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涯发展;职业;精准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6日
大学生职业精准指导就是在对学生进行精准识别的前提下,根据大学生在个性特征、职业认知、社会背景、自身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对大学生进行精准识别与指导,因人而异,使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发展观,促进大学生个性的成长和成才。
一、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职业精准指导的目标和原则
(一)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职业精准指导的目标体系。以生涯发展理论为依据,有利于明确大学生职业精准指导的目标体系。大学生职业精准指导的目标体系主要包含基本目标、具体目标和核心目标。基本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识别自我、进行环境分析、做出生涯决策,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具体目标就是通过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的基本过程、相关的法律制度、职业知识、创业知识等,充分做好职业准备。核心目标就是实现大学生整个生涯的发展与成功。
(二)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职业精准指导的主要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生涯发展的个性化、复杂性决定了大学生职业指导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由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受到个人、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多元的就业目标。由于大学生不同的发展路径,职业精准指导必须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开展个性化的咨询和指导,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精准性,从而提高职业指导的有效性。
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职业精准指导除了以职业生涯理论为依据,还需要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使大学生熟知职业选择的知识,了解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做出合理的生涯决策,并进行生涯管理和评估。职业指导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开展自我探索,了解外部环境,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是整体和部分结合的原则。生涯发展的整体就是个人整个人生生涯的发展,由于个体的不同,同时受到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价值观、认知方式、自身环境、社会层次等多方面影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要从个体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个体,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个人职业发展和整体职业发展的特征,根据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完成不同阶段的生涯任务,做好生涯发展与规划,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发展规划方案,为促成自己的生涯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二、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职业精准指导模式的构建
第一,将职业生涯发展理念与职业精准指导相结合。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不同的生涯任务,决定了职业生涯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会伴随着时间和生涯阶段的变化而随之变化。在这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中,任何一种变化都会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趋向产生影响。因此,高校应确立生涯发展理念下的职业精准指导,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探索,分析外部环境,关注自身成长,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生涯发展伴随着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根据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生涯发展任务,开展有针对性地职业指导。从大一开始培养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意识,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各个阶段为大学生提供兴趣测试、职业选择、职业素养、职业准备、职业能力等相关职业指导服务。
第二,建立差异化、全程化的职业精准指导服务模式。差异化的职业精准指导是根据对象所需的个性化服务。针对考研、留学、创业、就业、考公务员等不同的职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差异化指导。对于有升学需求的引入升学指导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关学校的学科、导师有关内容,并提供专业化的生涯规划建议。对于有就业意向的,帮助学生发现职业兴趣、确立职业发展目标、选择职业发展路径、提高职业发展能力,积极参与到职业实践中去。对于有自主创业需求的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流程、商业模式、创业政策、创业环境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全程化的职业精准指导是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几年的学习生涯和整个人生的生涯发展规划之中。以本科四年为例,大一年级是大学生生活的开始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适应大学生活,包括学习习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如入学教育、老师面谈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职业测评,测出自己的职业兴趣,使学生对相关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大二年级,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评估个人过去一年的学习生活状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认清自身优势,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未来的职业理想。根据未来职业目标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修相关课程。大三年,积极参加本专业实践实习活动,参与第二课堂以及各种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考取职业相关资格证书和水平测试证书。通过了解学生升学、就业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帮助学生调整目标,最终确定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大四年级,通过对就业方向的调整,进行常规指导,开展就业形势教育、简历制作、求职材料准备、面试技巧、考研考公务员准备、就业手续办理等方面的具体指导。
第三,打造一支生涯服务的专业化队伍。根据相关部门调查数据统计,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还不到1∶500,基于目前的师资力量,应该整合一支专兼相结合的生涯服务队伍,以就业指导课教师、各学院书记辅导员为主,同时引进专业和行业背景的人员比如企业、政府、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与学生进行匹配,开展个性化咨询与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个性化职业指导的需求,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具体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生涯服务队伍建设应该以生涯理论为指导,目前国外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并已成功应用于指导学生上,我国高校也要在科学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指导下,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生毕业前的职业指导,认识到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培养、塑造大学生的整个过程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使他们了解自我、激发自我、把握自我,最终获得个人一生的发展与成功。职业生涯服务队伍建设应该制度化,将生涯服务纳入正常的教学中,对生涯服务专职教师给予与学校一线教师相同的职称、待遇支持,并且以制度作为保障,充分解决专职老师的岗位、职称晋升等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星月.生涯服务模式研究――以爱丁堡大学生涯服务中心为例[J].生涯规划,2013.14.
[2]兰顺东.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8.3.
[3]陶亮.我国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3.5.
[4]董春华.美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启示[J].就业指导,2012.16.
[5]戴树根,彭立春.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6]曹媛,冯富生.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效[J].现代教育,2013.16.
[7]陈怡.中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的比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4.
[8]周道.论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教育管理,2014.4.
