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编辑培训范文

网络编辑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编辑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编辑培训

第1篇:网络编辑培训范文

面对如此庞大的从业人群,请问,网络编辑是怎样的一种职业?

2005年3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将“网络编辑员”作为一个新职业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其职业定义是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该定义没有描述网络编辑职业的特征。

2005年底,千龙研究院与中科院心理所配合,做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通过对千龙网(20名)、新华网(20名)、新浪网(21名)、中青网(20名)、北青网(9名)等六家网站的100名编辑的调查问卷,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职业信息网络系统,对网络编辑的职业做了全面描述,使我们第一次对网络编辑应具备的重要的工作技能和个性特征有了了解。

通过100名网络编辑的总体分析,得到网络编辑工作技能方面高于3分(重要)的项目有:

由于翻译的原因,上述定义中的文字有些拗口,但这是利用目前最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调查分析出来的结论,对我们认知网络编辑这一职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益于网站的招聘

在为数不少的网站领导者眼里,招聘是很低层的工作,尤其是在需求约束的劳动力市场上,招聘不是大问题。但是,我们是否考虑过招聘成本?粗算一下,招聘的成本包括:人力资源部门为招聘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合格但已入职人员的薪资,辞退不合格员工的费用,合格人员因为不合格人员占用编制而不能进入企业的或有成本,不合格员工离职可能带走公司商业秘密的风险,不合格员工离职时可能出现的暴力倾向。由此可见,招聘不是小事。现在有了对网络编辑的描述,我们可以参照它制定招聘标准。

有益于网站的培训

在非商业网站,重使用轻培训是比较普遍的。即使有些培训也是上级部门安排什么,网站就派人参加什么。可以说,培训什么,什么可以培训,并不清楚。

目前,在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大家都在关注和积极应用胜任特征模型,所谓胜任特征(Competency)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Spencer,1993)。

我们可以把胜任特征描述为在水中飘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代表表层的特征,如知识,技能等;水下部分代表深层的胜任特征,如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后者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简单地说,“水上部分”是可以培训的,“水下部分”多是心理特质,所以是不可培训的。以千龙研究院与中科院心理所的调查结论来说,13项工作技能是可以培训的,12项个性特征基本上是不可培训的,为提高网站从业人员的素质,需要在招聘环节运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加以甄别,不要把可能绩效平平的人录用进来。

第2篇:网络编辑培训范文

关键词:课程录播系统;视频点播;流媒体技术

一、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互联网从基于文本的E-mail、E-chat等初级阶段,走入网络视频新阶段。随着视频课程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网络视频在公安民警在职教育培训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视频课程在公安民警教育培训资源中所占比重逐渐提升。

网络视频课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有自由点播的时间灵活性,还可以协助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与其他多媒体课件相比,它更接近面授的方式,更直观地授予学习者知识,尤其是在专业教学、网络研讨、教育培训等方面更有显著成效;与教育电视节目相比,它具有可点播的优势,展现了教师授课的动态画面,使学习者有课堂教学的感受,而没有电视课程必须按时收看的限制;与多媒体交互式网络课件相比,网络视频课程的学习过程简单,学习者的操作负担较轻,从而能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

传统的视频资源建设过程繁杂,为网络视频课程资源建设带来较大阻力。例如,视频后期编辑软件专业性太强,虽然功能齐全,但使用复杂,制作、加工难度较大;传统视频课程一般采用全屏播放形式,画面占据全屏,教案中的其他部分无法同时显示,对视频讲解内容的文字表述、理论归纳、图表演示等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传统视频课程内容的反馈意见不能直接体现,不利于课程质量的改进与提高;制作好的视频课程文件格式呈现多样化,有DVD、VCD、MPEG、AVI等格式,需通过工具软件转换才能在网络上。

网络视频课程录播系统的引入,解决了传统视频课程制作与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它能够自动积累教育资源,按照知识工厂(Knowledge Factory)的观念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网络教学资源,实现资源高度共享。

二、网络视频课程录播系统介绍

网络视频课程录播系统是运用现代网络流媒体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情景进行拍摄、采集及编码,将其完整记录为计算机文件,同时又可以提供网络实时直播、后期点播的系统解决方案。网络视频课程录播系统集课程资源的自动采集、编辑修改、评价、反馈、再利用、共建共享等功能于一体,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师讲课场景、学生听课场景、实物展台、教学课件VGA的信号等多画面,同步实时采集、录制,现场同步直播,课后批量上传,对视频课程进行规范化、系统化、智能化处理,实现信息互动、网上教研、资源共享、个人服务、系统管理等功能,广泛适用于各类远程教育。

(一)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视频课程录播系统应包括:摄(采)、录、编、播、管这五个环节。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一般由两个基本子系统组成:录播设备与网络课程管理平台。对两个基本子系统的介绍如下:

1.网络实时录播设备。网络实时录播设备是用于网络实时广播和同步记录,自动生成网络点播资源库的网络专用设备,是高度集成后的硬件系统。它使用独特的电子笔操作,操作简单直观,将多路视频、音频和演讲者的画面同步压缩合成在一个画面中;音视频可以选择窄带或者高清宽带;对计算机画面可以无损失压缩、全真再现,也可以压缩并进行低数据量传输;对视频建立索引,实现视频播放的快速跳转和关键字查找;录播主机记录的内容可以下载到指定目录,也可以上传到网络课程管理平台。很多录播主机还可以在局域网络或广域网上实时广播,用IE浏览器实时收看,客户端可以自主放大缩小视频画面。

2.网络视频课程管理平台。网络视频课程管理平台是融合媒体服务、网页服务、文件传输服务、数据库于一体的,对由录播主机自动生成的文件进行专业“后期编辑”与“管理”的强大工具软件。它能方便快捷地管理由录播机生成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进行分类、设定查询关键字,在权限范围内快速查询要浏览的课程;它能让教师对自己的课程进行深加工,熟练地建立章节段点,让学习者在收看时精确定位到每一章、每一节;在服务器性能与网络出口带宽允许的条件下,它支持大并发量的点播和不同带宽的自适应的直播,管理员可对用户设定浏览权限,加强课程管理的安全性;它能对由录播主机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简单的后期加工编辑与组合,支持非线性快速查找教学记录,并能对用户点播学习的情况进行记录,方便了解用户学习的进度。

