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鲸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知道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4)通过探究,了解透镜对光具有会聚(或发散)作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建立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授课程序教师活动媒体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应用多媒体分析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并指出:这些或简单或复杂的仪器的工作都离不开对透镜的使用.点名课题展示:生活中与透镜的使用密切相关的经常见到或使用的仪器图片认真看图片,分析图片中仪器的使用概况利用生活中常用的图片引导学生贴近本课主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画面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点名课题.问题提
出:透镜
的种类投影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透镜,说明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投影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透镜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观看图片,对老师的提问做出自己的解答学生进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引导,并对他们的正确回答予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能够对不同形状的透镜进行科学正确的认识和分类活动一
观察凸
透镜和
凹透镜1.用手摸透镜的中央与边缘的薄厚
2.将透镜靠近书本,观察课本上的字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辨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方法让学生回答:看课本上的字时,凸透镜与凹透镜成像各有什么特点;提出问题:同学们还有什么新发现吗?学生回答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操作,认真思考,提出自己新的发现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认识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不同之处学生动手操作中,积极主动的思考,使他们真实感受凸透镜与凹透镜的不同之处活动二
辨别凸
透镜与
凹透镜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辨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方法问题:你有几种简易的方法,辨别两种凹透镜讨论回答自己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使学生在试验观察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出辨别的方法展示辨别透镜的几种方法,使学生们一目了然探究透
镜对光
线的作用提出问题:试猜想平行光线通过透镜后会有什么现象呢?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的现象利用动态图像形象展示,得出结论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观察画面,积极思考,对老师的提问做出自己的回答通过仔细观察,相互讨论归纳结论直观的动态画面,刺激学生的眼球,进一步验证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归纳总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光心、
主光轴、
焦点和
焦距学生自觉教材上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的概念
利用多媒体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后的传播学生领会实焦点虚焦点的含义展示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情况,投影出各自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观察图像,分析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即时回答老师的问题使学生清楚认识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直观的画面演示,使学生得以清楚认识焦点和焦距以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透镜对
光作用
的原因1.引导学生画出光通过三菱镜时的光路
2.学生思考:两块三菱镜组合在一起,平行光通过它们后会怎样呢?
3.透镜可以看做是由多个棱镜组合而成的(课文图4-19)展示光通过三菱镜时的光路
展示光通过组合三菱镜时的光路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分析得出光通过三菱镜时的光路(学生回答:向底面偏折)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景设计;体验;发展性
一、数学教学中情景设计的依据
1.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知道数学具有自己本身的特殊性,例如抽象性等,因此它也有高于生活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数学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富有生命力,适当设计一些生活情景是十分重要的。
2.现实依据
目前受各国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价值等因素影响,同时结合我国的数学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我们的课程设计和课程标准也日趋多元化。在此背景下,我们国家的教材体系也日益丰富和完善,例如有人教版、浙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的版本。这些教材版本虽不同,但基本上都注重数学知识的现实生活背景和情景,例如在现行浙教版数学教材中,每节课都有一个来自于现实生活的节前图,并由节前图引出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
另外我们的课堂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有许多的课堂引入了简单的数学实验和游戏等,都非常重视数学课堂的情景设计。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设计恰当的生活化情景和背景。
二、数学教学情景设计的作用
一个好的生活化的数学情景,可以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例如:在绝对值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的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被动、死板地接受绝对值的定义、以及代数和几何意义,那么必然会造成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根本不了解为什么要学习绝对值,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笔者在〈绝对值〉的教学中是通过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的:
(课件:flas)小明的爸爸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准备用今天的收入为小明买一部价值为150元的学习机,如果记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他爸爸今天的出车记录是:-36、-24、+5、+4、+5、-16,已知每行驶1公里可赚1.5元,请大家帮小明算算他能得到学习机吗?如果今天要买学习机爸爸还要向哪个方向行驶多少公里才够买学习机?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收入与行驶的正负无关,只与它们的绝对值有关,从而引出绝对值的教学。
这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也是一个比较幼稚的问题,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很容易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课堂效果后课后的调查发现这个引入还是比较成功的。
2.身临其境感受教学实践过程,自然生成知识
案例2:乐清虹桥实验中学的陈谱锦老师在讲授〈平均数〉时,就不是按照教材中的死板的例题进行讲解平均数的知识,而是通过巧妙设计一个广播体操的情景来让学生自己探究平均数的知识。
这个情景设计是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的,也是根据授课的班级设计的,本节正好是八(5)班的课,所以学生为了让自己的班级拿第一真的是非常投入,而且从学生的探究中也发现了平均数的缺点,自然生成知识。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学情景。
3.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案例3:李丽和老师在《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情景:
下星期七年级各班要组织同学们去学农,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将如何设计整个活动呢?由学生自由探讨如何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点明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生活问题,也包括数学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应包含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哪些过程?
