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针灸推拿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导致针灸推拿在国内外的应用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各医疗领域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对于针灸推拿的教学质量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针灸推拿学教学模式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的模式,并在结合实际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来进行实践平台的构建,还能够对现有的针灸推拿教学模式起到良好的优化效果,从而起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的。
一、针灸推拿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尚无统一的培养标准。近年来针灸推拿技术的应用范围虽然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其人才培养目标也被各高等院校跟社会所认可,但是开设针灸推拿专业的院校还存在有比较大的差异,有着是职业技术院校,有的则是本科院校[1]。个院校之间因为生源的差异性以及教学水平的差异性,也就使得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有一定的人才培养标准缺乏统一性的问题,对于该专业的发展也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并难以获得良好的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二)教学资源匮乏。针灸推拿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医中药学,其也是自然科学跟人文科学相融合的知识体系。但是我国现阶段开设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也多为中医药院校,并存在有社会资源匮缺以及实践平台不足等诸多问题。此外中医院校自然学科跟人文学科相对比较薄弱,学生们的知识面也相对比较狭窄,也就难以获得良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效果,并无法很好满足针灸推拿专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三)教学内容局限性比较大。在现有的针灸推拿专业中还存在有专业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更新缓慢以及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着临床教学经验不足的情况,这也就导致了在具体的针灸推拿教学过程中存在有比较大的局限性,部分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理解,这也是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基于实践平台创新针灸推拿专业教学模式
(一)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跟优化。为了获得良好的针灸推拿教学效果,还需要同时做好基础理论跟基本技能的训练工作,这样才能够实现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在课堂上通过教师们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梳理、模型展示以及学生提问等多个环节,来让学生们的理论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为后续的临床实践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2]。目前我国中医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开设课程的局限性比较多,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效果,这也就需要在进行针灸推拿教学过程中进行西医理论以及社会人文类学科课程的适当增设,借此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针灸推拿专业体系模式。
(二)进行多种教学资源的统筹管理。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教学模式中虽然能够获得良好的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但是因为中医理论、针灸推拿等基础理论相对比较难以理解,部分知识跟西医还存在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也就导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就需要对针灸推拿专业课堂教学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形象化教具的应用以及多媒体演示的模式,能够使得一些抽象的中医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化,并能够帮助学生们对这些中医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此外通过增设读书交流环节的模式,也能够促进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现有的中医理论多来自于经典文献,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对这些经典中医文献的阅读,才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相应的针灸推拿理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们还可以通过讲解经典的模式,让学生们在结合自身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经典文献的阅读,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模式来进行经典文献的推荐以及交流,从而促使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并能够掌握相关针灸推拿知识的精髓。最后教师们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知识竞赛的模式,来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这样也能够促进学生们的针灸推拿学习兴趣跟爱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给予其实践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进行实践途径的整合,并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在具备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还要求教??们将学生实践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点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多种实践平台的有效整合,并需要适时来让学生们进行相应的针灸推拿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们充分领会到针灸推拿的奥妙跟内涵,从而获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之中,还需要对以下几点实践途径进行有效的整合:①积极进行校内实践平台的建设,来给予学生们进行实践机会的提供,并使其能够成为优秀的临床应用型人才。②进行校外实践平台的扩展:对校外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俩将学生们培养成社会医疗服务中的优秀人才。③进行社区实践平台的建立,并进行医疗服务站的成立,来让学生们定期在社区中进行针灸推拿以及宣传,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们进行专业信心的树立,并促进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 自我剖析
1、MBTI测试结果
MBTI人格动力测试结果是INFJ型(内向+直觉+感觉+判断)
对INFJ类型的人来说,重要的是能忠实于自己的预见。在恬静的外表下,他们对人生重要大事有着更深的信仰。积极分子们(INFJ人有这种倾向)不是为了个人的辉煌或政治权利而工作,而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而战!
