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

中小学教育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教育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教育课程

第1篇: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评价体系 范围方法过程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75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DONG Shuhan

(Education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Institut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become a new topic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uppor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course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process, curriculum evaluation is essential, accurate, objective, and effective course evaluation will be carried out primary and secondar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lay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ole.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of the scope and content including evaluation of teachers, student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curriculum evaluation method includes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portfolio assessment and situational evalu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process consists of three stages and other prepar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feedback.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range method procedure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的学校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着手开展了诸多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2002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得到了长足进步。

课程是学校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需要依托课程获得进一步深入。就目前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持续不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应当受到充分的重视。课程运作由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个环节组成,它不是一个单向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课程评价对于课程实施过程的监督以及课程实施效果的质量保证都具有重要意义。不当的课程评价,只会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转变为简单的培养工具,最后只能是徒劳无功。因此,要保证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有效、持久、规范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外,就要把焦点集中在如何更好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具体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实施的、有效的课程评价将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预期成效。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范围与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范围与内容,需要我们通过相关可测量指标来体现,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测量具体的项目反映抽象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别于其他传统的文化课程,当然在课程评价具体指标的选择上也有所区别。对我国当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评价,可以从主体取向的三个维度出发,即参与课程的教师、学生以及介于主客体之间教学过程。

对教师的评价:着眼于教师的评价首先要看教师对自己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有正确的目的观和价值观,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并做到适度的自我开放;其次要看教师对整个课程活动的设计、监控和评价是否到位,所设计的课程是否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最后要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否真诚,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是否愿意尊重学生、接纳学生,是否愿意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

对学生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各项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的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了学生。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也可以说是对学生展开的评价。具体而言,对学生的评价又可以分为对学生个体评价和对学生集体评价。对学生个体评价包括: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与生存;学生是否形成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品德;是否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耐挫折能力;是否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对学生心理问题起到一定的预防与矫治。对学生集体评价包括:是否提高学生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责任感、荣誉感;是否形成良好班风与校风;班集体的自主、自立和自我教育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对教学过程的评价:首先要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要,是否能够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心理发展的空间;其次要看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活动设计是否有针对性、创新性,能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形成浓厚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态度;最后要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否高效,能否营造出宽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方法

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范围与内容外,其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课程的评价方法是否正确、课程的评价方法运用是否得当,都直接会影响到评价的效果与质量。常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方法包括情境式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心理测量评价法。

2.1 心理测量评价法

心理测量评价法是指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量量表,在课程开展之前和之后分别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之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否产生了积极的、显著的变化,进而凭借前后数据变化,就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作出评定。心理测量评价法在实践中主要应用于对课程实施效果的测量。这类方法依托专业的心理测验量表,通过测量学生的外显行为来揭示其内在的心理特征,具有较高的定量化程度,其结果较之以往使用的观察法、访谈法,更加准确、客观、详细。

2.2 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评价法是指将一些与学生相关的、能给充分反映学生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的作品或材料,例如日记、作业、试卷、绘画作品等,将其收集起来后作为档案袋内容,运用一定方法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据此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个性风格、价值观念、心理发展历程等多方面进行客观评价。该方法属于典型质性评价方法,它通过描述和记录的方式,能够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但由于资料收集的过程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且所搜集到的资料往往缺乏一致性,标准化程度较低,所以运用档案评价法得出的结果往往更适合作为参考。

2.3 情境式评价法

情境式评价法是指通过创设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真实活动场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并记录学生各项表现,进而对其心理变化情况进行评价。在这种评价方法之下,学生的表现是自然的、真实的,其结果也更加客观可信。运用情境式评价方法需要注意: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者与学生参与学习的实际情境相似,这种情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鼓励或唤起需要学生表现出的行为。情境式评价法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同时还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过程

方法为课程评价搭建了桥梁,但关键还在于如何操作与实施。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其课程本身所产生的效果具有内隐性、长期性、个人化等特点,它很难像其他学科一样有一套硬性的、统一的考核评估标准,这也就为该课程评价的实施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简单来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过程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反馈阶段。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工作是否充分,会直接影响到最终评价结果的质量好坏,更关系到评价活动能否取得预期评价目的。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工作之前,首先要成立专门的评价委员会或工作小组,并聘请有关的专家学者提供指导,确定参与评价工作的相关人员。在人员确定之后,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方案,包括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步骤和评价结果的应用,确保评价方案细致周密、具有可行性。

