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污染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范围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基于环境污染赔偿责任的一种商业保险行为,是以排污单位发生的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在这种保险机制中,排污单位作为投保人,向保险公司预先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保险公司则根据约定收取保险费,并承担赔偿责任,即对于排污单位的事故给第三人造成的损害,直接向第三人赔偿或者支付保险金。随着现代工业的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存在的局限性,即使是正常的生产作业也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环境污染责任的认定实行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就形成了污染企业对受害人的侵权之债。但由于环境污染损害往往会造成近天文数字的赔偿金,侵权企业常常无力负担,为了适当转移和分散这种污染赔偿责任,从而既使污染受害人能够得到补偿,也确保生产单位的经营活动能够继续进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机制应运而生。
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的理论支持
1.环境污染侵害由私法救济到社会化救济
由于当代社会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不论是侵权行为法遇到的理论困境还是现实问题,都导致在解决纠纷、填补利益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要摆脱上述困境,就必须超出“损害要么由加害者承担,要么由受害人自担”的狭隘眼界,构筑环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即环境侵权所产生的赔偿责任不再由加害人独自承担,而是还要由国家、社会、法人组织或者社会上不特定的多数人来分担赔偿责任,使“传统的自己责任、个人责任原则下的损失转移转化为现代的社会责任原则下的损失分配、损失分散”[1],将环境侵权行为所生损害与责任保险、社会安全体制等密切衔接,从而使环境侵权损害的填补不再是单纯的私法救济,既及时、充分地救助环境受害人,又避免环境加害人因赔偿负担过重而破产。
2.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
可持续发展实际上需要有效地解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冲突。国家通过环境法来为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设定可以容忍的限度,其目的即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然而在追求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的发生不仅频繁而且后果严重。单个污染企业承担责任的能力有限,致使污染受害者和公共环境损害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赔偿。为分散企业环境污染赔偿责任,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者。尽量减少社会和国家的损失,有必要探索建立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更加抽象的社会正义。
3.和谐社会实现的保障
发展保险业是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构建着眼于方方面面,对于民生的基本保障和实现是其追求基本价值之一。如前所述,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就是对复杂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的一种合理机制。这一制度的构建不仅可以分摊污染者的赔偿责任,避免他们因无力赔偿而即将面临的悲惨命运,而且可以使被害人在损害一发生时就及时向保险人提出请求,迅速获得理赔,以填补其遭受的损失。这样既节省时间和金钱,又避免了求偿无门的情形,还能减轻司法诉讼量,及时解决法律纠纷,从而实现高效诉讼的价值目标,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
二、中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承保范围需明确的问题
(一)关于持续性环境污染事故能否纳入承保范围
目前在各国理论和实务中,对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属于承保范围已成定论。难点在于对于渐进性或累积性污染事故是否应该承保的问题。
1.从理论上探讨对于持续性污染是否属于可保风险的问题。
依照我国保险法律和保险实务,“可保风险”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为其根本特征。持续性污染,从无限制的长期来讲,污染积累到一定程度,污染事故必然爆发,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合同与一般的保险合同一样,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会在合同中约定保险责任期间。在该期间保险事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危险的发生并非保险人和投保人在订立合同时完全可以确认的必然事情,因此,符合“危险的发生存在可能”的特征。同时,累积性污染事故发生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事故造成的后果严重性程度也是不确定的,这符合可保风险的偶然性特征。
2.实务中将累积性污染事故纳入中国环境责任保险的范畴是否可行
当然,将所有的环境侵权行为都纳入责任保险的范畴无疑是最理想的。但一项法律制度的实际效果,既与其法律规范的完善程度有关,更与其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程度,以及在程序上的可执行程度有关。考虑到中国目前环境责任保险所依托的相关法律规范并不完善,而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也需要一定的进程,再加之中国保险业特别是责任保险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将累积性污染事故纳入环境责任保险的范畴条件尚不具备。
(二)关于生态损失是否应纳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所涉及的损失赔付范围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所涉及的损失赔付范围有以下几种:第一,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第三人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坏、灭失而产生的损失;第二,因环境污染事故而产生的救助费用和诉讼支出,以及为查明和确定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和保险标的的损失程度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第三,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被保险人的财物损失;第四,因环境污染而导致的生态破坏而引起的损失。一般来说,对于第一种损失列入损失赔付的范围是毫无疑义的。从我国保险法的相关规定来看,对于第二种损失列入损失赔付范围也是有法律依据的。我国《保险法》第42条第2款规定: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为防止或者减少保险标的的损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由保险人承担……。”该法第49条规定:“保险人、被保险人为查明和确定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和保险标的的损失程度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由保险人承担。”该法第51条还规定:“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因给第三者造成损害的保险事故而被提起仲裁或者诉讼的,除合同另有约定外,由被保险人支付的仲裁或者诉讼费用以及其他必要的、合理的费用,由保险人承担。”但是,对于第三、第四中损失是非应当乃如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范围呢,目前尚未有定论。
三、中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范围的思考
(一)中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的思考
环境污染的发生形态有突发性和持续型两种。突发性的环境污染在发生前没有明显的征兆,一旦发生损害立刻显现,受害人的受损程度的认定也较为容易。持续性环境污染事故侵权持续时间长,侵权原因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复合累积的结果。受害人对侵权行为的存在往往缺乏深刻的认识,以至对侵权行为何时发生、侵权人为何人都不知晓。因此,对持续性的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害进行救济是较为困难的。
环境责任保险作为对环境污染损害的救济方式,将所有环境污染损害都纳入环境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无疑是最为理想的。但鉴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环境污染的现状及相关民事法律的完善程度,目前仅将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纳入环境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是较为适宜可行的。待条件成熟后,再将持续性的环境污染事故纳入承保范围[5]。这类似于法国“分步走”的做法。当然,扩大承保范围是大势所趋。但这势必会增加保险公司的风险,使它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有可能不愿承保。所以为了避免和鼓励保险公司承保持续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对此中国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做法:(1)注入保险基金;(2)由政府主持成立由多家保险公司组成环境责任保险集团以分担承保的风险;(3)效仿法国的做法,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环境责任保险的机构;(4)建立一个法定的环保监测部门,专门从事对有关环境责任保险承保范围内的环境侵权行为的监测,分担保险公司在辨别、确定理赔范围时所花费的时间、费用及人力等资源,减轻保险公司的业务负担,使其成为保险公司的一个隶属部门专为环境责任保险这项保险业务服务,发挥其良好的补充减负之功效。
(二)中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赔付范围的思考
对于前面所提到的“第三种损失”,笔者认为,根据责任保险的特征原则上应该属于除外责任,比如因污染而引起的被保险人自己所有或照管的财物损失,以及由于环境事故而导致工厂全部或部分停产而引起的损失,被保险人自己的损失不是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可以从企业财产保险的险种设计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对于自有场地污染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实践及其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历程纳入到损失赔付范围之内。美国的判例一般认为公众的健康与安全较保险单的任何明示约定更为重要,当被保险人污染了场地而又无力治理时,损害的又会是公众环境权益了,所以从环境法的公益性出发应该将自有场地污染纳入到环境责任的赔付范围当中。
至于生态损失,笔者认为目前尚不宜纳入损失赔付范畴。当然,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法律体系的渗透,以及人类对于生物多样性、环境权的日益关注,生态损失的赔付将会成为法律所无法回避的一个难题。当然考虑到我国目前环境责任保险才刚刚起步,不顾及实际情况将所有损失不加区分都纳入赔付范围很容易引发保险人因资金缺乏而无力支付巨额赔款的支付机制恶化,这不仅使环境责任保险无以为序,而且也极容易引起保险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混乱。所以对于生态损失的保险赔付要依托于相关理论的进展,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高度发达的保险业。
参考文献:
[1]周珂,杨子蛟.论环境侵权损害填补综合协调机制[J].法学评论,2003,(6).
[2]CodeofFederalRegulation,Title40,Chapter1-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SubchapterI-SolidWaste,264.140.