随着对系统功能的逐步完善还可以扩展子系统,如增加追踪系统、标注系统、非线性课件编辑系统等。

(二)功能特点

1.录播主机采集课程资源,对教室内上课情景录制、上传。

2.基于内容结构的、可视化的、音视画同步后期编辑功能,可对录制的课程建立以内容为基础的、结构化的视音频+计算机画面+笔记注释+索引+课件素材的可视化框架,彼此相互关联。

3.实时知识分类索引工具可在备课时自动生成板书和章、节、段三层索引和缩略图索引,同时建立章节索引。支持对任意形式的课件建立索引,不限于PPT、Word、Flash等。

4.管理平台编辑管理。课后基于内容结构,可视化、视音画同步编辑,是快速组合备课、内容共享再用、人人可上手的视频编辑工具。

5.信息互动交流方式有BBS交流、在线点评、日志管理、评价管理、分析统计等。

6.课程权限管理设置课程分类、关键字检索,能直接检索到章节。

7.通过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支持跨部门、跨应用的高效信息交换与共享。

8.实现合理的网络视频素材知识的、管理和评价。

9.管理员、教师、学生在计算机上能通过WEB浏览器进行多种形式的课程的直播、点播,收看端无须安装特殊软件,收看者自主缩放、切换画面,可以快进、快退课件。

10.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

(三)应用方向

1.学术报告会议现场录播和直播。会议及学术报告的录制和直播,实现局域网、广域网同步直播,会议结束能立即刻录光盘。

2.日常教学自动生成网络课程。建立电子阅览室,创建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享受名师资源的最佳的主动学习环境。

3.网络视频课程自动录制。建立院校优秀教师课程资源库,完成院校优质课程资源的录制,以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录制。

4.网上直播教学现场。通过网络把教学或研讨活动和课程向全校以及内网用户实况直播。

5.微格教学。将名师的重要课程实况录像,以利于其他教师观摩、学习。

6.评估观摩。院校重要课程留存档案评估用;兄弟院校之间搭建相互观摩、借鉴的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三、网络视频课程录播系统在教学、研讨中的应用

目前,我省共有17所公安院校(培训基地),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学呈现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济南人民警察职业培训学院的在职民警精品课程资源库平台是通过视频的方式,运用实时与非实时互联网信息技术,把课程传送到学员面前。网络视频课程使在职民警培训内容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民警可随时点播进行学习,有关的教学片断可以作为教学资料,用于网络研修,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等。

图1

济南人民警察职业培训学院精品课程资源库平台(图1),展示了济南市公安局专兼职教官的教育教研水平与风采,免费为基层民警开放,同时还可以利用该平台为全省公安院校专兼职教官开展教科研活动提供服务,实现了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

该平台的名师教研活动(授课指导)视频课程,采用网络视频课程录播系统的录播主机录制。录制时由一名工作人员远端进行录制、暂停、停止、监视(听)等简单操作,授课名师授课中只需关心自己的教学内容,不用去操作录播主机。录播主机具有设置视频码率、画面采集频率、画面压缩质量、分辨率等多种模式的记录方式,自动记录名师的授课过程。它所连接的摄像机、话筒、VGA线将名师授课场景用计算机画面同步记录下来,整个录制过程非常方便、简单,自动化程度比较高。

录制完成后,通过与录播主机网络相连的本地电脑的远端程序控制下载单个、多个或全部课程文件包,或直接上传至精品课程管理平台,添加编辑课程信息、选择课程分类,对课件建立章、节、段索引,最后保存至数据库同时。若视频课程需要剪辑,则先下载到本地电脑,使用工具软件处理后再通过FTP传输至服务器,导入精品课程管理平台。精品课程资源库平台还支持对多个课程简单的后期加工编辑与组合。编辑过的视频课程在后期使用时并不影响它与教师课件内容的同步,保证了课程的完整性。

图2

精品课程资源库平台通过数据库可以方便地修改、管理、视频课程;设置用户及其访问视频课程的权限,也可以设置视频课程匿名访问,即无需用户登录直接浏览观看;对视频课程资源按照专业类别进行分类,方便后期点播调用;还可以查看用户浏览课程情况。用户使用浏览器访问该平台,可根据讲课教师姓名、课程名称、单位名称、学科专业、时间等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关键字检索或高级检索。该平台具体架构如图2所示。

四、网络视频课程录播系统的应用问题及对策

(一)录播设备外接功能简易的解决方案

录播设备提供音频、视频及VGA等接口,可以连接视频摄像头与拾音麦克风。虽然接口功能俱全,但一般数量较少,只满足基本的录制要求,若连接多个视频源、多个音频源,还需要扩展设备,如可调控的视频切换器、多输入接口的音响功放或音频切换器等。

(二)录播人员监控方案

录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摄像机应当拍摄但并未拍到的情况。录制人员倘若离开现场采用远程控制摄像头录制,则仅能从摄像机镜头获取录制现场信息,而摄像机所摄范围有限,这样容易导致现场突发状况不能及时获悉,影响课程录播。故录播不宜采用远程控制,应安排人员现场监控。

(三)录播拍摄技巧单一,拍摄控制较弱的解决方案

录播时摄像镜头切换没有特效设置,拍摄技巧单一,并且摄像机云台控制不是由录制人员直接接触控制,而是通过电子笔点击数位板或录播机键盘控制。这样会产生摇镜头不顺畅、变化时生硬、捕捉镜头不及时等问题。若录播系统扩展跟踪系统,对拍摄目标采用时时自动跟踪,那么可以弥补捕捉镜头不及时的问题。

(四)缓解网络堵塞的直播方案

很多录播系统还可以在录制的同时进行直播,方便教学观摩、演示。直播访问方式一般有两种:访问录播设备与访问网络课程管理平台。由于录播设备的配置远不如服务器的配置,如果直接访问录播设备,访问数量不多也会造成网络堵塞,因此建议在网络课程管理平台设置直播入口,供学习者访问。

