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本科生自我总结范文

本科生自我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本科生自我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科生自我总结

第1篇:本科生自我总结范文

一、 认真学习,严于律己。

作为一名既有工作又有家庭、孩子的学生,保证既有充足的工作学习时间又能按时到校上课学习电大课程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在单位我担任着教学和德育的重任,有时与电大课程有冲突,我总是加班加点的先把单位的工作做好,然后按时来到电大上课,妥善的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在这半年里,我总是风雨无阻的坚持出全勤,虽然有时自己已觉得筋疲力尽,力不从心,但我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学就学出个样来。就是这个信念一直激励着我要珍惜时光,认真学习。在班里,我是一个有七个学员的学习小组的组长,我知道只有我严于律己,刻苦学习才会带动起小组成员的学习气氛。此外,我还学习其他小组的优秀学习经验,积极上网下载学习资料供组员参考。有学习上的疑问,我们就相互探讨,充分显示了学习小组的民主性和创造性,在我的带动下,我小组成员各个积极上进,学习刻苦,都在第一学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二、 热情为同学服务。

作为组长,我做到了热情为同学服务:每周按时为同学收、发作业。带头做好各种校内、班内劳动。如:擦黑板、做值日等。同学需要帮助,及时伸出友谊之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既是我们的班风,也是我们的为人之道。

三 、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我

第2篇:本科生自我总结范文

认为别人该知道传播学的想法是霸道的,因为即使学了传播学的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完全是一头雾水。曾经有学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完毕的当天,诚实地对我说:“老师,您别看我要毕业了,那个传播学我就不知道讲了些什么。”对一个学科来说,这不算好状况。外界对传播学很生分也就罢了,传播学内部人士对传播学是什么不太明了也无兴趣,让人不得不深思。造成生分状况的根本原因来自本学科建设的缓慢。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这都是很现实的基本问题,而在我国目前更突出一些。从传播学的学生到传播学的教师,我积累了很多的感触。传播学教育,尤其针对本科生的传播学教育,目前最迫切需要改变的是教材建设。教材的改变需要从三点入手:第一点,全面消化欧洲批判学派和美国经验学派的现有研究成果。第一点是前提,打个不贴切的比喻,好比是动物过冬储备的脂肪。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传播思想各种文化都有论及,但不是每种文化都生长了传播学,传播学所探讨的问题又是每种走入现代的文化所共同面对的。所以我们必须引进先行者的成果。第二点,教材的编写宜体现这样的目标:推动学生思考他们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价值,思考自己生活其中的历史和文化,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第三点,教材要有很强的中国味道。这种味道是从教材内容里清清淡淡散发出来的,没有堆砌的痕迹。如果本科生传播学教材在这三点上真正做到了突破,所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在学科素养上会得到很大改观,传播学的本土化可以说是落到它该落的地方了。假以时日,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为学生高度接受之后,按传播学原理,它的效应可以放大,以一及十,能够为传播学营造继续生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传播学教师可以参照的教材很多。国外译介的传播学教材偏重欧美,其中又以美国为多,其他国家的很少。这些教材基本上是大众传播的著作。而大众传播只是传播学的最醒目领域,不是唯一的,甚至可能不是对人类的命运来说最至关重要的领域。这种局面与我国的新闻学教育现状有关系。我国的传播学学科都作为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不可能像国外有严格区分的新闻学专业和传播学专业,传播学作为新闻学学生的理论课而存在。

即便大众传播学,所译介和本国编写的教材也多有偏颇,重在美国,忽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果。近两三年所翻译的美国传播学教材中增加了欧洲学者们的理论成果部分,但篇幅不是很多。欧洲国家中英国的教材因对通俗文化的研究被介绍进来,但不像美国那样系统且更新及时。美国传播学教材中小约翰的《传播理论》,功底扎实、理论高屋建瓴,鲜有别人能超越,不过,那本书本来不是本科生教材。这种局面造成了即便在大众传播学方面,也是缺胳膊少腿的:大众传播学教育基本上在用经验学派这一条腿走路。联系到传播学的费廷斯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一个瘸子走路的样子在人的心里引起的感觉是不舒服的。这里没有笑话残疾人的意思,但一条腿的现状会让学生们不理解:美国的月亮真的那么圆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从头到尾都在讲美国?

