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诊断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相关概念
20世纪80年代,国外医学界兴起了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研究的应用,其出现对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92年加拿大学者正式提出EMB概念,将EMB定义为“医师慎重、准确、明智地使用当前的最好证据,同时结合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考虑患者的愿望和利益,并将上述因素完美整合以拟定出最好的诊治方案”。EMB创立后,相应的分支学科,如循证外科学、循证内科学等等相继出现,循证实验诊断学(EBLD)正属于“EMB”分支体系的重要一环。EMB以随机对照、荟萃分析和系统性评价提供的临床证据为基础的新医学模式逐渐取代了以推论和经验为基础的经验医学模式。EMB的本质是全面地收集和评价证据,将经科学评价的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使医学决策更加符合科学规律;EMB的精髓是追求最好的证据、方法和结果。EMB的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EBLD,即以“当前最好的证据为依据”,规范实验诊断项目的选用和评价,向临床提供最有效诊断项目的依据,为患者提供诊断效能和费效比最好的实验诊断项目。
1.2现状
EMB自出现以来给传统医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治疗方面,EMB已经获得了一大批研究评价证据;但在诊断方面却起步较晚,1994年Cochrane国际EMB中心设立“筛检和诊断实验方法学组”,到2005年Cochrane中心才正式启动对EBLD文献的研究,目前相关工作数据积累较少,仅限于单个实验诊断,EBLD还远未达到完善和成熟。当前EBLD研究落后于循证治疗学的这种现象,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实验的必要性是很难判定的,即如何提出恰当的问题;仅根据实验结果作出临床决策很难;难以在确定决策后是否采取相关的医疗实践。临床上无法认同或执行对临床产生结局的“提出问题、检验结果、作出决策、采取措施”这一流程。尽管上述因素使EBLD发展缓慢,但是EBLD使医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彻底改变了仅根据个人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的经验医学模式,从根本上实现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换。当前许多国家都在实施以EMB为基础的教育方式,近年来,国内医学教育界也开始逐渐重视EMB在临床教学中的运用[。
2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引入EMB的应用体会
目前,国内EBLD课程尚未正式开展,也无相关的教材,更无统一的教学目标及内容,但是EMB的本质理念是基于问题,通过查询和评价获得依据并结合患者需求和个人经验找出最合适的方案。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会应用EMB解决实际问题,作者认为EBLD基本教学方法过程应包括以下几步:
(1)选定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提出疑问,如患者更适合哪一种实验室检查项目以利于诊断和疗效观察;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对于排查疑似病因时采用何种诊断技术最合适。
(2)搜集证据,充分利用MEDILINE和EMBS在线医学数据库以及英国Cochrane图书馆等各种EMB期刊和临床实践指南等进行文献检索。
(3)对收集到的资料,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及EMB评价标准进行Meta分析,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和患者的选择,得出最合乎患者病情的检查组合。
(4)对后期效果进行追踪评价,如确诊率、费效比等。整个过程采用以教师为引导,辅以多种形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作者从如何用EMB的方式选择检验项目以及如何用EMB的方式解读检验报告两个方面对EBLD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
2.1检验项目的EMB方式选择
以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待治疗的患者为例:
(1)首先,针对已确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准备进行治疗这个案例提出临床疑问,如CHB患者在治疗前最佳评价肝病严重性检查方案是什么,对于疾病治疗决定和后期监测的最佳检查方案是什么。
(2)第二步结合提出的问题,通过系统检索,查询出相关的证据。寻找证据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EMBS、MEDLINE和CNKI等数据库,例如从CNKI中查到欧洲肝病协会、美国肝病协会等发表过CHB诊疗指南,指出对肝病严重性进行评估的生化指标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碱性磷酸酶(ALP)、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清蛋白、红细胞计数,这些常规生化指标仍是目前评估肝病严重性的最佳实验检查组合。检测HBVDNA水平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决定和后期监测的手段,并推荐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进行随访,主要因为其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精确性以及其较宽的动态范围。
(3)第三步是从证据的临床适用性及价值方面严格评价,找出最佳证据。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查证是否采用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得出,再根据国际EMB中心于2004年制定的国际统一证据推荐强度标准和质量分级对证据进行分级,结果显示临床指南的分级为“现有疗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在未来几乎不可能改变”,因此,美国肝病协会、欧洲肝病协会的CHB诊疗指南为高质量等级证据。
(4)第四步将经过严格评价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诊疗中。结合患者情况,采用AST和ALT、γ-GGT、ALP、PT、血清清蛋白、红细胞计数对肝病严重性进行评估,使用RTQ-PCR进行随访。
(5)第五步是通过上述4个步骤,评价最佳证据指导解决具体问题的效果如何。患者经上述方案后出院,结果表明其费用和检测效率比是同类患者中最低的。
2.2检验报告的EMB方式解读
以静脉血栓症的D-二聚体(D-D)检测结果解读为例:
(1)提出问题,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和D-D快速测定可用于静脉血栓症诊断,那么,D-D测定结果为阴性,是否就能排除临床上疑为肺静脉栓塞的患者[9]。
(2)收集文献,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收集关于D-D临床应用的最新文献。EBLD证据的来源主要有原始研究证据(如EM-BS数据库等)和二次研究证据(如Cochrane图书馆、EMB期刊和临床指南)两大类。在MEDILINE和EMBS中检索了260份已发表的关于D-D临床应用的文献。
(3)评价证据的有效性,要确定证据是否可靠。首先要检查文献中是否将金标准实验作为参考方法,是否提供了诊断实验的诊断效能指标,如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阴性似然比和阳性似然比等,此外还要注意证据有无偏倚。在检索的260份已发表的文献中,符合要求的文献有8份,共176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这8份研究结果显示,D-D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相似,D-D实验的总诊断灵敏度94%,特异度50%,D-D检测PE的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
(4)得出结论D-D对于PE的诊断为非特异性,因此,D-D测定阴性结合临床症状可以排除PE。通过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引入EMB模式,使学生掌握一种运用EMB理念解决疾病诊疗问题的方法,能有效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与缺陷,改变单纯依靠经验或“专家推荐”等非科学的方式随意选择检测项目而不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的错误做法,有利于培养医学生解决问题与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贯彻EMB理念时,作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在日常教学和见习中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自我教育方式,自己尝试用EMB方法解决临床问题,得出结论,总结经验,有意识地培养医学生的EMB理念。
(2)具体教学中采用以“疾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核心,以应用为目的(会开、会看和会用检验报告),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种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行临床思维;并结合文献查询,找到和应用最合适证据。
(3)教学方式采用实践-理论-实践-再理论的“三段式”教学,启发学生从实验和临床两个方面进行双向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安排学生见习,利用网络资源开发网络教学,组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学习等。
3展望
目前大多数中医院校的西医诊断学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灌输模式进行,而且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缓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较差,无法开发其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考试多以笔试为主,学生感觉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所学知识,使得所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应用。
