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级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
做好高一数学复习课教学,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高一数学期末复习应达到以下目的:
(1)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让学生将一学期来的数学知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更利于学生理解;
(2) 少讲多练,巩固基本技能;
(3)抓好方法教学,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4)做好综合题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明确复习范围及重点
范围:必修1与必修4
重点:必修1: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必修4:三角函数,平面向量。
三、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掌握核心概念、基础知识、强调作图、解题规范;
2、围绕综合卷加强对差生的个别辅导、面批,争取提高合格率。
四、复习要点:
掌握各章知识结构和要点、知识点、澄清概念、解决疑难问题。
习题归类,解题思路、方法,从解题中对知识加深理解、掌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具体课时安排
由于教学时间紧,按照计划估计要到12月31号才能结束新课,复习时间大约8天左右,巩固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上课讲评。具体安排如下:
2014年元月1日前结束新课;
2日------6日复习必修1:集合(1天)、函数(2天);
7日------8日复习必修4:三角函数(1天)、平面向量(1天); 9日------10日必修1、4综合训练。
六、复习方法
1、根据学生的薄弱点,有针对,有系统地设计4份复习案,其中集合与函数2份,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2份,综合训练试卷4份。
准确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明确自己学习的特点、发展的方向,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发挥的最佳才能。
2、结合实际,确定目标。
订计划时,不要脱离学习的实际,目标不能定得太高或过低,要依据:(1)知识、能力的实际;(2)“缺欠”的实际;(3)时间的实际;(4)教学进度的实际,确定目标,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为宜。
3、长计划,短安排。
要在时间上确定学习的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在内容上确定各门功课和各项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学习目标可分为:(1)掌握知识目标;(2)培养能力目标;(3)掌握方法目标;(4)达到成绩(分数)目标。
长计划是指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内容、专题,大致规划投入的时间;短安排是指具体的行动计划,即每周每天的具体安排和行动落实。
4、突出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所谓重点:一是指自己学习中的弱科或成绩不理想的课程或某些薄弱点;二是指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订计划时,一定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保证重点。
5、计划要全面,还要与班级计划相配合。
计划里除了有学习的时间外,还要有进行社会工作、为集体服务的时间;有保证睡眠的时间;有文体活动的时间。时间安排上不能和班级、家庭的正常活动、生活相冲突。
6、安排好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
常规学习时间(即基本学习时间):指的是用来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学习任务,“消化”当天所学知识的时间。
自由学习时间:指的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后,所剩下的归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在自由学习时间内一般可做两件事:补课和提高。补课是指弥补自己学习上的缺欠;提高是指深入钻研,发展自己的学习优势或特长。不管是补课还是提高,最好要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这样做,学习比较容易见效果。
自由学习时间内所取得的学习效果,对改变学习现状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这一时间的安排,应当成为制订学习计划的重点之一。
7、脑体结合,学习和其他活动应合理安排。
在安排计划时,不要长时间地从事单一活动。(1)学习和体育活动要交替安排。比如,学习了一下午,就应当去锻炼一会儿,再回来学习;(2)安排科目时,文科、理科的学习要错开,相近的学习内容不要集中在一起学习;(3)同一学科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学习。
8、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时间是宝贵的,自觉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是每个中学生学习上进行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1)早晨或晚上,一天学习的开头和结尾时间,可安排着重记忆的科目,如英语科等;(2)心情比较愉快,注意力比较集中,时间较完整时,可安排比较枯燥的内容或自己不太喜欢的科目;(3)零星的或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时间,可安排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或做习题。这样可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9、计划要留有余地。
10、注意效果,定期检查,及时调整。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一、教师应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1.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能认真地研读教材。
2.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地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电子云”的教学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处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地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3.应在关键处设疑。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硝酸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NaCl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制硝酸。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硝酸制法和性质的理解,而且复习了浓硫酸的性质。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等。
三、教师应“逼着”学生提出问题
1、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学习量,适量就好,多了也不容易学进去,反而打击自信心。
