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创新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免费开放博物馆的主要目的
在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服务具体措施中,我们得到了足很多启示:光靠参观群众办理博物馆证件和年审等费用根本不能够支撑博物馆的正常发展。通过免费开放博物馆这一有效措施,将社会群众进入博物馆做到“零门槛”,真正的做到无障碍。博物馆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民众文化水平,促进公平为宗旨的。博物馆历史文化知识的保障与生活、医疗等保障不一样,博物馆必须用它特有的历史文物文化才能够吸引住社会群众的注意。一个博物馆不像生活、教育和医疗那些没的选择余地,博物馆不是人们必须依靠的条件,它只是人们精神文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助推器。博物馆的服务保障了个人与群体的终身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文化素质涵养能力的提升,具有可选择性。不是免费开放博物馆就可以,只有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服务,才能够吸引人们走进博物馆。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细化具体管理措施
对于博物馆来说,免费开放给大众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管理不到位,制度的缺失,会导致好坏事。大多数博物馆都未能健全博物馆管理制度,部分博物馆甚至未对免费开放制定相应的安全应急预案。人流量的增加,对于文物的保护、参展的质量来说都带有很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很容易造成无法预计的后果。作为博物馆,就必须有专门的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有应急处理办公室,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由于各种情况导致的安全问题。博物馆作为文化参观的好地方,因为其环境、条件的优秀,也会成为群众纳凉的好地方。因为免费措施,工作者也不可能将乘凉的群众拒之门外。一个安静的环境变成了一个喧闹的如同菜市场的地方,也就失去了博物馆真正免费开放的目的。所以博物馆实行全面免费服务措施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对参观者的正确引导。
例如:在实际的措施中,我们可以借鉴像邯郸市博物馆这样的“免费不免票”、限定每日允许参观博物馆的人数等有效的措施,从而做好参观群众的人身安全、博物馆文物安全以及设施设备安全。在免费开放的环境下,做好以上的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服务制度。另外,还需要全面检修与定期维护博物馆电梯、中央空调、消防、照明等设备设施,添设博物馆应急照明设施;在服务群众方面,更是增添了电子显示屏、导示牌、雨伞、休息区域等设施。给予群众一个高雅、安静的欣赏环境,同时伴随全方面的服务。
三、提升管理服务质量,重在博物馆文化普及
在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后也赢得了群众的认可。但是在免费开放的这一环境下,对于观众的要求、博物馆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
但是,从笔者的调查结果来看,并非所有的博物馆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部分博物馆做出的展题好、更新迅速,参观人数也就逐渐攀升,反之,部分博物馆的陈列过于落后,就算实行了免费制度,也容易出现门庭冷落的现象。看来,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个人观念、社会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变化,大众文化设施只有采取主动出击的措施,改变以往观点,切实贴近群众的特点,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博物馆也应积极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各博物馆之间也应加强藏品和管理经验等各个方面的广泛交流等等,才能切实贯彻中央和政府的要求,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群众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不然,“免票”的善举不但离推广、普及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反而加重了财政的负担。博物馆免费开放,仅仅只是做好管理服务一个开始。博物馆已从以往服务精英文化的定位逐步转变成大众文化,这有利于掌握多种资源的博物馆为更广大人民服务,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绝不仅仅是让他们进入博物馆走马观花式地“看看热闹”,而是要逐渐培养他们学会“看门道”。当免费的历史文物午餐变成了文化盛宴,那么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最终目的也会得以实现,这也要求了博物馆需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方式和手段,提供给群众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设施、项目。
做好博物馆的发展工作,定位才是关键。想要博物馆在免费的情况下,办的有声有色,就需要找准定位,才能够迎合社会需要,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笔者认为,只有做出深入的调查,形成博物馆管理的科学化的决策,才能够将工作做到富有特色。所以,作为博物馆的管理层,需要充分的了解当地的社会环境、经济政策、旅游文化资源等各个方面的优势,不要局限于博物馆内部的几件文物,而要将眼睛望向博物馆之外。
四、加强员工培训,面向社会招新
(一)新时期博物馆员应具备专业化的技能素养
博物馆藏书包罗万象、囊括众多历史文物,服务对象更是多层次、多学科,作为个体,博物馆馆员应该掌握一门或多门其它学科专业的知识;作为群体,博物馆应该拥有与本馆服务对象大致相对应的各学科专业人才。要想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要实现技能素质的专业化。目前,计算机技术在博物馆的广泛应用,博物馆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信息资源获取、整序、传递、利用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等都要求博物馆馆员要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当今,博物馆日常业务工作的必备工具就是计算机,提高博物馆馆员的技能素质,使之拥有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计算机技术技能已变得至关重要。
(二)要具有综合性的文化与道德素质
馆员要达到一专多能人才要求,除了掌握及熟练运用自己所学的本专业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应该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各种技术知识。随着信息网络的全面开通,博物馆信息工作正逐渐走向广阔的空间,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就要求馆员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熟知文学、数理化、心理学、公关礼仪、教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馆员是博物馆的首要资源,激活知识价值、指导阅读、提升职业形象、开展知识组织服务等,都需要馆员具有相应程度的综合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以树立博物馆馆员的良好专业形象、充分地发挥博物馆信息资源的优势。
(三)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与职业道德精神
现代博物馆向着数字化、电子化、虚拟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博物馆馆员除要完成博物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流通等工作,还要很好的完成运用现代化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及现代信息技术,对越来越多的知识信息进行接收、处理等工作。因此,博物馆馆员都必须要树立科研创新意识,并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把博物馆工作做得更完美、更深入,使信息支撑作用和导航作用在教育科研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博物馆应该开拓进取,勇于打破陈规,抛弃以往的旧的管理体制,力求开创博物馆工作管理的全新局面,以推动博物馆事业不断的向前发展。
(四)多种形式,招募义工