INFJ人是不容易受人牵制的,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易被愚弄欺骗。虽然INFJ人很通情达理,并富有同情心,但是他们对朋友却是很挑剔的,这种友谊是以相互间的利益为基础的。
INFJ人对语言的熟练表达和交际的才能有自己的诀窍,再加上INFJ人的那种无需过多言语表达的敏感性使得他们能与人们很好的交往。当然,在写作,咨询,公共关系甚至政治领域都有INFJ人的一席之地。
对INFJ人的描述:
富有创造性和独创性,独立自主,细心周到,热情细腻;全球化的思想家有独特的洞察力,并有高涨的热情;细致谨慎,深思熟虑;有计划有组织,有生产能力的,有决策力的;有节制,有礼貌。
2,自我认知
优点:偏内向的性格使我少一份张扬,多一点内敛。做事仔细认真、踏实,稳重,准备充分,有条理,不打无准备之战。与同学相处融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劣势:交际能力相对较差,缺乏自信心和冒险精神,积极主动性不够。做事缺乏恒心,常常半途而费。体质较弱。
3.自我调整:
加强与他人的交流沟通,积极参加各种场合各项有益的活动,勇于表现出自己的一面,使自己多一份自信、激扬,少一份沉默、怯场。正所谓能战胜自已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已的体质。
二.环境分析
总体方面:中医在中国虽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目前还并不能完全被所有人接受。更有人大肆呼吁取缔中医。可见中医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这些人为它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它走得更长更远。
学校方面: 学校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和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是所二类学校。师资及教学质量自然不能与一些大学相媲美。这就更需要我们不懈努力,以加强自身的学习实践,来实现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专业方面:针灸推拿是祖国医学的传统医疗手段,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明星,堪称“中华一绝”。这种回归自然的古老医疗方法倍受国人青睐,也正在被国际医学所接受并认可,针灸推拿技术作为中医走向世界的排头兵,更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具有不可估量的前景。
作为国粹的针炙推拿专业被大众公认为未来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专业。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既会针炙又会推拿,同时还会开药方,相当于教给我们三套本领,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扩大了学生的就业范围。
学生毕业后,可到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及各级针炙推拿场所从事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可以自己创业开办个体特色门诊。可以参加一些评议培训班如日语、英语等到外国从事针炙推拿职业。
以上是针灸推拿专业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正文,仅供参考。若需要更专业的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请在职导网直接免费向职场导师寻求职业指导。
关键词: 就业导向 特殊教育 针灸推拿专业
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90%以上有视力障碍,他们选择的专业是一种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运动,专业特点决定他们在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如基本的指力、臂力、腰腿力等整体力量和肌肉伸缩能力,与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素质练习有异曲同工之效。
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是接触社会非常有效的途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使他们与社会广泛接触,参加集体活动,树立时间观念,使残疾人感受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使之获得满足感和自尊感,有利于消除忧郁感和自卑感,治愈精神身体创伤。
体育运动是康复保健的基础,也是康复保健医疗的一种指导思想。在针灸推拿专业体育课教学中,将练功课、康复治疗、体育教学有效融合是完全可行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改革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这些视力障碍学生的康复治疗和就业,这种体育康复治疗的理念其实就是国际上“第三医学”概念的具体体现。
另外,视力障碍学生在身体机能等各个方面,各系统的功能都呈下降趋势,并且由于功能上的缺陷容易产生忧郁感、自卑感。这不仅表现在速度、灵敏、耐力等素质上,而且反映在内脏机能上。因为身体机能和运动功能的下降,进一步限制了视力障碍学生进行体力活动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可能性,所以对他们进行合理的体育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避免他们残疾部位的肌肉萎缩和神经坏死,而且使他们的身体机体获得改善与发展。人体是一个整体,各部位各系统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即使难以恢复的肢体运动功能,由于其他部位功能增强了,也能得到部分功能的代偿。
将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的体育课、保健康复、练功课(活动操、基本步势、俯卧撑、少林内功、易筋经、八段锦、器械练功)进行有效融合,形成一整套适合视力障碍学生使用的锻炼方法,通过特定的姿势动作,并配合呼吸运动及借助其他器械强身健体、锻炼功力,主要目的是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专业技能,包括基本的指力、臂力和腰腿部力量,以及对力的体验、把握和运用。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具备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身体锻炼方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身体素质、专业技能,既有利于当前社会对医疗、保健按摩的要求,又能突出盲人按摩专业以技能为主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盲人就业的愿望,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实现视力障碍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的成果。
这种将体育课、保健康复、练功课(活动操、基本步势、俯卧撑、少林内功、易筋经、八段锦、器械练功)相关内容有效融合, 形成的“三位一体”练功课教学模式,加强了体育教学贴近针灸推拿专业所需求的优秀人格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技能素质、社会适应素质、体适能素质的培养,落实了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操作程序。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最终使视力障碍学生身心和谐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位一体”的练功课教学模式紧紧围绕“提升身体素质,重注重专业技能”,在保证体育教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这与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相符,即满足国家,企业、百姓三方面的需求,具体做法是推动“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和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是不谋而合的。同时,构建与专业相适应的专业素质、体适能、职业病预防、社会适应、心理因素等教育体制,从学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角度,增强学生的就业优势,突出针灸推拿专业的体育保健和体育康复的机能,拓宽专业口径与方向,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和竞争能力,使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这样既有利于达到当前社会对医疗、保健按摩的要求,又能突出盲人按摩专业以技能为主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盲人就业的愿望,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实现视力障碍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推拿功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全国盲人按摩中等专业统编教材.按摩学基础.中国盲文出版社.