这个情景的设置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也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上自由探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很容易启迪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体验成功。
4.促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避免只重知识技能的片面做法
案例4:笔者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情景: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和平年代当中,我们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很好的教育环境,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和我们一样,下面请大家看一组图片:(一组西部落后山区学生的学习照片)“虽然他们一样是孩子……;但却有着跟我们不相同的命运……;虽然他们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他们却有着一个令人心痛的学习环境……;虽然他们的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我要上学!献出我们的爱心帮帮他们吧!”
这个情景既是用来吸引学生的,同时这个情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心,让他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值得我们去关心;此外这个情景也可以教育学生珍惜幸福,努力学习。从课堂效果和课后的反映看这个情景是非常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
三、数学教学情景设计的原则
1.设计情景要贴近生活实际
教学情景的设计是为了更加生动地打动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认同感,因此设计的学习情景不等脱离学生的实际,也不能高于或低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否则很难让学生有认同感,也不利于学生在此环节发F知识和主动地探索。例如上面的案例2、3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方面的要求,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设计情景要有价值
也就是说教师课堂情景设计是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创设的有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应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发现和探索情景中隐含的数学知识。我们教学实践中也会体会到一个好的情景可以一下子点燃学生的热情,而一个不太好的情景出现后学生的反应很冷淡,更谈不上去发现和探索情景背后的知识。这样一个好的情景对于这一节课来说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环节,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到问题中,使得学生不经意之间就经历了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真正地体验“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功乐趣,也就可以增进学生学习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上面的案例3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方面的要求。
3.设计情景要真实
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情景设计也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根据需要去捏造和杜撰,这样的情景是经不起推敲和没有生命力的,也会误导学生,甚至对学生的品行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情景的设计要客观真实,让学生在合符情理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展开思考,探索知识。例如上面的案例1、2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方面的要求,是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活动紧密相连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中在情景设计的原则下创设客观、真实、生动的教学情景是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更是学生发现和探索知识的重要载体,才能符合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才能使其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数学工作室,《如何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记CERSP教育论坛“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主题活动,2006年3月;
[2]赵忠喜,《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大连开发区松林小学,2007年11月;
[3]宋清霞,《浅谈创设小学数学情景》,胶州市九龙小学,2007年1月;
1注意节奏的变换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有关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理论课程,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大量的图形分析和理论推导,但是一堂课下来,如果内容一直是枯燥的图形分析和理论的推导,极易导致学生产生疲劳感,影响效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节奏的变换。教学内容也如同一首乐曲一般,有节奏上的不同,数学计算、图形分析、理论推导等这些枯燥严肃的内容,就是沉重徐缓的乐章,节奏缓慢;时事评论、案例分析等轻松内容,就相当于一首首节奏轻快的歌,在节奏缓慢的乐章当中不时地穿插几首轻快活泼的插曲,立刻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样,学生在整节课中,不会因为内容的枯燥而失去注意力,产生疲劳的感觉,教师也相对要轻松。比如,在讲解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部分,即包括罗伯津斯基定理、贫困化增长、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等理论内容,需要讲解大量的图形,如果自始至终,一个图形接着一个图形地分析,教师讲得再生动,由于内容沉闷,学生也很容易疲劳,但是,如果节奏不时变换一下,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如下设计:首先以一个轻松话题入手,联系到这次课的内容,然后再详细介绍罗伯津斯基定理,讲完定理后,适时地穿插生动的案例,变换一下节奏,让学生放松一下;然后再接着讲解贫困化增长,之后结合某一典型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分析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并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这样,尽管理论性很强,但是由于节奏的不断变化,整个课堂也因此而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往往不容易走神,效果自然就好。
2注重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抓住学生注意力
