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无线电是信息化无处不在的唯一载体”,不仅如此,随着无线电技术的飞速发展,该唯一性不断凸显,正在向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扩展。而在区域无线电管理工作过程中,要管好资源、用好频率,确保发挥并进一步挖掘无线电频谱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就必须拥有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无线电监测手段。
值得强调的是,无线电技术设施建设周期较长,所以无线电监测网络的规划应适度超前于当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对当前无线电管理部门管理资源普遍不足的现状,科学、合理、全面地分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仅有助于管理目标分级,摸清不同区域无线电管理需求的轻重缓急,实现资源分配因地制宜,而且可以为监测网络布局提供宏观依据,实现管理核心区无线电监测的率先覆盖。
基于以上考量,宁波无线电管理机构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建立了全市无线电监测网络宏观布局。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宁波位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两翼中的南翼,与上海跨杭州湾相望,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海洋产业经济发达。从2003年到2008年,海洋产业总产值由1040.3亿元增长到2309.15亿元,年均增长17.35%,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50.1%上升到58.3%,海洋经济已成为宁波经济的支柱。
预测数据显示:到2015年,宁波海洋经济领域的三产比例为3.02:71.20:25.78。第一产业主要是海洋渔业,宁波辖区目前共有水上(渔业)船舶电台约12870台;第二产业以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等临港工业为主,其中仅海洋油气业占海洋经济比例就高达36.05%,其台站频域密度非常高,龙头企业镇海炼化的台站频域密度更是高达38.9台/MHz,为宁波所有无线电用户之最;第三产业主要以海洋交通运输业为主,宁波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比为7.65%,是海洋经济无线电用户最多的产业,宁波港集团的台站频域密度为22.5台/MHz,2011年其专网设备每周利用总时间达到了262080小时,平均每台设备每天要使用19.2小时。
时至今日,宁波的海洋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先后提出了实施海洋经济开发和发展海洋产业的重大战略;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2011年7月7日,国函〔2011〕77号文件批复同意建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一系列发展规划为宁波海洋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可靠的条件。
经济高地,就是信息高地。无线电技术应用的密集区正是经济发展的活跃区。通过进一步分析宁波地区已登记无线电台站的空间分布情况,宁波市无线电管理机构发现:首先,无线电台站集中分布在人口密集区和海洋经济产业带上,这些区域的无线电台站数量占到全市总数量的80%。
其次是“一核两带”区域――未来宁波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区域――恰好囊括了所有的无线电台站分布密集区。因此,宁波的无线电监测网络应顺应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趋势,优先实现这些区域的无缝覆盖。
宁波地区无线电固定台站分布和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
无线电监测网络布局
从“十五”计划至今,宁波地区已经建设完成“十站两车一搬移”的无线电监测网络。这样的监测网络规模在浙江省内名列前茅,但仍然无法满足海洋经济发展对无线电监测覆盖的要求。分析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其中期监测网络覆盖的目标应是实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一核两带”地区的无缝覆盖。
核心区、北部产业带和南部产业带无线电监测网络布局
宁波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总体可概括为“一核两带”,即核心区、北部产业带、南部产业带。
核心区包括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鄞州区部分地区。其中海曙区是所有县市区台站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为28.3台/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台站分布密度的9倍多;除鄞州外,其它区的台站分布密度也都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数。目前该地区已建设完成4座A级固定监测站,基本实现了区域内20MHz~3000MHz的无缝覆盖。
实现北部产业带的无缝覆盖是宁波地区监测网络宏观布局的近期目标。北部产业带南起北仑港区,经过镇海石油化工区,北至慈溪杭州湾开发区,带内海洋经济产业布局已趋于成熟,带内的北仑区、镇海区、慈溪市、余姚市,其台站分布密度均高于或持平于全市平均数。
目前,北部产业带已建设完成1座A级高山站(具备9kHz~8000MHz监测能力,20MHz~8000MHz测向能力),2座A级固定监测站,3座C级小型监测站。计划近期再建设1座A级固定监测站,2座C级小型监测站,即可实现北部产业带的无缝覆盖。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发展 差异 特征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加以探讨。从横向来讲,县域经济是在一段时间内,一个地区经济各方面综合的发展概况;从纵向来讲,县域经济则是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及增长潜力。研究县域经济,能够更好的把握地区经济可持续、协调、稳步发展的格局与进展,进而为中长期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合理、可靠依据。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演变特征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空间演变差异
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演变,主要表现为多个快速发展的城市核心及凝滞的都市边缘、乡村工共存;在新兴的经济发展地区,核心――边缘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演变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从国家宏观层面而言,我国中、东、西三大经济发展地带的经济差异及南北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突出,尤其表现在东西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目前,低于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县域经济个体明显多于高于全国经济平均发展水平的县域经济个体,而这些较高发展水平的县域经济体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县域经济体则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欠发达的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经济辐射作用不明显的地区等。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同地区差异明显。
从地方层面而言,各个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内部发展差异表现明显。如江苏省县域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区,次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则位于苏北地区。表现出县域经济集聚性特点。总之,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带县域经济空间发展尚未形成多层次、网络化格局,县域经济间实力高低错落分布,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对其周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差,总体上而言,县域经济仍呈“增长极”发展模式。
(二)县域经济发展局部空间演变差异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局部空间演变差异,主要是指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发展地带的省际、省内性差异。其中省内差异是构成全国县域经济整体差异的重要部分,它对于全国整体县域经济的差异性调控是巨大的。因而,全国各城市带有着地理空间边缘联系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空间自相关,县域经济表现出地理空间的集聚现象;但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而低水平的县域经济空间集聚效应却明显增强,形成相对固定的县域经济聚集区域;发达地区经济极化现象明显,极化作用在整个县域经济作用中占据主导性地位,但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够形成带动于辐射性作用;整体而言,县域经济差异在明显缩小,区域间的空间极化作用在削减。
