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的落实范文

劳动教育的落实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的落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教育的落实

第1篇:劳动教育的落实范文

关键词:哲学思辨;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必须要承认,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我们和很多学校一样,起初踟蹰不前、裹足“不动”。而促使我们真正“动起来”的,是家长的一次投诉。

我校一二年级周一到周四,下午只有两节课,比其它年级少一节。考虑到孩子较小、放学又早,家校双方都想让孩子早点打扫完卫生回家,我们就依值日表,安排对应孩子的家长,到校带领孩子一起打扫卫生,认为这样做一来可以加快洒扫速度,孩子能早回家;二来可以对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给孩子“爱劳动、会劳动”的积极示范和启示。但家长认为,卫生应该由班主任带着学生一起打扫,不应该麻烦家长。并因此投诉。

学校对投诉进行了及时回应,并沟通解决了有关问题,这一事件带给教育者三点启示:(1)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是全员的,不论职位;(2)劳动教育的家校合作是必须的,不论途径;(3)家长对学校劳动教育是有期待的,不论形式。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深入开展、实施好“劳动教育”。

由教育部、和全国少工委等多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今时已落地一年。这是一份很有分量的文件。但从基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观察来看,劳动教育蓬勃发展的局面却并未出现。虽有《意见》“落地”,但“劳动教育”在很多学校并没有“动”起来,颇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意味。究其原因,除了《意见》本身的宣传、执行力度存在不足外,还有可操作性方面的问题。

一、现时困难:“动”与“不动”,这是个问题

客观来讲,国家非常重视面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并且有相当长的一段时,各种劳动教育实践,如学工学农、校外实践、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开展是丰富而有效的。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在实践中被虚化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成为今日常态。如何更好地推进劳动教育,变成了“动”还是“不动”的问题。推进劳动教育的主要困难体现在:

(一)学校方面

1.“课”动难。课时紧张,劳动与技术课程推进随意性强,“被调课”现象比较普遍,“开齐上足”成奢侈品;课程形式比较单一,学科整合力度不够,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师”动难。师资保障能力有限,缺少专职老师,兼职老师不能科学、系统地推进学科建设,专业水平亟待提升。

3.“生”动难。各种文化课学习(补习)、特长(兴趣)培训占用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时间;学生劳动热情持续时间短,“表象性”劳动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实践的观念亟待转变,劳动的习惯和能力亟待培养。

(二)家庭方面

1.思想变动难。一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仍大行其道;二是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宠溺过度,总认为孩子还小,劳动太苦太累,老是借着“等孩子大一些再说”来包办代替。

2.家校齐动难。家长都有自己多种多样的家教理念,要使他们集体认同一个教育理念并实际行动,需要做大量细致而有说服工作。各位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先进、落后之分,水平高低有别,难以均衡。

(三)学生方面

1.劳动学习不足,家长示范太少,学生整体缺少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家长因为客观上没有时间或是主观上轻视劳动,和孩子一起劳动的机会少,对孩子的主动示范也很少。

2.劳动时间不足,劳动实践太少。据一份调查显示:仅以学生每天从事家务劳动平均时间为例,美国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英国为0.5小时,日本为0.4小时,而中国仅为0.2小时,也就是12分钟。时间的绝对不足必然约束、限制孩子的劳动实践,使其在劳动形式上趋于简单重复,缺少多样性。

(四)社会方面

1.寻找基地难。一是区域内的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数量严重不足且建设质量总体不高,二是无偿或低价面向学生的劳动教育基地须依靠学校自身去寻找、协调,制约因素太多,学校往往勉力为之或选择知难而退。

2.整合评价难。及时、有效的评价对激发、保持学生的劳动热情,并逐渐内化为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当下学生社会层面的劳动,除及学校有组织地进行并实时纳入学生的德行评价之外,其他形式和途径的劳动均处于自发、自觉、自主的状态,没有评价标准,更未与学校现有的评价激励机制形成对接或整合。但由于其自由的活动形式,纳入评价又出现无法掌控过程和效果、无法确立评价主体和标准等实际困难。

3.制度支撑难。劳动教育在实际运行中还遇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没有相关的制度来保障、约束或是激励相关部门和单位来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支持不支持、配合不配合完全凭着个人好恶、社会责任等情绪性因素来支撑,弹性太大,缺乏稳定性、规范性和约束力。

二、对症有方:“动”与“不动”,这不是问题

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项目的推进都必须先解决“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三个问题。其中“为什么做”属于思想认识的范畴,必须有坚定而一致的认识和态度。《意见》的出台充分阐释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即“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将推动《意见》的落实作为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南针”和检验实施劳动教育决心和力度的“试剑石”。

事物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困难在寻求智源和资源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寻求智源和资源的过程就是寻求办法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获得经验的过程。当前,学生缺少劳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推进劳动教育力度不一、迟疑观望;家长重智轻劳,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热情不高……推进劳动教育困难重重。如何解决?当然是面对具体的问题和困难,有的放矢,统筹推进。具体办法有:

