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以捕鱼为生,交通工具是船的地区是()
A贝都因人B孟加拉人C亚库特人D达雅克人
2、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3、世界上的椰子生产国()
A泰国B印度尼亚西C马来西亚D菲律宾
4、俄罗斯的首都位于()
A东西伯利亚山地B中西伯利亚高原
C东欧平原D西西伯利亚平原
5、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是()
A圣彼得堡工业区B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
C乌拉尔工业区D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6、俄罗斯的母亲河是()
A乌拉尔河B叶尼塞河C勒拿河D伏尔加河
7、俄罗斯是世界上的能源出口国之一,被称为()
A世界原料基地B世界加工厂C世界办公室D世界加油站
8、亚洲地势特点()
A西部高,东部低B中部高,东西两侧低
C四周低,中部高D东西低,南北高
9、亚洲经常发生旱涝灾害的地区有()
A西部和东部B东部和南部
C南部和中部D中部和北部
10、中国属于亚洲六个地区中的()
A东亚B北亚C东南亚D南亚
二、综合题(20分)
11、读印度地形简图,回答问题(6分)
①图中C是(填城市名称),该城市所在地形区是。目前,印度承接的软件外包业务约占全救软件外包市场的2/3。所以,被形象地称为“”。
②印度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但粮食能够自给,这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政策,图中斜线示意的阴影部分是(粮食作物)分布区。
③印度以气候为主。
12、读东南亚略图,回答问题(6分)
①写出D国的首都:。
②F是海峡。
③G国属于气候。
④下龙湾位于国(填字母)。
⑤中南半岛地形特点是。
大城市主要分布在。
13、读日本图,回答问题(8分)
①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因为日本位于板块和板块之间。
②b岛是日本四大岛中的岛岛。
③从图中可看出,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沿岸和沿岸,因为这里有便利的条件。
④日本文化特点是。传统服装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BBBCBDDCBA
二、综合题:(20分)
11、
①班加罗尔、德干高原、世界办公室。(3分)
②绿色革命、水稻。(2分)
③热带季风。(1分)
12、
①金边。(1分)
②马六甲。(1分)
③热带雨林。(1分)
④C。(1分)
⑤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2分)
13、
①亚欧、太平洋。(2分)
②本州。(1分)
七年级下册地理俄罗斯重点题及参考答案
1.横跨亚欧大陆北部
(1)位置
纬度
位置 大部分位于50°N~80°N之间,纬度较高,属于北寒带和北温带
经度
位置 东西跨经度170多度(20°E~170°W),兼跨东、西两半球
海陆
位置 位于亚欧大陆的北部,东临太平洋,北靠北冰洋,西濒波罗的海,西南临黑海和里海,东北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相望,陆上与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等国为邻
(2)范围
俄罗斯领土包括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东西长达10 000多千米,南北宽约4 000千米,面积超过1 7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3)横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
①俄罗斯横跨亚欧两大洲,但历来被公认为欧洲国家。
俄罗斯的欧洲部分,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4,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3/4,历史上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集中的地区。首都莫斯科位于它的欧洲部分中央。
②俄罗斯有1.4亿人口(2010年),13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人占总人口的83%。通用俄语。
(4)地势与地形
俄罗斯地形示意图
①地势特点: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②地形特点:地形平坦,以平原、高原为主。
③主要地形区:自西向东依次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
山脉和河流成为俄罗斯各大地形区的分界线,其中乌拉尔山是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分界线,叶尼塞河是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分界线,勒拿河是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的分界线。
(5)河流与湖泊
俄罗斯河流湖泊众多,主要的河流有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和贝加尔湖等。
①伏尔加河全长3 600千米,注入里海,是欧洲第一长河,被俄罗斯人称为“母亲伏尔加”。
②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
③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河流众多,且流程较长,但由于纬度高,气候严寒,河流封冻期长,航运价值不高。
(6)气候
俄罗斯国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其名称及分布如下表所示: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中西部
寒带气候 北极圈以北,北冰洋沿岸
温带季风气候 东部太平洋沿岸
高原山地气候 乌拉尔山和大高加索山区
①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②大陆中西部虽然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表现在气温、降水上也有很大差异。西部为东欧平原,地势低平,加上西风的影响,使得西部广大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中部西伯利亚地区,远离海洋,又受极地寒冷气流的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冷的时间很长。
由于纬度高,俄罗斯气温偏低;由于广大内陆地区远离海洋,俄罗斯降水偏少,因此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例1-1】下列关于俄罗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B.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大的国家
C.直接濒临太平洋、北冰洋
D.既跨东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
解析:俄罗斯东西长1万多千米,南北宽约4 000千米,面积超过1 7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纬度位置看,俄罗斯大部分位于50°N~80°N之间,地处北温带和北寒带。从经度位置看,俄罗斯东西跨经度170多度,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大的国家。从半球位置看,俄罗斯位于东半球、西半球和北半球。从海陆位置看,俄罗斯位于亚欧大陆的北部,东临太平洋,北靠北冰洋,西濒波罗的海,西南临黑海和里海,是一个典型的海陆兼备的国家。
答案:D
【例1-2】下列关于俄罗斯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俄罗斯的亚洲部分以平原、高原、山地为主
B.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地势较高
C.乌拉尔山以东是东欧平原
D.乌拉尔山以西是西西伯利亚平原
解析:俄罗斯以乌拉尔山脉为界分为欧、亚两部分,乌拉尔山脉以东依次是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故选项A正确;乌拉尔山以西主要为东欧平原,故选项B、C、D错误。
思维流程图:
答案:A
2.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1)自然资源丰富
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基本自给的大国之一。
①矿产资源丰富
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煤、铁和有色金属等资源丰富,主要的矿产及产地: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以及乌拉尔山脉的有色金属等。
俄罗斯的黄金产量仅次于南非,居世界第二位;俄罗斯的石油开采量仅次于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已探明天然气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30%,居世界第一位。
②淡水资源丰富
俄罗斯的河川径流量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淡水储量最多的湖泊。
③森林资源丰富
俄罗斯的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2)工业
①工业特点: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
②工业分布:俄罗斯工业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其主要的工业区及工业部门如下表所示:
工业区 工业部门
以莫斯科为中
心的工业区 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有钢铁、汽车、飞机、火箭和电子等工业部门
圣彼得堡
工业区 石油化工、造船、电子、造纸、航空航天、食品和纺织等工业十分发达
乌拉尔工业区 石油、钢铁、机械等工业部门
新西伯利
亚工业区 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钢铁等工业部门