二、县域经济发展时间差异演变特征
县域经济发展时间差异演变特征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不均衡。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是由区域经济绝对增长速度与区域经济相对增长速度两个指标来衡量的,参考人均GDP相对发展率与人均GDP平均增长率,得出全国现有经济增长水平下,县域经济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仍然有明显差异,最高县域经济增长值与最低县域经济增长值之比为两位数;通过对最高县域经济增长体与最低县域经济增长体之间的研究可以发现,拥有良好经济基础的县域经济发展较快,而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则为基础薄弱的地区;各县域间经济发展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地区大致处于核心经济圈辐射范围之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发展为经济次级增长极。
三、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措施
(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合理定位城市功能
结合国家新的经济发展政策,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以突出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对城市功能做出合理性定位。各县级单位要在遵循国家经济发展方针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现有经济发展规模与状况、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做出相应的城市功能区规划,以更好的实现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及优化开发区的合理设计与规划。合理定位城市功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促使各个区域承担不同的发展功能,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县域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加大城市发展力度,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更好的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格局建设目标;以信息化、工业化的城市发展战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要继续扩大城市发展规模,做强、做大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支柱性产业,借助于区位优势,加强城市的开发力度;对于有着特色资源的城市,可以着力开发其特色资源,招商引资,走生态产业链的经济发展道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增加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增强城市的经济竞争力,以城市经济发展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四、结束语
总之,县域经济呈现空间与时间的发展差异特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差异持续扩大、发展速度不均衡、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对其周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差,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因而必须加强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县域 经济 创新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崛起将对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一初步探讨。
一、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抓手,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制定科学可行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力做好定位——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方面的工作。(二)要切合地区实际。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目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而上学和假大空。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不因一时一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而追求短期效应。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而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展步伐。
二、高质量、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也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应切实做好名牌战略工作,树立名牌意识,强化名牌观念,积极探索实施名牌战略的新路子。(一)强化创名牌意识。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名牌,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推介名牌、保护名牌、争创名牌的宣传网站,在扩大宣传的同时,引导现有知名、著名和驰名商标及产品,参加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活动,引导企业运用现代营销,强化广告和形象策划,塑造企业形象,打好名牌战略,叫响地方品牌。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14
1引言
人力资源已经被公认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它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关键要素,同时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核心资源,其开发程度和开发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充分、合理、高效地开发人力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论是哪方面的竞争,归根都是人才的竞争。要想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建设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应项目研究的需要,本文将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总结该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2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隶属于甘肃省张掖市,是中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总面积2.38万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总人口37579人,有裕固族、藏族、汉族、蒙古族等16个民族。
2.1人才总量不足
201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第二个《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裕固族被列在第二个规划所称的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个民族之中。截止2014年底的资料显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才总量不足,如表1所示。
经济结构的二元化是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畜牧业和技术比较先进、生产效率较高的现代化工业。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土地资源和畜牧资源丰富,且农牧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8%,因此,人力资源的二元结构中从事农业、牧业的人口比重大,从事现代工业人口比重较少,导致人力资源的二元结构突出。
2.3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缺乏
人才是人力资源中高层次的劳动力,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对社会的贡献大。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能充分利用其县域内各类资源谋求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十分匮乏。2011-2015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完成职称评审情况显示,高级人才较少,如表2所示。
