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比尾巴教学设计范文

比尾巴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比尾巴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比尾巴教学设计

第1篇:比尾巴教学设计范文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初探区域对比的基本方法;

2、通过对比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初步掌握区域对比的基本方法;

3、能够将区域对比法运用到其他区域的对比当中。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年龄在14周岁左右,这是一个充满感性、矛盾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在知识结构上,经过快两年的学习,多数学生已经具备学习区域地理和区域中的典型代表区域的基础储备,也基本具备如何去分析自然条件特征及其影响的学习方法。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同学之间差距较大。

在能力结构上,初步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初中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教师的引导培养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在认知结构上,八年级的学生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不稳定,且注意力易分散,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存在着差异,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数据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

在心理状况上,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是非升学科目,不参加中考,学不学无所谓,导致学生上课态度不积极,只有少数爱好地理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而且我校位于贵阳市白云区龚家寨,属于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知识基础较差,而且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八年级的学生维持注意力的时间不长,教师如讲授时间过长,学生容易分心,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须特别注意将复杂的问题分步骤的进行化解,让学生能听懂,愿意听;能动脑动手,愿意动脑动手,可运用耳熟能详的故事、图片、地图设计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⑴读图说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⑵读图对比分析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农业特点;

⑶读图对比分析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农业特点;

⑷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区域对比方法并能够进行知识迁移

2、教学难点

学生能否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个地区学会分析其他区域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教学当中老师经常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对比学习是一种重要并且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样,在命题中也常常将两个区域进行对比。今天我们就将使用对比法进行我国区域地理的复习。

回想什么是对比法

 

 

直接说明本课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本学期我们首先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它们分别是?

    在这四大区域中我们又选择了8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区域进行学习,其中东北三省、黄土高原、北京位于北方地区;长三角、香港和澳门、台湾省位于南方地区;塔里木盆地位于西北地区;三江源位于青藏地区。总体来看,南北方地区各选择了3个地区,而西北和青藏地区则只选择了一个。为什么这么安排呢,这主要和我们国家人口分布东多西少有关,南北方地区人口较多,青藏西北地区人口较少。

现在我们就先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业进行对比,通过对这两个区域的农业进行对比来探讨区域对比的基本方法。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两个地区的自然特征。

(提问)为什么它们有这样的自然特征呢?我们先来分析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思考西北地区地理位置与它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小结)通过地图可知,西北地区大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从其地理位置可知西北地区距海较远,且周边有高大山脉,因此该地区降水较少,少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通过地域分界线推测出来,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相重合,因此该区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甚至低于50毫米,属于非季风区,其自然特征为干旱。

(活动)我们再来分析青藏地区。请同学们观察“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思考青藏地区地理位置与它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小结)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从地图可知,青藏地区位于我国第一阶梯,海拔高,海拔越高气温就越低,因此其自然特征为高寒。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区域的自然特征是由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所以在比较两个区域之前,我们需要掌握它们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决定其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又是其人文环境的基础。

(提问)掌握这两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之后,我们就需要分析两个区域的对比点。根据要求,我们需要对比的是这两个地区的农业,请问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自然和人文)

(小结)是的,分析一个区域的农业既要分析它的自然条件,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人文条件。但是由于这两个地区人口较少,相对于南北方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它们的农业主要依托的是其自然因素,所以我们着重对比其自然条件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分析西北地区。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干旱,因此与其他区域相比,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水。因为天然降水总体较少,难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仅依赖天然降水只能发展畜牧业,而在局部可以提供灌溉用水的地方才能发展种植业。因此西北地区的农业主要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而在青藏地区上,受其“高寒”影响,气候冷再加上土层较薄,不利于农作物的生产,只能发展高寒牧业,该地牧草多为耐寒的高山草甸,畜种也是能够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环境的牦牛、藏绵羊等。

