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朗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上不得不提的一个词,在新课程下,老师也越来越重视朗读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朗读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位置,大大降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本文拟从朗读的现状及策略作一分析。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朱熹曾经指出:“凡读书……只要是多读几遍自然上口,永定不忘。”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会发现语文老师的确重视朗读这一环节了,也在想方设法用各种朗读方式去提高教学效果,一时间课堂上书声琅琅。可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朗读有效性的时候,发现琅琅的书声背后仍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朗读现状分析:1.朗读目标缺失。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在朗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表面上学生的朗读形式多样,体现了新课程解放学生个性的要求,但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朗读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内所含的意韵。
2.朗读对象单一。在我们的课堂上,朗读课文的对象似乎永远只是课代表、班长或朗诵能力强的同学,我们也经常能听到:同学们,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下面请我们班上的朗诵专家为大家朗诵,大家仔细体会;或者是老师范读。公开课、优质课上这样的情形更是比比皆是。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老师往往只是将目标关注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同学身上,朗读成为了学习好的同学的展示才能的舞台,老师们完成教学任务的环节。
3.朗读缺乏情境。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他的情感流露不是随时涌现出的,而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深情和真情。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只有给学生设置恰如其分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读懂文章,读懂作者,读出感情。在不作情感激发的铺垫下,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深情地有感情地读课文,那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上好“朗读”这一教学环节,让朗读这种传统的方法重焕青春,让学生因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
一、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乱读、傻读,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但有的老师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环,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当学生在朗读时,老师忙于写板书,或者思考下一个教学步骤,根本不注意学生读的怎么样,有的老师甚至连学生读错了也没有发觉,更不用说学生的朗读有没有读出情感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朗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子细细品味?对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有的课文集体朗读更富气势,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分几个层次朗读,做到统筹兼顾。我教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时,既有教师范读,又有学生配音朗读;既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也有诗歌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读;既有整首诗歌的朗读,也有其中一句史诗的朗读,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着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二、赋予学生读的权利
叶圣陶曾告诫我们: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可见读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拥有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
1.激发兴趣,全面参与
朗读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舞台,课堂上老师更要关注朗读的参与面。不可否认,在班级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平时说话都很低声低气,不爱表现;有的学生因其学习基础差缺乏朗读信心,也不敢在众人面前朗读,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就沉默下去了,试试亲身体会文章内容的机会,因此老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给他们以鼓励、安慰和指导,引导其他同学用欣赏、鼓励的方式,增强他们的朗读自信心,从而营造课堂上人人都能参与朗读的和谐氛围,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2.提高朗读地位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主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然而在新课程下理念的指引下,师生互动代替了教师的讲解,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使得朗读始终成为教学舞台上的配角。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根据课文实际,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在现代语文课堂上理直气壮的读起来,引导学生一点一点把课文读懂读深,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
三、创设情境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全部的想象和联想,当他们进入情境、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的读出感情,达到朗读的效果。
1.老师的情感渲染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情感的流露需要一个触发点,而教师就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譬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戴望舒的《我用我残缺的手掌》,两文中无不饱含着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强烈的愤慨之情,但90后的学生并不熟悉那一段历史,不清楚祖国所受的苦难,自然很难捕捉到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所以,朗读起来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这时,教师要及时点发这个情感触发点。在课堂上,我用低沉的语调讲述作品的背景,讲述祖国在那个时代所遭受的屈辱,教室里早已静了下来,我发现很多同学的眼神中流露出愤怒之情,我知道学生原本平静的心湖已经波澜起伏,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果然在接下来的学生朗读中,激情澎湃,与其说学生在读课文,还不如说他们在呐喊。那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2.迁移意象、触发联想
授予读法。