技术人才695高级8412.9%农民技师9914.24%中级19429.8%农民技术员9213.24%初级37357.3%农民助理技师50472.5%资料来源:萨日盖,苏超阳.浅析人力资源要素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商,2015(23)。
2.4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我国实施新的经济开发措施后,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使人才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这导致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由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经济发展有差距,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导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高层次和专业技术人才、部分优秀人才外流,本地毕业生回归率低等现象严重。
3人力资源开发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经济的影响
人力资源开发能使其产生增值效应,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可使人的潜能被充分地激发,促进其才能的提高,增强人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与活力,从而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1)人力资源开发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经济发展产生创新效应。
人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优质的人力资源是不断创新的动力。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经济要实现快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全面的创新。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充分发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才能与积极性,对于提供创新所需的优质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使他们获取更多的新技术,并在该地区实现新技术的有效运转,提高肃南县科学发展的速度,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增长。
(2)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提高人才总体素质。
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通过培训、激励等措施对人的智力和能力进行开发,深入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力资源智力的开发,提高他们的才能,同时提高其工作能力,使他们更加熟练、全面地掌握所在岗位的需要,从而满足本地区经济与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可通过各项有效的开发活动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使人力资源的工作技能和积极性全面提升,创造更丰富的价值并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3)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优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才结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的途径,积极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开发要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经济调整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人力资源开发,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优化人才队伍,用完善的人力资源结构带动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4)人力资源开发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多种生产要素的更优配置,从而为其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增长。人力资源开发可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促进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并在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促使形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因此,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是确保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4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4.1树立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促进本县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肃南县应与时俱进、创新观念、实事求是,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作用,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彻底改变重经济发展轻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真正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
4.2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人力资源开发,地方政府必须从教育入手,以本区域人力资源的进步促进其经济发展。
(1)发展基础教育,强化职业教育。通过正规教育为肃南县经济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2)注重岗前教育,加强入职后的培训。通过更完善的培训体系为肃南县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资源。
4.3促进人力资源产业间、城乡间合理分布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土地资源和畜牧资源丰富,农牧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近70%,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大,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小。因此,肃南县要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使人力资源在产业间、城乡间合理分布。
(1)调整人力资源产业结构。鼓励人力资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引导人力资源向产值高、向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产业流动。
(2)优化人力资源城乡结构。借助自身的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培养新型农村实用型技术人才和服务型人才,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
4.4完善管理体系,引导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1)激励现有人力资源,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依据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一方面完善人力资源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评价机制。通过竞争上岗制和职务任期制实现人力资源的晋升,保证工作中人力资源晋升的公平性;人力资源的评价应以能力和绩效为基准,保证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2)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力资源,使本地经济发展有所突破。引进人才是提高区域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肃南县可通过与高校合作、兼职、联办企业等方式引进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对其在待遇方面给予扶持政策,降低人才外流的风险。参考文献
[1]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上报肃南县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报告[Z].肃人社发〔2015〕80号.
