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文化软实力范文

中国文化软实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文化软实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文化软实力

第1篇:中国文化软实力范文

关键词: 文化经典 误译 文化软实力

1.引言

文化经典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文化经典借助翻译传播到国外,与其他国家进行异文化交流。刘明东、陈圣白认为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中重要的桥梁,翻译对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充分利用翻译这一要素,对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在文化经典的译著中,或多或少存在误译的现象,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化经典内涵无法很好地在国外得到传播与发扬光大,进而对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文化经典的误译的观察,以及纵观先行研究的理论,分析误译的形式、产生的原因与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先行研究

2.1翻译中误译的形式与产生原因的相关研究

A.范司永、邓玉珍在分析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种类时,总结出:

a.前理解发生的误译

由于译者与作品的作者有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因此他们在各自的背景下所受到如语言、社会、等文化因素的不同影响,有一定的主体文化的思维定势。而译者在翻译作品的时候是以“前理解”为前提的,这种“前理解”构成了译者的主观意识,且在潜意识里无形地支配译者不自觉地做出相应的反应,让译者用本有的文化意识理解原文的信息,然后将其所理解的在译文中表现出来。

b.有意、无意的发生的误译

有意识的误译是由于译者对于个人的翻译原则或是其他独特的追求而进行的创造性翻译。此类误译甚至是译者考虑到译语国的文化习惯,或是对于其他因素的考虑,如道德、政治等,而进行的“有意误译”。

无意识的误译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译者的疏忽大意,再加上外语功底不深厚及对原语文化缺乏了解所造成的。

针对其产生的原因,范司永、邓玉珍认为:第一是译者考虑到读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习惯甚至是审美取向的不同,所以在对译文的处理上不得不背离原作;第二是译者为了忠实地反应原作的表达方式与习惯,而违背了读者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

B.毛小丽针对翻译中的误译类型总结为:理解错误与表达错误。在考察其产生的原因时,总结为:“译者的翻译主张”与“译者对语境把握不足”。

C.肖艳认为,误译这种现象很普遍,它是在翻译中不可避免的行为。对于误译的类型,有“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种。针对误译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几点:

a.译者的态度;

b.译者的外语修养;

c.译者主体性及其创造性叛逆;

d.文化因素:文化缺失;文化差异;

e.意识形态的影响。

D.徐B在解读汉文化经典误读误译现象解析中提到了导致汉文化经典误读误译的现象的原因有两点:

a.受制于译者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

b.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导致的。

E.王雯认为误译产生的原因有:

a.两种语言的差异;

b.文化差异;

c.阐释性误译;

d.翻译策略不当。

2.2翻译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A.关于翻译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刘明东,陈圣白(2012)认为:

a.翻译助增文化软实力;

b.翻译体现文化软实力;

c.翻译展示文化软实力。

刘明东、陈圣白指出: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采用两种方式:第一是实行“拿来主义”,将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理念吸收、为我所用,丰富我国的文化;第二是实行“送去主义”,把中国的优秀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国,从而影响世界的文化并丰富世界的文化。而翻译在这一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B.幸红娟(2009)指出:翻译实践在保存本民族的文化实力、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优势因素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跨越时空的翻译实践让文化的真正意义充分显现,让理解的源泉不断涌现,使意想不到的意义关系得以体现,这对于保存文化软实力来说,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3.误译的形式、存在的原因以及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3.1误译的形式

我们认为,关于误译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消极的误译与积极的误译两种。“没有误译的译文是根本不存在的。”确实如此,由于“语言具有不可译性”(林璋,2008),再加上译者的语言水平及“前理解”或是“偏见”(肖艳,2010)的影响,出现误译在所难免。但是,我们认为有些误译是可以避免的。

消极的误译是不忠实的翻译,消极的误译使译文与原文有偏差,甚至有可能出现译文与原文完全相反的情况。但是,积极的误译是由于作者考虑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融合,从而采取了一些翻译策略,使得译作更容易让译语的读者接受。(肖艳,2010)认为:积极的误译可以促进译入语国家对源语文化的接受和容纳,同时也丰富了译入语的文化。

消极的误译如:

(1)《羌村三首(其一)》之“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My wife and children start to see me here / Surprise scarce vanquished wipes a furtive tear”.

为使“here”与“tear”押韵,竟译成了“一滴诡秘的眼泪(a furtive tear)”。

(李特夫,2013)

积极的误译如: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①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

②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译文①和译文②的区别在于对“天”字的翻译上。“天”在中国的文化中具有佛教和道教的色彩;然而“God”在英美文化具有基督教的色彩,译文②显然是采用了归化法,这种方法有利于英美读者的接受,但是不利于“天”这一中国独特文化意象的传播。

(金萍,2004)

3.2误译产生的原因

3.2.1消极误译产生的原因

我们认为,消极的误译产生的原因可以总结如下:

A.译者的态度。译者在翻译文章时,如果没有端正态度,翻译后没有再多检查几遍的话,就有可能出差错甚至是大错。我们应该具有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所表明的翻译者应该具备的品质。“一是严谨治学的态度;二是翻译不仅仅需要自如运用翻译技巧,还要求译者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执着的热情。”(覃晓琪,2014)

B.译者的母语与外语水平。一位译者在有深厚的外语功底的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母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原文与译文时能处于游刃有余的状态,不至于顾了整体而遗失了局部。

C.翻译方法不当。关于翻译的方法,都会提到一直以来热议的“归化-异化”的讨论。“归化强调的是译文的流畅性;异化的意见则认为应该更多地引进异域的视角。”(林璋,2008)不管使用哪种方法,我们认为,最理想的是将其两种方法结合,归化中有异化,异化中有归化。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长处,尽量做到使译文没有纰漏。

3.2.2积极误译产生的原因

我们认为,积极的误译产生的原因为文化因素。当译者在处理原文中的具有源语文化因素的表达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译文语言中没有与其对应的文化现象。这时译者可能会倾向于将生搬硬套的逐字翻译变为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的表达,甚至是更具文学色彩的说法。这种圆润的处理方法在文化经典的翻译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上,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3.3误译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在文化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经典中的误译将会对我国的文化传播及国外对我国文化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甚至是误解。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误译都是不好的。上述提到的,误译可以分为消极的误译及积极的误译。积极的误译能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两个语言之间的交流困难。然而,消极的误译则是译者的大敌,是必须尽量避免的。

