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基础范文

网络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基础

第1篇:网络基础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层出不穷的信息安全事件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高校计算机系大都开设了信息安全专业,而网络安全基础是该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重要的课程,如何设计好该门课程的实践学习是掌握网络安全方面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虚拟机的实验环境、选择合适的实验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的学习。

1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和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也日显突出。如何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国际上对于信息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早,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得以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已有一批专门从事信息安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作的研究机构与高科技企业,形成了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的雏形,但由于国内专门从事信息安全工作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阻碍了我国信息安全事业的发展。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宏观指导下,我国在一些高校已经设置了本科、专科信息安全专业,我国信息安全学科建设已经拉开序幕。

网络安全基础是一门具有普及性意义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使得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本学科科学研究所需的基本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具有应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系统的应用、开发以及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该门课程对实践操作要求较高,因此如何安排好实验环境、选择合适的实验工具软件对学好这门课程显得十分重要。

2实验环境的建立

通常具备条件的大学应该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专门用于信息安全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来完善和加强理论知识。而无法建立专门的网络安全实验室的学校就要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完成课程实践部分内容的传授和学习。由于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实验内容,这些内容大部分都是与网络攻击与防范有关,因此为避免影响实验室的正常运转,不能直接在现有的环境下进行。这就需要以现有的普通计算机实验室为基础,建立专门用于网络安全实验的环境。利用虚拟机软件建立虚拟实验环境是一种有效且实用的方法。

常用的虚拟机软件由VirualPC,Vmware等。这里主要介绍一下VMware虚拟机软件。VMwareWorkstation是VMware公司的专业虚拟机软件,可以虚拟现有任何操作系统,而且使用简单、容易上手。在现有的实验室人手一机的环境下,利用该软件组建一个小规模的双机实验环境,在课程实验的过程中,由物理机充当攻击主机或客户端,虚拟机充当被攻击主机或服务器端,这样既不会影响现有的实验室配置,又可以完成课程的实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VMwareWorkstation软件的完整安装过程如下:

1.建立一个新的虚拟机,利用软件的安装向导创建一个新的虚拟机并选择在该环境下要安装的操作系统;

2.配置安装好的虚拟机:设置虚拟机磁盘容量,内存的大小,网络连接方式等;

3.配置虚拟机的网络,这部分比较重要,是整个安装过程的重点和难点。虚拟机的三种网络连接方式如下:

(1)Bridged模式(VMnet0):桥接方式,结构如图1所示。

相当于在计算机上搭建一个虚拟网桥,如果物理机上有网卡(IP地址固定),而且位于一个物理网络,可以使用该选项。虚拟机通过虚拟网卡直接和外部局域网相连,有自己的IP地址,和物理机所在的局域网处于同一个网段,在外部看来,虚拟机和物理机地位相等,物理机和虚拟机都使用本地连接。

设置方法:将虚拟机的TCP/IP属性设置为与物理机的TCP/IP属性在同一物理网段即可。

(2)NAT(VMnet8):网络地址转换方式,结构如图2所示。

虚拟机使用本地连接与物理机的VMnet8之间通信并连接到外部网络,用此方式连网的话可以不必与主机真实网卡的地址在同一个网段中。设置方法:将虚拟机的本地连接为自动获取即可。

(3)Host-Only(VMnet1):仅为主机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这种模式是一种封闭的方式,适合在一个独立的环境中进行各种网络实验。这种方式下Host主机的“网络连接”中出现了一个虚拟的网卡VMnet1(默认情况下)。和NAT的不同的是:此种方式下,没有地址转换服务。因此这种情况下,虚拟机只能访问到主机,不想和外部网络连接,只与物理机之间搭建一个虚拟专有网络,则使用该项。

设置方法:将虚拟机的IP地址设置为与物理机VMnet1的IP地址为同一网段即可。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可以灵活的选择虚拟机的网络连接方式来完成实验。

3实验工具的选择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工具。在教学内容中以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为主。课程主要的学习内容包括:网络安全的基本框架;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密码技术;计算机扫描技术;网络攻击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计算机病毒及反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WWW安全;E-mail安全等知识。实验工具也是学习课程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有效的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根据课程的实际内容选择相应的实验工具,这里根据网络安全基础课程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分别介绍一下在学习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实验工具。

(1)网络安全基本框架和体系结构部分实验以网络命令和数据包捕获为主。网络命令主要是让学生熟悉一些网络测试基本命令的使用。数据包捕获部分使用工具软件Sniffer让学生了解网络体系结构中网络层与传输层中信息的传输情况。Sniffer是利用计算机的网络接口截获数据报文的一种工具。使用该工具把网络中传输流动的数据报抓下来,然后查看并分析其中的内容,得到有用的信息。

(2)密码技术中除学习基本的密码算法之外,实验工具可以选择PGP软件。PGP加密软件是美国NetworkAssociateInc.出产的免费软件,可用它对文件、邮件进行加密,该软件采用的是由对称加密算法(IDEA)、非对称加密算法(RSA)、单向散列算法(MD5)以及随机数产生器(从用户击键频率产生伪随机数序列的种子)组成的混合加密算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密码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3)计算机扫描技术则通过一些常用的端口扫描工具的使用来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端口扫描来收集目标主机的信息、漏洞。工具软件可以选择SuperScan、X-Scan之类的扫描软件。

(4)网络攻击技术部分介绍一些常见的网络攻击与防御方法。如木马攻击与防御选择不同类型的比较常见的木马工具如冰河、广外男生、灰鸽子等来进行攻击和防御,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木马程序如何对目标进行攻击以及如何清除木马的方法;DDOS攻击则通过SYN-FLOOD、UPD-FLOOD等工具了解拒绝服务攻击的过程和预防。

(5)入侵检测技术则通过使用SessionWall工具了解入侵检测的基本过程和原理。SessionWall是ComputerAssociates公司的入侵检测产品。可以自动识别网络使用模式,特殊网络应用,并能够识别各种基于网络的入侵、攻击和滥用活动,可以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监听、对事件进行侦测、提前预警、在侦测出不正常的网络行为时,可自动发出处理动作、记录统计报告等。

(6)计算机病毒及反病毒技术则选择最新的病毒或由学生根据实际体会来对病毒的危害、处理方式进行学习。并选择瑞星杀毒软件来学习防病毒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7)防火墙技术由于实验环境的限制选择个人版防火墙如天网防火墙或瑞星防火墙来完成实验,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防火墙的基本设置。

(8)WWW的安全则主要以Win2000系统的Web服务为例来学习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安全配置以及如何启动SSL通道获取数字证书来保证站点安全的整个设置过程。

