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路难赏析范文

行路难赏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路难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行路难赏析

第1篇:行路难赏析范文

负责人:魏长青,该行行长。

委托人:单卫红,北京市齐致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中国建设银行长治市支行南街办事处,住所地:山西省长治市东华门21号。

负责人:魏访星,该办事处主任。

委托人:张海燕,山西唐宁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审被告:晋城市广播电视器材公司破产清算组,住所地:山西省长治市延安南路49号。

负责人:张淑声,该清算组组长。

委托人:于红斌,原晋城市广播电视器材公司职员。

委托人:常米元,山西省潞安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审被告:王秀琴,原山西晋城市广播电视器材公司职工。

上诉人河南省洛阳市商业银行丹城路支行为与被上诉人中国建设银行长治市支行南街办事处、原审被告晋城市广播电视器材公司破产清算组和王秀琴贷款担保纠纷一案,不服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1998)晋经一初字第23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由审判员孙华璞担任审判长,审判员徐瑞柏、审判员吴庆宝参加的合议庭进行了审理,书记员马东旭担任记录。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查明:1997年以来,晋城市广播电视器材公司(以下简称晋广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长治市支行南街办事处(以下简称南街办事处)多次签订银行承兑协议,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其中1997年5月签订向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承兑汇票协议四份,金额合计为730万元。同年5月6日签订向中外合资合肥荣事达洗衣机有限公司承兑协议一份,金额34万元。同年7月29日,签订向四川省新科威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承兑协议五份,金额合计为1150万元。承兑协议约定:承兑到期南街办事处凭票无条件支付票款。如到期日之前晋广公司不能足额交存票款时,承兑银行对不足支付部分的票款转作承兑申请人逾期贷款,并按照有关规定计收罚息;如承兑申请人到期之日前未足额交存票款,承兑银行有权要求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由保证人交足所欠票款,有权处分抵押物,以其折价或者拍卖、变卖所得价款补足票款,有权处分质押标的,以其折价或者拍卖、变卖、兑现质押标的所得价款补足标款,实现质权。承兑协议签订后,南街办事处均如期办理了约定的银行汇票十份,金额1914万元。在此期间,为了保证承兑协议的履行,晋广公司还将其以本单位职工王秀琴名义存在河南省洛阳市春晴信用社(以下简称春晴信用社)的定期存单三笔(帐号为:0010561一05、0010757-87、0010756-86)合计金额1808万元,交给南街办事处作质押。

以上承兑汇票到期日,南街办事处按照协议约定无条件予以足额支付十张汇票,总额为1914万元,但晋广公司却未按承兑协议在承兑到期日前将票款足额支付南街办事处。南街办事处持晋广公司质押的三张存单向春晴信用社主张1808万元及利息之权利未能实现,遂向原审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追回本金1914万元及逾期利息。1999年,春晴信用社更名为河南省洛阳市商业银行丹城路支行(以下简称丹城路支行)。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南街办事处与晋广公司签订的银行承兑协议,符合法律规定,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属有效协议。南街办事处按照协议约定,为晋广公司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并如期予以承兑。而晋广公司却不能按照协议约定到期付款。晋广公司应该承担将承兑之款转为逾期贷款并加收罚息之责任。南街办事处将晋广公司质押之存单到丹城路支行要求支付是合法的。丹城路支行以该存单中包括有高息部分,并有一部分款项属河南新密白砦农经社使用为由不予支付,理由不充分,无证据印证。该院不予认定。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四条、第八十九条、第九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四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六十七条、第六十八条、第七十六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一百零九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一、丹城路支行在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将记名为王秀琴的三张定期存单项下的人民币1808万元及存单所约定的利息支付给南街办事处,并支付存单到期之后滞纳金(滞纳金按每日万分之四计算,从存单到期之日算至给付之日)。二、晋广公司支付南街办事处(除以上第一条款额以外)剩余的本金及约定的利息和罚息。本案案件受理费140010元,由晋广公司承担40010元,由丹城路支行承担100000万元。

丹城路支行不服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上述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称:我行向王秀琴所出具的金额为1034万元的存单属于以存单为表现形式的借贷纠纷案件。王秀琴公款私存且将1034万元直接转给用资人河南省新密白砦农经社。对此,我行的法律责任是“应当对用资人不能偿还出资人本金部分承担赔偿责任,但不超过不能偿还本金部分的百分之二十”。而一审判决我行对此承担1034万元本金、利息,逾期日万分之四滞纳金的责任显然错误,应予撤销。在王秀琴公款私存的过程中,存在取得高额利差的事实,其数额为585万元,对此,应冲抵本金。本案中不存在真实的商品交易关系,银行承兑合同无效,因而从合同质押合同亦无效。王秀琴并非晋广公司职工,而是郑州金源公司的监事,其个人名下的款项如属公款私存,也是郑州金源公司的款项,晋广公司以其他公司的存单对其与南街办事处之间的承兑汇票进行质押应属无效。请求撤销原判,秉公裁判。

