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考前心理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40%左右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50%的初三、高三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实践中也发现,大多数初三、高三学生能积极地应对考试,但是有些学生则产生了失眠、焦躁、想学学不进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现阶段中、高考考前心理辅导主要依托于本校专兼职教师的个体辅导、外聘专家做一两次讲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临考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始终无法满足初三、高三学生的心理需求。
20世纪90年代,团体心理训练技术引入国内,它是指对有相同或者相似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和训练。团体心理训练可以在专业心理人员匮乏的情况下最大程度、最有效地解决问题,尤其考试焦虑是高考前不少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扰,团体心理训练可以在高考前较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人受益。有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训练对减轻考试焦虑、提升自信和降低抑郁水平都有良好效果。
笔者就团体心理训练的原则、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了说明,以期拓宽考前心理服务的途径,更好地提升中高考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考前团体心理训练设计的原则
(一)动静结合原则
活动时需要有活跃的气氛、积极踊跃的参与,分享时需要有安静、舒适的氛围,以便学生静静地思考。“动”能调动学生参与,“静”则促进学生反思。
(二)技术性原则
在团体心理训练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适当运用个体咨询技术,如倾听、鼓励和重复技术、解释、指导、情感表达等。
(三)个别性原则
在团体心理训练中,如遇到特殊学生,也需要及时关注,加深对特殊学生的了解,也可以征求他的意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四)认同性原则
心理训练的活动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发其深刻的认知思考和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改变学生对考试心理的诸多认知盲区和认知错误,使学生能够真正认同辅导内容进而转化为实践操作。
(五)生态化原则
家庭作业是对团体心理训练的巩固和加强,也是团体心理训练效果在训练后的保持和强化。在每次开始新活动之前,都要对上一次布置的家庭作业进行反馈,以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帮助学生更好的达成活动目标。如果条件允许,可调动家长配合学生一起来完成。
(六)系统性原则
团体心理训练是一个整体,不是活动的简单堆砌。应注重团体心理训练各活动间的逻辑关系,使整个团体心理训练主题明确、浑然一体。
二、考前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方案的设计
(一)确定主题
主题主要涉及科学看待考试成绩的认知调整、提高复习效率的方法学习、缓解焦虑情绪提升幸福感的现场体验、理解父母焦虑、学会沟通等方面。设计主题名称时要注意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设计方案
科学可行的训练方案是团体心理训练实施的基本保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训练总目标是帮助学生缓解或消除考试焦虑,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训练分为团体创建阶段、认知训练阶段、行为训练阶段、应试训练阶段和团体活动结束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目标:促进学生相识、了解团体规范。第二阶段目标:改变学生对考试的不合理认知,构建合理信念。第三阶段目标:让学生学会放松训练,用放松来对抗考试焦虑,从而缓解考试焦虑。第四阶段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考试技巧。最后一阶段:回顾与分享自身体验,放飞希望。
2.围绕目标 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有检索期刊数据库、查阅书籍文献、实践工作总结和教师团体研讨等多种渠道。
3.联系实际 筛选活动
筛选活动资料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初三学生侧重活动性和体验性,高三学生活动中必须有严密的逻辑和理论分享。第二,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活动的内容不错,形式也很新颖,但学校的场地不允许。这样的资料也不能选取。第三,符合主题要求。资料的选取应密切联系主题。切忌偏离主题。
4.安排时间、地点和次数
团体心理训练方案的活动时间应从学生和指导者两方面考虑,但以学生时间为主。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一个小时左右。活动地点由学校安排,可以室内和室外相结合。活动次数应根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而定,切忌过多,以免产生疲劳效应,影响团体心理训练的效果。
5.拟定团体心理训练方案
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以过往团体心理训练方案为参照,设计详尽的中高考考前焦虑的团体心理训练方案。
6.试行团体心理训练方案
团体心理训练方案拟定好后,建议试行一遍。一方面,可以检验训练方案的效果。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完善方案做准备。试行方案时应注意时间是否充足、学生的表情、活动参与情况、分享程度等,并收集反馈结果,以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7.修改团体心理训练方案
根据试行后的反馈结果,进一步完善团体心理训练方案。修改方案后,就可以正式实施团体心理训练方案了。实施时,如遇到不合适的地方,可以再次修改。经过多次修改后,一个比较可靠的团体心理训练方案便可以推广使用了。
三、考前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
(一)训练前准备
在实施团体心理训练之前,首先,制定详细的团体心理训练方案。在参照前任辅导方案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根据目前初三、高三学生的特点制定团体心理训练方案。为了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行性,请心理学专家、一线心理骨干教师对方案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其次,从参与考前心理辅导公益活动的学校中选择自愿进行心理训练的学校,对学生进行访谈和量表筛查,施测后进行分组,最后根据学校、学生情况确定训练的时间和地点。
(二)训练实施
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八次团体心理训练,每两周一次,每次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第一次团体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活动介绍学生相识,共同设定团体心理训练的目标和规范。第二至第四次活动针对考试焦虑进行认知、行为等心理训练。最后一次活动是团体心理训练的结束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需要填写考前焦虑团体心理训练的相关反馈。具体训练实施过程如表1。
实施团体心理训练方案是团体心理训练的主体部分。此阶段并不是完全按照训练方案刻板执行的过程,而是指导者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分享的动态过程。
(三)训练后阶段
那么如何调整好心态呢?
