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信息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英语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在方法、内容、手段等方面都必须及时革新。充分尊重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实用性、生动性、直观性等显著特征,可以打破传统英语教学的框架,增添英语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是英语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大学生的思维需求,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增强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并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大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活动,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促使它们发展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英语教学情境
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授课信息容量有限,大量课堂时间用于讲解和板书。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百分之八十左右来源于视觉,百分之十左右来源于听觉,百分之二左右来源于触觉,百分之四左右来源于嗅觉。而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可以以文字、图片、声音等元素展示教学内容,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帮助学生及时获取信息。例如,在四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开教学。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需求,及教学大纲要求,将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进而帮助大学生掌握英语教学中的重难点。可以用买衣服的flash动画进行导入,用听觉和视觉刺激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增强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进而引出本课时的主要学习内容“Is thisyour skirt?”在学习词汇时,则可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查找相关资料,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根据录音填写单词,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新单词,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之后则可以以可见形式进行课堂检测,帮助学生系统复习本节课内容。为了进一步增加本节课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运用网络打开购物页面,寻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商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浏览,并根据浏览内容进行组间讨论,且派代表用英语表达小组意见,这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锻炼机会。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将英语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资源整合,可以有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合理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组织“英语能力竞赛”,通过小组内部赛、组建比赛、专业PK等形式,丰富比赛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一个辩论主题,然后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各小组相互讨论,围绕主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展开全方位辩论。这一方面可以鼓励大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训练,另一方面则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手段,过于关注知识的讲授,这使得英语课堂枯燥无味,大学生的听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造成“哑巴英语”现象在部分高校不断出现。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技术设备,教师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设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在英语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情景教学不仅可以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听说机会,让学生在相关情境中自由发挥,并积极进行讨论和探究。例如,在学习世界各国的风俗文化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China、Japan、America、Korea等国家,并配备相关图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经验,用英语介绍这些国家的文化、习俗、趣味。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锻炼机会。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
众所周知,语言并非单项活动,需要双向交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合作交流。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PPT形式展示大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或以音频形式记录学生口语表达内容,并及时回放让学生根据录音自觉改正自己的发音问题。同时,还可以让小组成员根据录音内容相互提出纠正意见,加强小组交流,促使学生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比如,在学习“Helping tourists”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外国游客迷路的语言场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帮助游客的策略,进而让小组口语展示谈论成果。最后教师运用多媒体用箭头形式展示每个小组的路线,并鼓励学生讨论每条线路的优缺点,最终教师进行点评,并对每个小组都加以表扬,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适当奖励,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英语评价体系
现代课程理念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潜力,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大学生的性格、基础、兴趣、能力等因素,完善英语评价体系。首先要进行问题分析。即是指通过收集学生的英语学习信息,来确定合适的评价标准和方式。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考核内容。同时,还要在遵循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考虑英语教学的内在发展规律,从多角度分析评价内容、顺序、目标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其次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测量标准。这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表达能力、学习态度,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潜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评价标准还要符合时代需求。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收集学生对评价标准的意见,并综合考虑这些意见的可行性,在评价环节加强师生互动。再次,要综合运用总结性评与形成性评价标准。所谓的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指教师要考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表现,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观看课堂音频和画面记录,综合收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信息,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形式,引导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英语学习方式,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总结性评价是以学期为单位的评价方法,主要检测学生的阶段达标程度,教师不仅可以用试卷测试来考察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为学生布置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收集信息,并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考成果。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给传统教育内容的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育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内容则成为一种冗余和障碍。其次,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化、超链接结构形式。以往的教育内容主要源于文字教材,其主要内容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例、图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存在。此外,现代教育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新颖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现代教学中,教学内容和资源不仅以多媒体形式存在,而且大量内容和资源经数字化后存储。这样使得教学资源能够方便地大量存储,而且方便广大师生通过数字图书馆、信息网络共享。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不再局限于小范围、小集团内部,而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共享,甚至实现全球资源共享。传统教育采取学生在学校封闭的学习形式,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限的空间范围中受到教育。而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不仅大大扩展了教育资源的使用范围和利用率,而且可以打破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打破传统单一的面对面的教学形式,使远程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网络,各种教育资源可以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信息网络将学校乃至全国、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体,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听课、搜集资料、请教问题,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教师,打破地区、院校、专业的限制,使教育形式开放化。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决定学习的内容及顺序,决定学习的次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和个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自学、投影学、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学等。这些教学形式和手段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生,加深学生对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的理解、记忆、思考和掌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学、求知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与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变革。传统的教育形式将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唯一载体并加以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这种格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地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远程教学成为新的教学方式,深受师生的欢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