南街办事处答辩称:丹城路支行对由其自已开具的存单的真实性不持异议的前提下,该行无权以存款过程中存在高额利差为由,拒绝向质权人承担兑付存单款项的义务。丹城路支行称其出具的金额为1034万元的存单属于以存单为表现形式的借贷纠纷案件,没有任何事实和法律依据。丹城路支行称王秀琴办理存款过程中,取得高额利差585万元,此主张没有证据印证,不能成为免除其部分兑付责任的理由。晋广公司和王秀琴公款私存的行为,不能改变本案中王秀琴与丹城路支行间存款关系的真实性和存单本身的真实性,更不能因此免除或部分免除丹城路支行承担兑付责任的义务。

晋广公司陈述称:无论质押和承兑合法与否,均不影响存储关系的合法,并不以质押和承兑而推脱丹城路支行的支付存款义务。丹城路支行以质押和承兑行为无效,得出自己不应支付存款单的付款义务是不能成立的。丹城路支行对证明自已具有支付存款金额义务的存款单不持异议,证明其对自己应履行的义务没有任何异议。王秀琴未作陈述。

本院二审还查明:1999年12月24日,山西省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以(1999)长法经破字001号民事裁定书裁定晋广公司破产。该公司破产清算组参加了本案二审庭审。

本院认为:南街办事处与晋广公司1997年以来签订的10份银行承兑协议,均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国家法律与政策之规定,应认定为有效。南街办事处按照上述银行承兑协议之约定,为晋广公司办理了银行承兑汇票,且如期足额兑付了票款。而晋广公司却未能按照协议约定向南街办事处支付票款。上述承兑票款转为逾期贷款后,晋广公司应当承担偿还借款本金、利息和罚息的责任。丹城路支行上诉称承兑协议无效的理由,缺乏证据佐证,本院不予支持。原审判决关于此节法律关系的认定正确,应予以维持。但原审判决主文中却并未判决晋广公司偿还南街办事处借款本金、利息和罚息,仅判“晋广公司支付南街办事处剩余的本金及约定的利息和罚息”,因晋广公司是主债务人,理应判决其承担本案债务,不应判其承担补充赔偿责任。鉴于晋广公司已被宣告破产,其债务应由该公司破产清算组偿还,对此应当予以改判。为保证承兑协议的履行,晋广公司将其以本单位职工王秀琴名义存在丹城路支行的定期存单三笔合计金额1808万元,交给南街办事处质押。当晋广公司无力履行承兑协议时,南街办事处有权依照三张存单主张质押权利,在出具存单的丹城路支行拒付存单项下款项时,南街办事处有权依照承兑协议、质押协议向丹城路支行主张权利。该质押协议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且手续完备,并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应为有效。丹城路支行上诉主张,王秀琴公款私存过程中,还取得585万元高额利差,应当冲抵本金。丹城路支行未能举证予以证明其主张,且至今并无其他单位和个人主张存单项下的权利,不论王秀琴是否公款私存,均不能免除丹城路支行兑付存单项下款项的责任,故本院对其主张不予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二)项、(三)项和第一百五十八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撤销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1998)晋经一初字第23号民事判决。

二、晋城市广播电视器材公司破产清算组于本判决生效后10日内偿还中国建设银行长治市支行南街办事处借款1914万元本金和利息、罚息(按中国人民银行逾期付款办法的规定办理)。

三、河南省洛阳市商业银行丹城路支行对晋城市广播电视器材公司破产清算组不能偿还的上述债务数额,在记名为王秀琴的三张定期存单项下的人民币1808万元及利息(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定期存款利息计算)的范围内支付给中国建设银行长治市支行南街办事处。

第2篇:行路难赏析范文

关键词:中职技校;中国诗文;湖光山色;赏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8-0052-01

从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中不难看出,我国诗歌的起源中已经存在很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作品。古往今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诗歌的形态也在不断变革。从旧体诗到新体诗,诗人写景亦即写情,情景交融,不但赞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且平添了人文之美。

一、意象――中国诗文感性知性的综合

意境是中国诗人从古至今都在追寻的主题,无数伟大的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将情绪糅合在其中,将虚实真假填充其里,故而意境带来的美感往往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韵味,感受到诗意。它能够使人从感性的角度领会到其中的无穷意味,但却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意蕴和境界,即所谓的“心领神会”,它统一了形神情理、协调了虚实有无,生于意外,而蕴于象内。意境来源于意象,意象即是在诗文中用于寄托情感的事物。庞德在《诗刊》中提出,意象即“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虽然平实简洁,却能在其中融入无穷的情感,让人读来不觉平淡,反而有种朴素而深沉之感。我国的诗文之中让人能够捕捉到意境的有很多。例如,晁补之的《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浆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这首诗句句不写情,却句句充满了情,首句将清晨起航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纷飞的深秋景色描绘得生动清晰,语言质朴却让人感受到作者当下的哀愁,营造了凄冷、伤感的氛围,读来不禁语中有苦涩之感。而现代诗中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短小质朴但却意蕴深刻,让人忍不住细细品读以感受其中的韵味。