青藏地区农业除了有牧业之外,和西北地区一样也有种植业。其种植业只分布在河谷地区,形成河谷农业。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青藏地区的有些河谷海拔相对较低,气温较高,热量相对充足,土壤条件相对较好,能够发展种植业。但是种植的农作物的品种还是要收到青藏地区大环境的影响,只能是喜温凉的作物,如青稞、小麦等。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两个地区都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这是两个地区农业的共性,但是由于自然环境不同两个地区的牧业和种植业是有差别的。对于种植业来说青藏地区受制于它的“高寒”发展出了河谷农业,而西北地区则因其“干旱”发展出灌溉农业。就牧业来说,青藏地区则发展出其独特的高寒牧业。通过对这两个地区农业的比较,我们来总结一下比较不同区域的方法。

(小结)如何对比两个区域

1、读图分析需要对比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两个区域的对比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

3、综合分析两个地区的异同。

以上就是区域对比的基本方法。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区域的对比中吗?我们再来试一试。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干旱;青藏地区-高寒

 

 

 

 

读图回答问题

 

 

 

 

 

 

 

 

 

思考分析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思考总结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对比掌握不同区域的方法

 

巩固练习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东北三省地形图”、“哈尔滨气候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上海气候图”,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对比,并将对比结果填入下表。

 

 

 

完成练习

 

 

 

将学习到的对比方法落到实处

总结语

同学们,我们今天通过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农业的对比总结了区域对比分析的一般方法,希望大家课后尝试用这种方法寻找更多的区域的对比点进行对比,深刻体会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

 

 

 

第2篇:比尾巴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 一年级 语文素养 能力

引言:

一年级语文学习,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其作用及影响力不言而喻,学生获得较好的语文素养,可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教学论认为人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人的发展必须靠主体性的发挥来获得,自主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充分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构建主体性的教学形态,关注学生的学段特点和学习起点,充分挖掘固有教材中的可利用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和措施,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扎实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好的语文素养。

一、以兴趣为师,轻松理解课文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他们活泼好动,对周围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注意力随时会因为外界的点滴变化而受到干扰。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在识记效果上有意识记并不占优的他们,更明显地受到教学情境的影响,因此,生动有趣的课堂富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以及形式多样的课堂作业,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点,还能让学生喜欢语文纵观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不乏语言生动内容丰富的课文,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用形式多样节奏紧凑轻松有趣的课堂吸引学生走入语文学习的殿堂。

例如,我在教授课文“比尾巴”第一、二小节时,设计让学生上台帮助动物找尾巴的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不同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而在教学此课三、四小节时,我改变了教学设计,让学生扮演小动物公鸡鸭子和孔雀,介绍自己尾巴的特点,这样便于学生对动物尾巴特点的识记,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以习惯为根,为学生终生学习打基础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年级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在刚开学的几个星期里,我采取编儿歌、说绕口令等形式,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情趣之中,并在课堂讲课之前不断灌输给他们。让学生在快乐的儿哥、朗读情趣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坐直到站立,从认真写字到读书,从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到爱惜学习用品,都不厌其烦的一一讲到和提醒。通过一学期下来的培养,绝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我们教学前的必要准备,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教师一定要牢记这一点,这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在打基础。

三、作业设计有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充分注意色彩和趣味的多元性,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官体验来吸取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兴趣等。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画画的内容,让学生把教科书上学到的内容画一画,然后再根据所画的内容对其进行描述,在这个过程中能很好的巩固课堂学习内容,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举两得。另一方面,只依靠课本上的语文内容还是比较不足的,作业方面应对书本内容有所延伸。例如,在学习画家乡时,就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先和家长讨论家乡都有哪些名胜古迹、特产和生活中对家乡最爱的是什么的,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对学习内容的背景进行了解,有效的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等。课本的内容只是一个例子,而生活才是进行口语练习最好的来源。老师可以在作业设计时考虑到这一点。例如,在学习不要这样做时,学生会明白劝说中的诀窍,明白劝说要有技巧性,要让考虑劝说的对象,要注意劝说的场合才能达到有效劝说的结果。

