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范文

一.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是不同的。比如入学的适应问题,对所学专业的兴趣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等。

1.社会适应问题。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进入大学,而现实和理想存在差距,如学校、专业、学习、人际关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所有这些情况都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适应问题,出现矛盾、困惑的心理。

2.发展方向问题。中国的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考大学成为生活、学习的唯一目标,但一旦考上了大学,特别是自己不理想的学校,就变的苦闷,找不到发展目标。

3.就业压力问题。目前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

二.解决问题的举措

1.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心理氛围。严肃活泼、松弛有度的作息安排,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业余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都可以成为一种心理背景,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情趣和色彩。反之,呆板的生活节奏,沉闷、压抑的校园氛围,则很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2.进行正面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

首先,新生入校时,向学生介绍本院、本专业的现有状况,发展前景,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了解、热爱所学的专业。其次,为学生安排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如生活学习经验交流会,使学生逐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方式和特点。第三,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活动内容应包括:自信心训练、语言表达训练、人际交往训练、情绪控制训练、潜能拓展训练等等,促进大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第四,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引导学生要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人生走的每一步,勇于面对问题,面对成长中的困惑。做到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教育就是要帮助他们理性地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以实现大学生们的人生理想。

3.引导大学生充实自我,积极规划好个人的职业大体方向。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兴趣和职业的困惑;二是如何参与与适应社会。究其原因,也是两个方面: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会。大学的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自我与社会。首先,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包括:准确评价个人的特点,认识自身的价值,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将个人与事业相联系等等,这样给自己一个人生的定位。其次,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多引导学生学习社会这本书,引导学生定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了解这个职业的各种要求,包括知识、素质和能力,以及离这个目标的距离。个人自我的完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多与社会接触。这样,从一开始,就为踏入社会,进入职业领域做准备,也避免了平时的盲目困惑、毕业时的盲目应对。

今天的大学生是明天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失成败。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历史的重任,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吕建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第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范文

1.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档案管理的特点。数据是当今信息社会的宝贵资源,对数据进行合理利用和挖掘是获得新知和创作价值的重要途径。预测为大数据的本质,档案管理活动的开展、大学生档案价值的提升和大学生事务的决策是以数据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这就要求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因势而动,积极运用大学生数据信息对其发展情况进行准确反映,进而促进大学生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如此,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还需要依据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分析与整合,从而使其可为大学生、高校和社会更好而有效的服务。我们以大学生心理档案为例,利用大数据精准测量分析大学生的动态心理指标,将大学生心理变化的趋势准确反映出来,这不仅对防范大学生心理突发危机有利,而且也有利于科学预判和决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这恰好为当前大学生档案管理的空白。这就需要大学生档案工作必须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更新传统档案管理的理念与模式,确立以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服务意识。2.大数据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要求尽快构建起三大信息平台。具体为:一是信息整合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来源广泛,且内容繁多,周期也长。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可以在搭建信息整合平台过程中,整合起不同学生的各类心理档案,从中深度挖掘数据源,可将各类不同档案资料之间的关联寻找出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逐渐将一个相互关联、互为支撑的数据网络形成,从而奠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开展的坚实基础。二是信息管理平台。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好的目的就在于有效使用,面对大数据时代对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必须搭建起具有大数据要求特点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三是科研平台。这就是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努力归纳和寻找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和总体规律,并提出针对性强的预控和处理策略。大数据时代可以将现代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把大学生心理档案研究平台建立好,以数据化来处理分析各类学生的心理档案,将蕴含其中的规律挖掘出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服务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务工作。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就我校具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心理档案的动态性。因为学校相关部门仅仅将新入学大学生的普查和建档作为工作重点,忽视了持续追踪和调查学生在读期间心理状态,也就无法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全貌与变化过程呈现出来。二是心理档案管理缺乏系统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学校学生工作部负责,而学生档案则归学院等部门管理,两者分属不同系统,若彼此割裂,相互之间就无法产生一个能互为支撑、彼此依托的数据系统。三是未健全心理档案管理制度。从我校实际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仅仅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可以参照执行,而且比较笼统和宏观,未涉及谁来管、怎么管、用什么管等一些具体内容,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缺乏专业性、规范性,这就导致档案的管理效率与其应用价值大打折扣。四是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利用效能比较低。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依旧是因袭传统的档案保管与查询模式,对档案具体信息缺乏发掘,这肯定无法产生比较高的利用效能。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过程之中,而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是人手不够。例如,我校在校生达到两万多人的规模,但只有五名专职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此外就是有几个学生干部参与其中,兼职承担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并非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仅仅能做些新生的普查和建档工作,想追踪调查全部学生比较难,仅仅可以开展搜集整理局部信息方面,要系统去建设和管理就不可能了。二是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搜集标准,不同部门和环节都不统一,因没有过硬的数据处理技术所以无法进行整合,甚至仅仅处于纸质心理测评资料、简单的excel表格汇总等基础层面上,很难深度挖掘和分析数据,也无法有效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其档案的使用效果就打了折扣。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利用效率