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国家加大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改革力度,以防止舞弊和等现象发生,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提供可靠保障。一般情况下,内部控制管理主要包括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活动控制、信息交流和监督管理五个方面,可以有效防止事业单位内部资金出现挪用、私吞等情况,及时收集各种资源信息,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从而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进而辅助领导层人员做出更正确的决策。因此,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在事业单位的发展和长远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必须给以高度重视,以保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资产的安全性,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益。
二、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受到传统管理制度的影响,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视度不够高,没有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导致整个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尤其是财务部门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财务管理不能井然有序的进行。在财务管理中,收支项目使用不规范、人员责任不清的事例时有发生,影响了财务数据的真实有效性。事业单位的管理层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部门人员的考核制度,没有做到监督和监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一系列不完善增大了财务风险系数,严重的还会让单位出现财政漏洞和面临收支平衡失控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不完善
时代在不断变化,现代经济迅速增长,国家政策和大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机制也受到一定影响。随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运行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增强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但是,当前由于事业单位分类不够明晰,管理方式不规范等问题,导致事业单位存在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使各部门不能得到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各部门无法正常进行工作协调,严重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
(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修养水平低
近年来,事业单位进行了多次内部机制改革,对全体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人员是重点考核对象,以保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但是受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出现整体素质修养水平不高的问题,许多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业务技能以及自身的职业素养等都较低,给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带来极大影响。事业单位对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没有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并且财务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使得财务人员不能将学到的现代财务管理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导致事业单位预算出现与实际不符等问题,严重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三、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创新机制的研究
现代化建设中,事业单位担负着重要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高度重视内控管理创新机制的研究,促进事业单位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一)提高认识,完善内控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负责人必须进一步提高内控机制建设与应用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内控制建设与应用的组织领导,不断健全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内控制度。要健全和完善内控机制建设与应用管理考核评价奖惩机制,成立由单位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内控机制建设与应用的组织领导。同时要把内控机制建设与应用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强化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建设和应用水平
(二)注重培训,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人是事业单位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影响因素,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机制创新,必须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事业单位整体服务形象不断提升。尤其是针对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事业单位要着力提高他们会计工作理论水平和财务专业素质,加强专业技能提升,使财务工作人员能够真正发挥内控管理作用,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效应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促进事业单位整体综合素质修养水平不断提高,为事业单位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三)加强监督,创新内控管理机制
在内控管理机制不断创新的实践过程中,事业单位要把建立更完善的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对各部门的监督,尤其是健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以有效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效应。例如:实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可以有效增强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有效开展得到可靠保障,同时,定期开展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会议,实行责任到人制度,不断加强对内部员工的考核,以促进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机制不断创新。
四、结束语
管理创新的基础内容是管理机制的创新,人事管理水平的机制创新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员工的潜能,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进行不同的方案设计,使所有员工能够共同进步。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管理方式的创新。要满足管理方式的创新要求,企业相关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在对成本控制的前提下,为企业带来适合的人才,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
二、企业人事管理创新的措施
(一)创新企业人员培养机制
