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气象灾害范文

气象灾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象灾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气象灾害范文

关键词 气象;灾害;分类;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5-0078-01

0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其灾害种类之多,影响范围之广,造成的损失也不可估摸。而在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又是最为严重发生频繁的灾害。每年由于这些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极大损失,使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我们作为气象部门,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善气象部门的各种系统,以使损失减到最小。

1 影响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根据气象灾害特征、致灾因子和天气现象类型,可将我国气象灾害分为如下几类:

1)洪涝就是在短时间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造成地势低洼或者地形比较闭塞的地区因雨水不能及时排泄而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经常以暴雨大雨的天气为主,主要危害是造成河湖水泛滥、城市积水、山洪暴发,内涝,毁坏农作物和建筑物,严重的可造成人员伤亡和作物歉收或绝收,交通、通信受阻,还有可能引发农林灾害和地质灾害等。气象部门规定,在24h内降水量为等于大于50mm雨称为“暴雨”。我国的长江流域是暴雨多发地区,经常出现洪涝灾害,最为频繁的是长江三角洲和两湖盆地地区;

2)干旱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河川流量减少,土壤水分亏损,使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受到破坏了的灾害性的天气现象。主要危害是造成旱灾、城镇用水缺乏,干旱风,还有可能引发农林灾害,地质灾害等,造成农作物和果树减产,人畜饮水困难,以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在众多的气象灾害中,对我国农业影响最为严重的就是干旱。据统计,我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150亿kg,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 000亿元;

3)台风,危害性极大,主要伴随有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可造成山洪暴发、海难、河湖水泛滥、城市积水,毁坏农作物和建筑,造成人员伤亡,作物歉收,使交通、通信受阻,还能引发地质灾害和水圈灾害 ;

4)冷冻害,主要是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致使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伴随有大风、寒潮、强冷空气、霜冻、积雪等,造成作物歉收, 使经济林木、人畜、庄稼冻害,牧场积雪、牲畜死亡,雪崩,电线、道路结冰,交通、通信、送电受阻,还可以引发农林灾害,水圈灾害等次生灾害。

2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我国气象灾害的防御主要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

2.1工程性措施

2.1.1大力兴建水利工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进行堤防修筑、河湖整冶、水库加固、涝区治理、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的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和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和防御干旱。

2.1.2兴建防护林

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沙漠化,防御水土流失,增强农业稳产高产。在我国,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工程完成了大规模的造林工程,是世界林业建设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生态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农田小气候和大气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2.2非工程的措施

2.2.1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一系列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有效的减轻灾害的程度。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了4 0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以及各种类型的气象灾害监测网,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2.2.2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及预测

准确的气象灾害的天气预报和及时的气候预测,特别是汛期预测,对减少损失和降低危害程度起到主要作用。目前,已初步建成适合我国天气气候特点的、由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期集合预报模式、有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台风、沙尘暴、核污染扩散、大气污染数值预报模式等组成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体系。

2.2.3气象灾害的减灾服务

目前我国的气象服务正逐步完善,服务领域逐步扩大,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服务手段也在不断增多,目前主要使用媒体来传播信息,例如报纸、电台、电视、气象信息电话、网站、手机短信等,及时灾情,以及防灾减灾的信息,为降低气象灾害的损坏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3.1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

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制定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第2篇:气象灾害范文

吉林省蛟河市初霜预测方法研究

夏季吉林省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

和龙市地温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分析

白城市2012年两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龙嘉机场雾的气候分析及预报方法研究

四平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地市级客观化乡镇天气预报系统

临江市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预警方法

一次暴雪空报的诊断分析和预报探讨

浅析Linux系统的安全机制及防护策略

影响龙嘉国际机场飞行活动的雷暴特点

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在温度预报中的释用

用VB数据库编程实现加密站的自动监测

雨量站距离对估算区域降雨量影响的分析

秋末冬初的一场雨凇天气过程分析

吉林地区两次透雨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一次较强降雪天气的多普勒产品分析

吉林省飑及飑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分析

群集技术在省级中心服务器的应用

长春市逐时气温客观预报方法的探讨

长春机场夏季雷暴天气特征分析

吉林省2003年冬季的天气特点及影响

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个例分析

吉林省夏季降水量潜在可预报性估计

加厚空体墙日光温室保温性能分析

长春加温玻璃温室小气候特征及其调控

用高空因子识别长春机场雷暴试验

松原市前春一次明显降水过程分析

天气、气候变化对消化道疾病影响分析

吉林省2001年秋季天气特点及环流特征

90年代吉林省洪涝灾害的特征分析

静止气象卫星云导风的结果分析

两种桑叶分别育蚕及气象条件试验报告

地面气象综合有线遥测仪模块化设计

呼吸系统老年死亡病例与气象要素相关分析

吉林省2001年春季天气特点及其影响

作物抗低温助长剂田间应用示范研究

推行规范化服务加快文明行业建设

白山市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多普勒气象雷达发射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

基于声音高炮作业用弹量检测电路设计

一次低温冻害天气引发的决策服务思考

延吉机场初选地雾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

长春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雨型确定

吉林省春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研究

间歇性深层地温传感器故障的处理方法

草面温度与初霜预报的可行性分析

第3篇:气象灾害范文

关键词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内蒙古额济纳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214-01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天气灾害和气候灾害。天气灾害主要包括寒潮、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大风等;而气候灾害包括干旱、洪涝灾害、低温冷害、雪灾等。额济纳旗地区的气象灾害种类较多,包括有干旱、高温、寒潮、暴雪、霜冻、冰雹、大风、沙尘暴、干热风等。这些气象灾害不仅直接影响额济纳旗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还极易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严重制约着额济纳旗国民经济的发展。

1 额济纳旗主要气象灾害

1.1 干旱

干旱灾害是影响额济纳旗地区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春旱危害最大,每年3―5月是额济纳旗地区春播用水和冬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如果降水量少,极易引发干旱灾害,影响冬小麦等农作物产量。