观察一下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相对弱小。“与其他文化强国相比,中国域外文化软实力相对弱小,以中国在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水平为例,2008年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The Chicago Council of Global Affairs)与东亚研究所(East Asia Institute)对各国软实力指数进行了调查,中国在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的软实力均超过0.51,在越南达到了0.74,然而在美国的软实力只有0.47,位列倒数第一,与最高的越南相比相差了0.27之多。”(刘佳,2013)

当然,这个现象并不全是文化经典作品的误译所造成的。另外,要让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让我国的文化走出去,走得更好更远的话,除了谭振江(2013)提到的“以自身建设为前提基础;以文化自觉、自信为内驱力;以价值观念为源泉;以和谐世界为宗旨”外,我们认为,更应该抓好文化经典的翻译在跨文化传播这一环节。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中,起着一种充分条件的作用。为只有将我国的文化经典翻译到位、出色,才能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古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传播到国外,让世界了解我国,展现我国的文化魅力与实力,从而逐步提升中国的文化方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达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4.解决措施

“没有误译的译文是根本不存在的。”(河盛好藏,刘多田译,1986)只有正确地对待误译,才能积极地处理好误译所带来的不良效果。当然,我们所需要提防的是消极的误译。如何防止消极的误译,得从其原因着手。

4.1针对译者的态度所带来的误译的消除方法

在教育培养译者的时候,需向译者学习人员教导负责任的态度的理念。如果没有认真严谨的态度,可能就会翻译出“箱子里没有多余的房间(room)了”(覃晓琪,2014)这样令人贻笑大方的译文。

4.2针对译者的母语外语水平问题所带来的误译的消除方法

在进行翻译教学时,除了重视母语与外语的转换能力之外,其实,母语的教育也是分不开的,而这点往往是老师们在进行翻译教学时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在翻译教学中,老师们除了重视翻译方法的传授等之外,更应该将母语的重要性传达给翻译学习者。(李佩琦,2009)指出:母语能力的培养是一条贯穿全部翻译教学内容的主要线索,它也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素;从翻译观的演变历史来看,在翻译教学中,母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甚至随着人们对翻译认识的不断提高,母语的重要性也不断得到强化。

4.3针对翻译方法不当所带来的误译的消除方法

对于翻译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概括起来说,一般分为“直译”和“意译”,即备受热议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对于采用哪种方法,我们认为,最折中与理想的办法是采用异化与归化想结合的方法。处理不同的译本,灵活地运用该两种方法,可以游刃有余于原文与译文之间,达到尽量减少误译。

另外,关于译文的衡量指标,我们接受林璋提出的“可接受性+最大对应关系”的观点。林璋指出:“好的译文必须同时具备可接受性和最大的对应关系。”只有将该衡量标准时时刻刻揣摩,并运用于翻译的实践中,才能产出高水准的译文,达成更好地将文化传播的目的。

5.结语

日本的小林香雄说:“翻译作品中肯定有误译存在,这如同空气中包含着氧气一样。”(河盛好藏,刘多田译,1986)翻译中的误译可以分为积极的误译与消极的误译。积极的误译有利于文化差异及语言不可译性问题的处理;消极的误译是译者的大敌,也是文化传播途径中、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拦路虎。只有通过科学的翻译理论的指导与遵守正确的译文衡量指标,再加上严谨的治学的翻译态度与夯实的母语、外语基础,才能出色地将我国的文化经典译出“中国特色”,才能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情愫不失偏颇地、准确地传达到国外,让中国从“拿来主义”变成“输出主义”,让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走出去,实现我国的优秀理念遍布世界的理想,并大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范司永,邓玉珍.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及对策[J].电影评介,2008(17):106.

[2]河盛好藏,著.刘多田,译.正确对待误译[J].中国翻译,1986(03):57.

[3]金萍.文化传播的翻译策略[J].昌吉学院学报,2004(1):48-49.

[4]刘佳.中国文化实力的复兴困境及战略转型――以中国文化软实力在美国的发展状况为分析样本[J].南都学坛,2013,VOL33(5):95.

[5]刘明东,陈圣白.翻译与文化软实力探析[J].外国语文,2012,VOL28(4):99-102.

[6]李佩琦.对翻译教学中母语地位的反思[J].职教论坛,2009(32):33.

[7]李特夫.跨文化传播的译事之殇――英美杜诗英译中的误读、误译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3(07):130.

[8]林璋.关于译文的质量指标[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总第137期,1-6.

[9]毛小丽.翻译中的误译类型及其解释[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VOL28(5):85-87.

[10]覃晓琪.解读钱钟书的《林纾的翻译》[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4.

[11]王雯.《花笺记》英译本误译类型及其成因[J].海外英语,2013(06):153.

[12]幸红娟.“文化软实力”与《道德经》英译[J].外语教育外语教学,2009,总第248期,50.

第2篇:中国文化软实力范文

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方面,目前我们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我们的流行文化产品还不具备与海外同类产品相抗衡的软实力,进而不能够承担起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作用。我们的文化产品更多的只是体现了某个时期的社会现实需要,而并没有彰显出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职能。

事实证明,流行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战略力量。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指文化自身蕴涵的内在力量,而且还包括一种能够被他者认同、被别人接受的文化力量。所以,文化软实力并不是一个自我确认、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兑现的文化价值观。目前,在古典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我们应当更加关注流行文化的作用。我们指的流行文化包括电影、电视剧、通俗音乐、歌舞晚会这些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的文化艺术形式。要建构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必须提高本土流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在此所强调的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是一种企业意义上竞争力,而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它主要是指那些在文化领域长期积淀的思想成就以及优秀的民族精神品格,通过对这种精神资源的开发与传播,必将对提高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就连对娱乐文化持有激烈批评态度的美国当代学者尼尔·波兹曼也不得不承认,在当代世界“上帝偏待的是那些拥有能够娱乐他人的才能和技巧的人,不管他是传教士、运动员、企业家、政治家、教师还是新闻记者。”只有在流行文化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才能够使其文化价值观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建构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首先就是要提高本土流行文化的影响力。日本人也没有把代表他们传统文化的国粹艺术歌舞伎推广到美国,而是把他们最时尚的动漫产品打入美国市场(日本现在动漫产品在美国的销售收入超过50亿美元,是日本钢铁在美国销售额的4倍)。我们中国人了解日本文化同样是通过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姿三四郎这些来自于流行文化领域的大众艺术形象。印度也开始在流行文化领域制造自己的文化偶像。他们拍摄了本国的“超人电影”《克里什》,并且特意安排与好莱坞的进口影片同时上映。印度的克里什与美国的超人一样戴着面具、身穿皮衣,拥有超常的速度和力量,但是他却按照自己的准则去拯救人类。印度的电影专家万西·朱卢里说:“任何印度英雄都要保持印度的传统价值观。所以,克里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肌肉,而是来自于大脑。这意味着印度将成为一个传统而智慧的国家,而不光是靠武力来解决问题。”韩国人没有把他们的传统艺术长鼓舞推向世界,而是把他们的电视剧、电影作品推向海外市场;他们一直在流行文化领域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打造自己的文化偶像。裴勇俊不仅成为韩国电影、电视剧的一线明星,成为韩国争得亚洲娱乐市场的核心人物,而且也成为韩国商业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其个人的明星效应对于提升韩国文化的市场竞争力与文化影响力都具有很强的推进作用。由此可见,各国都在通过流行文化领域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本国文化的软实力。由此可见,我们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也应当把流行文化置于一种与海外文化产品进行博弈的战略力量来考虑,不宜于在文化产品中去追求那种过于深奥的哲理和过于古典的意义,我们更需要的是把那些容易被他人识别,可以被他人理解,可能被他人接受的文化意义表达出来。

