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律成本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双11”已然成为消费万圣节,集中成交盛况宏大,除了带给快递业挑战与压力外,往往也带给消费者诸多不利。商家的追逐性加之信息不对称,往往使消费者投身虚假“降价”的浪潮中却混然不觉。商家为何能一再的故技重施?当然消费者享优惠集中成交的偏好是商家得以施计的重要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法律规制问题。事无法不立,无规矩不成方圆。
一、透析双11虚假“降价”现象
根据网易旗下购物搜索和网购推荐平台惠惠网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1月11日上午12:00各大电商商品历史最低价比例:天猫、聚美优品、亚马逊、京东、易迅、苏宁等分别为:53.30%、40.90%、36%、34.20%、24.60%、23.30%。也就意味着绝大部分的商品并未真正的降价,各大网购平台上满目的“打折”、“降价”中必有虚假“降价”行为。我们常见的虚假“降价”包括以下一些表现形式。
(一)先涨价后降价。先涨价后降价是商家惯用的招数。例如,原本600元一件的棉衣,双11每件先涨价到3660元,再打1.7折,实际成交价622元。此类现象屡见不鲜。近日,大家熟知的某电器就因“先涨价再打折”受到国家工商总局的严肃查处。
(二)“偷梁换柱”降低商品质。即,品质随着价格一起降。价格是真降了,同时,商品也换成假次品。消费者享受了低价,却跳进了假冒伪劣的圈套。
(三)谎称降价。有些商家自称特价,实则节前节后一个样。价格未做任何变动。对一直没有关注此商品价格的消费者而言就有很大的价格风险。
(四)物已售罄。还有一类实实在在的降低了价格,可是等你付款时或付款后才告知缺货。同时,经营者会极力劝说消费者改购相近的其他产品。以上罗列不一而足,还有很多其他变异形式。总之,商家的此种行为无疑有违诚实信用原则、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侵犯了消费者权益。需要就此问计于法律。
二、双11虚假“降价”的法律成本分析
所谓“法律成本”,即,违法所应承担的不利法律后。违法者在实施违法行为时往往都考虑不利后果即要付出的代价:若无代价就放心大胆的干,即法律没有规定,“法无规定不违法”且法不具有“溯及既往”的能力,即使后来法律有规定了,也不适用法律出台之前的违法行为;违法代价小,不在乎。即有法律规定,但法律规定不明确或是处罚很轻,不足以震慑之;违法代价很大,即法律规定的法律责任足够严厉、违法成本很大。这种情形下,铤而走险的人就会慎之又慎。基于此,需要理清我国现行立对虚假“降价”规制情况到底属于哪种情况。下面就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相关条款中看看我国法律对虚假“降价”的规制情况。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对虚假“降价”进行明确规定。仅在第四条、第八条、第十条,对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知悉真情权、进行了相关规定。据此,可依据第四条、第五条之规定,认定商家虚假“降价”行为违背“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第四八条之规定,认定商家虚假“降价”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悉真情权;依第十条之规定认定商家以次充好、虚假降价行为侵犯了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以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为立法宗旨,主要是保护卖方之间的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秩序。未对虚假“降价”进行明确规定,仅在第二条中进行了原则性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事实上商家相杀的情况下,消费可能“渔翁得利”也极可能被“殃及池鱼”。比如,低价倾销与假冒伪劣配套,看似价格低了,可是买到的却是假货次品;再比如,捆绑式销售,即我们常见的买一送一(多),似乎消费是占到了便宜,但因此可能改变消费者购买意图,本想要一个质高价高的,贪图有赠送就改选所谓“实惠”的,结果是物不所值,花了冤枉钱;还有违法的有奖销售现象,很多消费者冲着中奖去购买相关的商品,结果是反倒花了钱,根本没中奖。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谎称有奖”或“内定人员中奖”的违法有奖销售行为。其在中奖概率的设计上100%不会让消费者中奖。综上,经营者在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消费者往往深受其害。所论之情形不一而足,看似商家之家的战争,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被硝烟弥漫到了。
(三)《价格法》的相关规定如上面两部法律,《价格法》也并未对虚假“降价”进行明确规定。仅在第十四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不得为“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不正当价格行为”进行了原则性规定。上述三部法律均未对虚假“降价”行为进行明确规定,但依据“适用相近条款的”原则,我们可将相关近似条款作为追究商家虚假降价行为的法律依据。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三部法律的有关违背公平合理、诚实信用等“罚责”依违法情节严重程度惩罚方式依次为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有违法成本过低的之嫌。
三、规制虚假“降价”行为的相关建议
(一)修改相关法律。对虚假“降价”行为进行明确规定,通过列举描述和兜底条款对虚假“降价”行为进行详尽规定。以法律明文规定的方式警示经营者不得违之。同时,落实和明确行政主管部门的督管责任。
(二)加大违法惩罚力度。修订相关法律的罚责部分,加大对虚假“降价”行为的惩处力度。建议提高处罚额度,加入追求刑事责任的内容。同时,明确规定,政主管部门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三)专项整治。除完善立法,明确责任、严厉处罚外,还应针对“双11”等集中成交的节假日,对各大电商平台、大型集成运营商实体店进行专项整治。
4月9日有时评作者在《新京报》发表评论认为,“执法成本太高”是一个伪问题,环保局作为一个依靠国家税收来运转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部门,它的运转成本由国家财政负担,罚款不是为了让违法者为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成本埋单,更不是直接作为行政执法部门执法的“报酬”, 执法部门由此支出的应诉成本不能算到被处罚者头上。
从高维厂作为行政相对人的角度上看,当然,环保局作为行政执法部门是依靠国家税收来运转,而不用罚款来为其执法成本埋单,这样的理解并没有错。但是从环保局行政机关的角度讲,执法却是必须考虑成本,因为,环保局既然是依靠国家税收来运转,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是来之不易,当然会要求行政机关要节约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高效政府”不仅仅是说要行动迅速的高效率的政府,当然也包涵效益最大化的高效益的政府。
让我们从具体语境来评析本案,我们先谈谈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前为调查取证花费的20万元,环保局是否必须要花费20万元来调查取证,我们不得而知。但按照高效原则,我们希望环保局尽可能节约纳税人的每一个铜板,当然如果是必须付出如此大的代价也无可非议。但在高维厂不服处罚提起诉讼后,环保局特别聘请有关机构来进行现场勘测明显不妥,因为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被告及其诉讼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根据。如果是为了确保胜诉,可环保局在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后进行现场勘测得到的证据并不具证据资格,如此增加执法成本纯属浪费纳税人的钱,岂不是荒唐之举吗?所以,我们在此强调效益、成本意识,就是要求执法机关和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程序意识,真正理解其开支的每一分钱是来源于纳税人的观念,尽可能减少开支。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我们也要提出是否纳税人必须为违法者的违法行为埋单的命题?纳税人纳税所得是为促进公共福利,而为违法者的违法行为与公众期望不符,那么因此而产生的执法成本与诉讼成本是否应当由纳税人来埋单?本案中就涉及为调查取证花费的20万元和执法人员为保全证据而保护现场所花费的成本。笔者认为,这里涉及效益原则与公民权利冲突的问题。为了给予被处罚者正当申辩权和诉讼权,促进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执法成本的必须有必要付出,这也可以说这也是促进公共福利目的其中一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执法成本与诉讼成本应当由纳税人来埋单,执法机关不能转嫁成本。但是,如果违法者为不正当的目的滥诉行为使执法机关增加的执法成本与诉讼成本却不应当由纳税人来埋单,纳税人没有义务为违法者的故意掩饰违法行为的行为埋单,可以考虑由法院判决其承担执法机关为应诉所增加的成本。当然,在实践中界定比较困难,应当从严掌握。