(9)E-Mail安全部分主要通过对OutlookExpress客户端编辑软件的设置来对保证邮件的安全。OutlookExpress是微软公司的一个基于Internet标准的电子邮件和新闻阅读程序。它的邮件接收规则定义、邮件加密和签名等机制可以可以帮助用户发送和接收安全的电子邮件。通过该工具帮助学生学习关于电子邮件安全方面的知识,拒绝垃圾邮件和恶意邮件。

4结束语

信息安全是国家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信息安全人才的要求也是极其迫切的,这就要求高校能够更好的培养信息安全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人才。网络安全基础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如何更好的完成网络安全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尽可能的将所学知识有效的结合到实际应用中,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安全问题,是该门课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讨论了信息安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验环境的建立、实验内容和实验工具的选择。对如何更好的完成网络安全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彭爱华.实战多操作系统与虚拟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第2篇:网络基础范文

关键词: 《网络技术基础》 实验教学 途径

1 引言

《网络技术基础》是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其他师范类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本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外,更希望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组网技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以探索与《网络技术基础》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该课程授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笔者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分析了我院《网络技术基础》实验课程的现状和不足,初步提出了一些具

体的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为教育技术学专业进一步有效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2 现状与不足

我院《网络技术基础》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少量的实验。而该课程具有理论抽象难懂、实践操作性强等特点,仅依靠单纯的课堂讲授远远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反映,学完该课程之后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网络应用中的实际问题,这充分表明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问题,急需改进。

2.1缺乏专门的实验设备。

我院自教育技术学专业1999年开始招生以来,先后建立了两个60座的计算机机房。问题在于其中一个机房计算机配置太低,现在已经基本停止使用;另一个机房是2006年为迎接本科教学评估而建立的。传统类型的机房,其主要功能是为VB语言、C语言、三维动画制作、网页设计、Photoshop、Authorware等课程提供上机服务,不能有效开展网络组建的相关实验项目,特别是网络设备的配置、管理与维护。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脱节,使许多学生认为该课程就是记记概念、背背原理,无需强化实践能力,最终导致学生对理论不感兴趣,对实验热情不高。

2.2实验课时少,质量不高。

在早期的教学大纲中,《网络技术基础》课程安排51个理论课时,12个实验课时。2006年对大纲进行修改,调整为34个理论课时,17个实验课时。因为缺乏专门的实验设备且实验课时少,只能安排双绞线的制作、对等网的组建、Window 2000 Server的安装和配置、IIS安装与配置、DNS服务器、DHCP服务器等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而交换机配置、路由器配置、网络管理等实验的不能进行,使学生缺少更多的实践机会,其实践操作能力无法进一步提高。

2.3重理论考核,轻实践考核。

根据教学大纲安排,《网络技术基础》课程考试采用百分制,其中笔试成绩占70%,实验和平时成绩占30%。一方面网络实验技术含量不高,学生兴趣不大,另一方面学生实验训练的时间少。以2007年―2008年秋学期的开课情况为例,原计划通过虚拟机完成实验,不过虚拟机对内存要求较高,而我院新机房只有8台计算机内存为384M,勉强能运行虚拟机。而参加实验的学生有93人,共12组,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根本无法有效地组织实验教学。多数学生即有机会实践也只是根据给定的实验步骤机械地完成,甚至都不理解每一步的用意是什么。反映在期末考试卷上,表现为实验题不敢过多涉及,特别是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这进一步使学生认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不高。

2.4没有合适的实验讲义。

《网络技术基础》理论课程选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实验讲义则由授课教师自编。由于授课教师不一致、实验设备缺乏和对实验的认识不足等,实验讲义因人因学期而异,随意性较大,实验教学目标流于形式。更关键的是,自编的实验讲义多数只有实验过程和步骤,没有相应的理论解释。全部靠教师在实验课程中逐一讲解,不太现实,原因如下:一是课时不足;二是分组较多,教师重复讲解容易倦怠;三是不利于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和复习。

2.5实验教学不能重在“学”。

具体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多数教师一般先演示一遍实验,然后由学生自己操作。由于课时较紧,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么被忽略,要么由教师代为解决,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缺乏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也就流于形式,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

3.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针对以上诸多不足,要提高《网络技术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虚拟机和模拟软件相结合。

解决设备不足的一般思路是建立专门的网络实验室。这个的投入较高,就我院目前情况来说资金、设备及场地在短期内都不能得到解决。因此采用虚拟机和模拟软件构建实验环境,进行网络实验无疑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目前针对PC机的虚拟机软件主要有VMware和Virtual PC两种。因Virtual PC简单易用,所以在2007年―2008年秋学期实验课程中,我们就利用它构建虚拟机系统进行Windows系统的安装、对等网的组建、服务器的配置等实验,效果很好。另外,还可以利于Boson NetSim模拟软件进行交换机、路由器的组网实验。虚拟机和模拟软件相结合使用,前后学生实验操作互不影响,既减少了实验管理的难度,也不会影响教学质量。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加大PC机的内存。

3.2精选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精选。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来说,《网络技术基础》实验内容可根据新颖性、实用性、拓展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来进行选取[1],具体包括双绞线制作、对等网建立、操作系统安装和配置、服务器安装与配置(www、FTP、DNS、DHCP、E-mail等)、三层交换机配置、路由器配置等。另外,还可以根据课时情况、学生情况、实验设备条件对实验进行相应扩展,比如操作系统安装可以扩展到Unix、Linux系统,DHCP可以扩展到中继,交换机配置可以扩展到VLAN技术、Trunk 技术[2]。这些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实验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需要。

3.3加强实验考核。

对实验教学效果的考核是整个实验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检验实验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依据我校08版培养方案中“通识为基”、“能力为本”、“人文为魂”、“服务为重”的指导思想,应结合理论课程对考核进行改革。其一,将理论和实验考核比值由以前的7∶3改为4∶6,提高实验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其二,要求学生对学校周边网吧的网络情况进行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其三,根据授课教师给定的条件进行网络设计,提出组建方案;其四,加强实验过程的考核,如实验是否有效完成、实验报告是否合格、学生态度是否端正等,特别是强调对实验中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

3.4选择合适的实验教材。

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目标,编写适合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实验教材。教材应该包括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重点及难点,并在实验安排时给出不同的要求,提出不同的思考问题。这样既方便教学,又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

3.5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一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3];二可以采用学生自己管理和授课的方法。如在2007年―2008年秋学期实验课程中,教师先教会一到两名学生,然后一帮二、二帮四,如此下去,所有学生都能独立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实验任务。学生也更乐意通过彼此探讨的方式解决实验问题,进而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应用网络为教育服务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努力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网络技术基础》课程实验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建东,王海燕.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学设计[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

[2]李娜,傅骞.利用模拟软件改进高校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内容的初步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7.7.

