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审计外包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13
1 炔可蠹频暮义及研究背景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2001年1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指出: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管理与咨询活动,其具备一定的客观、独立性,开展该项工作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推动企业运作效率的提高,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内部审计的功能是内部审计价值的直接体现,企业通过内部审计来实现对企业在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使得企业管理达到制约、预防、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建议的作用。企业才能更加合理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资源,使得资源分配更加优化,实现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审计逐渐成为各企业用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的工具。内部审计身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和咨询活动,同时对提高企业的价值和促进企业内部的控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初,内部审计由公司内部自设部门来组织实施,但由于我国的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在发展中出现了例如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内审效果也达不到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等各方面的问题,再加上企业管理层的干涉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执行性有所偏差,传统的内部审计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竞争越发激烈的市场要求。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并且能够科学有效的利用资源,也开始学习国外外包的形式将部分业务进行外包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内部审计外包适时的出现,专业的机构承包内部审计职能解决了传统内部审计解决不了的问题。
2 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概念和形式
我国内部审计外包形式主要包括:国内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主要由内部审计外包和合作内审两种形式组成。内部审计外包指的是:企业或组织以合同形式将其内部审计部分或全部职能委托给组织或企业外部的机构执行,并且撤销内部审计部门。合作审计则指的是:企业保留有内部审计机构,并且将部分审计业务外包出去。在合作审计模式下,企业通常会将一些比较核心的业务内容(如涉及到商业机密的业务),交由内部审计人员负责审查;针对一些非核心的业务,则将之外包给外部审计机构;而针对一些比较重要,并且对审计人员执业能力要求较高的业务,则交给内、外部审计人员共同完成。
3 内部审计外包的原因及可行性分析
3.1 内部审计外包的原因
3.1.1 出于企业的成本的考虑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将利润最大化,因此在内部审计的形式选择上,花费的成本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与企业自设内部审计机构相比外包的很多优势变的显而易见,首先如果企业自设内部审计机构,前期需要一笔总额不大的固定投入用于购买办公设备、雇佣人员等准备工作,内部审计外包则完全不需要这笔固定投入。其次,自设内部审计机构必然需要对审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以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扩展他们的眼界,这笔花费随着企业的成长必然会越来越大,所以许多企业迫于成本,只能选择外包。
3.1.2 出于外埠的压力的考虑
如果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提供的审计报告,投资企业难以信服。在跨国公司中也会出现不得不选择外包的情况,母公司不了解子公司当地的风俗、文化情况,为了因地制宜,母公司选择将子公司的内部审计外包给子公司所在地的内部审计机构。
3.1.3 出于企业内部缺陷的考虑
企业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受到董事会、总经理等的干预和左右,无法公正客观的得出审计结果,而外包后的机构不受制于企业的管理层,可以更加客观,事实就是的提出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再者,外包机构中的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可以提出更有建设性的建议和补救措施。
3.2 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分析
独立性:内部审计外包后,首先审计的主体发生了巨大改变,审计主体独立于企业自身,也独立于企业的管理层,其实质的独立性明显得到了提升。这样一来,审计机构可以完全站在股东的立场上,将股东财富最大化,对董事会的各种重大决策进行公证、专业的分析,有效提高决策的成功率、降低风险、减少剩余损失。
专业性:再者审计人员独立后,可以不受企业管理层的约束,在经营者的支持下,用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管理层进行严格审查,提出客观的意见并提供有效的改进措施,保证管理层按照公司规章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避免错误缺漏,增加企业价值。
外包审计机构具有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资产评估、管理咨询、风险评估等,所谓“术业有专攻”,审计结果的专业性、可靠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法律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我国企业为了健全内部审计,将部分或全部内部审计外包从法律角度来说也是可行的。
4 内部审计外包风险分析
4.1 企业信息泄露风险
在企业将内部审计工作交托给外部审计机构时,就意味着信息开始或多或少的外漏,因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成功实施是建立在企业将内部的信息、数据提供给外部审计机构为基础的,有时,企业为了能获得更有价值的建议会迫不得已将核心机密提供给外部审计机构。而外部审计机构会不停的为不同的企业提供审计服务,在他们的不经意间,不同企业的信息就有可能流露出来。
4.2 内部审计外包范围、外包方式和外包机构的选择风险
将哪一部分外包,如何外包,这两个问题在外包过程中也很值得思考。核心部分外包虽然会使外包机构提供的评价和改进措施更具有价值,但是同时也面临着核心机密外漏,降低了自身竞争优势的风险。外部审计人员只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进行审计活动,存在着一定的被动性,缺乏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审计过程流于形式。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帮助管理层发现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企业在确定外包后首要工作就是在市场上众多的审计机构中选择合适的一个,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由于审计机构对企业相关资质、专业水平、经营状况并不完全公开,企业从正规渠道无法获得审计机构的信息,在选择时就存在着盲区,这种情况下选择对外部审计机构很有可能无法达到企I的审计要求。
4.3 内部审计外包质量风险
外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企业的信息掌握的并不充分。公司员工对于外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的配合程度也直接影响外部人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内部员工对公司的情况有所隐瞒,就会导致审计的工作开展缓慢,进而影响审计的结果。内部审计外包的独立是建立在外部审计人员的坚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的。事实上也存在少数外部审计人员的营私舞弊的行为,对该披露的事实不披露,对于该出具无保留意见或者保留意见的时候不按照规定出具。
5 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的应对措施
5.1 评估风险
在内部审计外包前,企业内部管理层应该根据想要达到的审计目标,有选择性的收集相关信息和类似审计外包案例,预估审计的风险,然后统筹企业资源,评价风险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的大小以及企业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对于企业来说,慎重选择外包审计机构很重要,需要在市场上了解外包审计机构的人员专业水平和资质、外包机构在业界的声誉和以往客户的评价,外包审计机构的经营状况,外包审计机构的收费水平来挑选出适合企业审计活动的机构。在选择合适的审计机构后,应当考虑外包的范围和方式,不适合的外包方式会导致企业核心信息泄露,企业内部和外包审计机构无法很好的合作达到企业预期的审计标准。在一切确定后,签订外包合同也需同样慎重。在合同中企业可以将所有可预计的风险在合同中详细列出来确保自身的利益。
5.2 加强内部审计服务的监督和规范化
组建采取矩阵或项目型结构的团队,以提高内部审计的服务质量,从而达到降低内部审计的外包机构的风险。
外包机构应该加强内部审计服务的监督和规范化。将整个机构统一规范管理和指导,制定相应的指导性规范文件。就外包机构的独立性问题的保障应该明确具体的内部管理制度,避免由于外包人员的收受贿赂,导致外包机构的独立性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在保证独立性的同时,也要坚守职业道德,对审计的企业的机密保密,严格为企业保守商业秘密。
