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一新生寄语范文

大一新生寄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一新生寄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一新生寄语

第1篇:大一新生寄语范文

[关键词]大一新生 心理困惑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91-02

大一新生作为社会、高校、新生家长普遍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进入大学后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可以为四年的大学生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的主要心理困惑

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从中学向大学过渡的重要转折期。处在这个转折关头的大学新生,面临诸多的心理困惑。

(一)环境生疏诱发的茫然

新生来到大学校园,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和陌生。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对于外在的未知性会让人变得更加警觉和敏感,进而产生内在的不安全感。中学生的生活领域比较狭窄,基本上从家门到校门,学习是生活的中心,校园生活单一。而大学生活领域大大拓宽,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许多新生感到无所适从。

(二)学习上的不适应

大学与中学在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不少大一新生适应不了快节奏的大学学习形式而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大学阶段强调以自学为主,课余时间较多。面对大量的课余时间,一些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去充实和完善自己,表现出空虚、无聊的情绪,产生莫名的烦恼。

(三)地位变化产生的自卑

大一新生来到新的学校,环境的变迁使昔日受师长宠爱、受同学羡慕的“佼佼者”一下沦为新集体中很普通的一员,“兵头”变成了“将尾”。没有了往日的荣耀和光环,心理优势逐渐丧失,今昔对比产生强烈的反差,导致大一新生产生失落感,情绪上变得敏感,心理上产生焦虑和自卑。

(四)目标失落导致的困惑

中学阶段,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是考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学生们放弃了个人的兴趣、爱好,专心学习,争取金榜题名。可进了大学后,这种学习动力没有了,出现了“动力真空”。很多同学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终日玩乐,旷课、打游戏等,不思进取,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有的同学习惯了高中的被动学习,一旦失去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便不能自律,在看似轻松的大学学习氛围中随波逐流。

(五)人际关系不适应

从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参与人际沟通并从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可感是每个人内在的需求。进入大学以后,人际交往的范围比中学要大许多,大学新生来自四面八方,彼此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部分大学新生因为性格内向或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要他们迅速建立起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很难做到的。

二、大学新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应试教育的影响。现今大多数中学只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之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迫切,为了能让孩子一心学习,家长包办了孩子的衣食起居等一切事物。这使许多大学新生具有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差的特点。

(二)学生个体方面

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是一路从顺境走来,挫折承受力特差。大一新生的社会经验较少,阅历浅,应对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新的复杂人际关系缺乏心理准备,不能独立地解决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

三、入学适应的教育对策

(一)学生个人应做好的准备和调整

大一新生上大学后,应及时重新定位,积极调整以适应新生活。

第一,立足现实,给自己重新定位。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他们以实现“考大学”的人生奋斗目标,在新目标还未确定之前便处在“理想间歇期”。大一新生站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应立足现实,重新确立人生目标。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自觉行为的动力。

第二,适应大学新环境。由于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异质化”程度很高,地区的差异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原来所处的气候条件、饮食起居、生活环境等都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是确保能顺利走完大学历程的重要基础。

第三,调整学习方法,尽快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学学习并非局限于上课和阅读教材,和大家讨论交流、听学术讲座、参加社会实践等都是学习,关键是要善于充分利用资源,将学到的知识有效地消化、整合。

第四,“学长是很好的老师。”了解学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最好途径就是多向学长们请教。不懂的问题随时咨询学长和老师,向他讨教学习方法,了解哪些课该重点学,哪些课该选修,怎样评选奖学金,考试时如何整理复习资料等,这样会使大一新生受益匪浅。

(二)学校的教育对策

大学一年级是衔接中学和大学的一个特殊阶段。经验表明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中,一年级,特别是入学第一个学期是个关键时期,教学工作如此,思想政治工作亦是如此。因此应在一年级配备工作经验丰富、水平高、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这对做好新生的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1.搞好入学教育工作。大学入学教育是帮助大学新生进行角色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而有效的入校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其所处的新环境,为他们开始新的生活提供积极的引导。

2.入学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启蒙教育、校纪校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育、安全教育、适应性教育、专业教育等等。通过带领新生参观校园、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学校的各项公共服务体系;开展新生老生交流会,帮助新生认识真实的大学生活;举办专题讲座,与学生一起探讨大学该如何度过。专业引导教育旨在让新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引导他们就中学学习与大学学习的不同,探寻出新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入学教育,大学新生会对自己所处的这个全新的环境有整体的了解。

3.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新生未来学业及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1)开展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形式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素质拓展训练可使更多的大学生受益,共同分享生活经验,提高对自我的接纳,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2)在大一新生入学后的一定时间内,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普查,这种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逐一访谈,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给予积极的心理帮助。

4.积极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的作用。选拔一批学业优秀、素质全面、有奉献精神的大二或大三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分配到新生中,对应辅导同专业新生。实践证明这种朋辈教育往往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大二或大三的学长作为“过来人”,能得到新生信服。由他们协助老师解答新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中的困扰和问题,指导新生拟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熟悉大学生活环境,指导新生如何处理好学习与社会的关系及同学关系。帮助新生更好更快地熟悉环境、适应大学生活。

总而言之,新生对大学生活环境的适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只要学校、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他们就一定能较快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顺利开启人生全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饶淑园,赖美琴.大学生心理健康[M].济南大学出版社.2009.5:34-35.

[2]刘启焱.适应新生活:高校新生的首要课题[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08-109.

[3]徐春浩.大一新生如何适应新生活[N].中国青年报.2010.9.24.