[3]任昌荣.“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法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7.

第3篇:网络基础范文

现阶段在我国关于网络反腐的法律法规呈现出零散且缺乏系统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有关网络反腐的程序、网络举报人的权益保障、网络舆论监管等规定的缺失,致使网络反腐的法律规定内容单薄,跟不上我国形势的需要,效果不明显。

我国《刑法》对贪污贿赂犯罪的数额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法律明确规定了贪污贿赂犯罪数额的“起刑点”,很多公民在网络上披露了腐败案件后,司法机关经过侦查确认很多却不构成犯罪案件。我国刑法及其先关的法律解释在打击贪污渎职犯罪时,很多情况下对那些数额较小或者罪行不大的案件往往不予。这使公众在网络反腐的过程中会这在很大程度使公众对我国反腐倡廉的法律制度的有效性感到质疑。综上所归纳的我国在网络反腐方面的立法,《民法通则》、《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只是规定了对利用网络侵权或者构成犯罪的时候应如何处置,却没有关于网络举报人的保护及政府信息公开的的具体做法,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并没有关于网络反腐的相关规定。

二、健全和完善网络反腐的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反腐所体现出来的高效、便捷、安全等优势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针对网络反腐制定了具体的法律并且配套相关的司法和行政手段。而我国关于网络反腐法律的制定方面明显滞后,并且有些地方是空白,这与网络反腐的现实情况极为矛盾,不仅不能使其网络反腐发挥其应用的作用,而且也导致网络反腐陷入了困境。因此,为了充分保障公民参政权的有效行使,提高网络反腐的效果,我国当前应该健全和完善网络反腐的相关法律法规,为我国网络反腐提供法律制度的保障。这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健全和完善网络反腐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

1.以《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为基础,平衡各方权益。从《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来看,网络反腐要使公民的言论自由、监督权、知情权和隐私权能达到合理的平衡,才能使网络反腐在实现法制化的同时向着理性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网络反腐的现状是官员的隐私权与公众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监督权是矛盾和冲突的,因此在健全和完善网络反腐相关法律法规的时候应该兼顾四者权益的平衡,其前提是充分保障公民的“网络监督权”同时也要尊重官员的隐私权,做到既能以可能出现的网络侵权保证官员的廉洁性又能保证公民权利的自由行使。

2.健全和完善网络反腐的相关法律法规要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基本原则。公民在利用互联网络进行舆论监督,行使言论自由权时不能危害到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人的合法权益,并要对此制定配套的法律制度和司法行政手段。

(二)健全和完善网络反腐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做法

1.2012年出台的《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这部法律第一次明确了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以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权利、义务及权限。在此基础之上,我国还应该加强关于互联网的监督和管理方面的立法,例如我国应该及时出台《互联网管理法》,这是是实现公民有序的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前提和基础。

2.借鉴国外专门为网络审查立法和设立网络审查机构的做法,针对我国网络反腐法律制度的现状,完善网络反腐立法。通过立法确认网络反腐的合法性,对“人肉搜索”等网络反腐方式设计一个合理适度的制度框架,使其在保障公民参政权的有效行使,实现公民的民主意愿的同时不会逾越侵犯公民隐私权和名誉权的界限。

3.要针对网络造谣、诽谤、散布非法信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以及对网络反腐进行压制、报复的行为的追究制度方面的立法予以完善,加大打击不负责任的网络言行及滥用公权肆意打压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并通过立法保障网络反腐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关于举报人权益保护法应该对举报程序作出严格、细致的规定,以充分保护网络反腐举报人及其家属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同时也要完善和细化举报人因举报遭受的物质和精神损失补偿以及举报人的举报行为的相应奖励方面的立法。当前对举报者的打击报复方式多样,在保障网络反腐举报人权益的同时,也要从《刑法》罪名的角度重新界定报复陷害等罪名的犯罪构成,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重该类罪名的法定刑。同时在诉讼法中建立“举报人救济程序”,以特别的举证、审理方式保护举报人的权益不受侵害,从而使公民能自由并没有顾虑地参与网络反腐,提升网络反腐的效果。

4.通过立法明确官员隐私范围,并将官员财产公示纳入立法。财产公示是建立在官员隐私的限制之上,而网络反腐的主动权掌握在身为公民的网民们手中,所以既要做到官员公示,网民监督,也应该明确网民查询,官员来说明。以此形良性互动,以减少网络反腐所带来的冲突和矛盾。

第4篇:网络基础范文

当时的美国,正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外包业务方兴未艾。美国的跨国企业站在战略高度以全球视野来考虑其供应链结构,亚洲特别是中国成为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选择外包商或者在中国建厂,已经脱离了简单的全球采购或者一般意义上的选址,而是更具战略性,其实质是构建一个全球性的供应链体系。所以“设计”供应链便成了企业发展中运营战略的重要部分。决策者希望能够清楚地知道“如果这样……那么……的结果”!许多新的供应链的理论和策略正在被创立和实施中。而在欧洲,欧盟的成立导致了欧洲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供应链网络体系的重构整合,我们的欧洲同行正忙于思考应当如何帮助客户关闭地区性的配送中心。

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以惊人的速度成为全球供应链上最为重要的环节,供应链咨询服务的需求由此诞生。

供应链优化是物流咨询的一次革命

站在咨询公司的立场上,供应链优化咨询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包括:

1、量化的战略决策:供应链优化涉及到整个跨企业的合作伙伴,客户的战略决策的难点不仅仅是要说服企业自身的决策者,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整个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理解供应链网络优化的整合举措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用量化的结果告诉合作伙伴的利益所在,证明未来举措并非零和游戏。咨询公司如果仅仅提供文档去描述客户存在的问题或者定性地判断重构方案的好处,客户将不会接受这样的成果物。

2、动态的战略决策:在激烈变动的商业环境下,供应链网络决策的可维护性极为重要。咨询公司递交的成果物是静态的,无法反映未来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客户所遇到的供应链新挑战。客户更希望咨询公司的成果物是一个架构精巧的数学模型,使其在商业环境变化后或者企业战略变化后,仍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3、战略方案的可操作性:供应链网络优化咨询既是战略层面的咨询,又与战术层面的操作密切相关。不管是采购的集中化或者VMI/X-DOCKIN6/DSD等策略的实现,都与客户具体的作业密切相关,客户的资源或者供应链上的话语权受限,决定了客户的实施过程不是快速和短暂的。咨询公司和客户必须找到共同的语言,在同一个平台上去对话,才能确定合适的可操作过渡方案。而且客户企业组织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也需要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平台。