1.优化数据收集。出于分析、整理和挖掘大学生心理档案的需要,就自然应对数据收集提出新的高标准要求,而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其基础数据采集的规范与标准。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同质性比较强,也不乏在全国开展数据挖掘与分析所必需的条件,依据一样的标准与规范采集数据,就可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与利用的效率。从一个方面来看,借助于对本校数据与全国范围内其他学校数据的比较过程,进行大学生心理状况规律特点的有效归纳,必须将那些取得比较好成效的高校经验与做法作为学习借鉴的重点,对本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另一方面,在对全国范围内大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本校还没发现的问题及时找出来,并有针对性采取措施,超前进行预防,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断提高。2.实施动态化、系统化管理。一是将档案信息进行准确齐全的搜集。主要从不同层面和领域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反映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相关信息资料及时进行搜集。二是做好信息数据的深入分析。必须站在心理学原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高度,分析现有数据,并对不同数据之间的关系、主次轻重、相互影响等进行深入挖掘和总结,将一个大学生心理档案数据网络搭建起来,并以心理数据分析框架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反映。三是档案信息要及时更新。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基础上,继续与学生年级、年龄、情感、生活等多方面变化有机结合起来,所涉及的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信息必须及时更新,依据时间序列而形成大学生心理档案资料数据库,再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挖掘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情况。3.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对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的常规制度做好完善,采取建立大学生心理普查制度与跟踪调查制度等措施,对搜集的心理健康档案数据明确各种要求,将岗位工作制度完善好,并结合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实际做好分工、职责、流程的明确,从而构建起事有专管、人有专责、协调合作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新体系;在优化数据管理手段和完善保密制度的基础上,做好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和保密技能的强化工作。通过档案反馈查阅制度的建立,使大学生本人的档案知情权有保证,并在确保隐私不泄露的基础上,以档案对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及危机干预工作进行研究和指导。另一方面,要将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不断完善。通过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规范与标准、电子化数据保管、备份与安全制度、数据处理规范、数据共享制度等的制定,实现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发利用的规范化。

四、未来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利用的趋向及设想、建议

实现有效利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目的。具体来说,未来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利用的趋向主要有:一是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辅导。在学生心理档案中,我们可寻找出其不同于其他同学的个性化心理健康特点和人格特征,可以结合其存在的个性化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辅导策略。二是开展团体辅导教育。开展团体教育辅导的着眼点就应聚焦在学生心理档案中体现的共性问题上,采取学生小组的形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开展科学研究与预测。要以统一的标准化测评量表对学生心理测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科学预测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进行指导,并预防出现心理危机情况。在大数据时代,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为今后科学利用大学生心理档案提供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学好用好数据处理技术,达到数据整理与分析的高水平,同时深入而充分地发掘出档案之中蕴含的内在关联和基本规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为学生心理辅导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数据深入研究分析。由此,可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以更有效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总之,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针对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不断提高其管理和利用水平,以便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培养高素质的高等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处于个体成长的关键期,又面临脱离父母、适应新的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众多问题,很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需要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取决于有效的健康指导和健康教育对策,有效对策的提出取决于对心理问题的准确判断[2]。但是,目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研究的常用工具多是国外引进,且不是以大学生为适用对象,所以研究的效度问题十分突出,因此,编制一套科学、客观地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理论建构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以及参考国内心理健康量表的结构,并结合开放性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结构从四个方面(即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神”的和谐)[3]划分为11个维度:身心合一感、自我尊重感、人格结构平衡感、自我结构协调感、群体归属感、角色适应感、人际亲和感、地位稳定感、自然亲切感、理想超越感和信仰价值感。