实施阶段:实施阶段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预评价和正式评价。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在进行正式评价之前,首先要根据提前制定好的评价方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试评,并在试评结果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调整。在正式开展评价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全面地获取信息,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加工与处理,根据提前确定好的评价标准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反馈阶段:所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工作的开展说到底都是为了最后的结果反馈。反馈阶段的工作首先是形成评价报告,报告以书面形式为主,要求能够准确、客观、详细地反映评价结果;其次是将评价结果予以公布,其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书面汇报、座谈会、个别交谈等等;最后是对课程评价的再评价,课程评价本身也是整个课程运作的环节之一,评价活动本身也应成为评价对象,我们应站在更高层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工作进行再评价,从而更好地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达到预期评价目的。

总而言之,考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仍处于不成熟阶段,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根本上就区别于其他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课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工作自然也不同于其他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采取的是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其课程评价方法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其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的过程,课程评价既要涉及到教学过程,也要涉及课程的参与主体――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力争多角度、多层面地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的各种信息,形成最终的评价报告,并将结果进行及时反馈,进一步推动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工作的有序进行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何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第2篇: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美术课程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技能人才广泛需求,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基于这一现状,一些中职学校便过分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培养,却忽略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往往令美术教学等素质教育课程的投入发展较为欠缺,学生则更是提不起兴趣,重视度不高。当前伴随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行,给中职教育带来了全新发展的广泛机遇,并令其面临着新一轮挑战。为此我们只有抓住这一契机,基于学生主体探索教学创新,制定科学教育策略,有效的解决教学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提升教育水平,培养出素质全面的综合人才。本文以中职学校美术课程教育为例进行探讨,并就现实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践应对策略。

一、中职学校美术课程教育现状及存在在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投入不足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是教育中的主流,无论是上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都对这些主流教育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而中等职业教育一直是被众人冷落的对象,因此对中职学校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学校教育经费非常紧张。同时,在中职学校中,美术课程又是被歧视的对象,因此对于美术课程教育的投入更微乎其微。

(二)中职学生自身特点

中职学生在初中、小学大部分是待进步生,他们在初中、小学阶段有更多的精力去追寻社会潮流,他们的审美意识不强,艺术兴趣不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差,思维方式比较守旧。此外,有意考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在学校除了无法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以外,还缺乏学校对学生的美术素养的教育。

(三)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生生源水平有限,学生进校分数较低,基础较差,导致他们无法对专业课程提起兴趣,进而对自身的思想品德与学风形成了不良影响。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提不起兴趣,无法做好人生规划,向着既定目标努力奋斗,进一步对美术课程学习效果造成了不良影响。我国悠远的历史积淀令人们在从事教育阶段中,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加之高考体制的影响,令应试教育仍旧占据教学主体地位,并作用至今。虽然各大中职学校均树立了素质教育旗帜,明晰了创新发展目标,然而在实际执行阶段中,却效果不佳,这一点在美术课程教育中则较为明显。

二、中职美术课程教育对策

中职学校美术课程教学应基于素质教育理念,挖掘学科特征,适应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应由教育实践入手,凸显美术教育课程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进而激发其陶冶人们心智的功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正确人生观,实现全面的智能发展。

(一)令学生挖掘贴近生活的美术元素

信息时代,任何一类教育形式均不能将所有的信息知识传授给学生,中职学校更是如此。因而,美术课程教学应摒弃应试教育观念,避免将学生视为被动承纳知识的载体,应令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深入探究,挖掘生活之中的美术元素,积极参与同生命活动紧密联系的美术活动,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例如令学生积极欣赏绘画作品,参与生活之中装饰物的亲自设计、创新与动手制作等。该类来源于生活的美术知识将体现广泛的概括性、全面的适用性与良好的通用性。学生则可在探究与掌握生活之中渗透的美术元素基础上,提升学习兴趣,幻化为主观能动性,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更好学习美术,获取显著的进步与提升。