应对以上的挑战就是供应链网络优化咨询业务的核心意义。可以说,供应链网络优化是物流咨询的一次革命,改变了那种与客户之间“一锤子买卖”的关系。一些有丰富工程咨询经验的物流咨询公司,可以通过一个业界公认的标准决策工具,建立一个精巧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里置信客户现在的供应链运作状况,并设计多种商业情景或供应链策略,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仿真,按照成本最优或服务最优的原则去求得最佳情景。客户也可以用此模型去模拟未来商业变化对供应链的影响。从长期的意义来讲,供应链网络优化使咨询公司与客户能够有更密切的合作。

供应链网络优化的实质:求得整体最优

在传统意义上,供应链就是一些离散业务的松散连载,而现代的概念中,供应链就是“网络”。所以供应链的另一个定义是:供应链是一个网络,是一群互为联系、互为依存的组织机构构成的网络,他们一起协同工作,以控制和管理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和信息流。在一个动态的供应链环境里,供应链的调控和协调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牛鞭”效应,而解决之道除了信息的透明化和共享外,其基础是必须具备一个优化的网络结构。供应链网络的优化。考虑的是有关在网络中如何决定作业设施的理想数量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还有采购的数量、制造产出的数量,以及这些产出的流程,其目的是在既定的服务水平下获得总成本的最小化。

所谓总成本最小化,就是要在传统单一企业内成本概念之外去理解和认清一些在物流网络上我们不曾注意的投资,其中包括:

1、物流网络设施:除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和设备的租金以及折旧、运行费用外,还要考虑与作业密切相关的设施的设计、规划、建造以及设备设施的维护服务等开销;

2、物流网络人力:除考虑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成本(包括税收)外,还要考虑到期后的解聘成本、招聘成本以及培训成本;

3、行政/人头费用:不仅仅要考虑供应链的管理费用和客户服务成本,也要考虑到供应链优化项目本身的项目管理费用和团队费用;

4、运输: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外向运输成本,也要考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存货设施搬迁费用;

5、库存:不仅考虑传统意义上的库存占用资金成本,也要考虑在网络整合搬迁期间的库存占用资金的增加;

6、信息系统:不仅仅要考虑传统IT系统维护和启动费用,还要考虑因为供应链网络优化所带来的信息系统重新配置所产生的许可费、硬件和网络费用。

按照DTT(德勤全球)的研究:“仅仅有7%的公司能够有效地管理他们的供应链,然而,这些公司比其他公司能够多获得73%的利润。”足以见得架构优化的供应链网络意义巨大。而根据埃森哲、斯坦福和INSEA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研究:“尽管供应链的理念在目前很是流行,但是很少的管理者能够确切地知道应该如何投资以及投资在什么地方,以使其投资效果最大化,这是一个严重的不匹配。”这表明,相当多的企业都是从局部而不是从全局和战略层面来考虑供应链的问题,没有考虑到设施地点不同等因素会极大地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结构。此外,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也是因为许多企业从来没有风险池和风险共享的概念。

传统的库存理论考虑的是局部优化,解决的是低的库存周转率、不一致的服务水平、频繁的运输、物流成本的增加等问题。而供应链网络优化是从全局和战略层面出发,其重点是战略性的配置库存、管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实施推拉策略和确立剥离点。从细节入手,解决诸如网络上工厂的服务效率低对供应链造成的成本增加、如何设置DC中的SKU、不同订货周期对成本的影响、新系统投入和节省成本的关系等问题。因此,基于供应链网络优化的库存策略决策考虑的因素包括:

1、供应链影响因素:包括网络的结构、产品流和VMI/XD等策略;

2、合作管理的因素:是否建立了信息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合同中对服务的要求和合同的柔性程度;

3、局部的影响因素:需求和供应的因素,包括预测以及预测错误、承运商的可靠性,以及局部的库存策略。

下图表明了一个供应链网络优化的工作框架:

物流网络优化

以上框架形象地说明了供应链网络优化的决策思路和方法,从中不难看出,每个地区有不同的服务目标和成本目标,再叠加上由于采购策略不同带来的每一个SKU的库存和运输策略的不同,其变量可谓海量,计算量之大,真的超出大家的想象。感谢现代IT硬件技术的飞速进步和MIT(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出来的新的“聚合”方法论,使得我们仍可以量化地得出结论。供应链网络优化的应用:你什么时候需要?

网络优化其实并不是什么新课题,问题的来源是从简单的运输优化开始,运输节点的确定是整个运输优化的关键,所以早期的许多工具提供商都是TMS(运输管理系统)供应商。当年,12、CAPS、Manugistics等几家大型的供应链软件公司也在国内推销他们的供应链网络决策支持工具。但由于这些基于运输节点优化为基础的运作优化软件太过繁琐,无法表现其战略性,所以一直没有能够在国内得到推广应用。直到2002年左右,季建华老师翻译出版了MIT著名教授David Simchi-Levi的《Designing and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一书,清晰阐述了供应链网络优化的建模道理。基于该理论的Logictools供应链优化工具很快成了一个被咨询公司和客户广泛使用的标准决策平台工具。

在中国,外资企业很早就开始大量应用供应链网络优化这一工具来进行决策。例如,百事可乐的装瓶厂的选址、肯德基的配送中心的服务区域确定等项目都是在10多年前就应用了供应链优化工具来进行决策。近年来,跨国公司开始整合旗下的各个工厂以及分销渠道,将中国的供应链网络纳入亚太或者全球的供应链网络结构中,最为常用的辅助决策工具就是供应链优化软件。随作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入消费社会,尤其那些直接面向中国市场的快速消费品企业,更是将供应链网络优化作为一种持续优化的日常决策的手段。

总结起来,两种驱动因素会迫使企业考虑供应链重构。其一是商业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变革目前的供应链现状。具体体现在:

1、市场容量的变化:当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突然容量增长或者减小时,需要考虑其目前的物流网络是否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2、新的客户:当企业突然获得一批从未涉足的细分市场的客户或者失去一批某地域的一类客户时,也应当考虑是否要重构供应链网络,以适应这种变化;

3、分销能力的变化:当企业的分销渠道发生变化,或者分销商的能力发生变化时,必须考虑现有的供应链网络结构与这种变化的适应性,进行供应链网络结构优化;

4、新的服务水平的变化:不论是提高或者降低某些产品的服务水平,这背后都意味着需要企业改变其供应链网络结构,以确保能够实现这些变化并且成本最优;

5、区域市场的增加或者紧缩变化:这一点在中国这样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显得尤为重要。当企业开拓一个全新的区域市场时,就要考虑是否改变目前的供应链网络结构;

