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范文

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

第1篇: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范文

一、工作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遵循以下原则:

(一)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原则。即把财政支出行为及其过程情况,通过对其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比较和评价分析,判断支出的行为和执行的业绩、效果优劣。经济性、效率性与有效性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的整体。

(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定量分析建立在支出项目的财务数据采集分析上,定性分析通过对项目支出全面、综合因素分析,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与定量分析共同评价支出项目的效果,以更加合理、准确地反映支出的实际绩效

(三)真实性、科学性、规范性原则。真实性是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客观公正的基础,科学性是以项目的实际情况为主,兼顾国家、国际比较标准,将预算标准和实际标准相结合,普通适用和个别选择相结合,充分考虑财政支出的特点和运作过程,以真实反映和衡量不同资金使用单位(部门)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能力,规范性是评价行为和结果始终贯穿和反映财政资金运作的全过程,强化、规范公共财政支出项目的选项、审批、监管、审核功能,增强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责任制,使绩效评价对公共支出的预算管理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

二、基本方法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包括:

(一)成本——效益比较法。针对财政支出确定的目标,在目标效益额相同的情况下,对支出项目中发生的各种正常开支、额外开支和特殊费用等进行比较,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为优。

(二)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通过比较财政支出所产生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分析完成(或未完成)目标的因素,从而评价财政支出绩效。

(三)摊提计算法。研究某项支出通过年度盈余得以回收的时限,计算投资回收期或投资风险。摊提时间越短,风险越小。

(四)最低成本法。在某项公共支出不易观测或计算其效益大小的情况下,可采取比较多个功能和目的相近的方案,评价和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

(五)因素分析法。通过列举分析所有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

(六)历史动态比较法。将历史上各时期的公共支出按一定原则和类别分类排列,分析比较,确定公共支出效率变化的情况。

(七)横向比较法。将相同或近似的支出项目通过比较其在不同地区间的实施执行情况来分析判断支出的绩效。

(八)专家评议与问卷调查法(公众评判法)。通过若干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分析,同时,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发给一定数量人员填写,最后汇总分析各方意见进行评价判断。

(九)上级财政部门制定的其它方法。

三、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通用)指标,一类是个性(选定)指标。基本指标包括基本财务指标、国家(国际)通行指标、公众关注指标等应用在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个性指标是在确定具体评价对象后,通过了解、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结合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和目标来设置(选定)的特定指标。

个性指标包括绩效指标和修正指标。绩效指标根据财政支出的不同功能和类型,同时兼顾绩效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分为九大类:一是财政基本建设支出,二是行政管理支出,三是财政支农支出,四是财政教育支出,五是财政科技支出,六是财政卫生支出,七是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八是政府采购支出,九是财政补贴支出。对每类设立支出类型评价“指标库”,针对不同项目的绩效评价内容选取一定比例的指标。为满足评价工作的要求,还可以结合具体需要临时设置一些补充指标。

四、组织管理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管理,财政部门、主管部门、项目单位分级实施。财政部门作为财政预算分配的主体,负责安排各项财政支出并对财政资金使用监督,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管部门,负责研究制订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统一规划评价工作并组织实施,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各主管部门、支出项目单位是财政支出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负责本部门、本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日常绩效评价,由市财政局组织实施;市委、市政府指定的重要项目,由市委、市政府指定的牵头单位或由市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共同实施。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必要时可以邀请人大专门委员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共同参加。

五、工作程序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必须遵循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尽可能减少误差,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一般工作程序主要包括:

(一)前期准备

1、绩效目标申报。

(1)财政基本支出的绩效目标,包括按定员定额标准计算的基本支出绩效目标和单项核定的基本支出绩效目标,由财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和标准确定。

(2)预算单位在申报支出项目

时,必须提交项目可行性方案,明确提出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目标。预算数额较大或者专业技术复杂的项目,可行性方案必须有科学的论证和专家意见。

可行性方案中,绩效目标包括以下内容:申报单位基本情况、项目概况、项目必要性、项目所要达到的预期绩效目标、前景预测、条件论证、内容和规模、资金来源渠道及比例、资金使用进度、相关经济社会效益等。

2、确定评价对象,下达评价通知书。根据公共支出绩效目标以及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有针对性确定评价目标和对象并下达评价通知书。评价通知书应载明评价任务、目的、依据、评价人员、评价时间和有关要求等。

3、成立评价组织机构。确定评价目标后,应根据目标的具体情况,成立评价组织机构,负责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制订评价实施方案、选择委托评价机构,审核评价结果报告。

4、制订评价实施方案。评价组织机构根据评价工作规范,针对评价对象,拟定评价工作具体方案,成立评价工作组,选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现场评价

1、收集基础数据和资料。评价工作组根据评价工作要求,到评价对象现场采取勘查、问卷、复核等方式收集、整理基础数据和资料,包括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的相关资料。

2、核实、分析基础数据并计算评价结果。评价实施机构根据被评价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核实基础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以及指标口径的一致性,根据实际情况对指标和标准进行必要的调整,并辅助以专家、问卷等定性指标的分析计算出评价结果。

(三)撰写报告

1、形成初步评价结论。评价工作组根据计算的初步评价结果,撰写评价分析报告,并在必要时将初步评价结果反馈被评价单位,核实相关调整事项,评价分析报告按规定格式和要求,内容完整,分析透彻,逻辑清晰,用语准确,并报请评价组织机构审核确认或备案。

2、总结建档。评价工作完成以后,应进行工作总结,将评价有关问题和建议形成书面材料上报评价组织机构,并将评价项目建立工作档案备查。六、分类实施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类型分为项目实施过程评价和项目完成结果评价。项目实施过程评价,是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阶段执行情况或者跨年度项目支出绩效的评价。项目完成结果评价是指项目完成后总体绩效的评价。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具体实施主体分为部门(单位)自我评价和财政部门组织评价。

1、部门(单位)自我评价。

财政支出项目统一实行部门(单位)对资金使用情况自评制度。

(1)项目完成后评价。所有预算项目支出完成后一个月内,资金使用单位必须对项目支出的绩效和预定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绩效自我评价,并向财政部门提交绩效评价自评报告备案。

(2)项目中期评价。对跨年度项目支出实行项目中期绩效自我评价制度。每个预算年度结束,项目资金使用单位都要对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实施一年一评的中期评价制度,自评报告报财政部门备案。

(3)支出项目绩效自评报告应该包括:与申报的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分析、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情况(项目阶段完成情况)、绩效结果等。

(4)抽样复核。财政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单位报送备案的绩效自评报告进行抽样复核、审查,抽查面逐步达到每个预算年度支出项目的5以上。

2、财政部门组织评价。

(1)重点项目评价。财政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每个预算年度筛选部分有影响和有代表性的重点支出项目进行综合绩效评价。综合绩效评价由财政部门在项目资金使用单位自评的基础上,根据各方面材料和基础数据,对项目评价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判断,综合专业意见,对项目支出的经济、社会、政治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价。