(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项目库

根据以上建构的11个评价维度,主要以访谈中所得到的原始叙述为基础,自编项目和改编或使用已有心理健康量表中的有关项目相结合,最后确定57个项目组成项目库。

(3)编拟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初稿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理论建构,参考相关量表的题目,并请一些大学生校正各项目的表达方式是否恰当,最后得到46个项目,然后随机混合排列各维度的项目,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初稿。其中正性项目13个,负性项目33个,分为11个因素:身心合一感(4项)、自我尊重感(5项)、人格结构平衡感(5项)、自我结构协调感(4项)、群体归属感(4项)、角色适应感(3项)、人际亲和感(4项)、地位稳定感(3项)、自然亲切感(4项)、理想超越感(5项)和信仰价值感(5项)。量表的项目为多项选择题,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计分,“完全不符合”计1分,“基本不符合”计2分,“不清楚”计3分,“基本符合”计4分,“完全符合”计5分。正向题目正向计分,反向题目反向计分,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2.方法

(1)取样

本研究在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吉林农业大学采取分层随机抽样进行取样,发放问卷540份,有效问卷480份,有效被试平均年龄为21.63±1.536岁。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装订成册一起测试,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用来建立效标效度。从中随机抽取100名学生,35天后进行第二次测验,以检验量表的重测信度。

(2)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包输入电脑,建立原始数据库,然后将经过重测的100名被试数据抽出,组成重测样本数据库。

结果

1.正式量表的建构

(1)项目分析与筛选

将所有被试的量表总分高低排序,找出高低分组上下27%处的分数,依临界分数将观察值在量表之得分分成高低两组,以独立样本t―test检验二组在每个题项的差异。如果差异不显著,则表示该项目不能鉴别不同被试的反应程度,这是考虑项目是否被删除的首要条件。结果发现,有两道题的t值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即a31(P=0.270),a41(P=0.420),因此这两道题不具有鉴别度,需要删除。

(2)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中参与因素分析的项目有44个,它们之间的相关特点使用Bartlett球型检验,其x2值为3818.837,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项目间有共享因素的可能性。Kaiser-Meyer-Olkin检验值为0.870,因此本样本适合作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抽取因子,转轴方法为正交方差极大法(Varimax)。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可以抽取出9个主因素,其特征根大于1,共解释量表总变异的61.305%。根据各个主因素所包含题目的因素负荷均大于0.40,共删除6个项目(8、26、28、34、42、46),保留38项,作为正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最后确定的9个因素是:身心合一感、自我尊重感、人格结构平衡感、自我结构协调感、人际亲和感、角色适应感、自然亲切感、理想超越感、信仰价值感。

2.信度检验

本量表的重测、分半、内部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为为0.75,0.89,0.91。

3.效度检验

(1)效标效度

本研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来检验该量表的效标效度。本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587,说明本量表有不错的效标效度。

(2)结构效度

本研究以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各因素与量表总分的相关来估计本量表的结构效度。通过对各因素之间以及各因素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各个因素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r=0.252-0.586,P

讨论

本研究主要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建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借鉴前人重要的研究成果与相关的心理健康量表和问卷,编制出量表初稿,然后经过项目分析筛选项目,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建立量表的理论构想模型,再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最终形成量表的定稿。因此,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的理论假设具有一定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实际性,研究的步骤和构想也比较客观、合理,量表基本包括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评价的基本内容,结构比较合理。

关于量表的信度问题,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都比较高,说明该量表的信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是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可靠的工具。其中个别因素信度系数略低,可能与项目太少有关。

本研究仅是心理健康量表编制的一个初步研究,还存在着样本代表性不够、因素项目数量不均衡、研究效度方法单一等不足,这也是该研究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启先,易法建.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237-255.

第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问题 途径

200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对60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6.51%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达到严重程度的占3%―5%。近年来,心理问题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或死亡的第一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与中学相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校的管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各地区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关系紧张,从而产生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很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内向,或缺乏一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他们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或者在交往中感到很紧张。

(二)感情问题。

大学生基本在18至24岁之间,从生理上讲,发育早已成熟,渴望异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不少学生远离故乡,倍感孤单,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又往往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常为感情纠葛而头痛。有的学生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与朋友交往少而孤立。有的学生害怕别的同学抢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乱想、坐卧不安,产生焦虑情绪。有的学生因为两人性格不和或其他原因失恋,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涡而不能自拔,甚至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

(三)前途问题。

进入大学后,学生们逐渐由对前途的憧憬转向现实。如果说他们在填报志愿时还比较理想化的话,现在他们都已能从职业准备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前途。学长学姐们的就业情况,社会的就业形势,以及自己的主观愿望等,都会引起他们对各方面的思考和权衡。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常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四)家庭经济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沉重的心理压力,有强烈的自卑感,交往退缩,由此产生心理障碍,一旦受到打击,如他人的讽刺嘲笑、学习成绩不好、失恋等就会引发更大的心理危机。另外,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和意外,如重病、致残、父母离异、亲人亡故等,也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二)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

(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学生们能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四)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

心理老师具备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可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

总之,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才有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新星才有可能升起。

参考文献:

[1]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科学出版社.