6、导入新的产品:导入一个新的产品,绝不仅仅意味着在市场营销上的投入,也许这个产品的独特特性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使得企业不可能用习惯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去支持其运营,需要考虑重构其供应链网络结构;

7、兼并或者卖出业务:在剧烈商业环境变化的中国,行业的整合是正在上演的故事,无论企业卖出还是买入了新的业务,在资源整合中重要的一块就是物流资源或者供应链网络结构的整合;

8、外包业务决策:企业考虑将物流运作外包时,选择什么样的外包商是正确的选择,是否要将已经外包的业务重新拿回来,这些决策背后的逻辑仍然是要求其进行供应链网络结构的优化。

另一个因素是为了改变供应链在服务和成本的曲线,以求得更好的服务水平或者降低成本。改变供应链曲线的驱动因素包括:

1、合理化库存: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想到的供应链网络优化的第一驱动力,与国际相比,中国无论是零售业还是制造业,库存周转率都相当低,库存的不合理比比皆是;

2、降低运输成本:毫无疑问,运输成本在物流成本中占了较大的比率,不合理的供应链网络结构造成了大量的运输浪费;

3、降低仓库空间成本:没有整合的物流网络结构,不仅仅是造成存货的增加,而且直接造成了仓储空间的浪费,尤其是没有经过库存合理配置的网络,挖下去就是“富矿”;

4、降低行政成本:中国的物流网络体系绝大多数都是随企业的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其布局大多与企业行政管理的划分有关,仓储资源管理耗费了大量平时不易察觉的行政成本;

5、降低税收:在全球化的今天尤其显得必要。即便在中国,各地政府给你或者你的合作伙伴的优惠政策是不同的,如何在优化供应链网络结构时考虑税收的因素,是许多跨国公司重点考虑的驱动因素;

6、降低订单履行错误和提高订单履行率:一个优化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和一系列好的供应链策略,可以帮助你大幅度降低订单履行错误,提升服务水平;

第5篇:网络基础范文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财务报告实现了由手工编制到网络电子化的变革,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信息优化的契机。上市公司股东可以直接通过证券交易网站查看企业财务信息,政府税收部门可以直接收到企业网上报税信息,审计部门可以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远程审计企业财务信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财务报告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势在必行。比弗把财务报告这种可以预见的变革称为一场会计革命,这次革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变革下不断获得新的发展。继1985年SEC创建EDGAR系统自后,上市公司电子财务信息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1999年中国证监会首次要求上市公司将年度报告披露在其制定网站,中国开始了网络财务报告发展的历程。Ashbaugh于1999年最早把公司在网站披露的财务报告定义为网络财务报告。

上个世纪90年代,查尔斯·霍夫曼在AICPA的帮助下提出并推广了基于XML格式的网络财务报告,开创了XBRL技术支持的网络财务报告的先河。1999年XBRL国际组织成立,XBRL国际组织在规范(XBRL specification 2.1)中认为XBRL能够增强信息使者等对财务报告语言的开发和交流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规范。2008年XBRL中国地区组织成立,2009年我国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力争5到10年建立健全包括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分类标准的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各企事业单位应当考虑XBRL分类标准等为基础生成标准化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规范文件,并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运行XBRL技术。深圳和上海交易所网在以HTML和PDF电子文档披露财务信息的同时,已经同时采用了XBRL进行网络财务报告披露,但仍以前者为准。可见,XBRL在网络财务报告中的应用是历史的必然,是信息技术变革和会计财务规范发展相融合的产物。

二、XBRL语言对网络财务报告的影响分析

(一)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正面影响

(1)XBRL的技术优势。自动性,它可在首次生成和编排信息时,以任何形式保存数据、自动转换信息, 并可从繁杂的信息中根据重要性原则抽取可靠信息;便捷性,公司利益相关者可以运用搜索工具自顶向下考察数据源,提高网络财务数据的利用效率,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可修改性,XBRL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若XBRL程序没有符合企业需求的标记, 企业可创造特殊标记到程序中进行程序修改,方便了数据间的比较;共享性,XBRL打破技术壁垒,统一标准,使企业信息实现共享。

(2)XBRL的财务信息优势。XBRL在网络财务报告中体现出了其独有的财务信息反映优势。任何财务信息软件都能利用XBRL进行数据输入与输出,提高了软件互溶性,为开发新的财务报告分析工具提供了可能性。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在XBRL的财务信息报告下可以对网络财务报告通过菜单快速查阅与决策相关的信息,而不是PDF形式的静态呆板反应方式。信息提供者也可以通过XBRL技术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节约信息成本。

(二)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的缺陷

(1)技术应用的局限性。财务信息主要提供者——企事业单位并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XBRL的应用中来,目前只是按照证券交易所的规范来利用已有模板进行信息传递,并且只有少数信息提供者利用了XBRL技术。在将已有的电子文档转换和手工输入信息相结合实现XBRL财务报告过程中,依赖模板作用,费时费力,错误率较高,一致交易所网站标准:在XBRL与PDF财务信息不一致时,以PDF为准。除此之外,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生成速度也有待提高。

(2)理论和规范不充实。以什么样的思想作为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的理论基础,是许多研究者探索的问题。Sorter(1969)提供了事项法,Goetz(1939)提出了数据库模式,Ijri(1966)提出了多维会计理论方法等等,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理论支持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 XBRL 分类标准架构规范》已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XBRL财务理论在我国规范实现,XBRL规范有了初步发展。但现有分类标准突出是监管者所需要的信息,并且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还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只定义了工业企业的分类财务科目信息,缺乏全面性。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构建一套基于XBRL技术,考虑到监管者、用户、中介机构等各相关者需求,集理论、方法、应用于一体的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系统势在必行。

(3)应用中的阻滞性。由于各方面因素,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在推广中遇到困难。我国XBRL主要应用于证券领域,在税收、审计等方面的应用基本空白。企业推动XBRL的动力不足,缺乏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数据的多次利用率较低,成本较高。XBRL政府机构会员初步与XBRL国际组织建立联系,缺乏XBRL标准的专家和权威的支持,处于官员行为阶段。网络财务报告中缺乏链接,不便查看有关报表附注,网速较慢,网络技术和开发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推广和完善XBRL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的有效改进

(一)理论与技术突破 事项法会计理论与提取信息技术要有效结合。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在事项法理论指导下,将数据库技术引进到会计信息反映中来。公司提供的交互信息要扩展与印刷报告中的固有信息,具有拓展性、可分析性,IFR在内容方面应包括多种多样的公司财务信息。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提供关于经济事项的全面信息,然后再由信息使用者来选择有用、有价值的会计信息,进行价值资源整合。信息价值体现在能够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获得及时的价值信息以及相关的其他信息。XBRL下的网络财务报告要克服技术困难,在提供全面经济事项信息的同时,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并进一步加快信息使用者通过XBRL财务报告菜单截取有用信息的速度。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发展还存在其他理论和技术问题,比如规范趋同和网络安全等。