如额济纳旗从2012年出现连续高温少雨天气,加上冬季春和下泄水量减少,农田、草牧场没有得到及时灌溉,地下水未能有效补给,导致额济纳旗旱情较为严重,受此影响,全旗共有535户牧户、51 847头(只)牲畜饮水困难,上千头(只)牲畜死亡,仅哈日布日格德间乌拉镇和达来呼布镇就有230余峰骆驼、近900只羊乏死,直接经济损失170多万元,旱情已严重影响农牧业生产。2013年5月底,额济纳旗沿河草场返青差,植株高度c同期相比下降2%,覆盖度下降3%,单位产草量减少30~225 kg/hm2,饲草储备严重不足,同时干旱导致草原鼠虫害增加,草原鼠害面积28.00万hm2,严重危害13.33万hm2。

1.2 冰雹

冰雹灾害是额济纳旗地区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春、夏季较频繁,有明显局地性和季节性。额济纳旗地区冰雹集中在6―9月,约占冰雹总日数的35%。如2014年6月30日16:30左右,额济纳旗巴彦陶来苏木浩宁呼布嘎查遭遇强降雨冰雹袭击,共造成54户农民蜜瓜受灾,受灾面积逾80 hm2。

1.3 霜冻

霜冻也是农业气象灾害之一。额济纳旗地区为霜冻多发区,1961―2010年额济纳旗地区初霜冻日为10月下旬,平均终霜冻日在3月下旬结束。初霜冻对额济纳旗地区棉花结铃吐絮影响最大,延迟棉花生长期,降低棉花品质;晚霜冻会造成额济纳旗地区农作物幼苗冻害,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1.4 雪灾

雪灾又称为白灾,长时间大量降雪形成大范围积雪成灾。额济纳旗地区雪灾频率较大,对畜牧危害严重。积雪掩盖草场且超过一定深度,密度较大或雪面覆冰极易形成冰壳,牲畜很难将积雪扒开,影响牲畜正常进食。雪灾还会影响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严重威胁农牧民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2010年入冬后,内蒙古额济纳旗几次出现大范围较强连续性降温降雪天气,最低气温达-30.9 ℃,平均积雪厚度达30 mm,马鬃山苏木、东风镇古日乃局部地区积雪超过60 mm。强降温降雪天气对纯牧业苏木的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及出行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1.5 大风

额济纳旗地区的大风灾害性天气较多,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夏季。此时正值关键农业生产季,大风会将砂壤土地表土层卷起,使沙漠化程度加剧,同时还损坏大田农作物茎、叶、花器官,进而影响作物开花授粉。

2 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2.1 干旱灾害的防御

应加强干旱灾害监测预报,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建立起与旱灾相关的气象资料和灾情数据库。同时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调查旱情,统计干旱情况,指导作业人员科学人工增雨作业,改善生态环境[1]。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应积极推广先进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建设滴灌示范工程区。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着力发展见效快、投资少的小型水利工程。加强植树造林,在交通主干道种植生命力强的树种,推进绿化建设,降低农田水分蒸发,因地制宜地推广耐旱作物或树种。

2.2 冰雹灾害的防御

加强气象雷达的跟踪检测,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对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技术研究,做好冰雹等临近天气预报,提升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加强人工防雹技术研究,利用人工作业试验,结合火箭发射法和催化剂降雹法,阻碍雹胚生长速度,降低冰雹灾害损失[2]。

2.3 霜冻灾害的防御

在霜冻灾害即将发生之前,可将农作物秸秆或者柴草点燃使之生烟发热,同时在近地面形成一层烟雾可以阻碍地面长波辐射,降低地面上的热量损失。此外,烟粒可以有效吸收湿气,很容易使水气凝结成液体释放热量,提升气温,这种方法可以避免霜冻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3]。

2.4 雪灾的防御

做好降雪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借助于气象助理员队伍的力量,做好企事业单位和设施农业的降雪预报服务,提供针对性对策。落实防雪灾和冻害应急工作,制定冰雪灾害专项应急预案,与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共同抵御雪灾[4]。

2.5 大风灾害的防御

额济纳旗气象局应在第一时间做好大风灾害的预报预警,确保人民可以提前应对。在接收到大风预报或预警信息后,农牧民应及时对棚架、临时搭建物、广告牌等现代农业设施进行加固,避免进行露天活动等。

3 参考文献

[1] 向明燕,范丽红,海米提・依米提,等.新疆近45年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J].干旱区研究,2007,24(5):712-716.

[2] 范永刚,李俊有.敖汉旗主要气象灾害防御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77-78.

第4篇:气象灾害范文

【特点】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被称为气象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气象灾害的特点是:

种类多。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如果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

范围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 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

频率高。中国从1950-1988年的38年内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 害,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中国的热 带气旋6.9个。

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例如,1951一1980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年。

群发性突出。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1972年4月15-22 日,从辽宁到广东共有16个省、自治区的350多个县、市先后出现冰雹,部分地区出现10级以上大风以及龙卷风等灾害天气。

连锁反应显著。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

灾情重。联合国公布的1947一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

【种类】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由于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影响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1 干旱

是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干旱是影响中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据统计,中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目前,中国420多个城市存在干旱缺水问题,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000亿至3000亿元。

2 暴雨

是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暴雨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中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长江流域是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两湖盆地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灾尤为频繁。1983、1988、1991、1998和1999年等都发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3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的统称。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是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近年来,因其造成的损失年平均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陆的“云娜”,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风雹灾害是指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灾害。冰雹常常砸毁大

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通常发生在夏、秋季节里。中国风雹灾害发生的地域很广,据统计,农业因风雹受灾面积的重灾年达9900多万亩(1993年),轻灾年也有5600多万亩(1994年)。

5低温冷冻

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致使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冻害年如1968、1975、1982年因冻害死苗毁种面积达20%以上。1977年10月25~29日强寒潮使内蒙古、新疆积雪深0.5米,草场被掩埋,牲畜大量死亡。

6雪灾

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危害有: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巨大。2005年12月山东威海、烟台遭遇40年来最大暴风雪,此次暴风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7143亿元。

回顾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比较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暴雨洪涝以及热带气旋导致的台风是中国最为常见、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灾害种类。在气象灾害中,干旱也是中国影响面最大、最为严重的灾害。旱灾的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影响远。因此,旱灾也是中国气象灾害中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类灾害。在中国,暴雨洪涝灾害是仅次于旱灾的气象灾害。此外,雷击、沙尘暴、霜冻、冰雹、雾灾等在中国也是经常发生的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

时间分布:

一月:寒潮,冻害,大雪,暴风雪等.