[3]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从治理主体上看
当前的污染监控仍然以政府为主导近年来,国家对污染监控给予了高度重视:第一,在战略规划方面,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设立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第二,在监控对象方面,以重点流域为对象编制了水污染防治规划;第三,在法律法规方面,各地环保部门将有关水污染预防和监管方面的专项法规制定提上了议事日程;第四,在落实污染监控任务方面,我国在重点流域都设置了水资源保护局,对河流污染问题实施分区监控。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当前政府部门仍在环境污染监控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直接制定的各种环境政策和制度,在行政体制下通过一种行政行为得以实施,这种监控模式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使其具有如下缺陷:一是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地位不对等,企业、公民、社会团体等被天然地排斥在管理主体之外;二是环保部门的公务人员在处理污染监控专业技术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三是治理手段以行政手段为主,忽略了其它可行途径。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环境污染监控新思考王谦,张歆(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1.2从治理思路上看
当前的污染监控仍然以结果为导向从识别问题到原因分析再到对策举措,这是传统的环境治理思路,所以政府的环境治理总是处于不断的应急当中。当出现饮用水危机,才想到去发现水体污染源;当出现雾霾天气,才想到去控制大气污染……当前的污染监控思路需要从后果导向的反应式管理转变成为以原因导向的预防式管理。预防式管理更需要依靠新技术变革来探索污染监控的新理念,将技术手段应上升到与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同等的地位,以解决现有监控模式的不足。
1.3从治理信息上看
当前的污染监控仍然缺乏异构之间的信息协同能力由于受到地方环保部门的各种管理目的和一系列现行规章制度的行政约束,缺乏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即使实时监控到污染信息也可能得不到真实及时的,导致监控数据的应用程度低,协同监控能力缺乏,形成一座座“信息孤岛”,既不利于突发性重大污染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居民的人身健康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2.物联网管理模式
“四端联动、三位一体”的IOT模式——物联网管理模式,即感知端、传输端、云端及应用端的有效联动,拉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制度创新三位并行的一种过程管理和科学管理模式。它是以标签事物的射频识别技术(RFID)、感知事物的传感器技术、思考事物的智能技术、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和云计算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为支撑,以物联网的全面感知、及时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等三大显著联动特征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依托,以提升管理创新能力为出发点,能为更加高效科学的环境污染监控提供理论、模式和途径参考。具体来说,将物联网管理模式应用在环境治理领域,首先,依靠物联网的感知与反馈系统,将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需要监控的各类环境之中,让感知端作基础,全面获取各类环境的基础数据和信息,为污染监控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驾护航;其次,依靠基于通讯技术的传输端保障数据和信息实时传递到“云端”;然后,利用云计算、AI等智能技术对环境质量的指标数据和信息进行集中整合、智能分析与处理,其后台有专业化的工作团队、机构、行业精英及设备等“专业云”支撑。这样一来,专业性工作集中到“云”中进行整合和处理,再向需要环境污染监控信息的相关单位和部门提供“透析”后的高质量信息,便能为各级管理者提供环境治理的智慧化决策支持。
3.四端联动、三位一体的“污染监控平台”
“污染监控平台”的四端联动与三位一体是相辅相成的,四端联动是实现物联网模式下的污染监控的基础,伴随新模式采用而诞生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实现高效科学的河流污染监控的坚实保障。物联网管理模式下的四端构建将形成四个污染监控子平台,即智慧感知平台、智慧传输平台、智慧云平台、智慧应用平台,四大子平台成为了整个智慧环保大平台的支撑体系。政府搭建“污染监控平台”之后,有能力的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可以在任意一个子平台上提供服务,使得多元主体都能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
3.1感知端
感知端主要是指各种物联网技术下的信息采集工具,包括搭载各种水质指标的传感器,如RFID电子标签、检测仪、二维码和实时定位仪器、可穿戴设备等,它们如同是物联网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是实现实时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必要前提。感知端的建设是打破传统污染监控模式的首要环节。运用物联网管理模式探索环境污染监控的新途径,传统意义上专家采样的基础数据采集方法将被摒弃,感知端将成为污染监控基础数据的来源,检测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会大大减少,人为数据由客观的感知数据取代,污染检测结果会更加真实可靠。感知端的部署有利于扩大传统环境污染监控的范围。鉴于污染监控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依靠增加一线监控人员、设立污染监控中心的传统监控模式,依然存在诸多人力无法到达、无法实施有效监控的地方,感知端将代替一线监控人员,嵌入到工业废水排放点、农业污染源及生态环境恶劣的其他地方,并实时返回一线的基础数据。感知端的安排有利于明确落实环境污染治理责任。由于河流、空气天然的流动性,仅靠人力进行污染源的查找工作,易导致污染责任人相互推卸责任,越来越多的高污染企业因监控技术的漏洞逃脱了制裁,灵敏的感知设备将准确记录环境污染的时间节点,及污染物信息,能更好落实污染责任人。
3.2传输端
传输端是感知端与云端能够进行双向良性互动的前置保障。作为物联网“中枢神经”的传输端,是实现了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实时传导和输入,将感知端采集的数据云端实现数据处理与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传输端有利于规避传统环境污染监控过程数据发生改变的风险。传统的专家取样、实验室检测的方式使得检测样本的储存保护工作无法到达尽善尽美,环境检测样本在传递过程中因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污染指标会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导致监控结果与实际污染程度有较大出入,基于信息技术的传输端建设,保障了感知信息的实时传送,而无需担忧样本储存及保护的问题。
3.3云端
云端作为统一的数据交互平台,实现了个性化监控。在大数据时代,云端是物联网的“大脑”,环境监控云是应用云计算技术建设的污染监控信息化支撑系统,旨在将感知端采集到的与污染监控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交互共享、和有效使用,发挥智能作用,具有各种功能的污染监控子云,为需要环境污染检测信息的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云端将公民、企业、社会团体纳入环境治理主体,实现了综合化的环境监控。云端作为专业团队的集合,将环境治理的大工程细化为各种专业性工作,具备承担各种环境治理专业性工作能力的各类社会主体都可以加入到环境监控工作中来,例如,通过外包形式,将原由政府一己承担的环境污染监控工作交由专门的污染监控设备研发公司承担、将环境污染信息交由新闻媒体来承担、将环境样本检测工作交由专门的化学实验室承担。环境治理不再是传统的政府一元治理,多元化的参与主体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
3.4应用端
摘要:天津泰达环保公司是一个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主营业务的环保型企业,也是本行业中较为成功的个案。本文结合天津市垃圾焚烧产业现状,对天津泰达环保公司进行了垃圾焚烧相关问题分析,重点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了二次污染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及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垃圾焚烧 二次污染 政策建议
垃圾焚烧与填埋处理相比,具有占地小、场地选择易、处理时间短、减量化显著、无害化较彻底以及可回收垃圾焚烧余热等优点,我们选取本产业成功个案——天津泰达环保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附近通鑫园小区(有效样本总数450)和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宿舍(有效样本总数806)居民作为调查问卷对象,了解二次污染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建成于2001年双港新园小区位于天津泰达环保公司20米半径之内。小区中心位置距垃圾焚烧厂中心位置直线距离约300米,是距二次污染源最近的一个居民区。天津工程师范宿舍楼位于天津市外环线,与天津泰达环保公司仅隔一条马路,距离通鑫园小区约5米,周围是外环线马路。二者均在天津泰达环保公司可能污染范围之内。
■一、天津泰达环保公司二次污染问题分析
(一)通鑫园小区居民的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我们调查了通鑫园小区四个年龄段(20岁以下、20—30岁、30—50岁、50岁以上)的居民分别对水污染、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生活垃圾及废渣污染的反映情况,经调查,我们发现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对空气污染反映均较大,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认为存在空气污染的人数都占到了总被调查人数的50%以上。
居民认为在某些特定时间段(如晚19:00—21:00),公司排放浓黑色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并夹杂少量烟尘。由于20岁以下人群在此时间段经常外出活动,如放学,故此意见在20岁以下人群中反映强烈,占100%。此外,天津泰达环保公司的工艺流程中,工业烟囱排出的水蒸气中夹带有少量尘渣,排量虽少于国家标准,但由于本身的物理特性和地理位置,致使许多高层住户反映曾在窗玻璃外表面发现少量薄层黑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生活。
此外,水污染是除空气污染外居民意见较大的一项。噪声污染和废渣污染各年龄段居民选择率均较低。
(二)对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宿舍楼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在有效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出认为空气污染存在的人数所占比重很高,达66.55%(水污染23.40%、噪声污染5.30%),其原因主要有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粉尘、来自周围土道的尘土扩散及泰达环保公司在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有相当一部分问卷反映黑灰已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住宿环境,这些意见多来自住在高层的学生。
■二、天津泰达环保公司垃圾焚烧二次污染问题原因分析
(一)地理环境因素
天津的城市生活垃圾属于典型的混合垃圾,原生垃圾中既有一般生活垃圾厨余垃圾,也有集市型垃圾、装修垃圾和庭院垃圾,具有不确定性、强波动性和高水分、高灰分、低热值的特性,不利于燃烧。在天津泰达环保公司附近是外环线,车辆较多,粉尘污染较严重,影响周边的居民环境。
(二)焚烧产物净化技术不完善
焚烧技术成熟并不代表焚烧产物净化技术已经完善,在采用焚烧方法处理生活垃圾比例较高的国家中,由生活垃圾焚烧厂排放出来的二噁英约占该国二噁英排放总量的10%~40%,可称是污染大户。
(三)天津泰达环保公司选址问题
1.从天津规划来看,建于津南区发展区域,不适宜建设垃圾处理厂
从整体的津南规划来看,厂址5公里半径内已建成了容纳十几万人的居民小区、各种服务于社会行政、经济、文化、金融、邮电、电信、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和设施和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工作和居住人口达十几万;该地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供水、供电、供燃气设施;有外环线主干道和一些次要道;有859、676等主要交通路线,垃圾运输车增加了道路的拥堵程度,加重了粉尘、噪声、空气污染。
2.周边环境敏感性目标众多
距天津泰达环保附近的通鑫园等小区和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格林世界居民小区距厂区均不足500米。位于双港附近中华石园属国家AA级景点。烟气中的二噁英和酸性气体在过山气流效应作用下,势必会对上述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敏感目标产生严重的、不可逆的生态环境污染。
3.地形和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无害扩散
厂区地处天津市东南部,植被覆盖率低,逆温层对下风向的污染距离长,造成的污染范围大,在夏季盛行东南风时垃圾焚烧发电厂对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危害加剧。厂址处于城市建成区的中心位置,环绕该址各方向均有大量居住区或国有企事业单位,无论主导风向在哪个方向,一年四季总有人群和建筑群被污染物覆盖。
■三、政策建议
(一)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产业合理布局
政府要将垃圾焚烧发电产业纳入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垃圾焚烧发电在垃圾处置中的比重。但在规划产业布局时,政府应充分考虑其地理位置及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尽量避开居民区,学校,市场等居民活动较密集的场所,尽量降低对居民生活造成的不必要影响,因为这可能会制约一个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二)做好土地规划,建立合理的运营监理机制
应加强对地方垃圾焚烧厂的监督与管理,适时进行检测或抽查,防止第二次污染。建立完善和行之有效的垃圾处理运营监理机制,对于建厂地址进行合理规划,让纳税者和周边居民放心。
质量管理论文2400字(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环保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个能够准确地对数据进行测量并且进行科学的解释以及综合运用的过程。环境监测主要是服务于环境管理,因此,较高的环境监测质量有利于我国的环境管理,有利于对污染源的控制,有利于正确进行环境规划。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环境保护
引言
环境监测工作在我国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对于环境进行监测以预防灾害,到如今的环境监测实现可持续发展,无不体现了对于环境管理的重视。随着社会观念的发展,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环境监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滞后现象,对环境保护造成了影响。因此,对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成为当前环境监测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环。
1环境监测的概述
所谓环境监测,指的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环境质量及其变化态势进行监督和检测。其主要通过对某些能体现环境质量的典型数值进行测量,从而掌握当前的环境污染情况,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一般来说,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集中于污染成分、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这几大方面,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主要可分为物理污染监测、生物监测、土壤监测、水质监测和空气监测等。环境质量监测是监测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指的是对各类环境要素的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态势进行监测,并评估相关措施的执行效果,判断环境标准落实情况,并集中整合质量监测数据,从而判定特定范围内环境污染综合状况及其发展态势[1]。
2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2.1管理队伍整体职业素质有待提升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任务量较为庞大,故有关部门所需投入的资金也较大,而长期的经费短缺问题,致使一系列工作难以有效的落实下去,长此以往,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人才资源的不足,始终是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工作内容的不断增多,人才资源的匮乏,导致一些实际矛盾的产生。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之下,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也就无法提供保障。受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许多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重点放在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上,对现场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往往存在忽视的情况。
2.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就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关法律法规,尽管如此,这些法律法规更多的是宏观层面上的。而对于更加具体的问题如责任划分和执行细节办法并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规定。此外,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交错的问题还有待于给出一个更为清晰的划分。
2.3环境监测资金不足
现如今,虽然环保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政府也调高了环境保护与监测的经费投入。但是,由于环境监测行业的特殊性,使得购置相关机械设备、维修以及监测的成本非常高,并且日常成本开支也很高,政府提供的资金并不能使得监测系统有效运转,许多机械设备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导致了环境监测任务也不能及时有效执行,监测数据及信息也不够精准,达不到信息分析的基本需求,对后续信息分析结果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2]。
3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3.1建设素质型人才资源队伍
要想在基层有效实施我国环境检测办法与工作,就要通过精确的数据与科学的分析来指导工作,因此,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定期专业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建设素质型的人才队伍,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只有通过专业队伍的建设,才能够从人力的角度使基层工作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而强化学习的过程,也能够使工作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以提升,将环境监测工作更加经验化、技术化,推动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我国相关科技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提供质量的保障。
3.2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
环境问题当前已经受到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可以通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来帮助解决现下我国环境监测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更多细节问题进行明确划分,如明确各相关部门在环境監测各环节中的具体职责,做到各项事务能有专人负责,能准确找到责任部门。此外,还应当对环境监测工作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相关解决方法给出清晰的规定,以明确实施方法、划清实施责任界限。具体操作办法可以是依照从国家到区域到地方的标准来划分出一个等级,这个等级的划分能够保证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中间环节,有利于对区域及地方的环境数据进行更为科学准确的分析和评估,从而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3.3创建专项监测控制经费