我国编著的传播学教材目前体现了译介的两大缺陷:第一,狭隘地集中在大众传播领域。第二,消化了大众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一派的理论,对批判学派的理论还处于初步整合的阶段。不过,老师们都普遍意识到了这两大缺陷,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和健康传播的国外专著和教材都陆续译介了进来,同时许多人都在致力于消化批判学派的成果,相信高度整合的传播学教材不久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由于不同的理论取向,英国和美国的传播学教材非常不同。英国教材重在揭示我们所经历的但不常深思的另外一面,把传播问题放到宏观的社会结构和人类历史、文化之中,又高又远,庞大壮观,眼光却是怀疑和批判的。这样的教材接受起来肯定艰涩一些。美国的本科生教材编写的都很浅显,但并不意味着不教给学生另外一种看待日常生活的眼光,它们也会给人“原来可以这样想”的感觉,但它们往往集中挖掘一个问题而略了其他,好比挖井,上了瘾一般挖得深了又深。这样,两个国家的教材视野都能激发联想,启发学生思考许多问题。这些教材在体例上没有像我国那样分割成第一节、第二节和各节中的一二三四,在许多我们看来很关键的问题,甚至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是给学生很宽泛的一个概念,论述也很灵活。我很长时间很奇怪,事后回想起所读过的教材,印象深刻的观点和事例为什么是这些教材里的,而不是来自体例严格用语严谨的国内教材?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归功于这些教材所体现的教育价值观,而这价值本是人作为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所应该拥有的,它理当是所有学科所共同追求的,带有一定普适性。众所周知,今天大学生的培养和10年前相比,社会环境都大不相同了。10年前我们可以毕业之后选择另一个行业就业,一切重新开始都来得及。如今学生们在填写高考志愿时,往往意味着选择了今后从事的行业。现在的毕业生规模和国家的产业结构导致学生们在填写志愿时要非常慎重:一定要照顾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否则不仅读书时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毕业后还要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职业。新闻专业的学生们少不了无奈之余放弃了心爱的专业而来的,但很多都是本着自己的兴趣而做出的选择。前面说过,我国的传播学理论基本上是给新闻专业的学生讲授,如果认为新闻学不需要太多理论,实在是谬见大矣。新闻学教育重在传授给学生新闻的制作细节和制作过程,它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新闻媒介组织输送采编人才。而这种技巧的培养是有前提的:它也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目标――培养能够完整认识自己的人,明白自己活在世上的价值在哪里。这个教育目标对新闻专业的学生很重要。搞新闻的尤其特殊,因为每个新闻人较之其他职业的人,所经历的乃是双重的人生:他/她自己的和他/她每次采访所构成的人生。他/她总要经历显著的、异常的、紧迫的、重要的那些人和事,还要体会时间爆炸的感觉:仿佛历史的旁边就站着自己。新闻人的职业人生和他/她的自我之间存在着紧张,这紧张交集在一个个体之内,本身就是一个传播学问题。传播学需要借鉴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充实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内容,并且要和学生们以后要经历的职场生涯密切联系起来讲授。这些内容不仅帮助学生们看清自己,也深入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关系。这合乎传播学的社会科学性质,它所要求的审视的眼光,首先就是审视自己。其次,激发学生思考自己所处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许多传播问题说到底是文化的问题,而文化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植根于历史之中,充溢在吃喝拉撒的行为里。再往深里讲,传播问题是我们的心灵问题。文化里隐藏着和再生着我们的心灵问题。历史和文化中免不了让人伤心的教训和让人击掌叫好的经验,有时一则小消息的采写蕴含的意味就很多。就大众传播来说,自旧上海《申报》以来,媒介领域有太多东西可以为传播学教材所用。晚清以来,我国跌宕的历史也能为大众传播提供足够多的旁证素材。传播学更是一门积极观照现实社会的学科。网络普及开来后,整个社会在对新一轮信息革命的适应中,遭遇到许多问题,至今仍然在摸索中。传播学教材必须体现本学科对新传播阶段的摸索,这有一定前沿性,对学生来说是必须的,教师必须帮助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个社会上与本学科有关的主导领域。

我读美国的传播学教材,发现一向称“我们地球”而非“我们美国”的美国学者们在编写教材时,除了跨文化传播,大众传播教材都相当地“我们美国”。拿电影的发明来说,对爱迪生的贡献写得很仔细,对欧洲发明家的贡献一句带过。对本国的传播理论条分缕析,其他国家包括欧洲那些国家的简单介绍完事。我们的日常生活本来已经被高度美国化了,课堂也要被美国化吗?从穿的衣服、吃的食品、看的电影、听的歌曲到图书馆里能够借阅的传播学教材,学生们还能看到另外的世界吗?我国本来有丰富的传播资源,目前缺乏的是传播学的本土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课堂上动辄“美国”。韩剧之热并非韩国文化在热,而是韩剧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国人的心灵构成了共通的意义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我国丰富的传统传播资源。传播学没有在我国本土化,并不意味着我国没有传播思想。中国的传播学教材必须散发中国的味道,而不是动辄“美国”。这是为什么我认为传播学教材的编写目标以激发学生思考自己所处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的缘故,这样的目标与传播学本土化不仅没有冲突,且是必须的。

第3篇:本科生自我总结范文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本科生共481名,年龄为21.78+1.14岁,一年级学生130名,二年级学生145名,三年级学生206名,均为女生。

(二)方法。

1.测评工具。(1)一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年级等内容。(2)大学生学习策略问卷[3]:由河南大学杨易2002年编制,共有49题,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四个分量表,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记分,从“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说不清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依次记为1-5分,成绩越高说明学习策略的使用越多,总量表的Cronbachα=0.93。(3)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4]:由Schwarzer等人编制,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GSE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87,重测信度r=0.83(P<0.001),折半信度为r=0.82,GSES共10个项目,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自信心越强。(4)学习动机量表[5]:学习动机的测量采用Amabile,Hill,Hennessey和Tighe编制的学习动机量表,由池丽萍、辛自强[6]2006年修订,量表由30个项目组成,包括内生动机(挑战性和热衷性两个维度)和外生动机(依赖他人评价、选择简单任务、关注人际竞争和追求回报四个维度)两个分量表。量表采用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动机水平越强。修订后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0和0.78。

2.质量控制。本次研究由研究者组织者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教师协同发放问卷,抽样方法为便利抽样,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部分整群抽取样本,调查对象独立填写,填写时间30分钟左右,填写完毕即收回,共发放问卷485份,回收问卷485份,回收率达到100%,剔除填表不完全的4份,实际有效问卷为481份,有效率为99.18%。

3.统计学方法。数据用SPSS16.0forWindows2000和AMO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一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验证性模型分析。