四月:华北,西北春旱,华北暴雨,洪涝,冰雹.

七月:梅雨,长江流域的伏旱,洪涝,台风.

地区分布

东北地区:暴雨,洪涝,低温冻害等

西北地区:干旱,冰雹等

华北地区:干旱,暴雨,洪涝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涝,伏旱,台风等

西南地区:暴雨,干旱,低温冻害,冰雹,台风等

华南地区:暴雨,干旱,低温冻害,冰雹,台风等

防护措施

台风

在家里:

1.断电。

2.尽量避免使用电话。

3.未收到台风离开的报告前,即使出现短暂的平息仍须保持警惕。

4.如果无法撤离至安全场所,可就近选择在空间较小的室内(如壁橱、厕所等)躲避,或者躺在桌子等坚固物体下。

5.在高层建筑的人员应撤至底层。

在街上:

切勿随意外出。

在海岸附近或海上:

1.不要在河、湖、海堤或桥上行走。

2.海上船舶必须与海岸电台取得联系,确定船只与台风中心的相对位置,立即开船远离台风。

3.船上自测台风中心大致位置与距离:背风而立,台风中心位于船的左边;船上测得气压低于正常值500帕,则台风中心距船一般不超过300千米;若测得风力已达8级,则台风中心距船一般150千米左右。

龙卷风

在家里:

1.切断电源。

2.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尽量避免使用电话。

3.用床垫或毯子罩在身上以免被砸伤。

4.最安全的躲藏地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在街上:

1.就近进入混凝土建筑底层。

2.远离大树、电线杆或简易房屋等。

在旷野:

1.朝与龙卷风前进路线垂直的方向快跑。

2.来不及逃离的,要迅速找到低洼地趴下,姿势:脸朝下,闭嘴、闭眼,用双手、双臂保护住头部。

雷电

1.在路上避雨时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电杆、烟囱、房角房檐,更不能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到大树下躲雨。

2.远离开阔地带的金属物品(拖拉机、农具、摩托车、自行车、高尔夫球车及高尔夫球棒等)。

3.不要去山顶、开阔地、海滩或船只上。

4.不要待在开阔地单独的屋棚或其他小建筑内。

5.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安装家用电器过电压保护器(又名避雷器)。

冰雹

1.关好门窗。

2.妥善安置易受冰雹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3.户外作业人员暂停作业,到安全地方暂避。

4.暂停户外活动,勿随意出行

沙尘暴

1.特别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2.出门戴口罩、纱巾等。

3.关好门窗,屋外搭建物要紧固。

4.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5.身处危险地带或危房里的居民应转移到安全地方。

6.幼儿园、学校、单位应采取暂避措施,必要时须停课、停业。

7.受影响的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要注意交通安全,必要时暂时封闭或停航。

8.不要购买露天食品。

9.尽量减少外出,暂停户外活动,尽可能停留在安全的地方。

10.骑车、开车要减速慢行,远离树木和广告牌。

高温

1.尽量留在室内,并避免阳光直射;必须外出时要打遮阳伞、穿浅色衣服、戴宽沿帽。

2.暂停户外或室内大型集会。

3.室内空调温度不要过低;空调无法使用时,选择其他降温方法,比如向地面洒些水等。

4.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应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再用温水洗澡。

5.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暂停大量消耗体力的工作。

6.宜吃咸食,多饮凉白开水、冷盐水、白水、绿豆汤等;不要过度饮用冷饮或含酒精饮料。

雪灾

1.汽车减速慢行,路人当心滑倒;必要时封闭道路交通。

2.老、幼、病、弱人群不要外出,注意防寒保暖。

3.关好门窗,紧固室外搭建物。

4.船舶进港避风。

5.高空、水上等户外人员停止作业。

寒潮

在室内:

1.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及紧急状况警报。

2.多穿几层轻、宽、舒适并暖和的衣服;尽量留在室内。

3.注意饮食规律,多喝水,少喝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

4.避免过度劳累。

5.警惕冻伤信号:手指、脚趾、耳垂及鼻头失去知觉或出现泛苍白色。如出现类似症状,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或就医。

6.可使用暖水袋或热宝取暖,但小心被灼伤。

7.尽量不开车外出。

驾车外出:

1.走干道。

2.不夜间开车,不单独驾驶,不疲劳驾驶。

大雾

1.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2.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口罩。

3.骑自行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

第5篇:气象灾害范文

关键词: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信息传播;社会参与

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降水充足,干湿分明,冬季短促夏季长。气象灾害较为频发,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有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大风,雷暴和热带气旋,其中以旱涝灾害最为突出。百色市发生春旱频率高达70%~90%,每值汛期,强降水天气常诱发地质灾害,造成河水上涨,冲毁堤坝房屋,淹没农田仓库等。据相关数据显实,90 年代以来气象灾害给广西壮族自治区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近100 亿元。极端灾害天气频发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深思,如城市基础建设不完善,排水能力弱,防灾减灾指挥运行机制不科学,气象灾害知识公众普及率不高,社会动员能力不足等,这些都需要善用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响应机制予以协调配合,提高社会参与度,动员新媒体力量和群众力量同步响应信息传播,积极保卫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

1 预警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

伴随着4G的成熟应用和5G的快速开发,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兴起的微博、qq、微信、手机客户端、CMMB(无线多媒体)显示屏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受众广,且社会接受度高。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9 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超过16 亿,普及率达到平均每百人拥有115 部。4G基站已经建成544 万个,2019 年新增172 万个,实现了网络大规模扩容,农村地区覆盖盲点得到弥补。另一方面,核心网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为即将到来的5G时代奠定良好基础。截至2019 年底,4G用户总数达到12.7 亿,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80%,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说明中国智能化信息时代已加速到来,新传播媒介不断在公共事业,智慧社区,气象服务等领域大放异彩[2]。