当然,笔者并不是主张所有的执法行为都是必须权衡执法成本。执法首先要考虑法律的正确实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公民权利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才是应当尽可能地考虑执法成本,因为执法成本毕竟来自纳税人的纳税,节约成本也是减轻民众的负担,更好地促进公共福利。
通联: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 杨涛 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硕士
邮编:341000
关键词:成本会计发展规律
一、成本会计的发展是管理思想不断演进的产物
(一)20世纪前期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阶段
这一时期,美国许多企业为了应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经济危机,开始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其基本特点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精确测算工人们每一步、每个动作、每道工艺流程所需花费的时间,制订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和有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力争以最简单的操作、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投入,完成特定的任务。当时的成本会计配合泰罗科学管理的需要,引进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的技术方法。其成本会计的目的是在企业战略方向和管理决策已确定的前提下,协助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和节约的问题。在这个阶段,要求标准成本计算必须对全部成本计算进行全面地收集和合理的分配,使产品及其相关的费用能在已售的产品和未销的存货之间区分开来,强调以客观、明确的方法对全部成本进行分配。
(二)新管理科学理论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引进行为科学管理,注重“人”的因素。正如梅奥的《人的行为科学研究》和麦格雷戈的《企业中人的因素》中所强调的:应发掘企业中人的发展潜力,承担责任的能力,以及为组织目标而奉献的意愿。即认为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应以产品为中心,而应以人为中心,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求对组织的行为,以及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广泛地调查研究;让职工参与管理、决策,借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扩大企业利润。
二是增强竞争能力,优化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由德鲁克提出的,即企业建立合适的组织条件和运作方法,使人们能通过使自己的努力符合组织的目标而最好地实施自己的目标。
三是强调经营决策。管理的重心在经营决策,这是现代管理科学与泰罗科学管理最本质的区别。
著名的管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的过程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成功或失败往往是企业最大的成功与失败。c.w.杰斯曼强调有效的决策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合乎理性的逻辑过程。同时,在标准成本计算方面,还增加了现实性。把过去制订标准成本具有理想规范的倾向,即所谓“理想的标准成本”,改变为“现行的、可以达到的标准成本”。为了对间接费用进行控制,采用了编制“弹性预算”的办法,代替传统的“固定预算”。四是运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现代科学突飞猛进和大规模运用于生产,使生产力获得迅速的发展。同时,企业外部生产瞬息万变竞争加剧,因而,企业管理迫切要求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和高度适应性。五是采用系统管理。在现代管理科学基础上发展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其成本管理是全局性、决策性的,以服务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这与标准系统中的成本控制不同,因而有必要建立区别于传统成本会计的现代成本管理理论。
(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管理科学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管理思想受微观经济学的影响,加之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推进,使成本会计实践更为丰富多彩,技术方法日新月异,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
一是成本会计中的权变思想得到体现。目前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企业管理(包括成本管理)只用固定的数学模式,就可应付自如,而必须把各种现代管理学派的理论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权宜应变、灵活掌握,力求在工作、组织和人三者之间,形成最佳配合,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是信息经济学思想渗透于成本会计之中。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试图对信息的“需求”进行计量,而这种需求的计量是以信息的价值和提供该项信息所花费的成本为基础的。信息成本通常包括精确性成本和及时性成本两类,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容易确定。但信息价值的计量则较为困难,一般通过决策者所面临的环境、决策者可采用的行动、实现环境和决策者采取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此结果是环境和行动的函数)、决策者对于风险的态度或偏好因素构成的模型求得。从理论上讲,信息经济学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成本会计核算中不能片面追求“真实性”而不顾取得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否则就得不偿失。目前为止,信息系统的成本会计核算还难以准确的定量化,强化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分析仍将是未来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是理论得到应用。理论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系统,即“经管责任”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司组织中,“人”是相对于“委托人”而言的。股东把决策权交给总经理,总经理再把管理权层层分配给各单位的负责人,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树状”的委托责任系统。
成本管理系统的目标不再是“真实性”,而是委托人和人之间签订的合同经济效率,即评价一个成本管理系统是否有效的标准,应视其是否能及时、有效地促使管理人员实现企业原定的目标。因此,委托人与人之间订立合同的出发点:一方面要使部门的管理者(人)分担风险;另一方面也要起到对全体员工的激励作用。必须指出,对于成本管理系统的这种认识,是从委托人与人之间订立合同的活动中引伸出来的。这使成本管理工作者意识到今后成本会计系统,应当利用以预算为基础的合同和特定的差异分析模型。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重大突破。四是信息技术冲击和影响着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进入21世纪以来,与现代信息社会相适应的高科技突飞猛进,成本会计中的传统观念和视野,理论与方法等都显得有些不适应,信息技术通过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影响着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如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以成本为焦点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成本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理论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是各种成本管理方法不断交融再生的产物
(一)成本会计的发展体现了“整合”的内在要求