第一,创新培训机制,建立内部讲师制度。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程度的后,可以试行建立内部讲师制度,在企业内部遴选出业务骨干和优秀人才担任讲师。第二,创新培训模式,开展培训定标帮扶工作。企业员工之间可以互为老师、互相学习,在企业内部可以实施“培训定标帮扶项目”来提高员工的素质。第三,创新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应结合员工素质范畴内的需求调查强化培训内容的创新,不能只注重“硬素质”(学历、职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身体状况)的提高,而忽略“软素质”(政治品质、职业道德、语言、思想、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只有软硬素质都上去了,员工的整体素质才算提高。
(二)创新企业人员晋升通道
公司的人员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是公司创新的源泉。只有尊重员工,尊重员工选择发展的方向,协助员工发展与进步才能让公司获得持久的动力。通过创新企业人员的晋升通道与晋升方式,将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公司的发展相互结合,为公司提供不竭的活力。第一,纵向序列发展通道。纵向发展主要指公司内部的晋升路径。公司鼓励员工努力工作并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在上级职位出现空缺或员工个人能力获得较大提升时,公司考虑员工的发展意愿,结合员工本人能力特点和公司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帮助员工规划个人发展方向。管理人员沿管理序列的提升意味着员工享有更多的参与制定决策的权力,同时也需承担更多的责任;专业技术人员沿项目管理或技术序列的提升意味着员工具有更强的独立性,更高的能力,同时拥有更多从事专业活动的资源。第二,横向发展。员工除了在本岗位序列内按照岗位层级的要求晋升外,对不同的序列之间,考虑员工的不同发展意愿,公司也提供跨序列拓展的平台和机会。主要以内部调配和招聘方式体现。
(三)创新企业人员选拔任用机制
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选人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和发挥人才核心竞争力优势,企业必须建设一支德才兼备、能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数量充足的后备队伍,实现企业进步与人才成长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创新企业人员的选拔任用机制。一是要公开选拔。在选拔的形式上,可采取定期推荐和不定期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扩大视野,拓宽渠道,不断充实后备队伍。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领导班子会讨论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由少数人确定人员的选拔任用,进一步拓宽了识人选人渠道。二是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等旧的用人观念。大胆启用优秀的年轻人员,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于缺点和失误,应坚持全面正确、客观公正地看待,要树立“注重业绩,竞争择优”的观点,将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三是增强选拔的透明度。坚持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参与优秀人才的推荐,向群众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条件、范围、程序等,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保证选拔工作的公开公正、民主透明。引入竞争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在选拔过程中可大力引入竞争,建立和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三、结束语
目前先进的技术网络平台和财商信息系统也为财商集中核算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互联网的普及也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财务管理软件从管理方式上实现了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能够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者之间的高度统一。首先,各地的业务一经录入CMP业务系统,总部即可通过网络同步收到相应信息,审核确认后即可导入NC系统进行账务核算。其次,通过对分公司相关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处理,能够及时掌握下属公司业务增减、应收账款、成本结构、费用使用和利润完成等情况。第三,随时对分公司财务数据根据需要进行汇总、分析,第一时间发现分公司经营中存在的趋势性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支撑决策层及时掌握第一手真实可靠的资料。
二、财商集中管理的利弊
财商集中管理打破了公司内部各单位财务分块管理的老旧模式,形成统一的现金流和财务风险控制体系,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财商的集中核算,总公司随时随地可调阅所属各分公司数据,生成总公司所需的各种汇总数据,消除总分公司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一)财商集中管理的优点
一是有利于保证总公司整体财务目标的协调一致。特别是在船务总部全面推行预算管理的情形下,能够更好地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二是提高资金管理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能够有效防止各种财务风险的发生,减少资金沉淀,三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总公司可实时掌握公司的资金状况,增强总公司的财务控制力。四是总公司财务管理职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各单位管理和经营协同效率。五是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信息沟通、降低财务费用等方面发挥更多优势,有助于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六是全面客观地分析总分公司经营情况,及时给管理层提供更高质量的财务数据信息。
(二)财商集中管理的弊端
1.下属公司可能对加入集中管理的积极性不高。集中管理后,下属公司财务自相对较小,可能影响其财务自。该模式能否成功实施,总公司行政力的强弱以及是否建立了有效内部激励机制是关键因素。从目前我司实行的试点情况看,三个地区(上海、北京、南京)的反应都很积极,其他各地反馈的信息也对财商集中管理方式表示欢迎。
2.总部结算业务量、财务人力资源和管理压力显著增大。在集中管理模式下,总部的管理将更加精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总部的人力资源和管理压力。但是,压力也可以转变为动力,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也将促进总部财务风控中心提高整体业务素质,加强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
三、财商集中管理
试点情况自2014年1月起,公司开始对环球货运上海分公司、松江分公司、浦东分公司、北京分公司、南京分公司逐步进行了财商集中管理试点。首先从财商人员开始,1月份将原有的上海地区的财商人员进行整合办公,成立了风控中心财务部;2月将南京分、北京分的财务核算集中到财务部,口岸设置财商联络员(兼职)负责日常的单据传递。
(一)人员情况
上海地区原有财商人员12人、北京2人、南京3人,共17人。集中管理后财务部共有14人(其中包括船务总部交流人员2人)其中:经理1人、副经理1人、财商人员9人、专职商务人员3人。
(二)人员成本
综合以前年度,财商人员成本人均在10万左右,在后续将苏州(2人)、浙江财商集中管理后,人员将减少7人(包括原总部的核算人员),减少人工成本70万元左右,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也减轻了托管公司、中海船务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三)机构设置:按照核算主体及岗位的不同设置了4个组:
1.财商管理组:负责公司总部的会计核算、商务结算、资金管理、报表的生成,船务总部要求的各类预决算报表、资金报表、管理报表的合并以及货运总部、各分公司领导要求的各类管理报表。
2.资金管理组:负责各分公司的资金划拨、管理、与资金管理相关的各类预算、统计的上报以及各资金系统的维护,商务单据的整理归档。
3.核算一组:负责上海地区各分公司的会计核算与商务结算,包括各分公司的NC账套的核算、久其报表系统的各类报表的上报、应收账款管理、商务单证录入、结算审核、业务对账、客户和供应商资信管理工作。
4.核算二组:负责上海地区以外各分公司的会计核算与商务结算,包括各分公司的NC账套的核算、久其报表系统的各类报表的上报、应收账款管理、商务单证录入、结算审核、业务对账、客户和供应商资信管理工作。
(四)核算情况
原上海地区核算3套账:上海分、浦东分、松江分;目前6套账:货运总部、上海分、浦东分、松江分、北京分、南京分。6月底前再将苏州、浙江分公司的3套账接管过来,即9套账。包括商务的结算、CMP系统与NC系统的数据导入、上海地区发票的购领、开具与保管,外地口岸的发票购领、开具与保管委托当地公司的财商联络员。禁止了现金的支付,资金进行了集中管理。
