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技术创新范文

企业技术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技术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技术创新

第1篇:企业技术创新范文

(一)财政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内在规定性如税收负担的轻重、政府公共投资和财政补贴的多少等,对技术创新活动都会产生极为明显的激励效应。一方面,财政政策的安排会直接影响技术创新动力。企业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大小直接取决于企业通过该项活动所能取得的经济利益的大小,如果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带来的利润水平过低,必然会严重影响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制订合理的税收强度和给与适当的财政补贴,保证企业有合理的经济利益,是促使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形成、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政府通过政策安排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在于弥补市场失灵,是在允许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由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和有效指导。因此,财政政策激励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是市场激励不足的创新领域和环节,以及对企业技术创新方向的引导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通过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安排方面,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税收优惠,而财政支出政策则是对研究开发的政府公共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补贴。其中政府采购对于创新活动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同时创新成果也能比较快的取得效益。因此政府采购是一项比较好的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二)税收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税收具有调控资源配置的功能,税收优惠作为激励与引导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将有效地诱导和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一般来说,税收优惠政策对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的激励作用包括:降低技术开发成本,推动研究开发进程;降低投资风险,鼓励技术创新投资不断增加;支持企业应用新成果,引进新技术,更新机器设备,加快技术改造;鼓励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输出,积极发展科技创业;支持科技体制改革,为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由于税收优惠政策具有实施成本低、透明度高、公平性强、影响面广等特征,世界不少国家特别是美国、印度等均重点采用税收优惠来激励企业技术创新。

二、财税政策激励技术创新的经济效应

(一)财政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分析1.政府政策。政府采取措施,矫正“市场失灵”,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收益,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最终达到全社会企业研发投入总量的最佳水平。关于政府干预的效应如何,我们可以利用“创新”生产函数进行分析。“创新”生产函数是研究创新投入(如研发支出或人力资本支出)与有形产出(如专利或新产品的发明)之间关系的。根据“创新”生产函数,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来衡量企业创新活动的水平。政府的政策是否有效,就是观察这两个指标前后是否发生变化。这里以研发投入作为衡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指标,利用比较静态来衡量政府干预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用(见图1)。纵轴为其他资本要素投入,包括外购高新技术产品。该代表性企业在得到研发政府优惠之前,等成本线为IS1,等产量线为Q1,点B1为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要素组合。在得到政府优惠之后,企业所面对的等成本线发生变化。因为政府优惠的存在使得自主研发的研发投入成本下降,等成本线为IS2,均衡点也从B1点变为B2点。在新的均衡点下,研发投入从X1点升到X2点,研发支出增加。可见,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投入是增加的,企业的自主创新受到了激励。2.政府采购。继熊彼特的开创性发现⑦之后,后来的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创新理论进行了研究,在承认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的同时,也指出创新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面对技术创新的很强的正外部效应,加之技术创新一般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企业会更倾向于选择分享技术创新的正外部效应所带来的收益,成为“搭便车者”。但让人忧虑的是,我国许多企业不仅缺乏技术创新的意识,还在粗放式经营,甚至缺乏成为技术创新“搭便车者”的意识。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的企业缺乏致力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和热情,将会导致技术创新供给不足,从宏观上来说,将会影响到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图2所示的技术创新供求模型来简单分析。在图2中,Si表示技术创新的供给曲线;Dm表示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曲线,该曲线是市场上创新消费者个人的边际收益曲线,并不能反映社会对创新价值的评价,因此,创新的均衡水平为Qm;Ds表示社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曲线,该曲线考虑了外部经济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如图2所示,由于技术创新具有二重性,是一项具有很强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因此会引起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曲线Dm与社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曲线Ds的区别,使得最终的技术创新的供给量Qm低于社会需要的供给量Qs。市场机制存在非效率的一面,导致技术创新供给不足,缺少的供给量为(Qs-Qm)。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技术创新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通过推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采购G,市场对创新的需求曲线将会向右上平移,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增加将会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从而使技术创新的供给增加,而增加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供给不足。当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弥补技术创新供给的不足,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G,即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采购的规模,而从更加宏观的程度上来说,取决于政府采购的规模。可见,政府采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失灵。3.政府科技拨款。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R&D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和外部性,由此造成政府科技拨款制度作为消除R&D市场失灵的手段显得非常重要。政府科技拨款制度可以通过对企业直接资助、对公共科研机构的资助两种方式来进行。如图3所示。以下通过一个两阶段博弈模型,分析直接资助对企业R&D的影响。直接资助是对符合政府特定目的的项目或有较高收益的科研项目,在政府预算经费内直接拨款。既可以达到刺激R&D投资的目的,也可以引导产业发展。假设企业1和企业2分别属于国家1和国家2,并在统一世界市场进行竞争。同时假设只有企业1从事R&D活动,并且最初两个企业都可以采用一种相同的技术进行生产。企业1的R&D活动存在溢出,即部分成果技术溢出可以使企业2以零边际成本利用。假定产品的反需求函数为p=a-(q1+q2),p为价格,q1和q2分别为企业1和企业2的产量。假定企业1和企业2的单位成本函数分别为c1=c0槡-gx,c2=c0-β槡gx。其中c0为两个企业最初的边际生产成本,x为企业1的R&D支出,与g分别表示溢出和R&D效率。另假定政府存在对企业R&D的资助,资助率为s。首先用一个两阶段博弈模型来描述企业1的R&D水平和资助率s的关系。第一阶段,企业1在存在政府资助的情况下确定自己的R&D投资水平;第二阶段,两个企业在产品市场上进行市场竞争。这里用逆向归纳法来求解这个两阶段博弈模型。给定R&D投资水平,企业1和企业2分别选择自己的产量q1和q2最大化自己的利润,两个企业的利润可分别表示为:π1=[a-(q1+q2)-(c0槡-gx)]q1-x(1-s)(1)π2=[a-(q1+q2)-(c0-β槡gx)]q2(2)第二阶段企业选择产量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水平。此时利润函数的一阶条件为:直接资助会提高企业R&D投入水平。但是很难由上式推出因变量对于各个自变量的一阶导数,从而推断函数对于各个自变量的单调增减性。由此可以得出x*s>0。亦即,随着国家1对企业1进行直接资助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1获得同样R&D成果所需要的实际投入减少,从而激励企业提高R&D支出水平。而R&D活动溢出效应的增大同时将导致企业R&D水平的降低,因为溢出增加时,企业2从企业1的R&D活动中获得的成果会相应增加,从而企业1从R&D投入中获得的相对收益减少,R&D水平降低。同样可以表明,当效率g增大时,企业1的R&D投入水平提高,因为效率提高的同时,同样的R&D投入可以获得更多收益,因此企业1会选择更高的R&D水平。从上面建立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可见,我们不能过于绝对的理解此模型的结论。首先,由于企业愿意开发的项目和政府愿意资助的项目往往一致,都倾向于高回报率项目,因此企业可能直接用政府资助资金从事研发活动,减少自身原本打算投入的资金量,从而企业投入总量并没有增加。第二,当企业原本打算开发的项目并非政府愿意资助的项目时,政府资助金可能使得企业改变项目,去开发政府资助项目,不再开发原本打算开发的项目,这样也不会增加企业的R&D投入水平。第三,由于获得资助的企业比没有获得资助的企业有较低的成本,使得非资助企业处于竞争劣势,有可能把他们从研发中排除掉,反而会降低研发总投入量。第四,即使在政府提高研发投入总量的情况下,也会随着对研发资源需求的增加相应提高研发资源的价格,从而提高研发成本,使一些企业因此从研发中退出。(二)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分析虽然税收支持不是基础研究资金的主要来源,但通过减免设备购入环节的税费以及对科研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可以在税收上扶助基础研究。同时,还可以利用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捐献实施税收鼓励的方式,帮助补充基础研究资金,对基础研究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企业通常在确定是否进行投资时,将资本成本作为参照标准,来对投资项目、投资方案和追加投资决策进行评估和对比。所以,企业会在某一特定阶段内积累资本,直至资本的边际收入等于资本的使用成本时为止。其中,资本成本=边际投资的融资成本+折旧成本-资本利得-节省的税款等。很显然,税收政策的变动,会影响到企业应缴税款的增减,于是,也就会对资本成本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资决策和水平。一般而言,资本成本与投资意愿和水平成反比。在不考虑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资本成本的决定式是:c=p(r+θ)(11)在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假设税收对损失与利得同等待遇,则:c=p(r+θ)-[c-p(r+θ)(m+n)]I(12)其中,c表示资本成本,p表示资本品价格,r表示市场利率,θ表示实际折旧率,I表示企业所得税率,m表示1元资本的将来折旧扣除现值,n表示1元资本的利息扣除现值。于是,资本成本的决定式为:c=p(r+θ)(1-Im-In)(1-I)(13)如果(1-Im-In)>(1-I),则(12)资本成本大于资本成本(11),企业所得税对企业投资就产生了抑制效应。在投资支出作为费用扣除而没有利息扣除的情况下,企业所得税被看作是中性的,资本成本式为(11)。在允许按比率θ折旧的情况下,1元资本的折旧现值是m=Σ(1+r)-tθ(1-θ)-t=θr+θ,同时也允许利息扣除,因而1元资本的利息扣除现值为:n=Σ(1+r)-tr(1-θ)-t=rr+θ(14)因此,m+n=(r+θ)r+θ=1,资本成本减少到p(r+θ)。在企业所得税法允许的折旧率μ低于实际折旧率θ的情况下,价值1元初始投资的折旧扣除现值将是:m=Σ(1+r)-tμ(1-μ)-t=μr+μ(15)在按资本存量全部价值计算的利息扣除n与等式(14)所表明的相同的情况下,把等式(15)和(14)中的m和n代入(13)中,资本成本式就为:c=p(r+θ)+[prI(θ-μ)/(1-I)(r+μ)],由此可见,在θ>μ的情况下,实际折旧率大于税法允许的折旧率,资本成本便会增大,投资意愿和水平便会下降;相反,在税法允许实行加速折旧时,即μ>θ的情况下,税法允许的折旧率大于实际折旧率,资本成本就会减少,投资意愿和水平就会上涨。在税收法规允许企业直接按投资支出的一定比例B扣除,剩余部分再按照正常折旧率扣除的情况下,1元资本支出的折旧现值为:m=B+(1-B)θ/(r+θ),此时的m大于实际折旧的m,所以,资本成本下降。