此外,由于每个学生之间具有个体差异,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如果设计的作业没有针对性,那么就会导致班级内同学无法自身优势做到最大的进步,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因此,老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讲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建立一个主动学习和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调动学习语文的主动性,通过合作交流使语文作业的效果充分发挥。加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四、激励有术,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激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金钥匙,一般来说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愿望和需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带有激励色彩的评价成为学生进取的兴奋灶。如后进生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自信,而在这时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评价学生时需要适度模糊看不足用凹透镜,看优点用凸透镜,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用激励期待的情感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参与,让整个语文课堂在孩子们一次次成功、一份份自信、一回回期待中愉快地度过。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语文能力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概念。若只从某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往往会产生评价失真,如果能从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学习情感、思维品质、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则能较全面准确公正地评价学生,教师要开展好学生的自我评价。组织好学生间的互评。当某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对全班同学说:你认为他的回答如何?你有更好的看法?通过多向互动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避免教师生硬简单的判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及时鼓励加以表扬这样评价亲切自然,几乎不留痕迹,实践证明只有在内在精神的满足下一个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最持久的潜力。

第3篇:比尾巴教学设计范文

一、民主和谐激趣法

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通过人文性体现,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互动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会增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会更加轻松、更加自主。比如《哪吒闹海》课外阅读讲解教学,故事的主人公是哪吒,哪吒的个性活泼、古灵精怪,小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先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哪吒形象。另外,教师设计多个与学生互动的问题,如:哪个学生能讲讲哪吒闹海这个故事?谁能说说哪吒闹海的原因?学生在独立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参与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并且主动与教师交流,课堂教学氛围非常和谐、轻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非常密切,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给予学生很多发言的机会。学生在课上感受到课堂中的民主、平等、宽松,因此更加信任教师,更加乐于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

二、广度弹性问题法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广度、有弹性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另外,教师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使班级不同层次学生之间能够互补,促进班级学生整体发展,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愉悦。语文课堂也会更加和谐、更加精彩。比如在《长城》一课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组朗读课文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各小组讨论如下几个问题:①想一想,作者眼里的长城是什么样的?说说什么是运河?②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奇迹,说说你们的感想?将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问题的答案,每个小组向教师汇报后,得到了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在评价学生答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具有一定广度和弹性,让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自信,从而更加乐于参加语文课堂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营造有趣、和谐的氛围,教师提出符合思维和学习规律的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都表现出幸福、满足的表情,课堂氛围和谐,教学效果也更好。

三、动力点赞鼓励法

在营造语文课堂氛围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点赞、鼓励的语言,注入学习动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语言,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多运用鼓励性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每颗渴望知识的课堂,都希望获得教师的认同和鼓励,而教师的鼓励和赞同,是促进师生和谐关系,优化课堂氛围的关键。比如《比尾巴》一课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场角色扮演活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能够形象、生动的将课文中的角色表现出来。另外,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学生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培养。教师准备道具:各种小动物头饰,各种小动物尾巴,《健康歌》与《比尾巴》音乐。学生自己做小导演,表演积极性非常高,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在评价学生表演时,教师要逐一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和才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营造和谐教学范围。如:谢谢这几位优秀的猴子、兔子、松鼠,表演得真精彩。通过鼓励性、赞美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信心更足,学生投入学习的情绪更高,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活跃。在这样的氛围下进行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四、阅读营造氛围法

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含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能够体会到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核心。教师应该从课文的整体出发,全面把握课文层次结构,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去体会其中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学习积极性。阅读是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阅读课文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会得到培养。教师运用阅读可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也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火烧云》一课教学时,首先,对学生提出学习生字的要求,要求学生认识5个生字;其次,让学生对重点文段进行有感情朗读,可以对段落的内容进行理解;最后,借助文章的语言手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使得学生可以对作者所想表达的感情进行理解,对自然之美产生赞叹。课改以来,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营造高效的课堂,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积极探求的重要课题。教师只有从课堂本身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自身修养,结合情感教学、兴趣教学、科学教学等方法,才能营造宽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何静.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J].文教资料,2019(11):69-70.

[2]叶海霞.谈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J].甘肃教育,2019(08):106.