外包机构在组织内部审计外包的工作团队的可以选择采用矩阵结构或是项目型结构。组织团队的时候有选择性的抽调负责各个职能的专业从业人员,这样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得审计工作能够圆满的完成。
5.3 制定合理的业绩评价标准
在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过程中和完成工作后,企业要实时评估其审计工作来确保外包的业务可以达到预期的标准,但是业内仍然没有一个统一完善的评级标准。IIA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评价内部审计业绩的标准体系,这些标准包括:数量化标准(如审计工作时间、审计次数、审计报告次数、审计发现的违规金额等)、质量化标准(如提出的提高经营效率、促进内部控制的建议)、反馈式标准(如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评价、对外部审计机构提出的改进建议的评价、对外部审计机构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效率。
6 结论与展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改善企业管理制度,降低成本损耗,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修课。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凸显无疑,而具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的外包机构必定是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内部审计外包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市场,服务于企业,可以说内部审计的外包形式是一把双刃剑,对企业的内部审计有利也有弊。将内部审计的外包是时代进程的需要,它将市场内外的资源整合,帮助企业提高了竞争优势。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外包制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外包劣势的关注,掌握外包风险,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优势,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刚.以组织发展与战略管理为背景的内部审计外包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03).
[2]赵娜.关于内部审计外包形式的选择与分析[J].财会通讯,2006,(06).
[3]徐超.中小企业内部市计外包形式选择问题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08).
[4]孔媛.内部审计外包的动因及可行性分析[J].现代商业,2010,(08).
[5]张宏亮.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动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3).
[6]于海林,于海云.浅析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及规避[J].会计师,2008,(09).
[7]胡汛.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劣势及风险规避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01).
[8]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规范[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9]陈锦烽,苏淑美.内部审计新纪元一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6.
[10](美)米勒.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M].李海风,刘霄仑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11]李九妮.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1).
[12]李文佳.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6).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包;SWOT;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引言
内部审计外包最初是由国外知名的事务所提出的,在国外已经比较普及,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的外包也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本文先对内部审计的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分析了我国企业内审外包的形成动因,并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对内审外包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得出研究结果。最后再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合理利用机会和注重规避风险两个角度给出了建议。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定义及形式
内部审计外包即内部审计的外部化,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的部分或者全部的职能以契约的形式委托外部的更专业的机构来执行。内审外包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补充式外包:企业主要的内审工作仍由其所设立的审计部门来进行,只将部分的内审职能赋予第三方。2.审计管理咨询:指企业通过聘请咨询机构来帮助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3.全部外包:指企业不设立专门的内审部门,直接将全部的内部审计职能外包。4.合作内审:指企业内部虽然不设立专门的内审部门,但会配备一些审计人员。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形成动因分析
1.企业自身的需求
(1)企业内审的独立性和质量难以保证。由于各种经济利益关系,企业自行设立的内审机构在人员配置和工作范围等方面都不免受到管理层的影响,独立性比较弱。且我国的审计方法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基础审计的方法应用范围较小,也尚未普及计算机辅助审计,这些都会影响企业内审的质量和效率。
(2)企业降低成本的考虑。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使企业的内审工作与其发展相适应,企业就不可避免的要增加对内审工作的投入。而外部的专业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却可以提供质量高且费用相对较少的内审服务。
(3)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随着目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有限的资源更多的集中于其核心业务,将一些职能委托给外部的机构。企业将内部审计的工作外包出去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2.外部环境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外的各大会计师事务所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会计服务市场上,企业的内审外包业务正好能够成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创造新盈利点的条件,成为一项利润增长点,进一步促进国内会计师行业的发展。
四、内部审计外包的SWOT分析
内部审计外包的SWOT分析。(1)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质量:企业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后,外部审计师独立于该企业,难以产生利益冲突和经济利益关系。外部审计师可以站在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角度,严格地遵循审计准则的要求和事务所质量控制等要求来对企业进行内部审计。节约审计成本:企业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可以减少相关的招聘选拔及培训费用,也避免为了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而不断更新的审计方法而购买或开发新的审计软件。为企业带来附加值:注册会计师具有专业的知识,熟悉多种经营理念以及管理方式,向企业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
(2)内部审计外包的劣势。消弱内审的优势:内部审计师比外部审计师更加熟悉企业的各项政策和制度,提供更符合企业当前发展所需咨询的建议。外部审计师可能会把企业所委托的内部审计工作视为一项程序化的工作,很难全心全意为单位考虑,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内部审计工作本应具有的优势。面临商业风险:外部审计师缺乏对企业的忠诚度,可能会引起一定的职业道德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出于成本控制及利益的考虑,有可能会将工作交给不能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而且外部审计师可能会造成企业商业机密泄露,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可能会引发舞弊:企业出于提高独立性的考虑选择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但是如果企业长期选择由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来提供内部审计的服务,或者选择由同一家事务所同时来提供该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审计的服务,可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机制而引发舞弊。
