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单元教学设计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

第1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经济法课程一般在五年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笔者在多年经济法教学中发现,由于老师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讲授经济法律法规,其结果是,教师讲得很累,学生感到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遇到案例分析时,常常无法下手。这充分表明,当前的经济法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弱,如何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强化、提高学生的用法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五年制高职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入手,分析当前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提升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有效性的一些路径和方法,以增强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可行性,提高学生的用法能力。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的一个“单元”?就是一次课。在时间上紧密相连的一次课,叫做一个单元。教师的备课是以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的,教案也是针对课程的一个单元写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被分成这样的单元进行。因此,本文所讲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一次课的教学设计,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讲的每一次课的教案。

本文认为,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教师依据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现状,科学设计课程单元(教案),并将课程单元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付诸实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用的方法巧、花的时间少、费的气力小、取得的效果好的目的。一方面学生得到了进步和发展,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课程教学单元设计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体现课改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从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使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达到整体优化,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2.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体现课改的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着重将经济法律规定转化为真实或仿真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通过教师任务驱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突出了职业能力、学生主体,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用法能力。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改下的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法课程中的用法能力,而且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掌握课程中的各种用法能力。新的课程及教学理念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这些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整体构建缺乏科学性

(1)课程内容的设计未能体现职业活动、专业发展的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职于会计岗位的较多,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毕业后职业活动、专业发展的需要。现实中,一些学校经济法课程按照会计初级考试用书进行教学安排。而现行的会计初级考试用书并没有企业、合同、市场运行等方面的法律内容,这既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参加会计中级职称考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学生毕业后就职于营销岗位的较多,教学内容应突出市场运行管理法律制度、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等。但是现实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随意性大,大多按教师本人的喜好及熟悉程度安排。

(2)未能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如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一般安排在会计考证之后,但一些学校的经济法课程仍包含税法的内容,这就与前面学期安排的会计考证课程中的税法内容重复。

2.重理论轻实践能力

很多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实践能力认知模糊,这不仅体现在课程整体上,在每次课的教学单元设计中也是如此。因而,教学中侧重理论教学设计,而不注重实践能力教学设计,其结果表现为学生用法能力较弱。

3.课外拓展不足或空缺

很多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或草率对待学生的课外拓展,只是简单地布置几道简答题,而这对于检测学生每次课应掌握的实践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4.教学评价单向,教师反思欠缺

很多时候,教师只顾埋头教学,而不回头总结反思,只重视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对其自身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未能重视学生对教师的单元设计及授课的评价。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造成教师对学生贬多褒少,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也因此产生了倦怠情绪;教师对下一次课的单元设计和下一教学周期的课程单元设计没有改进和完善,或改进、完善不明显。

四、突出能力为本位,科学设计经济法课程单元

1.滚动修改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是从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设计进行整体优化。体现先进职业教育观念的课程教学,其基本原则共有6项:①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载体;④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⑤以学生为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1)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科学设计教学进度。①要熟悉经济法课程的前接课程和后续课程,在此基础上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以免与前接课程教学内容重复。②要深度开发校本教材。现行出版的高职经济法教材能符合上述课程教学整体设计6项原则的几乎没有,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不仅编写了校本教材,而且还精心编写了《经济法课堂教学上课用案例》(含课堂训练案例)、《经济法知识与能力训练》等教学配套资料。将校本教材的相应内容有机地糅合到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中,经过课堂教学使用,不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成就感,学生也不感到枯燥,反而有兴趣挑战一个又一个的任务。③科学设计教学进度。即确定课程有多少个单元以及单元的课题名称,编制教学进度表。

(2)确定课程的整体能力目标。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活动、岗位需求、专业发展为依据来确定。

(3)根据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要求,滚动修改课程标准。由于人的认识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法的课程标准的编制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经济法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精心设计课程单元教案

(1)确定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课程单元的设计可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综合法、四步教学法等。结合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由于经济法课程的特殊性,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以四步教学法(示范、模仿、练习、巩固提高)和综合法(告知、引入、操练、深化、归纳、训练)相结合较好,它糅合了四步教学法、综合法的优点,突出了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结合。

(2)突出能力目标、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系统设计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的具体内容。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分为3页,首页包括:课题名称、背景分析、学习目标设定(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和情感目标)、学习任务描述,以及教学情境创设、教学资源准备、教学反思等;第二页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告知(教学内容、目标)、引入(任务)、操练(掌握初步或基本技能)、归纳(知识、能力、素质)、深化(巩固、拓展、检验)、评价总结(含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课后拓展等步骤,每个步骤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几个方面;第三页主要是教学过程实施。

3.有效进行课后学习拓展的设计

课后学习拓展的设计,不是简单地布置几道简答题,而是既要考虑到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以期通过课后拓展学习巩固课堂上训练的能力,也要兼顾到学习能力强、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这样,突出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4.全面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

(1)学生对教师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进行评价。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其课程单元设计和授课的感受和评价。教师每次授课后,要放下身段,虚心倾听、收集学生对其教学设计及授课的感受和评价,并进行教学反思。

(2)学生(小组)对自身的评价。针对课堂上的任务训练完成情况,由学生(小组)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情况、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等。

(3)教师对学生的客观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要持积极的态度和期望,应该强调学生的进步状况。其评价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职业技能等。

(4)教师对自身单元教学设计的评价和反思。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①课程设计是否突出了能力目标?②是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了能力训练?学生独立训练或小组合作训练完成的情况如何?学生通过能力训练是否有成就感?③是否体现学生主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如何?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5.外部监督保证