2 气象灾害应急信息传播现状

2.1 时效性和覆盖面低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除却为气象决策提供依据外,还兼有通过其自身服务渠道向社会大众传播的功能。但分析这些传播渠道能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如手机短信推送气象报相关技术不成熟,信息推送类型为从点到面,使需要大量且频繁传播的预警信息面临流量困局,进入时效滞后和覆盖率低的,如何保障民众可以及时收到预警信息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气象信息即使准确到百分之百,但无法打通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也是枉然。气象部门自身业务渠道模式属于合作业务性质,多方面都无法达到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信息传播标准要求。在百色市汛期,有不少市民表示手机无法收到强降水预警短信,短信内容篇幅有限,仅以文字表示也较为简单,具体降雨范围和时长以及防灾应对措施无法一一展现。

2.2 公众参与度低

气象预警信息渠道的社会价值需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才能得到最大发挥。现今渠道延展性差,社会参与度不高,不能满足“提速扩面”和“分秒必争”的要求。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乡镇农村、工矿企业和旅游景点等中间媒介没有主动参与到预警信息的社会传播中,大众就会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气象信息传播成为单向主导,公众需求无法反映在内容中,供需不匹,更加削弱了社会参与度。应当明确,预警信息重在时效性,应以动员群众和组织、及时传达为要。仅靠气象部门通过广播电视和自身渠道难以实现公众广泛参与。

3 构建高参与度的及时传播机制

在长时间内打造的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终端和互联网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边界。进入3G时代后,更是融合了两者的特点,互动式人际传播和独白式大众传播真正开始汇流发展。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是普遍化撒网式,匹配不特定、无差别的公众群体所需信息服务。3G通信设备端携带方便,普及率高,通信渠道快速,既支持点对点,也支持点对多,多对点,多对多的传播模式,一种全新的传播关系―“及时深度交互传播”在此种语境下应运而生,相信在5G时代,这种新形态将不断深化演进。

3.1 规范社会参与制度

社区乡镇具有服务和管理辖区民众,承担部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社会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在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信息传播机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区物业处可通过楼宇大厅的布告或显示屏、内部交流系统等将预警信息传播至个人。但此种方式强制性差,因此,可由政府出面,在立法层面强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播出义务。比如香港颁布的《天灾应变计划》,其中规定了各政府部门在气象灾害应对方面的明确职责和采取行动的步骤。香港天文台在气象预警信息后,每隔1h要向媒体、港府新闻处和有关政府机构通报进展情况,另外,香港主要电台和电视台、社会组织、私营企业都有义务协助天文台及时灾害预警信息。

3.2 与第三方平台进行合作

QQ和微信在改变人们交际方式的同时也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广西各级气象部门积极寻求和第三方交互平台合作。自治区气象部门和腾讯政务旅游广西公司达成合作协议,通过气象专用企鹅号台风、强冷空气、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信息,并第一时间通过天天快报、腾讯新闻、QQ新闻、QQ看点、微信信息、QQ浏览器、腾讯网等腾讯新闻媒体平台推广,对全区用户进行靶向全方位覆盖。此种传播方式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使腾讯方和气象部门取得了双赢局面,既提升了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信息传播速度和服务品质,又为腾讯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品牌信誉度。新浪微博“百色气象”官方号粉丝数近20 万,微博传播速度极快,集“转”合“传”特点于一身,其裂变式传播模型既带来了传播量指数级递增,也充分给予公众话语空间,用户可以在微博下方和官方进行互动咨询,共同探讨防御措施。民众在灾害发生之时,只需一部联网手机便可将照片或文字编辑后分享给大众,为政府和民众处理突发性事件赢得宝贵时间。通过和这些第三方平台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能够弥补手机短信、电视广播传递面过窄的问题,将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社会效果最大化。

3.3 移动设备客户端

手机App可以带来手机浏览器不能获取的个性化服务。广西气象App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官方手机决策气象服务客户端,面向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准确、及时、高效的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广西气象”涵盖服务材料、气象预警、天气预报、台风路径、雨情雨量、风向风速、气温实况、气象雷达和卫星云图等频道,直观地展现天气实况、预报预警细节信息及广西气象局权威的决策气象服务信息,为政府部门、各级应急指挥人员以及行业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为与天气相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

4 结语

气象部门不可能大包大揽整个预警信息传播工程,社会的主动参与、气象部门和政府调查立法对于传播机制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积极探索应急预案和条例的法律化实现途径,赋予社会组织、媒介平台、公众等获取预警信息的义务和传播信息的责任,根据应对指引做好防范措施,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第6篇:气象灾害范文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2、编制依据

3、适用范围

4、工作原则

二、组织体系

1、应急指挥机构组成

2、主要职责

三、预警预防

1、信息监测、预测与报告

2、预警预防行动

3、预警支持系统

4、预警级别的确定

四、应急响应

1、应急预案启动

2、应急响应措施

3、信息共享和处理

4、应急通信方式

5、重大气象灾害评估

6、信息

7、应急结束

五、后期处理

1、重大气象灾害成因分析

2、灾害保险证明

六、应急保障

1、通信与装备保障

2、技术储备与保障

3、宣传、培训和演习

七、附则

1、奖励与责任追究

2、预案管理与更新

3、解释

4、实施日期

ax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江苏省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和《扬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制定本预案。

3、适用范围

⑴重大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道路结冰、龙卷风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

⑵本预案适用于高邮市行政区域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报、警报等应急工作。

4、工作原则

⑴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原则。

⑵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⑶应急工作应当坚持防灾与抗灾并举、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⑷应急工作应当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做到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形成应急处置合力。

二、组织体系

1、应急指挥机构组成

市气象局成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市水务、民政、财政、新闻、通信、供电、卫生、农林、交通、公安、环保、国土、发展改革、经贸、教育、保险、驻邮部队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各自职责,配合做好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