(五)框架基本形成
运行四个月以来,得到各分公司领导的认可。通过实行统一核算、全面预算、资金集中等,及时准确地取得了口岸公司的财务信息,并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为总公司领导的准确决策提供了支持;财务数据和经营信息不再通过层层报送汇总表取得,而是从业务发生的源头直接采集,弱化了分公司对经营信息、财务信息的把控,防止了货币资金的流失及财务信息的失真;资金的集中管理实现了资金在各单位之间的顺利调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由于我司是总、分公司管理模式,企业所得税一直是集中在总公司缴纳,这也是实现财商集中管理的条件之一。
四、财商人员集中管理
设想由于集团对新进人员的限制,公司目前只能依靠现有的财商人员,利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人员集中至总部管理必须制定一套绩效考核方案,将岗位职责、工作质量与薪酬挂钩,人员能上能下,考核结果作为调整财商人员报酬、晋升、调离、续聘的依据。因此,在实行财商集中管理后,公平合理地定岗定薪,将人员的薪酬与责权利结合,与公司效益及工作目标挂钩,各岗位人员定期交流轮岗。薪酬的确定,公司应根据上海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结合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需要、财商人员岗位情况,确定各岗位年度预算工资总额,预留年度预算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作为奖励,在预算总额内调整各岗位财商人员的薪酬。
五、财商人员集中管理
在技术、知识、产品的创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高管层面进行的一种变革管理方式的尝试,目前看来,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主要存在十个大趋势,也是企业管理主题的某种转变:一是从着眼于利润最大化到专注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往不少企业都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管理主题,所以很容易鼠目寸光,渐渐就被市场淘汰,因此而夭折的企业不在少数,所以,目前的企业开始将管理重点放在可持续发展上,更为注重成长持续性的问题;二是从要素竞争向运营能力竞争转变。企业运营能力的重要性在今天越来越明显,特点是生产上根据顾客需求确定产品批量、提升服务质量,营销上以顾客为中心,组织上注重资源杠杆优势等;三是企业合作模式从一般模式发展到网络组织、供应链协作、虚拟企业等模式上;四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员工的技能与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五是考核方式从单一绩效考核发展到全面的绩效管理;六是信息技术获得更多关注,逐渐改变了企业运作方式;七是产品为中心与顾客导向交织发展;八是企业从对自身利益的片面追求向更多地履行社会责任发展;九是创新管理方式成为普遍受重视的问题;十是管理制度与管理创新的并举正日益明朗。当然,以上所述是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当然以世界排名靠前的多数跨国企业为主要代表,在我国的跨国企业中,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仍处在探索阶段,以上的十个趋势我国的跨国企业也有涉及,但相对来讲程度仍然参差不齐。不过,对于我国跨国企业来说,还是有一些管理创新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笔者正是试图通过对此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跨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素。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笔者的研究对象: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生产、销售通信设备为主,属于一家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在广东深圳,1987年成立,华为产品及解决方案目前已在全球超过一百七十个国家受到应用,服务于全球前五十强运营商中的四十五家及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在2014年《财富》杂志评选出来的世界五百强中,华为排行第二百八十五位,跨国指数42.08,超过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一百强的平均跨国指数,也是笔者所选的三个研究对象中跨国指数最高的一家。
2我国跨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素与理论模型分析
2.1我国跨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素
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参考有关学者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方法,笔者将研究维度确定在管理创新的基础、管理手段的创新、管理任务的创新、管理目的创新四个方面。经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和归纳,也经过对相关研究的学习与分析,笔者认为,在对我国跨国公司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研究时,应考虑到以下要素,包括动因、主体、最终目的、直接目的、活动过程、措施、系统性、智能型、市场性、创造性、动态性、效益性和风险性等。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对象在研究维度上的特征概括如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管理创新的基础有三点:一是知本主义,人事考核决定人才竞争及淘汰方式,价值分配上鼓励员工持有股份。二是与员工之间是事业共同体及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三是强调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心的重要作用;管理手段方面有四点创新:一是著名的华为基本法。二是技术创新。三是分权化、扁平化、矩阵式组织结构。四是管理变革的持续推进;管理任务创新方面,华为依据产品市场扩大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分成四个阶段;管理目的方面,华为特色有三点:一是企业愿景方面通过自身的存在丰富人们的生活、经济、沟通发展。二是企业使命方面以实现客户梦想为追求。三是以客户需求为主、共享价值链利益为发展战略。海尔集团公司管理创新的基础有三点:一是人是核心。二是保障员工的物质生活不断提升。三是注重创新,强调核心价值[3];管理手段方面,海尔强调企业文化和“今日事、今日毕”的企业制度;管理任务方面,海尔集团注重高效管理,注重凝聚不争而胜的竞争力;管理目的方面,海尔集团以敬业报国、注重社会责任为企业使命,以打造海尔成为世界知名品牌为企业愿景。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创新基础有三点:一是多形式、多层次、全员性培训制度。二是人性化管理制度。三是为员工、客户、社会创造价值;管理手段方面,TCL集团强调逆向创新,这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范围不仅局限于技术,也涉及核心技术,不仅局限于技术创新也涉及系统创新;管理任务方面,TCL集团分内外两个战略,分别是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及国际化发展;管理目的方面,TCL集团以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建立技术优势、技术创新的全球化企业为目标。通过对三家企业这四面的各项要素特征加以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跨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要素:首先,在管理创新基础上,可从管理的基本形式、人性角度、思想原点三个方面加以概括,管理基本形式要素指管理主体对于员工的影响、全员培训及价值分配制度。人性角度包括追求诚信、与员工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思想原点则是指企业的经营理念、核心价值、管理核心;其次,在管理任务上,跨国企业的创新要素包括促使员工协调、积极工作以便达到企业目标,实施高效管理、完善公司治理,注重战略创新,企业培训;第三,在管理手段上,跨国企业的创新要素包括创新管理模式、依靠企业制度的建设、以企业文化作为主要手段。综上,通过挑选代表性个案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方式,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我国跨国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的基本要素,虽然不能说所有的跨国企业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但总体上来说,这一结果能够代表我国跨国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的一些探索及成果,也反映了我国跨国企业管理发展的某种趋势。