二、跳跃――中国诗文时空转换的变化

诗词相较于散文和小说的一个较大区别,在于其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诗人的思维是自由的、广阔的,诗人思维的跳跃带来了诗歌内容、诗歌时空的转换,这就为诗歌的美感提供了很大程度的增色。在跳跃的过程中,诗人将冗长松散、平淡而迟缓的叙述打散于跳跃之中,让诗歌的内容变得更为精炼而深邃。跳跃为诗文带来的新的蓬勃和活力,让诗为人们展开的画卷更为丰富而生动。思维逻辑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对事物的描写只是为了将充沛的感情从几个简单的音节里迸发出来,获得生命力,@得让人感知的能力,在时空转换的帮助下,读者和诗人通过情感紧紧结合,诗歌的情感在读者的心中获得升华。如苏轼的《永遇乐》: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词的开头写景并没有融入很多的感彩,似乎平淡无奇,但下一句则突然转入深夜“无人见”的神秘之中,自然的景物让读者不难感受到诗人深夜无眠,听“滴露”,见“曲港”之中“跳鱼”,而诗文后续的发展则跳入诗人迷离的梦境之中,叶落叫醒诗人黯然的梦魂,而后进入对爱情无常对生命短暂的思考,最后跳跃于时间之中,感慨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无穷。这首诗短短几句却让人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感受到苏轼突破狭小天地的智慧和充满血肉的真情,读来让人感触无穷。

三、心境――中国诗文深化情感的艺术

与上一段中所提到的时空跳跃有些相似,我国诗人在心境上的飞跃,落于纸上往往也令人想要好好品读。但与上一段不同的是,这种心境上的飞跃,虽然同样表现于景物之中,但更加侧重于心理状态的变化。在古典诗词描述到关于怀古、思国、思乡等情感之时,我们常常能够明确地感受到来自诗人感情的变换,并从中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例如,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首诗中的时空变换以及作者心境的飞跃让读者感受深刻。放眼现实,诗人虽感前路艰难崎岖,但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终于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生命的最强音。

四、结束语

今人写诗虽与古人有很大的不同,但往往在很多方面仍有共通之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之中,不同时代的诗人心灵相互契合,情感不断升华,一代代优秀的诗人将千百年来的文化与感动融合于诗文的湖光山色之中,得以成就当下我国诗歌领域的美好成果。在传统的传承之下,我国的诗文虽然在不断的革新和发展之中,却仍继承了先人灵魂中存在的独特情思,这样的情感将如同基因一样,代代传承,永不消逝。

参考文献:

[1]鲁渊.略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J].嘉应大学学报,2002(02).

第3篇:行路难赏析范文

关键词: 李白 诗歌 浪漫主义

如果盛唐诗坛是一个群星灿烂的天空,那么李白就是这个星空中光芒四射的一颗巨星。这位伟大的诗歌天才以其不朽的诗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李白留给后人九百多首诗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财富,其诗明丽清新而又飘逸魔幻,具有一种激荡宏大的情感张力,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个性化的形象,强烈的主观色彩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极富天才的艺术想象力。李白是一位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长于自我表现的诗人,他纯任天性,不耐拘束,崇尚自然,洒脱飘逸。李白的生活经历很广,思想很复杂,他那强烈的个性在诗歌中留下了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政治上失意了,就愤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李白的主观感彩,往往也表现在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中,他的山水风景诗多表现祖国河山的雄伟奇险,泼墨如云,运笔如椽,力重千钧,浩瀚的气魄和恢宏的气象尽揽其中,渴望自由和个性解放,让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蜀道难》就是他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景的山水诗。

二、感情热烈奔放,慷慨激昂,处处展示积极浪漫主义的情怀

诗缘情,诗歌是以表达感情为创作动力和目的的一种文体,诗歌的感情真挚与否和其感人程度深浅,往往成为一首诗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诗人必须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抒情性成为绝大多数诗歌的一大特点。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是,李白的抒情不是涓涓细流、细致委婉,而是井喷式,一旦其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喷薄而出,奔腾而下,一泻千里,且节奏急切,激越铿锵,宛如火山喷发,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因而,在李白的笔下,不管是奔腾的黄河、高峻的蜀道,还是高山明月、北风雨雪,都不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模拟,而是深深地烙上了诗人浓厚的艺术感情。这种强烈的抒情性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色。

特殊的情感,需要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诗歌的完美程度。李白为表达其热烈奔放的情感,经常运用以下三种方法。