(1)学校要从制度层面上制定有关课程改革的导向性政策。首先,学校要从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主要用于奖励),确保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其次,要将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测评等纳入制度进行考核,并与教师绩效挂钩。

(2)学校要常规性地开展教学竞赛。比如举办年度优质课公开赛、单元教学设计竞赛等,以此带动全校教师投身到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积极性。

(3)认真执行学期中的听评课制度。听评课要从帮助该老师如何设计出有效的课程单元,进而如何更富有成效地上课出发,因此,听课者要专门挑出授课者的欠缺和不足。

第2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1.教学设计是教学研究的基本载体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教师最重要的研究就是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即研究一节课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载体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问题的解决是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特别是要在特定的情境中,着力解决具体科目的教学难题。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规划阶段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明白这些知识是否值得教和学,何时呈现信息,教材说明了什么,学生是否愿意学。二是怎么教?即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三是教谁?关注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四是教得如何?即对学生进行评价〔1〕。因此,教学设计的完成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实践知识以及教育研究知识去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大学生大学阶段学业的总结,又是他们走进未来工作的开始。

    2.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成长的断裂

    有学者对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小学教师更多的是凭借经验设计教学过程,依赖于教学参考资料、现成的教案,设计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2〕。多数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在职后形成的。从教1-5年的青年教师,开始教学时往往认为自己在师范教育中没有获得任何有助于教学的知识,放弃了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想法,转向实践学习,特别是向身边教得好的老教师学习;一般从教5年之后,教师才发现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在分析学生、确定教学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才开始重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3〕。由此可见,职前教育并没有使师范专业学生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能力,致使他们毕业以后仍然不会运用教育专业知识分析教育情境与学生需求、确定教育教学方案。这些教师只有经过实践摸索,才能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可以看出,教师的职前教育与教师的职后成长是断裂的。

    二、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的实施

    1.毕业教学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毕业教学设计是实习教师在规定课程计划和标准的指导下,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以某种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对某一学科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内容,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修改方案、再次实施与评价反思、形成最终文稿的过程。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要经历分析、规划、行动、观察、评价和调整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编制、评估方案工具设计、制定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教学资源、课堂观察和课后学习效果测评、教学反思和教学方案的修改等环节。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分析是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分析所教教科书内容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的结构体系及其核心,确定学点及重点。教科书分析要把所教内容放在单元中进行分析,注意所教内容与单元内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所在单元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学习者分析是对所教班级学生状态的分析,包括班级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认知、情感、学业成就水平等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动机、喜欢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将要学习内容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困难等方面。学习者分析要运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全体与个体的学习特征,要注意所教班级与其他班级以及同年龄孩子的差异。教材分析与学习者分析要相互联系,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与应用性,又要注意分析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基于对学生需求的评估,即学生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都取决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既包括整体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也包括具体的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所利用的教学媒体。评估方案工具的设计包括课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诊断评价方案和工具,课堂上对学生倾听、互动、目标达成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和观察工具,课后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总结性方案与测评工具。评估方案工具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决定着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堂观察、课后学习效果的测评都离不开评估工作,课后的教学反思是基于评估结果,对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源等全面反思,然后修改教学方案,在新的班级再次实施、评价、反思。毕业教学设计与日常教学设计相比,它重视前提分析、课堂观察、课后反思,将设计、行动、反思、再行动融为一体。前期分析重视知识的结构与联系、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体现了结构性与研究性。

    2.毕业教学设计的步骤与保障

    毕业教学设计的完成主要经历以下一些步骤:联系实习学校、确认教学年级与内容、准备开题报告与开题、结合实习展开教学设计、整理设计资料形成文稿、修改文稿准备答辩、答辩与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天津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从第七学期第5周开始,第1周召开实习准备会,大学的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领导与指导教师都要参加。学生与实习学校领导、教师协商决定实习学生执教年级,准备做教学设计的学生要与小学指导教师确定教学设计的内容,同时开始准备毕业教学设计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初步分析所教年级的教材结构体系;大致了解实习学校及所教班级的情况,编制分析学生的方案与工具;查阅所教内容已有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确定设计的主要思想及基本思路;明确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教学设计的技术路线与步骤;初步制定课堂观察、课后教学效果测评方案与工具。学生开始实习后,按照开题报告设计方案,深入细致地完成教学设计的诸项内容。实习结束后,学生整理教学设计资料,撰写毕业教学设计文本。毕业教学设计文本格式主要包括:标题、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页下注释、文后参考文献、附录。标题一般采用“XX年级XX内容教学设计”,也可以加副标题,副标题可以强调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采用的主要设计思想等。正文的撰写主要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依次陈述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附录主要包括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表、课后测试题、两次课堂实录等。学生毕业设计顺利、有质量地完成需要以下条件:一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形成良好的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教学设计。二是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各项工作。毕业教学设计与实习结合紧密,没有充分的分析,就没有科学的教育规划;没有实践对规划的检验,就没有进一步的修改调整;没有课堂观察和课后检测,也无法进行评价与反思。三是要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不仅包括大学与小学的指导教师,还有同在一个实习学校的实习学生。