2.2跨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模型
在总结出我国跨国企业管理创新基本要素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要素的具体内容获得相应的简单理论模型如下:模型中的各方面内容都能依照笔者在上一个部分中的分析结论加以填充。如果从框架出发,笔者认为以上模型刚好符合简单、清晰的特点。
3结语
1.1树立程序不可动摇的观念
公立医院物资管理工作以法律为规范,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相应管理工作程序。管理程序是各项规章制度延续生命力的保障,来不得半点松懈和动摇,否则,后果必然严重。在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旨在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尽管其至今仍是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最高级别的管理规章,但尚未上升到“法律”的概念。为了强化《条例》的监管性质,确保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的日臻完善,诸多公立医院相继出台了医疗器械采购补充规定、采购程序以及确定采购物资的资质审核目录。这些规定包括采购申请、审核、复核、验资、验货以及收集生产企业的相关证件、授权委托书、经营企业相关资质证件等,并要求供应商在目录上注明每一个证件的有效期以便于管理,等等。事实证明,医院在依法管理方面所制定的相关规定及程序是行之有效的,制约了行政管理方面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因此,将法规作为高悬的利剑,将严格的程序作为须臾不可懈怠的“晨钟”、“暮鼓”才是公立医院物资管理的必然归属。
1.2树立发展的观念
加强公立医院物资管理是建设现代化医院和适应医疗市场竞争的需要。现代化公立医院不但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护、技专业队伍,而且还必须拥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服务做保障,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医院的社会功能,为公众所接受,从而创造出一流的效益。作为医院的物资管理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知法、懂法并忠实执法。除此之外,公立医院还需要在现有的HIS中,增加计算机物资管理信息库以及常用物资采购资质比对系统。这些管理系统应该分别与资质证件的持有人(生产厂家、供应商等)、监管人(颁证和验证机构)联网或取得查询许可,以便定期更新信息资料,确保物资购入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因此,在公立医院物资管理过程中,要坚决摒弃“重救急不重程序”、“重物不重法”的错误思维及方法,规范制度、严谨程序、依法创新是当前公立医院物资管理首要的也是重要的任务。
2创新管理环节
医院物资管理的整个体系是由计划、采购、储备、管理、消耗等进行组织和控制的各个环节构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对医院的物资供应链乃至整个医院的资金链造成冲击。公立医院物资管理环节的创新,关键在于统筹兼顾,保持环节协调和可持续性。
2.1坚持比价采购,争取最优性价比
比价采购,就是采购物资时实行比质量、比中间费用、比价格、比售后服务、比供货单位信誉及货款承付方式等采购综合要素为主要内容的管理环节。这种环节制度的核心是以最佳的购销方式,取得最优的质量、最低的价格、最好的服务,达到医院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同等物资比质量、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服务、同等服务比信誉,一物一比、比后再买,货到后分期付款”应该是公立医院物资供应部门在物资比价采购环节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在具体操作中,公立医院的物资比价采购实行公开竞标,避免暗箱操作和私下交易;通过不同报价单位的叫价、比价,还可以不断修正招标文件的诸多参数,使之保持先进科学的水准;同时,由于实行集中竞价,无需多个部门反复参与和商议。医院不同业务部门的人员共同会审同一项目,必然思路统一、相互佐证、拾遗补缺,进而大大提高了招标成功率。在比价过程中,往往还需根据物资品种、批量、价值、市场采购难易程度、是否现款提货等实际因素,将采购环节分为限价采购和货比多家的比价采购2种管理模式。事实证明,坚持集中比价和择优的环节过程,净化了市场供应环境、丰富了购物论证内容,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锻炼了专职人才队伍。
2.2坚持定额消耗,管住低值易耗品
医院在物资管理工作中,存在“重大件、轻小件,重采购、轻管理”问题,突出体现在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和消耗方面。由于低值易耗品的需求分布广泛,业务部门的领用存在随意性,因而物资管理部门在采购低值易耗品时,往往以经验管理代替存货成本管理,致使一些不急用的低值易耗品在医院显示为零,而个别部门却可能大量积压。这种不平衡的消耗存量,必然占用流动资金,影响医院物资管理整体水平。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有:(1)严格执行低值易耗品消耗定额管理制度,做到发料有限额、补料有审批、报废有手续;(2)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加强各部门的经济核算,以促其精打细算,用经济核算来促进定额消耗制度的不断完善。医院低值易耗品消耗定额的制定,一般可参照企业劳动定额管理的相关内容,并根据低值易耗品占有量来处理。消耗定额的制定还应坚持“四要”的原则:一要在保证和提高工作质量的前提下,使物资消耗最低;二要有科学依据,切实可行;三要物资使用部门和物资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四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变化,适时作相应调整。事实证明,公立医院如果在低值易耗品的管理环节上实现了科学及合理消耗,势必促使物资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2.3坚持预案管理,防止“急病乱投医”
公立医院面对的突发事件很多,抢救、抢修以及应对突发紧急事件几乎无时不在,在争分夺秒的情境下,物资供应工作的顺畅显得尤为重要。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全国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制定生命支持类、急救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保障紧急救援工作需要。据此,一般公立医院都会制定特殊情况下的应急采购预案。医院物资应急采购具有3层含义:(1)物资应急采购仍然是医院采购行为的一种。(2)应急采购具有特定的发生前提。(3)应急采购的特殊性在于:完成任务的时限非常短,且随着紧急情况的发展变化,在较短时间内采购任务可能需要不断进行调整,采购物资的数量与种类常常是比较紧缺的品种,具体实施过程须注重实效性,以简捷高效为目标完成采购保障任务。坚持紧急预案管理,一是为了确保在突发事件情况下,能够圆满完成相关供应任务;二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医院物资采购环节,防止在突发事件驱使下,相关部门“急病乱投医”,产生乱作为、乱花钱等不当行为。应急采购预案突出一个“急”字,但并不提倡乱。诸多管理环节依然要求“环环相扣”,比如,在紧急情况下,采取非常措施进行物资采购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补办相关报批手续、入出库手续以及物资资产登记手续等,确保急而有序、急而有矩。
3创新管理手段
新形势下,公立医院物资管理手段层出不穷,其目的还是为了服务于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综合来讲,主要是管好人、管好物、管好供货商。
3.1对物资采购员实行考核、激励和约束手段
采购员是采购的实际实施者,在采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表明,注重考核采购员的职业素养,以相关法规和医院制度约束其行为操守,能严格防范工作中不正当行为的发生。注重和加强考核采购员的专业能力,也是防止工作中上当受骗的必备措施。一般可半年考核一次,主要由人力资源部、监察部门、采购部门以及院内物资使用部门联合进行。对考核结果优良,完成或降低医院物资采购成本任务的采购员,按医院规定或适度的标准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以提高采购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考核结果不合格的采购员,应按医院规定首先进行诫勉谈话,进而根据适度的标准视不同情节予以惩罚,如有必要,应毫不犹豫地调整或辞退。
3.2实行物资流量和流向监管手段
