个同一个网站上去了解到了对方的那一些故事,但是呢,就对方还是愿意去相信自己还是会挂念着自己,自己就觉得还是挺感动的吧,也会觉得嗯是一个很单纯,然后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个比较踏实的人吧。

然后后来就我问,说了他去学很远了,然后所以就跟他说我也是学的很远啊,然后他就说,嗯可能我是汉语言文学嘛,他觉得是汉语言,因为他们分数不够那个人选,然后自己就一脸懵逼虫来,就没有了解过汉语言,你自己就知道有汉语言文学和汉语是放这种东西,因为我报考的这个学校就没有汉语言,就都是汉语言文学的。后来经过他的解释也想理解了,可能就是其他学校或者说其他成分就有吧,但是广东省的话,这些学校基本上好像都是汉语言文学,也有可能之前自己没有分清楚这两个概念,所以呢,也就没有说特别的关注了一下,究竟有没有汉语言这个专业了。

然后就我们基本上都没有上课了,就是军训了,然后在开学典礼上就是有讲了一下这个汉语言文学在这个学校的定位,以及那些教授究竟有怎样的资本,然后最后呢也是有听了我们专业的那个课的老师讲了一下这一个汉语言文学,接下来会讲什么课,然后会有怎样的作业,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和心态去面对,当然也说倡导我们可以创新性的去学习,要不想要说用那些条条框框来约束我们的那些学习方式,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这样子。但不管怎么说都没有后悔吧,就好像其他的专业不是很适合自己,自己就觉得在这个专业里就可以更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也可以往自己的身上要去发展一下,学习了可能就没有那么吃力了吧,然后也有看了一下我们的课程,我们的课程是真的挺少的,就星期四甚至都没有课,如果把体育课都排在星期四的话,那才说明强调课,然后星期四基本上就没有课了,现在大家就是有时候得考虑一下,星期四没有课的时候应该干什么,因为其他的话这种事都是有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然后好像还有一节英语课这样子。

第6篇:汉语言文学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流传了千百年的文化宝藏,是我国悠久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学习汉语言文学对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优秀历史文化意义重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不再适用,探索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者的重任。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

在当代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还在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基本是以教材为中心,很少有扩展。许多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机械的讲解,对课文逐字逐句分析,再画出考试重点。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没有学习主动性,也缺乏学习动力,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长此以往,学生渐渐习惯了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课堂上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记录,考试前背诵老师画出的重点内容,而很少有学生是真的爱上了汉语言文学,对学习的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学生长期在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自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甚至对学习出现抵触情绪。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标,对培养有文学素养的人才没什么帮助。

2.课程结构不合理

如今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者很少在课程结构上有所研究,很多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教学,没有考虑课程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只有合理的课程结构才能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人才。不合理的课程结构会给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很大影响,难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老师的教学效果也会起到消极作用。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师还应该对课程结构进行仔细研究,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的课程结构,提高自己的课堂质量。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意见

1.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以前社会需要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人才,而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高素质和操作能力的人才。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而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而如今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要想跟随时代的步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重视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每个学生的性格、习惯、接受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老师要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差异,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在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老师还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老师把文言文分成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选一两个学生代表,给些时间准备,之后在课堂上讲解,对于学生讲解不充分的地方老师再补足。

2.丰富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理论讲解上,是无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如果汉语言文学教师想要培养出知识储备丰富、文学素养高的优秀学子,就一定要注重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这样才会有较高的教学质量。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传承,蕴含了几代人的智慧,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包含古代文人所有的作品种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知识也应该进行补充,讲解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作品时代背景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一些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如今的多媒体技术就是汉语言文学教师丰富教学内容的良好选择。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制作一些生动的图片,播放图片的同时老师在旁边配音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调动学生的课堂活跃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学习的内容也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下一代未来的发展。所以,为了切实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汉语言文学教育者一定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发展,积极探索新教学方法的途径,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郭延兵.现代汉语课程个性化教学策略探析[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4).