[2]孔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修订版) 安徽人民出版社.

第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资本 社会支持 心理健康

作为个体的积极心理状态,心理资本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主要包括自信、乐观、希望和坚韧性等方面的积极心理能力。自信是指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任务的自信。具有信心的人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自我激励并且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当遇到障碍的时候锲而不舍。乐观指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把好的事件归因于内部、持久、普遍深入的原因,把坏的事件归因于外部、暂时和特定情景中的原因。乐观者则将坏事情看作是暂时的,并认为通过自我的努力一定能战胜困难,最后取得成功。希望指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它不仅是指对个人目标可能达到的决心,还包括对实现目标途径的信念。坚韧性指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坚韧性是一种从逆境迅速恢复的能力,具有坚韧性的人表现为坚定地接受现实、有稳定的价值观支持而深信生活的意义、神奇的临时应对和适应重大变化的能力。坚韧性强的人可以在挫折和困难中茁壮成长,遇到挫折时不仅会恢复至最初的水平甚至还可以达到更高。并且在复原的过程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众多研究发现,具有上述积极心理要素的个体能够有效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另外,社会支持作为个体从其社会关系网中获取的支持性资源,可以帮助个体有效应付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环境中各种物质刺激、激烈的竞争给还处于价值观和人格发展期的大学生增加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压力状况下,大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则有可能导致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从而容易出现各种心理上的问题。在强调和谐社会、关注民生问题的中国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受到学校和社会的特别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如得不到恰当处理,将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学业以及今后的就业。从个人特征和社会支持系统两个视角研究探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即研究大学生的个人心理资本与知觉到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指导策略,期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启迪。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在西部地区一所大学一至四年级中随机抽取671名学生,随堂施测,收回有效问卷62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85%。其中,男生56.4%,女生43.6%;一年级209人(33.55%),二年级174人(27.93%),三年级143人(22.95%),四年级97人(15.57%);文科生145人(23.27%),理科生218人(34.99%),工科生260人(41.74%);平均年龄21.52岁(标准偏差SD=1.36)。

研究方法。采用Luthans等人(2007)0编制的心理资本量表,测量大学生的自信、希望、坚韧性和乐观四个子维度的心理资本。四个维度的标准分数相加即是心理资本的分值。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让大学生评价自己在获得社会支持方面的程度,项目的平均分即是社会支持得分。采用SCL-90症状白评量表测量心理健康状况,测量内容涉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10个因子。

研究结果

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检验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年级和专业的影响作用后,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B=-0.325,p

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同样采用层次分析检验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大学生性别、年龄、年级和专业的影响作用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B=-0.314,p

讨论

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与社会支持均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个体的积极心理有助于降低心理疾患,基于心理资本的视角,关注个体的优势、健康和活力等积极心理状态,强调心理资本的开发与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资本是可以管理、开发和变化的,通过针对性地培训和干预,可以有效地激发个体的心理资本,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幸福、希望、信心、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像人力和社会资本一样,积极的心理资本也可进行投资和管理。通过有意识的管理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助能力,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另外,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在强调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以增强大学生自我监护能力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大学生社会关系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社会支持是指被支持者所觉察到的来自他人或其他群体的肯定、尊重、关爱和帮助。个人的社会支持网就是指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网络。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网被认为有利于个体减缓生活压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社会支持网的缺乏,则会导致个人的身心疾病,使个人日常生活的维持出现困难。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时期,既存在挑战,又有机遇。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包括经济、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等。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广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大学贫困生比较多,构建健全的贫困生社会支持系统,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并顺利完成学业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包括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乐观的性格等。面对困难和挫折,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是成功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必要基础。大学生要善于对产生困难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一般来说,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常常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外部力量,如机会、他人权利等无法预料和支配的因素。习惯外部归因的人,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常感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倾向与内部归因的人,认为行为结果是受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程度等内部力量控制的,把成败结果统统归结于自身而过多的自责,同样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挫折,提高个体坚韧性。困难和挫折常常会与每个人相伴相随,坚强的意志才是成才的可靠保证。牛顿曾说过:“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是如何学会溜冰的,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这形象说明了一个人的坚强意志和优秀的品格是在生活的磨练中造就的,是在与困难挫折斗争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只有经历磨难,受过生活考验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坚强的人。

第6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范文

一、家庭因素

大学生虽然进入大学,离开了父母和家庭,但是早年的家庭生活经历会影响其心理状况,其中主要包括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

