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继续教育学习计划范文

继续教育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继续教育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继续教育学习计划

第1篇:继续教育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继续教育教学;应用

1引言

信息化技术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所以,信息化技术改革势将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其中,教育领域更是一大关键,讲信息技术引入到继续教育教学中就是教育与信息化技术的一大尝试,而事实表明,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继续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具有很大的可实施性。

2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在教育信息化教育这一历程中,我国相关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理论知识,还在实践环节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对于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想法。特别是在20世纪末,在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教育信息技术化提供了有利环境。另外,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可圈可点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对资源进行开发、结合、应用,实现了资源的共享。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把关更为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信息化的质量,同时建立了一套标准系统体系,为信息化技术在继续教育教学中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3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内容

3.1教学资源信息的整合

在继续教育教学中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十分看重,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教学资源信息进行整合,一方面意在引起教师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学习平台。讲各种学科中的优秀教学视频、音频、资料等信息进行整合,并建立资源库,最大程度的进行即时更新,为相关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2将数据库和动态网页作为课程教学载体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效率低、难度系数高、速度慢、复杂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为实际教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将课程内容信息化,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处理、保存、更新数据等,同时,结合其他的多媒体技术,将数据库和动态网页作为课程教学的载体,进一步实现了教学信息化。

4信息技术应用于继续教育教学的特点

4.1功能丰富

在继续教育教学中要求其所包含的信息丰富多样,便于实际教学,将信息化技术引进继续教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将子系统与模块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一体化,而且还引入了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为师生管理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实现了系统信息的共享,多样的功能为继续教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4.2学习虚拟化

传统教学中的学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控制,时间与空间是主要因素,但是信息技术的引进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处于一个虚拟的学习空间,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日常学习。常见的形式是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室、网络学习小组等,让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学习,不仅为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还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1]。

4.3管理自动化

教学管理在实际教学中十分重要,并且由于信息量巨大,在操作上难免会有所困难,将信息技术引进到继续教育中又为教学管理提供了方便。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学生学籍、档案、成绩等进行整合,实现了信息的统一化,而且,借助信息技术又将这些复杂的、多样的信息转化为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为教育管理者降低了工作难度。每位用户都可以进入系统,了解相关信息,比如:学籍管理、教学管理、考试管理、信息等,而管理者只需要通过一些信息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4.4教学人文关怀更胜

传统教学模式在“人文关怀”这一教育理念中严重缺失,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主观性。但是信息技术的引用,很明显克服了这一点,通过信息技术处理,对学生认知水平作出评价,并针对学生学习水平设计了一系列的相关教学资源,最大化的实现了“因材施教”。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与兴趣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时间、内容等。

5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继续教育教学的意义分析

5.1保证受教育者学习效率,为其提供便利

信息化技术讲教学内容转变为灵活的信息,实现了教学虚拟化,只要是想要接受此种教育社会人士只要利用网络、手机等信息化技术与实体都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不需要特地的抽出一些时间学习。另外,通过信息技术在很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也能够依照自己的行业、兴趣等结交更多有志之士,相互学习互补,对于教育接受者而言,存在很大的利益。

5.2扩大了学习途径、形式

信息化技术下,继续教育教学的呈现形式更丰富,扩大了学习途径与形式。常见教学资源一般有文字教材、辅导教材、音频、视频、直播课堂、微课、学习论坛等,这些都是不同的学习形式与路径,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空间,为继续教育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员之间的学习、互动也为情景探究自主学习模式提供了条件。

6继续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策略

继续教育信息化是时代需求,也是发展需求,其发展离不开诗意的栖居战略支持,优秀的团队合作,创新的思想、严格的管理等,基于此,对继续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实际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几点策略。

6.1加强队伍建设

无论是在那个行业优秀的操作队伍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继续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首要的一点就是加强队伍建设,对信息化流程、细节、内容、重点都有很好地把握,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提高继续教学教学的质量。在此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能够独立、熟练的使用互联网、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及其实体,另外,还要能够对系统的构建、完善等有所了解与贡献,除了一些硬件技术要求,还有软件技术方面的要求。另外,除了技术水平的提高意以外,还有相关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作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必须能够严格要求自我,遵守公司相关规定,自觉做好本职工作。

6.2建立优秀教师资源库

在继续教育教学中优秀的教师资源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实际学习效率,所以,在其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优秀的教师资源库,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学习资源。优秀的教师是实际教学的骨干,也是继续教育教学的中心力量,建立优秀的教师资源库不仅有利于学习团体、培训组织等的构建,还有利于教育资源质量的提升、受教育者学习效率的提高,在继续教育教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

6.3加强管理体系的构建

继续教育教学信息化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发展过程,严密的管理体系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此的管理主要是指对于相关人员的管理,建立一套完整、严密的管理体系一是需要对管理理念进行更新与完善,以信息化技术为准,有组织、有科学性的对管理理念进行适当更新与完善,保证信息化技在继续教育教学中的良好发展;二是需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依据实际事实建立一套符合实际发展的实施准则,严格按照此管理体系进行。

6.4对信息化技术内容进行创新、完善、推广

为了更大化的促进继续教育教学的发展,奠定其坚实地位,就必须能够依据时展的需求对信息技术内容进行创新、完善与推广。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继续教育教学内容已经在逐步趋向技术标准,但是在学习资源、教学资源等方面还稍有欠缺,另外,在实际的推广应用中,也缺乏一定的实际培训、技术标准等,尚未得到理想的推广效果,所以,除了理论的完善与创新,还要对实践提出高标准要求。

7结语

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继续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的教育活动,对于教育普及率、教育水平、社会财富积累等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继续教育教学中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一大进步,也是社会生产的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涂郑禹,柳琦,李磊,李文彬.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化工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天津电大学报,2014,(04):35-39.

第2篇:继续教育学习计划范文

继续医学教育是指卫生专业人员继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的一种教育形式,可有效补充卫生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获取最新的理念,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而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中,能够进一步促进其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卫生专业人员更方便获取相关知识,从而实现高效的学习过程。

1信息化技术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中的优势

1.1实用性

要想实现有效监督管理及检查,相应的数据信息必不可少。而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创建中,数据信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管理系统能够让相关数据信息汇集到一起,同时运用这些数据信息,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有关项目管理工作,这样上级管理部门在实际开展继续医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获取相关工作的具体实行状况。

1.2灵活性

现实工作中,大部分医务从业人员十分繁忙,工作时间较为分散,很难抽出时间去学习相关医学知识,而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继续医学教育恰好可以使这种情况得到良好解决。因为其具有不受时间、空间和人数等方面约束的优势,并且能够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形式中,医务人员能够合理安排自身时间,完成学习过程。例如可以利用MBOX医学宝实现线上学习、集体学习或是移动学习等,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另外,基于信息化的继续医学教育中,如远程教育形式,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自行学习,也能够利用电子邮件以及微信交流等形式得到教师的针对性指导,空间与时间不再成为教师和学院之间的障碍。同时教师能够根据学员的具体需要灵活调节学习方法和教学计划,从而实现更加高效的教学过程。除此之外,学员的学习空间也较为独立,能够充分将自身闲散时间利用起来,在不同时间完成学习过程,同时选取的课程不再受限于自身专业,可以覆盖更广的学科范围,获取相应的学分,并且费用较低,有效规避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

