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砌体结构施工总结范文

砌体结构施工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砌体结构施工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砌体结构施工总结

第1篇:砌体结构施工总结范文

【关键词】砌体;强度;砌筑;质量

砌体结构是由砖、石材、砌块等块材通过砂浆砌筑而成的结构。由于造价低廉,易于就地取材,有良好的耐火性、较好的化学及大气稳定性,并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施工可以不需用大型机械设备,施工操作简便等特点;目前,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城市仍有广泛的应用。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砌筑结构发生的质量事故比较频繁,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分析总结

1. 设计方面引起结构质量事故的主要因素

1.1不精心设计,图纸内容粗糙、不准确

有许多工程甚至是套用旧图纸,使用时也未经校核;有时参照别的图纸,但荷载增加了,而未作计算。有的虽然作了计算,但因少算或者漏算荷载,使得砌体承载力不足,如再遇上施工质量不佳,常常引起房屋倒塌。如某小学教学楼,二层砖混结构,工程接近完工时,突然倒塌,造成多人伤亡。事后查明,该工程只是参考一般混合结构布置,草草画了几张平面、立面、剖面草图就进行施工,而且使用低质小窑砖,经事后测定砖的强度不足,等级为MU5,砂浆只有M0.4,结构承载力严重不足,房屋倒塌已成定局。

1.2不进行方案优化,尤其不考虑空旷房屋承载力降低因素

一些礼堂、食堂、车间,层高大、横墙少,导致房屋的空间刚度很差、大梁下局部压力大,很容易引起质量事故。一般情况下大梁支承于砖墙上,可按简支梁进行内力分析。构造上做成能实现铰接(梁端可有微小转动)的条件,比较好的做法是梁垫预制,而不是与梁整体现浇。再就是遇到空旷房屋,可按框架结构计算内力来复核墙体承载力,若墙体不足以承载由此而引起的约束弯矩,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者将窗间墙改为加垛的T形截面。有的设计人员注意了墙体总的承载力计算,但忽略了墙体高厚比和局部承压计算。高厚比不足会引起失稳破坏,而局压不足、又未设梁垫,或梁垫尺寸过小,则会引起局部砌体压碎,进而造成整个墙体倒塌。

1.3重计算、轻构造

圈梁、构造柱的设置可以提高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在意外事故发生时可避免或减轻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尤其是抗震设防地区。

2. 施工方面引起结构质量事故的主要因素

(1)原材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砌体结构的施工质量及其承载力。水泥(灰)、砂子、水、掺合料等组分的成分、含量以及配合比的准确性,都会严重影响到砂浆的使用性能和强度,导致砌体承载力下降,施工中必须按照国家现行规范严格控制;块体材料的等级(强度)也必须满足设计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实际工程中原材料的质量问题,导致砌体结构质量事故的概率约占30%以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砌体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砌筑质量,施工中除应掌握正确砌筑方法外,还须做到灰缝横平竖直、砂浆饱满、组砌得当、接槎可靠。以保证砌体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施工管理不善、工序不到位、质量把关不严是造成砌体结构事故的重要原因。其中砌体接槎不正确、灰浆不饱满、组砌不当及砖柱采用包芯砌法等引起的结构频率很高。

(3)砌筑时在墙上任意开洞、留设脚手眼及沟槽等,砌体上施加了荷载或脚手架拆除后未及时填补洞(槽)、脚手眼等,都会过多地削弱墙体的有效面积,影响其稳定性。再者,墙体前期强度较低,而施工荷载又大,很容易造成墙体失稳倒塌。施工中应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及《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的具体要求和规定进行留设。有的墙体比较高、横墙间距又大,当楼(屋)面结构未施工形成整体结构时,墙体处于悬臂状态,且砌体初期强度又不高,施工中如不注意临时支撑加固,遇上大风或水平施工荷载等不利因素时,必将造成失稳破坏和伤亡事故的发生。

(4)采用冻结法施工的砌体,解冻前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观测、加固措施,留置在砌体中的洞(槽)、脚手眼等应及时填砌完毕,并清除房屋中剩余的建筑材料、机具等施工荷载,有条件时,解冻期间应暂停振动作业。保证砌体对强度、稳定和均匀沉降等的要求,防止砌体发生位移、倾斜及倒塌事故。

3. 砌体常见裂缝分析

(1)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后,沉降大的部分与沉降小的部分砌体之间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砌体中产生附加的拉力过者剪力,当附加内力超过砌体的强度时,砌体中便产生了裂缝。

(2)地基冻胀引起的裂缝。

地基土层温度降到0°C以下时,冻胀土中的上部开始冻结,体积膨胀,向上隆起产生冰胀应力,而这种应力大小又是不均匀的,从而引起砌体开裂。

(3)温差引起的裂缝。

由于温度变化不均匀使砌体产生不均匀收缩,或者砌体的伸缩受到约束时,都会引起砌体开裂。此外由于混凝土屋盖、圈梁与砌体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不同,在温度变化时,亦会引起裂缝。

(4)地震作用引起的裂缝:

与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相比,砌体结构的抗震性是较差的。固应严格遵守抗震规范、按规定设置圈梁及构造柱及其他抗震措施。

(5)因承载力不足引起的裂缝。

如果砌体的承载力不足,则在荷载作用下,将出现各种裂缝,以致出现砌体被压碎、断裂,崩塌等现象,导致结构失效。因承载力不足而产生的裂缝必须加固处理。

4. 裂缝预防

4.1防止裂缝的建筑措施。

为了防止砖混结构的房屋裂缝,在房屋总体布置方面应作以下考虑:

(1)在宽度10~15m多层房屋总体布置或群体建筑中插建时,高大房屋与低小房屋的距离宜控制在10~12m左右。在此距离不能满足时,应辅以其他措施。

(2)高大房屋与低小房屋相距较近时,低小房屋的边长宜平行于高大房屋的相邻边。

(3)低小房屋与高大房屋相距较近,刚度又较差,同时在施工时又不能很好安排,而且其长边与高大房屋相邻边垂直,应将低小房屋作分段处理。

4.2在结构措施方面应考虑的因素。

(1)在下列情况下应设置沉降缝:房屋高低差别较大或荷载差别较大时,应设沉降缝,将高度或荷载不同部分分开;房屋平面形状比较复杂时,不论高低都要分开;地基不均匀时,结构类型不同时,地基方法处理不同时,房屋部分有地下室、部分无地下室,分期建造时应分开。

(2)在有高低差别或荷载差别大的单元组合房屋中,若需设置地下室时,地下室则宜设置在较高或较重单元下,这样可减少高低或轻重单元之间的差异沉降。

(3)在单元或分段单元内,合理布置承重墙,尽量使纵墙拉直、拉通并贯穿房屋全长,避免中断、转折。横墙间距宜不超过房屋宽度的1.5倍或20m。

(4)在砖墙中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高应不小于180mm,配置的纵向钢筋应不小于4ф10,必要时梁高和钢筋还需加强。