一、制订目标: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是考生取得成功的基础。
这个目标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你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来确立的,目标不可以定位太高,因为目标太高,这只会给自己更大的压力。目标定位太低又会削弱你前进的动力,影响潜能的发展。考生应该学会相信自己,学会自我调节,考试中才能正常发挥出自己的实际水平,考试才能取得成功。
二、树立自信:
自信是学生奋进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拥有自信就拥有了成功需要的动力。
1、让知识给自己自信。因为我们知道胸有成竹自然会让我们的紧张度降低,所以在考前几天的日子里要会复习,复习要有重点,不要大面积抓,这样会没有头绪,而且时间有限也完成不了。所以在抓住自己的薄弱点进行复习的同时,也要注意复习的内容不要过难,轻车熟路,自然就会信心倍增。
2、用行动给自己自信。因为人的行为动作与内心体验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知道当人在高兴、充满自信时就会抬头挺胸,神采奕奕,步伐稍快而有力;人在沮丧、缺乏信心时,就会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走路缓慢无力。所以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改变走路姿势与速度,可以改变心理状态。让我们挺起胸膛,加快脚步,告诉别人:“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而且我会全力以赴。”抬头挺胸走快一点吧,让自己感受自信心在倍增。
三、调整心态:
学生在考前由于压力大,会造成焦虑、紧张、烦躁不安、惊慌失措等等不正常心态,导致考试失利,发挥失常。因此,考前调整好心态是非常必要的。常见的调整心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饮食减压法
饮食疗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保证考生生理健康,为考生超强度的脑力劳动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这是考生减轻心理压力的生理保证。另一方面,研究表明有些食物有直接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可以提高接受能力和工作效率,使思维敏捷、精力集中。如草莓、洋葱头、菠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胡萝卜有助于提高记忆力;海产品可使人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学习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脑的耗氧量大。体内能量的消耗需要补充,所以要吃好一天的三顿饭和适当增加营养。
2、运动减压法
科学地安排生活,劳逸结合有助于减轻压力,及时消除疲劳。课余时间考生可以伸伸腰、踢踢腿、做做深呼吸等小活动。从考生的实际情况看,傍晚锻炼比早晨锻炼更有利于消除疲劳。
3、环境减压法
对于考生来说,在学校的学习氛围已经够压抑和紧张了,所以在家庭环境方面,家长应营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生活与学习氛围,积极地进行亲子沟通,如倾听孩子的倾诉、与孩子多聊天、尊重孩子的意愿、多鼓励孩子而不能以打击或施压等方式鞭策其努力学习。
4、睡眠减压法B?论坛 --
5、过渡减压法^
通常学校与家庭都让考生在考前进行一周以上时间的休息与调整,使考生充沛的精力应试。所以许多考生停止学习后,往往会产生抑郁不安、失落、心慌等不适的心理现象。对此,一些考生和家长都认为是因过度紧张的学习造成的,而不知是“急刹车”惹的祸。所以考生在考前一个月前就应该慢慢减小学习强度、减少学习时间,采取过渡调节方式来缓解压力。
最后要有自我调适能力,学会放松,保持乐观心境。考前应做到心态平和。要平衡心理,就应学会调适心理的办法,给自己一个宣泄不良情绪的合理通道。
这起悲剧,让人唏嘘不已。当时欲图自尽的王倩,除喝下农药,还用水果刀割腕,可见她的求死决心有多么强烈。尽管她知道,自己的离世会给家人带来莫大痛苦,但在一时的失败面前,她还是无法面对未来。生命与高考,两者原本不构成对比,但在此时,天平却以让人心悸的方式倒向高考这边。
在许多高考失利的考生心里,人生或许就是这样,不成功,便成仁。这是极其荒谬的想法,可它又非常现实,在有些人的头脑意识里,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
如何让考生突破心理牢笼,走出落榜的沉重阴影?考后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件事情似乎提了好几年,始终沦于形式。例如有的学校虽设有心理活动室或心理辅导教师,但哪个高考落榜生愿意回到校园里寻求帮助?