[9]张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启航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1.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对策
1.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意义
1.1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1.1.1职业生涯
早期时对职业生涯认识与工作等同,定义为一个人在工作中经历的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职业生涯有了新的认识:职业生涯除了职业或职位本身的经历外,还包括入职前的准备、对职业的探索以及离职时或离职后的适应。职业生涯内容的丰富,职业生涯的视角多样化,职业生涯的变化性,人们提出了易变性职业生涯的概念,它是由于人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和工作环境的经常变化,发生的改变的职业生涯。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指个体一生所有的经历与活动,其包含了生活经历、工作经历等,涵盖了个体所扮演的各种角色。
1.1.2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同时结合时代的背景,遵从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之做出有效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眼前适合的工作,达到且实现个人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自己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谋划明天,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自己的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2.1 大学生职业生涯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
2.1.1帮助大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作为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乃至大学毕业后发展方向和目标的一种设计,需要从步入大学校门开始。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符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学生都是在长期的强大压力之下进行学习的,进入大学之后,认为自己升大学的目标终于实现了,不少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对学习的要求也会放松,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就显得有些模糊。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明白在每个阶段每个年级应该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努力,大学生也就有了较为清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就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1.2有助于克服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一些误区
现在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及时正常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有关系。如有的大学生片面追求高资、高待遇,忽视专业能力水平和专业需求,忽视单位发展潜力和个体发展前景,从长远来说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的大学生一心向往大城市、发达城市、东部和沿海地区,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发展中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这些误区,都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为了让大学生尽可能顺利地实现就业,就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能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定位,从而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只好盲目就业甚至不能及时正常就业的现象。
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
2.2.1 有利于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
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过程中,学校开始关注市场的变化。结合市场的需要,学校对专业和课程设置做出了及时的调整,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促进了教学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高校通过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才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2.2.2 有利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放眼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一般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开设,讲课多是理论性的教学,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学生往往很难产生兴趣,效果很差。而大学生通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早日明确方向,确定目标,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就业竞争的实力,从而有利于减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难度,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展开。
3 解决问题的建议
3.1 理念的普及
首先是学校自身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展开,其次是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让学生主动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来;再次是要做好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互相借鉴,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普及开来。
3.2 合理安排时间
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来看,解决的关键是有针对的进行。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目标,开展不同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形成概念,了解自我,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强调职业的发展,带领学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组织新生与高年级同学座谈,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学年末,建议学生写自我总结,剖析对个人能力和未来职业等方面的认识和体会;力争使学生多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可用的途径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邀请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来校介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各种这也生涯规划的教育指导,是大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可以督促学生检验已确定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组织学生参加招聘辅导班,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的讲座,组织学生毕业实习等。
【参考文献】
[1] 魏晓华 程春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12)
[2]赵颂平 张荣祥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 现代教育科学 2004(3)
关键词:生涯 决策困难 心理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研究概述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对大学生甚至是成人而言,是非常普遍的现象(Gati,1990),而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相关的职业生涯发展障碍和职业生涯不适应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心理学百科全书的观点认为,职业生涯决策困难表示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的特定时间里,没有能力做出一个有效决策的状态。
多数研究支持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存在着性别间的差异,Gati和Noa Saka在2001年的研究表明按照Gati(1996)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模型,男性在“不合理信念”,“内部冲突”,“外部冲突”维度和总分上,报告的困难要远高于女性,而在“不一致信息”方面,女性的困难得分高于男性。Hijazi, Tatar和Gati 2004年的研究中发现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缺乏准备”和它的两个子维度中“缺乏决策动机”和“犹豫不决”。男性在“缺乏决策动机”方面有更大的困难,女性的困难在于“犹豫不决”方面。与前一研究相同的是,男孩在外部冲突、缺乏信息方面报告更大困难(刘长江,2006)。Morgan和Ness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性别角色定位研究中发现: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者与高决策困难者相比,其性别角色定位为男性化(masculine)和“雌雄同体”(androgynous)(Thayer,1999)。
多项研究表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随着年龄(年级)而下降,例如Mau (2004) 的研究报告中大学生比高中生报告了更少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
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大约30%的18岁青年学生不能确定自己的主修专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显示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情形较为普遍和严重(王胜男,2007)。也有学者指出以上数据可能是保守的估计,因为这些统计结果是以那些愿意承认自己是职业生涯未定向者为样本基础的。