1.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家庭成员间共同营造的情感气氛。如果家庭氛围温暖和谐,家庭成员彼此都是相互接纳、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成长中的子女感受到的更多是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这样子女就敢于思考、敢于表达,有利于子女的成长。反之,若家庭氛围是严肃的、沉闷的,家庭成员间不能相互尊重,而是充满批评、斥责、抱怨,则子女感受到的更多是不安,在行为上谨小慎微,不敢尝试;或者敢怒不敢言,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思想,长此以往必将压抑子女的个性,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2.父母教育方式

父母教育方式对子女健康心理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以及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在常用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中,父亲养育方式包括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6个因子;母亲养育方式中包括温暖与理解,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定,惩罚、严厉,偏爱被试5个因子,从以上11个维度评价父母教养方式。王丽芳、伍业光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情绪表现、个性特征、人际交往模式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郭晓霞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神经质、精神质与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存在显著负相关,精神质、神经质与母亲严厉惩罚和父母拒绝否认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且研究的回归结果也显示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母的惩罚、严厉对子女的精神质维度有显著预测意义;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对子女的内外向倾向有显著预测意义;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对个体神经质有显著的预测意义。即父母如果经常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子女活泼、开朗、外向的性格特征,情绪稳定性也相对较高;如果父亲经常拒绝否认子女的合理要求,母亲经常过分干涉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过度保护子女,则容易使其缺少同情心、固执、刻板或出现反社会倾向的个性特征。因此,父母对子女越是表现出关心、理解的教养方式,子女越可能表现出喜欢交际的倾向;父母对子女过分干涉、惩罚等教养方式越多,子女就越容易地表现出不关心他人、孤独、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个性特点。

3.家庭经济状况

除了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主观因素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之外,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就其年龄阶段来看,大学生无论从认知、情感还是个性上都趋于成熟、独立,但是在经济上还不能做到独立,大学期间所有的学费、生活费等支出仍需要家庭的支持。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成本相对以往大大增加,这对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或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来讲是一个不小的压力。而且在大学中,部分学生相互攀比吃穿、数码产品等用品,无形中也加重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潘清泉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正向预测作用。

二、环境因素

大学生来到陌生的大学校园,遇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很多学生初来乍到,感到非常迷茫,不知所措。寒窗苦读十几载,终于走过高考的独木桥,来到向往的大学,却不知道该做什么;或进入大学之前,觉得大学是神圣、美好的,对大学充满美好的期望,但来到大学后却发现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感到处处不适应、事事不顺心,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或者愤怒等不良情绪,若不及时调整,必然影响大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不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在大学之前,学生完全以学习为导向,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未必尽如人意。来到大学之后,学习依然很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还有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方面能力相对欠缺的学生,可能会逃避此类活动,不愿意参加,更无法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心理发展。

三、个性因素

第7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 心理健康 UPI 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236-02

农民子弟十年苦读,怀着改变自身前途,改善家庭生活的梦想走进大学校园。但是,农村大学生来到城市后,面对眼花缭乱的城市生活,往往会感到自己由以前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变得形象土气、见识肤浅、生活拮据。并且农村大学生大都没有享受到优质中小学教育,其生源素质、学习能力、就业机会等都处于劣势地位,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1,2]。本研究就是旨在通过对某高校的农村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科学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及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咨询提供现实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高校按专业班级进行团体问卷调查,从中抽取全部农村大学生的调查问卷。

1.2 方法

1.2.1 测试工具

本调查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UPI)作为调查工具。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该量表经信度检验有较高的信度,目前国内多所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常备并每年使用。根据UPI的筛选规则将学生分为3类,第一类筛选标准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①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②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③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符合第一类筛选标准的可能为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第二类筛选标准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①UPI总分大于或等于2O分小于25分者。②第8题、第l6题、第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③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符合第二类筛选标准的为可能有心理问题,需要关注的学生。第三类筛选标准: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应归为第三类,第三类为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学生。

1.2.2 测试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严格按照操作手册规定程序,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控制情境。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按指导语的要求,不受任何影响完成整个问卷。所有受试者在30min内独立完成问卷,当场回收问卷。从所有问卷中抽取全部农村大学生的调查问卷。

1.2.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进行X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此次调查收回有效的农村大学生调查问卷为828份,其中第一类学生146名,占17.63%;第二类学生281名,占33.94%;第三类学生401名,占48.43%。