(3)内部审计外包的机会。①内审外包职业化的发展:第三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提供了对内审的活动和结果进行评价的依据和提供内审的外部审计机构在独立性、胜任条件和客观性等方面的要求。同时新定义中也弱化了审计主体,即企业可以通过外包的形式来获得更高质量的内审服务。②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我国的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为我国企业的内审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行性,规范了内审外包的发展。
(4)内部审计外包的威胁。①设置内审部门的强制性规定:作为企业文化和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受到企业管理层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企业的规章都对其设立内审部门进行了强制性规定,这种行为对内审外包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②外部机构间的不良竞争:提供内审服务对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而言是一项新的业务。他们为了增加收入,吸引更多的客户,往往会降低所需的审计费用。同时,他们为了控制成本和追求利益最大化,会减少人员的培训工作,这会造成了内审外包市场的混乱。
五、相关建议
1.合理利用机会
(1)企业在选择外部审计机构时,应尽量选择高信誉度和专业性,且与提供其外部审计服务不同的事务所,这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质量水准。
(2)对一般的企业而言,无论是否设立了内审部门,选择部分外包都是不错的,可以使企业在较低的成本下获得较高的效益。对一些大型企业而言,与外部机构合作内审,可以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理念,弥补自身的缺陷。
2.注重规避威胁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应对措施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将企业内部的全部或者部分审计工作委托给相关专业机构,以达到节约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存在着一些问题。加快对其问题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是当前人们热衷研究的课题。
一、关于内部审计外包的概述
1.内部审计外包的含义
所谓内部审计外包,就是指企业将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者全部地委托给专业人员或者专业会计事务所实施。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优化社会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有利于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
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包括以下四项内容:一是内审职能的全部外包;二是审计管理咨询;三是补充式的外包;四是内外成员结合审计
二、针对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存在问题的研究
1.问题之一——企业外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信息不充足
企业外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信息不足的主要表现是:一是很多企业的职工对内部审计的工作了解不充分,存在误区,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监督他们工作的工具,不愿意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不会将自身所知晓的信息告诉审计人员;二是外部的审计人员在企业内部进行审计工作的时间较短,无法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审计现状。这两种情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效率与质量,不利于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2.问题之二——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盲目外包
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盲目外包的主要表现是:通信行业的生命周期较短,通过对通信行业的竞争数量与产品品种以及市场供给关系的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明确通信行业的生命周期,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但有些企业在不深刻了解企业内部情况的背景下,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出去,完全忽视了企业管理与审计的真正需求。还有一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认为,在企业内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成本太高,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出去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与人力,但这也使得企业完全放弃了掌握企业内部审计的主导权,不利于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管理。
3.问题之三——内部审计外包存在道德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着道德风险的主要表现是:所谓道德风险,就是指企或者个人享有自身行为的利益,将成本或者风险转嫁给他人,给他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外部审计人员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这可能导致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内部审计产生敷衍了事的想法与消极怠工的心理,忽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潜在的问题与风险,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外部审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会将自身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当企业的利益与外部审计人员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外部审计人员会以自身的利益为核心制定审计工作的规划与措施,这在无形中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益与长远发展。
三、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相关思考
1.企业要采取措施掌握内部审计的主导权
企业要掌握内部审计的主导权,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积极与外部审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共同讨论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二是企业要将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支付给外包会计事务所的报酬相挂钩,在无形中提升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给双方的后续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企业在选择外包会计事务所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会计事务所,同时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企业内部审计的真正需求制定科学的外部合同。
2.企业要慎重地选择内部审计外包方式
要选择内部审计外包方式,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企业可以将一些非核心的审计业务外包给独立性强、专业技能强的外部会计事务所;二是要采取措施对市场中的会计事务所进行彻底地了解,从中选择最合适自己的;三是要在企业内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将关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审计业务交给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来做,这样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道德风险,而且可以提升企业的内部审计的灵活性。
3.企业要与外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沟通
企业要与外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沟通,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企业可以与外部审计工作人员联合在企业内部开展专业知识的讲座或者座谈会等活动,来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使得企业职工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真正目标,不是监督他们的工作,而是发现企业发展中潜在的问题与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二是要采取措施化解企业员工与外部审计人员之间的误会,减少外部审计人员工作的阻力。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内部审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很难独立完成内部审计的工作,使得很多企业考虑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分析与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耿云江 金 星:关于内部审计外包的冷思考[J].中国集团经济,2009(3).