从港台地区的已有的研究来看,黄淑芬对辅仁大学和台湾大学学生所做的调查亦发现多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动机不足,很多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仍停留在延迟未定的状态。
Mau(2004)研究表明:在职业生涯决策时更多强调家庭愿望而不是个体愿望的个体比其他的个体报告更多的决策困难。
金树人的实证研究发现,台湾大学生仅有27%的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明细职业生涯目标;17%的大学生以父母或他人的决定做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有12%的大学生采取延迟、逃避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决策,而有40%以上的大学生则处于职业生涯目标尚未明确的状态。
此外,社会文化背景也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有重要影响,例如,Mau (2004)发现台湾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知觉到了更多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不同国别的学生在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类型划分上存在着差异。
二、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类型
金树人(1989)等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决定情形归为5种类型:自主决定型、他主决定型、迷失方向型、探索性未定向型和焦虑未定向型。Gati(1996)将所有困难区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做决定之前的困难以及做决定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做决定之前的困难主要是个人还没准备好要做决定,其原因又可分为三类:缺乏动机、犹豫不决(indecisiveness)、以及错误的职业生涯观念(dysfunctional myths)。做决定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又可分为信息不足以及信息分歧两种情形,信息不足包括对职业世界认识不够、不知道如何获得职业数据、对自己认识不够、同时也不知道职业决定的步骤。而信息分歧的原因,包括信息来源不可靠、以及因内在冲突及外在冲突所形成的信息不一致情形。
三、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测量
目前在在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研究中以Gati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问卷(Career Decision -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以下简称CDDQ)最被广泛使用,因为经由多项跨国研究,显示出它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国内及台湾地区已有多位学者对其进行修订研究,证实了此问卷的重要参考价值(刘长江,郝芳,李纾,2006;田秀兰,2005;沈雪萍,2005;杜睿,2006;李西营,2006;郝翔,2008)。
Gati等依据职业决策的理论,提出职业生涯决策困难(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y)这个概念和一个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来进行验证。Gati认为由于职业决策过程的复杂性、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其他限制,大多数人想做出理想的决策是很难的。凡是达不到理想的职业决策状态的,都可视作职业生涯决策困难。CDDQ将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分为三大类,其下又分十个亚型,量表包括35个项目。它共划分了三类困难:“缺乏准备”、“缺乏信息”以及“不一致信息”。以下是CDDQ(Gati,1996)的理论模式图: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理论假设与实证结果最一致的研究是Gati以以色列高中生为样本群体的研究。Gati等学者也认为在CDDQ问卷广泛应用之前,还需要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维度,进行广泛的深入研究。随后的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地区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在其他地区的样本群体研究中,往往会发现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归类各有所不同。Gati(2004)在美国、台湾等地分别作了研究,地区性差异的事实的确存在。
综合以上文献探讨,本研究将以Gati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理论划分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类型为依据,对其与职业生涯调试力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而本研究所使用的中文版CDDQ问卷是郝翔(2008)最新修订的版本,此问卷时根据CDDQ(Gati & Osipow,1996)英文原版量表修订而成的,经验证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故采用郝翔(2008)修订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之一,修订后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各层面具体含义为:
(1) 决策动机不足——当前个体对未来生涯发展没有进行决策和判断的意愿,个体尚未进入决策过程,决策意识不明显。
(2) 性格上的犹豫不决——反映了一种人格倾向,是影响职业生涯决策的更持久性的人格特质。
(3)信息不足——个体主要由于缺乏信息导致的决策困难,包括对决策过程缺乏了解、对自己缺乏了解、对职业生涯缺乏了解以及对获得其他信息的途径缺乏了解。
(4) 内部冲突——个人期望和实际情况冲突导致的决策困难。
(5) 外部冲突——个人的意愿与外界压力(包括重要他人意见和社会舆论)的冲突导致的决策困难。
五、结语
由于对未来生涯发展的测量仍未完善,测量结果会随着文化、社会背景和教育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问题还未解决,也没有统一的理论可依据。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困难的研究探析,能够引起对大学生职业生涯选择困难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为今后深入开展大学生生涯决策性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Gati, Krausz M.Ataxonomy of difficultie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Counseling Psychology[M],1996,43(4):510-511.
[2]Mau.Cultural Dimensions of Career Decision一Making Difficultie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2004,53,67-77.
[3]Thayer.P.W.Career Barriers: How People Experience,Overcome,and Avoid Failuer[M]. Personnel Psychology,1999,52,241-243.
[4]郝翔.硕士研究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金树人,林清山,田秀兰.我国大学生生涯发展定向之研究[J].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报. 1989( 22): 67-190.
[6]刘长江,华正伟.生涯未决类型研究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6:45-48.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调查 山东理工大学
一、引言
近年来,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引起各高校的重视,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就业、择业,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纷纷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立足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是实现梦想与理想的自我管理。然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给今后的职业发展带来较大的盲目性,更使当前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动力,为将来的顺利就业增添了障碍。为此,我们对低年级大学生的生涯规划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现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可行性对策,旨在积极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结果分析
2013年7月至12月,以山东理工大学的大一、大二学生为调研对象,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法,在同学聚会、大学校园等场合发放问卷200份,运用Excel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基于本次调查的目的,问卷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程度”,用以了解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了解程度及目前的学习热情;第二部分为“对自我的认知程度”,用于分析大学生对自身的个性、能力及职业倾向的认识程度;第三部分为“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通过对社会实践态度、就业前景、就业意愿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大学生对毕业后工作前景的关注程度;第四部分为“职业期望状况”,用来掌握大学生的就业标准、就业期望等情况。该部分又分为职业规划意识、对职业规划的了解、现状及需求。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目前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与研究,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情况如下:
(一)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程度
1.对所学专业的喜欢程度。对所学专业的喜欢程度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影响到将来的职业选择。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基本满意,其中自主选择目前所学专业的学生占47%,调剂到所学专业占30%,通过家长或老师选择专业的占10%。通过调剂的学生中近半数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继续学习所选专业,仅有30%的人会选择转向其他专业,但有45%的学生会以第二专业的形式学习调剂前所选专业。