“整”是整体和整理。“合”是协调。“整合”是将全部资源,根据完整性、系统化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类文明、文化的多元与差别,使得整合对象不断扩大。整合不是排斥,而是建立在兼容基础上的壮大和最优,在取长补短中获得新生,这也是经济学中渐进式制度变迁的内在要求。制度变迁由渐进式和激进式之分,前者的变迁过程是缓慢和自发的,后者则具有革命性的特征。西方国家这两种变迁的制度之间是匹配的,而我国的制度变迁尚缺乏经验,加之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致使我国的制度变迁在激进与渐进之间往往难以协调。所以,容易出现国外“最优”的成本会计工具无法成功地移植于我国企业,究其根源就在于国情的不同。会计是环境的产物,从企业环境角度分析,影响成本会计整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技术因素。上个世纪推动成本会计整合的最直接的技术因素有适时制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适时制(Just-In-Time)的目的是消除不增值作业(N0ValueAddedActivities),减少浪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SIMS)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弹性制造系统(FM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等各个系统的集合。SIMS对成本会计的冲击表现在:传统的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机器折旧与研发费用增加),以及成本控制方法的整合变动(如各责任中心变为作业组,标准成本差异控制的效果减弱)等方面,本世纪对成本会计整合的最直接因素将是由智力资本所表现的各种技术要素。传统以节约为核心的成本会计理念是建立在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之上的,本世纪的成本会计发展将围绕品牌与技术标准的确立开展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整合与创新。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成本会计的功能将进一步扩大,未来成本会计系统的整合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技术因素。
(2)环境因素。在我国迅速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同时,环境、贸易摩擦等问题也迅速成为成本会计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些问题的诸多方面需要借助于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整合去加以解决。此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和技术的竞争,而更多的是规则的竞争,是对规则制定与参与程度的竞争。加强成本会计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工具开发与整合,并积极投身和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如会计规则、贸易规则等)的制定,将会在帮助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等贸易磨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人文要素。会计活动既受制于技术性的规定,如记账方法等,更受价值观的支配,其中人文因素的影响极为明显。成本会计是企业文化的体现,从构成文化因素的前提条件看,成本会计体系的整合状况体现了国家和地区的大众文化与社会习俗。就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其目标是要明确产权主体,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但如果片面强调产权改革而忽视人文因素的作用,往往会出现不应有的发展阻碍。上个世纪末理论界普遍认为,产权清晰的企业环境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成本会计界也围绕产权问题开展了各种问题的探讨,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创新概念,如产权成本会计、产权财务成本、财权等。这些成果普遍认为,经济的增长、企业的发展是技术与制度的产物,是以产权清晰为基础的,进而得出结论:一个产权不明晰的企业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其实这种认识也具有片面性,没有注意到文化差异和文化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符合科学研究方法观的发展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积极引进了欧美各国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同时在学术界的推动与支持下,几乎大部分的先进成本会计工具在各领域中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应用。但现实问题是企业在应用中客观表现出不太适应的倾向,迫切需要通过成本会计工具的整合来提高其应用的效率或效果。目前要注意研究、总结这些技术与方法应用中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企业特点加以整合与提炼。具体的思路是:理顺各种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坚持技术的有效性和方法的实用性原则基础上,实现成本会计工具之间的互补,以及成本会计功能的提升,获得整合的综合效应;围绕企业特定环境开展成本会计工具的“个性化”改造,特别是针对我国经济转轨环境与文化特征,实现成本会计工具的“本土化”。如何将我国企业已经获得的成本会计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提高,使分散的经验更加合理、系统,进而成为具有科学性的方法体系,这是现阶段强化成本会计整合的根本目的之一。优化成本会计的技术与方法,需要从研究方法上加以整合,寻求突破。成本会计的研究路径大致有两种: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细节;成本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为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项目建设数量日益增加。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项目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房地产开发中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竞争。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成为了施工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成本控制贯穿于施工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若想在园林绿化项目中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根据现场管理的实际情况,加强项目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合理降低项目施工管理成本。
1.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是房地产绿化项目成本控制最重要的阶段,随着设计工作的开展,工程项目的构成进一步明确,可以优化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所以一定要重视在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1)房地产绿地规划要与房地产总体规划同步进行、统一规划,使绿地均匀分布,绿地指标与功能平衡,方便居民使用。因此,要特别考虑房产原有地形、地貌、树木等因素,合理组织到规划布局中,尽量保留这些因素,略加完善使之快速成景,降低成本。
(2)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和习性确定适宜的速生树与慢长树的比例以及种植密度。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建筑周边的预留地,初建时密度一般要大一些,为后期树种的更替设计做出必要的考虑,节约成本。
(3)在树种选择上就深圳而言,应该以南方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南方特色。选择时除考虑采光、通风外,还要注重安全意识。可设计一些冠幅大的遮阴树种;避免用带刺和有毒的植物、容易染上病虫害的植物,影响居民生活健康。另外,在绿化布局设计上可采用大围合和小围合相结合的方式,实行人车分离,以保证居民的安全,同时可以保护住户的私密性。
此外,在建筑的南侧和北侧的配置是不同的:通常南侧光线好,场地大,可以多配置些落叶树种,植物长得健壮,冬天阳光可以透过植物,洒向地面;建筑北侧则以简单为主,不要配置大树,以常绿为主,尽量少用色叶灌木及开花树种。主要是考虑和建筑的关系。另外,大乔木不能紧贴建筑,距离5m为宜,大乔木种植最好避开建筑阳台的正对面,不要影响居民向外观看的视线。适时的考虑给1楼居民留些观赏点和观赏距离。
2.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随着工程的全面展开,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越来越重要。需要工程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落实成本控制的相关要求,合理的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等。栽植苗木的阶段要想控制好成本,就要对苗木栽植方法和技术措施非常熟悉,才能既快速有效地完成任务又降低栽植中的费用。
2.1 控制直接成本的浪费问题