我国国际影响力的缺失在流行文化领域

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主要缺失并不在传统文化领域,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地域性文化,是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体表征。我们的儒学、佛学、道教都是举世公认的文化思想财富,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资源。我们的孔子与耶稣、释迦牟尼、一起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的四位文化伟人。儒学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被21世纪《世界人类责任宣言》尊奉为全球社会治理的黄金规则。事实证明:儒学具有跨越空间的历史价值与超越时间的恒久意义。可是,在流行文化领域,我们缺少标准化、系列化的大众文化产品,特别是缺少带有国家品牌标志的流行文化代表作。所以,我们应当按照流行文化的构成元素来配置中国文化产品的内容,来搭建中国文化产业的交易平台,来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现在,我们还没有一种能够被国际市场广泛接受的流行文化产品,特别是还没有一种像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动画影片、英国的爵士音乐那样能够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外销型文化产品,这意味着我们的文化对海外受众还没有产生普遍的影响力,我们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失去了一个有效的传播载体。

固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流行文化产品都变成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具,但是,那些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力作必定会在这些流行文化的作品中产生,而不能指望还有另外一个专门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品或是机构来完成这个使命。

流行文化在人们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一种娱乐的来源,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资讯来源。“许多知识分子和批评家因为流行文化露骨的商业性而对它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流行文化所提供的只是大众娱乐而非信息,所以没有什么政治效应。”也有人认为流行文化只是通过纯粹的市场力量和享乐主义来引诱人。其实,流行文化对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都具有普遍的吸引力。用软实力理论的创立者约瑟夫·奈的话来说,它的积极作用会使国家在推行其政治政策与国家利益时更加容易,也更加有效。

在流行文化领域打造自己的“梦工厂”

现在我们不能再以封建社会旧中国的文化遗产、民国时代旧社会的文化符号作为我们国家的文化标志,我们需要的是能够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标志性的流行文化产品,而不是那些深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静卧在博物馆里的古董作为我们当代中国的文化标志。我们的文化产品必须要赢得大众的普遍心理认同,因为相对于经济、军事的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属于那种“非强迫性、非强制性”的力量,它更多地是通过自觉、自愿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强迫、强制的方式让人们接受。对于没有普遍吸引力的文化只能会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并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力量。况且,文化从来就不是“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所给定的东西上,而是坚持寻求增进、变化和改革”的内在力量。从中国整个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来看,我们不能够再以远离大众的审美需求为前提、以放弃文化的消费市场为代价来完成我们艺术圣殿的营造。我们应当在流行文化领域拥有我们自己的“梦幻工厂”和“超级明星”,我们不能把人类所有美好的梦想都让给好莱坞。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流行文化占重要地位的时代。不论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除了通过政府的公共职能机构进行贯彻之外,必须在流行文化领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感性的、甚至是娱乐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最终在不同的路径上建立公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心理认同。

第3篇:中国文化软实力范文

【关键词】影视艺术作品 文化软实力 传播

“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影视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担当着贯彻并传播政治价值观、记录并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角色,是“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支点。

一、影视艺术作品创作传播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做后盾,也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做保障。影视艺术作品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影视艺术发展直接关系到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一)影视艺术作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视艺术作品对文化的传播、国家意志的传达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塑造民众的精神品格、提高文化素质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影视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不仅遍及到社会各个阶层,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无声无息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一些体现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情感的影视作品在感化、陶冶、激励观众的同时,也体现出我国影视艺术的影响力。而一些在文化消费领域具有娱乐因素的大众影视艺术作品因其所具有的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对于加强文化的吸引力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经过改进引导方式、调节引导方向,我国的影视艺术作品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文化理念,扩大了世界影响力,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影视艺术作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影视艺术作品不仅展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更宣扬了传统精神文化。影视艺术作品通过塑造的影像使观众形成对国家形象的积极认识,以最直接的方式使观众对一个国家形成直观的认识。以韩国为例,其不断地以影视的方式向亚洲乃至全球输出本国的文化产品,不仅在经济上受益,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宣扬了其民族文化,使外界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处在文化发展前沿的美国,更是通过影视艺术作品向全世界推广代表美国文化的美国精神和美国梦。

二、影视艺术作品传播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每一个国家、每一种文化都拥有让世界了解和接受自身的权利和机会。因此,为更好地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塑造国际形象,我国的影视艺术作品要学会用国际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角度,塑造中国形象。

(一)对内增强文化自主创新能力,用优秀的影视作品展示国家形象

随着中国的发展,我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发重要。因此,要更大范围地宣扬中国文化,中国的影视艺术作品就要面向世界突出中国文化特色。而由于包括文化差异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的中国影视作品不能被海外观众所理解,因此不能占据更多的海外市场,这就使通过影视文化作品宣扬中国文化的道路受阻。中国影视艺术作品在走向世界的同时还要坚持中国立场,这就要求影视作品遵循国外的认知模式,用全球化的传播理念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二)对外制定适当贸易保护政策,开展多方位海外推广营销策略