第4篇:比尾巴教学设计范文

以前听讲座的时候,就一直留意曾宝俊老师的“好课多磨”,感觉每一次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新认识。曾老师提到好课必须具备“科学味”“情趣味”“儿童味”,真正的好课就是要像科学家一样“真刀真枪”做科学……每句话都给了我深深的启发。当然和曾老师比起来我还很缺乏经验,上课也经常漏洞百出,但是最近自己反复打磨了几节课,特别对把握关键、细节、特色、争议等处进行了思考,斟酌,使教学活动不断完善成熟。

一、关键处磨:曲径通幽

一堂好课,重在打磨关键处,就像曾老师说的,对于关键处的处理,要精、巧,这样才能曲径通幽。

精,就是要精心设计,引入课题,吊足学生胃口,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在上《电磁铁》一课时,我课前故意将铁钉散落一桌,然后问学生有没有办法快速将它们收集起来,学生自然就会说用“用磁铁”,但我故意问“铁钉可不可以?”学生根据生活的已知经验,异口同声地回道“不可以”。这个时候我自信而故作神秘地告诉大家“我可以”,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一双双眼睛盯着我手中的铁钉,而此时我不慌不忙地介绍需要借助的工具:导线和电池,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电磁铁的制作和构造。

巧,就是要巧妙布局,让学生掉进挖好的陷阱,进入“愤悱”境地,吸引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在教学《纸鹦鹉站立的秘密》这一内容时,我出示了站在我手上的纸鹦鹉,学生争相模仿,发现他们的鹦鹉站不起来,让学生在惊讶之余,来“想”为什么老师的纸鹦鹉能站立?产生一发不可收的追根溯源的愿望――寻求纸鹦鹉站立的原因。学生在一番彻底的观察和探索下,终于找到了其中的原因:纸鹦鹉的尾巴上加了一枚回形针。为了激发学生更深层的兴趣,我再次追问是不是回形针只有加在尾巴上,纸鹦鹉才能站立?学生被我问得不能肯定,他们不断尝试,发现只要将重物加在纸鹦鹉下部,它都能站立。于是他们得出结论,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是它上轻下重,跟是不是放在尾巴上没有密切关系。

二、细节处磨:锦上添花

教育是由细节构成的。教育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好的教学,必定是把细节做好的教学,对实验记录表等材料的处理也是对细节的打磨,可以锦上添花。

在上《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时,前两次试上,我的记录表中要学生画出物体原来的形状、受力后的形状、去掉力后的形状,以及用箭头表示出物体受力的方向,一共四项,刚开始以为只是需要画一下简图,预设学生应该能很快完成,但真正上课时,发现这个环节用去了20分钟,整节课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完成我的记录表。第三次试上,我将物体原来的形状直接打印在了记录表上,节约了2分钟,时间上比我预计的还是多了一些。第四次试上,我将最后一项表示物体受力的方向合并在了前面两项里,学生少画了一次,并且将材料木夹子去掉了,因为我发现学生在画夹子时花掉了很多时间,而木夹子其实就是弹簧原理,和前面的弹簧有点相似。经过对记录表和材料的重新选择,这一环节由原来的20分钟变成了8分钟,在很好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大大节省了时间,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特色处磨:引人入胜

曾老师认为一堂好课,它的教学流程应该是一波三折的,平铺直叙的课堂是不能吸引学生的。每堂课的特色处理好,这样才能引人入胜,让学生有探究下去的欲望,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

在《变色花》第一次试上时,学生发现不是魔水“紫甘蓝试剂”的问题,而是纸花上涂了东西。我马上就肯定了W生的发现并表扬他们,然后一起学习知识点: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板书,读概念……最后出示待检物品,让学生用自制紫甘蓝试剂去检验物体的酸碱性。课上得满满当当,平平淡淡,感觉一切都在情理中。第三次试上,我调整了一下教学设计。当学生说出不是魔水的原因,是花上做了手脚,我没有急着肯定,也没有承认真的是花的问题,而是给了学生一个问题,“想知道原因,自己找答案,我只是给你们在托盘里提供了很多物质。”学生带着好奇心,带着求知欲,带着迫切想肯定自己想法的心情,认真地投入到实验中,他们惊讶,他们欣喜,他们在动手、观察中找到了这堂课老师想赋予他们的知识。