2提高中医院校西医诊断教学质量的对策
2.1转变观念,增加学时
中医诊疗源自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人体认识,西医诊疗则源于精细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中西医诊断的共识都源自远古时代的对人体的基本认识[3]。西医诊断学是解决中医院校理论与实践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等弊端的最佳途径。因此,有必要加强认识,了解西医诊断学教学在中医院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保证足够的教学时数;转变学生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学习西医诊断学的重要性。
2.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西医诊断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问题式(PBL)与授课式(L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是培养全面型人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手段,模拟或恢复教学内容情境[4]。LBL教学法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将学生引入问题后激发其积极思考能力,通过自我讨论、探究及总结,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5]。PBL教学法则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习[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的传授采用PBL与LBL教学模式进行,临床实践中准备典型案例让学生模拟患者或选择标准化患者,教师让学生通过询问病情、采集病史、书面记录达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3教学与临床相结合
教学过程别是体格检查和症状学部分应尽最大可能地将书本知识与日常的常见病、多发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自身患过或接触过某种疾病的患者,很快会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认知相结合;讲完症状及体征后,可选择常见病例,包括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及器械检查等,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疾病判断等,不但巩固了学生的课堂知识,而且锻炼了其诊断能力。
2.4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将网络、多媒体等计算机技术充分结合的综合教学技术,是理论知识最好的教学形式。具有内容丰富、直观、高效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演示视频、图片及动画,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生动,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学习主动性的调动都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上采取教师讲解一段后,再播放正确的及错误的操作录像,正常的及异常的体征对比,使学生加深印象。诸如,教师可以将心脏杂音和心脏搏动的动画、心电图利用多媒体同步播放,再与其他各类型杂音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提高教学质量。
2.5建立临床技能培训室
如果说既往超声诊断医师的知识是由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基础知识和超声专业知识加上其他影像手段所构成的相对单纯的平面型知识结构,那么介入性超声的进展,还要求超声医师(尤其是从事介入超声的医师)了解更加广泛、深入的相关临床专业知识,也就是要求知识的结构向更为复杂的立体交叉型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对超声医师已有知识的优化和整合,同时是对自身知识更新能力和适应竞争能力的检验。实践已经证明,超声医师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超声医学包括介入性超声学科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实习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这样一种立体的知识体系,思维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基础学科、临床学科在每一个病例中的运用同样是教学的要点。比如恶性梗阻性黄疸这样的病例,介入超声的直接目的是在扩张的胆管内置入引流管,缓解胆管系统内压力,减轻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那么我们针对连续的4例患者的诊疗过程和术后随访结果,为学生举办了题目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超声治疗”的科室内讲课。从梗阻性黄疸的病理变化,发生因素,患者症状的科学解释几个方面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病因,不同部位梗阻之间的异同;然后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不能做外科手术,为什么要选择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在选择穿刺部位时的思路等等。讲课结束后要求学生查询相关科技文献,并说出自己的体会。从而为学生建立一个从病理、解剖、临床到介入超声原理到科研观点的立体思维框架。学生普遍表现为比传统的课堂授课要更有兴趣、更加主动去学习。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重视基础培养
严格要求细节操作尽管医学逻辑性思维很重要,但是离不开每一个基础的知识点和细节操作,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实战性人才,不是空有想法的理论家,尤其在实习阶段,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时期。无论是超声诊断还是介入性超声病例,基础方面包括:超声成像原理,伪像的鉴别,测量、取图、描述报告的具体要领和要求。细节操作方面包括:围术期适应证、禁忌证的取舍,与患者的术前谈话、签字、穿刺操作的定位、穿刺针、引流管等工具的特点、使用方式,选择不同工具的原因,术中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随访内容等等。只有重视细节,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才能够安全、有效的完成介入超声工作,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想法。这些工作依然在病例讨论结合理论讲授这样一种核心模式下完成。
三实习作业法-规范报告书写
1.内容广泛。机械故障诊断学是多学科综合的课程,与数学、信号处理、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学科关系密切。本课程主要包括:信号检测、动态系统分析、故障诊断的人工智能方法、故障诊断的工程应用等,知识面非常宽广。因此,理论性非常强,我们以前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也都是特别注重理论,所以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
2.学生基础薄弱。机械故障诊断学是为动力机械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但是学生以前本科所学专业基本上都是热能工程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于在故障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振动基础、传感器等的基础知识几乎都不具备。因此,从一开始,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就感觉非常难,例如对于时域中的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及频谱分析中各种频域概念很难理解。此外,有不少同学还没有接触过Matlab软件,或者说对此软件还是一知半解,课程后面的一些作业都很难完成。
3.与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以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工程实际的结合不是非常紧密。因此,很多理论知识,即使学生学习过了,也不知道在工程实际中有什么用处。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
4.缺少实验教学环节。在以前的教学环节中,由于缺少实验设备,没有安排实验教学环节。因此机械故障诊断总归是纸上谈兵。
5.考核方式单一。本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采用大作业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往往在交作业的前面几天进行突击,写出来的报告要么是格式不符合要求,要么就是大段地抄袭参考文献资料。以上这些问题在机械故障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因此,这也是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亟待需要进行改变的现状。
二、补充讲解基础环节
针对很多同学的故障诊断方面的基础较薄弱的情况,在本课程的绪论课之后,安排了一二次课,用来讲解与故障诊断直接相关的振动基础、传感器知识及Matlab仿真的一些基本知识。讲解的内容不要求非常全面,而是着重介绍一些基础知识,特别是这些知识在故障诊断方面可能的应用,例如:振动中三类问题、频响函数、振幅的几种表现形式等。传感器的基本知识。此外,对于在故障诊断仿真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及后面将要用到的若干工具箱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介绍。通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补充,同学们对于后面碰到的内容不会感觉太突兀,可以快速领会并且直接应用到后续的学习内容中去。