2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2.1利用数据库技术规范管理资源

结合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特征,可以建立相应的卫生信息平台,依据远程教育的相关规范,并根据卫生行业的具体特征,对相关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创建完善的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库。同时可以研发基于B/S结构的信息管理系统,统一并规范管理相关教育资源,从而给卫生专业人员的学习提供一定方便。

2.2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多样式教学过程

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中,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使继续医学教育的覆盖范围更加宽广。当前被普遍应用的继续医学教育形式重点包含如下几种:第一,利用互联网自行学习。卫生专业人员可以利用相关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查询到自身所需知识,开始学习过程。第二,利用远程教育形式进行学习。教师通过麦克风、摄像机等设备进行现场授课的录制,学员利用网络,运用相应平台的课程功能即可同步听讲教师的授课过程。第三,通过实际案例教学。继续医学教育学校可以开发相应的存储和传输系统,在其中加入实际案例,这样学员可以借助于平台看到患者的真实影像资料,并与在线授课教师讨论相关医学问题。第四,利用微信实现教学。继续医学教育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将相关的医学知识到公众号中,这样也给学员的学习提供了一定便利。

2.3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生动、具体

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充分运用图像、通信以及视频技术,将一些新型医疗设施的操作过程、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录制成影像资料,使其以更加生动、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让学员对相关医学概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第3篇:继续教育学习计划范文

人类总结改造自然过程的认识和经验形成了知识,通过消化吸收这些认识和经验为我所用,形成了技能[1]。教学的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与技能不等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具有立足现实的技能,形成对自然过程的正确认识,不断去实践这种认识,并转化为技能。因此,教学过程的完成并不一定达到教学的目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实践、分析、判断、推理、灵活运用,形成自己的技能,才能立足于现实,达到教学的目的。

新课标指明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目的是使学生体验算法思想,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作用,明确算法和程序设计学科在实际应用中所处的地位[2];通过学习让学生  能从简单问题入手,设计相应的算法,同时使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实现程序设计,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所应用的思想方法及对工程思想的挖掘。在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本文不再将抽象的算法和枯燥无味的程序代码作为讲解重点,取而代之的是问题求解思路,从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算法只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算法思维训练,在程序框架设计的过程中锻炼逻辑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计算机的约束和实现机制的同时提高创新、开发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算法与程序设计现行教学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3-4]。

1)教师往往把基本语法、变量定义、程序的控制、函数应用作为讲解重点,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主要用来强调这些细节的应用,然而这些内容比较抽象,难以通过通俗的手法或例子让学生真正去理解与吸收,在枯燥的讲解中没能达到教学目的,更是让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难以让学生从系统的思想贯通算法的思维,理解程序设计的真正用途。

2)过多的课时进行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基础理论的讲解与上机操作分开进行,在强硬灌输的课堂上,学生学得似懂非懂,云里雾里,当再去上机操作的时候也不知道基础理论讲解的是什么或上机操作有什么作用,只是跟随教师的指令去点击鼠标或敲击键盘。

3)评价手段单一。算法与程序设计学习成绩的评价只是在学时结束时,教师针对课堂讲授知识点,按照考纲考点编制试卷进行笔试,或者在计算机上形成题库让学生上机作答,最终以学生所答试题的得分为考评依据。这种考核方法很难对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做出评价,并与课标的设计目的脱轨。

2 基于信息技术教学模型的设计

教学模型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提供了多种高效的教学手段[5-7]。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教学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提高学生系统性思维,培养以计算机及编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多种信息化技术提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一门课程的首要条件是对其感兴趣[8]。就像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里用“hello world”例子将学生引入程序设计,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接触到计算机及移动终端,像智能手机、iPad上各式各样游戏软件、应用软件五花八门,“hello world”这样的例子对他们已经产生不了吸引力。为结合课程的讲解,本文教学模式将以现实场景为基础,结合物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编程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现一个程序设计的现实场景,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课程开始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和姓名唯一匹配的身份标识卡,当学生带着这张卡进入教室时,RFID读卡终端将该学生信息读入计算机,将学生信息及进入教室的时间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并通过多媒体系统显示在大屏幕上。当上课时间到了,大屏幕上会显示课堂应到人数、实到人数。

提出及分析问题 问题的提出紧跟刚上课时场景,针对这套系统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记录总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标识卡是怎么与学生姓名唯一关联的?当人经过教室门口时并没有与任何东西接触,计算机为何能知道?计算机是怎么知道人进入教室的具体时间的?在上课时间到了后,计算机是如何知道缺课人数的?

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问题的分析与基础知识的讲解:当学生带着标识卡进入教室后,标识卡进入终端的识别范围,通过无线射频信号[9-10],终端读取了具有唯一ID号的标识卡;在计算机的数据库中把标识卡的ID号与学生姓名进行关联,当学生持卡进入教室后,计算机读取系统时间,并进行人数统计,在上课时间将最终统计结果与缺课人数显示在屏幕上。整个教学案例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

算法设计与程序编写 根据问题分析及系统框架结构,将整个系统分成三部分:以计算机为中心,RFID和计算机连接部分、数据库服务器和计算机连接部分、投影仪和计算机连接部分。按照框架硬件的三部分,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完成计算机对RFID终端程序的调用、数据库数据结构的建立、计算机对数据库的访问及数据统计结果的显示,在各组完成自己的内容后,两组交换内容,直到三个组完成全部程序的编写。RFID程序的编写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作为本课堂的教学内容。该部分内容设计为对已有RFID程序的调用,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自己编写这部分内容。

各组任务明确之后,针对所需内容讲解基本知识,包括变量的定义、函数的编写、数据库的访问、课程安排上不占用过多课时,尽量多地让学生知道在程序编写的过程中用到什么、查什么、学什么,有目的地去学知识点。这样将往常课堂上“要我学”的模式变成“我要学”的模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会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单纯教授学生某个知识点。

程序的检验与课堂展现 所有组别的学生完成三大部分的编程后,对程序进行调试,当程序编译不通过时,要针对编译出错的地方进行分析。如是架构问题,如模型图反过来理清问题,清楚计算机要执行的功能,进行架构调整;如是算法与语句问题,利用程序平台有效的纠错手段进行程序纠错。此模块可提高学生对整个系统框架体系的把握,从全局着手分析编程问题,在修正过程中熟悉编译环境,提高学 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译通过后,对程序进行封装,并完成程序的安装。分组完成课堂展现,将所有硬件设备连接完成,让各组别的学生拿着自己的标识卡进入RFID终端识别范围,看看自己所设计程序的最终效果,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进一步提高对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

课程的综合考评 该模型中从算法的有效性、程序的可读性、学生思维的扩展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对简洁高效的算法设计要多加分,对可读性强的程序要多加分。另外,对在课堂设计内容要求之外,自己丰富程序功能的学生要多加分。比如在该案例系统中,学生信息有的只是以文字内容来显示,有的学生加入了学生照片的显示,丰富了程序的内容,增强了教学案例的趣味性。

3结论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模型,以当前流行的物联网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单调、评价模式单一的弊端,丰富了教学的现场内容,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效果做出综合客观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系统性思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曙光,李新生.基于“知识+技能”的高职教学模式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3(5):29-31.