高效的环境检查管理机制的运转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撑,只有拥有了专项经费,才可以为该管理机制提供更加先进的设备以及人才,从而全方位的提升环境监测成效。为此,国家应该考虑设置专项经费,并且安排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人员控制该专项经费的资金流向。在相关部门获取到该专项经费后,要善加利用,合理运用到设备采购、维修以及专业人才的引进上。实现专项经费收支合理化、细致化,并且将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针对挪用公款的员工给予严厉的惩罚。此外,在创立该专项经费时,还可尝试性地与污染企业以及各环保单位展开合作,旨在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质量的提升应基于技术与设备的条件,在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设更具有专业素养的团队,从多个方面促进整体专业性的进步,才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自身,处理好内、外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为环境监测质量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质量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关于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的探讨论文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将会以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的意义以及当前水质采用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强化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的相关举措与解决方案进行初步的研讨与分析,希望对环境监管部门起到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水质保护;环境保护
相关部门在治理水体污染,监控水质变化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监测结果与水体实际状况不相符的问题,同时,相关监测人员在对水体进行采样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很大的误差,进而导致环境保护部门在实施相关治理工作时,缺少足够精准的数据凭证,治理效果与方向存在很大的偏差。因此,强化水体污染治理工作,首先就要实施科学合理的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工作。
1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工作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意义
当前,治理水体污染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点,因此,水质监测也成为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真正核心。监测人员实施科学合理的水质监测工作,可以快速有效的获取水质真实数据,可以让环境保护部门以及水污染治理工程拥有更为明确的方向,是实施高效水体污染治理工作的前提。在水质监测工作中,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水质采样过程,而采用过程对于最终结果有着最为直观的影响,所以,各级部门以及水质监测人员,需要采用更为科学有效的技术,更为认真负责的态度,使用专业技能完成水质采用工作,确保最终采样所得到结果可以真实反映水体现状。总而言之,水质采样工作的质量好坏,是影响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核心,更是实施系统化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
2当前水质采样工作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
2.1采用工作中的设备检修问题
环境监测人员在对水质进行采用过程中,需要专业设备来保障总体工作的稳定,因此,采样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将会对采用工作所获取的数据以及采用进度造成直观影响。现如今,水质采样设备可以对水体的温度、酸碱度等各类基础数据进行持续性监控,并且,有些较为先进的设备,也可对水体的中的成分进行有效监控,而这些数据就是后期实施环境保护策略的有力凭证。但是,水质采样设备的总体技术标准较高,要求操作人员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并且,其在运行过程中,也要进行必要的检修与保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终采用结果的精准性,保持监测过程的平稳。但是,在当前的实际采用工作中,相关设备的工作状态往往被人为忽视。虽然部分监测人员也会对监测设备进行检修工作,但是,其检修过程没有按照专业流程来实施,且检修频率很低,存在这很大的局限性。这种现象,不仅让监测结果失真,也让监测设备的整体使用寿命大打折扣,不仅无法为环保部门提供治理凭证,还会造成设备资源的额外消耗。
2.2水质采样工作中采样点选择不够合理
水质采样工作对采样点的位置选择有着一定的要求,采样点需要符合相关采样技术的基本要求,同时,采样点自身也要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因此,采样点的管理也对最终的水质采样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只有那些具备代表性的采样点,才能确保水质监测工作的科学有效性,才能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更为具体的数据凭证,促进地区环保工作的有效进行。当前,很多水质监测人员在实施采样点选择过程中,缺少责任意识,对采样点的位置并没有进行科学考量,单纯为了节省时间,采样点的位置极为随意,不具备代表性,大幅度降低了水质采样工作的总体质量。水质采用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还需要进行后期的调研以及长期性监控,如果前期监测人员所设置的采样点不够合理,且没有对采用点进行有效管理,一旦采样点的周边环境出现较大幅度的改变,将会对后期的长期性监控工作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
2.3采样后的水样保存与运输问题
水质采样后,需要将所采集到的水样送至专业检测部门来进行深度检查,因此,水样在运输与保存过程中,需要保证水样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其自身所具备的相关特性不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改变。通常情况下,监测人员在完成水质采用工作后,会对所采集到的水样进行科学管理,会在其内部添加适量的固定剂来完成水样的整体保护,并对其容器进行安全管理,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破损。但是,再是水样保管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按照要求来对水样进行高质量保管,水样在采集后被随意摆放,进而导致水样保存过程中发生水质变化,最终检测数据无法真实有效的反应采样点附近的真实水质状况。并且,很多水样的运输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外界因素对于水样性质的影响,进而导致水样整体数据失真。
3强化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举措与解决方案
3.1让前期的准备工作更为有序化
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工作需要覆盖水样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初的采样过程到最终的数据监测,每一个环节都是监测人员需要关注的重点。因此,想要确保水质检测数据的真实有效,首先就要保证采用实施前的准备更为充分。根据行业经验,为了让准备工作更为有序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3.1.1技术学习
在实施水质采样工作前,相关部门需要对参与采样工作的所有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真正了解水质采样工作的重要意义,熟知采样方案与规范,并可熟练实施采样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3.1.2设备学习
水质采样工作需要专业设备来配合进行,因此,相关部门需要让每一个监测人员对所有监测设备有着足够的了解,熟知设备的规格、型号以及工作过程,并可根据设备的运行状态来判断采样过程是否稳定,并需要其具备一定的设备保养与检修能力。
3.1.3其他保障
采样过程中,水质的保存容器需要符合具体的采样工作要求,所要使用的药品以及其他材料等都要符合具体的采样规范。
3.2强化设备检修与保养工作
采样设备的稳定性对于采样结果有着至关的影响,因此,负责水质采样的部门需要强化设备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设备检修与保养机制,明确设备使用规范,明确每一位监测人员的具体职责。监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由专人负责,并严格遵照相关使用规范来进行,同时,在设备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其运行状态进行详细记录,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检修与保养周期表,确保最终检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性。此外,实施监测流程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强化对水样保管容器的管理工作,确保容器的材料不会对水质,确保容器在保存与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确保容器内壁的清洁度。
3.3科学管理采样点
水质采样点的选取,需要监测人员进行综合考量,严格遵照相关监测方案,并从技术角度出发,仔细判断每一个采样点是否符合标准。监测人员在确定采样点位置后,如果想要更换,必须要依照相关规范与技术来进行。采样点完成定位后,需要及时进行拍照,并交给审核人员进行检查。采样点的选择过程中,污染源常常被忽视,同时,环保部门所实施的净水工程也会导致采样的水质不能综合反映水质的整体状况,因此,监测人员需要对采样点的周边工况进行细致排查,确保采样的代表性。
3.4确保水样在保存与运输过程中的稳定
水样在保存与运输过程中,需要对保存容器进行有效固定,使用特定的减震材料。为保证水样在运输过程中,其性质不会出现改变,需要及时添加相关药品或稳定剂,添加过程需要严格遵照操作规范。对于那些需要进行冷藏的水样,需要确保冷藏箱内部温度的稳定。同时,在运输过程中预防环境因素對于水样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科研项目,介入平台,运行机制,保障措施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新世纪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曹妃甸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毗邻京津两大城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曹妃甸在建设过程中要高标准严要求。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注定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曹妃甸工业区应尽快搭建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从而推动曹妃甸成为北方最先进的循环新型工业化基地。
1、曹妃甸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搭建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是针对曹妃甸工业区建设中科研项目合作情况的研究所提出的概念,它是指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国家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合作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本着“平等互利、资源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的一种组织形态。
政府从微观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转变成宏观调控者,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是平台建立和成长阶段的第一推动力;企业是平台建设中的主导力量,实施创新的主体,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通过与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形式项目管理论文,满足技术创新对于合作长期性、深入性的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和创新的源泉,聚集了大量人才资源、学科资源和创新成果资源,具备优良的基础科学和前瞻性科研环境,对平台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1]。
根据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功能需要,可以将该平台分为六个模块,分别为文化模块、信息平台模块、智力支持模块、资本支持模块、中介服务平台模块、政府支持模块。该平台以文化模块为催化剂,信息平台为科研介入接口,通过智力
支持、资本支持和中介服务平台三大核心模块,在政府支持模块的辅助下高效的为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服务提供科研服务。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搭建功能模块图如图1
图1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功能模块图
文化模块的建立有利于营造园区和企业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激发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欲望,从而不断完善曹妃甸工业区平台文化建设;信息平台模块是指通过建立一个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信息交流中心,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中介机构等主体广泛的在该平台进行有关技术创新的信息交流、引导、转化和传播;智力支持模块的功能是为曹妃甸企业进行科研项目引进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同时,加快曹妃甸及周边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高素质科研人员的步伐,并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为曹妃甸提供智力保证;资本支持模块则是建立以风险投资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投资与融资体系,完善曹妃甸工业区的投融资环境,帮助曹妃甸内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成长;中介服务模块的形成,有利于知识、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流通,具有加速整合的功能,是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催化剂;政府支持模块在该平台中的功能主要是管理与监督,具体而言,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定期对该平台进行考核加强平台的管理,保证平台健康运行,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组合式的科研扶持政策, 加快企业的成长。
2、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
运行机制是指一个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过程和方式,它是制度框架内的组织和行为的规则和方式。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同时无论是科研介入平台的整体运行还是各子模块的运行都有其固有的运行原理与过程。曹妃甸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六大模块,为了促进政企学合作,提高科研创新的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运行机制主要分三块内容:市场调节机制、创新机制、要素间的关联机制。
2.1、平台运行的外部环境调节机制
外部环境调节机制是指市场调节机制期刊网。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企业才会具有技术创新和结网的内在动力,进而才会自觉按照平台的要求项目管理论文,对自身行为加以完善,以便更好地参与系统的运转,最终各主体就会逐渐形成一些适应平台环境的特点。
对于曹妃甸工业区的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是,技术创新活动并不是集中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的复杂的技术系统,它必须通过大量企业之间长期的、无限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才能建立起来。因此,企业就迫切需要与其它行为主体结网。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当曹妃甸工业区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时,就会缺乏对科学与技术进步进行价值表征的价格信号,只有通过政府直接划拨科研经费由,这就导致了高校与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及研发的动力来源于政府指导下的技术推动,不利于提高高校及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而在较为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发展不完全依赖政府,而是积极走产业化的道路,更多地与企业进行科研交流合作。总之,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驱使高校与科研机构产生构建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动力。对于政府而言,市场机制的建立促使曹妃甸工业区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这样,政府就会真正关注区域利益,关注工业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产生强烈的促进构建平台的要求,并且改善自身组织的一些行为,逐渐发育成平台环境所要求的政府。
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为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提供相互交流的界面,使创新平台的网络联系渠道得以不断开辟。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往往互不来往,交流难以在区域内形成网络,而市场机制给各行为主体跨越自身组织边界进行交流提供了机会。市场机制促进了资源在平台中的顺利流动,实现优化组合。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渠道,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高效流动。并且市场机制可以提供准确的信号项目管理论文,促使资源的流向带有趋利性,使网络中的资源趋于流向能产生创新集群的行为主体。
2.2、平台的创新机制
创新是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该平台只有在各种创新机制的协调和影响下,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创新平台的创新过程受到创新机制的支配,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创新机制、制度创新机制和管理创新机制[2]。
(1)技术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主要形式,它是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及科研机构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其创造性的构思和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的层次性技术经济活动的综合全过程,它由新设想的产生(获取)、研究与开发、中间试验、商业化生产、市场销售与扩散等一系列环节构成。而技术创新机制是指科研介入平台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决定创新者技术创新绩效的一整套机构和制度,也可以说是一个有关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的完整的体制。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技术创新机制主要由创新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四个相互联结相互协调的部分组成。创新机构主要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务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包括高校图书馆、科技数据库、公共基础设施、孵化器等基本设施。创新资源指资金、人才、信息、知识、专利技术等。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技术创新机制通过对平台各部分的协调,有利于形成信息网络、建立大型科研设施、技术产业中试基地等硬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新区创新文化等软环境,并通过协调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影响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从而最终实现创新。
(2)制度创新机制