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和圣彼得堡工业区以机械、化学和多种轻工业为主;乌拉尔工业区以石油、钢铁和机械工业为主;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
(3)工业发展变化
过度依赖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出口,导致经济发展不够持续稳定。俄罗斯已将高新技术领域作为国家经济新的发展方向。
【例2-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俄罗斯丰富的矿产资源有(
)。
A.煤、铁、石油、天然气、森林
B.石油、铁、水能
C.黄金、金刚石、铝土
D.煤、铁、石油
(2)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
)。
A.热带雨林 B.热带季雨林
C.温带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图例即可判断,要注意按题目要求只判断矿产,选项A中森林不属于矿产资源。第(2)题,俄罗斯的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因为纬度高,气候寒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1)D (2)D
【例2-2】下列关于俄罗斯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库尔斯克铁矿位于乌拉尔工业区
B.乌拉尔工业区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C.俄罗斯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D.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是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解析:库尔斯克铁矿位于莫斯科附近;俄罗斯轻工业薄弱;莫斯科工业区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所以选项A、B、C均错误。
答案:D
3.发达的交通
(1)交通运输
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与海洋航运和管道运输均很发达,但是,交通运输线路和枢纽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俄罗斯地域辽阔,客运主要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货运主要以铁路和管道运输为主,其中管道主要运输石油和天然气。
①铁路运输
欧洲部分铁路非常密集,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亚洲部分铁路比较稀疏,西伯利亚大铁路横跨亚欧大陆,被称为亚欧大陆桥。
西伯利亚大铁路沿南部修建的原因:南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西伯利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南部工业区;北部纬度较高,有很深的冻土层,在冻土层上修建铁路难度较大,且安全系数较低。
②水路运输
水路运输包括内河航运和海洋运输。
内河航运价值最高的河流是伏尔加河。伏尔加河流量丰富,水流平稳,通过运河,与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相通,称为“五海通航”。
俄罗斯主要的海港有:摩尔曼斯克、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等,这些港口是俄罗斯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
③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主要运输石油和天然气。
(2)主要城市
①莫斯科:俄罗斯的首都,位于东欧平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综合性工业中心,也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这里有著名的红场和克里姆林宫,还有世界上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②圣彼得堡:俄罗斯第二大城市,位于波罗的海沿岸,是波罗的海沿岸重要港口。
③摩尔曼斯克: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重要海港,位于北极圈以北,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终年不冻。
④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太平洋沿岸的重要海港。
【例3】读“俄罗斯交通运输业的部门结构图(2004年)”,完成下列问题。
(1)俄罗斯的交通运输方式中,货运量最多的两种运输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客运量最多的两种运输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俄罗斯的管道主要运送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货物,用管道运送这两类货物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俄罗斯的铁路分布各地区差异大,________地区铁路稀疏,有“亚欧大陆桥”之称的铁路是________铁路。
(4)俄罗斯海运运输量不大,其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俄罗斯著名的三大海港是濒临波罗的海的________、濒临北冰洋的__________、濒临太平洋的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读懂图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再从纵坐标数值差异来回答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管道运输和铁路运输的货运量最大。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的客运量最大。第(2)题,要联系管道运输的特点来回答它所运送的主要货物和其优点。第(3)题,俄罗斯地跨亚洲和欧洲,但历来被公认为欧洲国家,其铁路分布各地区差异大。欧洲部分铁路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亚洲部分的铁路比较稀疏,但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线——西伯利亚大铁路。第(4)题,俄罗斯纬度较高,冬季严寒漫长,大部分港口封冻期很长,海运运输量不大。俄罗斯主要的海港有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等,这些港口是俄罗斯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
答案:(1)铁路 管道 铁路 公路
(2)石油 天然气 石油不会外流,天然气不会挥发,安全可靠,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输量很大,管理方便,运输成本低
(3)亚洲部分 西伯利亚大
(4)纬度较高,冬季严寒漫长,大部分港口封冻期很长 圣彼得堡 摩尔曼斯克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4.巧记俄罗斯的地形区及其分界线
(1)地形特点
俄罗斯西部以平原为主,东部多高原、山地,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2)分界线
①乌拉尔山是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分界线。
②叶尼塞河是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分界线。
③勒拿河是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的分界线。
【例4】有关俄罗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西高东低,平原面积广阔
B.叶尼塞河自北向南流,最后注入里海
C.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它主要流经西西伯利亚平原
D.乌拉尔山脉是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分界线
解析:俄罗斯地形区以乌拉尔山、叶尼塞河、勒拿河为界分为四部分,如下图所示。
俄罗斯的地势东高西低,平原面积广阔。叶尼塞河自南向北流,最后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它主要流经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脉是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分界线。
答案:D
5.表解俄罗斯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的地区差异
亚洲部分 欧洲部分
国土面积 约占全国3/4 约占全国1/4
人口 约占全国1/4 约占全国3/4
资源 约占全国4/5 约占全国1/5
地形特征 高原、
山地为主 平原面积广大,
地势低平
主要工
业基地 乌拉尔、
库兹巴斯 莫斯科、
圣彼得堡
主要港口 符拉迪
沃斯托克 圣彼得堡、
摩尔曼斯克
【例5】下列关于俄罗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俄罗斯的国土大部分位于欧洲,是一个传统的欧洲国家
B.俄罗斯的人口、工业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欧洲
C.俄罗斯的人口、工业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亚洲
D.俄罗斯的资源大部分位于欧洲
解析:俄罗斯国土的3/4位于亚洲,1/4位于欧洲;俄罗斯的人口、工业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欧洲,是一个传统的欧洲国家;俄罗斯亚洲部分资源丰富,约占全国4/5,欧洲部分约占全国1/5。
答案:B
6.俄罗斯的世界之最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俄罗斯是世界上东西距离最长、跨经度最多的国家。
(3)俄罗斯是世界上拥有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最辽阔的国家。