(二)人才培养与组织建设 建立并发展XBRL财务报告政府组织、民间组织以及研究团体,致力于推广和开发XBRL。随着审计、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及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以及XBRL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由政府部门牵头的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刚刚起步。在复合型人才缺乏的形势下,应在紧急集训培养骨干先锋人才的同时,加强基础人才的培养,扩大人才队伍,比如在高校增设XBRL和网络财务报告课程,培养既懂得财务又通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充实的条件下,将新鲜血液注入到组织中,加强国内外交流。通过各方努力,将研究者、企业、政府、信息使用者结合起来,共同研发XBRL标准制定、软件开发、技术推广、信息披露,使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三)制度规范的制定与推广 财会[2012]4号文在14省鼓励实施分类标准;财会[2013]4号文鼓励省级财政部门与本地部门合作推进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和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GB/T25500)的应用,并要求在37家大中型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及行业扩展标准。XBRL在我国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借助XBRL国际组织平台建设国家基于XBRL的标准财务报告平台,结合我国会计制度规范和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XBRL实例文档和分类标准,将XBRL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并实现不同信息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多样化。

(四)实现价值增益的有效改进 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技术和理论研发的同时,应该联系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实现XBRL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具有切实价值增益的改进。网络财务报告要注重质,要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目的。未来的财务报告改进,要利用XBRL技术实现量基础上质的升华,了解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倾向,使改进具有价值增益,价值增益的改进才是有效的。财务报告信息应该能够网上与其他信息共享和结合。增加信息的共享性、透明度、节约性,网络化是未来XBRL技术应用与改进有效性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未来发展是深远的、漫长的,是量与质结合提供透明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发展。

网络财务报告要成为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还要结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进行全面信息反映和价值信息整合截取的同时,实现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及时性,与原有信息服务模式相比具有价值增益,更能满足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双方的要求。根据目前我国财务报告形成、审计、披露的发展轨迹和深沪两市采用XBRL技术的定期报告报送系统数据流程,可以看出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能够形成真实、及时、成本节约、有效的会计信息模式与流程。

我国财务软件电算化已经普及,企业将更有实力提供全面甚至事项法的会计信息,电算化有效地降低了信息提供的成本,提高了信息的供给速度。财务信息可按照重要程度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的全面信息文件、重要性体现的财务报告通用文件、概括性的财务报表核心文件。通过网络,企事业单位将三类信息提供给独立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自2002年国家“金审工程”建设至今,企业软件开发也走入了一个新时代,比如审计之星、金剑、审计大师、审易、EXCEL模板等。计算机辅助审计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审计自动化条件已经成熟,联网审计成为了现实和可能。企事业单位税务信息已经实现了网上报送,其会计信息也将全面走向联网审计。联网会计信息经过独立审计机构审计后提供给利益相关者。信息使用者可以采用传统的财务报告分析,也可以根据需要提取符合个人需求的信息,做出决策。在整个过程中,按照XBRL分类标准及其他技术、规范形成实例文档,打破语言壁垒,实现网络财务报告的应用。国际信息化大环境和我国官方行为表明,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革新势在必行,而在其应用试行阶段,优势和缺陷并存。针对目前XBRL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分析改进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成为一个划时代的课题。网络财务报告理论和技术的突破为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有效模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人才和组织建设工作为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有效模式提供了应用支持,具有价值增益和质特征的网络财务报告才是有效的,要在发展中实现会计财务信息披露和使用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透明度,体现信息时代的优势。

[本文系2012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XBRL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应用”(项目编号:J12WF7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饶艳超:《对在我国推进发展XBRL的几点建议》,《上海会计》2004年第2期。

[2]杨周南、吴沁红、续慧泓:《中国XBRL研讨会综述》,《会计研究》2006年第8期。

[3]陈伟:《国有企业财务报告XBRL应用浅析》,《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年第12期。

第6篇:网络基础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体系结构;IP地址与子网划分技术;C/S局域网

随着IT业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计算机网络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学习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具备网络管理与维护的能力[1]。《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多而且复杂,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计算机系统是高度集中的,所有设备通过线路直接与中心计算机相连,后来出现了前端处理机和通信控制器,目的是减轻中心计算机的负担。分组交换式的网络称为第二代网络,这个时期的网络产品互相独立,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不同体系结构无法互连,不同厂家的设备无法互连。为了实现网络大范围的发展和不同厂家设备的互连,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一个标准框架―OSI/RM网络参考模型,OSI/RM标志着第三代计算机网络的诞生,此时的计算机网络形成了一个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第四代为互联网时代,随着Internet及局域网技术不断成熟,出现了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巨大的计算机系统,网络应用、网络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

二、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分类

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互连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按照拓扑结构的不同,可将计算机网络分为:

1.总线型网络

总线型网络中的所有连网设备共用一条物理传输线路,连网设备通过专用的接头接入线路。总线型网络以令牌总线的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2.星型网络

星型网络是以一台交换机或者路由器为中心,通过设备缆线连接不同连网设备从而构成的网络。星型网络的通信方式采用集中访问控制策略。

3.环型网络

环型网络中的连网设备通过转发器接入网络,每个转发器仅与两个相邻的转发器有直接的物理线路。环型网络采用令牌环的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4.树型网络

树型网络是在总线网上加上分支形成的一种层次结构,其传输介质可以有多条分支,但不形成闭合回路。树型网络通过根节点进行数据转发。

5.网状型网络

网状网络中的任意两个节点均有一条通信链路作为传输通道,它利用冗余的设备和线路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三、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由于主机之间进行通信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通过“分层结构”研究该过程。所谓分层结构就是指把一个复杂系统的设计问题分解成多个层次的局部问题,并明确规定每一层次所必须解决的局部问题。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从底层到顶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及应用层。

因为OSI七层参考模型的制定过程拖沓,协议体系结构过于复杂,层次功能重复太多,所以,得到广泛应用的TCP/IP协议体系结构逐步成为广大计算机厂商和计算机科学界共同遵循的标准。TCP/IP是一个四层的体系结构,这四层分别是: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2]。

四、IP地址与子网划分技术

IP地址由32位的二进制数(1或0)组成,包括网络号(包含地址类别)和主机号两个部分。为了表示方便,国际上通行一种“点分十进制表示法”:即将32位地址分为4段,每段8位,组成一个字节,每个字节用一个十进制数表示,每个字节之间用点号“.”分隔。常见的分类IP地址有A、B、C三类。A类地址第一个比特位为“0”;B类地址前两个比特位为“10”;C类地址前三个比特位为“110”。