1.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来抒发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李白是一位积极浪漫主义的诗人,他不像杜甫、白居易那样长于客观细致的描绘,而是善于运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来作直接的抒情,其思想情感不是回旋掩抑、曲折婉转、缠绵悱恻,而是不吐不快、喷薄而出、奔腾直泻,犹如澎湃浩荡的长江,波澜壮阔,慷慨激昂,酣畅淋漓。表达这种思想情感的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等艺术手法,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相吻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往往是发想无端,想落天外,洒脱不羁。这种奇特的想象常常随其情感的流动而变幻无穷,言出天地之外,思出鬼神之表,带有一种随意生发又意趣无穷的狂放精神,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充分体现其积极浪漫主义的思想情怀,如《月下独酌》。还有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非凡的自负和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傲独立的人格,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以及那瑰丽神奇、瞬息万变的想象,那如自然冥一的飘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墨客。

2.运用对比、衬托、讽刺等艺术手法,表达对封建权贵的蔑视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由于深受道教思想和游侠思想的影响,李白身上有一种狂傲不羁的风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自我意识异常强烈,他追求绝对自由,渴望建功立业,蔑视权贵,如《上李邕》中的“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因而,其“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在当时现实生活中很难得以实现。浪漫主义的人生理想与残酷严峻的现实政治的矛盾,使李白经常陷于一种悲愤不平、失望痛苦的情绪中,为了更好地表达对封建权贵的蔑视和对黑暗现实生活不满的情绪,李诗常运用对比、衬托、讽刺等艺术手法。如《古风・西上莲花山》,此诗的前一部分写诗人在华山虚幻飘忽的游仙经历,描绘了一幅轻灵飘渺的仙人飞天图,表达诗人当时欲想摆脱现实生活的一切烦恼,飘然世外的思想情感。后一部分是现实纪事之作,“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璎”,写诗人毕竟不能忘情现实之外,在飞仙而去的时候,蓦然回首,从高空俯视人间,发现茫茫洛阳大地到处是烧杀抢掠的安史之乱中的叛军,生灵涂炭,人民的鲜血涂满了野草,诗人的飞仙梦破灭了。此诗通过前后两部分的对比,用美妙洁净的天上仙境的描写,反衬出人间战乱的残酷和污秽,表达了诗人不忘人民遭难、国土沦陷的黑暗现实,讽刺了当权者的骄奢逸、昏庸无能,深刻地反映出李白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爱,以及对黑暗统治者的痛恨和愤怒之情。

3.善于运用自由解放的语言和灵活不羁的格式来表现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在体裁和格律方面,李白诗歌非常自由解放。这种自由解放的体裁和语言,是李白表现其狂放豪迈性格和宣泄内心情感的最好形式,也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最好载体。李白的这种自由解放的语言和体裁,主要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灵活多变,感情起伏跌宕,语言奔放而富于变化,恣肆豪纵而又流畅自然,这些特点在李白的乐府诗、歌行等七言古诗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羁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世诗人敢于突破传统的压制,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也奠定了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总之,李白是时代的骄子,盛世的歌手,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也是中国古代的天才作家。他追求自我价值,幻想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准则使他具有独特的思想境界,超凡的想象力,他的诗歌以奇丽瑰伟的想象,慷慨激越的思想情感,潇洒不羁、自信自负的特点而独步诗坛,为他赢得“诗仙”的美名和历代人士的好评。他的诗歌以朝气蓬勃、春意盎然的浪漫气质表现出无限生机,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成为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初唐以来诗歌革新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谈李白诗歌.光明日报,1955.11.13-20.

[2]历代李白评价述评.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毛水清主编.李白诗歌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巴蜀书社,1986.9.

第4篇:行路难赏析范文

【关键词】 古诗鉴赏 提高 高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75-01

古诗词鉴赏的切口很多,标题、作者、背景、小序、注释等都是有效的切口,下面我们就从不同角度谈谈如何借助切口,进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效鉴赏。

1.借用“标题”,巧妙切入

古诗词中,有些思乡送别之类的诗,往往在标题中就会作提示,鉴赏时,抓住“标题”,巧妙切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从题目“送人”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抓住标题――“送人”这个切口,思考一下诗人如何写送别的,送别中有什么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写对友人的祝愿,告诫的,就不难看出:诗人借景抒情,用“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把自己送别友人的惜别、关切、郁闷之情曲折地表达了出来,诗人在词的下片用反问等修辞告诉友人不应把“离合”视为人世间唯一的“悲欢”,要认识到“人间行路难”远比“江头风波”恶。借助标题这个切口,就为我们解答试题找到了着力点。

2.抓住“小序”,条分缕析

有些思乡思亲、怀古类的诗词, 在正文前有背景、小序之类的简介,鉴赏时,抓住“小序”,条分缕析,就会轻松答题。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试题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考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从小序“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可以看出:妻子生日,自己无法回家为妻过生日,只能写词寄怀,表达思家思亲之情。鉴赏时抓住小序这个切口,看看诗人是怎样写思家思亲的,后面的题目就不难解答。词的前两句拿“去岁今辰”与“今年”、“却到家”与“又天涯”对比,更现思家思亲无法满足的愁苦与无奈。“满林残照见归鸦”拿“鸦归巢”与“人有家难回”对比,更显情真意切。词人饱尝思家思亲之苦,只能想象一家人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朴实的语言,温馨的画面,让读者倍感词人的情感之真之切。