2.考研的目的。部分同学考研是为了提升学历,有利于职场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学生产生了读研不如早工作两年积累经验的想法。不可否认,现在部分学生确是为了文凭而考研。调研表明,57%的考研学生希望通过读研究生提升学历,从而有利于将来职场发展,另有8%的人希望通过考研改行。
(二)对自我认知程度
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技能、爱好、职业倾向缺乏一定的了解。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测的,经过一定的努力和拼搏可能实现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呈现多样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实际,要求当代大学生客观实际地认识自我。通过个人或他人分析把握自我,准确定位,了解自己的性格,培养自己的兴趣,确立自己的优势,认清自己的差距,并以此开发自我、提升自我、塑造自我,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对职业前景的关注程度
所学专业不同,学生对职业前景的关注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相对热门专业的学生,冷门专业的学生平时能积极关注就业去向、薪资水平及发展方向等焦点问题,积累了更多的职业信息,毕业时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往往更容易就业,工作期间也可准确定位,实现了“冷门专业热就业、热门专业就业难”的大逆转。可见,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工作和对职业的重新认识。调研表明,大约1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状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四)职业期望状况
绝大多数大学生赞同“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在首次就业时,未考虑自己的兴趣、职业定位等方面。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先就业,再择业”成为多数大学生面临的现实。尽管如此,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仍然偏重于以下两点:(1)过于追求国企或外企,片面看重就业单位的名气与实力,未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调查发现,国企甚至央企对大学生就业具有最大的吸引力,约占总人数的70%;(2)在就业地区方面,就业区域倾向过于集中,比较看重就业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倾向于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及其他沿海城市。而选择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较小,选择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则更少。另外,大学生普遍对薪酬的预期过高。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成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及运用业已成熟,但在我国起步较晚,尚处于完善探索阶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无法实现对学生的细致指导;同时,整个社会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尚不到位,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欠缺、无法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2.片面追求职业的经济收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因素在大学生职业选择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过去人们评价职业优劣性,往往以职业收入、单位的知名度和地位为评价标准,这容易催生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
3.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还无法摆脱“出人头地”、“光宗耀祖”、“非公不选”等狭隘意识,对学生择业产生不恰当引导,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家庭原因
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差异明显,导致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一。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受传统观念和落后思想的限制,缺乏职业规划意识。与农村学生父母相比,城市学生的父母更有帮助孩子规划职业的意识。
(三)自身原因
1.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追求自己的兴趣而从事收入较低的行业还是放弃兴趣而屈从于高薪工作,也许是许多大学生心中的困惑。大学入学时的专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如果对本专业不接纳或较勉强,势必会影响自身潜能的开发,甚至影响择业。
2.自身重视不够。某些大学生进入高校府后,对自己放松要求,将时间过多花费在上网、玩游戏或者感情上,很少顾及自身的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还有部分学生只认准考研,或者频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将职业生涯规划束之高阁,匆忙就业,并且不注意及时调整。
3.社会实践较少。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度过,缺少社会经验,仅对少数职业有所了解,缺乏职业规划的宽广眼界,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偏差,使得本来就不清晰的职业规划变得更模糊。
4.自我认识不足。某些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劣势,有的自认为专业技能精湛,就业不成问题;有的自认为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突出;有的缺乏竞争意识,对进入社会信心不足,等等,使他们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与建议
(一)学校方面
1.学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教学与职业规划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对许多低年级学生来说,好似比较遥远,因此重在逐渐培养。学校应整体规划,将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实施,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就了解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知识和内容,然后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进行专业辅导,最后在实习阶段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2.从实际出发,整合优化资源成立专门部门,将入学教育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学生在校的四年内可邀请专家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积极营造职业规划的校园氛围,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贯彻“校企联合”思想,加强与校友、行业规模企业的联系,发挥各地校友会的作用,通过活生生的案例促进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
(二)学生自身
1.准确定位,做好自我评估,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大学生需准确把握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等自身特点。当然,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因此在自我评价时还应善于采纳别人意见。
2.正确的职业环境分析与及时反馈调整。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受制于职业环境。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需要适应职业环境,适应社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能。个人要评估和分析好职业环境的特点、发展变化的趋势、与职业环境的关系及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明确处于一定职业环境中的个人应该采取的措施。同时,现实社会错综复杂,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实际情况与预设目标有所偏差,因此学生应不断地调整规划目标,修正行动方案,经过数次的反馈、修正与调整,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符合实际,而不致流于形式。
3.调整就业心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企业人士普遍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问题是调整就业心态。而从调研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地区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有共同的愿望,即“经济发达一线城市、待遇高”仍对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由于“僧多粥少”,将愿望变为现实的大学生很少。某些大学生为很少的职位展开激烈竞争而错过其他职位,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因此,大学生必须调整好心态,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等方面降低要求,适当扩大就业面。
五、结语
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就业乃至人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是高等院校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通过职业规划课程或指导,大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当然,计划虽好,职业规划只是思想认识方面,真正的实效需要大学生通过真才实学落实在行动上。目前,现实情况复杂多变,制定的职业规划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大学生必须具备清醒的头脑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应对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不断学习专业技能、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适时、客观地做好自我评估,及时调整心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5(81).
[2]高桂娟.对大学生职业患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3]燕明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J].高教研究,2013(11).