(一)整合三门课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课堂是劳动综合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和重要窗口。我们实现劳动教育的课程是劳动与技术,该课程倡导“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突出强调“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统一”“以生活为基本逻辑,组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此同时,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都有与“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交叉甚至重叠的部分,我们要通过校本化的二次课程开发,实现三门课程的有效整合,从而集聚优质资源,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二)确立三个主体。现时的劳动教育在主体认定上隐约是“双主体”,但同时又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在学科推进上,“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老师是当然的落实主体,但缺少主体责任、评价要约和具体标准。班主任是潜在的落实主体,因为很多的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习得和劳动教育实践等工作需要通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来组织实施,但同样没有主体责任。而从劳动教育的内容设置来看,家务劳动是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劳动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也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而这以往是被漏掉的一环。所以我们在加强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确立学科教师、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家长等三方位落实主体,并设定相关责任。

(三)形成三方评价。以往的评价多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且参与主体多是班主任,而标准则是凭着学生参与班级值日是否热情、是否认真、是否主动等定性标准(主观印象)来制定,评价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而同为落实主体的学科教师和家长,失去了评价的参与权和话语权,评价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在这一点上,学校要用规范的形式与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家长等三方评价主体衔接好并将评价要素、评价标准等形成可操作性量表提前告知,以形成有三方参与的、既重视结果也看中过程、兼具指导性和约束力的成长性评价指南。

(四)培养三种意识。即,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基本劳动技能,更要从培养劳动素养的角度,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人人参与”的躬行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勤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节约意识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意识,努力营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集体的事情争着干、家里的事情帮着干、公益的事情抢着干”的氛围,形成风尚。

(五)建好三个基地。基地是夯实常态培养和实现整体提升的有效载体。班级和家庭要基于学生个体在班级(孩子个体在家庭)的义务,分给劳动“责任田”,建好“责任基地”。职能处室基于学生个体价值实现和道德成长的需要,要划出“爱心社区”,建好“小雷锋基地”。学校基于学生劳动实践和整体展示的需要,在校外寻找“试验田”,建成“校外成长基地”。通过上级指导、学校定制、意向调研、签订协议、认可挂牌等程序,将校外基地建设高标纳入学校管理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课程建设理念,实现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效能化。

三、务实推动:“动”与“不动”,都不是问题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重视和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既是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固本强基”工程,是“大国工匠”的召唤,也是党和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劳动教育,“动”的是从培育劳动素养的角度务实行动,下力气解决“如何尽早动起来”和“如何动得更好”的问题。“不动”的是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谌面发展”的基本原则,抓好“落实相关课程、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和鼓励家务劳动”四环节。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推进校本实施,相关课程“真落实”。课程实施是“本”,要做好四个“一”:做好一个整合,即在有职能处室代表、班主任代表、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课)学科老师代表、家长和学生代表参与的环境下,把劳动与技术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与科学课程中相似或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校本整合,使课程实施处在学校视野下,增强执行的力度。

开发一本教材,即开发《我爱劳动》校本教材,将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知识学习、劳动技能掌握、劳动成果评价等内容涵盖其中,并根据低、中、高年龄特点使教材体现阶梯式成长的特征,使学生“学有所依”“行有所获”,教师“教有所倚”“行有所成”。

制订一份意见,即制定基于学校的《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学校劳动教育从整体上进行目标和原则定位,在实施中明确工作细节,突出机制保障。

申报一个课题,即通过省级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来推动和保障课程实施,使课程的实施全程都在科学、明晰又正确的路上。

(二)设计劳动岗位,校内劳动“真丰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际体验是习得劳动技能、形成劳动素养的重要渠道。我们设计了三种类型共8个岗位来满足学生需求:

1.责任型岗位。是属于义务性质(任务性)的,人人都要参与。包括:

(1)卫生保洁,主要劳动形式包括扫地、拖地、擦黑板、擦玻璃、清洁区打扫、蛛网清洁、污渍清除等。

(2)班务保持,主要劳动形式有图书整理、讲台整理、桌凳整理、洒扫工具整理、生物角管理等。

2.奉献型岗位。是属于志愿性质,个人有强烈意愿并获得班主任支持即可参与。主要服务岗位包括:

(1)美德美行示范岗,隶属“五小”团队,主要职责是做好学生车辆停放区域的车辆排放、班级饮用水保障、学校平地的卫生保持、卫生环保宣传等。

(2)小雷锋社区,主要职责是做好学校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开放书吧的管理、低年级班务劳动支持、校前区左右30米卫生维护等。

(3)红领巾绿地,主要职责是学校绿地的杂草拔除、树木花草浇水、为花草树木做名片等。

3.技能展示型岗位。遵循自愿原则,但带有集体组织性质,有一定的约束力。包括:

(1)成果展示性的,主要有“我有一块田”种植(园艺)展示(结合科技节)、生活自理能力展示(穿衣、洗红领巾、刷鞋、叠被子、整理图书等)等。

(2)劳动竞赛性的,主要有清洁区打扫(团体)、植树(团队)、水果采摘(团队)、摘菜、手工(擦皮鞋、洗碗、做沙包、钉纽扣、做香包、包粽子、包饺子等)等。

(3)特长展示性的,如编织、缝纫、木工、陶艺等。

(三)聚合区域资源,校外劳动“真常态”。校外劳动有广阔的智源和资源,对加强劳动教育起着“加速度”的作用。我们与素质教育基地合作,组建校外成长基地,通过“学校定制”将劳动教育渗透在素质体验项目中;我们将全国、省、市劳模和校前区的保洁责任人请进校园给学生做国旗下讲话和共上少先队活动课,增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结合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和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需要,我们春、秋季各开展一次全员性外出的劳动体验活动,并形成体验报告;结合少先队寻访活动,我们走进家乡创造创新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通过区域优质教育和实践体验资源的聚合,校外劳动体验正为劳动教育深入推进提供成功样本,为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插上翅膀。