二、大学生非智力素质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日益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整体心理素质的好坏,是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学科、多领域都在做着积极、有益地探讨,希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作为负有教育重任的高校,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学生受教育的黄金时期真正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高校教育领域,要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中做出积极、有益地尝试。通过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日常有效地影响和教育,全面地发展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的非智力因素在生活、学习、工作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乃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培育非智力因素能更好地发挥智力因素。调查结果整体反映出当今的大学生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平时封闭孤独,不善交际,自私自利,不善考虑他人需求,不能信任他人,感情脆弱,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社会适应能力差。高校肩负着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任,应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多种学与教的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俱佳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而我们现代的大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尚有诸多欠缺,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不明确、没有正确的生活理想、自私自利、缺乏团队精神、意志薄弱等现象,使当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大学理论课应该加强科学的教学设计,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对大学理论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力求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合理进行理论课教学,完善理论课的任务和功能。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与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在带来开放的心态、自由的知识与新颖的方法的同时,也给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者角色定位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三、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提高非智力素质教育的效果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概念,关系到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的建设,有必要在对教学设计概念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界定。所谓科学界定,就是要遵循定义的科学性、严格性、逻辑性、高度概括性、理论抽象性和陈述的简明性原则,给教学设计一个准确、恰当的定义。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P・L・Smirch)和拉根(T・J・ragl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到达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包括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就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韦斯特(Charles・K・West)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从上述关于教学和设计的界定中总结出两点:一是教学是一个有目标的活动;二是设计是为实现某一目标所进行的决策活动。
教学设计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把教学过程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四、利用学校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设计
高校大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要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络的优势,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地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健身锻炼技能与方法,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拓展课程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协作性和探索性,利用网络信息教育技术手段,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直观形象的音视频演示、在线讨论、答疑与测验等功能实现交互式教学。网络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现代化的手段演绎传统的教学课程内容,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
建立课程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综合测试、学习资源、交流中心和帮助说明等五大部分。
课程内容理论按章节知识点设计,学生可以随时进入任何一个知识单元学习,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重点指导,学生可以按类别进行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和影像学习资源。
测试部分建立题库,题型分为选择、判断和填空,学生在线可以完成测试,发挥网络出题、联机考试、网上自测、实时评判功能,并实现考试成绩的统计和分析管理、
交流平台上通过教师答疑指导,通过师生间的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或点评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结束语
普通高校非智力素质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通过高校的网络资源,冲破课上对学生非智力素质培养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探究式学习习惯,增加师生的交流机会,以弥补有限的教学课对学生非智力素质培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提高教学的效果,进一步加强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雍潜,岳华.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2]竺培梁.智力心理学探新[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关键词:学习适应性;信息技术环境;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106―03
新生进入大学后,面临内容扩宽、加深,并以自我监控为主的学习任务,需要发展出新的学习能力,以胜任学习任务的转变。从一种熟悉的、习惯化的应对模式到一个全新的模式,常会出现适应性问题。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指大学生依据学习内外条件的变化及自身学习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动力与行为,使自身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相互协调,以取得良好学习成就的能力特征。这一能力水平主要通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行为两个基本方面来体现。研究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大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心理素质教育与干预的理论来源。指导大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其健全的学习适应能力,是知识爆炸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领域所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主要表现方面
(一)学习动力问题。大学生学习动力主要包括目标倾向、专业兴趣、自主管理和压力调节等方面。目标倾向指学生具有明确的、掌握性的、合理的学习目标,并且能不断地调整学习目标;专业兴趣指对所学专业充满热情与兴趣,具有高求知倾向;自主管理指对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任务进行有效决策、计划与控制;压力调适指能主动、有效地调适学习压力、考试压力和求职压力等。