(1)有效控制人工费施工项目中人工费一般为工程成本的20%左右,随着人工费的不断调整,人工费部分还在不断上涨。有效进行劳动力管理,不仅可以控制人工费,也可以保证工程质量。首先,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其次,要牢固树立起成本意识的概念,采用有效的劳动力管理措施。最后,施工企业应该明确项目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等责任和相应的奖励措施,奖罚分明,提高项目经理和项目组人员的积极性。
(2)科学控制材料费项目的材料费一般要占工程总成本的60%左右,应重点进行材料控制。材料控制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两方面。材料用量的控制必须要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如果材料超出限额,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使用降低材料用量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或使用新材料;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材料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损耗。在材料价格方面,应建立供应商合理评价体系,选择合格供应商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样既可以合理降低材料的价格,也可以保证获得优质材料而保证工程质量。
(3)合理控制机械费明确机械费用控制的目标,探索机械费用控制模式。如实行工、料、机进行综合承包。对那些不具备工、料、机结合承包的机械作业,可按照机械台班产量定额实行定额管理和制,根据合理的节奖超罚比例进行分配。对不能直接计算完成产量和机械物化消耗的机械岗位,则可以与附属辅助班组的分配办法结合执行,但要防止人为性和随意性。
2.2 加强质量管理
现场施工质量控制就是通过现场施工过程中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手段,确保工程合同所规定的质量目标能够实现,以及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园林绿化工程的规范标准。主要通过:
(1)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确保施工质量;
(2)严格控制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的质量,如选择合格供应商,正确传递采购信息,严格进场物资的验证;
(3)施工过程的控制,使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都符合质量标准,对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施工,并按照质量标准严格检查;
(4)注重园林工程后期养护管理,尤其是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管理。
2.3 严格合同管理
健全管理机构体制,提高人才管理的管理能力,注重合同细节管理,健全法律体系,提高承发包双方对合同的法律认识,加强施工合同索赔管理工作,在签订合同时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分析合同变更和索赔的可能性,采取最有效的合同管理策略和索赔策略。
3.其他阶段细节的成本控制
3.1 编制苗木清单,控制细节成本
某些房产项目绿化工程招标过程中,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时依据设计图纸中的苗木清单表进行编制,因部分设计苗木的规格口径与通常报价规格口径存在较大差异,结果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投标报价现象,给评标工作及成本控制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因此在编制苗木工程量清单时,应注意:
(1)乔木及灌木规格划分应符合市场价格档位。如红枫设计图纸中地径为3~5cm,因3cm、5cm市场价格相差较大,因此在编制清单时应按3~4cm或4~5cm分别设置清单项目;(2)灌木类数量应符合景观要求,应注明每1m2种植密度;(3)地被植物类计量单位须明确,是“芽”、“株”、“丛”、“平方米”等;(4)水生植物须注明每丛含“芽”数量;(5)注明其他重要参考指标,如主干分枝点、分叉数、蓬型等指标的明确。
3.2 自寻景观材料,减少中介成本
营造房产景观所需的主要景观材料,尽量自行寻找苗源,拓展优质苗木资源,且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很好的控制成本。虽然过程艰辛、耗时较大,但是优质苗源的珍稀性,决定了这项工作的价值。如某房地产项目主入口营造过程中,从找苗源开始,到大桂花进场,前后联系了十几个苗商,看了30多棵大桂花,历时3个多月,最后选中1棵。材料成本的节约,是降低项目成本的关键。在购买景观材料时,要通过市场行情的调查研究,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择优购料。
3.3 权衡植物材料成本,节约建设费用
在选择植物材料时,应做到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用本土苗,树木也不可盲目追求大树,即可有效控制成本中的材料费。
如笔者参与的该项目,虽然景观招标工作已经完成,但是笔者仍然时刻关注其苗木报价,在即将种植银海枣时,发现施工单位的报价为81650元/棵,共计16棵,总价为1306400元。然而市场采购价远远低于该报价(大约仅需50万左右),如此高的利润,究竟该如何节省下这笔费用?首先,笔者立刻通知施工单位暂停采购该种苗木,与其沟通该种苗木为海南树种,不易成活;同时,笔者与景观设计师多次沟通,在保证景观效果的情况下,设计师建议改为蒲葵,满铺种植,共计44棵,每棵的价格约在600元,共计仅仅26400元,最终节省128万元。
3.4 掌握政策法规,节约投资费用
做房产的前期工作,把握政策的时间节点存在着较大弹性。如果能与当地有关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好,不仅可以大大节约投资费用,同时还可以改善实际应用效果,提高房品质量。
(1)要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及各种相关政策法规;
(2)要经常与有关部门沟通,对相关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和掌握并取得他们的认同,两者缺一不可。
(3)要结合实际工程,从各个环节抓起,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不断地总结成本控制的方法,用较少的费用建成具有较高功能的园林。
4.结语
园林绿化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项目全过程管理中,是影响施工企业社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施工企业应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严格的项目成本控制方法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同时吸取先进的施工工艺技术和优秀的管理经验,合理降低施工成本,从而充分发挥出园林绿化项目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这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大学来说,如何能让培养的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具有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以后能很快成为旅游业各个部门的中坚力量,是摆在面前的无法回避的时代重任1。因此,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局出发,对旅游管理本科的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者们在探索如何将教学的效果发挥得更好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态化课程观,即课程生态观。从生态学角度思考课程问题,为我们研究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新视野。
一、课程生态观的内涵
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 Cremin于1976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2。它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探寻实现最佳教育生态结构的途径和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教育界开始运用生态的整体观理论研究教育问题,并提出了课程生态观的概念。课程生态观是从生态学角度思考课程问题,有利于促进课程理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及学生持续和全面的发展,它充分考虑了人与课程的关系。课程生态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发展,它既是一种课程理念,也是一种课程实施策略3。
基于课程生态观的理论,传统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符合生态化课程的理念,需要改变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而学习态度和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进步4。