(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精神

美术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化,需要全面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精神,为其创造自由、开放、民主、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勇于拼搏、善于挑战、敢于进取的学习精神。中职学校学生,由于文化功底较为薄弱,能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便已不易,主动对教学内容、教材质疑对他们来讲更为困难。为此,教师应令学生明晰,教材之中呈现的一些艺术作品并非完美的毫无缺陷,因而需要学生的主动探究、深入挖掘、全面发现及适当评价。在此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创新意识精神,进而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创新素养,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逐步形成艺术审美能力,积淀美术文化内涵,进而逐步成长为新时期的优秀美术行业人才。

(三)以学生为主体,优化学习效果

第3篇: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早就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谓“预设”,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及学生的现状,预先对课堂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而“生成”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因材施教,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生成,但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预设”是“生成”的立足点,没有事先的“预设”,也就没有课堂中的“生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这一矛盾优势互补,有效整合,全面发展,使课堂教学充满灵动的魅力。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更是生成的基础,离开了预设,生成无从谈起。

我在执教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的课堂上,引导孩子们尝试用磁铁去吸不同的材料(很多材料都是课前准备的,也有一部分来自幼儿),汇报交流了,我说:“来,说说你们的结果好吗?”

幼:磁铁能吸铁钉、大头针、回形针

师:其他组是否也都能吸呢?

幼儿齐说:都能。

师:还能吸什么呢?

幼:还能吸桌子铁的部分

幼:还能吸一元的硬币和五毛的硬币

……

幼:还能吸一毛的硬币。

我一愣,一元的硬币是镍,都能吸,五毛的有些行,有些不行,可是一毛的硬币都是铝做的,课前自己也试过了,都不行。于是我不假思索就否定了他:“不会吧,你自己搞错了吧?”话刚说出我就后悔了,应该让他验证一下。其他的孩子也都喊起来:不会的,不会的,一毛钱的硬币吸不住的,我们早就试过了!因此在我的教案中早就确定一毛的硬币属于不能被磁铁吸引的一类物体。没想到他居然也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大声说:“一毛的硬币的确能吸,你们瞧!”他举起用磁铁吸住的一毛硬币的一霎那,我的尴尬使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怎么办?教师的威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沉默几秒之后,我才回过神来,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科学就是需要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谢谢这位小朋友!”我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拿起他的一毛硬币一看,原来是二五年新版的一角硬币,也是镍币,我还没在市面上看到过呢!看来我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啊。

在这个片段中,幼儿有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这是我最感到欣慰的,因为科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从教师的设计意图看,只要幼儿通过自主探究,知道铁一类的物质能被磁铁吸引就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教师的预设与学幼儿的探究出现了矛盾,根据教师的准备,一角硬币是肯定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此时如何处理?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让这位幼儿在大家面前验证。虽然最后的结果证明教师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我从幼儿那里懂得了:我们备的不仅仅是教案,更应该备好学生;路培琦老师说过:不要把我们的科学课上成假装幼儿什么都不知道!有时侯幼儿比我们知道得更多!我们钻研的不仅仅是教材,更应该好好钻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因为自己原来的知识和经验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过时了。在充分的备课和备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游仞有余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预设和生成并不矛盾,充分的预设准备正是很好地处理生成性问题的前提。

二、生成是预设的提升

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常会生成一些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其中既有教师预设的成果,更多的是预料之外的“生成”,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这种意料之外的“生成”要比预定的、计划的更加生动、活泼、丰富。

科学课堂是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开放场,它不完全受教师事先的主观设计所框定,在课堂上,我们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学任务要解决这个问题,可有人非要解决另一个问题,这说明他们被更重要的问题所吸引,迫切希望先解决那个问题。这时如果转而引导幼儿围绕他们的问题去探究,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疏忽失误,很多是教师难以一一预测的,而成为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内容,教师对于幼儿的认知错误,用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加以点拨,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谈话,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交流。

