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中秋节的诗词范文

描写中秋节的诗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中秋节的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中秋节的诗词

第1篇:描写中秋节的诗词范文

一、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

语文包含了语言和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以知识,也应渗透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优秀的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之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承民俗文化。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分析民俗文化现象时,还需充分挖掘优秀民俗文化的内涵,巧妙渗透民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蕴涵了民俗文化气息。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专题则是“民俗风情”。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可由文章注释、文章中的字词句、阅读提示切入,充分发掘其中所蕴涵的民俗文化背景,发掘其中的哲理内涵;亦或由故事情节

切入,把握其中所隐含的特定传统民俗文化内涵;还可从文章的主题出发,抓住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例如:《端午日》的作者沈从文围绕“端午日”这一话题,依照争看划船、竞追鸭子、赛事结束的时间顺序展开,描写了赛龙船、捕鸭子的欢乐场景。课文中的三个“莫不”,活画出湘西民俗、民风的特点。在描写河上赛龙船时,作者着重刻画了划船者的精神风貌,展现出奋力拼搏的画面;在描写竞赛时,引出联想,使人想象到士气高昂、鼓声震天的激烈战斗场面。这样,通过多个精彩场景,向读者展现了湘西茶峒人庆祝端午的热闹场面,表现了湘西人的淳朴民风,并展现出合作争先、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这样,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了解湘西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体会民俗文化的魅力之所在,感受桨手风采,理解合作、拼搏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创设民俗文化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增强学生感知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样,在渗透文化教育时,也需要创设良好的文化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于文化氛围中,受到文化感染。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可采取对比、外联、内引等方式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同时,情境创设,还需因势因时而异,依据教学需要,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设置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布置教室,教师可让学生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节日风俗画、传统年画,张贴关于民俗文化的谚语诗句等,创设出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亦或适当地引入关于民俗文化的歇后语、谚语,让学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体会传统民俗文化的美妙与精深;亦或根据教学内容,优选相关的视频等,巧妙地融合语言感染力与审美感受,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文化之美。如在学习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我的思念是圆的》时,因这些文章都与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相关,教师可以进行专题教学―――《走进民俗风情》。可创设问题情境,提问民俗知识:在中秋节,我们会吃月饼,会赏月。我们是否因喜爱吃月饼而买月饼?这一晚上的月饼与平时的月饼一样吗?西方有这一习俗吗?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并非是喜欢吃月饼,而是在民族传统的意识形态中,在中秋佳节中,吃月饼与赏月,象征

着美满团圆、合家欢乐,这是中国的一种特定的民俗。因而这晚的月饼独具意味。同时,中秋节的月亮,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象征着永恒、爱与美等,也被人们赋予了不同意蕴,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因此,吃月饼、赏月,是品味民俗文化,而非简单活动。教学完

后,教师还可让学生搜集有关咏月的诗词,或以“月的联想”为主题制作黑板报。

三、组织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第2篇:描写中秋节的诗词范文

古典诗歌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圣杜甫的话道出了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

吟读古诗,让我们感受到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新、白居易的平易通俗、王维的诗情画意;吟读古诗,如同面对良师益友,让我们可以聆听教诲,受到启发;吟读古诗,如同徜徉在花海,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过年时,我们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我们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我们吟:明月几时有;思念时,我们吟:每逢佳节倍思亲;送别时,我们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我们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感叹时,我们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激越时,我们吟:凭栏处,潇潇雨歇……下面,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去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它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含英咀华,共同接受一次古典文化洗礼。

【活动内容】

一、分门别类话古诗

(一)自然界的颜色丰富多彩,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称。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很多同学家里都养过小动物,小动物既可爱又好玩,在古诗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四)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中也会出现地名。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含有地名的诗句。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今位于重庆市奉节县)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秦,今陕西省一带)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今江苏省苏州)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二、成语出自古诗

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迷离)

3.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

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

三、醉月赏花唱古诗

请你来点歌,男女生各选唱两首,看谁唱得好。

歌曲1:但愿人长久(王菲)

歌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今夕是何年……

歌曲2:相见时难别亦难(徐小凤)

歌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歌曲3:满江红(张明敏)

歌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四、灵活巧妙用古诗

下面是一位同学巧用古诗写的作文片段,请结合语境补写诗句。

(1)有幸去杭州,正赶上江南的雨季,阴雨绵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提起了我的兴致,竟决意去冒雨游西湖。

(参考: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今年的中秋节不比往年,我是“_________________”了,古诗云“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点儿也不错的。

(参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跟踪训练】

一、全班分组,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抽签背诵相关主题,每小组背出相关主题的2首诗,就可获得基本分100分。

1.描写春、夏、秋、冬的诗词。

2.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

3.含(写)月的诗词。

4.描写离别情愁、相思苦的诗词。

5.描写边塞生活的诗词。

二、各组每轮派一人参加抢答诗歌,答题者不能重复,答对得一分,答错不得分。

(一)猜一猜

1.唐朝虞世南有首咏物诗:“的历流光小,飘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请问此诗所写何物?

2.表达不断进取、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诗句,你记得有几首?

(二)悟一悟

3.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顺手,诚如杜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师节,你和同学去看望小学老师,买了一张贺卡,要在上面写上赞美的话。你可以用哪些诗句来表达你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呢?

三、默写古诗。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

2.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

3.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

4.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

5.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

6.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___。

7.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第3篇:描写中秋节的诗词范文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⑵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2.反复吟诵。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⑵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⑶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人”。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人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近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人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人生

1.感悟苏轼一生: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真想对苏轼说:苏轼呀,面对金榜题名,您潇洒一笑;面对骨肉分离,您悲而不怨;屡屡升官,您不狂喜;锒铛入狱,您不灰心;历经坎坷,您宠辱不惊,仍旧微笑面对人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第4篇:描写中秋节的诗词范文

一、 课程研发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教师们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课程研发是非常高深的科研项目,一线教师不能胜任。然而,实际上,课程就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之中。只要我们身处教育生活之中,就完全可以研发课程。为此,我们不应对课程研发敬而远之,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早就存在,并不神秘。中国农耕时代的私塾教师就有很强的课程领导力,他们可以自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体现出很强的原始课程领导力。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教材上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生经历的一个个课程,在他们的脚下铺就了一条幸福的成长之路,每一个路口都有不同的风景,吸引着师生继续探寻。

研发卓越课程,也是教师自身多元发展的需求。研发卓越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教师不断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课程之中,入境、入情、入理,将体验变为生命的碰撞,师生彼此的启迪,从而教学相长。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卷入这场运动中,在课程研发的征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书写新教育的生命传奇。

二、 课程研发的丰富性

新教育实验提出,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开发,说到底就是师生们对自我的开发,对资源的开发。晨诵可以成为课程,班会可以成为课程,考试也可以成为课程,泥塑、书法、轮滑、跳绳、舞蹈、烹饪、节日、书本剧等等,只要我们带着明确的目的,自觉地去设计,去应对,这些内容我们都可以作为课程来开发。我们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初步建构了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

如《听读绘说》课程,选择适合儿童阅读的绘本,发掘绘本中的读写点,模仿迁移运用绘本中的语言、句式和篇章结构,和孩子一起快乐地阅读、绘画、写话。《课本剧》也可以成为课程。我们学校的阳光剧社发挥师生合力,共读经典书籍,共同创作、改编、表演经典书本剧。《彩泥》课程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孩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让他们充分感受泥塑世界的无限创意。《海门山歌》课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了解海门山歌音乐唱腔的独特风格,使每个孩子都能自豪地演唱海门山歌。《花样跳绳》课程融入传统游戏的元素,以“基本动作水平考级、

团体绳操、特色游戏”三大方面构建完整的课程框架。

这些课程各自都是一个独立的主题,又彼此交织、互相渗透,形成了我们的校本课程体系构架,让师生的生命体验不断被丰富,不停被激发,变得丰盈而美丽。

三、 课程研发的选择性

课程越是“选择的”,就越显现出“个性”,学生个人的潜质就越能释放出来。在“选择的”课程制度下,学生在自己潜质基础上的发展以及他们摆脱平庸、脱颖而出的机会,都将远远大于同一型课程制度下的学生。

我校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了思想品德、体育、艺术、智力、技术五大类型、30多个项目、50多个社团。丰富的课程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选到促进自己潜力最佳发展的课程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自主选择参加的社团,完全做到了“我的课程我做主!”