[3]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养生康复基本技能实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关键词:针灸推拿 人才培养 特色 优势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5-02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在目前院校教育模式盛行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的背景下,针灸推拿人才培养如何发挥自己的特色,并把特色转化为毕业生的素质和就业竞争优势,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当前针灸推拿人才的需求及毕业生的适应度
针灸推拿医学以其无毒、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1]以及在健康保健方面的优势,为针灸推拿传统疗法拓宽了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接受和欢迎。1987 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标志着针灸学科成为国际医学大家庭之一员[2]。1997 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行的针灸疗法听证会公布了43种针灸有效病症,明确起源于中国的针灸推拿疗法对许多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值得广泛应用[5]。近年来国家医改政策的层层推进,医保的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各省市医疗项目收费标准的调整,针推医学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但另一方面,目前全国各中医院校培养的针推专业人才,在中西医专业综合知识、针推专业操作技能的应用等方面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尚存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已经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院中,病房工作时间较长,部分针推毕业生难以适应,也有部分带教老师有负面的反馈意见。可以说住院医师培养政策的改变,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在毕业前必须掌握扎实的中西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职业医师资格的考核,并取得此类证书;同时,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又必须掌握针推操作的技能及临床应用能力。只有对上述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才能够适应临床工作(特别是病房工作)的需要,但从目前的培养方式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看,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以及特色优势的竞争力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
2 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
人才质量评价有社会评价参照,也有学校自身评价内涵。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应包括:生源质量、师资力量、教学条件、教学理念及教学法的创新等。
2.1 生源质量
目前的高考招生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割苗子”现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中医药院校的生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特别是近几年“北约、华约”等院校的招生宣传攻势,中医药院校在招生宣传上应加大力度,争取优质生源,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打下基础。
2.2 师资力量
“名师出高徒”,优质师资及名师的数量和质量是体现一个学校教学力量的最直接的资源,博、硕士比例等教师学历结构各院校已经越来越重视,但对年轻的具有博、硕士学位的教师如何培养更应引起高校管理层的关注,我校启动的教师发展中心培训计划是一个很好的运作模式,特别是本学期安排的教师培训、教学法观摩等,对我校教师在教学法创新、研究及实施等方面掀起了一个,受到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欢迎,这为促进我校教师教学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另外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切实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对青年教师的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技巧、教学精神等也会有极大的帮助。
2.3 教学条件
目前各中医院校的教学条件特别是教学硬件设施如电脑、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大多具备,且十分重视投入。但对其它教学条件,特别是配合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和研究的设施和软件建设存在不足,如实施PBL教学法、研讨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所需的教室等相对简陋或数量上不足。这对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2.4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相对于世界知名大学教学理念的创新势头,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急需改革的就是教学理念的改革,可以说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而相对于国内其它高校,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理念又偏于保守和落后,这严重影响了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特色,学校应加大在该方面的投入,并出台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措施。近年我校对青年教师教学法的培训,特别是派遣教师赴台湾、上海等地进行PBL教学专题培训,邀请浙江大学师资来校进行PBL教学示范等措施,也充分说明了我校对教学法创新改革的重视和着力推行,这对我校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针推人才培养如何保质,如何把特色转化为优势
3.1 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设计
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要首先明确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根据前期对我省针灸推拿专业就业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能力分析和医疗卫生人才需求的初步调查,确定我院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强调中西医知识扎实的基础上,注重中医针灸经典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方法,特别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微调,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体系单列,增加中西医技能实训,针灸推拿手法课程前置,科学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实践、课外义诊、见习、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毕业实习等的学时比例和考核要求,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3.2 在新生阶段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