(4)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5)伏尔加河全长3 6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
(6)摩尔曼斯克位于北极圈以北,是世界纬度最高的不冻港。
(7)贝加尔湖深度达1 62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例6】下列关于俄罗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俄罗斯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B.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C.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D.俄罗斯纬度最高的不冻港是圣彼得堡
解析: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俄罗斯有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巴西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高原;俄罗斯北部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位于北极圈以北,常年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终年不冻,是世界纬度最高的不冻港。
答案:C
7.俄罗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的原因
(1)俄罗斯位于高纬地区,大部分在50°N以北,太阳高度角小,接受太阳光照和热量少,因此气温偏低。
(2)地处亚洲大陆最北部,加上西北部低、东南部高的地势,使得西伯利亚北部受北冰洋的影响很大,全年受极地气团控制,造成气候严寒,尤其是冬季,更加寒冷。
(3)东部、南部地势较高,阻挡了太平洋湿润气流的深入,更加重了西伯利亚北部冬季的寒冷程度。
(4)西伯利亚北部的一些地方,如奥伊米亚康,位于封闭的盆地中,本身积累了很多冷空气,又有从山上滑下来的新鲜冷空气弥补,使得这里成为酷寒之地,成为北半球的“寒极”。
【例7】下列有关俄罗斯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俄罗斯东西较长,纬度相当,气候差异较小
B.乌拉尔山以西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C.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D.冬季在西伯利亚地区形成寒冷的低气压中心
解析:俄罗斯东西狭长,距海远近不同,气候有明显的差异;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乌拉尔山脉以西的东欧平原能受到大西洋影响,气候较温和,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在西伯利亚地区形成寒冷的高气压中心。
答案:C
8.俄罗斯的农业
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中高纬度,气候寒冷,农业生产很不稳定。
俄罗斯的农业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上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因为这里地形以平原为主,纬度相对较低,离大西洋较近,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较为温和,适合农作物生长。主要的农产品有小麦、马铃薯、向日葵、亚麻、乳肉制品等。
【例8】俄罗斯的主要农业区位于(
)。
A.西西伯利亚平原
B.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C.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流域
D.鄂毕河流域和叶尼塞河流域
解析: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利于发展农业,东欧平原上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纬度相对较低,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较为温和,地形以平原为主,是俄罗斯主要的农业区。
答案:B
9.比较法记忆印度、日本、俄罗斯工业布局的差异
(1)印度由于资源丰富,因此工业布局在原料产地。如孟买:附近盛产棉花,建立了印度最大的棉纺织中心;加尔各答:附近盛产黄麻,建立了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印度东北部工业区:此地区是印度重工业区,附近有丰富的煤、铁、锰等矿产资源。
(2)日本由于矿产资源贫乏,因此工业布局在沿海地区。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原料、燃料和消费市场严重依赖国外,本国利用其优越的海运条件,采用了“临海型”的工业分布格局。
(3)俄罗斯的工业主要分布在接近原料、燃料的地区且沿铁路线分布。因为俄罗斯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利用本国丰富的原料、燃料建立了强大的以钢铁、能源、机械、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部门,在资源丰富的地区修建了铁路,交通非常便利。
【例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为首都________,B为城市________,C为________油田,D为________煤矿,E为该国第二大城市________。
(2)在自然资源方面,两国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国工业分布都不平衡,日本的工业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俄罗斯的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
解析:日本资源贫乏,但科技水平、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高,充分利用多优良港湾的有利条件,将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便于进口原料、出口产品。俄罗斯资源齐全、丰富,工业大多分布在原料产地。
答案:(1)东京 名古屋 秋明 库兹巴斯 圣彼得堡 (2)日本资源贫乏,俄罗斯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 (3)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这里多优良港湾,便于进口原料、出口产品 原料产地
看了“七年级下册地理俄罗斯重点题”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地理下册俄罗斯单元测试题
2.七年级下地理俄罗斯地理题和答案
3.七年级下册地理俄罗斯知识点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最新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都是刚入初中的新生,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不过年龄特点决定会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与同学们谈地理,认识地球和地图;学习陆地和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第一章地球和地图部分重点学习内容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内容是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措施:
1、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践行我校的校风: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创新的精神,从而总结出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2、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优化与智力潜能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推出教学品牌。
3、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以“爱生、乐教、善思、会研”的教风带动“爱师、乐学、善知、会问”的学风。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最新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要面向高考,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致用。
二、教学要求
1。教师必备的教材和相关材料。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上、下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一、二册;初中地理1~4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历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以及试卷分析。
2。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
3。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多渠道的获取知识,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以适应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发展的需要,同时为本校的高三地理教学创出佳绩。
4。教师要用现有了课件资源和课堂背投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要求及时效率和长效效率相结合。
三、各阶段复习要求
全学期的高三复习分为两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知识内容、指导思想、目标要求。
第一阶段:
时间安排:开学——第一学期期中
