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服务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而后尽其所能!”这是先贤对实践作用的强调:一个要担大任者必须亲身实践,只有深入实践,投身社会,只有将自己置身于现实社会才能更深刻的感受现实的残酷,竞争的激烈。用伟大的马克思的话说,真理源于实践,并受实践检验!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绝不应该是仅仅局限于书本,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的,能迅速完美的解决问题的人才。
今年寒假,我应聘入一家自助餐厅——xx美食广场当服务员。比起暑假在xxxx的实习,多了良多的辛苦,而且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上的筋骨之劳,然而,从找工作的艰辛到初次应聘的小小紧张,到上班时候的辛劳等等,都让我从心底里对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以及专业业务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重新看待生活的意义。
闲话不多说,下面让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此次社会实践的收获:
人应该有一技之长。马云曾高中生社会实践报告对大学生说,当代大学生要想有所成就,就应该学好自己的专业或者某一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在努力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身在这个竞争激烈弱肉强食的社会,拥有一技之长极其重要,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一般每一个中薪职位就有将近40个大学生或者硕士生竞争,竞争的激烈性实在另作为大学生的我深感压力之重。
就企业而言,企业都要求应聘者在某一领域拥有特长,企业家看中的是求职者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当今社会,社会分工严重,一个博而不精的人无法成为分工时代的佼佼者。
在我找工作的过程中,与几家有关档案管理工作的经理联系过,都以没有工作经验,专业技能不强而婉辞,甚至有一家餐饮老板也以无服务经验将我拒之门外。工作经验从某一角度上说也就是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2011寒假实践报告可见专业技能对于大学生求职的重要性。
对于我而言,一个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想要在不久就要步入的职场驰骋,显然需要在现在努力严谨的学习好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石,正所谓“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我上班之时,虽然工作与财务无关,但我也积极的了解了公司财务的部分业务和财务在公司中占的重要作用:
财务状况是一项衡量企业盈亏的重要指标,是作为企业未来经营方向、企业投资方向的一个重要依据;
财务工作者首先要做到的是严谨,对公司的每一笔业务都必须严谨以待;
一·实践时间
XX年6月25日--XX年8月23日
二· 实践目的
如果我说暑期打工是为了培养我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那就纯属扯淡。因为我压根没那么想。暑期工作只是我偿付租房金与生活费的方式,别的无他。漫漫长假,无心在家,对随团外出打工也感厌倦。许多人工作无非是打发无聊的假期。人闲着不一定会无聊,没事做或者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才会无聊。所以我留在学校培养自己爱好,当然是工作之余。
三·实践内容
当时只想尽快找到一份工作以安焦虑的心,暑期自己找工作不是易事,相信大家都清楚短期工有可能面临的尴尬。所以当时找工作时便有点饥不择食的意味。面试时,经理说,前厅服务员倒是在招人,只是服务员都是女生。在几乎找遍学校附近所有商家后,对有一家愿意招短期工本就兴奋不已,何况我还要吃饭交房租。于是我丝毫没考虑便答应了。
当时应聘时,经理说的丝毫不错。服务员直接与陌生人打交道,对于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的锻炼的确是不错的选择。以前,在还未做服务员前,我自我感觉服务意识就比较强。现在有这样一个平台供自己展示,许是天意。从客人进门,引领入座,点菜,茶水服务,下单,上菜,席间服务,拿单,欢送客人等一系列流程中,各种服务敬语,礼貌用语都不可少。刚开始动作比较僵硬,语气也是生硬的毫无感情。在师父几天教导下,一切都变得得心应手。就这样,日复一日的上下班,倒也有趣。而且,店里同事大多是刚刚毕业的学姐,相处起来甚是融洽。
当然,暑期工作只是我的副业。工作之余,学习知识与培养爱好才是我所重视的。由于上班时间有限,有大量的时间可供我只配。在搬进文苑五时,我做了一个决定,放弃考计算机证书。自己感觉是明智的选择。我不用在每天顶着压力学习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相反,个人爱好得以全力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辈诚不余欺也。
四·社会实践总结
我盼望着暑假,终于等到假期的到来。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之前去面试的暑假补习班老师落空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加入了坚强连锁机构加盟店“谷之源”服务员的行列,开始了我既漫长又充实的暑假社会实践生活。
工作的第一天,我懵懵懂懂地去上班。刚开始部长对我进行了简单的培训以及细节说明。在那工作有初中和高中的毕业生,也许大家都是学生吧,都挺谈得来,很快大家熟悉了,原本刚来的那种陌生感与恐惧感早已抛之脑后。我们以极大的热枕投入到工作中,有不懂的就问那里的老员工。就这样,原本我顾虑留在广州身上没有过多的钱。只能尽早工作,才能使自己生存下去,现在也算是放下心中大石了。
我在那主要工作是,每天整理,检查餐具是否摆放整齐,打扫卫生。盯枱,摆枱,撤枱。我们每天工作九个小时,早班是从早上六点直到下午三点下班,下班还得提前一个钟搞二楼的卫生,做好晚餐前准备。中班是早上九点到下午二点,中途休息三个钟,又到下午五点直到晚上九点下班,同样下班提前搞二楼的卫生。而晚班是下午三点回到快餐店直到凌晨零时下班,店面打烊前一个钟也得搞卫生,洗地毯子,扫地,拖地,打苍蝇,灭苍蝇……每天我们都小心翼翼做事,生怕出啥意外,我们的工资才五十元一天,要是一张罚单下来,轻则五元,重则上十元,这可是我们的血汗钱啊!每天上下班我们还得打卡,迟到一分钟扣一元,打错卡每次扣5元,所以我不敢违敬!而且我们的工作餐又不好,每天都是剩菜混炒一通,总不能不吃吧?又容易上火,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
在这里,我终于体会到了餐饮业中服务员的辛苦性了,同时发现这一行我是干不长的,不单单受客人的气,有时部长和老板施加的压力更感到委屈,真是有苦说不出,硬憋!毕业后不会再来干这一行了,它真的不适合自己,这是我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每一天,我们都要微笑面对每一人,而且要牢记“顾客是上帝”。不能将个人情绪宣泄或带到工作中来。
有一天,客人何其多,做到我整个人头晕脑胀的,当我还在洗手间洗毛巾不久出来时,便有客人喊道我替其换茶,不知当时哪根筋掉了居然跑去冰箱给加冰去了,随后才恍然大悟,客人还窃窃细说我不会听粤语,当时感觉糗大了,丢脸死了,整块脸都红了起来,幸亏那时没被老板数落,逃过了一劫。之后,我告诉自己,不管做得有多累,多辛苦,千万别昏了头脑,要保持最佳状态投入工作,面对客人。