[2]高淑印.基础教育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内容标准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33-36.

[3]胡志洪.《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的有效教学[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21-23.

[4]赵楠楠.在多维一体教学模式下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9):225.  

[5]徐前.论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172-173.

[6]李军民,傅云凤.信息化技术与教学过程无缝融合的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6):648-650,662.

[7]袁晓斌.继续教育教学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316-317.

第4篇:继续教育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优势;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学习方式;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40-06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持续发展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更是十分突出。表现在学校教学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建设,到校园网的普及、精品课网站的大量涌现、数字化校园的构建、网络公开课的流行,再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特别在职业教育方面,资源库、资源云、虚拟仿真工厂等信息化资源的出现与应用,不仅拓展了教育资源、革新了教育手段、推动了教育方法和模式的改革,更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动力。随着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层次变革,智慧校园、公开课、微课、慕课、三通两平台、颠倒教室、电子书包、byod、移动学习、教育云、微信学习公众平台等关键词已然成为当今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流行语。据美国最新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3基础教育版)》,翻转课堂、大规模开放课程、移动设备应用程序、平板电脑应用、基于游戏的学习、物联网、学习分析、三维打印、柔性显示器、下一代电池、可穿戴技术等最新信息技术将在 5年内广泛进入并影响教育领域,成为教学、学习和创造性探究的主流应用。由此可以预见,技术的革新将改变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等问题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时代要求以及信息化教学的优势阐述信息化教学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助推作用。

研究背景

我国以不足世界总量2%的公共教育支出承担着在占世界人口总量21%的人群中实施职业教育的艰巨任务,这无疑是“穷国办大职教”。在实训基地装备相对不足、东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差异较大、缺乏与企业生产零对接现实条件、教师培训交流成本过高、教学资源浪费、企业人才需求标准提高等问题存在的情况下,融合现代技术的信息化教学对职业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首先,在政策方面,2005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使职业教育信息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2年3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造传统教育教学,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巩固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同时,还提出“要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实习实训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建成支撑学生、教师和员工自主学习和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从而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结合,有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2012年5月,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特别指出:要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要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每年如期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促进大多数职业院校对信息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并将构建网络课程、搭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汇集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名课音像、专业群落网站等作为发展信息化教学的重点工作。

研究意义

信息化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移动、开放、参与。就学习者而言,据外媒称,年轻一代的职业者急需掌握全球化经济时代的三种新技能:学会处理海量信息;进行全球交流;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自我导向学习。而数字媒介素养也将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关键技能,并积极开展应

用新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创新性实践探索。

无论从时代背景、政策指导还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以上信息无一不证明了信息化教学正在大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更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走道路。因此,提倡信息化教学,开展信息化教学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其优势的研究显得意义非凡。

相关概念界定

(一)信息化教学的定义

“信息化教学”在国内说法较多,目前较有影响的说法主要有:祝智庭先生提到,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技术支持只是信息化教学的表面特征,更深层次上,还应关注到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和现代教学方法。李莉在《信息化教学案例之评析》中提到,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为显著特征的一种教学形态,而非“技术决定论”。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创造“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适应信息社会的生存为本”的教育教学条件和环境,优化教学效果,使学习者的学习更有价值。

(二)可持续发展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发展作为观念,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也可以作为一种战略,即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可作为一个过程,甚至一个结果。它是一种有限制的发展,要求对世界实施“可控的干预”。可持续发展首先肯定发展是第一位的,内涵中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奠定了作为培养人之活动的教育的地位。它的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这一表述被公认为是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界定,是指导21世纪社会发展的神圣宣言和行动纲领。1994年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也指出: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国21世纪议程》更明确指出:“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职业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如何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自身如何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原则进行改革(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宏观层次,即整个教育、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中观层次,即某类、某种形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微观层面,即某所学校、某个专业、某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属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范畴,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是构成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中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职业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个突破点。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会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转变,而且会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除此之外,开展信息化教学有助于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信息化教学有利于重构师生角色,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化教学优化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发展信息化教学为推手,可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因此,分析清楚如何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充分、科学、合理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是推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过程。

信息化教学及其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优势

(一)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强调不受教学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对象等人为因素限制,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课堂及业余时间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而信息化教学的开放性正满

足了职业教育的这一需求。

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首先,信息化教学在学习内容上突破了教科书、单纯文本知识、传统固化的课件、投影的局限。教学者和学习者可以很方便地利用搜索引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获得课堂内外、企业内外、行业内外的相关资源,可以利用相关资源库、资源云中的文本、视频、音频、动画、仿真模拟等多种资源进行对比学习,并与资源进行良好的交互。其次,打破了师资资源的局限性。由于不同教师自身知识技能水平、技术偏好、审美习惯、教学风格、所处环境的差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资源的占有和选择不一样,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受教师自身影响很大。而信息化教学将教师的上课资源变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学生不只是在课堂中接受被教师“先加工”了的资源,而是成为自身“无限扩展”的“用户”。再次,汇集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形成教学共同体的人力资源库。学习者不但可以和教师、同学互动,还可以利用交互平台与行业企业的专家、一线技术员、工程师进行交流互动,直接获得问题答案和实际工作经验。这点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要,是校企深层合作的体现,也是未来职教课堂的发展趋势。

开放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信息化教学将使学习者从单一封闭的班级授课制、集体授课模式中走出来,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教室、黑板、粉笔、实验室有限仪器的限制,打破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教师上传的网络课件、微视频等在宿舍、家中随时随地学习,做到了时间空间化;打破学生排排坐、教师一言堂的形式。教师可以携带自己的设备到课堂中借助无线网络与学生在线交互,实施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光明正大地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进行信息搜索、有效学习,可以形成亲密互助的学习小组,可以利用3d打印机实现学习任务。据调查,上海等发达城市的部分中小学已经将3d打印技术引入课堂,如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的3d打印课程,学生利用三维软件设计创意产品的外观,并利用3d注塑机制作成品。而在大力提倡“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职业教育中,3d打印技术将拥有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例如在桥梁设计专业,可根据教师要求设计并制作不同的桥梁;在电子技术领域,可以制作替代部件、模型夹具、设备外壳等;在化学领域,可以制作3d立体分子模型;在机电工程领域,可以制作出齿轮、连杆等部件,还可根据设计快速制作出原型;在烹饪领域,可以制作出菜品展示模型、人造食品;在生物、医学领域,可以打印出分子、病毒、器官、人工关节等模型;在数学领域,可以解决几何曲面问题、城市布局设计等;在动画设计领域,可以打印出人物、动画角色的3d模型等。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经过现场或在线与课堂内外的实践专家进行讨论、提问,先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图纸,再利用3d打印技术将图纸转化为实物,最后用实物是否符合生产生活实际对理论进行再验证和再学习。

(二)参与式的学习方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多元化,改变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