二、结果

(一)学生学习策略、自我效能及学习动机的得分情况。

本次调查481名学生中学习策略总得分为164.22±25.06,自我效能得分为2.40±0.46;学习动机总分为4.21±0.81。

(二)自我效能作为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中介变量分析。

采用三步回归的方法,首先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学习动机对自我效能的回归是否显著(方程1);接着分析学习策略对自我效能的回归是否显著(方程2);最后先以学习动机为自变量,以学习策略因变量进行回归,然后,同时以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为自变量,以学习策略为因变量进行回归(方程3)。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分析见附表。

(三)自我效能中介作用的验证模型。

附图是以AMOS18.0为工具,在自我效能、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三个变量之间建立的模型。模型拟合指标x2/df为4.092,GFI为0.864,AGFI0.829,RMSEA为0.029,模型拟合良好。

三、讨论

调查发现,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学生的学习策略中各维度得分平均分高于量表中点(3分),说明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较高,这与林毅,李智军[7]的研究结果相同,而调查中学生的学生动机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池丽萍、辛自强[6]研究的北京某综合大学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且本组学生中自我效能明显低于量表常模[8],说明本次调查的护理专业学生普遍自信心不足、学习动机较弱。表3中,以学习动机为自变量,以学习策略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显著,学习动机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为18%。引入中介变量自我效能后,回归方程显著,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共同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为22%。变异增加量非常显著,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系数由0.43下降为0.35,表明自我效能在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模型也得出同样结论,且学习动机的通径系数达到0.44,作用显著,说明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策略的主要因素,学习动机越强,自我效能水平越高,任务越具有挑战性,对学习任务的投入越大,依赖他人评价、关注人际竞争的方面越强,学习策略越好。

四、思考

(一)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把学习策略引入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习策略知识的渗透和系统性的指导,针对不同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难点项目进行重新组合、建构、前后联系、编写口诀、编写提纲、图表记忆、谐音记忆、趣味记忆、比较记忆、归类记忆等方法进行精加工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有效记忆,并告诉学生此策略的名称(精加工策略);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总结、自主学习和授课等方法来完成复述和组织等认知策略的培养;根据记忆材料的长短和性质不同,指导学生合理安排集中识记和分散识纪、部分识记和综合识记。分阶段让学生自己制定各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定期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并说明原因,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一定的自我调节,但在后期阶段中需完成上阶段未完成的任务,教师起到督促和指导作用。在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加强理论复习的强化,采用闭卷联想法完成具体知识的延伸,难以完成或困惑处再次识记,巧妙利用目录建构整本书知识体系和具体知识的延伸,完成元认知策略的教学和培养;创设具体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练习使用适当的学习策略;通过生动活泼的临床案例、设问、思考题、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调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遇到困难及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指导学生根据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进行自我调节学习;提供数字化、网络化的学习空间,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学习,从而完成情感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的教学和培养。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把学习策略的内容和结构分解开教授给学生,定期检验学生应用学习策略的能力,让学生领悟加强学习策略学习后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比学习效能感低的学生更多地使用学习策略[9]。自我效能是建立在过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的信心;学生长期处于低的自尊状态就很难形成高自我效能,大学教师可以正面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为主,少用批评、指责等负面强化;在课程授课初始,要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分阶段、具体化的学习目标,目标的细化有利于学生在达到目标后产生胜任感,阶段化有利于对任务和困难的分解而加强意志力,切忌目标不切实际,否则会因目标太低,没有学习的动力,或者目标太高,无法实现而沮丧怀疑;其次,授课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自己的内心期望值,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信的学生可考虑选择选则能力相似的学生作为替代强化,鼓励其大胆尝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在教学时间安排上避免同一课程密集排列,最适宜的安排为2学时,避免高强度、长时程的紧张而引起学习倦怠,授课内容应选择生活化、经验化的案例,抽象、深奥的知识尽量用浅显、形象化的言语表述,教学要和以往学习经验相联系,有利于学习策略的正迁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教师课程教学不要填鸭式的满堂灌,最好每次课程结束前或每个章节授课结束后“留白”———留出一段时间供学生思考或组织学生自我总结,教学过程中还应定期组织考试和测验,成绩和纠错务必要及时反馈学生,必要时还可组织学科竞赛,带动学生争先恐后的学习热情,每次教学期末考试后评选优秀并颁发单科成绩奖学金。但要注意的是,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是相互的,内在动机强,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外在动机则可能会降低学习效能感[10]。功利性的学习动机很难成为持久的学习动力,因此,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激发、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

第4篇:本科生自我总结范文

Abstract: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s the basic quality of qualified people in multi-disciplines of information age, which must be achieved through systematical learning and continuous training in core courses characterized by comput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for example, and explores how to incorporate the training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n key courses from both the theoretical aspect and the practical one. Surrou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teaching,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reform focusing on cultivation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s described in teaching subject,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关键词: 计算思维;算法设计与分析;研究性教学

Key words: Computational Thinking;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research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11-02

0 引言

计算思维对于培养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和工程技术领域人才、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重要的任务和评价指标之一,计算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必须通过系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的科学实施才能得到全面提高[1]。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相当数量的学生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缺乏应有的计算思维能力,在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教师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切实加强学生的计算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将知识型教学转变为研究型教学;同时,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同步进行。本文在介绍国内外计算思维研究背景的基础上,给出了计算思维的本质特征,并结合作者讲授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可行的计算思维的培养模式和实施框架,突出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1 计算思维的研究背景