还记得有一次,我端菜上二楼找对应的号码牌上菜,结果我跑上跑下几乎三、四遍了才看到对应的牌子,原来是客人贪好奇,放在手心里玩,害得当时的我哭笑不得。之后更可恶,我上菜给隔壁桌的客人蒸饭跟盅炖汤时,好心提醒他炖汤的盖子很烫,请在饭后再饮用,还手痒痒去掀盖子被烫到反缩回来后,大声呼喊我,“既然烫就由你来开盖”。当时我一火之下,不加以理会便匆匆跑下楼去。事后,我觉得自己当服务员的态度真是欠佳,但那客人也真是太刁蛮,太强人所难了,一点不把我们当人来看,以为自己来这是五星级酒店消费,动不动就呼声大叫,也未免自视过高了吧?真是太搞笑了。有些客人更搞笑,当我们店面人山人海时,我们服务员几乎忙不过应,居然还冲着发火大喊“冲茶,添茶。”真的,有时候,那点点小事也希望客人能人性化点,体谅一下当服务员的难处,不要动不动就对我们呼风唤雨似的,不要总把你们所谓的权利变成我们的压力,一步步逼迫我们厌恶?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实践;思考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校对于社会的一种责任担当,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健康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以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提出“紧跟经济步伐、依托专业优势、整合多方力量、开展特色化专业化服务”的社会服务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与专业优势,积极为淮安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学校建立起覆盖对象广、服务形式多、管理运作好、保障措施全的社会服务工作机制,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又促进了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同时优化了学校资源,促进了政校行企的深度融合,起到了良好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为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创新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服务活力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内部缺乏有效促进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教师的社会服务与职务晋升、评优评奖相脱节,职称评定工作沿用普通高校的标准及办法,专业技能和技术资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为了评职称、得荣誉不得不“说一套、做一套”,把主要精力放在能给生活带来实际利益的学历晋升、论文写作、课题立项与研究上,偏离了高职教师应有的、旨在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社会服务与培训发展轨道,从而导致教师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缺乏内驱力。
为了促进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将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各二级学院和职能处室的年度考核目标中,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使社会服务深入人心,成为学校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同时,学校为了引导教师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对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表现出色且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师给与物质奖励,并在培训进修、晋级晋升、科研申报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为了在社会服务的体制与形式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学校组织力量进行专题研究和小范围的实战演练,力求既有理论支持,又有实践经验的支撑。以前,参与社会服务的教师常常无组织、无团队地单打独斗,社会服务效果单一趋同,不能很好地持续推进和逐步深入,影响力也非常有限,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紧紧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成立了研究所、产业服务基地、产学研合作小组等团队,聚点成线,聚线成面,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为开展社会服务搭桥铺路,促进了社会服务持续有效地开展。
二、借助技术推广与服务,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学历主导教育,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高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非常重要。基于这一认识,学校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师深入到园区社区,主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区域行业企业服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推广与服务,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
1、进乡入企,进行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培训和企业会计准则培训,促进“三农”健康发展
淮安是江苏省重要的农、林、果、牧、渔商品基地,是各级财政支农项目与资金的重要落户区,学校在财政部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淮安分校牵头下,全面承办淮安市财政局主办的各县区财政支农培训项目。学校从会计、经贸、工管、法律专业中遴选优秀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深入县区调研,制定培训计划,构建“政策解读+财会培训+普法教育”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同时,主动适应市乡镇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和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理财能力的现实需求,依托悠久的教学积淀、丰厚的教学资源、先进的实训设施,搭建乡镇村财会人员培训基地和培训平台,面向乡镇村财会人员和中小企业财会人员开展由点及面的继续教育培训。
2、粮油安全行动进社区
淮安市是全国饲料生产积聚区和集散地,是江苏省粮食加工的重要基地,全市有粮食加工企业1000多家。特别是饲料加工业全省领先,全国饲料十大知名品牌企业均在此地落户,其生产能力占全省饲料产能的1/3,对粮油饲料营养分析与质量安全检测的需求日益增多。学校依托自身是全省高职院校中唯一开设粮食工程专业的优势,整合当地饲料安全检测公共服务中心、饲料(食品)营养分析与质量安全检测公共服务、面粉加工技术服务等平台,投入百万巨资购置仪器设备,集成再造粮油饲料合作服务平台。通过成立当地粮油科技信息中心,建立运行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公司化运作,为各大粮油、饲料企业和市民提供全方位服务,保证粮油、饲料安全。同时,通过组建师生志愿者服务队,编制《粮油饲料安全知识手册》,完善学校构建的省粮食工程服务新农村在线网站,开展粮油饲料安全宣传,最大程度的发挥省饲料人才培训基地和省粮油人才培训基地的硬件、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对区域内粮油饲料安全检测检验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3、携手中职培训,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面向区域内的中职校开展交流学习,帮扶中职教师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其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以学校自身的优势资源带动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帮助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解决内外部发展困境,引领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4、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助人自助,维权弱势群体
本着“服务社会,锻炼自我”的服务理念,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长期坚持开展以科技推广、文化宣传、法律普及、社区援助、环境保护等社会实践活动。2007年、2009年,学校分别成立法律援助中心、妇女儿童法律维权中心,面向校内外学生及社区居民、工地工友、留守儿童及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通过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律帮教、法律讲座及案件等方式进行维权活动。经过几年的探索,法律援助工作已经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和稳定化的工作队伍,先后开通“江苏财院法律援助中心”网站、“法律援助之声”广播、设立咨询信箱和站点,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成功打造了“大学生讲师团法制系列讲座”及“创新型法律援助宣传模式”两大特色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5、技能培训与鉴定,为企业提升竞争力