一方面,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做好教学设计,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综合性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利用开放式的信息化资源变传统课堂为参与式课堂,承担一定的情境角色,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从以往“权威”的讲授者成为与大家分享经验的引导者和全程参与者。

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平等交流的机会,不再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具有平等的话语权,可以与教师单独交流,实施个性化学习;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各抒己见,发表各种观点,与外界发生思想的交流碰撞,再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协作式学习;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与信息化资源库中汇集的行业企业专家直接进行在线交流,将理论与实践对接起来,形成以教师主导、教学共同体辅助、学生主体共同建构的参与式教学,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育者甚至是企业专家,每一个人都在教学活动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共同达成学习成果。

(三)个性化的教学过程

第一,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同样的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潜能。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运用不同的信息化资源在教师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创造力,充分开展合作学习,还可通过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方式,如图片、视频、动画等

行学习并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第二,利用信息化资源平台,学生可以和教师、专家等教学共同体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点对点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采用点对点订制式的教学服务,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资源的利用率

第三,学生的能力有大小,接受知识和技能的时间有差别,学生可以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视频等信息化资源反复练习相同的内容,直到学会为止。

第四,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观看视频进行学习,而在课堂上与师生讨论、合作完成具体的任务,辩论自己的观点,开展“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

(四)过程化的监控与评价

利用智能手机、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线测试题、相关的静态和动态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再培训,可以在线打分,在线与学生进行评价交流以及时改变教学策略;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管理有效地进行学习过程管理、监控和评价,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学生在什么时段利用了资源,在某项学习资源上停留的时间、停留的人数以及对资源的评价,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资源的有效性和被利用率,再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核实对资源的学习情况;教师还可利用信息化平台设计个性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工作能力、考勤、工作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并就评价结果与学生及时沟通。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在线测试和自我能力评价,做到了解自己、心中有数,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五)虚拟仿真化的实训实习

工学结合的现代职教理念强调学生在学校要能学习到企业需要的实践技能,而像诸如化工生产、机械维修类专业领域,由于企业规模大、工艺高危险、技术保密、生产不可再现、操作不可重复等原因,无法使学生学到与生产现场一致的知识,无法重复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而虚拟仿真工厂利用其高度的仿真性和综合性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如,ots仿真操作培训系统的应用,学生可以利用3d技术像玩游戏一样身临其境地体验生产现场,对设备进行组装拆卸;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学会对工艺的操作与参数的控制;可以组合模拟事故现场,训练其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可以单独训练某个项目,也可以组成工作小组在线合作完成整个工段的工作任务,真正实现了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零对接”,这是传统教学不可能实现的。

据调研,很多企业在同类生产项目和装置上存在竞争,技术保密性强,安全管理要求高,本地企业不愿意接受他厂人员培训,企业不得不大量派员工到能接收的外地企业进行培养,造成企业培养成本奇高。职业学校利用中高端的虚拟化仿真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完成对新老员工的岗前培训和再培训,大大节约了企业培训的费用。同时,虚拟仿真系统的可重复操作性,可以增强员工技能的熟练程度,减少事故和错误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另外,对于一些抽象的、无法观看到的学习内容,如医药学中人体的经络状况,药物进入人体内部后对各部分的影响等,可以通过动画仿真模拟的方式,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本质,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六)微时代的移动学习

微学习是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任何时间、地点的学习。内容以实用短小的模块实现,提高学习的时效性。学生可以在实训车间利用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随时点开教师关于某部分设备操作的微视频讲解,可以在企业随时点开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可以随时与教师交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时代的移动学习必将成为主流的非正式学习方式,也将成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教学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我们虽然无法预计哪一种信息化技术将会在不远的将来盛行,但我们可以判断,技术一定会向着更加灵活、便携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也将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贴近职业教育本质,越来越体现技术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也会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推动作用。

(一)开展信息化教学有助于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而信息化教学是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手段。积极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

型人才。

信息化教学以其显著的特征与优势成为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正催化剂,体现在:(1)方便、快捷、交互式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理念和交流方式,从而带动教学活动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使人们从被动地接受固化单一的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自我建构内化为技能或经验。(2)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共享的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将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互动、移动、泛在式的学习,学习变成了多元化开放式的活动,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学生变成了合作者,学生变得乐于研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3)微课、微信公众平台等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4)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实训教学的改革。将虚拟与生产实际协同交互,超越了普通实训的效率,缩短了技能训练的时间,避免了实训中的安全事故,实现了多人协同合作和个人独立操作的实训方式。(5)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需要教师及时更新理念、不断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技术手段,研究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合作服务意识。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6)信息化教学利用其强大的功能性和过程的可监控性有效推动了过程考核和过程评价的改革,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个性化考核标准,借助信息化平台和虚拟仿真软件,实现理论题库随机考、实训全程跟踪考、自我测试随时考、互动交流及时评,并将虚拟仿真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衔接,作为技能评价的一部分,不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评价,还能承担企业的员工考核培训任务,帮助企业缩短员工考核鉴定的成本和时间。

(二)信息化教学有利于重构师生角色,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针对以上政策指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提出,但是由于生产设备昂贵、生产规模大、生产程序复杂以及传统一体化教室的局限,“工学结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

而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化,翻转课堂、分散合作互动式的扁平化学习、即时性学习、游戏化学习等重视合作、参与、共享的学习方式的出现,有利于深化“工学结合”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

课堂外,教师不再是重复的备课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完成作业者。教师要依据社会需求、学生发展需求重新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生产实际、要与实践专家共同设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设计综合性任务;学生要学会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形式主动学习和提出问题。

课堂中,学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者和被灌输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孤独的权威人物。利用信息技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外界专家之间共同参与学习任务,在知识、技术、情感上互补,相互讨论、协作,拥有民主平等的话语权,在不同侧重点的任务角色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理念和方式变了,培养的能力侧重点自然也会改变。信息化教学从以人为本、共同参与、全面发展的角度搭建行业企业、学校、学生之间的桥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训中,信息化教学大大推进了工学结合模式的切实深入。在虚拟仿真的学习环境中,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将得到最大化的结合,虚拟软件和真实生产场景最大化协同交互。教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企业生产活动和学生无法进入的生产场景都可用技术展现,学生使用鼠标就可以实现全方位的三维互动,实现与真实工作环境一致的操作场景,为培养学生和企业培养员工构建了超越现实实训效率的环境。

(三)信息化教学优化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更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相互促进。除了用技术单纯改变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以外,更要从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习实训、校企合作、教改科研等各方面,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保留传统有效教学过程的同时,结合学生特色、人才需求、教学内容特征,运用信息技术逐步优化、改变与学习者发展不相适宜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职业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生产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跨时空地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改变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学习习惯和方式;改变教学者传统的教育观念;促进人的综合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四)以发展信息化教学为推手,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一方面,信息化教学要求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全过程,要基于实际工作环境和过程设计并实施教学,要以开放式的平台共享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教师和实践专家之间需要技术融通、互通有无;学生和实践专家要能够有效沟通;生产设备与实习实训设备有机结合;企业培训和学生培养相互联系。这些要求都从不同的角度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反之,只有当教学、技术、研究合作到一定深度时,才能发挥出合力作用,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优质资源建设上,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资源建设与服务,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企业等机构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发挥出来,积极鼓励企业加大力量投入,通过适当的机制和政策引导,形成企业搭平台、政府和学校买服务的有效运行机制,从而深层次推动校企合作。

结语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但是,国内各地区职业院校中的信息化教学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支持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信息化技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强;信息化深度服务、优化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还远远不够。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要鼓励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研究,更新教育理念,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的革命性影响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习革命,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焦建利.细数教育信息化的10大关键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6-7.