第7篇:汉语言文学范文

本文阐述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预测了其就业趋势,提出了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具体对策。要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综合型人才;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强化文字表达能力。

【关键词】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就业现状;对策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科学科,为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今高校人数不断扩招、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差异性等原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专业的对口性、就业的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了所有学科中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之一。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在另一方面反映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了汉语言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计划不相符,同时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急需改进与优化。实践中,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往往只重视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所忽略。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已构建了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对于网路技术、法律、经济等学科的知识涉猎与掌握较少,缺乏对于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使得学生实践锻炼的时间与机会较少。部分院校为了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增设了商务礼仪、新闻学等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形成优势学科,不能突出其专业特色。

2、教育方法与理念具有滞后性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人才需求标准的多元化,在科学技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观点与现象也呈现出了时代特色。但是在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多元化人才需求标准不相协调,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与时代性。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然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充满了兴趣。注重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在上网、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思考遇到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预测

1、就业区域的变化

以前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成为了众多毕业生向往美好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追求梦想的重要选择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步伐逐渐加快,人才的大量聚集,虽然机会较多,但是对于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发展而言,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近几年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在经济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中西部的就业机会与发展机遇逐渐增多,同时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生活成本与压力都相对较小,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国家政策的重要支持,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中西部以及三线城市、乡镇企业等都会成为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就业时的重要选择地。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今后选择就业区域时,愿意到基层发展的人数将会有所增加。

2、企业和基层成为就业的主渠道

公务员、事业单位是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职业选则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由于近年来公务员热的持续升温,公务员考试的竞争也日常的激烈,尤其是大城市的公考,可谓“万人同挤独木桥”,最终成功的人数比例还是相对较小。更多的毕业生还是会走向企业、走向基层就业。由于国家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等的优惠,对到基层、西部就业毕业生的奖励与支持,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定的机遇与条件。将来也会有更多的汉语言文学毕业生走向企业、走向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3、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将供不应求

在社会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不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而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既掌握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又懂得经济、网络技术、管理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与青睐。敏捷的思辨能力、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过硬的文字功底与写作能力等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其顺利实现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与基础。

四、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具体对策

1、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综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科学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实效性与服务育人功能的体现。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学科建设、大学生文化教育、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诸多功能。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要将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有机集合。高校是培养社会发展、建设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最终会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为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信念与理想而不懈奋斗。因此,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计应该体现出时代特色,与社会企业所需求人才的标准与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其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其应用文写作功底,口语表达能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2、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更需要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及文学审美经验。传统的培养模式大都强调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注重文学史知识及文学理论的传授,文学审美实践成为文学知识的演绎和附庸,忽略了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如果将文学知识的传授与当今流行的网络、影视、游戏、动漫等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3、强化文字表达能力

传统的培养模式写作课较少,即使有也多为基础写作,讲授写作的基础知识或专业写作,或以体裁为主进行分类讲授,但课时远远少于文学类其他课程。应根据社会需求,大大增加写作课的课时,开设各种可供选择的职业写作课程,如策划书写作、文案创作、公文写作、故事创作、诗歌创作、散文创作、脚本写作、影视评论、文学评论等,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就业需要。

五、结语

在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因此,探讨其就业现状,分析未来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提出提高其就业率的具体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汉语言文学范文

1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在新时期下,企业等各大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因此,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需要采取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深化改革,落实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价值。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逐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让社会对其有一个新的期待。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中职院校继续发展的一大需求。

2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特点分析

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本身是和一些诸如工程类、建筑类等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人文学科的代表,是最能够体现出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是传授中外优秀的文学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一门学科,其突出的特点是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是为了让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效益的一门学科。而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在其实用性方面不足,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要针对该方向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够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

3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革新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一般为教师、编辑、文秘等,而实际上,其就业范围涵盖了政府、科研、房地产等各个行业,就业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对于该专业的教学,要摈弃原有的教学目标,以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更大程度的体现其实用性特点。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十多种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内容,按照当下最新的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好课程教学方案。为了让该专业的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广泛的就业前景,需要更好的体现该课程的实用性,这样才会更大程度的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作为汉语言文学的老师,需要精心的安排课程,让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好的培养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另外,对于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更好的把握该课程的创新型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在毕业以后,择业范围比较广,却不够精。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注意把握创新型教学,在把握好该学科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发挥其专业优势。同时,在进行教学培养的时候,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该专业的学生,文化特点鲜明,教师应该向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关于文化方面的评价,来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4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实施策略