第一步:指名朗读,引感。可请一学生读张指导员的第一句语言及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张指导员的品质,从而对张指导员产生敬仰、热爱之情。教师再将这句话用幻灯(或小黑板等)示出。第二步:借助范读,传递情感。即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读冲动。第三步:鉴赏词句,品味情感。可抓住几个重点词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含之情。句中的“刚”可见时间之紧迫,“轰卤可见爆炸之猛烈,“在我们身边”可见距离之接近。危险如此临近,而张指导却高喊:“快卧倒”,更可见张指导员之忘我。让语调高低、语速快慢、语音轻重跟文章的情感变化合拍,可使学生对作品表情达意的技巧达到“语悟其神”的程度,引起内心的情感体验。第四步:反复朗读,酝酿情感。可让学生看符号,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如自由读、同桌互相评读、指名读、分组竞赛读等,使学生的认识在不断的朗读中变化发展,他们的情感也随认识同步变化发展;并通过面部表情、神态、动作、语言等自然表现出来。第五步:配乐朗读,抒感。可放一曲合适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激越的乐曲能将学生带到炮火轰鸣的战场上,带到指导员的身边。使感情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启迪,让读者的心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将那种不可言传的情感“言”出来。
掌握读法和运用读法。
可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步骤学习有关描写张指导员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先指名读句子,教师用幻灯(或小黑板)出示该句子;接着范读,让学生边看句子边听;再让学生自己寻找并理解中心词,在书上标出符号,指明标在幻灯(或小黑板)上并集体评议修正,接着让学生运用上述读法自学有关描写张指导员的语言及动作、神态的句子。这样,就把朗读指导和朗读方法变成了可操作的部件,使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自如操作,有如给课文谱曲、演唱似的。这就避免了教师乏味的提问及重复的强调,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读出课文抑扬顿挫的旋律美。此时,再让学生回过头来朗读全文,必能产生感人效果,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水到渠成。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朗读教学朗读练习
众所周知,语言的本质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语言交际的本质即口语。口语作为语言的第一性,一直是英语教学最重要的功能,也是制定“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要想让学生用英语开口说话,就得一开始就要求大声朗读。初学者应以模仿录音、影视等标准外语为主,养成“天天读,早晚读,大声读”的良好习惯,为今后“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新课程英语教学应突出朗读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让学生能够进行朗读练习,有
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朗读水准
我们应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农村中学缺少所学外语的客观环境,学生是在汉语的环境中学习外语,日常生活中也不有理想的语言输入。而这种输入正是语言习得的源泉,尤其是像我们这样语言环境相对落后的学校,平时听说的机会很有限,每天学生学英语只有45分钟的一课时,课堂上练习的时间又不过是几分钟,同时老师还要面队60位左右的学生。面队此种情况,最好的补救措施就是朗读。我让学生先模仿录音,再齐读、分组读、个别读,每周还进行朗读比赛。将要讲授的内容,让他们各自操练、对练(workinpairs),朗读得越熟越好。
除晨读外,我们可利用每天晚自习前半小时去指导学生晚读。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很快。朗读算得上是“准口语”,它弥补了缺少现实英语交际的不足,它还是从书本内容到实际生活不可替代的一个中间环节。作为学生,要将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熟能生巧的语言技能,就得事先认真朗读。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练习,它既是读,又是讲,所以“朗读”对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必要性是不言而语喻的。要学好它,务必要下苦工,学习有声英语,这就需要多听多说,多朗读,做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切实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朗读还具有一些独特的作用:(1)有利于理解欣赏语言的文本材料,矫正学生一些不正确的发音,增强学生朗读的节奏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措词和释义的消化与吸收的能力;(2)通过朗读能够弥补阅读中的一些不足,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检查轻重音准确与否;(3)朗读可使学生认识到书面语言只是口语的不完整符号,朗读同口语一样,有着表达意义的语调、表情等不可能在书面语中准确地再现;(4)朗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只要方法得当,有的放矢,在日常学习中让学生注重朗读的实用性,就不难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二、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与基本技能,给学生充足的机会来展示朗读才能,增强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能运用所学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提高时,他们会感到成功的喜悦,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大胆地鼓励他们去阅读。口语并不单单是“说”,它必须以听为前提,“听”是理解言语的过程,而“说”则是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我们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融入到英语的朗读说话训练中去。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布置每天的朗读任务外,还留有一定量的听力作业。具体做法是:让每位学生准备几盒空白磁带,将每天布置的听力训练题、模仿朗读的内容,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部分,在周末录下来,写上姓名,周一到校上交,而后在班上进行评比,选出优胜者给予奖励。除此而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可通过速记的方式记住一些语言句子的关键词,并由这些关键词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语句。通过长期不断的朗读训练,一些学困生的英语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学生通过这样长期的朗读训练,定会有一定的收获与提高,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我从不吝啬表扬,而是找出其闪光点,多加鼓励,让其克服胆怯的心理;平时尽量不批评学生,使他们敢于读、乐于读,切实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因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随时随地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积极肯定的态度是对学生的良好心理暗示,有利于培养其学英语的自信心。
三、灵活地运用多种教法进行教学,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育学认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而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在教师正确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教者应百计营谋,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诸如领读、范读、伴随着情景的朗读、齐声读、男女分组读、复述和背诵,等等,也可进行单词、句子、对话和课文的朗读比赛。同时,利用课余活动开展一些英语朗读游戏和课外活动,既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培养其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通过以上多种方法的朗读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可采用上述的朗读教学方法外,还可让学生根据教材文本的要求,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去进行对话交流,这也是对朗读的一种拓展和延伸。这样,学生在亲自的参与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语言朗读水平,也能进一步地培养自己的正确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这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能够进一步地增强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运用能力。