(2)项目中期评价。对影响较大或者所跨年度较长的项目,由市财政局组织进行绩效评价。

(3)支出预算中按定员定额标准计算的基本支出和单项核定的基本支出,由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实施评价。

财政部门组织评价可以委托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评价。

七、实施范围和步骤

(一)重大支出项目。市级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的支出项目试行支出绩效评价。项目实施单位,应按《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对支出绩效进行自评,上报自评报告,财政部门对自评报告进行抽查和复核。对其中的重大项目和社会影响较大的项目,可由财政部门委托或组织评价。

(二)一般性支出及小额拨款。暂不实行支出绩效评价,待绩效评价制度全面建立后,再结合部门预算编制和部门综合评价一并实施。

(三)跨年度支出项目。全部按《办法》规定实行自我评价。项目单位对资金使用进度和阶段效果形成自评报告,报财政部门备案。对所跨年度较长的项目,可由市财政局组织进行绩效评价。

(四)专项补助资金。可以采取市财政部门组织评价,也可以由中介机构进行绩效评价。

八、结果应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包括:

(一)对项目支出资金使用单位报送备案的绩效自评报告进行核实和抽查。逾期不报送项目资金绩效自评报告的,视同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没有达到。

(二)对跨年度实施中期评价的项目支出,在提交年度评价报告之前,财政部门不再拨付资金,并可以根据评价报告的结果,对长期项目资金作中期调整,以使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不按规定提交评价报告的,必须向本级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后方可拨款。对绩效差劣的项目要进行通报,对同类项目下一预算年度不再安排资金。

(三)重点支出项目经过综合绩效评价,财政部门可根据评价结果向本级政府报告,对后续资金拨付提出处理意见,经政府批准调整支出预算。同时,提请有关部门对重点项目资金进行重点审计和事后审计,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财政和审计监督。

(四)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下年度安排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综合评价结果还可以判断财政资金配置的合理性,准确把握财政决策和政策效应,控制财政风险。

第2篇: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范文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

(1)建章立制,构建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近年来江苏沛县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为目标,积极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文件要求和沛县实际,相继制定出台了《沛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沛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关于加强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意见》《沛县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明确程序,科学编制绩效预算。

按照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沛县以编制2015年县本级部门预算为突破口,尝试将绩效目标管理融入到部门预算编制中,要求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按部门预算编制二上二下程序,预算部门对于50万元以上的财政资金支出项目,必须申报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审核在一上阶段进行,调整的绩效目标审核在二上阶段进行。财政业务科室组织初审,重点审核项目的可行性、合规性和完整性,预算科具体实施评审工作。业务科室在二下阶段通过预算编审系统批复完整的绩效目标,并将项目信息及绩效目标批复文件下达到部门。

(3)自评为主、突出重点,分层次稳步推进绩效评价工作。

2015年初,县财政局制定下发了《2015年县本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明确了部门自评与重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分别确定了当年的县本级自评项目24个和重点评价项目10个,提出了相关工作程序及要求。自评单位组织相关人员成立项目评价组,根据年初工作方案,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最终形成绩效报告上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根据方案确定的重点项目,组建重点评价工作机构,按规定程序分不同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绩效评价,对于政府重点关注及难度较大的住房保障、农业、科技等项目,委托第三方组织实施;对于与经济发展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项目,由财政业务科室人员与聘请的专家联合组建评价组实施评价;对于从单位自评项目中按20%比例抽取的作为重点评价的项目,由财政各业务科室自行组建评价组对报告的真实性、客观性进行评价。

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意识不强。

很多部门单位的预算绩效意识不强,不能正确认识绩效管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着力点,往往视为削权,长期形成的重分配、轻绩效的观念没有转变,导致对开展绩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甚至阳奉阴违,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推进阻力较大。

(2)人员力量配备不足,技术力量欠缺。

目前,沛县未成立绩效管理工作机构,绩效管理工作主要由预算科1人牵头负责,财政监督、预算、投资评审等内设业务科室具体配合。当前,县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均缺乏专家型的绩效管理人才,尤其缺乏既有实践经验又懂技术操作的复合人才。

(3)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财政支出范围广泛,具有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支出性质不同的复杂性。在国家没有统一规范、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情况下,沛县制定的评价指标是依据上级精神与借鉴外地经验而形成的,标准设置较为粗糙,评价方法单一,影响了评价结果的适用性,造成绩效评价结果大多停留在反映情况和问题的层面,评价质量不高。

(4)评价结果未得到有效利用。

绩效评价工作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优化财政资源配置,调整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目前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看,评价结果没有与项目安排、预算编制等有效结合,应用不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树立全程绩效理念。

首先,从政府层面要给予高度重视,主导成立预算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形成政府主导、财政组织、部门实施、中介配合、社会参与的良性机制。其次,政府及其各部门应统一思想,强化绩效管理主体意识,将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理念贯穿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同时合理分解、量化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目标,设立绩效目标,测算资金需求,以此作为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在预算执行中,全过程的绩效监控应与项目目标实施进度相结合,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在预算执行结束后,要通过结果与目标的对比分析,对预算部门的职能履行情况和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

(2)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财政部门应建立健全绩效管理组织机构,完善机构职能,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并明确工作职责,各业务科室之间要加强内部沟通和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充分考虑县级人才和财力缺乏的实际情况,引入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采取多种方式,不断充实专家队伍,并建立专家跟踪考核机制,及时更新专家库,实现滚动管理。三是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外部协调机制。协调人大、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利用其监督检查、效能监察职能作用,加强对各预算单位的督促和考评。

(3)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科学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

一是要依据财政部共性指标体系框架,结合近年来的绩效评价实践经验,进一步梳理完善共性指标。二是根据具体绩效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个性化评价指标。三是结合县域内各部门的实际,合理分配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权重,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提高部门之间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可比性,切实增强评价结果的可用性。

(4)进一步加大评价结果应用力度。

一是建立绩效评价报告反馈制度,正式绩效评价报告形成后应及时向项目单位、主管部门反馈项目的成效、存在问题及整改意见,同时财政会同监察部门督促其整改落实。二是将预算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安排挂钩,以评价结果为导向,对于绩效显著的延续项目,可优先安排资金;属于一次性项目的,相对于同类项目可予以倾斜;对不落实整改意见或整改不到位的,应相应调减直至取消项目预算。三是扩大绩效信息公开内容和范围。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要求,逐步扩大绩效信息公开内容和范围,将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报告、报告审核情况等内容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增强部门的支出责任。四是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跟踪问责制度,对项目完成的质量成效、规范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如发现存在严重问题,应建议政府监察部门启动问责程序,对相关人员实施问责,提高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视和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自觉性。

(5)加强舆论宣传,营造绩效氛围。

第3篇: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范文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加强财政管理的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有效开展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不仅是财政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财政监督的新方向。党的十强调,要求各部门探索行政管理方式创新,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近年来,我县立足实际,按照上级要求积极组织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努力探索评价结果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果。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概念及主体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说的是财政部门以及预算部门(单位)依据提出的绩效目标,采用相对科学准确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最新规定来看,各类财政部门、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直接部分。财政部门主要从宏观层面、部门层面、重大支出层面等开展绩效评价,还可以对部门自评项目多次评价。