制度创新机制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构建,并通过该制度的运行能获得追加利益。制度创新机制在整个创新机制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技术创新作为技术与经济联结,为促进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新技术应用与商业化活动,更离不开制度的约束。科研项目介入平台本身作为一种制度性的系统安排,其运行过程要受到制度创新机制的影响和支配期刊网。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知识创新,如果不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协调运作,其结果不是有名无实就是事倍功半,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所有制结构合理,产权明晰,权、责、利相匹配,分配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的制度创新机制,引导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3)管理创新机制
管理创新强调创新是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在管理领域,创新不只是一种职能,而是管理思维的变迁所形成的新模式。在科研介入平台中,管理创新机制对主体的创新行为和活动及整个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环境都会产生影响。从宏观角度而言项目管理论文,管理创新机制直接影响着政府管委会的行为,管委会在该机制的协调下,往往会精简机构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高效运行机构,从而为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从微观层面的企业而言,在管理创新机制的协调和促进下,新区内的高新技术和传统企业通过不断提升管理质量,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
2.3、平台的要素关联机制
科研介入平台的各创新主体之间、创新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平台创新功能的发挥受各种关联机制的影响。具体说来,要素之间的关联机制主要包括产业聚集机制、政企学合作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及创新服务机制。
(1)产业聚集机制
科研介入平台作为支持曹妃甸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加快社会发展,而且使区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区域创新的源泉。成功的科研介入平台可以促使新企业不断地繁衍,区内企业之间频繁的相互作用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产生协同效应和集聚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化和升级。从地区的产业联系来看,只有当孤立的企业间形成有机的集聚,企业间产生的物资流和信息流汇成网络时,科研介入平台的功能才能得以实现,而这些都是产业聚集机制起作用的结果。
(2)政企学合作机制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需要在政企学合作机制的调节下进行的。政企学合作机制的发挥要求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联系,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企业可以针对自身需求和条件,充分利用外部技术优势,弥补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避免盲目投入和重复开发,降低创新风险。科研机构可以面向市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针对企业的技术需求,组织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总之,政企学合作机制的发挥可以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3)风险投资机制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风险投资机制的协调。在平台内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有利于坚持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利用科技项目经费对重点项目进行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项目管理论文,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同时,通过拓宽资金渠道、发展资本构成多元化的创业公司,规范创业投资企业产权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创业投资的市场准入机制。
(4)创新激励机制
各组织机构参与合作创新的积极性是曹妃甸科研介入平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平台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曹妃甸工业区及周边地区是精英人才的汇集地,在技术资金人才都具有超流动的特征。通过建立政策激励、产权激励、考核激励等创新激励机制,有助于企业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地在联系在一起,发挥人才的创新潜能。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有利于形成风险分担受益共享的激励机制,风险共担受益共享的新型机制的建立,不仅让员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而且还为员工发挥其创新潜能提供制度保障[3]。
(5)创新服务机制
在创新服务机制的协调下,科研介入平台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能营造有利于园区创新活动的良好环境。曹妃甸工业园区作为我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新兴工业化基地,必须按照市场法则,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服务系统和技术信息网络系统,包括孵化器、网络科技信息网络、科研协作网络、人才培训网络、融资协商网络、国际合作网络等,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创新服务机制的运行来有效推动和促进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功能的发挥。
3、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保障措施
3.1、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规划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科研项目的需求发展方向而建设。平台管理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包括曹妃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全面实施,因此应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分步实施。
考虑到科研项目合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及科研项目合作对于投资环境的优化和促进作用,科研项目平台的建设发展目标分三步走,逐步实现科研项目平台功能的最终完善期刊网。具体是:第一步,建设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建设好科研信息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并在发展电子政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部门信息系统和行业部门管理系统,并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为科研项目合作服务提供支撑平台;第二步项目管理论文,建设推进阶段,在正常运作科研平台的基础上,完善平台会员,引导更多有实力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进来;完善中介服务,将涉及科研合作业务有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纳入进来,提高科研合作的服务质量,同时,要不断的对信息库进行更新,建立成综合性较强的科研项目平台;第三步初步完善阶段,在科研项目平台高效运作的基础上,提高该平台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与全国范围以及国外的知名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形成规范、开放、共享、安全的服务与管理体系,培养一批从事科技平台建设的专门人才队伍。
3.2、建立精简高效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组织机构
建立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委员会,有助于企业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有利于广泛吸收各方面的专业力量成立专家咨询机构,从而加强曹妃甸企业对科技水平问题的集成研究。目前曹妃甸信息化程度不高,普遍存在企业间缺乏联系,缺乏市场信息或且力获取市场信息的问题导致因信息不充分或交易成本过高,而使企业难以把握市场情况。周边高校科研机构也难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对曹妃甸内企业科研项目上服务提供足够的支持。如此一来,既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成为企业与政府之间联系与交流的障碍,影响了政府功能的正常发挥。减少企业与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水平的体现。
因此,政府必须制定相应计划并筹建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组织结构,专门负责为企业提供咨询信息和产学研服务,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企业参加各种展览会和交易会,并建立专门场所并定期组织企业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并通过该平台对参与主体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科研合作的效率。以下是该委员会的组织机构。
图2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委员会组织结构图
3.3、完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法规制度建设
首先,必须加强科研介入平台的法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法律环境。良好的法律环境能促使曹妃甸企业与周边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之间建立健康的合作关系项目管理论文,增强网络联系的稳定性,并且还能有效地保护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
其次,要完善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知识管理水平。鼓励科研活动和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只有通过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的保护才能做到。为了推动企业的技术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不仅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而且要注意学习运用知识产权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工具,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
最后,要完善科研项目监管制度。从科研的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来看,对任何专家的科研项目都应该是可以进行监理的,通过用社会化、程序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取代科研项目管理中目标无法量化、方法不科学、程序不规范、质量无保障、进度难控制和监督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摆脱传统管理的弊端。科研介入平台需要按照客观、透明、明确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科研监管机制,由科研介入平台的主管部门聘请资深的专家组成监理专家组,对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目标、质量及经费使用状况进行全程监理,避免科研中的腐败,确保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权益,保持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统一,实现平台运行的环境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刘慧芬,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
关键词:城市;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11+ 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环境的恶化,使人类失去了洁净的空气、水和土壤,破坏了自然环境故有的结构和状态,干扰和破坏了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总之,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关部门应深刻地认清当前的形势,切实采取相关预防措施,改善城市环境的污染现状。树立城市环境保护新理念,科学、有效的采取一些创新型举措进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对于保护城市环境意义重大。在加大环境预防力度的同时,还有不断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来逐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以后的城市环保领域,我们还需不断的更新环保理念,使环保的进程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1 目前城市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城市的工业化规模逐渐加快,但是环境保护的工作却未能跟上发展速度。这导致了我国部分城市地区出现了区域性的水体污染和大气环境污染现象,有些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现象,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城市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1.1 城市环境的空气质量问题
由于我国一些城市的工业,对于环境污染的预防措施不到位,加之近几年机动车数目的迅速增长,排放出的粉尘、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对大气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同时,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也导致了酸雨的形成,给工业、农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一次污染、二次污染物的混合使得光化学烟雾形成,使城市大气的能见度大大下降,对于城市居民的健康也产生了重大的威胁。因此,树立新型环保理念,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意义重大。
1.2 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使得城市的噪声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今年来,在城市大量建筑的拆除和兴建的过程中,噪声给附近居民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在午间和夜间的施工严重的影响了居民的正常休息和生活。此外,城市机动车数目的不断增多,城市主干道路两旁的噪声污染严重,使得临近道路的居民难以正常休息。噪声污染也逐渐成为当前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环境污染问题。
1.3 水体污染严重
城市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水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还不到位,许多工厂企业依然进行违法偷排,使得大量污水未经严格处理便排入水体,造成区域的水环境污染现象加重。
2 城市环保新理念
2.1 改变传统治理为主导的理念
我国传统的环保理念偏重于环境受到污染之后进行治理,在环境污染的预防方面不到位。而大多数情况下,区域受到环境污染之后,治理起来的难度相对较大,而且费用较高,治理效果也不是很好。因此,我们要树立环境预防观念,实行防治相结合的政策。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城市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区域进行有效的监测,做好环境污染预防工作。在城市建筑的兴建过程中,相关环保部门也要进行实地勘察,避免建筑兴建的过程中对原有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此外,为了防止建筑物兴建过程中带来的噪声污染,相关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合理的规定施工时间,严格执行噪声强度标准。
2.2 资源的利用要高效、合理
目前我国城市许多工厂、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不能实现资源的科学化、合理化配置;工厂或企业的生产设备能耗较高、效率较低,排放的污染气体较多,对大气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因此,国家和政府要加大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使城市企业生产设备更为先进,从根本上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并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我国宝贵的资源。同时,相关科研部门应该推广资源的搭配利用技术,使城市企业、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2.3 推广新型能源利用技术
近几年来,环保理念得到了大力的宣传,我国许多新型能源逐渐受到青睐。许多设计者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和优势合理的采用了风力发电、水利发电等先进技术,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能源,而且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目前,这些技术虽然在一些地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利用,但是在我国诸多城市中的利用还不够普及,这就要求我国科研人员继续探索适于城市内部利用的清洁能源。在城市的内部规划过程中,规划人员也可以根据城市内部优势,设计一些新型能源装置,逐渐普及环保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2.4 增强环保的教育理念
为了更全面的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水平,落实好环保工作,相关部门要大力进行环保理念的宣传,让大众一起参与到环保设计当中。目前,我国环保理念的教育工作还不是很到位,城市居民没有真正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许多居民对于城市中存在的一些污染环境的现象不是很重视,造成了环境污染的现象越来越多。新型的城市环保理念需要调动广大居民的积极性,让居民参与到环保当中来,对城市中企业、工厂进行监督,对城市的一些污染现象进行及时举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城市的污染现象,使城市更加清洁环保。
2.5 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环境保护新理念要求我国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相适应,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协调发展。做好城市环保工作,可以有效的提升城市的形象,并促进城市各领域的发展。目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诸多大城市落实的比较好,但是在一些中小型城市该理念落实的还不是很到位。为了更全面的落实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理念,我国应完善环保工作体系,在全国各城市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有效的提升我国城市整体的环境质量水平。
3 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环保理念的逐步提升, 如何科学、有效的把环保理念融入到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近几年,我国在经济、文化和其它领域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增强环保理念, 加大对环保方案的研究, 对于改善城市环境, 促进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诸多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树立新型环保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充分的落实好经济、社会、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采取一些新型环保措施,有效的保护好大气、淡水以及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我们要明确,发展和环保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是相互制约和依赖的关系,要有效的落实好环保理念下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静.浅谈我国城市环境保护的措施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18).