(5)圈梁布置应沿房屋外墙四周封闭,内纵墙上亦应有圈梁拉通,有关距离应按规范设置。

(6)开窗面积应适当控制。墙身局部开孔削弱过大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梁等构造补强。

(7)对防裂要求较高的房屋,不宜采用中间设置柱子、四周为承重砖墙的内框架结构形式。

(8)用油毡将屋面板与墙顶分割开,做成滑动面。为了保证滑动面平整,铺油毡前用砂浆严格找平,油毡以铺两皮为宜。

(9)为了减少平面房屋顶层两端“八”字形裂缝,必要时可在顶层裂缝敏感区的墙两侧加钢筋网片。

(10)平屋面隔热层宜做在屋面结构层上面。

(11)温度伸缩缝和沉降缝缝内需保持畅通,不得填塞。

(12)屋面保温层与整浇层与女儿墙侧面脱开。

(13)为了防止底层窗台上出现裂缝,可在底层窗台墙中配置通长的细钢筋,或把窗台线做成小型钢筋混凝土过梁,或在窗台下作反拱。

(14)大梁搁置在墙上时,在大梁支座下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梁垫。

4.3处理砌体裂缝的常用方法。

处理砌体裂缝的常用方法有:表面修补,如填缝封闭、加筋嵌缝等;校正变形;加大砌体截面;灌浆封闭或补强;增设卸载结构;改变结构方案,如增加横墙,将弹性方案改为刚性方案,柱承重改为墙承重,砌体结构改为混凝土结构等;砌体外包钢丝网水泥,或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加强整体性,如增设构造柱、钢拉杆等;表面覆盖,对建筑物正常使用无明显影响的裂缝,为了美观的目的、可以采用表面覆盖装饰材料,而不封堵裂缝;将裂缝转为伸缩缝:在外墙出现随环境温度而周期性变化、且较宽的裂缝时,封堵效果往往不佳,有时可将裂缝边缘修直后,作为伸缩缝处理;其他方法:若因梁下未设混凝土垫块,导致砌体局部承压强度不足而裂缝,可采用后加垫块方法处理,对裂缝较严重的砌体有时还可以采用局部拆除重砌等。

5. 砌体的加固方法

5.1扩大砌体的截面加固:

适用于砌体承载力不足但裂缝尚属轻微,要求扩大面积不是很大的情况。要求砖的强度等级与原砌体相同,而砂浆宜提高一级同时≥M2.5。具体方法有新旧砌体咬槎结合及钢筋连接两种方法。

加固后的承载力计算:N≤Φ(fA+0.9f1A1)

其中:N——荷载产生的轴向力设计值

Φ——由高厚比及偏心距查得的承载力影响系数

f、f1——分别为原砌体和扩大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A、A1——分别为原砌体和扩大砌体的截面面积

5.2外加钢筋混凝土加固:

一般适用于砖柱。外加钢筋混凝土。可以是单面的、双面的和四面包围的。竖向受压钢筋可用8~12,横向钢箍可用4~6。

5.3外包钢加固:

适用于加固砖柱和窗间墙。用水泥砂浆把角钢粘贴于被加固砌体四角,并用卡具临时夹紧固定,然后焊上缀板而形成整体。具有快捷、高强等优点。

加固后为轴心受压的砖柱:N≤Φcon(fA+αfa′Aa′)+Nav

加固后为偏心受压的砖柱:N≤fA′+αfa′Aa′-σaAa+Nav

其中:fa′——加固型钢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Aa、Aa′——分别为受压或受拉加固型钢的截面面积

Nav——由于缀板和角钢对砖柱约束而提高的承载力

σa——受拉肢型钢Aa的应力

5.4钢筋网水泥砂浆层加固:

第2篇:砌体结构施工总结范文

一、原因分析

砖砌体的不同部位,不同的裂缝形式,其产生的原因也不同,就其基本原因来讲,大部分属于温差、沉降、收缩等变形引起的变形裂缝,小部分属于荷载变化引起的结构裂缝。

1、建筑物顶层内横墙与外墙交接处,八字裂缝和顶层圈梁下与砌体间的水平裂缝的线膨胀不同,会在其接触面间产生水平温差压力,使砖砌体受压,受剪等复杂的压力状态,当压力超过砖砌体的抗压,抗剪强度时,砌体就会开裂。由于砖砌体材质的不均匀性,引起拉裂,剪裂的不规则性,有的导致于水平裂缝,有的产生斜裂缝,有的为水平裂缝与斜裂缝组合出现的形式。

2、窗台下竖向裂缝和窗洞口下角裂缝,是由于地基反压力和砖砌体的温度变化收缩应力共同作用引发的,下墙是处于基础和两窗墙的约束之下,在地基反压力作用下将向上弯曲,产生弯曲压力,在1/2跨度附近由于应力较大,容易导致上宽下窄的竖向裂缝。同时窗间墙对窗台墙的压力作用,将在下窗角产生剪压力集中而引起下窗角开裂。而砖砌体的温度变化和干缩变形,也将产生较大的约束应力,导致或加剧开裂。

3、底层窗间墙和柱的竖向裂缝多为结构裂缝。由于这类截面较小,承受荷载较大,而且窗间墙中常有管线通过,损及砌体,由于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其强度的削弱或施工质量太差,引起承载力不足并引发了竖向裂缝。

4、梁端下砖砌体的裂缝,主要是未设梁垫,砌体局部承压力不足而引起的;另一方面,梁与砖砌砌体的变形差异,也将导致砌体开裂。

二、裂缝控制

裂缝的控制可以依据有关专家的关于裂缝控制理论,按照发生的部位和引发的部位和引发的原因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裂缝控制应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1、预防:主要应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采取措施:

(1)对于条结构,当长度超过一定值时,应设置温度伸缩缝,预防建筑物顶层圈梁下水平缝的产生。

(2)应根据地质状况合理进行建筑布局,避免产生不均匀沉降或在适当位置(如荷载或地质变化较大处,不同结构类型处,新旧建筑结构处等)设置沉降缝,预防建筑物下部出现斜裂缝。

(3)提高顶部砌体砌筑砂浆标量或端部采用配筋砌体,提高砌体抗裂性能,预防温差引起的上水平缝,道角缝等。

(4)提高窗台墙砌筑砂浆强度等级或窗台墙顶部采用配筋砌体,以提高抗裂性能,预防窗台墙及下窗角开裂。

第3篇:砌体结构施工总结范文

【关键词】砌体预应力;材料选择;钢筋连接锚固;施加预应力;经济性

Building masonry prestressed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Ding Jun-hao

(New Jiang Qi project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Karamay Xinjiang 834000)

【Abstract】Masonry structure with prestressed is a new structure from the layout of the cross-section of the design choices and prestressed masonry, tendons, reinforced the connection anchorage with prestressed int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to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and economic.