[2]萨日盖,苏超阳.浅析人力资源要素对县域经济的影响[J].商,2015,(23).
[3]王淑蕊.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有效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16,(4).
为了进一步增强区域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遵循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从“十一五”时期开始,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制定和实施区域政策的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文件,推动了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版图的进一步细化。范恒山强调,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是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彩纷呈。
那么,国家是如何组织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在不断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的过程中,坚持了哪些原则;这些区域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宏观调控、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是如何发挥重大作用的;区域协调发展仍然面临哪些深层次矛盾和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接受了本刊专访。
分类指导 区别对待
“国家出台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是有选择、有依据、有目标的。为了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而推出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都是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遵循一定的线索推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范恒山告诉记者。
近年来,研究制定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出发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区别对待是区域政策的实质和核心。”范恒山强调。每一个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文件,都是贯彻国家的意志和总体发展战略,同时,又是从各个地方的实际出发,体现地方的比较优势,把每个地方的最具优势的东西挖掘出来。要始终把立足各地实际、体现差别化作为研究制定区域政策的基点。
因此,在不断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在把握国家战略方向的同时,充分考虑各地的具体差别和实际要求,设定不同目标,提出不同要求,制定不同政策,有效解决“一个规划管全国,全国规划一个样”的问题,真正实现“一区一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范恒山说,区域政策有利于实施分类指导,解决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由于区域政策立足于从各地实际出发,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区域比较优势,从而有利于实现区域合理分工,避免恶性竞争,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
以发展金融业为例,过去内地很多城市都提出建设金融中心,通过区域规划的定位,明确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广州、深圳配合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错位发展金融服务业,重庆、成都等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这样就减少了盲目定位和重复建设。
区域政策有利于避免“一刀切”造成经济在大起大落中循环反复,真正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区域政策就是因地制宜、有保有压。”范恒山指出,区域政策完善了全国“一盘棋”的理念和思路,充分考虑地方的实际,把“一刀切”变成了分类指导,既照顾了地区差异性,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又避免了各地重复建设的情况,维护了全局的统一性。
重视地方合理利益诉求
“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实现了国家意志与地方发展思路的有效对接,体现了政策统一性与针对性的良好结合,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范恒山说。
历史经验表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调控内容的科学性,也取决于调控方式的适宜性。宏观调控只有符合地方实际,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宏观调控环境与对象的不断变化,要求不断完善调控的思维和方式。
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及所产生的显著成效,给我们从思想上进一步深化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认识、从操作上进一步完善对地方发展的指导方式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从根本上说,中央和地方是一个利益整体,国家的调控意志与地方的发展意愿是一致的。
由此我们体会到,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应该是要在体现国家整体布局、统一安排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各地的实际差异和客观需要,基于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实施分类指导,实行区别对待。这就要求我们在谋划国家战略、思考全局问题和实施宏观调控时,充分考虑地方的想法,兼顾地方的需要。
与此相应,在操作上要更加注重方式的灵活性和适宜性,特别是注重通过发展规划、配套政策和组合项目等方式,把全局性重大改革发展战略及明确的宏观调控要求寓含到地方的发展思路和项目建设之中。这样更有利于地方认真贯彻国家总体战略意图,保障中央各项政策的落地和有效实施。“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地方谋划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细化发展措施。通过改善对地方发展的指导方式,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范恒山说。
突破体制机制困境
实践表明,宏观调控政策的空间指向越合理、越体现区域特点,就越实在、越具可操作性,作用也就越明显。“区域政策不仅充分发挥了地区比较优势,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而且破解了一些现有体制难以解决的关键难题,丰富和完善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和路径。”范恒山强调。
第一,解决了地方发展思路与政策措施不连续、不稳定的问题,有利于做到一张“蓝图”贯到底。区域政策有利于确保地方发展思路与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做到一张“蓝图”贯到底。由于干部任期制度、政绩考核办法、财税制度和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容易造成一些政府的短期行为。国家区域战略的出台可以有效避免换一个领导改变一次思路,换一届班子重绘一次蓝图的格局,保持发展思路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使得好的规划蓝图能够一以贯之。
第二,解决了国家意志与地方发展思路不对接的问题,有利于把国家战略落到实处,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区域政策既体现了国家战略的要求,又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特别是注重通过发展规划、配套政策和组合项目等方式,把全局性重大改革发展战略及明确的宏观调控要求寓含到地方的发展思路和项目建设之中,以服务代替管理、以支持代替约束、以引导代替规范,有利于地方认真贯彻国家的总体战略意图,保障中央各项政策的顺利落地和有效实施。这一特点,使得区域规划和文件的贯彻与地方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从而使扎实的和创造性的实施成为了地方政府自觉的行动。
区域增长格局形成重大转变