计算思维能力是多种学科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计算思维的含义、特点和培养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认为,计算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必须经过计算思维梯度训练系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其中计算思维梯度训练系统是由一系列数学和含有抽象程度比较高的内容的课程组成的基础理论课程系列[2]。朱亚宗教授将计算思维、实验思维和理论思维归结为人类三大科学思维方式[3]。2006年美国卡耐基-梅隆(Carnegie Mellon)大学的Jeannette M. Wing教授明确给出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概念,她认为,计算思维是“每个人都渴望具有的、能够学习和实际运用的具有普适性的思维方式和应用技巧,不仅仅是计算机专家才具备的能力”[4]。Mark Guzdial提出综合利用不同学科的方法,使计算思维成为21世纪所有学生应具备的素养[5]。Paul Curzon等人认为计算思维已经成为K-12课程计划、大学通识教育和交叉学科研究与技术转让的基础,可更加精确、深入和广泛地解释计算的本质[6]。Owen Astrachan等人概述了计算思维的概念及其相关的活动和项目,展望了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和教育界的未来发展[7]。James J. Lu等人认为学生在学习第一门编程语言之前,必须努力训练和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才能更广泛地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而真正在中小学课程中嵌入计算思维具有挑战性,这必然是长期渐进与不断完善的过程[8]。郭喜凤教授等人则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理论、技术、工程、工具、服务和应用将Wing教授的计算思维推广为计算机思维(Computing Thinking) [9]。

2 计算思维的本质特征

为了能有效地在课程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教师必须对计算思维的内涵和特点具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充分体现其内涵和特点的可行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正如前面所述,计算思维并没有统一认可的概念和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Wing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建立在数学思维和工程思维基础上,用以解决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人们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基于抽象和分解原则,利用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形式化地将复杂问题定义为易于求解的问题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能够应用均衡、容错思想和启发式推理的思维活动,是影响其它学科发展、未来广泛存在的思维活动。计算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是多重抽象意义下的概念化,是人们解决具有智力挑战性问题的根本性见解[4]。

借鉴Wing教授的观点,结合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实质内容,将计算思维的本质和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中:①对待解决问题及领域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定义,这是问题求解的前提条件;②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从数学角度给出问题的形式化表示,即数学模型;③利用某种或多种方法,针对具体问题确定计算模型,给出算法的定义;④运用具体实验平台的工具实现算法,完成实验;⑤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根据结果对问题的求解过程进行反馈修正,不断重复该过程,直到问题解决。在问题的数学表示-问题的计算模型-问题的实验求解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计算思维的清晰性、逻辑性、层次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3 计算思维的课程培养模式与框架

结合上述可操作的具体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围绕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本文以“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提出计算思维的培养模式及其实施框架,如图1所示。下面具体阐述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该框架的实施过程。

3.1 教学主体 在推行研究型教学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本科生和多层次的教学团队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性教学,突出计算思维的培养,针对“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形成了以教授为主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同组成的多层次教学团队,并提出了在教授指导下,强调研究生科研、学习和辅导并重,引导本科生主动学习和开展研究的多层次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多层次教学团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引导,在课外利用师生座谈会和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的互动交流、答疑解惑为本科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证。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在强调教学团队如何教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如何学。教学团队注重教学的组织,强调引导学生理解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典型算法,自我研究和自我体会,并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共同学习,共同探索,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和共同研究的学习环境。努力创造师生平等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学习,使计算思维的培养成为可能,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平等交互的平台对计算思维培养的特殊作用。反之,在“满堂灌”式的课堂上,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最多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计算思维的启发和训练是无从谈起的。

3.2 教学内容 在突出研究性教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并不追求讲授所有知识点,灌输所有教学内容。“算法设计与分析”的核心概念在课程中反复使用,而经典算法则反映某一类典型问题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经典算法的学习是和经典问题密切关联的,而且同一问题可利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求解。为了让学生在算法的研究性学习中有意识地强化计算思维训练过程,教学团队将经典问题和经典算法分解成以下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问题定义-问题抽象-数学模型-计算模型-算法设计、分析和优化-算法编码-实验仿真-分析改进。同时,由教授通过讲座形式介绍科学前沿问题中的新型算法及其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由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指导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完成算法的实现与分析。

通过学习与体会将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各类算法运用于经典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求解过程,学生可加深对概念和算法思想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反复地体会问题求解的过程,比较不同阶段的学习侧重点,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分阶段、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在研究性教学中阶段性和系统性地显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创新性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创造了条件。

3.3 教学方法 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中,为了将计算思维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教学团队综合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整班教学与小组教学、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在算法课程的教与学中有意识地加强计算思维的培养。任务驱动教学结合“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设定了具体的学习任务;小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针对具体问题充分讨论和争辩的机会;整班教学便于教学团队重点讲授算法的核心思想,并将其推广到多个经典问题的求解和相关的学科前沿问题;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重点阐述算法的核心思想,有利于理解算法的实现过程;网络教学则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网站提供学习课件和相关资料供学生在线或下载学习,并利用问题答疑平台为学生答疑解惑。

任务驱动教学突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过程,强调学生完成任务的研究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与态度,而不是简单地以完成任务为考核目标。小组教学便于学生反复思考、对比和学习不同学生提出算法的思维过程,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正确地控制和训练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整班教学便于实现从抽象的算法思想到具体问题的演绎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图文并茂、音像生动的特点,在寓教于乐中使学生快速直观地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网络教学可使教学团队随时帮助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二者为学生计算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可帮助学生更有信心地参与研究性教学。