【Key words】Prestressed masonry;Material selection;Reinforced Anchorage;With prestressed;Economy

预应力砌体结构墙体是一种新型的结构材料应用。近年来,它的研究与发展逐渐成为国际建筑工程界关注的热点。通过预应力砌体柱偏压实验和预应力砌体墙底周反复荷载及设计分析,结合预应力砌体设计和施工方面的经验。同时参照国内外预应力砌体的研究和实践总结,现就预应力的设计、施工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预应力砌体结构应用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分析。

1. 预应力砌体设计和施工问题

1.1 预应力材料和砌体截面的选择。

预应力砌体中的预应力筋和预应力混凝土基本相同,可以选用高强钢丝、钢丝线和高强钢筋(如精轧螺旋钢筋25)。但根据国外多年的实践经验,竖向后张拉构件建议选择高强钢筋。这是由于砌体的施工过程(既一块一块向上砌)使细软的钢绞线或钢丝束的架设变得十分困难,而高强钢筋的刚度较大,不需要太多的临时支撑,且更容易定位,施工操作相对方便。

合理的几何截面形状,可以充分发挥砌体材料的性能,达到经济的结构效果。设计以受弯为主的构件时,要注意提高截面Z/A的比值(Z为截面抵抗距,A为横截面面积)。对于一个给定的预应力,增大Z/A将使截面产生更大的抗弯能力,提高截面的利用率。因此,在预应力砌体设计中,建议使用几何形截面,如:横隔空心墙截面、带肋墙截面以及U形或槽形截面等。其中,横隔空心墙可以看作是一系列相连的T形截面,墙的转角可看作L形截面。

1.2 预应力筋的布置。

(1)预应力筋的布置对砌体的承载能力有较大影响。在书竖向偏心荷载或侧向荷载情况下,可以通过一个适当的偏心距来施加后张预拉力,预应力筋一般设在截面核心区以内,以保证构件不致因预应力而横向开裂。对于挡土墙以及类似的只在一个方向作用横向荷载的构件,最经济的方法是按最大偏心施加预应力。其偏心距一般要根据施工实际和构造设计加以修正。

(2)对于反复作用的荷载,如风荷载、地震荷载,通常在截面中心处施加后张预拉力。它是以预压力来抵抗外载荷产生的弯曲拉应力。横截面对称的构件,没一表面产生的弯曲拉应力一般相等。

(3)非对称截面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结构外表面产生的应力会有相当大的差别,这是由于每一面的截面抵抗距Z不同的缘故。此时,可以采用偏心施加预应力的方法,来提高预应力的使用效率。

(4)在预应力砌体柱偏压实验中,分析发现,L形柱部分试件的破坏形式为劈裂破坏,分析其原因是由于预应力施加在L形凹角处,预留管道在凹角处形成缺陷,产生应力集中。实际设计中,可将凹角处的预应力筋一分为二,分别布置在L形的两翼,以防止在转角应力比较复杂的地方产生应力集中,同时可以加大预应力偏心距,提高构件的抗弯能力。

(5)砌体剪力墙中预应力筋的布置可分为集中式分布式两种。设计时,优先考虑分布式布置。从实验结果分析可以看到,集中布置预应力筋的墙体,由于砌体的内拱作用,预应力荷载大部分传递到边框的两侧,只有很少部分传给了中间砌体墙,预应力主要通过加强构造柱与圈梁“框”的作用,提高了墙体的抗剪能力。而分布配置预应力筋,预压应力向墙体的传递比较均匀,同时,预应力加强了芯柱混凝土对砌体的约束作用,破坏时裂缝细而密,表面预应力及各材料性能的利用率较高。

1.3 预应力钢筋的连接。

在后张法施工的砌体中,应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钢筋自施工截面的伸出长度。从设计上的观点来看,并不需要钢筋的连接。但即使施工质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的连接也还是十分必要的。这对减少施工的复杂性大有益,而施工方法的简单化也就意味工程造价的降低。

对于竖柱或墙,钢筋直径在20mm以下,从施工截面钢筋的伸长度可以在1.5~2.0m之间大于20mm直径的钢筋,长度可以防至3.0m。对小型空心砌块,由于是自身孔洞中布置钢筋,砌筑时砌块要将砌块套入,其伸厂度建议在1.5m左右,具体做法可根据实际环境、现场条件及设计要求,本着最简化施工原则来确定。

第4篇:砌体结构施工总结范文

关键词: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砌筑工程是利用砌筑砂浆对砖、石和砌块的砌筑,因具有取材方便、技术成熟、造价低廉等优点,目前,砖砌体在我国建筑施工中应用非常广泛。由于其构成了整个建筑体的主要的结构与重要的承重机构,所以控制砖砌体在施工中的质量非常关键。本文主要论述建筑砖砌体施工的工艺与质量控制。

1 砌体施工准备要求

1.1 材料要求:砌体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进入现场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及试验单;由于蒸压灰砂砖自身结构受温差影响收缩较大,应力也较大,应力消失一般要经过一个月左右;为保证工程质量购买灰砂砖时要掌握砖的出厂时间,一般要砖出厂后一个月才能使用,以减少收缩变形。

1.2 砌块要求:砌筑前必须对砌块浇水润湿,以免砌筑时灰浆水分流失,可避免砌体上墙干缩,造成砌体裂缝。在天气干燥炎热的情况下,需提前浇水,但不宜过多;此工序应根据现场砌块及天气、温度情况具体确定掌握。

1.3 砂浆配置要求::(1)砌筑用水泥砂浆要根据试验室提供的砂浆配合比进行配料称量,水泥配料精度控制在±2%以内;砂的配料精度控制在±5%以内。砂浆稠度为7~10cm。(2)砂浆拌制应采用机械拌合,投料顺序应先投砂、水泥、掺合料后加水。拌制时间自投料完毕开始,不得少于1.5min。(3)砂浆应随伴随用,必须在拌成后3小时内使用完毕。

2 砌筑施工工艺

2.1 砌筑墙体时,砌砖应做到“三皮一吊,五皮一靠”,使墙体垂直、平整。

2.2 砌块堆放应平整清洁,不积水,不被油污等污染,堆放高度不宜超过1.6m。砌筑前块村应提前2天浇水湿润。

2.3 墙体的砌筑应做到错缝搭接、横平竖直、砂浆饱满、均匀密实。轴线位移≯10mm,垂直度,当墙高≤3m时为≯5mm,当>3m时为≯10mm,表面平整度允许偏差为8mm,门窗洞口高宽(后塞口)≯±5mm,外墙上下窗口位移≯20mm,水平灰缝12mm,垂直灰缝不得大于15mm。