范恒山告诉记者,区域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了国家经济的整体活力。区域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两个革命性成就。
一是促进了我国区域增长格局的重大转变。通过密集出台的区域规划等政策的有机配合,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落后于东部地区的状态得到根本改变。同时,东部把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发展质量得到提升。
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东部地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随着区域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格局得到了扭转。
范恒山说,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变,多年以来我们期盼的结果得以实现。速度指标虽然不是根本性指标,但这一象征性指标的改变,为公共服务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地区实质性差距缩小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促进区域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二是推动形成了一大批经济增长极。在区域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继续发挥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中西部地区培育形成了广西北部湾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重庆两江新区等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在区域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下,东部地区一些发达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好于其他地区。
问题与对策
“尽管近年来区域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和突破性进展,但一些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困难。”范恒山表示。
一是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仍在扩大;二是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异明显;三是区域无序和不良竞争仍然存在;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关键词: 珠海市 发展航空产业 意义
一、航空产业简介
航空产业是典型的高科技产业,凝聚了人类大量的高科技成果,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科技研发能力,而且因其自身强劲的发展潜力和拉动力,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航空产业经过近5O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投入、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实力;作为国防建设的基础性产业,关系着制空权和制海权这一战争胜负的关键;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带动着机械、电子、冶金、化工等基础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进步;作为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有着高附加值特点,创汇潜力很大。因此,航空产业的发展,对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与竞争力、影响力与带动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二、广东省发展航空产业的意义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之中明确提出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我国“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并在先进制造业别强调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航空产业,并且要大力支持发展通用航空。在广东省第三次航空产业会议上,佟星指出航空产业是现代高技术制造业的代表,发展航空产业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广东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参与国际高端制造的重要途径。
三、珠海市发展航空产业的意义
1.发展现状
2008年,珠海航空产业园正式开园,航空产业园的建立为珠海市航空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航空产业园以珠海机场为核心,北至珠海西部主城区,总建设用地面积63.35平方千米,分为航空制造运营核心区、航空关联产业区及航空城配套服务区三大区域。产业园将依托4E级珠海机场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内航空产业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力发展通用飞机制造、总装与维修、通用航空运营与服务等航空关联产业,构建通用航空产业体系。从开园至今,珠海航空产业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先后获得“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称号,并与包括中航在内的数家知名企业开展合作,招商资金已达几十亿元。
2.发展航空产业的意义
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在未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强大的辐射效应将日益突出。大力发展航空产业,是实现珠海市发展高水平的先进制造业的需要,也是实现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定位的需要。
就珠海而言,要取得新一轮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启动以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转换,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在这种背景下,加快珠海市航空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大力发展航空产业将提升珠海市产业层次和机械、电子等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对航空制造业的直接投入也将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投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扩大税收来源,进而拉动消费。同时,还可以形成更长的产业链,促进航空运输服务、顾客培训、航空物流、航空展览等珠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为此,在发展珠海市航空产业过程中,要在借鉴国内外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产业规划、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周边城市协调发展、招商引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展开研究,制定产业园的发展规划策略,推进珠海航空产业园的发展建设,着力把珠海航空产业园打造成为提供国际水平通用航空全过程服务的重要载体、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国内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区,为促进珠海、珠三角乃至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维忠.大力促进天津航空产业创新发展[J].滨海新区,2010,(8).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 物流 经济一体化