四、 课程研发的参与性

教师是课程研发的主体,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应该具有“我就是课程”的胸怀和气魄,认真地开掘资源,理解学生,积极地整合课程资源,用心地从一个个小的课程创造、一次次小的课程改进开始,把自己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起课程研发的重任。

学校在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也不能把学生置于局外。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只有从学生的角度理解课程,才能筛选出符合学生身心规律的课程资源,才能研发出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的课程。所以,不要把课程开发看作是专家的专利、教师的专利,学生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往往超出教育的预料,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研发中来,自主选定上课内容,自主实践,自主反思,成为课程的领导者。

家长也是不容忽视的独特课程资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论其受教育程度如何,父母的志趣爱好、情感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他们人数众多,分布于各行各业,他们所具有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力量难以具备的。我们学校根据家长的特殊优势,邀请家长走进课堂,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参与学生课程的设计、监督、评价与建议,为课程研发引入了勃勃生机。

研发卓越课程是我们的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生命朝向,一个未来期待,一个庄严承诺。它蕴含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只要行动,就能唤醒;坚持行动,就有奇迹。

总体而论,我们学校的研发卓越课程行动具有这样三个鲜明的特点:

行动(一):给每门课程一个完美的规划

所谓“规划”,就是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每一门课程的实施都需要规划,给老师一条“线”,老师们会做得更完美;给孩子一条“道”,孩子们会走得更精彩。

案例:葵花节

2010年,我们规划每年都将举办一个隆重的葵花节,以此来进一步推进阳光教育的学校文化建设。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一个完整的规划,分三个步骤去实施。

【启动】 上学期,在后操场开辟了一块种植基地,组织学生亲手种上葵花,以班级为单位划分责任田,由学生负责培植。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习种植葵花的方法,了解葵花的生长规律,观察葵花的生长变化,写好观察日记;阅读关于葵花的诗歌、散文,自主创编诗歌;欣赏葵花的名画、音乐;拍摄葵花的照片;研究葵花花盘为什么围着太阳转,挖掘葵花的精神内涵,完成《葵花・太阳》的活动手册。

【展示】 六月,朵朵葵花向阳盛开,种植基地将化为一片金色的海洋。学校举办一个葵花文化展示会,用金色的葵花扮靓童年的舞台:葵花诗歌诵、葵花形象秀、葵花时装表演、“我是一朵向日葵”才艺展示……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展示活动中诠释葵花的精神内涵,大胆自信地展现阳光少年的风采。

【延伸】 下学期,在葵花收获的季节,学校将进一步开展后续活动,组织学生共享丰收的喜悦,品尝葵花籽、用葵花籽拼贴、了解葵花籽的用途,让葵花的形象、葵花的精神根植于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当然,规划只是一个初步的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课程的开展,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有时需要必要的调整与修正。

行动(二):给每门课程一个扎实的行走

如果说完美的规划是课程实施的前提,那么扎实的行走是课程实施的关键。一门课程就是一段旅程,只有让孩子们经历每个课程的每一次穿越,才能把育人目标与课程目标完全统一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

案例: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了……所以,我们以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为抓手,通过大单元主题实践活动,重拾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

1.文化阅读──点亮心灯

我国的传统节日从远古发展过来,流传至今,清晰地凸现了古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以及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我们组织学生搜集节日的传说、节日风俗习惯、地方风土人情、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等知识内容,整理成阅读手册进行阅读。通过文化阅读这个窗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拉近了与传统节日文化之间的距离。端午节吃粽子,会让学生想到屈原和他的爱国思想;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之余,学生体会到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含义……学生在阅读中传承着节日文化,他们收获着,快乐着。

2.学科渗透──积淀底蕴

结合每个传统节日的单元主题实践活动,我们学校的所有任课老师齐动员,纷纷开发了相应的学科课程。例如,中秋节:语文课学习《嫦娥奔月》的故事,了解中秋节的来历,诵读描写月亮的诗词歌赋;美术课上组织学生设计月饼及包装;科学课上引导学生探究月亮阴晴圆缺的秘密……

3.实践体验──感悟内涵

2013年是蛇年,我们学校一改以往的传统活动模式,以“蛇文化开启新年第一课”。年前,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分别编制了《金蛇舞新春》活动指导用书,学生们利用寒假,通过搜集有关蛇的成语、俗语、歇后语、图片、音乐、蛇制品,读一读关于蛇的故事,设计蛇年吉祥物等活动,感受“蛇文化”的丰富多彩。

新年第一课,老师们精心设计了隆重的蛇文化展示活动:“金蛇形象秀”让每一位学生动手又动脑,染纸、剪纸、泥塑、儿童画、头饰设计……蛇宝宝的形象在学生的创造性设计下灵动起来。“蛇之最猜猜猜”让学生走进神秘的蛇世界,对蛇的外形、种类、生活习性、用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蛇语大闯关”设计了一个个有趣的过关游戏,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游戏中积累了大量关于蛇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蛇故事分享会”中,学生走上讲台,自信、响亮地讲述了一个个完整的故事。“金蛇记”为学生搭建了辩论的舞台。在许多故事里“蛇”往往代表着阴险、狡诈、恶毒,学生们用生动的演讲,展示了蛇也有着善良的一面。一场场唇枪舌剑,一次次针锋相对,终于让“蛇”沉冤昭雪,演绎出了春节别样的精彩。

4.交流评价──升华情感

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在一次次的跋涉中坚定前行,开发一个个精品课程,滋养着一朵朵稚嫩的小花。

活动中,我们建立了全面完整的活动档案,把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有关数据、撰写的观察记录、调查报告、研究成果等以成果交流会、主题小报、展板、体验文章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这样的评价机制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真正立足于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幸福成长。

行动(三):给每门课程一个隆重的庆典

“只要上路,就有庆典”,这是新教育的行动口号。作为一门课程,在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课程回顾,给学生一个朴素隆重的庆典,综合梳理课程收获,再一次共同见证穿越课程的历程。这一切闪亮的记忆,如成长了一季的树叶,最终都将落叶归根。

案例:“七星阳光”学生颁奖庆典

我们研发《七星阳光学生成长手册》,从唱好歌、写好字、画好画、爱读书、会运动、讲卫生、善竞争七个方面,以学生自己、学生同伴、学生家长、任课教师为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全面全程地评价。它立足基础,将评价扎根于学生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们每天都有目标,每天都有期待,每天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颁奖庆典成为孩子期盼的欢乐节日。每个期末,每个年级都会隆重举行“星级阳光学生展示颁奖庆典”,千余名家长应邀走进学校,共同见证孩子们的成长和走过的历程。

学生获得的“星级”不同,有七星的、六星的、甚至三星的。但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着收获的喜悦,每一位家长都异常激动。一张张“阳光证书”代表着孩子们付出的努力,一句句由老师自己书写的颁奖词更是浓缩了平日的无数细节,每一位同学都被由衷地感动。孩子们在用歌声、舞姿、朗诵等形式向获得“七星阳光少年”的同学表示祝贺的同时,也为自己一学期来的努力鼓劲儿、加油。

庆典的最后环节,孩子们会怀着赤诚的心,在粉红色的心愿卡上许下最美的愿望,还邀请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写下最美的祝福语!小小心愿卡贴到班级树上,时刻激励班级的每一个成员奋发努力,期待美梦成真。

“星级阳光学生”颁奖庆典既是一段历程的结束,又是新的旅程的开始,我们用庆典仪式点燃孩子们一个个金色的梦。

第5篇:描写中秋节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南宋遗民词人;中秋词;情感取向;凄愁悲苦

中秋本是一个寻常的节令,由于中秋之夜那轮皎洁的满月所负载的种种希望与祝愿就使这个平常的秋夜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散发着月色一样温情而又迷朦的色彩。月圆人圆成为中国人最为期盼的生存状态之一。而中国文学里的中秋之月既是人事圆满的象征,又是人生失意后希望、企羡和感伤等情感的综合体。而对于身心俱无着落的南宋遗民而言,人生的圆满无疑是痴人说梦。如果说其它的社会群体还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依稀看到圆满的希望,那么南宋遗民的人生却绝丝毫没有获取圆满的可能。在他们的中秋情结中少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1]式的豁达和自我安慰。明澈的月亮总是无情地以圆满刺激着遗民无法拒绝的缺憾人生。在中秋月圆衬托下南宋遗民更加体味到家国破碎、身世飘零的辛酸与无奈,因此,强烈绵长的悲苦之感构成了遗民中秋词的主要情感取向。

阴柔之美是明月在中国人心中最为本质的审美特征。当文人们把情感托寄于明月时,她总能以温暖的情愫分担和慰藉人们心灵的痛苦。可以说,明月在中国文学的多数语境中始终是一种温情脉脉的形象。但在遗民的中秋词中明月却失去了这种温情的意味,取而代之的是凄寒悲苦的情调:

明月如冰,乱云飞下斜河去。旋呼艇子载箫声,风景还如故。袅袅余怀何许。听尊前、呜呜似诉。近年潮信,万里阴晴,和天无据。有客秋风,去时留下金盘露。少年终夜奏胡笳,谁料归无路。同是江南倦旅。对婵娟、君歌我舞。醉中休问,明月明年,人在何处。

――刘辰翁《烛影摇红・丙子中秋泛月》

去年云掩冰轮皎。喜今岁、微阴俱扫。乾坤一片玉琉璃,怎算得、清光多少。无歌无酒痴顽老。对愁影、翻嫌分晓。天公原不负中秋,我自把、中秋误了。

――蒋 捷《步蟾宫》

中秋之月皎洁明澈,清辉如水,历来文人墨客常用“玉”、“银”、“清”、“素”等语词来形容她的澄明无瑕和高雅绝尘。虽然它们明显带有清冷色调,但表现的是明月超然物外的情韵,并不影响明月温情形象的传达。人们在清冷幽静的月光中,心境往往能达到宁静的境界,这时无论是思乡怀人还是感悟人生,都可以思接千载神驰心系。在这个过程中,由月的清远孤独引发的是人们对个人忧愁忧思不同程度的超越。明月那种慰藉者与化解者的温情形象也由此凸现出来了。而在遗民词人的词作中,词人对月的感受则由清冷转为了凄寒。例如刘辰翁和蒋捷的这两首词的首句分别用“明月如冰”和“去年云掩冰轮皎”来写明月。“冰”成为了两位词人对中秋之月不约而同的感受。“冰”在物理性质上的特征是寒冷和坚硬,在常态情况下,寒冷与坚硬并不能给人带来愉快地感觉。在心理感受上,与“玉”、“银”、“清”、“素”等语词所描述的清幽淡远的感受相比,遗民词人用“冰”的寒冷坚硬突出表现的是明月在词人心中留下的阴寒之感。其实,在以前的诗词中也曾有人用“冰”来形容中秋之月,比如叶梦得《念奴娇・中秋》当中就有“洞庭波冷,望冰轮初转”之句。但这些诗词当中的“冰”在其具体语境中主要是着眼于月亮自身所具有的清高孤远的意蕴。而在遗民中秋词的语境中“冰”则是重在展现词人对明月的心理感受。文人们在作品中所描绘的物理世界往往能够折射出他们的心灵世界。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的一个论断对此颇有启示性,他说:“我既有障,物遂失真”[1]。正是由于作者心灵的扭曲,其笔下的物象才会失真变形。亡国亡天下的民族和社会悲剧,飘零沦落、前途无望的个人悲剧所汇聚成的深哀剧痛如一道枷锁紧紧桎梏着遗民词人们的心灵。在痛苦的重压与束缚下他们摄取物象时所突出的都是那些能够充分表现其痛苦心境的因素。如前所述,明月有清冷的特征,遗民词人就将这一因素突出放大,使月在感官层面变形为“冰”,在心灵体验层面变形为凄寒。这正是心灵的痛苦之“障”,使事物在他们的感受中失去本真的状态。明月也不再是原来温情的形象,而是在给人锐利的感官刺激同时成为了折射痛苦的镜子。因此,凄寒悲苦几乎成了遗民对中秋之月,进而是对整个中秋节的共同感受。