四、争议处磨:柳暗花明

磨课,有个人思考的结果也有教师群体的智慧,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产生争议,在一次次的试上过程中,大家对争议反复打磨,直至柳暗花明。

第5篇:比尾巴教学设计范文

一、对比外形,拓展阅读导入,产生阅读期待

灰椋鸟外形普通,文中写“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教学时,在学生读了描写灰椋鸟外形的句子后,我出示了其他一些名家笔下的描写鸟儿外形的片段。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

――菁 莽《翠鸟》

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冯骥才《珍珠鸟》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郑振铎《燕子》

灰椋鸟和这些鸟儿相比,无疑要逊色得多,以至于作者也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有什么好看的呢?”学生也纷纷表示赞同,灰椋鸟太普通了,毫无美感。由此教师可提问“灰椋鸟到底美不美?既然没什么好看的,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这一问题可激起学生继续阅读的欲望和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对比动作,拓展阅读切入,探究文字表达

那么,灰椋鸟归林时是怎样的情形?它们是如何飞行的呢?教学时我出示了郑振铎《燕子》一文中对小燕子飞行的描写与《灰椋鸟》中对灰椋鸟飞行的描写进行对比。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徐秀娟《灰椋鸟》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郑振铎《燕子》

两者对比阅读,反差巨大。无需教师讲解,学生就能从“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数百米长”“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关键词句中体会出灰椋鸟归林时飞行场面的壮观恢宏。同样也从“掠过”“横掠”“唧”的一声等词句中感受到小燕子飞行的小巧轻盈,矫健优雅。这样的拓展对比阅读,不仅让学生领会了文章的内容,还让学生学习了文字表达的技巧。

三、对比声音,拓展阅读深入,体悟意境美好

在学习灰椋鸟归林后的喧闹热烈,百鸟争鸣时,我引入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鸟之音乐》。(全文省略)

这样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到震撼而陶醉:不同的鸟儿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营造出不同的意境,神奇而又美妙。学生不但可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感受灰椋鸟的声音特点,也更丰富了自己的感受,从而体悟到一种美的境界。

第6篇:比尾巴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 自主探究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中小学生更为强烈,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中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存在无疑可问,即使有疑也不敢问,或者更本就没有机会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同时还应该具有一份童真、童趣,从内心到外表与学生融为一体,神形合一。这样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享其师信其师道而乐其业。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如:有学生提问时,立刻为他大声喝彩:“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笑容满面的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同学们自然会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当学生充分发表了看法后,教师再作适当的评价。但要注意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观念,生活经历和个体特征,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设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轻易否定。一定要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思乱想,“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这种敢问问题的精神要小心翼翼的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

二、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想问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一)生活化导入

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部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形中,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时,我就给学生创设了我们班布置教室学习园地和给名人照片镶花边的情景,让同学们自己设计。让他们自己估计需要多长的花边,……可没办法用词语来表达这个该叫什么的时候。于是我就导入课题。这种生活化的导入,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趣味,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

(二)制造认知冲突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一是利用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导入,同样能满足儿童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的学习本能。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引导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探索、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然后让学生进行质疑,学懂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有一位学生就提出:"我还想知道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师多少度?"我抓住学生这个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操作、讨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另一方面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质疑问难,使学生会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敢于大胆的质疑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要使学生认识到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

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是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办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让学生警觉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由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记得我在教《年、月、日》这一课时,曾经有一位学生满脸疑惑的向我发问:"老师,课本上为什么说‘通常’四年一闰。这个‘通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通常’两字,不就是四年一闰吗?"这位学生大胆对课本的结论进行质疑,提出问题,是个积极探索的表现。这样提问就显得有价值,使学生感到困惑,激发他们去思考,去讨论,去解决。