学校利用会计、金融、营销、粮食、机电、电子等专业的智力优势和省中小企业应用软件研发中心、淮安饲料安全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省市级技术平台的资源优势,积极为市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提供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执业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培训、营销技巧培训、电加工机床操作培训、饲料及粮油食品检测培训等多个工种的技能培训,年培训千余人次。学校建有10多个职业技能鉴定站,每年开展各级各类工种的技能考试与鉴定800余人次。
三、不断总结反思,加强交流学习,汲取先进经验
学校在加强自身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同时,也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加强。
1、创新服务模式,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结合
学校需建立研究成果制度,对鉴定专家肯定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要加以宣传推广,拓展成果转化渠道,促进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充分展现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加强企业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工艺流程的优化等高科技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与行业、企业之间形成稳定全面的科技合作关系,共同承担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以新发明、新技术、新标准、新产品、新工艺为目标成果,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提升社会服务的品质。
2、依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要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将服务区域经济融入办学理念和思路中,以订单班、联合学院、委托培养等模式,促进专业调整、推动教学改革、引导课程设置,实现专业与产业行业的高效对接。可以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出适合的课程新标准,或者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或企业工艺流程,编写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还可以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3、打造独特的品牌优势,彰显特色服务
学校社会服务要尽量避免和其他高职院校的同质化,应将品牌和特色作为提升能力、扩大影响力的抓手,根据自身的软硬件和优势专业进行品牌设计,在社会服务的内涵和质量上下功夫,打造持久的软实力,带动社会服务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蔡新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方式探索[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10).
[2] 成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3] 赵向军,吕同斌,胡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3).
[4] 杜佩莲.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不足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02).
从今年3月到7月,这支队伍为09暑期赴湘西服务做着各样的准备。为了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我们制定了完善的志愿者培训计划;为了更好的服务湘西,我们制定绿色资源循环计划;为了筹措资金,我们参加谷歌杯公益大赛……组建至今,团队已资助凤凰贫困生近百名,为苗乡学子募集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衣物等无数。
2010年7月12日,湘西志愿服务团最终确定的27名志愿者搭上西进的列车前往湘西开展为期20天的志愿服务。服务团此行主要开展了教学、图书馆建设、调研、家计划四项活动。这20天,队员们不怕苦,不怕累,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任务,使400余名苗乡学子受益。同时,我们深入苗族贫困山区,体验当地生活,了解苗族文化,也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下是我们暑期实践情况的总结:
1、教学工作方面
在教学方面,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讨论,根据湘西地区不同于东部地区的特殊教育环境以及当地对德智体美等教育方面的欠缺,我们主要开设了苗族文化课(教授苗族历史、名人、刺绣等)以增加苗乡儿童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综艺课(包括游戏、故事、体育、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文化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写字等课)以补充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进队员与学生间的交流来拓宽苗乡学子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暑假生活。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队员们在去湘西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准备教案以来准备解决到当地后在教学工作。队员们收集的材料大部分都是一些趣味性的知识,是一些书本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团队希望通过这次支教可以给湘西的小孩子带去些新鲜的东西,给他们带去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更希望让他们明白到读书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支队也都根据各驻地的实际情况对原定课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采用了多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有的队利用疯狂教学法,有的队设置正副班主任,有的队将课堂帮到野外……为了挖掘学生们的潜力,歌唱比赛、朗诵比赛、运动会、篝火晚会、图画展、游园会等一系列活动应用而生。20天的支教生活我们也积累了很多支教经验:
1、队员一定要挑选自己有所擅长有所感悟的科目,在进入教室前,要为一些突发状况想好解决办法。
2. 处理好课堂和课下与学生的关系,在课下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哥哥大姐姐,但是在课堂上只能是老师和学生。
3. 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丰富,要了解孩子喜欢怎么来接受知识。适当给予一定的奖励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4. 要多准备一些趣味性,课本中比较缺乏的知识。