公立医院物资供应部门不但要负责物资采购,还要对物资数量进行监控,对物资流量进行监管。实现方式为:以医院物资定额管理构架和相关计算机管理体系为基础,实时开发物资流动数量和流动方向控制系统。设计医院收费系统网络及医疗器材管理数据库,明确各流通环节所具有的相应权限及功能,具体做法是:(1)当使用科室领物后,数据库便自动产生物资使用的具体数据,使用科室、库房以及分管领导都可查询物资使用状况;(2)设置系统具备同一医疗用品不能重复计费的功能,约束临床医务人员对部分物资重复使用的不当行为,以此减低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难度;(3)该管理系统的物资领取和收费授权是一一对应的,以此控制少收费和漏收费现象,防止医院物资流向院外情况的发生;(4)设置非正规渠道物资不能收费的授权,由此可以遏制这类物资的流入使用,降低医疗事故的威胁;(5)当科室领取物资时,系统自动弹出该物资库存数量的信息,如果低于规定的备用量时,系统自动提示及时采购补充。在此基础上,医院还应当对相关物资实行以旧换新,凡能修复使用的物资,都要责成相关部门修复使用,杜绝浪费,节省资金。
3.3对供货商实行相应限制手段
首先,建立健全医院物资供应商档案。对所有供应商按重要性和一般性建立相应档案。所谓重要性供应商,即在品质、价格、交货期、配合能力、结算条件等方面均能达到医院的规定要求,并与医院有长期业务往来的供货单位;一般性供货商指偶发性或临时性业务往来的供货单位。当一般性的供货商因业务需要而变为经常性往来时,经考核符合医院重要性供货商标准后,应转为重要供货商进行档案管理。其次,建立严格的供货商淘汰制度。每年都需对供货商进行评估、调整,主要由物资使用部门、采购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财务部门联合进行。如果供货商在供应材料过程中存在质量、交货能力、人为欺诈等问题,医院应及时处理或终止其业务往来。在此基础上,医院应商洽当地检察院共同管理供货商,订立“廉洁承诺”,以此防范不正当交易,确保“阳光采购”的顺利实施。
4结语
一、确定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方向
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校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要面向物流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应关注新物流技能和新技术手段的出现,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的方向,不断为学生提供新的技能训练,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1.分析物流企业运作流程,确定职业岗位。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高校物流专业面向物流行业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物流公司、企事业单位内部物流部门、电子商务企业、储运公司、大型配货中心、货运企业等,其职业岗位有:物料计划、采购、运输组织、车辆调度、仓储管理、配送、商品分拣和包装、物流设施设备的作业和管理、跟单、揽货、物流信息处理、报关、报检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要对物流企业的职业岗位展开调查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导向。2.分解岗位技能,制定职业标准。根据物流企业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确立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标准如下:①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指对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物流人才不仅要掌握物流专业知识,更要掌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因为物流企业具有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运营的特点,并且物流企业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物流人才应掌握丰富的知识面,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满足物流企业发展的需求。专业基本技能要求是物流人才从事物流活动必备的基本操作能力,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采购、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运输管理、国际货运、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成本核算与分析构成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本技能标准。②职业适应能力。职业适应能力是指劳动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社会责任心、群体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自我管理与控制、行为的规范性和社会适应性,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等相关能力,以适应物流企业的要求。物流作业是一个具有连续性和传递性的多环节链状操作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物流作业的效率。因此,要求物流人才应当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除了做好本岗位的工作,还要协调相关岗位的任务,有效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及时与客户协商沟通,使整个物流作业环节高效地实现无缝化操作。③职业发展能力。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使行业内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从而提供给物流人才的岗位越来越多,职业素养的外延也在动态的变化,工作的迁移性日益凸显。这就要求物流管理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应中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保持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适应多变的现代物流社会。3.将职业要求转换成学习内容。针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思路是:根据物流管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教学设计。首先确定物流行业的职业岗位;按照物流企业运作流程,分析每个职业岗位所对应的技能要求,对知识和技能性分析,从而确定学习内容。
二、构建创新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要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优化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专门人才。以物流企业工作环境为教学情景的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学科、学生、社会的相互关系。要让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对口就业,并胜任自己的职业岗位,就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将物流企业有效纳入其关注范围,以实现课程与岗位之间吻合。如果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的工作岗位高度配合,那么企业用来岗位培训的成本将大大降低。1.设置全程职业指导课程。应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整个阶段全程定期进行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教育、行业规范学习、职业实践和就业指导等,从而使学生早早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和学习计划,使其具有对职业机遇的预测能力。2.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和物流产业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以人为本”的观念越来越受到物流企业的重视。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从业人员的职业岗位更新周期加快。物流管理人才要适应转岗需要,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在此可借鉴临沂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专业教育,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扩大自主学习空间,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及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平台课程以现代物流理论和基本职业技能为主,目标是打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专业模块课程以强化物流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紧跟社会需求变化开设创新性和设计性的实训,保证职业能力训练,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①“宽基础”的课程结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本着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原则,着眼于创新能力、职业技能训练和岗位更新能力的培养,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开设课程,强调理论知识与职业素质的全面性。