二、构建县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一)构建县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近年来,肥东县县域经济快速蓬勃发展,2015年我县财政收入规模35.4亿元,支出规模高达58.11亿元,综合财力随之增强,财政支出规模也不断扩大,财政管理已进入以支出管理为重点的新阶段。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各预算单位建立责任机制,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建立起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有效约束、监管机制。

(二)探讨对组建县级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的价值

当前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的确定以及不断修改完备,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就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性指导,并且,采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这对管理财政支出意向比较深远:首先对公共支出透明度提升效果明显,群众对政府办事比较相信;再者就是在重点项目建设上面好处多多,及时了解项目的运行及效率情况、最新的有用信息,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其次是正确引导以及规范管理和督促了财政资金,高效的约束了财政执法力度以及和监察制度,最大化的资金使用利益;最后是恰当的配置资源,采用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得到有用的消息,让政府执行者恰当地规避投资风险和短期行径,减少财政支出,养成资源的有效管理方案。

三、肥东县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现状

(一)领导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肥东县自2010年就成立了“肥东县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领导小组”(东政秘〔2010〕83号),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同志任副组长,县人大财经工委、发改委、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财政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制定政策,确定实施方案

2010年8月,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县政府出台了《肥东县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暂行办法》(东政办〔2010〕49号),就基本原则、考评方法、指标确定、组织管理、考评程序和结果应用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2012年3月,县财政局出台了《关于印发〈肥东县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财预〔2012〕52号),就指标思想、实施原则、评价范围、评价项目、保障措施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并于2013年5月下达了(财预〔2013〕190号),用作在设置具体共性指标时的指导和参考。这些政策制度,为我县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有计划、按步骤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组织预算单位,认真开展自评

县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东政办[2014]37号)明确提出要求2014年全县各预算部门,组织实施本部门(单位)项目支出预算和部门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自评。2013年,各单位已选取不少于1个支出项目作为2014年预算绩效评价项目开展自评,2015年力争对2014年所有项目支出自评率要达到100%。

(四)围绕重点,筛选绩效评价项目

我县绩效评价的重点是县本级自行安排以及与上级配套安排的专项资金项目。县财政监督局于2012年选择了肥东县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建设(2009-2011),2013年配合省财政监督检查局对“2012年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建设进行重点绩效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果。2014年在预算部门进行自评的基础上,结合人大监督,已选择6个重点评价项目将进行重点评价,从而为领导在财政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现阶段我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完善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评价标准体系是财政资金绩效监督的基础和依据。必须高度重视这一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工作。现在我县预算部门都尝试性地建立并运用了一些标准,但不够系统和规范,也不十分成熟,应该继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尽快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二)对自评工作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部分预算单位对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自评工作认识不足,对支出项目绩效自评工作的意义了解不足,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在自评工作中态度消极,抱着应付的态度,敷衍了事,不认真分析支出项目实施的绩效效果,编写的自评报告质量不高。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不能得到充分应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缺乏约束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如果评价结果不能有效应用,势必影响到绩效评价工作的积极性。如财政专职检查机构对一些项目作出绩效评价,却无法获悉这些评价结果在编制预算时是否被利用,或利用的程度深浅情况。

五、加强县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监督的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工作。采用媒体、网络方式,我们把绩效考评工作大面积的宣扬,促使提升部门、单位的绩效以及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注以及各个部门、单位的广泛支持和积极配合。

(二)设立专门评价机构。绩效评价工作是政府赋予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做好这项工作,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真正形成对财政支出的监督和制约,财政部门内部首先要理顺关系,在财政部门设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人才队伍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工作主体,建立专门的评价机构,组织专门的人员,建立健全内部协调机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在目前肥东县未设立专门机构情况的情况下,可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绩效评价工作。

(三)县级财政支出应该采用编制绩效预算。绩效预算是一种比较普通使用的支出预算方案,主要通过绩、效和预算三大主题组成。“绩”就是财政支出要完成了目标;“效”就是在当前达到的目标情况以及完成的成绩;“预算”就是在达到支出目标采用的财政资金支出额度。绩效预算为绩效评价提供了前提条件以及根本性保障,绩效评价在财政支出额度以及实际使用当中一直存在。因此,编制绩效预算便能够提前监督避,免突发事件产生,极大地避免了在其他事中、事后环节上存在的检查管理缺陷,最大化的提升资金的绩效能力,在预算制度的约束力上面得到了提升。

(四)积极全面开展绩效评价工作。采取循序渐进的实现方式,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一是在评价层次上,以项目绩效评价为主,再推广到整体层次的绩效评价。二是在评价组织实施上,以财政部门为主,预算部门配合,以后探索邀请人大财经委员会参加;三是在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建立上,推行预算部门自评为主,财政部门重点评价,全面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作者单位:肥东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第4篇: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范文

【关键词】地方政府部门;绩效预算管理体系;思路;重点关注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可见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政府预算应体现社会公众的受托责任,提供高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通过对政府行为实施绩效,促进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财政资金,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质量和财政支出的绩效水平。根据研究分析和实践经验,构建绩效预算管理体系要围绕优化和完善预算管理流程、全面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建立并落实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强化预算公开透明、落实各项配套改革等五大核心内容进行,以确保财政支出改革的有效推进。

一、建立新型财政支出监督模式

(1)突出全过程管理,构建“大监督”格局。一是强化事前监督机制,将监管关口前移至预算编制环节。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预算编制控制、编制程序、编制方式中的约束作用,确保部门预算的合法性、合理性、全面性,实现由传统关注收支基数向优化支出结构、发挥导向作用、资金效益为先的转变。建立动态预算监控体系和财政运行即时分析制度,及时对指标下达、预算追加、专项资金、财政资金结余等进行重点分析,有效降低财政运行风险。二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保证资金高效安全运行。建立规范的监管机制,健全覆盖整个财政运行环节的管理体系,不断加大财政监督的检查力度,经常性地组织开展财政资金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在保证财政资金安全运转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强化落实整改、强调执行结果的高压态势,杜绝违规乱纪行为的发生。(2)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监督新格局。近几年,随着财政信息建设的推进,财政部门以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为目标,不断加快“金财工程”建设和网络升级改造,构建起上下级、部门之间、不同领域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为财政科学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功能设置不完备,尚不能对所有财政性资金实行全方位监督,因此亟需对现有的征管信息系统、非税信息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等平台进行有效对接,实现资源整合,这样才能建立起覆盖全部政府性资金和整个财政运行的监管体系。在整合网络信息平台的同时,要优化以财政、税收、银行为主体的“电子收缴、税款直达、信息共享”为模式的横向联网系统,搭建以财政监管为核心的技术平台,使财政监督向事前介入、事中控制、事后监管转移,着力提升应用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推进财政支出绩效改革,实现绩效目标管理