2、早上要早起,不管晚上弄到多晚,都要强制自己早起。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不至于将生物钟倒过来,在开学的时候还得强行倒回去,对身体好。如果觉得自己在早上比较容易背书的话,则可以在早上的时候去背一些单词,古诗词等。中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也是必要的,无论是文科理科。如果觉得自己晚上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的话,那晚上背书就是最好的。
3、早上一般都不会热,在不下雨的时候,可以试着晨跑,强身健体也会是有必要的。
4、在前一天晚上将自己第二天的学习计划列出来,要写明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比如:我第二条要记住20个新单词,要做完3份试卷,要看看新买的书的第一个章节……如果有一些其他类的比如琴类,美术类,音乐类,类似报的兴趣班也可以写上。第二天在学习方面就按照计划上来做,要做到有效率,不论什么时候做,一定要在当天做好。今日事,今日毕。
5、暑假总会有一些插曲,今天你去哪个同学家玩,明天那个亲戚来你家玩,在或者爸妈突然心血来潮带出去玩……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在时间并不一定要按照学校那样,也就是只要你把今天要求自己做的事做好,时间上可以有很大的自由。你可以选择天气不是特别热或者想出去玩的时候出去打球,出去逛……只要想到,没关系,我回来一定会把作业做完的就行了。
6、可以在暑假有计划的培养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也可以算暑期计划啊。
一、做好预习。预习是学好各科的第一个环节,所以预习应做到:1、粗读教材,找出这节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并复习这些知识;2、列写出这节的内容提要;3、找出这节的重点与难点;4、找出课堂上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听课。学习每门功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听好课,听课应做到:1、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2、听课要特别注重“理解”。
三、做课堂笔记。做笔记对复习、作业有好处,做课堂笔记应:1、笔记要简明扼要;2、课堂上做好笔记后,还要学会课后及时整理笔记。
四、做作业。1、做作业之前,必须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复习,理解其确切涵义,明确起适用条件,弄清运用其解题的步骤;2、认真审题,弄清题设条件和做题要求;3、明确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法步骤;4、认真仔细做题,不可马虎从事,做完后还要认真检查;5、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累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6、遇到不会做的题,不要急于问老师,更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要在复习功课的基础上,要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推理,多方联系,理出头绪,要下决心独立完成作业;7、像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这些需要背的科目,要先背再做。
摘 要: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巨大动力。如果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化学教学工作将会由难转向易,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断地获得新知识。主要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激发;化学;兴趣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初中化学虽然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但是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以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要解决这些问题,从我的教学经验来说,个人认为,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一、通过讲故事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把化学故事运用于教学中和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就是一种方法。例如,在讲《燃烧和缓慢氧化》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引用农村的废秸秆长期堆放在室外,就会变得很细,种庄稼时就可以用来做肥料;家里使用的铁制品会生锈;“鬼火的故事”;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等故事,把课程所要把握的“着火点”“缓慢氧化”“自燃”等主要概念都融入故事和现实生活中进行传授,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学会
知识。
二、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f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门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长时间地、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学习。每节课能否吸引学生,我认为课前导入很重要,方法以故事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温故法、实验导入为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碱的化学性质》时,我这样设疑导入,课前用一张白纸,在上面用酚酞试液写字并晾干,上课时提问:“这张白纸上有什么?”学生回答:“什么也没有。”然后往上喷氢氧化钠溶液,从而出现红色的字,思考: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设疑恰当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想象的。通过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每节课中,如果能通过设计一个实验把学生要学的知识给学生展现出来,那么本节课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化学课上要合理、适时地用好实验。例如:在教学《溶液》时,有学生就成功制取了较大颗的明矾晶体,在学习《酸和碱》时,有学生制取了叶脉书签,等等,他们把实验成果拿到班里展示,营造了学习化学的氛围,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几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讲氢氧化钠性质时,可做下面的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红色褪去后再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实验后再讲反应原理,学生就容易掌握。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片,这些手段简便快捷,随时可以按照课堂情况书写内容,易学易用,经济高效,但有局限性,表现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问题,且容量小。