[2] 邓少林.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J].山西建筑.2010(20).
[3] 吴艳祥.浅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J].价值工程,2010(17).
[4] 包存宽,何佳,周影烈.环境规划体系创新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中国湖北武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1100-1106.
[5] 裴军.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9.
关键词:网络信息污染 拉开档次法 模糊语言评价 12321中心 社会调查
分类号:G203
引用格式:万晓榆, 王在宇, 蒋婷. 基于“ 拉开档次” 法的网络信息污染状况模糊语言评价研究[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7, 2(2): 145-155[ 引用日期]. http:///p/1/121/.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信息污染现象,如垃圾短信、骚扰电话、垃圾邮件等,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12321互联网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以下简称12321中心)数据显示,最近一年我国网民因为网络信息污染所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人民币,几乎接近2015年地区全年的GDP总和(2015年地区GDP总和为1 026亿元);给全体网民造成的时间损失相当于3 822人的生命(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国人均寿命,男性74岁,女性77岁,按平均寿命75岁计算)。那么,当前网络信息污染状况到底呈现怎样的状态?公众对网络信息污染的认知与中心统计数据是否一致?如何对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污染状况进行科学评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并将网络信息污染问题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有助于营造“天气清朗、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
信息污染一词由德国学者拉斐尔普罗在论文《信息生态学进展》中首次提出[1]。信息污染主要包含两类:一是媒介信息中混入的有害、有毒、具有欺_性和误导性的信息;二是过载信息[2],这些污染信息可能会导致人们隐私的泄漏以及时间、金钱和精神层面的损失。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污染已经成为网络治理和舆论引导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3]。现有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是对信息过载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研究。信息过载是指人们接受了过多信息,但却无法有效整合、组织及内化成自己需要的信息,以致影响到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4]。M. J. Eppler等将信息过载产生的原因分为个人因素、信息特质、任务及过程因素、组织设计及信息科技五大类别[5]。何仲等认为信息过载问题在网络购物环境中会让消费者选择困难,造成消费者时间和心理上的成本浪费[6]。王娜和郑巧伟研究微信订阅服务中出现的信息过载现象,发现当前微信订阅服务的内容存在重复、低质等问题[7]。那么信息过载问题如何解决呢?大多数学者选择从技术角度降低数据维度,帮助用户获取有用信息,主要包括个性化推荐算法和搜索引擎技术。梁劳慧从信息组织者出发,认为图书馆应该通过对用户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制订咨询手册等措施帮助用户避免信息过载现象[8]。王娜等对泛在网络中的信息过载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在移动社交网站中建立个性化推荐的机制[9, 10]。王娜和田晓蒙研究了豆瓣社区中信息的组织设计对信息过载产生的影响,并针对豆瓣平台提出了大众分类法优化方案[11]。王又然基于加权小世界网络理论,发现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站点中单个社群内成员之间特征关系长度过短是造成该类平台出现重复率高、同质化高的原因[12]。高锡荣等通过从知网搜索关键词,建立信息价值评估指标体系[13]。赵静娴将在线评论分为非垃圾评论、欺骗性评论、干扰性评论和低效用评论4个类别,建立了垃圾评论特征属性表,并基于神经网络和决策树方法设计了在线评论文本分类方法[14]。
另一个方面是对网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夏日首次提出了信息污染指数(information pollution index, IPI)的概念[15],并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16-17],但他对信息污染源的划分包括实物型、文献型、电子型和网络型,指标包含过多冗余信息,已经不符合网络社会的实际情况。程艳林提出了网络信息污染检测的7个维度[18],但没有给出具体的量化方法。谢友宁和钮钦调研了农民生活中存在的生活型和生产型信息污染[19],但存在主观性过强的缺点。陈桂香则调研了大学生遭遇信息污染现状及态度[20],但仅限于对结果的统计描述。T. H. HSU等运用ANP方法对旅游网站进行了评估,发现“安全”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21]。朱光等基于信息系统的安全模型[22],将隐私风险因素分为平台脆弱因素、用户行为脆弱因素和外部威胁因素,构建了社交网络隐私风险评估体系,并用模糊评价方法进行评价[23]。
通过对信息污染相关研究的总结,发现当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技术层面。实际上信息污染的源头是人类自身。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污染的影响范围也逐步扩大,但互联网信息污染防治是一个社会软系统问题,具有模糊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24],因此从技术角度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社会学研究表明,将问题置于公众的评价之下有助于提升人们解决问题的效率,故从公众角度研究信息污染的负面影响,对于警醒人类反思自身的信息行为,提升信息素养,共同维护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污染及其影响评估方面,少数学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存在指标体系过于宽泛,不符合当前网络社会实际等问题。
笔者结合12321中心提供的信息污染及垃圾信息统计数据和公众遭遇信息污染的态度调查问卷,运用基于模糊区间可能度算法构建对称矩阵,并基于该对称矩阵获取主观权重,再运用“拉开档次”法进行二次加权处理,对传统“拉开档次”法“毫无主观色彩”的权重结果进行修正。从结果对比来看,笔者设计的方法可以较为全面地评价网络信息污染状况。
1 网络信息污染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信息污染包含两大类污染源,但考虑到信息过载具有主观性强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目前也缺乏相应的统计支撑。故笔者主要针对第一种类型污染信息进行研究,暂不考虑第二类信息污染。
基于前期研究成果[2],笔者将12321中心统计类目作为网络信息污染的7类衡量指标,即垃圾邮件、不良网站、垃圾类短信、涉嫌违法类短信、垃圾彩信、骚扰电话和手机应用安全问题(APP),这是目前为止对网络污染信息的最为详细和准确的统计。
同时,在前期调研发现,12321中心的统计数据与公众的感知存在较大的差别,例如恶意APP在统计数据中大量存在,甚至超过了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的举报数量,但公众反映的情况却刚好相反。因此,为了弥补统计数据的片面性缺点,借鉴故障检测领域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方法[25-26]中采用发生度、严重度和检出度对失效模式进行风险评估,笔者针对现有统计的7种污染信息类型,设计了《公众遭遇信息污染的态度调查》问卷,从公众遭遇信息污染的频率(是否经常遇到)、已对公众造成的危害程度(心理伤害、时间浪费或钱财损失)以及公众对各类污染信息的厌恶程度这3个角度进行公众认知态度调查。以此综合考虑统计数据和公众认知态度,全面评价网络信息污染状况。
2 网络信息污染状况评价模型与方法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之后,就是获取指标权重和选择信息集结方法。研究路线如图1所示。
2.1 基于模糊区间可能度的互补矩阵权重获取方法
由于人们更喜欢使用语言对事物进行评判,如“优”“良”“中”“差”,而人类语言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以学者们基于模糊数学提出了相应的权重获取方法。徐泽水提出了模糊语言标度的区间可能度方法[27],可以从原始数据中获取权重。笔者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评估矩阵是模糊语言的情形。
2.1.1 模糊语言标度的区间可能度
定义1 设矩阵,若有, 则称矩阵是模糊矩阵。
定义2 设模糊矩阵,若有,则称矩阵A是模糊互补矩阵。
定义3[28-30]设区间数,, 定义区间数的运算法则:
1)间数的加法:;
2)数与区间数的乘法:,其中;
3)若,则称。
定义4[27] 设区间数, 且记,记的可能度公式如公式(1)所示:
公式(1)
具有互补性,即: 。
2.1.2 基于模糊区间标度可能度的互补判断矩阵权重获取方法
设被调研对象,其中对污染信息类型在属性Gj∈G={遭遇信息污染的频率,已受到的危害程度,对信息污染的厌恶程度}下的模糊语言评估值构成的矩阵,且,其中
S={非常低,有点低,一般,比较高,非常高}
为模糊语言标度,与其对应的区间数表达式进行转换[27]:
非常低=[0,0.2], 有点低[0.2,0.4], 一般=[0.4,0.6], 有点高=[0.6,0.8], 非常高=[0.8,1]基于模糊区间标度可能度的主观权重的过程如下:
2.2 运用“拉开档次”法进行二次加权
在郭亚军提出的“拉开档次”法中,评价指标的权重不再体现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而是将各指标以同等“地位参与”评价过程,该方法“毫无主观色彩”[32]。但事实上,各项指标相对于评价目标的重要性程度往往不相等。因此,首先利用2.1部分得出的主观权重原始数据进行加权,然后再采用“拉开档次法”二次加权。计算步骤如下:
分别为样本均值和标准差;
步骤2:使用公式(3)得到的各指标权重对无量纲化后的进行加权[33]。为表达方便,称加权后的数据仍为;
步骤3:运用“拉开档次法”进行二次加权。
然后,取为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标准特征向量,即为所求权重向量[34]。
2.3 运用TOPSIS方法M行信息集结
3 网络信息污染状况评价
3.1 公众遭遇信息污染的态度调查
问卷发放前期,对问卷内容经过反复讨论,修改问卷题目描述。在此基础上,经过30人的小样本发放,进一步调整问卷表达,确保问卷题目清晰明了。问卷共包含三部分:①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周上网时长、手机系统类型;②主体部分,共21个题项;③设置开放式问题1个,即“您认为还有哪些信息也属于信息污染?它们对您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在2016年11月至12月期间,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和重庆地区人群最为集中的解放碑商圈进行随机发放。
线下问卷发放前对调查员进行了必要的培训。在问卷发放过程中,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对问卷填写过程进行指导,使其能按照自身真实情况填写,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在专家指导下,共发放438份,收回有效问卷417份,有效率95.2%。本次调查涉及的被调查对象中,男性为189名,占比45.3%,女性为228名,占比54.7%。被调研对象的职业、年龄、周上网时长、手机系统类型如图2-图5所示:
在线问卷结果由问卷星自动统计,无缺失数据;线下问卷由两名研究员使用EpiData3.1软件背对背录入,以降低录入错误率,此部分问卷存在部分缺失数据且小于5%,在SPSS中采用最大期望值(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方法进行补齐。
3.2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3.2.1 信度即可靠度
经SPSS计算分析,417份问卷的信度水平较高(大于0.7为高信度),满足探索性研究的要求。各题项的信度系数如表1所示。
3.2.2 效度即有效性
常见的问卷效度可以分为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本研究所使用问卷的内容效度经5名专家讨论通过。结构效度要求各维度下因子具有一致性,而本研究中所使用的问卷是要测量出公众对不同类型污染信息的认知态度,因此结构效度不适用于本研究目的,故无需作结构效度检验。
3.3 权重计算与比较分析
从12321中心获取到的2014年2月至2016年10月各类污染信息的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然后计算3种权重。
3.3.1 客观权重的计算