(1)绩效评价总体框架:即构建由一个目标(绩效目标),两种评价(部门单位自评、财政部门评价),三大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机构-专家库和中介机构、结果应用)组成的框架。在实施绩效评价过程中,涉及申报、评审、使用、评价运用等环节,主要对资金落实、工程质量、项目控制制度和执行情况以及实施项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为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应根据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2)积极实现绩效目标管理。在整个框架体系中,始终将绩效评价工作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以绩效目标的设立为起点,到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于预算管理,中间环节包括绩效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组织管理、工作程序、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在整个体系建设中,绩效目标作为绩效评价的核心和依据,是将申报项目前置到预算编制环节,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申报工作同项目资金申报同步进行,明确项目总目标和年度绩效目标,实行事前论证、事中督查、事后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和县级财政改革需要,构建较为科学且符合本地实际的纵向体系模式,即以共性指标为基本框架,构成指标体系的一、二级基本指标,结合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单位)或项目的专业特点,将共性指标再次分解和细化为个性指标,并将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方式运用其中,使绩效评价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3)推进绩效评价的几点建议。一是完善制度,健全绩效评价工作机制。修订完善实施方案,及时出台具体操作办法,进一步明确部门(单位)责任以及要实现的工作目标,规范开展自评工作,对绩效评价工作的对象范围、组织实施、工作程序、材料报送等进行明确。在绩效督察和跟踪问效环节,依据绩效目标、自评材料或执行中掌握的情况,就重点工作及突出问题组织专项督察,实施全过程绩效监管,及时帮助有关部门和单位找出资金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落实整改;二是突出重点,提升绩效管理水平。组织开展事中督导制度,邀请社会专业组织对评价对象进行督查指导,就评价指标设立、评价组织方式、评价实施进度等上门辅导,推动评价工作有序展开;三是依托信息平台,建立“四库”系统。依托上级信息平台和技术支撑,建立指标库、数据库、项目库、专家库的“四库”信息系统,为绩效管理服务。其中项目库作为绩效目标管理的重要环节,其应用流程为以下内容:第一步明确范围。根据要求,将上年度预算安排一定额度的重点项目确定为入库项目,采取各镇(街道)、各部门及财政局业务科室报送方式筛选入库;第二步分类管理。将该项目库中项目按项目用途、资金来源、资金额度及主管部门等进行了分类维护管理;第三步滚动更新。根据项目预算安排时间于每年年初将该项目库中的项目进行滚动更新,确保项目的实用性;第四步应用结果。根据项目库的资料及数据,结合社会热点、关注点,安排年度绩效评价计划表,采取筛选择优的方式,确保项目单位自评项目与财政部门重点评价项目相结实合。

三、建议实施绩效问责制

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设置、选择合适的指标体系,按照统一的程序、标准和原则,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明确财政支出方向,逐步构建起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制度和财政资金使用的权力、责任、奖惩相结合的机制,对财政支出全过程及其效益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综合评判,并根据结果进行问责监督、追究责任的管理行为称之为绩效问责。(1)实施绩效问责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程序: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完成情况,为达到绩效目标安排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使用效益、财务管理状况和相关资源配置情况,为完成目标采取的管理制度、措施等内容。采用单位对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自评问责小组选取项目组织专家进行重点问责(程序为确定目标、制订工作方案、下达通知书、调取资料、实地核实)召开问责现场会实施综合评价(依据问责方法、指标和标准,对项目论证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出具绩效问责报告,并根据绩效问责报告提供的评价分数,确定绩效问责等次)。为确保严肃性,将绩效问责结果作为判断财政资金合理配置,准确把握财政决策、政策执行和风险控制的重要依据。(2)建立绩效问责结果应用机制。对结果为不合格的单位要根据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认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已安排资金的拨款或支付。对于完成结果问责的项目,在安排该部门新增项目资金时,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和综合分析,以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对认为无法或没有必要继续实施的项目资金,要予以收回;将年度问责项目绩效实施情况、存在问题等及时梳理汇总,做好专题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对绩效管理工作先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绩效工作不理想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对于影响面广、成效明显、论证充分的优秀项目,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以增加透明度。

参考文献

[1]徐瑞娥.“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8(60)

[2]李金霞,何军.关于省管县财政体制的五点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9(1)

第5篇: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范文

根据浙江省财政厅布置,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结核病预防控制项目”列入2011年省财政厅绩效评价自评项目中,评价年度是2005年~2010年,项目总投入7,055.7万元,其中省财政经费占55%。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省内快速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2010年全省常住户籍人口5,442万,其中省外流入人口1,182万,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比例不断增加。结核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2004年我国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结核病报告发病率居首位[2]。

1 项目工作中取得的主要绩效

通过评估小组自评,该项目综合评价得分97分,绩效评价等次为优秀。项目的绩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结核病疫情得以有效控制

自2005年开始,在各项结核病防治措施基础上,浙江省连续几年保持高发现率与高治愈率,疫情在2005年~2010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97.4/10万降至2010年的68.86/10万;传染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31.13/10万降至2010年的27.28/10万。活动性肺结核病登记率从2005年的77.8/10万降至2010年的64.3/10万;传染性肺结核从2005年的32.6/10万降至2010年的23.1/10万。耐多药率是反映一个地区结核病防治质量的指标。浙江省耐药监测显示总耐多药率从2004年的9.1%下降至2008年的6.0%。浙江省总体结核病疫情下降趋势明显。

1.2 结核病防治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是积极发现患者,控制传染源,减少传播,关键在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3]。2005年~2010年,浙江省共治愈7.7万名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涂阳病人治愈率达到了86.91%;到2010年,涂阳肺结核治愈率达到了89.63%,其中新涂阳患者治愈率达到了91.20%。通过治愈病人,使浙江省避免感染人数约69万,避免新发结核病患者约6.9万,避免因结核死亡人数约2.7万;为浙江省节省医疗费用约2.5亿元,挽回社会总价值约225亿元,社会效益成本比约为17:1。

1.3 积极建设全省结核病防治网络,提升各级能力

到2010年,浙江省11个地市及90个县(市、区)都建有专门的结核病防治机构,并配备有专业人员,能从事辖区内结核病规范诊治与管理。各级实验室也都具备了结核病实验室诊断能力,大部分县区实验室都能开展结核杆菌分离培养试验,所有的地市级实验室均能开展药敏试验,为下一步耐多药结核病防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通过省本级及各级技术业务的培训与指导,基层能力得以提升,全省从社区到省本级形成了一支成熟的结核病防治队伍,提供良好的公共卫生服务。

1.4 完成结核病第五次流行病学,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浙江省共完成7个流调点共10,563人的现场调查工作,其中男性5,211人,女性5,352人,平均年龄46.05岁,受检率为95.78%。该项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摸清了目前结核病疫情的特征,提出当前结核病防治工作需要科学地开展一些主动监测、主动筛查,重点关注特殊人群,包括农村本地中老年人群等对策,这为全国及浙江省制订下一个十年结核病防治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完成知晓率调查问卷10,538份,其中男性5,200份,女性5,338份。结核病防治知识核心信息总体知晓率均值达43.68%。