3.4 教学评价 为了更好地在“算法设计与分析”的研究性教学中保证计算思维培养的质量,教学团队非常重视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阶段性师生座谈会和作为最终性评价的小论文与答辩,并采用个人、小组成员、组间成员和教学团队构成的多层次评价机制。教学团队根据课程进度情况及时召开师生座谈会与学生充分沟通,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组合成小组,开展研究型的学习,并以学术论文、技术报告和答辩的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研究成果。个人、小组成员、组间成员和教学团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出的评价相互参考,可使评价结论更加客观公正。

教学评价并非仅仅以给出最终结论为目标,而是需要为教学过程的不断改进和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帮助。师生座谈会可使教学团队和学生各自反思在计算思维训练和培养过程中的障碍和症结所在;小论文和答辩可使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在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方面得到充分的表现。个人评价可促使学生自我总结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小组评价为学生思维活动的相互启发和团队协作提供了可能;组间评价为学生思维活动的比较学习和激励竞争提供了条件,教学团队评价则在上述基础上综合给出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认可程度和改进建议。

4 结语

以“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作为牵引,突出将计算思维的培养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地加以训练直到将其提升到形成学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次。通过“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研究什么问题以及如何研究问题,从而使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计算思维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反馈信息表明这种计算思维培养模式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与之前相比,学生在碰到问题时表现出愿意思考、会思考和有意识控制思考过程的良好现象,具备了自我学习和独立研究的初步能力。后续研究将以现有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为基础,进一步探索以该课程为主形成以“计算”为中心的课程群,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32.

[2]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程2002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4-45.

[3]朱亚宗.论计算思维-计算思维的科学定位、基本原理及创新路径[J].计算机科学,2009,36(4):53-55.

[4]Jeannette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6, 49(3):33-35.

[5]Mark Guzdial. Paving the way for computational thinking [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8,51(8):25-27.

[6]Paul Curzon,Joan Peckham,Amber Settle,et al. Computational thinking(CT):on weaving it in[C].In: Proceeding of ITiCSE’09, Paris, France, 2009:201-202.

[7]Owen Astrachan,Susanne Hambrusch,JoanPeckhanm,et al.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C].In: Proceeding of SIGGSE’09, Chattanooga, Tennessee, USA, 2009,41(1):549-550.

第5篇:本科生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发展途径

跨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在前所未有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迎来了全民教育普及化的新时代,高等教育也逐步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真正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春天。作为高等教育分支的高职教育以其职业化、专业技能化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受到了众多学子和用工单位的青睐,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对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提到高职教育的发展,首先要着眼于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成为关系到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数量不断增加。高职青年教师来源较为单一,大多为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工作有积极性、文化层次高,成为高职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但由于其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限,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他们工作热情高,急于攻破教学难题,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任务,缺少自主的专业学习方向;繁杂的日常工作和紧张的日程安排使其学术研讨空间有限,教师间缺少交流、沟通价值的认识,彼此不能达成共识,无法形成整体全面的教学团队,一定层面上阻碍了高职教育的正常发展,成为高职教育工作中的绊脚石。

针对高职青年教师队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研究、总结得出如下几点培养途径:

一、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转变工作观念

作为高职教育的培训摇篮,首先,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学习职业教育思想,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探讨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和理解职业教育政策,认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模式,从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入手,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次,培养青年教师科学的教育观,转变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把对学生终身教育发展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的始终。第三,针对教与学的矛盾,努力做到教与学统一,教师的主要职责由“教”变“导”,变“多”讲为“精”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让”学为“要”学。

二、狠抓专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由三方面构成: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职业知识,教师的职业知识首先应是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景及相关知识,属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属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不可替代的关键内容。有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做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还应更多的注重实践性知识的提高。

作为一名高职青年教师应全面掌握教育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完整、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学能力。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也要熟悉国内外本专业的先进技术理论,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动态;此外青年教师还应该能胜任本专业中的多门课程教学工作,带好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论文撰写等,成为教学工作多面手,真正的一专多能人才。

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那种“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应是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高职青年教师应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和新观念,分析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三、努力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一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打造“应用型人才”,即对理论水平有一定要求,同时对实践应用能力有较高要求,这需要较长时期科学、系统的培养。作为高职教育这样一个新生的教育门类,对于教师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要求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即既能从事理论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融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这已成为高职青年教师必须适应的发展之路。

高职青年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树立新的市场竞争理念,向“双师型”教师过渡。因此,新进青年教师应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度过1~2年的实习期,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和生产一线企业实习。课堂教学实习主要是向资深教师或学院树立的模范“双师型”教师学习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组织教学的方法。青年教师到企业或是生产一线实践,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相关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等;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一定的实习,使其基本拥有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再进行独立执教。

四、反思应具备的理念

1.做一名终身学习者。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门职业化人才,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高职教育要面向未来,培养出的人才要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因此作为高职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应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更新和优化,更新自己的专业化理论体系,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2.注重自我总结。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在于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从而得到经验和教训。时下,自我总结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重要环节,它被看作是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动力。必要的自我总结可以推动高职青年教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专业化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有利于青年教师及时改正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偏差,更好的发挥自身长处,完善自身的教学体系。

3.敢于打破常规,探索创新。一个民族的发展关键在于其开拓创新能力,墨守成规,终将被时代淘汰。作为高职教育一线的工作人员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大胆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如改变过去以语言为中介的典型的学问知识传授模式,把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实物演示、创新制作、情境式教学等带进课堂,融入抽象的理论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