指导思想:明确高考要求,进入复习状态,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
教学任务: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与高中地理选修二相结合)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注意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落实,明确单元知识体系、认识知识点间内在关系,避免将知识点零碎的罗列给学生。
目标要求:落实区域位置、掌握区域特征,学会用综合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和区域差异。学会找出事物共性和差异性的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第二阶段:
时间安排:第一学期期中——第一学期期末
指导思想:以自然地理的全面复习为主。在某一区域范围的基础上,会进行相关的自然、人文相关知识的综合复习。明确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大核心问题是本阶段复习的主线。在系统复习、落实基础同时,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适当强调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建立,能做到纲举目张。
教学任务: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复习。
目标要求: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学习和落实,各校自命题的阶段检测以检测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最新
一、 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 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 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 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 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 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 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 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六、 教学进度安排
第1-2周 第一章
第2-4周 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3-6周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4-8周 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9-10周 (复习及期中考试)
第11-12周 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13-14 周 第四章
第15-16周 第五章
一、引进“微课”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前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桂林山水》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掌握本课的生字词;通过阅读全文,了解桂林山水的总体特点和漓江水的特色;分析作者的观察手法和表达方式,从而切实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壮观之景。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阐述,即“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文章使用较多的比喻和排比手法来突出桂林山水的壮观之景。”小视频是使学生对本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每一自然段的具体含义,理解作者描写意境的手法和写作风格,认真体会“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的美好意境,达成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
二、设置具体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得到发展,对事物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所以教师在课堂环节中要尽量去设置具体的、可观的课堂教学情境。因为这种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促进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人教版)《北京的春节》时,由于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中“详略得当”的特点;熟悉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有关老北京过春节时,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的一些风俗活动的动态图画,如贴春联、挂灯笼、祭灶扫尘、穿新衣、守岁、闹元宵等,同时给学生播放老北京春节的音乐视频《恭喜》,使学生沉浸在老北京春节的欢乐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章中的“北京春节”,指导学生们分析“春节的年味主要在哪里?春节人们的主要活动有哪些?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人们的喜悦和希望?”等重点知识点,完成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
三、引进“翻转课堂”,促进学生思考
“翻转课堂”即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讲授”课为“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堂”,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即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人教版)《匆匆》的时候,由于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掌握本课中的重要生字词:通过阅读文章,找出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分析其写作手法和描写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准确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给学生展示出一系列问题:“在文章中,作者用哪些拟人词来表示时间飞逝的?时光究竟是怎么样从我们身边溜走的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内容,并与同伴进行讨论,使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并把各自总结的答案汇集给老师。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在文章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四次追问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总结出“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间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宝贵时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翻转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机制,通过组织新型的阅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M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开放;优化;素质教育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给教育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最具活力的课题,它涉及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以及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科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
2.科学教材是很好的素材
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环保、人文科学等知识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与实际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它以严谨的科学概念,有步骤的理论推导,丰富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的科学知识,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虽然作为综合性的理科,但在学科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进而为学生学会学习与具有创新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3.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现阶段考试制度的影响,许多教师仍在注重知识的灌输,轻视能力的培养;注重结果的传授,忽略学习过程的引导;单纯强调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素质的提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转变一下教学的观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从简单的机械记忆和纯理论知识的识记转向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使课堂教学更适应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策略与探索