[2]魏文琦.中山教育新气象: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j].广东教育,2014(1):10-11.

[3]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0-23.

[4]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带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专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eb/ol].[2013-03-01].http://docin.com/p-374036273.html.

[5]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9.

[6]李莉.信息化教学案例之评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7]李青,王青.3d打印:一种新兴的学习技术[j].远程教育,2013(4):29-30.

[8]吴家礼,许芳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2):26-28.

第5篇:继续教育学习计划范文

继续教育之所以具有引进这种超市化模式的必要性,是由继续教育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对象的普遍性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学校的正规教育,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从其服务对象的年龄阶段来看,成人阶段占据了绝大部分,并且不分其性别、年龄、民族、学历、职业、经历、居住区的差异。由于继续教育学员的年龄特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立自主性,他们需要能自由选择所需的专业课程。

(二)教育目标的多元性继续教育学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渴望自身全面发展,这决定了他们具有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因此,继续教育培养目标必须多样化,才能满足受教育者多方面的需要。

(三)教育领域的社会性继续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独立子体系,其教育服务就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的发展促使步入社会的工作者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他们需要继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各方面才能,因此继续教育服务应满足这些成员的要求。由于学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部门,所以学员自身所在的部门如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等,都可以作为继续教育的依托。并且继续教育也可以借助大众教育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图书馆等作为自己的教育阵地。

(四)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继续教育学员学习的目的是更新和补充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习内容往往与所从事的工作和肩负的社会职责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其教育内容充分体现了新知识和新技能等特点,并且课程开设也紧跟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有各种职业课程、自我发展课程、文化陶冶课程和生活调适课程等等。因此,课程超市在继续教育中开展是非常有价值的。

(五)教育时间的灵活性在学习时间上,继续教育学员只能业余学习以及进行短期学习,而不能像普通高校学生那样全身心、长时间地接受教育。所以,继续教育必须灵活安排教育时间,才能满足各类受教育学员的需要。

二、继续教育课程超市的构建策略

继续教育课程超市学习内容的设计应该比学校传统模式更具吸引力,更能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课程超市应真正为学习者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学会独立判断、自主选择。继续教育课程超市的构建应以自主、灵活、开放的终身学习为原则,使学习者乐于学习。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构建继续教育课程超市。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应对其进行优化和整合,注重课程间的衔接,使其发挥重要作用。继续教育课程超市主要包含专业课程超市与公共基础选修课程超市。专业课程超市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适应性原则,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二是完整性原则,专业体系课程框架要完整;三是多方性原则,学生完成专业课程所获学分后,可以在自己选定的学校或到其他学校的“学分银行”兑换,获得毕业;四是特色性原则,设计本专业特色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五是与时俱进原则,专业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公共基础选修课程超市在设计时应符合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基础性原则,课程的教学难度和教材质量要符合相应学历层次的基础性要求;二是多样性原则,即基础选修课要注重学员的兴趣及社会实际,以及学员提高职业素养和应变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三是层次性原则,即将同一教育层次的公共基础选修课归于同一模块;四是资源整合原则,即将选入超市的课程进行资源整合,保证课程的精干与质量。

(二)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使用统一的文字教材以及教师在讲台上“黑板加粉笔”说,学生在座位上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在继续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运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计多媒体教材的系统功能。由于继续教育对象大多是成人,他们在课堂上可能更想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些导入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制作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情景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克服传统教学中学习知识点的抽象感。同时,在继续教育中,通过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三)实施“学分银行”管理模式“学分银行”是构建继续教育立交桥的基石,是实现课程在其他各高校承接、互让、互通及转换的重要枢纽。“学分银行”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零存整取,二是通兑。进行通兑的好处是学生可以从不同学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最大限度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在继续教育中构建“学分银行”,可采用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形式。该系统的构建应包括用户管理、学分管理、学分统计等全面的解决方案。继续教育应积极与其他教育之间相互沟通和配合,从而有效地解决“学分银行”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选课制、学分互让、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学分银行”的管理,可以促进各类教育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四)建立和完善课程导师制度导师制起源于1376年,牛津大学在导师制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牛津大学,刚开学时,学院给学生指定一名导师,导师会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导师每个星期和学生见一次面,实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个别辅导。在见面过程中,导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指定学生听哪些课程和讲座,且导师会与学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种导师制度能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能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这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也让学生学到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继续教育课程超市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建立导师制,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导师的“人”的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教学过程等,必须有导师和学生的参与。继续教育课程超市实行导师制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入学后,导师能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进程、学习方法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给予指导。完善导师制有助于学生减少选课的盲目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加强教学队伍建设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组织形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发挥教师在教与学中的桥梁角色,首先,教师必须善于与学生沟通,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教师要经常深入学习小组,与学生一起交流,帮学生解答疑难。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继续教育教学中,教师被定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与传统教育相比,继续教育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高度的组织能力和随时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能力。总之,教师通过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并对学生加以关心,有利于学生在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并身心愉悦地完成学业。

第6篇:继续教育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考核评估;科室建设

1医院现状

医院建于1958年,是一所以神经病学、老年医学的临床与研究为特色的三级甲等市级综合医院。目前临床科室34个,医技科室14个,全院继续医学教育对象2135人(其中医师639人、医技人员364人、研究人员40人、护士1088人、其他4人),具有高级职称404人、中级职称550人、初级职称1181人。2011年-2015年医院共承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31项,培训学员19456人次;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62项,培训学员3542人次;•85•区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27项,培训学员49153人次;其中国家级实践技能型项目50项,培训学员1063人次,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执行率为100%;卫生技术人员获取继续教育学分达标率96%以上;继续教育活动专业覆盖率100%。

2管、评、建“三挂构”内涵

2.1“树型”管理结构与流程化管理体系

医院教育委员会、教育处继续教育办事机构、科室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构成“树型”三级管理体系。院领导、学科带头人组成医院教育委员会,是管理体系的基石;教育处作为委员会办事机构,构成管理体系的主干;科主任、科内继续教育兼职人员组成管理体系的枝干。各体系职责明确,落实相应工作。年初召开教育委员会工作会,统筹当年工作计划,教育处管理部门检查督导计划落实情况,科主任负责分管科室个人的继续教育。根据继续教育内容将管理分为继续教育项目管理及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相互联系、相互依托二个模块,分别制定继续教育项目、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制度,二个模块10项管理规章制度及工作实施流程。按模块教育处每年进行科室管理人员单项培训,导读有关内容,职能部门管理与科室配合相结合,达成共识,完成计划工作目标。依据继续教育项目、学分管理制度、细化继续教育各项工作实施流程;项目申报流程、执行流程、备案流程、继续教育学分查询流程、继续教育学分审核流程,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明细化、流程化,简单化,提高工作效率。