二、生态观视角下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
课程生态观的确立,是课程改革的必然发展。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必然要转变观念,更新角色。在生态化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应发生根本性改变。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以及学生心灵的影响者、激励者和鼓舞者5。生态化课程也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创建适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性的学习环境,建立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传统的学生角色。
(一)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基于课程生态观,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角色转变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从过去课堂的主宰,变成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和共同参与者。教师不只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教材的控制者、成绩的评判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激励者、合作者。学习新知识已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双方都是课程的探索者、开发者和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树立起人本意识,教学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道德情感,要对学生高度信任,适度宽容,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6。同时,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被动学习、记笔记、完成作业,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显示了师生平等的民主性。
(二)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首先,学生应由聆听者转变为思考者。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动和支配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聆听的对象,教师把学生当成承载知识的容器,而不是知识的积极获得者。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缺乏主动意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经常放弃自己的见解而追随教师的观点。信息社会的到来,尤其是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机制的形成,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学生可以利用公共信息库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更为简洁。这种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学生开始被关注、被尊重,这也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间。
其次,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获取者。传统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学习缺乏动机和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认真、不深入思考学习内容,在师生的角色定位上形成了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是等待被灌输。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得到的知识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放弃了作为一个主体者的思考、探索的权利。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除了老师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来获得知识,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学生可以与教师平等交流7。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促进学生思维、情感等方面发展,使他们在参与教学中确立创新精神。网络的开放性,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学生在充分掌握信息技术的前提下,可以自己收集资料,发现问题,掌握知识,进而解决问题,在这种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生态观的体现,要放眼未来。
(三)传统课程与生态化课程的区别
在师生关系上,原来是以教师为中心,现在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过去是学生个人学习,而今提倡合作学习;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过去是学生接受学习,而现在是探究式学习。面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明显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形成自己新的教学行为。这需要教师积极探索、主动适应变化的情况,创造出新经验,取得新成绩。在现阶段旅游教学中,发挥学习者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了主要任务。教师的教学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因此,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应努力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逐渐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本科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自中小学阶段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致使在课程学习当中,对于教师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并没有太大的意见8。即使很多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但创新的切入点在哪,创新的程度有多大,学生也无法把握。笔者曾连续在几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做过问卷调查,对于教学手段和方式、内容高于教材的做法,90%以上学生明确表示欢迎。当实际根据问卷所设计的思路和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的时候,却有高达80%左右的学生表示无法理解、不感兴趣。这种矛盾现象的出现,单纯用教师的创新不足明显是无法解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现有的教材为基础,努力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和指导学生参与和配合9。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一)案例带动法。在教学过程中,当某部分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可以随堂安排若干有针对性的旅游业实际经营案例,安排学生参与进来进行学习和讨论。学生可以分成若干组,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况依次发表意见或者进行对抗性辩论,通过互相学习和辩论,加强学生对旅游业实际状况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二)任务带动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若干课后任务,并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可以是旅行社市场调查、旅行社产品开发、饭店营销活动等具体内部运行情况,也可以是宏观的分析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等问题。当学生按照分组情况完成任务后,每个人都提交一份任务报告,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随后,抽出专门的时间,各小组互相阐述和交流、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三)情境带动法。由于旅游业的服务业性质,人与人之间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场合随处可见。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章节情况,提前指定或随机挑选学生来模拟一定的业务操作场景,可以是门市接待,可以是外联推销,也可以是旅游投诉处理。总之,通过情景的模拟,调动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学习积极性。在此过程中,使其体会到旅游业各部门的具体业务流程及特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日本;民治维新;法律移植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08-01