(五)后期剪辑功能弱的解决方案

视频课程录播系统录制的视频格式为网络流媒体格式,如ASF格式。在后期的编辑中主要使用简单的网络流媒体编辑软件,仅能完成视频课程的删减与合并,不能实现音频分离编辑、字幕添加等非线性编辑。有的网络课程录播系统可扩展非线性课件编辑系统。非线性课件编辑系统能编辑主流的流媒体文件,插入字幕说明,对课件的屏幕数据进行任意修改,添加对应的索引,实现了课件屏幕、音频、视频、字幕的同步编辑与输出。

(六)寻求视频清晰度与点播数量平衡的解决方案

录制视频时,可由实际应用来设置视频的分辨率与码率等技术参数,例如精品课程对视频清晰度要求高,那么就要设置高码率。但高码率使得视频文件在网络上播放时占用带宽也大,而带宽是有限制的,点播数自然就少了,一旦点播数超出,就会造成视频课程播放卡壳,甚至长时间卡壳。

由此可见,视频清晰度与点播数量不可兼得。如何设置系统技术参数,使得在视频质量与点播数量之间寻找平衡――视频质量较好而点播数量有保证的情况下,视频也能流畅播放?首先要保证网络课程录播系统所应用的网络带宽尽量大,其次根据实际需求来决定视频解码率。另外,同一码率的视频,分辨率不同,播放清晰度也是不同的,例如拍摄对象基本不动,可在码率不变的情况下,设置较大分辨率,这样清晰度会更高。

网络视频课程录播系统切合教研实际的要求,它以开放、互动、共享、共进、高效益、低投入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为教师网络教科研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流媒体解决方案。通过精品课程录播系统,可以逐步积累、形成视频课程教学的资源库。精品课程录播系统提高了网络课程的录制效率,实现了一体化的管理,能对网络视频课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管理和使用。相信随着网络视频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以及精品课程录播系统在网络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全省专兼职教官共享优质的在职民警教育培训资源,将会成为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

第3篇:网络编辑培训范文

在全媒体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所使用的技术、所利用的媒介和所获得的反馈都将与传统媒体环境有所不同,高校学报编辑如何在全媒体背景下更好地完成学报编辑和出版工作,需要以编辑们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基础,探索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优化体系构建,这对编辑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和高校学报在全媒体环境中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全媒体时代背景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提出的要求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出版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高校学报的影响体现在高校学报的出版形式和出版工作的基本过程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时代催生的新型阅读方式使高校学报不能再以纸质和文字印刷作为主要的出版形式,出版数字化期刊和将期刊上网已经成为高校学报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高校学报要在出版形式上符合网络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出版工作基本过程的改革,即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不再是单纯的审稿和排版编辑,还包括在网络社会中进行学报出版和发行。因此,利用新媒体进行学报编辑工作是高校学报编辑必备的职业素养。高校学报编辑应做到以下三点:

(1)应用网络系统接收作者的投稿并进行投稿反馈,与学术论文作者们建立长期的联系,通过网络了解作者研究方向,为以后的收稿和编辑工作做准备;

(2)利用新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学术作弊行为的审核,保证高校学报出版的学术成果是有效的、有用的;

(3)利用网络收集大量的学术动态信息,分析并综合这些信息,快速定位高校学报的整体出版走向,避免工作陷于被动。

2.要求高校学报编辑能在网络环境中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

稿件修改和加工是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最能体现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态度和职业责任感的工作行为。一个成熟、优秀的学报编辑应本着对整个学报出版和发行负责的态度,进行稿件的审核和加工,这就意味着除了要掌握相关学术领域的学术动态、国家对学术期刊的提名、关键词等细节内容的编辑要求之外;学报编辑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审稿能力,以求将学报编辑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在全媒体环境下,网络的发展使作者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文献的引用,其中由于只改动字句造成的抄袭行为也不在少数,但这些抄袭往往是通过抄袭率检测系统检测不出来的;反而,有些作者的文章因为文字加工不善,表现出更多类似“抄袭”的迹象。这需要高校学报编辑能在网络环境中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对网络稿件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加工,而不仅仅是依靠目前的抄袭率检测系统来辨别文章的原创程度。

3.要求高校学报编辑具有与全媒体时代背景相符合的创新能力

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关系着高校学报的发展,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纸媒的发展并不仅限于图书、杂志的网络化出版,还包括后续的一系列服务活动,如与读者交流、与文章作者交流、发现并确定最新的学术动态并以此指导作者们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因此,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还需要在职业素养培养中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即通过不断创新高校学报的内容、形式以及学报编辑和服务,使高校学报在全媒体环境下发展成为能影响高校师生学术研究、影响全国学术发展的有影响力的媒体。

三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的优化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报的出版仍以纸媒的形式为主,虽然有电子杂志出版,但出版时间较纸媒稍有延后,而且很多高校学报并没有被纳入学术研究数据库,使高校学报的影响力降低。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应加强自身的网络编辑职业技能。首先,学校应为高校学报编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使高校学报编辑能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网络编辑的技能,使学报的电子版发行量增加,能跻身到学术研究数据库之中。其次,高校学报编辑应主动了解、学习和掌握与网络出版相关的知识,不断总结学报网络出版过程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学报网络编辑的能力适应网络出版的要求。

2.进一步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思想水平

在全媒体环境中,高校学报编辑的责任更加重大,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往一个人负责一个版块的工作模式是不适用于电子杂志出版和发行的,一期学报的出版,需要整个学报编辑团队的通力合作。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团队的凝聚力形成是十分必要的,每个学报编辑都应将学报编辑的每一个工作细节视为自身的直接责任,通过不断合作去完善整个期刊的出版形态,努力提升期刊的质量。另外,在全媒体环境下进行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还需要高校学报编辑具有长远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发掘学报发展的可能性,用敏锐的思维和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去分析目前的学术研究动向,使学报的质量走在学术出版业的前列。因此,高校学报编辑自身的学术思想水平提高是很有必要的,这需要高校学报编辑不断努力地、有意识地去进行自身素质培训。