5. 注意自己的言辞和行为,时刻记得自己是一名教师,说话做事前要考虑到是不是符合自己现在的身份,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话语对学生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6. 要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当地的教学环境,准备合适的知识给孩子,自己需要作出改变的时候,不能犹豫不决。
7. 平时多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了解他们,会拉近彼此的距离,会使课堂变的轻松而有秩。
8. 在课堂上适当的多给学生鼓励的话,会让他们感觉到成就感,从而对学习产生信心。
9. 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对一些上课调皮的学生,可以在课后与之谈话,晓之以理。
10. 要把当天的上课的情况及时和队友们交流,好的方面可以让其他人借鉴,不足的地方也可以让其他人注意。
队员们每天都在摸索中前进,用心去与学生交流。但毕竟时间精力有限。我们的支教工作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每一天教学上的经验与不足都让队员们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特别是在了解到不足后,能够有最短的时间作出调整,在队员不懈的努力下,支教活动还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2家访工作方面
家访主要包括调研和家计划两个方面。调研的主要工作是走访贫困生家庭,登记贫困生资料,以便日后爱心人士开展一对一资助。“家计划”的主要工作是调查收集留守儿童的资料,获取儿童家长联系方式,为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拍一张合照,回到嘉兴后冲印出来连同学生写给家长的信一起寄给家长,为留守儿童与家长搭建起一座交流的桥梁,促进双方感情。在20天的支教日子中,各支教队的队员利用每天放学后以及晚饭后的时间进行家访,据统计我们一共走访了100多户人家,200名学生。
家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非外出打工的,不然当地人民微薄的收入全靠在家务农,主要是种植当地盛产的烟叶。所以我们家访时总会碰到大人不在家,在地里干活的情况,并且很晚都没有回来,也或者是家人没有到齐,无法拍合照。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二次的家访,实际上很多家庭我们都跑了两三次,有些还跑了四五次。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很少出现外来人口,他们的语言都是苗语,外出打工回来的人还是会讲普通话的,但年纪大一些的根本不会,所以每次家访我们都会带上一名高年级的学生,即为我们带路,也可以帮我们做翻译。虽然比较辛苦,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为每一个家庭都拍到了合照,这是我们访的宗旨。我们还拓展了工作范围,不但为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拍合照,也为非留守儿童家庭拍全家福,并决定回嘉兴后冲印出来寄回当地,因为对很多当地的老人来说,这恐怕是他们这辈子第一次拍照,他们每当明白我们要照相时就会去柜子里找出压箱底的那件漂亮的苗衣换上,整理好装妆容,然后端坐着;而留守儿童的合照冲印两份,一份寄回当地一份寄给儿童父母。而对于那些贫困学生,我们的到访给他们带去了鼓舞和希望。 共2页,当前第1页1
家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接触学生的平台,因为访我们走进了当地学生家中,走近了当地学生的生活,融入了当地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当地窘迫的生活现状和落后的教育体制。也许家访在常人看来对他们的帮助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相信,这一张张小小的照片承载着一家人的浓浓情谊,承载着孩子对父母满满的爱,也承载着我们对苗乡人民深深的祝福。
3、日常生活方面
在20天的支教生活中我们编织了一段平凡朴素而不失瑰丽色彩的生活。虽然支教的日子已经落下了帷幕,但是生活中的一幕幕画面却时时刻刻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在湘西支教的日子中我们基本上穿的都是印有“嘉兴学院”字样的队服。一方面,它随时提醒着我们自己是一名大学生,代表了嘉兴学院的形象,要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表率;另一方面,简单朴实,整齐统一的队服也给当地村民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最令队员们难忘的莫过于我们在学生家中第一次穿上了苗衣,做工精细、色彩绚丽的花案,巧夺天工的裁剪,让我们近距离的接触了湘西苗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了独特的文化传承。按耐不住惊喜激动的心情,我们拍了不少的照片,不管是和别的队员还是回来后和家人朋友,这都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足见饮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出发前我们也担心过湘西的饮食习惯对于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浙江,吃惯了清淡口味的江南人来说不适应,所以我们购买了不少榨菜、萝卜、雪菜等,还准备了泡面。到了湘西后,古塘和好友支队寄宿在当地老师家,吃饭问题由老师安排,但队员们总是把家务的活都“承包”了下来,做饭、挑水干的不亦乐乎。而木里和都良田支队是寄宿在学校的,饮食问题一切自理,由于条件有限,队员们要求不高,只求吃饱饭有足够的体力能维持工作。
毋庸置疑,湘西地带,地势不平,山路较多,我们所有的出行基本上全靠一双腿。各队的队员们每天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外都会去家访,每次去家访,我们都会叫一位高年级的学生给我们带路,在为期20天的日子里,我们的足迹遍布了驻地村子的每一条小路,有时一次家访就要花几个小时,走好几里路。村里物资匮乏,采集需要的物品只能通过这个途径去镇山购买,而小队与小队的交流走访,也只能靠步行。特别是好友和古塘的队员他们赶集需要翻越1个多小时的山路。但再难走的路也阻挡我们做好这次支教工作的决心。
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这20天,大家每天的生活都是在忙碌而充实中度过了,而每个队都有很多值得骄傲的事:木里的队员们用10几天的时间整理了1000多册图书建成了木里乡第一个图书馆,都良田队为学校竖起了校牌和旗杆,好友队组织修缮了破旧的校舍,古塘队为孩子们浇制了乒乓球桌……虽然很苦很累,但看到孩子们的笑脸,看到我们留下的印记,我们无怨无悔了。
团队建设方面
团队27名成员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磨合,团队建设也不断完善。团队设立1个大队长,4个支队队长。支队长要安排落实各支队的具体工作,并向大队长汇报工作。我们团队有队旗、队徽、队歌、口号、宗旨、团队博客、每日讨论会,这些都使队员们更有归属感和自豪感。我们时不时地高歌“爱因为在心中”,我们也时不时地用照相机记录我们的美丽瞬间。各支队也都在后期确定了支队队歌,建立了支队博客。当往事成为回忆,我们深厚的队友情却不会褪色。
结束语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对于处在大学的我们,是一次难得的社会锻炼,其可以让我们接触社会,关注到社会上一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当代大学生风采。而对于湘西的孩子们来说,其也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可以认识到一群大哥哥大姐姐,还可以和一大群伙伴一起玩耍,这也是一件让他们开心的事。
20天的时间很短暂,我们能做的也很少。我们能教会孩子们的很少,能改变的也很少,但我们都尽力去做了,我们会真心去关注他们、关心他们、爱他们,20天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却让我们彼此之间建立了信任,也给我们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第一次走进陌生的湘西,面对陌生的生活规律,面对孩子们的野性,我们从紧张小心地应对到自然友好的相处。在这20天里,我们也学会了很多。尽管我们有很多做得不好的,但我们尽力了。存在不足我们改正,严格提出批评;存在优点我们发扬,面对问题我们不退缩,面对矛盾我们心平气和地从对方角度去分析,忙碌之中求发展。
这20天的经历让我们成长了很多。队员们都很庆幸能参加这个活动,能够去都湘西,能够去接触这些孩子,不管怎么样,我们有一个统一而肯定的结论:湘西的孩子需要我们,湘西的百姓很欢迎我们!
“爱心接力,永不落幕“,我们希望我们的活动能在嘉兴学院一直延续下去,以嘉院学子为桥梁,架起凤凰嘉兴两地间友谊的桥梁,同时让社会各界一起来关注湘西!