2.4 砌筑时应上下错缝,搭接长度不宜小于砌块长度的1/3,并应不小于120mm。如不能满足时,在水平灰缝中应设置2φ6钢筋或φ4钢筋网加强,加强筋长度不应小于500mm。

2.5 墙体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一般按一步脚手架高度控制)。如必须留槎应设φ4mm钢筋网片拉结。

2.6 当墙长度大于5米时,或柱端部没有钢筋砼墙柱时,应于墙中部或端部设置构造柱,柱断面为墙厚×180,中置4φ12竖筋,箍筋φ6@200。

预制梁、板安装应坐浆垫平。墙上预留孔洞、管道、构槽和预埋件,应在砌筑时预留或预埋,不得在砌好的墙体上凿洞。

2.7 过梁端缝的砂浆必须饱满。内填充隔墙到梁底时,应留一定空隙,7天后采用侧砖或立斜砌挤紧,其倾斜角度宜为60°,砖筑砂浆应饱满。钢筋混凝土柱与砖墙连接处,均应每隔500mm高度设置2Ф6.5的钢筋拉结筋,植入柱内100mm,伸入墙内1000mm或至门窗洞边。

2.8 墙体的日砌高度不宜超过1.8m,雨天不宜超过1.2m,雨天砌筑时,砂浆的稠度应适当的减少,收工时应将砌体顶部覆盖好。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不允许无可靠措施的内外墙分砌收工。

2.9 构造柱施工方法。构造柱模板采用木模板,加固使用钢管及φ12 螺栓加固,墙体砌筑时,在砖缝中预留φ20硬塑管,支模时将螺栓穿入塑料管内加固模板,支模前清理模板,并涂刷隔离剂,在模板与墙体接缝处粘贴海绵条。

3 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

3.1 植拉结筋:按照设计要求预先在混凝土结构墙、柱上已弹好砌筑墙体的立面边线内,根据烧结多孔砖墙体灰缝高度,每500mm左右采用后植筋锚固法植好拉结筋。拉结钢筋采用6.5mm,伸入墙体内长分别为700mm、1200mm,墙内端头弯90度直钩,弯折段长度≥50mm,水平放置,弯钩末端凸出墙面约3mm,以便于拉结钢筋检查验收。

3.2 墙体内拉结钢筋连接:根据《住宅抗震构造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桂建质(2011)7号文件,在填充墙内沿框架柱全高每500mm砖砌体设26.5mm水平拉筋,当地震烈度为6、7度时,拉筋入墙的长度宜沿墙全长贯通。砖砌体内沿墙全长贯通钢筋与混凝土结构墙、柱上种植钢筋的连接采用绑扎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300mm,两钢筋搭接点相互错开500mm。

3.3 按照设计要求,填充墙在砌筑一字墙自由端处,不同材质的砌块连接处及外墙门窗洞边设置构造柱,截面尺寸为墙厚×240mm。构造柱与墙面交接处,应埋设拉结筋用26.5@500mm,伸入墙体内长度宜沿墙全长贯通。

4 砌体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4.1 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应用规范。要保证砖砌体的施工质量,就一定要严格地按“规范”的要求施工。如“规范”中对于临时间断留槎方法,构造柱的施工方法、水平灰缝的控制都有明确要求,因此要组织广大基层施工人员学习“规范”,使他们能够熟悉“规范”,并准确地应用。

4.2 严格控制进场材料质量。砖的品种、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清水墙、柱表面的砖,应边角整齐、色泽均匀。砌筑前应对砌块浇水湿润,润湿深度为8~10mm。配制砂浆的各种原材料质量、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4.3 改进操作工艺,采用合适的砌筑方法。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很大程度是取决于砌筑方法。墙体的砌筑应做到错缝搭接、横平竖直、砂浆饱满、均匀密实。砌筑时应上下错缝,搭接长度不宜小于砌块长度的1/3,并应不小于120mm。如不能满足时,在水平灰缝中应设置2φ6钢筋或φ4钢筋网加强,加强筋长度不应小于500mm。

纵横墙交接处按设计要求加设水平拉结筋,严格按设计上考虑采取一些增强房屋整体刚度的措施施工,如构造柱、圈梁、拉结筋等,按规定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内不得有杂物。

为避免因砌体收缩不匀、砌体沉降不均匀等,造成墙中部砌块周围裂缝、台阶形裂缝、纵横向裂缝。规定日砌筑高度不得超过1.8m,砌块保持湿润,含水率以5%~8%为宜。

为了保证砌体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应选择合理的组砌形式,使上下两皮砖的竖缝相互错开至少1/4的砖长;不准出现通缝,否则在垂直荷载的作用下,砌体会由于“通缝”丧失整体性而影响强度,同时,纵横墙交接、转角处,应相互咬合牢固可靠。

5 结语

由于砖混结构是以砌筑墙体为主要承重结构,因此墙体的砌筑质量就为大家所关切,特别是我国地震设防区就更为大家所关切。如何控制砌体工程的质量,在进行砖砌体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要把好技术管理的关口,及质量要求的关口,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规定进行施工,砌筑应做到横平竖宜、灰浆饱满、错缝搭砌、接搓可靠。砌体的质量应符合施工验收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要求,确保工程个质量。

参考文献

第5篇:砌体结构施工总结范文

关键词:裂缝;抗震能力;加固方法

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震害较为严重地集中在老旧民房和砌体建筑,钢筋混凝土建筑、特别是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破坏相对较少。全世界的工程抗震实践证明,除理论和实验研究外,震害经验是工程抗震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人类防御地震灾害的共同精神财富。因此,对此次汶川地震中各类建筑和工程设施的震害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对改进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20多年来,我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发展迅速,能否经受地震考验、达到预期的抗震设防目标,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建筑的震害经验,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鉴。

一、地震基本情况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本次地震震级为里氏8.0级,震源深度33km,震中位于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位于四川省汶川县。

按中国的地震区划表,汶川县为7度设防,其对应加速度峰值为35gal。而实际根据地震局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到的成都波峰僵加速度:304.8gal,持时142.4 s。震中地表加速度PGA=0.63G,约630gal。由此可见,实际地震烈度远远高于设防烈度,即地震作用远远高出建筑物50年寿命期内预计可能遭遇到的地震作用。

二、震害分布情况及分析

(一)砌体结构的破坏情况及分析

一是墙体开裂破坏;

二是墙体转角处破坏;

三是楼梯间墙体的破坏;

四是楼梯间墙连接处的破坏;

五是楼屋盖的破坏;

六是山墙破坏;