3.品析“注释”,化难为简

有些写得含蓄隐晦的诗词,让人读了如坠雾中,不知所云。这类诗在考查中,命题人总有会有意设置一些“注释”,学生答题时,切不可放过这些注释,要知道,这些注释,就是打开全诗的钥匙。如:2008年高考全国II卷。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品读注释,不难看出,诗人之所以把这首诗写得这么伤感,是因为自己这个仕途失意之人,寂寞惆怅,饱尝了世态炎凉,通过这个切口,去理解全诗,就能化难为简。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这些凄冷的景色暗寓了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可罗雀,十分冷落,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鉴赏古诗词时,切不可粗心大意,对注释不闻不问,要知道,这些注释大部分都是命题人精心为考生设计好的“切口”,弃之不用,岂不可惜!

4.把握“诗眼”,吃透全篇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有些古典诗词,诗词中有浓缩主旨,情感的词句,这些词句就是全诗的诗眼,把握“诗眼”,领悟诗词的主旨、情感,就能很好“吃透”全篇,理解诗意。

第5篇:行路难赏析范文

宿府 杜甫阅读答案:

(1)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①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形象角声,组成一幅“清秋图”。②以动衬静,以彻夜回荡的角声来反衬四周的清寂。 ③拟人,将吹角当人写,角声在悲切地自言自语。

(2)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

答:①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②飘零辗转,因关塞战争频发,萧条荒凉,归路艰难。③苦捱十年,无奈暂依幕府,也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

宿府 杜甫翻译:

深秋时节,幕府井边梧桐严寒;独宿江城,更深人静残烛暗淡。

长夜里,号角声有如人的悲语;中天月色虽好,谁有心情仰看?

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关塞零落萧条,行路十分艰难。

忍受困苦,我颠沛流离了十年;勉强栖息一枝,暂借幕府偷安。

宿府 杜甫字词解释:

①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②井梧:梧桐。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

③永夜:整夜。

④自语:自言自语。

⑤中天:半空之中。

⑥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荏苒,指时间推移。

⑦伶俜(pīng):流离失所。

⑧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⑨强移:勉强移就。

⑩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杜甫此次入幕府,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任职,虽是应严武盛情邀请,但也只是求暂时安居。

宿府 杜甫背景:

此诗作于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秋,当时作者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

宿府 杜甫中心大意:

全诗表达了作者悲凉深沉的情感,流露了怀才不遇的心绪。

宿府 杜甫简析:

这首诗是依人作客,抒写旅愁,有一种百无聊赖之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名抒情。首联写独宿江城,环境清寒;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颈联写战乱未息,处世艰难;末联写漂泊十年,如今暂且栖安。

宿府 杜甫赏析:

此诗作于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秋,当时作者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

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清代方东树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而造句之新颖,也非同一般。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翻译一下,就是:“长夜的角声啊,多悲凉!但只是自言自语地倾诉乱世的悲凉,没有人听;中天的明月啊,多美好!但尽管美好,在漫漫长夜里,又有谁看呢?!”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风尘”句紧承“永夜”句。“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

第6篇:行路难赏析范文

在进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时,采用“择要点拨,以导促学,学中悟道”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实施上述教学理念,实践上述教学活动,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其“进化”到以自主学习解决相关问题为主,适当借助教师的点拨导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做如下尝试:

首先,板书一副对联,阐述必修、选修课程的过渡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必修教材学知学法培养能力,选修课程求理求道铸炼品行。”之后引导学生对“学知学法”“求理求道”中“学”与“求”的不同品质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对“知”“法”与“理”“道”的不同内涵有所理解,进而感悟到选修课程的学习应该以自主学习为主,应该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探求未知的知识和方法,并在主动积极的探求中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形成较高的素养。

其次,引导学生翻阅选修课本,从“致同学们”到“前言”,从“前言”到目录,又从目录到单元中的“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以及课后的“探究讨论”和“相关链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选修课本与必修教材各“模块”的编排体例大相径庭,对“教”与“学”的任务分配有明显不同:学生“学习”成分和要求明显加强,教师对“学”的导引和统筹变得更加重要。

第三,引导学生整理并描画出课本的体例结构图,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种与必修课学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型学习理念,从而为今后保质保量地学习选修课程奠定较好的基础。

要在选修课程中实实在在地落实“择要点拨,以导促学,学中悟道”的教学策略,把“学知学法”较快地转向“求理求道”的更高学习层面上来。下面以《长恨歌》等诗作的学习鉴赏过程及点拨指导为例加以说明。