开设针灸推拿专业导论课,课程设置有针推专业的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优秀针灸推拿医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针推专业五年制教学进程解读、如何适应创新教学法、中西医理论及思维模式、如何练好针灸推拿手法等。让学生在第一学期就对将来五年的学业安排有明确的了解,并给学生指明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让学生可以有一个明确的五年学业规划。特别是有关针灸推拿手法技能的联系,能使学生早准备、早入门、早动手,为我院针灸推拿人才培养质量及特色打下基础,新生们普遍反映良好。
3.3 技能训练把好质量和特色关
针灸推拿学是一项医学理论与操作技能紧密结合的实践医学,其中针推实践技能和功法练习尤其受到重视。针刺操作和推拿手法不仅要强调动作要领,而且要通过练功,锻炼“内劲”和“气力”,要通过“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才能蓄积能量,增强体质,即通常所说针灸推拿要强调“功力”。我院十分重视学生针推手法和功法的练习,特别开设《推拿功法学》课程,指导学生练功并进行考核。同时,发挥学生针灸推拿协会学生社团的作用,过教师带教,让学生练习中医传统功法,如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等,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业功力,对学生手法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院将功法练习纳入到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并且落实到实处,这是保证针推人才实践技能培养质量和特色的重要举措。
当前,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旺盛,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院针灸推拿毕业生的中西医理论水平及针推技能水平已具备一定的质量特色,在就业竞争中已显示一定的优势,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及如何适应新形势下住院医师培养模式等方面尚存一定的差距,值得我们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叶耘峰.弘扬国医精神振兴针灸推拿产业[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2704-2706
[关键词]微格教学模式;针灸;推拿;教学质量
微格教学模式(Microteaching)又称“录像反馈教学”“微型教学”,是以教育、生理、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借助现代化媒体信息技术如录像、录音等为主要手段,依据教学评价及反馈理论系统分阶段帮助被教育者提高某技能的教学技巧[1]。有研究称[2],在课程教学及培训学习中使用微格教学模式可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受培训者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授课内容进行反复学习,通过观看自身操作视频寻找不足,加以改进直至符合学业要求。中医护理专业的整体发展较慢,在临床实习中若缺乏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学习会对临床教学质量造成影响,不利于实习护生医学水平及临床操作能力提高,因此临床带教模式选择十分重要[3]。本研究主要对针灸推拿临床教学中应用微格教学模式对其教学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我院2015年4月32名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6名(均为女性)。对照组年龄为21~25岁,平均(23.13±1.07)岁,文化程度:中专3例,大专10例,本科3例,在校平均考核成绩(93.27±2.47)分;观察组年龄为20~24岁,平均(22.05±0.87)岁,文化水平:中专4例,大专7例,本科5例,在校平均考核成绩(96.34±2.03)分。实习护生在院实习时间均为3个月,实习前均完成学校课程学习及考核,成绩优异。对比两组实习护生年龄、在校成绩、文化水平等基础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传统临床教学模式,以观摩、实践学习、竞赛为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手法讲解、操作演示等,实习护生在观看带教老师操作后进行练习,练习结束后由带教老师进行点评,针对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反复练习。1.2.2观察组借助微格教学模式实施临床带教,主要内容包括:(1)对本组16名实习护生划分为2个微格训练小组,每组各8名护生。临床带教过程中采取轮流操作的模式进行角色扮演,1名模拟患者,1名实施针灸操作,1名实施推拿操作,1名负责摄影,其他成员旁观。(2)临床带教老师在带教中将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以及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等内容有效整合并讲解,进行示范性教学。(3)通过对带教老师操作进行观摩,分析教课中针灸推拿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小组人员轮流进行操作实践,实践过程中均录影。(4)操作练习完毕后与带教老师共同观看录像,分析操作中存在的不足,由小组成员及老师共同借助计算机分别评价,实习护生根据此次评价结果向带教老师请教指导后继续练习,直到操作正确并认可通过为止,如图1所示。(5)在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小组内每个实习护生均轮流扮演不同角色,可分别通过患者、操作者、旁观者、指导者等多重身份对针灸、推拿操作进行学习,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提高临床操作技巧。图1微格教学模式流程图
1.3观察指标
实习结束前分别通过情景模拟及理论试卷对2组实习护生临床实践能力及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分别于实习前及实习结束时对实习护生护士核心胜任能力进行评定,对比两组实习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满意情况。
1.4评定标准