我们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朗读教学训练时,还应该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朗读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朗读表演,丰富他们外语学习的语言知识。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教学环节中,定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且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进行发挥。教师对他们的出色朗读,应予以表扬奖励,让他们在感受成功的教学氛围中不断地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的现状
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朗读缺失的现象,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轻视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据一份对百名学生朗读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朗读流利程度不够的(包括重复、停顿不当、一字一顿朗读不连贯等情况)占到25%,有添字漏字颠倒、读音错误的占到69%,此外,感情朗读的情况也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集体朗读时有严重唱读的现象,没有抑扬顿挫的感觉,语速不当;个别朗读时要么声音显得含糊不清,没有断句,标点的停顿没有区别,要么朗读时每个词、句都平均用力,突不出重点部分,要么朗读节奏始终如一,语速均衡。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要求的仅占到9%。
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越来越高,对于朗读也做出了技术指导和要求。然而初中语文教学中这种朗读的现状却与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以强调“课外自己阅读”的方式取代了课堂上的阅读,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在家很难有适合阅读的氛围,加之其自学能力较差,朗读能力自然就很难令人满意。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学,而实际情况仍然是应试教育占据着绝对优势,这种为了中考的语文教学必然会造成课堂教学中注重解读文本知识而轻视学生对语言的真正掌控,这种无奈的现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因此,课文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起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诵习惯,培养语感,提高水平。
二、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课文的作者创作课文或意在抒感,或阐述故事,或表明观点,而在其创作的过程中,各种感情和语调即已形成,并在此中体现着作者创作的风格。课文朗读对初中语文教学最大的帮助在于学生通过朗读,首先便可以扫除文字方面的障碍,对文章的大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熟悉,在此基础上便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初步体会字、词、句的具体含义和确切用法,对各种艺术手法的效果也会在完整地课文朗读中有所感受,这样便对作品有了全方位性的感知。这种全方位的感知正是硬性分析人物、结构、主题的课文肢解式教学和边讲边读的夹生饭式教学所缺少的。
新课标对朗读做出的要求是:“强化语文诵读功能,让学生在诵读中培养情感。”古人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是人们学习、驾驭和运用语言的重要的有效的方法,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有老师引导下的反复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学生的自信心和注意力在朗读的过程中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朗读所营造出的文意诗境也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当然,用整堂课的时间来朗读课文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方法和策略来获得朗读效果的最优化。
三、 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3.1老师范读引导,学生自读体会
例如,初一语文中《白兔与月亮》一课,课堂上,老师可以对同学们说:“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请大家静下心来,放松地听我讲。”然后开始声情并茂地将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心态是放松地,没有了课文学习的负担,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老师所讲的故事中去,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为同学们所自然而然地接受。此外,对于一些感情投入的同学来说,老师的范读提供很好的帮助,因为在接下来的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他们会非常迫切地想要自己尝试着去像老师那样朗读,看看自己是否可以朗读出课文的感人和深刻。如此一来,学生在这样的文本氛围里自我陶冶,自我培养,自我塑造,完成了心理和行为上的自我超越,其主体地位也自然而然地得到凸显。
3.2掌握字词,正确朗读
朗读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是字词的读音,一方面是要做好生字词的学习工作,另一方面是消除普通话不标准的现象,因为无论哪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文章读出来变了味道。因此,为了朗读教学顺利进行,老师的责任是在黑板或课件上清晰地标出,指出正确读音,并让学生大声朗读以加强记忆。我们不可忽略的另一点便是字词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感情。例如初一课文《行道树》《理想》,如果对这类有着具体生动情节的文章既做到了正确朗读,也能够读出感情和气势,那么后来对文章的分析和领悟便是水到渠成。
3.3依情朗读,个性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意义 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受到自身生活经历的限制,还不能对事物进行有效的理解,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学生情感的升华,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提高,它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强化记忆,提高理解水平