虽然IP编址可实现两台主机的通信,但它对IP地址的划分不够灵活。当用户的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动时,比如在原网内部增加了一个局域网络,虽然用户分配的主机号足够使用,但仍需向IP地址管理部门申请一个新的网络号,结构越是复杂的大型组织这样的问题越是严重。而现有的两级编址是无法解决的,为此,一种新方法应运而生―子网划分。子网划分技术将原来的IP地址中的主机号部分重新进行规划,分成子网号和主机号两个部分[3]。

五、构建C/S局域网

C/S局域网的特点:网络中至少有一台服务器;网络中客户端比较多;网络管理安全性高,访问资源受权限限制。

在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下,WWW服务器的配置过程:

1.进入Web站点创建向导

在Windows Server 2003中,单击“开始”“程序”“管理工具”“Internet服务管理器”,打开IIS界面。右击服务器名称,在弹出的菜单中单击“新建”项,出现子菜单。

2.设定Web站点说明

单击子菜单中“Web站点”项,出现一个向导提示,单击“下一步”按钮,在“输入Web站点的说明”中,输入对要建立Web站点的说明,一般填入站点的名称。

3.设置Web站点IP地址

单击“下一步”按钮,在“Web站点IP地址”栏中,输入Web站点的IP地址。

4.设置网页所在目录

在指定IP地址之后,需要指定网页所在的起始目录。单击“下一步”按钮,然后在出现的窗口中单击“浏览”按钮,找到网页所在目录后,单击“确定”按钮。

5.完成

单击“下一步”按钮,出现完成提示,再单击“完成”按钮,结束“Web站点创建向导”。

6.测试

完成以上几个步骤,打开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这个网站的IP地址并按Enter键,就会出现设定网站的内容了。至此,创建Web站点的整个过程就完成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知识越来越重要,它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很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这门课实践性较强,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除了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4]。

参考文献

[1]田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2(21).

[2]宋一兵.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

[3]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7篇:网络基础范文

1.教学模式不科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采用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相分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室听取理论课程讲解后,必须间隔一定的时间才能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甚至由于受教室和实验室等资源的限制需要间隔更长时间才能实验。而此时,学生对理论课程内容的记忆早已模糊不清,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积极性降低,如果教师再集中讲授,不但浪费了实间,还挤压了学生有限的实验时间,实验效果不理想。

2.教学资源不充裕

近几年,由于国家高等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激增,使得教师、教室等教学资源相对趋于紧缺,原有的教室等相关教学资源经过简单的改造即投入使用。但是由于受空间发展限制的影响,教室资源容纳学生的数量有限,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增加学生人数的要求。有的开设相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不得不被迫分开上课,在不同的时间来完成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既浪费了时间又直接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的工作量变大,降低了教学效率,影响了教学质量。

3.交流互动不充分

多媒体教学课件完全以演示为主,显得有些呆板,缺少动态性和交互性。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不能彻底的沟通,由于受课堂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不能充分自由的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也不能解答每个学生的疑惑,课堂仍然是灌输式教学,没能做到互动式教学。课下也没有提供专门的交流平台供教师和学生交流探讨,整体上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含义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单机版的多媒体教学平台不能适应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需求,并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不足。针对现在高等院校中相对完善的计算机资源和相当成熟、稳定的校园网络现状,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建立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独立网络教学平台。所谓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具有组织、跟踪、评估、传递、展现、管理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之间实行交互学习等一系列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教学平台集成了网络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工具和应用子系统,从对教学工程(课件的制作与、教学组织、教学交互、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的全面支持,到教学管理(用户和课程的管理),再到与网络资源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的整合,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网络教学支持环境。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有效的整合了多媒体和互动式两种教学模式,并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点,最大限度的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使得课堂讲练相辅相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三、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

网络教学平台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为目的,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一种群体性的多向活动空间,它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模式,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1.教学的时间延续性和空间的无限性

由于网络自主学习及交流讨论平台的使用,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的不限形式的学习,而且不受时间的限制;同时,由于网络的无限扩展性,学生可以在校园网络覆盖的任意地方自由学习,不受学习场所的限制。网络教学平台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影响,既方便又快捷。

2.师生关系的平等性网络教学平台下的教学既可以是一对一的形式,即个别辅导、个别教学的方式;同时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形式,即一位教师同时对许多学生授课;还可以采用多对一的形式,即在线学习者同时求助于多位指导教师,这种多样化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辅导提供了可能性。同时,网络的双向传播和学习的交互性,使教师能够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教师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注重教学平等,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平等的关系。

3.差异性原则

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由于智力水平和个性的差异,不同的学生都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重视学生的个人感受,能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搭建了平台,既让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又能让不同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和独有的发展空间。

四、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方式及其要求

1.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效果,合理的教学方式非常重要,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有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1)虚拟课堂教学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把相同课程的教学环境虚拟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教室,在虚拟教室里教师把教学内容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并以视频广播的形式对教室里的学生进行实时课堂授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讲解后可以马上进行操作实验,促进了理论和实验的融合;同时,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实时的互动交流,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马上进行共享式的充分探讨交流,保证学生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既保留了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的展现教学内容的优点,又改进了多媒体教学交互性不足的缺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最终提高了教学质量。

(2)自主学习

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素材、电子教案、教学录像、课程设计、习题汇总和学生成果等,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在线展示等功能来共享这些教学资源,学生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进行单独学习;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交流讨论区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来辅助学习,使学生能够方便的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种需要。

2.平台的要求

第8篇:网络基础范文

论文摘要:在武警初级指挥院校《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中引入网络课程,并利用网络课程的资源及技术优势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电子技术基础》是武警初级指挥院校武警指挥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较系统地掌握电路和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主要电路和电子器件的技术特性与应用,具有对一般电路进行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具有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为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新装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我院于2003年在本科学员队首次开设《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并于2007年完成了《电子技术基础》网络课程的建设。该网络课程主要由网络教材、仿真实验、在线测验三部分组成。通过近年来在教学中引入网络课程的实践经验,我们总结出一些运用网络课程提高《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质量的做法。

一、发挥网络课程资源优势,促进相关课程知识前后连接

《电子技术基础》在武警指挥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需要《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的相关内容作为预备知识,并为《军事高科技》和《武警基层常用技术装备器材》等后续课程提供理论支持。为了提高《电子技术基础》及其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可利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方便、配置灵活的优势,加强前后相关课程的知识连接。

二、利用网络课程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结合,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