(1)教学考核:采用统一考核试卷及临床操作考核内容对两组实习护生针灸、推拿学习情况进行评定,理论试卷满分为100分,实践考核根据操作标准进行评分,分值最高为100分。共发放试卷32份,均有效回收。(2)护士核心胜任能力:借助护士核心胜任力测评问卷[4]对本研究实习护生整体护理能力进行评定,该问卷共包括42个条目,分为良好的个人体质、支持和人际共同能力、临床护理能力、批判性临床思维能力、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5个维度,经我院中医科带教老师共同对实习护生核心胜任力进行判定,各项目均采用五级评分法。以完全具备为5分,大部分具备为4分,部分具备为3分,小部分具备为2分,不具备为1分。分值越高表明被测者护士核心胜任力越好。(3)带教老师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量表对实习护生带教老师满意情况进行评定,问卷分别从业务水平、行为表率作用、人际沟通能力、带教能力、人文关怀、科研水平6方面进行评价,包括30个问题。1分表示从不,2分表示有时,3分表示经常,4分表示总是,分值为30~120分,分值越高表明被测者临床带教满意度情况越好。以<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一般,81~100分为满意,101~120分为非常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均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描述,以卡方χ2进行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x±s)描述,t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实习护生针灸、推拿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实习护生针灸及推拿课程理论考核及实践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实习护生护士核心胜任能力比较
两组实习护生实习前护士核心胜任能力各指标得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结束时两组评分情况较实习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实习护生各指标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实习护生满意度情况比较
对照组实习护生总满意率为62.5%,观察组总满意率为100%;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2015年6月28日,吴滨江教授从加拿大飞回国内,赴上海参加一个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的关于中医药国际化问题的论坛,途经北京。当天下午,记者和吴滨江先生长聊了8个多小时,直到深夜11点多,才与这位不遗余力地在国际上推广、普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和临床研究20余年、足迹遍及美、欧、亚的留加学者依依惜别……
建立基地,
多年梦想从安大略起航
安大略(Ontario),是加拿大的10个省之一,省会多伦多。
自15岁起就在河北老家跟表叔学中医、16岁起就开始凭着针灸治病当了一名“赤脚医生”的吴滨江,当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会与位于地球另一侧的加拿大安大略省扯上关系。
吴滨江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考进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系,5年后本科毕业,工作两年后又报考了临床研究生,考入中国中医最高学府――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3年后取得了硕士学位,由此成为中国首届医疗气功和针灸专业硕士。此后,吴滨江又就读于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到了1990年,他先留学和工作于日本,一年后又移民至匈牙利,在布达佩斯开了两年诊所;1992年年底,吴滨江又移民到了奥地利,在维也纳的两家诊所工作……
在国内完成中医药学历教育、并拥有了相当丰富的临床阅历后,经过数年在欧洲大陆的游历和工作,他发现北美地区更有利于中医的发展。于是,在1998年6月,吴滨江以“特殊人才”身份移民加拿大。
“别说是在国际上,即使是在国内,很多有识之士也都在担忧,对于古老的中医药学,别说发展,连继承也面临着诸多危机。”吴滨江坦言,“在国外工作和游学的那些年,走的地方越多,这种担忧就越沉重,就像一块巨石那样,时刻压在心头。因为与中医相对应的西医学日益成为世界‘主流医学’的事实,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在国内是这样,在国外更是这样……”
吴滨江教授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民族瑰宝,在世界医学体系中应该有它的重要一席,而在国际上开展中医药教育,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之一。因此,怀着这个宏大的理想,吴滨江在安大略省先进行了一个月的市场调查,走访了当时在多伦多市十几家大小不等的中医学院,最后了解到,由香港侨胞创始于1998年的安大略中医学院,因当时经营不佳,原主人有意将学院关闭或转让,吴教授考察这所学校时,创办人便问他是否有意承接。经过进一步了解,吴滨江发现,安大略中医学院当时的规模很小,每周仅有两次2小时的晚间授课,而且只用中文教学。“起点虽低,但更有发展的空间!”吴滨江秉承着这样的认识,经过多方面的斟酌后,毅然接手了这个学院,于2000年4月,正式就任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院长。
吴滨江教授的“中医药学海外教育”之梦,就这样在安大略起航了。自此之后,这个中医学院几经变革,如今已经成长为今日海外中医教育和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基地。
因地制宜,
用英语讲授古老的中医学
在吴滨江教授接手安大略中医学院早期,这家学校仍沿袭中文授课的“老传统”。吴滨江教授很受到了中文授课的许多不足之处:由于语言障碍,这样做首先是把大量不懂中文但又想学习中医的外国学生排斥在外,而且自从大陆移民大量进入多伦多后,大批从国内中医院校毕业、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师进入这个有限的市场,在竞争力上这些在本地毕业的学生显得薄弱,也造成了华人间彼此争夺资源的现象,这与吴教授欲在海外发展中医教育的办学初衷并不相符。
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后,吴滨江教授认识到,只有用英语授课,培养的学生才可以把中医带入更广阔的“英语社会”;更重要的是,如果采用英语授课,就能够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医、接受中医。这对于中医药在海外的普及,是意义非凡的!
做出这个决定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安大略中医学院的师资力量日渐雄厚,终于创出了中英双语教学、全日制、半日制和晚上授课全方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有了更方便的选择。目前学院的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多为当地的西方人,也有来自中国、美国、韩国、伊郎、俄罗斯等世界各地的留学生。
但是,“用英语讲授中医药学”并不是一件“汉翻英”那么简单的事儿,比如说中医针灸学。“针刺手法专业术语的准确翻译是传播的重要环节,而现在译文相当混乱;如复式手法‘烧山火’就有十几种译法,而没有人下功夫研究统一的译法。”吴滨江教授举例说,“为了准确教学,在用英语授课的过程中尽可能少地避免歧义,我带领的研究生从手法的术式、中文涵义、临床操作、各种英译文对比研究等,将24式单式手法和主要的复式手法进行了系统的英译文研究。这样一来,有了量化的针刺基本功训练,又有了统一的针刺手法术语,为针刺手法在海外未来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必将形成具有传统针灸特色的针刺手法学派。”他带领研究生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量化的练针基本功训练方法,回答了千年来,在进入临床实际针刺之前,到底用什么方法,练习多少针,才可以由量变到质变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今,这套行之有效的实用的教学法,已注册成为学院的品牌。