对于小学生来说,分析综合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差,没有掌握一定的记忆技巧和方法,大多数的知识完全依赖的就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和强化记忆。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虽然机械记忆效果不佳,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阶段还没有教好的记忆方法,并且机械记忆对小学生来说还不容易忘记。对小学语文课文和知识的朗读也是强化记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讲究口出、眼到、耳随和心脑并用,只要语文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学生一般就能熟记和背诵这是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文章的前提下,机械地去读去背,忽略了文章本身的美,达不到学习这篇文章的最初目的。我们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小学生反复的朗读文章,熟烂于心就会慢慢的体会其中的三昧,领会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寓意。朗读讲究有节奏有情感的阅读文章,可以通过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默读等方式而进行,在品析文章语言文字的同时,理解其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有利于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的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朗读是提高小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较好方法。小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时,对于课文中的字词和语句进行细嚼慢咽,慢慢品味和诵读就会不自觉的领会语文的魅力,培养一定的语言,自然而然就会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对于朗读课,老师可以自身也可以借助其他教学媒介的力量进行发音标准化的朗读教学,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会跟着正确的字词发声,一些小学生长期以来读错的字词很快就得到了纠正,并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三)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体会文章的情感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而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这个阶段还处在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要想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必须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的练习,朗读教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朗读讲究字正腔圆,标准发音,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还有利于让他们强化对语言和文字的应用和表达,长此以往自然也就会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语文朗读的教学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内容而是通过朗读可以扩大自身的阅读视野,慢慢在品味课文的时候,体会文章的情感。
二、语文教学中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朗读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以重视,不断长信朗读教学的方法,采取适宜的措施促进朗读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朗读训练
对于小学生而言,朗读的训练应该循序渐进。对于朗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读字正确,发音准确,朗读流利,稍带感情。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汉字,读课文时需要边读边想汉字的读音,朗读速度自然比较慢,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朗读训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合适安排时间,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朗读,同时丰富朗读资源,不能泛泛而读,要深入细致的去品味。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必须用普通话,注意咬文嚼字,做到发音准确,声音洪亮,具有一定的节奏和情感,做好停顿。
(二)规范朗读要求,做到精益求精
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字的读音正确是朗读的基础。初读课文时,就得把好关,让学生对照拼音把字音读正确。所谓正确:一要做到每个字都要发音正确,读好轻声、儿化等;二要做到文章字句的恰当停顿。再读课文,读流利。流利是朗读好的前提。组织学生再读时,把处理得不够正确的句子或难读的句子或本课重点的句子提取出来读,读中悟意,读中抒情,读中升华。精读课文,读出情。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移情入境,将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加强情感体验。朗读的目的就是实现小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驾驭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素养,提高自身表达能力。
(三)学贵得法,创新朗读教学方式
一直反复向小学生强调应该这样读,那样读,小学生有时不能理解,不能真正把老师口授的方法运用起来,甚至会出现反感的情况,所以教给他们具体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他们在以后的朗读学习中就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了。范读,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有极大的影响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向师性,他们的模仿能力超强,如果语文教师有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做到声情并茂,有感情的流露就会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评价中练读,小学生表现欲较强,但又有一定的自尊心,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当然这里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分角色读,对一些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内容,可以采用“角色朗读”、“表演读”。每当我开始分角色朗读时,学生总会积极的参与进来,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于语文朗读教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朗读;问题;对策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时候,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重视朗读训练,这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实际操作中,效果仍是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等问题。在此,本人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历,略谈一下有关学生语文朗读方面的几点方法:
一、充分备课,准备指导
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因此,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一)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怀念母亲》一文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的,语速缓慢、语调低沉的。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二)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应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在备课时,重点设计了这个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二、润物无声,细心指导
(一)静思默想酝酿情感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二)读书如见感同身受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脑海里有了鲜活、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和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儿子平凡而又令人回味的深情,体验到亲情的美好。
(三)技巧指导,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三、精彩展示,提升能力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除了课前悉心准备,课堂上有效指导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自然而然激起朗读的欲望,“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