三、政策启示

第2篇:企业技术创新范文

中小企业历来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各国,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术创新又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弱。目前,国家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已相继出台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贷款体系指导意见》和《科技中小企业创业基金实施办法》等措施。因此,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

1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看,目前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1000万家,在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已占总数的997%,占全国工业产值的60%,占全国工业企业实现利税的40%。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据1997年江苏省调查,从大中型国有企业下岗的职工,半数以上是通过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自主创业实现了再就业。同时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面临不少困难。

1.1企业的组织制度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较大企业成功率高。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多是市场拉动型的,即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十分有利于技术改进和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科技人员70%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很小,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以河南省中小企业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条块分割、机构庞杂、产学研脱节到1996年,河南省县属以上的科研机构仍有300个之多。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科研经费、科研力量不能集中使用,造成了科技投入的普遍浪费,致使很多基础性、关键性和普遍性的生产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以部门和行业为核心的隶属关系的羁绊,给科技系统结构上的优化组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设置了层层障碍,使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一体化遇到了无法克服的体制困难。

1.1.2中试机构建设缓慢,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中试机构建设、人才培养、设备配备、能源和原材料供给、科技服务保障等建设步伐缓慢,措施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结果致使作为成果转化之核心机制的中间试验活动发展缓慢,仍为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1.1.3落后技术、传统技术多相当一部分属于淘汰和限制技术。技术水平低,直接造成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消耗浪费严重,污染环境。以乡镇企业为例,1996年以来该省先后被关停五小”乡镇企业达17300多家。

1.1.4适用技术少,专利技术和高新技术更少在该省效益尚可的中小企业中,基本上属于适用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和高技术所占比例甚小。

1.1.5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该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中小工业企业平均每户固定资产仅为41万元,工艺技术设备水平也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中小企业基本上仍属于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1.1.6无力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创新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投资增幅逐年回落,由八五”时期年均递增341%下降到九五”时期的年均17%,1997年又降到9%,以上虽然是一个省的情况,但据此推算,其他各省中小企业的情况也不乐观,甚至更为悲观。此外,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和折旧提取比例都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甚至一部分企业根本就不提取,处于只能吃剩饭”的境地,也就难以谈及技术开发和创新。

1.2企业素质和企业经济实力影响技术创新

我国中小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国有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陷于困境,设备老化,冗员过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非国有中小企业以乡镇企业为主体,高科技企业比重较小,从全国范围看,地区分布上也不平衡,东南部较发达,内地相对落后。但总体上以家庭企业”和亲友企业”为主流。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素质、层次上与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常常忙于日常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影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还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占销售收入15%的水平,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据我们对河南省南阳市的调查,该市乡镇企业中专学历的技术人员和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只有142%和975%,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职工却高达69%,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只有1%左右,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

1.3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也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以前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几乎都集中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够重视。使一些有潜力、发展快、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不能健康地成长,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3.1资金投入不足以河南省为例,八五”期间,河南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累计10598亿元,加上1996年累计也不超过14208亿元,实际使用总量累计分别是9463亿元和12603亿元。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三项费用八五”期间累计只有499亿元,加上1996年累计也不过699亿元。这种投入的绝对数量是很小的。