中学学生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到大学以后,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感到眼花缭乱,不知道该干什么,学习目标多是成就目标定向而非掌握目标定向,所以,上课读无关的,下课无所事事,不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提不起来劲,期末恶补几天顺利通过考试,但是合上书本什么也想不起来,得过且过。在专业兴趣方面,很多学校应社会市场的需求设立了很多新的专业,而大多数新生由于对于某些热门专业的迷信和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对这些新兴专业不了解甚至有许多的误解,往往对自己所读的系或专业不满意,觉得所学专业不适合自己,同时,他们受就业形势影响,对未来职业的前景有茫然感,不积极主动了解专业发展,因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才。在自主管理方面,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大学学习的专业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也不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没有研究和创新,自己拥有大把的时间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安排,怎样去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课后不布置作业,感觉学得不扎实,或者在汲取知识时不分良莠,或者为文凭而学,对图书馆、互联网和人际关系等信息资源不会有效利用,信息采择能力不强,或者时间花费很多,成绩却不理想,学习显得辛苦且枯燥,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学习倦怠。在压力调节方面,部分学生学习心里紧张,担心成绩差毕不了业,感到学习困难,担心成绩不如别人好,害怕考试,考试焦虑,因为过度焦虑而出现对学习的拖延或自我妨碍现象,因为拖延而加重考试焦虑,从而出现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学习行为。从适应的角度讲,学习行为主要包括方法应用、求助倾向、信息利用、环境选择和知识转化等方面。方法运用指依据学习任务和条件来选择、运用和创造适合自身学习的学习方法;知识转化指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求助倾向指在遇到学习困难需要求助时,向学长、教师等的有效求助行为倾向;环境决择指正确地评估学习环境及其变化,选择与创造有效学习的学习环境行为。
大学学习内容较少“规定”成分,需要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对学生学习各方面关注少,大学的教学模式呈现专业性强,课程设置门类多,内容扩宽、加深,信息量大,进度快,学习具有阶段性且周期短,自由支配时间多,以自我监控为主的特点,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实现从成人监控与指导的学习方式向自我监控与指导的方式转变。从习惯的以记忆为主的再现型高中学习模式向以应用型为主的大学学习模式转变,单纯接受式学习减少,探索性、创造性学习成分增大,需要学生较强的独立性、批判性,努力寻求课本以外的新观点,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转化能力,加强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从实践中学习,改变单一的学习途径,向多元性学习过渡,扎实地掌握理论。大学的教学模式是,每次上课内容知识量较多,且重复较少,速度快,有时与教材有出入,知识向纵深方向探求,因此,一些学生在学习上抓不住中心和重点,不知该如何听课、记笔记,也不知道课外该怎样复习。很多新生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想学习,想思考,想探索,但是缺乏经验和指导,又不善于和教师进行沟通,只好被动地等待教师帮助,但教师上课来下课走,没有教师辅导性的自习,学习方面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困惑。因为学习上的不适应,很多身心问题随之出现,焦虑、抑郁,甚至出现神经症。再有,大学资源信息的获取与利用也成为许多新生入学适应的难题。大学图书资料丰富,学习环境优越,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去图书馆借书限于小说,看资料以娱乐性为主,电子阅览室变相为网吧。
大学生的学习不适应如果不予以教育干预,势必影响大学生学习行为,影响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当前大学生教育的现实问题是,大学“扩招”使得扩招各校的学生人数大量增加,但教育相应的配套资源却没有跟上,特别是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大班教学、一个辅导员带多个班的情况在很多大学都是常有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得不到应有的指导,产生了比扩招前更为突出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学习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自我调整过程,而信息技术以其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化、智能化、个人化等特点,及其辅人功能、开发功能、协同功能、增效功能、先导功能等作用,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领域可以充分运用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基本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世界各国都在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使之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
性工具。
(一)做好人学前的准备。基于各种原因,相当多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所报学校专业并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因此,被录取后除了要做好物质上的准备,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在开学前要通过各种渠道,例如,走访学长、登录校园网、查阅书籍资料等对学校和专业做进一步了解。让自己提前介入,尽可能做到心中有底,避免进校后还对大学一无所知,使自己在面对新环境时不知所措。
学校要做好学校的网页,建立一个专为新生登陆学习的平台:在学习方面,对于各个专业的内容、发展历史和前景、课程的承启给学生做简要的介绍,让学生明确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性质,以便做好人生规划,同时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及早做好专业入门的自我教育。在专业介绍链接中介绍一些名师及其成果,让学生树立专业认同的榜样和获悉解惑求助对象。在专业介绍中链接学长传授经验,可以让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策略有个早期经验,入学后便于学习适应。资源共享中对学校的图书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方法进行简要介绍,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学习氛围。
(二)入学后学习适应能力培养。
1.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1)做好人生规划,树立新的奋斗目标。没有奋斗目标便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一开始就要充分认识到大学是人生新的起点,也是最宝贵的青春时光,要充分认识到大学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学会客观地定位自我,科学地规划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可行的近期和远期目标,激发自身潜能。校园网站上也要多链接一些相关专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科动态,专业能力培养的努力方面。深化知识,发展兴趣,增强职业技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充实起来。同时多介绍一些中外名家和校内学者,让学生受到鼓舞,找到专业认同的榜样。(2)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继承传统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媒体和互联网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眼、耳、手并用,人机交互,文字、语音、图像、动画等多方位的信息,对学生大脑进行多方位刺激,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同时产生多个兴奋区,创设这种通过观察现象启迪学生思维的知识表现环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体。增加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知识基础。课堂以外,学生如对某一方面知识感兴趣而学校恰巧没有开设课程,就可以利用远程教学。远程教学方便求学者随时随地学习获得知识,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最好的学校、最好的教师和最好的课程,实现教育社会化、科学化。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创造条件。(3)针对大学新生对自主式学习需要适应的现象,可以在校园网论坛中发起关于“我的大学”讨论,让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传授一些学习经验,大学中该发展哪些能力,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自己的业余时间,如何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发展需要选择适合的社团。(4)在校园网上设置学生咨询、交流与学习心里健康知识的平台。如在校园网上设置心灵空间,让学生可以通过上面的一些高信度、高效度的专业心理测验,了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并提供专业的心理资料帮助学生认知自己,简单地区分自己的状态是常见现象还是偏离常态,为下一步做心理咨询提供参考。网页设置一些心理健康小常识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供学生自己学习调节。如提供关于考试焦虑现象,及其简便易行的放松训练,解释什么是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对学习的影响等一些小资料,学习心理团体辅导的信息,让学生了解解决身心困扰的科学方法,寻求社会支持的正确方式。学生通过自己积极找相关资料或者关注校园网,能减轻一些学习压力,放松身心,为学习创造一个较好的身心环境。
2.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1)在学习方法应用上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与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紧紧围绕“自主学习”,在上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收集有关的知识信息,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实践能力和知识储量,把课堂教学变成兴趣浓郁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并与课外开放性自主学习相结合,力求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行之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转化,扎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2)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深化专业知识,发展专业素质,增强专业技能。学校可以创建虚拟学习社区,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从“独学”变为“群学”,从“封闭”变为“开放”,最终使教学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虚拟学习社区为学习者提供了支持其协作化学习方式和个别化学习的多种CMC工具,如电子白板、聊天室、BBS、公告板、网络书签和在线笔记本等。校内网络课程中,教师可上传本学期的教学讲稿、课件,供学生课后消化吸收,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检测学习效果,教师解答疑问,巩固学生理解。学生有疑问可以给教师发电子邮件,这样避免时间冲突,教师在方便的时候可以及时回复,既解决了学习问题,也深化了师生交流。另外,博客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博客体现了资源的共享性和交流的异步性,解决了各方因时间和精力无法同时交流的障碍,为具有共同目标的各方的沟通和探讨提供了场所,有助于交流主题的迅速展开和深入,能够保持稳定持久的交往。
参考文献:
[1]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1).
