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幸福感调查问卷范文

幸福感调查问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幸福感调查问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幸福感调查问卷范文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提升措施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与辅导员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辅导员作为高校从事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力量,承担着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的重任,其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幸福感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工作的质量。所谓的职业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具有稳定性、主观性以及整体性,而影响职业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职业价值观、个人职业应激水平、社会因素以及经济因素。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是指高校辅导员根据自身标准,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产生的持续以及稳定的幸福体验。因为高校辅导员自身具有的特殊性,使得其职业幸福感也具有特殊特点,即延展性、精神性以及持续性。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

本文通过调查某市200名高校辅导员,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有198份,回收率为99%,有效问卷有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8.48%。其中调查问卷中有题为“您对高校辅导员的整体体验是?”有四个选项,分别为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基本幸福以及不幸福。根据所收回的问卷中,仅仅有36为辅导员选择非常幸福,占总人数的18.46%。由此可见,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不容乐观。另外,经过调查分析,从中发现影响职业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识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社会上仍然认为高校辅导员就是学生的保姆,人人都能干的工作,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低水平以及低层次的职位。正因为这种错误认识使得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度普遍偏低,打击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以及职业幸福感,影响到辅导员的职业忠诚度。根据调查发现,这种错误认识不仅来自于学校外部,同时还来自于学校内部的教师以及学生,直接影响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2.学校用人机制存在缺陷

从目前来看,高校的用人机制以及管理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以及统一的管理规范。尤其在高校辅导员的薪资待遇以及培训上没有严格的规定,以及辅导员的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都没有完善的制度对其进行规定。很多高校只是一味强调辅导员的职责以及义务,而没有对其进行奖励或者评级。不仅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量,而且在工作考核上较为苛刻。典型表现在:只要学生违反规定或者出现任何问题,就是辅导员的工作没有做好,追究其责任。这样一来,使得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感。

3.高校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主要为学生事物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工作内容以及事项比较繁杂,加上如今大学生具有鲜明个性,思想较为前卫,就加大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增加了工作难度。一旦高校辅导员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处理问题能力低下,不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就会降低职业幸福感。通过本次的调查发现,很多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一时拿不出有效措施。最终导致了身心疲惫,产生职业倦怠感,影响辅导员个体成就感。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措施

鉴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普遍较低的现象,应从社会,学校以及辅导员自身三方面入手,最终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1.提高高校辅导员福利待遇

本次调查问卷中,其中一项为“您对高校辅导员福利待遇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在收回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有52为高校辅导员选择非常满意,占总人数的26.67%。由此可见,福利待遇直接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为此,应通过相关制度提高辅导员的福利待遇,尤其是一些青年辅导员,帮助他们稳固家庭等保障,让辅导员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另外,学校应为辅导员建立专门的分配方法,由于辅导员的工作量大同时较为复杂,应不断优化奖励机制,通过奖励来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提供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工作的价值以及意义。

2.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

从本次调查数据可知,男性辅导员的跳槽欲望高于女性辅导员,由此看出,高校辅导员职位的吸引力对于男性辅导员而言较小。为此,应从人本角度出发,全面提升辅导员的社会地位,进而帮助辅导员实现自身价值,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对于职员的盲从。另外,通过晋升机制以及评级制度,鼓励辅导员进行进修以及再学习,改变思想观念,为辅导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当然,学校应为辅导员设立一些专业培训基金,对于有经验的辅导员进行鼓励攻读思想政治类的博士学位,或者考取一些职业规划师证等。通过这些措施,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3.转变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认知

传统社会观念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就是一份杂差,人人都能做,事事都能干。为此,应转变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认知。高校应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对于一些新上岗的辅导员,对其进行调节,帮助他们释放压力;同时增设辅导员咨询中心,举办一些活动进而缓解其工作压力。

4.高校辅导员自身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

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提升最为主要的就是自身,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科学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而使自己拿出最佳工作心态,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高校辅导员应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在面对突发事件或者工作困难时,应学会自我调节。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的质量以及高校文化建设,为此,应从社会、学校以及高校辅导员自身做起。另外,将辅导员工作成为一门正规专业的学科,得到政府以及社会人们的认可,这样一来,才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何海燕.影响高校青年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1,(10):77-80.

第2篇:幸福感调查问卷范文

关键词离退休人员 幸福感 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88

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了解哈尔滨市卫生系统离退休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对市直卫生系统2020名离退休人员中,能够找到的1635人进行了调查。以哈尔滨市市直卫生系统离退休人员,年龄>55岁作为研究对象。目前居住本地,无重大精神疾病与记忆、智能损害,能回答调查问卷的各项内容,同意参与该项研究者。

调查方法:对哈尔滨市市直卫生系统各单位离退休工作人员统一进行调查方法培训,并委托其对本单位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样本的选取:将调查问卷汇总之后,筛除不符合条件问卷,将最后的结果统计之后分为感到幸福与感到不幸福两类。感到不幸福的调查对象全部选取,以1:1选取与其相匹配的对照,即感到幸福的对象。并且选取的样本性别比例接近1:1。本次研究共选取感到不幸福人员200例,感到幸福人员 186 例。