“借月传情”是中国古代以中秋为题材的作品共性化的抒情方式。而在那些作品中对中秋之月圆满、明澈等形貌描写是作品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同时,月的形貌特征又刺激着相对应的情感生发深化,并且在作品中暗示出情感内涵。两者是互为表里的依存关系。遗民中秋词中对明月形貌的描绘从整体上看与以往这些作品有着不小的差异,即中秋之月的形貌不再是遗民词人描绘的重点:

满目飞明镜。忆年时、呼朋楼上,畅怀觞咏。圆到今宵依旧好,诗酒不成佳兴。身恰在、燕台天近。一段凄凉心中事,被秋光、照破无余蕴。却不是,诉贫病。 宫庭花草埋幽径。想夜来、女墙还有过来蟾影。千古词人伤情处,旧说石城形胜。今又说、断桥风韵。客里婵娟都相似,只后朝、不见潮来信。且喜得,四边静。

――汪梦斗《金缕曲》

莎草被长洲。吴江拍岸流,忆故家、西北高楼。十载客窗憔悴损,搔短鬓、独悲秋。 人在塞边头,断鸿书寄不。记当年、一片闲愁。舞罢羽衣尘满面,谁伴我,广寒游。

――汪元量《唐多令・吴江中秋》

这两首遗民中秋词显而易见的共同之处就是对中秋之月感官上的描绘在词中所占分量很小。汪梦斗《金缕曲》中也只有开头一句“满目飞明镜”尚可算是对十五明月形貌的描写。汪元量的《唐多令》中绝大多数词句不论直接还是间接根本一句也没有提到月亮的形貌,只是最后一句“广寒游”将词情与月亮联系起来。这种淡化对中秋之月形貌描写的现象在遗民中秋词中是普遍存在的。略写或不写明月形貌的作品在数量上成为了遗民中秋词的主流。

可以说,遗民词人对明月形貌的淡化处理显示出明月形貌描绘与情感内涵传达之间存在着隔阂。但这并不意味着先前中秋文学里情感与明月形貌互为依存、相互对应的关系模式在他们作品里已经彻底瓦解。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与遗民中秋词的情感取向有着直接联系的。是情感取向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词人对明月形貌感受的类型化。这里所谓“情感取向的高度一致”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从群体创作上看,遗民词人们借中秋词所传达出来的主导情感几乎是一致的,都是亡国悲叹,个体差异较小。另一层含义是从个体创作上看,同一位遗民词人在不同条件下创作的中秋词其主导情感也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时空和情境的不同使作品应具有的情感差异被完全弱化,亡国的悲苦成为了每首中秋词共同的主旋律。比如汪梦斗在《金缕曲》中“忆年时、呼朋楼上,畅怀觞咏”的怀人伤感和忧怨人生不圆满的“诉贫病”并不是“一段心中凄凉事”的起因,词人伤情之处是在于“旧说石城形胜。今又说、断桥风韵。”“石城”为金陵别称,“断桥”乃临安西湖的象征。金陵故都曾见正过六朝的兴亡,西湖则目睹了宋的灭亡。“说石城形胜”是过去文人伤怀的原因,所以谓其“旧”。而词人伤情是因“今说、断桥风韵”,痛悼故国而至。可见,其中秋感怀仍然是以家国之悲为主的。这种以亡国之恨为抒情旨归的情感表达,直接形成了作品主导情感内涵的高度一致。无论遗民词人侧重描绘明月形貌的哪一种特征,其直接或间接承担与表现的情感实质都是相同的亡国悲苦。因而,在以抒情为最终目的创作中,对抒情不能起到本质性推动作用的明月形貌在情感表达时必然要被淡化。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对明月形貌作一般物理属性的类型化摹写,比如,遗民词人们多从月形状之圆,月辉之亮等最直观的物象特征落笔,所描绘的是圆、亮等初级化普遍性的感受,缺少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应具有的个性特征。

遗民中秋词的悲苦取向还体现为词中明月消减孤寂愁苦功能的弱化。面对中秋之月的圆满而喟叹自己生命中的种种缺憾是以中秋为表现题材的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共同情感信息,也是中秋的重要文化意蕴之一。在这一点上南宋遗民的中秋词当然也不例外,但与其它时期中秋词相比,其差异在于遗民中秋词不能实现对悲剧性情感的超越,反而在中秋之月的刺激下传达出更为悲苦的情感意蕴。也就是说,遗民中秋词中所表露的遗民心灵的痛苦是无法从明月中获得慰藉和消解的,对遗民而言,明月不是温情的分担者,而是无情的刺激者。

在遗民的中秋词中没有传统中秋词常见的因月之圆满而产生的欢乐意识和冷静深刻的哲学思考,有的只是遗民们无计可消除的亡国悲情。比如翻检一下遗民词人刘辰翁的中秋词,我们会诧异于他的“多愁善感”。在他为数不多的中秋词中以“愁”、“恨”、“凄然”等语词直接表现愁苦不堪之情的就有十四处之多,而通过对比、烘托、暗示、象征等间接方式来表现的则更是比比皆是:

湿云待向三更吐。更是沉沉雨。眼前儿女意堪怜。不说明朝后日、说明年。当年知道晴三鼓。便似佳期误。笑他拜月不曾圆。只是今朝北望、也凄然。

――《虞美人・壬午中秋雨后不见月》

群动各已息,在汝梦中游。尘埃大地如水,儿女不堪愁。寂寂古人安在,冉冉吾年如此,何处有高楼。客有洞箫者,泪下不能收。 庾楼坠,秦楼渺,楚楼休。知公所恨何事,不是为封侯。自有此山此月,说甚何年何处,重泛木兰舟。起舞酹英魄,余愤海西流。

――《水调歌头・癸未中秋,吉文共马得昌泛江》

根据题解我们可以准确地认定这三首词均是入元之后的作品。《虞美人》和《水调歌头》分别写于1282年和1283年,距元军占领都城临安六、七年的时间。此时遗民们的心态在时间的磨砺中已经逐渐走向相对的稳定,锐利的伤痛也转化为绵绵长恨,并且理性的思索与感悟代替了简单的冲动。所以,这一时期的词作所表达的情感虽然即时的冲击力减弱,但情感的复杂和深沉却更令人刻骨铭心,也更能体现出遗民情感的普遍性状态。《虞美人》是写一个秋雨将息,无月可赏的中秋之夜。词的上片词人的情感是通过“眼前儿女”这一中介才与中秋发生关联的。他利用这种隐曲的笔法将自己设置为中秋的局外人,其目的是为了突出自己所承受的比“眼前儿女”更“堪怜”的愁苦。词的下片将笔触直接落到了“自己”的中秋上,不过这是“当年”的中秋佳节。虽然写得饶有情趣,但流露的是对未曾珍惜“佳期”的懊悔之意。“只是今朝北望、也凄然”,当回想也只能唤起更为悲慨的心绪时,情感上的愁苦寂寞、懊悔辛酸便是不言自明的了。所以,这首词中被乌云遮蔽的明月实际上是词人悲苦情感的刺激者,并把悲苦被渲染得更为浓重。和《虞美人》曲笔写情相比,《水调歌头》中词人的情感是以淋漓尽致的方式抒发出来的。词人在词的开端勾勒出万籁俱寂,有如梦境般清静的中秋月夜。但词人的心绪却并没有因此而宁静。他的情感在这个月夜中象汹涌的海水一样奔腾。其中有家国不再的痛苦与凄凉,有身无所寄的悲愤与孤独,有世换的无奈与沧桑,有对友人遗民情怀的理解,有对志士仁人的怀念。诸多情感无不展现着遗民心灵深处的愁苦孤寂。“愁”、“泪”、“愤”等语词更是直接地揭示出情感的本质要素。中秋之月在这首词当中几乎是一个隐去的、背景式的概念,以它来化解词人愁苦孤寂之感更是无从谈起。性情豁达豪爽的刘辰翁尚且如此,其它词人中秋词情感的悲苦更是可想而知的。中秋佳节应有的欢愉随着故国的灭亡而在遗民的中秋词中难觅踪影。强烈持久的“愁”与“恨”成为了遗民中秋词情感的主旋律。

不管是以何种方式表达,可以说历代的中秋之词都不乏人生失意之叹、生命坎坷之悲,但唯有遗民中秋词中的痛苦不能化解于心,整体情感呈现出悲苦难当的倾向。究其原因,汪梦斗《金缕曲》中的一句词说到了是处,“一段凄凉心中事,被秋光、照破无余蕴。却不是诉贫病。”贫病显达等个人际遇不是遗民“凄凉心中事”的核心内涵,国家民族的衰落才是纠缠遗民的真正梦魇。对以兼济天下为己任、有着极强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中国士人而言,这是他们心灵中最为痛楚和敏感的创伤。面对个体命运的挫折多舛,他们尚可将化解痛苦、一笑而过的洒脱当作超迈的人生境界来追求。但国家民族的苦难是他们永远不能淡然面对的伤痛。南宋遗民在他们的中秋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悲苦的情感取向正是中国士人这种文化心态的群体性外化。

注释:

[1]本文所引词作皆见于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

第6篇:描写中秋节的诗词范文

一、感知艺术形象

诗词的艺术形象指的是诗词作品创造出来的,寄寓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的具体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即意象)。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情操等。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世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江苏泰州市:“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江苏宿迁市:“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甘肃天水市:“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梨花的哪些特点?”