    三、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

    1.融通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了学生学习、实践与研究的质量

    毕业教学设计是学生运用大学课程获得的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研究知识围绕实践进行的教育规划、教育反思等活动,它改变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学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相互割裂的现状,实现了课程学习、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的融通。例如,要做一个古诗的教学设计,就需要大学古代文学课程中学习过的诗歌知识,学科教学论学习过的古诗教学知识,儿童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心理学知识,还需要运用教育研究方法了解儿童对古诗的兴趣。为了完成好教学设计,学生必须查询相关知识,在查阅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既可以巩固他们学过的知识,也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意愿。这样的教育实习不再只是简单地观摩、实践,而是增加了主动的分析、规划与反思,提高了学生参与实习的自觉性。学生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感到研究具体化、可操作性强。毕业教学设计由两个过程组成:一是实际的分析、规划、反思、调整的设计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探索与研究性;二是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记录设计过程。它不只是单纯的论文写作,而是将论文写作与人的研究能力结合起来,与人的科研兴趣结合起来,变被动式的写作教育为主动性的写作实践,变拼凑式及堆砌式的写作形式为科学合理的探索和研究思想的逻辑性表达〔4〕。

    2.丰富了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是教师借助于教育理论,对自身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富有个性的对教育实践的见解。本科生在完成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小学教材有了更多、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对小学生也有了不同于书本层面的见解,形成了个性化的教材知识、儿童知识,在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还形成了教师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自我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教师在实践中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的就是自己的实践性知识〔6〕。因此,有了在毕业教学设计中获得的诸多实践性知识,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第3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设计 优化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74

新课改大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征。教师对教材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深入调研,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对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这也是现代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共性认知。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包含众多内容,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出发进行优化整合。这样才能形成重要教学反思成果,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度发挥重要作用。

一、合理搭配副项,弥补教材内容不足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但教材内容未必都适合本班级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做到统筹兼顾,对不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要进行删减,考量教材单元性特征,对学生形成系统性训练。为提升教学内容的适合度,教师要注意增设一些活动内容,也就是搭配一些副项内容,为教材主项进补。如技能和体能训练搭配,上肢运动和下肢运动搭配,球类运动和体操类运动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各种运动的优势互补。

小学体育教材内容设计体现单元性,每一个单元都有比较固定的主题。在系列训练设计中,教师要合理搭配辅助运动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调节,使其更丰富。如在“韵律操”教学中,学生对体操兴趣不是很高,但对球类运动却非常热衷。教师不妨在韵律操训练中穿插篮球、排球内容,并将球类活动设计成游戏形式,对课堂教学形成调节作用。又如在投掷项目训练时,可以穿插搭配一些速跑运动内容,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获得全身运动,对提升运动素质有一定的帮助。再如篮球运动训练时,运球走、带球过人、投篮训练等内容都比较单一,学生容易厌倦。教师可以适时加入一些游戏活动,如投掷沙包、击鼓传花等,以此丰富学生的运动内容。教师有意识搭配一些运动副项内容,不仅能够提升体育课堂教学厚度,还能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对全面塑造学生的运动素质有促进作用。

二、巧设预备活动,激活学生运动兴趣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开始阶段都需要进行预备活动。一些师生对此重视不够,预备活动不足,容易造成运动伤害,给正常教学带来阻碍。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预备活动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时凸显兴趣性,让学生从预备活动中对体育运动产生好感。教师在预备活动设计时,要注意提升其针对性和兴趣性,既要有徒手操,又要有器械操;既要有单人的,也要有集体的。特别是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增加游戏成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要给出示范,让学生模仿、实践、感悟,逐渐形成运动意识和习惯。学生运动兴趣一旦被点燃,课堂教学自然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预备活动是体育运动前必须要做的活动,很多教师会遵循传统习惯的做法,对预备活动内容进行固化处理,甚至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预备活动。学生不仅缺少活动的热情,还会出现懈怠现象,给后面的运动造成安全隐患。在进行耐力跑训练前,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预备活动的:首先是原地踏步走,要求学生踏步频率由慢到快,中间穿插高抬腿运动,分几组轮换训练。然后让学生进行双人合作运动――“跟我学”游戏,一个人为主动者,另一个学生进行模仿,动作由慢到快。最后是集体做韵律操。在整个预备活动中,教师都亲自示范,学生活动非常充分。

三、科学设计负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不高,而且年龄差异性明显,教师在设计运动负荷时,需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适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运动量设计时需要考虑众多因素。首先是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差距明显,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运动基础特点,同年龄学生运动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其运动承受力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针对不同体质学生安排运动量。最后是运动兴趣指数特点,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大多凭借兴趣爱好,因为有浓厚兴趣,运动处于主动性状态之下,即使运动量大一些也无妨。教师应根据多种因素综合考量,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量,确保运动的效果。

运动负荷过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不仅不能发挥运动健身作用,还会对学生身心造成损伤。运动负荷没有统一标准可以遵循,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如跳高训练,其运动负荷是比较大的,教师可以穿插立定跳远、韵律操等内容,不仅能够降低运动负荷,还可以有效调节课堂学习气氛。教师在设计运动负荷时,还要根据学生个体实际进行个性化设计,体质较差的要降低负荷,运动素质较强的要增加运动负荷,这才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4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教学任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44―06

引言

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中主要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逐渐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教育技术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主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及基本技能、明确自身应当具备的素养、提高其教学与研究能力。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该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书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1]对本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 前端分析

1 课程特点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既有理论性非常强的部分,如信息素养的解析、作为内容体系指导思想的“双本体理论”和“‘工作’主线思想”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结合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原则、方法,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技术(艺术)等部分又表现出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在课程教学中,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和基本技能。

2 学习者特征分析

根据培养方案,本课程被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设。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其学习逐步从盲从走向理性,学习能力较强。尤其是经过“学习的科学与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渐适应了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学习,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搜集信息,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处理。

课程学习后接着进行的信息技术教学实习,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 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 信息化教学设计