高校学报编辑的业务包括与高校学报编辑相关的各种工作事项,高校学报编辑以高校学报的学术背景为基础了解其他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动态,将新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新的发明创新成果引入学报是高校学报编辑日常工作中的主要业务。此外,高校学报编辑还必须重视业务的创新,使学报除了学术研究成果出版之外更具有服务性质,这是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优化体系构建的顶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校学报编辑不断了解和学习走在时代前端的纸媒的编辑方式,如在电子杂志出版之后开设读者讨论论坛、开创学报下期文章“预告”和“预读”版块、在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上建设学报文章作者与读者交流窗口等。

四结束语

第4篇:网络编辑培训范文

(一)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

在中国,对高校学报有专门的政策法规及规范,以便加强对高校学报的管理,推动高校学报的发展。但调查显示,各高校学报对相关政策及规范执行率普遍较低。如高校学报管理办法其中一条规定,相关学校需为学报编辑部提供所需的图书资料、设备以及办公区域,指导学报的出版编辑工作,提高学报编辑的出版水平。但现实中,大部分高校对学报编辑工作并不重视,其工作人员的待遇普遍较低,且投资也相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很多高校学报都还在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模式进行信息处理、编辑等工作,严重影响了学报的创新式发展。缺少科学、网络化的管理,导致很多高校学报无法适应网络时代的实际。

在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致使网络运用的能力也相对较低,无法用电脑进行稿件编辑、校对及排版等;编辑人员不会对相关图片、网页进行处理和制作,办公效率普遍较低,严重的影响了高校学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进程,跟不上现代报刊业的发展脚步。

二、网络环境下,改善高校学报工作的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网上办公编辑系统

高校学报网站是学报的名片,很多读者愿不愿意更深入了解其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网站首页给人的第一印像。因此,网站首页建立有吸引力的链接是第一步。其次,网页的相关栏目要清楚明了,如信息、采集栏,稿件处理等栏目,让读者能很清楚的了解到有关学报的历史、特色及投稿要求等。最后,建立网上办公系统,让学报编辑可以在网上进行办。如,利用网络进行组稿、审稿等,提升学报的办公效率。

(二)设计适应网络运行的编辑流程

1.来往稿件登记。通常,高校学报都拥有专门的投稿邮箱,所有的来稿都会投到这个邮箱中。因此,编辑人员在值班时,应该先将这些稿件从邮箱中取出来,进行统一登记,之后依据稿件的类型配置单一编号,再将作者的资料存进信息库中。对于符合本学报要求的稿件,存入相应的文件夹中;不符合本学报要求的则第一时间告知作者,并给予退稿。

2.审核。高校学报的稿件审核主要分为三步:一审、二审及三审。一审是责任编辑对所管专栏的来稿给予初次审核,若来稿符合学报的基本要求,则将来稿交给相关的审稿专家,审稿专家审核合格后,提交二审。二审的稿件审查工作通常是由编辑部主任完成,如果稿件在二审中依旧合格,便可以直接交给负责三审的主编进行终审,最终由主编决定是否采用稿件。

3.稿件的检测和加工。通过三审的稿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其进行检测,如果没有抄袭和一稿多投的情况,便可将稿件交给责任编辑,让其对稿件进行必要的修整和加工。

4.校对和排版。校对和排版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美编人员自行对稿件排版,另一种则是将稿件交给印刷公司由印刷公司进行排版。待印刷公司排版完成后,将稿件发回编辑部,相关责编对排版样式进行校对、加工,确保稿件的内容及版式符合相关要求。

5.大样审读及交付印刷。经过“齐、清、定”之后,编辑部将大样交给相关的专家对其大样进行审查,专家指出问题后,编辑部对大样进行再次修改,修改完成之后交给主编签署意见,并根据主编所签意见,对大样进行最后一次修改,最后将大样发给印刷公司进行印刷。

三、培养高素质的高校学报编辑队伍

当前报刊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创新思维和策划能力直接影响学报的竞争力。学报纺编辑人员也可运用网络优势,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及整理,探究学术的发展方向,寻找学术研究的制高点,结合编辑团队的实际,为学报选题策划提供依据。

(二)不断提高法律素质

网络的传播快捷、方便,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与版权费有关的问题。如,作者的著作权和学报汇编权利等。如果编辑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因此,加强学报编辑人员的法律素养,提高编辑人员的意识,才能有效规避法律纠纷,使高校学报健康发展。

(三)熟练撑握计算机,网络技术

第5篇:网络编辑培训范文

关键词 录播技术 移动教学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N948.1 文献标识码:A

1现状

目前培训、报告、教学、演讲报道需求的提高,多媒体移动录播技术逐渐进入新的应用平台。移动教学摄录车属于技术创新项目,由于条件有限,对于查新,我们只能通过网络查询、咨询相关培训机构和录播公司来了解情况,目前使用移动教学摄录车的培训机构很少,包括生产公司也是非常少,所以,这对我们研发属于自己的移动教学摄录车的技术参考提出了很大的难题。

而且目前市面上可见的移动录播设备,从摄影机架设到多讯源音视频录制,便利性与实用性仍有许多不足。

2问题分析

根据现状,我们通过网上查询资料以及咨询相关公司,如何让多媒体移动录播车快捷、灵活,让现有的多媒体移动摄像录播车功能全,得出的结论是采用主要的数字化媒体技术,达到移动方便,搭建简单,操作合理,使用顺心。适合各种非固定的场合临时建立多媒体视音频记录与直播时使用。采用十分钟标准,在现场迅速建立播系统;搭建起一套实时编辑、记录、直播的“数字演播中心”、尽显移动录播车的灵动风采、更是一切尽在掌握之中。需要操作的部分只有架起摄像头,连接摄像头的视音频、控制线缆;控制部分采用PC电脑连接网线就完成。

实时录制与直播,通过导播节目在线编辑后直接生成数字多媒体流WMV格式的文件,拍摄完之后即可获得完整的拍摄视频文件,快速方便;通过通过导播节目在线编辑后直接通过网络直播,在网络连通的地方通过电脑就可以实时观看现场画面了。整体化设计,使得移动录播车的尺寸与重量大大减少,方便移动;移动录播车内配备齐全,通过笔记本及台式电脑即可操作使用。