结果分析方法:采用SAS 9.0对研究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法分析。

结 果

结果见表1。

结论:居住环境、组织生活、工作压力、与老伴同居、养老金、心态、社会治安等因素对哈尔滨市市直系统的离退休人员主观幸福感有影响。家庭居住环境好的易感到幸福,社区有组织生活的易感幸福,退休后没有工作压力的易感到幸福,与老伴同居的易感到幸福,养老金够用的易感到幸福,心态健康的易感到幸福。其中,心态、居住环境,与老伴同居的对哈尔滨市市直系统离退休人员的主观幸福感影响程度最大,为主要影响因素。

讨 论

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支持,家庭因素、经济收入均对哈尔滨市市直卫生系统离退休人员的主观幸福感有影响。其中,心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最大,其余因素通过心态影响着哈尔滨市市直卫生系统的离退休人员的主观幸福感。

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发生着影响,改善社会心理因素有利于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赵立军等对120名老人进行主观幸福感研究指出,社区、街道等应充分重视培养老年人的正性情感,合理组织和开展各种文化及体育活动,进行老年保健的宣传与教育,还可适当地为部分老人提供再就业的机会,使老人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从而生活充实、幸福[2]。我国学者从心理健康、应激水平、时间管理、自我概念、抑郁情绪、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刘仁刚和龚耀先对老年人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应激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显著性的相关[3]。

养老金与哈市离退休人员的主观幸福感有关,对于老年人来说,经济环境宽松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主观幸福感高低。研究表明老年人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有足够的退休金养老,老年人往往显得自信心十足,自尊心较强,无用感较弱。相反,如果经济方面比较拮据,那么老年人就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形成自卑感。

与老伴同居、子女经常探望的哈尔滨市离退休人员易感到幸福。这是因为家庭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持续的,影响时间最长。因此,从家庭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的维护,很大程度上有赖家庭网络的支持对此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关系,维护和提高哈市市直卫生系统离退人员的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王大华,佟雁,周丽清,等.亲子支持对老年主观幸福的影响机制.心理学报,2004,36(1):78-82.

第3篇:幸福感调查问卷范文

【关键词】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SWB)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是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1〕。目前国内以老年人为对象的研究认为SWB较高,即大多数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2〕。另外,从单纯的横断面研究长达35年以上〔3〕。这些研究大多只在确定某些因素有影响,没有进一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力;大多数用于老年幸福感评定的量表引进后没有适当的修订,有的连起码的信、效度研究也没有〔4〕。本研究立足于中国老年人的特点,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编老年人SWB调查问卷,对老年人进行系统地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江苏省淮安市北京新村社区、北京路老年人活动中心和淮安市福利院采用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20名老人(年龄≥60岁)作为调查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回收率为93.33%。涉及调查对象五个方面的社会和人口统计学变量,分别是性别、年龄、就业状况、婚姻状况和养老方式。其中,男女各56人(50%);60~69岁29人(25.9%),70~79岁54人(48.2%),80岁及以上29人(25.9%)。

1.2 方法

以邢占军的中国人SWB九大维度〔5〕为基础,结合中国老年人的具体特点,自编“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作为老年人SWB实证研究的工具。整份问卷共包括40道题目,每道题目都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从“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一般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五个程度选项中选择作答,“完全不符合”记1分,“基本不符合”记2分,“一般符合”记3分,“基本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与真实性的检查,漏答项目超过5条的问卷予以剔除,作答有明显反应倾向(如答案以某种规律出现)的问卷予以剔除。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等。

2 结 果

2.1 总体状况

老年人SWB指数普遍在3.50上下浮动。总体幸福感指数为3.554 2±0.812 53,知足充裕体验指数为3.558 0±0.847 61,心理健康体验指数为3.678 6±0.934 20,目标价值体验指数为3.484 4±0.894 35,自我接受体验指数为3.773 2±0.876 31,身体健康体验指数为3.573 2±0.811 85,心态平衡体验指数为3.645 8±0.924 89,人际适应体验指数为3.448 2±0.976 57,家庭氛围体验指数为3.559 5±1.025 90,环境驾驭体验指数为3.554 2±0.812 53。这说明老年人的SWB与其物质生活水平之间并非完全同步,两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丰裕,老年人仍然没有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

2.2 具体状况

2.2.1 不同性别老年人的SWB状况

无论是在总体幸福感指数还是在各个维度的分幸福感指数上,男性的得分都是略高于女性(P>0.05),老年人对幸福感的体验受性别的影响不大,见表1。表1 老年人SWB性别差异的t检验(略)

2.2.2 不同年龄老年人的SWB状况

从表2可见,无论在总体幸福感指数还是在各个维度的分幸福感指数上,70~79岁得分总是高于80岁及以上,60~69岁得分总是高于70~79岁(家庭气氛体验方面除外,中龄老人略高于低龄老人)。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总体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体验、自我接受体验、身体健康体验、环境驾驭体验四个分幸福感方面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的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在总体幸福感指数和心理健康体验、自我接受体验、身体健康体验指数上,60~69岁均显著高于80岁及以上,而70~79岁与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另外,在环境驾驭体验指数上,60~69岁和70~79岁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均显著高于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表2 不同年龄老年人的SWB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略)

2.2.3 不同工作状况老年人的SWB状况

无论是在总体幸福感指数还是在各个维度的分幸福感指数上,有工作的老年人的得分都是略高于无工作的老年人。在总体幸福感和身体健康体验、人际适应体验、环境驾驭体验三个分幸福感方面差异显著(P<0.05)。见表3。表3 老年人SWB就业状况差异的t检验(略)