日本民治维新时期,法律移植成功的要素,不仅在于其高超的技术,例如对移植对象的选择、法律移植本土化的改革,也在于日本民族特有的国民性,及其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一、日本的国民性分析及其对法律移植的影响
早在孟德斯鸠的专著《论法的精神》中,其既已设立了专章“法律和构成一个民族的一般精神、风俗与习惯的那些原则的关系”来阐述法律与国民性的关系。文章也试图以此种方式阐述其之间的联系。
(一)地理环境导致日本国民更具有忧患意识
自然主义思潮中的地理环境论是指地理环境是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气候、空间地理对人的体质、性格、国民性的影响。
日本地处亚欧大陆东端,四面环海,境内多山,四季分明,雨量较多。并地处太平洋火山带上。由于此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其国内资源短缺,火山、地震频发。因而,日本国民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
(二)经济制度使得日本国民善于效仿和继受
日本的经济属于外向型产业,对他国依赖度较高,这使得其国民具有深刻的拿来主义,资源不够时,将目光投向海外,是其一贯的选择,在这种单向依赖关系中,日本国民崇拜权威,尊重强国,擅于继受和效仿。民治维新初期,日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效仿的对象本来源于法国,但经过一番考察,最终,日本政府选择了普鲁士德国。
(三)多元的文化导致日本国民的包容并蓄
日本的文化就犹如其国家的语言一般,乍看之下,有着浓重的中华文明的痕迹和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深刻的打上了“舶来”的烙印。但是若你细细品读,却会发现这是完全不同的文字、完全不同的景象。来源中国汉字草书的平假名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读音和意义,源自近代西方的语言发音也加入了日本独有的发音特征和拼写方式,一切取材于林的细枝末干不知何时已经重新组合,焕发了新的生机。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日本国民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相较于传统的中国更为包容并蓄。
二、民治维新中日本在法律移植对象上的选择
在法律移植对象的选择上,日本不仅派出官方考察团赴欧美各地进行实地考察,还着手翻译西方各国法典,开办法律学堂,以期对西方诸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以此来客观、理性的选择更适合自我的法律移植对象。正如前文所述,大陆法系中的优秀代表成为了日本法律移植的主要对象,但在发电编纂时,也海纳百川,多方吸取经验。例如《民治民法典》参考了欧洲十八国的民法典,《民治商法典》也吸收了英法商法典的精华,同时,保留了日本商业中的传统习惯。这种多元的法律移植及广泛的借鉴各个区域的法律制度,对日本近现代的法治进程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民治维新时期日本法律移植及其本土化
法律移植的“本土化”,简单说来,是指对“拿来”法律制度,经过修改,使其更为适应本国的的过程。民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法律移植更为注重本土化,与西方国家不同,日本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长期以来,家族本位、恪守尊卑的精神占据社会主流地位。这种社会形态的不同,也导致了在法律适用上的不同。以当时“六法”中的民法典为例,以法国民法典为蓝本的旧民法典(也叫保阿索纳塔民法典)一经公布,即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在最初主持者江藤新平“误译亦不妨,惟需速译”的指导思想下,旧民法典基本上照搬自法国民法典,完全违背了日本原有的风俗民情、传统习惯,尤其在家族法方面,忽略了日本所固有的以家族为本位的家族主义,而照搬了法国以婚姻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社会伦理法。也难怪其遭受各界评批,并最终导致实施流产。而与此相对应的“民治民法典”在旧民法典的基础上,在家族法部分保留了大量的传统习惯,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家族制度被保留下来,“民治民法典”在财产权部分的时代性和家族法部分的封建性都与当时的日本社会环境高度贴合,因而,得以适应,对当时日本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经济都起到了正面的影响。其后颁布的《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也较好地适应了彼时的日本国情,至此,日本所移植到“六法”也成功的建立起来。
四、结语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日本民治维新时期,之所以能够取得法律移植的成功,一方面是日本国民性及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本身具有非常有利于法律移植到成功,另一方面日本总是能较好的将国外的法律文化、制度、技术与其自有的社会环境相融合。这给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的带来了莫大的启迪。当前,我国应该秉着兼容并蓄的态度,虚怀若谷,引进外来法制,做好法律移植本土化,否则,法律在中国这个法律文化博大精深但又略显传统、保守的国度里,任何外来法制都必定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刘玉拴.日本国民性对中日关系的影响[M].辽宁,2011.
[2]邱思广.关于法律移植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以近代日本民治时期的法律改革为例[EB/OL].
[3]薛理雨.论日本近代的法律移植[EB/OL].
[4]李凌燕.日本的法律移植与比较研究[EB/OL].
关键词 傣族舞;三道弯;特征;藏族舞;朝鲜舞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佛教传入前的鬼神崇拜的原始信仰残余也依然保存。这种交织的宗教观念影响着人们劳动生活,也反映在民间舞蹈活动中。古越人的遗风――关于古越人的习俗,有关百越民族史的专家们概括为:“蛇、鸟图腾、断发文身、习水使舟、巢居、种植水稻、语文不同、喜食异物、善铸宝剑等。”这些特征和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实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今日傣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与审美情趣中,依然保存有诸多古越人的遗风。
傣族喜欢水,爱洁净,勤于洗濯,而炎热的天气,辛勤的水田劳作,更加深了人们对水的感情。水边的洗发、编梳,对水的感受与表现,傣族姑娘的对水的深切体验与民族的传统息息相关。傣族有许多与水有关的节日活动,如年节时,人们要赛龙舟、比划船、泼水节等,这些都是“习水使舟”古风的延续。而说到蛇、鸟图腾时,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傣族民间舞蹈基本舞姿中“三道弯”的造型、柔软如水波的臂部动作,以及各种孔雀舞的优美形象。当然,人民喜欢孔雀舞以及这种舞姿动态的形成,虽和信仰小乘佛教的宗教影响有关,和王公贵族以及头人的爱好和推崇有关,但根本原因,则在于两千年前其先民对鸟、蛇图腾的崇拜,和由此发展而来逐渐深化的民族审美心理。
一些云南的考古学者认为:“今日傣族人民的舞蹈,若考其渊源,有着很长的历史可寻。他们的优美舞蹈动作,从云南出土的历史文物上可以找到印证”,云南晋宁石寨的出土文物(战国末、汉代初期)中“鎏金盘舞青铜扣饰”和“四个舞俑青铜器”“这两件器物上的舞蹈动作,简直就像今天傣族的‘三道弯’舞蹈造型”,西汉初期青铜文物上显示的一个奴隶的形象,“她的发式与今天傣族未婚女青年一模一样”。 因此,参考古文献的有关记载,借助出土文物和考古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结合仍在流传的傣族民间舞蹈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弄清傣族舞蹈的源流及其演变。
从以上书中可以看出,傣族舞“三道弯”的形成有其渊源,它不但与古越人的“蛇鸟图腾”,“习水使舟”等习俗有关,还与傣族人喜欢水,喜欢孔雀,喜欢穿短上衣,下裹长筒裙有关,也与他们的有直接关系。傣族民间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来自他们劳动生活的环境,来自他们传统的审美情趣。小乘佛教传入后,宣扬的“唯我独善”,以佛祖为榜样的积德行善,多布施以修来世福等思想,和原有的传统观念相一,形成傣族人民平和、善良的性格。自然环境、劳动生活、民族性格、审美心理,融为安详、舒缓的动律,贯穿于舞蹈_动律和表演之中。