四、适时评价,引导学生善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善问。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的,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使他们各自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有的学生比较善于提问,有的却会提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其次,让学生评价,如学生在评价时可根据前面同学不同的说法作不同的评价:前面同学说得好,学生就说:“我非常赞成(欣赏)他的想法!”说得不完整的,学生会说:“我可以给他补充吗?”或者说:“我给他提个建议!……”如果前面学生说错了,就说:“我对他的说法有意见……"这样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后,还要建立学生提问记录册,在学生小组中进行评价,组长专门有一项是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教育学生学会在总结中得到提高与进步。

五、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第7篇:比尾巴教学设计范文

卡通现在正成为中小学生最喜欢的艺术门类之一,有些卡通作品甚至被各个年龄层的人们所接受。各种卡通艺术形象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可爱的造型成为人们喜欢的对象,并且被大量运用于会标设计、玩具、布艺设计等各种艺术设计中,因此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卡通艺术的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同时在知识的学习中形成初步的艺术设计能力,并跟生活中的物品相联系,设计出生活中的卡通形象。

本教材首先从认识卡通形象着手,从学生熟悉的众多的形象导入本课的学习。可以运用视频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先感受认知,从情境教学观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从直接认知的方式着手,让学生说说、认认,熟悉卡通艺术的概念、特征等。

本课主要是通过对各种动物的观察,结合拟人的手法,展开联想进行动物“变形”,创造动物的卡通形象。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结合教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卡通是最熟悉和亲切的一种画种了,喜爱并且容易接受,但掌握动物的各种动态所造成的形体变化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本课的难度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抓住动物的特征,并且强化特征,做到表情、动作的拟人化。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洞察能力,也是课堂的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卡通的概念、种类、表现方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2、通过对卡通知识的引导学习,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卡通艺术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创造出卡通艺术形象,并尝试将卡通形象运用于生活实际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

3、本课从卡通动物入手延伸到动物领域,让学生从卡通动物给我们带来快乐中感受动物对人类的重要,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并呼吁大家一起来热爱它们。

【教学重难点】

动物的“变形”过程:(1)抓特征 ,强化特征(2)表情拟人化(3)动作拟人化,如:手脚的变形。

【课前准备】

学生:颜料、铅笔、记号笔

教师:教学课件一份;4开铅画纸、各色记号笔,卡通背景房子树木的剪纸。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感受魅力

1、直观感受

播放视频CCTV《动物世界》精彩片头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动物们的精彩瞬间,激情力量。

2、 观察体验

看动物找特征

找出动物最明显的特征,包括外形、动态等。

如:熊猫“黑眼圈”,兔子的三瓣嘴,斑马的条纹等等,包括五官、体形、动态。

【设计意图】视频的导入让学生第一时间里感受到动物的魅力,通过视觉冲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课堂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看动物找特征主要通过图片欣赏解读达到提升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对事物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为下面的动物“变形”展开更好的铺垫。

3、欣赏感悟,导入课题

播放视频《米老鼠和唐老鸭》动画片片段,直接感受动画片里动物的生动有趣。

导入课题:有趣可爱的动物们“能说会道”,把我们带进了一个非同一般的精彩世界!今天我们将走进这个世界,与动物为友,我们一起共舞!

板贴:《动物世界――动物的卡通变形》

【设计意图】米老鼠和唐老鸭是学生最喜爱的动画形象之一,所以“投其所好”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策略,运用熟悉的卡通形象创设出学生的童年的情景,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视觉角度分析,有趣可爱的米老鼠形象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卡通动画的魅力和魔力,通过视频短片制造轻松愉悦的气氛,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工作。

二、 实例解析,激发探究

1、解析米奇的诞生

有一位叫沃尔特・迪斯尼的孤独的年轻画家,除了理想,他一无所有。为了理想,他毅然远行。起初他到堪萨斯城的一家报社应聘,因为那里良好的氛围正是他所需要的。但是,主编看了他的作品后,认为没有创造力,缺乏新意,所以不予录用。他初尝了失败的滋味。