2.2.4 不同婚姻状况老年人的SWB状况

无论在总体幸福感指数还是在各个维度的分幸福感指数上,终身未婚的老年人得分总是最低,已婚并且配偶尚在的老年人得分最高,离婚和丧偶的老年人得分居中。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总体幸福感和九个维度的分幸福感上差异显著(P<0.05)。已婚并且配偶尚在的老年人在总体幸福感和每一个方面的分幸福感均显著高于终身未婚的老年人。除外之外,在心态平衡体验方面,丧偶老年人和离婚老年人显著高于终身未婚的老年人;在人际适应体验方面,已婚并且配偶尚在的老年人高于离婚老年人;在家庭氛围体验方面,已婚并且配偶尚在的老年人高于离婚老年人,离婚老年人和丧偶老年人均高于未婚老年人;在环境驾驭体验方面,已婚并且配偶尚在的老年人高于丧偶老年人。见表4。表4 不同婚姻状况老年人的SWB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略)

2.2.5 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的SWB状况

无论在总体幸福感指数还是在各个维度的分幸福感指数上,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得分总是最低,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得分最高,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得分居中(只有在知足充裕体验和心态平衡体验两个方面社区养老的得分略低于机构养老)。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除身体健康体验之外,这种差异在其他各个方面均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P<0.05。进一步的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在总体幸福感和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目标价值体验、自我接受体验、心态平衡体验、家庭氛围体验六个分幸福感方面,均表现为家庭养老的老年人显著高于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人际适应体验和环境驾驭体验两个分幸福感方面,则表现为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显著高于机构养老的老年人,而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5。表5 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的SWB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略)

3 讨论

本文表明,老年人的SWB水平并不理想,需要社会各级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老年人的SWB。影响老年人SWB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工作状况、婚姻状况、养老方式等四大因素,而性别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不会造成影响。

一般来说,低龄老人的幸福体验高于高龄老人的幸福体验。1972年,瑞利等明确提出了年龄分层理论,把对个人的认识归于一定的社会同期群。他认为,年龄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角色分层的基础,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历史经验;年龄等级规定了某一年龄群体所拥有的生活机会、权力、特权和回报;社会文化的内涵规定了年龄地位,是社会文化规定了人们生命历程的标准化模式,人们在社会中必须按照社会时间表的规定来参与社会活动。瑞利的理论说明,年龄会对人的生理、心理以及周围环境带来影响,而人对生理(身体状况,生理功能等)、心理(心理健康,目标价值,心态平衡等)和周围环境(人际适应,环境驾驭,家庭氛围等)的体验都是SWB的构成维度,因此这三方面的差异必然表现为老年人SWB指数的差异。

工作状况会影响到老年人的SWB。参加工作的老年人在生活的应对方式往往是采用解决问题型的,而且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而采用这一应对方式的老年人,他的SWB是较高的〔6〕。老年人SWB在工作状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身体健康体验,参加工作所付出的必要劳动往往使得有工作的老年人比无工作的老年人身体状况要好;②人际适应体验,老年人参加工作,能够保持与社会的人和事的联系,并且人际适应能力不仅不会退化,反而还可能得到持续地发展;③环境驾驭体验,老年人继续工作,为社会作贡献,自身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和升华,从而感觉自己是有力的、强壮的,获得一种能力感,也就是他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控制感,这样的一种能力感就会增强老人的环境驾驭感。

婚姻状况会影响到老年人的SWB。婚姻会给人带来一种归属感,而且也是人的心理需求的一部分〔7〕。婚姻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作用于个体的心理过程,尤其是各种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主观评价,从而显著影响SWB。婚姻质量是维系心理健康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婚姻质量不良必然对个体产生不良的影响〔3〕。但是离婚和丧偶这样的两种婚姻状况,他们之间又存在着性质上的不同,离婚较之丧偶更能给老年人带来不愉快的体验:离婚是一种非自然的失去,它的发生不管老年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是一种心理、情感上的伤害,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节就会留下阴影;而丧偶,它是一种自然的失去,它给老年人留下的是对过去的回忆。

养老方式会影响到老年人的SWB。老年人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从照顾别人到了需要别人照顾的阶段,所以他们的养老方式也对他们的SWB有着影响,研究发现机构中养老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指数较低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8〕。老年公寓中的老年人不但失去家庭感、生活私密性,还失去了安全感和归属感〔9〕。中国人传统上就注重家庭养老,这是一种社会认同感较高的养老方式。

参考文献

1 Diener ED,Diener RB.New direction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research: the cutting edge〔J〕.Indian J Clin Psych,2000;27(1):2133.

2 刘萃侠,肖 健,耿晓峰.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测量结果的正向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浅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4):2046.

3 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 (2):738.

4 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91.

5 刑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2:110.

6 胡可芹,蒋晓莲.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护理,2007;16(6):11512.

7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65.