本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课程构建理想的教学实施环境,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并把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在真实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迁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然后快速遗忘。

1 教学单元目标分析

(1) 课程理念

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及基本技能。结合教学案例的分析和学习,从理论认识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探索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应当发生的变化,明确成为适应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新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在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以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利于其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能力的整体提升。

(2)课程总目标

路易(Lewy. A)[2]认为课程目标指称的是教学规划方案的预期和规定的结果。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在学校中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正是应这种需求而产生,以培养适应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新型信息技术教师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认为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初步能力”,并将之具体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为学生成为优秀信息技术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3]。

(3)课程教学单元目标

课程教材采用李艺教授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4],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图1所示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将课程分为八个教学单元,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教学单元一:信息技术课程概述。单元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定位和学科价值;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理解信息素养在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角度的教学解读。

教学单元二:信息技术新课标及教材。单元教学目标:从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中把握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理念的变迁,理解信息技术新课标对教学实施及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了解信息技术教材发展现状及不同学段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该教学单元与“教学单元一”共同构成了课程学习的基础,为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必要的知识基础。对这两个单元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

教学单元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原理。单元教学目标: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一般原则;掌握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程序、步骤;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能够编写出规范的教案;掌握信息技术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一般过程,理解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及局限性,能够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单元四:信息技术课程各内容模块的教学。单元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内容的特点,理解各模块适宜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策略。

教学单元五: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与艺术。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艺术。

教学单元六:信息技术说课与评课。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说课的功能、类型及价值;理解说课与上课的区别;掌握说课的内容和方法;理解好的说课应具备的特征及评析说课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单元七: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课程评价思想的发展及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原则;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内涵,掌握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及一般过程;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理念,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掌握对评价结果进行处理和报告的方法。

教学单元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单元教学目标:理解课程整合的内涵;正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理解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与功能。

2 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

根据上述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是对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同时,这些任务和问题(如表1)成为以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学习支架,在教学实施中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及学习活动,使教学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层层逼近目标。

3 学习资源设计

根据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出相应的学习资源,以支撑课程教与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课程总体来看学习资源主要有:

(1) 相关网站资源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着: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改革、信息技术教师教育培训方式的改革等。相关网站,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省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index.php3)、信息技术课程网(省略/)、大路论坛(省略/bbs/index.asp)、2008山东省高中教师新课程(信息技术)全员培训(portal.sdteacher.省略/Course/xinxijishu/Default.aspx)等,为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实际教学中需要的学习资源要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水平来确定提供方式,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给学生,也可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学习目标查找所需资源。如果是前者,教师应提前搜索、并认真评价相关资源的学习价值,确保提供给学生可靠、有用的信息资源;如果是后者,教师需提前设计好信息资源查找和收集的目的、要求等,并在学生查找过程中进行恰当的策略指导,避免学生在搜索过程中漫无目的的浪费时间,甚至在海量信息中迷航。

(2) 师生博客

在教师博客中开辟了课程专栏,为学生提供相关研究论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案例等重要的学习资源,学生则在自己博客中提交作业及对课程的认识等。教师和学生的博客共同组成课程博客圈,师生通过访问彼此的博客,实现课程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同时,在浏览日志、评论和留言等活动中也增进了相互理解,使博客成为师生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3) 教材和印刷材料

除了课程教材外,为配合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的展开,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印刷材料,包括:典型教案、小组协作学习或其他学习活动的评价量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某些章节等。

具体教学单元的学习资源则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的不同有所侧重。比如在教学单元一的学习过程中,以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印刷材料为主。而教学单元三的学习则利用教师事先搜集的经典案例(包括教学视频及文字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在案例中教师如何贯彻教学原则?各种教学方法又是怎样运用的?启发学生思考案例中教师教学处理的成功之处及不足。然后让学生在教师推荐的网站上查找相关案例,进行研讨和分析,并以课程博客圈为平台实现交流和共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而且增强了学生分析、评价教学过程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水平。

4 教学过程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信息化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创设教学情境、利用“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协作、探究活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 案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技能的提高必然经历由“模仿”到“灵活运用”、“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大量典型案例(文字案例及视频案例)是十分必要的。

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展示教学案例之前,先给学生提供案例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信息,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展示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之后将各小组的观点进行交流和共享。每次的交流与共享环节总能听到一些独特的教学设计,比如在“病毒防治”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有学生巧妙运用了比喻,将病毒侵袭计算机比喻成蚊子叮人,并引申出对付病毒(蚊子)的措施:安装防火墙(“挂蚊帐”)、安装杀毒软件(“点蚊香”)、不随意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不访问可疑网站(“保持环境卫生”)。

(2)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中教师要呈现学习任务,明确协作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展示评价量规等,然后指出可用的学习资源或指导资源的搜索策略。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探究,教师则对学生的协作学习策略及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指导。交流与共享阶段每个小组展示其协作成果,其他小组及教师则进行评价,包括根据量规进行打分,以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

(3) 情境-探究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伊始,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然后,学生独自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并将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共享。这一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及探究过程的引导。

5 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的选择与设计

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诊断及调控作用等。主要包括:

(1) 以往几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主要是教学设计、制作的课件、小组协作成果等,作为范例,这些作品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唤醒学生相关的已有知识,并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动机和信心。

(2) 教学设计模板

包括“四列式”教学过程设计模板、WebQuest设计模板、“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设计流程、研究性学习设计模板等,对学生的教学设计过程进行有效引导。