做好这件事情,其实不难。许多城市设立了青少年心理干预热线(服务平台),设立热线的部门不妨在高考前后邀请专家“坐堂”,开设专门的考生心理辅导栏目。学校可以对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考生进行回访,给予特别照顾,也能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此外,家长在这时候也应及时给予子女关爱和鼓励。
考后心理辅导,难就难在有没有这个“心”。如果整个社会都把高考看成天大的事情,考生平时就会感受到有形或无形的压力,那么光靠心理辅导是很难让落榜考生尽快走出阴影的。每年高考前,整个社会如临大敌,考生父母为给孩子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不惜在路口挡车拦人,这就是一个形象的注脚。在这种社会氛围下,落榜考生又怎么可能以轻松心态看待考试结果?
在这里,我并不想失之片面地把责任推给社会或高考体制,而是想说,既然全社会那么重视高考,就应当同等重视高考制度下的人,给予每一个考生同样的关爱。当人们为高考胜利者欢呼时,也应该给落榜考生应有的鼓舞,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
高考并不是人生当中一道非过不可的坎,对那些黯然离场的考生,我们同样应当致以敬意。
链接
两点建议
・放下得失
怎样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呢?考生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与亲朋好友去旅游,欣赏自然风光,放松紧张情绪;做些家务;走亲访友;等等。
关键词:高考;应试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41
有句话说得好:“聪明不唯智商高。”它的意思是说人不能只看智商,如果会调适心态,无论在何种场合,多么复杂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那么这种人才可称作一个真正的聪明人。面对高考学习压力的高中学生,都想通过高考进入理想的大学,对他们来说高考既是文化知识的考查,更是考生心理素质的考验,高考应试者的心理状态会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所以,在高考中要注意做好学生心理素质的调节,以便能在考场上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一、课堂教学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主渠道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教育。教师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挖掘教材的积极因素,把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1.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高考复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自觉刻苦、努力学习。学生厌学,是对学习无兴趣的表现。心理学专家指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之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各科学习动机,动机明确,才能激发兴趣。不少学生都觉得学习是苦差事,但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苦事”就变成了“乐事”。热情、愉快、乐观、奋发向上的良性情绪可以促进思维效能,使人机敏灵活,从而提高复习效率,让考生对考试充满自信心。而恐惧、悲观失望的负面情绪则是考试综合症的重要致病因素,将直接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所以,教师要采取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模拟考试成绩出现滑落时,绝不可用责备、批评的语气教训学生,而应当单独找到某个学生,与他沟通了解情况,并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
2. 指导学法,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学生基础差,学习负担就重。久而久之,对学习会产生恐惧的心理。一些有高度焦虑症的学生,其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均受影响。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掌握了学好各门学科知识的金钥匙。学法的重点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新知识,归类比较,触类旁通。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这样,学生就不会因学习上过重的心理负担而影响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3. 教学民主,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学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泉源中才能涌现教育的力量。”教学民主,要求教师要用人格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多肯定、多表扬、多激励。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违纪现象,要胸怀广阔,处事不乱,不随便去责备学生。即使学生犯错误,也要做到: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导之以行,以行树人。教师要因材施教,使各层次的学生都不会因难度过高而丧失自信,使学生自信、自尊、自强,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开展心理辅导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活动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辅导和咨询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使学生获得健康情感、矫治学生心理障碍,防止愚蠢行为发生,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 心理咨询。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负责作出心理教育工作规划、进行心理教育业务指导,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日常活动。
2. 专门辅导。利用班级辅导和小组辅导等形式,根据学生各个阶段、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采取心理知识讲座、典型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3. 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心理辅导的重点,这是由心理辅导关注个人的特点确定的,主要形式是面谈。笔者所在学校学生陈某某多次参加斗殴而被重点中学劝退转来笔者所在学校。笔者发现他是武侠小说迷。受“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毒害很深。通过多次面谈,使他认识到,特定的封建社会环境“行侠”是英雄,今天参与斗殴是犯罪,是“狗熊”。同学有矛盾应找教师解决,不能用“拳头”说理。通过心理辅导,该生终于彻底克服了缺点,当年考上了大学,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
三、心理品质培养是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
考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竞技状态,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平时就要特别注意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塑造心理品质。考前如何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呢?