管理人员不需要在现场管理,通过网路或网线使用IE浏览器就可以完全管理所有的功能;支持远程管理模式,管理者可以在网络连通的地方都能够登录系统、管理使用;接收现场直播也只需要电脑登录,通过多媒体播放器(如WMP)就能直接收看现场直播。

3解决方案

首先得根据录播车设备的大小生产出相适配的移动摄录车,移动摄录车采用金属结构,大小适宜,方便携带。录播车配置四个全向滑轮,方便在平滑的路面移动;配置提手,方便在不平路面或楼梯环境使用。

移动摄录车一体录播系统内置直播服务器功能,远程用户通过IE方式登录录播系统主机,即可观看到直播节目。移动录播车现场直播的内容可以通过局域网传输,局域网内的电脑都可以接收到实时直播的画面,解决了不能够参与活动的尴尬局面,拓展了区域上的局限。简单的使用管理是移动录播车的一个理念,一个工作人员,一台电脑,通过IE就能够管理移动录播车的所有功能。后台管理系统是移动录播车的支撑运行平台,具有系统直播管理、点播管理、用户管理、资源分类、用户认证、权限设置等功能。

集中式的管理方式,通过IE浏览器就可以完全管理所有的功能,支持远程管理模式,管理者可以在网络连通的地方都能够登录系统、管理使用;使用电脑设备就能直接收看现场直播。

“10分钟”快速搭建录播环境 使用AVA移动摄录车,从架设摄像头、拾音及扩音设备,到最终使用只需10分钟。简短10分钟时间,即可搭建一套实时编辑、记录、直播的“数字演播中心”。当拍摄工作完成,也无需进行复杂的拆卸工作,只需几分钟即可将所有设备、线材及支架收回移动、录播车。 高度集成的移动式“数字演播中心”移动摄录车内嵌录播系统主机、摄像头、拾音及扩音等多种设备、支架及线材。独特的内部结构,可方便设备的使用和收捡。移动摄录车灵活、快捷的录播解决方案适用于各种非固定的场合,建立多媒体视音频记录与直播环境。

“数字演播中心”核心是对多媒体的视音频信号进行采集、编码、实时编辑,实现录制和直播设备,具有同步录制、实时直播、实时导播、可扩展直播信号转发等多种功能,记录直接生成多媒体文件并立即存储在本地;通过IE直接管理,简单易用。

4总结

第6篇:网络编辑培训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出版;医学期刊

目前,网络化和数字化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而且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作为学术科研信息及成果、传播、交流和推广平台的科技期刊,同样也进入到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和急速扩张,整个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模式和流程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1]。目前,科技期刊的出版虽然仍是传统模式占据主流,但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2]。2014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了《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14年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收入为3387.7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33.36%;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中的占比由2013年的13.9%提升到了17.1%[3]。医学期刊是医学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期刊登载内容专业性强,信息更新及时,受众群众教育程度较高,能更好地适应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数字化出版是医学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

1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目前存在的问题

1.1版权保护难度大

数字技术使作品的复制、整合、传播更加简便,导致版权保护较为困难。目前,我国保护数字化出版产权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导致作者、期刊的利益无法保障,知识产权的纠纷日益增多,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

1.2期刊数字化破坏了期刊的特色

期刊数字化后,读者应用网络对文献进行浏览、下载的是单篇、零散的文章,期刊特色不能得到体现。而期刊的学术特色是期刊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所在,是期刊的生命所在。

1.3期刊出版网络化程度参差不齐

国内各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程度各不相同。大多数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的主要方式是将纸质期刊的内容简单地数字化后以PDF等文件格式进行网上的陈列与阅读,缺乏对其内容的深度加工及延伸开发。目前,大部分期刊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信息服务商合作,进行期刊的二次出版发行;部分期刊自建网站,采用开放存取的方式将纸质期刊内容网络化,供读者阅读下载;仅极少数期刊自创网络杂志,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期刊出版网络化[4]。

1.4网站建设不完善

国内医学期刊自建网站日益增多,但有不少网站疏于管理和维护,内容不能及时的更新。网站功能也较局限,缺乏对作者和读者的个性化服务,无法进行读者—编辑—作者间的实时交流和信息反馈。

1.5复合型人才短缺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对编辑部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拥有传统出版技能,又要拥有数字技术,同时还要懂得经营和市场运作。而大多数医学期刊编辑部人员学习的是医学专业或生物学专业毕业,缺乏相关的信息化知识,未能完全实现无纸化编辑出版,不能满足期刊数字出版的要求,阻碍了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进程。

2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对策及建议

2.1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目前,数字版权保护标准的建设正在有序推进。2014年9月开始实施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提高了原创作品的基本稿酬,并将适用范围从出版领域扩大到了数字网络等领域[5]。只有保护好了数字版权,才能兼顾作者、医学期刊和数字出版商的合法利益,建议签订授权许可或转让协议合同,以此来协调三方的数字出版利益,保证数字版权不受侵犯。

2.2加快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进程

积极加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技术提供商的数据库,努力做到优先数字出版,有研究[6]表明,优先数字出版能将期刊影响因子提高15%。目前,大部分医学期刊建设有自己的网站,并多与采编系统相结合。自建网站可以保留并突出期刊的特色,能与读者、作者及时互动,但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的支持,并由专人维护管理。期刊社应加大力度,完善网站建设,加快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的进程。开放获取(OA)是上个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出版发行模式,目前我国已有5个开放存取数据库[7]。这种模式促进了资源共享,扩大了期刊影响力,有利于期刊的发展,应积极加入。有研究[8]显示,全媒体出版是医学期刊出版的发展趋势。移动出版是全媒体出版的形式之一,读者可以通过手机、平板随时查询需要的文献。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罕见或棘手的病例,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查询相关文献,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宣传期刊,目前仅个别医学期刊有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9]。

2.3注重培养、引进适应期刊网络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医学期刊的数字出版对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熟悉或精通传统出版流程、数字技术及经营管理的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可以建立有计划的培训机制,安排编辑人员参加短期培训学习数字出版技术,提高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进相关的复合型人才,使期刊能满足网络数字化出版的要求[10]。综上所述,作为综合性医学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者,要有开阔的视野,抓住数字出版的新趋势,自觉学习数字出版化技术知识,提高数字化出版专业技能,一定能做出高质量的精品期刊。

【参考文献】

[1]龙玲.网络时代期刊数字出版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传播,2013,5:17-18.[2]李禧娜,何以平,郑巧玲.期刊网络化的现状分析[J].编辑学报,2011,23(Sup.1):12-14.