1.5 进一步加强了

从评价情况看财务管理比较规范。通过绩效评价,使单位的财务管理不断得到加强。资金到位及时,使用率较好,财务制度健全,财政支出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

2 财政支出绩效自评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与困难

2.1 结核病疫情控制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全省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仍然高达69/10万,每年登记结核病患者3.7万,居各类传染病之前列;特别是每年估算新增耐多药结核病2,000余例,如不尽快加以有效控制,未来数年内将出现以耐药菌为主的流行态势,疾病负担将非常严重。目前全省的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管理工作仅局限于全球基金项目支持,全省只有5个市建立了耐多药结核病治疗管理点,纳入项目治疗管理的患者仅占全省估算耐多药患者的7.9%。

2.2 结核病控制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部分地方政府承诺及落实不足,结核病防治配套经费投入仍不足,肺结核免费诊治政策执行不到位,结核诊治在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中的统筹也很不平衡,使部分病人仍然由于经济困难或疾病高负担,影响就诊和治疗;部分基层结核病防治机构专业队伍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现行结核病控制工作的要求。而且全球基金项目终将结束,扩展本省的耐多药结核病的诊治工作是当务之急。

2.3 进一步提高中央转移支付经费预算执行率

中央转移支付经费基本上要在年中甚至年末才能下达,经费下达后,要追加政府采购预算、申报确认书、招标等,致使造成经费要下一年度才能使用,预算执行率偏低。

2.4 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

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种类多,涉及面广,不同支出项目有不同绩效,需要有不同的评价指标来考核,如何设立科学、规范、合理的评价

指标是绩效评价自评工作中的难点。 2.5 绩效评价工作能力有待提高

在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中,尽管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既可以由项目单位自行进行评价工作,也可以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单位的财政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但既懂各类财政支出业务管理,又懂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和管理经费的评价专家很少,给绩效评价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3 对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几点思考

3.1 设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加强指标体系的建设,提高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的有效性

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核心,而绩效指标的设定是绩效评估的关键。对于公共卫生支出来说,应根据公共卫生的目标、特点和具体要求,确定科学的评价指标。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数据的可收集性,操作性要强,设立指标还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考虑,例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艾滋病感染人数”、“治愈率”等。

3.2 加强绩效评价队伍建设,提高绩效评价工作能力

加强绩效评价专家队伍建设,培养、提高绩效评价人员素质,是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保证。项目单位应成立绩效评价工作小组,项目绩效考评专家由项目负责人、各相关有管理的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组成。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定期对有关人员进行绩效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知识和评价能力。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可组织绩效评价小组人员通过绩效评价典型案例分析、经验介绍等方式进行培训,学习省内外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的先进经验,拓宽绩效评价工作思路。还可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聘请中介机构对单位的财政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对在绩效评价工作中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及改进措施,不断提高绩效评价工作能力,推动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的财政支出效益。

第6篇: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范文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建议意见;预期效果

一、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的特点

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是财政对农业各项支出资金效果的一种客观评价,也是财政支出原则在支农资金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财政支援农业的每一分钱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效益。有效率的财政支农支出不仅可以建立起与市场相适应的高效农业经济结构,为财政支出项目的选择或相关决策提供基本依据,从而促进财政支农资金效益最大化。

二、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管理现状

(一)支农资金绩效管理的内容

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的内容大致可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通过项目的实施,达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愿景。二是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主要是对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分配有无科学依据,使用是否合规、合理,使用过程中有无违规现象,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等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三是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考核相关财务、业务制度是否完善,项目可行性实施的依据、有无不按要求和审核流程随意改变申报、批复的地方,为实现目标采取了哪些保障措施。四是绩效目标实现的程度及效果。绩效管理最初目标的实现,及达到预期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这是绩效管理实施的前提条件。通过近几年对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发现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

(二)支农资金绩效管理的方法

以绩效管理为抓手,将绩效管理的内容和方法融入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立项、实施、完成各个环节中,形成事前绩效评估、事中绩效监督、事后绩效评价的绩效管理系统。着重关注支农资金使用的事前和事中,防止财政资金的流失浪费。建立绩效管理制度,首先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建设单位按要求进行认真全面的自评工作,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项目绩效自评评价报告。财政和农口主管部门,成立由第三方机构或专家组成的项目绩效管理小组,通过查询资料、实地查看、专家评价等方式,对项目建设单位的自评报告进行审查和考核评价形成考核管理报告。

(三)支农资金绩效管理的效果

通过绩效管理,可以全面总结评价财政支农资金决策、实施、运行情况,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行为,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和投资管理水平。对绩效管理结果差的,核减或不予安排资金;绩效管理结果好的,重点安排或给予倾斜扶持;建立实施项目“问效制”和“问责制”,改变“重分配、轻监督、轻绩效”现状,严格控制没有绩效或低绩效的财政支出。对绩效管理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对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应调减预算,力求达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预期效果,提高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三、当前地方财政支农资金存在问题

通过近几年对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发现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1)投入支农资金分散,达不到预期效果。财政在分配支农资金时,往往采取平均分配资金的方式,而不是按照实际需要的层面去分配资金,资金使用上产生了“撒胡椒面”的现象,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果。比如抗旱资金,上级分配资金几十万元,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十几个镇街区,大镇3万4万,小镇1万2万,达不到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效果。(2)资金安排不科学。地方财政就是吃饭财政,收入刚刚能够达到保工资保基本行政运转的财力。有些支农专项资金,要求地方配套资金比例过大,超过当地政府财力承受能力。还有的项目规定上级资金只能用于项目实施,不能用于办公费支出。业务主管部门办公费有限,多出来的这部分支出如项目下乡车辆加油、误餐补助、雇佣人工费等办公费没有支出途径,势必会造成虚开发票等变象列支违规现象发生。(3)立项缺乏科学认证。有些项目在立项时缺少实地考察和科学认证,审批把关不严,致使有的项目确定的范围不很合理,随意性大,项目安排与实际情况脱节,造成资金浪费。例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大水漫灌”式的露天U型渠道,就不适合干旱地区使用。建设的初衷可能是,上游水库开闸,水流会自然流淌浇灌农田,省时省力给农民给提供方便。可实际情况是多年干旱,上游水库空库现象严重,“大水漫灌”式浇灌方式,根本无法实现,由于立项时缺少实地考察,致使项目建成后处于荒废状态,造成资金浪费。