2.2 不同性别的学生UPI分类比较

表1显示,男生与女生的UPI分类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

表1 不同性别的学生UPI分类比较

X2=15.55,P

2.3 独生子女与否的学生UPI分类比较

表2显示,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学生UPI分类无显著性差异。

表2 是否为独生之女的学生UPI分类比较

X2=0.50,P>0.05

2.4 单亲家庭与否的学生UPI分类比较

表3显示,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的学生UPI分类存在显著性差异,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于双亲家庭。

表3 单亲家庭与否的学生UPI分类比较

X2=4.33,P

2.5 文理科学生UPI分类比较

表4显示,文理科学生UPI分类无显著性差异。

表4 文理科学生UPI分类比较

X2=1.33,P>0.05

2.6 学生干部与否的学生UPI分类比较

表5显示,是否为学生干部的学生UPI分类无显著性差异。

表5 学生干部与否的学生UPI分类比较

X2=1.85,P>0.05

3 讨论

目前大学生无论在生理、心理、还是社会适应等方面均存在令人堪忧的不健康状况,特别是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已引起许多学者的极大关注[3,4]。

通过本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大学生中或多或少的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占了调查人数的51.57%,其中第一类学生17.63%,第二类学生33.94%,比袁立新、曾凡星、张明亮等人的调查结果要更高[3-5],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普通的大学生,表明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和严重。

从不同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单亲家庭与否、文理科、学生干部与否的学生,在UPI的分类结果分析,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性别和单亲家庭与否有关,与是否为独生子女、文理科、是否为学生干部无关。

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社会对男、女性不同的期望以及我国家庭教育中对女孩的教育相对男孩更趋于保守的现状有关。男生性格上要比女生外向,独立性优于女生,在适应新环境新生活也比女生更快更容易。在农村,传统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还有残余。而且,女生在大学的消费上比男生要高,而且女生虚荣心要强于男生,相互间容易形成攀比心理,而农村大学生的经济相对困难。这些都使得农村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胆怯、孤僻、性格过于内向等心理特点,甚至封闭自我。这些反过来又影响了他们在生活、交友、学习等各方面施展才华,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双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单亲家庭。从对各个层次、各个年龄人群的心理健康研究的报道均得出这样的结论:子女的心理健康与家庭有关。父母的健在,和睦的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融洽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特殊家庭结构背景的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不健全,缺乏父爱或(和)母爱,没有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及父母的教育引导,同时遭受一些社会上的偏见和歧视,很容易形成孤僻、自卑、厌世、敏感、多疑、偏激等消极心理。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重视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对来自农村的女生和单亲家庭的大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爱和心理辅导工作。加强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与女生的生活、学习、交往等有关的团体心理训练是提高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对单亲家庭的农村大学生,可以多从团体活动出发,将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融于团体组织活动中,让这些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通过相互的关心和帮助,重新树立和谐的心理状态,促进其心理健康,也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春荣,姜宁.当代农村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教育.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5):122-123.

[2] 程雯雯,郑雪,孙配贞.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241-243.

[3] 袁立新,曾令彬,周汉星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状况调查.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24(4):74-78.

[4] 曾凡星.医专新生UPI测试及相关因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8,35(5):916-917.

[5] 张明亮,朱晓文.1087例大学新生UP1人格健康评价效应.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7):1093-1095.

第8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范文

主题式案例教学逐渐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青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要想用好主题式案例教学,必须把握好“五度”取向,即主题选定的适切度、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问题设置的开放度、师生互动的倾心度和教学活动的效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作用,有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式案例教学;“五度”取向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高校中的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为了更好地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主题式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青睐。主题式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编写以某一主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案例并作为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和研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1]主题式案例教学所具有的情境性和形象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愈加的生活化和实用化,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因此,主题式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要想充分发挥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作用,必须把握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五度”取向。

一、主题选定的适切度

(一)正视存在的问题,走出主题选定的误区

主题式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选定主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关于主题的选定一直存在着来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上而下的“自命题”式的误区。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来选定主题,有些教师高举“经验丰富”的大旗,全靠自己的所谓“主观经验”来选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甚至还有教师完全以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点来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完全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可想而知,通过这些完全来自教师的“自命题式”的主题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无法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应然目标。

(二)宏观上定方向,微观上选主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主题式案例教学要真正走出“自命题”式的误区,主题选定需要把握好适切度,即主题的选定既要适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特点,又要切实满足大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教师要真正做到主题的适切,可以通过心理普查、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众所周知,大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问题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选择。有选择就可能会有迷茫和困惑,如大一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大三或大四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且不管是适应问题还是择业问题,都只是宏观层面上的。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主题的选定只从宏观上泛泛而谈,不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微观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无法扎根到细处,落到实处,其结果最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和被“束之高阁”的境地。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微观指的是主题选定的内容上,而不是数量上,更不是大学生群体的人数上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既要在宏观上定准方向,更要在微观上选好主题。