1.3.2扶持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政策力度不够1993年财税体制改革,取消了新产品减免税政策,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加上对中小企业而言,新产品开发风险很大,缺乏资金支持,致使近几年来,全省新产品的开发一直呈下滑趋势。近两年来,该省财政用于直接扶持企业技术开发的资金仅为700万元,占省科技三项费用的1/10,而其他兄弟省市,此项资金都占科技三项费用的30%以上,有的达到50%以上,而且在银行信贷、税收等方面对于企业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给予优惠政策。在此情况下,该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将受到极大影响。此外,由于技术创新存在着市场、技术、制造等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风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需要政府和企业自身的重视,才能顺利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2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初探技术创新是一项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活动,企业必须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从事创新。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与国家创新体系相结合,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2.1模仿创新战略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和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的实际,为推动技术创新,首先应采取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是具有模仿创新能力的企业的战略选择。模仿创新并不完全照搬照抄袭别人的技术,它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以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由于模仿创新不仅可以使吸收开发的针对性大大增强,这就回避了研究开发竞争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与自主创新战略上相比,模仿创新战略是一种风险较低的战略。日本在这方面做得较有典型性。日本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是照搬别人的技术,而是对引进技术不断进行研究改进和创新。日本中小企业在技术引进和开发过程中,首先是从研究开发某项专门技术开始,进而确立企业的主导技术。然后,根据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以主导技术为核心,吸收其他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实现企业的多角化经营。这样,当某一种产品滞销,就可以马上转产,使企业具有分散风险、适应环境变化的内在调节能力。

2.2联合创新战略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采用联合竞争战略的中小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我国中小企业可采取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模式和区域联合创新模式等形式。(1)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创新是利用本行业的资料、人才、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这种模式一般适于开发产品(或项目)使用范围行业性强或某方面的技术人才集中在某一部门。如煤炭行业、化工行业、医药行业等。在有关行业产品技术开发上,与本行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研究所等联合开发可以取长补短,降低创新风险。如三明制药厂和福建医学院联合开发的蛇酶注射液项目,金陵制药厂与江苏省中医学院合作开发的治疗脑血栓的中药脉络宁等都属国内首创,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区域联合创新是由地方科委、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地方科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企业、科研院所、金融部门为某一项目成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实现的目标。这种技术创新模式往往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如由江苏省科委、扬州水箱厂、扬州有机化工厂、南京理工大学等联合完成的国家863”项目和CIMS工程,就属国内首创。该项目的完成不仅提高了合作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江苏省企业的科技进步。

2.3与大企业合作创新战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利用分工协作的优势,与大企业合作,一方面发挥自身创新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的优势,另一方面可利用大企业的科技、设备、资金等优势,快速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这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大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的生产体制的桎梏,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为中小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生存空间,所以称这种相互信赖关系为生存互补战略。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定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如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与它协作的中小企业约有1200多家,所需的零部件70%~80%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所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中小企业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信赖、共同发展的关系。

中小企业在实施这种战略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3篇:企业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主要特征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084-03

1 湖北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现状

1.1 企业R&D经费投入的规模与强度

表1显示了湖北企业R&D经费的增长变化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140828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307880万元,是2000年R&D经费投入的2.2倍,近5年年均增长16.9%。但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却逐年降低,从2000年的0.8%下降到2004年的0.6%,2005年在2004年的基础上略有增长,为0.7%。

1.2 企业创新人力投入

湖北省大中型企业创新人力投入变化情况见表6所列。

从表2可以看出,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在2001年-2004年期间逐年减少,从69678减少到52396;2005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较上年有较大增长,但2005年较1995年略有下降,下降了2529人。2005年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中R&D人员数为32005人,较2000年和2004年均有很大增长。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创历史新高,达65.2%,比全国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平均比重61.4%多3.8个百分点,表明湖北企业高层次科技人员所占比例增加,企业科技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

1.3 企业创新对外技术依存度

表3显示了湖北省企业创新技术来源状况,大中型工业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不断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由2000年的40%降低到2005年的21%,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已经达到“创新型国家”的标准。2005年与2004年相比,湖北省大中型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有较大幅度下降,显示在企业R&D规模增大的情况下,更加重视企业技术开发活动,注重自主开发技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企业自主技术供给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2 湖北企业R&D机构及科技活动现状

表4列示了湖北大中型企业及其科技机构的变化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数在1995-2005年期间有增有减,但从总体上看,呈不断减少趋势,2005年比1995年减少了119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同时,湖北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数在1995年-2003年不断减少,尽管2004年有所增加,但2005年又较2004年有所下降,因此总体上呈不断下降趋势。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在低水平徘徊波动;2005年湖北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数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比重仅为32%,不到1/3的大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绝大多数企业缺乏自己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

另一方面,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也在缓慢减少,从2000年的484个减少到2005年的303个,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占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由2000年的57.1%下降到2005年的37.7%,低于全国38.72%的平均水平。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湖北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23.72%的水平;同时也高于东部地区22.86%的水平、中部地区24.77%的水平和西部地区26.57%的水平。但是,2005年湖北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低于东部和西部水平。具体见表4和表5所示。

3 湖北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现状

3.1 湖北专利受理量与批准量

近年湖北专利受理与批准量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湖北省专利受理量和批准量逐年上升,分别从1995年的2004项、1017项上升到2005年的11534项、3860项,增长了4.76倍和2.80倍。专利受理量2005年在全国排名第9,专利批准量排名第10。专利受理量中发明专利增长了4.31倍,实用新型增长了2.38倍,外观设计增长了23.53倍,专利批准量中发明增长了12.33倍,实用新型增长了1.58倍,外观设计增长了8.46倍,显示专利质量显著提高。在所受理专利中, 2005年企业达到2304项,批准901项,分别比1995年的229项、95项上涨9.06倍和8.48倍。显示一方面全社会创新产出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对创新产出的保护意识增强。

尽管近年来湖北企业专利申请量在不断上升,但是从专利的分布来看,企业专利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2 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

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情况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发现,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2005年为5906004万元,是2000年2427894万元的2.43倍,而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2005年为13.3%,却比2000年13.4%少0.1个百分点,尽管从量上看在增长,但是从相对量上看却呈波动变化。2000年-2005年间,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均低于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平均比重,2002年时相差最大,达4.9个百分点,到2005年时仍相差1.3个百分点(见表7)。

4 湖北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特征

通过考察分析湖北企业创新实际我们可以知道,湖北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创新资源的分布企业居首位,企业逐渐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从创新资源在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分布看,企业已成为创新资源的分布主体。2005年在三大机构中企业财力和人力资源比重居首位,以人力资源分布为例,2005年,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人员6.08万人;R&D活动人员3.2万人,比2000年增长20.26%,企业科技队伍和R&D力量正在不断发展。从科技人员的素质构成看,2005年度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为65.2%,比1995年增长24.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人员的素质显著提高,科技队伍正向知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05年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803家,按企业平均计算,80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每一企业平均拥有科技开发人员76人,303家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每一企业平均拥有R&D活动人员87人。相同指标与全国平均值相比,科技开发人员高于全国平均值17人,R&D活动人员高于全国平均值32人。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技开发人员和R&D活动人员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创新资源向企业的转移集中,使企业逐步进入自主创新的主战场,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突出表现为:一是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不断出新。如武钢的硅钢片技术、东风雪铁龙的发动机技术、宜化集团的磷矿选矿技术、华中数控的数控技术、楚天激光的飞行器现场修复激光技术等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不断发展。全省经过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1.7万家,其中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0多家。三是民营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全省现有各类民营科技企业6000多家,居全国第8位,并建有各类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48家,入驻孵化器的科技企业1500多家。