[4]夏海燕.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就业指导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经过大学四年的高等教育,大学生要完成从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身份的转变,能够独立,从事某一行业来步入社会。能否顺利完成身份的转变以及很好的适应社会,关键在于大学期间各方面知识的累积以及对自我职业的规划。因此,大学四年被许多专家称为“毕业起跑的助跑期”,在此期间做好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个体更好的对自我进行动态的认识与评估;有利于发掘个体潜能,增强个人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增强个体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有利于个体充分做好求职准备,提升在职场的竞争能力。
因此,每一位大学生要注重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大学期间要分阶段有目标的制定自己的学业、职业计划,拓展自己的能力。同时,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思政辅导员也要对此给予学生及时适当的指导,在就业教育方面从早着手。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两个基本过程,一是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二是专业发展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是贯穿于大学生活始终的一项系统性工作,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不同的任务和身心发展特点,因此要划分不同内容的指导计划,并形成各年级分阶段的连续性发展。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大学生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大一“适应期”、大二“探索与发展期”、大三“拼搏与冲刺期”、大四“收获期”、毕业后“调试与稳定期”。
(一)正确认识自我
1.正确认识自我是适应期的首要目标
步入高校大门的大一新生有了学生与成年人的双重身份,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同时,大学较为自主自由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博览群书、自由发展、自我实现的崭新平台,在客观上也为他们的自我认识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对自我的认识也不仅局限于个人的气质和性格等一般问题,还进一步深化涉及到社会地位、社会责任、自我价值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大学生自我意识将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自我意识也分化为目标自我和现实自我两方面。自我意识的分化过程促进了大学生思维和行为主体性的形成,从而为客观地评价自我、调节身心奠定了基础,也为由现实自我向目标自我的发展提供持续的驱动力。
2.正确分析与认识自我的途径
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根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其是通过长辈和教师等对其较为了解的人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认识;②通过与和自己的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进行比较来认识自己。如与同班同学、同专业同学或其他院系的同学进行比较;③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自我认识。通常三种方法是综合运用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性格、心理等测试工具来进一步评估自己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以及价值取向,以便能够从更为科学的角度来准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3.指导与培养
大一阶段职业规划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一年级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试探期。首先要初步了解近几年来就业情况,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挖掘自己的潜力;同时,打好英语和计算机知识基础。
(二)提升自我素质,探索职业发展目标
二年级的大学生应着重夯实和拓宽基础,分析自我优势和局限性,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试探性地确认职业目标。
1.通用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
大二学年的职业目标尚处于发展和待调整状态,因此,这一时期的第一目标是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通用技能和基本素质。①思想品德素质: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②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各项素质中必备的基础性素质,拥有扎实的文化基础才拥有踏上工作岗位的敲门砖,大学生在校期间务必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③身心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与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2.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学习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其得到检验。因此,在保证学业的同时要坚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从中培养责任意识、组织能力、主动性与受挫能力、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等,同时,在课余时间还应有计划地从事与自己职业目标或专业相关的实践或兼职工作。
(三)自我的再认识,确定职业具体目标
1.自我的再认识对确定具体职业目标的必要性
自我的职业发展,在大三学年应当要做出较为明确的选择。学校应着重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相对照,通过专业技术基础的调适,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或对其职业目标做出调适。因此,大三学年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拼搏与冲刺阶段。有了大二学年所培养的基本素质和通用技能, 以及在相关行业的实习经历,在大三学年应对之前的自我经历进行总结,对自我进行再认识,以便进一步明确今后的职业具体目标。
2.自我的再认识具体途径
①在学习与工作两方面进行自我再认识。要扎实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从讲座、网络等多方面获取提升自我专业知识、拓展知识框架的有效信息;在工作能力方面,则要了解与职业具体目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养自身职业素养,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查漏补缺,全面的提升自己。②做好就业准备。了解专业方向的就业市场情况、做好就业的技能及心理准备等。③进行实习,预演角色转变。对自我的再认识完毕之后,就要及时更新自我的职业生涯个人简历,并选择意向单位进行实习。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作为实习生,是一次接触社会的好机会。通过实习,预演毕业后走上社会角色的转变。
(四)、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员工――毕业后调试期
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前者是接受教育的对象,首要是学好知识,解决好“是什么”,也就是逐步掌握本领,完善自己、完成“认识问题”的过程;而后者则是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本领,完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通过工作为社会做贡献,以自己的行为承担社会责任,解决好“做什么”。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已经被各高校所关注,设立的就业指导中心不仅为毕业生提供丰富有效的就业信息、政策咨询等,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从现状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工作还较为滞后。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将此作为就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大学四年给予不同阶段的教育和指导,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春雨,黄洪旺,梁洪.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文化建设,2006.12