【关键词】电大教育;社区教育;和谐社区;数字化学习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环境的形成、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和数字卫星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开放教育网络,无疑是发展我国各类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扩大教育规模,凭借着技术的优势把优质教育资源从校园内送到校园外、送到社区、送到家庭,这体现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平衡、公正发展的内在要求。电大长期以来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办学的方向,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一、电大教育的基本定位:为建设和谐社区、学习型社会服务
电大教育具有着与生俱来的大众化教育属性,契合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的实践有利于促进教育实现尊重生命、个性发展、自我实现、效率优先、教育公平的原则,有利于建立现代远程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终身教育、全民学习,加速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电大教育对于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培养、信息能力的开发、协作精神的增强、个性化的发展、终身学习素养的提高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能动力量,正因如此,不仅受到传统大学的普遍效仿和借鉴,更成为社会民众所公认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选择。电大的社会服务在促进教育公平、满足民众学习需求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正是它得以产生、发展、壮大的必然原因和自然结果。电大只有将育人与社会服务、特别是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结合,为终身教育作出应有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使自身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为建设和谐社区服务,更成为电大教育的基本属性和根本定位。而社区教育应成为电大教育新的切入点。这是电大教育发展的模式与途径,也就是发展策略的选择与创新问题,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气魄和决心、更多的谋略与招法,去破解发展中的全新课题。
二、社区教育是建设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
推进社区教育、提升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力能更好地实现居民利益,是建设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社区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职业技能和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文化等。社区教育中大量的文化学习活动,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形成健康向上、文明礼貌、安居乐业的人文社会环境,引导人们活出生命的意义,寻找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社区教育在培养社区成员的互助友爱精神、改进社区内的人际关系、培养社区成员的自治精神和自助能力、提高社区成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秩序、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电大数字化学习资源为社区教育提供保障
张家全指出,“在Internet里,有千千万万的富源知识网站,很多网站有巨大的数据库支持,它们包含着海量的知识资源”,然而,面对如此丰富的知识,学习者经常会陷入非常窘迫的两难境地,因为从中“汲取知识,既会激发人们作知识富有者的欲望,又会被卷入自感渺小与无能的漩涡之中”,显然,在这样一个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里,高效率地寻找自己所期望和需要的知识,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既需要学习者具有超凡的意志和耐力,同时也需要他们掌握准确搜索知识的路径和方法,而且要想使得这些学习者面对五光十色知识信息,不至于被其淹没,或者不至于使其因为教学资源的斑斓多姿而迷乱于非主题知识信息的检索,“糊里糊涂地浪费大量的时间”,“汲取不到自己所需的特定的知识”,这就需要有关办学单位“利用主题知识网站”,为其“重新组织”知识信息,显然,要想使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在社区卓有成效地参与电大的数字化学习,同样需要电大建设好自己的“主题知识网站”,为广大社区居民学习者提供更为集中、准确、系统的学习资源,从而为其的社区数字化学习保驾护航,提供强攻强有力的学习导航和学习支持服务。
参与学习型城市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各级电大的历史任务绝不仅仅在于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建设,而且还在于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建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继续利用电大系统原有的学习资源库,把原有的大量的音视频专业课程资源转化成数字格式,推陈成新,让这长期尘封在音像库的视听教材化腐朽为神奇,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余热,让更多的人分享其知识传播魅力。二是不断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利用电大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优势,设计、编导、制作优质学习资源,打包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网络配送服务,必要时可以采用体外循环的办法,通过项目招标,吸引社会上的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公司参与学习资源开发,从而进一步扩大电大的学习资源来源,克服电大教学资源编制队伍人员配置严重不足的窘况。三是积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采用赎买、投资、参股、置换等方法,将由普通高校、政府各个部门和有关社会教育机构投资开发的优质学习资源,拿来为我所用,促进其的社会共享。
四、利用电大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构建中国特色的数字化社区学院
1.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中国社区学院建设纵观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社区学院无论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中,还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建设社区学院对国家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给予政策倾斜,保证资金投入。
2.利用数字化技术,以数字化学习港为平台。数字化学习港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以市场化机制组织资源提供方和服务运营商,以连锁方式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及组织管理的新一代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它通过架构公共平台,整合优质数字化资源,采用标准环境及集成适用技术、创建服务体系、开展示范应用等方式,超越时空限制,实现教育的低投人、高产出。该体系主要以数字化学习港的运行模式为学习者和其他用户提供随时随地可获得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同时提供覆盖全国的数字化、集成化、终身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环境,从而满足社会各类群体对享受个性化服务、获取优质资源的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这是数字化社区学院的基本物理平台。
3.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创新社区教育的思想。当前要提升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力,更重要的是要看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知度、认同度、参与度、满足度、满意度,而不是仅停留在“学者有其校”的水平。因此要推进社区教育必须要牢固树立“立足社区,服务居民,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办学宗旨,注重研究和挖掘社区教育的优势,探索有新意的路子。一是因情而宜,不拘一格。应立足社区的“区情”和群众的“学情”,工作中做到“五个灵活”,即时间灵活,地点灵活,课程灵活、对象灵活、形式灵活,使有学习意愿的居民都能参与,居民想听的课程都能安排,前来学习的居民都有收获,从而赢得居民的认同和参与的热情,提升为居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因人而异,满足需求。应坚持“居民需求就是课程”的理念,加强对居民学习需求的调研和分析,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学校的作用,形成社区教育“有人有场地、一校一特色、去学就收获”的格局,进一步扩大广大居民受教育的参与面,真正成为广大居民参与学习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
