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企业管理规章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管理规章制度

第1篇: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 企业 规章制度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5.9 文献标识码:A

建立企业规章制度并形成体系,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不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或相悖为原则,以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状况为依据,以保证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顺利、有效运转为目的。一套好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剂,并具有助推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作用。

一、规章制度范畴

规章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法度,用于某个专业方面业务管理活动,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将这些规则以文字表述,经专门的程序审批,并以书面形式,即成为企业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以表达形式进行分类,分别包括:制度、规定、办法、条例、程序、细则,通称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或统称制度。

从广义概念分类,规章制度还包括企业的定员和定编,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的职责和权限、岗位职责、质量标准(如Iso9000、Api)、管理标准(如HSE管理体系)、操作规范和规程等。

从更宽泛的范围分类,规章制度还包括命令、决定、决议、通告,虽然这些文件具有临时性,但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内容,将在后续实施或执行过程逐渐形成规章。规章制度甚至还包括生产线上的工艺文件,如工艺指导书等,这些文件是规章制度的派生性规则,是企业规章制度外延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严肃性和不二的执行性。

就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而言,还可按职能管理范围来对规章制度进行划分,如本单位的行政事务(XZ)、党群工作(DQ)、经营企划(JQ)、人力资源(RL)、计划财务(JC)、市场营销(SX)、生产安全(SR)等若干大类的规章制度。

二、规章制度地

企业规章制度产生或建立,必须因事而立、因岗而立、因责而立、因权而立。应该有严格的程序,包括规章制度的立项、起草、制订、会签、审批和印发。

(一)规章制度立项。

规章制度订立立项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订立该项制度的问题。

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规章制度的产生和建立基本上“因事而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因事设岗,因岗生责,因责衍权,或者在现有岗位之下因事生责、因责生权。就“事”而言,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工作任务或业务事项,该事项具有长期性、可重复性和规律性,所以,必须对该事项进行规范管理,因此就有了为此订立规章制度的意义。只有订立针对于该事项的规章制度,就能解决为什么要做此“事”、谁去做此“事”、什么时间去做此“事”、在什么地方去做此“事”、怎样做此“事”的问题,俗称“5W”(why、who、when、where、what),即五个为什么。

建立规章制度订立立项制度,就是为了保证规章制度的严肃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怎样为规章制度订立进行立项,实际上就是要用书面回答“5W”问题,让该项规章制度的订立具有充分的理由,即解决好必要性的问题,能够让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和审批人信服,然后批准制订并该项规章制度。

(二)规章制度制订。

经过规章制度立项程序后,订立规章制度就有了合法的依据,事务部门据此拟订规章制度草案。起草人在拟稿之前,应该深入基层或现场进行调研,研究在该项制度立项宗旨的前提下,具体要解决哪些问题,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予以应对,赋予哪些具体的管理职责和权限等等。

经过调研后形成该项规章制度的腹稿,然后围绕“为什么(目的)、干什么(管理对象)、谁去干(责任单位和职责)、怎么干(方法和程序)、何时干(完成期限)、干到什么程度(工作标准)、如何监督检查(考核办法)、如何处置(反馈完善)”等八个方面编写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基本模式如下:

(1)导言:制订本制度的目的和依据;(2)本制度适用范围;(3)本制度主要责任单位和职权;(4)本制度管理方法、规定或执行程序(包含什么情况下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5)本制度实施的检查和考核;(6)本制度说明:与其他制度的衔接或矛盾回避、解释权、修订时态、废止和保密;(7)本制度起草、审核、批准;(8)本制度日期和生效日期。

规章制度文本格式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章”、“条”、“款”。有的规章制度文本的“款”,不用数字列序表述,直接重置一个段落即可。当“款”下的内容或层次过多时,则可以直接将此“款”拟订为单独的“条”。

规章制度起草完毕后,起草单位应将规章制度草案报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由职能管理进行初审,初审内容:有无立项依据、文本模式和格式是否规范、方法程序是否合理、与其他规章制度有无冲突或矛盾等等。初审的同时,职能管理部门还应针对此规章制度草案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讨论,搜集修改建议或不同看法,然后形成修改意见,将规章制度草案返回起草部门进行修改。