总之,高职教师职业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创造性劳动,高职青年教师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就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最终让高职教育遍地开花,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要求,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职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本科生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德育答辩;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第7篇:本科生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 朋辈教育 研究生 思政工作体系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校扩招,以及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长,并出现了“低龄化”的新特点,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也相应增加,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推进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研究生新特点及其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当前研究生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课题组的师兄师姐和同学朋友,其次是父母,最后才是学院的思政教师。当代研究生呈现出低龄化明显,较易于接触新事物,重视人格养成、实践,更容易听取同龄人的意见的新特点。目前,各高校虽然加大了对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力度,然而,总结归纳研究生思政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不足,工作责任不够清晰,主体意识不强。随着研究生扩招,研究生数量在急剧增加。研究生数量的高速增长对学校资金、师资队伍配备和教学设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而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更多的是关注于研究生的科研与学业。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老化,思政课程定位模糊,实践环节缺失。思政教育没有与时俱进,没有考虑当前研究生“低龄化”的新特点,沿用传统的课堂教育与师生引导方式,效果不明显。且没有把思政课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统一起来,而是单纯作为一门课程,或者是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的,缺乏实践。

3.研究生工作缺少评估制度,反馈机制尚未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作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是与本科生考核共同融入在各项工作中,因此研究生工作的落实状况没有显性指标体现。

教育方式老化显然是核心的问题。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德育更需如此。只有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以当代研究生能够接受或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德育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朋辈教育”内涵及应用

所谓“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就是指教育者充分发挥大学生伙伴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相互传授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及时进行思想、心理的交流和沟通,引导伙伴尽自己所能给对方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习上的帮助,让彼此充分体验身边伙伴的关爱,借以见贤思齐、激发上进,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教育方式[1]。

澳大利亚的Gigi Foster和Paul Frijters调研发现[2],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和同辈人是互补的,可以相互提高。且经研究,对于研究生来说,同辈人正面的互补性可以激发其内在斗志,教育效果会更加明显。芬兰的Kokko认为[3],老师与学生具有相同或相类似的经历,会更加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美国的Li Han研究认为[4],在大学中,朋辈影响还具有性别差异,女性更容易受同辈的影响。这一结果与社会心理学中关于女性更容易受好友及闺蜜的影响的结论相吻合,女性具有更好的“非认知能力”。

朋辈教育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地运用于预防艾滋病、性病、戒毒及性教育等领域,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朋辈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在心理健康引导、新生教育等方面已经卓有成效[5―7]。李红亚认为[8],青年期的大学生 正处于人生变化最大的时期, 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 难免偶尔出现轻微的、局部的心理卫生问题。而对他们的心理辅导, 往往也需要特殊的方式与技术。对于更愿意,也更容易从朋友同辈群体中接受有价值的观念、模仿有益的行为方式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朋辈教育”的方式是非常适用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朋辈教育”的重点和关键环节是对学生骨干分子进行培训。合肥工业大学积极发挥大学生优秀朋辈群体的榜样示范、激励、约束和自我教育功能,进行教育实践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9],但是成体系的朋辈教育还很少。

三、研究生思政工作中“朋辈教育”体系的构建

1.配好班子、培养骨干,铸就优秀朋辈教育工作队伍,形成合力育人。

突出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以研究生培养为主线的原则,增强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的配备力量。选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思政教师担任研究生思政主管,同时配备在读优秀研究生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思政助理,强化研究生班长、党支书等骨干力量的培养。形成思政主管―辅导员―年级骨干三层朋辈教育工作队伍。并定期组织研究生思政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组织研究生工作队伍进行适当的拓展培训,强化工作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2.合理划分研究生管理体系,形成朋辈教育凝聚平台。

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在管理上有很大的差别,随着高校的扩招,研究生的班级概念逐渐增强,而博士生课题组的概念已经强于班级的概念。因此,将硕士与博士分开区别管理。硕士研究生按专业组成班级,在班级当中设置“双负责制”,即班级班长与党支书双负责,班长负责日常事务的通知与管理,党支书负责班级思政工作的教育。而博士生则按学科平台划分,形成平台党支部。平台党支书兼任平台学生负责人,一人负责整个平台的博士生的信息及相关思政协助工作。

3.丰富研究生课余生活,以社团为基础,构建朋辈教育载体。

在研究生活动中以研究生会为核心,同时设立研究生创业社团、研究生青年联谊会、研究生志愿服务团、研究生体育协会等多种形式的组织和社团,丰富研究生的课余生活,推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以社团为基础,定期组织相关活动,鼓励朋辈互助,优势互补,增强凝聚力,优化朋辈教育的环境,发挥朋辈德育的功效。

4.大力树立研究生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扩大朋辈德育影响力。

定期举办“校园十佳大学生”、“校园十大感动人物”、“自强之星”等校园优秀人物评选活动,发动大家的积极性,挖掘身边的典型,以评优促进提升,以评优促进改善。同时,组织全国三好学生、年度人物和在科技大赛中获奖的优秀学生代表进行报告会,固化下来,每年如期举办,且将聆听先进事迹报告会作为研究生的一项社会实践课程,进行学分化,提升影响力,扩大影响面。

5.实施自我考察,以朋辈教育为核心,以自我教育为目的。

为使朋辈教育落到实处,使研究生及时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让所有的研究生在学期初填写一份《学期个人计划表》,至学期末再填一份《学期个人总结表》,使得两张表贯穿研究生自我考察的全过程。考核以学期为周期,采取研究生自评、民主评议、班级(党支部)评议三级评定的办法,每学期对每名研究生进行一次评定。对于表现优异的研究生进行一定的奖励,激励研究生自我考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6.强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员的旗帜效应。