第2篇:大一新生寄语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加速,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逐渐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还在逐年上升,通过中医理论对心理问题的诠释,剖析了祖国医学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可能有效的干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中医; 干预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转型的加速,人们要不断面临着新概念,新思维,新方法的考验,在世界开始由单一的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心理健康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经受着严峻的挑战。19980920《北京晨报》透露,某大学在新生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新生中有6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000年国家教委曾对全国12.6万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20.23%的人患有心理障碍。近期研究显示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研究还揭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1]。

主观上具备的生理、心理条件较差,思维方式的片面,个人人格的缺陷,客观上社会变化的加剧、家庭成长环境的局限,校园生活与想象的落差等等均造成大学生矛盾的心理状态,在需要与可能,需要与目标,压力与承受之间引起冲突,从而导致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1 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1.1 环境适应问题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在家里过着无忧无虑的自由生活,而当他们离开父母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面对着的是陌生的校园,从未相识的老师和同学,崭新的教学生活,在没有父母的呵护帮助下,不同程度的烦恼、焦虑、神经衰弱就会接踵而来。

1.2 学习压力问题大多数跨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曾一度是中学时代班上或是学校的佼佼者,在习惯于引领的惯性驱使下,他们仍然希望能继续在大学学习中独占鳌头。然而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竞争对手与中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较高的期望值与现实成绩的落差面前,很多同学开始产生自卑、嫉妒甚至愤恨的不良情绪,在一次又一次的竞争失败的恶性循环下,逐渐对大学生活产生了抵触厌恶甚至逆反的心态。

1.3 人际关系问题大学是社会的前体缩影,虽然没有现实社会的错综复杂,但人际关系之间的处理已远远不像中学时代那样简单直接。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与新同学沟通交流,在尝试某些相处方式的笨拙和无效后开始对交往行为产生恐惧,并寻找借口主动回避,不愿和家人、老师及同学在一起,甚至敏感、多疑、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然后逐渐变得孤僻冷漠,交际圈越来越小,将自己封闭起来。

1.4 恋爱和性的问题大学校园的环境,学校内志趣相投的异性,以及大学生所处的青年时期均给千百万年的爱情主题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同时大学阶段又是性生理成熟、性意识增强的时期,他们强烈的渴望同异性相处及浪漫的爱情。然而在性格上、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甚至社会现实的问题造成很多校园爱情的夭折。加上大学生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的欠缺,甚至有些人受西方性自由思想的影响,常常给对方造成很大的身心伤害。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仅次于事故而成为第二位的原因,其中为情所困而轻生的比例高达53.2%。除了上述提到的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外,这个特殊的群体还存在着认识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等。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的大学生教育的心理问题也日趋明显,国家教育部门和从事教育及心理的专家学者已将其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必修课提上日程。通过开设“两课”,建立校内心理咨询,开展扩大学生交往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药物治疗的手段帮助大学生恢复正常的身心健康……这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样,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中国传统医学在此领域也有其独特的用武之地。 心理问题在中医中称为情志病,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已对情志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包括心理卫生进行了详尽阐述,提出了形神合一、脏象五志说、心主神明说、七情致病论等观点,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大学生以上各种心理问题属于中医的七情失常。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不循常度、突然的、强烈的或持久的情志刺激会伤及人体脏腑而致发病。同样的,脏腑功能异常,气血失常也会表现相应的情志改变,也就是说正常情志活动是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正如《素向・阴阳应象大论》所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恐、惊,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虽有七志,然将忧归为肺志,惊归为肾志。七情虽发于五脏,中医却认为其根本在于君主之官心。张介宾《类经・情志九气》在总评《内经》五志时指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设能善养此心……则志意和,精神定, 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俱安。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为其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心所主之神分属于五脏,概括即为五志,即喜、怒、悲、思、恐。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五志通达,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会精神萎靡,五志不宁,而且还会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活动,甚至危及整个生命。在中医五行学说、脏腑学说以及病因病机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干预。

2 干预治疗的几种方法

2.1 心疗法主要是调摄心神,改易心志、移精变气。其理论基础即是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素问》 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大学生尽管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毕竟还没有完全成型,还有可塑的空间,所以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排除其内心的不满和消极情绪,使其具备正常的心神和情志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能够有效的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改善心理失横状态,即所谓“易心志”。

2.2 意疗法主要是有意识地运用正常言行或改变环境等方法,对其祝说病之由来以除去心理病因, 治疗病人隐性的精神创伤(即内在情态变化),如自卑、羞愧、悔恨、绝望、孤僻、厌世等等从而移易精神以达到和其志意,定其心向,调动病人遂情适性、治疗“心疾”的积极性[2]。《内经》中有:“精神进,志意治,故病可愈”之说。此法又称移精祝由法,治疗的根本在于消除病人内心的障碍根源。后有人将此法引申至借用药物治疗行为的心理效应,以治疗心因性疾病的心理疗法。典型医案是《名医类案・卷七・诸虫门》中的名医吴球治某男过疑致“痿膈”病案:“一人在姻家过饮,醉甚,送宿花轩,夜半酒渴,欲水不得,遂口吸石槽中水碗许,天明视之,槽中俱是小红虫,心陡然而惊,郁郁不散,心中如有蛆物,胃脘便觉闭塞,日想月疑,渐成痿膈,遍医不愈。吴球往视之,知其病生于疑也,用结线红色者,分开剪断如蛆状,用巴豆二粒同饭捣烂,入红线丸十数丸,令病人暗室内服之,置宿盆内放水,须臾欲泻,令病人坐盆,泻出前物,荡漾如蛆,然后开窗,令亲视之,其病从此解,调理半月而愈[3]。”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对事物的敏感及知晓程度与同龄一般学历者相比较高,加上好强心理的作怪容易产生心结。因此无论是用言行还是用药物暗示消除问题的根由,其内心自然豁然开朗了。