关键词:内部审计 交易成本 外包 公司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部审计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据调查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约三十万人从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这些人员普遍熟悉审计、会计知识,却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沟通协调等方面明显不足。笔者认为,这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有关,且各大企业和机构培养的人才很少,因此造成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极度缺乏。同时,在制度上,我国内部审计外包在法律上是没有明显限制的。我国目前会计师事务所普遍业务范围单一,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外部审计(主要是半年报及年报审计)。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发展很快,他们拥有经验丰富及知识结构全面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产评估师及计算机专家等,因而在专业能力方面能够胜任外部审计,且能够有效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所以内部审计外包对很多企业来说是一种现实双赢选择,有利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和降低交易成本,本文主要围绕这一方面展开。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动因分析
内部审计外包之所以成为审计发展主流趋势之一,除了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外,还有很多动因的。在此,我们仅从企业层面及会计师事务所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分为交易成本和成本。
(一)降低交易成本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内部审计外包之所以受广大企业的欢迎,主要原因在于内部审计能够通过优秀的专业能力来降低审计成本及提高服务质量,因而符合成本收益原则。一是内部审计的资产专用性不断降低,公司内部审计活动中的资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获取并积累的,与公司内部控制、经营管理和审计技术方法等有关的知识。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快速发展,他们足以胜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因而没有必要花大成本成立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二是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来说,内部审计的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且能够优化企业的业务资源配置。企业业务多元化经营使得企业业务日趋复杂化,因而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日趋严格,而成立自己的内审机构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且要花费较长时间进行培训和积累经验,而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各种综合性人才,专业水平较高,具有资源配置优势,因而内部审计外包有利于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优化资源配置。
(二)降低成本
内部审计外包不会改变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仅仅是将内部审计的人(审计人)由公司内部审计公司和人员换成了公司外部的机构和人员。同时,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外包给优秀专业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还可以向外界和企业所有者传递积极的利好的信息,主要是在严格监管下可以避免损害投资者利益。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只要内审外包能达到这个目的,内部审计就可以外包。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与缺陷分析
(一)优势分析
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外包给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有五个优势:一是有利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外包对公司内部来说是一种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行为,二者协调和补充可以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使其在公司治理中作用能够有效发挥。二是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只是一般性部门,没有必要投入大量资金在机构建设和人员培养上,而对于专业型的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来说,审计业务是其核心业务,且会投入足够的资金和时间来培训员工以提高其审计水平,因而外包能够提高审计质量。三是外包可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外部化之后,企业的审计独立性会大幅提高,这与注册会计事务所对于企业的独立性的天然优势紧密相关。四是有利于公司降低风险,内部审计外包可以减少审计程序,降低审计成本,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审计风险。五是有利于拓展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的业务范围,避免造成大量资源的闲置浪费。
(二)缺陷分析
外包缺陷也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外部审计人员相比内审人员信息不足,且外部人员不如内审人员对组织更加忠诚。二是外审人员缺乏文化认同感,这主要是外审人员只是为了利益,对企业没有感情造成的。三是外包有可能增加转换成本,外包服务具有暂时性且会计师事务所资质参差不齐,因而会导致企业会更换审计机构而增加转换成本。四是外审人员的独立性也是相对的。五是我国内部设计外包业务程度过低,这使得内部人控制严重的公司一般不会把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出去。
三、对策及建议
从企业层面看,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如对于拥有独立内置的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而言,可以选择将其专业技术缺乏或不足的部分审计项目外包出去。对于一些小企业或者缺乏专业素质过硬的内审人员的企业来说,最好的办法就内部审计全外包。另外,企业应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在选择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时掌握主动权,做好调查工作和监控工作。从政府和会计师事务所层面看,政府应规范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市场,提高其独立性和专业性,另外要积极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评比机制,规范内部设计外包市场。
参考文献:
[1] Robert r moeller.现代内部审计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217-226
[2] 崔刚.以组织发展与管理为背景的内部审计外包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3)
【关键词】信息泄露 信息不对称 内审外包机构 内审外包合同
一、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将内部审计业务外部化已经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的选择,这种现象的存在有着其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要研究上市公司内审外包风险以及防范措施,应从研究其理论和现实意义着手。
(一)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意义
1.基于委托―理论的意义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基于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单个或多个行为主体(委托人)依据一种明示或者隐含的契约形式,雇佣其他行为主体(人)为其服务,并提供给人一定的信息、授予其一定的权利,根据人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针对上市公司内审外包业务,一方面上市公司由于人才的缺乏、公司业务精力有限等原因,内部审计职能不能完美的实现。另一方面,专业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催生了许多机构的产生,例如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在进行内部审计外包时,通过会计师事务所行使内部审计外包的工作,能够使企业更好利用其优越的人才资源、审计资源。
2.基于受托责任观的意义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基于受托责任理论。受托责任理论包括两方面:一是受托方接受委托方的委托,对委托方提供的资源进行管理并承担有效管理与使用受托资源的责任;二是受托方负起真实可靠地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履行过程与结果的责任。受托责任双方应以恰当的方式、有效的协调委托和受托的关系,积极履行双方责任。
3.基于成本费用理论的意义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也是基于成本费用理论的选择。成本费用理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合作达成交易应支付的费用总和。成本费用来自各个方面,对于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其成本有:搜寻成本(搜寻会计师事务所信息以及整理审计资料的成本)、议价成本(与会计师事务所商讨服务价格过程中的成本)、决策成本(内部审计外包合同中约定的服务价格)、信息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泄露可能造成的成本)、监督成本(审计过程中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进行监督需要的成本)、违约成本(对于可能发生的违约情况支付的费用)。
(二)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现实意义
1.获得高水平的审计服务