[2]高建华,杜学元.浅谈如何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
[3]黄雄英,钟书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探索模式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将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我国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不健全,使得供需双方信息沟通受阻,造成“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假象。其次,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毕业生“供大于求”,形成了“过剩性就业困难”。根据资料显示,我国高校自1998年以来进行了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从2000的107万增长到2006年的413万人,普通高校毕业生每年有三成的大学生不能实现顺利就业。再次,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调整,社会所需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发生变化。目前我国很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方面往往注重学术标准,缺少对社会需求变化的科学预测,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造成了“结构性就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最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方面更加注重实际,比如对就业地区、工资、就业发展前景等条件的要求过高,这不仅加大了他们自身的就业压力,也使其在求职过程中错失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二、目前国内围绕就业指导与职业指导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什么是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业指导是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劳动者求职与择业,为他们和职业的结合牵线搭桥。而广义的就业指导就是为劳动者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验和技能。
目前国内围绕就业指导与职业指导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外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或总结国内就业指导经验上,而且重复的内容比较多,缺乏原创性的研究,特别是对国内高校就业指导现状的实证考察还相对较少。接下来,我将以我校为例对目前国内常见的就业指导内容进行介绍。
一是提供就业信息服务。高校重视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公布工作,除了在校内网站上专门设立专栏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文章外,还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资料,如《教育信息报》、《成才与就业》、等相关的报刊杂志,供毕业生查询与参考。
二是进行职业思想道德教育。我校努力在校内营造“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的良好氛围,各学院也充分结合实际和特色,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应聘经验讲座、模拟招聘、实地考察与参观等系列活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
三是求职技能技巧的培训。学校主要是通过就业指导课和相关的就业讲座实现,在学生入学时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包括就业形势分析和相关法律知识、就业观的形成和就业心理的自我调试、职场常识与职业道德、求职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等内容。
四是组织召开双选会。我校每年从9月份开始邀请一些企业的代表到学校举行单独的招聘宣讲会,以便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并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对管理取向模式、指导取向模式、服务取向模式和综合模式的构建等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研究,管理取向模式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四点:
1、组织结构接近于与一个封闭系统,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相对比较少。
2、组织工作更加趋向于日常管理活动。
3、就业指导方式缺少创新性。
4、就业指导人员业务能力强,指导能力弱。
常见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思路是:学院和学校两个层面互动。如在机构建设、开拓市场等方面彼此互动合作,同时各个学院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在就业研究方面,各个学院都能积极的申报课题进行尝试性的研究与探索。同时加强师资建设、逐渐形成了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工作以“指导”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更关注学生的职业需要和个性特点,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与培训。全过程性、层次性是就业指导内容的发展趋势,一般情况下,对大一学生主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职业定向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等;对大二学生进行职业方向的引导、文明礼仪的指导等;在大学三年级,主要是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生涯方向和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到了大四时,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求职价值观教育和就业心理指导,传授求职技能与面试技巧等。
通过研究,指导取向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还没有独立开来。
2、就业指导内容虽然趋于全面化,但是诸如提供就业信息、宣讲就业政策、口授就业技巧和办理就业手续这些传统工作仍是主要工作,仍缺乏指导实战性的环节。
3、就业指导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4、就业部门的人员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水平也有待加强。
服务取向模式则是目前我国大学就业指导工作较为理想的模式。我校的就业指导理念便定位在为在校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但工作理念偏向于“为有需要的人服务”。我们认为并不是全校的学生都需要就业指导。比如,有些学生准备考研,他们并不想受到就业的影响,本来在就业高峰期时,由于看到了其他同学都找到了工作了,心里便很矛盾或者心慌,我们再硬性对其进行就业指导,这会给他们增加更多的压力和负担。
经过对高校服务取向模式的研究,我们可以归纳出其基本特征:
1、组织机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校不再拘泥于自己的小圈子中开展工作,而是更注重与社会的融合和沟通,更加强调了与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合作,以帮助学生及早体验工作环境和职业特点。
2、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为组织目标。
3、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4、对就业指导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准要求更高。
四、明确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提高就业指导科学性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知道理念。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强调要以人的生涯为本,根据学生不同生涯阶段的主要特征和核心内容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他们设计符合自身发展的生涯规划,并引导他们按照既定的规划顺利实施,以完成一生的生涯发展任务。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就业指导工作机构首先要认清自身工作的性质。