(四)鼓励家庭参与,家务劳动“真融入”。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划桨开大船。家庭参与是劳动教育是否得到真正重视的“测谎仪”。一方面,我们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和校信通等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争取和尽量多的家长达成共识,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提供思想保障;另一方面,我们借助家长委员会,首先获得他们对学校有关劳动教育家庭实践活动的支持,进而把声音传播向更多的家长;再者,我们明确并公示学校劳动教育安排中有关家庭、家长参与的内容、形式、方法和要求,使家庭真心支持劳动教育,家务劳动真正融入劳动教育。

(五)重视欣赏激励,评价手段“真创新”。及时、恰当的鼓励和欣赏对于激发兴趣、保持热情有着积极而持久的支持作用。而创新评价手段、丰富评价形式更能放大这种效应。一方面,我们继续用好雏鹰奖章、“好少年”评比、“好队员”评比等传统有效评价手段;一方面,我们通过“劳动小能手”“最美小雷锋”“小小劳模”等表彰和给家庭发喜报、家长给孩子发奖状(奖励)等形式,及时发现、欣赏和肯定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劳动和善于劳动创造的榜样和先进典型,积极营造人人重视劳动、人人参与劳动、人人赞美劳动的积极氛围。

以上为加强劳动教育具体实践中的一些实际探索并施行有效的做法,希望能引发大家讨论和思考。

就在不久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其中,关于劳动意识的培养被作为六大素养之一,在“实践创新”层面的第一条予以凸显,其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这为务实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落地生根再次提供了方向指导和生长沃土。

当然,无论是在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在学校教育行政层面,我们都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运用行政力加强资源开发,推动一批校外公共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如何制定督导评价标准,引领区域内的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如何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科教师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专业化实施水平?如何用“规矩”的形式来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施问题?等等。我们相信,伴随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必将为更好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起到助推作用,这都是我们共同关注、期盼和乐见的。

参考文献:

[1]刘宇.学生课程参与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高振宇.儿童哲学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3]陶行知.教育的真谛[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4]陈瑾.“更儿童”的课程:阶梯式课程的深度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冀晓萍.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就《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答本刊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5(17).

[6]瞿德良.用劳动铺就孩子美好的未来:基于儿童终身幸福的“三xin”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5(5).

第2篇:劳动教育的落实范文

一、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意义深远

《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开设劳动课,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有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1世纪将是全球激烈竞争的世纪,培养和造就能够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新一代,显得刻不容缓。近些年来,在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小学生中,因优越的社会和生活等条件,出现了不少娇男娇女,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素质,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忧虑。因此,增强青少年一代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勇于拼搏、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只有从加强劳动教育入手,并切实地建立起这种教育的保障机制,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共识,实现劳动教育网络化,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及探索

(一)转变观念,切实重视劳动课的落实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把劳动课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副课的观点及把劳动课改上语、数等主课的做法,遵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开设劳动课,并把劳动课上升到同其他文化课同一高度来认识,配齐配好劳动课老师,积极抓好劳动课的教改和落实工作。建立劳动课的教师定时集中备课,定时检查,经常听课、观课、评课的教育制度。

(二)用好教材,优化劳动课课堂教学小学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创造物质文明所必备的一些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他们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备的思想政治观和劳动价值观。抓住劳动课主课堂,进行热爱劳动教育。而这种教育不是仅仅靠理论的说教,更多的是学生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诸如懂得“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等道理,尊重各行各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珍惜所拥有的物品,尊重劳动果实等等。

1.在简单重复劳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材第二册中《叠被子》、《洗手、洗脸》、《刷牙、漱口》,教材第三册中《洗补袜子》、《不随地乱扔垃圾》等课的内容,都是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常遇到的较简单的小事,教材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小事的做法及注意事项。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这些小事的同时,还紧扣教材中的一些词:“应该”、“要”、“常”等对学生进行常做这些事的教育,使其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复杂劳动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复杂劳动一般比较繁琐和常遇到困难,而这正是培养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好机会。如《种蚕豆》、《萝卜玩具》等课中“学与做”都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但又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老师教这些课时,鼓励学生想方设法去完成,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在完成任务中锻炼自己的毅力,培养意志力。

3.在优化劳动教学中,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习掌握一些创造、技法,逐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团结协作、敢想敢干、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在优化教学时,可遵循以下四条原则:(1)全面性原则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考虑问题时要尽可能地让全班学生或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全面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2)创造性原则只有不断创新,社会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3)竞争性原则这种竞争既可以是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学生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又包含着小组内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不管哪一种竞争,都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上进心和荣誉感,也能激起学生成功的欲望。(4)趣味性原则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遵循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寓劳动于知识,寓劳动以技巧,寓劳动于娱乐之中,力求使劳动课上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3篇:劳动教育的落实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劳动意识分层教育

缘起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安心读书,所有劳动应由父辈、祖辈包办,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于是出现了种种怪异现象。现撷取如下几个镜头:

镜头之一:上学书包家长背。每天早晨,不少家长肩背各式各样的书包上学来了,书包的小主人则亦步亦趋跟在大人身后,空着双手。家长说现在的书包太沉重了,孩子稚嫩的肩膀压不得,所以把书包直送到校门口,甚至送到教室里。