1. 学会自我调适心理。考前做到心态平和,需要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一是学会自我深度松弛。考前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在全身深度放松的情况下,想象考场的紧张情境,首先出现最弱的情境,重复进行,慢慢想象出任何紧张情境,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往往就不会再体验到紧张了。二是学会积极地自我暗示,比如说,这方面的题我做过,我在做一件十分熟悉而平常的事情,我能发挥自己的水平,或者说要沉着等等,在这种自我暗示的作用下,心中的杂念自然会消失,身心自然就放松。进行心理自我暗示时,口中默念的句子尽量简短有力,正面积极,假如你说“我不要失败”,虽未言失败,但消极语言中的失败就会深深印在潜意识中,因此,就不如正面说“我要成功”产生的效果积极。默念的句子要有可行性、针对性,避免与心理产生矛盾,产生负面效应。默诵定下的语句时,应在脑海中有清晰的意象,能把感情贯注进去,排除杂念。
2. 树立正确的理想。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如何,这与他品格修养关系密切,坦然地面对生活,把崇高的理想追求与平凡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把奋斗目标与个人的学习实际结合起来,这是获得良好心理素质的根本。应该认识到:“高考”固然是一条“成功之路”,但并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金榜题名”的人确实是光荣的,但“榜未题名”的人也并非就是“不光荣”的。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政治经济蓬勃发展的伟大时代,需要各方(上接第41页)面的人才。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向自己的弱点或极限挑战,把目前遇到的许多困难甚至失败当作挫折训练,尝试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保持旺盛斗志,将会使自己充满信心,不惧怕任何困难,从而形成坚强的心理素质。高考作为人生第一次重大挑战,它的确需要这样一种心理品质,并努力培养这样的心理品质。只要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正确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就一定能有所作为。这样的心理素质就能正确处理好高考与学习的关系。
3. 采用过渡性减压法。通常,学校与家庭都会让考生在考前进行一周以上时间的休息与调整,使学生有充沛的精力应试。但许多家长以及考生都不十分了解科学的调整,例如许多考生在考前往往是甩手大休息,有关学习的活动一概不进行,这是不可取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如果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压力下,长期下来作为一种应急机制,人的大脑中枢会相应地建立起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使人能适应高度紧张、大压力的生活以及工作方式,如果突然停下来无事可干,使原来那种适应高度紧张的心理模式因突然失去对象物,面对宽松无事的环境,反倒不适应。所以许多考生停止学习后,往往会产生郁闷不安、失落心慌等不适的心理现象。对此,考生与家长都以为是因过度紧张的学习造成的,而不知道是急刹车惹的祸。所以,考生在考前一个月前就应该逐渐减小学习强度和减少学习时间,采取过渡性调节方法。若从应试角度来说,如果考生在考前一周完全停止学习活动,也不利于考试迅速建立起应急机制。
总之,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无关紧要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高三考生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重视心理训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助考生走向成功人生。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7-03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 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刘佰桥、隋耀伟.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关键词】高考;体育;特长生;心理辅导
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这是不容置疑的。已经见之于报端的调查结果显示,仅就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检出率而言,问题的严重性已令人堪忧。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的加强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必然会对人们的心理增加紧张和压力,这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成为胜利和成功的动力,但如果超过了负荷,或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心理方面的障碍。尤其在高中阶段,面临高考的严峻考验,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现在的高中生体育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一、游戏活动的心理辅导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出现心理失衡或人格的偏差,将对他们一生的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学校、家庭,社会不应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应只注重孩子智力上的发展,更应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未来社会的竞争不是智商的竞争,而是情商的竞争,谁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谁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创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使学生学得轻松,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而不是去粗暴地干预、批评和打游戏是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发展体质和心理素质以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效的活动。高中阶段,活动性游戏是体育的辅助内容,而各类球类的竞赛性游戏则有所增加。通过各种不同的游戏,可以促进身体各部分组织机能、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更可以发展学生身体动作协调性和灵活性。
二、球类、田径和体操等运动的心理辅导
球类、田径和体操是中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也与学生心理品质及其发展密切联系着。准确明晰的空间知觉,η蚶唷⑻锞逗吞宀僭硕都是重要的。这些运动要求学生能通过观测空间大小、方位和距离,从而调整自己的动作,矫正错误的姿势。在动作的速度、周期性动作的时距和到达终点的时间,从而调整动作的强度和速度。实践证明,学生最初只形成粗略的表象,然后才经过对有细节的分析补充,而逐渐形成完整、准确的运动表象。