读得字正腔圆。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朗读:“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读书说话,难免会受到方言和土语的影响。在语文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尽量读得字正腔圆,在听中对照、修正自己的发音习惯,就能有效提升普通话水平。另一方面,学生用心地读[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自然会积累常见的字音、字形,自由阅读时能够得心应手。
读得抑扬顿挫。清代古文家姚鼐说过:“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读得抑扬顿挫是检验学生理解文意的标准之一,也是学生背诵得流畅自如的前提,因为这种理解记忆、情绪记忆远胜机械记忆的效果。教师应在对文本的情感处理和朗诵技巧等方面多作示范,科学引导学生,反复锤炼。清华附中韩军老师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课堂上他那饱满浑厚的男中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平缓,时而激越,真切地诉说着大堰河一生的辛酸与悲苦。听课的老师学生都被深深地震撼甚至泪流满面,兴起巨大的情感波澜,教学效果良好。
读出精句内涵。经典作品,往往含有很多熠熠生辉的精妙句子,这些精句或哲理深邃,或弦外有音,或情思绵长,或文采斐然,或俏皮幽默,或含蓄蕴藉,均值得学生反复赏读,玩味再三,咂摸出精句的芳香。例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笔者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志向、创作背景反复赏读,领悟到诗人立志高远、冷待世俗非议、藐视前程险阻的哲理内涵,从而受到思想启迪。又如教授《茶馆》,笔者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学生在读到李三的台词“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时忍俊不禁,笔者趁机问学生读出了什么味道,他说“良”和“凉”是谐音双关,从中体味到李三对王利发改良举措的嘲讽,对王利发加派工活而不涨工钱的不满。我顺势而发,让他再带上嘲讽和不满的情绪第三次朗读,这次不仅读得“拿腔捏调”,而且让其他学生笑声一片、掌声连连,品味出语言的精巧。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朗读
新课标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语感又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关键组成部分,朗读与培养语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化朗读对提升语感和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积极的意义。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在初中课堂上强化朗读的意义
1.强化朗读可以陶冶情操,升华人生。
初中语文课文篇篇文笔优美、构思巧妙、质量上乘,作者们都饱含深情地用妙笔,饱蘸着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朗读课文就是一种感化、熏陶,朗读这些文章会使人心荡神驰、情思横溢,可以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会使人受益终生,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升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从朗读中得到的宝贵教益,对激励学生树立“从小学知识、长大建和谐”的远大理想。
2.强化朗读可以品味文章,升华语感。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诗、词、小说以及剧本等文学作品,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富有感染力,可以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自己升华语感。首先强化朗读可以体会文章的感情。比如,在教学《望岳》这首诗时,就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豪情;在上《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就让学生通过诵读品味作者的绵绵乡情。其次强化朗读可以体会文章的形象。例:在上《登飞来峰》这首诗时,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描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体会作者表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再次强化诵读可以体会美妙的语言。只要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就可以体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个性,议论文的逻辑,不仅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感,还可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之终身受益。
3.强化朗读可以提升表达水平,升华能力。
强化朗读对于提高学生整体语文成绩和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对促进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和素质也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通过持之以恒的朗读,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通过强化朗诵,帮助学生准确领悟词语和句子的内涵,背记佳词妙语,为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的口头和书面语言积累语言基础,全面升华自身能力。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朗读习惯的有效途径
1.规范诵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正确读”。
学生在课堂朗读时,教师应认真倾听,朗读之后,教师要实事求、恰当明了地进行分析、总结之后,要做好朗读示范。教师范读时必须姿势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准确,节奏合理,语调生动、富含感情。努力通过教师的示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朗读兴趣,如此长期地进行练习,定会使师生的朗读声情并茂、和谐婉转,真正读出作者之情、文章之情、人间之情。
2.营造活泼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尽量说”。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学内容的不同,营造丰富多样的说话活动形式。笔者可以尝试开展成语接龙竞赛、音乐和诗词欣赏、即兴演讲比赛等风格活泼的朗诵训练,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进行课本剧表演,不断丰富教学实践内容,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说”之中。比如,在学习了初一第一单元的诗歌之后,根据本单元要求,进行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让学生开展研究探讨活动,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围绕这个主题活动,搜集有关材料,然后归纳、整理、撰写成小论文在全班交流。另外还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多人的。通过这种活动形式,使学生对诗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又能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构建灵活机动的督促方式,让学生“大量读”。
加强对朗诵的督促,首先要加强基础工作,就是从督促学生讲普通话开始,这也是训练朗诵的基本方式和有效的途径。要结合朗诵实践,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诵知识,使其有“迹”可循,有“章”有遵。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诵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诵体验,要让读准读畅、如此环环深入地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深入浅地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
4.打造形式多样的实践形式,让学生“尽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