二、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

(一)积极:案例选取的应然取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然而,纵观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选取案例的关键词往往是“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等消极词汇,甚至有教师在呈现教学案例时的引导语也已经高度模式化,脱口而出的就是“来看这样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多教师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心理问题呈现课”或“心理疾病诊断课”,也难怪有大学生抱怨“上完心理健康教育课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如果学生每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都被“问题”“障碍”“疾病”等消极词汇所包围和浸润,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消极”取向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当代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积极心理学矛头直指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2](P2)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积极”应为成为案例选取的主导词汇。

(二)积极案例:引领学生的积极发展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发展的无限潜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积极特质,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教师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就是要在课堂上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营造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氛围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发展的无限潜力。当然,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并不意味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就要完全抛弃对心理问题的阐释。大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依然很有必要了解个体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只是问题和困惑不应再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主旋律。如果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真得了解到自己可能存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的话,可以向校内或校外的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寻求帮助。

三、问题设置的开放度

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随案例呈现的是教师设置的一系列问题。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如果说科学选编案例是前提,那么恰当科学地设计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是主题式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不可或缺、不容忽视。[3]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要实现问题与主题式案例的无缝衔接和有效搭配,问题设置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使问题能真正的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参与。用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案例,用问题启迪学生思考案例,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实现对教学案例的总结和升华。

(一)通过开放的问题体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问题设置的开放度影响到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同一个案例,如果从不同角度分析,可能会带给人截然不同的信息。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教师预设的心理通道走进案例,帮助学生实现对案例的深入解读,完成对案例的剖析,领悟案例呈现的意义。如,在“情绪的调控”主题中,笔者曾设置过这样一个案例,案例的大意是一位女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诸多复杂的情绪和压力,面对自身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实现对自身情绪的调节与控制,凭借不屈的意志,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考入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在个人发展上由量变达到了一个新的质变。针对这一案例,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就其涉及到的心理活动来说,既有情绪也有意志。人的情绪和意志本身就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很有必要设置相应的问题来有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对案例进行解读。当然,问题也必须具有开放性才能真正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比如,针对这一案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案例中的学生都有哪些不同的情绪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出现?”“案例中的学生使用了哪些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谈谈你对这些情绪调控方法的认识。”“你还能想到哪些情绪调控的方法?”

(二)通过开放的问题实现对案例的高效使用

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为了使教学案例的作用最大化和最优化,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弄懂案例所阐释的显性价值的基础上,探究教学案例内在的隐性价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实现对案例的高效使用。同时,开放的问题也为学生课堂上的小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更好的现实条件。学生以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开放性问题为引导,通过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真正振荡心灵的共鸣,激发自身内在积极发展的动力,获得自主发展的力量。

四、师生互动的倾心度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的倾心度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倾心意味着用心,代表着真心。教师与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倾心互动,教师倾心去聆听,学生倾心去表达,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预期目标。

(一)教师倾心去聆听

聆听是一门技术,倾心聆听则是一门艺术。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当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走进案例去感悟、走出案例来阐述时,教师要学会倾心聆听,用心聆听学生的体会,真心聆听学生的心语。教师通过倾心聆听,鼓励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去表达;教师通过倾心聆听,更深入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通过倾心聆听,有效地反馈教学效果,不断地反思课堂、醒悟教学,实现教学相长。教师的倾心聆听不仅体现了对“人”尊重的价值取向,更是一种实践策略。只有通过倾听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才能知晓他们心底的真实呼声。[4]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只有倾心去聆听,也才能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同理心”,才能够站在学生角度去看待他们的困扰,体会他们的喜悦和悲伤,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准确敏锐地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和反映他们的情感状态。[5]

(二)学生倾心来参与

理想的师生互动,不仅要有教师的积极主动,更需要有学生的倾心参与。学生的倾心参与是指学生能够用心地走进课堂,真心地融入师生互动中,用心参与、真心表达。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生的倾心参与将有力地推动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为学生的心理积极健康发展而开设的,离开了学生,尤其是离开了学生的倾心参与,那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将成为摆设,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五、教学活动的效度

教学活动的效度即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也就是教学活动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活动的效度是衡量主题式案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活动的效度也应该成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价值追求。

(一)丰富学生体验是提高活动效度的关键

当前,主题式案例教学之花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悄然绽放,但不同的教师对其运用和掌握的水平却参差不齐,教师对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使用情况如何,关键看教学活动的效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效度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教师在充分准备专题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更多采取参与式的教学,授课的风格也尽量幽默、轻松,避免简单枯燥的讲授,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际体验进行学习。[6]

(二)提升教师水平是增强活动效度的根本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明确指出“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加强选拔、配备、培养和管理。”为响应政策号召,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从教资格审核,严把入口关,同时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后专业培训,并为教师职后专业培训配备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职后培训不断学习最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从而提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教学胜任力。

作者:王福臣 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团委

参考文献:

[1]张春燕.主题式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10).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

[3]严卫林.思想品德课主题式案例教学问题设计思路[J].教学与管理,2015,(9).