经济发展较快或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并把发展文化产业当做重要途径。美国把文化产业视为支柱产业之一,其影视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以影视为主的文化产业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更大大提高了其软实力的渗透力。影视艺术作品要得到世界市场的认可,就要依靠营销策略。而中国的传播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外营销产业链,因而导致我国对外传播业发展滞后。因此,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对外传播事业,并制作一批真实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影视艺术作品,打入国际市场。让国外的观众通过这些影视作品了解、认识中国现状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而消除文化隔阂,促进文化交流。因此,中国的影视艺术作品要进入国际市场,加强海外销售是前提。此外,我们还要和一些成熟的影视机构合作生产影视艺术作品,以提高我国影视艺术作品的竞争力,争取更大的海外市场。

结语

中国的强大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中华文化的兴盛离不开影视传媒的支撑。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影视艺术作品要从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为国内乃至国外的观众塑造崭新的、积极的中国面貌,让世人更了解中国的现状,进而增强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影视生产的硬件有了大大的提高。相比之下,软实力不论是从认识还是实践方面说都应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影视艺术作品,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应该以提高国家影响力为目标,让全世界的观众通过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领略当今中国的精神风貌,接受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名称“影视艺术视角下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13C016)

参考文献:

[1]刘舸.软实力的提升与中国对外文化传播[J].求索,2010(5).

[2]邵培仁,潘祥辉.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3]刘乃歌.跨文化传播与国家软实力提升[J].社会科学辑刊,2011(1).

[4]冯春久,谷桂林.大众传媒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过程中的传播策略[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8(12).

第4篇:中国文化软实力范文

关键词:舞蹈艺术;文化;软实力;重要性0前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五个体制的改革内容。而文化体制改革中,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主要的改革目标。改革目标的提出,使我们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也应该从自身的专业角度,认真思考本专业可以为改革目标的实现,做哪些具体的工作。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在实际落实这些工作之前,应该客观认识到舞蹈艺术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对于审视本专业的发展、合理规划专业改革的方向、目标是最为务实的选择,也为更快、更强的展现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可供参考和探讨的角度。

1现代社会,舞蹈艺术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中国家文化软实力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体现,比如文学、电影、音乐、舞蹈、设计等等。文学是从文字的魅力来诉说,电影用光和影记录,音乐用音符的跳动来传达,设计用线条和结构来体现,这些文化类型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舞蹈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它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用肢体动作在传播艺术魅力的道路上不断发挥自身功能。它传达出的国家文化的特色和实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1)舞蹈艺术娱乐性易于民众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吸收。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层次纵向是加深的。舞蹈艺术有在剧院、舞台上演出的表演性剧目,也有综艺节目中的表演性,也是作为娱乐节目参与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形式,都无形中传播了国家文化的概念与风格;这种特性,也影响了除本国之外别的国家与民族。也正因为舞蹈的娱乐功能,它更容易被民众所认识、吸收和喜爱。比如现在社会在青少年当中很流行的街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外来文化,但是它在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很迅速。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广场公园,从7、8岁的小朋友到70、80岁的大爷大妈,热闹非凡的跳着、开心着。虽然并没有真正探寻过作为外来文化它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表达形式。但是不约而同地在实际的表达过程中,与街舞所要表达的精神是那么吻合。另外风靡我们国家很多地方的拉丁舞,也同样吸引着众多的爱好者。各种培训机构,各种比赛层出不穷。不同年龄阶层的人伴随着舞蹈动作的节奏、力度,充分张扬肢体,达到娱乐身心的目的。这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也是别国文化软实力对于我国文化的影响。而这影响,也正是因为舞蹈文化的娱乐性,更容易被他国的人们所认识和吸收。舞蹈的娱乐性使得我们国家的民众对于并不来源于本国艺术土壤的表达方式,展现的那么自然、和谐。通过表演者的艺术加工,他们的表现形态也在逐渐的本土化。我想任何艺术的交融是避免不了了,但是如何在交融中保持我们本身所特有的风格与特色,坚持发展我们本国家的舞蹈艺术特点,这点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2)舞蹈艺术对民众意识形态的影响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在社会发展中,政治、经济的发展变革影响着民众的意识形态。政治是思想上直接的干预,而经济是从生活的点滴潜移默化的影响。政治、经济的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表达手段和方式,他们影响了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比如中国舞蹈体现出的内敛、含蓄的体态特征和美国现代派舞蹈表现出的直接、力量的体态表象就是不同政治体制下产生的不同意识形态作用后的结果。无论何种结果,艺术的感染力是同样存在的,而它所传达出的艺术魅力和表达出本国民众的意识形态会伴随着它的感染力的扩散而逐步影响他国民众。从影响得到了现实回应的过程,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过程。这个传播过程借助的就是舞蹈艺术的娱乐功能。舞蹈艺术的娱乐性直接的作用便是在娱乐的过程中影响了人们的意识形态。比如说大众传播媒体的综艺节目,观看这些节目的人很多,这些节目所体现的节目内容也在不断地挑战着人们的审美和意识。综艺节目中出现的舞蹈画面,很

多是流行、时尚、动感或者性感的内容。在80、90年代,我们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伴舞节目中,舞蹈演员基本都是以端庄稳重装扮的。而现在打开电视屏幕,各种综艺节目中的舞蹈演员造型多是以性感为主。我们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也在不知不觉中包容了这样的变化。意识形态影响了舞蹈艺术的创作,而舞蹈艺术的传播过程也自然地表达了意识形态。如果需要加强意识形态的形象力,则需要充分利用舞蹈艺术的传播特点。所以在传播国家软实力的途径当中,应该注意到舞蹈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舞蹈对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很大的。

(3)舞蹈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舞蹈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艺术形式,因为它调动了全身心的力量来表达内在的情绪,它所表达的情感冲击力是巨大的。正是由于它有这么强的表现力,才能在文化的交流与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形势,达到传播文化软实力的目的。由于地域的辽阔,在我们国家当中产生了很多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舞蹈形式。在本国的各民族之间,这种舞蹈艺术丰富表现力的展现也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比如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就产生了有藏族、羌族、彝族等多个民族的舞蹈形式。这些民族在生活中的交集和文化的交流中,舞蹈丰富的表现力使得各民族之间的舞蹈艺术有很多的联系和融合。比如四川羌族和彝族,这两个民族舞蹈的动率和体态特征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从一个国家民族之间的舞蹈艺术传播过程可以看到,即使在国家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舞蹈艺术丰富的表现力仍是加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国家像这样舞蹈风格表现力强、特点明显的民族还有很多。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导致文化传播闭塞,很多舞蹈风格没有被大家认识,现代社会传媒技术不断加强,更多舞蹈形式也在不断涌入我们眼睑。这么多艺术形式,占有这么强大的表现团队,通过适当的传播,我们的文化也同样会受到各国人民的关注与喜爱。