后来,他替教堂作画。由于报酬低,无力租画室,只好借用一家废弃的车库。一天,疲倦的画家在昏黄的灯光下看见一对亮晶晶的小眼睛,是一只老鼠。他微笑着注视着它,而它却像影子一样溜了。后来小老鼠又一次次出现,他从来没有伤害过它,甚至连吓唬都没有。它在地板上做多种运动,表演杂技,而他就奖它一点面包屑。渐渐地,他们互相信任,彼此建立了友谊。不久,年轻的画家被介绍到好莱坞去制作一部以动物为主的卡通片。这是上好的难得机会,但他再次失败了。

在黑夜里,他苦苦思索自己的出路,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创造天赋。就在他潦倒不堪的当儿,他突然想起车库里的那只小老鼠。创造力的灵感在暗夜里闪出一道光芒,他迅速画出了一只老鼠的轮廓。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卡通形象――米老鼠就这样诞生了。沃尔特・迪斯尼也因此扬名天下。

【设计意图】 通过米奇诞生的故事让学生深刻明白一个道理,动物是我们的朋友,只有爱上它们,喜欢它们,带着一颗“爱心”去欣赏它们我们才可以更进一步去了解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同时了解卡通变形也是辛苦劳作的结果,需要平时多累积,多观察。

2、展开联想

老鼠――米奇 老鼠――?

比一比: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大大的耳朵,灵活的眼睛,小嘴,小小身材,细长的尾巴等。

【设计意图】同一事物(动物)根据不同人的阅历,观察,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但是造型各异的卡通老鼠形象,有着共同的特征:大耳朵,细尾巴等,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目的是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抓住动物们的特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提高观察力,并增添幽默和智慧。

三、探究实例,学习方法

1、动物大“变”身

动物本身的特征要保留

特点要夸张,形象要鲜明,特征要强化

动物的表情要和人物相似,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其躯干,四肢的画法与人物基本相同

板书:如何变形:

a、抓特征,强化特征

b、表情拟人化:喜怒哀乐

c、动作拟人化:手、脚的变形

(1)眼睛的画法:溶入人物的表情化

(2)手脚的画法:拟人化

2、大象“变”身

特征:耳朵硕大,象牙尖尖,身躯粗壮

【设计意图】通过从动物的眼睛入手,强调拟人化是卡通绘画的基本手法,引导学生运用夸张的手法进行表现。大象“变”身主要从整体性上把握动物的动态变化。

3、感受体验,以添加的形式完成“猪”的变形

学生欣赏猪的各种姿态的有趣图片,主要通过直接感观,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引导学生喜欢它,想画它。

【设计意图】猪是很熟悉的一种动物,其可爱的形象深得学生的喜欢。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动物形象使用在课堂教学里,一方面可以更快的拉近学生的距离,给学生一种亲近感,另一方面也更让学生容易抓住动物的特征。所以图片的选择在课堂教学里是非常关键的。

四、设计场景,深层体验

设计场景:给你一个场景,背景已经设计成卡通了,请你把还没有卡通化的动物进行变形,使其完成。

教师设计一个场景,场景是教室里的一角,在墙面上提早贴上卡通的房子,树木等,制造一种“动物世界”的氛围,由学生来完成未完成的动物变形。

以组为单位,教师给各组分发预先准备的各种动物的图片,学生进行卡通变形。

【设计意图】场景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制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有一种走进动物世界身历其境的感觉,同时也能更好的展示学生的作业,画面自然的形成一种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以此求得更大的进步!评价主要围绕动物的表情特征,动态形式等,提醒学生为了更好的表现动物的生动性,还可以为动物们加上衣装等饰物。

五、欣赏评价

作业评价由学生分组完成,进行作业展示

六、拓展延伸

资料:新华网日内瓦5月17日电 世界自然基金会16日发表报告说,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四分之一,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世界自然基金会用来评价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地球生态指数”(LPI)显示,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27%。“地球生态指数”跟踪世界各地的1477种脊椎动物。 报告显示,海洋鱼类和鸟类数量下降明显。例如,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旗鱼数量减少28%,海鸟数量减少30%。 报告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污染与城市扩张。

结束语:

可爱的动物留给人类无尽的快乐和畅想,

因为有了它们,世界充满了生机和力量;

因为有了它们,我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激情;

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拥有了太多太多。

可是我们对他们做了什么?