脑神经专家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在通常情况下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只有20分种不到。国际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决定,每一次课的课时最少也要2~3个课时,也就是80-120分钟,从一节课来看,也有4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理论内容时,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也相对比较困难。本人总结自身教学经验,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中要保证每一节课当中的每一部分内容的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每一次课既是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过程,同时讲台也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设计就如同一场表演的编排,节目能不能引人入胜,每一阶段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节目的编排是关键一环,有悬念的节目才能让观众欲罢不能。因此每一次课是否能抓住学生注意力,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适时制造一些悬念,制作一些“陷阱”,让学生主动往里跳,这样学生兴趣提上来,自然注意力集中,而且还能同时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好这些悬念呢?我们必须试着站在学生角度来感受,就像一场表演要考虑到观众感受一样。同样以上面提到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这部分内容为例,在讲课之前,学生要进入状态往往有个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快进入听课状态,了解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在讲课前,向学生提问什么是“荷兰病”,当然,如果没有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可能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是“荷兰病”,该名词必然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与疑问,这时,教师可以先大概把“荷兰病”的现象说一下,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荷兰病’?”学生必然会急于知晓,此时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在本次课程的内容中寻找答案,讲解完罗伯津斯基定理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荷兰病”产生的原因,这样学生反过来思考这一问题,既可引起学生兴趣,注意力自然集中,无形中又能让学生运用学习的理论解释现实,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关键词:警务搏击 特警专业 教学设计 实战性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8-0064-03
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民警、特别是特警在执勤执法活动中突遭暴力袭击案(事)件日益增多,性质越发严重,对民警自身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暴力袭警已成为和平时期危及公安民警生命安全的最重要因素,是公安执法工作中出现的现实而严峻的新问题。民警在执勤执法工作中,无论是日常办公过程中或是在执行街面盘检、车辆查控、现场缉捕等各项工作任务中都有可能遭遇暴力袭击。因此,在目前日益严峻的治安形势下提高特警自我防卫实战能力,不仅是保护民警合法权益的需要,更对公安机关有效加强治安防控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随着警务技能、战术学科的发展,在“贴近实战”的指导思想下,对特警专业警务搏击课程的教学改革呈百家争鸣之势,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理论上对我们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教学还侧重于基本技术动作的讲授,而对于特警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法,贴近实战的模拟情景教学和提高处置效能方面,还需要不断研究和总结。
1 教学设计基本理念
1.1 坚持法律意识培养
为了确保本课程教学效果紧贴实战需要,教学中,无论是徒手防卫控制单(双)警基本防控技能的训练,还是徒手防卫控制综合实战对抗演练,都要把涉及到相关法律法规贯穿于整个实战训练的始终。即让学员始终在真实执法的背景下,用法律规范执法行为,严格依法履行警务,解决执法执勤中法律意识不强、技战术动作不规范的问题。如在教授每个技能动作时,教官都应讲到如何依法、合理而有效地使用武力技术,武力升级原则、人体要害部位等级区分等,让学员知道这个技能动作在哪种情景中使用、为什么要用、使用效果会如何。通过训练,真正使学员能够及时有效地运用法律赋予的执法强制手段。
1.2 坚持安全意识培养
安全是警务活动的重要前提,增强安全意识是警务活动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始终把安全意识放在首位。教官教师设计各类执法情境、采用互动对抗、综合演练等方式逐步强化其在真实工作中的安全意识。如学员在实战训练中教官应重点强调,作为一名执法者在警务实战在必须具备警察自身的思想准备、警察自身的情绪准备(情绪调整)、警察自身的身体准备、警察掌握的防控技能、警察装备和警务战术等五个方面能力(警察个体防护综合体系),才能确保安全,使学员就能潜移默化,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1.3 坚持“实用、管用、够用”的原则,突出能力培养
所谓“实用”是指课程内容所引入的案例都是真实的实战案例,有实战先例可循。所谓“管用”是指课程所教的技法和方法,是现实案例的成功经验,是经过实战检验的。所谓“够用”是指整个课程内容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讲求少而精。警务搏击训练一直强调“千招会不如一招熟”,因此,教学内容在保证实战真实需求基础上,精选招法让学员集中精力吃透练熟,从而防止了“贪多嚼不烂”,既保证实战中有招可用,又可保证能一招制敌,练出实效。同时针对警察当前执法执勤在自我保护、防止侵害的实际情况,从提高特警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出发,在分析大量实战案例的基础上,强化警察执法执勤应对袭警危机时所需的应急反应能力、一招制敌能力、战法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教学内容。
1.4 坚持综合素质教育,提高整体素质
将特警的“职业精神”、“岗位意识”、“实战技能”、“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融为一体,贯穿始终。在悉心教授警务搏击实战技能的同时,通过积极引导、重点强调、专项点评、严格要求等方式,培养学员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等职业精神,并把忠诚、遵法、服务等岗位意识、法律意识融入到具体教学训练的每个环节中。通过高强度、高密度、高仿真的训练组织,不断锤炼学员强健的身体素质和稳健的心理素质,使学员在态度、意识、能力、素质诸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1.5 坚持贴近实战原则,突出战训合一
利用模拟实战典型情景开展综合演练。演练中坚持实战标准,通过大强度的实兵对抗帮助学员尽快根据实战工作要求掌握防卫与控制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徒手应急防卫、应对突发事件等能力。将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习中通过参与真实工作、完成特定任务等联系起来,不断培养学员警务搏击技战术训练水平,发现并总结学员在实战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通过不断引导,提升和巩固学员的防控技能,强化学员在实战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2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1 先基本理念,后技能实训