镜头之二:卫生值日家长做。每天下午放学后,很多的教室里活跃着男女家长的身影,他们有的搬桌椅、有的提水,有的扫地,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却晃来荡去,悠闲自在。

镜头之三:学习文具家长买。书包、文具、学习资料是孩子们经常使用的个人物品,这本应该由孩子自己选择购买。可是好多家长为了不耽搁孩子的学习时间,只要孩子有要求,家长一切代劳,跑书店、上商场,把文具送到孩子眼前。孩子稍不中意,家长多跑几趟也不在乎。

镜头之四:家中杂务家长包。回到家中,孩子们更是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六年级的孩子还得妈妈姥姥喂饭,说这样是为了让孩子多吃一点。其他家务活更是不让孩子插手干,孩子的小房间、小书桌都是细心的妈妈早早整理好了,甚至连铅笔都给削好。

反思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能让孩子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从心底里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父辈祖辈这些包办劳动虽充满了爱心,殊不知包办了劳动后,带来了诸多的弊端一包办行为,剥夺了孩子的劳动权利,让孩子失去了劳动过程的体验,带走了孩子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幸福,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了劳动技能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扼杀了孩子们的劳动创造能力。学校该如何对各个年龄段学生实施劳动教育呢?

对策

儿童心理专家指出;“少年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会发生持续不断地变化,呈现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运动,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针对这个特点,我们提出了劳动分层教育。

所谓劳动分层教育,就是根据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事物不同认知和行为能力不同,采用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活动的教育形式。劳动分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分层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助于目标的逐步落实,直至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1.年龄阶段:低年段。

劳动要求:能完成简单自理项目,如自己穿衣、整理自己的书包、床铺

主要活动内容: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

对于一二年段的学生来说,劳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做好身边的小事,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这就是劳动。辅导员对队员提出明确要求,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能完成简单的生活自理项目,并组织开展这些项目的竞赛,要收集爱劳动的典型事例,给队员们树立身边的榜样,开展各种活动激发队员的劳动兴趣。

2.年龄阶段:中年段。

劳动要求:能完成简单家务活

主要活动内容:家务活学着千

儿童一两岁年龄差距产生的心理和能力表现截然不同,按照年龄和年段进行劳动分层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选择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以适应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生理接受力,让他们感受到“步步攀升”的教育过程。辅导员要积极引导队员在家完成简单家务活,在校完成卫生值日等各项劳动任务,还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组织队员到社区去参加劳动。在劳动实践中,队员们亲身体验到劳动能创造美,劳动能服务别人、快乐自己,深刻认识到劳动的社会价值。

3.年龄阶段:高年段。

劳动要求:能独立完成家务劳动,并能创造性地开展劳动

主要活动内容:家务活抢着干、田(车)间学着干

第4篇:劳动教育的落实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培智;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辞海》中对劳动一词这样解释道:劳动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其实质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化,为人类的生活和自己的需要服务。显而易见,一个人要生存下去,必然离不开劳动。而对智障学生来说,劳动教育和训练尤为重要,他们将来面临的生活压力远远大于正常人。劳动能力是否具备,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在社会中是否能够独立生存。怎样在培智教育中落实好劳动教育,从以下几点谈谈我浅显的认识和尝试。

一、开展调查,做好沟通

劳动教育要做得好,首先是要了解学生的当前状况,他们会什么,不会什么,目前生活中他们最需要学什么,什么又最难学会……调查后不难发现,这些情况在同龄智障孩子中参差不齐。例如:两个智障程度相同,年龄同样的两个孩子,一个可以自己吃饭、穿衣、上厕所,而另一个就有可能不会穿衣,不会自己吃饭,甚至不会自己洗脸。究其根本,造成后者劳动技能低下的原因可能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家长过于关爱和保护,生怕孩子受伤,于是习惯性的包办代替。吃、穿、住、行全方位照顾,孩子什么也不用做,长而久之,孩子也就什么都不会做。第二种是家长无培养意识,本就不太重视,处于半放弃状态,所以没有耐心去教。这种情况以农村困难家庭更为突出。这些家长会认为孩子学不学都无所谓,反正学也学不会,反倒“闯祸”,给家长增添麻烦。因而,孩子就根本没有学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也变得低智而又低能。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努力与家长沟通。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观念,使家长意识到培养智障孩子爱劳动、会劳动的重要性。家长应该从实际出发,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和体验。当孩子有劳动需要的时候,切忌冷漠忽视或包办替代,这样会打消孩子愿意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应该在一旁耐心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逐渐掌握劳动的技能,让他们拥有未来独立生活的能力。

二、设置目标,量力而行

智障孩子的学习能力较差,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智障儿童都往往不能理解和接受。他们的劳动更多的是承担“自我服务”的任务。因此,对劳动教育的目标的设置,应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趣味性。实用性即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存环境相一致;可操作性即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易懂易学,学生要能完得成任务;趣味性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觉到劳动是愉快的一件事。低年级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为主。中年级以培养基本劳动能力为主,教会他们利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做些家务活。到了高年级则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职业技术。目标的设置,应由简单到复杂,目标切忌过高,要求切忌过多,而且还要因人而异,要视孩子的个人能力而行。