初中科学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开放性思维的过程。下面就如何开放教学观念,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谈谈具体的探索和操作。
1.教学目标的开放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按照他的思路,所谓“和谐的人”,就是既富有个性又有益于社会的人。即我们的课堂目标不应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更应体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如学生的思维品质、心理感受能力、意志品质、情感交往等。以七年级上册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为例,教学参考中所确立的认知、技能、情感目标是:
①学生能了解胚胎的发育、胚胎的营养和青春期发育特点。
②学生能接受月经和遗精知识,并注意青春期卫生。
通过目标扩展,使学生能感受到:
①生命诞生之漫长、曲折。
②生命的伟大、美好,生命潜能的无穷、强大。
③爱护、珍惜生命,加强人身的自我保护。
④要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和增强自控能力的训练。
⑤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2.教学内容的开放
教材是檠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规定而提供的一种素材,一个拐棍,并非完美无缺;而且与现实生活相比,教材内容始终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教学中应不拘泥于教材,更不能局限于教师本身的知识视野,而应开放教学内容。如果说作者写出教材是一种创造,那么教师的教案设计就是二度创造,而课堂中,师生合作的教学活动则是三度创造。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能源及其应用”时,有学生对书上的两个概念(由自然界提供能源叫一次能源;由自然界提供的能源制取产生的能源叫二次能源)提出了异议。学生说:“我觉得,改为‘从自然界直接取来可以利用的能源是一次能源,需要一定原料制取才可以利用的能源是二次能源’,更容易理解、接受。”这样的见解不是很好吗?说明我们的学生不迷信书本,教师应该给予鼓励。不但要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也要鼓励学生向教师、向权威挑战。
开放科学的教学内容,要使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如在教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吸收的过程,我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说一说:
①早餐或中餐吃的是什么?
②食物里有哪些成分?
③它们在你体内“旅行”的过程中到过哪几个“站”?
④在这些“站”与哪些合作者进行了合作?
⑤合作以后以什么“新的身份”出现?
⑥最后它们离开“消化国”,进入哪一个领域?
开放教学内容,还应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应用价值。如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简单机械”中的“杠杆”后,让学生说说常见的生活用品中哪些是杠杆?区分哪些是省力杠杆、费力杠杆还是等臂杠杆?
学生列举的杠杆:理发剪、裁缝剪、普通剪刀、使用的筷子、老虎钳、煤饼钳、道钉撬、瓶起子、扳手、铡刀、天平、钓鱼竿、挑担子等。
省力杠杆:普通剪刀、老虎钳、道钉撬、瓶起子、扳手、铡刀。
费力杠杆:理发剪、裁缝剪、使用的筷子、煤饼钳、钓鱼竿。
等臂杠杆:天平、挑担子。
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使学生从局部的相似中找出它们的共同规律,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3.教学时空的开放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注重将课堂设在有限的教室内,教学时间以45分钟为一个单元,一个最大的弱点是步调一致、规范有余,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品质培养。现在的教学思想则比较注重两点:一是个性化学习;二是学习的终生化。如何将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获得开放,我们采用如下做法:保留班级授课制的形式,采用小班制授课,同时调整学习座位以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活动采用多样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创造一个适合学生主动探索的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思考、讨论、交流,力求知识目标和人格目标的统一。
教学时间的开放不但应改革课堂的组织形式,还应将学生从课堂带入社会,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在更宽松的时空中去探索、创造。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的教学完全可以用野炊、郊游等方式,让学生到学校周围的河塘去实地调查、观察、测试。
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如下探索:
①观察河水的颜色、气味、浑浊状况、肉眼可见物等。
②用化学的方法检测河水的pH值、硬度、溶解氧等。
③分析河水受污染的原因,评估河水受污染的程度。
④控制河水免受污染而采取的措施,并设计出污水治理的简略方案,等等。
这样的教学活动,既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身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增进了同学间、师生间的友谊和协作精神,又对课本知识加深了理解,更具有环保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4.师生关系的开放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交往的过程,也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因此,教师不应是课堂的主宰,而应当以一个学习者、服务者、参与者的身份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
开放的师生关系表现在课堂上的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的伙伴、挑战的对手。努力创设教育情境,用自己对学生的热情和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好奇和热情,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见解,勇于提出疑问。如在教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4节“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的制取时,当我说道“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能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时,有一位学生马上提出异议:为什么不可以?实验室制氢气时不是可以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吗?然后有不少同学纷纷要求用实验来验证。当学生看到大理石与稀硫酸的反应只能进行极短时间时,我又提出问题:“为什么开始能反应,后来反应停止呢?”当我提醒他们用硫酸钙的溶解性来解释其中的原因时,学生的情绪异常高涨,有的查溶解性表,有的取出大理石想看个究竟。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需求。
5.教学评价的开放
对教学评价的开放,表现在不追求唯一目标的实现,而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情感、意志的培养。可对学生的学习实行多元化的评价,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认知发展状况、课堂参与程度、解决问题的热情、提出问题的次数、对教师的挑战、思维品质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责任心、关心时事的程度、意志品质、道德素养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使多数甚至全部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荣耀。
对教师的评价也应进一步的开放,从对教师如何教的评价转移到对学生如何学的评价过程中来。譬如用下列一些参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单纯、简单传授知识还是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创设了哪些问题情境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对教材的再处理的把握程度如何?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学生喜欢上课的程度,学生在课堂中的“自由度”等。
三、运用教育原则,优化课堂教学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从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学生学习的本质是认识的活动过程,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所以,在课堂上不能只仅仅演绎事先编好的教案,而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将知识学习融于探究活动过程之中,为他们的多样化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可能。