三、运动竞赛的心理辅导
在学校体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可以进行长跑训练,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规定按照个人到达终点的先后次序得分,以同组成员得分之和计算团体成绩。所以,每个学生都很注意他们的结果,力争为集体争光。鼓励学生加强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和鼓励,培养参与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竞赛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活动形式,它的特点是:参加者尽可能争取到优异成绩;他们的体力和心理都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竞赛的规模愈大,性质愈重要,这种紧张性就愈高;参加比赛的人的训练程度和技术水平比较一致。竞赛运动的这些特点不仅影响运动的效果,而且对学生心理也有复杂的影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积极因素,使学生产生良好影响。竞赛的不同结局,会引起学生因胜而自满,因败而颓丧。有的学生在胜利和失败的情况下都精神振奋并有继续努力的愿望。学生竞赛表现的这些情绪特点是受他们的意识倾向所刺激的。这种不同的情绪状态在一定程度内制约着继续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技能的提高。所以教学时要结合思想教育,在竞赛中引导学生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
综上所述,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高中阶段是一生的重要阶段,心理素质是健康人格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教育工作者,重视教学过程的心理辅导,既是责任,也是教育能力的体现,心理辅导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平衡心情,努力提升师生的幸福感。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我们组织的这些活动,世间最强大的莫过于心灵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努力,营造学生幸福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使每一位老师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心理方面的工作上来,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经常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史雷春.谈高三学生考前心理问题及辅导[J].教学与管理,2005(13)
一、把握心理辅导原则,构建良好心理品质
1.用“真”增强学生自信
每个人对舞蹈艺术的理解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特长生的培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表演,勇敢的表达见解,鼓励学生表达心灵的感受。教师要用真心尊重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敢说、敢唱、敢跳,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要用真情打动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在舞蹈学练中体验、感悟、探究与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舞蹈艺术才能,增强学练的自信心。
2.用“善”唤起学生的兴趣
泰戈尔说:“爱是体贴和理解的别名”。教师关爱学生、倾听学生心声、尊重理解学生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善心,也是对学生最大的爱心。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理解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用“仁爱之心”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促进学生良好的求知兴趣。
3.用“美”引导学生的思想
舞蹈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运用“美”的特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不讽刺、不挖苦、不冷漠等“美”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在学练中体验舞蹈美、鉴赏舞蹈美、创造舞蹈美,促使学生逐步形成不惧怕高雅艺术的心理,增强学生的信心与勇气,培养学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思想意识。
二、实施心理辅导策略,培养良好个性特征
1.体验运动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舞蹈学练产生兴趣,他们才能投入激情,才有展示自我的欲望。乐趣,是在兴趣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需要通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才能激起学生的心理动力。在舞蹈特长生培养中,舞蹈教师要依据舞蹈艺考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通过学练引导,兴趣培养,使学生积极参与舞蹈运动;通过由浅入深的学习,在关心帮助下提高学生练习的自信心;通过分层施教、循循善诱,让学生体验舞蹈的乐趣。舞蹈特长生心理辅导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信任与尊重下,通过教师娴熟的舞技、优美的示范、精炼的讲解感染和促使每一位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享受运动的快乐,最终达到培养他们良好的舞蹈运动习惯。
2.激励评价措施
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每一次评价、表扬、帮助、鼓疃际墙淌Χ匝生的关注、关爱,也是师爱的最高表现。当学生接受到教师的关爱信号后,学生会情不自禁的做出努力。为了能使教师表扬的力量转化为学生奋斗的力量,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应该富有启发、引导、创新与鼓动性。面对舞蹈艺考,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能够考出优异的成绩,但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存在差距。为了不让学生因小小的失败而影响大局,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寻找学生在考试中的闪光点,并通过亲切的抚摸、鼓励的眼神、激励的语言给予学生安慰,激励学生重拾信心,以免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3.关注个体差异