[2]刘斌志,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及其社会工作处遇[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徐丽丽,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现象分析与自我调适[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一、信息素养概念界定及研究概述
1.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的Paul Zurkowski于1947年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的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的技术与技能”[2]。但是信息素养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请记住我站域名/不同学者和群体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与研究目的定义了诸多概念。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把信息素养定义成“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3]。纵观国外信息素养的研究,不难发现研究重点逐渐由信息技能转向更为综合的信息基本素养。
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便对信息素养进行研究。1995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委员会制定了涵盖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的学生信息素养九大标准。2004年1月全美大学及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正式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提出了针对美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5大标准及22项性能指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概况的研究,二是研究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三是根据国家、专业、年级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培训。
3.国内信息素养的研究。我国很早就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国内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取得新进展,如2007年霸桂芳结合大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提出高校应通过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4];2011年吴晓伟根据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人才培养规格和特点设计出了面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量表[6]。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研究的内容与主题主要局限在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教育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简单分析等方面。另一方面,研究集中讨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等方面而较少结合当下时代背景。本研究从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出发,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同时考虑移动互联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深刻影响,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探索大数据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关系,找到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
二、研究方法及样本说明
1.研究方法。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形式,调查南京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再通过SPSS19对问卷进行分析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在专业、性别、年级方面的差异,以期为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可行性的策略。
2.样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向位于南京市仙林大学城的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发放问卷500份,实际回收问卷482份,按照剔除有缺失数据,剔除答案排练完全一致问卷的原则获得有效问卷406份。
三、量表设计
综合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笔者把大学生信息素养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伦理与道德四个维度进行研究。量表题项根据五级Likert回答,分别为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完全不同意。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作为信息素养中的关键一环,指个人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前提。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会面对众多数据,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可以帮助大学生将众多的数据转化为相关的信息。信息意识分量表的设计从其定义出发,分别从学生对信息类课程的态度、遇到专业问题时的解决方法、对于高校图书馆检索课程的意见等出发设计。
2.信息需求。信息需求能力主要测量学生能否用总结概括性语言提炼自己所需信息、知晓常见信息源的类型、内容特点、获取条件,将信息源与所需信息相匹配的能力[7]。在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休闲娱乐”、“学术学习”、“生活服务”三个方面。信息需求分量表从信息需求的定义出发。分别考量大学本科生在学术学习时对常见信息源的掌握情况和其对高校开设相关信息检索课的需求状况。
3.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知识与技能是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细分为信息知识与信息技能两部分内容。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信息技能则是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的核心。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成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作为国家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形式的信息,既包括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又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半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同时,大学本科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文献检索技能、数据分析技能,熟练掌握国内外网络数据库及网络下载工具等。
信息知识与技能分量表从检索技能、网络下载技能、数据库技能、数据分析技能等方面对于大学生信息信息知识与技能进行了考量。
4.信息伦理与道德。信息伦理与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应该具备的判断
和辨别信息,正确传播信息的能力。它要求个体在国家法律和公民社会道德规范允许范围内进行信息的应用与创造,不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侵害社会和他人合法权益。为了得出大学生信息伦理与道德的现状,笔者从其定义出发,结合现实生活中大学本科生遇到的实际情况,如贴吧论坛讨论、网上搜集资料、网络音乐下载、学术论文写作,进行此维度问卷设计。 5.大数据。大数据通常用来形容大量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大学生作为一个求知群体,与信息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本科生对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使用频率骤增,利用移动互联网订购火车票、查找旅游目的地信息等已不是新奇事。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会面临更多挑战,能否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应用创造显得格外重要。
四、实证结果
1.信度和效度分析。(1 )信度,本研究中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伦理与道德四个分量表的CronbachA 系数分别为0.674,0.582,0.842,0.800。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5,信度较高。(2)效度,按总均分高低排序,前27%记为组1,后27%记为组2。通过对组1和组2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每一题的sig.值都在0.05以下,可见每一题都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从而整张问卷都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所以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2.描述性统计。如表6所示,对406个个案的平均分进行描述统计,平均分的最大值为4.923077,最小值为2.461538, 平均值为3.67723001, 标准差为0.458346830。依据Likert五点法,结合均值,可知当前大学生总体信息素养较高。
3.影响因素分析。
(1)专业因素,如表7所示,不同专业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差异不大。按照专业分组,利用多独立样本检验,可知不同专业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渐进显着性为0.765,远大于0.05,佐证了描述性统计的分析结果。
(2)性别因素,本研究发现男女生信息素养并无显着差异,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男生信息素养总均分为3.71,略高于女生的总均分3.65。