第4篇:幸福感调查问卷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感;现状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60-02

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生活的更幸福,更加有尊严,让社会更公正,更加和谐。中央电视台也曾走向街头采访普通老百姓:你幸福吗?可见幸福是成了全民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每个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这一类主流群体,他们的幸福感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及和谐共存,也决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幸福感,了解大学生的现状并找出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路径与方法,是一件十分有社会意义的事情。

一、大学生的幸福感涵义

幸福感,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及需求价值等多个影响因素而共同作用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对自身存在,也可以是对自身发展状况来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到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幸福感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学业进展、父母健康、家庭和睦、爱与被爱、个性自由、经济宽裕、就业前景等方面。这些也反映出大学生其实追求的是一种稳定、平和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看出是积极向上的,有利于他们的心理调适与成长成才。本论文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编制了“大学生幸福感现状研究的调查问卷”,共设32道单选题和一道开放式问答题。主要是想了解大学生当前的人际交往、个人幸福、家庭幸福等几个指标。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大校本科生,调查范围涵盖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18个学院25个专业的学生,学生年级主要集中在大三、大四。调查时间从2015年11月开始,此次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为94.2%。

三、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当前的学习生活还是较为满意,其幸福感也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不难看出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幸福感不强,心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及学习能力、自主能力方面。同时家庭环境也会对大学生的幸福感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不难看出,家庭关系和谐相处,幸福感指数较高,反之,幸福感指数较低。同时,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只是大学四年的一部分,伴随着他们的还有学业压力、就业竞争、人际交往能力缺乏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随着社会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多人都是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导致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出现迷失,心理承受能力降低,严重的还会离幸福越来越远,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在目前让你感谢到最幸福的事情的问题上,同学们的回答主要集中在收到生活费时、与父母与好朋友在一起、生活和谐、家庭幸福、学习进步,还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假期在家、与家人沟通话题多、经济独立、与室友快乐相处、有时间去旅游、人生有目标、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有人爱有人关心等方面。

四、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对策

幸福不是单纯的享受,幸福也不仅仅只是拥有物质生活,更多的表现为人的精神生活,幸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幸福是一种不断进取、不懈奋斗的人生过程,幸福也是一种善良的能力和品格,只有真正理解了幸福的涵义,才能体会到幸福的意义。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升自己创造幸福的能力,也是高校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随着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们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必然会对其幸福观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虽然人活着是为了享受生活,也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但是物质享受并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当代大学生更需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明白幸福的真谛,用先进的理论思想去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见识,加强自身的全面发展,完善自身的专业能力,形成自己的处事风格和人格魅力。

(二)提升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在成功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会阻碍既定目标的实现,甚至无法完成任务,这些挫折会影响大学生的信心,也会产生不良的消极情绪。因此学会面对挫折、战胜困难也是每个大学生需要学习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乐观、积极、向上、自信的良好品格,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这样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内心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去战胜一切问题,相反如果总是生活在消极、颓废、自暴自弃的阴影下,将不利于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这样遇到一点挫折将无法承受,久而久之幸福感也会荡然无存。幸福之神只会拥抱那些热爱生命、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人,因此挫折并不可怕,选择冷静应对、从容淡定、积极面对才能够走出困境,才能体会到幸福。

(三)教育大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至重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因此家庭的和谐、父母无微不至的爱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幸福观。作为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幸福是人生存的一种境界,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取得,幸福和不幸福都是相互的,每个人都要经历幸福或者不幸福,让其明白幸福其实也蕴含着痛苦。所以大学生要明白幸福并不是自始至终都陪伴着身边的。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们每天都过的衣食无忧,没有经历过贫穷的年代,所以无法理解过去一代人的辛苦,所以当碰到一些小挫折时就无法承受,只会一味抱怨生活的不平平,这都说明生活中幸福中却不能珍惜幸福。用古人的话讲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因此父母也多从自身的经历教育子女,让他们学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困境,去争取获得更多的幸福。

(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格修养。国外研究表明,人格因素是影响幸福感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稳定最有效的因素。积极人格品质的人认为生活都是美好的,因此他可以看到更多有利的因素,淡化消极的情绪,他们也更容易走出困难,享受美好人生。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与否不在于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及态度,人格品质也会决定对一定事件幸福感的评价。不难看出,一个人如果拥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宽宏大度、坚忍不拔的良好品质,那么他内心的幸福感会更加强烈,一点小小的收获都会感到幸福的存在。从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普遍缺乏这种人格品质,内心焦虑不安、患得患失、消极不满会弱化他们的幸福感,因此不愿面对挫折、逃避困难也在所难免。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宽容、淡定、执著的品格会对大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帮助,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去适应社会,更好地去工作。

第5篇:幸福感调查问卷范文

关键词: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支柱产业,药学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医疗界的影响力更是不容小觑,药学的发展也是不可估量的,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逐渐加强,重视养身,注重医疗。药学领域飞跃性的进步引起社会对药的青睐,必不可少对药学生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药学界的不同领域度药学人才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此次的调查结果对在校药学生的自我发展及学校培养教育模式的改进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我们进行了如下的调查问卷。

1 调查资料

分别制定纸质版和网络版调查问卷,前者主要用于显示走访相对距离较近的校友并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就业的经验等,后者用于相对距离比较远或者不方便见面的校友使得我们的调查结果更具有普遍性。调查对象是来自湖北医药学院药学院近10年毕业的校友,填写方式为纸质版和网络版均为匿名填写调查表。

2 调查结果与讨论

参与调查的校友人数为348人,其中各届校友参与人数不等,调查问卷回收率为84.3%,纸质版126份调查问卷如数收回。在调研时所有被调查人员都已离校并参与工作或者选择继续深造。因此可以收集到更加具有普遍性和准确性的数据。

2.1药学毕业生去向分析 在我们所有回收的调查问卷中男女比例为50.39/49.07。在所有调查人员中70.37%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选择直接就业,而自主创业和从事其他方向的总数为8.33%,其中女生中选择继续深造的人数要比男生多2.64%,但是选择自主创业和其他方向的人数中男生要比女生多8.94%,见表1。