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咨询业务不断发展。在会计师事务所中聚集着大批专业的审计人才,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审计经验,他们能够在内审的过程中敏锐洞察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2.将精力集中于公司主要业务
现在企业间竞争的焦点是公司主要业务的竞争力。内部审计业务以外包形式能够使上市公司集中主要精力发展公司的主要业务,将有限的资源投入企业的核心业务中。
3.适应审计业务的新变化
内部审计外包能够使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新的审计技能、获得更加先进的审计技术,使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环境,提高企业的审计质量。
二、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的具体表现
上市公司将内审职能外包出去既基于委托理论、受托责任理论、成本费用理论,又是为了获取高水平审计服务、集中精力于公司主要业务、适应审计业务新变化。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上市公司面临着一些风险。
(一)信息泄露风险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审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完善;公司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否真实、合法、有效;企业重大经济事项的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到位等。调查表明,上市公司在考虑企业内审外部时首先会考虑内审资产的专用性,日常的财务审计工作专用性程度低,只需用规范的审计技术,而风险评估审计以及企业绩效审计则更加复杂。上市公司一般愿意将日常的财务审计工作交予会计师事务所实行,而对于其他资产专用性强的审计交给内审机构则是出于信息安全保密的需要。
(二)信息不对称风险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这三位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该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弊病,在市场中,与相比买方,卖方能够更加了解相关信息。通过给信息数据缺乏的一方传递真实可靠信息,掌握较多信息数据的一方可以在市场交易中获益;同时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尽力从另一方获得信息。
(三)审计机构选择风险
上市公司选择的审计机构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效果的好坏。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外包的工作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选择合适的审计机构是为了降低审计成本、利用外部优势资源,提高内审效率,发挥内审评价和建议功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成功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基于审计机构和企业间的资源共享。
【关键词】 受托责任理论; 内部审计外部化; 高校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2-0081-03
一、引言
内部审计外部化(Internal Audit Outsourcing)起源于西方国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运用。近几年,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专业化协作日趋精细,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内部审计外部化这种形式,以达到促进企业管理和资源高效利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前理论界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理论研究概括起来主要从三个方面切入:基于核心竞争力外包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理论,且研究对象都只限于企业。
高校领域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是伴随着高校近几年规模化发展、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及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发展起来的。高校与企业性质不同,经费来源渠道亦有差异,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在高校推广内部审计外部化模式的可行性及由此产生的潜在风险和审计结果的运用。
二、受托责任理论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内涵
(一)受托责任理论内涵
受托责任理论是关于受托责任关系的理论,各个学科对受托责任理论有不同的定义。在会计学、审计学领域,受托责任关系是指资源占有人与资源经管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委托与资源受托经管关系。由于资源占有人将资源经营权委托给受托人后需要对其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同时资源经管人受托经管资源占有人的资源后需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情况,两者之间需要一个具有独立身份的第三者对其加以检查和评价。而审计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又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可以对受托履行责任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证明。因此,审计本质上属于受托责任问题,一切会计、审计问题都离不开受托责任。而内部审计作为审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审计关系的建立也是以受托关系理论为基础的,因此,内部审计外部化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下产生和发展的,只是受托责任从内部受托转为外部受托。
(二)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内涵及表现形式
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指将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1)部分外包,即将部分的内部审计职能赋予第三方;(2)全部外包,指内部一般不设审计部门,将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咨询机构;(3)合包,即内外成员结合审计,亦称合作内审,指内部审计工作由一个统一的项目和审计工作组来完成,成员包括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但对这种结合内外审计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经调查了解,高校审计业务外部化的形式有多种,是由高校的办学规模、组织机构设置及管理层的意识决定的。
(三)受托责任理论下高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关系
受托责任系统的发展导致了内部审计性质的变迁,外部受托责任和内部受托责任共同影响了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内部审计对象从财会领域扩展到高校教学、科研、后勤等,受托责任结构及内容发生了变化。在高校组织架构中内部审计部门是受托责任关系的受托方,承担着内部受托责任关系职责;内部审计外部化后,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由内外审计人员合作完成,内部审计部门在受托责任关系中既是委托方又是受托方。因此,在高校受托关系中有两种受托关系,即外部受托关系和内部受托关系。内部受托责任关系的核心是高校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和各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外部受托责任关系是内部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在这些特定的受托责任关系中,内部审计承担着确保各种受托责任完整履行,从而保证整个受托责任系统有效运行的职责。
三、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动因及客观必要性
近几年高校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张及“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刚性要求,使得内部审计范围越来越大、内容更加复杂、审计的技术手段更为先进。在大环境和小环境共同作用下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逐步发展起来。
(一)审计工作的需要
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从性质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内部控制审计概念首次在实务指南中提出,并且内容涵盖整个高校经济活动,包括教学、科研、财务、资产、采购等。可见,高校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与内部审计的缓慢发展越来越不协调,必须探索出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增强内部审计效果的新方法。借助“外部资源”来履行内部审计职能,既增强了审计效果,拓展了审计领域,又节约了相关成本,提升了人员素质,从而实现双赢。
(二)审计环境的需要
高校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学术环境等构成了高校的审计环境。当前,高校屡屡爆出基建、科研、物资采购、招生、财务等领域违纪违法现象,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审计作为高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负有确保高校经济资源安全完整的职责,更肩负着确保高校审计环境符合高校法制化建设要求的责任,从而促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十二五”期间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大,高等学校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民间捐赠等各种经费进入高等教育的投资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对这些资金的使用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如何将高校的资金合理、合法、高效地用好是高校面临的问题,也是审计面临的难点。内部审计外部化模式的建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从而形成良好的审计环境,为确保高校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奠定了基础。