三、增加学生讲课环节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门课程中能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我们专门安排了学生讲课的环节。由于选这门课程的研究生人数不多,从操作上来说,是比较可行的。首先选取了重点内容,例如:作为最重要的故障诊断基础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作为现代智能故障诊断代表的模糊诊断方法、神经网络诊断方法、专家系统等。选取的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进行相应的调整。布置安排学生进行讲课,给予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现有的实践表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良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部分讲课的学生都能够做到充分准备,采用ppt形式或者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而且他们在讲解的过程中,还能够查找相应的文献资料,从而自己对所讲的这部分内容在故障诊断实践中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实践证明学生讲课环节对于主讲的学生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该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掌握非常扎实,大作业也绝大部分同学都是选择与自己讲过内容想过的题目,来完成本课程的大作业。
四、增加讨论环节
尽管学生讲课环节,对于主讲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对没有参加讲课的学生,由于没有认真准备,所以学习的效果比较有限。为此,我们在增加学生讲课环节的同时,特意增加了讨论环节,希望能够弥补学生讲课环节的不足。讨论环节的内容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基础上,提前安排每一位同学准备讨论内容。第二种在学生讲课环节的基础上,对于某些非常重要的内容,要求主讲学生认真准备讲课,而其他同学也要认真准备,并进行讨论。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模糊诊断方法、神经网络诊断方法及故障诊断实例教学部分等安排讨论环节。实践证明,讨论环节可以很好地避免学生的学习惰性,经过提前准备,学生对于一些需要讨论的内容可以掌握得比较扎实。而且这种讨论环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从而不断地敦促学生积极参与。
五、增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环节
由于本课程与工程实践实际结合非常紧密,为了避免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从如下几个方面增加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1.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断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介绍给学生。在绪论的教学过程中就使用一个水轮机故障诊断系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并且给学生简单介绍OpenPredictor故障诊断系统。例如在介绍故障树诊断方法时,介绍了船舶碰撞故障树的实例分析。
2.要求学生自己针对某一方面的内容,查找具体的实例应用。例如在模糊诊断方法的学习过程,要求同学们介绍自己所查到的模糊诊断方法在实际工程实践中的实例。
3.尝试在教学环节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例如在故障诊断实例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对旋转机械的故障诊断系统、齿轮故障诊断、轴承故障诊断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讲解和介绍。
六、添加实验教学环节
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对机械故障诊断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但是实验教学环节还是必不可少。以前没有开设课程实验是由于缺少实验设备。现在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故障诊断实验设备,因此,为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了实验教学环节。实验内容选择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比较常见的齿轮故障诊断及轴承故障诊断。而且把实验安排在课程相关教学内容之后,希望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内容相结合。实验教学,使得学生对于故障诊断的整个过程,从布置传感器、数据采集、信号处理、诊断分析、诊断报告等方面有个深刻的认识。这一点是其他教学过程学生所得不到的训练。
七、考核方式多样化
由于本课程以前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仅仅依靠课程结束后学生所提交的大作业。由于这种大作业的形式较好,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仍然继续保留写报告的大作业形式。但是,在教学改革中,将显著提高大作业的要求,例如:对题目的要求有明显限制、要求字数要求、参考文献的篇目要求显著提高。而且,特别鼓励在大作业中加入针对具体问题所进行的故障诊断研究。大作业所占的比例要求,从原来的100%降为60%。除此之外,将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讲课环节、讨论环节和实验环节等的表现纳入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中,这几项所占分值比例为40%。结果表明,这样对学生将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在各个不同环节中都能够积极投入,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八、结论
摘要:通过病例讨论可以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
关键词:临床教学病例讨论医学教育
病例讨论是在临床实践中训练医学生及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病例讨论不但可以拓展医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深度与灵活性,而且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它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
病例讨论的基本要求和环节包括:典型或疑难病例的准备、患者资料的收集与基本分析、集体查房、集中讨论确定诊断和鉴别诊断、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案、评估病情的发展和演变、评价预后等内容。医学生必须首先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其次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后才可能发现重要线索,然后结合实验室和特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别,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最后提出比较符合患者客观征象的临床诊断。例如,一个因“头痛、呕吐入院”的病人,就需要详细询问头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发作的持续时间、程度、缓解及加重因素,是否伴有有发热、意识障碍、抽搐,有无外伤史以及有无高血压病等等。这就要求医学生掌握能引起头痛的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诊断要点,及相关的鉴别诊断以及解剖学、功能学和影像学的知识。同时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体格检查的方法,做到不遗漏每一个阳性体征,从而为提出完整的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过程使医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对基础知识加深了理解,同时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
2.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
一个诊断的正确与否,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1]。面对大量的临床资料,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是每一位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挑战,临床医学生应以临床为主,将症状、体征、化验和特殊检查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抓住主要矛盾,科学地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可靠的诊断。通过临床病例讨论这一过程,临床医学生将学会掌握正确的诊断思维。比如一位中年男性因“上腹部疼痛伴低血压”就诊。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症状结合体检,不但要考虑到腹部疾病可以引起上腹痛伴低血压,而且心脏疾病亦可引起上述症状。进一步检查除了应该做腹部B超和生化检查,还应该做心电图及心肌的酶学检查。从而明确诊断。从这一病例分析中,学生不但锻炼了临床思维的深度,还锻炼了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同时,正确的临床思维有时不能仅靠个体的独立思考而成,而是需要集思广益,广泛研讨才能形成。病例讨论可以起到启发、诱导和取长补短的作用,每一位同学在临床实践中所掌握资料的深度,知识面的广度,分析问题的角度均有所差异。某些情况下,他人的意见可能正是自已的疏忽所在,在科技信息成倍增长的今天临床医生的知识更新离不开相互学习。总之,通过病例讨论,我们将学会全面地辨证地思考问题,将辨证唯物主义方法应用于病例讨论中将使我们的诊断思维日臻完善,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3.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医学教育不应单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技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临床病例讨论的活泼、民主、平等、融洽的气氛可以激发同学热情、好奇、主动、愉快的心理状态[2]。成功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大加强学习的有效性。医学教育应教授除理论知识外,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能力。引导同学如何思考,如何剥茧抽丝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结果。在引导同学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激发同学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想象力、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比如一个胸痛的病人,同学一般都会考虑到胸部疾病,老师还要启发学生是不是还可能有腹部疾病引起胸痛呢?除了肺部疾病可以出现胸痛,心脏疾病也可以有胸痛。同时还可以配以多媒体等教学形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