2.2“动”“常”结合评估体系

2.2.1评估体系设置依据原国家卫计委“十一五”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开展规律和特点,形成一级指标4项(组织管理、计划落实、学分管理、项目管理),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26项的评估体系,在指标的筛选过程中,听取和征询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专家意见以及在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修订考核评估指标,量化评估内容[2],完善考核评估的科学性、针对性,合理性、实用性。考核评估体系荣获2010年度首都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2.2“动”“常”评估机制根据工作进度,设置动态考核机制和常效考核机制,即“全项考核”和“分项考核”制度,“全项考核”指教育处每年底依据考核评估体系对各科室继续教育落实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估检查;“分项考核”指根据继续教育内涵分为“继续教育项目管理考核”、“继续教育学分管理考核”。继续教育项目考核,分为项目申报、项目认可、项目执行、项目备案四个连续过程进行“分段式考核”。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考核按时间段进行“季度考核”,每年1月~3月份要求各科室制定继续教育学习计划,4月~6月份,教育处利用医院网络系统宣传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相关制度及新的要求,扩大知晓率,提高认识,使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7月~10月份,各科室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分的审核与学分统计工作,实名制查询。.

2.3“三位一体”评估方法

根据继续医学教育考核评估体系,设立年底继续医学教育“全项”评估、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分段式评估”、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季度评估”,“三位一体”综合评价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全项考核”实行积分制,根据继续教育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四项内容,满分100分,有权参与年底评选优秀教研室的评选;“分项考核”设立继续教育项目单项奖,设立全奖、半奖、无奖三个奖励标准;继续教育学分设季度单项奖。考核与年底教研室评优挂钩、考核与科室职工教育硬件建设挂钩、考核与个人专业职称晋升聘任挂钩。2.

2.4考核方法

分为现场督查、文献资料、日常工作记录。(1)现场督查:职能部门设专职人员现场督查继续教育项目、继续教育活动,采取阶段式督查,项目举办第一天、举办中期、举办最后一天,具体督查授课环境、授课内容、学员签到情况,收费标准、相关文字资料。(2)文献资料:学习班讲义、学员考核文字资料、学员反馈表原始数据资料、继续教育项目执行汇总文字资料。(3)日常工作记录:科室业务学习文字记录摘要,业务人员学习签到记录、季度业务学习报表(按月填写)2.3“评”“建”并进机制继续教育支撑条件建设:“全项考核”满分科室,有权参与年底优秀教研室的评选,获取优秀教研室奖励资金;“分项考核”继续教育项目设立单项奖励资金。所有奖励资金专款专用,由教育处统一发放,用于科室职工教育硬件建设的扩充与完善。继续教育内涵建设:“评估”过程中,针对各项评估指标,验证其科学性、可行性、公平性;发现问题与偏差,及时纠正,完善相应制度,细化工作流程,符合管理工作规律。科室管理人员在评估过程中,弥补欠缺的规章制度,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完善科室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科室学科建设。

3实践效果

3.1继续医学教育认可由被动变主动

随着继续医学教育单项奖的实施,改善了科室举办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硬件条件,提高了科室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积极性,2013年继续医学教育认可项目46项,

3.2科室专业特色知名度间接提升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全国相关领域招收学员,借助网络、文字图片,扩大本专业优势专业点、学科特色知晓范围,参会学员,学有体会,作为可靠信息的传播者,本省、外省病人来院寻求治疗,解除病人疾苦,提升科室专业特色知名度。

3.3教学相长

第7篇:继续教育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跨境电商人才;岗位胜任力;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言

2015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规模约2.5万亿元,增速30%,与中国对外贸易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顺应“海上丝路”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实现沿线国家的电子商务合作。政府、行业、企业各层面,积极发起并参与国际电子商务交流合作,使得我国电子商务在“互联网+”时代下向国际化发展。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抓紧研究制订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了《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上线了“单一窗口”平台。国家出台各类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导向则力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互通。

地方高校积极顺应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电子商务国际化延展的实情,加快对跨境电子商务紧缺人才的培养输出,围绕跨境电子商人才培养路径,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广泛调研跨境电商企业集群职业岗位群、岗位胜任力的需求特征下提出,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创新-创意-创业”、“实验-实训-实战”和“学业-就业-创业”三个一体化,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进行再构建。

二、分析高校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困境

目前地方高校针对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暂无优化改革思路,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也基本处于无参考、无借鉴状态,如盲目改造相近专业或相似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必影响跨境电子商务特色化、区域化的专业方向打造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

为了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跨境电商岗位需求人才,高校已清晰地认识到建立一套与岗位胜任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扎实地运用于教学,必然是一条可行之路。但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没有可参考、可借鉴的先例,导致高校套用相近的电子商务专业作为模板,进行改造升级。现阶段改造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主要有:

1.教学目标与实际脱节,没有真正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核心要求。电商行业发展迅猛,现在的理论体系已无法指导未来的工作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偏低,仍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

2.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模糊不清,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没有匹配有广度的就业岗位;实践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更新;缺乏真实的电商企业项目化教学,处于模拟实训或纸上谈兵现象。业务操作技能训练上,缺乏独立设置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3.缺乏电商实战经验和系统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学队伍;贴近实际知识结构的师资匮乏:电子商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行业,老师大多没有亲身经验,同时缺乏与外界企业的交流实践机会,无法给学生有效的指导。

4.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相应的组织管理人员架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受环境、地域、平台等制约,监控并不到位。

综上所述,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如果盲目套用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那么劣势显而易见,而且“跨境”的特色将无法彰显。

三、基于跨境电商人才岗位胜任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为了满足企业对高校在跨境电商类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学时比重以及综合实战项目实施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体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实施成效,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应遵循以实战应用需要为导向、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前提,以活学活用为根本的指导思想,研究实践教学七大体系的改革建设思路。

1.跨境电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学业、专业、就业、创业”一体化

以跨境电商产业升级、区域地方经济发展、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实现“学业、专业、就业、创业”一体化。“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规格从职业需要出发,考虑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和对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变化的适应性;注重能力强化,设置能对达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提供有效支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目标体系。

2.跨境电商实践教学知识体系--“岗位胜任+核心课程”一体化

高校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做到“人才岗位胜任力技能”与“专业核心课程设计”高度吻合。侧重培养:国际贸易技能、电子商务技能、国际物流操作技能、跨境网络营销技能、外语沟通表达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等六大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知识整合必须兼顾电子商务,跨国语言,国际贸易、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多学科交叉特点。

3.跨境电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课内实验+综合集训”一体化

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人才培养相比,不仅要掌握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熟练的外语水平(含小语种),要能在线及时与境外客户进行交流与商务谈判、管理好多语言网站的相关内容,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知识,能使用各种国际结算与物流管理,对跨国文化习俗、法律法规有所了解,能利用最新的国际网络营销工具,通过多种媒介对境外客户做在线消费行为分析等等。