1.运用整合原则
人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生理机制和丰富情感的人,是以一个整体出现并表现出来的。试想:假如把完整的一个人分解成头、躯体、四肢各个部分时,还能发挥什么功能?知识也是如此。当一个完整的概念或原理被分割得零零碎碎以后,W生能做的只能是死记硬背了。分析虽然是学习科学的一种科学方法,但分析过程是为了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将已理解的零碎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整合成知识模块是再度的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呈现、能力的训练、情感的培养都能以塑造完整的人格为落脚点。
同时,实现整合原则还应表现在现有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上,《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就是整合原则的最好体现。以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能量及其形式”一节为例,它将物理学中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热能、电能,将化学中的化学能,生物中生物质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利用“能量”这一科学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并科学地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系统化。又如,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有关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解释,就是对有关历史、地理、植物学、动物学、环境科学、人文科学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
我在上一堂习题课时发生了这样一幕:
例题:把一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铜球将发生的变化是( )
A.质量、体积、比热都不变
B.质量、体积、比热都变大
C.质量、比热不变,体积变大
D.质量不变,体积、比热都变大
当我分析习题的答案,并解释其中的原因时,有位学生提出了异议,认为本题没有答案。原因是当铜球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过程中,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合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铜球的质量变大了。既然生成了新物质,则比热也不同了,但就是不知道比热是怎么变了。当我的思维还停留在物理概念上时,学生已经把物理和化学知识进行了整合。
2.提倡自主学习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很普通的道理:幼苗破土而出自立成长,可能歪歪斜斜,却有长成参天大树的后劲。只要有肥沃的土壤,丰润的水分,充足的阳光,它就能将先天的特质充分发挥出来,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创设环境,创造适合于他们良好的成长环境。怎么成长,能长成什么样,则由学生自己去发挥。
首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在位。如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中有几幅插图“地球上生命的发生和发展”,面对这几幅图,学生的想法是各种各样的:这象征了地球及地球上生命的确出现过;地球上生命的出现要靠太阳的作用;地球本来是一个整体,当出现海洋后陆地开始漂移了;地球上确有过恐龙……面对学生的想法、见解、疑问,教师应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的环境。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其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把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课堂,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如:对广告中的“不含任何化学成分”“纯天然产品”“本产品无任何副作用”等用语进行剖析;对近几年世界气候异常的“厄尔尼诺现象”进行追踪;对“纳米技术”“IT”等高科技进行关注;对于我国北部的近几年出现的“沙尘暴”,我国中部、南部长时间出现的雾霾等现象进行聚焦、讨论,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治理的简略方案;对家庭燃气的种类,所涉及的科学知识进行专题研究;对市场上的矿泉水、天然水之争作出评价,等等。
3.充分体验过程
学生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知识的体验过程。人作为主体,吸收知识并非等于学习知识,只有当人类知识内化为个体知识时,才完成了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设计实验或进行模拟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当初科学家发现原理的过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3节“大气的压强”时,课堂上做了一个马德堡半球实验,让两个气力较大的学生演示,他们拉得面红耳赤,气喘吁吁,结果没有拉开,然后引出一个小故事。当时实验是用了八对马都没有将两个半球拉开,让学生充分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巨大。还可以引申到实际生活中去,贴在瓷砖上、手机上的塑料挂钩,是马德堡半球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典例。又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人是统一的整体”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走向操场,通过自身的运动亲身体验各大系统的变化,从而体验各系统的功能协调性。同时,不断设计问题,使学生运用已内化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人在用餐时,各大系统又是如何协调的?人在睡眠过程中,各大系统又是如何协调的?假如你现在情绪相当激动,你的哪些系统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四、效果与验证
1.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阅读、听讲、做书面练习、完成考试答案,而应该是在继承人类知识宝库财富的同时,还要利用所学知识,模仿前人进行科学探索研究活动,即进行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探索研究的尝试与锻炼。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求证、自己探索,让学生不断学习,自己选题、自己找资源、对疑难问题一钻到底,完全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
2.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成功需要不断刺激。综合素质比较好的人为什么能不断深入研究下去呢?这主要是学习、探索、研究上的成功刺激了他,而这种刺激来得更持久、实际。这种刺激足以弥补原先的不足之处,或引起新的联想、新的思索,产生新的认识,甚至可以找到具有重大价值的发现,这对学生今后的研究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在学习阶段就可能有成果产生。
3.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科学的知识内容庞大,知识的应用涉及生产、生活、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当今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可以说科学的发展是开启强国之门、实现中国梦的金钥匙。因此,我们要不断深化和拓展课堂教育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就,让学生的兴奋点和接触点同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同步,养成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关注科技、探索奥秘的习惯,从而激发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科学知识的学习、领会、贯彻,只有在彻底了解科技发展的现状,了解科W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将所思所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地参阅资料,了解科技发展动态,从而建立起科学知识体系,激发爱科学的积极性,加强爱国热情,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同时,使人少些愚昧,多点科学知识,让青少年成为有文化、懂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新一代。
五、结语
国际教育界三句比较流行的名言:你听来的将忘记;你看来的将记住;你动手做的将学会。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式的学习模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由而安定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这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创设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地精神愉快地投入学习,体验发现过程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前提;将知识整合、归纳,将理论生活化、社会化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2年1月第一版.