七是施工质量引起的破坏。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情况及分析

1、结构概念设计和结构体系问题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基本要求,即“建筑设计应符合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绩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对于结构体系,则提出:“应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具有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能量的能力”。这些基本要求是基于对震害的不断认识、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大量成果而提出的。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的震害表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提出的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合理和重要的。大多数震害均为结构平面不规则、结构体系不合理、地震作用传递途径不明确或缺少多道抗震防线所导致。

1、缺乏多道抗震防线;

2、强梁弱柱破坏;

3、结构竖向不规则、刚度突变且地震作用传递途径不明确:

4、结构平面不规则;

5、结构竖向不规则,底层大厅空旷。上部结构与底层刚度比远大于2,形成所谓“鸡腿”建筑。

2、结构构件的典型破坏形态

1、柱子剪切破坏(短柱效应):由于窗台墙体对柱子的约束作用,使柱子的有效长度减小了一半,成为短柱。地震作用下,柱子严重破坏。

2、柱子剪压破坏:柱子断面过小、箍筋约束不足、混凝土抗压强度不足、竖向震作用较大,在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剪压破坏。

3、柱子弯剪破坏:尽管由于窗台墙体的存在形成短柱,但由于柱子断面足够大且两侧翼墙提供附加的抗剪强度,在水平地震作用下造成弯剪破坏(属延性破坏),整体结构不倒。

4、柱子压屈破坏:竖向荷载太大,柱子断面过小、受力钢筋压屈成灯笼状破坏。

5、柱子塑性铰破坏:内框架结构内柱的柱项和柱脚均出现塑性铰。吸收了地震能量。尽管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形,但整体未倒。

6、短梁剪切破坏:框架结构,填充墙开门洞使框架梁变成短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小于4),产生剪切破坏;剪力墙结构,连梁产生的剪切破坏。

7、梁端塑性铰破坏:框架梁与柱子切点处,由于箍筋加密形成较好的约束作用,尽管变形较大,并未造成剪切破坏。

三、受损房屋的加固措施

结构抗震加固方法随着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和人们观念的发展而发展,以往的抗震加固是以结构的安全性为重点。而对建筑的外观及使用功能很少顾及。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抗震加固新技术(如消能减震)、新材料(如碳纤维、结构胶)以及新工艺(如钻孔、植筋)的出现,从而使抗震加固的手段愈来愈多,给工程师以充分发挥的余地。并且抗震加固工作往往结合城区的改造规划、建筑功能的更新改造来进行,人们不仅重视结构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更希望对原有建筑风貌得以完整地保留。这在对于具有重大纪念意义、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抗震加固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砌体结构房屋的加固

对于裂缝宽度较大,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及安全的裂缝,宜做加固处理砌体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

砌体结构的直接加固方法一般为:

1、钢筋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分为:混凝土围套、混凝土扶壁柱和混凝土夹板墙3种方式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砌体加固后承载力有较大提高,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柱、带壁墙的加固:其缺点是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会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的净空有一定的减小。

2、加固砌体结构分为扶壁柱和墙体加固两种方法。属于同种材料加固。其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适用于古建筑的修复和典型民居的改造,但承载力提高有限,且难满足抗震要求。

3、捆绑式加固方法,在房屋外面设置构造柱、圈梁及纵横拉接杆件,将房屋捆绑为一个整体。优点是可提高结构整体性,改善结构破坏状态及增大结构延性,但其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周期长,如设计应用不当会导致结构内应力分布不均匀,对结构的抗震产生不利影响。

砌体结构的间接加固方法一般为:

1、无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该法属于传统加固方法。优点是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和湿作业少,受力较可靠,适用于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却又要求大幅度提高截面承载力的砌体柱的加固;缺点为加固费用高,并需有类似钢结构的防护措施。

2、预应力撑杆加固法。该法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砌体柱的承载能力,且加固效果可靠'适用于加固高应力、高应变状态的砌体结构;缺点是不能用于温度在60℃以上的环境中。

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与修补宜采用以下措施:

1、增设圈粱加固。当圈梁设置不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减纵横墙交接处咬搓有明显缺陷,或房屋的整体性较差时,应增设圈梁进行加固。

2、增设梁垫加固。当大梁下砖砌体被局部压碎或大粱下墙体出现局部竖直裂缝时。应增设梁垫进行加固。

3、改变结构方案,如增加横墙,将弹性方案改为刚性方案,柱承重改为墙承重,砌体结构改为混凝土结构。

(二)混凝土结构房屋的加

目前在抗震加固中采用的具体方法有:

1、卸荷法;

2、加大截面法;

3、外包钢法:

4、碳纤维加固法;

5、增设剪力墙法;

6、消能减震法:

7、隔震加固法。

第6篇:砌体结构施工总结范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in concrete hollow block, the notable problems in the Architecture structure design are introduced so that the small-sized and hollow block walls problems could be better dealt with.

关键词:小型空心砌块墙体;开裂;原因;防治措施

Key words: small-sized and hollow block; crack; reason; preven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173-01

自“红砖”实施禁用后,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陶粒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相关轻型砌体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砌体结构及混凝土框架填充墙中。但是,这种墙体结构在施工工程中普遍存在墙体开裂问题,已经形成了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长期以来,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等各方均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试验,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在墙体抹灰中加入添加剂、在墙体外加挂钢筋网等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没有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随着粘土砖的取消,混凝土空心砌块及填充墙的应用会越来越多,因此,对墙体开裂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研究,逐步解决这一质量问题。

在实际工程中,通过对现有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结构及填充墙裂缝的观察发现,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结构中墙体开裂,大量裂缝产生于长度较大的横墙与纵墙交接部位,门窗洞口角部应力集中部位。裂缝形状大部分为45度倾斜裂缝。裂缝开展过程,发展缓慢,逐步开裂,最后稳定下来。

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砌块收缩、结构构造不合理、施工方法不当、砌块质量没有达到标准等几个方面。墙体水平收缩变形的原因主要在于材料泊松比大于零,引起了竖向的收缩变形,于是在墙体中产生了拉力。当拉力达到砌体的抗拉强度后,便产生了开裂,应力得到释放,应力区卸载。变形继续开展,循环这个过程,裂缝逐渐加宽,长度加长。首先是温度引起的收缩。砌块砌体的温度收缩率为-0.2mm/m.℃,是砖砌体的2倍,这也时砌块墙体开裂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外墙外保温措施,可以使减轻墙体的收缩裂缝长度和宽度。其次是砌块具有遇水重复收缩大约为原收缩率的80%左右。针对砌块的这种性质,减轻导致墙面开裂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砌体砌筑完成后,防止墙体重复遇水收缩。通过构造措施,防止墙体的外墙涂料破坏,保证砌体不反复受到水的侵入而造成收缩开裂。