[3]龙亮,郭建秀,冷怀明.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2014,26(6):517-520.

[4]陈华,巩倩.医学期刊文献优先数字出版模式[J].中国出版,2010,10:69-71.

[5]朱佩玲,邬加佳,吴秋玲,等.国内外医学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现状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4):95-97.

[6]陈志贤.期刊数字化版权问题[J].编辑之友,2011(7):99-101.

[7]高美凤,李谦,王研.我国科技期刊的网络化运营方式探讨[J].出版科学,2010,18(1):57-59.

[8]马英,胡永成.国内医学期刊的全媒体出版任重而道远[J].编辑之窗,2011,38(1):94-96.

[9]王华生.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变革及因应策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6):144-151.

第7篇:网络编辑培训范文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指出:全媒体整合营销这一理念最大的贡献就在“整合”二字。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整合,打破了把两者对立起来的思维误区;纸质媒体、图书、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等不同媒体的组合,把不同媒体由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出版商、技术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等不同身份的整合,实现了角色的换位与融合;出版、电信、影视等不同行业的集合,达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读者阅读选择与体验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等。

其实,新闻界打造全媒体的行动早已经开始。

2009年7月13日凌晨,作为深圳2011年世界大运会首家官方合作媒体,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011大运风》官方特刊、官方网站、官方手机报和官方手机网等全媒体报道平台正式创刊上线。从前一日的14点开始,南方都市报和奥一网实时连线贝尔格莱德前方特约记者,通过报网互动连续12小时滚动直播世界大运会“深圳时间”的到来。由奥一网大运频道升级而来的《2011大运风》南方报业大运官方网站在13日凌晨深圳接旗时刻正式上线,并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构建报纸、网络、手机三维立体报道平台,对深圳2011年世界大运会进行全方位权威报道,并为2011年世界大运会合作伙伴提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营销平台。官方网站由“大运新闻”、“深圳时间”、“大运六十年”、“鹏城大运风”等4大版块组成,报道理念和口号是“未来U你”。这也是运用全媒体的最新实例。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也认识到了发展全媒体的重要性。2009年6月16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编辑江作苏在“3G应用和新媒体发展论坛”时曾表示:“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正成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将抢占无线新媒体阵地,打造全媒体记者,打造百万手机报的无线新媒体,应对3G后传播时代。”他认为,传媒集团如何应对3G后传播时代,有4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如何应对秒报秒台的多元互动传播秩序;二是媒体如何掌控3G产业链中信息生产和流通环节;三是如何推动全媒体的采编方式;四是如何利用“我媒体”和“自媒体”,推动媒体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传统媒体集团要转型,应该抓住3G后传播时代的机遇,打造全媒体记者,推动新媒体的建设。他表示,集团将推动荆楚网、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大楚网的建设,打造百万手机报的无线新媒体。其实,早在2008年6月,集团就进行了相关尝试。荆楚网新闻评论部与湖北日报摄影部首创了“纸网互动,图文并举,编读交融,一题多议”的纸媒品牌网络拓展新方式,将湖北日报的品牌栏目《焦点》、《影像点评》移植、嫁接到荆楚网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杭州日报是较早进行相关尝试的媒体。2006年9月,杭州日报和杭州网联手打造的报网互动版“报网e动——热帖大家顶”正式推出。2008年清明节前夕,杭州日报和杭州网双方联合推出滚动新闻,它克服了报纸的出版时限,将刚发生的新闻事件通过杭州网在第一时间给读者,并不断地跟踪新闻事件的进度,把后续过程第一时间呈现在读者面前。“滚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时间上,新闻不断滚动跟进,一个是杭州日报和杭州网之间的跨媒体“滚动”交流。此后,杭州日报组建跨媒体的滚动新闻中心,由纸媒和网媒共同组建,而不是分头作战,后期拼合;滚动新闻中心记者都同时具备三栖甚至四栖的综合能力,即文字、摄影、视频、主持等等,这也是未来媒体从业人员的一个大趋势。

作为传统报业,无论是否融入新媒体,融入得有多深,全媒体时代已经席卷而来,如果不能趁势而上,必将被淘汰。这如企业界的竞争规律一样,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这个企业所处的价值链与另一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显然,单一报业的价值链已经非常脆弱。

以全媒体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报业,新闻纸、报社、报业等等都会有新的内涵。但可以想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新闻采写和权仍将控制在传统媒体手中,这将是传统报业最重要的优势之一。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传统报业要想迅速向全媒体方向融通,媒体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方面则必须向全媒体方面拓展,力争成为集全媒体记者、多媒体网络编辑、网络监管员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新型人才。

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媒体融合时代,非常需要这种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这无疑是数字时代“时势”造出来的职业。

全媒体记者打破了当前记者“专一”媒介的思路。以传统意义上的记者为例,由于网络的大范围应用,许多报纸都有了自己的网站,传统记者就显得有些过时,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成了新的必需品。

报纸已经拥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但随着数字技术,尤其是3G时代的到来,信息定制、手机报、手机上网、手机电视等无线业务方兴未艾,无线接收终端逐步拓展到MP4、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车载和户外无线屏幕等领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传媒生态。有业界人士表示,对于传媒来说,传媒集团赶上数字时代,要应对秒报秒台的多元互动传播秩序,掌控3G产业链中信息生产和流通环节,推动全媒体的采编方式,充分利用“我媒体”和“自媒体”,推动媒体的信息生产和传播。因此全媒体记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的大势所“需”。