2、主要职责

气象部门:负责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及警报,并及时有效地提供气象服务信息;为市人民政府启动和终止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负责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审核和上报工作;组织实施增雨、消雾、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具体协调处理在实施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中的有关问题;承担其他应急预案中规定的相应职责;完成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水务部门:负责协调处理防汛抗洪工作的有关工作,落实各项防御洪水措施,及时提供并共享水文信息。

民政部门:负责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灾民的救助与转移工作,组织灾害调查,并做好救灾募捐款物的接收与发放工作。

财政部门:按规定做好重大气象灾害气象服务资金保障工作。

新闻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播发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警报等信息,做好有关广播电视宣传动员和新闻报道。

通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利用短信等方式播发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警报等信息;尽快恢复被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各种气象信息传递和报送的通信线路畅通。

供电部门:负责协调电力应急工作,保证重大气象灾害信息传递、报送和重大气象灾害发生现场气象服务工作的电力供应保障,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用电及企业生产经营用电。

卫生部门:负责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灾区伤员的救治和灾区防疫工作。

农林部门:负责协调农业生产应急工作,及时提供并共享农林业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方面的灾害性损失。

交通部门:负责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抢险道路的畅通,保障交通安全,做好车站、码头等处交通秩序维护和人员安全。

公安部门:负责对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对交通道路等重要地点进行管制,迅速恢复和保证社会治安秩序。

环保部门:及时提供并共享环境资源等信息,做好灾区水源检测、保护等工作。

国土部门:及时提供并共享地质灾害等信息,积极做好有关地质灾害的应对。

发展改革、经贸等部门:调配预案实施后的相关物资,保障市场供应,保证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地气象服务人员的正常工作。

教育部门:负责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前后在校师生的疏散工作,并迅速恢复灾后正常的教学秩序。

保险部门:负责灾后企业、群众的财产保险理赔工作,保障灾后重建需要。

驻邮部队:协助有关部门进行抢险救灾、失踪人员搜救、被困人员解救等工作。

三、预警预防

1、信息监测、预测与报告

⑴气象灾害信息来源

市气象局应当做好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预测预报、警报工作,及时提供警报、实况和气象灾害信息。

其他有关部门、组织和个人应当向市气象局提供气象灾害实况情况。

⑵气象灾害信息内容

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

灾害性天气实况,包括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情况、灾害性天气过程实况,以及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

气象灾害灾情,包括因气象服务而减少损失的情况等。

凡符合《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规定报送标准的,应当按规定的格式、标准和程序,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有关规定报送上述内容。

⑶气象灾害信息审核

市气象局得到气象灾害信息后,经审核符合省气象局规定上报标准的,由市气象局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的负责人签发后,在2小时内上报江苏省气象局,并经省气象局确认后,直接上报国家气象局值班室和所属决策服务中心。

⑷气象灾害信息报送

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可以采用业务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传真等方式传递,并通过电话确认。

市气象局应当24小时值班,得到信息后及时审核、处理。

2、预警预防行动

市气象局根据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警报信息,对可能发生重大气象灾害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关工作部署,并上报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别做好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配合准备,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

3、预警支持系统

⑴市气象局:加强气象灾害预警支持系统建设,保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建立和完善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象预报分析处理、气象信息传输、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综合加工处理为主体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建立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综合收集评估系统,为市人民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实现重大气象灾害信息资源共享。

⑵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按照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建立和完善本部门互联共享重大气象灾害紧急处置信息系统。

4、预警级别的确定

按照灾害性天气气候强度标准和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定为四级预警:

⑴Ⅰ级预警(红色)。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气象局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省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极大(特别严重)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5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达5级。

⑵Ⅱ级预警(橙色)。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气象局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省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特大(严重)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4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达4级。

⑶Ⅲ级预警(黄色)。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气象局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省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较重)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3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达3级。

⑷Ⅳ级预警(蓝色)。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气象局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省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较大(一般)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2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达2级。

四、应急响应

1、应急预案启动

⑴四级启动。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根据发生或可能发生Ⅳ级气象灾害预警,市气象局应当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市气象局启动内部相关应急程序,并上报高邮市人民政府和扬州市气象局。

⑵三级启动。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根据发生或可能发生Ⅲ级气象灾害预警,由扬州市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市气象局根据扬州市气象局的指令,启动内部相关应急程序,并上报高邮市人民政府。

⑶二级启动。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根据发生或可能发生Ⅱ级气象灾害预警,由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市气象局根据省气象局和扬州市气象局的指令,启动内部相关应急程序,并上报高邮市人民政府。

⑷一级启动。在高邮市行政区域内,根据发生或可能发生Ⅰ级气象灾害预警,由国家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市气象局根据国家气象局、省气象局和扬州市气象局的指令,启动内部相关应急程序,并上报高邮市人民政府。

2、应急响应措施

⑴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后,市气象局应当按照规定的应急程序做好应急响应。

⑵市气象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话、网络等方式向社会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警报信息。

⑶其他各部门应当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立即做好相应的应急启动工作。

3、信息共享和处理

⑴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服务、灾情等信息实行分级上报,由市气象局归口处理,实现共享。

⑵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当快速、准确、翔实,重要信息应当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当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⑶重大气象灾害涉及境外人员伤亡、失踪、被困时,应当按有关规定向有关机构报告。

4、应急通信方式

市气象局应当保证24小时通信畅通,并将值守电话和辅助通信方式向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市人民政府报告。

5、重大气象灾害评估

⑴市气象局负责组织本市行政区域内所发生重大气象灾害的评估。

⑵重大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及时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⑶重大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可作为重大气象灾害救助、赔偿的依据。

6、信息

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启动后,市气象局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信息。

7、应急结束

除国务院、省、扬州市气象主管机构按职责决定终止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外,本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终止,由市气象局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和灾情发展情况,决定是否终止相应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决定终止,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报告。

五、后期处置

1、重大气象灾害成因分析

市气象局应当组织专家对重大气象灾害成因进行分析,并报市人民政府。

市气象局应当及时进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技术总结和服务情况、效果分析。

2、灾害保险证明

市气象局应当做好为保险机构办理受灾人员和财产的保险理赔事项提供准确的灾情信息证明。

六、应急保障

1、通信与装备保障

⑴以现有的气象通信网为主体,建立跨部门、跨地区,有线和无线、地面和卫星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稳定可靠的气象信息通讯系统。