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我在让幼儿想办法比较叶子时,巡视发现他们的比较方法有很多,有的比较颜色的、有的比较形状的,还有比较大小。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摆弄自己的叶;有的认真地端详着,靠视觉分辨叶的大小、颜色;还有的组在量叶的宽窄以比较大小;更多的组则将几片叶子重叠起来进行排列……在汇报的时候有一小组提出了疑义:“老师如果我们在野外没有工具,那我们怎么观察呢?”对呀,这得想一个好办法。幼儿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用手比划,有的说用手去量,有的说捡些石头什么去量,有的说用指甲盖去量。幼儿的回答真叫老师惊喜。是的,科学课学习以来,幼儿已逐步养成了观察的习惯,他们随时随地地进行观察,如果没有工具就要自己想办法去寻找身边的材料去观察比较。课堂紧紧抓住这一生成资源,鼓励幼儿向他学习,这要求我们正视这每时每刻不断生成的东西,渐渐地积累、改造和更新,从而建构起幼儿的科学素养。教师也只有时时保持着“非预期”和“多种可能性”的意识。

三、预设与生成的整合

第4篇: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

一、 国外高师教育课程设置分析

1.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广泛、形式灵活

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大,学时比重高在西方发达国家高师教育课程中是普遍的。国外教育专业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实用性强的特点,所教授的科目涉猎广泛,便于学生全面把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例如美国的教育专业课程种类繁多,既包括教育基础理论,又包括教育方法和技能课程(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评价和测量、教材教法、普通教法、教育技术学等)。其他国家教育专业课程种类也是涉猎广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学习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国外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形式也呈现出灵活和多样性的特点。主要形式有讲座、专题讨论,也有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共同进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小组展开讨论,然后共同讨论解决方法。

2.教育实践时间长,形式多样

国外高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注重学生教学实践。学生教学实践时间长、形式多样、实习时间普遍较长,认为教育见习、实习是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英国的 BED课程(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和PGCE课程(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在基地学校的教育教学时间分别达到24周和32周,以保证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学校教学第一线接受培训和经受锻炼。德国要求师范生在大学阶段要安排实践,还规定大学阶段毕业后还需要进行2年见习时间以保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得心应手地投入工作。而法国在教育实践方面更呈现系统化和制度化。在两年的学习中,学生将进行三类教育实习,即熟悉性实习(stage de sensibilisation);(指导教师)陪同实践实习(stage de pratique accompagne);责任实习 (stage en responsabilite)。三个学习阶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逐步掌握教学技巧,掌握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实习内容上看,国外非常重视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活动中,英国、美国等国对师范生的实习尤其重视,一般都由校长、教育专家和非常有经验的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对师范生进行指导,防止学生实习受到错误行为和方式的影响。

3.注重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国外高师教育课程很注重教育职业技能的培养。例如,英国的师范生职业技能培训中就包括:口语表达、与学生交往、组织管理、设计教学、演示教具等多个方面,基本反映了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法国未来的教师都要接受关于新技术的职业技能培训。以视听技术和计算机技能方面为例,要求教师应当具备最低的能力,其中包括:自主地使用图像和声音传播设备;能够制作合成性资料(图像、图表、曲线图等);能够使用获取信息的新工具,如地方或在线的资料库,计算机资料查询,多媒体等等。

4.教师教育课程培养规格高

尽管本科水平的师资培养目前仍然是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已经出现了师资培训在规格上上升的趋势。例如,现在美国的很多学校要求新任教师应拥有硕士学位,有的甚至提出博士学位的要求。研究生水平的高师教育方案数量正在夸大,招生人数也在上升。英国规定小学教师必须具有本科学历,而初中以上教师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5.课程要加强和中小学的联系

如英国主张中小学应参与对师范生的培训工作,并促进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从事理论教学的大学教师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也使中小学指导教师有机会提高理论素养。美国的古德莱德创造了“中小学――大学互结伙伴”这一概念,并论述了二者之间互补互益关系。

二、 我国高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师范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无论从课程设置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极大提高,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

(1)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偏低,内容陈旧单一

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课时量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1/4,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课所占比例不足10%,与西方发达国际相比有较大差距。教育课程设置内容陈旧、僵化,跟不上时展的要求。专业课内容空洞,只讲理论,较少结合教学实际。脱离高师教育培养目标。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科目也只有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三门,且内容陈旧,政策说教成分大,对如何解决教育中的现实问题缺乏指导性;教材教法课程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避重就轻,过多介绍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各种流派及其发展,将其作为一种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忽视对特定学科特殊性的探讨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了却不会用。从教学方法来看也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学生根本参与不进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角色转换很慢。