在对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的同时,医风医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3]。由于临床医学教育及医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临床教育在医德教育中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临床病例讨论中,集体查房时带教老师应首先作出表率,无论在询问病史或是在体检过程中都要以病人为中心,注意尊重、爱护病人,注重病人的感受,并保护病人的隐私。比如当我们在查一个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时,病人如果有剧烈头痛不能配合检查时,我们应该终止检查。并及时处理患者的不适症状。只有具有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以及无私奉献于医学事业的高尚情操,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在查房过程中也学会了关心爱护病人,也只有学会了关爱与尊重病人,我们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另一方面,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学会尊重同学及老师,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互相虚心学习,逐步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为做好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李如密.教学改革的使命,变苦学为乐学[J]教育研究1989,2:182-183
关键词:医学检验 分子诊断 应用型实验 整体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09-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作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间桥梁的检验医学也得到了空前活跃的学科建设,其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飞速发展。医学检验是一门专业学科,一直以来就被认为只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而在医院,检验科也一直被认为只是为临床提供检测结果的辅助科室。医学技术在不断创新,21世纪迅猛发展的医学检验已经不再只是简单地进行常规检测,而是正朝着自动化、高效化、小型化、标准化和个体化发展,不再只是简单地为临床提供检测数据,而是在向着可提供临床咨询和参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检验医学的方向进行转变。检验医学不同于医学检验,后者是侧重于应用技术,以标本为中心,而前者检验医学则综合了科学、技术、临床三方面,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疗或为评估人体健康程度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血清学、免疫学、化学、微生物学和细胞学等检验,并提供检查范围内的医学咨询服务,包括对于结果的解释和提供进一步诊疗建议的学科[1]。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广扎实的医学检验、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临床沟通能力,能胜任各级医院、血站、高校及防疫部门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室工作的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2]。20世纪50年代始,分子生物学即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与生长点,随着其理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逐渐成为临床检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且逐步形成了“分子诊断学”这一重要的学科分支。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免疫学、生化、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分子诊断的前瞻性、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使得其临床意义在于不仅能够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确切诊断,而且还能确定个体的疾病易感性以及疾病分期和分型、风险评估、预后判断以及疗效的动态监测等,因此分子诊断学实验技能的训练就直接决定了培养的医学检验学生能否胜任未来的工作[3]。
1 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整体上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根据课本讲义上的内容进行灌输式讲授,粉笔+黑板+口头讲授,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内容陈旧,在学生来看,是以背书为主,较难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2)实验室硬件条件相对不足。分子诊断学实验在所需的硬件设施上往往需要投入的经费较高,加之对授课教师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要求也较高等原因,使得实验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3)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实验教学不仅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单纯地完成一些验证性实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专业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传统的分子诊断学实验主要是一些基本操作技术,以验证理论为目的,学生机械地按已有的操作步骤进行,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因此,为了后续学科的学习和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要求的高级检验医学人才奠定良好基础,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运用趋于综合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科学思维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关键环节。
2 优化实验教学的多样化教学模
根据多年教学、科研和临床的经验,笔者认为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2.1 多媒体组合教学
医检专业本科教育开设分子诊断学时间不长,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期待改进的地方,其中实验教学软件这方面就比较欠缺,国内目前难以购置较好的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实验多媒体课件和影像教学片,创作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应用型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将提高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并为暂时尚不具备条件的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提供较为理想的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组合教学就是在教学工作中运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录像机、大屏幕投影仪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进行整体组合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和电视教学片等教学软件,在课堂上讲解实验理论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或动画等方式,为学生演示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器材的工作原理和规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知识以及实验原理和步骤等,这样学生可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实验技能的理解。教师还能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外,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联合应用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向学生展示现代分子诊断学研究设备、新的研究技术以及受实验条件、学时和安全性的限制使得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到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最新研究手段,同时同学们还可以掌握规范正确的操作,又可在网络上模拟整个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达到加深学生对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整体认识和掌握常用疾病针对性实验室检测的目的,实现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大家共同学习,学习的方式和环境发生了改变,知识的传播不再受时空的制约,并可实时进行[4]。通过多媒体组合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2 分组讨论