首先是强化学员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与实战运用能力的培养。其次是防控技能教学遵循技能动作掌握规律,先将基本技能分段实训,再组合动作实训。在学员掌握防控基础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最后过渡到执法情境实导入的实战应用训练阶段,逐步强化实战意识、实战能力的培养。
2.2 先单警后协同
首先强化单警临战应急防卫意识与实战运用能力的培养。单警技能教学遵循技能动作掌握规律,先基础技能、组合动作,再过渡到实战场景导入的实战应用训练阶段。在学员掌握单警应急防卫技能和方法基础上,再通过综合实战演练,逐步强化多警配合的团队意识与协同作战的能力培养。
2.3 先测试后训练
教学开始时,在学员不知情的情况下,先通过模拟实战对学员基本应急反应能力进行测试,掌握每个学员在遇袭危机下的心理状态、反应时间、下意识动作等真实情况后,以此为依据针对每个学员的行为特质,组织相应的技能训练和模拟实训。如此,既能让学员认识到警务搏击训练的重要性和自己存在的差距,提高学员训练积极性,又可保证训练方案对症下药,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2.4 先招法后战法
警务搏击核心内容是制敌招法和实战方法。制敌招法主要是以一招制敌为主的技能动作,是特警在应对袭击危机时赖以克敌制胜的核心技术。因此要先行训练,重点磨练。实战方法主要是特警学员根据实战情景的不同,综合运用心理战法、技能动作、借助环境因素,全面应对袭击危机的工作方法是“水无常态、兵无常形”的方法论。但其核心是特警学员具备了制敌招法之一的核心技术。因此,要在学员掌握实战招法的基础上,方可通过大量的案例导入、综合演练,让学员掌握其基本规律,实现自由应对。
2.5 先推演后对抗
在学员掌握了一定防控招法基础上,可以先通过大量案例介绍,引导学员针对实战各种典型情景,开展防控应对战法的研讨,让学员在大量案例推演中学习如何综合运用心理战法、技能动作、借助环境因素,全面应对袭警危机。然后,再通过“实景、实地、实兵”的对抗式实训,重点组织学员针对实战情景,在高强度、大密度的对抗中不断巩固提高制敌招法的娴熟度和实战方法的有效性。
3 教学方法手段应注意的方面
3.1 突出实战性
为了确保教学效果紧贴实战需要,教学中,无论是应急防卫基本技能、徒手防控技能,警械防控技能,还是实战技法的训练,都通过执法情景导入的方式开展。即让学员始终在真实执法的背景下,练习基本技能。如在教每个技能动作时,教官都会先将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向学员描绘,让学员知道这个技能动作在哪种情景中可用、为什么要用、使用效果会如何。在这种不厌其烦的大量的执法情景导入中,学员就能潜移默化,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2 突出对抗性
通过在教官高标准、严要求高压氛围下,实施高强度、大密度的对抗方式开展。在模拟实战情景下,高标准、严要求的高压氛围,高强度、大密度的对抗方式,不仅能让学员迅速提高应急防卫技能,而且还能锤炼学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增强抵御挫折与困难的能力,强化学员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对学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
3.3 突出主动性
主要通过模拟实战、视频回放点评、心得交流等方法,让学员认识到应急防卫训练的重要性和自己存在的差距,提高学员训练积极性。改变“照本宣科”填鸭式训练方法,强调通过学员主动体验来增强学习效果。授课过程中不是简单讲解和机械般的动作演示,学员被动听、看、做,而是以学员为中心,让学员自己模拟真实任务,主动体验执法过程。这种挖掘学员主动性,鼓励学员身临其境的教学法,就是让学员在一次次处置失败中,体会到防控技能的重要性,并通过一次次的亲身体验逐步提高遇袭应对策略,提高学员处理突发事件的实战应用能力。
4 教学团队
4.1 专兼职教官合理配置
在现有警务搏击教官的基础上,聘请有较长时间的公安实战岗位工作经历的一线公安干警,组成专业的教学团队,保证教学始终紧贴实战、讲求实用、训有实效。
4.2 新老教官合理搭配
通过“一帮一”的方式积极培养年青教官,促进他们不断进步,确保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4.3 课程衔接的合理搭配
打破体能、格斗、战术、射击单一化的课程体系,合理进行搭配,在不断提升教官各自专业知识,“一专多能”的同时,使教学更具有连接性,避免重复教学,各自为政的教学模式。
5 教学考核
在“实地、实兵、实境”的考核机制下,可以把教学考核分成三个等级,一级为基础,二级为应用,三级为综合,只有取得本级的合格资格才可以学习高一级的技术,这样不仅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避免了滥竽充数的现象,为他们将来从事公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6 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
6.1 教学课件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团队应不断丰富教学课件内容,制作文字、图像、表格、视频合一的PPT课件,给学生直观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视听效果,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提升警务搏击教学效果。
6.2 教学案例收集紧贴实战前沿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3.把握看问题、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
重点难点:
1、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持的不同的观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2、理解为什么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持的不同的观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师:小朋友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考考你们,还记得这些词语吗?(课件1出示词语)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坐井观天 回答 口渴 喝水 说大话弄错 无边无际 大得很哪 抬头
二、激趣导入
为了奖励你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想听吗?从前啊,有一口古老的井,井底生活着一只青蛙。它每天坐在井底,从来没有出去过,就这样平静地生活了很久。终于有一天,飞来了一只小鸟,落在井沿上,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故事。
请同学迅速把书翻到58面,大声读读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2、想一想: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青蛙和小鸟)它们在争论什么?(天有多大)
青蛙认为天有多大?(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认为天有多大?(无边无际,大得很。)
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底)
板画,井,把青蛙移到井里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呢?(从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将小鸟移到井沿。
指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过渡:它们俩碰到一起是怎么争论的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再次小声读读课文,找出它们的对话,用“--------”画记出来。
一共有几次对话?谁来读出他们的第一次对话?