4.依托电大成立多种中心和综合基地,完善全民开放性社区教育网络。电大可以利用现有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及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等优质存量资源,实施教学和教学管理,提供社区教育所需的多种功能,成为各地社区教育的办学主体,形成全民开放性社区教育网络系统。近年来,我国也己相继建立了一批社区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这种社区学院多数是一种当地教育机构的整合,如当地电大、职工大学、成教中心、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其中电大常常是这些整合型的社区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的中坚力量。各级政府可以在依托电大发展社区教育的具体方式和路径上,依托各级电大成立“社区教育中心(站、点)”,形成一个多层次、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向社区教育、市民教育辐射,拓展电大的社区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当地的教育资源中心、市民学习中心、培训中心、研究中心,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共享和综合利用,各级社区教育中心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又各有所任务的侧重。把资源送到农村、社区、基层,形成全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最大限度让广大居民共享学习,更好地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服务。
5.发挥电大远程教育优势,进一步搭建数字化学习服务水平。发挥电大远程教育优势,争取将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成一个能够兼容各种教育层次、各种教育形态、各种教育方式、各种教育机构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把电大目前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延伸至社区和社区居民家庭。要加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优化力度,建设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库和信息库,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超市”或“菜单点菜式”服务。非常有效的一项途径是,以电大现有资源为依托,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建设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港”(学习超市),这是拓展社区教育领域,实现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切实举措。该项目的关键,是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教育需求和学习者学习需求,在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基础上,通过有效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真正实现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超市中随需所取的“课程超市、学分银行”。
借助于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学习港搭建的平台,社区教育服务地域将可能进一步向广大社区、农村、企业、行业延伸,服务对象将可能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各类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优质教育资源将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和应用,社区居民将可能得到更具社会性、开放性、针对性、便捷性的教育服务等等。同时,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积极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资源发展社区教育,开辟社区教育网页或窗口,为社区成员提供活多样的、质量上乘的教学支持服务,并把网站向街道、居民小区、家庭延伸,使广大居民能够方便地“点菜”学习。数字化学习港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化学习服务机构,其办学的低成本、教学的高质量、受众人群的普适性和学习内容的针对性特征,已进入公众的视野并正在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它将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途径选择。
总之,电大参与社区教育,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开放学习系统,使各类教育资源、学习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惠及最广大的民众。具有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权利平等的重大意义,这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对电大自身发展来说,不仅仅意味着规模发展的意义,而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创新价值。电大教育在不断拓展服务功能的过程中,真正体现出是一种面向公众的教育,从而进一步体现出公共服务的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实现服务功能的拓展,增强功能拓展的能力,是电大教育充满活力的重要保证,是电大教育生命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窦梦茹.开放远程教育的新进展、新趋势、新使命[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
[2]平培元.从美国社区学院看我国基层电大的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6(4).
[3]任为民.学习型社会、数字化学习港与公共服务体系[J].开放教育研究,2007(2).
[4]陈肃,赵丕元.电大教育、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5]陈乃林.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7(2).
作者简介: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政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教学
一、独立学院思政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和优势
独立学院在教学模式的变革和自主性上具有明显的效果,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众所周知,思政课的教学实践的完成效果和质量是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主体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体现。也同时关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断地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志愿服务,这对于开发实践教学的资源和形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独立学院的自主教学的能动性强,在创新教育和创新模式上能够做出新的尝试和新的,因此,在独立学院的思政课的教学中,志愿服务的积极倡导和模式引入有利于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开拓。志愿服务是一种自主、自愿、有爱、互助的一个交互性过程。它以服务性为前提,在无私奉献、真诚有爱和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和宗旨下进行。志愿服务者在整个的交互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识技能以无偿无私的奉献精神给予社会困难群体一定的帮助和协助,志愿服务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能够在互帮互助中推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并且在相当程度上能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基本保障制度的发展。因此在独立学院的思政课题的社会实践教学中,不断地积极引导和加入志愿服务的实践,不但能够丰富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更加能够丰富整个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化目的。通过志愿服务,能够从具体的社会实践和行为交互中,让学生们体会到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精髓和要旨。
二、独立学院思政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
在比较分析思政课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之后,基于独立学院的思政课的教学实践的模式创新的视角,从志愿服务的具体实践中讨论,以“三步走”的模式,创新独立学院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建构一个志愿服务意识走进思政课堂、思政课社会实践走进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体系走回课堂的三步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一)志愿服务意识走进思政课堂