例1.(2011年湖北黄冈、鄂州、随州卷)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试题评析]对于景物形象,平时要积累其寓示或象征的固定意义,并结合诗句关键词与细节体会其特点和蕴含的情感。鉴赏人物形象,要充分感知人物的精神内涵,有时还要注意形象是以比喻或比拟的方式出现。感知理解时,要识别形象及身份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形象的,形象的基本特征或性格如何,形象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等等。这道题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抓住“白头”“搔短”“不胜簪”等显露的形象特点,结合全诗“感”“恨”的情感基调,就能体察诗人内心的感情、精神和品质。

[答案示例]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品析炼字佳句

品析炼字佳句,是中考古诗词鉴赏关注的热点,是理解诗词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有效途径。古诗词讲究炼字炼句,以期获得语言上独特的审美效果和特殊的艺术魅力。炼字,主要是领会关键性动词、形容词及诗眼、词眼;佳句,主要是品评具有哲理、比喻、暗示、象征、抒情等意味的句子。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然后展开想象,描绘该句景象或形象;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广西河池市:“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浙江义乌市:“‘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河北省:“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例2.(2011年四川泸州卷)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①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②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试题评析]这道题是纯粹的语言赏析题,既要体会“飞”的多重意蕴,又要体会名句的妙处,词句均有,从表及里,充分挖掘诗歌表情达意的内涵。古人讲究篇中炼句,句中炼字,鉴赏炼字,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和内容与形式兼顾的原则,应联系全诗的主旨、情思、艺术境界从遣词、造句、色彩、动静、修辞、效果等不同方面来体会。诗前两句景中含情,联系下旬船速之快和“注”中“进京待选”,就可从表层描绘中感受花飞的盛景和从深层衬托中感受花飞的心情。后两句写云,写诗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既有诗人富有情趣的错觉,又有诗人“与云俱东”的抱负和信心,同时还蕴含哲理。

[答案示例]①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②运用了静中见动(或以动衬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描述意境画面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体会意境,就要反复揣摩诗词中融入情感的形象,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感受“此时”“此景…此人”的“此情”,从而把握诗词的画面气氛和思想感情。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湖州市:“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四川成都市:“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陕西省:“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例3.(2011年广东清远卷、河北承德卷)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试题评析]中考对意境的赏析,基本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具体生动的画面。描述画面,也需要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否则所描绘的画面就与作者所表达的情境不符。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充分展现诗词中形象的特征;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形象生动。有时还需把营造的氛围或图景用一句话点示出来。此题要抓住初春景物“莺”“燕”的特征,充分展现生机勃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发现春天已经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

[答案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啼鸣;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在湖边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四、把握情感主旨

诗词中会倾注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近年

来,情感主旨类试题一直是诗词鉴赏的一个热点。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般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怀古伤今、愤世嫉俗、寄情山水、烦闷抑郁等。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诗词标题、反映的题材、关键词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核心词句。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云南德宏州:“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青海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怎样的心理?”湖南娄底市:“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4.(2011年江苏泰州卷)阅读杜甫的《不见》一诗,完成下题。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试题评析]诗词中的情感主旨,可以是具体的心情感受,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精神;可以是集中单一的抒发,也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表现。此诗注重考查学生整体感悟和局部理解的能力,解答时应分四步:读全诗语句,揣题目注释,抓意象情词,悟感情倾向。从题目、注释和内容可知写的是对李白的怀念,抓住诗中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哀”“怜”)和形象的刻画(李白的奇才、世人的嫉恨及诗人的感叹),以及颔联的对比和尾联的渴盼,就可明确诗人情感的指向,进而归纳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五、分析手法技巧

手法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以手法技巧设题,是古诗词鉴赏的又一大热点。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诗词中的手法技巧通常包括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记叙、议论)、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用典、对偶)、写作手法(对比、象征、衬托或烘托、动静、虚实、正侧、抑扬、渲染、观察或感觉角度、照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大类。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指出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旨意或在结构安排、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贵州遵义市:“‘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湖南怀化市:“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宁夏区:.“以下面《蒹葭》中诗句为例,说说《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

例5.(2011年广西来宾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咪志。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试题评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领悟和赏析能力。解答这类题,既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去把握,又要从关键语句上去理解,从多个角度来品读感受。答题应抓住两点:一是找出表现手法,二是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既要分析表现景物的技法,如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又要分析景中融入的雄心壮志,特别要对全诗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细细品析。

[答案示例]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六、比较风格题材

比较古诗词,可以在同一诗词中比较版本差异、字词替换、前人评析与今人赏析等,也可在不同的诗词中比较同一诗人的创作风格,比较不同诗人在同一题材下景物、形象、意境、情感、手法等的异同。比较鉴赏有时要同时品读两首诗词,它可以把同一或不同的形象、情感和手法区别得更加鲜明,从而对诗词理解更深入,感悟更透彻。开放性大,要求高,有一定难度,故近几年诗词比较鉴赏题有所减少。赏析时只要我们知晓、对比诗词的语言风格(如苍凉雄壮、豪放旷达、沉郁悲壮、凄婉柔丽、伤感缠绵、委婉含蓄、清新自然等)与题材内容(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赠友送别、羁旅思乡、边塞征战等)的异同,就能快速了解诗词内容,把握其情感与要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甘肃天水市:“[甲]词[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江苏连云港市:“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江西南昌市:“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例6.(2011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题。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宁

②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宁

[试题评析]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有深刻的感悟与理解,也容易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古诗词的归类比较赏析,通常选择题材类似而风格有差异的作品,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比较诗词在形象、内容、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例题中两首诗歌都是写雪景以及雪天中的“钓鱼人”,营造出廓远旷茫的境界,但一个是动,迎风赏雪,超然自得;一个是静,顶风冒雪,凄清幽独。答题时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构想情境,联系作者的境况、身世和情感寄托、人格志向来分析。

[答案示例]①《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②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七、关注探究运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鉴赏更注重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题型的设计,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向实际能力、社会生活、课外操作延伸。这类题关注探究和实际运用,要求考生发掘意蕴、探讨问题、联系生活、实践感悟,这样缩短了文言与生活的距离,活跃了学生思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它以活动为载体,以辨思为方式,以运用为目的,

结合探究、名著、对联、口语交际、音乐图画、现代诗文、地域文化、节日文化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在综合实践中领会古诗词的典雅与魅力,激发学生学诗词、爱诗词、用诗词的兴趣。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金华、丽水市:“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四川宜宾市:“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福建泉州市:“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福建厦门市更是以“鹭岛竞飞鸢”为综合性学习将诗词鉴赏融入活动中进行设题考查。

例7.(2011年辽宁沈阳卷)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搜集的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材料=:

“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

类别:借月抒情诗.

编号: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唐・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南唐・李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①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②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试题评析]将诗词与探究相结合,在综合实践中理解运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诗词的形象、内容、情感和手法的过程中,在演说、归类、听唱等活动中运用诗词,是诗词鉴赏走向开放、走向生活的常见方式。诗词中一些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经典意象,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体现某种情愫、品格或志向,如“月”就代表思乡、怀人。此题材料诗文结合,要求学生从中探究形象的共同规律,进而概括出新的内涵特点,并结合主题拟写宣传语,进行实践运用。

第7篇:描写中秋节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赣皖边界地区;村落民俗体育;徽州文化;赣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256,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480―03

1 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的构成

1.1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概况 赣皖边区民俗体育主要分布于江西赣东北的景德镇、浮梁、鄱阳、乐平;徽州(现为黄山市)的休宁、祁门、歙县、绩溪、黟县;上饶的婺源、德兴、铅山、玉山、弋阳等县市所属村落,其中古村落较集中的是徽州与上饶交界处,这一地区古街、镇;古村落、古巷里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赣皖边区民俗体育种类不下50种,如赛龙舟、划旱船、傩舞、叠罗汉、踩高跷、跳钟魁、嬉钟魁、嬉灯、舞香火龙、舞板龙、仗鼓舞、扑蝶舞、狮子舞、钹舞、舞麒麟、蚌壳舞、龙凤舞、抛绣球、背新娘、舞香火、花船、亮船会、五猖会、抬阁、风筝、踏春、登高、目莲戏、……其中赛龙舟又有两种形式;一种在三月举行,一种在端午节举行。傩舞主要集中在徽州一带,该地区村落舞龙的形式也有两种,一种在元宵节戏舞;一种是在中秋节玩弄,突出表现了赣皖边区村落民风民俗的特色。徽州乡谚有所谓“黟县嘏蟆歙县狗,祁门猴狲翻筋斗,休宁蛇、婺源龙,一犁到磅绩溪牛”,就是对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的真实写照。