(3)年级因素,本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具有显着差异,年级越高,信息素养得分越高。按照年级分组,利用多独立样本检验,显示渐进显着性为0.002,小于0.05,可见不同年级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具有显着差别。再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大三、大四学生信息素养得分均值为3.76,大二学生得分均值为3.56,大一学生得分均值为3.68,验证了信息素养的年级差异。
4.大数据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关系。为了得到大数据与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的关系,笔者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得到两个变量的Pearson系数为0.667,远大于0,呈正相关;且显着性概率为0.000,小于0.05。可见两者的相关性较为显着,可以理解为信息素养较高的大学本科生,对于大数据的把握也较深。
5.研究结论。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整体较好,但是信息技能水平较低,不同年级学生的信息素养存在显着差异,但是没有发现专业和性别的显着影响。
五、对策及建议
1.建立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信息素养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持续关注,但是目前信息素养的内涵及教育范围等还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为此,应该成立一个全国性的高校信息素养研究组织,制定相关培养标准,针对目前大学生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技能较弱的现状开展专门培训,着力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以适应大学生在大数据背景下发展的需要。
2.开展高校图书馆信息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图书馆信息技能培训工作,首先应该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教师应该探索多种教育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并结合一些通识课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应该定期开设文献检索课、专题讲座等,在学校形成一种信息化氛围。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一些信息化手段,如微信平台等,介绍相关知识及预告专题讲座,使其可以惠及更多的大学本科生。
[关键词]网络新技术;学习方式;互动;参与;共享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048-06
一 引言
近年来,以Web 2.0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随着大学生电脑拥有量的增多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探索为他们带来了许多全新的体验。许多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利用网络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利用空间日志、微博等2.0工具与他人交流互动,并乐于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人分享。网络新技术正在渗透大学生的生活,并影响着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加工的方式以及信息传播的范围,这些影响又将会对他们的学习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会影响到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那么,网络新技术究竟有没有对大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影响?如果有,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以何种形式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大学生的典型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情况;大学生认同的网络新技术的典型特点;大学生现有学习方式及对教学的满意度。
目前关于网络新技术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认为网络新技术是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技术,包括当前广泛使用、发展前景好的网络新技术,如新一代因特网、IPv6、宽带接入新技术、网格计算、网络存储、下一代网络和软交换等。这种界定是偏于计算机技术的描述。另外一种界定认为,网络技术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并按需获取信息。这一类描述偏重于新技术的应用服务。本研究根据大学生的网络服务使用的实际情况,将网络新技术界定为应用层面的网络新技术,即以Web 2.0技术为代表的具有高互动、高分享、高参与特性,使人们能够由单纯地使用网络到由用户创造内容的新技术。
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还有学者将学习方式理解成实现学习的不同形式,如课堂学习(classroomlearning)、远程学习(distance learning)、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电子学习(electric learning)等。本研究认同前者关于学习方式的界定,不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探索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学习特征。
二 方法和过程
1.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自编问卷《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影响的问卷调查》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数据。
2.样本选择
研究从某师范学院文理科专业中各抽取三个专业的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文科专业分别是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理科专业分别是问教育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测查对象中分别含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70、65和65人,其中男、女学生各100人。
3.研究工具
(1)问卷设计的维度
研究认为,了解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情况及认同情况,将之与大学生当前的学习方式的特性及教学满意度做对比,若大学生所认同的网络新技术的典型特性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明显体现,并影响到教学满意度,则可说明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产生了影响。故调查问卷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个人上网基本情况、网络新技术的使用及认同情况、大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特性、教学满意度调查。
(2)问卷题目的编写
问卷主体部分的题目形式有问答式和量表式两种,每个题目的表述都尽可能保持维度内的一致性,并尽量采用正面描述,使题目的语言表述被调查者了解。具体编写情况如下:
维度一:大学生上网情况,题目从上网方式、上网周时长、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三个方面测查,表述采用问答式,共3小题,全部为单选。
维度二:典型网络新技术的使用及认同情况,采用表格式问题,分为“每周使用时长”和“它吸引你的地方在于”两部分,如表1。
经过对部分学生的初步访谈,研究选择有大学生用户群的QQ空间、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博客、微博、优酷/土豆等视频分享网站、当当网等在线销售网站、百度百科/百度文库六种/类在大学生中使用为普遍的技术作为本研究中“网络新技术”的备选项。
维度三:现有学习方式,从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共享性和情感认知四个方面测查,含问答式问题4个和量表式题目11个,量表式题目的选答项划分为“非常符合”、“基本符合”、“不太符合”、“不符合”,如表2。统计时各选项分别计分为4分、3分、2分和1分。
维度四:教学满意度,共8小题,全部为量表式题目,选项设置与结果的计分方式与上一维度相同。
(3)试测和修订
在问卷基本编写完成后,听取了专业相关人员的意见初步修改,抽取了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得到了“部分问题语句理解有偏差”、“选项划分不准确”的反馈。
根据反馈结果对问卷进行修订,最终得到的问卷各维度题目分布见表3。
(4)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问卷于2011年5月初发放,发放数量200份,回收188份。剔除无效问卷(单选题多选、问卷没有答完、没有填写基本信息等)9份后,得到有效问卷179份,最终数据分析从179份有效问卷中产生。
三 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的上网情况
对上网方式、上网周时长、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三方面测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使用电脑上网的方式占多数,上网的周平均时长集中在6-20小时之间,认为缺少网络会感觉非常不便。
2.典型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情况
六种典型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情况见下表:
虽然电脑上网仍占据主要形式,但是手机上网的调查对象也有很大的占比。手机上网的便利性,会使得他们网络使用率提升,并拉长上网时间,这为大学生更多的使用网络新技术并适应网络新技术环境提供可能。
统计不同性别的网络新技术平均使用率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新技术平均使用率,结果发现在网络新技术的使用上,存在的性别和年级差异,文理科专业学生的平均使用率没有明显的差异。(详见图4、图5、图6)
从表4和表5中可看出使用率最高的网络新技术为QQ
空间和土豆、优酷等视频分享网站。比这两项应用的平均周使用时长与大学生的平均上网时间,也可以发现,大学生对于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时长占平均上网时长的绝大部分。这两项网络新技术最吸引大学生的特性“关注好友动态、阅读和转载、可搜索的视频种类多、上传下载”,反映了大学生对于网络新技术参与、互动和协作、分享有高的认可度。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时长与上网时长成正比,上网时长多的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时长也多,所使用的网络新技术种类也越多。上网时长为14-20小时的学生,他通常花费在QQ空间上的周时长为3小时以下,花费在博客、微博上的时间为3-7小时,土豆、优酷等视频分享网站的周时长为3-7小时,花费在百度百科、百度文库上的时间为3.7小时;而上网时长为3小时以下的学生,只会使用QQ空间和土豆优酷等视频分享网站等少数几种,时长也都在3小时以下。