(2)选修课比例较低

在传统的高师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中,必修课一统天下,选修课开设较少,学生没有自,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即使开设一些选修课比重也不大,可供学生选择的科目也很少,内容跟不上时展的步伐。

(3)学科专业课比重过大

我国高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比重较大,大约为70%,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专业课最多也仅为40%,师范院校除了多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课程外,和其他综合性大学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缺乏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也体现不出师范大学培养教育人才的目的。

2.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欠缺

我国高师教育存在的另一大不足之处就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欠缺。与国外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相比,我国在这方面对师范生的教育和投入少得可怜。导致师范毕业生职业意识薄弱,职业技能缺失。很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师范毕业生大多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善于表达;文字写作能力差,板书不规范;不会制作教具,不会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化教学等先进教学工具。组织管理能力欠缺,很难胜任班主任工作,不能有效地组织和学生的课外活动。这些都是由于师范生在校期间没有受过正规、系统、先进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所致。

3.教育实践时间短,质量差

我国高师教育在教育实践环节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少。教育实概为6周左右时间。除去实习开始一周的准备以及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为4周,占四年总学时的4%。实习时间集中,教育见习时间不定,流于形式。因此造成学生在实习学校还没有进入教师状态实习期就结束了。学生根本无法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更谈不上教育临床经验和教育学理念的形成。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诸多基本技能都要从头学起,大大延长了从新手教师向专业教师的过渡时间,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甚至影响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4.教师培养规格偏低

至2001年底,全国小学专任教师学历96.81%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其中专科以上27.40%;初中教师88.81%为师范专科或其他大专毕业,其中本科以上16.95%;普通高中教师70.71%为师范本科或其他本科为起点。其中研究生0.63%。虽然教师学历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和国外师资力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5.师范院校缺少和中小学的联系

如果按照社会的发展变化家长、学生新需求中小学课程的调整师范院校的课程调整的模式来设置课程,师范课程往往会滞后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例如,自1993年开始全面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学计划已把带有较大综合程度的“社会”课列入小学必修课,许多学校借鉴外国经验,在校本课程中开设了培养学生综合组织的STS 课程,但师范院校至今不仅没有与之对应的学科课程,甚至连学科教法课程也没有。这主要是由于师范院校缺少和中小学联系所致。他们盲目地认为师范院校是大学,和中小学是两个层次上的教育,但是他们忘记了师范院校的培养目的就是为了给中小学培养教师。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师范院校的教育课程设置在把握时代脉搏、有预见地超前发展并及时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三、 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高师教育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师范毕业生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差和创造能力不强的现状,特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1.改革课程结构――强化教育类课程,浓缩学科专业课程,增加选修课比重

针对我国高师教师课程中教育类课程比重小,学科专业课程比重大的情况,应当适当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在已开设的心理学、教育学和教材教法课程的基础上新增新兴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技术;学生就业指导、心理测验和咨询技术、教育管理等实用性很强的教育课程,提高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例,使之占到总学时的30%左右。

适当削减学科专业课程的总课时,强调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广博性和系统性,重在思维训练,削减课程难度,使之降低到总学时的30%左右。

同时应适当增加选修课,压缩必修课。增加课程门类,特别是增加一些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关的课程。选修课可按照对于培养学生的重要性分为限定性选修课和非限定性选修课,授课时数可长可短,授课形式多种多样。

2.增加教学实践时间,重视教学实践质量

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最少应该达到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10 - 12 周左右;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的见习机会和时间,并分散到各个学期进行。另一方面改变单打一的集中实习方式,我们认为结合我国的实际可以采用分段实习的方式,这有利于学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使学生学完一段理论知识后就亲身去实践体验一下,这使新毕业的学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能站在教学的最前沿。