四、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建议意见

(1)建立健全财政支农项目立项制度。对有关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要组织专家对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防止重复建设和无用的“烂摊子”工程,确保项目科学性、合理性、适度性,并坚持谁评审谁负责的原则,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审查,严把支农项目的立项关。(2)建立财政支农资金分配机制。为确保资金分配的公正、合理、合规,提升财政资金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建立管理规范、运行有序的财政支农资金分配制度。分配资金应按照总体规划,突出财政扶持的意向,坚持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高的优先扶持,低效益或无效益的减少扶持或不扶持。要本着轻重缓急、扶持重点、效率优先、相对集中的原则,确定支持顺序。(3)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完善财政支农资金考核评价、内部责任、绩效审查制度。绩效管理的内容包含项目建设管理考评、资金使用管理考评、项目实施和效益目标考评三方面。项目建设管理考评应包括项目组织申报、筛选立项、实施管理,监督项目全过程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方面。财务考评方面应包括立项阶段的项目预算,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使用情况,资金拨付方式方法,项目完成后竣工结算报告等内容,确保资金运行专款专用,防止财政资金的浪费与流失。项目实施和效益目标考评应包括预期项目的完成情况,完成质量、及时性和项目完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情况。

五、结语

当前在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规模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管理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中存在着立项、资金分配、资金运用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财政支农专项扶持项目,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防止建设无用工程,严把支农项目的立项关;资金分配方面坚持扶持重点、效率优先、相对集中的原则;并不断完善支农资金管理制度的分配机制、立项制度、绩效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加大管理力度,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从而促进财政支农资金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传宝.加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探讨[J].时代经贸,2018(34).

第7篇: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范文

(一)专项基本情况

2019年下达我乡扶贫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村柴改电项目大棚建设。

(二)专项绩效目标的效果

乡结合上级文件制订了我乡的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分级段实施,截至2020年5月该项目已经完成,发展计划和下达批复计划达到预期效果。

二、专项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

(一)专项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情况

本单位的2019年扶贫专项资金收入50万元,全部为中央财政资金。

(二)专项资金安排落实及到位情况

自上级下文后,村柴改电项目所有资金都已全部及时到位,且按村柴改电项目要求和进度全部落实到位。

(三)专项资金实际支出使用情况

村柴改电项目专项总支出为49.99万元,剩余资金39元,已缴回国库。

(四)专项资金管理情况

严格按照相应的业务管理制度,规范专项资金拨付。资金使用规范,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以及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资金的拨付有完整的审批程序和手续;项目的重大开支经过评估认证,符合项目预算批复或合同规定的用途;不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等情况。保障会计核算准确、账务资料完整。

三、专项组织实施情况

(一)专项组织情况分析

从项目入库到项目实施,从程序上全部按上级规定要求形成,工程验收情况:项目验收率达到100%。

(二)专项管理情况分析

本单位具有相应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且符合相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项目调整及支出调整手续完备;项目档案、验收报告等资料齐全并基本能够及时归档;项目实施的人员条件、场地设备,信息支撑等基本落实到位;具有相应的项目质量要求。

(三)专项完成情况分析

乡较好地完成了2019年初设定的绩效目标,项目得到有序开展。目前已完成村柴改电项目,资金拨付达到100%。

四、专项绩效情况分析

(一)专项绩效评价定量分析

1、根据专项绩效评定指标对各项目量化评价,自评指标得分99分。

2、按项目实际支出和项目申报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所有项目实施均与批复下达相符。

(二)专项绩效评价定性分析

2019年以来,乡对全部项目实施和整体社会效益及满意度等各项指标调查,基本情况是受益贫困户对项目实施满意度达98%。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能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8篇: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范文

【关键词】 政府绩效评价;中外比较;启示

作为政府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执政理念,探索科学执政模式,提高执政效能。建立和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提高政府执政效能的重要途径。

一、政府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政府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的标准、程序和方法评定政府履行职能活动中的业绩、效率和效果,是政府公共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政府管理层级及职能的繁杂,决定了政府绩效评价的标准和主体呈现多元化、工作程序多层次。但无论范围和内容差异多大,政府绩效评价所具有的基本要素是一致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评价依据,这是政府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立法制国家和依法行政逐步列入日程,法律的支持在政府维护国家秩序、管理社会经济、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已经从要求走向需求。二是评价主体,这是评价是否客观公正的主导因素。对评价主体的基本要求是公正、客观、专业、权威。由于政府职能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管理层面还有技术层面、政治层面,这就决定了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的主体的复杂性。因此,实践中通常会把绩效评价的组织者与具体的评价主体相分离,使前者更加注重评价政策、原则、方法、程序等的制定和控制,后者更加注重技术层面的具体操作。三是评价指标,这是评价工作的核心,决定着评价工作的深度和水平。指标制定的难点在于如何实现科学性与可实现性、完整性与专业性、真实性与公平性,共性与个性的平衡统一。评价指标的设计是随着评价工作的纵深推进而渐进发展的。在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起到了一个标杆和指南的作用。四是评价标准,这是评价工作的基本法码,决定着评价原则的实现程度。确定评价标准的关键是公平性和认可度,标准可以是行业标准、历史标准、经验标准,可以是全国标准、地区标准,无论如何划分,其在同一类别内的应用必须是统一而连续的,并具有一定公信力。标准可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整体环境的改变等做出统一调整,但不可以就任何单一个体而改动;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但必须是明确的。五是评价方法,这是评价工作的实现手段,决定着评价工作本身的绩效。评价方法应由评价的范围和内容来确定,比较常用的有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因素量化法等9种,由于评价对象和评价环境的复杂性,很难找到哪一种方法是最优的,我们只能选取较优的方案或组合式评价方法。六是评价结果运用,这是评价的最终目的,决定着评价工作的成败。结果运用中最重要的是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无论是作为政府执政行为的考核依据还是项目预算安排的基础,结果的运用必须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约束力,这决定着评价工作的持续性。

二、国外绩效评价的实践

绩效评价实践始于二战后的西方发达国家,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它是政府自我内部管理的一场革命。战后财政困窘及经济上的压力、市场经济的竞争和发展等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要动力,而信息科技的进步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为政府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持。

(一)英国的政府绩效评价

英国国家审计制度是政府绩效评价萌芽的基础,其评价工作是伴随着财政预算管理的改革而不断演进发展的。

19世纪中叶,英国初步建立起国家审计制度,重点是审查国库支出合法合规性,监督政府收支活动。20世纪20―30年代,传统的国家审计逐步被绩效审计所代替,即除了对政府支出合法合规性审计之外,开始对支出项目的效率和效果进行审查和评价。二战后,监管的重点转移到绩效评价上来,并逐步扩大到公共财政的各个领域。到20世纪70―80年代,兴起了“新公共管理”革命,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经验式调查”,目标是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并坚持结果控制、简化程序、注重绩效。

从法律依据来看,英国较为健全的法律体系,为政府绩效评价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生命力。1982年《财务管理新举措》(FinancialManagementInitiatives),规范了政府支出从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所需成本以及如何对结果和效果进行评价的全部管理过程。1997年《支出综合审查》法案,标志着英国政府绩效评价的规范化。从评价主体来看,英国政府的绩效评价工作受公共服务和公共支出内阁委员会(PSX)指导和监督,主要由政府各部门进行自我评价。有些部门自评时会聘请一些专家或中介机构参与。从结果运用来看,政府绩效评价是调整政府长期经济目标和计划的依据,各政府部门要根据每年的秋季报告对其三年的滚动计划进行相应调整;是财政制定部门预算的依据;是国会和内阁对政府行政责任制落实的重要依据。