(三)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地过程由文稿会签、领导审批、办公室核稿、文件印发、学习宣传等程序组成。规章制度过程既是规章制度取得合法身份的过程,也是规章制度能否正常出台的过程;既是规章制度宣传造势的过程,也是规章制度顺利实施的铺垫过程。规章制度拟稿责任部门应在立项、调研、拟稿的基础上,将规章制度立项的指导思想贯穿整个文稿会签过程。

经相关职能部门再审合格后的规章制度文本,应按规定的公文程序进行会签,由拟稿责任部门负责申办会签事宜。参与文稿会签的职能部门,或者是规章制度内容所牵涉到的职能部门,或者是前置或后置管理部门。规章制度文稿经职能部门会签完成后,按文件层级管理程序和要求,报领导审批。

领导审批同意后,拟稿责任部门应该将文稿会签资料的电子文本一并送厂长(经理)办公室,由厂长(经理)办公室按文件程序挂号、行文、排版、付印、发文。

发文可以有两种形式进行,一是由厂长(经理)办公室按公文管理规定直接向有关单位发文,另一种是由拟稿责任部门,也就是由相关职能部门代为发文,但事前必须与厂长(经理)办公室进行沟通,取得厂长(经理)办公室地授权,职能部门文的签收资料应在事后反馈给厂长(经理)办公室保存。

三、规章制度管理工作

实施规章制度管理,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规章制度拟订的目标,追求规章制度管理的最佳效果,使企业以尽可能少的管理资源,尽可能多地完成预期的生产经营目标。规章制度管理由一系列管理过程组成,分别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规章制度管理工作由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如有的企业由企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也有的由厂长(经理)办公室负责。不论是哪个部门负责,都应该主导企业规章制度的综合管理、协调和平衡。

(一)规章制度的计划管理。

规章制度的计划管理是对规章制度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安排。

在规章制度管理工作实施前,首先要确定一定时期内规章制度管理工作的目标,其次要对规章制度管理现状和环境进行分析,然后拟订规章制度管理工作方案,最后形成规章制度管理计划,以指导一定时间内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

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一般于年初时,向所有职能管理部门提出本年度规章制度管理要求,征集各职能部门本年度管理意见,搜集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差异,针对现有规章制度实施差异有什么纠正规划。除此外,还要了解各职能部门所管理的规章制度,有哪些实施环境发生了变化,是否需要增补、删减、修订、废止,是否需要建立新的规章制度等等。

(二)规章制度的组织管理。

本文所指的组织是指在归口职能管理权限内,依权限安排的一系列管理工作和活动,并在其中起牵头、引导、指挥、协调的作用,一般表意为动词。

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应在规章制度计划基础上,按计划的时间进度和工作要求,有步骤地组织各职能部门,对各职能管理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对应管理。如规章制度实施情况检查、规章制度执行环境检讨、规章制度差异修订、新规章制度立项和等等。保证管理程序正义并顺畅。

规章制度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处于该项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管理者的目的是要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是管理规章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就是说规章制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规章制度的有效运行。规章制度组织管理者负责为达到组织目标,对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进行必需的组合分类,授予其实施检查、调整、修订的工作职责,协调规章制度所牵涉到的各方关系,确定规章制度管理的时间要求和工作责任,并进行督导检查,促进规章制度管理工作顺利完成。

(三)规章制度的指挥管理。

这里的指挥是指基于规章制度管理职责所获得的管理权限,在此权限范围内,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有指挥相关职能部门做好规章制度管理工作的权力。虽然不能像上级对下级那样具有发号施令、调兵遣将的绝对权力,但是,依据管理职责和职权,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是可以对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明确安排、提出要求、进行指导、相互沟通、解决冲突,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

规章制度的指挥管理者,如同棋局中人,真正的高手既在局中而又在局外,所谓在局中,是指与规章制度管理工作的神韵相合,能够随着规章制度管理工作的节奏而起舞,而在局外是指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规章制度管理工作,能够看到并看清规章制度管理工作中的一切状况,并对这些状况进行分析诊断,合理“用药”。