先将附表中的数据按照公式(4)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运用公式(5)构造的实对称矩阵H(见表3),求实对称矩阵H最大特征值对应的向量得客观权重,见表4中第2列。
在7类染污信息中,“垃圾彩信”权重最大为0.174,而骚扰电话权重最小为0.109,这正好与公众对各类污染信息的反感程度呈反比――对越讨厌的污染分配越小的权重,使其得分越低。这也和我们的直观感受一致,即人们通常会给不喜欢的事物较低的评价,例如人们网购时,如果对收到的网购物品不满意,通常会就给予差评。
客观权重在“垃圾彩信”这类污染信息上赋值较大,而在“恶意APP”上的赋值较小。这是由于这两类污染信息的举报数量与其他类型的污染信息存在数量级上的差异,为了让各指标地位均等地参与评价,“拉开档次法”对举报数量最多的“恶意APP”指标分配了较小的权重,而对举报数量最少的“垃圾彩信”分配了较大的权重。
3.3.2 公众主观权重的计算
对问卷信息集结后计算出的可能度矩阵P(见表5)。再由公式(3)计算出公众主观权重,如表4中第4列所示。
3.3.3 综合权重的计算
将公众主观权重与标准化矩阵A加权后,再利用“拉开档次”法二次加权,得综合权重,如表4中第6列所示。与传统“拉开档次”法相比,基于统计数据得出的客观权重得到了修
正,使得公众最讨厌的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权重略有增加,公众诟病较少的污染信息类型的权重略有降低。除“垃圾短信”和“恶意APP”的权重分配差异较大外,其余类型的污染信息所分得的权重比较接近。即公众对这些污染信息的直观感受和12321中心的统计数据较为一致。而权重差异较大的两类污染信息是垃圾短信和恶意APP。对于垃圾短信,公众反感程度很强烈,而在统计数据上可能还存在未统计到的部分。通过访谈得知,超过五成的公众在对垃圾信息的处理方式是直接删除,而未选择举报。有些被调查者的手机上虽然安装了手机卫士,具备拦截功能,但是垃圾短信在被拦截时,因为担心可能有短信被误操作,所以仍然会选择查看,查看后也一般选择删除相关短信。对于恶意APP,权重分配差异较大的原因仍然是公众的直观感受和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目前各类手机应用商店都和12321中心有合作,用户在下载APP以前,大量恶意APP已经被过滤掉了,所以公众对此类污染信息感知较少,而在12321中心的统计数据中却大量存在。因此,在7类污染信息上的权重分配是合理的。
3.4 评价信息集结
由于参与评价的指标均为负向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表示污染信息越少,也称成本型指标),故设置正理想系统为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最小值,设置负理想系统为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最大值。最后,用2.3节中的TOPSIS方法集结评价信息,并将其放大100倍,使得分在区间[0,100]内,更加符合日常习惯。得分越高表示网络信息污染越少,反之,网络信息污染越严重。基于改进后的“拉开档次”法的最K结果与运用传统“拉开档次”法计算客观权重得出的评价结果对比如表6所示:
表6左侧是基于改进后“拉开档次”法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在评价时间段内,从整体上看,多数时段网络信息污染状况评分集中在80分左右,情况不是十分理想。2016年1月和2016年8月评分较高,网络信息污染相对较少,网络信息环境较好;得分最低的是2015年3、4月,得分仅14.84分,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一时段内的信息污染可能较为集中,而非时间跨度较大。这是因为2016年5、6月和2015年6、7月同样时间跨度是两个月,得分却也与平均水平相差不大,反倒是2015年3、4月得分明显偏低。
表6右侧是基于传统“拉开档次”法对统计数据进行最终排名的结果。从两种评价结果的对比可以发现,改进后的方法得出的结果评分区间范围由[19, 96]扩大到[15,99]。整体排名差异不大,而2014年2月和2014年3月的信息污染状况排名刚好交换了顺序。好的愈好,差的愈差,改进后的方法相当于对被评价单元作了极化处理,这样能够更加明显地展现出各时间段内的信息污染状况。可见,改进后的算法对被评价单元具有更好的区分能力。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设计了公众遭遇信息污染的态度调查问卷,基于模糊区间标度可能度对称矩阵计算公众主观权重,再运用“拉开档次”法进行二次加权,可以实现对由统计数据计算出的客观权重的修正。运用改进后的“拉开档次”法对2014年2月至2016年10月间的信息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与传统方法相比,改进的方法扩大了评分区间,而且2014年2月和3月的评分表现刚好交换了位置。据此可以认为改进后的方法对评价单元具有更好的区分能力,更好地体现“拉开档次”的特点。
相较以往研究,本文将公众态度调查与统计数据相结合,更加全面地衡量了当前的信息污染状况。整体而言,信息污染形势相当严峻。运用改进后的“拉开档次”法,多数时间段的评分在80分左右,而以2015年3、4月的信息污染最为严重。同时,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公众对7类污染信息的感知与中心的统计数据间存在较大差异。如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恶意APP”举报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污染信息,但我们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公众对“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最为反感,遭遇恶意APP的频率和因其而受到的损失则相对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公众感知与统计数据间存在差异。在“恶意APP”方面,可能是手机安全卫士软件以及各大应用商店的相关审核措施起到了效果;而在垃圾短信方面,近五成公众接收到垃圾信息后存在直接删除的情况,导致部分垃圾短信无法进入12321中心统计数据;而公众对骚扰电话最为反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电话属于媒介丰富度较高的沟通形式,因此骚扰电话给公众造成的主观印象最深,通过回答问卷的形式得到了反映。此外,“垃圾彩信”在中心统计数据和公众反映中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QQ、微信等即时通讯的发展,彩信正在成为历史,因此建议将彩信与短信类污染信息合并统计即可。
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本文主要针对第一类网络信息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但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工具中的信息过载问题严重,公众反映较为强烈。其次,在问卷调查时,为了能够提高问卷的可靠性,本文选择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回收问卷,其中线上问卷受众涉及全国。但由于资源限制,通过两种渠道所获得的样本中,重庆地区的人群比例较大,地区特征均较为明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分层抽样,使人群覆盖更广,更具代表性。最后,在研究中仅对2016年11月至12月期间公众遭遇信息污染的态度进行了调查。虽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对负面信息的印象更深,持续的时间更长,仍建议后续研究可以每年展开一次社会调研,以反映公众认知的动态变化,使评价结果更加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周庆山, 李瀚瀛, 朱建荣, 等. 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概况与术语界定初探[J]. 图书与情报, 2006(6):24-29.
[2] 刘雪艳, 王在宇, 袁野.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网络信息污染演变研究[J]. 现代情报, 2016(7):45-50.
[3] 申楠, 杨琳. 复杂背景下网络舆论引导与网络环境治理探析[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96-101.
[4] 蔺丰奇, 刘益. 信息过载问题研究述评[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7,30(5):710-714.
[5] LIN C. Online stickiness: its antecedents and effect on purchasing intention[J].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7, 26(6):507-516.
[6] 何仲, 张念照, 吕廷杰. 信息过载环境下网络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形成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3(4):95-96.
[7] 王娜, 郑巧伟. 微信订阅服务中信息过载的调查与防控机制研究[J]. 现代情报, 2016(10):47-53.
[8] 梁劳慧. 信息焦虑与信息超载下的图书馆作用分析[J]. 图书馆学研究, 2011(1):27-29.
[9] 王娜, 任婷. 移动社交网站中的信息过载与个性化推荐机制研究[J]. 情报杂志, 2015(8):190-194.
[10] 王娜, 陈会敏. 泛在网络中信息过载危害及原因的调查分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11):20-25.
[11] 王娜, 田晓蒙. 大众分类法对信息过载的影响及优化策略研究――以豆瓣网为例[J]. 现代情报, 2016(9):74-81.
[12] 王又然. 社交网络站点社群信息过载的影响因素研究――加权小世界网络视角的分析[J]. 情报科学, 2015(9):76-80.
[13] 高锡荣, 张红超. 海量文本信息的价值评估模型及算法――以新浪微博为例[J]. 情报杂志, 2016(6):151-155.
[14] w静娴. 网络交易垃圾评论智能识别研究[J]. 现代情报, 2016(4):57-61.
[15] 夏日, 程刚. 信息污染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5(6):34-37.
[16] 夏日. 信息污染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11):42-45.
[17] 夏日,程刚.信息污染源样本数据采集方法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2):275-278.
[18] 程艳林. 网络信息污染程度检测模型初探[J]. 新闻爱好者, 2009(18):119-120.
[19] 谢友宁, 钮钦. 农村信息化背景下的信息污染灾害风险评估[J]. 浙江农业科学, 2013(1):109-112.
[20] 陈桂香. 大学生遭遇信息污染的现状调查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53):103-104.
[21] HSU T H, HUNG L C, TANG J W. A hybrid ANP evaluation model for electronic service quality[J]. 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12, 12(1):72-81.
[22] WU Y, FENG G, WANG N, et al. Game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investment: impact of attack types and network vulnerability[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5,42(15):6132-6146.
[23] 朱光, 丰米宁, 陈叶, 等. 大数据环境下社交网络隐私风险的模糊评估研究[J]. 情报科学, 2016(9):94-98.
[24] 郭海滨, 郑丕谔. 防治互联网信息污染的知识管理概念模型研究[J]. 情报杂志, 2006(10):84-87.
[25] 张悦, 石超, 方来华. 基于FMEA和HAZOP的综合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7):146-150.
[26] 王沙婷, 梁工谦. 面向产品再制造的改进QFD和FMEA的集成研究[J]. 软科学, 2011(5):61-64.
[27] 徐泽水, 达庆利. 基于模糊语言评估的多属性决策方法[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4):656-658.
[28] 白先春, R晋. 一种基于模糊语言评估的多属性决策方法[J]. 运筹与管理, 2006(2) :50-52.
[29] XU Z S, Da Q L. The uncertain OWA operat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 2002, 17(6):569-575.
[30] SENGUPTA A, PAL T K. On comparing interval numb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0, 127(1):28-43.
[31] 徐泽水. 模糊互补判断矩阵排序的一种算法[J]. 系统工程学报, 2001(4):311-314.
[32] 郭亚军. 一种新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J]. 管理科学学报, 2002(2): 49-54.
[33] 王蕾, 杨力. 基于粗糙集和拉开档次法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模型[J]. 中国矿业, 2015(11):16-20.