高校中研究生来源广,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是研究型大学中的研究生对于校园的“认同感”不强,常常游离于学校及学院的管理之外,因此,可以发挥党支部的组织力强、号召力强的优点,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强化党员的先锋作用,发挥党员的旗帜效应、党支部的引领作用,让党员在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使党员成为思政教师的得力助手。

四、“朋辈教育”中的几点思考

1.强化核心价值观念的把握。

思政教师在“朋辈教育”中不仅要成为研究生的朋友,而且要注意以骨干力量强化对研究生核心价值观念的灌输,在朋辈教育中起到导航的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教育研究生。

2.发挥研究生的自主性。

自觉与主动性是朋辈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最终的目的。在朋辈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创新形式激发研究生的主动性,让研究生在周围的人教育中成长,在成长中教育周围的人,相互促进,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主动性,自我加压。

3.合理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措施。

为发挥朋辈教育的长效机制,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固化一些工作细节与章程,形成有章可循的工作模式。同时注意适时适当地对表现优秀的研究生进行表彰鼓励,树立典型,形成典型引领、比学赶超的良好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9).

[2]Gigi Foster , Paul Frijters. Students’ beliefs about peer effects[J]. Economics Letters 108 (2010) :260-263.

[3]许占鲁. 论朋辈教育制度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实践[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0,第30卷,(5):38-39.

第8篇:本科生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女性意识;王安忆;王琦瑶;个性独立;缺陷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35-1.5王琦瑶是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这位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走出来的平凡女性,似乎注定要拥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她跨越了40年的斑驳光影,经历了与四个男人的感情纠葛,最终以电影场景般的悲剧落幕收场。随着时间的沉淀,王琦瑶的人物形象越来越熠熠生辉,因而以王琦瑶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女性意识、给予女性以人文关怀成为了很多人的研究对象。许多学者都认为,在王安忆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女性主义意识的彰显。而作者却一直否认自己是一个女性主义者。“我确实很少单单从女性的角度去考虑东西。好像并不是想在里面解决一个女性的问题。”因此,学术界对她“是否是女权主义”一直存在着不小的争议。下面我总结了两种观点,分别就《长恨歌》这部作品来探讨王安忆女性意识的表现。

一、追求个性独立的隐形女性意识

第一种观点是认为《长恨歌》中充分的展现了隐在的女性意识。对此,魏鑫认为,王安忆采取的是一种女性视域来进行叙述的方法,使小说保持了一种温婉的语调,即使是紧张的情节也被叙述者处理得从容不迫,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回旋着独特的女性经验,在对叙述视角的选择上,作者把主人公放到了“看”的位置之上,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王琦瑶是“自己的”王琦瑶,而并非其他男性形象眼中的王琦瑶。作品中穿插着叙述者大量的议论与评价,但仅保持了一种“零度情感”的客观态度,没有明显的价值评判,完全是靠对主人公形象和命运的真实写照,才引起读者的普遍同情,因此,作品中展现出了一种潜在的“女性主义”关怀。虽然小说最后没能摆脱“男性掌握女性命运”这样一种结局,但作品中对主要男性人物呈现出的都是其“阴性”的一面,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退出了男性世界的竞技舞台,而参与到王琦瑶消磨时光的悠闲生活中。因此,《长恨歌》在一定意义上将男性权利占主导的传统进行了颠覆,潜意识中带有女性主义的创作倾向。

还有学者明确认为:将王安忆的《长恨歌》放在女性文学的坐标中考察,疏远了意识形态的女性之作,具有强烈的女性日常自我表达意识。在王琦瑶生活大背景的那些荒谬的意识形态的年代,是扼杀人性,远离美,远离生活的,这里虽有蒋丽丽式的漂浮于意识形态之外的女性,但终因其背离女性本真而遭人厌弃,而王琦瑶却很好的将自己融入城市,在点滴的生活感受中去寻觅美,寻觅女性之真,将自己的个性独立于世俗之外,我们也看到王安忆正是有意淡化社会生活对民间生活的影响,所以,《长恨歌》是疏淡了意识形态的女性之作,也是女性书写女性历史的必然。

二、男权意识下女性意识的缺陷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王安忆的女性意识和女性主义在《长恨歌》中存在缺失。对此就有人提出:“总觉得王安忆对上海弄堂的详细描述是有着深刻象征意义的,包括王琦瑶的人物塑造,从这个人物身上应该还有些文化内涵,只是这一点我有的似乎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但他认为,王安忆写这部作品还是有着她自己的女性意识的。王琦瑶虽然经历坎坷,还是受男性在物质、精神两方面都控制的上海小姐,照理说她应该处于弱势被动的地位,但她却有着不可熄灭的生命力和自主能力,与其说坎坷历练了她,不如说女性顽强的生命本能,使她在柔弱的外表之下有一颗坚强的心灵。从作品中几个软弱的男性形象就可以看出,王安忆似乎在展示她的“女性优于男性”的女性认识。男性如果有优越感,也是凭借着他们的社会地位、身份和金钱,而女性,一无所有,只凭借她们柔弱而绵长的旺盛生命力,就足以超越男性。这似乎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种女性独立意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类女性意识作品不免仍落入男权意识,只不过是将过去的女性依附关系强调为对抗关系而已,按此逻辑,这种女性意识仍显得有些狭隘。