(四)规章制度的协调管理。

规章制度的协调管理就是通过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地上下左右沟通、通气、疏通、调理,使得企业规章制度管理达到动作协调、和谐一致的标准。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作为规章制度管理的主导部门,其协调作用就是正确处理规章制度体系内的各种关系,为规章制度体系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规章制度管理目标实现。

规章制度的协调管理,是规章制度管理过程中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一种职能,其功能是保证规章制度所调整和规范的内容之间,以及规章制度对应职能部门之间的各项工作内容不发生矛盾、不重叠冲突,以建立规章制度之间和对应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默契配合和谐、保持整体平衡。

(五)规章制度的控制管理。

规章制度的控制管理就是按规章制度管理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规章制度体系的运行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反馈、考核、纠偏(组织制订防止再发生措施),使规章制度管理工作能按计划顺利进行。规章制度的控制管理处于规章制度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够反映规章制度管理工作计划是否合理,能够反映规章制度订立是否合理,能够反映规章制度执行实施是否顺利,能够反映对应的职能部门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是否正常,所以规章制度的控制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环节。

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是规章制度控制的行为主体,规章制度体系和规章制度执行与实施是控制对象。规章制度地执行与实施需要对应的职能部门的控制管理力度,规章制度的执行需要调整对象的自觉性,但由于管理者和执行者的差异性,一些规章制度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这就要求规章制度地监督有实效、检查有保障、反馈能及时、考核更合理、纠偏要到位,如此即能保证达到规章制度控制管理的目的。

规章制度的有效控制管理,除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控制工具,如制度文本编号、监督检查表格、检查反馈报告、考核公告、纠偏措施等等都要形成相对固定的格式,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控制管理模式,实行规章制度控制的统一管理。

企业规章制度门类多,数量大,条目杂,不是每个人都能了然于胸,要想快速了解本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检索工具。现在计算机基本普及,为快速了解规章制度内容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所以,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应组织编制一套规章制度检索软件,保证规章制度的控制管理。

由于企业规章制度数量多,且不是所有规章制度在一个时间内订立完成,往往都是单项。从实用性角度出发,规章制度职能管理部门应建立单项规章制度归集制度,根据时间或单项规章制度的数量,组织将单项规章制度汇编集结成册,这样即方便管理,不易丢失,而且还利于查阅,随时翻看。

四、规章制度完善管理

规章制度从立项、起草、会签、的过程是规章制度的前期管理活动,而规章制度的监督、检查、反馈、考核、纠偏为规章制度的后期管理,通过规章制度的后期管理,再对规章制度进行检讨、修订、调整,是规章制度的完善管理,

规章制度地检讨即可通过检查发现问题,也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当发现问题后,规章制度职能部门应该分析这些问题:即是规章制度本身的问题、实施环境的问题,还是执行人的问题。检讨规章制度的问题,就是为促进规章制度更新、完善,更有实用性。

第2篇: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第二百零五条为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减少失误,提高经济效益,根据《经济合同法》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制度。

第二百零六条公司各部门及下属公司、企业对外签订的各类经济合同一律适用本制度。

第二百零七条经济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搞好经济合同管理,对于公司经济活动的开展和经济利益的取得,都有积极的意义。各级领导干部、法人委托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切实执行本制度。各有关部门必须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搞好公司以“重合同、守信誉”为核心的经济合同管理工作。

第二节经济合同的签订

第二百零八条签订经济合同,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政策及有关规定。

第二百零九条对外签订经济合同,除法定代表人外,必须是持有法人委托书的法人委托人。法人委托人必须对本企业负责,对本职工作负责,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签约权。超越权限和非法委托人均无对外签约,但经总经理特别授权并发给委托证明收的例外。

第二百一十条签约人在签订经济合同之前,必须认真了解对方当事人的情况。包括:对方单位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有否经营权、有否履约能力及其资信情况,对方签约人是否法定代表人或法人委托人及其权限。做到既要考虑本方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对方的条件和实际能力,防止上当受骗,防止签订无效经济合同,确保所签合同有效、有利。

第二百一十一条签订经济合同,必须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等价有偿”的原则和“价廉物美、择优签约”的原则。

第二百一十二条签订经济合同,如涉及公司内部其他单位的,应事先在内部进行协商,统一平衡,然后签约。

第二百一十三条经济合同除即时清洁者,一律采用书面格式,并必须采用统一的经济合同文本。

第二百一十四条合同对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规定必须明确、具体、文字表达要清楚、准确。