三、练赛结合,享受成果

对培智孩子来说,任何一种学习的过程都是重复而漫长的。如果形式单一,次数多了往往就引不起他们的关注,也就收不到教育的效果。“练赛结合”的形式是一种很好的模式。首先,教师要提前布置劳动内容,如:要求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指导下,两周内学会剥豌豆,三周内学会包汤圆。其次是阶段练习,练习过程中要有家长的参与,在练习当中会及时发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多都能随着练习次数和时间的增加而解决。最后是汇报比赛,当然比赛它不是最终结果和终点,不管获不获奖,学生都能体会到一份参与的快乐。比赛结束,最好是让孩子们及时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例如:在进行“我会包汤圆”这个比赛后,把孩子们现场包的汤圆煮给他们吃,并引导孩子和家长一起分享。此举意在让孩子感受劳动的成功和分享的快乐,也能让家长收获自己孩子成长的幸福。这于孩子和家长而言都获益匪浅。练习,比赛,周而复始,学生的劳动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劳动意识得到加强。

四、家校协作,形成常态

由于智障学生生活空间的限制,家庭和学校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劳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校也离不开家庭,各项教育内容都可以利用这种家校结合的模式。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学过的劳动技能,养成的好的劳动习惯,需要在家庭中继续强化练习和巩固。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培训、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介绍一些好的方法和手段,力争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家校之间形成一种合力,共同来完成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如:在学校劳动课上学习怎样自己煮面条,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有可能几堂课下来都不能满足所有的学生得到百分之百的练习。这时,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练习的优势。再如:给妈妈盛饭,给爸爸端茶等此类家务劳动的练习,也是家庭条件优于学校条件。总之,学校和家庭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有利条件,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劳动的机会和劳动的环境。另外,劳动教育应该是持之以恒的一个长期的过程,他渗透在每一天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不管是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上学还是放假,劳动教育一定要形成一种常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扎扎实实的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

对智障孩子来说,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智障孩子要安全而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就必须不断获取生存的能力。唯有如此,他们才可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做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刘玉兰.中学时代[J].山东:中学时代编辑部,2013.

第5篇:劳动教育的落实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家校配合;实际行动

在我国的中小学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育者针对学生迟到、早退等类似的错误,往往用罚其打扫卫生或擦黑板等方式来“教育”“纠错”。不言而喻,劳动(学生打扫校园卫生属于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成为处罚过错的手段。而在学生家里,许多家长根本不让孩子做家务,或者以钱、物为奖励来换取孩子的劳动。学校和家长的这些做法,虽然只是一些教育手段,但造成的后果却是:学生怕劳动――看见劳动不是躲开就是“绕行”;不爱劳动――学生宿舍集“脏、乱、差”为一体,可谓“一片狼藉”;不做家务――生活不能“自理”,衍生为“啃老族”等等。这些不良现象都与我们的家庭、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的培养和劳动意识的教育上,停留于口头和课堂上的说教居多,而真正注重于实际的行动、注重于习惯的养成方面做的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

劳动的重要性,我们已经说教得太多太多,什么“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幸福的、劳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等,而在实际行动的落实、习惯养成的培养方面做得远远还不够。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它一方面重视树立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个人能力。每一个学生在完成中学课程之后,必须完成国家教育规定中的一定量的社会服务时限,学校才允许其毕业。而在中国的学校,劳动课已经被取消,开设的劳动技术课,基本上是名存实亡。而仅存的那么一点校园清洁卫生,一部分还沦为处罚学生错误的工具。试想,一个连自己生活、学习的环境都不打理、都不想打理的人,将来还能指望他去治理“天下”?!

爱劳动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的“五爱”之一(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教育孩子爱劳动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五爱”是学校德育的一面旗帜,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部分,发挥着主导、统率的作用。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国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此,学校、家庭在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时,应该从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观念的强化教育入手,更加注重实际行动的落实、更加注重习惯的养成,改变那些歧视劳动或者变相贬低劳动意义的不当做法。

孩子生活的一多半时间是在家庭。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教育作用的发挥是多方面的,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要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培养自理生存能力,养成会劳动、爱劳动的习惯;要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些劳动机会和环境。

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学习教育的基地。学生在学校的所有活动、所有行为都属于接受教育的范畴。让学生自己来打扫、维护自己学习的环境卫生,是学校对其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的教育,是心理战术,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重在拿捏好一个度。比如,爱劳动与劳动改造之间、爱劳动与爱干净之间的那个度、那根绳,怎么把握、拉到什么程度是最合适的那个“度”,非常重要,是要讲艺术水准、讲战略战术的。因此,如何把学校这点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好、用到位,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深思、去掂量的。

第6篇:劳动教育的落实范文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刘云来

在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省注重发挥自己的特色,以传统的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在多年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我省城乡小学绝大部分开设了劳动课,教师、教研员基本配齐,骨干教师队伍也基本形成。下面仅就我们的工作谈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上好劳动课的保证