(2)企业创新筹资能力增强,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运行稳定程度提高。

2005年湖北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648423万元,其中企业资金604596万元,占全部资金的93%,相比2000年来自企业资金增长了92.8%,几乎翻了一番,显示湖北省企业创新资金筹措能力提高,表13反映了湖北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变化情况,从总体上看,湖北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中企业资金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在企业创新筹资能力增强的支撑下,湖北省大中型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运行稳定,对企业创新活动起到了有力的支持,表8列示湖北省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的运行情况,尽管缺乏最近2年的统计数据,我们从已有的资料可以看出,湖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稳定性强,2003年湖北省90%以上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有经常性开发任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和有一定试验测试条件。

由于大多数的大中型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运行良好,并在创新投入不断增长的推动下,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日益活跃,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投入逐年提高(见表10所示),2005年湖北省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投入354130万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倍多,相比2004年增长了20.5%;2000年湖北省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平均支出为191.4万元,2005年上升到441万元,增长了130%。

(3)企业创新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增强。

有关研究表明,处于不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社会总体的创新行为取向和创新行为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如R&D费用的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创新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并最终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005年湖北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为1.15%,在1%和2%之间,2006年全省人均GDP达到13149元,按最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计算,折合1709美元,比上年增加223美元,增长15.0%。这说明湖北省正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技术创新模式以改进技术为主,如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见表11)。但也要为从工业化第一阶段向工业化第二阶段过度提前准备,逐步向创造技术发展,不断培养湖北省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湖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引进支出逐年下降,而消化吸收支出则呈较大幅度上升(见表12),湖北省企业从重视技术引进向重视技术的消化吸收转变。2000年湖北省大中型企业引进与消化吸收支出之比为1:0.085;而到2005年则上升为1:0.2,企业更加重视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在技术引进的同时,更加重视技术的改进提高,增强自身创新能力。

湖北省大中型企业在注重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同时,不断强化创新的投入,表13反映了1990-2005年湖北省大中型企业R&D和新产品开发支出强度。

从表13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湖北省大中型企业创新支出强度有较大幅度增加,企业创新意识不断提高,2000年湖北省大中型企业R&D平均支出为166.1万元,2005年上升到383.4万元,增长超过一倍多。

由于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增强,注重增强自身创新投入和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独立性提高,对外来技术依赖性逐渐减弱,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4)企业创新市场化程度、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程度不断增强。

湖北省2000年工业企业从外部共获取技术49112项。其中,主要来自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和技术贸易机构,分别为1094项、1595项、866项,所占比例分别为22%、32.5%和18%,企业间交流技术1220项,占24.8%。2005年湖北省工业企业从外部共获取技术8094项,与2000年相比,是2000年的1.9倍。其中也主要来自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技术贸易机构和企业间技术交流,它们分别为1538项、3020项、1092项和2175项,所占比例分别为19%,37.3%,13.5%和26.9%。

从趋势看,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对企业创新的技术贡献最大,它们对企业提供技术保持在50%以上,加上企业间交流技术,三者之和对企业创新贡献在80%左右,说明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来源市场化程度高,同时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之间的合作程度也高。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程度提高突出表现为:一是以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实行产学研结合。如三峡工程的多项建筑设计技术以及2006年采用的三期围堰爆破和拆除技术,清江水布垭的高面板堆石坝技术,湖北宜化集团的胶磷矿双面浮选技术,湖北兴发集团的湿法磷酸精制技术等等,都是以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完成的;二是以中外合作研发为载体,实行产学研结合。如长飞光纤光缆技术,就是由中国电信集团、武汉长江通信集团与荷兰德拉克公司共同投资、合作研发而进行生产的;三是以高校和科研院所自身研发为载体,实行产学研结合。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办企业华中数控公司,用自己研发的数控技术投入产业化生产,现注册资本达到6506万元,形成了年产5000台的高性能数控系统的生产能力。

5 结论

基于对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剖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创新资源向企业的集中推动了企业创新发展,湖北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增强。

(2)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对外技术依赖性降低。

(3)创新投入不足(特别是财力投入不足),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缺乏,创新效果不理想依然是湖北省企业面临的巨大问题。

(4)从发展水平看,湖北省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的发展从依赖物质要素投入,向创新要素的推动转变,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因此,迫切需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为此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创新联动,共同推动湖北省企业创新发展,走自主创新型发展道路,是未来湖北省企业创新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夏兴园,田东山.湖北企业技术创新分析[J].江汉论坛,2003,(1).

第4篇:企业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

所谓产业集群,主要是指一组集中在一定的区域之中,在地理空间上较为接近的属于特定产业的具备竞争、合作关系的各企业及与其发展具有关系的各类机构。因为他们同处于一个特定产业之中,通过相互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联结在一起,从而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位于纯市场与层级制组织间的中间型产业组织形式。

一、关于产业集群和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阐述

(一)产业集群具备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优势

对产业集群实施创新的最主要优势就在于集群内各企业之间的创新与互动。因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以及共同的生产领域,企业之间具有大量的正式交流以及非正式交流的良机,这就为集群内企业彼此加强学习与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集群中各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能够强化成员之间在技术上的合作,从而降低合作之成本。这一有效的合作能够加快知识要素的转换,使相关知识融合的进程加快。因为创新主要出现于各类知识交界之处,所以,在产业集群网络下知识的不断运动就为知识的运用创设出了很好的条件,从而加大了新知识形成之机会。同时,因为产业集群成员企业间的密切联系与互动,知识、信息以及其他各类资源之间的共享,能够在相当大程度上控制技术与市场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所以,产业集群之中创新主体进行联结,由资源共享而形成的各种协作性创新能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这一立足于相互协作而形成的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能够将集群中各创新主体的知识以及技术进行创造性地融合,从而满足当前愈来愈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

(二)产业集群能推动企业加快自身技术创新步伐

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学者集中研究了产业集群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所造成的影响。就产业集群角度来考虑,学者马歇尔提出了产业集群应当通过劳动力市场所具有的各种优势、投入与产出关系、技术外溢等各种不同的要素而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Steiner则把以上要素归纳成专业化、联系以及知识外溢。笔者觉得,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主要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种:一是集聚机制,其实质是对资源以及生产要素的一种集聚。产业集群所特有的环境与组织的特征能够促进集群中各企业对于集群之外各种资源的吸收机制。二是协同机制,主要指在产业集群这一特殊组织的内部企业以及其他企业特定产业链分工的专业化前提下所产生的协作与配合、竞争等关系。三是共享机制,是指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为了在集群中实施资源交换和组合而产生的彼此信任、学习与知识共享的全过程。四是支持机制,主要是指产业集群系统之中的一部分辅机构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展开的相应支持。产业集群的支持能够培养集群企业的技术特点。企业在产业集群所能得到的支持是集群之外其他企业所无法企及的。