站内容的设计师和建设者,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编辑、审核,然后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并且通过网络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多媒体网络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实际上,多媒体网络编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职业,2006年首次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

目前的从业人员主要是由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编辑、记者、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与规范,给企业的培训、考核及人员使用带来很多技术困难。因此,通过网络编辑国家职业培训,把网络编辑人员素质的管理纳入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对网络编辑人员专业队伍的建设,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职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8篇:网络编辑培训范文

网络新闻人才的素质要求

1 电脑专才

网络新闻人才首先要懂电脑、懂网络,是电脑专家,对网络传播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得心应手,具有综合的操作技能。美联社负责招聘编辑记者的工作人员面对蜂拥而来的大批应聘者,他们现在经常跳过一大叠推介材料不看,而直接上网查看他们的个人主页。一位工作人员说:“在网络时代,我们需要掌握传统和现代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能够将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材料结合起来处理,而这正是发展多媒体的要求。”

网络新闻人才作为“电脑专家”所需要的综合的操作技能包括:熟练应用计算机及互联网的能力,使用数字化设备的能力和应用各种相关的网络软件的能力。

2 全天候记者

网络记者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者,他还肩负着编辑的职责,又是新闻分析家。

由于互联网的信息真伪较差、良莠混杂,这需要网络媒体工作者有自己的眼光和分析能力。专业媒体在新闻之前。其采编人员应当对自己的消息有所鉴别。对于从网上获取的信息,记者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验证、分析的过程,把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公众,而这种信息甄别能力是网络媒体从业者的基本素质。

3 厚实的知识储备

当前的网络新闻纷繁复杂。花样众多,受众不但要从形形的新闻中“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虽然,如今的许多网络媒体,都模仿电视新闻栏目邀请专家参与讨论和评述,但这并不说明记者就可以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来报道和提问,反而进一步要求记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原因在于网络新闻记者不仅要如实地报道新闻的客观事实,而且要参与到与专家和受众间的互动讨论。因此,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应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较深的知识储备以及综合的心理智能。

培养网络新闻人才的取向――体现专业要求。

由于网络媒体在传播上的快捷和时间上的自由性,传播的交互性和方式的多样性等特征。使得网络新闻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受众获知新闻的传统习惯。为了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网络新闻消费需求。现代网络新闻人才亟待从“工具型人才”向“内涵型人才”转变。现代网络新闻人才的培养之路要走多渠道培养,与实践相结合,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道路。

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网络媒体有其特殊的一面。因此对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培养也有其特殊的要求。

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网络新闻与传统媒体新闻采访一写作一编辑一播发整个过程的不同之处,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使采、编、传、播,变得高效和快捷,最大限度地挖掘网络新闻的优势,以创新的意识开拓出网络时代新闻活动的新领域。

另一方面,网络新闻的传播是以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所以必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新闻学(Computer AssistedJournalism,简称CAJ)在西方发达国家应运而生。所谓计算机辅助新闻学,主要是借助互联网特别是万维网服务进行新闻采集,借助公共或私有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计算机辅助新闻学包括四个方面:电脑辅助报道(Computer Assisted Reporting),计算机辅助参考(Computer AssistedReference),计算机辅助研究(Computer Assisted Research),计算机辅助采集(Computer Assisted Gathering)。

计算机辅助新闻学的加入。不仅让学生在课程中就开始接触网络技术,打下深厚技术功底,而且可以从源头培养学生的网络新闻创新意识,熟悉网络新闻的采、编、传、播的数字化过程。

――改变培养模式。

第9篇:网络编辑培训范文

关键词:培训鉴定教材 教材开发 市场开拓 树立品牌

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为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和增强企业竞争力,国家下大力气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出台了许多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措施。在这种大环境下,对职业培训类教材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但现今市场上的职业培训鉴定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存在内容制作粗糙、同质化、重知识解读不重技能展示、无法指导读者进行鉴定复习等问题。而此类教材的营销也有其特殊性,与正常图书的销售方式有所差异。笔者出版社开展职业培训类教材开发已有十余年历史,涉及产品千余种,本文就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针对此类教材的开发和营销拓展及未来发展做一探讨。

一、教材开发

职业培训类教材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劳动者的职业(岗位)素质和技能水平而编写的教材。与一般的学科教材不同,职业培训类教材更注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其读者主要是各行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学校学员。他们参加培训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竞争力;第二,通过鉴定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相应地,职业培训类教材也肩负着这两项任务。

职业培训类教材的开发涉及很多因素,但成功的教材离不开三个重要因素:编写思路的制定和实现、对作者自身特点的了解和挖掘、编辑主动策划的热情和能力。

1.教材编写思路注重技能培养

职业培训类教材的内容核心是教会读者掌握或提升一门技能,在最初编写思路的制定上,就要充分体现这一宗旨。针对不同的职业应制定不同的编写思路,辅以不同的内文形式,以适应该职业实际特点。

(1)操作技能类教材和管理咨询类教材的编写思路。实际策划中的选题分为两大类,即操作技能类和管理咨询类。对于操作技能类,如美容师、前厅服务员、磨工等,编写思路要注重某个技能点的分步骤实现,强调能够一步步指引读者完成操作,进而掌握技能。需要列写的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完整性,而是根据技能点对相关知识进行筛选。编写模式突出展示单项技能,由各个小技能点的讲授出发,由易到难,逐步引领读者掌握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内容。

对于管理咨询类教材,要根据职业实际工作编制案例来模拟真实环境进行讲解。按照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实际,对内容进行分析取舍,案例应是当前正在应用或推广的相对成熟的技术,或从业人员经常遇到的典型情景。比如在编写婚姻家庭咨询师教材时,根据现实最典型的事件来编写案例,通过案例后附有的解析,将知识点清晰地教授给读者,并总结此类案例的特点以及案例应用和相关延伸的知识点,使读者能举一反三。