一、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以意逆志,知以论世”一文,拟出阅读感悟

诸如此类的导读文章,如果不提醒,学生往往不会仔细阅读,甚至不舍得花时间去通读,这是很不好的做法和习惯。笔者在教授此选修教材时,特别强调这类“赏析指导”文章的重要性,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读,思考归纳出“逆”“论”的内涵及其方法,并要求结合具体作品例说。

但当我在课堂上抽问检查时,发现仍有大部分学生没有深度阅读思考相关问题,甚至尚未通读文本。针对此种消极态度,我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补读,然后解说“以意逆志”的含义,指出其方法是“首先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同时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诗作,就能从作品中领会生活情趣”。其后,让学生深入理解“知人论世”的含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获得动力和方法。

二、在内容上择要点拨,在方法上授之以渔,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过程有章可循

为了使学生在解读古典诗作时有法可用,笔者拟出“咀嚼、赏析、诵读、解题、领悟”这样一个阅读程序,意在于学法上授之以渔,于学习内容上择要点拨。

“咀嚼”的内容主要是诗作意象、关键字词等,通过“咀嚼”来品尝学习古典诗作的苦甘,了解相关意象和关键字词的含义。比如在引导学生咀嚼《长恨歌》中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两句时,就要求学生咀嚼出“汉皇”这个意象,还要咀嚼出“多年求不得”句中“多”和“求”的含义来。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两句,一要咀嚼出“一笑百媚生”所要表达的绝世之美和无比的妖艳;二要咀嚼出“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夸饰所传达出的诗歌语言意象的无比精妙。仔细品味意象、词句的含义及作用,对学生欣赏诗作的情理无疑大有帮助。

“赏析”者,主要是诗作的意境,内蕴、手法、作用等,通过赏析这些,剖析诗作的意蕴,解读诗心所在。在赏析《长恨歌》时,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赏析实虚结合之法及其作用。实写部分通过“重色求美”“杨女入宫”“春宵得宠”“君王不朝”等情节,描述了贵妃马前毙命而君王无可奈何的窘迫和伤心。虚写部分从“临邛道土”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则以“道客寻觅”“茫茫不见”“仙山有貌”等想象的情节,描绘了杨女在天堂缥缈之中仍然不忘生前的恩宠,营造出一种令读者如临其境、难辨虚实的意境。

虚实相辉映的艺术手法,使李杨溺爱误国以至生离死别的痛苦和相思跃然纸上。然而,有的学生读后麻木无感甚至嬉笑不已,既感悟不出实写部分君王的昏庸荒乃是误国误贵妃之命的祸根,也理解不到杨女貌美而忘乎所以,不知满门列土只因为其聚宠一身,终因绝美而死的凄惨。于是,笔者让学生细读“二教”上所列“走进作者”“写作背景”的相关文字,诵读有关诗句,使其心灵贴近诗人那颗忧伤不已的心,进而产生共鸣。

此外,还可引领学生们赏析相关诗句的意境内蕴,深入解读诗句中那颗跳动得滚烫的诗心,那警醒世人的意蕴。比如“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两句,表面描述了李杨溺爱之深以至寻欢作乐的无休止,实际上透露出曾经勤于国政的唐明皇重色之深、堕落不堪、醉生梦死的腐朽品行,而这些无疑是他耽误朝政、使祸端滋生的重要根源,进而使杨门的荒唐情事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再如“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可怜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几句,是一种讽喻式的夸张,表面述说杨门一族因贵妃专宠而享尽荣华,实为批评唐玄宗重色荒以至误国误命的昏庸。

三、引导学生关注诗作妙句,赏析字里行间的情理,领悟诗道精华

解读《长恨歌》也好,品读《湘夫人》也好,赏析《拟行路难(其四)》抑或《蜀相》《书愤》也好,想要比较深入且比较顺利地“以意逆志”、读懂诗作,还有待学生关注诗作中的妙句,挖掘出字里行间的情理,领悟到诗中的精华。而这一切也有待教师的引导。

譬如《长恨歌》的主旨,如课本的“赏析示例”说明文字所列,“自古以来就存在不同的说法”,但诗人本心如何呢?笔者还是更赞同“主要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之说,而学生通过自我理解读文本之后,虽然也有持“爱情坚贞”说者,但绝大多数学生更赞同“重色误国讽喻说”,并以诗中的“重色思倾国”“多年求不得”“从此不早朝”等情节为证,进而将“六军不发”“马前死”的责任归咎于“重色”“皆列土”等荒唐行径,以致“掩面救不得”“血汗相和流”。

第7篇:行路难赏析范文

【关键词】职高高考;诗歌鉴赏;社会环境;人生境遇;内容和形式;李清照;苏轼;杜甫;李白

职高高考中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命题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题型设计主要限于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作者情感倾向进行考察。因此,要答好这类题,就应具有鉴赏诗词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上要从具体的社会环境、人生境遇、内容和形式着眼,对学生展开能力培养。