3、对话导读,理解。
【出示第一次对话】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段和第三段,你从这次对话中知道了什么?
②假如你是这只小鸟,飞了一百多里,你会有什么感觉?所以小鸟的话要读出又累又渴的感觉。谁来试试?
③1、2组读青蛙的话,3、4组读小鸟的话,老师来叙述。
过渡:青蛙听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觉得更奇怪了,而且一点儿也不相信,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第二次对话。
【出示第二次对话】
①谁找出他们的第二次对话读读?
②从这次对话中,你知道青蛙认为天多大?(井口那么大)小鸟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子的?(无边无际,大得很)可是有趣的是青蛙还认为小鸟是在说大话,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吹牛,说假话。可见青蛙一点儿也不相信小鸟的话。
③再读青蛙说的话,这句话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谁来读读?
改换句式:请看青蛙说的这句话,师读, “还用飞那么远吗?”意思就是说“不用飞那么远。”
④指导朗读:青蛙的话应该怎么读?(读出不相信的语气)-------指名读
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诚恳的语气。-----------指名读
师带读-----------分男女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过渡:一个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另一个认为天无边无际,而且谁也不肯认输,你们瞧!
【出示第三次对话】
①1、2组齐读青蛙的话,3、4组齐读小鸟的话。
②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一下。你认为谁错了?(青蛙)你们的意见相同吗?
你们都认为青蛙错了,为什么它眼中的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实验:
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把书卷起来,卷成一个纸筒,往上面看,你能看到多大的一片天?指名说。我们的视线被纸筒挡住了,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
小结:青蛙不就是这样吗?它一直生活在井里,视线被井壁挡住,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5、想象
小鸟为什么会认为天无边无际呢?因为它一定飞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看到过天的边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就是那只可爱的小鸟,你飞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边想象边说句练习。(小鸟展开翅膀飞呀飞,飞过高高的山,飞过广阔的田野,飞过茂密的树林,飞过蔚蓝的大海------------)
你们飞过那么多地方,有没有看到天的边际?可是青蛙不相信啊,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相信呢?(让它跳出井口来看看)
五、总结拓展,揭示寓意
1、【想象第四次对话】
①假如这只青蛙真的跳出水井,它将会看到一些什么?(很大一片天空,美丽的风景)
②那它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小鸟又会说什么呢?------ 指名说。
③创造想象,续编第四次对话。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一下子惊呆了,看见了_______________,于是对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揭示寓意
学习了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谁呢?为什么?
所以我们认识事物要像小鸟那样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还自以为是。如果青蛙会跳出井来看看,说明它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这一点还是很可贵的。我们班还有很多同学坐井观天,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多学知识,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做一个见多识广,多才多艺的人,千万不要做“井底之蛙”哦。
六、板书设计:
小鸟
站得高
12坐井观天
【关键词】 初中数学;激趣;教学;策略
讲解、运算、题海战术构成了数学教学的僵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数学课堂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课堂缺少生趣,学生的生命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学习主动性受到扼制与抹杀,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新课改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其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生命个性的尊重. 数学是逻辑性与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激趣教学策略贴近初中学生的知识认知规律,以兴趣作为学习的强大驱动力,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素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趣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在生活数学问题积累的基础上,才形成了以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数学学科. 生活情境是学生所熟悉的,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入生活情境,能够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与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知,生活化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完成新知的建构. 例如学习“圆”的过程中,教师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是圆形的?为什么不做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呢?学生被这些生活问题所吸引. 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也不做成椭圆形呢?学生们说这样在行进的时候就会形成高低不一的颠簸状态. 学生回到生活实际中去观察与思考,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以数学的观点去解释:因为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都相等. 再如在讲解平行线一节时,教师让学生观察铁路的两条铁轨的特点,观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行现象,使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可见,通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吸引学生,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出发饶有兴致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趣
以问题为中心促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激发探究欲望,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义也是重要教学手段. 但是传统数学“输液”式的教师讲解与灌输,致使学生缺乏产生问题意识的土壤. 无问题意识也就产生不了探究的动力与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促使学生深入探究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一节内容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要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不需要爬上旗杆,能在地面上就得知旗杆的高度吗?应该如何测量?这种富有挑战与兴趣的问题,会促进学生思考,通过思考利用所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问学生:到影院去看电影,是通过哪些数据来找到自己的座位的?学生回答,是通过几排、几列两个数字找到自己的座位. 学生通过在电影院找座位的过程,理解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挖掘引发学生兴趣的数学知识点,可以使兴趣成为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动力,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创设操作情境激趣
数学是一门融实践性与抽象性于一体的学科. 而数学知识的直观呈现可以使数学知识简单化.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操作情境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数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乘方运算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对折,反复对折几次后,教师问学生:如果这张纸的厚度为0.03毫米,我们把这张纸对折32次,这张纸有多厚呢?有的同学猜测有课桌那么高,还有的猜测有教室那么高,还有的说有教学楼那么高.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有的同学能够思考列出算式:0.03 × 232 ,当学生通过运算得出其高度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时,都感到非常惊讶,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乘方的意义. 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笔者让学生通过自制的纸质三角形用剪刀将不相邻的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剪下来,摆在一起,其构成的角正好与三角形的外角重合,从而得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定理,然后让学生进行证明就显得更加直观了.