让我们呼吁世界:怀着感恩的心去爱它们吧!

【设计意图】感受到了卡通动物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魅力,提出动物是我们的朋友,呼吁大家从我做起,爱护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爱它们!

【教学反思】

1、本课课堂设计主要能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经验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实际,从课堂的引入、从问题的设计,内容的深浅、教师的语言的表述等方面入手。

2、学生对卡通艺术的热爱程度很高,认识很多卡通形象,所以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3、在课堂当中,以直观演示法使卡通世界更容易走进学生心里。注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能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动物的观察来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4、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更进一步地拓展课本内容,把这些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体现出教学的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浦江县仙华外国语学校 浙江金华)

第8篇:比尾巴教学设计范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笔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二、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1.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2.给学生创造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总结

例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操作,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要求小组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正方形然后用这个正方形剪出一个圆形;再用这个圆形剪出一个正方形,然后用这个正方形折出两个长方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之间的关系;第二次,教师让学生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出一个长方体、用八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出一个正方体;再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拼出一个长方体、拼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感受到正方体、长方体之间的关系;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学具盒中的图形拼组出一个新的图形。结果,有的学生用四个三角形拼出了一个正方形;有的学生用一个正方形剪出四个大小相等的三角形;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长方体切成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等。可以说,在这几番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三、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篮球、魔方、牙膏盒等这些东西却十分熟悉,于是课堂上我就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的进行分类,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之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在生活中出现在哪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问题。要学生学会数学,做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

四、积极评价,体验成功

第9篇:比尾巴教学设计范文

一、创设情境识字

识字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这是学生独立识字的前提。在教学设计中,我精心制作充满童趣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和儿童熟识的动物图画等,来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如:教学“鱼”字时,我先播放一段深海鱼的视频。各种各样的鱼在珊瑚丛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吗?”学生争先恐后回答:“我知道,叫鱼。”我接着问:“你们想知道鱼字是什么样的吗?请接着看。”我又播放了“鱼”字的演变幻灯片,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不但记住了鱼的音和形,还能自主地交流,感受到识字的快乐和自己获取知识后的喜悦。

二、利用顺口溜或儿歌识字

读儿歌或顺口溜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编一些富有情趣、适合儿童朗读和好理解的儿歌或顺口溜,让他们反复诵读,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一个人,他姓王,兜里装着两块糖——金。王大娘,白大娘,一同坐在石头上——碧。在区分 “青、清、请、情、晴、睛”这组形近字时,我引导学生这样记:“草青青,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太阳升,是晴天,看东西,用眼睛”。学生读来顺口,又从字形和字义上分清了这组字。这种方法生动有趣,比单纯的读字抄字效果好得多。

三、巧用谜语识字

字谜识字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对猜谜语非常感兴趣,根据字形的特点,用谜语识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活跃思维。学生在猜字谜、编字谜的过程中,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真是一举三得。如:“三人同日去看花——春”。“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女一半,子一半——好”。“一边绿,一边红,一边喜雨,一边喜风——秋”。这种识记方法,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学生无论猜得出或猜不出都会觉得非常有趣。

四、利用游戏识字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薄弱,容易分心,如果只是一味地识字,是无法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识字效果也会降低。因此,在识字过程中使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识字,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开火车、摘苹果、对对碰等游戏。

开火车的游戏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游戏方法,可以较大范围地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常,在识字一开始,我会运用开火车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汉字的熟悉程度,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重点进行指导,提高学习效果。在巩固环节中,使用摘苹果的游戏,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巩固和及时补救。“欢乐对对碰”的游戏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识字的能力。例如,人教版第二册《识字4》中,有12个带有“虫”字旁的字,在巩固阶段,我出示了“虫”字旁和“青、廷、胡、马、义、知、朱、科、斗、丘、引”字,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欢乐对对碰的游戏,引导学生把偏旁部首和熟悉的汉字组成新的汉字,相碰的同学互相拍手,边拍边说:“欢乐对对碰,我来碰一碰,虫和青一碰,蜻蜻”等。借助这种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汉字重组,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