二是就业指导要分阶段的连贯地开展。肖恩认为个人生涯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并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幻想、试探,进入工作世界,基础训练,早期职业生涯规划,中期职业生涯规划,中期职业生涯危机,领导或非领导者的后期职业生涯规划,衰退和离职以及退休等九个阶段,强调即使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相同的需要,每个阶段必须面对一些共同的问题和具体的任务。这说明对学生的指导不仅要分阶段进行,同时还要保持各个阶段知道内容之间的连贯性,以帮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指导理论,锻炼求职技能。
三是职业生涯发展理念还要求在知道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基本上是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实践,是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一种调和过程。为此,高校在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就业工作时,应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辅导与自我培养的积极性,更加注重其自身力量的发挥。
四是转变就业指导观念,重视学生自我发展、搭建信息网络互通平台,提高服务效率、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内外合作,拓宽就业市场的范围、增强服务意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指导》 教育部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朱启臻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摘 要 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关键词 SWOT分析 职业规划 职业调整 大学生 应用
一、 SWOT分析简介
SWOT分析法由美国哈佛大学K.J.安德鲁斯教授于1971年提出,他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将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分为内外两部分,其中,内部环境主要指企业自身的相对优(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而外部环境主要指企业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企业的战略制定就是要从组织目标出发,依据自身与环境的匹配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图1)。
有效的SWOT分析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明确目标原则。组织目标是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发展战略就如无源之水、无的放矢。但实际应用中,部分企业混淆了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关系,脱离目标进行SWOT战略分析,大大降低了SWOT分析法的针对性、有效性。
第二,相对性原则。组织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都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因组织发展目标的不同而异。以控制成本、降低风险为目标,则规模大、投资多元就是优势;而以快速创新、灵活应变为目标,则规模过大、投资过多就是劣势。
第三,动态性原则。组织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性随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而变。处于创新阶段的组织,规模小、机构精简就是优势,而一旦进入成熟阶段,过小的规模、过于简单的机构就成为劣势;
第四,系统性原则。SWOT分析中的四个因素相互影响、互为制约,优势如果未与对应的机遇匹配,所制定的战略可能无法实现组织目标;而所谓的劣势如果与恰当的机会结合,却可能出现起死回生的转机。只有系统思考,发挥优势、把握机遇,克服劣势、规避威胁,才能制定出最适合组织发展的战略。
二、 SWOT分析在大学生职业发展应用中的可行性探讨
首先,无论是职业规划或是调整,都是围绕个体职业发展目标展开;其次,职业规划或调整最终都必须为个体提供明确的决策结果。就职业规划而言,就是要为个体提供实现职业目标的途径、方法、步骤,使个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规划。就职业调整而言,就是要为处在职业原高或困境中的个体提供如何摆脱逆境,向更高职业目标推进的调整措施,尽快脱离职业逆境困扰;再次,职业规划或调整必须考虑内外因素的影响。其中内部因素包括:个体的能力、兴趣、个性、经历、目标、价值取向等,外部因素包括:行业前景、企业前途、内外部劳动力市场、职业道路发展情况、职位竞争情况等;最后,职业规划或调整必须在考虑内外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采取系统优化、综合配比的方法,最终制定出最适合个体职业发展的规划或策略。综上所述,SWOT分析可作为职业发展中职业规划或调整的有效工具。
三、SWOT分析在职业规划及调整中的实施
SWOT分析法在职业规划及调整中的实施流程如图2。
1.个体职业认知。明确的个体职业认知是运用SWOT分析制定职业规划及调整策略的前提。包括个体的自我及职业认知。其中自我认知包括能力、潜质、兴趣、个性、目标、价值取向等,可通过专门职业机构或所在组织的测评中心、橱窗分析、360度反馈等方法,充分了解个体职业特征与素质,尤其是充分挖掘“自己背后”的“我”。职业认知包括行业前景、企业前途、内外部劳动力市场、职业道路情况、职位竞争情况等,可通过专门职业机构或所在组织的职业发展中心的职业咨询与职业信息,充分了解面临的职业环境。
2.明确职业目标。明确的职业目标是实施职业策略SWOT分析的核心。职业目标作为职业策略SWOT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包括确定职业锚、职业范围、职业高度(成就),在此基础上根据职业认知的结果设定候选职业群,并收集候选职业群的行业特征、工作环境、能力条件、素质要求、职业个性,以确定SWOT分析的评判标准。若基于职业调整,则着重于产生职业高原的原因、候选职业群的组织文化、条件要求、发展前景与竞争情况等的分析。
3.SWOT分析。第一步,将候选职业群按职业、行业、岗位类型区分,并列出各细分候选职位的具体要求与特点;
第二步,针对各候选职位的要求与特点,列出对应的SWOT矩阵,包括内部因素(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机遇、威胁);
第三步,为各子因素赋值。赋值时,内部因素主要根据候选职位的要求为基准,外部因素主要根据候选职位竞争程度和个体对候选职位环境的价值偏好为基准,优势、机遇为正值,劣势、威胁为负值;
第四步,根据个体职业目标、价值取向和发展阶段,为各候选职位赋予权重,并计算各候选职位策略得分;
第五步,比较各候选职位策略得分,最终做出职业决策。决策模型如下:
Ci=ΣSij+ΣWij+ΣOij+ΣTij C=Max{r1*C1⋯ri*Ci}
其中:Ci为候选职位i的得分;Sij为候选职位i的第j项优势分值;Wij为候选职位i的第j项劣势分值;Oij为候选职位i的第j项机会分值;Tij为候选职位i的第j项威胁分值;ri为候选职位i的权重;C为取各候选职位分值与对应权重相乘后取极大值的最终决策。
4.实施与反馈。按照SWOT分析所得的职业决策结果制定相应的职业发展战略,包括短期策略与长期策略,并制定出实施计划。根据个体职业发展情况定期及时审视职业发展战略实施情况,并重新运用SWOT分析对发展战略做出适时调整。
四、提高SWOT分析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应用效益的建议
1.明确SWOT分析的应用重点。在职业规划与调整决策应用中,SWOT分析主要是帮助个体根据职业目标分析自身优、劣势以及环境中的机遇、挑战。
2.提高个体的参与度。SWOT分析要求个体明确地列出针对某个职业目标自身的优、劣势,而这其中有许多是关于个性、兴趣、价值取向等内隐信息,除非个体主动参与,否则难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最终分析结果。
3.提高分析的系统性。SWOT分析作为职业发展决策辅助方法之一,其有效性有赖于职业管理系统的整体效益。如个体的优、劣势就必须通过测评中心、橱窗分析、360度反馈等方法综合获取,而环境的机遇和威胁则须通过职业信息系统深入分析获得。另一方面,SWOT分析是基于某一时间点的静态分析方法,而职业生涯管理的动态性决定了不同职业阶段个体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环境都将有所变化,从而导致原有SWOT分析结果偏差。
4.加强基于组织角度的应用。职业策略SWOT分析的应用主要基于个体。组织也可充分发挥SWOT分析的效用,以提高招聘中的人职匹配与人组织匹配度、员工不同发展阶段职业发展辅助策略的针对性、职业通道设置与路径选择的有效性,从而使组织职业管理系统有效运作。
参考文献:
[1]杜映梅.职业生涯规划.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63-66.