[4]薛春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特点及其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

第9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范文

进入到21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急需一大批“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当中。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2014年2月,我国共有大学生2468.1万人。如此庞大的群体毕竟滋生大量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几年,随着市场化转型的推进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学生自杀、、杀人等犯罪问题不断增加,马家爵、药家鑫、林森浩等这样的大学生犯罪案更是震惊全国,值得我们深思。[1]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突出问题

1.就业心理问题

当前,随着社会各个领域的激烈竞争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多增加,使得许多大学生对未来之路充满迷茫。仔细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过高的工作期许使很多大学生的理想和现实严重脱节,一旦他们面对到残酷的社会竞争,心理问题便会产生。第二,严重的金饭碗思想阻碍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旦不能被录用,便会产生低落消极的情绪。第三,自卑的心理的作祟严重影响了许多大学生工作选择,一旦面临竞争和挑战书,便选择了逃避和退缩。

2.网络成瘾问题

当前,网络已经成了为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由网瘾带来的心理问题也在逐年的增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网络心理依赖症,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软件,长时间的使用使他们忽略了时间概念,形成了网络依赖。第二,网络焦虑、自闭心理。许多大学生由于过度上网长生心理负面影响,时常毫无征兆的心情低落、抑郁,严重时甚至将自己封闭起来,躲避人群。第三,网络人格障碍。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由此带来的大学生犯罪问题频频发生。如传播网络病毒,窥探他人隐私,办黄色网站等等。

3.人际关系问题

校园人际关系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师,同学以及整个校园大环境。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出现认知的、情感的、性格等各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嫉妒心。嫉妒心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正常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班级荣誉证书发放和奖学金、助学金分配等方面。第二,自卑心理。由于大学生各自成长环境的不同,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有时候在相处上会出现一些问题,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往往会因自卑孤立离群,对其今后的发展非常的不利。第三,自负问题。在大学中,有一些学生会自负甚高,不愿意与同学主动交流,长期下去,非常容易被大家所孤立。

4.学习心理问题

现代社会的压力,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缺乏主动性。这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即使有压力也会千方百计地逃避,甚至最后产生病态心理。第二,学习时容易死疲劳、焦虑。这部分学生由于经常会出现急迫感,会在学习中出现疲劳、烦躁、焦虑等状况,当遇到困难时,班会自信心受挫,进而表现厌学,最后甚至放弃学业。第三,考试恐惧症。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考试成为了前途与命运的关键。许多大学生会因此过度紧张焦虑,出现严重的身体问题和心理疾病。

5.恋爱心理问题

目前,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但由于很多大学生的心智不够健全,心理承受能力差,导致了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热恋期问题。在热恋当中,双方会表现的如胶似漆,整日沉溺在相思中无法自拔,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第二,失恋期问题。在失恋之后,许多大学生都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严重时会出现自残现象,最终甚至会自杀。近几年,大学生失恋跳楼事件屡见不鲜,值得我们深思。

二、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途径

1.开展多样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多样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方式方法的选择,真正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切实有效地开展。首先,要设置朋辈心理咨询员。高校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作为心理咨询员,能够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既能增加说服力,也能增加同学情谊。其次,要用聊天的方式进行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员要因势利导,耐心倾听,为学生答疑解惑。最后,学校要多开设心理讲座课程和邀请国内外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学校讲课。要建立咨询机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等方面。要形成全员育人意识,建立学校心理保健的三级保健网,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

2.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的保障。具体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开展。第一,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层级化。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和个性发展特点;第二,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化。要从学习心理辅导、生活辅导和生涯辅导等多方途径展开,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不断挖掘自身潜能,为今后的发展铺垫保障之路。

3.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高等院校要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吸引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教师的加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治疗等方面的质量,不断壮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创新培训方式,改变单一的集中培训模式,在其中加入更多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培训效果。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在培训中的功能,坚持科研、培训、教学相互促进,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