舞蹈特长生的辅导中,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关注个体差异,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精心的设计教学措施,努力做到区别对待、分层施教。让优秀学生、普通学生、落后学生都体验到舞蹈教学的乐趣,提升他们的心理品质。对于掌握动作慢,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教师不能嫌弃、冷落和歧视,应该给予真诚的关心、耐心的帮助、细心的照顾,促使他们热爱舞蹈、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舞蹈学练活动。对于普通学生,教师通过给他们讲述体育励志故事,激励和鞭策他们产生不甘心落后、敢打敢拼的体育精神。对于优秀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发挥舞蹈骨干的带头引领作用,促使他们形成乐于助人、勇担重担的良好品格。
4.调控参赛心理
心理素质是影响舞蹈特长生临场发挥的重要因素,比赛中学生较大的心理波动会直接影响到考试的状态和成绩。舞蹈教师要科学分析学生在考前的心浮自轻、信心不足、意志消沉、情绪低落、过渡兴奋、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分析判断后为学生确定成绩、树立目标,促使学生合理控制情绪,相信个人实力,提高考试的责任感。教师要针对部分学生考后的一蹶不振、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反应,可以通过鼓励、对比、激励等方法,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不断增强信心,让他们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积极应考。通过考前、考中、考后学生存在的各类具体问题,教师实施具体的心理辅导措施,其目的是有效的调控考生的心理,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参加考试。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与价值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概括地说,就是从积极的视角,以积极的价值取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健康心灵。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应用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消极”理念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教育者往往主要在咨询室中为主动求助的学生提供帮助或者对问题比较严重但又不主动咨询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或者也常常开展心理普查活动,检出问题学生,张贴或分发宣传资料。不难看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心和目标是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这种“问题”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即“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这个根本,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压缩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更有甚者,学生很可能产生一种反向的心理暗示,导致有些本来没有问题的学生开始关注自己心理的消极方面,长时间的“关注”,其结果可能会真的出现问题。
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主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以期更有效地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潜力,获得美好的生活。
三、多层次、专业化、立体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构
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为副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机构,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各级部主任、各班主任为成员组成的执行机构,进行分层管理,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立体模式的构建。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建设规划方案。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多个主体活动结合
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
根据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开设心理辅导课,高一每班每两周1课时,注重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使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以缩短学生心理适应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学科教研活动相结合
充分挖掘和利用高中各学科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把心理辅导有机地渗透在各科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之中。如语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的功能,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校本培训相结合
为提高专兼职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聘请心理专家来校举办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
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组织班主任参加心理培训,丰富心理知识,提高自身健康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学会用心理辅导的方法与学生沟通交流,解决学生的成长困惑,学会有针对性的开展各个专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会从心理的视角去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避免师生冲突,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成效。
2.分层推进,创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1)预防层次。
一是制定宣传计划,利用升旗仪式、年级大会、家长会、班会、橱窗、心理咨询网站等载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是抓好新生适应预防。建立高一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给高一学生发放告家长书,缩短新生的不适应期。
三是做好高三毕业预防。开展考前心理辅导,编制高考专刊,为高三学生指导有效的考前复习和心理调整。
(2)矫正层次。