2.2从事工作与药学专业的相P程度和其幸福感 在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中发现只有6.48%的人从事的工作是与药学专业不相关的。并且从表2可以看出从事与药学不相关工作的被调查人员中感到自己不幸福的人数达71.43%,而从事药学相关工作人数中幸福比例高达一半以上。通过分析数据可知建议在校药学生毕业之后选择与药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可能会更加幸福。

2.3药学专业在不同等级的城市的就业形势与薪水 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乐观的分布来看,二线城市要占58.14%,其薪资水平77.77%的人在4000元以上,一线城市就业形势比较二线城市更加严峻,但其薪资水平都在5000元以上。三、四线城市虽然就业形势不是十分严峻但其薪资水平却远不如一线二线城市,所以综合考虑就业形势,薪资水平,幸福感三个方面更加建议药学专业毕业生在二线城市发展,见图1

2.4就业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工作单位对于药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 40.74%的校友认为就业过程中求职方法和经验的欠缺是最大的问题,其次是专业知识的欠缺和岗位信息不足,也是制约应届药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再次,不了解药学的就业市场,对自己所要求职的单位缺乏了解,缺乏就业信息处理的技巧也是其影响因素(见图2)。针对就业遇到的问题我们此次调查过程中毕业生一致认为人际沟通能力、综合素质、社会实践能力、思维与分析能力、专业知识、职业工作能力是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地方,见图3。

2.5药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调查总人数中50%药学生通过学校就业部门获取就业信息(见图4)。 表明求职过程中,学校对于就业信息的,就业过程中的指导至关重要。若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必然会对学生就业造成影响。其次,通过参加校外招聘会、通过报纸、电视等得到相关就业信息分别占到24.07%、20.37%,所以学校要积极鼓励毕业生贴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多的去关注就业相关信息。

3 总结

3.1药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医药学院可以根据医药市场单位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调整大学生培养计划,形成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衔接"人才培养方式。本科毕业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性格特点、自我认知、心态观念等在就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就显得十分关键。

3.2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首先,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前药学生普遍存在择业思想不实际、择业目标期望值高等特点。目前市场就业环境促使毕业生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然后是发展问题。因而必须引导药学生树立竞争就业思想,明确先就业后择业观念,再次,加强和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最后,完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拓宽药学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这次调研不仅深入地了解到药学专业毕业就业形势,也为各大医药类高校药学专业在校生提供了一个对当今就业形势的指导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对在校药学生和各大医药类高校更好地培养适用型人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人杰,刘艳霞,张晓梅,等.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需求与就业意向调研[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26-28.

[2]米燕燕.高等药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17):96-98.

[3]汤文璐,茅以诚,洪兰.在药学生中开展医学基础教育的探讨[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14(4):256-258.

第6篇:幸福感调查问卷范文

关键词: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

作者简介:孙虎林(1980-),男,江苏灌云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江苏?连云港?222006)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37-02

幸福是人们一直追求的一种状态,人一切有目的的行为,其最终的目标都是追求幸福。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研究者们一直在研究和探讨幸福感的含义、成因和影响因素等。心理学家Diener(1984)从被研究者的立场和主观感受来研究人的幸福,认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就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相对稳定性和整体性三个基本特点,主观幸福感由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两个基本成分组成,认知成分是指生活满意度,情感成分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即现在学者一般都认同的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纬度。

情绪智力是影响有效适应环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的社会性知识和能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将主要探讨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情绪智力的关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经法系、外语系、学前教育系选取451名文科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测量工具

采用情绪智力量表(EIS)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文科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EIS是由Schutte等人(1998)根据Mayer & Salovey1990年的情绪智力理论编制而成的。EIS共有33道题目,采用5点量表形式,可以评估人们情绪感知、自我情绪调控、调控他人情绪和运用情绪能力。本次测验EIS及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5、0.72、0.64、0.64、0.60。

主观幸福感问卷由三部分组成: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PANAS)、具体生活满意度量表(LS)。总体生活满意度包含5个条目,积极情感包含6个条目,消极情感包含8个条目,具体生活满意度包含20个条目,其中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使用7点评定法,其他量表使用9点评定法。本次测验主观幸福感的三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6、0.82、0.88。

3.调查与统计方法

在辅导员与班长的支持配合下,研究者本人发放问卷,进行团体测试,问卷当场测试,当场收回。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51份,收回450份,剔除废卷和不完全问卷后获得434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6.2%。在这434名女大学生中,大一女学生241名,大二女学生193名;城市女学生64人,城镇女学生119人,农村女学生251人;独生子女136人,排行老大140人,排行老二及其他158人;她们年龄在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20岁。对于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

1.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文科女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76±1.14(满分为7,中等水平为4),略低于中等水平;积极情感平均得分为5.28±1.45(满分为9,中等水平为5),略高于中等水平;消极情感平均得分为3.16±1.10(满分为9,中等水平为5),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具体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为5.70±1.06(满分为9,中等水平为5),略高于中等水平。具体生活满意度得分最高的五个项目分别是家庭(7.7)、道德(7.2)、朋友(6.7)、室友(6.5)、健康(6.5),得分最低的五个项目分别是实现自己的目标(4.7)、实现父母的期望(4.7)、学习习惯(4.9)、恋爱(4.9)、分数(4.9)。