(3) 小组协作学习电子学档范例

小组协作学习电子学档如图2所示,包括协作任务及相关分析、分工及职责、资源的收集加工、协作成果等内容。

6 评价量规设计

在本课程教学活动中,较多地采用了操作性强、应用较为广泛的评价量规作为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以及教学设计、授课、说课等实践教学能力。主要包括:(1)小组协作学习评价量规;(2)口头表达评价量规;(3)教学设计评价量规;(4)导入技能评价量规;(5)教学技能评价量规;(6)说课评价量规。

7 单元实施方案设计

本课程按照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在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中遵循以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过程的建构性等原则,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拓展学习时空,使学习更有效、更有趣。

以第六单元“信息技术说课与评课”为例。按照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确定本单元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如表2所示。

单元教学过程及学习资源如图3所示,首先指出说课是当前选聘教师及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比的常用形式,阐述其重要性。然后播放一段说课视频供学生观摩[5],在播放前提出思考题:(1)什么是说课(通过视频总结说课特征)?(2)视频中的说课包括哪几部分,各部分之间如何衔接的?(3)视频中教师为了完成说课提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视频播放后组织学生对说课的定义、说课的本质特征及怎样准备说课进行讨论。教师结合视频讲解说课过程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评析说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供的其他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学生按教师指定的课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准备说课稿,组织学生进行说课和评课。

整个教学单元的所有活动在6个学时(每学时50分钟)内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控制教学单元的步骤,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单元教学任务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8 评价、修改与管理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对设计工作进行评价和反思,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1)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3)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4)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原则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评价、反思和调整贯穿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始终。

三 实践效果与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收获更大;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很充实;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他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和施教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协作学习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在课程结束后的教学实习中,学生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实习辅导教师及实习学校的认可。总之,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进行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功。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3.

[2] Lewy A.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91:306.

[3] 石其乐.《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改革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6):69-71.

第5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本文在分析单元模块式教学实践特点和设计特性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单元模块教学的实践策略进行了探究性反思,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思考

单元模块式教学的运用,既能够引起教师对各个单元教学重点内容的重视,同时也能够让教师逐渐的依照单元计划来进行教学。而对于学生来讲,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或者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不会迷惘,这对日常的预习与复习都有一定的益处。

一、单元模块式教学实践的特点

1.全局性

单元模块式教学是将小学数学教学整体化,各子系统不是孤立存在,并且不是简单的相加。传统的数学教学单元是将知识点孤立化,每节课的内容单独存在,忽略了内在的知识结构,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性不高,考虑问题欠佳。单元模块式教学正是针对这一问题作出的探索,要从整体上对知识点进行设计和把握,以全局观念统揽,明确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2.计划性

单元模块式教学是一种非常强调单元规划的教学,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分析本单元内容在整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乃至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心中有数。②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布局,了解课标对本单元知识的要求和目标定位。③深入细致的研究每一课时的内容,包括学生学情中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等情况,并确定新课和练习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课时比例,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

3.联结性

小学数学的单元模块化就是要立足整体,抓中每个单元,突出重点难点,做好联结,构建整体知识框架,使学生学习更为系统,有条不紊,深入浅出,融会贯通。

4.主体性

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知识体验的基础,要在学生熟知的基础上对知识点加固,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围绕学生的需要,围绕塑造学生的基本理念,尊重学生,尊重客观条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对学生内驱力的激发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以学生为主体。

二、单元模块式教学实践的设计特性

1.模块化

该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单元模块化的教学方式,采用先关注某数学课程内容体系,然后就该体系下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类化研究,或者是就其某一单元内部知识的衔接和递进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新课程教学标准将西师版的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了四个体系,即数和代数、统计与概率、图形和几何、综合与实践。其中,每一个体系都具有自己的具体内容,并且相对独立。因此,教师在对其中的一个体系进行课程教学编排时,应该按照起始课―后续新授课―练习课―反思性复习课的流程进行教学。

2.综合性

该模式主要是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将各类型的教学要素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功能进行有效的整合,用整体性和联系性的观念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并且,从模块化教学的本质来看,其综合性和相对独立性较强,同时,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可以依次展开单元具体内容间的递进关系,使单元模块设计的类型更加多样化,体现出较强的数学逻辑性,从而使设计出的单元组织形式更加立体,具有交叉感,呈现网络状。

三、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实践策略

1.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

单元模块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整个课本进行了解,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至少要对讲解的单元完全了解,找到教学重点与难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进行单元模块式教学设计时,要以全面考虑为基础,以整体性设计为原则。单元模块式教学模式注重整体性,只有整体功能超过了部分功能,教学效果才能够突显出来。

2.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教学活动讲究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与学生勤加沟通,掌握学生彼此之间的差异性,依据这些差异进行单元模块式教学设定,尤其是对于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前设定好解决方案,这样才会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比如有关可能性的教学内容中,在进行这一节讲解之前,教师完全可以与学生进行预先的沟通,了解一下学生对于可能性存在着的误区,比如有些学生会混淆频率与概率之间的概念,还有些学生对可能性的问题理解并不深入,无法将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有侧重的讲解这些问题,不至于使学生继续迷惑。该章节的重点是利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问题,这样就与前几章节所学的分数问题联系起来。教师预先就需要准备好硬币等教学工具,通过抛硬币的方式,记录下硬币的正反面。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的试验,引出如何利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

3.教师要掌握教学节奏,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虽然教学方案已经设计好,课堂教学也都是按照教学设计方案来进行教学,但是教学设计方案不可能完全预料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问题。面对这些突况,教师要能够捕捉这其中利于教学的信息,并且将这些教学信息记录下来,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样一来,教学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虽然小学数学的整本教科书并没有几个单元,在进行单元模块式教学时看似并不困难,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每个单元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却比较多,而且还有些新的知识在不断的融入其中,还有些知识在进行删减,因此教师在课下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更需要在课堂之上积累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够灵活处理每一个模块的知识内容。例如在西师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在最初阶段,很多学生都认为长方体顶点应该是角。面对这样以一个问题,教师预先没有设想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拿着长方体模型,来告诉学生长方体的顶点是三条边长交叉的点,而角则是另一个概念,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自己来找角。这样学生就能够区分出什么是角,什么是点。这一教学小插曲,完全可以成为日后教学资料。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谈模块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大家.2011,(17).