从我省这十多年小学劳动课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劳动课,既然做为一门正式课程,理应抓实抓好,但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哪里的领导认识了、重视了,哪里劳动课的局面就好些,不然就差些。比如:哈尔滨市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并实行“一票否决制”,这就改变了劳动课被“挤、占、串”的现象,使开课率连续6年保持三个100%;大庆市也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结果是校校建立了劳动基地,保证了劳动课的场所;牡丹江市立新小学之所以连续38年狠抓劳动课不放,该校小农园盛开38年不败,是因为历届校长对劳动课都有正确的认识;绥化市农村欢喜岭小学,多年来一直重视在劳动课中突出素质教育,配备3名专职劳动课教师,其中一名是省先进教师,使该校在“农科教”三结合的创建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召开了全省劳动课现场会,其经验在全省推广。我省小学劳动课开展的之所以很有生机和活力,是因为省教委有专人亲自抓。在国家颁布的《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省教委制定了《关于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全省中小学把上好劳动课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这个文件制约全省各小学必须按课程计划,开满、开好小学劳动课。文件特别强调农村小学要建设好劳动教育基地,以为当地经济服务,培养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民。还强调城市小学凡有条件的也都要开创劳动基地,结合自己的特点,摸索出一套成型的小学劳动教育经验。

二、培训师资,是上好小学劳动课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及业务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省小学劳动课教师的配备、提高经过了一个艰苦的历程,目前已初见成效。我们第一步是争取配齐;第二步是力争配优。层层培训与省里培训相结合,在各地市逐渐形成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经选拨评出省级优秀教师,并授以“最佳教师”称号。这就起到典型引路稳定“师心”的作用。

哈尔滨在这方面总结了“三落实一提高”的经验。一落实人员编制,二落实评优晋职的政策,三落实培训规划,突出劳动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牡丹江市立新小学,重视劳动课师资的配备,全校有5名专职教师,有4名技术专业人员负责小农园、小农场的全年管理。全校班主任教师都上劳动课,教自编教材,全校教师都参加劳动课的师资培训工作,这样大大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省里每年举办一次省骨干教师和各级教研员的培训会,重点解决教材和大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并负责总结交流劳动课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同时举办课堂教学观摩和赛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深受广大第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欢迎,一致认为这样的培训实实在在,学了就能用,及时又解渴。灵活多样的培训,我省层层都在坚持举办。通过“滚雪球”似的培训,既达到了全员提高,又培养和锻炼了各级骨干教师队伍;既活跃了学术研究气氛,又增强了学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既提高了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的业务素质,又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三、创建基地,是上好劳动课的必要条件

劳动课的特点,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创建劳动基地,使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全面落实劳动课的教学任务。诸多因素说明,劳动基地需要创建,需要多种形式,城乡有别,各具特色。哈尔滨市小学劳动基地有三种类型:一是建设综合劳动教室;二是在校办企业中创办学工中心;三是依靠区场联营,共建学农中心。牡丹江市火炬小学地处市中心,但校舍很大,既有专用的劳动教室,又有小农园、小林园,还有校办印刷厂,他们创造性地解决了学工学农基地。该校的经验我们在全省推广。目前,我省城市小学已有近1/2的学校建立了劳动基地,并以学校劳动基地、社会公益劳动基地、家庭劳动基地等形式,全面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目的。农村小学以“农科教”三结合,建设了以“三田一园”为标志的劳动基地。在劳动基地里,学生们参加种、管、收的全过程,学会实验和管理,成为传播新技术的二传手和脱贫致富的骨干。有的学校还结合本地的实际,自编实用技术和乡土教材,使学生加深了对家乡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经济科技发展前景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坚定了安心务农的信心。

四、对上好劳动课的几点思考

1、关于教材建设教材历来是贯彻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主要凭籍。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标志教学改革的方向,又左右着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材建设。本着“一纲多本”的精神,我省很早就自编了一套城乡合用的教材,今年又将城乡分开编了。为结合省情和形势,还准备继续修订教材。我省有的学校还自编了乡土教材。大家都编教材是件好事,但是,要确保教材的质量,现在需要研究:①小学劳动课教材,要不要有个基本模式,即表述形式;②如何解决小学劳动课与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农业常识课、活动课、美术课、手工制作课、泥塑课等内容上的重复。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2、关于课堂教学由于教材的因素,使得劳动课课堂教学无章法,随意性很大。有人认为劳动就是干活、劳动就是教育、劳动就是出产品。应该研究一个比较明确的劳动课课堂教学结构框架,给各地劳动课教学建造一个基本模式,使教师和教研员对教学有个基本的遵循,知道什么样的课,像一节劳动课,而不是其他课。

第7篇:劳动教育的落实范文

有效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2―0080―01

作为兼顾身体素质提升和心理素质发展的两维课程,高中体育被视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踏板,因此在课程设置、组织和实施三方面都作出了较大的调整。高中体育课程的全面改革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也能够促进高中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对高中体育课程做出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全面思考,是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程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一、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丰富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涵,发展了人生教育观和劳动教育观