2.3 情志相胜法根据中医根据五行相克理论,当某种情绪过甚时,可以用另一种“相胜”的情志来制约它,从而使过度的情绪得到调和。用一种情志有效地纠正另一种过激的情志。《内经》中具体论述了情志相胜治疗的程序,“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张从正对此在《儒门事亲》解释为:悲可以治怒,以恻怆苦处之言感之;怒可以胜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胜恐,以虑此忘彼之言奇之;恐可以胜喜,以祸起仓卒之言怖之;喜可以治悲,以欢乐戏谑之言娱之。” 治疗原则具体来讲为:喜疗,即让病人心中喜悦笑逐颜开,以克服其抑郁、忧伤等病症;怒疗,即设法让病人大怒,以控制另一种病态情绪的发展;恐疗,即以惊恐手段制止病人的病态情绪;悲疗,即利用“悲胜喜”和“悲则气消”的作用,以消散内郁气结和抑制亢奋情绪。思疗,即引导病人对有关事物进行思考,以解脱和对抗另一种病态情绪。治疗过程中首先要分清是何种情志引发患者目前心理问题,然后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找到对该病理情志来说为相胜的情志,例如,若是因为大喜过往而造成的病态情绪,根据相克理论,胜过“喜”志的应是“恐”,即用使患者害怕的言语或事情使之产生恐惧心理,从而控制过度的欢喜。最为典型的是《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用尽力气打了范进一嘴巴后,其受到惊恐,神志不久又回复正常,即是“恐胜喜”的例子。但此法使用要适度,不要因为矫枉过正而引发新的心理障碍。有时也可

以不拘泥于机械的固守五行模式而用文学阅读,欣赏美术和音乐作品等缓和的方式达到纠正不良情绪的目的。此法应用也较为简单,可操作行强,见效也很快,较前两法更适用于大学生,但也要注意的是此法治标不治本,在缓解患者的情绪后还是要注意积极开导,去除问题的根由。

2.4 中药疗法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用中药进行脏腑的气血调理,恢复其功能。脏腑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谓“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脏腑气血失调、气血运行紊乱将会出现各种心身症状乃至精神失常而致病。《类经・情志九气》曰:“有曰血不足则恐,有曰肝虚则恐者,以肝为将军之官,肝气不足,则怯而恐也。”由此可见在四诊合参正确辨证的基础上对患者给予中药治疗也为一行之有效的办法,若能与前述心理调整之法合用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大学生比较怕麻烦,而且对于用中药方剂治疗心理疾病很陌生,所以要正确引导学生必要时服用对证中药,会收到良好的调理效果的,最难得的是中药方剂的调理是没有副作用的。 以上只是介绍了几种主要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临床上使用的还有中医的针灸、穴位敷贴、气功导引、顺意从欲法、脱敏法等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来解决,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

参考文献

[1] 齐 平. 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4,187(6):70.

第3篇:大一新生寄语范文

[关键词]大一新生;问题;教育

大一新生由于升学前过重的升学压力和学习竞争,心理相对较为脆弱,加之升学后来自于社会、家庭、自身的期望以及交往环境的变化,都会导致他们在认知和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堂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环节。搞好新生入学教育对于使新生熟悉学校环境、适应大学生活,在角色、心理、行为等方面顺利完成由高中向大学的角色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一新生常见问题:

1、精神苦闷

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们不再是“天之骄子”。由于高等教育与中、初等教育存在差异,学生们过去在中学出类拔萃,是同学的偶像,老师的宠儿,上大学后高手如林、竞争激烈,发现自己十分普通,由此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这种从“白天鹅”到“丑小鸭”的心理落差非常普遍。进入大学以后,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相对个性化,人际交往的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人际交往日趋社会化、复杂化,而学生个人交际能力却十分有限,缺乏社会锻炼和人际交往经验,对复杂局面难以应付而缺乏心理准备,形成了智力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稚嫩的巨大反差。

另外,从生理阶段来讲,大一新生处于青春中后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心理发育相对滞后,调节情绪的能力弱,加之远离故乡,倍感孤单,高中阶段由于高考压力,忽略了对异性的交往,而且大学生思想活跃,受西方文化和电影、电视、书刊等多种媒体的影响,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强烈,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但又缺乏承担爱情的责任和勇气,所以常常感到没有原因的情绪低落、苦恼、郁闷、压抑,对学习无所适从,对生活缺乏热情,每天无所事事、苦闷不已。

2、生活难题

高校扩招满足了更多人的入学愿望,各地域学生融入到一个空间,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生活习俗的碰撞在所难免。在大一新生的学习生活中,生活环境的改变和习惯的适应是出现新生心理问题的第三大源以作息时间为例,大学宿舍,大家在作息习惯上各有一套,相互之间可能造成一些影响,比如“夜猫子”会打扰睡眠浅的同学,起床过早会打搅别人的美梦,就连晚上习惯去趟厕所也成为需要别的室友体谅的事情。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长辈十分宠爱,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感受,在自己看来十分平常的行为往往会干扰他人生活,矛盾冲突的出现就不难理解了,而且往往出现了矛盾隔阂自己还不自知。