从表1可以看出,大二女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具体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大一女大学生,大二女大学生的消极情感显著低于大一女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在出生排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在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著差异。LSD平均数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具体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排行老大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显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城镇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农村的,城市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城镇的。

2.文科女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回归分析

以被试在主观幸福感各个分问卷上的得分为因变量,以情绪感知、自我情绪调控、调控他人情绪和运用情绪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情绪智力各维度都进入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回归方程,总解释率为9.8%,其中自我情绪调控最先进入回归方程,接下来依次是调控他人情绪、情绪感知、运用情绪,只有运用情绪起负向预测作用;情绪智力各维度都进入对消极情感的回归方程,总解释率为9.3%,其中自我情绪调控最先进入回归方程,接下来依次是运用情绪、情绪感知、调控他人情绪,只有运用情绪起正向预测作用;只有自我情绪调控和调控他人情绪进入对积极情感的回归方程,总解释率为16.4%。

以整体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以具体生活满意度各个项目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只有经济、自己、教育、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社会关系进入回归方程,总解释率为27.6%,经济满意度的预测力较大。

三、讨论

第7篇:幸福感调查问卷范文

[关键词]

医护人员;总体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09-0001-03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标准越来越高,从而对医疗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乡镇卫生机构医护人员作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关系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因而作为农民健康守门人的基层医护人员的总体幸福感近年来受到了学界的关注。本文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240名贵州省余庆县乡镇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贵州省余庆县下属乡镇的9家卫生院和卫生室的医护工作者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50份,剔除废卷10份,有效问卷240份。在最终的样本中,共有137名医生,103名护士;男性共95名,女性为145名;高级职称12名,中级职称154名,初级职称74名;较高学历(本调查界定为本科及其以上)50名,较低学历(本调查界定为大专及其以下)190名。

1.2 研究工具本调查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Fazio,1977,简称GWB)的前18项内容进行问卷测量。该量表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者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有33项,其中的1、3、6、7、9、11、13、15、16项为反向评分,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测试样本包括79名男性和119名女性,他们均为大学心理系一年级的学生。本量表前18项的男性平均得分为75分,女性为71分(标准差分别是15和18分)。本量表还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这6个因子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

1.3

调查与分析方法调查前,研究者组织各医院的护士长协同发放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说明,让受测人员理解调查表的项目,问卷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类别、学历、职称)和总体幸福感量表两个部分。参与调查的医护人员独立填写并不记名完成并当场收回。调查数据采用SPSS16.0录入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幸福感性别差异按照平均得分(男性75分,女性71分)比较,不同性别医护人员总体幸福感水平:男性/>75分51人(54%),71分97人(67%),

2.2

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得分性别差异对幸福感的因子进行分解,以显示医护人员的总体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见表1。在性别的比较上,男性的总体平均分接近常模的平均分(75分),而女性的总体平均分稍高于常模平均分(71分)。6个因子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05)。

2.3

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得分职称差异本调查将职称作为变量之一,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职称医护人员的总体幸福感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职称医护人员的总体幸福感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得分医护类别差异见表3。结果表明医师和护士的总体幸福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在“松弛和紧张”因子上,医师和护士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得分学历差异按学历划分,医护人员总体幸福感在学历层次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第8篇:幸福感调查问卷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重复梦 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B8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76

A Research on Repeated Dream Them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LV Sansan[1], HONG Ming[2]

([1]Education Science School,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2]Education Science School,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 524048)

Abstract By investigating 264 university students, Repeated Dream Survey and Campbell Index of Well-Being are used to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as follows: The frequenc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Repeated Dream is comparatively high, 80.3% subjects have had Repeated Dream; The Repetitive Dream Themes is the most popular in university students' Repeated Dream, it is about 40.1%; The frequencies of Repeated Dreams varies differently among individuals, we haven't found the rule; the most popular emotion in Repeated Dream is negative, dread is the most emotion thereinto, it accounts for 31.8%;Being chased ,past experience, god and phantom, others and falling down are five most frequent theme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Repeated Dreams.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repeated dream; well-being

国外对重复梦进行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omhof.f G.W.①将重复梦分为五类,分别是:(1)创伤性的梦(Traumatic Dreams),曾经经历的创伤情景不断在梦中重复,给梦者带来极大的不适;(2)完全重复出现的梦(Recurrent Dreams),使梦者感到困惑或惊恐;第三类,典型的梦(Typical Dreams),比如被追赶;第四类,重复某类主题的梦(Repetitive Dream Themes),比如总是梦见坠落等;第五类,重复某个成分的梦(Repeated Dream Elements),比如重复出现某人,某事,某一个地方等。有研究发现,②经常或总是做重复主题梦的成人被试的总体心理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很少或几乎不做重复主题梦的被试,且前者梦中的消极情感体验显著多于后者。Calvin Kai-Ching Y.对香港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人都会做典型梦且倾向于重复做。③重复梦的意义在于,它可能是在提醒我们注意某些在清醒状态下容易被忽略的信息,或帮助我们解决困扰,或预示梦者的未来。④但国内对重复梦的研究成果很少,实证研究仅见于尹芳对青少年(调查对象为中学生)重复梦主题的调查,⑤而针对大学生重复梦的实证研究尚未见到。因此,笔者拟对大学生的重复梦进行调查并与尹芳及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便全面客观深入地了解中国大学生重复梦的特点及其心理涵义。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随机抽取的粤西某高校大学生被试进行团体施测,二份问卷同时发放,同时收回。共发放问卷273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64份,问卷有效率96.7%。