四、创设评价情境激趣
新课改提倡生本课堂理念,其基本要求就是使学生全员参与教学过程. 但是我们平日所重视的是单一的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并且只偏重于知识的探究,教师是课堂评价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听从评价的群体,扼制了学生主体效能的发挥.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采取多元评价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发现对方数学学习中的优势,并通过交流实现经验的互补与技能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图像”一节时,课堂上部分同学感觉知识比较抽象,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而班上有一名同学在课堂反应相当快捷,知识接受得快,并且能够准确完成相关题目. 小组内的学生对他的表现进行了肯定性评价,并且向他“取经”,这名学生说:“我课外通过网络学习、查询,并且看了课外教辅书,对这部分知识有了很好的了解,我将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重点听自己课外学习中的疑难点,因此,这部分知识我在课堂上掌握起来就比较轻松”. 课堂学生之间不限于对某个知识点的交流,更可贵的是学习方法与技能方面的交流,有助于学生对优秀同学的学习方法产生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数学能力.
总之,初中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趣味化、直观化与简单化,使兴趣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探究,提升合作能力与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1现代环境艺术的学习与应用
感悟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了解行业的方向、特点及发展趋势,认识环境设计的现实意义是环境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的又一重要内容。由于现代环境艺术较为集中体现在发达城市和省会中心城市。因此,该专业学生通常会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针对大中型城市的环境设计现状进行考察,例如从怀化出发,向东组织怀化-杭州-苏州-上海的路线,向北组织怀化-北京-天津的线路,向西组织怀化-成都-重庆-西安的线路,向南组织怀化-广州-深圳-香港地区。考察内容涵盖城市建筑,如公共空间、居住空间、主题空间、会展空间、流行商业空间,城市景观、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及公共艺术,公共设施,导视系统等典型现代环境设计实例。通过观察、测量、绘制、采集设计元素等学习过程,加深学生对于实体设计的印象和理解。
1.2艺术形式认知与设计素质提升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多元整合的强信息时代。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不但要从本专业中获取信息,还要从其他各门类艺术中吸收营养,如从现代美术、时尚艺术、流行色、新潮设计等艺术形式里吸收信息。在大中发达城市有各种艺术类展览,组织学生参观这些设计作品的展览,可从中感受当代设计潮流、分析当今设计趋势、学习经典设计案例。例如中国设计大展、北京国际设计双年展、广州国际设计周等,这些展览专业性强,可供学习的资料全面,对毕业设计的创意能起到激发灵感的作用。再如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北京的798艺术区和上海的1933创意生活中心等等,既能从中感受缤纷多彩的现代艺术魅力,又能认识传统和现代的设计文化,提高综合鉴赏能力。
2专业考察教学指导
专业考察过程是轻松愉快的,考察课程的实际教学难度也是较高的。带队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和不同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指导。
2.1发现式考察指导
一方面根据考察目标,教师预先设定一些题目供学生参考,例如“公共空间园林小品表现形式调查”、“有特点地面铺装调查”“、金属装饰材料运用调查”等等,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专项收集和设计分析;另一方面,在考察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发现和挖掘新的设计要素和表现形式,通过现场观测、空间体验,完成资料收集。例如在考察中,同学们发现湘西侗族建筑“三宝”壁饰艺术很有特色,柱头挂满金匾、对联,重檐下的彩绘,有龙、凤、鱼、鸟、葫芦、花草等图案,或正梁顶上塑有双龙抢宝、丹凤朝阳等浮雕。经过采访、拍摄、测量、写生,加深了对少数民族建筑的理解。
2.2研究式考察指导
在考察过程中,不是只停留在以写生或摄影记录对象的纯视觉认知形式上,而是引导学生对设计理念、设计组成、设计表现方法作深层次的探究,采用解读性、记录与分析并重的教学形式。例如:苏州博物馆,可采用一点多面的方法对建筑形式、空间组合,景观构成,材料,表皮,色彩,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观察指导;还可以采用多点一面的方法,结合拙政园的案例,找到两者统一性的一面;最后通过发散式思维,做出新的设计演变、设计改造等。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构、重组及重新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建筑实体的理解,提高在后续设计课程中的审美意识及创造能力。
2.3取经式考察指导
即以参观谈访、学科交流的形式探讨学习,获取设计经验。在考察的行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到专业的设计与美术院校参观访问,与师生进行座谈、交流,学习不同院校的教学设计思路,为设计创作取得有益经验,当然还可以到校友工作的设计企业进行互动、交流。因此在专业考察出发之前,要联系好走访的院校、设计企业,安排邀请好本专业教师进行学术讲座、与学生座谈,参观设计作品、企业工作室,与相关设计人员探讨切磋。教师可以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学生可以为设计创作取得新的信息和宝贵经验。
3专业考察课程作业