(三)审计独立性的需要
内部审计部门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对所属部门或机构进行审计时,虽然在组织上不受这些部门和机构领导,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但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本身为该单位职工,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休戚相关,又与被审计单位一样同受本单位负责人领导,内部审计怎样审、审计结果如何处理、审计建议能否落实都要受本单位领导的制约,因此,独立性是有限的。如果高校把内部审计的部分业务交给会计师事务所来做,带来的好处是:外部审计独立于高校管理层和内部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没有内在利益矛盾和联系,可以客观公正地对受托事项进行审计,并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对于内审部门来说可以避免高校各种利益格局的束缚,可以通过事务所客观公正的报告表达他们想表达但不便充分表达的意见。
四、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现状
(一)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现状
内部审计外部化近几年在高校得到蓬勃发展,这与高校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部审计有限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基建工程审计是内部审计外部化在高校内部审计中适用性最广、效益最佳、最能得到管理层认可的、最能体现内部审计外部化价值的审计事项。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和企业有明显不同,节约审计成本是企业首先考虑的因素,而高校审计费在专项资金中都有保证,节约审计成本不是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首要动因,根本原因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还比较少,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高校审计业务的需要。因此,高校是以提高审计质量,完成各项审计任务为首要目标来开展内部审计外部化的。
(二)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存在的问题
1.目标的差异性。外部审计人员的审计目标是完成契约既定的目标,在审计中往往就事论事,不会积极主动地围绕学校的目标开展审计工作,不用对最终审计结果承担责任,审计结论和建议往往宏观较多,实用性较差。内部审计人员忠于组织,以学校利益为出发点和终结点,需要对最终审计结果承担责任。这样容易造成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所关注问题的差异性,从而对审计结论产生分歧,影响审计质量。
2.配合的协调性。内部审计部门熟悉高校各方面情况,熟知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点,而外部审计只有通过内部审计了解高校的组织构架、部门的利益格局及审计的重点和难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与外审人员的协调有一定困难,内部审计部门为了保证其地位,可能不愿意与外部人员合作,两者之间的权力、利益的斗争导致审计作用不能很好发挥。
3.审计结果的风险性。内部审计外部化后,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外部审计人员一般只在约定的范围内审计,不会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工作比较消极。另外,外部审计人员不熟悉高校实际情况,审计结果就事论事,审计结果缺乏深度和实用性,往往达不到管理层的认可,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审计结果的风险性。
五、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对策
(一)加强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监管
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一般都通过招投标取得,通过合同条款进行监管和控制。从实践操作看效果欠佳。要想提高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服务质量,并不能单纯依靠外部市场的约束机制来实现,要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监控。
1.选择高品质的会计事务所是关键。要综合声誉、资质、注册会计师数量、实力、等级等因素全面考量事务所,防止资质低、市场份额占比小的事务所以低价位中标。
2.完善合同内容。基于受托责任原理,合同是受托责任是否得到全面履行的载体。因此,在合同中必须明确受托责任内容,它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行为责任,即完成某项任务的责任;二是报告责任,即受托人按委托人利益行事,以真实报告或不真实报告应承担的责任;三是某种规范,即受托责任履行中,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四是控制责任,即对受托责任关系中,各方责任和权利的控制。
3.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内部审计部门在与学校管理层、被审计单位、事务所交流中应建立沟通机制,采取例会制、报告制等方式确保信息沟通开放和富有成效性,保证外包目标的实现,降低审计外包风险。
(二)根据高校内审业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
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应从审计效益和内部审计质量提升角度来考量。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各有优缺点,如果实行全外包,意味着高校不保留内审部门,全部审计业务交外部审计人员实施,这不符合《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三条规定:“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较大的高校(年收入5亿元以上或教职工人数在3 000人以上)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所以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部分外包模式下的不同合作形式。基建工程审计实行业务全权委托;以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为主的财务收支审计,如单位下属的食堂、校办产业等实行部分委托;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因涉及到高校部分核心业务,不宜外部化。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选择不同形式的外部化模式,这样可以达到审计服务和质量的最佳结合。
(三)寻找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最佳结合点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内部审计的已有成果为外部审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外部审计的专业素养是有效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两者最终目标都是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寻找到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结合点是高质量完成审计目标的关键。
1.保持审计目标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内部审计人员熟悉高校实际情况,了解学校管理层的需要,可以引导外部审计围绕学校目标开展审计。外部机构执行审计时需要内部审计协助,更多了解高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审计流程及管理层关注的焦点问题,便于准确找到审计切入点,确保审计结果实用性。
2.确保审计资源共享性。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高校内部职能部门,在贯彻执行教育部第1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审计资源,在审计外部化过程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要有合作意识,外审可以借鉴内审已有的审计结论,内审可以利用外审的专业特长,整合利用高校的内、外部资源,共同达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目的。
3.审计风险的防范性。由于审计目标的一致性,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一样都面临相同的审计风险(这里指狭义的审计风险,即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更有效地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通过与外审人员沟通交流,对外部审计人员审计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就是规避审计风险的过程,以提高审计质量。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过程,可以确保审计结论更加富有实效性和建设性,从而规避风险。
六、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发现: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尚在初择期,各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如何搞好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使内部审计资源与外部审计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佳效果,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总之,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不是为了取代内部审计,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使之成为服务于高校管理层,确保高校各项经费安全、廉洁、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5(2):11-19.
[2] 黄溶冰.内部审计外包的策略选择:组织柔性视角的案例研究[J].审计研究,2012(2):98-104.
[3] 张艳芬.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09(8):58-59.
[4] 赵娜.关于内部审计外包形式的选择与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6):15-17.