3、学业困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素质锻炼方面的要求日趋细化,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在就业领域的渗透,大学生们愈感四年大学生活并不轻松。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生源质量有所下滑,学生自身能力、个人素养与社会职业需求形成较大差距。加之大学的学习方法与高中相比截然不同,教学方法、方式一时难以适应,没有太多的硬性作业,许多学习都要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完成。没有了老师的“指挥棒”,学生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自由时间”,常常不知该如何支配。还有部分新生上大学以前只想着考大学,考上大学之后就觉得生活没目标,不知道学习还为什么。尽管有很多新生能够感受到社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由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欠缺,面对相对充裕的可支配时间,却不懂得去把握它,一边为社会的高要求时时感到焦虑,一边不善于利用时间,感叹生活的无聊空虚,对人生的道路缺乏规划,没有目标,失去前进的动力,造成精神颓废。

二、开展新生教育的基本内容:

1、角色转换教育

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角色产生了改变.角色的转变导致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于个体的差异,有些同学可以很快适应这些转变,而有些同学则不能。所以,一定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摸底工作,筛查出适应性较差的同学,进行重点关注。做好新生的角色转换教育,一方面,要组织好新生参加学校和院系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士举办的有关“新生角色转换”或“新生入学适应”等讲座。另一方面,还要以班级为单位(或以专业为单位,几个班级共同开展)采取联欢会、座谈会等方式开展角色转换教育。

2、校史校情和专业思想教育

可以通过介绍我校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规划,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自身特色,使学生对我校有一个宏观、系统的认识,初步树立爱校思想。其次,要向学生介绍院系的发展、学科与专业的设置、教师队伍的构成、本专业目前的发展前景、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要求掌握的专业技能、社会需求情况及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等,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专业思想。第三,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专业方向,热爱所学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就业观念、就业形势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就业观念、就业形势教育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大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建功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对新生进行就业观念和就业形势的教育,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国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所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学生的求职择业能力,鼓励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第4篇:大一新生寄语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档案;构建

一、诚信对高校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诚信是大学生成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大学生应该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格信誉是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财富,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另外,诚信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石,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要素,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保障。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表现

第一,学习中,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现象严重。 近年,我国各高校采取了种种措施严肃考风考纪,但仍有不少学生“以身试法”。

第二,经济上,拖欠学费,逃避归还助学贷款。 在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信用意识淡薄,任意拖欠学费、助学贷款等。

第三,交往中,心口不一,恋爱动机不纯,网络交往缺乏诚信等。不少大学生对待恋爱的态度不是很严肃。网络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与外界交往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消极的影响。网络与现实社会相去甚远,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

第四,求职过程中,简历“掺水”、伪造证书、违约等现象屡见不鲜。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不少大学毕业生为了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在求职简历上大做文章,涂改成绩、夸大事实,使得毕业生简历的可信度大大降低。这不仅使用人单位和学校就业部门增加了工作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二)原因分析

第一,从社会大环境看,社会诚信危机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急功近利、见利忘义、不讲诚信等。

第二,从高校教育的角度看,高校教师诚信教育的观念不强。高校教育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提高,忽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致使学生误以为道德观念并不重要,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行了,结果许多学生道德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匮乏,无法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第三,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看,其家庭诚信教育存在缺陷。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四,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看,其诚信修养与诚信实践欠缺。当代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普遍比较优越,大都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淡薄,心理脆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私心理;当代大学生容易受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生活简单、社会阅历匮乏,所以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感到困惑。

三、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修养的途径及诚信档案的构建

(一)加强宣传,在全社会开展诚信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诚信的社会大环境必将给高校带来积极健康的引导,为高校诚信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在“两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应加强诚信道德教育,营造诚信的校园环境。健康、高雅、诚信的育人环境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大大激发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二)建立并完善大学生诚信管理机制,为诚信建档

个人诚信管理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建立有序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高校应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为大学生的诚信建档,定期、全面考查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促进其诚信习惯的养成,为他们毕业后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础。

(三)大学生诚信档案构建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诚信档案可视为大学生的“第二身份证”和走向社会的“通行证”,诚信档案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大学生诚信的基本情况。总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8项内容。

一是个人基本信息。大学生个人的基本信息资料,包括大学生所在学校、院(系)、年级及专业名称,个人姓名、性别、籍贯、身份证号码、户籍、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父母身份证号码与工作单位等。

二是学生诚信承诺书。学生诚信承诺书是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大学生诚信行为规范细则》编制的,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慎重的承诺。大学生自愿在诚信承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践行自己的承诺,并愿意接受监督。

三是经济信息。经济信息主要记录大学生家庭经济收入情况,个人所获得的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勤工俭学的经济收入,以及在校期间的消费表现等。

四是操行信息。操行信息一方面要记录大学生有关诚信方面的优良行为,包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以及由此获得的各种荣誉、奖励等;另一方面要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缺失行为,包括考试舞弊、论文抄袭等,以及因此受到的批评、处分等。

五是学习诚信评价。学习诚信评价主要记录大学生入学以来参加各种学习、考试、借阅等活动中相关情况的诚信评价。它包括奖学金(国家和地方)获得情况、计算机等级(二、三级)考试是否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四、六级和专业八级)是否通过、有无考试违纪、处分情况、体育成绩、是否保研等。

六是经济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主要记录大学生入学以来缴费注册、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医疗保险等情况的诚信评价。它包括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缴纳情况)、校内勤工助学情况、社会资助情况,有无弄虚作假获取国家贷款和学校困难补助等。

七是社会实践诚信评价。社会实践诚信评价主要记录大学生入学以来参加的公益活动、学业实践活动。

八是毕业生去向记录。记录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联系方式。它包括就业单位、读研学校、出国留学所在地,家庭地址及相对固定的联系方式,固定联系人的地址以及学生贷款的介绍人、见证人的联系方式等。

(四)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实施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诚信档案的实施落到实处。学校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活动,充分认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重要性。要做好思想教育和诚信档案的组织管理工作。主管学生工作的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明确责任,统筹规划,协调配合。