2.叶奕乾,祝蓓里主编.心理学,1990年2月.
3.张楚廷.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1.结合初中数学大纲,就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
首先要通过对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后,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其特殊性质和内在的一般规律。例如,在“因式分解”这一章中,我们接触到许多数学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这是学习这一章知识的重点,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些方法,按知识―方法―思想的顺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就能运用它们去解决成千上万个分解多项式因式的问题。又如:结合初中代数的消元、降次、配方、换元方法,以及分类、变换、归纳、抽象和数形结合等方法性思想,进一步确定数学知识与其思想方法之间的结合点,建立一整套丰富的教学范例或模型,最终形成一个活动的知识与思想互联网络。
2.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渗透入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之中。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
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现实原型作为反映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或构建所做的整体性考虑,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往往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有利于对其深入理解和把握。例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分类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标准统一、分层不越级),然后逐类讨论(即对各类问题详细讨论、逐步解决),最后归纳总结。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思想。
3.注重情境引入。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并积累活动经验,从而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数学解释―数学应用、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设置问题情境本身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设置一个好的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情境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合理性;其次要求问题情境贴合教学目标,能够引起学生的思维,而且要富有新意,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因此课前必须精心设计情境引入这一环节,可以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例如七年级下册学习“互余角、互补角”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桌球比赛时的场面,以生动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但是在求新的同时我们不可忽略科学性,不能为求新而胡编乱造,否则就易犯前面例子中提到的错误。数学是一门要求严谨而规范的科学,容不得一丝马虎,首先教师必须具有这样的科学态度:为求新而放弃课本中非常合适的情境是不可取的。当然,除了生活实例可以作为素材以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课程的衔接,利用旧知的复习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这节课,因为是第二课时,之前已经学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所以可以利用刚学过的知识,提出这样的问题情境: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可是一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弄脏了,只留下BC边和∠B,你能把原来的ABC还原吗?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很快就想出了好些办法,但大多只凭感觉和经验,缺乏理论依据,老师此时就抓住时机,引入课题“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4.数学概念与规律的教学应注重过程。
4.1了解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可能出现的困难,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4.2加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经历抽象概括、思维能力与严密的思维习惯。
4.3注意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4.4注意在规律的概括、形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类比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5.数学能力的培养应适时、有计划。
5.1数学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围绕培养联想能力和概括能力为核心,在培养观察、理解、记忆、抽象和想象等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形象、抽象和创造等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主要是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严谨性等思维品质)。
5.2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有思维实践(如探究思维),反思总结,学习他法,运用策略,思维点拨等,应充分利用这些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5.3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统筹考虑,有计划地、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6.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要难易适度,同时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去学、去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关键词: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主人翁意识;授人以渔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用自己的头脑、自己的双手获取知识。笔者从教八年,前六年负责高中地理教学,最近两年负责初中地理教学。从茫茫题海回到开阔天地,不仅仅是学生年龄结构不同,教学方式也应该转变。初中地理教材里囊括的丰富图片和活动内容让笔者突醒,地理与我们的生活近在咫尺,它是那么的生动精彩,需要进一步打开视野,放大胆量做一些调整和转变。
一、教师要勇于打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
笔者对新课程改革再次作了解读,不再只是简单地理解为教科书的文字变化,或者是专家的最新解读,而把它看成是老师思想的洗礼、理念的更新。在坚定树立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摒弃以往教学高高在上的心态,与学生建立平等互信的学习关系。从过去的地理教学单纯以知识输入为主转变为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不仅成绩优秀,而且能力显著,更有一颗灵动的心灵。