1.2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的形成 从历史遗存的挖掘看,赣皖边区区域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4~5万年前。从影响这个区域文化形成的主要环境条件看,赣江――鄱阳湖水系,是赣文化区域古代文明的母系。从长江中游考古来看,早期文化遗址多在鄂赣皖三省境内,发现有多处商周时代的矿冶遗址。据蒙文通《越史丛考》指出,赣皖边界地区古属越楚吴之境。蒙文通说:“太史公于此习俗之差异分越楚之地为三区;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衡山、九江、江南、豫、长沙为南楚、并谓南楚、西楚‘其俗大类’”。又据《汉书地理志》载:“今之会稽、九江、丹扬、豫章、庐江、广陵、六安、淮,尽吴分地”。班固认为以上数地“本吴越,与楚接比,数相兼并,故其民俗略同”…。又据有关专家考证,古徽州到三国时,在这块土地上栖息的居民已有6个方面的来源,第一部分是早在秦以前就生息在这里的土著居民,禹以前属三苗族,禹以后属左越族;第二部分是秦始皇时徙入的“大越徙民”;第三部分是秦末吴芮部将所率后来滞留徽州的“百粤之兵”以及汉将陈婴拥兵浙地滞留于徽的汉兵;第四部分是春秋战国、楚汉相争、中原战乱,举家迁徽的北方居民,如方弘家族由河南迁歙东,汪文和家族安家于歙等等;第五部分是为逃避赋役陆续徙来徽州的中原居民;第六部分是留恋徽州大好山水,官于此遂家于此,或游历至此而居此。在历史上人们所称的“徽州山越人”,实际上是指:主要由当地土著、北迁南移的汉族闽粤越族农民组成的以武力反抗地主贵族和统治者的山寨集团。依此,从民俗源流上看,赣皖民俗主要来自吴、越、闽、粤多源。约在宋代,这一地区民俗体育开展的盛况可以从宋人的诗词中发见。如宋代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这首诗中描写了信州府(宋属江西路东境的信州上饶郡)元宵舞龙的情景。词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删处”。这里“夜放花千树”,指的是元宵放灯(又称“观灯”)。如唐苏味道《观灯》诗:“火树银花含,星桥铁锁开”。诗中“火树银花”描写的是树上挂彩灯的情景。“花千树”同样指元宵彩灯。词中“鱼龙舞”实指玩鱼灯和龙灯。夏竦《奉和御制上元观灯》诗:“鱼龙漫衍六街呈,金锁通宵启玉京”。“宝坊月龙灯淡,紫馆风微鹤焰平”。“鱼龙漫衍”就是耍龙灯。可见,早在宋代赣皖边区岁时民俗体育已经出现,而且场面也很壮观。

另外,赣皖边界村落民俗体育的兴盛与徽商也有一定关系。徽商富甲东南,挣了钱后都纷纷回乡建祠堂、修宗谱、设祀会,巩固宗族关系,还捐资兴学、助学、创立文会,使徽州村落以宗教、祭祀、礼仪类民俗文化得到更加繁荣的发展,无疑促进了消费性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1.3赣皖边界村落岁时类民俗体育 古代中国有独特的节日体系,每个节日,都有充实的活动内容,而且往往是以多姿多彩的民俗体育活动来体现节日气氛的。赣皖边区村落岁时民俗体育集中在上九会、元宵节、春社、花朝节、上已、寒食、清明节、浴佛节、端午节、重阳节、除夕、元旦等岁时节日中,其中主要活动内容有舞龙灯、踩高跷、跳钟馗、玩嬉灯、放风筝、划旱船、荡秋千、踏春、竞龙舟、重阳节登高等。

赣皖边区农村舞龙多在元宵、中秋两节举行。从史料记载上看,赣皖边区农村的舞龙约在宋代就已盛兴(见前文)。到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间更是进入。当时舞龙主要有双龙灯、马头灯、龙头灯、草龙灯、板龙灯。据清同治刻本《铅山县志》中介绍的“板龙灯”,是以长板作底,用竹在板凳上编成(圆状)扎成龙形,节数不等,形似长桥,故称“长桥灯”。晚清的休宁、祁门、婺源、绩溪等地有“龙灯会”、“迎神赛会”。据《陶甓公牍》中有关于绩溪县舞烛龙的记载:“上元日,各处社土坛神庙张纸灯、或演剧,或扮童戏,驰火马、舞青狮,游烛龙,遍巡街巷,名日‘闹元宵’”。《婺源县志》载:“农历十三日,灯节开始,县城和大的村庄晚间迎灯,十五日元宵节,晚间迎龙灯、闹花灯。十八日夜间为‘满灯’,年节结束”。

二、三月,赣皖边区村落民俗重“春社”、“花朝”和“清明节”。春社,又称“社日”,赣皖边区村落有祭祀谷神祈年的风俗,乡民称此为“祈社”。花朝节,赣皖乡民看作是喜日,这一天除了多行婚礼,不少地方在这一天还要击鼓、张灯赛神,称为“菜花灯”或“花朝灯”。每到花朝节,大街小巷挂起各式花灯,一些乡民甚至手举花灯走街串巷,相比精巧,乐趣浓浓。《陶甓公牍》中提到晚清时期祁门、绩溪花朝节的节俗说:“花朝日,东南乡十八社按年轮祀汪越国公,张灯演剧,……谓之‘赛花朝’”。

五月一日,在徽州休宁海阳一带乡村有“五猖会”。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青白黑红黄绿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接下来是地方戏对伍、车耍队伍等。《明史》记载中就有“阵前阵后神祀五猖”之说。明嘉靖《徽州府志》卷一《风俗志》也有记载:“三月二十日,歙、休之民舆汪越过之像而游,云以诞日为寿,设俳优狄胡舞假面之戏……震于乡井,以为奇隽”。康熙年间方士庹的《新安竹枝词》有“社公会后汪公会,又备龙舟送大王”之说。

由这一段不难看出,明清徽州“五猖会”已盛行,其中有各种舞蹈杂技,甚至有龙舟(划旱船)表演。五猖会一直在歙县、绩溪各地乡村流行。今天,随着黄山民俗旅游的开发,“五猖会”得到进一步发展,那种仿唐胡舞假面戏和高超的民间杂技深深地吸引了各方游客,如今“五猖”庙会已是徽州民俗旅游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赣文化遗存考古来看,“现在江西境内,也曾是东周时期越国和楚国先后控制区域,所以江西境内也保留有越国与楚国的文化遗址与墓葬”。另外,江西还发现有西汉时期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许多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表现出东周及沿海地区的地方特色。而徽州社会也是由东越而山越,古徽州早在三国时期,就生息着前属三苗族,后属左越族的土著居民,还有春秋战国、楚汉相争,中原战乱,举家迁徽的北方居民。因此说,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文化的根基与吴、越、楚文化都有密切关系。据《风土记》载:“竞渡始于武陵……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楚人哀之……(竞舟)盖其遗风也”。由此,历史上与楚越相邻的赣皖边区,以龙舟迎神祭祀的风俗也十分流行,而且有三月和五月两种形式的赛龙舟。如康熙、乾隆年间,徽州的歙县曾时兴三月竞龙舟习俗。据康熙二十九年刻本《歙县志》载:“上已,竞渡龙舟于河”。又乾隆二十六年刻本《歙县志》说:“三月三日,竞渡河干”。但是与歙县相邻的祁门、休宁、婺源等县都没有三月竞龙舟的风俗,而都是在五月五端午节日举行。如清同治《祁门县志》载:“五月……端午日,悬蒲艾、饷角黍,饮菖蒲酒,龙舟竞渡”。据《婺源县志》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县城和部分沿河的大村庄,进行划龙舟的娱乐活动”。据乾隆刻本《歙县志》记载:“三月三,竞渡,或造神舟陆游,毕具,存修禊意,又名‘拔祝’,‘清明’,沿唐代遗风”。

赣皖边区村落有八月中秋迎火龙的风俗。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这一风俗约在清中期开始盛行。清乾隆刻本《歙县志》说:“八月中秋,……农人具束藁为龙,燃香遍插龙体,鸣钲伐鼓游月光下”。又清同治《祁门县志》记载:“八月中秋,夕设瓜果拜月……又缚稻草为龙,插香周遍,数人共持舞之.至涧东向送之,以祈丰年”。可见,赣皖边区村落舞龙活动一年有两次,元宵节舞烛龙,中秋节舞龙插有香火的草龙(又名“香火龙”),香火龙风格独具,粗犷豪放,具有乡土气息。