[2]王敏勤.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天津教育.2007,(06).

第6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关键词:构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069-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深刻领会课程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寻找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是教师必须应对与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而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能否构建符合课程理念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关系到课程改革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成败的关键。笔者结合近几年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的亲身实践,就如何构建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浅谈几点想法,以作抛砖引玉。

一、精心研读课程标准,科学构建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历史教师探求教学目标的源头,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法规。笔者认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步骤应该是精心研读课程标准。做到明确课程性质、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体会课程设计思路,了解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与内容。其次,科学构建教学目标。做到细化教学目标,全面整合三维目标并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实现教学有的放矢。

如设计岳麓版必修Ⅰ教材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时,教师先研读课标,了解明确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即“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然后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构建教学目标。即 “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上的政治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设计好本课教学目标且准确运用教学目标是上好本课的基础和关键。

二、整合教学内容,突显教学主体的教学设计

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材搬进教案,把教案搬进课堂、黑板;也不是让学生把笔记作为标准答案搬进作业、考卷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对话、共同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整合教学内容是构建有效的教学设计极其重要的环节之一。整合教学内容设计要求教师必须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有学生主体地位方案的设计,整合教学内容按“探究活动”进行。如设计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时,预设三个课堂问题探究来贯穿和整合本课教学内容,探究一:为什么美苏会从战时的盟友变成战后的对手?探究二:二战后,美苏两国采取何种方式互相对峙?为什么?探究三:冷战给战后世界带来的是什么?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去揭示问题、探索知识、把握知识脉络,发现规律。

其次,要有对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方案的设计。如将“冷战”的表现整合为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约组织。由于新课程教学内容是采取模块、专题形式,而每个模块、专题又是各成体系的。设计时要对各模块、专题内容进行完整准确地把握,并加以优化整合,使其结构化、条理化。使其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结构更清晰,层次更分明,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如在处理模块与模块之间关系时,必修Ⅰ的“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必修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专题单元;必修Ⅰ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必修Ⅱ的“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单元;必修Ⅰ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必修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单元等。由于这些专题之间内在联系密切,在教学设计时,往往能从其相互联系的特点出发,适当地相互参照、统筹兼顾,将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这样,学生既容易全面掌握和理解课程内容,又突显了教学主题,能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优化教学方式,构建实用而高效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过于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地选择教学方式。当然优化教学方式要以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主体性为导向。具体做法是,教学目标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面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史学原理、观点、历史概念),教师可选用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目标要求达到理解、领会、运用层面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讨论法、探究法和启发式教学等。在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教学那些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面的历史知识时,也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以避免满堂灌。在采用讨论法、探究法等进行要求达到理解、领会、运用层面的历史知识的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进行适时、科学的的指导,才能使探究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设计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时,用回忆法进行导课,用探究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视频、图片直观法来理解本课重大事件,用课堂训练法来巩固知识。因此,优化教学方式设计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综合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地采取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确保教与学的实用性、有效性。

四、重视教学反思又善于反思,构建完整、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作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教学设计与课堂实际教学往往是不能完全统一的。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是理论、纸上层面的,而教学课堂是动态的,是变化、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对课堂教学从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学习有效性等方面,全面地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因此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没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笔者认为,反思教学是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源泉,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反思,还要善于反思,领会精髓,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才能构建完整、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第7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促进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51-02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少年的学习、思维、工作等方式均发生着巨大变化!时代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学应该适应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效益,呼唤有更好的、更符合中国外语教学发展的新的教学法面世。新课标指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把零散的知识规范化、系统化、简单化,让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更容易,也更有兴趣和信心。初中英语单元教学实验是把整个初中教材作为一个整体,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持续发展为目的,细化到每个单元。在教学中,正确把握各单元之间及每个单元的各课之间的联系,科学合理安排各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形成以听说读写演为各自侧重点的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综合训练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该校英语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从单元课堂教学的源头――单元教学设计开始,聚焦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整体教学的研究。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和《英语课程标准》,以该市使用的教材《新目标英语》英语为蓝本,研究在英语教学设计及教学中,如何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探索整体教学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语境创设、教学方法设计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减轻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真实语境、真实语用功能和真实语义的输入,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能正确运用英语做事。通过课堂、教材、教法的研究,帮助英语教师加深对课改的理解、提高对初中英语教学总目标的认识,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在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课标、教材,研究教法、学法,坚决摈弃教学和设计中费时无效的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单元整体教学出发,认真设计每一个单元的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检验,观察、反思、修改,再实践、反思、修改,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从“费时低效”到“省时有效”“省时高效”的转化。从有效课堂教学出发,整合教学资源,尊重个性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尊重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激励求异,鼓励质疑和批判,鼓励提出独特看法,鼓励实践和创新。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丰富情感,完善人格,培养创新精神,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通过研究,也同步提高英语教师理论素养,提高教师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探索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积累更多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经验和方法,培养一批懂理论、会教学的英语教学骨干。