二、产业集群视野下的企业技术创新策略

(一)力求增加产业集群内企业取得资源能力

产业集群内企业获得资源的能力对于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具有较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今后的技术创新。企业应当致力于提升自身获得资源的能力。在对内关系上,企业要强化对各机构和组织的管理,健全完善各类制度,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改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与资金。在对外关系上,企业应当建设良好的关系网,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资本,强化企业获得外部资源的能力。产业集群企业作为位于相近的地理位置上进行聚集的相同或者相似行业中的企业,迫切需要构建起企业外部网络关系,主要包括了和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和同行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等。

(二)加快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体系建设能力

技术创新之来源是一种知识上的创造,高校与科研院所拥有了十分强大的科研方面的实力,是十分重要的知识来源。为了健全完善集群区域的创新型体系建设,产业集群一定要积极引入技术创新,和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实施更加紧密的联合和合作。一是我国产业集群在普遍意义上存在着知识基础有所欠缺等问题,一部分拥有强大研发机构与科研能力的大型企业非常有必要在基础性内容的研究上、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和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创新型体系建设。而对于那部分缺乏良好研发能力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更加迫切地需要从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中直接得到所需的各类科技成果以及科技服务。二是随着我国对于科研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实力正在显著提升,然而,从实际状况来看,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已难以满足研究工作之所需,这就要求高校科研院所强化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让企业能够得到更加多的研究经费,以实现创新型体系建设之目标。实际上,当前企业已成为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研究经费的重要提供者。所以,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密切合作,能够很好地促进知识的创造以及科技创新,从而加快创新型体系建设的步伐。

(三)促进服务企业中介性组织的良性发展

当前,我国中介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时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是要强化对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产业集群区域所在政府通过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所提供的各种直接的支持,或者是通过协调来引导各类社会力量为中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对企业经营进行指导,并提供创新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从而促进产业集群之中各家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二是要积极鼓励具备市场意义的中介服务组织取得新的成长。政府部门要努力创设出更为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从而建立起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中介服务组织管理机制。

(四)完善集群内企业融资体系构建工作

和各个孤立存在着的中小企业比较起来,产业集群之中的中小企业往往会由于能够获得位于外部的规模经济,从而能够相对较为容易地得到产业集群之外的其他机构的充分信任,具有融资上的优势。然而,只是单一地依赖于市场上的资金积累或者商业银行信贷,并不能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要以此为基础,切实提高产业集群之内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的多样化,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但是,政府所需要创造与提供的是融资途径运行的政策性环境。一是要致力于开发企业债券与市场证券等直接的融资途径,从而鼓励以民间资本为重点的风险投资体系,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全力支持。二是要开发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等中小型融资服务方式。政府可以有效运用地方合作制下的中小金融银行和中小企业间信息较为充分、风险比较小等优势,逐渐放权给地方合作制中小商业银行,并为技术创新提供各方面的融资需求。三是要健全商业银行体系和与其相配套的信用担保机制。要由集群所在地政府建立起集群之中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对于一些成长性比较好的企业,可由政府通过建立技术创新投资基金等形式,为其提供融资与贷款等方面的担保。

(五)健全财税激励和政府政策帮扶机制

集群区域内政府应当妥善利用财政政策,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足够的支持,从而缓解企业的资金紧张情况。一是通过减税与减费、减息等各类优惠政策以降低企业所承担的各类负担,并且进一步实施结构性减税。政府财税优惠政策要全面创新技术、开发、生产以及销售等各环节,从而消除优惠政策对于企业在规模、性质和地域等方面的歧视。二是要切实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补贴力度。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对于企业技术创新上的投入比较少。因此,我国政府应当考虑形成对重要技术实施研究的补贴机制,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应当赋予其专项技术研发补贴。三是要积极推进对政府采购的支持。因为政府采购是一种典型的需求拉动型支持形式,能够培养与创造出新兴市场的技术支持。和以上财税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等形式比较起来,政府采购方面的支持更加有利于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政府可运用立法等形式建设运用政府采购以加快技术创新的的机制,并且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加强对技术创新的倾斜力度,并且明确政府采购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所提供的支持。

(六)创建产业集群中企业资源共享体系

产业集群中的一部分企业尽管资源比较有限,技术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然而各自也具备了一些比较上的优势。集群之中各企业及相关的主体可以将相同利益作为基础,运用资源共享以及优势互补等形式来共同实现技术创新之过程。然而,企业间的资源共享状况受制于产业集群区域环境之影响。政府应当通过制定出各类共享机制来规范产业集群之中各主体的创新。要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以实现企业技术的创新与成果的共享,并且维护当前市场环境的公平与公正,让各类违法或者违规经营的企业都受到法律的严惩,从而创设出很好的企业技术创新氛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的最重要主体就是企业,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企业朝着技术创新的方向不断发展。为此,要以创新企业的组织网络以及商业模式等为主要依托,积极落实国家技术创新战略,注重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而不是单一提高一部分技术创新能力。唯有如此,产业集群发展才能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岳芳敏. 集群企业创新行为机制分析[J]. 财经科学,2007(8).

[2]邓晓锋. 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以珠三角地区纺织产业集群企业为例 [J]. 广西社会科学,2009(4).

[3]储著贞,罗 军. 论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 现代商贸工业,2009(6).

[4]陈李宏. 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 湖北社会科学,2009(9).

[5]朱彬钰. 集群企业资源获取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0).

作者简介:

第5篇:企业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一、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一)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1912年,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所做的新的组合”。企业的生产要素大致可分为人力要素、财力要素和物力要素,它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并不是所有的组合都是企业需要的创新,创新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或提高质量或加快速度,或兼而有之,要素的组合方式并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要素占有情况,明确的基础创新的目标;其次,人力要素运用科学理论、数学模型、真实数据等,进行测算分析,估计项目的可行性;最后,在人的指导下,将需要的物力要素及财力要素投入到具体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进行创新实验。创新是不断尝试的结果,每一次的尝试的失败都是为了创新的成功做铺垫。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出

不同的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是不同的,一些学者从能力本身来界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观点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于企业的特性所决定的,是企业本身所具有的,不具有模仿性。由于不同企业拥有的要素资源、财力支持、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硬件及软件不同,企业中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方法的决策不同,所以在改善质量或提高速度的效率和效果上也会有所不同,这用差异就是体现了不同企业在运用资源整合时的技术创新能力。

另一些学者从过程的层面来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多人参与、集体协作、集思广益的思考与实践的过程,它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认为由组织生产某种新式的、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的过程即为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侧重对过程的把握与考核。有学者认为“组织通过不断学习,从而为企业革新带来新的思路与想法,为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催化作用”,这也是从过程这一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能力。

有了从过程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就会有从结果层面考量技术创新能力。顾名思义,从结果的角度则更注重产出效应,即在投入企业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同时,配以新思维、新想法创造出更先进的、不同于现有的产品或服务以体现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基于对上述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定义,其评价的指标也有所不同,下面将分别进行论述:

(一)基于从能力本身定义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从其根源方面看,它是企业中各种要素能力的组合,所以要评价技术创新能力,就要从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要素资源入手,前面说过企业的资源大致可分为三类: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能力不仅包括是指企业中参与创新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包括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以及其他不直接参与创新的人员的间接支持;物力资源包投入的物质生产要素,如主要原材料、能源等;财力资源则主要是资金的支持。技术创新的能力,只有企业中各个要素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有可能实现创新。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事实证明,除了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环境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部环境也可以从上述三方面提供能力支持,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人力方面提供外部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咨询,物力方面提供专利技术和专项设备,财力方面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提供专项资金,这些外部环境要素与内部能力要素本身的能力组合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

(二)从过程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如前所述,这一说法本身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有序联系的动态发展过程,每一个子环节都会对最后的技术创新结果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因此,从这一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就要评价其各个运行过程,其评价指标可包涵要素投入过程、生产制造过程、改良更新过程、管理评价过程等,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因此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权重比例也不同,同时赋予各个组成过程以相应的权重,让后进行加权,得到的数值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各个要素并不是单纯的叠加,就能体现整体的效用,当然,这种方法对于粗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三)从结果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当技术创新实现成果转化时,其能力体现在具体的产品或服务上,我们就把能力这一无形的要素转变为有形的要素。那么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也就可以代替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于评价产品和服务,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成熟,如对其质量、客户口碑、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程度等进行相应评价,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将数据进行汇总,最后的出最产品或服务的综合评价,即刻粗略的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水平。

三、对于现有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思考

上文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入手,介绍了三种主要的评价方法,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本是都是对不同要素进行评价,只是三种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其选取的要素指标也不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第一,要素的选取存在一定困难,不仅在选择本身,还在选择的数量上,要素的选取必须体现科学合理有针对性上,同时选择过多会增加评价的成本,而选择过少,不能准确评估技术创新能力;第二,选择评价要素后,运用哪种方法进行要素整合也是一个难题,这本身比要素的选择更重要,因为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配合的结果,因此选取的方法要考虑到各个因素之间的促进与抵消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学者在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突出性问题,因此,在以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上述所列举的问题,以期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更精确的评价,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0

[2]魏江,许庆瑞.企业新能力概念、结构、度量与评价.科学管理研究,1995(5):5055

[3]王立新,高长春,任荣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东华大学学报,2006(3):3437

作者简介:

第6篇:企业技术创新范文

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1、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统计表明,技术创新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2005年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其中大企业229个,中小企业797个),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由农业部、国家科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05年共同进行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530家企业中,70.7%的企业有技术创新活动,34.4%的企业从事了研究与开发活动,22%的企业有研究活动与开发机构。

2、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

(1)条块分割、机构庞杂、产学研脱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科技人员70%集中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很小,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科研经费、科研力量不能集中使用,造成了科技投入的普遍浪费,致使很多基础性、关键性和普遍性的生产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以部门和行业为核心的隶属关系的羁绊,给科技系统结构上的优化组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设置了层层障碍,使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一体化遇到了无法克服的体制困难。

(2)企业素质和企业经济实力影响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素质、层次上与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常常忙于日常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影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还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占销售收入1.5%的水平,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据对河南省南阳市的调查,该市乡镇企业中专学历的技术人员和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只有1.42%和9.75%,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职工却高达69%,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只有1%左右,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

(3)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也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够重视。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二是扶持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政策力度不够。1993年财税体制改革,取消了新产品减免税政策,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加上对中小企业而言,新产品开发风险很大,缺乏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受到极大影响。

二、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也并不亚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创造了许多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大企业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

1、中小企业应着重于工艺创新和服务创新

工艺创新是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从而改进现有产品的生产或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由于工艺创新对开发新产品、改进原有产品以及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产品创新,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工艺创新是渐进的,投入大小和难度都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因而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服务创新是近些年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兴起的结果。它既包括新构思、新设想转变成新的服务或者改进原有的服务,又包括改变现有的组织机构推出新的服务,目前兴起的网络服务是服务创新的成功例证。由于服务创新投入较小,而且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技术创新类型之一。

2、中小企业应以模仿为主进行技术创新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和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的实际,为推动技术创新,可以采取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具有模仿创新能力的企业的战略选择。模仿创新并不完全照搬照抄袭别人的技术,它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以对领先者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由于模仿创新不仅可以使吸收开发的针对性大大增强,这就回避了研究开发竞争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与自主创新战略上相比,模仿创新是一种风险较低的战略。采用模仿创新的中小企业一般具有较少的创新资源可供利用,市场风险,资本风险,技术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不足,不足以达到可以采用自主创新的程度,但是由于模仿创新通常也要以一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作为支撑,所以其技术水平也较高。

3、中小企业应实行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企业之间,或企业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对于许多缺乏信息、技术、人才等的中小企业来说,合作创新以其固有的优势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合作创新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合作创新,可以整合相关技术优势,实现与合作主体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技术、人才、信息等不足的问题,从而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

合作创新可使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采用合作创新的中小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我国中小企业可采取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模式和区域联合创新模式等形式。

一是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创新是利用本行业的资料、人才、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这种模式一般适于开发产品(或项目)使用范围行业性强或某方面的技术人才集中在某一部门。如煤炭行业、化工行业、医药行业等。在有关行业产品技术开发上,与本行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研究所等联合开发可以取长补短,降低创新风险。二是区域合作创新。它是指由地方科委、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地方科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企业、科研院所、金融部门为某一项目成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实现的目标。这种技术创新模式往往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

技术创新离不开研究与开发,中小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可以分为自身的研究开发和合作研究开发两种类型。其中自身的研究开发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对企业的要求比较高,只局限于一些基础(包括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等)较好的企业,但提高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应该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努力方向;合作研究开发包括中小企业与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大企业等的合作,对于缺乏信息、人才、技术等的中小企业来说,合作研究开发活动更加合适和普遍。统计资料显示,在依靠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帮忙,以及利用各种公共资源方面,中小企业表现出更大的效率和热情。另外,积极参与政府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也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形式。比如近些年欧盟中小企业政策的核心就是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欧盟的研究与开发计划的框架之中。今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参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三、政府应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

1、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包括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体系、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税收制度,以及不直接相关的金融制度、政府补贴体系、分配制度、税收制度,以及不直接相关的金融制度、政府补贴体系、分配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制度还包括与市场机制的健全相当有关的合同、认识、雇佣等制度。此外,创新的制度还包括与市场机制的健全相关的合同、人事、雇佣等制度。创新的制度还包括有关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创新的社会文化基础在于人们普遍具有甘冒风险的意愿、把握机遇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心态。政策包括国家制定的直接促进创新的政策,以及教育政策、收人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交通和通讯等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并非直接以促进创新活动为目标,但是对创新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政府应该根据国家创新系统的思路,健全制度框架,防止制度缺口导致的系统失灵,并通过制度的建立,促进市场的发育;使各种相关的政策互相协调,为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发展专业化的创新服务机构,理顺金融系统与创新组织之间的联系