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和掌握砌块墙体裂缝的产生和分布规律,结合现行的设计规范和设计图集等资料对裂缝防治提出的一些具体指导原则,我们总结出一些防治裂缝的措施。对砌体墙体裂缝防治要采取“防、放、抗”相结合的方法,设法改善砌块墙体的变形性能,对防治砌块墙体裂缝有一定的效果。合理设缝,砌体的伸缩缝间距应在30~40米为宜;混凝土斜屋面挂瓦没有保温层的情况下,温差较大,温度缝的间距应在20~30米为宜。砌块房屋设置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比粘土砖房屋的小,一般取0.8倍。

针对混凝土空心砌块的结构特点,在建筑构造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进行承重墙体的平面布置方面的调整,布置构造柱、芯柱,对于墙体设置水平混凝土板带。然后进行结构水平体系的梁板布置。要注意增加楼板在加强结构整体性方面的作用,采用整体现浇的楼板,保证竖向的结构体系与水平方向的结构体系形成整体共同工作的性能;严格按规范规定设计构造柱、水平方向设置混凝土板带、圈梁、按规定灌孔等措施,用竖向和水平向的混凝土构造分割砌体,增加对砌体的约束,提高砌体整体刚度。

二是在建筑的平面和立面的布置上,要按照砌块的模数进行设计,在施工图中要画出排块图,以此协调建筑门窗洞口的高度及墙垛的水平位置。同时,要保证纵、横墙的组砌搭接要求,防止随意组砌,不得卧砌,墙面不得随意开洞、开沟槽。防止对墙体的整体性造成破坏。这也是减轻墙体开裂的一个重要要求。

三是构造设计上,适当增加构造柱,减少墙面的自由长度,外保温尽量将砌体完全包裹,减少温度变形。在门、窗周围设置混凝土现浇带,防止水渗入墙体;不允许在外墙上设脚手眼,增强墙体的整体性等手段,减少变形量。抗震构造柱的设置有利于约束砌体裂缝。但现有的设计中常常有人把构造柱设计在没有横墙的外纵墙垛的中间部位,这对于防止裂缝所能起的作用很小。

四是设置芯柱及板带,构造上进行优化,在窗台下面设置水平通长的混凝土窗台板,与混凝土芯柱配合,对砌体墙体进行水平和竖向分割,形成各个小的收缩中心,使墙体开裂的裂缝变小,长度变短。这些构造使裂缝的伸展截断。分割较大的墙体为较小的块,形成较分散的收缩中心,使裂缝分散,缩小了裂缝宽度。芯柱及板带截断了裂缝的发展,裂缝不能穿过芯柱及板带而继续发展,缩短了裂缝的长度。实践表明,这种混凝土带筋的板带与构造柱结构或与芯柱结构形成的分隔框对于切断裂缝和防止裂缝的发展作用非常显著,是非常有效的防止裂缝扩大的有效措施。设置芯柱是砌体抗裂的重要措施,在门窗洞口设置芯柱,使门窗角部裂缝开展受到限制。设置芯柱比设计构造柱在某些情况下更加有利,芯柱在施工时不但可以方便地设置拉结钢筋,而且可以方便地设置水平钢筋网片,保证柱两侧的墙体能够得到可靠的拉结。

五是合理组砌,砌块规格要齐全,砌块规格齐全是保证砌体自身构造的基础条件。没有齐全的砌块规格,墙体构造不能保证,种种预留洞口现场切割砌块是不规则的,无法保证砌筑的质量。对于填充墙砌体,要注意在设计中强调墙体与梁的接缝处,一定要斜砖顶砌,要砂浆饱满,顶严,以保证砌体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减轻墙体振动开裂。

第7篇:砌体结构施工总结范文

【关键词】砌体结构;裂缝控制措施;预防

1 裂缝的性质

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温度、干缩,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根据工程实践和统计资料这类裂缝几乎占全部可遇裂缝的80%以上。而最为常见的裂缝有两大类,一是温度裂缝,二是干燥收缩裂缝,简称干缩裂缝,以及由温度和干缩共同产生的裂缝。

1.1 温度裂缝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最常见的裂缝是在砼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如在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块)灰缝的水平裂缝,以及水平包角裂缝(包括女儿墙)。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是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得多,而砼顶板的线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故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应力在墙体内的分布为两端附近较大,中间渐小,顶层大,下部小。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才逐渐稳定,不再继续发展,裂缝的宽度随着温度变化而略有变化。

1.2 干缩裂缝

1.3 温度、干缩及其它裂缝

对于烧结类块材的砌体最常见的为温度裂缝,面对非烧结类块体,如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也同时存在温度和干缩共同作用下的裂缝,其在建筑物墙体上的分布一般可为这两种裂缝的组合,或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裂缝现象,而其裂缝的后果往往较单一因素更严重。另外设计上的疏忽、无针对性防裂措施、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质量差、违反设计施工规程、砌体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以及缺乏经验也是造成墙体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对砼砌块、灰砂砖等新型墙体材料,没有针对材料的特殊性,采用适合的砌筑砂浆、注芯材料和相应的构造措施,仍沿用粘土砖使用的砂浆和相应的抗裂措施,必然造成墙体出现较严重的裂缝。

2 砌体裂缝的控制

2.1 裂缝的危害和防裂的迫切性

砌体属于脆性材料,裂缝的存在降低了墙体的质量,如整体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同时墙体的裂缝给居住者在感观上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随着我国墙改、住房商品化的进展,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建筑物墙体裂缝的控制的要求更为严格。由于建筑物的质量低劣,如墙体裂缝、渗漏等涉及的纠纷或官司也越来越多,建筑物的裂缝已成为住户评判建筑物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敏感和首要的质量标准。因此加强砌体结构,特别是新材料砌体结构的抗裂措施,已成为工程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房屋开发商共同关注的课题。因为这涉及到新型墙体材料的顺利推广问题。

2.2 裂缝宽度的标准问题

实际上建筑物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此处提到的墙体裂缝宽度的标准(限值),是一个宏观的标准,即肉眼明显可见的裂缝,砌体结构尚无这种标准。但对钢筋砼结构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主要是考虑结构的耐久性,如裂缝宽度对钢筋腐蚀,以及外部构件在湿度和抗冻融方面的耐久性影响。我国到现在为止对外部构件(墙体)最危险的裂缝宽度尚未作过调查和评定。但根据德国资料,当裂缝宽度≤0.2mm时,对外部构件(墙体)的耐久性是不危险的。

对砌体结构来说,墙体的裂缝宽度多大是无害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还涉及到可接受的美学方面的问题。它直接取决于观察人的目的和观察的距离。对钢筋砼结构,裂缝宽度>0.3mm,通常在美学上是不能接受的,这个概念也可用于配筋砌体。而对无筋砌体似乎应比配筋砌体的裂缝宽度标准放宽些。但是对于客户来讲二者是完全一样的。这实际上是直观判别裂缝宽度的安全标准。