“宽基础”的课程结构由物流理论课程和职业技能两部分组成,其课程设置的扩展性强,通过此部分课程的学习,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现代物流理论、管理理论,能系统地掌握与物流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全面熟知仓储知识、财务知识、市场营销、商务贸易、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等知识,从而使其具备物流系统规划的能力。②“活模块”的课程结构。在构建扎实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构建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模块的课程。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的需求,设计出知识部分和技能部分,科学整合设置课程,以专业的职业训练为主,改变以往学科式的课程结构,促进职业岗位素养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活模块”课程结构主要包括职业技能训练领域和技能拓展领域,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前瞻性。“活模块”的课程结构要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和物流技术变革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的可能内容和实习实训,联系本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实际、职业实际及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及时扩充课程模块的容量,及时改进实训环境,缩短教学与物流岗位需求的距离。比如,在实训中,让学生用学过的物流知识和技能对物流企业进行模拟的物流运作;同时与相关物流公司合作,让学生在公司实习,进行实际物流运作。这样的实践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活模块”的课程结构还可通过设置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兴趣爱好学习不同的课程模块内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课程模块内,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根据物流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安排课程顺序,打破原有的学科体式教学模式,其最终的成果就是制定以培养创新性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作者:李信利卢中华单位:临沂大学
1.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互联网络为支撑的商业交易和服务活动,与传统的商业活动不同,电子商务依赖于电子设备和网络技术而存在。电子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是该商业活动的主要特点。
2.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这一环节,对物质生产资料以及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其目的在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我国电子商务中物流管理的不足之处
“重生产、轻物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贯作风。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物流管理,我国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物流费用高。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存在缺陷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环境不健全就目前来看,我国电子商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政府却没能看到电子商务中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政府对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不重视,使得物流管理缺乏统一规划,物流管理活动不能在一个法律健全的环境下进行,物流管理安全缺乏法律的保障。
2.缺乏统一的管理物流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对其进行统筹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我国物流管理中经常出现秩序混乱、管理失控、信息堵塞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3.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物流管理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但是,总的来看,我国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物流管理信息的不完善,使得物流的存储、运输和配送工作效率低下。
4.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的匮乏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现代物流管理对专业物流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经济贸易、物流管理等相关知识,还必须具备熟练的物流操作能力。虽然我国各大高校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大批的物流管理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大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论是知识储备,还是实践操作能力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物流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还亟待提高。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使得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举步维艰。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
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进行创新是符合时展的重大举措,物流管理的创新必定能促进我国物流管理事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对物流管理进行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与物流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市场经济与政府共同发挥作用,只有将“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联合起来,才能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政府在物流管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对物流管理进行宏观调控,为我国物流管理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政府要采取强制措施,严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的物流管理协调机构,为物流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体系就目前来看,我国物流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物流存储和运输的设备落后,这极大地束缚了我国物流管理的发展。物流企业要学习外国物流管理的先进理念,引进先进的物流存储和运输设备,提高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同时,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体系,使物流活动在一个完备的体系内运作,保证物流管理的科学性。