二是建立诚信评价、诚信监督和诚信奖励制度。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定一套诚信评价、诚信监督和诚信奖励制度。大学生诚信档案应借助学校网络平台,开发电子诚信档案进行有效的辅助管理。公开诚信内容,对信誉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对信誉较差的学生进行监督。

三是建立大学生诚信信息制度。记录有关诚信的正面行为和负面行为,每学年对大学生的信用指数进行客观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大学生评先评优、入党、贷款、贫困资助、保送研究生的主要依据。制定相应的监督奖惩机制,让诚信者受鼓励,不讲诚信者受处罚。

四是重视大学生诚信档案信息收集、管理、利用的各个环节。大学生诚信档案信息主要来自学校各职能部门,如教务处、财务处、团委、组织部、学生处等。这部分信息包括大学生学习诚信、经济诚信、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时产生的诚信信息,以及来自校外的学生诚信方面的信息。每学期产生的学生诚信信息,学校要及时、完整地收集;确定归档时间,既要有利于信息的管理,又要便于利用;规范档案建立中的管理、监督工作,由专门部门专人负责,使学生诚信档案和学籍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有机统一,形成一条龙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焦青.从高考考生电子档案谈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J].兰台世界,2006,(3).

[2]谭磊.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推动高校诚信教育[J].云梦学刊,2006,(4).

第5篇:大一新生寄语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90-03

从多年前令人匪夷所思的清华朱令铊中毒案,到马加爵残忍地杀害舍友,再到近期令全社会哗然的复旦大学室友投毒致死案,南航刺杀舍友案等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案件,以及时不时发于报端的某高校学生因学业或感情问题自杀、杀友,打架、斗殴等等――让人心痛之余开始反思: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德行到底怎么了?对生命的轻贱与冷漠,也许比剧毒的化学物质、比冰冷的尖刀,更凶险。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再次审视大学生成长环境、心智健康状况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引导大学生健全人格,度过一个积极、健康、充实的大学生活。

一、大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

1.何谓心智

从字面理解,心智是内心状态和智力智能的意思,主要包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和抽象推理三个方面的能力。每个人的心智状况各不相同,而心智水平的差异会给人带来巨大的价值差异。

2.大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

处在青年期学生的知觉速度、机械记忆及识别图形关系的智力基本达到顶峰,开始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而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及常识等以记忆储存信息为基础的能力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呈现上升趋势。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帕瑞的观点,进入青年期后,由于逐渐意识到对同一个问题存在多种观点和多种解决方法,人们思维中逻辑的绝对成分逐渐减少,辩证成分逐渐增多,基本能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条件及限制,而根据问题情景进行具体的和实用的分析和思考。

3.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及心理特点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点的认识越来越客观,尤其在进入大学后,他们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他们的这种自我意识很不稳定,对他人有关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到了大学阶段,大学生不再有高考的压力,因而有较多的时间来阅读有关人生问题的书籍,更深入地思考人生问题,逐渐形成了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大学生活的不断深入,社会关系的变化、亲密感的建立也在大学阶段悄然形成。

4.新生代“95后”大学生群体的涌现,还表现出心智发展的时代特征

个性张扬与心理脆弱并存,乐观自信但意志力不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个性独立与过分依赖并存,勇于挑战,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但缺乏独立思考和吃苦耐劳精神;思维活跃与内心空虚并存,富于创造,学习能力强,希望在群体中展示优势,但思想早熟,社会交往频率偏低,内心空虚,往往行为冲动;情感强烈与情绪化并存,有明显的是非观,情感真挚而强烈,但虚荣心强,情绪波动大,情绪的自控能力较差,不善于表达情感;理想主义与功利倾向并存,涉世未深,思想单纯,怀抱理想,但有贪图享乐,心存侥幸,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往往表现出价值观的功利性;思想开放与性压抑并存,信息来源渠道广阔,观念超前,但社会道德规范对性的压抑,常常致使心理焦虑,精神颓废。

二、影响大学生心智发展的因素

1.社会文化、教育大环境的影响

新生代的大学生大多数是 “95后”,他们从出生到考上大学的整个生活阶段,恰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思想、文化和教育也随之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潮一方面使大学生改变视角,开阔视野,促进了现代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多元价值观增大了他们对各类思潮和文化做出正确辨别和选择的难度。“95后”们是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独生子女,对于这一代学生的教育,中国社会和所有家庭给予大量的关注和期待,他们的中小学阶段开始实行素质教育,而中国的素质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各方面的配套都不成熟,学生们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并不能掌握适应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赢得激烈竞争的真本领,这一对矛盾直接导致“95后”大学生们的迷茫和叛逆。

2.成长环境的网络化

“95后”的学生们正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成长起来的,网络已融入他们心智发展的进程中。大学生们接受网络上的新鲜事物的能力特别强,在网络上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同时,他们对网络也形成相当程度的依赖:遇到问题就通过网络搜索答案;需要写文章打开网络抄袭;交朋友也通过网络寻找;甚至班级会议和活动也改为网络群聊的方式进行。通过网络可以把平时不敢说的话在网络论坛上大肆地宣泄;通过网络可以尽情挥霍看似休闲的大把时光;通过网络可以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不曾体会的各种。然而,网络是一个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相互影响和渗透的空间,青年大学生在享受网络给他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涉世较浅,鉴别力不强,很容易被不同的或非主流的价值文化所迷惑和影响;网络的虚拟特性也容易使得学生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逃避现实,从而丧失目标、动摇信念、迷失方向。