依据企业前期调研所得,跨境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群)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转换为相关模块课程,构成“基础、专业、方向、实战”结合的四位一体模块式课程结构。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通识素质模块、专业基本素质模块、跨境电子商务服务管理模块、技术支持模块、销售推广模块、跨境电商能力综合提升模块、专业实训及实践模块、顶岗实习就业模块,共八个模块。除通识素质模块和专业基本素质模块课内实验占比稍低,其余强化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均设置课内实验。

4.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资源丰富+模式创新”一体化

(1)实践教学资源保障

①教学资源:为了培养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学校在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方面,搭建全方位、立体式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通过“国家引导-政府带动-产业引领-企业参与-学校配合”五力协同联动,遴选具有跨境电商领先示范、社会效应强、辐射效果佳的企业,积极尝试“引企入校、引园入校”等合作模式,为大学生广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校企共建跨境电商实战运营中心、电商园区校外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促成高校开展体验式、项目式、团队式教学改革实施,通过植入企业真实运营项目,强化训练学生的实践实战能力,实现“政、产、行、校”多方共建共赢的最终目标。

②师资资源:跨境电子商务知识体系涉及多学科交叉,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考虑从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的出发,打造一支跨学科跨专业领域、具有行业企业背景,实战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全面的双向多元教学团队,根据实践教学知识体系进行分类任务实施,发挥专业教师个体特长,强强联合,避免出现“真空地带”,以适应跨境电商产业的未来发展和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①以知识整合为视角,汇集跨境电商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基本知识。讲授理论核心,避免宽泛无重点,形成新型的“知识链”,设计以某个业务流程案例为主线,涉及知识链上的着重点,教师进行课堂讲授。课外学时可以借助校校、校企、校际各类教学资源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一方面解决课内学时不富裕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以适应跨境电商行业动态快速发展的需要。

②以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模式。学生阶段性的综合实验项目成果(如,方案策划书、市场调研报告、电商平台体验心得、电商创业项目策划、职业生涯规划创业书等),往往能凸显出学生个体的创新创业能力特质,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挖掘从学习者转向创业者的个案,并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环境上的多方支持。

③以真实电商项目引入教学案例,形成驱动式教学。纸上谈兵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被学生接受,学业水平往往以课程分数定高低,这就是学习没有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也不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如果可以借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将电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深度,项目运作的成败,是一种印象深刻的体验教育。

④推进“课证赛”融合的教学模式,强化“双证”教育理念。高校扩招后,本科学历教育普及面巨增,学生毕业后除学历证书外,必须要获得行业、企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子商务师、跨境电子商务师、国际商务师等),以匹配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通过赛事的竞争机制,让学生在校校之间专业水平的较量中,明确学习目标和提升目标,这种参赛体验方式,使学生对专业认可度、对母校的满意度都会有所上升。

⑤以学生满意度为视角,考虑多元智能介入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入校前其自身已经存在诸多个体差异,根据跨境电商的职业岗位群,学生的职业定位可能存在岗位倾向不同,所以入校后,需要切入职业指导教育,使学生在迷茫中,明确自己的首选岗位。教师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实践过程中,有策略的进行学习,强化某方面技能,避免毕业后,无所事从,样样拿不起的就业现状。

四、结语

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坚持“传授理论知识、强化技能运用”双向多元发展的基本原则,定期开展广泛调研,更新细化跨境电商岗位群对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完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就业倾向差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注重岗位需求的核心能力培养和专人专技专才培养创新。就必须对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创新,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融会贯通,提升学生跨境电商综合实践能力与工作岗位胜任力需求相匹配。

参考文献:

[1]《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2016-03-29,电商研究中心.

[2]宁波市电子商务研究院/宁波市电子商务研究院.2016年浙江省电子商务发展工作要点.2016-04-08.

[3]艾瑞咨询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第8篇:继续教育学习计划范文

按照2014年各高校最新的岗位聘任制的要求,各校图书馆对馆员聘任不同的岗位,制定了不同的要求。比如馆员在操作计算机上工作,那么就要求要有相关计算机方面上岗证,教师就必须有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合格证等等。另外,对于已经聘任上图书馆专业中级职称的馆员,在晋级副高级的时候,也需要继续教育学习分。这也是评职考核最重要的一个参数。

二、继续教育的学习研究内容

1.图书馆方面的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

馆员队伍层次参差不齐,有非专业的,也有一部分早年图书馆专业毕业的,知识严重落后的人员。如何提高馆员的专业知识,就要求馆员掌握丰富的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对非图书馆专业毕业的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培训,使他们了解掌握最近图书情报专业知识、信息管理等。掌握馆藏结构及了解各类书刊的流通情况。对于专业人员,要加强校际间的研讨和交流,多走走,多学习,努力提高他们自身的科研水平,在专业内占有较大的学术影响。

2.加强网络化信息知识的普及教育

网络化的高校图书馆,最突出的特点是纸质电子文献信息量大、信息来源广、传播速度快,因此,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整合相关信息,就成了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馆员不在限于纸质图书的流通,而要努力充当电子信息时代的管理员、知识导航员和网络中介员的角色,以便对师生开展导读工作,满足高层次读者的需求,更好地协助教育教学、科研等进行文献检索。

3.加强岗位的职业道德的教育

馆员要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是搞好一切服务的前提。要热爱图书馆事业,要具有责任心和事业心,要有严谨细致、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能自觉遵守馆内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做好继续教育实的几点要求

1.加强馆员对继续教育的认可,并作为一项馆内的长期培训制度

整合现阶段高校图书馆馆员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图书馆领导不重视学习,从而忽视对馆员的教育,造成上面不认真,下面就马马虎虎的现象。馆领导要了解本馆内的人员专业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培训规划和短期学习计划,让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的流通岗位的人员都进行培训。

2.利用网络化信息技术加速资源交流

图书馆作为一个学科,近年来的研究发展成果突飞猛进,在某些项目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而高校图书馆守着大量的书籍和相关资料,又拥有网络信息中心,可以说有着先进的技术和条件,促进了各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又给馆员提供了更多的深入学习机会。

3.积极鼓励馆员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馆员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能使馆员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也让馆员们打开思路,提高科研和研究的水平。