在实验前可设置与实验相关的临床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以及结束后,针对预设性问题、实际遇到的问题和异常的结果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讨论不仅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和结果的理解,还可加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2.3 双语教学
根据实验相关内容,结合分子诊断的最新知识和学生外语水平实施双语教学,同时教师向学生讲授查阅文献的途径、技能和方法,并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的论文文献。双语教学有利于鞭策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专业英语水平的能力,指导学生查阅国际最新的文献资料,及时了解前沿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丰富课外科研知识。
2.4 实验报告论文
采用论文的形式写实验报告,根据原理、操作步骤,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文献,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充分论述,借以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可为日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2.5 完善实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不断加入的、随技术发展的、能与临床学科通汇贯通的先进性、临床型实验,以疾病为主线,以国家批准的临床常用的诊断试剂盒为材料。另外还可以将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到综合性实验中,用新颖、前沿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实验课的兴趣和主动性。经过这些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
按教学规律和大纲要求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选择临床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关键技术为题材。
拟为:(1)质粒DNA的提取;(2)真核细胞DNA和mRNA的分离纯化;(3)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4)DN段的连接;(5)核酸的鉴定;(6)重组质粒在体外的表达;(7)表达产物的分离和纯化;(8)Western blot;(9)转化与转染;(1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DNA;(11)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丙肝病毒RNA;(12)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13)CD4+CD8+绝对计数;(14)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15)DNA指纹分析;(16)改良TRAP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其中核酸的分离、纯化、酶切、连接、鉴定与表达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的技能训练,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临床上用于绝对定量病患体内微生物核酸量的最常用的方法,流式细胞术属于临床常用的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生物分子进行定量分析的检测手段,改良TRAP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是综合性实验,包括提取小鼠组织DNA、匀浆、测蛋白含量、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3 结语
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涉及的医学领域和检验项目日益增多,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需要密切联系,加强沟通,所以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教学意识也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胜任和适应现代检验医学的临床实践工作的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佩安,孟祥香,江新泉.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转变的教育改革[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2,2(1):12-14.
[2] 张玉心,段巧玲,石莹,等.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0):920-922.
【论文关键词】临床检验诊断学 教学改革 实验诊断 优化医学课程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大学临床检验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方法:调研郑州大学各医学院系医学检验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临床检验课程新的教学改革模式。结果:老教学模式各院系重复设置检验课程,教学设备和实验室均没有最大程度发挥作用。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学平台、统一排课、统一使用实验室和教学工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作用。结论: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合校后的综合大学应尽快整合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资源,统一安排和管理医学检验课程。本研究通过小规模的教学改革运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医学检验教学改革的建议。
1 前言
实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与医院的医疗、科研和教学水平密切相关[1]。实验诊断学是医学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生重要的桥梁课之一,涉及基础课知识又直接与临床课程相关,也被比喻为医学生步入临床医学殿堂的阶梯。因此,搞好实验诊断课的教学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3]。
近几年,为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国内许多知名大学和医学院校之间进行了合并。合并后的综合性大学所可能据有的优势是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浪费,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增强国内高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但是,不可否认,大学合并后,如何重组相同或相近的教学课程,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发挥合校后的综合优势,是合校后的综合大学面临的重要教学改革任务。
本研究针对郑州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研,探讨了重组教学资源、集中临床检验系诊断学实验设备及相关经费,建立一个高效率、高质量和节约性统一的临床检验诊断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可能性。
2 方法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4,5]。课程体系的构成和组合包含了课程的层次和类别,学科的门类和系列,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主要课程与各课程的比重和序列,组合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结构[6]。对郑州大学各个医学院系(包括临床医学系、医学检验系、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每年不同专业设置的与临床检验诊断学有关课程(1525学时)设置进行调查,召开部分代教老师和医学生座谈会,分析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现状。在进行医学检验系本科学生、成教部医学生以及部分护理学院学生统一排课的基础上,提出医学检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成立郑州大学临床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研究中心,配置相关医学检验课程教学设备,搭建医学检验专业学平台。
3 结果
3.1 临床检验实验诊断课教学现状
3.1.1 医学检验系教学的师资力量
郑州大学医学检验专业为全国硕士授权点,师资力量雄厚,主要由郑州大学五个附属医院的检验科工作人员组成。医学检验系医学检验课程均为医学检验专业人员承担。 以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检验科为例,近几年随着学科建设的重视,引进了不少博士等高级人员。但在某些程度上,这些资源没有合理利用,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3.1.2 其它医学院系医学检验课的师资力量