3.大学生现有学习方式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性表现
这部分的问题主要测查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协作性、共享性和情感认知四个维度的表现,各维度得分情况见图7。
从图7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典型特性中,对“共享性”的表现最为突出,表明学生在现有的学习方式中有大的分享意愿并伴随着实际的分享行为。在辅助的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示愿意把学习资料告诉同学或分享到网络上,有时还把自己的作品在博客或分享到百度等公共页面,并希望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或者作品。访谈中也有一些学生认为,网络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使用网络新技术学习或者教学时很容易忽视现实情感的交流,所以多数学生不赞同网络新技术对情感认识有促进作用。
(2)学习方式特性的性别、年龄、专业差异分析
如上图所示,大学生学生方式在协作、分享、情感认识三个方面男女的得分相同,在主动性方面也仅相差0.1分,故认为样本中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表现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从上图可看出,样本中,整体上文科专业学生学习方式在几个维度的表现上优于理科专业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分享性三个方面,文科生的得分都大于理科学生的得分,而在情感认识方面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的得分持平。
4、教学满意度
(1)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总体情况
由上图可以看出,学生对当前学校教学方式的整体满意度不高,在考察的信息量、协作性、参与性、沟通与交流四个维度中,平均得分只有2.0和2.1分,远低于理论中值。
(2)教学方式满意度的性别差异分析
从图12可以看出,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整体上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的得分。其中,在信息量和参与性方面,女生的得分要稍高于男生,这可能与上课时女生喜欢坐在教师的前部,更容易接受教师提供的信息,也更热衷于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有关:而在沟通和交流方面,男生的满意度稍高于女生的满意度,这可能与男生沟通的主动性有关。
(3)年级对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体上2010级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最高,而2009级和2008级的学生的满意度基本持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可能与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增加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时常使用网络新技术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充满好奇有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慢慢适应了大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随着自己学习方法的不断完善和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对教师教学方式有了更高的期望值,从而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满意度产生了影响。
图14表明,在教学方式的整体满意度上,文科类专业的学生的平均得分理科专业的平均得分高。其中对教学提供的信息量、教学的协作性以及使用网络新技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满意度都是文科的学生高于理科的学生,但在教学参与性的满意度上,理科专业学生的满意度得分要高于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文科类专业教学时容易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相应会增加了学生协作学习的机会。但是这些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有高的组织能力,一旦有疏忽,很容易造成学生不能公平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从而影响到参与满意度的评判。而且文科专业的学生善于交流和表达,无论是在现实的课堂中还是在课下的网络上,都喜欢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喜欢使用网络新技术和同学或者老师进行交流,故出现教学方式中的沟通与交流的满意度要高于理科专业学生的情况。
四 讨论
1.上网时长中,花在网络新技术上的时间有大占比
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受到上网时长的影响,上网时长多的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时长更多,所使用的网络新技术种类也越多,表明以Web 2.0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正在成为学生使用网络的重要内容。长时间使用网络新技术,网络新技术中伴随的协作、成果分享、交流和对活动的高度参与等体验,也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可。
2.网络新技术与学习方式变化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在对大学生网络新技术使用情况的测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参与、协作、互动、共享等特性为认可;测查大学生当前学习方式的特性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协作性、学习的共享性和对学习的情感认知方面,如体现学习主动性的“主动下载和使用对学习有帮助的网页或文件”;体现学习协作性的“更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作业或作品创作”;体现学习共享性的“希望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或作品”;体现对学习的情感认知的“目前考试能够反应我的真实能力”等。以上两项测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了网络新技术的Web 2.0特性,可以认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到网络新技术的明显影响。
3.学生的需求与课堂教学的矛盾明显
大学生学习方式受网络新技术影响所表现的对参与、互动、协作、共享的习惯性,自然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这种需求。如果接受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大学生所熟悉的网络新技术环境有大出入,则会对教学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对学习动机和学习质量产生影响。
五 结论
研究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率高,依赖程度大;认同网络新技术的共享、参与、协作互动等典型特点,并在他们的学习方式表现出这些特性;受网络新技术特性的影响,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形式、信息量、评价标准存在低的满意度。在网络新技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程度上,文科学生高于理科学生、低年级学生高于高年级学生,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研究受周期的限制,只选取了某师范学院的部分大学生做研究样本,他们的学习方式受网络新技术的影响这一结果,只能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学习方式所发生的变化。网络新技术不断地向大学生的生活渗透,其Web 2.0特性对大学生学习方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实质上是对大学教育期望值的提升。网络所提供的社会教育的比重逐渐增多,网络新技术环境提供给大学生更适合学生特性发展的愉悦学习体现,这种学习体验也是大学教育质量改革的新课题,因此应当有对网络新技术对学习产生影响背后的深层次因素的更多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马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及其演进[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9
[2]钟启泉.关于学习方式的认识[J]云南教育,2003,(z2)
[3]尤殿龙,申利民,欧丽菊.弹性学习的内涵、框架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162―164
【大学生新学期学习计划书一】
对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大学是与以往学习经历完全不同的全新环境。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学习方式。过去的学习完全在老师和家长指导与监督下,而大学老师除了在课堂上见到外,你不去找老师,老师是不会主动找你的。有些老师甚至一学期下来,也不一定认识你。这种“师傅带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开放式教学与学习方式,对刚从高考中闯过来的学生来说,许多人不能很好的适应。
我的大一我要脚踏实地学好基础课程,特别是英语和计算机。在大规划下要做小计划,坚持每天记英语单词、练习口语,并从大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学下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修读双学位或辅修第二专业,并尽早做好资料准备。大一我有相对多的空余时间,我需要参加些活动还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大一,英语四级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必须通过努力,将它完成。
进入大二,我们就已经开始熟悉大学的方方面面了。朝夕相处一年的同学与老师,熟悉亲切的校园,大学已经成为生活的全部。这个时候的大二,最关键的不再是不适应,而是如何过得更好,更充实。大二,我开始了解我的专业,然后我就将会对自己的学习更加明确,我还会为我将来的求职作准备。我要尽可能多了解自己的专业,空余时间参加社会活动。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争取做的更好。
大三,我要加深专业课程的学习,我也要做好决定,考研还是就业,二者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两种选择,本身没有更好,只有更合适。从专业和职业发展考虑,应用型专业通常在就业上有更好的前途,而研究型专业更适合往高层次方面发展。另外还要考虑个人的职业需要和事业需求。