3.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各师范院校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如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教师口语、书法课等,使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从事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能力、技巧和方法,为将要从事的教师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如采用微格教学实践,由师生组成微型课堂,用录音、录像等方法对师范生的教学行为进行实况记录,为了使师范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要重放录音、录像,并与事先设计相对照找出不足,及时修改之后,再次实践,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另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与一些中学长期建立联系,很多学生在四年中有机会到中学去兼做课外辅导员,可以锻炼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除此之外,在教育学和教材教法等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去中学搞教育见习活动,以听课为主,学习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

在教学技能训练上,教师应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进行教学设计,要求师范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熟悉多媒体教学,会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注意与常规教学媒体结合起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促进教学现代化,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不断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的水平。

4.提升教师培训规格

虽然我们的目的不只是提高教师的学历,因为毕竟学历不代表能力,但是我们必须相信在一定程度上,高学历水平的师资队伍对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中提出:到2005年,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新补充的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新补充的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均力争达到50%左右;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新补充的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新补充的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均力争达到80%以上;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要达到一定比例。

5.加强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联系

第5篇: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

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人生的发 展。 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语言教学应是丰富多彩、 独具特色的。 这正是新课程对理想的教学状态的期盼。 随着新 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 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 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 然而,课堂 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 ,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 学 生 ,把 “做 ”的任务派给学生 ,把 “说 ”的机会让给学生 ,把 “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 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 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 、尝试、 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 ,教 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 ,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 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 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 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提供什么样 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最重要的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 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 但放 眼时下的语文课堂,似乎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

观念不先进。 为此,上课前教师总是不惜花费时间 、人力、物 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却并不理想。 在语文教 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 可低估的作用。 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思考 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 其次教师必 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任何语言 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 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 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 ,是为学生 的学习服务的。 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 行大量的自主探索。 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 出认为最优秀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 教师 利用多媒体的功能, 使全班学生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的 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还可适时进行 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 效性就越大,越表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要鼓励学 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因为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 ,都 有好思的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 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 、提问题、钻研问题。 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 ,总想 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教师,这时如果 教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就可能自己解决了。 如果鼓劲还不行,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 给学生思维方法。 只有在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学生 才有可能和别人合作交流, 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 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 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 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 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 教学内容的 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 习方式的形成。

(一)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 一种学习方式。 应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 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 法。 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 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 倡导活动 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 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 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 教师可变示范性教材 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 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的氛围。

(二)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 强调教师知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 有所收获。 教师首先应倾听学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

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 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 识背景的缺少,由于教师的专业出身与经验阅历,教师的参与 往往会令整个研讨过程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作为教师,就是要

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

展。 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 长、补己之短。 例说: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 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 这样能大大激励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第6篇: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

小学英语教学法是以小学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专门对英语教学过程和英语教学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一门科学。在小学英语教学法中,对小学英语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其解决办法进行了有效归纳,以进一步促进小学英语教学效率和水平的提升。在小学英语教学法中,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义,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法中对教师的作用进行明确,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当其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之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够对其学习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而在小学英语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式,就是对课程进行有效设计,通过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对其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英语学习,并且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单凭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很难对英语中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学习,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该问题,在小学英语教学法中,就对教师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义,使其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变成了课程的设计者。在小学英语教学法中,教师要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进行详细了解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在对课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求教师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之外,还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设计,比如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字母教学、语法教学以及对话教学等。除了在对课程进行设计之外,还应该对课后任务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对课堂所学进行有效的巩固。

二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

在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中,教师还是课堂的引导者,其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并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很大一部分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法中,就对教师的引导作用进行了具体定义,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管对于哪一学科的学习,创新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学生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其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小学英语学习更是如此。而想要让学生拥有创新意识,就要刻意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创新。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中,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主动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同时,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探讨、多争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对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英语是一种文化,而一种文化的形成,往往会附带许多相关知识,这些相关知识,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中,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相关知识进行掌握,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英语的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的第一时间为学生讲清英语知识和单词含义,不能给学生留下模棱两可的感觉,影响学生接下来的学习,还要求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介绍。比如,在对英语单词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单词都有着本身独有的含义,而加强对其含义的理解,就能够加强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掌握。