傣族舞蹈的基本特征“三道弯”是傣族舞富有雕塑美的典型基本特征。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到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曲的膝、膝至胯。
傣族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奏中,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和左右轻摆,舞步的踏或跺,看似着力而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等,是动律的基本特征。这种均匀的舞蹈动律中,有孔雀的轻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缓、稳健的步态,更有舞蹈者的生活感受和创造。而且,这些动态形象,是在象脚鼓、、钹等乐器和谐击打的伴奏乐声中,像河水、小溪汩汩流淌,赏心悦目,沁人心脾。伴奏乐器有:象脚鼓、、钹等。其中,主奏乐器是象脚鼓,顾名思义,鼓的造型很像大象之脚,音色和敲打的方法也很别致。可用两手轻重拍打鼓面、鼓边,可用单指、双指敲打鼓边,以发出“崩、巴、比、泼”等音响形成各种鼓点,紧密配合舞蹈表演中的动作变化。鼓的节奏平衡,绵延的乐曲和舞蹈均匀的动律相响应,增强了安详的气氛和热带的风情。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论》一书中,冯百跃提出:“追溯其源,前者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而一顺边的美,则源于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才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从古越人的鸟图腾到今日傣族的孔雀崇拜,是千百年来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发展,由于该地区适于孔雀生活和繁殖,傣族人民才能够仔细观察孔雀,从而进行孔雀舞的艺术创造,并于后来融入了宗教因素。孔雀的自然形态也有三道弯的特点。”
就我本人而言,我很赞同冯百跃的观点,傣族舞“三道弯”的体态不仅有顺势的,还有拧身的,这主要表现在身体与头、腿与手臂等的倾斜方向,不论在地面,或是蹲,或是站立,还是跳跃,都保持“三道弯”的体态。
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还体现在舞姿造型上。过去,我们比较多地讲述“三道弯”和手臂各关节的弯曲,而忽略手与脚同出一侧时形成的“一顺边”的特点。追溯其源,前者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而一顺边的美,则源于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才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从古越人的鸟图腾到今日傣族的孔雀崇拜,是千百年来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发展,由于该地区适于孔雀生活和繁殖,傣族人民才能够仔细观察孔雀,从而进行孔雀舞的艺术创造,并于后来融入了宗教因素。孔雀的自然形态也有三道弯的特点。当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桠上,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态正好是三道弯,从自然科学角度上看它的骨骼结构,三道弯与弯曲的特点就更加鲜明。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孔雀形象,不仅在舞蹈中,就是在傣族织锦、饰物上的孔雀图案,也多是三道弯的形象。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 旅游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一、实施合同法前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合同管理状况
1.基本不订立劳动合同。在旅游企业中,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情况较普遍,在旅行社行业几乎不签订合同,就算签订合同也只约束劳动者而不约束企业本身,酒店行业相对做得较规范,但同样存在不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事件。旅游企业普遍没有组建工会,涉及旅游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和保险福利等内容缺失,造成他们维权难,这个现象在旅行社行业尤为突出。有些旅游企业即便与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合同不规范问题极为普遍。还有些旅游企业将签订劳动合同作为应付劳动监察的手段,根本不按合同的约定办事。
2.实际工资低于合同工资。旅游企业为了规避法律法规,往往在合同中无明确的工资说明,有些旅游企业虽然签订合同时做了工资说明,但却以种种理由克扣劳动者的工资,使其实际工资达不到合同工资。整体上,旅游市场上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就旅行社行业中的导游人员来看,很多城市的导游人员基本没有固定工资待遇,只有带团补贴,而酒店中的服务员有的还达不到酒店所处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
3.大量使用廉价实习生。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有迫切的实习需要,所以旅游企业可以随意的使用在校学生,这种现象在酒店业里比较突出,而且这些在校实习生在旅游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是正式员工的三分之一,严重损害学生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实习的需要,学生往往都选择沉默,就更加放纵了旅游企业的行为。
4.规避劳动法规定的义务。在实施前,很多旅游企业研究了新劳动合同法,对即将对旅游企业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在法律实施前就做了大量的改变工作。比如为了规避劳动法规定的义务,与原有的非核心部门的员工终止长期合同,改与劳务公司签合同,不直接与劳动者签合同,而将旅游企业与劳动者的实际用工关系转化为劳务派遣关系,使得“同工不同酬”现象比较严重。如酒店里正式员工和未签订合同的员工的劳动报酬差距较大,不能在酒店享受社会保险福利等应享有的权利,比如旅行社要求劳动者加班完成额外的工作任务,却不向劳动者支付加班的薪酬等现象较突出。
二、实施对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影响
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应该按照人力资源从进入企业到退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分类,即按照人力资产“投入-工作-发展-退出”的行进过程进行成本项目的分类。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应该包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五大类。
1.对人力资源管理取得成本的影响。取得成本是企业在招募和录用人力资源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一方面,劳动合同法对于试用期和服务期的严格限制、对于劳动者辞职权的扩大和对劳动者解雇保护的提高等变化,都使得旅游企业必须加强对劳动者入职环节的管理,增加了旅游企业的劳动力取得成本。但同时,合同法对合同期限等的规定,也可以使劳动者的流动性减少,从而可减少保障成本。另一方面,《劳动合同法》通过规定强制缔约与加大违法成本的措施,来引导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以保障劳动者权益。这使得用人单位不签订合同将面临强大罚则。用人单位为了节省社保费用和经济补偿金而逃避此项定约义务,将会使用人单位面临严厉处罚。
2.对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的影响。为提高人力资源的技能而发生的费用称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包括岗前培训成本、岗位培训成本和脱产培训成本等。劳动合同法对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劳动合同对在岗派遣人员培训要求的规定,将增加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但是另一个方面,旅游企业可以与员工订立培训协议,为员工提供专业培训,并支付培训费用,并要求员工为旅游企业服务,员工违约则可以要求员工赔偿等,这些规定可以为旅游企业挽回一些培训损失。
3.对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影响。使用成本是企业在使用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企业使用成本主要包括维持成本、调剂成本和奖励成本。劳动合同法中对最低工资、加班情况等的规定,会导致旅游企业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增加。
4.对人力资源保障成本的影响。保障成本是包括健康保障、劳动事故保障、退休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费用,作用是保障人力资源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劳动合同法中对用人单位解除合同的硬性规定,会导致旅游企业对员工的保障成本增加。当然它的存在使得在职人力资源有安全感,从而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得员工更加积极地努力工作,产出的效益增加,从而给旅游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旅游企业可以通过更好地提供劳动安全保障措施使劳动事故保障成本降低。