近20年以来,以上海市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形成了以大都市圈为依托的特大型经济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鼎足一极。截至2002年底,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总人口约1.3亿 ,土地面积共21.3万平方公里, GDP已超过23万亿元,物流服务需求规模巨大。随着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增长日益呈现出新的特征和面临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经验,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服务水平,是突破经济发展瓶颈,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但就目前而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5个城市,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物流发展规划和若干物流基地及物流中心,空间布局不合理,条块分割严重,物流业的发展处于低水平增长的状态。从区域一体化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要有战略远见、前瞻性地做好长江三角洲区域多物流中心战略整合工作,用全新的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姿态来面对这一课题,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长三角物流业发展背景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推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各国之间的经济融合度和关联度正在不断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日趋自由化和规范化。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多样化,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外向性和国际化程度显著增加,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日益提高,吸引外资力度大大加强。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步伐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加速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进程,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物流产业的发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将会明显加大。
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转移,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我国入世后市场准入承诺的兑现,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潜在的巨大市场成为世界各国企业面前诱人的“大蛋糕”,《财富》500强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中国的产业部门正日益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一环。当前,许多国际跨国公司的战略中心已发生改变,我国正在成为诸多国际跨国公司的“国际采购中心”、“就地补货中心”和“海外制造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领先的制造业基础和多个优势产业,全球制造业战略转移的这一进程将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物流产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
经济一体化催生长三角物流业发展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内生增长型经济向外生增长型经济发展,区域国际贸易总量水平迅速扩张,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将得到长期有效地推进,其整体效率将稳步提高,不久将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聚集基地,成为对我国中西部实施产业转移和带动的基地,这将势必催生长江三角洲地区便捷、高效的物流产业。
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业现状
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条件和机遇,但纵观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15个城市的行动普遍缺乏统一规划,物流产业的空间布局和网络体系建设缺少协调,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立的物流发展规划和若干物流基地及物流中心,造成了人为的混乱和重复建设,这表明行政壁垒的障碍相当严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内耗、低效的现象较为普遍;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多物流中心的区域,加快物流资源的整合,在物流发展规划和物流网络建设要树立区域一盘棋,甚至全国一盘棋,营造全局的、系统的观念,确保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长三角物流资源整合重组与区域物流网络空间布局
物流整合的基础实施条件
长江三角洲地区高速公路网络的形成和港口群的建设,尤其是宁波跨海大桥前不久奠基动工及绍兴正抓紧筹建绍兴至嘉兴的第二座横跨杭州湾的大桥,使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上海之间的车程缩短到2小时以内,整个地区进入同振共荣的“两小时经济圈”,15城市内的百余城镇产生“同城效应”,这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多物流中心整合提供了一个抓手,将有力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连接江浙沪15城市的公路交通网络建设,目前已进入实质性地建设实施阶段,三省市都已制定了5年内相互衔接的方案。到2005年,江苏省内高速公路网将融入到长江三角洲交通体系内,跨越长江的通道建设加速,沿江的高等级路网建设加快,路网的连接和配套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与上海、浙江的交通对接和出省通道的建设加强。到上海世博会开幕时,长江三角洲将形成高速公路基础网络以及各省市之间的快速通道网络,建成以上海为龙头的重要交通枢纽网络、各省市工业区、各省市物流集散地之间快速联系的高速公路网。这些无疑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网络体系的空间布局与物流资源的整合重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实施条件,整合成为真正的物流无障碍经济区域。
长江三角洲现代物流整合战略
发展区域物流战略联盟 根据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市域物流的不同要求对长江三角洲15城市现有的物流系统各要素进行有机的整合优化,统筹布局,实现物流系统战略重组,大力发展第四方物流,构筑适应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需求的国际物流网络、高时效性的区域物流网络和提供快速、准时、多样化服务的市域配送物流网络,并大力区域发展多式联运体系,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物流战略联盟的建立。
提升长江三角洲物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适应我国加入WTO 后的新形势,和国际接轨,加快长江三角洲物流业的整体技术进步,力争用技术手段解决体制问题,建立长江三角洲的快速通关系统。现代物流业作为复合产业是各种高新技术的有机集成,包含先进的运输技术、信息技术、仓储技术、包装技术、高技术人才。将信息和通信技术全面运用于物流管理辅助决策系统,打破区域封锁和条块分割的制约,保持物流过程的透明度。
全面实施长江三角洲绿色物流发展战略 基于物流环保化的发展趋势,抑制物流过程中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如运输工具的噪声、污染排放、对交通的阻塞等,净化物流环境,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在长江三角洲全面推动实施绿色物流发展战略,按照环保的要求对长江三角洲的物流系统进行整合升级改造,控制物流系统污染源,建设长江三角洲生态型的物流管理系统。
统一长江三角洲物流业税费标准体系