3.大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自我构建能力

大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自我构建能力是关系到其心智发展变化的内因。大学生个体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有选择地知觉外部信息,主动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建构自己的心理品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增加自己的幸福感,这就是心智健康发展的自我构建能力。

大学生们正处在人生的转折时期,人际、就业、考研、爱情四大心病常常困扰他们,能不能适时进行自我调节,情感合理宣泄和意志力的自我构建尤为关键。“95后”大学生的视野还不够开阔,站的角度还不够高,看问题还不够全面,想问题还不够长远,有时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深刻,有时还不能驾驭自己的情绪,有时坏的情绪不能得到有效宣泄,有时悔恨自己的意志力不够坚定,有时遭遇失败后不能很好地自我修复,如此种种。有些人在遇到这些情况后能运用各种方式很好地解脱出来,适应生活;有的人却可能钻进死胡同,封闭自我,消极迷茫。因此,自我构建能力是影响心智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心智发展的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了其对大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纪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前提和政治保证,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体现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必须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法律有哪些规定,国家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须做,如何正确的做,自觉将自己的行为纳入道德制约的轨道,从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辨别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荣与辱的能力,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进而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是一个全面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进步与发展的全方位的素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纪观的教育内容,不仅包括要教育大学生懂得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要掌握与自己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正确行使权利和义务,不做违背法律规定的事,还包括要教育他们能够并善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

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重要内容体现了其对大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准确把握和恰当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是保证大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高校育人的手段是多方面的,是呈网络结构的工作系统。在这整个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工作的核心和指导性工作。要引导大学生心智健康发展最首要的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其思想政治素质、政治觉悟、价值取向的必要手段。

“95后”大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意识和权益意识都强,简单粗暴的说教方式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运用心理技术和方法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学习和生活也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心理问题能得到专业的咨询和诊疗,思想认识问题能得到苦口婆心的开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任感会加强,容易自觉按照学校要求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第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疏导,能让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深刻认识社会问题,正确看待热点问题,从而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高校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充分锻炼自己,协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是根本性的环节。

四、培养心智成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1.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十分重视对大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与教育,相对轻视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的心智健康发展,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前提。具体来说,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使学生产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有自主性;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健全自身的身心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实现高校的稳定、和谐发展。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通过谈心、访问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从中加以分析、引导,纠正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拨正是非观,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培养其责任意识。大学生已经是有自己认识观念的人,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可取,因为他们可能从某种情感状态上会有太多地不信任,所以要引导他们,让他们去自觉地吸收优秀文化的精髓部分。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补充鲜活的东西,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同学,用关爱的态度与学生相处,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们也能要懂得感恩、宽容、坦诚助人。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既能自我接受、自我理解,又不要过分地追求完美,给自己合理的期望值,明确自己的期望是什么,从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出发,避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经常进行教育,加强监督,指导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

高校要重视学生中的每一个人,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不同时期学生有不同的需要,从生活上到内心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情感激励角度出发,关心学生,了解并尽量满足他们合理的各种需要,鼓励他们在学习、工作中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实践证明,有效地了解并合理解决学生的各种需要不仅能维持学生与管理者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还能长时间维持学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工作责任心。

参考文献:

[1]何小纪.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J].广东科技,2012,8,(15).

[2]黄艳华.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特点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文化教育产业,2012,(8).

[3]舒卷.“90”后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成因及文化育人机制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

[4]言意文.德育之本 育心为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讨[J].科技视界,2012,9,(27).

第6篇:大一新生寄语范文

1当代大学生的特征分析

(1)“90后、00后”群体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更多的关爱,每个都是父母心肝宝贝,与此同时他们也就在成长的路上遇到更多地挫折和困难,也受到更多地禁锢。同时,他们由于被呵护的太好,也变得更加被动,总是被更多地约束着,每一个决定都得收到更多地争议与约束也就让他们变得愈加“叛逆”。并且他们的适应应变能力也不够,这就容易让他们因为恐惧和不安而走向极端。

(2)“90后、00后”群体成长在一个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也是社会转型和信息化时代。这个群体越来越喜欢网络这种封闭与虚拟世界中的沟通交流,而在现实生活中变得越加沉默。这代人的思想情感流露大多呈封闭式,与同学之间也缺少足够的沟通交流,也越来越喜欢待在自己的世界中,这种现象久而久之在步入社会的时候就会使其心理压力愈来愈大,各种心理问题突发。然而在认知方面,他们敢爱敢恨,善恶分明,可是有时却无法真正的辩是非。

(3)“90后、00后”群体受到了更多更完善的教育,其家庭教育水平也较之更为高一些,这就让这个群体有了更多自己独特的见解认识和对事情独特的分析方式。伴随而来的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冲突,这就更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也就需要更加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

2大?W生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书本教育往往只能获得理论性的教育,它只能告诉大学生理论上是怎样的。有时候,书本教育往往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个人的实际能力和心智的发展。有一位名人也曾经说过“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获得的处世智慧。”而全面的大学教育可以使人更富有方向感,全面的教育不仅仅包括书本教育,还包括了实践教育,通过多种活动实践来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而更加科学全面的管理则可以培养大学生更严于律己,更加自立自律。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其“90后”群体容易剑走偏锋,就需要更多地心理疏导,更完整的教育管理。

3大学教育管理的新方式

3.1阶段式的教育管理

大学生从步入校园的那一刹到离开的一瞬间,从懵懵懂懂的青涩少年到成熟稳重的大学毕业生,他们要走过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遇到不同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

第一阶段即入学教育阶段,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一个新的环境需要去适应,大学生也开始独自生活,这就需要教育者开展各种讲座,举行各种活动来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更好地成长。