[2]廖泉文.职业生涯“三三三”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9):12-16.
漫漫人生,唯有急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彼岸.大学期间,正是我奋力拼搏的大好时期.因此要有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它们是我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我要在追求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和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也正是我自身成才的现实需要.为此,我将自己在大学期间以及在职业生涯中有下列要求:
(一)剖析自己,订立近期目标.
进入大学生活将近一年光景,我发现大部分的同学都很空虚,即使是那些加入学校社团的人也一样的,我也不例外.他们无目的的加入,机械化的运转,最后落的两手空空是也.有的更甚,用父母的血汗去玩弄自己的感情,尴尬无言,结果无言面对江东父老.
我吗?性格比较内向的,不善于表露自己,但我喜欢交流和写一些东西.因此我加入了编辑部,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选择.对于我的专业,我自己对它并不是太感冒.刚开始我不适应,可后来有计算机的辅助,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它啦.它对我的异想空间的潜力爆发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大学三年里,我不仅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还要将自己的计算机水平提高,这样才有利于我自己喜欢的方面有所成就.机械设计专业更多的是看与做的紧密结合.因此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我还要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另外我还应该大量的借鉴别人的成果或着设计方案,以次来开拓自己的眼界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着实行业实情,奋力补足自己。
初步确定毕业方向以及相应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群顶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考虑未来的毕业方向。了解相关的活动,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并不断的总结分析中得到职业的经验:增加英语口语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铺养其他专业的知识以充实自己。
阶段目标:掌握求职技能,为择业做好准备。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地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能力搜集公司信息上,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技巧,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如果有机会要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向已毕业的校友了解往年求职情况。
其实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
但是
无论眼底闪过多少刀光剑影,只要没有付诸行动,那么,一切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得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
成功,不相信眼泪
成功,不相信颓废
成功,不相信幻影
成功,只垂青有充分磨砺充分付出的人
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未来,
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有的退却都有借口,而所有的挑战没有理由,只有信念;必胜的信念
挑战自我!永不言弃!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研究;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57-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用人单位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整个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的热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完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合理择业。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职业生涯规划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作用,尤其对处于择业期的大学生来说,能否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所处环境,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及每个人的前途和发展。
1.职业生涯规划的起源及定义
从历史角度来看,“生涯”的概念还很年轻。在20世纪初以前,职业选择对多数人来说还不是常事。许多人只是自发地从事他们父母所从事的工作。工业革命创造出多种工作机会的更多新的岗位,社会有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供选择。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生涯理论推崇这样一种观念:生涯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或工作,也是决定人们怎样生活的贯穿一生的过程。当今的职业生涯规划已与过往都不同,社会发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工作的方式、时间、地点和原因,进而影响我们对职业的规划和追求。工作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之,作为社会剧变的产物,生涯规划已成为每个人一生最有挑战的任务。那到底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呢?对于“生涯”的定义,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提出,是指个人通过从事工作所创造出的一个有目的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活模式。而“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这一生的职业工作经历过程,那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2.1 大学生普遍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根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在2004年6-7月在网上调查表明,有近25%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是满意的,但当被问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些具体问题时,如是否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时,是否知道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职业时,能够明确并能肯定回答的低于20%。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存在着感觉和认知的矛盾,表明大学生没有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清醒的认识,只听过概念,缺少实际的实施和进一步的了解。许多同学还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这都会影响大学生就业及今后的人生发展。
2.2 大学生没有确定的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要符合社会和需要,更要适合自己的特点。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同一时期目标不能太多。大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内容和目标都应有其特点。对学业的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具体的目标。大学生应在自我认识,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大学学习的总目标和阶段的人生目标。这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大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为顺利地走向社会打下基础。而由于我国大学生大部分将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选取专业时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而且,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没有能及时转变角色,没有为自己的四年学习和生活作出一个合理的计划和安排,造成今在就业过程遭受挫折。
3.正确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高校的扩招带来大学生就业难,现在社会上有这样的说法,认为大学生是过剩了。事实上我们从数据统计和实际状况来看,我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没有过剩。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为21%,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印度也达到了30%左右。在我国7亿多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800万,每年新增的大学毕业生人数300万左右(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50万)。就这一数字来看,大学毕业生应有很大的就业空间,但从教育部公布的高等院校的就业率70%来看,大学生就业还存在较大的困难。在当前形势下,就业形势出现了这样一个奇特现象: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这种人力资源的怪现象究其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存在脱节,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在数量上、结构上需求矛盾,高校教育改革中政策不稳定、不健全等,但另一方面我们反思大学生就业中的挫折和失败现象后,我们发现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越来越成为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障碍,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本质上是一个人职业战略规划问题,这个问题解决“我将来应该干什么”,即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选取职业范围,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选择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学生人生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