2 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的现状

在地处赣皖交界的婺源县,不少村落现今还保留有古老的,被誉为“舞蹈活化石”的傩舞。婺傩别具一格,主要以各种图案的面具和简单的道具来表达人物的性格和内容情节,形式多种多样,有单人舞、双人舞,那傩神头戴古具,手持板斧,在激昂的鼓声中起舞,有刚劲雄浑、动作朴实,充满了力度和健康美。婺源傩舞曾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舞蹈会演,被舞蹈专家誉为“我国古典舞蹈的活化石”。改革开放以后,婺傩受到县政府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挖掘与整理,现在婺傩面具已超过200种,节目类型多达百余种,在婺源成为旅游和古村落保护县以来,婺傩更是有了很大的表演市场、文化价值倍增,每次文化节上表演傩舞时,都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和高度评价,为婺源旅游创汇发挥出很大作用。与婺源相邻的休宁傩舞也是很著名,在安徽首届艺术节上,表演了傩舞《游太阳》、《童子舞伞》、《跳和盒》、《古老钱》、《魁星点斗》等,获得创作、演出一等奖等多项奖。近年来,作为宗教与艺术长期混合而成的傩舞,成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文化交流史、舞蹈、戏剧发展史,当然也包括民俗体育在内相当广泛的学科。因而,傩舞傩戏享有中国舞蹈、戏剧活化石之称,也应享有最古老的民俗体育之称。目前,黄山市正力图将傩舞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毫无疑问,赣皖边区的傩舞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舞龙更是现在赣皖乡村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最具娱乐性的节目。现在舞龙的制作更是五光十色,精致无比,为了使龙身光亮剔透,龙身采用尼龙纸和纱布制成,并在龙身内采用电光照明,数十里之外也能看到通身发光的龙体。舞龙的动作也有很大的创新,除了奔跑、跨跳、起伏、左右摇晃之外,又增加了劈叉、双人重叠、滚翻等高难动作,使表演迭起,扣人心弦,舞龙越来越贴近观众追求享乐的心理。其中婺源、铅山等地的板凳龙更具特色,其制作是用一段段木板借铁链或插销连接,每节板上插有一到二个灯笼,舞者手举或肩扛,动作要求整齐、配合十分默契,否则整条龙会手脚大乱,头尾不能相应,甚至百米长龙全部倒在田间泥地中,所以各村落一般在元宵节前半个月就开始训练了。近年,铅山农村出现了长达近千米的巨型板龙,仅板上插的灯笼就有数百个之多,数百名身强力壮的乡民手举着长龙,沿着村头村尾、田间小道狂舞,夜空下龙身光芒四射,就像一条巨大的火龙蜿蜒穿梭,数面锣鼓齐鸣,成千上万观众叫喊,嘈杂声响彻数十里。如此壮观的热闹场面是改革开放以前不可能看到的,也是一般竞技体育所不能替代的.

另外,在徽州的休宁、歙县、祁门和婺源至今还流传一种观众举火把参与驱鬼的“目连戏”,每当表演至,观众举着火把蜂拥五猖神沿街奔跑,呐喊声、口哨声响彻荒野,这部戏要连演七天七夜,是我国戏剧艺术的恢宏巨著,故享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誉。休宁、屯溪等地有四至八个彪形大汉抬着上、中、下三层楼的“抬阁”戏,休宁海阳乡有“五猖庙会”;歙县渔梁船民有“亮船会”;徽州黟县西递村有古朴典雅的“抛绣球”;至今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有民间舞蹈“仗鼓舞”(又名“得胜鼓”);歙县南乡叶村还流行一种集古代杂技、体育于一身、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民间艺术“叠罗汉”。每到元宵佳节,叶村灯火通明,锣鼓喧天,“罗汉”的表演者,手持火把,脚踩鼓点,在村头村尾周游一遍,招引观众争相尾随,雀跃而至,人流潮水般地涌往村中戏台,由24种不同扮像的罗汉轮流亮相,各出绝招,表演跌宕起伏,幽默风趣。叠罗汉的人体造型,惊险而优美,引起观众阵阵掌声、呼声,伴随着欢乐的锣鼓,整个山乡沉浸在浓烈的节日欢庆之中。足见,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十分丰富多彩,如果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将是一笔极珍贵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3 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发展对策

3.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赣皖边区古村落民俗体育风情浓郁、格调古朴,内容丰富已为人们所公认。我们应该利用黄山、婺源、景德镇等著名瓷都、古村落旅游景点,对赣皖村落民俗体育进行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特别要注意结合生态、自然景观对民俗体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再生,促进赣皖古村落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8篇:描写中秋节的诗词范文

清明之夜,静室独思、把玩回味古人关于清明节的一些诗词和记载,突然感觉很奇妙。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特殊的一个。首先,传统节日都是以太阴历(夏历)的某个固定日子为准,如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等,唯有清明节是以太阳历为准,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与太阴历基本无关,却与农时有着莫大的关系。其次,其他节日大多以喜庆为主基调,只有清明节,祭祖、寒食、踏春、插柳、饮乐五大主题,把悲伤、喜悦、劳作、游乐融为一体,既有追旧、又有抚今、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矛盾组合,把五大主题重新排序一下,一天之中,似乎浓缩了某种人生的意味。第三、其他节日,人们大都不在意天气情况,阴晴雨雪都不会太影响节日气氛,唯有清明节,诗人们的情绪似乎总是被天气左右着,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雨霏霏,无论是早晨正午还是黄昏黑夜,都给人以无限意味、生出不同的感慨来。忍不住翻阅一些书籍资料,想整理、考据出一些头绪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梦梁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祭祖、上坟、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据《旧唐书》记载:“寒食上墓,礼往无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为五礼,永为例程。”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生发的缘故。而草木萌生,总是从根上开始萌动,而祖茔,正是人们心目中的自己的“根”,所以要去亲临察看。一方面给坟墓添土除草;同时供上酒食果品等祭品,填新土、压坟头、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这样的祭祀无疑是悲伤凝重的,若是孤独一人,又赶上阴雨霏霏,更会平添无限的悲戚哀伤,唐代杜牧那首著名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的就是清明节的这种特殊气氛。南宋诗人高翥有《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月落狐狸眠冢上,夜来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更直接写出了对人生、生死的感悟。(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写尽了动乱年代清明坟墓无人祭祀的荒凉与冷清。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每年清明,都有大批的海外华侨华人专程回归故乡,祭扫祖先陵墓、追怀先人功德、拜会亲友、寻根问祖。即使远在异域、无法在清明节期间返回故乡,人们也要焚化一些纸钱、或写下一些文字,称之为“遥祭”、“心祭”。祭祀,似乎奠定了清明节沉重伤感的主基调。

清明节又名寒食节、踏青节。寒食节的起源,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钻燧取火,燃起新火,称为“换火”。换火之后,负责“钻燧取火”的祭司或部落首领,要派人将新火种传送给下属各部,称为“传火”,“换火”之前要禁火三天,称为禁火节。禁火节人们只能吃冷食,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唐)韩翃有《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传蜡烛”指的就是“换火、传火”的习俗。换火时,旧火熄灭、新火重生,犹如奥运火炬般次第相传、绵延不绝,传达了新旧更迭、生生不息的生命信息,至今还留有一句成语“薪火相传”。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期间,因饥饿晕倒,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送给重耳吃,救了重耳的性命。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介子推不愿为官。便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让军士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乃下令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孰料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终究不见介子推下山。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留下遗书劝晋文公爱惜百姓“勤政清明”,晋文公把介子推母子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又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祭祀。 晋国百姓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称为寒食节。此后,寒食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宋】黄庭坚清明有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士甘焚死不公候”指的就是介子推的典故。寒食,反映了一种传统的美德、操守和气节。

上巳节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周礼·春官·女巫》有:“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类。”《韩诗注》解释说:“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故又称三月三。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有三种:一是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结伴到水中洗浴,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称为“祓”或“禊”(祓禊fu2xi4)祓,为祓除病气,禊,是修洁净身。祓禊,即除去凶疾的祭祀仪式。《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二是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招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戏,并自由择偶或交合。

据古老传说,上巳节这一天是伏羲、女娲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还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娲的习俗。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谈情说爱和众人游乐的日子。《周礼·地官·媒氏》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们都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邀约而出,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到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节日的主角,他们载歌载舞,自由寻找或约会情人,谈情说爱、私奔野合。《诗经·郑风·溱洧》中描写了水边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爱的场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徂。”、“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从此,“令会男女、奔者不禁”成为“三月三”节日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

魏晋以后,该节日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于是后来的“三月三”不仅就有了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余人于兰亭集会,曲水流觞,欢饮之间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暧昧、香景。还有了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相思之情。宋代诗人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苏堤清明即事》)其中“半出城”一语道破了清明期间男女游人蜂拥出城、踏春郊游的盛况。而“万株杨柳属流莺”更隐含了踏春男女之间难以言表的情怀。此节在中国流传时间甚长,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现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期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即使到了现代,人们依然把青年异性之间的艳慕吸引叫做“春情”、思春、怀春。上巳踏春的欢快清新、浪漫旖旎成了清明节的另一基调。

戴柳的风俗,据说起源于晋文公,而插柳的风俗,据说最初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隐含着生命繁盛、生生不息的主题。柳树是古时人们做棺木的上好材料,故有“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亦即死后会遭人遗弃的民间俗语。清明前后,春风和煦、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使得人与大自然实现和谐与沟通,为清明节增添了一股清新之气,增添了更多的春天的希冀与梦想。踏春之时,仕女簪花、士子别柳,更有一种敞开心扉、返璞归真的天然野性,民间谚语亦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的说法。“寻花问柳”,也就成了一种顺应天时人性、自然而然的事。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清明节是祭祀之日,那些得不到祭祀的孤魂野鬼,便会趁机作祟。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南北朝时期,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菩萨以柳枝沾甘露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最初的“赠柳”,也只发生在恋人、夫妻或异性朋友之间,男子远行,女子折柳相赠,《诗经

?偊b小雅

?偊b采薇》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与“留”谐音,以表示依依惜别、款款挽留之意。后发展到同性朋友之间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主人送客至此桥,离别赠柳以表示不忍相别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长长的杨柳枝条,在春风中披拂摇曳,似飘曳的长发、似挥舞的手臂、似缠绵的柔情,总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加之柳枝寓意着家乡、兼有生命力强、驱邪平安之意,“折柳赠别”就蕴含了多重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清明折柳,与浓浓的亲情、友情之中,又带出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清明更是我国农民一年辛勤劳作的开始,南方桑蚕初孵、黄淮小麦返青、华北土地解冻,唐王维诗《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描写了清明期间雨后乡间的景色,一派清新之气,以及雨后农家全家去下田的忙碌充实,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农家欢快放松的心情。我国古代还有清明节听蛙鸣预测年景的习俗,宋范成大春田园绝句:“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形象地写出了农人“听蛙计年”的喜悦之情;“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清明节过后,就该是紧张忙碌的农活了。民间更有“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雨打清明后、高田可种豆”“清明有雾,夏秋有雨、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沙尘暴)”等农事、天气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节激人奋进,促使人们为了新的生活而努力。