首先,鉴赏古代诗词要从社会环境和诗人人生境遇入手。

所谓的社会环境和诗人人生境遇是指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人生历程,作者写作时的思想变化。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作者表达的情感就不一样。即便同一个诗人所作的作品,诗词的内容和表达的风格会随着社会变迁、人生境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像李清照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分前后期,前期的词语言就显得清新自然、欢快美满、悠闲风雅,偶有闲愁点缀。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描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后期则词风沉郁、凄婉、悲怆,主要抒发愁绪。《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声慢》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句无不刻画出一个消瘦、苍老、愁绪满怀的女人形象。李清照在词中把国破、家亡、夫逝的后孤愁无助、凄清寂寞、生意萧条的处境含蓄慰藉的表达,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苏轼一生受“乌台诗案”、“眉山记忆”的影响,而显得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情感丰富,故词作在风格上呈现出多样性,前期的作品清雄旷达、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时而清冷孤寂、时而空灵隽永、时而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其次,鉴赏古代诗词要从内容和形式着眼。

从内容分析鉴赏诗词可抓住以下五点进行:

一是理解标题。标题有的体现作者思想,有的提供社会环境,有的点出作者人生境遇。如《蜀道难》、《登高》、《赠从弟》、《长恨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诗词,直接或间接将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生境遇,思想进行表露。

二是抓住带有感彩的词。诗词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带有作者情感的词。这些词传递着作者写作时的了心理痕迹、情感倾向。“雄”、“新”、“绿”、“轻”、“晴”、“香”等传递着作者即时即刻,此情此景中欢愉快乐的情感;“独”、“孤”、“寒”、“秋”、“断”、“乱”、“凋”则感彩浓厚,渗透着作者主观感受,体现出冷落、孤寂、悲苦、凄凉、愁绪一类的情感。这两类词一路写来越积越多,诗人或欢愉快乐,或豪迈豁达、或寂寞伤感、或孤独愁苦……之情迸涌而出。

三是找准节奏,感受音韵美。诗词读起来节奏鲜明欢快、轻松活泼,韵脚发音响亮的,表现出的是作者欢愉快乐的情绪。如陶渊明之《归园田居》(其一)以一韵到底的方式,用“山”、“年”、“渊”、“田”、“间”、“前”、“烟”、“颠”、“闲”、“然”将渴望归隐大自然的陶渊明终于实现心愿时的极度欢欣之情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反之,杜甫之《登岳阳楼》读来节奏悠缓而沉重,“楼”、“浮”、“舟”、“流”虽中途换韵,仍彻底的把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浩淼气势,想到国破、亲离,空有抱负难以实现的抑郁、悲苦、感伤彻底暴露在读者面前,显出沉郁顿挫之风格。

四是理解诗词典故所蕴藉之义。作者写作时中遇到需要避讳的情况,或为诗词含蓄而不直白,就得运用典故表达内心情感。读者就必须弄清楚典故的来龙去脉,所含意义,深层次挖掘诗词内涵。如李白之《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吕尚(姜太公)渭水溪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以及伊尹在被商汤委以国政时,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之典故传递出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的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情感倾向。

第8篇:行路难赏析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34-01

在古诗词中,意、象是完整有机的统一体。诗人、词人在创作诗词时,已然将自己当时的情感寄寓其中,语文学科将这种写作方法称为“托物言志”或“寓情于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抒情时,必然依托实际可感的事物完成表达。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准确地引导学生捕捉意象,感悟意象之美,有利于学生沉入作品,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进一步加深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一、捕捉具有营造情境作用的意象

诗、词、曲中的一些意象具有营造情境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具体的诗词意象,促使学生的情感、思维都进入意象所营造的诗词情境中。

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意境十分唯美,而产生这一效果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大量意象的运用。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从全曲中找到作品中描写的所有具体事物,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等。接着,笔者又要求学生从结构上解析这些词语。如“枯藤”可拆分为“枯”与“藤”两个词,前者为形容词,后者为名词。诗人通过精简的词语,不仅写了藤,还描写了藤的状态――枯,与“游子思乡”的主题相串联,其意义更为丰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对其它表示意象的词语进行解构,并提出对意象的独特理解,从而对诗词意境有了更深入的感知。

二、捕捉具有表达作者情感作用的意象

古诗词意象的运用服务于诗人的情感,捕捉能够表现诗人、词人情感的意象,是对古诗词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等的综合系统性探讨。古诗词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教师可以重点从情感阐释上入手,引导学生品味诗句中意象所蕴藏的情感,让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中《春望》一诗,作者杜甫通过明确的情感表达,利用“破”“深”来写春的另类特征,利用“烽火”“家书”等来写战争的残酷。由此,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悲世伤时的情感不言自明。教师讲解时,必须首先联系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诗词背后的情感线头。同时,通过朗读体会意象所带有的情感色彩。此外,对诗词中的名句进行重点品味。在学生品味诗词时,教师可视具体情况作指导。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语言艺术瑰宝。因此,一些意象具有固定的意义,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中的大雁是亲人联系、情感寄托的载体;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柳树成为亲友作别、悲伤相赠的载体。还有如松树的坚贞忠诚、梅花的冷艳自傲、牡丹的美丽富贵等,都是诗词意象情感固定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意象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有准确的定位。