在转以英语授课的同时,吴滨江教授还把他的学院渐渐打造出了另一种特色――联合办学。他立足加拿大,与国内中医学术界建立密切联系,使学院的学术水平始终处于中医发展的最前沿。学院提供的学习机会不只局限于2年制和4年制(1年3个学期,较国内1年2个学期相比,2年制等于3年,4年制等于6年),4年制毕业的学生还可以继续研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等中国国内中医药大学的硕士和博士。而且,吴滨江教授本人是中国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河南中医学院正式任聘的教授和研究生导师,可直接指导研究生,这样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和就业创造了广阔的前景;从2001年至今,他们已培养了10多名博士、20多名硕士。同时,他还担任着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世针联大学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参与国际中医教育战略发展的规划和制定。
承古创新,
独创“头疗”风行欧美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吴滨江教授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张缙的嫡传弟子,目前担任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自2005年起在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开展“高级针刺手法”训练班,传授针刺手法;而且,在繁忙的教学和学院管理工作中,他并未放弃个人的学术研究。
在中医针灸学方面,吴教授经过多年临床研究认为:针灸主要分为穴法和针法两大流派。穴法派取穴多,不用或少用手法,留针待气或多用电针,现在大多数人普遍使用之。针法派则取穴少,其必用手法是:遇寒、虚症,局部用“进火补”,全身用“烧山火”;遇热/实症,局部用“进水泻”,全身用“透天凉”。该派强调气至病所,过关通节时用“飞经走气”之法,浅部用“青龙摆尾”,深处用“白虎摇头”。因历朝历代能讲授并实际操作的专家太少,仅少数人掌握了这些高、精、尖的医术;而针刺手法又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是传统针灸的核心部分。
此外他还敏锐地认识到,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者患有各种不同的文明病,如何用自然医学方法治疗和预防这些疾病,是历史向医务人员提出的新课题。面对这样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吴滨江教授在继承和发掘先贤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内经・灵枢・五色》篇中脏腑肢节在面部分布的理论及头区针法、耳穴理论等,创编了一套完整的头面部推拿理论和临床操作方法“吴博士头部推拿疗法”(Dr Wu’s Head Massage)。因其推拿主要作用在全身脏腑肢节在面部反应分布区、头部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相应区及耳和颈项部;所以临床应用范围广范,包括神经、血管、消化、呼吸、运动等系统及五官、妇产等上百种疾病;与此同时,它还具有镇静、催眠、平衡阴阳等作用,对于现代白领一族所患的“现代文明病”如头晕、头胀、心烦、耳鸣、头痛、视力疲劳、恶心,以及因都市生活节奏快、精神压抑、情致沮丧而易患的胃肠功能紊乱、失眠、紧张、抑郁等,都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同时也有美容和保健作用,将头部推拿这一原来流传于民间乡野的医术,提炼升华为一种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规范操作的专业治疗保健方法,从而登入医学大雅之堂,回答了历史的课题。为此,他耗费了20多年的美好光阴。
因吴滨江教授独创的“头部推拿疗法”治疗效果显著,2003年,安大略省按摩师管理学院将“吴博士头部推拿疗法”列为执业注册按摩师(RMT)要想保持资格应该继续深造的课程。2005年,《吴博士头部推拿疗法》一书英文版出版;2006年《吴博士头部推拿疗法》匈文版出版;“吴博士头部推拿疗法”已分别在加拿大、美国、中国、欧共体所有成员国成功地进行了商标(Trademark)注册;“国际吴博士头部推拿疗法研究会”总部设在加拿大多伦多,其在欧洲匈牙利也有分会。专业人士评价说,“吴博士头部推拿疗法”采用系统的中医理论全面阐述头部推拿治疗原理,用标准术式规范操作的动作, 用知识产权维护自己的权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中国崛起,
中医药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据记者了解,自1989年开始,吴滨江教授在世界各国巡回讲学,曾赴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捷克、前苏联、南斯拉夫、美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讲学和医疗,教授学生逾千名,大力普及和推广海外中医教育。
“我所做的这一切,都为着一个目的――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吴滨江教授回顾起那些经历时说。之后,他从自己最熟悉的中医针灸国际化的视角,深入探析了这个宏大的话题。
吴滨江教授认为:“今年是自1972年中美恢复邦交、针灸中医开始大规模走出国门的第43个年头。近半个世纪以来,以针灸为先导的中医药现已遍及世界各地,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中医药针灸文化输出。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本世纪发展的大趋势,如何把握本世纪未来85年历史发展的脉搏,共同迎接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我们各国同仁应当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战略课题……”
他在接受采访时还强调,中医药“海外兵团”的崛起与优势整合,也是中医针灸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可以预测的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力逐渐加强,中医院校外语教育逐渐强化,中医药针灸国际交流更加频繁,所在国移民政策仍然或更加开放,中国国内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必将会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地补充各国中医药针灸市场的需要,必将会对所在国的中医发展有所贡献,而海外中医针灸教育的改革、以及因立法形成海外‘纯中医’的发展道路,以及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应用和风投的介入,也将大力推进中医针灸国际化的发展。”
吴滨江教授还说:“当前,日益崛起的中国应担负起历史的责任,为中医针灸国际化发展给力。”他认为,海外的中医药针灸仍处以个体开业为主,虽有学会这样的学术组织,但仅是松散的联合,未形成强有力的组织,无法与欧盟这样强大的组织去对话。在中医针灸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他们还会遇到类似的课题;而作为中医发源地的中国,如何总结经验,不再错失良机,主动地引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应该成为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
由此吴滨江教授建议,可否在政府的支持下,设立“中医药针灸国际发展基金”?体育可以有彩票,中医针灸是否也可以发行彩票,以支持“基金”的运作?如有“基金”的支持,中国为牵头单位,可组织跨国的临床合作研究,促进中医国际化的发展;可以在海外多办些“孔子中医学院”,培养更多的中医药国际化的人才。
采访到最后,吴滨江教授呼吁:“中医针灸国际化发展是典型的自由经济,按各国医疗保健医疗市场需求发展规律进行。中医药在海外发展的历史说明,中医针灸是先锋,而后中医药逐渐跟进的。总之,中医药针灸国际化已成为本世纪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必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整合国际中医药针灸的力量,让海内外中医药针灸工作者联合起来,共同为本世纪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大业而奋斗!”