于是,彻底更新观念,不再把教学功利性停留在只为了一个好看的分数,一份满意的报告或答卷,而是让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成为生命个体不断发展的助跑器。教学不再是“一言堂”,而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不违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独到的观点;学会凝听,理解别人的观点;学会分析,更正别人的错误。为了实现民主课堂,我每每开始新班级授课,都不会急于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而是先进行一堂心理课,引导学生做一个聪明的人――“耳”字在前,学会倾听,不管是我在讲还是同学在讲,都要先倾听理解;“总”字在后,通过总结分析,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鼓励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保持一颗轻松、快乐的心情,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课堂不只是老师从一而终的个人演讲,而是课堂上每个人都参与的精彩纷呈的集体舞台剧。上第一节课时,我就被他们的灵动、大方而感动了。为了让他们深刻领会自主开放的教学模式,我送给他们一句口号――“我快乐我精彩,我的课堂我做主!”有尺度地拉近他们与老师的距离,让他们认识到教师不是说教者,而是知心朋友和通往知识殿堂的指引者。晶莹剔透的心灵彼此敞开,做到师生间相互的尊重与认同,学生便有了自主学习的土壤和勇敢表达自己的信心。如此一来,学生活泼起来了,思维发散起来了,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二、课堂内容优质化,教学手段创新化
如果课堂形式是单调的,那么课堂氛围一定是枯燥的。不停地切换“频道”,让课堂在既丰富又不繁杂的环节下进行教学,是教师博学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乐学的不竭动力。多方案、多策略、多假设、多收集资料,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的教案,并在学生达到一定能力基础之后,放手交给他们自己做一些对课堂有建树的事情。比如我在结束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教学任务后,在接下来各班每节课开场5~10分钟的时间里设置了“心动之地”,让班上学生提前一周准备材料,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向往之地,按照所学地理知识对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做介绍、演讲或ppt展示。学生乐于分享,不断创新,有的还配上了自己所经之地的照片、视频,有的通过书籍、网络查询汇集大量资料。让我见识了他们很多精彩的一面,为我的地理课增添了不少亮色,扩充了大家的眼界,提高了学习兴趣,熟练掌握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学习方法。“心动之地”使得许多同学在地理课的主人翁意识相当强烈,从而课堂的参与度和活跃度较以往提高不少。
当然,我有时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状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多项感官发挥主观能动性,给他们呈现一堂堂生动活泼有价值有意义的课。例如在学习世界大洲大洋时自制简略图或者开展识图计时比赛、讲昼夜交替时进行模拟展示、学习我国行政区划时观看多媒体拼图、探讨环境资源问题时以不同身份进行辩论、讲中东问题时进行“模拟联合国”的活动等;在讲到地图知识一节时,让学生画教室平面图或学校平面图;讲到人口部分时,让学生针对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充分发言,开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独自去设计创作人口漫画;比如今天是“地球日”,学生的课前需要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即兴演讲做准备等等。
三、转变观念,联系实际,寓教于乐
面临刚刚接触地理的初中学生,笔者不敢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展示,但通过发言、演讲、课堂质疑等形式,发现孩子们的自主性完全超乎想象。例如讲到中东地区,给他们播放了中东战争的视频和图片,然后让他们分析这里为什么战火不断,所教六个班中有四个班的部分同学对战争原因归纳的完全正确,有的甚至说出了教材上没有的原因。可见,我们的学生群体中,特别是信息畅通的城市孩子对时事是非常关心也很感兴趣的。如果,只选择教师去讲,一定索然无味,但是大家一起来讨论,听他们的发言,有时还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对于新课程改革,笔者认为教师不管怎么变花样,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自主创新。一直以来,教师不难的是有意识地重视自己教法多样性,口号上大喊创新,但难的是研究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有的依然片面地将学生定义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备一定能力的主体。大喊创新的口号,走的还是传统老路,学生即便有一个好看的分数,但没有自我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这样只会使学生陷入僵硬的思维,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新课改中,我们可以利用课改带来的契机,去全面评估和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自身能学会的,体察学情,清楚自己哪些地方可以放手,哪些地方仍需师生一起突破。比如引导、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纬度大致相同的拉萨和成都,拉萨人皮肤黝黑而成都人皮肤白净,是因为拉萨的紫外线照射比成都更强;讲到地形时,分析为什么美国农民收入很高(一个人可以养活76个人)而中国农民大部分收入较低,其原因之一是美国国土一半以上是平原地形,适宜种植业发展,我国国土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山地,不适宜种植业发展;讲天气时我会下载最新天气预报让同学们自己预报天气,而且配上原汁原味的背景音乐增加氛围,有时把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等等。这样,同学会发现身边的地理无处不在,自然而然地用所学的知识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同时不断在日常生活发现地理知识。不断的交叉运用,除了让已有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灵活,还会不断增加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减轻老师的教学压力,因为学生的以往经验已经在很多地理知识学习的道路上牵线搭桥,甚至超越老师所知、所想。
四、转变评价机制,避免教育动机功利化
注重过程与方法,与之相配套的,笔者在教学评价机制也作了相应的改进。比如,开学初为学生设计并发放了“地理之我行――记录袋”,避免让过程成为过眼云烟或流于形式。记录卡用于跟踪记录学生平时的个人代表作品、活动表现、课堂发言(次数及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学期结束时根据记录卡和考试的成绩两方面作客观的总评。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成功不仅来源于卷面,还体现在平时的发言、绘图、试验和猜想当中。
一系列的措施真正体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之后,孩子们渐渐注重自己能力和方法的提升了,“愿学、乐学、会学”的风气悄然进入课堂。欣喜的是,每上一节课,都能感受到他们给我的新奇和启发,他们的作品和成就也为笔者的教学丰富了资源!笔者不由得感叹,教与学的互动,简直就是一场双赢啊!
参考文献:
[1]王雄,孙进,张忆育.历史地理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