第9篇:描写中秋节的诗词范文

摘要:本文对新词语语境中短信文化传播的语式与辞格进行了分析。

自从1998年我国开通手机短信以来,它己迅速发展为人们进行人际交流的新空间,从真诚的祝福到对人情世故的调侃,已成为近些年来一道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景观。被喻为“拇指革命”的短信文化大潮正在引领一种以手代口、以无声胜有声的交流新时尚。轻松椰榆的口吻,善意调侃的风格,平面化卡通化的效果,被称为现代信息文化的奇观。

手机短信既是一种时尚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它使文字发挥出更广泛的作用,尤其是不拘泥于传统语言规范,力图打破语法限制,大胆改变固有的话语形态,在形式上推陈出新,创造一种新鲜活泼、反映心态的新话语文体模式,产生一些新的词汇和用法,这就值得我们从语言文化传播特别是新词语的语境中进行研究。

一、精新之“短”,清新之“信”化传播的新词语语境短信文

其一,精新之“短”。

短信顾名思义,先讲究“短”,注重既短小精炼,又不乏新词语、新形象。限于技术条件,目前手机短信的文本信息量限制为160个英文字符,或者140个字节的二进制信息即70个汉字,于是短而精辟、言简意赅成为手机短信语言上最显著的特征。人际间的日常性事务和普通交往用简洁的话语传送,以最少的文字表现最大的信息量,追求传播效率的最大化,适应了现代社会快速、便捷的需要。

发短信只见其语,不见其人,不闻其声,对方的音容笑貌无法直接感知。为了弥补,也为了简洁,便用一些符号代替人的面部表情。如“:一)”或“Oe”表示抛媚眼或者舒心的笑,“:-D”表示开口大笑,“_<@_@”表示挤眉弄眼,“:一(”表示生气了,表示脸红了。这些符号形象直观,以符代意,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短信还常使用缩写,如汉语拼音缩写“pfpf"(佩服佩服);也有英文缩写,如“WRY"(Whereareyou?你在哪),"FM"(followme跟我来);还有谐音缩写,如“3KS”表示“谢谢”,"7456”表示“气死我了”;有些还借网络语言,如将“东西”称作“东东”,将“漂亮的女孩”称作“美眉”。这些新词语对传统词汇及其表达方式进行改造和变换,像一盘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大杂烩,虽不尽规范,但顺应了当代人休闲娱乐、游戏放松的心理状态,更因简练精短和新词新语而不胫而走,迅速传播。

其二,清新之“信”。

短信顾名思义,还体现于“信”,是民俗化诗词化了的“信”,大量的新词语流淌于诗词、歌谣、打油诗、顺口溜、笑话、歇后语、行话、理语、方言等。新词语如同闪电一样,有着惊人的传播速度。生活中一旦产生新词语,会很快风靡网络,更会一下子走俏短信平台,成为最为冲击人们眼球的文化符号。新词语反映新认识,新认识带来新变化,新变化刷新短信息,新信息推动新生活。试品味下面含有新词语的短信:营造绿色倡低碳,节约水电是关键。贝贝点亮节能灯,晶晶调暗电视机,欢欢节约一度电,迎迎收集废电池,妮妮回收再利用。我是地球小园丁,争当环保小先锋。这里的“低碳”、“节能”、“回收”、“再利用”、“环保”等都是近年环保新词语,“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则是北京奥运会以来的新词语,新词语体现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新形象、新理念,崭新语境,如诗如画,清新感人,让人过目难忘。

二、方寸之地,井然之序—短信文化传播的数列语言模式

短信虽是只占“方寸之地”的“拇指文化”,但传播中仍是有“模”有“式”、井然有序的。笔者概括有如下“一打”12种序列模式:

一言式:一言引爆,先总后分。“第一言”,显然是易人耳入眼的,所以写短信的第一句话就很重要。笔者以为这“第一言”最好呈“一言引爆式”,即“先总后分式”,或全文呈“总分总式”。譬如:“春节快乐!具体内容参见其它短信……”在收到大量祝节短信时,读到这样一条仅此“一言”却不乏诙谐和爆发力的“超短章”,会有清新感和生发感。又如:鄙人携十二生肖之最后闪亮登场之超级小帅猪给您拜年啦!金猪吉祥!如此“先总后分”后,即便最后不再总结和与开头呼应,读信者也能理解全文,甚至更加发人深省。

二言式:二方辩证,殊途同归。如果短信要写两句话或要表达两层意思,不妨形成一种“辩证关系”,呈现“辩证统一”之美。譬如:我拿出一枚硬币来抛,如果正面朝上你将幸福一生,反面朝上你将幸福一世。但它偏偏立了起来!老天说没办法,就让你幸福一生一世吧!又如: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选择表情;你不能预支明天,但你必须用好今天!祝你天天快乐,日日开心!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品味衍理。

三言式:三点一线,鼎足之美。文章学有一句俗话:无三不成文。短信虽短,也不忘以“二’‘成“文”。譬如:友不贵多,得一人,可胜百人;友不论久,得一日,可喻千古;友不择时,得一缘,可益一世;有您一友,是缘,是运,是福!又如:烟花的一瞬是快乐,流星的一瞬是祈愿,思念的一瞬是感动,而我只想让你看到短信的一瞬能明白:我是真心地祝你一生幸福!上述前三句可谓“三点”铺垫,后一句可谓“一线”缀联,如此“三点一线”、“二维空间”,使短信有着“鼎足之势”,精美而又坚固。

四言式:四轮驱动,并行不悖。譬如:聚珠穆朗玛之阳光,拢天涯海角之清风,竭冈底斯山之祝福,吸比尔盖茨之财气,作为礼物送给您!又如:相逢是首悠扬的歌,相识是杯醇香的酒,相处是群同飞的雁,相知是根古老的藤。再如:让风带走你的烦恼,让雨洗刷你的哀愁,让雷振作你的精神,让电激起你的动力。这些“四言式”短信,四句话或四个方面成并列关系,“四轮驱动”,并驾齐驱,既并行不悖,又相得益彰。

五言式:五体相依,浑然一体。譬如:送你五枚铜钱,第一枚代表父母健康,第二枚代表家庭美满,第三枚代表财运亨通,第四枚代表广结善缘,第五枚代表国泰民安,用你的爱心将五枚铜钱连成串,就是心中的奥运五环。又如:短信来了,收到的人春风得意,阅读的人工作顺利,储存的人爱情甜蜜,转发的人大吉大利,删除的人依然好运气,祝你欢欢喜喜!五言相依,环环相扣,一言总揽,浑然一体。

六言式:六神“有”主,缘“六”而顺。“六神无主”这一成语在短信写作中往往被反其义而用之,变成了“六神有主”。譬如:我用祝福捻制成的绒线,烛光下为您织起一件红色的毛衣:前身是平安,后身是幸福,吉祥是厚厚的肩,如意戴在袖子里,领子蕴藏着体贴,口袋把快乐盛满,穿在身上让温暖包裹着您,让我的心陪伴着您。又如:年龄是生命的长度,品行是生命的纯度,意志是生命的强度,超越是生命的高度,学识是生命的密度,荣辱是生命的尺度。新年门槛,又一个刻度,祝你进步!如此“六言”,呈现国人喜欢的“六顺”模式;合成“一旨”,“六神”“有”了主,也使人们喜闻乐见。

七言式:一七色阳光,一“焦”汇聚。譬如:人生忙忙碌碌,日子酸酸甜甜,缘分简简单单,联系断断续续,惦记时时刻刻,祝福长长久久,天天开开心心。祝您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又如:风,带来轻松;水,带来温柔;雾,带来朦胧;海,带来宽容;月,带来温馨;日,带来热情;我,带来真心的祝福,祝您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七句话像七仙女下凡,在收信人手机屏幕上温馨可人;又像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阳光,在一个祝愿中心意思的焦点上汇聚,给人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美感。

八言式:八面来风,周到美满。譬如:心到、想到、得到、看到、听到、味道、福到、财到,节日还没到,我的祝福先到。又如:一句寒暖,一线相喧;一句叮泞,一笺相传;一份相思,一心相盼;一份友情,一生挂念。两则短信分别用用“到”、“一”来串联,一气呵成,较周到地表达出对朋友的相思,对友情的执着。

九言式:九九归一,久久回味。譬如:冬日数九数祝福:一九幸福二九甜蜜三九快乐四九发财五九健康六九平安七九希望八九开心九九祝福岁岁如意!祝你快快乐乐过好年!又如:总是在相逢后拥有你,总是在离别时泣诉你,总是在夜梦中遇到你,总是在电话边听到你,总是在照片前看见你,总是在传闻间寻觅你,总是在谈论下说起你,总是在网络上搜索你,总是在佳节里更想你。节日好!九个排比句子,归为一腔情思,“九九归一”引发“久久回味”。

十言式:十全十美,琳琅满目。譬如:春节到,拜年早:一拜全家好;二拜困难少;三拜烦恼消;四拜不变老;五拜儿女孝;六拜幸福绕;七拜忧愁抛;八拜收人高;九拜平安罩;十拜乐逍遥。又如:平安是福,平和得福,平静有福,平顺聚福,平实显福,平步升福,平淡见福,平衡满福,平稳保福,平生幸福,祝福天天快乐!十“拜”十“福”,构思精巧,琳琅满目,十全十美,年味十足。