第二阶段即确立目标阶段,当大学生开始了一段时间的生活之后,他们适应了新的生活,这时候他们就会觉得稀松平常,就会产生一种空虚感,这时候就需要教育者来告诉他们,他们该有新的学习生涯规划了,确立学习目标;也该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阶段即提升能力阶段,有了之前两个阶段知识的总结,经验的积累,大学生也开始出现了分层,这就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同学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通过辅导员找其谈话,学生干部树立榜样,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来实施教育管理工作。

第四阶段即就业阶段,大学生涯步入了晚期,开始为前程各自担忧,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来对他们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进行就业前指导和当前的就业前景分析和建议,通过请专家开讲座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教育。

第五阶段即实习毕业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就意味着大学生要在实习之后迈出自己母校,结束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时候就需要教育者为其提供更多地实习机会,帮其做好毕业离校工作,文明离校,在离校前给其多灌输一些社会的生活方式,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3.2科学的教育管理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管理要采取更加科学的方式。大学生无论文化素质还是思维方式都具有更高的水平,对他们的管理方式就应该更加科学。教育管理的中心在于以理服人,尤其是对于高素质和高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要有导向性、普遍性、预防性和针对性。要在工作中给他们传输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做到以务实为主,防患于未然。确定教育管理贯彻到每一位大学生身上,做到尽可能的平等。

3.3民主的教育管理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对此,教育者应该采取民主的教育管理方式。增强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淡化强制管理和单项管理,实现民主化管理。对此,教育者在管理大学生的同时要多听听大学生的心声,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现状,多听取他们的建议,做到走进学生中去。多开展座谈会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更好的管理学生。当然民主化管理并不意味着单单听学生的话,也得与制度相结合,取其可取之处,决不能一味听之任之。

第7篇:大一新生寄语范文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信用教育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之一。本文对大学生信用教育存在的误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的信用教育要加速个人信用立法建设、转变观念和提高全员信用意识、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引进专门信用管理教师,开设信用管理课程等措施。

当今社会,“怀疑一切”正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感正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去市场买肉买菜,我们会怀疑肉有没有注水,菜有没有抹过药催熟,干菜如蘑菇、木耳等有没有被化学药水泡过等等。生活中,大家之间互相扮演着害人者和被害人之间的双重角色,因为缺少信用,人们都戴着面具生活,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生活可谓很累。

一、大学生信用教育的误区

大学不是世外桃源,经济生活中的不信任也会传到校园,大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在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如助学贷款到期不还,信用卡透支却不按时补齐,考试作弊,就业违约现象等等举不胜举。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就是由于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信用约束机制,而学生中也缺乏信用教育。在学生的信用教育中,要注意以下误区:

(一)在学校教育中,完全没有信用管理方面的教育

自2000年以来,由于每年召开的“两会”都有许多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提案或提议,因而关心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识之士曾多次呼吁开设信用管理专业,培养专业人士,2002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同意在中国的大学开始开设信用管理专业,上海财经大学首先得到教育部的批准,成为中国开办信用管理专业的第一所大学。由于我国信用管理教育的滞后,国家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因此在高校培养信用管理人才是大势所趋。所以高校要提早着手,逐步建设,使学生接受信用管理方面的教育并且要逐步走向正规化,不能因为没有得到批准而不去建设。

(二)信用教育只停留在道德层面

提及大学生的信用问题,我们自然与人的道德素质水平联系在一起,靠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形成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从而促进信用机制的建立,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只是停留在信用的道德层面,经济层面的信用观念同样也不能忽视,法律层面也不能不重视。我们既要重视“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也要重视信用的法律观、经济观的教育,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信用观。

(三)信用教育只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

信用教育是学校的大事,学校上下要一盘棋,而不要形成教务部门只负责组织教师上课,只注重教学的质量和与教学有关的事情,而学生的教育管理则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与我无关。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出现两层皮的现象,学生也容易出现错觉,对学校的不同部门的教育职责出现不同的理解。我们要形成全员信用教育的观念,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为培养人才这一目标共同服务。

二、加强大学生信用教育的解决措施

(一)加速个人信用立法建设

我们常讲,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当一国市场上的信用交易方式占主流时,其市场规模就会成倍的扩大。扩大成熟的市场信用交易体系是建立在先进的个人信用体系之上的,而个人信用体系的支柱之一就是完善的信用立法。通常人们将个人信用体系运转良好和市场信用交易健康增长的国家称为“征信国家”。在征信国家必然有比较完善的信用法律可循,通过国家在公平信用报告、平等信用机会、信用卡发行、电子资金转账等方面的立法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环境,从而实现稳定经济,保护消费者隐私权,解决一些特殊的社会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化,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出现较为严重的个人信用危机,这不但抑制了信用交易的开展,甚至危及到了即时交易的有效运行,要使个人信用体系规范运行,就要建立个人的信用体系,大学生信用属于个人信用范畴,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无疑对大学生也是一种规范和约束。

(二)转变观念和提高全员信用意识,把信用管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

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信用经济即将到来,因此在全国范围内,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对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的宣传和教育要贯彻始终,普遍提高人们的信用意识。我国高等教育中关于信用和信用管理的教育基本上是空白,所以应尽快加强信用管理教育,从中小学直至大学开设信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

在大学生中加强信用研究科学方法教育,提高大学生分析、评价信用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能够辩证地、系统地分析事物的方方面面,形成并且发展科学的信用观。

(三)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管理制度是信用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没有制度,再好的控制方法也得不到实施,为了确保大学生信用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最好能够形成信用管理制度的小册子,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信用管理流程、职责和权利、基本规章制度等。