作为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按照相应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在一个确定的指导思想下,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现阶段,很多老师已经选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教学,有很多都是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另外,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做好有目标的进行教学,而不是为了敷衍课堂。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本身就是以文学、文字、文章等元素为主的一门学科,其特征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其工具性,在新时期,培养学生能够以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得到应用,而不是一味的以考试为目标的学习和教学,才是教学的根本。因此,作为教师,其更应该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原有的教学目标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考出好的成绩,这是老师的目的,也是学生的目的,而实际上,这样的应试教育是不可取的。所以,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有目标的进行教学,改变应试教育的劣势,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取代之。

第9篇:汉语言文学范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也出现了更多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也是受到了下文因素的影响,才出现了一系列教育问题。

1.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教学内容缺乏明确性

多元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给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更显著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也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难度上无法进行有效把握,并且受到文化趋高性的影响比较显著,大学生很容易在发展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甚至还会出现崇洋媚外的情况,这对于本土文化的建设也将起到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很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内容需要将传统文化作为主要载体,但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却不够紧密,长时间在这种教学内容比较严肃和深刻的环境下学习,学生很容易在产生畏难情绪。甚至用简单虚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专业规范性进行挑战,这也使得专业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专业厚度和社会发展需求上,课程深度和学生接受能力,更是给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的确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时代需求,缺乏先进的教学观念

在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主要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教育上,但是在全新社会发展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想让学生获取更大的发展,就需要对当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调整,在对学生教授课本知识的环节中,还需要在教学资源和媒体创新环节中进行必要的创新,通过这种方式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吸引力进行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实效性进行提升。这也要求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要加强对课本知识和体系的构建,只有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在学习中寻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故事,并将其融合到课本知识学习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对课堂知识教学内容进行丰富,还能进一步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内,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当地著名的历史或是名胜古迹,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实际观察和课本知识进行有效链接,这对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也将起到显著积极影响。

3.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滞后性

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于文化建设和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手段、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文化更是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点。但是在实践发展中,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和当前文化背景仍然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这种情况必然难以实现有效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但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也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也更为深刻,在此种背景下,教师更需要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问题改进的对策

通过上文的研究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我国社会文化水平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要想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进行完善和改进,也可以加强对以下工作的开展。

1.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系进行优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最为基础的环节,科学制定课程体系对于汉语言文学而言不仅能实现对时效性的提升,同时还能为人类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在对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进行挨近的环节中,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除了要对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进行培养和优化,同时还要确保学生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只有这样大学生各项能力和素质才能得到更显著的提升。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今后发展中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虽然大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并不一定都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但是却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后续发展必然会起到十分显著的积极影响。基于此,在对汉语言文学课程进行设计的环节中,更应该彰显时代特色,针对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发展的要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只有一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一边进行实践能力提升,才能帮助学生对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进行稳定提升。也就是在对传统文化优秀知识继承的环节中,帮助学生构建起更为全面和科学的知识体系。

2.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提升

在当前我国教育工作开展中,虽然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将主体逐渐还给了学生,但是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指引者。作为一名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除了需要对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指导和教育,还要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提升。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还应该帮助大学生构建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在学习和发展中形成自身特殊的职业规划,才能为后续大学生发展提供更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不能充分满足这一要求,所以为了改进现状,教师更需要在思想上进行行动,在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转变。也就是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籍的阅读建议,并且还需要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和方案。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为学生进步提供更显著的积极影响。

3.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关注

在当前全新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分数高、成绩好的学霸,而是更需要德智体美共同发展的高素质综合人才。不管是在社会发展还是企业建设工作中,都离不开实践能力更强的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这些企业通常更需要口才表达能力好、专业基础知识牢靠和实践能力全面的综合性人才。高校在发展中之所以开展汉语言文学课程,主要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文学专业能力。换言之,这项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自身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进行全面提升,逐渐形成自身对社会发展的独特理解。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环节中,更需要对学生灌输文化知识,确保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融合。此外,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也可以选取一些创新意识较强的主题,这样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对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可以选择演讲也可以选择辩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发挥往往是根据其临场发挥决定的,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提升,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