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以电视、录像、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别学习环境,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如在讲授《原子》这节课时,由于微观世界的分子和原子极其微小,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我们先播放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动画过程,然后播放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两个更小的粒子。这时提出问题:分裂成的微粒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就自然而然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再如:化工生产过程和回避不做的有毒的、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均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给学生,以弥补其缺乏的感性认识,不仅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我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每个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一、教与学主置互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方式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提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取填鸭”式教学,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味地给学生强调所谓的考点、重点,让他们死记硬背,不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造成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间接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强调的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即交流,交流即对话,交流即参与,它是一种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教育精神。对学生而言,教与学主置的互换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对教师而言,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浪费时间,而是传授知识、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多质疑、多发问,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转变以前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大量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学生在认知中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境。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如在讲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时候,每个实验都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预测结果,带着问题进行实验,等到实验完成了,结果也就一目了然了。这样预测结果无论正确与否,学生都能记忆深刻。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意这几个问题:1、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所有问题都讲出来,要让学生有问题可提。2、发现和提出问题时,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错误倾向,使学生提的问题有价值。
三、结合实际生活和科技前沿,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们知道,哪里有物质,哪里就有化学,可以说化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起争论,教师可以顺势用化学知识来做解释。如结合图片,让学生讨论巩义市浮戏山雪花洞的溶洞是在怎么形成的?这时教师可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加以解释,这是难溶的碳酸钙与可溶的碳酸氢钙之间互相转化形成的。另外,结合生活中水壶里边的水垢,讲解泉水、井水等常是硬水,在水壶和锅炉里能形成水垢,这是由于生成了碳酸钙等沉淀的缘故。并且提出水的硬度高对生活和生产都有危害。通过这一番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对碳酸钙与碳酸氢钙间转化这一知识印象更深刻。还有利用目前很热门的环境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酸雨是怎么形成的、温室效应的原理、臭氧层空洞、汽车尾气、土壤改良等问题,学生听说过,却很少认真思考过。举出这些实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强化认知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能接受知识65%。因此,感官认知比抽象的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手段,集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传媒为一体,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为抽象的理论教学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计算机可以模拟原子、原子团、分子等的结构和变化机理,使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电子云、化学键、晶体结构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例如,在讲共价键的时候,用多媒体的动画播放演示氯分子形成示意图,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公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还有在化学上有些静态生产过程不能被学生理解,如接触法制硫酸这个生产过程,可以通过动画模拟仿真来将分散、孤立的设备连接成完整的系统设备,将静态的生产流程变为动态的生产过程,并将各个环节进行局部放大和反复演示,这样学生对各个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生产过程就都能明白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避免因操作失误而引起的实验失败。在实验前,可以让学生利用相应的软件在电脑上进行模拟实验,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不正确操作的理解,然后再进行试验,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资源,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了挑战。中职化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提高用教育理论指导和反思教育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丰富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化学教学更趋合理和有效。 (上接第387页) 掌握英语词汇搭配,从而掌握地道的英语语言。
参考文献
[1]卫乃兴.搭配研究50年:概念的演变与方法的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11-15.