2结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们国家的改革和发展走上另一个台阶,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响亮。在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这些从业者也应该认真思考我们专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容与方向。为的是能更好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国家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内涵和实力,而舞蹈艺术作为其中独特的一支更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它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这需要我们对本国家的文化有客观的认识,坚持本身所固有的特色,自信的向世人展示我们的文化。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避免不了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只要我们有信心,任何交融都不可怕,它有助于我们的发展。舞蹈艺术将会在历史中继续担任传播者的角色,和其他艺术门类一起向世人展示我们国家的实力。参考文献:

第5篇:中国文化软实力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信息化;文化软实力;战略

冷战结束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运用文化战略去配合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认识到文化软实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硬实力”的合法性、感召力和影响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软实力”比“硬实力”更有优势。因为善意总能感动人,文化软实力总是容易让人内心折服。

全球信息时代为文化软实力的大力施展提供了舞台,把文化的功能意义提升到了战略地位。用文化对人的精神进行控制远比金钱的利诱和枪炮的高压更保险、更经济、更有力量。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全球认同的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成为了国与国之间一个新的竞争领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纵横裨阖的国家,历来就是两种实力兼备的国家。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尤其应该构建发展战略来打造和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

1.构建和吸化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规定性

构建和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意义体现在两个层面:

(l)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意

硬实力及软实力是国家现代化的左膀右臂,是承载国家综合国力的两个车轮。现代化是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个文明的现代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搞好,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当前尤其要重视 “精神文明”的建设,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也是凝聚民族力量、度过关键时期的强大动力。

(2)文化软实力对国家硬实力的支持和推动功能

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软力量在综合国力结构中比硬力量更为重要。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作为常量确定的前提下,文化软实力就是变量或乘数,它对综合国力和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产生倍增和递减效应。随着中国在物质力量方面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减,软实力差距就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最明显的弱点,同时也是中国在国际环境中又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在此意义上,能否提升和强化软实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强国战略的必经之路。”1

2.构建和吸化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l)构建和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是中国和平姐起的必然要求

现实经验表明,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格局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不仅要有“硬权力”的储备,还必须具有文化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必须在“软权力”的发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和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

(2)构建和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首先,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必须构建和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提出要以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要满足全国人民精神领域的需要,就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这是经济高速发展以后的必然结果。其次,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构建和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发展先进文化有助于社会更加和谐、更加协调地发展,有助于确立和谐社会的道德规范,有助于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3.构建和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急迫性

(l)构建和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是保障文化和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免受异质文化的渗透,保持本民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的重要形式。有学者指出:“作为后起的大国,中国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差距最大的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军事实力,而是各种软力量。有专家认为,按纯的“硬实力”指标,中国的综合国力可能仅次于美国,但如果把所谓的“软实力”也考虑进去,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差距就显得大了。所以,软实力的问题现在已经开始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例如,制订振兴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出台文化产业方面的政策、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等等都充分说明我国政府已经开始从综合国力的角度来认识和对待文化问题。

(2)构建和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是两岸关系的迫切需要

第6篇:中国文化软实力范文

当前,“文化软实力”被提升到重要位置。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包括一个国家的制度、价值观、感染力和影响力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提升文化软实力就成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就是要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促进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交流融合,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中华典籍因其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优秀的社会成果而成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其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实施过程中,为了全方位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典籍翻译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国家和政府相关机构方面来说,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资金上,都予以文化典籍外译大力支持;与此同时,从国内到国外,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研究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中国文化典籍翻译队伍的第一支力量是国内学者

尽管汉语典籍外译研究起步较晚,却取得了一批令人欣喜的成果,而且发展潜力巨大。主要体现为:

1.理论研究更加丰富

由辜正坤教授编著的《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由王宏印教授编著的《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以及由汪榕培教授编著的《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等著作对典籍英译理论朝纵深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研究领域逐渐拓宽

典籍翻译研究涉及的领域不再局限于文学类典籍这一传统研究范畴。研究者对医学类、军事类等典籍翻译也关注颇多。此外,以韩家权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在少数民族典籍外译研究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3.研究队伍日益壮大

目前,在我国有一些,如南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河南大学等都相继开设并招收了典籍翻译研究方向博士生。此外,由老中青三代组成的中国典籍翻译研究会也成为中国英汉对比研究会主要分会组织,并推动了国内英汉对比研究进一步的发展。

(二)中国文化典籍翻译队伍的第二支力量是海外译者

他们在国外汉学研究的主要部分便是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1.一批西方传教士构成了第一批进行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海外译者

随后涌现一批知名汉学研究家,如翻译儒家经典著作的理雅格(JamesLegge)、英译中华诗词的韦利(ArthurWaley),及翻译《红楼梦》的霍克思(DavidHawkes)及其女婿闵福德(JohnMinford)等。

2.美国的“中国研究学会”

对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促进了国外文学界对中国经典文化的浓厚兴趣。同时其他一些英语国家的不少汉学家也积极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涌现出不少汉学研究家,掀起了一股海外汉学经典研究的潮流。

二、从接受美学视角审视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和对外传播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旨在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促进国外读者通过典籍译作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的理解与认知。自十八届三中全召开以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及“文化输出”成为了中国文化建设的重点,受到全国领导者和各方面人士的支持。在此背景下,从接受美学视角对典籍英译进行细致探讨,不仅丰富了典籍翻译研究的维度与深度,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典籍外译译本接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中国文化更好地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使得世界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更准确的理解,对中国文化在世界的认知度和流通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就理论层面而言,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翻译理论体系建构、翻译家、翻译史等方面的系统、纵深研究偏多,而从读者接受与跨文化传播高度,深入细致解读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翻译问题的研究则偏少。从读者接受视角进行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研究,是从一个与以往研究有很大不同的新视角对典籍翻译所做的系统综观和探讨;就翻译实践而言,从读者接受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问题,对促进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译作在海外的接受与传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读者接受美学理论开启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传播新的思维方式,即:

1)翻译可以理解为主体间(译者和原作者)通过对象(文本)互相沟通、对话的形式,因而,不必为“等值”和“等效”争论不休;