武警指挥专业开设《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要求学员除了掌握各种电路与器件工作原理以及简单的定量分析外,还应具有将理论知识与部队装备中典型电路相结合的能力,这与地方工科院校开设该课程主要强调理论知识和定量计算有一定差别。学员在学习中也普遍表现出对电路实际应用更感兴趣的现象。为了使学员学有所用,教员平时可以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部队装备的相关案例,然后将它们融入网络课程中,增强课堂讲授与部队实际的联系。电子技术在部队的应用日益广泛,教员应随时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修补,吐故纳新。

三、运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将抽象的理论转化成学员易于接受的具体现象

网络课程区别于其他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将教学信息通过多种媒体进行加载。其中常用的媒体有: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相对于传统教材的文字与静止图像,网络课程拓宽了教师对教学素材的选择,能有效加大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量。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授课内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十分明显。例如第5章《半导体器件》中的二极管及三极管工作原理这个知识点,学员若只通过书本上的文字和几幅简单的原理图进行学习,要深刻理解和掌握其原理就显得比较困难。而网络教材内容如果只做书本的翻版,这也将丧失网络课程在技术上的先天优势。因此在这个知识点网络教材的设计中,我们利用动画制作软件Flash制作了相关演示动画,详细地描绘出电子器件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过程。通过动画的演示,学员普遍反映比书本教材理解更为直观形象。

四、使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实验演示

实验作为理论知识的实践过程,可以使学员加深对课堂理论讲授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由于学时限制,我们只选取了6个实验内容: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动态电路RC充放电、单管放大电路分析、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组合逻辑电路的测试与设计、集成触发器逻辑功能测试。传统实验所需器材的价格较为昂贵,并且部分实验效果也不直观明显。基于这两个缺点,我们改革了实验课教学方式,通过利用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lectronicsWorkbench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实验替代了传统实物实验。EWB软件界面形象直观、操作方便。运用图形界面可以很方便创建电路,并且还提供了多种虚拟仪器。使用该软件进行电路仿真,既解决了购置高档仪器以及大量元器件之难,又避免了仪器被损坏等不利因数,还使得实验结果形象直观,学员易于接受。超级秘书网

五、运用在线测验适时反馈教学效果

第9篇:网络基础范文

【关键词】 可重构信息通信网络 理论体系 结构形态

一、可重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理论体系

可重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体系的设计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自顶向下,将可管可扩、安全可信、融合异构、服务质量保证等功能内嵌到网络体系结构之中,最终使新的信息通信网络能有效解决质量、互联、可信、可管、泛在等方面的问题,能够天然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一般而言,业务的需求与特征是多变与多样的。相对来说,网络服务能力则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对这种差异性进行有效弥补的一条可行途径就是依据网络虚拟化的相关思想,将网络承载服务与业务特征需求二者抽象为一种相对特殊的“业务-元服务-元能力”模型,也就是所谓的将直接承载业务的网络服务进一步分解为更加细致的基本网络服务原色,称之为“元服务”。所有业务相对应的网络服务元素的总和在一起就组成了网络的“元服务层”。[1]由于每一个元服务都需要一组基本的网络功能元素进行支撑,我们称之为“元能力”,而支撑一个元服务的所有元能力集合是封闭的,并且其中的元素也是相对有限的,所以所有的原服务对应的基本网络功能元素的总和就组成了网络的“元能力层”。这种“业务-元服务-元能力”模型就组成了网络元能力理论的核心内容。业务层利用认知机制对网络业务的要求与特性进行抽象与聚类,从而提炼出各类业务组成的基本网络服务元素。而元服务层则通过网络元能力功能层提供的基本承载能力,来认知适配基本承载功能组件,针对多样业务具备的公共承载要求与特征进行聚类,最终形成元服务。元能力层体现着网络本身的元能力,其通过网络资源、节点资源与动态感知业务的行为特征,对网络提供的基础传输能力进行组配与聚类,从而在全局网络范围之内调节与协调资源与能力,最终为元服务层提供多种基础承载能力。可重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体系的设计应用的是以满足业务要求为目标、可重构基础网络为核心、网络元能力为基础的新型模型。可重构多态网络层属于增强型的互联网络传输层,其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进一步强化基础网络的互联传输功能,基本的功能主要有OSI七层网络参考模型中的传输层与网络层的功能,同时新增了支持业务需求的新功能。[2]通常而言,可重构多态网络层主要由多态与基态两个子层组成,基态子层能够实现了交换、路由与基本寻址等功能。

可重构新型网络体系功能参考模型中的认知功能主要是位于管理面之中的全新网络管理功能,其主要为管理面中的业务承载管理工作提供对网络与业务的认知服务。作为建立在认知机理基础上的管理功能,认知功能主要包含服务承载切面、网络重构切面以及资源虚拟切面,其不仅为业务承载提供直接的基础性的认知功能组件,还完成对网络资源与节点资源的汇聚与抽象,最终满足满足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二、网络重构的结构形态及关键机制

2.1基于元能力表述的网络重构结构形态

从全网重构的角度来说,网络元能力提出的功能模型在元能力、元服务与业务方面对网络资源进行了划分与抽象,然而并没有对元能力的结构形态进行明确。笔者从节点支撑全网重构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从“面元能力”到“点元能力”的元能力层次划分,自下而上地从元服务、面元能力、点元能力等层面多尺度描述网络资源。面元能力能够从全网的角度出发,对业务进行感知,同时对数据面网络资源特征与行为进行组配与聚类;[3]点元能力是对网络节点中异构异质资源进行抽象与重构而形成的逻辑实体,利用对节点具备的网络资源进行进一步的规划与调节,其能够对全网重构提供全面的基础网络承载。

2.2基于层次化的网络重构机理

从元服务角度来看,其能够利用对多样化的业务的要求与公共特性进行抽象及聚类,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业务与网络资源之间的耦合性。元服务通过面元能力提供的全网范围中的基本网络承载能力,利用重构重新适配业务。面元能力对元服务具有全方位的支持,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映射关系,所以用于支撑面元能力的节点都需要充分考虑到资源共享及彼此协调等问题。就全网角度而言,面元能力能感染业务特征,还可以重新组配与聚类面网络资源,以此来支持元服务的重构。通过对节点具备的网络资源规划与优化,从而为部署点元能力提供最为合理科学的节点资源配置方案。

三、结语

本文笔者创造性提出“可重构网络”的理论思想,并且尝试构建出可重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于元能力表述的网络重构结构形态与基于层次化的网络重构机理,从而尝试构建出一个支持当前与未来业务的满足不同服务需求并且功能灵活的新型网络通信基础设施。

参 考 文 献

[1]兰巨龙,程东年,胡宇翔.可重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体系研究[J].通信学报,2014,01:12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