⑵建立反应迅速、灵活机动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应急期间通信畅通。

⑶市气象局应当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现场建立移动气象台或现场气象服务保障系统,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气象保障。

⑷有关单位应该加强对重要通信设施、传输线路和技术装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养护,配置备份系统,建立健全紧急保障措施。

2、技术储备与保障

建立相关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组织开展重大气象灾害预警、预测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做好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储备。

3、宣传、培训和演习

⑴市气象局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对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宣传。

⑵市气象局应当对本级应急工作人员进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组织本部门人员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演。

七、附则

1、奖励与责任追究

⑴奖励: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认为烈士;对因参与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⑵责任追究:市气象局以及有关工作人员由于,导致漏报、错报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四十条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发生重大气象灾害后,有关部门谎报灾情或者知情不报,或者拒不履行本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职责,或者拒不配合、阻碍、干涉灾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2、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制定后,需根据高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的进程等情况,及时对本预案进行评审与修订,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水务、民政、财政、广电、通信、供电、卫生、农林、交通、公安、环保、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经贸、教育、保险、驻邮部队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本预案公布后,根据本预案的要求并结合部门职责,制定本部门和单位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3、解释

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分为较大、重大、特大、极大四级,具体标准由省级及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

本预案由高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7篇:气象灾害范文

玉米气象产量与生长季降水量的关系图2是玉米气象产量和生长季降水量、温度的标准化变化曲线图,纵坐标轴为三者的标准化指数。可以看出,①玉米气象产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率较高,相关系数0.48,通过了0.01的信度检验。如1990—1998年降水量偏多,除1996年外降水量的标准化指数都大于0.5,对应的玉米气象产量曲线达到最高峰。之后自1999年开始干旱,玉米气象产量呈相对减少趋势。②气象产量与生长季降水量的时间分布有关。虽然1969年生长季降水量402mm,比历年偏多,但降水量都集中在8月份,8月份降水量比历年偏多123%,而4—7月份连续4个月降水量偏少,干旱严重,因此造成减产,气象产量为-216.8kg/hm2。说明干旱是玉米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③气象产量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变化幅度较小,90年代后变化幅度较大。说明随着科技产量的增加,气候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幅度也增大了,这也是重视气候研究的意义所在。④生长季降水量异常偏多的年份对应的气象产量多正值。按照涝年的标准(5—9月间任意一个旬的累积降水量在140~180mm之间或任意连续两个旬的累积降水量大于180mm,为涝年),1979、1985、1994年和1998年是涝年,但都是增产年。事实说明,对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偏多有利于玉米增产增收。玉米气象产量与生长季温度的关系图2中玉米气象产量与生长季温度的关系经历两个不同的变化时段。1961—1986年这段时间二者的变化趋势以正相关为主,1987—2011年以负相关为主。逐年滑动相关系数的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1961—1986年26a的相关系数0.32,达到最大值,之后呈减小趋势,51a的相关系数减小为0.05。原因分析:①二者的实际关系属于二者不存在数学上的统计关系,但却存在内在一种关联,即灰色关联[11]。51a来生长季平均气温变化存在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平均16.1℃,70年代平均15.9℃,80年代平均16.4℃,90年代平均16.5℃,2001—2011年平均16.8℃。60—70年代温度变化平稳,80—90年代呈升温趋势,之后升温显著。研究表明,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升温相对明显,而夏季升温现象不明显。春季和秋季的气候变暖,使得热量增加[12],霜冻灾害减少,有利玉米生长,这就使得温度的作用没有凸现出来。②另一个原因是温度与降水量本身具有负相关和不同步的趋势。90年代降水量偏多,气象产量增加,温度的关系相对不显著;21世纪初,温度偏高,但降水量偏少,造成气象减产,导致气象产量与温度在数学关系上的负相关。这也说明了90年代以前,玉米气象产量与低温冷害关系明显,随着气候变暖,低温冷害发生的频率减少,灾害相对较轻。玉米干旱、低温冷害气象灾害评估干旱、低温冷害气象灾害指标考虑到玉米需水过程与降水过程不同步引发的干旱,称阶段性干旱。比如旱灾发生在玉米的播种期(4—5月),会造成缺苗;发生在玉米水分临界期会影响雄花正常发育(6—7月);发生在玉米抽穗—成熟期(8—9月)也会造成减产。由于区域、对象、侧重点不同,考虑干旱的指标也各不相同[13]。本文针对玉米的实际减产率,把降水分成若干个时间段进行试验拟合,最后选择4—5、6—7月和8—9月三个时间段的降水量负距平百分率和R,建立松山区玉米减产率干旱强度指数(见表1)。根据分析结论,同样阶段性低温也会造成玉米减产。分析4—5、6—7、8—9月温度,选择这三个时间段的温度负距平和T,对应玉米减产率的变化建立低温冷害强度指数。玉米的减产率等于气象产量除以趋势产量的绝对值(见表1)。统计表明,51a来玉米减产率为特灾年的频数是1a,出现在2000年,减产率-31.7%。重灾年的频数是3a,中灾年的频数是10a,轻灾年的频数是10a。这符合当地的实际气候特点,同时也符合《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GB/T20481—2006中对干旱等级规定的统计概率:中旱相当于10年一遇,重旱相当于20年一遇,特旱相当于50年一遇。干旱、低温冷害气象灾害评估根据灾害指标,为了评估干旱、低温冷害及二者同时发生时的灾害情况,首先剔除低温冷害的中灾年,即T<-2.0℃的年份,共12a,剩余年份认为玉米减产率是由于干旱导致的。统计表明,当R≤-85%时,平均减产率-10.1%。51a气象减产量和为-15234.0kg/hm2,其中由干旱造成的气象减产量和为-11676.8kg/hm2,占总减产量的76.6%。在低温造成灾害标准中,T<-2.0℃以下的年份共8a,剔除其中当R≤-50%的轻度干旱年后,其余年份认为是低温造成的减产,平均减产-5.1%,最大值是1962年-22.9%。剔除T<-3.0℃的年份和剔除R≤-50%的轻度干旱年,剩余的当然就是干旱和低温同时发生的年份。统计得出两种灾害同时发生时,平均减产率-1.0%。干旱和低温同时发生的年份的平均减产率低的原因是:在这6a当中(1965、1980、1986、1991、1969、1995年),两个指标都是符合轻度干旱,没有中旱及以上强度的旱年,因此减产率小。当然粮食产量还受到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和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