此次研究结合了当今优秀的英语教学理论、教学思想以及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与成果,针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新目标教材使用以来的教与学现状,通过学习、研究、分析、实验、总结等构建出一种顺应教学课改要求,充分发挥了教材特色,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的新型、高效的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1)运用自然拼读法将语音和词汇的学习相结合,将语音教学融入常态教学中,教会学生词汇拼读、记忆词汇的技巧,为学生今后的自主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学是为了用,同时又能在用中学。

(2)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优化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信心,让学生乐学、好学,引导他们构建科学的学习方略。

(3)课堂模式研究。

①单元话题具有贯穿性。该课题研究的听、说、读、写、演四课型教学始终将单元中心话题贯穿于单元教学之中,通过warming up & speaking,reading,language study,listening and integrating skills的教学,使新学知识不断再现,反复操练而达到熟练程度。

②课型模式具有交互性。该课题研究要以单元整体为基础,正确理解单元内各课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分解单元内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单元内各课型的特点,分别形成以听说、读、写、演为各自侧重点的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前面讲授内容对后面的教学起铺垫作用,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感知,后面教学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再现、扩充和创新。

③课型模式具有动态性。无论什么课型都不拘泥于课型模式,教师都要结合学生实际和自身个性,既把握教材的整体性思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拓展性思路,在运用中不断创新。

④学生参与具有自主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四课型教学模式都要围绕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而进行,因此,四课型模式教学都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有大量的机会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思维和大脑实践,提高文化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⑤课型探讨具有合作性。一是四课型模式教学中,教师都不要孤立地运用其中的任一课型,而是充分理解单元的整体性,加强课型互补的研究,使之相对独立,又是有机的整体。二是各课型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合作的探究,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内容、对象等方面都要全面考虑,以最佳的组合求最高效应。

⑥教学评价要具有多元性。教学评价要贯穿于全过程,对教师运用不同课型的能力、专业化素质发展、个性发展和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合作探究能力、创造性思维发展等都要进行系列评价。

在近3年的实践研究里,遵循理论澄清―实践模式―评价改进―范式确立的研究过程,开发了有一定质量的、适合该校教师教学的校本资料集,形成了一定的课堂教学理念、策略、方法等课程资源;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教师的生命质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方式,教师和学生成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动建设构者,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悄然进入阅读和写作课堂。

“整体推进单元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参考文献

[1] 崔永郭,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

[2] 肖成全.有效教学[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何为导?即指导、引导的意思,也就是指教学目标选择的依据。那么,用什么为依据呢?

(1) 英语教学参考书,提前对于一学期的教学总目标要求。我们可以提前研究 ,认真思考。仔细阅读。

(2) 是课本前面的目录说明,上面具体到每个单元的各项内容,具体到重难点,要掌握的知识点都有。

(3) 教学使用的教材搭档,每个单元的第一页,针对本单元的重点单词,短语和语法都写的很详细,可以作为参考。

(4) 各备课组集体备课时要到位,备课组长认真组织大家互相讨论,博采众长,集思广议,特别是复习课时,显得更为重要。 

2. 三思教学: 

何为“三思”?

一思教学活动前

“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在还没有进行教学活动时,就应该进行缜密的思考。这个阶段的反思是在课前准备的备课阶段。这个阶段要做到:

A预测:思考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看能否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考虑课堂上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情绪,心理反映等。

B反思 :对现成的教案和已有的经验进行反思,反思他人在教这一节内容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什么?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采取什么策略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课堂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具、体态语等;板书设计为怎样?怎样设制开场白?配备怎样的背景音乐?活动模式如何,作业怎样布置,学生想得到了什么?等等,很多问题都需要在备课时进行反思。

C写设计 在完成了上面的一系列思维过程之后,开始写教学设计,这样写出来的教学设计才具有针对性。

2. 思教学实践活动中

“扪心自问”,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随时反思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自己角色转换、教学情景、过程、态度、内容、方法等进行及时反思并有效调控;对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参与教学的情况、师生互动程度的反思;对课堂中教与学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或者对学生流露的某种不良思潮应该友好的劝解,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等。即使教学设计尽善尽美,也总有与课堂实际不符的地方。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教学设计时的难点,学生不觉得难,而设计中认为容易的地方,反而让学生犯难,这就需要及时反思。

3. 三思教学实践活动后

“吾日三省吾身”,这一阶段的反思主要是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通过课堂实践结果反思出成功失败的原因,总结评价各阶段的教学,寻找差距,产生新的理解力,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以后的教学活动。

案例

以八下英语Unit2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第一课时为例:

在教学活动前,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Learning how to learn .课文以学习英语为例,涉及到了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习惯、态度、能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头疼或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掌握的语法是verb+ by doing sth 和复习巩固现在完成时、how的用法。而第一课时的内容多:要掌握新语言项目包括一些新单词短语句子以及语法知识,要进行听力训练,学会使用新语言项目进行交际。学习任务比较重。第一节课是重中之重!基于以上情况,我着手进行教学活动前的反思。我对教材、练习册和录音带进行了研究;然后参考了几个版本的教案,觉得都不是我想要的。于是我开始自己设计了自己认为比较完美的教学设计:分六步走:一、一个精彩的开场白:自我介绍------采用学生们熟悉的明星档案的样式,着重介绍了我的爱好------读书,打排球,旅游等。在介绍中运用了一些如How did I learn playing volleyball? I learned playing volleyball by practicing with my daughter.一单元里要学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做自我介绍,了解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以及一些兴趣爱好。二、一个熟悉的话题:How do you learn Chinese?(你是怎样学习汉语的?)这是学生最熟悉的最有话可说的话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学习汉语的方法和策略,并板书在黑板上,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方法和策略,以及他们的成就感。三、 一个巧妙的过度------How do you learn Chinese?在学生说得意犹未尽的时候,要话语一转转到How do you learn English?让学生小组讨论,并总结学习语言之间的相通之处,帮助学生拓展到其他科目的学习方法,再过度到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如何为应考而学习?),探究最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教学新的语言项目,语法知识等新授内容。四、适时进行听力训练------对新的语言项目进行专项训练,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五、交际。帮助学生运用新的语言项目进行交际,交流他们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形成合理的学习习惯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六、合理的家庭作业。分A、B两种,让学生自己选择。