大力开展市场信息服务、技术与管理咨询、技术和产权评估、技术经纪、风险担保等服务。要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撑服务体系的建设,设立信息咨询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减少投资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经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可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建立现代适应市场经经济的金融体制,使金融机构真正关注企业的效益,政府要制定法规和政策,支持和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为创新和创业的启动、发育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创新是动态发展的,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发展,导致人们不断深化对创新体系的认识,创新体系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从而必将对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7篇:企业技术创新范文

第一条为保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创新基金项目")立项过程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制定本实施方案。

第二条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创新基金项目的立项工作。

第三条立项工作主要包括立项审查、审批、签订合同等程序。遵循科学管理、竞争择优、公正透明的原则。

第二章立项审查

第四条立项审查包括专家评审、咨询、评估、招标。进行立项审查的项目必须已通过、受理审查或满足招标条件。

第五条管理中心一般根据企业所申请创新基金项目支持的方式,选择相应的立项审查方式。

(一)申请贷款贴息支持的项目,一般采用专家评审方式进行理想审查。

(二)申请无偿资助支持的项目,一般采用评估或竞标方式进行立项审查。

(三)对评估或评审结果有较大争议的项目,可采用专家咨询的方式进行补充审查。

(四)技术、市场不确定因素多风险较大的项目,可采用上述规定的立项审查方式进行组合审查。

第六条申请创新基金以资本金(股本金)投入方式的项目,采用专家评审、评估、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财务分析等立项审查方式。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条对创新基金需重点扶持且无偿拨款数额较大、具有较多潜在承担能力单位、具有明确开发目标的项目,可采用招标方式立项。

(一)创新基金项目的招标方式为公开竞争性招标。

(二)招标由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委托有相应资格条件的评估机构、机构承担招标工作。

第八条立项审查工作执行管理中心组织制定的工作规范及审查标准。

第三章评估机构、机构及专家

第九条承担创新基金项目立项评估工作、招标工作的评估机构和机构在经科技部和财政部认定的机构中选择。评估机构、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企业或事业法人资格,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

(二)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评估机构应从事过评估或科技咨询等工作,机构从事过科技项目招标工作,并具有一定经验;

(四)有良好的业绩和信誉。

第十条参加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审查工作的专家(以下简称"专家")由管理中心聘任或认可。专家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对国家和企业负责的态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原则,独立、客观、公正地对项目进行审查。

(二)对审查项目所书的技术领域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该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所涉及经济领域、市场有较深的了解,具有权威性;

(三)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特殊情况下,可聘任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下;专家的构成应包括技术专家、经济专家、管理专家、企业家。

第十一条专家应依据工作规范和审查标准,对申请项目进行全面的审查,并提出具体的书面审查意见。

第十二条在立项审查过程中,专家可通过管理中心要求申请企业补充有关材料或进一步说明情况,但不得与申请企业及有关人员发生直接关系。必要时管理中心可委托专家组到申请企业进行审查。

第十三条为保证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审查的公正性,审查工作实行回避制度。属下列情况之一时,专家应当回避:

(一)审查专家所在企业的申请项目;

(二)专家家庭成员或亲属为所审查项目申请企业的负责人;

(三)有利益关系或直接隶属关系。

第十四条评估机构、机构和专家对所审查项目的技术、经济秘密和审查结论意见,负有不扩散的责任和义务。管理中心尊重评估机构、机构和专家的审查结论意见并给予保密。

第十五条评估机构、机构和专家有违反本实施方案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的,科技部和财政部有权取消其资格,并由其承担因此而产生的责任。

第四章立项审批

第十六条管理中心根据项目申请书、可行性报告、推荐单位意见和立项审查结论意见,提出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建议,报科技部、财政部审批。

第十七条经科技部、财政部批准的项目,管理中心将书面通知申请企业和推荐单位外,并与申请企业签订创新基金项目合同书。

申请企业在收到管理中心制发的合同书草本后,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合同书签订手续。

第十八条立项审查未通过或未获科技部、财政部批准的项目,管理中心将在自该项目受理之日起四个月内,书面通知申请企业和推荐单位。

第五章附则

第8篇:企业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

引言

2019年底,湖北全社会R&D(从事科研与试验发展活动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经费至957.9亿元,将近1000亿元,相比上年增长16.5%,在所统计省(市区)中名列前10。湖北科技创新规划多项指标实现大幅提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与其它较发达省(市区)相比,湖北省科技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了解湖北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现状,加强相关执行机制和制度建设,以技术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

1文献综述

财政政策与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效应的比较分析在学界也引起了关注。在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的效果对比方面,江静[1]通过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实证分析,表明对于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来讲,财政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的创新活动激励截然不同。李浩研[2]比较分析了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2种政策效应,指出应通过协调财政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2种,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来驱动创新。利用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柳光强[3]表明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对新能源、信息技术产业的影响存在差异。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作为数据样本,柳光强[4]实证检验表明,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激励目标的政策效应存在差异。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2个维度,宁靓[5]基于山西33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据,表明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效应大小有所不同。国内外研究对于财税政策如何改进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促进创新并没有得出有力结论。且对实际情况的应用联系欠佳,尤其是针对我国某一省市的具体现状进行的分析较少,不能得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由此得出本研究主要内容,旨在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继续实证检验得出财税政策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2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2.1模型设定

将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作为解释变量,农业企业研发投入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股东权益收益率、企业年龄为控制变量建立基准模型:RDit=β0+β1subit+β2taxit+β3Xit+μi+λt+εit(1)式中,i为不同企业;t为时间;RD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农业企业研发投入;Xit为控制变量,包含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股东权益收益率、企业年龄等;ui为个体固定效应;λt为年份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对以上公式采用双向固定效应进行参数估计和回归。

2.2数据及变量说明

本文参考刘丽莎[6]等研究方法,剔除了与本文相关指标缺失的企业数据;剔除了ST类上市公司数据;实际税率>1或者<0的农业公司,作为异常值剔除。经过以上处理,最终得到湖北省65家上市公司2014—2019年面板数据。所有财务数据及相关数据均来源于RESSET金融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其它变量指标和数据分析结果均通过软件Stata15.0运行完成。

2.2.1被解释变量

研发投入(RD),参考程曦和蔡秀云[7]研究方法,以企业研发投入的对数值作为衡量指标。

2.2.2解释变量

政府补贴(sub),以研发补贴数值的对数来衡量。如果政府研发补贴的系数显著为正,则研发补贴可以促进企业创新;税收优惠(tax),借鉴以往文献的做法,计算所得税实际税率=所得税税费用/息税前利润,税收优惠幅度以所得税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的差来衡量,以显示税收优惠政策力度。

2.2.3控制变量

选择以下变量进行模型建立。股东权益收益率(roe),选取加权的股东权益收益率作为公司盈利能力的测量变量。公司规模(size),本文依据陆国庆[8]的研究成果,以公司总资产的对数值衡量公司大小。公司年龄(age),用观测年份减去公司成立年份算得,取该值的对数作为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lev),衡量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3结果与讨论