3 现有控制裂缝的原则和措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控制砌体结构裂缝的实用方法,并根据裂缝的性质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预防和控制裂缝的措施。从防止裂缝的概念上,形象地引出“防”、“放”、“抗”相结合的构想,这些构想、措施有的已运用到工程实践中,一些措施也引入到《砌体规范》中,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的来说,我国砌体结构裂缝仍较严重,纠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3.1 设计者重视强度设计而忽略抗裂构造措施

人们对砌体结构的各种裂缝习以为常,设计者一般认为多层砌体房屋比较简单,在强度方面作必要的计算后,针对构造措施,绝大部分引用国家标准或标准图集,很少单独提出有关防裂要求和措施,更没有对这些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调查或总结。因为裂缝的危险仅为潜在的,尚无结构安问题,不涉及到责任问题。

3.2 我国《砌体规范》抗裂措施的局限性

我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砌体规范》GBJ3-88的抗裂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第5.3.1条:对钢砼屋盖的温度变化和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可采取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采用有檩屋盖或瓦材屋盖;控制硅酸盐砖和砌块出厂到砌筑的时间和防止雨淋。二是第5.3.2条:防止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

关于在砌体内配置抗裂钢筋的数量(含钢率)和效果,是普遍比较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用钢量和造价的增幅问题。

4 防止墙体开裂的具体构造措施建议

本文在综合了国内外砌体结构抗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更具体的抗裂构造措施。它是对“防”、“放”、“抗”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这些措施可根据具体条件选择或综合应用。该措施已反映到我院为大庆油田砌块厂编制的《砼砌块建筑构造图集》中。

4.1 防止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化与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宜采取下列措施

1)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

2)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30m;

3)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m时,宜设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

4)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BGJ3-88第5.3.2条的规定外,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4.2 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可采用下列措施之一:

4.2.1 设置控制缝

1)控制缝的设置位置

(1)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

(2)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

(3)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

2)控制缝的间距

(1)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m;

(2)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及墙高的3倍;

(3)在转角部位,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4.2.2 设置灰缝钢筋

1)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600mm;

2)在楼盖标高以上,屋盖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和靠近墙顶的部位;

3)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mm;

4)灰缝钢筋距楼、屋盖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小于600mm;

4.2.3 在建筑物墙体中设置配筋带

1)在楼盖处和屋盖处;

2)墙体的顶部;

3)窗台的下部;

4.3 也可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如场地土及地震设防裂度、基础结构布置型式、建筑物平面、外形等,综合采用上述抗裂措施。

【参考文献】

[1]肖亚明.砌体结构裂缝与控制问题研究综述[C]//.第三届全国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1994.

第8篇:砌体结构施工总结范文

【关键词】砌体;裂缝;防治

1、分析砌体、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及材料的性质

1.1温度变形产生的砖砌体裂缝

这类裂缝较典型和普遍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那些纵向较长的)顶层两端内外纵墙上的斜裂缝,其形态呈“人”字或“X”型,且显对称性,但有时只有一端有,轻微者也在两端出现,严重者会发展至房屋两端1/3处从范围内,并由顶层向下几层发展。其产生裂缝的直接原因是混凝土结构屋面的伸缩变形牵引其下砖砌体超过其材料抗拉强度的结果,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涨、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原因,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逐渐稳定,不再继续扩大,裂缝的宽度随着温度变化而略有变化。

1.2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引起的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原因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土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许多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可能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如养护不周、时干时湿、表面干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也往往导致裂缝。在混凝土的施工中,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往往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在混凝土浇筑初期,由于水化热的散发,表面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此时表面温度亦较气温为高,此时拆除模板,表面温度骤降,必然引起温度梯度,从而在表面附加一拉应力,与水化热应力迭加,再加上混凝土干缩,表面的拉应力达到很大的数值,就有导致裂缝的危害。

1.3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此类裂缝一般在建筑物下部,由下往上发展,呈“八”字、倒“八”字水平竖缝。当长条形的建筑物中部沉降过大,则在房屋两端由下往上形成正“八”字缝,首先在窗边对角处突破;反之,当两端沉降过大,则形成由两端由下往上的倒“八”字缝,也在窗边先突破,还可在底层窗台中部处形成由上至下的竖缝;当某一端下沉过大时,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当纵横墙交点处沉降过大,则在窗台下角形成上宽下窄的竖缝;有时还有沿窗台下角的水平缝;当外纵墙凹凸设计时,由于一侧的不均匀沉降,还可导致在此处产生水平推力而组成力偶,从而导致此交接处的竖缝。此类裂缝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对地质进行勘察,私人投资建设的小型别墅较多。

1.4特殊新型砌体材料干缩裂缝

现在政府推出的新型墙体砌筑材料如空心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轻骨料砌体的干缩变形更大。

1.5其他裂缝

这些裂缝包括:混凝土构件变形差异导致的砌体裂缝,如当挑梁上填充墙相继同步施工会致使构件挠度过大,其上砌体产生下低上高的斜裂缝;砌体本身承载力不足如砖柱承载不足时在下部1/3高度处出现的竖缝;墙体开凿线管后未用网格布粘贴而致使二次施工产生裂缝;砌体构造要求不良如施工洞留置和拉结筋放置不当造成的洞边缝;砌筑墙体未达到充足的沉降时间就将顶层斜砖封堵;施工质量差造成的缝,如砌体通缝,灰缝砂浆不饱满,含水率掌握不当,脚手眼设置不当,组砌不当等。

2、砌体裂缝的预防与控制

砌体属于脆性材料,裂缝的存在降低了墙体的质量,如整体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等,同时墙体的裂缝还给居住者造成感官和心理上的不良影响。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住房商品的进展,人们对居住房屋的外观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建筑物的墙体裂缝的控制更为严格,建筑物的裂缝已成为住户评价建筑物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而敏感的质量标准。加强砌体结构的抗裂措施已成为一个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房屋开发商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课题,这也涉及到新型墙体材料的顺利推广和使用。

具体抗裂构造措施:

2.1防止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化与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宜采取下列措施: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减缓消除热胀冷缩动力源;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或分格缝(伸缩缝);增强相关砌体抗力,提供砂浆强度,提高饱满度,加筋砌体,加设构造柱;提高抹灰的抗裂能力。

2.2对于不均匀沉降导致的裂缝应以预防为主,即无地质勘察资料严禁做施工图设计,严格按图施工,不得擅自更改,任意处理。在窗台底层设置构造圈梁与地梁构成刚度较大的复合墙梁结构。治理的原则:观测裂缝发展的速度、部位、程度决定是表面处理还是上部加固或基础加固处理。