长江三角洲15城市财税部门,依统一合理的原则,根据现代物流业的分类体系,对新出现的各种现代物流业的服务业态和经营类型,建立长江三角洲统一的物流业税费标准体系。通过制定统一的税费标准体系,来促进长江三角洲物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构筑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良好物流环境,整合形成长江三角洲有机的无障碍物流链,实现高效率的资源配置,获得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协同效果。
长三角多物流中心整合构想
从目前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的区域,各省市物流发展不平衡,物流资源整合的难度较大,要实施长江三角洲现代物流的整合战略,建立有竞争力的产业供应链,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实施构想:
成立长江三角洲地区统一的综合协调机制,实施长江三角洲现代物流的整合战略。塑造长江三角洲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环境(包括统一的产业政策、市场管理法规、各省市协同工作机制等),培育现代物流企业的产业政策。建立统一的物流网络体系,构筑统一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智能物流。培育物流市场,整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资源,塑造区域物流服务品牌。
政府推动与民间参与并举,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竞争共生,按照WTO规则和国际接轨,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关键词: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前言
受当前国际经济压力影响,地方经济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要采取各项优惠政策,增加地方经济总量,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地方政府部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需要确保招商引资政策能够与社会、环境和公共利益相一致,科学合理的进行招商引资,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投资成本的利用效率。
一、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有效的地区产业发展规划
当前,有大多数地方政府部门更加注重于短期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缺乏对地区产业发展的合理规划。并且在落实地区政策时,忽视了长远利益政策,存在避而远之意识,不主动执行现象严重,导致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并且,在进行政策改革时,仅是对短时间内会产生恶劣后果的政策进行改革,对政策改革存在短视现象,导致地方政府政策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严重的政策攀比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当前,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存在激烈的竞争,将招商的数量和金额作为招商引资考核的重点内容,政府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采用过度使用“政策牌”的形式,导致各地方政府之间出现严重的恶性竞争行为。该种行为虽然能够为地方政府吸引更多的投资资源,但是不利于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对地方政府的收入贡献度不高,并且还会引发较多的社会问题。导致地区的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的浪费,出现大片土地和厂房闲置现象[1]。
(三)政策执行过程缺乏透明性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为了维护地区的美好形象,重视对地区正能量的宣传,忽视了地方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错误和困难。并且,政策实施的流程也没有及时公开,虽然信息传播的途径较多,但是受众了解政策的渠道却很少,政府的信息平台成为塑造成绩的傀儡,不符合政府信息平台信息透明的要求,不能及时向受众展现出政府招商引资积极的一面,受众的监督职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二、完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策略
(一)提高招商引资政策执行力度
首先,应该使政策更具持续性和稳定性,需要从当地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的改变民生,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对地区经济进行全方面的考核,建立考察小组,待全体成员共同商议后在付诸实践。政策制定需要顺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考核,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招商引资政策进行有效规划,展现出政策的全局性和前瞻性,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展现出政策的持续性作用,运用招商引资来带动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其次,强化政策的执行监督能力,招商引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各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展现出公平化和透明化特点,促进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优化资源配置能力,防止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盲目性,避免执行过程中出现过大的冲突,努力达到政策预期的效果[2]。
(二)建立健全的招商引资考核体系
首先,要避免招商引资出现考核的绝对强制性,合理利用系统资源优势,对计划招商引资进行产业指导,打造良好的投资平台,对项目质量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提高政府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以便能够引进技术含量高和产业规模效益好的招商引资项目。其次,要因地制宜的做好资源优势项目设计工作,促进分配计划的高效开展,引进资金到位、就业规模大和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项目,构建科学系统的考核体系,重视招商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贡献度,促进地区招商引资水平的提升。最后,要兴起开展招商引资政策评价工作。对具体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各种奖励办法文件进行及时的评估,对政策执行成本效益进行核算,确保效益回报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优化招商引资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促进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
(三)转变招商引资方式
首先,需要做好政府职能定位,需要将“经济导向型方式”逐渐向“公共服务型方式”进行转变,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为经济发展主力军企业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达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政府部门人员需要承担起协调者、决策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做好职能定位,减轻政府过度干预,对市场发展规律造成的影响。其次,将中介机构发展成为引资主体。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流程,使中介招商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改变传统的招商模式,提高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发展水平,创新传统招商引资观念,以便能够更快的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3]。
三、结语
招商引资对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深入的剖析了地方政府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不断的调整招商引资产业结构和引资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招商引资政策评价体系,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优化了招商引资环境,强化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慧雅.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5,12:48-50.