环境设计专业的考察课程作业形式易多样化。除了提交一份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外,还应结合专业要求,加入一定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表达。在这方面,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做了一些实践探索,课程作业由“观测”、“表达”、“设计实践”三个步骤完成。
3.1“观测”
即观察测量对于考察对象,首先对其外观形态、色彩、材质、周边环境等方面进行观察,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使用随身携带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验证,掌握观察对象的准确尺度,获取第一手资料。如笔者指导的2012级环境设计专业考察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前往贵州镇远古城采风考察。在感受了古城的整体风貌后,辅导学生对当地典型的山地建筑进行重点观察和测量。例如,将中原四合院形式搬到山上改造成的山屋、吊脚楼、回廊等多种形式的山庄式院落。学生经过观测实践,不仅锻炼了自身在真实环境中的尺度感,还巩固了测量学知识,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3.2“表达”
即运用绘画技法、制图知识表现及还原观测对象的过程,如在镇远的考察中,学生完成“观测”任务后,便开始了写生及绘图工作。依据观测对象的实际形态、尺度、色彩绘制透视图,以采集的测量数据为基础绘制平面、立面、剖面图样,在二维图纸上较为完整的表达观测对象。同时借助摄影、文字记录进行了资料补充。这一阶段主要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细致的观察力。
3.3“设计实践”
即在完整理解考察对象的基础上,对其设计实质、传统设计元素、文化背景及设计局限性等方面作深入思考,并进行新的设计应用。例如,笔者带领学生结束考察后,分项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指导学生展开实验性设计。有的学生对原有建筑环境做出了设计改造;有的学生则将某些传统设计元素进行了演变并应用于新的环境中;还有的学生对镇远民居特色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制作出大量设计图样进行说明。通过设计实践环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达到了专业考察课程的教学要求和高度。
4结语
T:呈现本课的Aims:
1.I can talk about where I live and how I come to school.
2. I can do a survey.
Play a game: Magic eyes
(ppt上出示了关于交通工具的单词,快速闪现,仅仅让学生说出单词。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低了一些,不能起到充分锻炼学生快速反应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T: It’s interesting, isn’t it? (学生没有反应) Yes or no?
Ss: Yes.
(ppt出示me- map, 呈现了关于教师的一些信息,让学生进行提问)
Ss:……
T: Now, Introduce my family: my son and my hobbies.
(ppt中呈现教师家)
T: Is it nice? Do you want to visit my home? But there are so many students here. So let’s have a PK. Only the winners can go to my home.
T: Where do I live?
I live in Tengtai Garden. I live on Caofang Road. I live near Xudong Middle school.(教师出示了地图,自问自答,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
T:I go to school by bus. Sometimes I go to school by e-bike. How about you?
(ppt中呈现 Task 1 pair work:Where do you live?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教师安排4~5组同学起来进行对话表演,并针对对话提问,以检测其他同学的听话的情况。)
T: Where does ... live?
T: How does ... come to school?
(教师有意识地把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引入到对话中来,还是很自然贴切的。但是在对话的过程中,都是师生对话的形式,教师提问,学生进行回答。如果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生生对话,根据别人的话题进行讨论,就能真正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了。)
T: We know Su Hai and Su Yang. Where do they live?
Task 2 Talk
Where does ...?
How does ... come to school?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对话问答。)
Task 3 Retell
学生根据刚才讨论的关于storytime的对话,进行四人一小组,转化为第三人称的运用。
Yang Ling lives .... She comes to school ....
Su Hai and Su Yang .... They ....
Mike ....
Liu Tao ....
Check time:
出示grammar time 的表格。并给出问题:
1.当询问某人住在哪里可以用?
2.当询问某人怎样来学校,可以用的句式:
给学生呈现了grammar time 中的句型之后,带读语法。
Look and say
Task 4 Listen
(填写表格,然后用第三人称,进行描述。)
Joe lives ______________.
He lives ______________.
He comes to school ______________.
Task Do a survey: _______________.
Task 5 dialogue:
T:周末到我家玩,你们会说些什么吗?结合课文,发挥想象。
可参考提示词、句:
Welcome
Your ... is very nice ...