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心理邮箱等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干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不同的活动,内容有高考考前辅导、自信辅导、考试焦虑辅导、青春期辅导、新生适应辅导、危机干预等不同类型的辅导。
3.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实施积极心理教育
营造正向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高中生积极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为学生提高求知、社会交往、认识社会的机会,增长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具体方式可利用学校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把它与心理特色教育相结合。加强校园心理建设,如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教室布置中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从而营造一种浓厚的心育气氛,起到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不知不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4.成立心理社团,培训心理委员,形成心理教育网络
为每个班级聘学生心理委员男女各一名,一个年级设一个组长,心理委员和其他学生干部拥有一样的权利和义务,每年定期评选优秀心理委员。
1.重视和解决中等生心理问题已迫在眉睫
中等生性格往往内向,平时安分守已,表现良好。他们心理问题更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人发现,教师往往没有对他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心理疏导,导致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2.中等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中等生存在自卑心理、抑郁心理和考试焦虑心理三种典型心理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心理闭锁、冷漠、逆反、厌学等心理问题,需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考试焦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1.考试焦虑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主观因素
过高自我期待:有些将考试看得太重,认为考试就是一切,分数就是一切,那么就有过高自我期待。过多成败担忧:“万一考砸了怎么办?”“如果这次考砸了,家里会……同学会……”等想法困扰,使其难于集中注意力,记忆力衰退。过深失败困扰:有部分学生有过大考中失败的经历,从而无法从容应考。过度机械复习:复习方法单调和用脑不科学都是机械的无效复习长期打“疲劳战”学习效果很差。
(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环境与学生产生考试焦虑心理有直接关系。衡量学生学业水平成果最有效的办法是考试。学校过于频繁的考试,容易让学生出现学习疲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厌烦、思维迟缓等不良反应。老师对考试采取排名方式,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没考好的学生产生自卑感。有时不恰当的评价,会加剧学生的心理压力,干扰学生的认知评价。
(3)家庭、社会因素
家长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会导致考试焦虑心理的产生。有些家长对孩子考试过于关注,在乎每一次考试得失,考了高分,眉开眼笑,什么要求都满足;而没达到期望时会给予冷漠脸色,甚至责骂殴打孩子。家长这些不恰当表现,会让孩子心理压力加大,紧张焦虑,担心没考好没法向家长交代。
2.克服考试焦虑对策
(1)学校应重视与家长的沟通
家长对考试的认知有一定盲目性。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要求家长配合鼓励指导,多倾听他们的心声,获得更多理解和支持。也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邀请家长听课等方式,让家长更好走近孩子,与子女沟通顺畅,自然而然由于理解与支持,学生考试焦虑水平会降低。
(2)有效课堂教学有利于缓解考试焦虑
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谐有效的一堂课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主动学习,达到轻负担,高质量。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非智力因素。进行有效学习训练,如要求各科协同配合,进行合理作业安排,文科理科学习适度穿插,教师精讲精练等,缓解学生学习疲劳,减轻负担,提高学习自信心。
(3)有效应考方法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应试技能,加强对学生的考前指导,是克服考试焦虑的一种办法。对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考方法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缓解考试焦虑。
(4)有效心理准备
考试前学生学习如有压力,不妨找老师同学或朋友聊聊天,或去打一下球、跑跑步等,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缓解压力。考试中进考场坐好位置,不要过多理会别人,集中注意力,什么都不要想,让自己情绪稳定下来。试卷拿到手,先容易题后难题,更易发挥水平。考试中如有过度紧张,不妨停笔坐直身,双手平放,双目紧闭,做个深呼吸,放松情绪再答题。在考试后引导失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三、教师在中等生心理调控中的作用
1.关注“中等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时间管理能力。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时,应符合中等生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实际,对每一个教育环节的设计都要有利于中等生的接受,从而减缓他们接受知识的坡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其次,关注中等生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赏识每一个学生,改变以往以学习成绩为单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合理采用“进步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中等生。
再次,关注“中等生”要求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不仅要关注学生尤其是“中等生”的学习状况,而且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进行有效的辅导和必要的干预。
2.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