四、结语

第9篇:继续教育学习计划范文

一、英国继续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演变

20世纪以前,英国政府对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要求没有成文的统一规定,继续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导致继续教育教师队伍良莠不齐。20世纪90年代末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教师在继续教育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只为40%左右。[1]英国继续教育教师主要来源于工商业专家,往往具有工商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缺少教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没有继续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教师可以任教于继续教育机构,而继续教育教师则不能任教于中小学校。继续教育机构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工资水平低于中小学教师。21世纪以来,英国深化了以提高质量为宗旨的教育改革,在继续教育领域的教师教育和培训方面,英国开始尝试继续教育领域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路径。(一)继续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萌发阶段。1992年以前,英国政府一直没有继续教育领域教师的相关政策,地方教育当局负责继续教育教师的行政管理。教师的专业标准及其专业发展主要由继续教育机构负责。部分地方教育当局要求继续教育教师拥有职前教学资格,而部分地方教育当局则没有此要求。有的继续教育机构要求教师具备职前教学资格,有的继续教育机构要求教师具有全国委员会职业资格标准。[2]而教学资格的颁发者并不统一,地方教育当局和高校继续教育学院都可以颁发。由此导致继续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地方化、多样化。1992年,英国通过《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法》,继续教育学院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而变更为独立的法人主体。为了降低管理成本,继续教育学院开始聘请大量的兼职教师,并减少专职教师的数量,还减少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数量。继续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下降,继而导致继续教育质量下降,也因此激发社会公众对继续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呼吁。(二)继续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形成期。为调和教育部门、继续教育机构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强化继续教育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提高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制定全国统一的继续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成为英国政府教师教育和培训改革的工作重点。1999年,英国教育与就业部成立了继续教育国家培训署。此组织主要负责国家继续教育发展计划制定、组织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定继续教育机构教师的资格制度和专业标准。1999年,继续教育国家培训署《继续教育教学和支持性学习标准》,确立了继续教育教师的教学标准。标准主要有职业、技能和教学三个领域的80条要求组成。2004年,英国教育和技能部撤销继续教育国家培训署,成立终身学习机构。终身学习机构着手开发继续教育教师专业标准。2007年,英国颁布《终身学习部门教师、指导者和培训者的专业标准》。2007年专业标准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继续教育领域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基本确立和形成。(三)继续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完善期。2013年10月,英国撤销终身学习机构,成立教育与培训基金会,开始对2007年继续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进行修订。2014年4月,英国颁布《教师和教育培训者的专业标准》。2014年专业标准是对2007年专业标准进行的精简和简化,突出了继续教育教师的核心专业素养。2014年专业标准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继续教育领域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英国继续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1999年《继续教育教学和支持性学习标准》的主要内容。1999年《继续教育教学和支持性学习标准》对继续教育教师从专业知识和理解、技能和品质、专业教学3个领域提出共计80条要求。[3]专业知识和理解领域提出22条要求,主要包括:继续教育地位;继续教育目标和政策;学科知识;继续教育理论;社会、文化差异及其影响;学员个体背景;善待学员;国内外发展趋势;学科发展状况;综合学习;学员的权利;学习需求;有效学习;教学设施及其分布:教学评估;职业实践;教学技巧;教学实践及其影响;信息技术;利用技术、教学能力和职业发展资源;课程发展模式;资金来源及渠道。技能和品质领域提出个人技能要求14条和个人品质要求18条。个人技能要求包括:分析;评价;检查;设定目标;管理时间;研究和学习;自我反省;识别、理解和运用理论于实践;解决问题;创造;做决定;处理冲突;建立有效的工作关系;与群体和个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他人合作;互联网;会谈;谈判;管理自己;管理变化;呈现和传递信息等。个人品质要求包括:个人影响;热情;自信;活力和持久性;可靠;严谨;诚信;欣赏继续教育价值和伦理;期待学员的进步和发展;准备适应新变化和新思想;现实主义;开放;接纳不同的学习需要和风格;同情和尊重;自信等。专业教学领域提出8个方面的要求共计26条。评估学员的需求方面要求教师识别和规划潜在学员的需求;对学员的学习需求作前期的评估。教学规划及教案的编写方面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确定适当的教学和学习技巧;使学员积极参与学习。开发和使用教学方法和技巧方面要求教师促进和鼓励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实践学习。管理学习过程方面,要求教师建立和保持有效的学习环境;计划和设计学习活动;与学员有效沟通;回顾学员的学习过程;选择和开发支持学习的资源;建立和维护有效的工作关系;促进本机构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作。为学员提供支持方面,要求教师将学员吸引到组织中来;向学员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确保学员获得指导机会;为学员提供个别支持。评估教学效果和学员成绩方面,要求教师能够使用恰当的方法评估学习和成就;利用评估信息。自我评估和规划未来方面,要求教师自我评价;规划未来;不断进取。满足职业要求的其他素质方面,要求教师依据职业价值基础开展工作;严格遵守规章制度。1999年《继续教育教学和支持性学习标准》用很大的篇幅详细地论述了教学素质方面的种种要求,这充分显示了该标准对教学素质的重视。1999年专业标准主要为继续教育教师培训资格的提供者和认证者以及大学负责教师专业发展的人员而编写的,也帮助继续教育教师计划自己的专业发展。1999年专业标准并不是规定教师资格的详细条件,而是为教师资格认证提供一个评估的标准依据。(二)2007年《终身学习部门教师、指导者和培训者的专业标准》的主要内容。2007年《终身学习部门教师、指导者和培训者的专业标准》由6个领域、3个维度和166条内容要求三部分构成。[4]6个领域分别是:价值观、学习与教学、学科学习与教学、学习规划、学习评价、职业指导。3个维度包括:专业价值观、专业知识、专业实践。2007年标准基于继续教育教师的教学活动,以6个领域为纵、3个维度为横,建构166条具体规范和要求。2007年专业标准可以理解为继续教育领域通用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并支持进一步开发继续教育领域学科教师专业标准规程。英语(文学)、ESOL(Englishforspeakersofotherlanguages)、数学(算术)等学科,可以以2007年专业标准框架为依据,制定具体的学科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细则。(三)2014年《教师和教育培训者的专业标准》的主要内容。由于2007年专业标准中6个领域的划分存在交叉重复现象,并导致条目烦琐且重复,因而,2014年专业标准进行了精简和合并,提出了专业层次的3个维度、20条要求。3个维度是指专业价值观和品质、专业知识和理解以及专业技能。[5]3个维度同等重要,每个维度联系和支持其他维度。专业价值观和品质维度提出6条要求,2014年专业标准强调继续教育教师应发展教学和培训价值的判断力:反思有效的教学和培训,以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学员;评估和挑战自己的实践、价值观和信念;通过热情和知识,激励、激发和提高学员的愿望;创造性地选择和适应教学策略,以帮助学员学习;珍视并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机会均等和包容性;与同事和学员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专业知识与理解维度提出6条要求,2014年专业标准强调,继续教育教师要在理论与实践中发展深入的和批判性的知识;维护和更新自身的学科知识和职业领域知识;维护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研究知识,以开展基于研究的实践;利用研究或其他证据,在教学、学习和评估中应用理论去理解有效实践;评估自己和同事的实践,并评价其对学习的影响;管理和促进学员的积极学习行为;了解教学、专业角色及自身责任。专业技能维度提出8条要求,2014年专业标准强调继续教育教师发展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学员最佳学习效果:激励、激发和提高学员的学习动力,发展他们的技能,以促进学员进步;在安全和包容性的环境中为不同团队和个人规划有效的学习计划;利用技术,并支持学员利用技术;解决学员的数学和英语需要,创造性地克服个体的学习障碍;使学员分担对自己的学习和评估的责任,设定具有激励和挑战性的目标;运用适当和公正的评价方法,提供建设性的、及时的反馈,以支持学员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和雇主合作,维护和更新教学与培训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通过和他人合作,促进组织发展和质量提升。

三、2014年继续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