三、捕捉具有艺术表达作用的意象

在表达过程中,诗人一般都会采用巧妙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这些艺术化的诗句往往成为千古佳句,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仗的手法使得诗句读来朗朗上口,诗中实景与虚景的交错融合则让整个场景富有动感与情感。笔者在进行此诗的教学时,首先对该诗的背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PPT模拟了诗中描绘的自然之景。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诵与品味,对“大漠孤烟直”一句进行重点赏析,分析大漠、孤烟、长河及落日等具有代表性的边塞景物在诗中起到的表达效果。最后从修辞的视角,让学生体会对偶手法的艺术运用。再如,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的尾联中,直接以“故乡水”“行舟”这两个意象来借代送行者与自己,巧妙地完成了个人情感与景物的融合。教师通过对所用艺术化表现手法的解析与释疑,帮助学生自然感觉到此时所写“故乡水”之多情,实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诗词中类似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并不在少数,有一些艺术表现套路。如李白在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等诗作中就体现了其惯用的夸张手法;杜甫则在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中体现出其在对比修辞运用上的娴熟。教师可引导学生循其习惯而知其修辞,快速而准确地品味诗词的写作艺术。

第9篇:行路难赏析范文

在当前执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诗歌教学的目标有这样一些表述:阅读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于是,有的语文教师甚至某些语文教学研究者把这个目标解读为“读读背背”。

然而,这种解读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问题,那就是对学生的评价。“读读背背”该如何评价呢?如果按照《课标》上的说法,诗歌阅读的评价应该是“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记诵积累过程的评价可以解读为“背背”,而理解诗歌大意,仅凭“读读”就能行吗?事实证明,是不行的。就以每年的中考来看,很多地区都有诗歌赏析的考查题目,统计发现,这类题目学生的得分率是非常低的。究其原因,就因为教师对《课标》的解读是错误的,教学的过程也是不完整的,诗歌教学的目标没有完成。“读读”似乎有随意读一读的意思,目标不明确。

那么,初中诗歌教学究竟应当教点什么呢?通过诗歌教学,究竟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素质?笔者认为,如果断章取义地解读《课标》,必然导致误读。如果结合整个《课标》来解读分析,不难发现,诗歌教学的真正目标,旨在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诗歌教学应该传承的传统文化

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读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诗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品味中吸收传统文化丰富的营养,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读出文采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诗文的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诗歌语言凝练,更能突出地体现语言的文采。历代诗人在创作中无不反复锤炼语言。阅读欣赏诗歌,典雅飘逸的语言,令人赏心悦目。诗歌教学应该利用这些传统文化精华,让学生感悟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炼字是诗歌文采的基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人在诗歌中用词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悬”字,平中见奇,令人叹服。诗歌中锤炼字句,言简意赅,往往一字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读来回味无穷。炼字的功夫彰显诗人深厚的修养,文采自然飘逸。

修辞让语言更优美,是文采的又一主要表现。汉语修辞手法众多,使汉语成为最优美的语言。“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形象生动的比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工整的对偶,“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夸张,“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双关。修辞在诗歌中的广泛运用,使诗歌的语言精美、形象生动。

各种表现手法灵活运用,使诗歌的文采发挥得淋漓尽致。“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直抒胸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情景交融,“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巧用典故,“城春草木深”的渲染烘托。除此之外,象征、白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联想和想象、以小见大、抑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2.读出美德

中华礼仪之邦,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崇尚礼仪、重视道德、注重修养。这些传统美德,在诗歌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诗言志,歌永言”,诗歌重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大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表现。

爱国主义是诗人表现得最多的情怀。在古代,爱国往往与建功立业、戍边卫国、歌咏自然等情感融合,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其代表。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充满豪情壮志是其中最有意义的内容。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杜甫的《望岳》,李白的《行路难》,让我们看到,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诗人们总是乐观向上的。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终南别业》,“达则兼济天下”,如李贺《雁门太守行》。

此外,杜甫《石壕吏》中忧国忧民的责任感,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关之思,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爱情与亲情,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友情,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牺牲与奉献精神,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3.读出美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美的追求,提倡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诗歌创作特别提倡追求美感,诗歌教学中也应该注重感悟诗歌表现出来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诗歌注重锤炼词句,注重修辞,注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形式多样,最能体现语言的优美;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注重平仄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反映出诗歌的音乐美;诗歌中总是描绘中林林总总的形象,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具有意象美;诗歌中表现出诗人各自的理想、情操、抱负,具有独特的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