(二)美国的政府绩效评价

美国政府绩效评价同样是伴随着政府预算管理的改革而发展起来的。早在1951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绩效预算”的概念。1973年,尼克松政府颁布了《联邦政府生产率测定方案》,对绩效评价的系统化、规范化开展做出明确规范。1976年,美国科罗拉多州通过了《日落法》,规定政府的计划和规章都要规定一个执行日期,从而迫使政府部门定期对它们的活动进行评价。1979年,美国国家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制定了《关于行政部门管理改革和绩效评价工作》,标志着美国政府绩效评价实践的全面正式开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预算改革再次回归绩效预算,并增加了以结果为导向的新内涵,被称为“新绩效预算”。1993年,美国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为政府绩效制定的法律,其中规定:联邦政府各部门、各机构在编制预算和提出支出要求时,要制定包括使命陈述和长期目标的五年战略规划,制定实现战略目标的绩效管理年度计划和便于考评的绩效指标,定期测定部门工作绩效并向国会和公众提供绩效报告。

从评价主体来看,美国政府绩效评价是由国家会计总署组织实施的,有时授权政府各部门进行自评。国家绩效评价委员会负责《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的实施。从结果运用来看,是从节约资金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建立政府自我约束能力,培养自我检讨和纠错能力开始的,目的是通过制度使联邦各部门负责任地达到项目效果,以提高美国人民对联邦政府的信心。

(三)澳大利亚的政府绩效评价

1983年澳大利亚政府的《改革澳大利亚公共服务白皮书》要求政府各部门对每项支出都要做好绩效评价计划,每3~5年对每项支出项目都要进行绩效评价,这标志着澳大利亚政府绩效评价工作的初步启动。1999年至2000年财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正式实施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制度,并将评价的重点从对部门和项目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转到项目的有效性上来,同时把评价的结果与预算相联系。

从评价主体来看,财政与管理部(Department of Finance and Deregulation)负责组织实施,主要是制定、和更新评价原则、指导各部门评价工作并把评价结果提交给各议会的年度报告和部门预算安排中。从结果运用来看,澳大利亚政府会计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实行财政管理改善计划与业务评价计划相结合,将绩效评价结果很好地融入预算决策当中,并通过《预算诚实》和《财政管理及问责法案》将财政管理责任问责至各政府机构,从联邦政府到各州政府都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绩效管理与报告制度。

三、我国政府绩效评价现状

我国政府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实际上是沿着两条主线进行的:一是在政府评价层面,围绕行政体制的改革,主要形式是干部实绩考核制度;二是在财政资金评价层面,围绕预算管理方式的改革,主要形式是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

(一)政府评价层面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机构改革把“精简、统一、效能”作为基本原则,各级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政府绩效评估探索,围绕着机构职责、干部考核、信息公开分别采取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考核体系。

1.目标管理责任制。针对、办事拖拉、不讲效率等机关作风问题,试行机关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制定和实行了本级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初步实现了政府管理从原则导向向目标成果导向的转化。

2.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如果说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是部门、机构整体效能的发挥,干部政绩考核则注重的是机关干部个体德能勤绩的全面检测。其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等一直处于动态完善过程之中,而且各地差别较大。

3.政府作风民主评议活动。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原则,公民和管理服务对象参与对政府工作作风的评价和业绩的考核逐步成为促进政府部门工作作风民主化、公开化、规范化,管理方式进一步科学化的外在动力。由于公民参与的广泛性,许多地方将公民评议作为促进政府加强履行职能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以及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考核的一种重要形式,并不断规范化、制度化。

这三种形式虽然在系统性和规范性上有所欠缺,但从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来讲是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价实践的有益探索,对树立政府公信力,改善政府形象,增强政府的凝聚力和执行力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财政资金评价层面

2000年,以部门预算为基础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展开,核心是明确各项支出绩效目标,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虽然尚处于绩效评价的初级阶段,但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度保障。绩效评价方案、工作流程、分析报告等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明确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工作原则、基本方法、指标与标准制定、组织管理、工作程序、评价范围和内容及结果应用,一方面保证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可以根据我国行政管理模式和财政资金运行特点顺利、有序地逐步推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绩效评价工作尽快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二是主体明确。由财政负责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各项目单位或主管部门自评,并适当引进中介机构的评价形式,一方面使财政能更好地履行监督管理的职能,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项目单位或主管部门专家团队的力量,使评价工作更符合实际和更便于操作。三是效果明显。通过对项目预定目标的检测、考核和对资金运行的追踪问效,在管理者和执行者中树立了一种效率意识,这直接影响着决策的科学和依法行政,评价结果在预算安排、政府执政力考核等方面的应用,增强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促进了预算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四、比较与启示

比较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价的实践,可以看出,尽管各国在评价模式、机构、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基本的评价程序、原则等是一致的。国外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与标准的客观性与可操作性、良好的法律环境等对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具有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良好的法律环境是政府绩效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及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法律的制定实际上是在评价过程中建立一种权力保障和责任约束,使得无论是评价组织者、主体、客体还是工作参与者都能在这种保障机制下履行自已的职责和义务,同时保证评价各方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实现政府执政效能的最大化。

启示二:准确、全面的信息收集和数据库的建立是政府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英美等发达国家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为评价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支持。我国政府绩效评价尚属起步阶段,数据库的建立应在国民经济统计及各类政府性报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完善,如项目的立项决策、绩效目标设定、实施过程中的工作量和技术数据、项目决算验收数据等。当然,从数据的收集到数据库的整理建立,再到数据库的分析利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稳步推进。

启示三: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开性是确保政府绩效评价权威性的关键。财政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部门预算的进一步透明、细化,为绩效评价的公开性创造了条件。将评价结果一方面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反馈给资源配置和决策部门,为计划与预算的调整及下一期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以实现公众作为信息使用者、公共支出决策参与者、政府执政监督者的权力。当然,从项目立项、预算、绩效目标制定到评价结果的公开化,不仅涉及到政府工作程序与方式方法的改进,更重要的是首先实现政府工作理念的全面更新。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会计.