5.对人力资源离职成本的影响。离职成本是指由于任职者离开组织所造成的费用损失。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空职成本等。留住优秀人力资源是降低这一成本的最好方式。劳动合同法规定,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满,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劳动者不同意续签外,用人单位终止合同时均应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法》与现行规定相比,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将有更多法定条件。《劳动合同法》扩大了经济补偿金的适用范围,这使得企业解约成本加重,扩大了经济性裁员的范围,同时对经济性裁员应当优先留用谁的问题做了强制性规定。
三、结论
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成本在经营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由于劳动法对一些地方规定不具体,可能旅游企业还“有机可乘”,但是《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对旅游企业就产生了很大的约束。当然,劳动合同法不只是给旅游企业带来危机,同时也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机遇,从另一个侧面讲,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减少员工流动性,旅游企业将能更好地培训和使用员工而不怕培训完后员工流失,这正是旅游企业一直以来都想解决的问题。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旅游企业都“惧怕”劳动合同法带来的对人力资源的负面影响的,对于一些真正需要和善于开发人力资源的旅游企业来说,将更具有竞争优势,这些企业会更加希望劳动合同法能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所约束,《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更能增加旅游企业与旅游从业人员之间的信任感。
参考文献:
[1]俞捷,陈桓.新劳动合同法给民营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J].经营与管理,2011,1:13-14
一、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1.成本管理意识弱
由于煤炭企业长期粗放式的开采模式,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高污染、高投入、低回报的成本管理现状,这种现状就直接造成了企业成本管理意识低下,管理理念落后的局面,这直接影响了成本管理的实施与效果,使成本管理流于形式。煤炭企业自身管理的意识较弱,很多企业仅仅是依靠国家制定的章程进行相关的管理,这大大削弱了管理的效果,使管理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广大的员工不能在管理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应有的积极性,不能起到管理的监督督促作用,降低了管理的效果。
2.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
煤炭企业的成本管理只有在一定的制度保证下才能充分的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保证顺利实施。而现在的煤炭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成本管理制度体系,使各种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参考标准,这就不能制止很多市场混乱的现象,使管理的措施得不到保障。在很多煤炭企业中,虽然采用了一些影响的制度,但这些都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自身的实际,不能充分的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这种不符合企业的制度会严重束缚管理的手段与效果。很多企业只是将制度进行张贴,没有进行相应的深入教育与培训,使制度趋于形式,员工根本不了解制度的实用性与适用性,不能很好理解制度的内涵,这就阻碍了制度的顺利发展,影响了制度的效果。
3.成本核算方式无法满足管理需要
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还是传统的以最终产品为唯一对象的会计核算法,这种方式只注重了单一因素的影响,成本核算也仅仅停留在最终产品核算这一层次上,没有深入到每一个生产作业环节。这就大大限制了成本核算的全面性,也就不能为企业的生产作业分析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在成本管理方法方面,过分依赖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传统成本会计系统局限于提品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管理人员所需要的资源、原材料、生产、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各个生产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无法满足企业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
二、煤矿企业成本管理中充分履行税法的途径与措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充分履行税法,深入贯彻税法精神,执行税法的相关要求,才能不断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实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税法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与改进之中,这就需要煤炭企业与时俱进的进行相应改革适应税法的新要求。
1.不断加强税法教育,增强纳税意识
煤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企业的发展如果离开社会就没有发展的意义,也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企业只有充分符合社会的要求,履行规定的社会责任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企业的优良发展。依法纳税是每个企业的责任与义务,是企业对社会应做的贡献。在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只有充分加强税法教育,将依法纳税思想培养成每个企业的义务,提高企业纳税的热情,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依法纳税的行为,这样才能更加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深刻理解税法精神,正确执行税法政策是每个企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建立相应的纳税激励机制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促进纳税的顺利进行。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激发企业纳税的激情与热情,这有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规范的纳税行为对于在煤炭企业行业中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模范纳税企业可以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促进其它企业的学习与跟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于纳税中的偷税漏税等不规范行为,一定要给予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其在今后的使其杜绝不法行为,形成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加强税法人员的素质培养
税法人员的素质对于税法精神的贯彻与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税法人员的道德素质是税法活动依法进行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使各项纳税行为真正得到贯彻,道德素质过低则不法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提高税法人员的道德素质对于合理履行税法责任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加强税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对于税法的履行也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艳梅,用方军.浅析企业成本控制.现代商业.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