[5] 周为利.国外内部审计外包及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3):34-36.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25日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含义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组织外部的专业机构来执行。业务外包源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在信息化时代,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自己增加价值,因此,可以将价值链上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只保持核心业务部分,比如研究与开发、客户服务等。
二、我国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外包的动因
(一)社会分工专业化发展和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资源和精力有限,要想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就必须将高成本、低效率的非核心业务推向外部,形成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达成合理的资源配置和高效率的生产模式。企业将内部审计外包给专业机构以后,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自己的行业专长协助外部审计人员进行工作,提高了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外部审计人员的成本,间接地减少了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成本。当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结合的总成本低于内部审计成本,而外部审计人员提供了高质量内部审计服务,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时,企业必然会选择将内部审计外包。
(二)内部审计的缺陷需要通过外包加以弥补。内部审计本质上是一种内部管理活动,受所有者的委托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形式上独立于管理者。但由于经济利益关系,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人员配置和工作范围都受到管理者的影响,因此其独立性难以保证,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长期在一个企业工作,不了解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难以给企业提出好的建议。而外部审计人员,业务范围广,经验丰富,能给企业从多个视角提出好的建议。同时,外部审计人员天然的高独立性和客观性,也保证了内部审计质量,弥补了内部审计缺陷。
(三)外部审计人员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可能性。企业内置的内部审计机构,如果隶属于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其独立程度相对较高,但它始终是企业的内部组织,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企业。从形式上看,内部审计不可能达到绝对独立,只能追求尽可能相对独立,而当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给独立的外部专业机构时,由于外部专业机构与企业没有任何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从形式上看其独立性提高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会计职业蓬勃发展,会计人才非常优秀,他们受过正规的训练,通过了严格的考试,经验丰富,在专业胜任能力上比内部审计人员具有更大的优势。同时,外部审计人员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与内部审计有重叠的管理咨询服务,充当内部审计主体,为企业节约成本。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
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内部审计外包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内部审计外包在促进企业发展和提升企业价值的同时也蕴涵着较高的风险。
(一)信息泄露风险。随着企业更多的将整个流程外包,外包商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增多,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企业生产管理等相关领域,或多或少都会涉及企业的核心机密,造成不经意的外漏。即使外部审计人员能够遵守职业道德,但当外包机构向不同的企业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时,很难避免将学习到的先进生产管理理念运用到其他咨询中。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后,防止企业核心机密外漏和发挥外部审计机构专业特长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成为企业的两难选择。
(二)选择外包机构的风险。选择外包机构是外包决策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与效果。企业选择内部审计外包的目的通常是降低审计成本、弥补自身内部审计的缺陷、增加企业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但在选择外包组织的过程中,信息并非完全公开,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无法对外包机构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对于其资质、信誉以及提供服务的专业水平这些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重要数据都不够熟悉,有可能造成内部审计外包后,外包组织提供的内部审计服务质量无法达到企业所需要的标准。
(三)外包范围、外包方式决策失误的风险。内部审计属于战略管理的范畴,对企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部分适合外包,部分涉及企业商业机密不适合外包。外包范围选择不当,将影响企业竞争优势。虽然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的经营状况,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难以把握。而外部审计师虽然专业胜任能力强,经验丰富,但对企业的了解远不及内部审计人员。加上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内部审计外包方式的选择难以把握。
四、控制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活动,外包后虽然能使企业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用于核心竞争领域,但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不能对外透露的信息。而外部审计师由于展开工作的需要,必定会获得这些重要信息,一旦外部审计师不遵守职业道德,泄露企业商业秘密,企业将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在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面临着外部审计师不遵守职业道德、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企业在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应严格做好风险评估、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业绩评价等风险控制工作。
(一)评估风险。内部审计外包前,企业管理层应根据已设定的内部审计目标,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及时全面地评估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相关的风险,明确风险的承受度,确保风险管理程序到位。通过风险评估避免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目标与企业管理层预期目标不一致,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与外包机构目标不一致,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情况。
(二)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内部审计外包是一把双刃箭,一方面为企业节约成本、提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而且内部审计外包可能对内部审计运作和管理层收集信息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企业管理层应确保与外部审计机构保持长期合作,避免短期合作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同时应确保选择的外部审计机构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即使企业将内部审计外包出去,也应该保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企业应该建立一支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专业内部审计队伍,在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评估审计风险,帮助外部审计机构制定审计计划、审计目标和确定审计范围,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给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方法提出建议,并对外包机构的审计过程进行严格监控。
【关键词】 内部审计外包;外部审计;区别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是审计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互为补充。两者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正确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监督。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重要基础,外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做的好,外部审计就有了保证。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善审计监督体系、全面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有效途径。
内部审计外包 (Outsourcing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又称内部审计外部化或内部审计,它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机构或人员执行。与传统的内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外包的显著特征就是内部审计主体的变化,从事内部审计业务的审计主体开放了,它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审计人员,也可以是独立于该组织的外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内部审计外包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有利于降低企业内部审计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有利于转移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企业外包内部审计业务后,内部审计会被外部审计(主要是社会审计,下同)替代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外包后的内部审计仅仅是改变了内部审计的主体,它在许多方面 和外部审计仍然存在着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是审计的内容和目的不同。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单位内部的定额、计划指标及内部管理制度等,检查企业各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经济活动取得的经济效益等,提出各项改善措施,评价企业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等。内部审计的种类,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营业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等。而外部审计则是依据《独立审计准则》,主要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等方面,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并未较多触及经济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等方面。因此,内部审计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要比外部审计要求高。
二是审计的服务对象不同。内部审计人员在处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问题中,充当企业管理当局的参谋和助手,并帮助各级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其主要的、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包括企业管理当局和董事会在内的组织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通常,外部审计人员是受托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年度审计,其服务对象是与企业利益相关的社会各界,包括股东、银行、债权人、政府和潜在的投资者等。当然,这不排除他们的意见被企业管理当局和董事会采用的情况,但这是次要的,不是其主要的使命和目的。
三是审计作用的范围不同。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一般仅局限于组织内部,只有当正确的审计结论和建议被采纳并及时采取改进行动时,才会产生具有建设性的实际效果。内部审计人员对生产经营管理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般不向外界透露,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而外部审计人员对财务会计报表所表述的审计意见和结论要公布于众,客观上起到了社会公正的作用,其作用的覆盖面比内部审计要广阔的多。
四是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程度不同。外部审计人员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内部会计控制,以及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实质性影响的相关控制,而内部审计人员则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包括内部会计控制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且,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外部审计人员之所以关心内部控制,是因为它们影响其设计的审计程序性质和进行实质性测试的范围,这与他们对财务会计报表发表独立意见相比是次要的。内部审计人员关心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针对控制的缺陷提出强化控制的意见和措施。
五是审计的范围和时间不同。内部审计的范围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它既可以借助于正式的记录和文件,又可以依据非正式的记录和文件;内部审计通常对单位组织内部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时间安排比较灵活。而外部审计通常是定期审计,每年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审计一次,其审计范围主要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及其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重点在于那些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有实质性影响的重大事项,它只能依赖正式的记录和文件。所以,内部审计在审计的对象范围上比外部审计要广泛,在审计时间上也更为灵活。
六是审计程序不同。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通常按照部门或经营地点来设计,会计记录和报表的审查只是其工作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内部控制系统和工作质量的检查和评价上;而外部审计的程序一般针对财务会计报表所列项目来设计,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核实和验证报表各项目的余额是否真实、准确、可靠,以及确认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政策是否公允。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有外部审计许多无法比拟之处,因此它不会被外部审计所替代。同时,由于存在上述差别,所以外部审计机构在承接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对承担内部审计任务的外部审计人员定期进行适当的培训,使之同时具备内部审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具体培训方式可以采用讲座、案例讨论以及课程学习等多种方式。否则,优秀的外部审计人员也难以完全胜任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审计人员在受托从事企业内部审计服务时,不能完全按照从事外部审计服务的范围、程序和方法进行,必须认真研究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这样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
【参考文献】
[1]周为利. 国外内部审计外包及启示[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5).