赵林对这种狭隘进一步做出了解释:王安忆选择了城市作为塑造女性文化人格的场所,因为城市更适合于女性生存。城市接纳了女性,作品中的女性却并没有成为城市的主体,他们从心灵上附属于男性,甘愿在社会的夹缝中生存,她们的意识契合男权意识规范的要求并因为得到男权秩序的肯定而具有一份优越感和安全感,她们只是城市的一种装饰,作者在对以王琦瑶为代表的女性群体世界原生态的描述中缺乏一种审美态度和思辨气质,未能摆脱传统男权中心叙事对女性定性化描述的窠臼,尤其是作品所表现出的同性情感(姐妹情谊、母女情谊)的天生对立与排斥、女性文化人格的贫弱,削弱了作品女性意识的充分表达。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后期,“王安忆的创作不仅是对男权主义的反抗,更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探寻。她从女性独特的经验出发,潜入人性深层,对现代文明,人的本质进行深刻的质询。”隐含了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另一方面,作品表现出的女性意识又带有一定的缺失,女性最终还是在男权主义的控制之下走向必然悲哀的结局,无法摆脱现实糟糕的生存状况。但无论如何,王安忆在塑造王琦瑶这个人物形象上还是成功的,使之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彰显了一位女性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安忆,刘金冬.我是女性主义者吗?[M].钟山,2001(5).

【2】魏鑫.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论《长恨歌》中潜在的女性意识[J].当代小说,2009(5).

【3】何红霞.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女性意识[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4).

【4】讨论《长恨歌》的文化寓意[OL].http:///viewthread.php?tid=123849

【5】赵林.论王安忆《长恨歌》中女性意识的缺陷[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6).

第9篇:本科生自我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是一门偏重于造型艺术、强调审美意识、创意设计、品位格调、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积极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目前,我国现有的传统艺术设计教学中,普遍采用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另一种则是提供结构化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教学模式。作为基本教学思路,这两种模式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专业基础知识的摄取和巩固是不可或缺的,但注重教学内容形式上的完整性却忽视了巨大的个体差异;“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方法削弱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

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课程目标。作为一种能力,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性和勇于表现自我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开拓思维,丰富想象、提升感悟的能力。

1 自主学习的含义

不同学者给自主学习的定义也不同。宾特利奇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地、建构的学习过程,在该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测、调控自己由目标和环境所制约的认知、动机和行动。①弗拉维尔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选择参与、何时学——控制时限、学习什么——控制学习结果、如何学习——选择方法、在哪里学——控制物质环境、与谁一起学——控制社会环境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②

具体说来,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和调节,其学习就是被动的、不自主的。

2 艺术设计专业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力的生成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积极调整课程的培养目标,结合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力的生成和发展,使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融入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技能性、技艺性、实践性、表现性、阶段性、开放性的训练和学习中。

2.1 扩大艺术设计专业选修课的知识领域

目前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纷纷设置了选修课,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生对课程的多种要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较广阔的空间。但选修课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选择的知识领域还比较有限。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选修课主要是专业理论课,所涉及的知识领域较窄。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重技轻文”的现象,大多数学生只重视设计技巧的掌握,设计软件的掌握,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知之甚少,其设计的作品必然空洞无物,更谈不上具备“精、气、神”的要求。另外,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还是工业设计等,哪一个专业的设计都离不开数学、力学、人体工程学等相关知识的支撑,因此将自然科学教育引入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对自由选课制设置进行进一步改造,打破“文理”的界限,文科的学生也可以选择理科,工科的课程,鼓励学生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个不同知识领域自主选课、跨科学习,大力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设计人才。

2.2 提高艺术设计专业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中,教师通常先将知识点结合图例讲授给学生,学生一言不发,边记边听,然后教师布置课堂作业,学生埋头练习,最后由老师来评判作业的好恶。整个过程,教师是绝对的主宰者,学生既没有思考,更没有讨论,只有接受。这样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与艺术设计(下转第112页)(上接第67页)专业的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格格不入。

当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共识,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在平时成绩中,提高课堂讨论的分值,评分标准不重视是否得出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以此激励每个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应预先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堂讨论题目, 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与学生在课外是否作了充分准备有关。当然,参与讨论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每位学生分数的高低。在学生投入大量精力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掘了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以及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时的应变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就在自我驱动、自我选择、自主调节、自我计划、主动营造、自我判断和评价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3 将工作室制度纳入艺术设计专业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中

工作室制度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③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把现有的专业教师根据专业研究方向与领域进行整合,成立若干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有3到4名教师和10几名学生组成。教师可以按专业基础、专业设计、专业实践加以配备每个工作室。由于每个工作室的专业方向定位不同,学生能够按照自己适合的方向自主选择到工作室学习。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工作室制教育模式可视为小组学习,其开设的课程更加具体、细致、明确。不同的专业学习方向更加适合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而且教师的指导更加准确到位,师生的交流更加频繁与直接。

另外,工作室制教育模式是以项目教学贯穿其中的。在课程中要以某一学术项目或实际设计项目或虚拟设计项目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学生根据项目的设置,在教师系统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自主学习力。首先以项目的课题为核心,有计划地搜寻和编排相应的知识。在这些项目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习并综合运用包括艺术设计、技术设计和市场设计等在内的众多设计方法及相应整合应用的能力。面对自己从还没接触过的实战环境,学生必须不断挑战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极限,最后经过自我总结和评价,获得宝贵的知识和亲身体验。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更早地接触到实际的设计制作,在其中捕捉到瞬息万变的市场动态,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打下基础。

3 构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专业,构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大力引导学生自我驱动、自我选择、自我检测、自主调节、自我判断和评价的方法来进行相关专业的自主学习,能够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角色重新定位;能够弥补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的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使毕业生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社会和市场的挑选。

注释

①Pintrich,P.R.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Academic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