Where
How
Have some ...,please.
Let’s
……
学生对话。
由于本单元的目标语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因此,此次设计的教学对话情境对于学生目标语的操练意义不大。
【案例反思】
1.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自觉运用语言
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而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要通过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精心设计场境、设计活动,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合适的教学情境是诱导儿童思维和表达的外部条件。由此可以让学生在操练的过程中,逐步吸收、内化所学习的语言知识,最后达到掌握语言,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
反思本案例中最后的情境设计,笔者认为课中的情境不容易让学生自然而有效运用本课的目标语。笔者以为,此处的拓展情境设计可以稍加改变,主题还是去老师家,但是对话的内容建议调整为:在去老师家之前,引导学生询问老师家住处,以及询问如何到老师家等诸如此类的话题。这样同时又操练了第三人称单数的用法,也是对本单元的难点语法的一个综合的运用。情境话题与目标语操练一致了,才能使得教学更为有效。
2.对话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握情境对话的主动权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主动融入到学习中,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可以唤醒、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使他们得到主动的发展。而要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环境中自觉、流畅地表达,就需得尊重儿童,让他们作为交谈的主体,围绕他们所提出的话题,开展交流对话。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围绕学生所提出的话题,做适当引导,使得儿童的话题不易随便中断。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交谈对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情境对话的主动权,体现学生语言训练中的主体性。
3.课堂情景对话中要引导学生适度表达情感
我们知道,环境与情感是影响学习的两大重要因素,而其中情感则是调动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提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情境语言活动的组织,要有明确的交流目的、真实的交流意义和具体的操作要求,并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课堂情境语言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还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项目的真实意义和用法。而这一切都必须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情境中自由体验,自由表达自我的疑惑、会意、舒心、快乐、欢笑等情绪情感,以便激感,造成“情动而辞发”的效果。
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给学生展示一些美丽的与课文相融的图片,可愉悦学生的心灵,激发创作热情,从而一步步踏入老师所营造的情境中,产生共鸣。朱自清先生的《绿》,“格调清朗,节奏明快,充满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反映作者勇于进取的精神”,更动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语文老师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入情境,备课时准备了大量的精心挑选的色彩明艳浓烈的图片,其中有一张堪称美仑美奂的“梨花带雨”图片,以及与“绿”课有关的大量的录像片段,还有和本课有关的背景资料,把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机地链接在一起,以网页形式在学校的网络中心服务器上,上课时,学生一人一机,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等学生都可以在网上获得,网页上的图片和相关录像,加深了同学们对《绿》这篇文章的美好印象,在课上同学们可以在网上了解他想了解的一切。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时间占了多数,很多学生在看到“梨花带雨”这个图片时,不由得惊呆了,任课老师趁机“从大家眼神中,我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梨花带雨'图,大家能否用语言去描绘、赞美呢?”,同学们的写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发言,可惜许多同学语言干瘪,词不达意,老师顺势引入课文,“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梅雨潭那醉人的'绿'的,学习他的表现手法,然后再描绘”。这样既然可以使学生多一次写作机会,在激发的创作热情中用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更深层次地融会贯通地描绘这些景物,事半功倍,一石三鸟。网络资源的大容量性、集成性、开放性等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从教学方式的手段看,它有别于传统教学,能借助声音、图片、动画等的神奇配合,为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提供有效途径。
又如,在执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语文老师就是在网上找到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并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绘的幽僻的小路、多姿的荷花、微微的晚风,缕缕的清香、淡淡的月色、薄薄的轻雾,品味作者迷离恍惚、深沉抑郁的情感。这些不正是作者夏日荷塘边的窃窃私语么?不正是这种轻松中夹着哀愁,恬淡中和着丝丝苦涩的独特意境么?在这种情况中,学生轻松体会了作者那种难以言状的苦闷、彷徨、低沉、抑郁,从而自然的联想到当时腥风血雨的黑暗现实,理解当时的知识分子,理解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一般都有是在对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眼前的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的思想的自然流露就是“情”,“情”与“境”天衣无缝的融合,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还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魏书生语)。利用网络环境中的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大量的资源等创设情境,获益良多。
当然这里面少不了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要作系统安排,精心策划。教学设计分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前者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后者主要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前者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后者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选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分析,设计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支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模式。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符合了人本主义及素质教育的对教育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中,我的体会是:一是学生不太习惯于这种不太“像”上课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进入角色(可能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有关),学生普遍反映信息太多,没有次序,不容易进入学习的角色,另外网页内容外观花样多干扰大。但这次教学设计实践是成功的,效果是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大部分的学生学会了自主获取信息,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多重刺激,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感受到了挑战,压力增大,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表现主要是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由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代替,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唯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学组织是单个教师所不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网络环境下优秀的教学课件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知识,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互联网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长,传统教师念经式上课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教师、学生是否作好了准备?教师、学生要转型到这种模式下,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培训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