另外,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也得到了普及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资源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因此,作为教师要合理利用时代优势,促进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亲自示范,通过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互联网的便利。其次,在课后,教师应该通过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自己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进而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

第7篇: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字:新课程教育;小学语文;“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283-01

一、引言

小学语文与初中、高中、大学语文不同,展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记者、作家和天才。作为直接语文和基础语文,小学语文属于儿童语文,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授时不能采用太过复杂化的程序。在新课程教学理论指导下,要想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具备能说会道的能力,这便是小学语文教学和小学语文全部的内涵,同时也是新课程教育里面对小学语文“教”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要多读

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之时,需做到教无定法,不要使用固定模式去将之框定。而是要使用许多东西来对语文教学进行充实、改变、补充。语文的特性便是读,同时它也是新课程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读作为能力形成的基础,所读越多,其领会也就越深,将之运用于写作过程中便能更加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在课堂中,需要少一些无效提问和繁琐分析,而要多一些议论纷纷和书声琅琅。由于现在的文章都是白话文,通过读便能得知含义,因而也就无需对其进行分析,要让学生有时间去读课文。

在我国古代,许多文人所作出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了有效支撑,证明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正如李白之所以可以“日赋万言,出口成诗”,正是因为他能够“日赋万言,出口成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授时,必须站在“读”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这一传统。需指导读书的过程便是消化、咀嚼、吸收语文知识的过程,通过将课文读透读熟便能让通晓其含义,如此才能使语文学习的真谛得以实现,然而这里的“读”并非“死读”,并非闭着眼睛念经、唱戏,需要具备质量保证,需做到流利、正确、有感情,需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目标明确,读一次则取得一次进步。

三、小学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主动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需将 行为价值、生理情感、学习认知等因素加入进学习活动,如此才可以将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发展中融入自己的逐渐。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氛围被营造出来,需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如此才能才可以符合新教材理论。课堂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还需做到如下几点:

(一)体现民主。现代教学表明,学生与教师间需维持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如此才能使学生提高主人翁意识。素以,教师需重视对学生进行言语激励,让学生可以认识自我,并树立起信息,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起坚持不懈的精神,从而达到教学课改的最终目的。

(二)创设情境。由于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并且对动感性强、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事物非常感兴趣。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用课件与否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非常大。例如,在教授《荷叶圆圆》这堂课时,通过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来对“夏夜美景”予以呈现,能将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对动物语言进行模拟,能使他们兴趣大增,并子主动参与进学习中来。

(三)巧设问题。对悬念和疑问进行巧妙的设置,可以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所以,在设计问题时需多花费时间和精力。例如,在教授《司马光》这门课程时,设置如下疑问:掉进缸里的司马光还有救吗?如此一来,学生便会迫切的找寻答案。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可以对课文进行仔细的研读,从而使答案自然而然的被学生解答出来。

四、小组合作与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应用

目前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形式便是小组合作,它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需为学生创造探究、探讨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彼此合作、互补,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由于语文教学具备非常强的实践性,不管是在写作、阅读过程中,还是在口语交际过程中都无法与学生主体感受相脱离。所以,需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起来,如此才能让学生养成探讨的习惯,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加活跃,并且不满足于一种答案,使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五、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一)具备现代教学理念。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需站在学生实际情况和新课程目标的角度出发,对多种教学策略加以运用,并有针对性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语文教师需从之时传递者变成学习指导者,使课堂由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确立起来,让学生能够自主发展,使师生间的关系能够平等。语文的教学需要师生的交流,如此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二)具备创新意识。新课程表明需注意对学生创造潜能加以开发,以便对学生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创新教育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如果太过因循守旧,那么也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为满足课程需求,作为语文教师需创新教育观念,按照时代需求,用新方法来进行教改活动。质疑作为创新的钥匙,在面对新挑战之时,教师的创新体现在有课程意识的前提下,对学生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培养起质疑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变成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便是教师。文章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进行了大致分析和研究,以便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指明方向,从而让小学生能够真正具备基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文婷.谈新课程教育中小学语文的“教”[J].才智,2012,07:148.