[34] 郭亚军. 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作者贡献说明:
万晓榆:拟定论文框架,修改论文;
王在宇:论文撰写,数据建模与分析;
蒋 婷:问卷发放,数据采集。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Model for Network Pollution Status Based on Fuzzy Linguistic Assessments and the Scatter Degree Method
Wan Xiaoyu, Wang Zaiyu, Jiang Ti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关键词: 通风; 空调; 热管; 节能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早在1942年,Gauler就曾提出热管技术原理。热管是用综合液体蒸发、冷凝和毛细管现象设计的。热管理论是在1965年有Cotter首次提出较完整的理论的。热管的结构主要有外壳、吸液芯和工作液组成。本文对热管技术在通风空调工程节能应用中出现的一般性问题进行较系统的分析,为实际工程应用和设计提供参考。
1、通风空调的能流特征
采用集中式空调的建筑物,为了保证室内空气品质,要进行适当的新风置换,小型建筑物主要通过门、窗自然排出、渗入,而大型建筑物往往设集中排风、新风系统。建筑物通风空调废热(冷)具有以下特点:(1) 排出的空气状态参数接近室内空气的温、湿度,对于大型建筑物,排出的废热(冷)相当于总负荷的30% ~40%。(2) 排风中的废热(冷)与新风处理所需能源品位比较接近。(3) 排风中的废热(冷)与新风处理能源需求在时间上完全同步,如果通过热交换方式回收排风中的废热(冷)则无须增设复杂的蓄热装置。
2 热管技术在通风空调节能中的应用
2.1 热管技术在通风空调节能中的优势
热管换热器与其他形式的换热器相比,用于通风空调能源回收的热管属于常温热管,具备以下优势: (1)传热效率高。热管换热器主要通过工质相变传热,具有很高的轴向传热能力,在小温差传热方面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但径向传热并无太大的改善,应重点考虑径向传热强化。(2)环境适应性强。热管换热设备的冷凝、蒸发段的结构设计和空间布置非常灵活,特别适应空间狭小和改造工程等情况下的排风废热(冷)回收。(3) 管壁温度具有可调性。可独立改变蒸发段或冷凝段的传热面积,达到独立改变蒸发段和冷凝段热流密度的目的。(4) 属于二次间壁换热。可以避免新风与回、排风的交叉污染,因此特别适合工厂、医院等特殊场合下排风热(冷)回收。(5)管壁温度具有可调性。可独立改变蒸发段或冷凝段的传热面积,达到独立改变蒸发段和冷凝段热流密度的目的。
2.2 热管技术在通风空调节能中的应用
2.2.1 房间空调的换气热(冷)回收
房间空调器在潮湿地区使用时,会因除湿能力不足而不能很好地形成舒适的室内环境。热管-空调器系统的整体性能受旁通风量比例、新风、回风、送风参数等运行条件的影响较大,系统优化设计和优化运行很重要[12]。另外,由于增加了热管换热器,气流阻力有所增加,需要适当增加空调器风机压头。设备造价、总体尺寸都有所加大。
2.2.2 集中排风废热(冷)回收
公共建筑规模大,同时由于人员密度大或者生产工艺要求,换气次数大,例如医院洁净手术室要求换气次数40次/h以上,因而集中排风废热(冷)回收潜力很大。通过分离式热管换热器,利用空调系统排风热(冷)能量预处理新风,新风比按30%计算,可使空调系统节能7%以上。随着排风与新风温差的增大和新风比的增大,节能效果更加显著,实验表明冷、热气流温差只要超过3e即可回收能量。据此,上海、南京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排风废冷能量回收的时间可达1 500 h以上, 3 a内可收回设备造价。平翅片、百叶式翅片比锥形翅片、针形翅片换热效果好,而且压力损失小,主要原因是平翅片、百叶式翅片与管壁接触更充分,而锥形翅片、针形翅片导致气流扰动增强。风道风速为0. 5 m/s时,采用一排平翅片或百叶式翅片热管,热交换效率可达40%,二排可接近70%,之后随着热管排数增加,热交换效率提高的趋势渐缓,压力损失明显增大。热管单元交错排列与矩形排列比较,热交换效率略有提高,但压力损失显著提高。
3 热管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3.1传统形式热管
传统形式热管换热器中的热管的热传递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主要有毛细力极限、声速极限、携带极限、沸腾极限等,并与热管结构、工作介质、吸液芯结构、工作温度等有关[3]。毛细力极限是最有普遍意义的制约因素,对于适当数量网目的吸液芯,增加层数,可以提高热管的传热能力和毛细力极限,但是,增加到一定层数时,由于通道减少,传热能力有可能受声速极限的制约而下降[13]。另外,传统热管生产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3.2 分离式热虹吸管
分离式热虹吸管由于蒸气与液体分道流动,故不存在携带极限,限制其传热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干涸极限、声速极限和冷凝极限。实际上,它是一个气液自然循环系统,循环动力是下降管系统与上升管系统中工作介质压力差,因此,只有当冷凝段和蒸发段达到一个最小高度差,足以克服各段循环阻力,这时蒸发段出口截面含气率为1,工质循环倍率为1,即认为达到最佳工作点。
3.3 热虹吸管
热虹吸管没有吸液芯,冷凝液在重力作用下回流,传热极限主要有携带极限、干涸极限和沸腾极限。影响热虹吸管传热性能的因素有热虹吸管几何尺寸、放置倾角、充液量、工质的热物理性质和工作温度等,其中充液量和倾角影响最大。关于充液量,Imura[14]得到的结果是最佳充液量为热虹吸管总容积的1/5~1/3, Harada[15]等提出充液量为热虹吸管总容积的25% ~30%为宜,还有人[16]得到的最佳充液量为热虹吸管总容积的18% ~20%。
3.4 热管工质的选择
热管依靠工质的相变来传递热量,工质选择一般考虑以下原则:
(1)工作液体与壳体、吸液芯材料应相容,且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2) 工作液体应适应热管的工作温度区,并有适当的饱和蒸气压。
(3)工作液体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热物理性质要求液体的输运因子、热导因子较高,还要考虑液体在工作温度下的过热度。
(4)其他原则包括经济性、毒性、环境污染等。
结 语:
热管换热技术应用于通风空调能源回收,结构形式建议首选热虹吸管或者分离式热虹吸管,工质建议选用甲醇、丙酮,充液率等问题有待系统和深入研究,其经济性也有待更多的实际工程检验。由于通风空调工况条件与工业节能应用有很大差异,在设计和应用上不能简单套用工业节能应用的方法和理论体系。热管传热机理复杂,由于实验模型、试验条件、分析方法等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得出的一些具体结果差异较大,其一般性意义有待检验。
参考文献:
[1] 杨柳.长沙地区典型商业建筑空调系统能耗实测与分析(硕士学位论文)[D].长沙:湖南大学, 2002.
[2] 汪训昌.中高档旅馆废热排放与热利用分析[J].暖通空调, 1995, (4): 23-29
论文关键词:城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污染,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人类文明的起源也可称为流域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家和民族都是在母亲河的哺育下发展起来的,同时水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2004年度中国科学院在《中国水问题的出路》中指出:“水问题将成为我国21世纪的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重大问题”。
笔者参与了《安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中国太平奥林匹克体育小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该小镇为安宁市太平镇新区)的市政工程规划设计工作,以下就以云南省安宁市为例,分析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对目前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进行归纳总结,目的在于通过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使读者对中国城市水问题有一个清晰的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
1 安宁市给水工程规划简述
安宁市地处滇中高原,滇池的西部,昆明市的西郊,距昆明市中心区32公里。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有三个山间盆地,其余均为山区、半山区。市域面积1301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主要由两个街道办事处组成,市域常住人口为31.75万人。
1.1 安宁市水资源概况
安宁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的地区,雨量集中在夏秋两季,春冬少雨,属贫水地区,年平均降雨量881.6毫米。年平均径流深207.9毫米,年平均径流量2.63亿立方米。由于安宁市位于金沙江和红河水系的分水岭地区,水资源相对较少,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云南省的五分之一,资源型缺水明显。
安宁市的河流属金沙江水系和红河水系。境内主要河流有螳螂川、马料河、沙河、禄脿河、鸣矣河和邵九河等,并有现状与拟建水库若干宗,具体见图1。其中螳螂川发源于云南滇池,除邵九河属红河水系外,其余河流均汇入螳螂川后流入金沙江。按各河流产水模数折算,可得入境水量约为5.39亿立方米。
安宁市境内有12个地下富水地区,潜水和承压埋藏较浅,深度一般在70~100m。补给条件好,容易更新,具有较好的开采条件。天然补给量7482万立方米/年,现开采能力为2244万立方米/年。泉水55个点,年涌水量1860万立方米。
由于安宁市地域布局特殊性,在整个区域形成几大独立的排水体系。各片区的排水由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构成。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主要采用分散排水的方式。生活污水基本未经过任何处理即排入附近水体。工业废水量较大的企业均自备有水处理设施,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水体或重复利用。其余较小企业工业废水基本未经过处理就排入水体。排水的主要受纳水体为螳螂川及其支流,由于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水体受到较大污染,水质较差。
螳螂川入境河段水质劣于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CODMn、氨氮;鸣矣河上游水质为Ⅰ类,汇入螳螂川前通仙桥断面为Ⅱ类。马料河支流上游龙房坝水库水质为Ⅲ类,汇入螳螂川前大黄塘断面也为Ⅲ类;禄脿河源头入境口水质为Ⅱ类,汇入螳螂川前青龙镇断面也为Ⅱ类。车木河水库、上村箐水库、黑蚂箐水库、普达箐水库水质均为Ⅰ类;张家坝水库水质为Ⅱ类;月字庄水库、明朗水库为Ⅲ类。据相关地下水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水质良好,不存在大面积污染的迹象。
1.2 安宁市水资源利用状况
安宁市域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及设施。至2004年,蓄水工程总库容12923万立方米,工程设计供水能力8554万立方米;引水工程40件,设计供水能力3983万立方米;提水工程238站(含工业提水和地下水),设计供水能力7818万立方米;水利工程总设计供水能力为20355万立方米,实际供水量为17372万立方米。作为集中供水水源地的水库主要有车木河水库等。安宁城市有备用水源一处,在车木河水库供水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应急启用。
安宁市现有自来水厂1座,目前建成一期,处理能力为4万立方米/天,二期建成后处理能力可达到8万立方米/天。水厂净化水工艺采用常规处理的“絮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
安宁市现状市政供水区主要为安宁主城区,分别采用不同方式供给用户。大部分采用重力流方式供给,但对地表高程相对较大的地区,则将处理后的水加压送到净化厂附近高位水池,再供给用户。
安宁城市给水管网多沿道路敷设,老区管网为环网、支网相结合,管材多为普通铸铁管,敷设时间较早,使用年限长,锈蚀严重。新区管网为近期建设,基本已连接成环,管材为球墨铸铁管和PE给水管。
1.3 安宁市给水工程规划内容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并结合安宁市实际供水情况以及安宁市可开发水资源情况,至规划期末,市域常住人口达到75万人,确定远期用水量为22.50~26.25万立方米/天。
规划建议提高全市人民的节水意识,努力发展节水工业和节水农业,提倡使用节水器具。对现有管网进行检修维护,供水不畅的输配水管道应进行疏通或更新,以解决跑、冒、滴、漏和二次污染等问题,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规定,从水质、水量和水压方面保证居民和企业的用水安全。提高城市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保护水生态环境。规划设立车木河、王家滩、箐门口等水源保护区,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关地方法律法规,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规划保留并扩建安宁市自来水厂,并规划新建三座城市自来水厂,具体见图2。同时大力提倡使用再生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并采取工程措施,充分利用雨水,在降低对城镇排水管网压力的同时,减少市政供水的需求量。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允许的前提下,政府应鼓励距离集中供水设施较远的工业水用户,从工业用地附近水源取水自行处理,满足自身用水需求。对集镇现状供水设施予以保留,并加强管理。规划保留现状较大的农业引水设施,不考虑新增农业灌溉水源,坚持近水近用的原则,从农业区附近引水满足灌溉需水要求。集镇供水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饮水解困”,解决有水喝的问题;第二个是“饮水安全”,解决水量、水质问题,提供清洁饮用水;第三个是“饮水方便”,解决饮水方便的问题。各镇及农村建设较分散,自来水厂统一供水存在较大的难度,规划建议分散供水,采用自备水源供水。根据现有的水厂的实际情况,采用停、并、扩相结合的策略,逐步完善各个镇的供水能力。结合村镇的开发建设,对水源地实施强有力的保护,要绝对保证水源的安全。
2 中国城市水资源及利用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对安宁市水资源和利用情况的分析,并结合中国城市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可以总结得出其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水资源匮乏,人均占用量严重不足
中国大陆年平均降水深648毫米,而全球陆地平均降水深为834毫米,亚洲为740毫米,中国的年平均降水明显低于世界和亚洲年平均值。
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平均占用量的1/4,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安宁市人均水资源占用量不足1000立方米。按照国际一般标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于1700立方米即为用水紧张国家。
2.2 基础设施薄弱,城市供水能力不足
到2002年底,全国城市供水生产能力为2.35亿立方米/天,供水管道总长度31.26万公里,城市年供水总量466.46亿立方米。其中生产用水208.56亿立方米,生活用水257.90亿立方米(包括公共服务和消防用水)。供需比为1.35:1,城市供水普及率:72.3%(2000年为96.7%,2002年统计口径改为按城市总人口,之前按城市非农业人口,故2002年普及率下降),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13升/人·日。1998年至2001年共完成城市供水固定资产投资619.45亿,相应增加日供水能力2335万立方米/天,增加供水管道73,750多公里。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政供水的不足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