[2] 陈万霞英语学习者作文中的搭配错误分析[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60-6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年初三级共3个教学班,一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浓,基础较扎实,但仍有相当部分学生厌学、弃学,低分面较大。
二、总体目标
抓两头,促中间。以双基为主,力保中间层次的大部分学生掌握重点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提高平均分,同时提高优秀率,降低低分率。争取在期末统考中能维持期中考试的成绩,并与其他兄弟学校拉近距离。
三、复习课时
5课时
三、复习策略
由于初中化学知识点较散,不能按章节复习,而且试题注重考察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必须有知识的疏理,要按不同的专题复习,以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同时必须有一定的侧重,既要全面复习,又要抓住重点,不能全面开花;要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
1.注意知识的总结、归纳。复习阶段不是简单的知识重现,必须有一定的升华。要在巩固双基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的网络,使学生增强对知识联系的认识,使学生知识再上一个台阶;
2.以练习为主,精讲多练。避免炒冷饭,题目要有一定的新意,提高学生的解题兴趣;
3.题目要有针对性。要面向中下,以双基为主,不搞“繁、难、偏、怪”的题目;既要把全部知识都复习到,不能遗漏,但又要注意效率,不能象总复习一样面面俱到,重点要突出,要以最少的时间取得的收获;要体现新课标的特点,也要联系历年的考试热点。
4.专题练习与综合模拟题相结合。题目要有针对性,要能突破重难点,同时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以及应试的技巧。讲解时也要注意详略得当。
四、具体措施
以综合题为主线,将几份专题练习穿插在其中,兼顾“全面”和“重难点”,以“快步走,多回头”的形式,带动整个复习的实施。
1.首先做一份综合训练:一个学期之后,学生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第一份综合训练侧重于双基,目的在于知识复现。
2.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专题:在加强知识的疏理、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加强重、难点的理解。但由于该部分知识难度较大,因此把本专题的知识点分散到每节课中,把难点逐个击破。由于知识点分散,教师一定要做好知识的归纳、梳理,以免学生“见树不见林”。
3.做第二份综合训练:侧重于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应试的必要的技巧;为下一专题打下铺垫。
4.元素化合物专题:复习各种元素化合物知识,要突出新课标特点,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以物质为纽带,进一步巩固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知识。
5.做第三份综合训练:以综合运用知识为主,提高对前一阶段知识的综合解题能力。
6.实验专题: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这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的内容,强化该部分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整体成绩。
7.一至两份综合模拟题:加强新题型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应试的必要的技巧。
五、注意事项
1.训练题要精选,不搞重复性的题海战术;
2.时间要抓紧,要针对所教班级的特点,有的放矢,把复习题用好、用活,要重实效;
一、巧妙引入诱发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时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盼望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和认识规律,结合化学特点,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绪言的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同学们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火箭为什么可以上天?水分解后生成什么?”等问题。先设置一连串的悬念,并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在我们今后的化学学习中均可以得到答案,并讲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应用,展示有关化学发展史,使他们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同时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奇,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欲望和兴趣,向往学习化学。如在教《分子》一节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下“50+50=?”,学生回答“100”,教师却写上“50+50≠100”。学生个个都疑惑不解,接着教师让一个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和50ml酒精,然后由学生把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到总体积小于100ml。此时学生心中矛盾更加激化,教师抓住机会:“为什么呢?欲知其中奥秘,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分子>”。这样的引入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习“分子”的兴趣。另外,也可根据实际,讲一些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故事、名人轶事、发现史等,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实验为基础诱导、探究、激发兴趣
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根据化学教育的特点,我的体会是以实验为依据,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实验、观察、讨论)。同时进一步探索新知识,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启发,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元素周期律性质实验中,如比较同期元素从左到右性质递变情况,以钠、镁、铝为例,又如比较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实验,从上到下,元素性质递变情况,以钾、钠、为例等。由学生自己做实验,通过学生对现象观察、分析自己再得出结论。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化学趣味实验以其简单的操作、有趣的现象、鲜明的特点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兴奋力,它在化学第二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极大的成功。趣味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曾在教学中给学生做过《魔棒点灯》这样的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不管课内课外,趣味实验都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应尽量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趣味实验,引导学生创新,使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化学的无穷魅力和乐趣,智力得到很好的开发。教学效果很好。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逐渐过渡到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必要性。多媒体辅助教学结束了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它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小、远近、动静、快慢、虚实,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相互转化,形象生动的再现事物发展的过程,它能使图、文、声、色综合作用于学生大脑,形象鲜明的表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采用,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现象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激发它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使得化学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至于演示实验,可以在仿真实验里模拟化学实验。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激发学生兴趣应该是理想的教学手段。
四、适时检测,体验成功
教师可在适当时候,进行单元测验,章节测验,知识点测验等,题目难易要适中,通过测验,可检查教师的教及学生学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长盛不衰。
五、课堂教学,学生为本
新课程十分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因此,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的指导者。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1)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给出。(2)凡是能让学生说出的教师就不说。(3)凡是学生能理解的题教师就不答。(4)教师要服从与学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想法,不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教师相同。(5)进度要服从与效果,当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思考而占用较多时间时,不要为赶进度而打断学生思路。(6)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共同探讨每个问题。(7)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获得成就感,从而获得学习化学的激情。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师生的心理相容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