高中体育课程要求“在水平五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条件和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运动项目作为学习内容,从而减少运动技能学习的项目内容,以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样的课程设计无疑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也能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养。深刻思考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涵,它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的个性成长和终生发展的和谐统一,更是作为生命个体的最终成长和发展。反观高中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技能学习,篮球、有氧操、短距离跑、中长跑、太极拳、轮滑等可以自主选择的学习模块设置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更多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同时,更满足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人的发展的需要。从人生教育观方面来看,可以自主选择的课程设置为学生的个性成长提供了素材,也是学生独立判断自己的个性特点,成长需求的重要表现,学生自己做出抉择,在课程实施中就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能够克服困难、力争上游,无疑让学生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直至人生。从劳动教育观方面来看,无论选择什么运动技能进行学习,都需要付出努力、付出汗水,每一个学生在完成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时候,都会做最充分的准备、付出最大的坚持,遇到困难也不会退缩,而且在学习中也能够深刻领会到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二、灵活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南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催化剂。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着手点,就高中体育课程来看,灵活多样且非常具体的教学目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来看创造性能力方面,学生参加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在实践过程中思维非常活跃,尝试的勇气和动力也很足,面对运动难题往往会探索出多种可能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种建设性想法被付诸实践,鼓励了创造热情,彰显了检验成效。其次,从自学能力的培养方面来看,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学情,而且能够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体验,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有效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支撑跳跃”时,教师根据学情将教学目标设置为:1.丰富学生支撑跳跃的理论知识;2.复习(男生)纵箱、初步体会(女生)横箱分腿跳越技术动作,并发展身体素质练习;3.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并把课堂负荷设计为30%――35%。从目标设计来看,这样的教学目标有了男女、能力的不同层次区分,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长。

第8篇:劳动教育的落实范文

【关键词】德育;小学;人格;品德;人生观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德育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小学老师要更新德育观念,对德育内容进行革新,并树立正确的德育目标,对德育方法进行创新,提高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时效性,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学风浮夸,言行不一

通过一些媒体就可以看到,当前社会的小学生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小学生,从小就喜欢夸夸其谈,对什么事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实际行动却与此相背离,行为怪异。而且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总是摆出一副义正言辞的样子,即使是自己错了也能进行曲解,说出一番歪理。遇事逃避,在做了错事之后第一时间不是想着如何去改正,而是想着如何去推脱责任[1]。

2.逆反心理乐

逆反心理严重也是当前小学生表现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家庭中,小学生和父母一言不合就会顶嘴。在学校里,小学生经常和同学吵架或者打架,有些学生甚至还敢当面和老师进行顶撞,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敷衍,逆反心理非常重,总想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3.双重人格

部分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和在家里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在学校里,对待老师和同学,礼貌有加,在劳动方面也表现的十分积极,学习非常认真。但是在家里面对父母的时候,从来不愿意做家务,不肯吃苦,懒惰自私,贪图安逸。

二、小学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1.爱祖国教育

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爱祖国教育,引导学生对祖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总理曾经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宏大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小学老师要在课堂上经常讲一些祖国的文化遗产、优良传统和悠久历史,将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充分激发出来,要引导学生爱国歌、爱国徽、爱国旗、爱祖国。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和思想品德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理解能力适当渗透爱祖国教育,在小学生的行动上落实爱国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2]。

2.爱劳动教育

热爱劳动是中国人民必备的一种精神素质,也是道德品质中的重要内容。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不仅能够让人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能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劳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和各种能力。首先,小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对劳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是从劳动观点教育着手,让学生知道劳动可以创造世界,并且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历史就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其次,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譬如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农场进行参观或者组织学生进行采摘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同时,让学生在采摘活动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品德。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小学领导或者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捡垃圾活动,将爱劳动教育和环保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既提高学生的劳动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精神。

3.爱人民教育

学会爱人是一个人必备的精神道德品质,现在的小学生逆反心理非常严重,在家和父母顶撞,在学校和同学打架。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学生性格存在缺陷,还会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等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学生无法融入到社会集体之中,性格会越来越孤僻,行为也会越来越怪异,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3]。在小学生性格未定型之前,小学老师要进行爱人民教育,对学生的叛逆等不良行为进行纠正。首先,要教育学生在家爱父母,在学校里要和同学友好相处,并且要尊重老师,不断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小学老师可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其他同学之间做到友好相处。最后,小学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譬如让学生回去帮妈妈做一件家务事,减轻妈妈的负担。或者开展学雷锋活动,引导学生向雷锋学习。通过爱人民教育培养学生尊师敬长、友爱同学、乐于助人等高尚的品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性格、品德等各个方面尚未定型,在这个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老师要积极和小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通过爱祖国教育、爱劳动教育和爱人民教育的渗透,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有效落实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双.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11-15.

第9篇:劳动教育的落实范文

一、培养劳动兴趣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师要时刻培养发展学生的劳动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创设环境,培养发展学生的劳动兴趣。把劳动和学习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如:剪贴小动物,学会怎样用剪刀,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享受劳动喜悦,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收拾自己的房间,怎样收拾会显得既干净又整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可以组织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竞赛,让学生真正产生劳动的内在兴趣和需要。

结合节假日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如《五一长假我当家》《购物》《生活技能擂台赛》等,独特的活动给了孩子们全新的体验,进一步促进了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劳动习惯

1. 观察了解,培养劳动意识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家长爱子心切,孩子的衣食住行,包括任何生活细节均由大人们统统包揽,从而“剥夺”了孩子们劳动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坏习惯。首先要从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入手,如给孩子们布置“家庭作业”:在家中适当地和家人一起参与、分担一天中的劳动活动,使孩子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过程及其细节,比如“我帮妈妈扫地”“我为奶奶捶背”“我为自己洗衣”等等,或让学生观察家中的一些劳动工具,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形式和形象化的劳动环境的营造,激发孩子脑海里的劳动意识。也可组织参观活动,让他们亲临其境去了解农田建设及小区环境,观察和理解环卫工人的辛苦劳动,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了解工人农民的劳动成果,让他们知道社会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并从中体味和享受来之不易的劳动快乐。