2)译者要认真考察现时读者的期待视野,对读者反应的现时性予以足够关怀,并通过修补或重译来缩短审美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译本为读者所接受,翻译的文化交流目的才会顺利得以实现。就翻译取向而言,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读者的思想、信仰、价值、审美趣味多元,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平起平坐,不同流派、不同理念、不同传统、不同语域的东西杂然纷呈;在翻译理论界,各种新的理论层出不穷,热闹非凡,一方面推动翻译研究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译者无所适从,难以取舍。在这种纷繁变化的形势下,既然典籍的生命力来自其经典,为了保证译文的生命力,最好的策略也许是以不变应万变,尊重原作。读者接受美学理论给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传播带来了新启示。然而,由于意识形态、文化差异等因素制约,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实践中的“语言差”和“时间差”(谢天振,2000)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典籍外译中仍存在“对外出版不畅”、“优秀译著难以落地”(林戊荪语)等接受方面问题。接受美学理论给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及对外传播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启示:首先,接受美学理论在典籍英译研究及对外传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有重大的价值与贡献。传统研究方法一直集中于怎样翻译才能保证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最大限度实现忠实与通顺的有机平衡。不过,这并不能解决“优秀译著难以落地”等典籍英译传播问题。根据接受理论观点,阅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的协商活动,必须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要求相一致,相符合。这就意味着,翻译是一个以译者为核心因子、由读者为主导的诸多其他因子构成的有机网络。只有保证译者的翻译行为与以读者为主导的其他翻译活动参与因子协调统一、和谐共处,译作才会有足够生存空间。其次,从读者接受角度审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实践方面来看,我们应提高关注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实践工作者应采用怎样的策略与方法才能更好地保证原文生态与读者生态有机统一,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实践应注意哪些问题,进而实现译本与接受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再次,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研究对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对外传播有新的重要启示。通过广泛及深入的研究,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者逐渐意识到:在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语境下,译者应摒弃某些传统思维和翻译方法,采取新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在谋求最大限度传递中华文化精髓之时,又保证译本顺利地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也就是说,译者除了要注重自身素养的维护与提高,更要认真研究读者和读者所处的接受语境。

三、结论

第7篇:中国文化软实力范文

论文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软实力成为大国竞相角逐的对象,国家文化利益成为各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宗旨和目标。作为中国软实力核心的文化外交发挥着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手段难以达到的独特作用。孔子学院是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外交,孔子学院对中国的文化外交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

一、孔子学院诞生的背景 文学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促进文化自身和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对加强各国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汉语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提升,汉语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重视。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2003年作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宣布了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的计划。中国国家汉办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北京设立了“孔子学院总部”。

可以说,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积极推动的项目,也是21世纪初中国外交的一个战略。“孔子学院“的英文名称是”Confucious Institute”,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其学说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首要记忆;对世界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因此,该名称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底蕴,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文化将逐步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

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办以来,从尼罗河畔到乞力马扎罗山,从富士山下到伊洛瓦底江边,从五大湖区到西伯利亚田野……在世界五大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已设立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短短4年,孔子学院花开全球,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国的需要。“孔子学院”是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园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毫无疑问,孔子学院的诞生、建设和发展势头对中国塑造和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国家形象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文化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

文化外交指的是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包括文化手段在内一切和平手段所开展的外交活动。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一国的国际形象。

建构主义认为,通过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对外放射,国家将产生文化影响力,从而建构其广泛受到国际认同的一国的国际形象。对中国而言,建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是国家形象设计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中国以国家自身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积极推动世界的和谐化进程,积极发挥文化外交在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中的作用,从而逐渐塑造起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孔子学院具有文化外交乃至公共外交的属性,其目标就是要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让外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价值观念,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同时,增进友谊,共创和谐世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是语言,孔子学院在传播汉语的同时推广中国文化,成了既便于操作也很有需求的文化外交行为。陈至立在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上演讲时说,孔子学院要成为“海外汉语推广的基地,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

2.铸就强势文化,提升一国的文化竞争力及综合国力。

一国的文化交流状况基本与国家综合国力成正比,经济水平高、综合国力强的国家,文化外交的水平相对就高,也就容易成功实现对外战略目标。

正如汉斯•摩根索所言,“较之军事、经济等因素,文化如果运用得当,将能征服人们的头脑,产生持久、稳定的战略效果”。在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当今世界,能否占据文化主角地位,即是否具有强势文化,将对一国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从传播学角度看,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强势文化的拥有者而言,在政治上、经济上对受众在吸引力方面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强势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其它国家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依然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和认同度,中国外交在国际机制和国际事务中的实际参与度和话语权依然有待加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各国对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而孔子学院正是以传播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孔子学院在海外迅速走俏并加速了“中国热”的升温,为中国的文化外交带来不少福音。

三、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意义

1.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的推广对文化传播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华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华文化。有了汉语作载体,中国的书刊、杂志、影视、网络信息等流传于国门之外将不再举步维艰。

汉语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共同感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纽带,在汉语的国际推广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加快京剧、影视剧、文学作品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满足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使中国文化成为吸引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磁石;同时这也将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2.促进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本国语言的国际化是国家之间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和象征。近代以来,中国人走出去传播汉语言文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长期仅限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领域。2002年,中国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孔子学院是海外汉语教学推广基地,同时也是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也为中国的文化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传播学视角看,“孔子学院”的文化国际传播应该是搭建双向的桥梁:一方向是中国输出其语言、文化以及塑造本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向是从与国外进行交流活动过程中吸取其优秀成分,以服务于中国文化及与国际先进的发展水平接轨的事业。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理查德?鲍姆所说,“中国政府通过孔子学院提升国家形象,正在向世界展示一张柔和的孔子的脸”。〔〕〔8〕孔子学院正是中国文化外交的一项创新举措,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3. 有助于化解“中国“,优化中国国际形象。

目前,中国的国际形象,特别在西方,基本上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塑造的,其向世界散布的“中国“,使中国国际形象极大受损。美前日本防卫所言旧俗史部长星岛九夫发表文章指出:“最近,‘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我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美国战略、美国国防和战略安全保障问题的专门研究人员,对中国进行观察,得不出这种结论。成为威胁的该是别国,而不是中国。”韩国学者李映周也系统批驳了“中国”,他指出“ 认为中国在21世纪强大起来必然构成对外扩张 ,威胁别国的观点是荒谬的” 。但是 ,化解“中国” ,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澄清。“ 孔子学院 ” 的发展正是向世界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 ,向世界说明中国 ,辩解是非曲直。

2008年8月,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在开幕式上“四海之内皆兄弟”、“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论语》中的名句,通过一幅幅缓缓展开的巨大画卷中凹凸起伏的方块汉字展示给全球几十亿人面前,我们看到的是受儒家影响的大国风范和礼仪;奥运会开幕式正是颂扬了中国的儒学价值观。中国用活字印刷版不断变换的“和”字,通过奥运会这个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情怀,和要与世界人们共同缔造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