(2)内文表现注重插图的使用。在内文表现上,职业培训类教材更注重灵活使用多种方式来展示操作过程,图片的使用尤为重要。在表现具体操作步骤时,大篇幅的文字不如图片直观,易使人感到视觉疲劳而影响学习积极性,而附图能弥补这一缺陷。例如,在保健按摩师教材中,重要手法、重点穴位等按摩操作都必须使用插图。另外,对图片的再加工也非常重要,展示按揉方向、施力点位置的时候,需要将关键点在图片相应位置进行标注、描画等再处理。使用图片应注意的是:图片选取应是操作的核心点、关键点、用文字不易表达清楚和容易出错的点。

参考国外一些制作精良的技能教材,大多配合设计精美的操作图片,如日本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双语料理制作教材》,图文篇幅比接近5:1,实现了用图说话、用图教授技能的目的。

2.选择作者并了解其特点

(1)结合作者特点“取长补短”。在职业技能鉴定教材组稿过程中,经常遇到两类作者,称之为“知识型”作者和“技能型”作者。知识型作者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学科背景,其中还不乏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学者,他们的优势在于知识储备丰富,理论研究深入,对于编写教材也不陌生。但是此类作者对于编写要求具有高技能操作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材往往有所欠缺,对生产一线的情况不甚了解。技能型作者则大相径庭,他们往往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技能水平,熟悉工艺、设备的具体应用情况,能迅速解决各种实际操作问题。但他们的“短板”也很明显,即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文字表达能力不高,对于编写教材比较陌生。

在实际编写工作中,应尽量将两类作者都纳入到编者队伍中,对于知识型作者应辅以具有经验的实际操作人员,以协助主编,提供企业生产照片、生产线流程标准等实际应用部分的内容。对于技能型作者则要寻找“笔杆子”,来帮助他将口头表述转换成具体文字,将操作过程拍照存档,编入书稿,并做最后的文字整理工作。如此一来,能取长补短,发挥各类作者的优势,避免其在不擅长的事务上耗费精力、时间和产生的畏难情绪,保证了书稿的编写质量和进度。

(2)对作者的考察。编辑要注重了解和考察作者的专业、特长及研究方向是否与选题的要求吻合;其写作能力、经历以及治学态度是否能保证书稿质量;其曾经出版著作的市场反应如何,是否曾经有著作权纠纷等等。

另外,对于中介人或者中介机构提供的书稿,一定要注意弄清书稿提供者的真实身份,核实书稿来源,理清供稿人背后是否还有其他著作权人,并掌握供稿人和著作权人的相关信息(身份证、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与著作权人或授权人直接联系以获得对中介者身份的确认。

一本教材,自最初选题策划、选择作者、设计编写模式、审校书稿、印刷制作到最终出版上架,无不凝聚着编辑的智慧和汗水。在这里,如果没有怀着极大的热情和丰富的经验,很难出版优质的产品。

编辑工作本是一门“杂学”,培训鉴定市场的发展和机遇考验着编辑的职业敏感性和组织开发能力,复杂繁琐的编辑事务考验着编辑的耐心、细心以及统筹规划能力,与各类作者打交道考验着编辑的人际交往能力,时常加班赶稿出差开会,考验着编辑的体力和精力……凡此种种,只有对编辑工作常怀热爱之心,在日常工作中认真积累、勤于思考、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才能经受住这一个个考验。

二、营销市场的开拓

由于自身的特点,职业培训类教材的宣传和推广可以从如下三个地方入手。

(1)职业专业领域内的宣传。编辑需要以自己熟悉的作者为突破口,以作者为“中介”,深入行业,勤于收集相关资料,关注行业动态,主动参加行业内的重要会议,观摩行业大赛,关注行业网站等,择时对教材进行宣传和推广。

(2)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力。职业培训鉴定教材的规模化开发、系列出版要以坚实的品牌基础为保障,各培训学校、鉴定机构等对于优质的教材品牌可以实现长期购买,优先选择。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一定要抓住自己产品的主要特点进行宣传。品牌知名度扩大的主要方式为:网络、报刊、评论家书评、广告、宣传页等。在此基础上还可采取编辑和发行人员推广、作者专家点评和介绍、使用过教材的大型机构成功经验介绍和老顾客口碑等方式。

维持读者忠诚度要从两个方面去做。首先,稳固住老顾客。针对不同的顾客进行交流和新品介绍,稳固老产品的同时,甚至可以达到通过老顾客进行品牌宣传的目的。其次,抓住新顾客。通过全方位和针对性的宣传,使其了解教材的主要特点。通过教材的内容优势,吸引新顾客,同时做好维护工作。

(3)有针对性地对客户一对一宣传。对职业培训的重点学校、培训机构等进行走访和新书推介,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教材使用情况,有的放矢地推荐适用教材。这种走访宣传应定期进行,不仅能达到营销效果,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重点用户对于教材的反馈,为后续教材的改积累素材,为提升教材品质奠定基础。进而形成优质教材出版、畅销的良性循环。

(4)搭建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搭建能够实现读者的可持续学习,并促进教材的长期销售。比如,在培训鉴定教材中附有网络资源码或者网址,读者可在网上学习案例并下载相关资源,网络资源会根据考试的最新信息及时调整内容,并推出相关教材的出版动态,方便读者学习的同时也促进新书销售。也可以与相关的培训网站合作,依托网站的资源进一步对目标读者进行宣传。

三、职业培训鉴定教材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实际培训工作逐渐开始使用立体化教材。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职业培训资源进行开发、模拟操作环境和教学电子课件设计势在必行。如在智能楼宇管理师的培训中,部分学校已经将3D模拟操作环境的技术应用到实际培训课程中,学员可在计算机设计中实现设备的连接、电路的敷设及安装等操作,用多媒体录像演示既生动又节约时间,也弥补了实验设备、场地的不足。

或许在未来的职业培训教育中,电子课件、环境模拟操作软件将集成为一个培训数据包,通过对数据包的学习,人们能掌握大多数的职业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避免了单纯学习教材的单调和不足,大大激发了培训对象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培训效果。届时,培训鉴定教材的电子版也将成为数据包的一部分,电子化教材与其他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所以,未来对于编辑的要求将不限于纸面工作,还要具备多媒体知识和一定的技术实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