3.1基准回归结果

表2中列(1)、(2)为不控制其它特征的结果,列(3)为最小二乘法(OLS)的回归结果,列(4)为双向固定模型下的基准列回归结果。关注列(4)所报告的基准模型回归结果,核心解释变量sub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sub的系数表明政府补贴每提高1%,将导致研发投入增加14.6%,表明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财政补贴作为农业企业总利润的一部分,尤其是政府的科技专项补贴可以增加企业现金流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而税收优惠的系数不显著为负,说明税收优惠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可能存在抑制作用。再观察列(1)和列(2),在不加入一系列控制变量时,政府补贴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税收优惠系数不显著为负。列(3)采用的OLS回归结果也显示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从控制变量来看,size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其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lev系数显著为正,同样说明lev对农业企业研发投入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农业企业关于研究开发投入的决策,很大程度上与年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企业规模大小紧密相关。roe系数不显著为正,说明roe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不显著。age系数不显著为负,说明其对企业研发投入可能存在抑制作用。

3.2进一步分析

之前考察了税收优惠与农业企业研发投入二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变量tax的系数为负。根据吴松彬[9]的解释,这可能是税收优惠与农业企业研发投入存在一种非线性关系。为了验证该假设,引入税收优惠(tax)的平方项,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税收优惠其平方项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税收优惠与研发投入之间存在着显著U形关系。可能是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一定滞后性,即当期R&D税收激励并不会当前发生效果,即税收优惠长期内对创新产出具有一定挤入作用。这意味着现有税收优惠政策还需进一步优化。

3.3稳健性检验

列(1)~(3)中的稳健性检验使用了0.1、0.5、0.9的分位数回归,通过分位数回归表明,研发补贴显著促进了全样本农业企业的研发投入,验证了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稳健性。列(4)更换被解释变量衡量研发投入的指标,将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代替模型(1)中的研发投入,并同样采用双向固定模型,对模型重新进行参数估计。从表4可看出,各项主要解释变量回归系数显著性均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异,且系数的符号方向也未发生大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结果的稳健性。

4结论与政策启示

选取2014—2019年湖北省65家农业上市公司数据,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政府补贴显著促进了研发投入;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显著为U型。可能是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一定滞后性,即当期R&D税收激励并不会当前发生效果,即税收优惠长期内对创新产出具有一定挤入作用。这意味着现有税收优惠政策还需进一步优化。相对应的政策启示如下。加大财政投入,实现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优化升级,科技事业的提档升级,离不开财政“真金白银”的投入支持。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湖北省近年来企业科技支出中从农业企业R&D经费来源的结构来看,呈现出结构不均衡的格局,来自政府的投入资金过少。可以通过对政府采购、优惠、补贴等多方面财政制度进行完善和规范化管理,加强事中控制和事后审计,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获取科技创新投入的农业企业和政府信息,实现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共同监督和数字化管理。完善科技人才开发机制,均衡人力资本投入。如,以湖北省高校和科研组织为平台,知行合一等。

参考文献

[1]江静.公共政策对企业创新支持的绩效———基于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的比较分析[J].科研管理,2011(04):1-8,50.

[2]李浩研,崔景华.税收优惠和直接补贴的协调模式对创新的驱动效应[J].税务研究,2014(03):85-89.

[3]柳光强,杨芷晴,曹普桥.产业发展视角下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激励效果比较研究———基于信息技术、新能源产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面板数据分析[J].财贸经济,2015(08):38-47.

[4]柳光强.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的激励效应分析———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6(10):62-71.

[5]宁靓,李纪琛.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J].经济问题,2019(11):38-45.

[6]刘丽莎.税收激励、现金持有与企业研发投入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16(12):85-89.

[7]程曦,蔡秀云.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基于异质性企业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06):94-102,159-160.

[8]陆国庆,王舟,张春宇.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创新补贴的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14,49(07):44-55.

第9篇:企业技术创新范文

新技术创新是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它包括生产技术的创新,技术信息的创新,而技术信息则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创新必须得到技术信息的支持。否则会造成信息闭塞导致项目的重复开发,防止因技术上难以逾越的困难导致新产品不能顺利的开发,从而导致创新的失败。科技查新它是一种文献查证的信息服务,从文献的角度对所查证的科学技术内容作出新颖性判断。按照科技查新规范操作,以文献检索为立足点,信息分析为支撑手段,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角度,通过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来对项目的新颖性做出相关结论。查新机构应充分发挥掌握大量科技信息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全面优质的信息服务,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科技情报部门的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资源为自身的技术创新服务。将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大大促进科技查新机构与企业间的联系,共同促进查新机构的发展以及加快企业的快速发展。

2科技查新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2.1科技查新可以帮助企业科研立项正确选题

正确选题是企业科研项目立项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科技查新可以帮助委托企业了解所属行业领域内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和趋势。企业如果想研发出某种产品,首先要看其是否有无新意,这样科技查新检索机构即可利用自身数据资源与专业优势,多方面多角度检索文献及市场信息,并进行筛选、加工和综合分析,为企业提供具有价值的情报信息。选题的好坏,课题是否重复,立项课题水平的高低,只有通过查新才能知道。科研项目的申请在尚未正式投入开展时,均可修改。这时企业科研人员往往需要科技查新机构对科研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新颖性判断,进而避免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发生。

2.2科技查新可以为企业成果鉴定提供科学分析

科技查新报告为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成果的鉴定及评价中提供客观的科学决策依据,提高科技成果的鉴定水平。科技查新是以检索出的文献结果为依据,通过将相关文献与课题查新点进行对比分析来对项目的新颖性做出相关结论,这样的查新报告能为科研成果的先进性评估提供客观事实依据,为专家评议和科研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进而保证了科技成果评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企业在成果鉴定、奖励、转让、技术转化前最好请权威的查新机构进行全面的检索和综合分析,科技查新能为企业充分提供所需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到达胜利的彼岸。

2.3科技查新可以为企业专利查新提供依据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专利信息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所追求的积极重要的竞争资源,它几乎覆盖了全世界90%以上的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和相关动态信息。随着国内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国内外专利信息的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强。几乎每个企业或者个人研发出新技术或新工艺之后,都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专利申报,或是发明专利,或是实用新型专利或是外观设计。因此,绝大部门企业在申报专利之前都要进行科技查新。因为通过查新,企业可以避免因产品项目的重复研发给企业造成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也可避开对方发明点,使申请的专利能够顺利通过。综上所述,在科技查新的基础上开展企业专利信息服务,企业可以利用科技查新对专利信息加以灵活的运用,使自己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2.4科技查新可以引导企业发展方向

企业的发展方向,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把创新作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借助科技查新机构可以说是便捷、高效的方法,也可作为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科技查新机构可利用自身具备的丰富信息资源、各种数据库资源以及专业查新检索人员等优势,对各领域的检索都能做到有的放矢,提供全面而先进的科研项目相关信息,特别是国内外最新前沿与研究动态,避免走弯路,为企业提供翔实准确的信息情报,确定企业自身发展目标,引领企业向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

2.5科技查新可以为企业建立竞争情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