各地孔子学院正赶上了这个好时机,做到了让世界人民对中国、对“和文化”价值观的尊敬、理解和赞同。孔子学院通过平和、 吸引、 寓教于乐的方式营造理解 ,释放善意,以此打破隔阂、误解,使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加深对中国国情以及中华文明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化解中国、优化中国国际形象;有助于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无穷魅力;有助于展示中国文化外交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21世纪是各国软实力较量的时代,也就是以文化力量为中心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在经济崛起、国力大增之时,更应该注重挖掘文化的潜力,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外交当中一项创新的举措,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最鲜亮品牌。孔子学院的事业才刚刚开始,虽然它在兴建中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但从长远来看,孔子学院对中国的文化外交的促进和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实现了“让中国走进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目标,搭建了文化国际传播的双向桥梁,在这种双向文化传播中,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不断走向成长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汉办: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特刊〔J〕, 北京,2008.29.

〔2〕 彭新良:《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一种全球化的视角》〔M〕.北京:外研社,2010.475-476.

〔3〕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

〔4〕 王宁宁:关于海外“孔子学院”的全面认识,科教文汇〔J〕,2009(6):134.

〔5〕 【美】肯尼迪?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M〕.胡少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1992.152.

〔6〕 刘乃京:文化外交—国家意志的柔性传播,新视野〔J〕,2002(3):66-68.

〔7〕 宗焕平:孔子学院的独特影响力.瞭望〔J〕,2007(11):96-97.

〔8〕 李智.《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太平洋学报》〔J〕,2004年第2期.

第8篇:中国文化软实力范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出版 走出去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前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与经济影响力很不相称,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较强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明确要求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出版是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出版走出去不仅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出版界要以树立有国际竞争力出版品牌为目标,以传播我国优秀文化为己任,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入其他国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简称外教社)是我国最大、最权威、国际知名的外语出版基地之一。外教社已累计出版近30个语种的图书和数字出版物近7000种,总印数7亿余,700多个品种在省部级以上各类评比中获奖。作为一家专业外语出版社,外教社积极响应国家出版走出去号召,创新机制和形式,不断开发各种选题,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大力推介中国优秀文化,在走出去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和突出贡献。

1、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外教社十分重视与世界跨国出版传媒企业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将中华文化内容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外教社与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剑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圣智学习出版集团、哈珀・柯林斯出版社、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康乃馨出版社、克莱特出版社、拉鲁斯出版社、小学馆、岩波书店等40多家国际知名出版机构保持着稳定合作关系。同时外教社还在海外建立了北美分社,不久还将在西亚和东欧建立分社,不断拓展国际传播渠道。

外教社还充分利用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美国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重要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2、建立独立部门,专业化运作

2008年初,外教社成立了汉语与文化事业部,针对走出去设立专项资金,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形成走出去的长效机制。事业部以“彰显汉语魅力,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伴随着世界范围内逐步升温的“汉语热”及“中国文化热”而稳步前进、不断成长。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制作精良的对外汉语教材及汉外双语读物和工具书,以多样化的产品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3、引进和输出并重,不断提升输出层次

外教社凭借自身的学术水准和专业眼光,引进和合作出版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语言学、文学、翻译、教学法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的学术著作、教材、读物和工具书。如从牛津大学出版社引进的“牛津应用语言学丛书”、与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朗文国际英语教程》,从康乃馨出版社引进改编的“高职行业英语”以及从日本岩波书店引进的《广辞苑》等。

在引进国外优秀图书服务我国读者的同时,外教社大力推动本版优秀图书的版权输出。《国际少儿汉语》等多套对外汉语教材、“中国文化汉外对照丛书”、汉英对照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文化和文学读物、“简明外汉―汉外系列词典”等工具书为外国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窗口。目前这些图书版权已输出到德、法、西、意和拉丁美洲等欧美主流图书市场,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应有贡献。

4、组织高端翻译人才,打造精品力作

中国图书乃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翻译工作至关重要。外教社译者队伍大多是学界泰斗和译坛权威,如已故著名莎剧翻译家孙大雨先生;著名典籍英译翻译家汪榕培先生;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等。“中国文化汉外对照丛书”包括英语、德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多个译本,堪称译介典范。这些图书不仅使海外读者毫无障碍地感悟中国文化的精髓,也为我国年轻人研究文学作品汉译外理论、技巧提供了参考实例,有助于培养更多翻译人才。

5、开发多种选题,创新推广形式

随着汉语热在世界各国不断升温和孔子学院的不断创办,外教社专为外籍小学生设计了《国际少儿汉语》;组织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及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内外专家编写了21世纪对外汉语教材、发展商务汉语、孔子学院适用教材・文化读本系列等多种选题,并制作了MP3光盘和网络资源等数字产品。

2008年,国务院将清明、端午、中秋列为法定假日,引起了社会对中国传统节日广泛重视。外教社及时推出了汉英双语版《话说清明》、《话说端午》、《话说中秋》、《话说春节》、中国民俗文化等图书,向中外读者介绍这些传统节日,并组织各国留学生通过包粽子、品月饼、秀书法、诵唐诗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让他们切身感受中国文化,并将之传到自己的国家,取得了良好效果。

当前,外国对当代中国题材的兴趣越来越浓。外教社还开发了全景中国、汉英对照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选(中国卷、海外卷)、《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世界诗人同祭汶川大地震》、上海精彩之旅等反映中国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当代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图书,输出品种更加多样化。

6、结语

第9篇:中国文化软实力范文

国家软实力最核心的是我们的文化特点,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未来的出路,是为当下服务的文明

回顾过去,中国一直重视国家软实力,投了很多钱,却没达到相应的效果。软实力体现得最好的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派医疗队援助非洲、修建铁路等等。那是经济援助,实际上是国际主义,确定了中国在世界的政治光谱、国家角色和价值基础。还有在朝鲜战争、越战、非洲问题上,也体现了自己的软实力。对于这段历史,人们有褒有贬,那时候中国并不富裕,勒紧裤腰带去支持世界革命。我们常在国外的人知道,中国的国家形象在那时候是最好的。我个人认为,那个时候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是输出革命,三个世界的划分。

国家软实力是很具体的体现,比如,现在中国的护照在世界上并不好用,外交部部长说了一句话很到位,“要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含金量’”。

改革开放后,中国也进行过很多国家软实力建设,包括孔子学院、奥运、世博、广州亚运会、大运会。但是,今天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比较局限于用另外一个表达―国家形象建设。这实际上是从对外宣传的角度,把国家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建设连在一起。

国家软实力离不开价值观

多年来,国家软实力建设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有进步空间。这个进步怎么取得?国家软实力离不开价值观。我印象非常深的是,2005年文化部第一次带了五个剧目到林肯艺术中心,北京人艺一定要带老舍的《茶馆》,认为它是国家的经典。但很多美国人看完后没明白。美国人讲的是正义、善良、和平,这些普世价值的东西,他们没有新旧社会的概念。因此他们想不通―不就是换届总统嘛,怎么这届总统就认为那届是万恶的呢?