十一言式:十再加一,一语点化。譬如:新年天气预报:你将会遇到金钱雨、幸运风、友情雾、爱情露、健康霞、幸福云、顺利霜、美满雷、安全雹、开心闪,它们将伴你整一年。列出十种寄托着祝愿者特定美意的“新年天气预报”,再用“它们将伴你整一年”一语点化,使天气也成了“妙而可言”的馈赠品。

十二言式:十二生肖,成全一打。譬如:送你十二生肖:祝你聪明如鼠,强壮如牛,胆大如虎,可爱如兔,自信如龙,魅力如蛇,浪漫如马,温顺如羊,顽皮如猴,美丽如鸡,忠诚如狗,长得像猪。手机短信深受大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信息含量大,造句生动形象,且独具我们民族特有的睿智与幽默,传达人们之间特殊的情感。十二生肖的民俗文化贯穿在这里,全面、丰富、诙谐、可感,博人开心一笑。

以卫仅从短信的句子数量上列举出一打模式。因为手机短信的字数有限,而又要表达相对完美的意思,所以造几个句子、怎样造好特别是用什么辞格,就得如下文那样细分了。

三、翻造之新,多彩之美—短信文化传播的主要辞格手法

手机短信善用修辞手法,且大胆翻造出新,新语迭出,从而更富生气,异彩纷呈。常用的主要的辞格手法有:

1、设喻—形象生动,情理鲜明。用比喻来对事物某某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也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引发读信者联想,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譬如:愿幸福像内存能够不停地溢出,愿金钱像硬盘永远存不够,愿机遇像鼠标永远被你抓在手里,愿前途像显示器永远无比光明,愿生活像CPU奔腾不息。愿我对你的爱像笔记本,永远带在你的身边!这则短信把我们非常熟悉的电脑的零部件编成了短信,很有新意。另外,有的短信还通过设喻即借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委婉地规劝、启发别人,如:小猪问妈妈幸福在哪里,妈妈说幸福就在自己的尾巴上。于是小猪开始用嘴咬它的小尾巴,妈妈笑笑说:“孩子,只要你一直往前走,幸福会一直跟着你!”这则短信借用两只小猪的故事,把抽象的哲理说得通俗易懂,避免枯燥说教,让人耳目一新,易于被人接受。

2、比拟—拟人拟物,通俗晓畅。用比拟把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感情,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或把人当物,幽默诙谐,令人忍俊不禁。譬如:我问过烦恼了,它根本不爱你,还说永远不理你,让我转告你不要自作多情!还有,健康让我带封情书给你:它暗恋你好久了,并且一生不变。又如:我托空气为邮差,把我热腾腾的问候装订成包裹,印上真心为邮戳,三十七度恒温快递,收件人是你。祝你节日愉快!后则短信是一个包裹的邮递过程,一个“托”字,把空气变成了人,拟人手法让空气也变的更加鲜活和形象。用“热腾腾”来修饰问候,是一种移用的修辞手法。“把问候装订成包裹”又是拟物。“印上真心为邮戳”既是比拟又是双关,显现出发信人的风趣。论文百事通

3、对偶—上下呼应,朗朗上口。运用对偶,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工整有度,开合自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短信、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譬如:黄河滚滚,川流不息;长江滔滔,源远流长。走过千山万水,铸就一派辉煌。到如今,普天同庆,举国齐欢。又如:年年度中秋今年中秋月更明更圆,国国有国庆我国国庆日最欢最乐。祝您节日愉快、全家幸福。后则短信运用对偶,增色不少。如果平直叙述月亮圆、国庆乐,就平淡了。对偶的使用把中秋节和国庆节的“同节庆”联系了起来,也把家庭(小家)与国家(大家)联系了起来,巧妙升华出大团圆的境界。

4、排比—营造气势,意趣浓烈。排比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语气一致,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成句子,以表达相关的内容。排比用于叙事,可使语意畅达,层次清楚;用于抒情,能收到节奏和谐、感情奔放的效果。譬如:一朵花搞了许久,枯萎了也舍不得丢;一把伞撑了许久,雨停了也记不起收;一条路走了许久,天黑了也走不到尽头;一句话想了很久,清楚了才说出口:有你真好!这则短信由四个并列的句子构成,名句重复一部分词语,大大增加了文字本身的容量,使得这份感情也沉甸甸的。由于句式整齐匀称,读起来连贯,表达的感情也更能打动人心。又如:高雅的人,看背影就知道;奋进的人,听脚步就知道;和善的人,看笑容就知道;自信的人,看眼神就知道;吉祥的人,看您就知道。祝新春快乐!运用排比句,表达了对友人的感受,读起来一气呵成,充满了气势。

5、顶针—首尾蝉联,气势通畅。顶真手法,环环紧扣,引人人胜,议论说理精确、严谨、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十分奇妙。譬如:绕弯子约会见面,见面不如天天想念,想念不如时时挂念,挂念不如经常思念,思念不如万语千言,千言还不如发这个短信件。又如:悠悠的云朵里有淡淡的诗情,淡淡的诗情里有我绵绵的喜悦,绵绵的喜悦里有我轻轻的问候!后面这条短信中顶真的使用把悠悠的云朵、淡淡的诗情和轻轻的问候连接到了一起,婉转、飘渺、浪漫,又不乏深沉、关爱,还带几分羞涩。表述传情,曼妙动人。

6、借代—特征凸显,印象深刻。譬如:我点击整个春天,搜索到祥和画面;我复制喜庆笑脸,粘贴在我的网站;我打开我的邮箱,编辑最美的语言;发送最好的祝愿,希望你删除烦恼;存储快乐每一天,备份幸福每一年。又如:愿你的一切烦恼被二极管截止,快乐被三极管放大,生活里的磕磕绊绊被稳压管整流,一切幸福被爱的芯片集成,被生活的电容存储,无阻尼振荡伴你一生!借代手法使短信的现代特征凸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7、对比—辩证统一,相映成趣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譬如:喝酒伤胃,送礼不对,电话太费,唯有短信祝福实惠又珍贵。又如:我不是你最得意的学生,你却是我最崇拜的老师。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做了您的学生,我本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敬爱的老师,并不是只在今天才想起您,而是今天特别思念您!再如:流星划过天际,我错过了许愿;浪花拍上岩石,我错过了祝福;故事讲了一遍,我错过了聆听。人生只有一回,我庆幸没有错过你这个好友!今晚邀你共同赏月!最后这则连用三个“错过了”,同后面的“没有错过”形成对比,诗情画意中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8、层递—步步推进,水到渠成。运用层递可以使短信语言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接,一步紧一步,步步推进,显得井然有序,鲜明流畅,形成语言的层级美;还可以有条不紊地描写事物,精辟人里地说明事理,淋漓酣畅地抒发感情。譬如:人生如书,婴儿呱呱坠地是序言,少年无忧无虑是散文,青年年少轻狂是诗歌,中年疲于奔波是报告文学,老年处之泰然是总结。新春将翻开美好的序言,谱写新的华章!又如:我一颗浪漫的心,流露满怀祝福,悄悄寄给你、愿你分分秒秒都平安,时时刻刻都称心,日日夜夜都快乐!不管何时何地别忘了,我的祝福不会走远。后则短信通过时间范围的层递变化,表达出了对朋友无尽的祝福。

9、仿拟—一惟妙惟肖,意味深长。仿拟是以家喻户晓的词、成语、谚语、诗词、广告等为本体,以不同的语义为仿体,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造成喜剧效果。短信的仿拟既有词句仿拟,也有文体仿拟。词句仿拟,即根据已有的词或仿照前人的句式,造出新词新句,以表达新的内容。如: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只送五千万:千万要平安,千万要健康,千万要幸福,千万要知足,千万不要忘记我!仿照广一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而造,读到五千砂寸,让人猛地吓一跳,还以为是五千万元钱呢。再向下读,一股温馨溢满全身心,原来是含有五个“千万”的祝福。化熟悉为陌生,化平淡为新奇,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

10、谐同—音同义异,双关成趣。谐同特别是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构成语义的变异,具有音同义异的修辞效果,它在手机短信中被广泛应用。譬如:想要得到春节礼物吗?那请你把手放在桌上,手心向上,再把头放在手心里,好的!这就是我送给你的春节礼物:掌上垫脑。又如:新的开始,心的收获;新的起点,心的快乐。愿幸福财富永伴你左右,新年快乐!这则短信利用“心”与“新”的谐音,双关成趣,从而将春节的祝福表达得淋漓尽致。

11、易色—色彩斑斓,活泼幽默。易色或增色即在描述事物时变换使用直接表色或间接增色的词语,使其带上感彩。短信中运用增色或调配色彩,或烘托气氛,或增加活趣,或暗寓新义,使意思的表达异常生动清新。譬如:想念是紫色的,爱情是白色的,生活是彩色的,没有你的世界是灰色的!想念本无色,一“紫”显浪漫;用“白色”来形容爱情的纯洁与珍贵;生活是“彩色”的,表明有了所爱的人,生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世界呈“灰色”则是说没有了所爱的人,在世上会觉得失去意义。这则短信用了多种颜色来表达爱意,给抽象的概念以具象的色彩,颇有意蕴。

12、精警—言简意赅,言近旨远。精警又叫“警策”、“警句”等,就是用简练奇妙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的一种修辞格。其主要特点是言简意赅,通过外在的矛盾,阐释内在深层统一的道理。恰当地运用“精警”修辞手法,往往可以使文句蕴含浓郁的情感,揭示深深邃的内涵。譬如: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一场伤心。在对的时间遇上错的人,是一声叹息。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一生幸福。最后这则短信在对与错之间辨证地揭示了爱情中造成伤心痛苦的原因,希望那些相爱的人能够珍惜自己这来之不易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