其它医学院系医学检验课多为非实验检验专业人员承担,主要靠内科临床医生或临时聘用人员进行实验检验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师资力量无法保证。在教学评估和要求提高医学生教学质量的形势下,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提高医学生专业教学水平的要求。
3.1.3 医学检验课面临的问题
教学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大学医学院系每年不同专业共设置临床检验诊断学课程1525学时,其中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班理论35学时、实验课45学时(学生317人),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理论课68学时、实验课44学时(学生148人);医学检验专业理论课357学时,实验课326学时(学生37人);预防医学专业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40学时(学生120人);口腔医学专业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45学时(学生80人);麻醉学专业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45学时(学生37人);医学影像学专业理论课35学时、实验课45学时(学生40人);护理学院检验专科理论课132学时、实验课216学时(学生60人)。仅医学检验系全年两个学期均有医学检验课,其他院系均为半年课程。
随着学校实质性合并的深入,各医学院系得到了较大发展,专业设置增多,招生规模扩大。但合校初期学校未给各医学院系(专业)学生提供后期医学检验课的公共教学平台,各院系只能对医学检验课程的安排上各自为战。不可避免地造成课程重复设置,教学所用实验设备重复购买,实验室重复开设,教师总需求人数增加,教学资源严重浪费,且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试剂和实验设备的重复购买加重了学校的教学负担。
3.2 教学改革取得的阶段成果
3.2.1 对医学检验系实验室进行扩建和改造
根据教学需要,郑州大学建立了临床医学检验实验研究中心,扩大了医学检验系各个实验室(临床免疫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基础检验学)的面积,设置了3个实验准备室(微生物和免疫学、临床基础检验和血液细胞学、生物化学)。
3.2.2 统一排课的教学模式
利用医学检验系实验教学的优势,进行了新的教学模式,实施小规模医学检验系本科和成教部学生以及部分护理学院学生的统一排课,统一使用医学检验实验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和教学工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校有关医学检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了作用。
4 讨论
医学院校合并到综合性大学后都面临着如何将医学课程重组和适应新的教学体系的问题。国内整体水平较高的医学院校大多实施统一化管理,形成了规模化、统一化的实验室教学管理模式,实验课教学达到了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合校后,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更有必要,能更大程度地节省教学资源和发挥综合大学的教学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诊断学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医学基础理论、实验方法、技能,逐渐与诊断疾病进行联系,使实验诊断学成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7,8]。本研究主要探讨如何整合医学系、检验系、预防医学系、药学系、影像专业、麻醉专业等专业学生的实验诊断课资源,改变老的教学模式,统筹安排不同专业的实验课,提高实验诊断的开出数和开出率,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杜绝教学资源的浪费,提高实验诊断教学的质量。本研究通过调查综合大学医学检验课程的设置情况,提出了进行进一步教学改革的建议,总结出了综合大学医学检验课程教学的新模式。这不仅对综合大学优化教学资源有益,也有利于医学院校各院系公共课程的优化组合,提高医学教学质量。
本研究通过小规模的教学改革运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医学检验教学改革的建议,主要包括充分利用综合大学的综合教学实力成立统一的检验教学平台,根据各个医学院系检验教学的需要,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教室、教师和教学实验设备,由检验教学实力最强的医学检验系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详细建议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临床医学实验检验中心的作用,实现实验课的合理安排,统一使用医学检验实验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和教学工具。
调整课程设置、统一安排教师和教室:一方面,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合理、统一安排;另一方面,合理利用了教师资源,不同专业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既可以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又可以减少教师教学安排的不合理现象,减少了教师的闲置。
解决仪器设备分散的问题:实现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合理利用、统一管理,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
整合和吸纳其他专业的优秀实验教学人员:实验诊断是检验系的宗旨和根本。如果检验系老师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则建议以检验系为主,整合和吸纳其他专业的优秀实验教学人员,共同参与,协同完成教学。
改革授课内容:培养学生不仅会看检验结果,还要懂得对检验结果进行全面地分析,这就需要授课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检验原理,特别是那些对临床密切相关的检验项目。另外,实验诊断课程实践内容偏少,学生缺乏对实验整体过程的了解。调整以后的实验教学,将会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适当增加实验项目,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检验教学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合理的良性运转机制,使实验诊断实验室步入有序运作的轨道。
通过进行检验专业课教学改革与探讨,对实验教学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检验了理论授课的效果,为今后的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内容和方向,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本研究的深入开展,将会给检验专业课程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检验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丁,陈伟.从实验医学的发展谈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J].重庆医学,2006,35(9):856-857.
[2] 吴建民.关于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建议[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6,5(5):463-464.
[3] 刘丹丹,袁宏,孟秀香.浅谈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2):158-159.
[4] 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和方法观[J].高等教育研究,2OO1,22(2):86.
[5] 蒋显勇,徐克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6,13(3):1-3.
[6] 达建,马艳,陆桂平,等.整体优化医学课程体系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63-165.
[关键词]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PBL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b)-0170-04
[Abstract]Laboratory diagnosis medicine lessons for eight-year-porgram medicine majors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five-year-program medicine majors because of the solid basement,active thinking,a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s should be carried out.Teaching reform has been conducted with organ-system based mode,cases centered on teaching method,PBL and bilingual teaching,assisting of clinical visiting,network course,subject web and lectures.After the teaching reform,the students can autonomously learn correlated knowledge with higher performance records,the abilities of clinical thinking as well as aggregate analysis and prognosis for disease have been promoted.Significant results have been gained after teaching reformation for eight-year-program medicine majors,providing practice experience for next reformation of laboratory diagnosis medicine.