当初选择的所有剧目,第一展示的是我们判断价值的标准,第二重点表现的是艺术形式。西方人认为艺术形式没有高低,最重要的是你所反映的价值观。可见我们在对外宣传上,一直轻价值观,重文化形式。

张艺谋搞的文化符号,比如大红灯笼,满足的是西方人的好奇心理。这就像我们到烟袋斜街,看到一个鼻烟壶,你不是喜欢,只是好奇。所以我们把外国人因为文化差异而对中国文化的某种接受定义为喜欢,这是错误的。再回想李安,他的《喜宴》《推手》《饮食男女》,讲的全都是东方人的人性、家庭理念和人生理念,这些是西方人喜欢看的。中国人为什么拍不了国际题材的电影,因为我们不了解需要用价值观进行沟通。

《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没法走出去,因为外国人很难想象,杀南霸天可以不经过法律程序,白毛女可以借钱不还,所以我们的作品走出去时,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宣传的价值观西方人理解不了。价值观分两类,一类是人类共同认定的,比如善良、美、勤劳、正义,另一类是政治上的,比如西方的三权分立、民主化。让西方看得懂,达到效果,首先要懂得宣传的是什么,这一点很重要。

2003年,我们去参加日本名古屋世博会,偌大一个中国馆,搞了一个像夜总会一样的伪女子十二乐坊,然后全是浙江小商品交易柜台。二楼整个墙都是龙,阴森森的。我们对龙的表达有问题,没能借机扭转西方人对龙的负面印象。中国馆旁边是印度馆,里面用英文写着“印度―一个古老国家对世界哲学的贡献”,而日本所有馆都在讲环保,叫“爱知县,爱地球”(爱知县是名古屋所在地)。

到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海倒退到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看事情的层次太低了―中国8亿农民会怎么想呢?所以实际上,国家软实力是价值观的问题。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出路

《亚洲周刊》总编邱立本说过一句话,“中国是有文化没文明,西方是有文明没文化”。我们说的文明,更多是聚焦在个人的教养、社会公共意识和法制意识。为什么今天我们讲公共外交,就是强调人民之间的交流?国家是抽象的,国家形象全体现在人身上。作为中国人,你要走出去传播你的价值观,首先要有文明的方式。很多中国人把卫生间搞得很脏,说话声音很大,走路不看人,何谈文化?一些人经常说中国文化很伟大,要征服西方,但自身文明礼貌都不够,何来征服?

英国带向世界的,首先是绅士风度,使它成为全球文明准则。第二是很具象的英式红茶、下午茶、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华文化走到世界上,有什么是代表我们的?今天讲中国文化有点空,文化要有载体。

法兰西在世界的体现是酒、美食、服装和创意,韩国有全世界都知道的韩国泡菜。中国泡菜历史那么长,但没人知道;韩医来自中医,但人家打向了世界。我们有时候批评韩国剽窃,我觉得没有道理,是我们自己缺乏传承和创新,也缺乏国际观。这就说明我们选择传播软实力的载体不够。

软实力最核心的是我们的文化特点。中国文化是什么,现在很多人没讲清楚。我们过去一说到中国文化,第一是“悠久”,我觉得不对。我们能真凭实据展现给世界的,就是3500年左右的历史,其他的三皇五帝、大禹治水,毕竟都是演绎的,拿不出证据。中华文明是在人类文明的第二个阶段产生,第一阶段是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我们对中华文明强调悠久,有点站不住脚。你去大英博物馆,讲解人类文明的开始,没有提及中国文明。

提到中国文化第二讲“灿烂”,也对也不对。相比文艺复兴时期,宋代的GDP、人口总数最多,这一定是我们灿烂文明带来的繁荣,但是,中华文明缺乏对当代世界的贡献。我们今天的每一样东西,几乎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小到交通规则,大到现代科技和艺术。所以,文化的灿烂是要对今天人类的生活方式有贡献。

中国的文化是看不见的,到了故宫才发现很多都是后来翻新的。在罗马的大街上,上千年的东西太多了,中国现在明清早期的建筑都没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是一个现代的中国,是跟过去文化没有关系的中国。

我个人研究发现,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中国文化是说给未来人类听的,中国人创造了一个非常大的哲学理念,就是平衡理论。中国一切是中道、中庸,西方是建立在二元基础上,非黑即白。中国讲平衡,今天人类出现的所有问题就是平衡问题―人与自然的平衡出了问题、人与人的平衡出了问题、内心与身体的平衡出了问题。

西方所有哲学理念在于征服、创造、创新。今天乔布斯搞的是创新。2008年金融危机,所有刺激经济的计划都是刺激需求,但实际上不是需求问题,是人的需求过度,带来自然和环境的破坏。为什么有占领华尔街运动?大家发现西方资本主义确实把人的需求无限膨胀放大,最后经济走向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不平衡,才导致了金融危机,反过来,治理经济危机的手段又是继续刺激需求。这是不对的。

宋代以后,中国没有发展科技,也没发展经济学,中国的“和”字,“禾”代表大地的供给,“口”代表我们的需求,只有大地的供给和我们的需求达到平衡的时候,才能走向和平。科技和经济学是不断拉动需求,所以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把需求降下来。我觉得中华文明第一个伟大的发现,就是发现了平衡理论。

中华文明第二个伟大的发现是,中国文化的一切建立在心性基础上,认为一切外在变化都不重要,佛教讲“降伏其心”,心学,包括今天的心灵修炼,只要全世界走这条路,一定要走到中华文明上,我认为,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出路。

西方主流社会有三大标志:会不会说几句中文,家里有没有中国的古董,是不是信佛教。我指的都是像洛克菲勒这样上百亿资产的家族,沙特的王室就是信佛教的。我认为,中华文明是为当下服务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