一、按摩专业课程设计目标和原则
1.设计目标
盲人按摩作为中医按摩中的特殊类型,具有其局限性,是由盲人的生理特点决定的,所以教学内容和方式也与正常的医学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根据盲人按摩岗位的实际需求,提出按摩专业课程设计目标为:
(1)符合盲人按摩教学、学习规律,又要充分体现中医按摩的特点。
(2)体现盲人按摩岗位实际需求,为盲人按摩发展服务。
(3)努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在教学设计上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
2.设计原则
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明确“盲人按摩学什么”的问题。模块化知识体系的构建,是盲人按摩专业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核心,课程内容整合按照“保证‘三基’、减少重复、避免遗漏、补充新知”的思路,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化、整合、更新,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整体优化。制定模块化知识体系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岗位应用原则。做到岗位需要什么知识就传授什么知识,需要什么能力就锻炼什么能力,突出知识模块的针对性。
二是综合化原则。以盲人按摩最终临床实践应用为导向倒推,总结归纳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打破传统的课程界限,实现各个学科知识的充分交叉、融合,形成垂直综合化的知识模块、知识单元、知识点。
三是纳新原则。模块化知识体系要及时吸纳中西医学在盲人按摩和康复治疗体系内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使得知识体系处于不断更新,保持盲人按摩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这样的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每个模块以支持盲人按摩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进行了优化,避免重复,这是传统课程难以比拟的。通过课程模块化教学,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二、按摩课程和教学设计
1.优化整合各课程间的内容,确定五大专业课程模块
(1)中医理论知识模块,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药学》《中医养生保健》《医学心理学》等中医理论性强的整合成一个模块,精简选编,确保学生具备最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
(2)针灸推拿保健技能模块,包含了《按摩学基础》《中医保健按摩》《足疗》《精油推拿》,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完全掌握中医保健的操作技能,确保学生在保健领域的就业能站稳立足。
(3)划经点穴技能模块,包含《经络学》《腧穴学》,通过一模块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经络腧穴知识,为临床的治疗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
(4)针灸推拿治疗技能模块,包含《刺法灸法》《按摩针灸伤科学》《按摩针灸内科学》《按摩针灸妇科学》《儿科按摩学》《刮痧》《康复技术》,这一模块是盲人按摩专业的核心技能模块,通过整合,避免了疾病理论知识的重复讲授。学生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必须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确保在保健的基础上能在基层的医疗机构就业,为盲人按摩的发展奠定最基本的专业能力。
(5)西医知识模块,包含《解剖学》《生理病理学》《触诊》《西医诊断学》《局部解剖学》《西医综合》,学生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现代医学知识,确保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科学、准确,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打下基础。这5个专业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循序渐进。
2.教学过程设计实施“四结合”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所以,课堂教学过程改革的第一步,是我们教师下决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足够的可能性,在教学过程中创建“理论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实训、实习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1)教师演示与学生模拟相结合。采取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边讲授边演示,手把手教学,学生相互模拟练习,做到了理论实训一体化。
(2)信息化教学与课堂仿真模拟相结合。充分应用音频、视频、图片、语音光电感应多媒体针灸人体穴位发光模型、仿真多媒体按摩点穴人体模型和微波治疗仪、康复器等多媒体资料和现代化教具,开展课堂模拟训练,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案例教学与理论探讨相结合。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强调使用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即在教学中即时引入病案,从实际问题入手,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经验积累结合起来。
(4)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课程建设中,要求制作系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音频视频、习题库,利用永德读屏软件、盲人按摩网等丰富的网络资源。既利于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地进行备课和修改、添加、更新资料,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评价
评价: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学校教务管理者、专业教师、学生共同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进行了考核,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2.改善了管理运行机制,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
3.改善了教学条件。
4.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毕业生社会认可度大幅提高。
通过对盲人按摩专业课程与教学设计研究及实践,教学内容得以精简实用,知识衔接顺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构建知识、形成能力、积累素质的过程中,促进了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双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俊龙,田岳凤,王军.以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培育中医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医教育,2012,(01):12-14.