从思想理念上进行初步意识形态的教育和概念传输,是思政课社会实践融入志愿服务的最基础性的开始。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志愿精神,讲解志愿服务以及志愿者的概念,同时讨论和引导学生们去树立一个志愿服务的意识,并且积极努力具备志愿服务应该具有的各项基本素质。在独立学院的思政课理论教学中,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中的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历史人物开始,使学生们能够形成一个初步的榜样意识和英雄概念。并且在独立学院的相对宽松和创新的教育环境中,创新思政课的课堂教育,以故事和表演的方式展现出当时的英雄人物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同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安排融入相应的志愿精神的教育。特别是在讲授关于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崇高信念的知识环节,可以吧志愿服务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崇高信念,融入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中,去培育他们的基础价值观和基础人生观。并且在对大一学生进行基础性培育的基础上,在他们进入到大学二年级的思政课教学中,在“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中,关于真理和价值的讨论,就可以引入一些志愿服务的现实案例,去进行分析。并且在做过志愿服务的调查研究后,笔者发现志愿服务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付出和收获,回报和感恩,再比如一个人的力量能否实现对于别人的帮助,这些问题其实在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基础性概念教育的时候就能够很好的去积极引导他们。比如第三章的第三节内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就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开研讨会的方式,从志愿服务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哲学问题,逐渐的培育学生们的哲学思维和社会主义意识。在整体的综合的思政课的课堂理论教学中,通过交流和讨论,能够在学生们的意识形态中形成一个基础的概念,同时最主要的也能够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知道荣辱,也能够在学生的相互讨论和观点的切磋中,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思政课的课堂理论教学的有趣和生动。
(二)思政课社会实践走进志愿服务
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有很多种形式,但是由于独立学院的基础建构,对于思政课的实践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缺少思政课的社会实践的平台和实践渠道。但是志愿服务的形式多样而且组织结构灵活,因此,在思政课的社会实践的教学环节,我们应该走进志愿服务。怎样服务,如何进行,这都是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去检验的。知行合一,在思政课对于志愿服务理论教学的“知”的基础上,走进思政课对于志愿服务“行”的阶段。那么如何创新和开拓志愿服务的平台就成为了一个必要且充分的条件了,这个时候独立学院的优势性也就可以进一步的发挥出来了,独立学院基本上都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公共服务的平台的,那么可以通过学生在校内搞募捐,到校外去拉赞助的方式来进行集体集资,或者是通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平台去召集资源,然后在由思政课教师牵头以辅导员团体为基本单位,开展从市区到乡村的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比如在社区捐赠图书和爱心帮扶,比如在开展“三下乡”的活动中随着志愿者们一同给贫困地区的儿童捐赠物资等。并且在积极应用和掌握互联网互动的技术的条件下,建立一个志愿帮扶的客户端,并且加入创新创业的团队力量,开展公益活动。建立起一个由思政课到志愿服务再到公益项目的一体化的平台渠道,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更加能够为志愿服务项目提供更多的渠道和参与方式。
(三)志愿服务体系走回思政课堂
在参与和实践一系列的志愿服务的过程后,再次回到思政课堂教学中,进行一系列的再讨论,形成学生自己的实践报告和心得体会。然后思政课的教师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去表达自己在参与志愿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体会,可以是调研报告的形式,用具体的数据说明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或者说志愿服务中的环节性漏洞;可以是改良方案,用切身的体会去发现志愿服务中的一些组织管理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良的具体措施;更加可以是从创新创业甚至是独立学院的自我发展的角度去提出一些课题,通过结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和志愿服务,来研究独立学院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从公益项目的角度去发掘更多更有价值的创新平台和学习途径。丰富和发展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也能够开拓志愿服务的渠道和平台,更加能够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思政课的生动有趣性和实用性。
三、结论
独立学院的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创新模式,需要加入志愿服务,而且志愿服务的平台更能够丰富思政课的社会实践。从“三步走”的模式出发,是对思政课整体的一次创新,也是对于思政课的教育性和实践性的一种长期的有效机制的融合和丰富。
【参考文献】
[1]王为正,刘佳,蔡迎春.志愿服务的幸福感[J].思想理论教育导,2012(05).
随着湖北的中部崛起,武汉的发展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武汉城市圈也成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部省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黄石是湖北省的工业重镇,是武汉城市圈中副中心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支柱,以建材、能源、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等为重点,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是黄石地区唯一的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始终坚持把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更好的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作为落脚点,以服务求支持,在服务中促发展。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特点,结合学校资源和社会需求,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区域经济社会特色的服务模式。
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校企合作即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合作形式主要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研发、合作培训、合作技术服务等,通过合作最终达到共同发展。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主体,高职院校是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企业则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校企合作的效益日趋显现。但是,由于企业发展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各不相同,导致其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的不同。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必须发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作用,主动寻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1.1 组建职教集团
2012年7月17日,黄石日报登载“从年初到年底,招工永不落幕”―― 关注黄石中小企业发展系列报道之四,文中指出,目前有75%的企业存在用工缺口,全市中小企业缺工在3万人以上,工人难招,技术工人更是宝贝疙瘩。为加快黄石市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速度,促进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推动教育强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2年9月,黄石职业技术学院向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申请牵头组建“黄石职业教育集团”,2013年5月,“黄石职业教育集团”在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集团理事会机构设置为,顾问:黄石市副市长苏梅林;名誉理事长:市经信委主任曹和家、市教育局局长方晓阳、市人社局局长许卫和市国资委主任姜笑山;理事长:市教育局副局长汪志锋;执行理事长:黄石职院院长胡明钦;理事单位由黄石市54家企业和23所职业学校组成。集团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搭建黄石产业信息平台,沟通职业技术人才供求和教育改革信息,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开展师资和企业职工培训,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活动,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共享,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2011年昆山沪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约落户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从2012年到2015年间,预计用工7500人,开发区就业局通过职教集团间的协作,每年按公司要求将学生输送到位,为开发区的跨越式发展提前锁定了人力资源。