所以无论考研还是就业,要根据自己“利益化”的需要而做出合理的选择。所以我要考虑清楚。如果就业多打听就业信息、了解去大企业面试的技巧。吧自己抛向社会,面向社会。如果要考研,那么我将关注考试信息。尽可能的备战下一轮学习。
大四了,或许是宽松的一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参加招聘活动,也要积极得求职。还要好好的完成毕业论文。我还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能力,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不变的主题。这种能力不仅包括专业能力,还包括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要让用人单位选择自己,首先得表现出相关的能力,并为这种能力提供相关的证明。如应聘程序设计职位,应该提供相关的程序员证书等it业内认可的证书,并说明所做的程序设计,表明自己具备相关的经验。
【大学生新学期学习计划书二】
一、学习问题自我评价
每一个学习不良者并不一定真的了解自己的问题之所在,要想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对学习问题进行自我评价便尤其显得重要了。对学习问题可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1.时间安排问题
学习不良者应该反省下列几个问题:
(1)是否很少在学习前确定明确的目标,比如要在多少时间里完成多少内容。
(2)学习是否常常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
(3)是否常拖延时间以至于作业都无法按时完成。
(4)学习计划是否是从来都只能在开头的几天有效。
(5)一周学习时间是否不满10小时。
(6)是否把所有的时问都花在学习上了。
2.注意力问题
(1)注意力完全集中的状态是否只能保持10至15分钟。
(2)学习时,身旁是否常有小说、杂志等使我分心的东西。
(3)学习时是否常有想入非非的体验。
(4)是否常与人边聊天边学习。
3.学习兴趣问题
(1)是否一见书本头就发胀。
(2)是否只喜欢文科,而不喜欢理科。
(3)是否常需要强迫自己学习。
(4)是否从未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学习行为。
4.学习方法问题
(1)是否经常采用题海战来提高解题能力。
(2)是否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法。
(3)是否从未向学习好的同学讨教过学习方法。
(4)是否从不向老师请教问题。
(5)是否很少主动钻研课外辅助读物。
一般而言,回答上述问题,肯定的答案 (回答“是”)越多,学习的效率越低。每个有学习问题的学生都应从上述四类问题中列出自己主要毛病,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例如一个学生毛病是这样的:在时间安排上,他总喜欢把任务拖到第二夫去做;在注意力问题上,他总喜欢在寝室里边与人聊天边读书;在学习兴趣上,他对专业课不感兴趣,对旁系的某些课却很感兴趣;在学习方法上主要采用机械记忆法。这位学生的病一列出来,我们就能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了。
二、自我改进法
1.SQ3R法
罗宾生(Robinson)提出的SQ3R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好方法。SQ3R是由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几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缩写成的。
(1)概览(Survey):即概要性地阅读。当你要读一本书或一段文章时,你必须借助标题和副标题知道大概内容,还要抓住开头,结尾及段落问承上启下的句子。这样一来,你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有利于进一步学习。
(2)问题(Question):即在学习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等基本问题上,同时找一找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力。如果是学习课文,预习中的提问可增加你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要是研究一个课题时你能带着问题去读有关资料,就能更有的放矢。
(3)阅读(read):阅读的目的是要找到问题的答案,不必咬文嚼字,应注重对意思的理解。有些书应采用快速阅读,这有助于提高你的知识量,有些书则应采用精该法,反复琢磨其中的含义。
(4)背诵(recite):读了几段后,合上书想想究竟前面讲了些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做一些简单的读书摘要,从中找出关键的表达词语,采用精炼的语言把思想归纳成几点,这样做既有助于记忆、背诵或复述,又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且使思维更有逻辑性。这种尝试背诵的方法比单纯重复多遍的阅读方法效果更好。
(5)复习(review):在阅读了全部内容之后,回顾一遍是必要的。复习时,可参考笔记摘要,分清段落间每一层次的不同含义。复习的最主要作用是避免遗忘。一般来说,及时复习是最有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复习可逐渐减少,但经常性地复习有助于使学习效果更巩固,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即是此意。
2.自我塑造法
上面介绍的sQ3r法是一种学习方法,仅可解决因方法缺乏而引起的学习上的问题。对于因其他原因而引起的学习问题,则还需综合考虑运用其他方法,自我塑造法即是一种综合法。
(1)选择一个目标。经过对学习效率低的原因分析,你已经找出自己的症结所在,但对改变它你不可性急,而应该首先选择其中较为可行的一项进行重点突破。我们常观到某些学生在接受长辈一顿训斥后,立即制定一个宏大的学习计划,其实这种计划十有八九是执行不下去的。
我在学英语时,有一天忽然下决心要从阅读原版小说入手,结果我借了一世界名著《马丁.伊登》,并且向朋友宣布,我要花一个月时间啃下此书。结果呢,我连第一页都没能读完,因为里面的生词查不胜查。后来我选择了比较适中的学习目标,先从世界名著简写本入手,结果越读兴趣越浓,不再视英语为畏途了。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及脐带兼充植干细胞的功用在国外早已被应用于临床移植,并且已有异体配型成功移植成功的个案,而在国内是近几年才被国人所了解的。因此国家大力支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发展,由天津市血研所、天津市血液病医院着手研究。到前几年,使用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定向培养各种细胞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并未走出实验室,应用于临床治疗更是不可能,不能让普通老百姓享受到这种新技术带来的福音。因此国家投资创办了协和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为新生儿储存脐带血,当需要使用时提取造血干细胞,从而保存了这一生只有一次取得机会的宝贵资源,为治疗以前的一些不治之症提供了可能。
造血干细胞是人体的“祖宗”细胞,分化、分裂程度很低,细胞全能性高,因此可以分化成红细胞、白细胞等任何血液细胞,这就为治疗败血症等疾病提供了可能。同时干细胞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到目前已经可以完成人体组织器官克隆,可以治疗败血症,治疗下肢静脉脉管炎,甚至可以辅助治疗糖尿病等。
该公司是面向光大产妇及新生儿的,它为新生儿储存脐带血并收取一定费用,因此需要办理相应手续,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具体工作流程:先由外勤人员在特定综合性医院的妇产科及某些产院、妇幼保健院发放宣传册,并在病房进行宣传,使产妇进一步了解,待产妇决定留存脐带血后,由外勤人员与产妇签署《脐带血自体储存协议书》,并留下相关信息,由外勤人员将合同带回办公室。下面就是我的工作了,由我将合同整合、编号,登记在档案上,并且输机,之后将合同按编号、月份分类排好。在产妇生产进入手术室之前由产妇家属提醒接生医生留脐带血,由医生采集,在这之后由公司的工作人员将血拿到库里进行检测,由库里出一份细菌病毒内干细胞含量等项目的报告,检测合格血入库,在-197°液氮环境下低温贮存,由我和我的同事们电话通知储户取合同和报告以及缴费发票等,之后就由储户按年产纳保管费就完成了一个储户的储存脐带血的过程。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学习反馈;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从开设到发展,已经有些年头了,少部分学生能力的提高不是件困难的事,如何使大部分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氛围中,能够从中真正有效的提高其本身的能力,如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素养,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今年是市教科院提倡的“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活动年,“和谐高效”恰恰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本文根据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研究经验,对此课题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两类活动形态会贯彻始终:一是智力因素启动认知活动,二是非智力因素激发认知动力的作用。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即学习动机兴趣。
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个体产生行动的内在心理动力,是直接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力量。一个人的学习活动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制约:智力和动机。教师的任务就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给予内在的驱动和激励。
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各种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转变。只有这样,在调动了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深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能够愿意学,努力去学,如果对信息技术没有兴趣,根本就谈不上提高教学的质量了。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建立起“和谐高效”的课堂,对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有着不忽视的作用。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策略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把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教师才会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才会充满智慧地主动参与,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应积极创设学习的情境,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问和讨论。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其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普及性,是每一位心智正常的学生都能接受和掌握的,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信息技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如果不注意这种差异,将不利于学生信息技能的个性化发展,甚至难以组织有效的班级教学,更别提提高教学质量了。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兼顾原来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同学,避免他们因出现知识的重复学习而产生厌烦心理,又要兼顾几乎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避免他们因为教学进度过快而无法掌握。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这种差异,有效提高效率,具体做法是:
(1)将一个班级(假设为50人)均匀划分为10个小组,每小组一名正组长,一名副组长;在上机座次上,同小组相邻。分组依据可以根据教学组织意图灵活选择,基于自愿组合,学生间的沟通效率会更高些,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分组,有利于复式分层教学等等。
(2)组长与教师有优先的交互权,组长的职责是辅导本组同学,组长接受速度快,帮助同学又热心。组长的产生主要依据是学生完成作品的速度与质量,组长任用是动态的。
经过一个阶段的实验,分组教学强调学习互助,强调小组同学共同进步,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为给学生自主学习开辟阵地,教师要营造好学生学习的环境,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时间、空间和学习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
控制论、信息论的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控制过程。而反馈在教学上,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信息往返交流的过程。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态度、评价、愿望和要求,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和知识的深浅程度。要大面积提升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反馈的实施同样是很重要的一环,只有把反馈做好了,对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才能为后面的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事实基础。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游戏式学习模式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载体,本文针对这一学习模式提出的背景、主要优势以及实施要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式学习;分析研究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吸引力对教学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当对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优化,立足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活跃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与高效。笔者多年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在实践中进行了游戏式教学的探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游戏式学习模式提出背景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游戏式学习模式,是针对传统灌输教学模式的一次改进与优化。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也习惯于运用灌输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游戏式学习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探究,其主要着力点是将教学活动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与尝试的趣味游戏模式,将知识点与技能的传授蕴含在游戏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完成了相应知识点与技能的教学训练目标。
二、游戏式学习模式主要优势
运用游戏式学习模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最为显著的优势是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目标,学生对游戏活动较感兴趣,以这样的模式组织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改变了以往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讲的境地,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游戏模式一般都是以合作小组为载体组织实施,学生在这样的集体讨论合作中,既能够感受到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学习目标要求的理解,同步提升了协作学习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三、游戏式学习模式实施要点
笔者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运用游戏式学习模式组织教学,侧重于做好课前精心准备、课堂有序实施以及课后拓展延伸等三个重要环节。
1.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为了提高游戏式学习模式的效率,笔者在教学方案设计环节精心准备,潜心研究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分析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基础,从而对新授教学内容的难度具有客观全面的分析,以便于针对性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目标任务完成的流程设计中,教师不再进行直接的灌输与示范,而是借助于趣味游戏形式进行探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分析研究,依靠自己的能力自主进行游戏任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开展巡视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游戏活动,达到掌握知识与训练技能的目标。
2.课堂精心开展流程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笔者按照“揭示游戏任务—分组开展探究—点评完善提高”的流程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游戏目标任务,进行必要的指点,接下来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游戏活动,在完成之后进行交流,教师最后开展点评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效果。以word编辑内容教学为例,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了趣味小游戏活动,将文字改动、复制移动、查找替换等操作转变为“分小组快速扫雷”小游戏活动,要求学生对电脑中同一word文档进行“改动扫雷”、“移动搬雷”、“替换排雷”游戏活动,并分小组进行竞赛活动。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研究如何进行修改、移动、替换,还要分析如何采取便捷的方式进行操作,提高运用效率。在查找替换功能没有教学之前,学生都是人工查找需要替换的内容,逐一进行修正。经过教师的指点之后,学生运用工具栏中的“编辑-替换”操作进行批量修改,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对这一操作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掌握效果非常明显。再比如教学上网下载内容时,笔者将教学活动浓缩为一个趣味游戏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指点的基础上,分小组查找、下载有关我国航空航天方面的知识,并排版制作一期电子小报。这样的游戏活动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对学生思维束缚较少,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网络资料的查找、下载与保存,并运用word排版、图文混排等所学知识技能,集聚大家的智慧开展电子小报的设计与创作工作。整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已经成功地蕴含在这一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如何便捷地开展网上搜索、下载图片与文字、编辑排版图文内容等等。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能够发现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技能不足,同时相互帮助、协作开展游戏也可以体现学生之间的互,整个游戏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掌握的效果也明显提高。教师在学生完成相关操作之后进行成效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掌握的效果。
3.课后精心组织兴趣活动。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我们学习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也应当体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尤其是要发挥好课外拓展游戏活动的作用,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同时也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笔者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提出游戏目标任务,体现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同时巩固教学内容。如教学了幻灯片设计制作内容之后,笔者在课后指导学生以自己的成长历程为主线,搜集图像、影像资料素材,设计文字内容,加入音乐,以“不一样的我”为主体设计专题幻灯片,这样的游戏活动能够巩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的魅力,并学以致用提高信息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