1.2 测量工具

1.2.1 大学生重复梦调查问卷

由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访谈和预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编制,包括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是否做过重复梦,重复梦的类型,梦中的情绪,梦发生的频率及重复梦的主题等内容。重复梦的类型主要参考Domhof.f G.W.(2004)的分类,重复梦的主题采用尹芳(2010)的分类。

1.2.2 幸福感指数量表

由Campbell et al. (1976)编制,用于测查被调查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由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两部分组成,前者包含8个项目,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而后者仅有一项。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数据分析

对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17. 0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1)只有19. 7%的大学生报告从来没有做过重复梦,做过重复梦的占80.3%,说明大学生重复梦的发生频率较高。(2)重复某类主题的梦是最普遍的,占总数的40.1%,其次是重复某个成分的梦,占总数的31.3%。(3)重复梦无规律出现的次数占总数的78.3%,说明重复梦的发生无规律可循。(4)重复梦里的情绪多为负性情绪,占总体的69%,其中恐惧是重复梦中发生最多的情绪,占31.8%。(5)大学生重复梦发生频率较高的五大主题依次是:被追赶(16.9%)、过往经历(10.6%)、神灵鬼怪(9.4%)、其他(8.3%)、坠落(5.9%)。但飞翔的梦主题一个也没有。(6)从来没做过、做过但不记得、做过还记得三类被调查者的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差异。

3 讨论及展望

3.1 是否做过重复梦、重复梦发生的频率、重复梦的类型和情绪体验

本研究结果表明,80.3%的大学生做过重复梦,重复某类主题的梦占40.1%,重复梦无规律出现的次数占78.3%,恐惧、焦虑、愤怒和悲伤这四种主要的负性情绪占总体的69%,其中恐惧占31.8%。在尹芳的研究结果中,上述比例分别是86.4%,32.4%,40.3%, 58. 4%和38. 0%。很明显,两研究结果勾画出大中学生在“是否做过重复梦”等四方面有基本相同的特点,虽然各自所占的百分比有些差异。这说明大中学生重复梦的特点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他们在梦心理方面具有很强的延续性。

3.2 重复梦的主题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重复梦发生频率较高的五大主题依次是:被追赶(16.9%)、过往经历(10.6%)、神灵鬼怪(9.4%)、其他(6.3%)、坠落(5.9%)。而尹芳则发现,中学生重复梦发生频率较高的五大主题依次是:被追赶(20.4%)、坠落(11.1%)、被侵犯(6.9%)、神灵鬼怪(6.3%)、性与爱种种(6.0%)。可见,“被追赶”“坠落”“神灵鬼怪”在两研究结果中都位列前五,且“被追赶”主题在两研究结果中都位居榜首,遥遥领先于其他主题。

“被追赶”成为高居榜首的梦主题与现代人压力过大有关。现代人,无论东方西方,无论城市农村,无论学生成人,无论哪行哪业,都存在着较大的压力,而且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的压力。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社会环境、工作压力、个人成就是社会转型期的“特色压力”,企业中职位越高,压力越大,20~30岁的人群成为各年龄段压力之首。这些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就会以“被追赶”的形式反映在梦中。无论追赶者是什么形象,野兽、妖魔鬼怪、陌生人、黑影或其他什么,都只不过是自己内心压力的化身,被追赶的过程只不过是现实中被压力追赶得或无路可逃或无处可藏的一种变形反映。Fang Yin等(2013)的研究结果证实女性比男性感受到更大的压力,这会导致前者比后者做更多的“被追赶”梦。但并不是任何压力都会转化为“被追赶”的梦,只有当现实中的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又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时,才会出现“被追赶”的梦。

奇怪的是,在本研究中,没有发现一例飞翔的梦主题。而在尹芳的研究中,飞翔的梦主题占3.3%,超过其它13类梦主题。弗洛伊德把梦见飞翔同性联系起来,认为飞翔的兴奋可以等同于性兴奋。现代的梦研究者们一般认为,飞翔的梦主题显示的是高高在上、不断提高、青云直上、好高骛远、逃避现实等,还可以表示性的快乐。用这两种观点都无法解释在本研究中没有重复出现过一例飞翔梦主题的事实。也基本可以排除由于研究缺陷而导致这一结果。因为该调查全部由本人亲自施测,严格控制了可能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测试后又进行了大范围的访谈。访谈结果证实被调查对象中有极少数人做过关翔的梦,但没有重复做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结果?这对大学生意味着什么?对此,笔者目前还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3.3 幸福感与是否做过重复梦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从来没做过、做过但不记得、做过还记得三类被调查者的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尹芳(2010)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不同于N.Pesant等的研究结果。一项以美国大学生为被试的调查研究发现,现在还在做重复梦的被试的心理幸福感显著低于从来没做过重复梦和以前做过重复梦的被试。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幸福感的差异,文化因素就是其一,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平均幸福感存在着稳定的差异,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间幸福感也存在差异,而重复梦也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同时,影响因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们之间会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得研究结果不一致。

3.4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除了要搞清楚上述飞翔梦主题调查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外,后续研究还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首先,本研究被试来源于粤西某高校,样本的代表性及数量都有所欠缺,后续研究要扩大被试的取样范围,要考察不同文化特别是不同亚文化(比如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重复梦的特点。

其次,本研究只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加之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众多,因此不能对诸如重复梦对主观幸福感是否有影响,有多大影响,如何影响等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后续研究要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采用多变量多方法设计,探明各相关因素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并探索帮助深受重复梦困扰的人群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最后,要进一步厘清重复梦和典型梦各自的特点、心理涵义及其相互关系,要进一步明确不同的梦主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不同人群(如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孕妇等)的意义及重复梦的内容与梦者现实生活经验的关系。

注释

① DomhoffG W. Finding Meaning In Dreams: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Berlin: Springer, 2004: 186-203.