1.2 积极发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力量,有效利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可以确保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应引起高职院校高度重视。2011年10月,在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策划下,黄石市重点企业用工订单式培养“校企对接”洽谈会在黄石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中华及黄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到会讲话,36家企业和23所院校及培训机构参加洽谈会,7家企业现场与学院成功签约。2012年1月,由黄石市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主办,科威公司赞助的“科威杯”PLC电子设计创新竞赛,旨在通过“政府组织、企业出题、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的方式,达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目的。2012年3月,学院产学研工作处与黄石市科技局联系,在学院挑选5名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业课教师,作为黄石市科技特派员,由市科技局资助、派驻企业,帮助企业摸清关键技术需求,制定企业技术发展战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改造,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到目前为止,担任湖北加恒实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的康立武老师,已在企业申报“含铁酸洗废液中回收盐酸的研究”项目;担任黄石万顺转向器制造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的胡江平老师,已与企业签订“全液压转向器”技术开发服务合同。
1.3 争取政府支持,改善办学条件
黄石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6年里,成功申报了两个国家级实训基地―― 数控实训基地和汽车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助220万元,地方财政支助220万元配套经费;极大的改善了两个基地的实训设施。2012年,学院又积极申报两个重点专业―― 电气自动化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央财政支助400万。今年,学院与企业联合,向市科技局申报黄石市科技创新平台计划项目,与企业共享共建力学和金属材料实验室,争取40万元的经费支助。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中,产学研工作处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由湖北省教育厅支助的“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申报由市科技局支助的“黄石市科技特派员”活动项目。
2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2.1 健全制度建设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科研职能的延伸。学院为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人事处出台了《青年教师培养暂行办法》,《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暂行办法》,对青年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做出了硬性规定及激励措施;科研处出台了《教科研成果管理及奖励办法》,《教科研工作计算及考核办法》,《研究机构考核管理办法》等,对教师晋职、待遇和奖励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不断健全的制度建设,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院300多名教职工,从2012年5月―2013年5月,公开273篇,完成各类研究项目54项,成功申报新型实用专利17个,发明专利3个,软件著作权2个,与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5份。学院教师还多次在企业进行专利申请时,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提炼和填报申请文件。
2.2 加强考核力度
学院对教师个人的年度考核,以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和教科研工作量考核为主要指标,并将教师企业实践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根据实际情况折算教学和教科研工作量。将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与就业质量等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对学院各系实行年度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与该系的办公经费划拨挂钩,并与该系全体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学院对各系成立的研究机构,也实行年度考核,考核合格的研究机构,学院对每个研究机构另行划拨2万元办公经费。通过严格考核,调动了各系主任有计划的制订校企合作工作计划,支持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和技术服务活动,同时也提高了教师主动联系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了教师的双师素质。
2.3 强化合作意识
被告:永安市建设委员会。
法定代表人:林祥华,主任。
1997年8月,永安市燕江住宅建设开发公司(以下简称燕江开发公司)经永安市计划委员会批准同意兴建五四商品房,并于1997年8月25日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9月4日取得建设用地批文,9月10日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拆迁许可证规定的拆迁范围为永安市五四路80、81、新87号,燕江南路66-70号,农机公司,农机管理站。燕江南路66号房屋所有权人系原告杨永生,该房建设面积在杨永生持有的房屋所有权证中登记为261.85M2。
1997年9月10日,永安市拆迁管理办公室拆迁公告,限定拆迁范围内的居民在9月12日起至9月22日前履行搬迁义务。在此期间,燕江开发公司与杨永生未能就补偿问题达成协议。1997年10月6日,燕江开发公司在永安市石门新村2幢为杨永生安排了两套周转房,面积为170M2,并多次与杨永生协商。杨永生仍以未能得到合理安置补偿为由,拒绝搬迁。燕江开发公司遂于1997年10月9日向永安市建委申请裁决。
1997年10月20日,永安市人民政府及永安市房产开发管理处作出《关于对杨永生户房屋产权面积更正的通知》(以下简称《面积更正通知》),将杨永生所有的永安市燕江66号房屋面积耿耿为208.20元M2,并于当天送达杨永生,该通知未告知诉权。
1997年11月25日,永安市建设委员会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十四条之规定,作出永建拆裁定(1997)第01号裁决:
一、被申请人应履行1997年9月14日永安市拆迁管理办公室的"房屋拆迁公告"的规定,延期至本裁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完成搬迁。
二、维持申请人对被申请人所作得不偿,但其中:1、砖木结构杂物间31.31M2,木结构杂物进22.33M2,按照永安市人民政府及永安使房产开发管理处《关于对杨永生户房屋产权面积更正的通知》应予扣除。2、停业补助费工商登记的从业人数计补。
三、维持申请人对被申请人的安置方式。杨永生不服,向福建省永安市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撤销(1997)永建拆裁字第01号裁决书,并责令被告依法补偿安置原告。
诉讼期间,被告永安市建设委员会作出永建(1998)41号《关于变更永建拆裁字(1997)第01号裁决书有关裁决事项的决定》,将永建拆裁字第(1997)第01号裁决中的第二项变更为:有关房屋产权面积认定问题,待永安市人民政府及永安市房产开发管理处依法认定后,再另行裁决。杨永生不同意撤诉,并要求将永建(1998)41号《关于变更永建拆裁字(1997)第01号裁决书有关裁决事项的决定》一并撤销。
永安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燕江开发公司兴建五四商品房的立项手续完备,并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文和房屋拆迁许可证。据此,永安市拆迁管理办公室以永建拆许字(97)07号房屋拆迁公告,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因原告杨永生拒不搬迁,被告永安市建设委员会经拆迁人燕江开发公司申请,依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规定,裁决限期原告完成搬迁,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程序合法,应予维持。永安使人民政府及永安市房产开发管理处作出的《关于对杨永生户房屋产权面积更正的通知》尚未发生法律效力,不能作为裁决依据。所以,被告裁决将原告房屋的补偿面积扣除53.65M2,证据不足,应予撤销。被告作出的停业补助费应工商注册等级的从业人数计补的裁决符合法律规定,应予维持。拆迁区域系用于商品房综合开发,拆迁人燕江开发公司对原告实行就地安置,符合法律规定,被告对此予以维持是正确的,应予维持。永安市建设委员会永建(1998)41号《关于变更永新拆裁字(1997)第01号裁决书有关裁决事项的决定》,混淆了建委与政府的职能,且遗漏了裁决中的停业补助事项,不符合法律规定,应予撤销。被告永安市建设委员会是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不是房屋拆迁人,原告请求本院责令被告对其进行补偿安置,没有法律依据及应予驳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一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十四条、《福建省城市房屋拆迁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三条第二项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等案件问题的批复》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六十二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维持永安使建设委员会1997年11月25日所作的永建拆裁字(1997)第01号裁决的第一项,即杨永生应履行1997年9月14日永安市拆迁管理办公室的"房屋拆迁公告"的规定,延期至本裁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完成搬迁;第二项的第2点,即停业补助费按工商注册登记的从业人数计补;第三项即维持申请人对被申请人所作的安置方式。
二、撤销永安使建设委员会1997年11月25日所做的永建拆裁字(1997)第01号裁决的第二项(第2点除外),即维持申请人对被申请人所做得不偿,但其中:1、砖木结构杂物间31.32M2,木结构杂物间22.33M2,按照永安市人民政府及永安市房产开发处《关于对杨永生户房屋产权面积更正的通知》应予扣除。
三、撤销永安市建设委员会1998年4月2日所作的永建(1998)41号《关于变更永建拆裁字(1997)第01号裁决书有关裁决事项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