在我国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行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电网改造、电信网络、水电设施、教育文化等都得到了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新建,城镇人口增加,规模扩大,城乡差距逐渐减小,城镇化水平得到提高。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规模小,东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相应的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发展也较快,发展水平较高;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相应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水平也较低,城镇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不高。
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城镇数量少,城镇化规模小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报告中,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小城镇建设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八个少数民族省区内,小城镇建设规模达到了43.18%,比重较大,而大中城市建设的比重只达到40.75%。这说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城镇化规模小,主要以小城镇和小城市为主,发展水平较低。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基础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发展水平较低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城镇化建设起步较晚,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建设水平较低,城镇数量较少,城镇化规模较小,城乡差距较大。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比重低,产业结构不平衡,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制约了农村城镇化建设规模。
2.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基础薄弱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传统农业和传统思想、民族文化等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和服务业得到发展,但在发展中,缺乏支柱性产业和主导产业,产业支撑能力较弱,产业发展规模受限,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3.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城镇规模较小,城镇化规划与当地经济发展不相适宜,城镇化水平较低在“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各级政府盲目建设、低水平建设等建设规划不合理现象,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规模,建设水平较低。
4.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布局不合理,破坏了生态环境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主要的原材料产地。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各地政府为了凸显各自的政绩,盲目进行城镇化建设,不断吸引外资,大量开辟生产线,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污染、耕地流失、资源枯竭,自然灾害不断,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少数民族地区科教文化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完善,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城镇化建设配套设施和配套制度不健全,导致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低。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科教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制度不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加之,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培训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当地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水平低。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选择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解决这些制约城镇化建设的问题,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模式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结合当地实际,选择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1.小城市(镇)建设战略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聚集体,是生产实践活动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的集中市场。小城市(镇)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还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少数民族地区大中城市人口较多,工业发展规模有
限,无法容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农村小城市(镇)建设,改变农村现状,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2.大城市主导推进战略由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工业发展规模较小,规模化经济无法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无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现代农业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不利于小城镇建设。由此,发展经济学界的学者提出了“大城市主导推进战略”。改战略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城市的现代工业比较发达,以大城市为主导,逐步向中小城镇推进,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的就业压力,还可以改善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3.集中发展中小城市(镇)建设战略少数民族地区大城市和小城市(镇)建设在整体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阻力。大城市建设规模中,城市人口众多,工业化发展空间不足,无法容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小城市(镇)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工业不发达,农业压力较大,也无法更好的完成城镇化建设。因此,新的建设战略:“集中发展中小城市(镇)建设战略”开始产生。该建设模式认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城市(镇)建设阻力较小,城市建设规模比较合理,布局规范,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能够解决大城市和小城市(镇)的就业压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