第9篇: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范文

【关键词】小微企业 财政资金 绩效评价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凭借其特有的特点、优势和发展潜力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小微企业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源,而且提供了众多的再就业岗位,从而解决和避免了因市场失灵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但是,由于小微企业管理能力相对较差,产品结构不甚合理,在其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融资困难和技术创新已成为其发展的软肋,在与大型企业的竞争中常常处于下风。因此,需要政府对小微企业进行专项资金的财政扶持。我国接受财政扶持的小微企业众多,这就需要建立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来衡量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不断完善政府对小微企业的财政扶持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价值。

一、当前财政扶持小微企业专项资金存在的问题

1.专项资金的使用随意性大。财政对小微企业扶持的专项资金一般有规定的用途和使用范围,并且有严格的支出标准。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政府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缺乏控制,致使专项资金的使用随意性增大,有的企业改变专项资金的使用用途,挪作他用。

2.专项资金的运行缺乏监督。目前对财政扶持小微企业的专项资金管理较松散,仅仅原则性地规定了扶持的对象和范围。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体系,致使从专项资金申请到拨给和最终分配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行政干预现象,甚至出现寻租情况,导致资金到位不佳。

3.专项资金的损失浪费情况严重。因为缺少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有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常常随意扩大支出,对某些项目进行重复建设,造成专项资金的浪费,最终形成了企业的呆账、坏账。由于小微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致使专项资金数据的真实性不高,甚至于有些小微企业为了获得专项资金而虚报数据。

二、小微企业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1.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建立绩效评价体系,使项目成效成为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的唯一评价标准。专项资金的使用要想更加合理,如何分配是关键问题。建立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能逐步解决财政在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缺位与越位问题,使专项资金的分配更加合理。

2.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规范性。财政专项资金对小微企业扶持前,往往没有认真考察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也未评估扶持资金带来的效果,并没有继续跟踪小微企业得到扶持后的运作情况,缺少整个项目的绩效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往往由部门领导拍脑袋决定。所以需要建立起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跟踪资金整个运作过程,促使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投放的整个流程严格把关,使得管理更加规范。

3.加强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效用性。建立财政对小微企业扶持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符合社会和政府的要求。从社会大众角度看,能够使资金的分配得到最好的配置,使企业向社会提供最好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从政府角度看,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有利于保障专项资金的支出效用。当然,财政专项资金绩效体系的建立同样能够影响小微企业的商誉和能否获得税收优惠、继续配套的资金补助等政府扶持,促使小微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专项资金,使政府与小微企业获得双赢。

4.有效杜绝寻租行为。建立起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廉洁性。建立起绩效评价体系后,对政府工作人员有了约束,社会公众和政府都会关心专项资金的支出结果,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能够公开透明,便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促使财政部门工作人员提高廉洁意识和责任意识,减少寻租行为。

三、建立小微企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

1.遵循科学性原则。小微企业专项资金绩效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性上,设计的评价指标要反映出实际的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这样才能保证绩效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遵循系统性原则。专项资金绩效体系必须具备系统性,也就是要求体系中的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既能反映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又要避免指标间的重叠,使评价目标和指标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3.遵循动态性原则。对小微企业的专项资金补助经历了项目申请、资金投放、资金使用、最终完成等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当然,反映这一过程的绩效评价体系也要是动态变化的。这样才能全方位监督专项资金的使用,并对其效果进行当前和长期的考核。

4.遵循可操作性原则。根据目前的会计记账方法和统计制度,选择可以获得和便于操作的绩效评价指标,提高绩效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专项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各个指标要能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具有区域间的可比和时间的可比,做到评价可量化。

四、建立小微企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

1.构建政府、专家与公众三个层次的评价组织体系。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高度重视,财政部门负责专项资金的分配,具体进行绩效评价工作。最后由财政部门牵头,审计和监察等部门负责监督、审核小微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鉴于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专业性强,为确保绩效评价的合理、有效性,可以委托相应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绩效评价工作。为了使绩效评价具有可信性,也可以聘请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组成顾问组,提供相应的支持。

由于扶持小微企业的财政专项资金本质上取之于民,并且不是完全用来提供纯公共服务,社会大众肯定会对资金的使用情况特别关注,以防寻租行为发生。各级政府下设的财政部门是绩效工作评价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人民群众获得的财政专项资金利用情况的信息渠道。因此,绩效评价工作是否有效,完全取决于社会大众是否满意,是否符合社会大众的需要。在绩效评价过程中,财政部门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同时,也要兼顾使人民群众选择适合的方式参与绩效评价,评价报告要适合大众阅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让公众参与绩效评价,以体现绩效评价工作的民主化。

2.构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相关制度。首先要研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对工作程序进行明确,确立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是要结合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实际管理,加强制度约束。要对小微企业法人明确专项资金的使用责任,建立起奖惩措施和追缴资金的制度。要求财政部门建立起严格的专项资金审查制度和跟踪检查制度。对不合理、不科学、不合法、绩效差的项目支出进行调整。最后要明确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专家组、社会中介机构的责任和义务,既要做到独立工作、独立承担责任,又要做到相互制约。在规范的制度安排管理下,才能从各个方面强化和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3.确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内容。第一,确定对小微企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佐证材料。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相关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中央、地方政府扶持小微企业财政资金的相关法律法规;各级政府要求小微企业如何利用专项资金的规划说明;小微企业申请获得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预定绩效目标报告;当地财政部门的经费预算批复文件、经费预算执行报告和其他相关的财务报表资料;最终的项目验收报告。第二,确定小微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标准。规范性评价标准要求小微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规范、合理、安全,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效用性评价标准要求小微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的预期绩效目标能够达到,具体而言,是对项目完成情况、扩大就业情况、生态环境影响情况的评估。第三,考虑到小微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是多维度的,从时间上说,既有近期效益又有长期效益,对社会、企业、个人而言,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绩效评价必须确定定性和定量两大指标。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相关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征求意见,最终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

4.建立小微企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设立经济效益指标,直接反映小微企业利用专项资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自身竞争力的提高。通过统计小微企业财务收益、市场份额的变化来进行评价,并且可以高新技术转化率和创新产品的销售额率来衡量其创新能力的变化。其次,设立社会效益指标,表现在纳税额与创造就业岗位等方面。最后,设立环境效益指标。小微企业运用专项资金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能源方面发挥作用,可以通过污染治理和能源利用这两方面来考察。

5.规定小微企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程序。第一阶段是初始准备,由财政部门、社会中介机构、专家组成的评价工作小组根据评价标准和当年财政专项资金的运行情况,确定财政专项资金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体系。第二阶段是小微企业自我评价,小微企业法人根据自身经营运作情况,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上交财政部门。第三阶段是财政部门组织评价:第一,归集小微企业的自评项目,进行认真审核,选出需要进行重点评价的项目;第二,根据相关的自评内容结合已确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入遴选出的重点小微企业进行实地调查,获得最真实的第一手基础资料;第三,安排绩效评价工作人员甄别出真实有用的基础材料,并进行归纳整理;第四,根据已经确定的绩效评价标准,在发放群众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定性分析;第五,提交绩效评价报告,组织审计部门审核。

(作者为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崔潮.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财税政策[J].北京:中国财政,2012(2).

[2] 张士.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思考[J].兰州:财会研究,2012(2).

[3] 李萍.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分析[J].北京:中国商贸,2012(13).

[4] 刘成龙.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及启示[J].长春:经济纵横,2009 (9).

[5] 杜茂华.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解读[J].太原:经济师,2010 (1).

[6] 金荣学,宋弦.基于DEA的财政支出绩效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北京:财政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