2. 安排岗位,培养劳动习惯

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光靠兴趣,光有新鲜感和劳动热情是不够的。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在班级中,要给每个学生安排固定的岗位,如课后黑板的擦拭,卫生角废纸的清空,及时捡起地上的废纸,班级门窗的关开等,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岗位,如工作细心的负责班级图书的整理。在岗位的分配中,可以采用承包制或竞标制,加上教师的及时检查,促进学生认真坚守自己的岗位。平常坚持学校清洁岗位制,学校每天早上固定10分钟清扫,学生一人一岗,从室内到室外,每个地方都落实到学生个人,逐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教师还可联系家长,让学生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饭前拿碗筷;每天晚饭后扫地、倒垃圾;每天早上起床整理自己的床铺,折叠好被子。随着年龄的增大,还可以要求孩子学会整理房间,以养成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

3.经常召开以劳动教育、劳动竞赛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的美德,它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以“劳动光荣”“我是妈妈的好帮

手”等为主题开展班队活动,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我们爱劳动”的评比表,定期评出班级“劳动之星”。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更深的劳动意义,还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三、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

树立榜样体会劳动光荣,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无形的。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树立劳动榜样,引领学生向榜样学习,自觉参与劳动实践。首先要树立小学生中具有良好劳动习惯的典型,对于热爱劳动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让大家向他们学习,让榜样带动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自身首先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当好学生的带头人。指导学生劳动的方法,如种养一盆花,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花,提高学生的劳动技巧,以收到让学生耳濡目染,近朱者赤的效果。教师要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也成为孩子的表率,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应表现出积极并勇于承担家务的精神,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参与必要的、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整理学习用品、洗袜子、一起打扫房间等,协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长应针对孩子非常喜欢和大人们一起参加劳动这一特点,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也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如大人带孩子去春季植树劳动,了解植树的好处,并给孩子示范怎样植树,孩子就会认真地照着样子和大人一起去做,会感到植树劳动很光荣。让孩子逐步地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通过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使同学们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锻炼意志,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嘉峪关市实验小学 甘肃劳动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可见劳动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小学是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劳动的意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劳动习惯。

一、培养劳动兴趣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师要时刻培养发展学生的劳动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创设环境,培养发展学生的劳动兴趣。把劳动和学习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如:剪贴小动物,学会怎样用剪刀,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享受劳动喜悦,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收拾自己的房间,怎样收拾会显得既干净又整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可以组织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竞赛,让学生真正产生劳动的内在兴趣和需要。

结合节假日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如《五一长假我当家》《购物》《生活技能擂台赛》等,独特的活动给了孩子们全新的体验,进一步促进了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劳动习惯

1. 观察了解,培养劳动意识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家长爱子心切,孩子的衣食住行,包括任何生活细节均由大人们统统包揽,从而“剥夺”了孩子们劳动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坏习惯。首先要从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入手,如给孩子们布置“家庭作业”:在家中适当地和家人一起参与、分担一天中的劳动活动,使孩子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过程及其细节,比如“我帮妈妈扫地”“我为奶奶捶背”“我为自己洗衣”等等,或让学生观察家中的一些劳动工具,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形式和形象化的劳动环境的营造,激发孩子脑海里的劳动意识。也可组织参观活动,让他们亲临其境去了解农田建设及小区环境,观察和理解环卫工人的辛苦劳动,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了解工人农民的劳动成果,让他们知道社会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并从中体味和享受来之不易的劳动快乐。

2. 安排岗位,培养劳动习惯

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光靠兴趣,光有新鲜感和劳动热情是不够的。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在班级中,要给每个学生安排固定的岗位,如课后黑板的擦拭,卫生角废纸的清空,及时捡起地上的废纸,班级门窗的关开等,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岗位,如工作细心的负责班级图书的整理。在岗位的分配中,可以采用承包制或竞标制,加上教师的及时检查,促进学生认真坚守自己的岗位。平常坚持学校清洁岗位制,学校每天早上固定10分钟清扫,学生一人一岗,从室内到室外,每个地方都落实到学生个人,逐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教师还可联系家长,让学生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饭前拿碗筷;每天晚饭后扫地、倒垃圾;每天早上起床整理自己的床铺,折叠好被子。随着年龄的增大,还可以要求孩子学会整理房间,以养成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

3.经常召开以劳动教育、劳动竞赛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的美德,它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以“劳动光荣”“我是妈妈的好帮

手”等为主题开展班队活动,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我们爱劳动”的评比表,定期评出班级“劳动之星”。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更深的劳动意义,还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三、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

树立榜样体会劳动光荣,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无形的。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树立劳动榜样,引领学生向榜样学习,自觉参与劳动实践。首先要树立小学生中具有良好劳动习惯的典型,对于热爱劳动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让大家向他们学习,让榜样带动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自身首先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当好学生的带头人。指导学生劳动的方法,如种养一盆花,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花,提高学生的劳动技巧,以收到让学生耳濡目染,近朱者赤的效果。教师要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也成为孩子的表率,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应表现出积极并勇于承担家务的精神,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参与必要的、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整理学习用品、洗袜子、一起打扫房间等,协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长应针对孩子非常喜欢和大人们一起参加劳动这一特点,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也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如大人带孩子去春季植树劳动,了解植树的好处,并给孩子示范怎样植树,孩子就会认真地照着样子和大人一起去做,会感到植树劳动很光荣。让孩子逐步地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