应对玉米主要气象灾害的对策

针对玉米的主要气象灾害———旱灾,松山区近年来大力发展全膜玉米覆盖技术和膜下滴灌技术约7×103hm2,增产显著。这种措施,一是有效利用了水利资源,解决了旱灾造成的玉米减产,使得旱作农业区玉米产量稳定;同时保温效果好,能最大限度地预防低温冷害。实践证明,该措施有效预防干旱和低温冷害,增产增收,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选择优良的抗旱抗低温的玉米品种,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病虫害的预防和及时防治等措施,都是减轻玉米气象灾害的关键环节。

第8篇:气象灾害范文

摘 要:依据多年对气候变化以气象所产生的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以后,对当前我国存在的旱灾、霜冻等灾害具有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以往气候变暖的环境下,我国一些地区的气候变化会随着降水量发生改变,随着降水量的日益减少,致使出现干旱的情况也频繁发生。通常情况下,影响气候变换的主要因素是无霜期大幅度提升。即使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发生沙尘暴的情况逐渐降低。然而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干旱的影响,致使在这几年中会增加了沙尘暴出现的概率。

关键词:气候变化;极端事件;气象灾害

气候是在长期发展下呈现出来的天气特点,然而这种综合并不仅仅是说平均值,其中也涵盖了某种天气环境的几率及其相应的极端值。实际上,当某一地区的气候长时间都是在稳定的发展下,那么人类及其生态系统都会在这种稳定的环境下慢慢适应。但是,气候也有发生改变的时候,某些极端气候及其相关事件大量涌出,就会致使人们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为这些灾害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往往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供以借鉴。

1 我国近百年气候变化概况、温度变化

1.1 温度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近100年来我国的气温上升了0.5℃左右,其变化趋势总体上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我国气温持续升高,50年代到80年代初气温有所卜降,80年代中期开始又持续增温。从1950年开始,我国拥有了完整的气象资料,分析结果反映出近50年我国北方地区的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增温速率最大,达到0.4-0.8℃/10年左右,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气温略降,南方大部分地区没有明显的冷暖趋势。

1.2 降水变化

研究表明,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降水呈增长趋势的测站与呈下降趋势的测站大致相当。大范围明显的降水增长趋势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其中以西北地区尤为显著。但是,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变化趋势的区域性差异较大,长江流域降水趋于增多,东北东部、华北地区到四川盆地东部降水趋于减少。

2 我国气象灾害的变化

2.1 沙尘暴

沙尘暴通常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在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发生受到干旱、温度和风等多重气候条件的影响。1997-2002年期间沙尘天气频繁发生,严重影响我国某些地区,且波及到全国,使下游地区大气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沙尘暴作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

从当前沙尘暴出现的地区来讲,在这半个世纪的发展下,我国沙尘暴带来的影响得到了明显的减少,从20世纪中期到后期这个阶段沙尘暴发生的概率慢慢减少,尤其是在1997年的时候最少,然而在1997年以后沙尘暴的发生概率又大幅度提升。即使我国一些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概率逐渐减少,然而在大部分地区依然存在发生沙尘暴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沙尘天气出现的频率通常和冬季气温有着密切的联系。春天的到来会对我国一些地区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气旋活动的降低及其气温变化对沙尘天气出现的概率带来直接的影响。由于春季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能够和地面风俗存在密切的关系,而风俗大小会和沙尘天气出现的概率息息相关:倘若平均风速越大的情况下,那么出现沙尘天气的概率就会越高;假如风速减小的情况下,那么沙尘天气出现的概率也会逐渐减少。

2.2 旱灭和暴雨洪灾

降水量的变化与干旱关系密切。虽然研究表明,20世纪严重干旱和雨涝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全球性长期变化趋势,但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中,撒哈拉、亚洲东部和南非干旱更趋严重,而美国和欧洲等地雨涝增多。在我国,长江、黄河两流域旱涝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跃变。分析还表明,长江、淮河流域从20世纪70年代起降水明显增多,洪涝加剧;而黄河流域从1965年起连续干旱,而且不断加剧。某些研究人员用1958-1999年月平均观测记录,分析了42年以来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长江流域降水具有非常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代际的转折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的持续干旱与90年代的多发性洪涝形成鲜明对比。

在降水频率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年平均降水量出现某一确定比率的上升(下降),则强降水将会发生更大比率的上升(下降)。

当降水频率下降时,即使年平均降水量不变甚至下降,强降水事件也可能会增多。从全国平均来看,我国总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雨口明显趋于减少。降水总量不变或增加但频率减少,意味着降水过程存在强化的趋势,干旱与洪涝可能会趋于增多。最近的研究指出,我国的极端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降水值都有增强的趋势,极端降水事件也趋多,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极端降水量比例趋于增大。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趋于减少,虽然极端降水值和极端降水平均强度趋于减弱,极端降水事件频数明显趋于减少,但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仍有所增加。西北西部总降水量趋于增多,极端降水值和极端降水强度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极端降水事件趋于频繁。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趋强、趋多。由此看来,我国降水极端事件的变化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显然,这种趋势与长江流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洪涝增加的趋势是相一致的。

2.3 高温热浪、霜冻和低温冷害

我国在冬天的极端最低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要比最低温度慢慢升高的现象更加的明显。所产生的温度增温情况在不大于极端最低温度以及平均最低温度的上升情况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我国某些地区在夏天时候的温度很高,然而从原来数十年的发展情况来讲,我国某些地区的温度一直保持在大概35℃的温度并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所以,在这种极端气候下出现自然灾害情况的主要因素是年际变化的主要体现。

夏季低温冷害是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在近几十年来气温显著上升的背景下,东北地区低温冷害的出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总的来看,上世纪50年代前期、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是近50多年来东北低温冷害出现较为频繁的时段。1969,1972和1976年@3年严重的低温冷害曾造成粮食减产300多亿斤。但自70年代后期以来,低温冷害的出现频次迅速减少,特别是近几年几乎没有出现过大范围的严重低温冷害。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倘若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加,并且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温室气体增加而导致的,那么就会对人们的安全及其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举国上下的有关部门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来挽回气候带来的灾害。所以,这样就要求相关部门事先做好防范措施,避免极端天气的发生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

参考文献

[1]李t君,王春乙,赵蓓,刘文军.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S1).