第8篇: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语文园地 教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55-02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悟世界的多姿多彩、用母语去表述自己想法的一个学科。小学生就是“八九点钟的太阳”,语文学习在此时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园地教学可以将小学生的理论点紧密相连,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牢记的要点实在不胜枚举,老师在讲授学习园地中的知识以前,要从单元教学中提炼知识精华,并规整和分析,让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去揣摩教材的精髓,让学习园地中的知识既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与课本内容紧密联系,发挥学习园地的功能。

一、语文园地教学的优势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觉大部分小学生对每个单元后面的语文园地有着极强的探索欲。语文园地这个教学环节既能够对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温习,又能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展单元教学的内容,协助小学生提升听说读写的技能。

(一)单元要点回溯

语文园地这个教学环节能够对单元要点进行回溯。要点回溯,可以让学生在已学到的知识中找到自身的缺陷,从而让自身的知识储备更为充足。要点回溯既能够对本单元的学习成效进行检验,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的印象。与此同时,单元要点回溯又可以让本单元与下一单元无缝衔接,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不容忽视。所以,语文园地对学生真实语文能力的养成来说极为关键。

(二)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园地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内,不但需要学生透过“观察”来学习语文学识,并且要通过“读”、“写”、“说”三个技能对本单元的知识实施拓展。

语文园地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用异彩纷呈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语文学习园地中,不单单有枯燥的字词句,还能够通过图片、人物肖像等来“抚平”学生心中的焦躁情绪,引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热情。

(三)培育学生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较强。在语文园地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参考别人的看法、表述自己的需求、念诵经典片段、记录下心中所想;而培育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初衷相辉映。而且,语文园地在完善小学生的精神世界方面还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二、语文园地的教学策略

(一)多媒体教学

目前大部分院校都有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枯燥的词句变成异彩纷呈的图片、艺术字,这与小学生的年龄特色是相吻合的。将语文园地教学以多媒体的方式予以呈现,对小学生的学习来讲又是一种创举。语文园地本来就会引发学生的探索欲,而此前提下的多媒体语文园地教学更为丰满、缤纷,能够寓教于乐,因此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二)师生互动

当代教学业已摆脱硬性灌输模式的影响,当代语文教学中,更关注老师和学生间的互动。老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互动能够引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位学生都可以被这种热烈的气氛吸引,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

在学习园地中,学生不会再像在常规的语文课堂中那么拘束,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交流能力以及语言表述能力;同时老师在其中还能够协助学生解决平时遇到的问题,拓宽学生的眼界。

(三)角色互换

大部分学生在常规的课堂上不能表现自身真实的看法,在课堂上显得怯懦。角色互换是说:老师和学生的换位教学。让学生来扮演老师的“角色”,能够让学生想老师所想,又可以让学生的胆子变得更大;让老师扮演“学生”的角色,能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随和的,而并非高高在上的。而且,老师能以学生的视角来对学生遭遇的难题进行化解。

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能够培育学生的职责感,学习园地中应多布置角色互换卡牌等等。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中的语文园地教学,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能够让语文课程更为吸引人,也能够提升每个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在讲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模式,并且改良自身的教学方式,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夏骏,吴雪芬.走“简约”之路 让“积累”更有效――小学语文园地“日积月累”教学初探[J].小学时代:教师,2012,(1):44-45.

[2]赵勤燕.让语文学习更加整合――小学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教学探索[J].华章,2012,(10):261.

第9篇:中小学教育课程范文

阳春三月,和风丽日。在这美好时节,各位领导和教育专家亲临我县检查调研,这既是对我县教育事业的关心和厚爱,也是对我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鞭策和鼓舞。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对吕厅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县是一个教育大县,县委、县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发展教育。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的实施“科教兴#”战略,逐年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中小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在全市一直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20__年,我县被确定为省首批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确立了“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扎实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课改实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多方投入、保障有力、全面规划、稳步推进、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工作要求。四年来,我县的课改实验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课改经验多次在省市课改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20__年4月,我县被省教育厅评为课改先进集体。

发展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手段,既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县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0__年,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拿出43.5万元配套资金,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和试点工作项目两大教育工程,使我县95的中小学校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提前了5—10年,为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探究新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条件,更使我县中小学校从教育观念到教学方式,从评价体系到管理体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为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