[2]梁李广,廖朝东,宁文珍,刘华东,陈海燕.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08,7(09):926-927.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着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着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着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着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着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着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着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着《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着《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着,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着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着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着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着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着作:中医药英文着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着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着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加大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教材的补充和编写,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外向型人才,扩充全英文中医药教材和着作的编写,尤其注重中药学等学科的英文着作发展。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进行创造,改变以往独立作战、各行其是,既无方便的途径相互交流切磋,也无专门机构加以协调的状态,使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积极推广加强双语教学的改革,加大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相互促进,既有利于今后中医药的专业英语教学发展,又有利于中医药着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被世界所瞩目,中国作为中医药的根源之地,需要培养一些从事中医药事业优秀的外向型人才,不断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而这些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医药英文教材、书籍的编写去宣传发扬,既有助于国内学生和对其感兴趣的人们学习,对于国外友人也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使中医药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国家的人们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发明和利用火之前,“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嬴龙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在没有药物和针灸的情况下,原始人只能用双手按压、抚摸这些简单的动作,帮助减轻一些不舒服的症状。这种抚摸,也就成了原始按摩的起源。经过多少年的反复实践,摸索到一些按摩手法,最后形成了一套古老的按摩疗法。
据文献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名医扁鹊就运用针灸、汤药结合推拿成功救治了虢太子“尸厥”。秦汉时期已有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说明秦汉以前,按摩已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医疗手段。《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载:“故冬不按,春不鼽衄。”“跷”与“”为通假字,谓如矫健者之举手足也,乃导引之意。故按跷,实指按摩导引。按摩能治疗的病症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醴药”,“病名曰脾风发阐……可按可药可浴”。“病名曰疝瘕,……一名曰蛊……可按可药”。对治疗的效果,有的“按之无益”,有的“按之痛止。”所以能“按之痛止”,是由于“按之则气血散,故按之痛止”,“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由此可知,远在战国时期,关于按摩的理论知识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沦》中把按摩、导引、吐纳、针灸诸法相提并论,认为其具有预防保健的意义,而且最先提倡“膏摩”疗法,即加入药膏作为推拿媒介物质,将配制好的膏药涂抹在患者体表,然后用手法在其上抚摩擦揉,使药物渗入肌肤,具有手法与药用双重作用,这不仅提高疗效,亦扩大了按摩的应用范畴。
魏晋南北朝时期,膏摩疗法进一步发展。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载有“治百病备急九散膏诸要方”,其中膏摩药方就有8首,藉以治疗有关病证,首次对膏摩的药方、辨证和制造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总结。
隋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也是按摩史上的兴旺时期。宫廷太医署正式设立按摩专科,并把按摩专业分级为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主理按摩教学和治疗工作。此时的按摩基础理论、诊断技术及治疗方面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可以认为近代推拿的雏型已经形成。这一时期小儿按摩虽尚未从按摩专业中分出,但一些主要医学著作中已不乏小儿按摩方面的内容。著名医学家巢元方、孙思邈,将按摩疗法编进了《诸病源候论》、《千金方》。他们不仅用按摩疗法治病,同时提出用按摩疗法预防疾病的主张。《千金要方》中有“治少小新生肌腹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摩儿百会……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风。”“小儿心腹常热,皆母腹中存垢未清,血气不和所致,故用丹参、雷丸、硝黄、戎盐散血热之药制为赤膏,掌摩心下,使瘀散血和,其热自除。”在《外台秘要》中也有“小儿夜啼至明不安寐,以儿母手掩脐中,亦以摩儿头及脊验”。孙思邈认为:“小有不好,即按摩按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预防诸病也。”《诸病源候论》中有按摩双目,可以预防眼病,保护视力的记载:“鸡鸣以两手相摩令热,以慰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
《养生书》上记载了预防伤风感冒的鼻翼按摩法:“常以手中指于鼻粱两边,揩二三十遍,令表里俱热,所谓灌溉中岳,以润于肺也。”这些保健按摩不但在当时被用作增强人们的机体能力,而且沿用至今。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太医局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一定数目的人员教习儿科,儿科专业医生遍及全国,儿科专著大量涌现,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理论体系到临床疾病的防治已趋成熟。与此同时,小儿推拿疗法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并注意了手法的分析。《圣济总录》中就有“小儿门”共十六卷,其中对按摩作了专门的论述,对推拿按摩手法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月按日摩,适所用也……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雍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彪悍者有所归宿。”这种强调推拿手法的辨证应用,把推拿和导引明确区分开来的方法,对后世推拿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代的按摩治疗非常盛行。在为皇室服务的医疗机构―“太医院”中,也设立了按摩科,成为“太医院”中十三科之一,针对内科、儿科、骨伤科等疾病。特别是在小儿治疗方面,当时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理论知识,形成了独有的小儿推拿体系。常见一些江南的农村老妇,虽不懂经络穴道,不懂表、里、寒、热、虚、实,却能用按摩治疗小儿疾病。在民间,称这种手法为“推惊”、“抹惊”。随着治疗小儿疾病的发展,出现了“推拿”这个名称。“推拿者即按摩之异名也”。一些著名的小儿推拿专著相继问世,如收集在《针灸大成》内的《保婴神术按摩经》、《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其中《保婴神术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
清代的医院虽不设推拿科,但由于疗效显著,不论在官方还是民间,小儿推拿在儿科临床仍广泛应用,颇受重视。张山雷在《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中就说:“若至儿医,则不晓推拿手法,岂敢颜以编撰幼科专书,贻讥大雅……”。由此可见小儿推拿在儿科的地位。当时小儿推拿专著增多,诊疗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清代刊印的小儿推拿专书有10种之多,其中重要的著作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潜庵的《幼科推拿秘书》、夏禹铸的《幼科铁镜》、钱怀的《小儿推拿直录》、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这些著作对小儿推拿的应用、发展和保障儿童的健康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在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的大力扶植、发展下,中医事业犹如枯木逢春,小儿推拿不断发展,不少院校成立了推拿系或推拿专业,小儿推拿学的教学工作不断进展和提高。小儿推拿的专著陆续出版,如《小儿推拿疗法》、《小儿推拿疗法简编》、《小儿推拿概说》、《宝宝推拿》等,这些都是全面介绍小儿推拿的专著。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物理学、化学、数学等不断向生物医学领域渗透,新疗法、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小儿推拿加以研究,是推动小儿推拿发展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