[Key words]Laboratory diagnosis;Teaching reform;PBL teaching;Teaching practice
实验诊断学是从实验室检查的角度对疾病做出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的一门学科,是诊断和解释疾病规律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也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之一。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实验诊断学教学也将赋予新的内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将随之改变,尤其是当前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向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发展。目前的实验诊断学教学仍以临床检验内容为模块,教学内容以三大常规为基础,介绍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学等检测内容,授课内容相对滞后,教学与临床脱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也亟需进行改革。医学八年制学生因基础好、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传统的以检验项目介绍为主的授课内容和方法已不适宜该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该层次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诊断学这门课程,提高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来分析和判断疾病的实际应用能力。笔者针对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八年制医学生,进行了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的改革,其关键是教学模式改革,实现理论授课、实验技能、双语教学、网络教学、网站交流等的有机结合,达到使学生能够多途径、多方式自主地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1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实验诊断学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验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广泛应用,临床对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实验诊断学在临床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实验诊断学教学目标是使医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以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为教学重点,使医学生能对基础医学各学科的知识点加以综合利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医学问题的能力。实验诊断学以往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以临床检验为主线,包括血液学检验、体液检验、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临床免疫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内容。教学以临床检验科分组为模块,逐一介绍临床检验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易造成教学内容单一重复,与临床学科之间缺乏联系[1];课程授课以灌输为主,学生死记硬背,不易理解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易造成学生对课程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结果。目前临床医学教学逐步实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3],强调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需要逐步适应临床医学教学思路,逐步转化为器官系统疾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变目前的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滞后,教学与临床相脱节等现状[4]。笔者将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分别纳入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脏疾病、内分泌疾病、感染性疾病、风湿与免疫性疾病、肿瘤和遗传性疾病等部分。将原有的检验分组介绍的教学内容改为以器官疾病为主线的内容介绍,如将《白细胞检测》《骨髓细胞学检测》《贫血检测》等章节归入《血液系统疾病实验室检查》,将《肾功能和排泄物检测》归入《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实验室检查》和《消化系统疾病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测》内容分别归入《风湿病与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和《肿瘤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归入《遗传性疾病和移植的实验室检查》。通过教学内容的改变,使学生思维从抽象独立的检验模块转变到以器官系统和疾病的临床教学思维上,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实验室检查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八年制学生基础扎实,基础课阶段学习成绩突出,学生领悟能力强,具有较好的临床思维基础。在临床课教学采用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形势下,笔者在八年制教学内容上实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通过临床参观和自主预习,了解了基本检验内容,再结合临床疾病去学习实验室诊断方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有学习主动性,既培养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通过临床医学八年制和口腔医学八年制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考核成绩较改革前有明显提高,平均分>85分。
2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和实践
传统实验教学通过白细胞手工分类计数、血红蛋白定量、转氨酶测定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了解临床检查手段和方法。但这些方法均为20世纪90年代应用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只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易引起学生对检验医学现状认识的误导,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改革[5]。进行的实验课教学改革,不是完全摒弃过去所有的实验方法,保留了部分内容(如白细胞计数在无仪器情况下仍十分有效),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同时,增加自动化仪器操作内容。一方面,通过教学录像,演示临床仪器操作和检测过程;另一方面,加大实验教学投入,增加自动化仪器(如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血凝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教员的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检验的实际操作相联系,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组织学生到临床检验科各个组室参观,介绍相关检测方法和检测项目,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另外,利用网络教学,介绍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多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过去实验课成绩仅为考察内容,不计入总成绩,学生不易重视,而在改革实践中,将实验操作成绩计入总成绩的20%,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技能操作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学生普遍反映对实验诊断学内容印象深刻,并且掌握较好。
3以病例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实践
传统教学模式为“理论+实验”,老师为讲授主体,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PBL教学模式由美国Barrows教授于1969年首次提出与推行[6-7]。与传统的教学方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相比,PBL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它摒弃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侧重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对问题去主动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互动交流,教师只起到设计、诱导、启发、指导作用。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8-10]。PBL教学更适宜于小班课教学,八年制医学生每届仅有10~30人,有利于PBL教学的开展。笔者在教学前进行临床各组室参观和学科网站介绍,使学生对临床检验医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入理论课后,将学生分为几个组,每组5~6名同学。采用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突出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11]。教师在备课时选择实验诊断学与医学基础知识串联点,在授课中采用问题引导式学习并结合师生互动式教学[12],使学生可掌握隐含在问题背后的专业知识和内在联系,提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八年制医学生对不同病例的分析和诊断能力有明显提高,理论考核中病例分析题正确率率达100%。
4八年制医学生实验诊断学双语教学改革和实践
双语教学是指用英语等外语讲授非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指在用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一般为英语)进行部分或全部教学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具有同时运用两种语言的思维能力。双语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13-14]。笔者在八年制医学生中已开展双语教学,但考虑到学生的接收能力和授课效果,多采用英文幻灯、部分英文讲授(定义、概念和关键词等)来授课。对于八年制医学生其英语水平较好,除专业术语外,较易接受英文授课。安排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员,采用英文幻灯、英文讲授,结合PBL教学,提出问题和选择病例,组织同学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这种用英语讲述病例和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文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课后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的满意率>98.3%。
5八年制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本教研室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将教学和临床相结合。在八年制临床医学和口腔学生中实施以器官系统和疾病为中心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教材选用方面,采用王建中主编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实验诊断学》和王鸿利主编的八年制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实验诊断学》教材。在教学开始前2~3个月,教员应根据授课内容,精心准备教学幻灯和教案,并进行集体备课。教学改革步骤及实施:①开课前,利用师生见面会、临床检验科参观活动和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使学生对临床检验、检验科室分组及检验项目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以感性认识;②理论授课前,结合检验医学的现状及新进展,通过课外专题讲座和网络课程等手段[15],拓展教材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理论课授课阶段,采用以器官系统中心的新的CAI课件(声音、动画、视频等相结合),增加PBL教学内容,采用双语教学,引入病例分析和报告单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④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增加自动化仪器,通过教员演示和学生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并介绍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提倡学生学习兴趣;⑤贯穿于整个课程之中,通过网络课程、布置课外作业、增加病例讨论和报告单分析等内容,巩固理论课学习知识;⑥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和实验操作考核。对感兴趣的学生,采用课外课题的方式,指定专门的指导老师对其进行本科生课题选择和实施,鼓励学生发表相关论文,使学生初步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6八年制医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经验及建议
八年制医学生在实验诊断学教学方面,应以临床应用为目的,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核心,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来诊断疾病、评估疗效及预后,重在提高实际应用能力[16]。我们以八年制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生为对象,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无论是学习成绩分析还是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取得了理想的结果。学生不仅熟悉和掌握了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了解了实验诊断学的发展现状,并能够应用该学科知识,结合其他辅助手段,对疾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几点建议:①教材使用方面,不应以《诊断学》教材为主要教材,局限于临床检验模块的介绍,使学生对医学检验的发展缺乏全面了解。应选用适合于八年制学生的《实验诊断学》统编教材;②课堂授课,应不拘泥于传统的大班授课方式,尤其是以病例讨论为主题的PBL教学,应分组进行;③实验诊断学理论授课也应根据学科特点,不一定完全按照临床病例分析为主的授课方式,应将传统授课和PBL教学相结合;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青年医师的培养,尤其是要有经过规范化医师培训和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红玉,关永琛.中美医学课程模式的比较及其对我院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的启示[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0,21(3):21-23.