从内部自身成长来看。1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管理人员改善内部控制中发挥着积极的主观和客观作用,将其外包不利于对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也不利于内部控制方法的改进。另外,企业要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势必会泄露部分核心机密,这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很多企业正是因为掌握了核心技术,以家族式的方式占据一席之地,一旦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泄露,将是致命打击。2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内部审计外包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内部审计外包,承包人员按契约规定的内容和范围进行消极的审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管理层找出问题、提出建议。由于内部审计外包,使企业丧失了培养优秀的内审人员的动力以及为企业未来的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和锻炼的平台,所以,从长远来看,内部审计外包会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人才是其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推动力,外包使其没有培养起自己的人才,阻碍了进一步的发展。3浪费了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情况的优势。内部审计外包,企业与承担内审的组织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外审组织的目标是按合同向企业提供优质审计服务、完成任务而已,所以责任心不会那么强;虽然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对企业的具体情况不了解,提出的建议未必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也未必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避免这些不利情况的发生,企业应该和外审人员加强协调和沟通。在中小企业,尤其是家族制企业,内部成员关系密切,外部人员很难一下就找到存在缺陷的关键环节,没有发挥企业自己的内部审计人员了解情况的优势。
与外部承包商的关系来看。1对承包商形成依赖的风险。内部审计外包使企业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审计人员。当外部审计人员受聘于内部审计的某项业务时,企业会撤消内部审计相应部门,随之,外部审计的服务水平可能会下降,特别是在外部审计人员获取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度性知识,掌握了内部审计角色所需的特殊技能,被审单位会变得越来越赖外部审计服务者。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人才的限制,对外包商的依赖性可能更加突出,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2增加审计成本的风险。会计师事务所通常采用低成本来吸引客户,而到一定阶段后再将审计价格提高,或从外部审计收费中得到补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承接外包的会计师事务所占领了市场,它们往往会因竞争的减弱而提高审计价格,从而会加大内部审计外包的成本。中小企业本身资金规模比较小,筹资困难,外包成本占总成本很大一部分,如果成本上升而依赖性又强,对企业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的控制防范:
从企业自身来说。1降低成本。在上述对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风险的研究中,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个人觉得对中小企业而言首先要注意成本的控制,主要是交易成本。中小企业本身规模不大,融资困难,必须要降低外包的成本,包括事前选择外包商成本、事中进行控制的成本、事后针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的成本。2企业选择内部审计外包应慎重选择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业务比较简单,因此企业管理层对同行业及其中下游等相关行业的了解和接触也就较多。在日常的交流或同行业或相关行业举行的座谈会中,企业完全可以公开或私下询问其他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商,从中进行比较,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还可以节约成本。3企业选择内部审计外包应慎重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企业规模比较小,业务相对不是那么复杂,所以内部审计业务不多,成立之初可以选择进行全部外包,逐渐成熟后可以采用补充式外包或者内外成员结合审计。4签订外包合同。内部审计外包合同是企业与承包商之间签订的一项契约。合同应充分考虑企业经营需求和在风险评估及选择外包商等方面存在的重要风险因素,以及如果完不成内部审计的任务时应承担的责任。合同应明确采用书面形式,内容需要具体详细列明。5对外包过程进行监督。其中主要是监督外包服务商的行为和结果。如:监督外包商的运作情况。企业管理层应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外包商提供的内部审计服务的质量,评价其提供的内部审计报告是否能够准确、及时追查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出现或者发现的问题,评估外包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准的计划等。同时企业管理层还要监督合同履行情况。在进展过程中及时根据需要对某一些条款进行修改。
外部审计组织可采取的策略。1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审计组织应建立健全对内部审计服务的监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服务的监管和规范。内审外包属于新兴的业务领域,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服务业务纳入其统一管理和指导当中,规范内部审计服务的竞争秩序,并制定相应的指导性规范,同时,还要完善相应法规,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所导致的独立性等相关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在外包合同中明确外部审计师的保密责任。2外部审计组织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适时解决内审外包中出现的问题。承包商作为外部组织,在信息的掌握方面没有企业内部人员全面,其信息大多通过企业提供或者公开渠道获取,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因此外部审计组织要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以更好地解决问题。3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审计组织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审计组织作为内审外包服务的提供者,应该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就内部审计服务业务承接、人员配置、业务开展、责任承担、报酬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以降低风险并及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内审服务。4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养。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承担内部审计任务的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使更多的CPA能够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另外还应推动内部审计师考试在全国范围内的规范化,使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