要建立、健全信用社会管理体系,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信用评价机制,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使信用记录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较好通行的主要依据,真正让诚实守信的机构和个人能够得到奖励和实惠,让不讲信用的机构和个人受到应有的约束、惩罚和制裁,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良好风气,以此提高人们的信用意识。

(四)引进专门信用管理教师,开设信用管理课程

师资力量雄厚是教育事业兴盛的关键保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无法培养高质量的学生群体,高校要引进信用管理方面的教师,紧紧把握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状况,积极开展信用管理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自觉了解信用管理教育的最新成果,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信用管理实际,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能够懂得信用的知识,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更能够做一个守信之人。

参考文献

[1]吴晶妹.信用管理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朱荣恩,丁豪樑.企业信用管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第8篇:大一新生寄语范文

周静(1991-)

>>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与学习、社交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手机网络依赖与网络社交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和研究生手机依赖倾向问卷的编制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的相关研究 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调查研究 90后大学生手机媒体依赖心理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及干预措施研究 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成因的分析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

[3] 袁潇,风笑天.青少年手机需求及使用行为研究现状[J].中国青年研究,2011,(04):78-81.

[4] 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74-1076.

第9篇:大一新生寄语范文

关键词: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

一、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1.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对离婚现象存在一定的偏见,周遭的议论和评价都会在这些学生的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反感。他们往往认为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是见不得人的,这用社会环境给予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暗示就成为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2.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性格养成的摇篮。父母早年离异,对子女在少儿时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温暖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是非观;相反,在破碎的家庭会使孩子形成扭曲人格和偏差的观念,消极的对待人生。

3.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实并不是所有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都会出现心理问题。有一些学生可能在逆境中直面人生,自强自立,但也有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父母离异,想法和行为也比较极端,受到生活的变化冲击,他们不善于调节和宣泄,大多选择消极的抵抗,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回避现实,认为人生没有美满和幸福可言,出现价值偏差。

二、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及教育方式

1.父母离异后双方相互推卸,谁也不管子女,把孩子当成了乒乓球,有的还把孩子推给老人抚养。这种家庭往往使孩子易变得自卑、腼腆、孤独、内向,没有归属感。

2.有的家长虽然抚养孩子但责任心不强,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更谈不上家庭教育,这中家庭的孩子在校表现有行为自我、懒散,难于管教。

3.有的家长忙于生计,管理子女力不从心,也没有时间。这样的家长大多对孩子百依百顺,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处处迁就以弥补其感情上的缺失,而忽视子女的心理需求和思想教育,这种家庭的孩子大骄横任性、自私自利。

三、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表现

1.抑郁逆反心理。表现为:从不向人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过分的自我封闭,或心理抑郁, 或行为粗暴。他们常常会把父母的离异作为参考,评价人和事,因此不轻易相信别人,从不表白自己的心愿,不爱和同学接触, 不善言谈, 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

2.怯懦自卑心理。表现为: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 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认为命运可以被自己掌握,认为生活中从满了无奈和辛酸,对待任何事物都没有情趣和激情,极少参与集体活动。

3.放任懒散心理。表现为:个别家长补偿式的极端娇惯,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放纵,意志力薄弱、自律性差、自学能力差等。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懒散,精神涣散,无视管制,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打架等现象。

四、解决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有效对策

1、社会的影响。社会的积极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促进作用,消极因素则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尤其是离异家庭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有些社会上的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就极为容易发展成心理障碍。所以我们应该积极优化社会环境,给予现代人正确的婚姻观和离婚的认识和舆论引导。

2、学校的重视。离异家庭大学生在学校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如果不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导致他们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走向极端。因此,开展和重视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离异家庭大学生系统档案可以对他们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教育。最好是在入学初就建立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不记名的心理问卷调查,辅导员深入谈话,排查特殊学生,定位特殊群体,开展特殊教育,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诊断和干预,预防这一群体心理和行为不良倾向的发生。同时学校应培训和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等, 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予疏导和排解。实行班导师制也是一种极好的方法,班导师可以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给予离异家庭大学生无限的关怀,为他们提供了讲心里话的机会。学校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他们在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法学等理论学科的学习,帮助一线教师提高工作能力,明确职责,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2、教师的关爱。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人。一定场合下,有时教师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离异家庭大学生大多自卑感较强,教师在评价他们时特别应施以爱心,用爱心抚慰创伤,用友情弥补亲情。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是距离学生最近的一线教师,做好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成长成才教育是每一位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首先,辅导员应深入学生课堂、寝室,深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谈心,达到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让他们体会到温暖和信任。其二,辅导员老师应积极营造年级、班级、寝室,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通过心理互助,让同学们和离异家庭学生平等相待,有好相处,鼓励互相帮助,通过这样的氛围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感受到亲情般的爱怜和友情般温暖,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家庭。其三,在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还应他们搭建体验成功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求知欲和、自信心,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的体会,逐步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阴影,找到生活的乐趣。

3、家长的配合。“解铃还须系铃人”,家长要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子女对家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家长自身必须整理好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尽快走出离婚的阴影,建立正常的家庭氛围,不要将夫妻之间的怨恨和愤怒扩散到孩子头上,应当多和孩子交流思想,沟通感情,随时关注子女的心理变化,尽最大努力减少离婚对他们的伤害。家长还应积极与学校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在沟通中了解学生家庭的、学校的双向信息,有利于家长、学校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系统,纠正他们头脑中的思想偏差,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祖霞.郑燕.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与健康教育措施[J].科学教育论坛.2005.

[2]王诗堂.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5.5

[3]贾晓明.单亲的心理社会干预研究[J].中华子女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