2.3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可采用的措施:确保使用前的稳定期;严格控制含水率;在墙体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在较长墙段中部及窗台下设构造柱;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控制缝做成隐线,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控制缝的宽度不大与12mm,控制缝内应弹性密封材料,如聚硫化物,聚氨酯。

2.4为了防止混凝土裂缝,减轻温度应力可以从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两个方面着手:

2.4.1采用改善骨料级配;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热天浇注混凝土时减少浇注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降温;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

2.4.2合理地分缝分块;避免基础过大起伏;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避免过大的高差和侧面长期暴露;此外,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抗裂能力,加强养护,防止表面干缩,特别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防止裂缝是十分重要的,应特别注意避免产生贯穿裂缝,出现后要恢复其结构的整体性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施工中应以预防贯穿性裂缝的发生为主。

2.5由其他施工工艺产生的裂缝:

混凝土构件变形导致的砌体裂缝,如当挑梁上填充墙,相继同步施工致使挠度过大,其上砌体产生内低外高斜裂缝;砌体本身承载力不足如砖柱承载不足时在下部1/3高度处出现的竖缝,砖体构造要求不良如施工洞留置和拉结筋放置不当造成的洞边缝;施工质量差造成的缝,如砌体通缝,灰缝砂浆不饱满,含水率掌握不当,脚手眼设置不当,组砌不当等。根据江苏省地区政府要求强制性采用新型墙体材料(粉煤灰砖),对于这类材料要严格控制灰缝厚度及外墙抹灰厚度,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应留一定空隙,待填充墙砌筑完并至少间隔7d后,再用膨胀砂浆将其补齐挤紧。

第9篇:砌体结构施工总结范文

关键词:裂缝;措施;装修

Abstract: In house building, wall cracks will appear in various forms, the crack intensity directly influence perceptions, the cracks, wall measures and prevent the simple analysis.

Key words: crack; measures; decoration

中图分类号:TU37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框架结构这种结构形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市建设中,相比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抗震能力强,组合性好,相比框剪结构,造价又较低,因此在中小城市中,这种结构形式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但是框架结构的后砌墙的施工是个难点,在施工工艺稍有差迟,就很容易产生裂缝,影响美观。给工程质量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在多年的工程监督中总结了一些经验,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改进和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裂缝产生的原因

1、1填充墙自身收缩而产生的裂缝:砌砖砂浆在重力作用下,墙体不断沉实引起收缩,砌筑砂浆凝结下变化时也会产生收缩。

1、2温度变化产生的裂缝:砼和填充墙的线膨胀系数不同,温度发生变化时两种的收缩量不一样,导致在墙体内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抹灰砂浆的抗拉强度时,造成墙体开裂。

1、3设计者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忽略抗裂措施:设计者对新型材料砌体的性能和新标准的应用尚在认识探索之中,因此存在设计缺陷,主要是:

1、3、1后砌填充围护结构尺寸与砌体不配套时,难以用砌体完全填满,造成砌体与砼框架结构的梁、板、柱连接部位空隙过大,容易开裂。

1、3、2门窗洞口预留洞边等部位是应力集中区,如不采用有效的拉结加强措施就容易造成开裂。

1、3、3墙体厚度过小或砂浆强度过低,使墙体的刚度不足也容易开裂,

1、3、4墙体开槽过浅,开洞安装管线可能引起墙体开裂。

1、4施工单位缺少培训和实践,施工用具、方法、砂浆等沿用粘土砖的作法,对砌筑高度、湿度控制缺乏经验,加之灰缝不饱满,减弱了墙体抗拉、抗剪的能力以及工人砌筑水平的不稳定都可以导致墙体出现裂缝。

二、防治墙体裂缝的技术措施

2、1砌体措施

2、1、1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应根据墙体的部位、气温、风压等条件分别控制日砌筑高度,砌至接近梁、板底约300mm高时停止砌筑。至少间隔7天,待下部砌块墙体变形稳定后,用实心砖斜砌挤紧,与梁板间空隙用膨胀细石砼填实。

2、1、2砌筑砂浆和抹灰砂浆除应满足设计强度等级要求外,还应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包括稠度、流动性、保水性、和易性、分层度)砂浆稠度等应控制在60-90mm。基础墙体必须采用水泥砂浆砌筑,地上部位墙体采用水泥混合砂浆砌筑。

2、1、3砌体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应采用同时砌筑,如不能同时砌筑应留斜槎,水平长度应大于墙高的2/3。

2、1、4施工时对墙体构造柱边的预留架眼应提前预留,不得在刚砌筑的墙体上开洞剔槽。更不能扰动刚砌筑好的墙体,如发现扰动开裂的墙体应及时处理。

2、1、5控制好砌体的含水率,加气块砌体砌筑时不得浇水,在施工期间气候异常炎热干燥时,可在砌筑前稍喷水湿润。

2、1、6门窗洞两处200mm范围内的砌块墙宜采用不低于M10实心砖砌筑。

2、1、7线管预埋密集的墙体,应在墙体砌筑时预先留出线槽,并沿墙高每200加设拉结钢筋,在线管埋设完备后用C20细石混凝土填实。不得在砌块墙体砌筑完毕后切割凿打线槽。

2、1、8砌筑完成后,要坚持洒水养护,以减少砂浆的干燥收缩。

2、2构造措施

2、2、1砌块填充墙体应与钢筋混凝土柱进行拉结,拉结筋间距应≤500mm(根据砌体的模数进行调整)并满足设计要求。

2、2、2砌筑墙体的长度大于4m时,宜加设构造柱,当墙高超过4米,应在墙体半高处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贯通的现浇钢筋砼压梁。

2、2、3墙内拉结筋应平直。和砌筑砂浆有效握裹,端头设90度弯钩,严禁钢筋随意弯折。拉结筋不得设在孔洞上方。

2、2、4外墙宜设通常现浇窗台板,内墙设通常过梁板,板厚为60-100mm。内配φ6-φ8钢筋,并与框架梁有效拉结,用C20砼浇捣。这样能够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提高填充墙的抗震性能,对协调不均匀沉降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装饰装修措施

3、1在不同材料交接处,抹灰层底层应采用宽度≥300mm、1mm的钢丝网加强带进行处理,在进行面层抹灰时再加贴一层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加强带,加强带与各种基体的搭接宽度不小于150mm。这一步骤很重要,对裂缝的出现有很好的预控。

3、2在预埋暗线,暗管等处,应先用砂浆分层填实,并沿缝长方向用抗裂砂浆贴涂耐碱玻纤网格布。每侧宽度不小于250mm。

3、3严格控制粉刷时间,待填充墙砌筑一个月后才应进行砖粉刷。这样就不会因墙体收缩而引起粉刷层的开裂。

四、结论

总体来说,框架结构工程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和有关资料的分析了解并采用以上措施,虽无法绝对避免,但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在我所监督的项目中,运用以上措施进行控制,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