[2]李敏才,甘亚平,余同辉,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病理学使用教学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0):944-946.
[3]苏静,李扬,康劲松,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30-32.
[4]宋浩明,周琳,刘琦,等.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实施“诊断技能课程群”的临床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4(16):130-132.
[5]祝成亮,吴鹏,邬开朗.实验诊断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136-138.
[6]Mcparland LM,Livingston G.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Med Educ,2004,38(8):859-867.
[7]Jones RW.Problem-based learning:description,advantages,disadvantages,scenarios and facilitation[J].Anaesth Intens Care,2006,34(4):485-488.
[8]刘超,栾治东,王顺,等.PBL教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5(2):6-9.
[9]白雪.PBL教学法中教室角色构建在高校教师职前教育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2016,(2):48-50
[10]贾军,黄海霞,王雯,等.PBL教学中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2):45-46.
[11]王京,尹金淑.在实验诊断教学中使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北京医学,2016,38(1):88-89.
[12]张斌,张建坤,张迎春.双向互动模式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0):4617-4618.
[13]李劭昱,宫海燕,黄艳春.PBL教学在微生物学检验实习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4):569-570.
[14]王会.让双语教学稳步起航[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65.
[15]姚洁,韩品,张蕴秀,等.网络互动教学在《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11):1098-1101.
关键词:肾阳虚证;症状表现;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8-0022-02
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的生长壮老全赖肾精气的充养,肾这一生命器官自内经时代就非常受重视。《内经》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身年虽寿,能生子也。”足见肾是非常重要,而肾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代医家多年来对肾阳虚证进行了大量总结,本文系统整理近20年肾阳虚证文献,以期对其辨证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检索策略 选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采用标准检索方式,分别以肾阳虚、肾阳不足、肾阳亏虚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询范围:医药卫生。检索年限:1989年~2009年。检索条件:关键词含有肾阳虚或肾阳不足或肾阳亏虚。匹配:精确。执行时间2010-01-01。共检索文献2934篇,其中包括关于肾阳虚的文献2027篇,肾阳不足的文献659篇,肾阳亏虚的文献248篇。
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①所有关于肾阳虚、肾阳不足和肾阳亏虚的文献;②文献来源数据库为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③文献类型包括临床病例报告、经验总结等。排除:①心肾阳虚,脾肾阳虚等相关复合文献;②实验性、药理性论文等干扰文献。
1.3 数据提取 建立Excel编制频数表,提取文献信息。包括证候名称、症状舌脉象、疾病名称、文献名称等。
6位数据录入人员经培训后按照统一规范录入文献信息,最后由2名评价员独立进行核对,如遇分歧,通过讨论解决,以减少偏倚。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筛选步骤 按照检索策略,共检索相关文献2934篇。经过筛选后,符合要求文献为355篇。见图1。
2.2 文献症状分析结果频次表 见表1。
3 结论
根据文献整理分析结果提取相关肾阳虚证的症状表现,拟分为三个类的证候表现。第一类是特征性症状:包括腰酸膝软,畏寒肢冷,面色白,夜尿多,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第二类是一般性症状:包括神疲乏力,头晕,形寒,小便频数或小便清长,舌胖边有齿痕,脉迟无力;第三类是相关性症状:包括淡漠,四肢不温,腰痛,夜尿频多,阳痿,舌红,脉弱。
4 讨论
4.1 常用肾阳虚证的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中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详细规定了肾阳虚证[1]是以:畏寒肢凉,腰膝以下尤甚,面色白或者黧黑,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诊断学》教材(五版)指出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2]:“腰膝酸软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目眩晕,精神萎靡,面色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阳痿,妇女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悸咳喘。”
4.2 本研究得出肾阳虚证的诊断标准 腰酸膝软,畏寒肢冷,面色白,夜尿多,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兼有神疲乏力,头晕,形寒,小便频数或小便清长,舌胖边有齿痕,脉迟无力,可能伴有淡漠,四肢不温,腰痛,夜尿频多,阳痿,舌红,脉弱。
4.3 肾阳虚证的对比分析 《国标》与本研究肾阳虚证的标准相比有:“畏寒肢凉,面色[XCA11.TIF;%117%117]白,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等共同之处。不同处是《国标》包括肾气外露之“面色黧黑”。更加贴切临床,还有“(寒冷感)腰膝以下尤甚”亦是肾阳虚之畏寒的下焦表现。而文献整理的“脉沉细”比“脉弱”更能体现肾脏的“肾主封藏”这一特色。通过比较发现,本研究所得出的肾阳虚证的标准较国标更加全面而具体,更能体现它的实质。
《中医诊断学》教材(五版)与文献整理的数据相比共同之处是:“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晕,精神萎靡,面色白,夜尿多,大便溏薄,阳痿,舌淡苔白,脉沉。”不同点是:五版教材同样把“面色黧黑”列入诊断标准,并且强调“宫寒不孕”及“肾阳虚水泛”的相关症状。可能是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的生长壮老已都与肾密切关联。文献是:“小便频数或者小便清长以及夜尿多”。特别强调,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虚必然会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膀胱气化不利则会出现:“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悸咳喘(水气凌心)。”这样就与肾主蒸腾气化不谋而合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