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都存在大量的浪费,由于管理不善,工程配套差和工艺技术落后,城市管网和卫生设施的漏水很普遍,是城市生活用水中浪费最大的一项。据统计,美国城市管网漏水量平均达每人每天60升,占全部用水量的10~15%。北京漏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0~40%,甚至可达70%。工业用水从水源取用的水量远远超过其实际耗水量。农村大水漫灌,利用率很低,而且渠道渗漏很大,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引起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和潜育化,降低土壤质量。由于国民的水危机意识和节水意识淡薄,在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仍然沿用着“以需定供”的粗放式用水方式,节水器具普及率和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均较低,普遍存在着用水浪费现象。
2.4 水污染严重,水系功能退化
中国城市现状大多雨污合流排放,大部分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对水体污染严重。由于污水直接排放,部分排水渠又采用明渠排水,周围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现状排水干渠设计标准偏低,管渠断面偏小,水力条件差,排水渠道容易淤积。在部分排水明渠段,建筑工地泥沙、垃圾直接排入,对管渠造成严重堵塞,渍水严重。雨水排除系统不完善,下大雨时雨水不能顺利排除,容易形成内涝。
安宁市的众多河流尤其是螳螂川的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项目管理论文,使用价值不断下降。在我国的主要江、河、湖等水域,如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第二松花江、黄浦江、沱江、巢湖、滇池和太湖等,或已检测出数百种有机物,或被报道已经受到严重的有机物污染。在被检测出的有机物中一些有毒污染物含量超过了地面水质标准,有些是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有机污染物。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在水源保护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全国水源污染仍呈发展趋势,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源的水质标准。
总之,水源污染在我国已经是普遍存在,有机物正在悄悄地污染着我们的周围环境,以至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这方面现已成为一项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城市水问题解决途径
3.1 发展节水经济,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树立全民节水社会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经济模式。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节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节水型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促进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缺水城市如安宁市,调整产业结构及用地结构,限制大耗水工业的发展,提倡实行节水工程与企业新、扩、改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全面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二是对与城市供水存在一定矛盾的上游农业区应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包括调整种植结构、产业结构使之与资源条件相匹配并推行节水灌溉、为下游城市提供丰裕的水资源环境;三是在城市用水规模预测中把工业节水指标考虑进去,将软指标变成硬指标。城市规划从各阶段到具体项目实施,确定其用水量规模是首要内容,规模预测是否符合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工程总体布局、实施步骤和工程费用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合理确定用水量规模十分重要。
3.2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控,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规划中要根据水文水力关系及环境容量,根据《饮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划分出城市水源的一级、二级保护区以及准保护区,并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提出有关治理现有污染源、清除排污口的方法和措施。流域性的水污染问题,应通过城市规划提请上级政府部门会同有关城镇予以综合管治。
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成立权威的统一综合管理部门,实行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优化配置和高效可持续利用。
政府管理在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设施水平和能力的同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建设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对城市供排水行业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法规、方针、政策和标准,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推进技术进步,实行改革,扩大开放和对外交流与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城市供排水事业的发展。
2000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全国性会议解决城市水问题,充分体现了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城市水问题的高度重视。会后,国务院颁发了〔2000〕36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对解决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水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目标,这也是今后中国城市供排水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性文件。
3.3 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保护水生态和水环境
在第三届国际水务研讨会,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所做演讲《近期我国城镇水务发展若干重大机遇》,明确阐释了城镇污水处理所面临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机遇,国家将对城镇污水处理从法律、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根据相关资料,到2010年,我国设市城市和县城所在的建制镇均应规划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国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其中,省会以上城市要平均达到80%,地级市平均达到60%,县级市平均达到50%,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截污、治污要从源头抓起,要通过政治、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多管齐下,实施长效管理。强化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并结合流域特点,更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流程。制定城市排水发展规划,应远近结合,以近期为主。像类似于安宁这样的缺水地区城市,应积极推行净化污水再生回用,要显著提高城市公共排水及污水处理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功能。
3.4 积极开发利用新水源,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对类似于安宁这样缺水的城市,单纯考虑取用本区内淡水资源远远不够,应对大量过境水、再生水等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3.4.1 开发新的淡水资源
城市积极主动地开发水源,不仅符合水资源开发的趋势和规律,而且往往还与水利部门的开发计划不谋而合。由于取用过境水所具有的多功能性及其影响面的广泛性,因此在考虑对城市供水效能予以论证外,还应认真仔细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协调处理好城市供水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养殖等各方面的关系,有主有次,综合平衡,趋利避害,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全面发展,共同繁荣。
城市建设的进行和城市的发展,使得区域内雨水径流系数大大增加,雨水肆意排放,这不仅对城市排水系统造成了冲击,而且浪费了大量的淡水资源。随着水源匮乏的日益显现,必须对雨水进行充分有效地利用。对于贫水城市,利用雨水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的做法,更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雨水利用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开展,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大大缓解了城市防洪排涝的压力。雨水利用的普遍做法,是充分利用城市建筑的屋顶、道路、庭院等收集雨水,用于冲厕所、洗车、浇灌绿地或回补地下水。雨水利用系统的流程见图3。
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应同时上马雨水利用工程。根据较成熟的实例分析,地块自身收集的雨水量完全可以满足冲厕、洗车、浇绿地和消防用水的需求。分散的雨水利用开发方式,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灵活机动、便于操作,减少了给水工程投资。
3.4.2 再生水回用
再生水也称为中水,就是将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用过的优质杂排水(不含粪便和厨房排水)、杂排水(不含粪便污水)以及生活污(废)水经集流再生处理后回用,充当地面清洁、浇花、洗车、空调冷却、冲洗便器、消防等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杂用水。
近年来再生水开发与回用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美国、日本、印度、英国等国家(尤以日本为突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这一技术已受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并对建筑再生水回用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与再生水工程相关的国家规范《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建筑中水设计规范》、《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等也及时由相关部门颁布实施,在全国许多城市如深圳、北京、青岛、天津、太原等开展了再生水工程的运行。再生水系统的流程图见图4。
再生水工程的优点有:一方面,污水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水源。污水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只要城市在用水,就有水源,城市污水量稳定,易于收集,不受旱涝影响。另一方面,发展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再生水处理也存在短期内难以避免的缺点,其一,目前,我国再生水回用的工程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缺少动力;其二,我国再生水使用技术还不是很完善,再生水处理费用及维修费用较高,另外我国水价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使得再生水使用与自来水使用在经济上相比缺少优势;其三,我国再生水工程的运行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再生水运行管理及处理技术等都还不成熟。
污水资源化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有关再生水的标准规范已经颁布实施,搞好再生水回用,对水资源多次开发,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4.3 海水利用
海水对沿海城市而言,不失为一种稳定可靠的水源。一般而言,海水有以下两种应用方式:一是以海水淡化水作为城镇居民用水的重要水源;二是在重点行业(如电力、化工、石化等行业)大力推广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原水,替代淡水作为工业冷却用水。
开发利用海水资源,对缓解我国缺水形势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海水直接利用的用水量很大,对缓解沿海工业城市缺水起着重要作用。据统计,沿海城市用水总量的80%以上是工业用水,而工业用水的80%以上是工业冷却水。
目前,发达国家沿海城市中的电力、冶金、化工、石油、煤炭、建材、食品等工业,以海水做冷却水已达90%以上。我国的大连、青岛、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企业也已开始用海水冷却、冲洗、印染、化盐了,但还远不及发达国家。利用海水冲厕,我国香港特区已有近40年的历史,而我国沿海缺水城市中,还没有一个城市利用海水冲厕。
海水作工业冷却水,目前国内外都仍以直流冷却为主,且主要用于滨海火电、核电、化工和冶金等企业。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具有深海取水温度低、冷却效果好和系统运行管理简单等优点;但也存在取水量大、工程一次性投资大、排污量大和海体污染明显等问题。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在国外已有应用实例,最大的海水循环量达22000立方米/时,在我国尚处于研究阶段,千吨级示范工程正在进行中。
根据目前海水利用的特点和我国拥有的技术水平,可以预言在不远的将来,无论是海水淡化,还是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从生产成本和生产技术的角度应该都不成问题。
通过对过境水、雨水、再生水、海水等多种水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减轻城市取水工程的压力,这对城市的供水安全有积极的意义。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水灾害加剧”等问题日益严重。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把增强全民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污染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新水源结合起来,作为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光器.城市总体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2杨光明,孙长林.中国水安全问题及其策略研究.灾害学,2008年6月第23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