3.加强技术创新、保证物流管理的先进性和智能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的理想状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中来,能够有效提高物流管理的管理水平。为了促进物流管理的发展,物流企业必须要加大对相关物流设施的投入,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实现物流管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4.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物流管理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是保证企业健康、长远发展的明智之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物流人才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重视物流人才的教育工作,在进行政策支持的同时,要适当加大资金投入,为物流管理提供物质保障;其次,学校要在政府的领导下,搞好物流专业的教学工作,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再次,企业要对物流人才进行再培训,让员工学习外国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提升其职业素养,除此之外,要对管理人才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使他们在一定的压力下不断提升自己;最后,物流人才要在物流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努力提升和完善自己。
四、结束语
11学生管理内容过于片面
学生管理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育理念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社会实用型人才,这些要求是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面对的,但是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关于学生道德素质、健康心态以及体质锻炼等“软”方面的培养,而一味地强调对学校规则制度、对学生各种行为约束以及提高学习成绩等“硬”方面的管理,单一的管理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达不到新教育理念要求的。
1.2学生管理侧重制度化、忽视人性化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对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但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创新性、实用型技能人才的教育场所,其管理的对象是思维敏捷、意识超前的学生,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学校形成以制度化管理为主,人性化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但是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中只是一味地强调制度化管理,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等,缺乏人性化管理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学生管理工作会更加困难,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会更低。
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途径研究
为适应新教育理念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落后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创新管理模式。
2.1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学生管理工作中
为适应新课改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整个管理工作体系中,首先高职院校要改变学校管理者处于主导地位的现状,化解学校管理者与学生对立的关系;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具有服务意识,帮助学生解决其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将工作重心放在遏制与强制学生不犯错层面上;最后“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不是采取完全放开的管理模式,而是要在各项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对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高职院校的学生其自控能力还相对较弱,他们的思想意识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高职院校不对其进行强制管理的话,其可能会走向歧途,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出一些强制制度措施。
2.2建立以辅导员为中心,多种渠道相结合的学生管理体系
针对高职院校单一的学生管理制度,高职院校要积极构建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制度与多渠道相结合的学生管理教育体系。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辅导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再加上学生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涉及的情况比较复杂,单靠辅导员的力量是不行的,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其他工作人员的职能特色,形成多渠道相结合的学生管理系统,比如实习指导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实习阶段的管理、心理指导教师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团支部可以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等等。
2.3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创新的体现,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必然发展道路。“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学生利用一定的时间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利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充分借鉴校企合作资源开展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首先,采取灵活的学生管理教育形式。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特点,高职院校可以安排专门的辅导教师深入到学生实习企业中,通过近距离观察学生的情况,发现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将问题及时反馈到学校、企业,便于学校与企业及时根据学生的问题调整管理策略,帮助学生进步。其次,发挥企业的真实案例的教育作用。高职院校学生进入实习企业后,他们通过接触一线的技术工人,可以了解到自己以后从事岗位的特点,以及通过一线企业技工人员的帮带,让企业技工人员帮助学生解决其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企业一线技工人员的帮扶作用要高于学校教师的指导。最后,高职院校要借助校企合作资源积极宣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学生在参与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通过接触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意识,因此校企双方应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实现教学和育人的综合培养目标。
2.4实施素质教育管理学分制度
学生管理工作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考核,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的考试制度,建立素质教育学分制考核制度,学分制度就是实现管理与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接受专业理论知识、课外实践活动,还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等。素质教育管理学分制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从制度上保证其参加必需的教育活动,达到最基本的发展目标。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