在课堂上我一边进行教学一边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一切都按照设计好的在进行着。而且比我预想的效果还要好:一是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情绪、态度都很好,积极性高,参与度高,互动效果好,合作精神强。二是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说笑谈论,畅所欲言,很多学生不断把本堂课要掌握的内容练熟练了,还巩固了大量的以前学过的知识,好多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三是每次活动后,同学互相之间的评价和对我的评价都比较客观中肯。四是我的角色转变自然恰当。但有的学生的兴趣、爱好也让我吃惊:打牌、睡觉;玩电游、看小说等,我一方面表扬了他们的爽直,另一方面否认了作为学生应该有更健康的兴趣爱好。同时我意识到: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兴趣爱好是有意于身心健康的。

教学活动后我从整体上进行反思:一、我觉得教学设计中的闪光点就是采用了学生熟悉内容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有话可说,每一个环节设计的时间恰当,设计的内容和活动易于让学生接受;疏漏的是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方面没有设计到位,应该设计一个怎样学做人的话题让学生讨论。二、在课堂上授课进程与备课意图之间基本吻合,环环相扣,一气哈成,让学生在和谐愉悦中学习交流。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气氛很活跃。学生的发言有精彩之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比较到位,学生能够通过从说一门科目的学习方法到学其他科目或技能的学习方法上。作业布置比较合理。但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在讨论过程中不少学生也反映出能力上的缺陷。比如口头表达的能力,词汇量的缺乏,发言的针对性,讲话的仪态,有的同学中文多或是中文式的英语表达;有的同学不愿意和别人合作;有同学流露出学英语没有成就感:只是在课堂和考试中用,其他时间没有施展的机会了。还有当有同学提到兴趣爱好是打牌、睡觉;玩电游、看小说时有部分同学认同; 另外,由于是班级授课制,受时空的限制,每次活动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有一部分学生只能充当看客,不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三、学生在这节课里学到了一些基本而有用的学习方法,跨科目、跨文化意识增强;真正理解到了“I learn English by using it .”而我自己也深刻体会到了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时间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4. 总结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管每一个环节设计或进行得如何完美,总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而这些不满之处,正是我们老师要追求要改进的地方,正是我们要反思的地方,在反思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实践、教研教改能力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在反思过程中我们不断成长成熟!

我所理解的“导备法”和“三思教学”

中文摘要:

一、导备法

何为导?即指导、引导的意思,也就是指教学目标选择的依据。

二、 三思教学

何为“三思”?

一思教学活动前

“思之不缜,行而失当”。

二思教学实践活动中

“扪心自问”,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

三思教学实践活动后

第9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教学目标:

1:正确运用if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

2:能用if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作出假设,用will谈论结果。

教学策略和方法:

通过pair work和groupwork,鼓励学生对if引出的结果进行推测和练习if引导的从句。

教学过程:

Step1 :板书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堂课的教学目的)

Step 2 :Warming up and Leading in

1. Enjoy an English song : 在轻松的英语歌曲中进入课堂,让学生进入愉快的身心准备状态,同时为引出新课作好铺垫。

2. Ask some questions.

If you are happy, what will you do?

If I am happy, I will smile.

Step 3. Presentation

1.Show some pictures to present the new structure,and ask several students: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see a wallet on the floor?

If I see a wallet on the floor, I will give it to my teacher.

Show more situations to the students , discuss in groups :what will happen? Then let students talk about the consequences.

利用丰富的图片引出重点句型,既生动形象,又利于学生接受。同时进行小组活动,促进小组合作。

Step4: Practice

This Sunday our school will organize a party.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go to the party? Let’s students discuss in groups.

引出party话题,让学生运用will谈论结果

Step5: Practice

(1) 1a Look at the pictures of Section A , ask the students to predict the consequences.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Then match the statements with responses.

以预测的形式引入文本,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2)1b Listen. Play the tape and then check the answers.

在口语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听的训练,这样学生对新的语言结构掌握更容易一些。

(3) Finish 2a and 2b

通过听力练习,学会如何获取重要信息,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完成教材内容的同时巩固所学语言结构。

Step 6 :Discussion and Groupwork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what you will like to be in the future. Why? and if you do so, what will happen?

创设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结构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培养他们运用英语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达到了学中用,用中学的目的。

Step 7: Homework :Do a Survey

Ask five students: What will you do if we have no lessons tomorrow?Then make a report like this in the next period: If we have no lessons tomorrow, LiMing will go to the movies.

教学感悟:

1.目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备课前要钻研教学大纲,通读、熟悉教材,驾驭教材,收集大量相关信息。不能只通读一课或一个单元,必须通读全套教材。这样才能准确制定出单元教学目标和各课教学目标,才能把各课教学目标分解成相应的课时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