[2]翟盘茂,王萃萃,李威.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观测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03).

[3]张海东,罗勇,王邦中,董文杰,王志强.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02).

第9篇:气象灾害范文

吉林省玉米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低温冷害、寡照,以及冷害、涝、霜、冰雹等气象灾害。本文论述了气象灾害对玉米生产产生的影响和防御措施,以指导农业生产。

关键词:

玉米;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1干旱

1.1干旱对玉米生产的危害在雨养农业条件下,长期干燥少雨,造成农田水分亏缺,降水量越少,水分亏缺额越大,干旱越严重。干旱是吉林省的主要气象灾害,特别是对吉林省中西部玉米生产区而言,每3~4年就会发生一次比较严重的春旱,造成出苗晚,出苗差,对当年的玉米产量有很大影响。吉林省夏季雨热同步,但个别年份有热无雨,造成伏旱,伏旱影响玉米拔节、抽雄,影响散粉,造成玉米植株高度降低,雄穗刚抽出苞叶即散粉,而此时雌穗花丝还没有抽出或抽出很少,授粉效果不好,穗粒数减少。灌浆期干旱,水分供应不足,则造成籽粒败育粒增加,果穗秃尖加大,穗粒数减少。晚秋季节出现干旱,这一时期,穗粒数已经确定,干旱主要影响穗粒的重量。

1.2旱灾防御措施一是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西部易旱区兴建引水灌溉工程,扩大浇地面积,利用该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多打一些抗旱井,解决短期抗旱问题。有条件地方可以修建小、中型水库,以储水防旱;二是充分了解旱灾区域变化规律,合理安排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壤储水能力;三是广泛采用抗旱栽培技术,采用抗旱玉米品种,应用抗旱播种措施。西部地区还应掌握春季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抢摘播种。还可以在播种期使用抗旱剂对种子及土壤进行处理,提高出苗率。玉米田干旱时实施铲趟,改善农田水热条件。多施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还可采用覆盖保墒等措施。最近几年来针对西部干旱区研究的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旱增产措施。

2低温冷害

2.1低温冷害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吉林省玉米低温冷害主要是夏季低温天气引起的。玉米种子发芽下限温度为6℃~7℃,发芽过程很缓慢,且易感染病害发生霉烂。长期间低温,发芽率降低。玉米拔节到开花期要求温度较高,日平均气温低于18℃不利于开花。灌浆期仍要求较高的温度,20℃以下灌浆速度缓慢,16℃以下则影响淀粉酶活性而抵制营养物质的运输与积累,导致减产。

2.2低温冷害的防御一是根据玉米品种熟期和当地热量资源合理安排品种布局。这是防御冷害的主要措施。低温冷害有自然气候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东部山区低温冷害,除了热量不足外,另一个原因就是越区种植了晚熟品种。种植晚熟品种,在积温较高的年份可以获得高产,但多数年份成熟度不好而导致减产。只有根据各地80%保证率下的积温及有效生长期安排相应的玉米品种,才能有效地避免低温冷害的威胁,保证玉米品种在秋霜前正常成熟;二是开展玉米生长季节内气候的长期预测研究,农民可以根据中长期预测预报,安排当年的玉米品种种植布局。高温年份可多安排些晚熟品种,而低温年可适当安排些早熟品种,这样既可以利用有利的气候资源,又可以减少和避免低温冷害而造成减产;三是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苗早生快发。春季,根据气象条件适时早播,尽可能多的争取有效积温。在玉米营养生长期,遇到低温可多铲趟,改善玉米田水热气候条件,促进玉米苗生长发育。在玉米生殖生长期,遇到低温,可通过调整水、肥管理时间和数量,调节玉米生长发育。调整田间通风、透光,防御贪青晚熟。

3大风灾害

3.1大风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春季大风可刮走表层土,露出或吹走种子,折断或埋没小苗,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导致土壤干旱。吉林省中、西部的干旱通常与大风有关。夏季的大风常造成植株倒伏。秋季的大风不仅可以造成植株倒伏,而且常常将植株折断。吉林省一年四季都有大风,一般而言,6级大风就会给玉米特别是生育后期的玉米造成很大伤害。而8级以上的大风会对玉米造成严重性伤害,春季大风可以刮走土壤,刮出种子,夏秋季大风可以折断玉米植株。因此,对于玉米生产而言,6级以上的大风就可以称为风灾。

3.2风灾的防御一是营造防风林网。防风林网既可以减少风对玉米植株的直接伤害,又可改善局部生态小环境,防止农田生态环境恶化,是大面积防风害最有效的措施。林网虽然占有一定的土地面积,但有林网的保护,农田免受风灾,水、热环境改善,其增产效应高于林网所占面积的损失,并且林网可防风固沙,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二是掌握栽培措施。选用抗倒伏的玉米品种是防御风灾的较好措施。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多施钾肥,也可以增加玉米的抗倒伏能力。玉米行向与大风盛行的方向一致,可减少植株阻力,减轻大风对玉米的危害。在拔节期对玉米植株进行化控,可有效地防止倒伏。

4其他气象灾害

4.1冰雹冰雹活动路线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年发生过冰雹地区再发生的概率较大,目前防御冰雹最有效方法是利用火箭弹。在冰雹云层来临之际,用火箭弹射击云层,通过火箭弹的势力和动力,改变雹云的性质,变雹为雨,这个方法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