② N. Pesant,A. Zadra, M. Miller, D.C. Donderi..Repetitive Dream Them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Well-Being.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 2000 (9), Supplement 1 ,151.

③ Calvin Kai-Ching Y. Typical Dreams Experienced by Chinese People. Dreaming, 2008,18(1),1-10.

第9篇:幸福感调查问卷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龄人口越来越多,而农村的孤寡老人与空巢老人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部分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保障无着落,生活照料无依靠,心理状况上表现出主观幸福感较低,尤其是高龄老年人体弱多病,生活状况堪忧,心理生理状况更让人担忧。

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有关农村地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但其研究对象多以经济较发达、社会福利制度较完善的地区的老年人为主,而对西北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幸福指数的研究目前比较少。然而,西北农村地区老年人所处环境和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使得其幸福指数与经济较发达、社会福利制度较完善等地区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存在明显的差异,西北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不仅影响到其自身晚年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影响我国老年人整体的晚年生活质量。

因此,从实际出发,研究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着力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西北五省部分农村地区中老年人幸福指数调查,分析当前影响农民幸福指数的因素,旨在反映民生民意,为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农民幸福感、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重要作用。为我国各级政府及社会,以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幸福感为标尺,有针对性解决农村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提升其晚年生活质量,进而提高我国老年人整体的晚年生活质量提供建设性建议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设计

1.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的选取。本次调查对象是西北五省农村地区5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机选取西北五省农村地区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64份,有效回收率91.0%。

(2)抽样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文化程度等原因,在问卷调查时,我们采取读出来由老年人选择回答的方式,由于我们事先说明了问卷的匿名性和保密性等问题,绝大多数老人都能如实回答问题。为了对调查对象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在问卷所问问题之外,我们对部分老年朋友进行了访谈。

2.研究变量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参考国家对于幸福指数的设计,结合农村地区老年人实际生活状况,以及西北五省特点三方面综合设计而成。问卷的主要测量工具涉及以下几个部分:

(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民族、文化程度、收入情况、婚姻状况、有无子女及子女数量、老人居住情况、健康状况等变量。

(2)幸福指数的构成。构成幸福指数的指标有为个人幸福指数,包括生活水平、健康状况、人际关系、社会参与、未来保障等内容。

在影响老年人幸福指数指标的设计上,我们考虑更多的是以下几点:

(1)根据农村地区老年人情况的特殊性,我们在设计问卷时,更多地注重老年人实际生活的状况,如:身体状况、财务状况、居住条件、人际关系等。与此同时,为了解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希望,问卷中也涉及到了感情方面和愿望方面的问题。

(2)在中国家本位的社会中,老年人以家为生活的中心,儿女是老年人生活幸福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和儿女一起住的老人来说,儿女的生活状况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单独住的老人来说,儿女仍然是他们生活中的希望和寄托,所以我们设计了对于儿女生活满意度和家庭氛围(儿女们是否孝顺、老两口是否和睦等)两个问题。

3.幸福指数计算方法

在幸福指数计算方面,本文采用百分制,最高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幸福感越强烈。我们将其设定为91~100分为很幸福,81~90分为比较幸福,71~80分为一般幸福,60分及以下为比较不幸福,61~70分为感觉不到幸福几个档次。详见下表:

三、结果与分析

1.农村地区老年人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根据以上数据统计与分析(详见上表),我们得出:西北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是比较高的,他们总体上生活得很幸福。

2.满意度与农村地区老年人幸福指数

(1)财务总体满意度与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财务状况涉及人的基本生存权,它分为收入状况、享受的国家保障、对医疗费用的承担能力、居住条件等方面。这也许是调查中幸福指数选择一般偏上分数(61~100)的人占到92%的原因。

(2)情感满意度与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老年人不同程度地流露出寂寞感,以及对被人关心、陪伴的渴望。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韦斯将老年人的孤独分为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两类,情感性孤独是指缺乏家庭成员间的交流,社会性孤独是指缺乏朋友间的交流。被调查的农村地区有部分丧偶老年人,无论是在情感性还是在社会性上都呈现出孤独感较高的情况,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3)子女生活状况满意度与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每一代人的生活状况注定要受到自己所处的关系网络中其他人的巨大影响,老年人也是如此。这主要体现在子女状况影响老年人心情和对生活质量的感受。在分析老年人对生活满意的原因时,除了经济上无忧无虑之外,不用操心儿女、儿女生活条件好、儿女家庭幸福、儿女有工作、儿女孝顺等也都是重要原因。

(4)民族及与农村地区老年人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考虑到西北五省是蒙、藏、回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我们在设计问卷时,特意加入了民族与的问题,旨在探究民族及与农村地区老年人幸福指数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幸福指数还是比较高的,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调查对象比例占到了79%。在访谈中很多老年人谈到在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后能够活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赶上了这么好的社会环境,生活中没有不幸的事就是幸福了。

四、小结与讨论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