合同内容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是:

1.部首部分,注意写明供需双方的全称、签约时间和签约地点。

2.正文部分,注意:产品名称应具体写明牌号、商标、生产厂家、型号、规格、等级、花色、是否成套产品等;技术质量要求要明确、具体;数量要明确计量单位、计量方法、正负尾差、合理称差及自然损耗率等;馐、运输方式及运费负责应具体明确;交(提)货期限、地点及验收方法应明确;价金必须执行现行的国家定价或国家指导价、市场调节价;违约责任有法定违约金的按规定写明,法律没规定或规定不具体的,应具体写明约定的违约金数额、比例及计算方法。

3.结尾部分,注意:双方都必须使用合格的印章------公章或合同专用章,不得使用财务章或业务章等不合格印章;注明合同有效期限。

第二百一十五条签订经济合同,除合同履行地在我主所在地外,签约时应力争协议合同由我方所在区、县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百一十六条签订购货合同应以现货为主,并坚持经销定进原则;付款尽可能采用托收承付,如需预付货款或定金按二百一十九条规定办理。

签订购货合同应以现款为主,不准赊销;确需赊销或代销的,赊销金额在20万元以下的由下属公司、企业经理审批,20万元至50万元的由总会计师和主管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审批,50万元以上的由总经理审批。

第二百一十七条任何人对外签订合同,都必须以维护本公司合法权益和提高经济效益为宗旨,决不允许在签订经济合同时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谋取私利,违者依法严惩。

第三节经济合同的审查批准

第二百一十八条经济合同的正式签订前,必须按规定上报领导审查批准后,方能正式签订。

第二百一十九条经济合同审批权限如下:

1.下属公司、企业对外签订的经济合同,除按规定须上报公司审查批准者外,由公司、企业领导审批。

2.下列合同由总经理或其授权人审批:

标的超过100万元的;

预付定金或预付货款超过10万元的;

联营、合资、合作合同;

重大涉外合同。

3.下列合同由董事长审批:

标的超过500万元的;

投资100万元以上的联营、合资、合作、涉外合同。

4.标的超过公司资产1/3以上的合同由董事会审批。

5.法律顾问室负责对下列合同进行审查:董事会、总经理委托审查的合同;内容复杂、较难掌握,各企业要求提供法律帮助的合同。法律顾问室主要负责审查合同条款、内容的合法性、严密性、可行性,提出意见供决策部门参考。

第二百二十条经济合同审查的要点是:

1.合同的合法性。包括:当事人有无签订、履行该合同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合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政策和本《制度》规定;当事人的意思表地是否真实、一致,权利、义务是否平等;订约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2.合同的严密性。包括:合同应具备的条款是否齐全;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否具体、明确;文字表述是否确切无误。

3.合同的可行性。包括:当事人双方特别是对方是否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条件;预计取得的经济效益和可能承担的风险;合同非正常履行时可能受到的经济损失。

第二百二十一条根据法律规定或实际需要,经济合同还应当或可以呈报上级主管机关见证、批准,或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鉴证,或请公证处公证。

第二百二十二条经济合同的审批程序如下:

1.申报。各企业的法人委托人在授权范围内对外签订合同,应事先填写“经济合同签约申报表”(一式二份),报本企业的领导审查批准。(凡先经领导口头同意签约的,签约后需补办手续)。需报总经理、董事长审批的,应由该企业领导签署意见,随同合同初稿及有关资料、附件等,一并上报。

2.审核。对送审的经济合同,应按本《制度》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的审批权限,由主管人或有关人认真审阅,必要时可进行调查研究,最后作出:批准、不批准;通知申报单位补报材料或进一步谈判。(应提出谈判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主管人在“申报表”上批写意见后,“申报表”一份及合同初稿留底,另一份“申报表”连同其他材料发还申报单位,由承办人按批准的意见办理。

上述审批程序,一般为1…2天。特殊情况,经批准或授权的可不受审批程序的约束。

第四节经济合同的履行

第二百二十三条经济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一切与合同有关的部门、人员都必须本着“重合同、守信誉”的原则,严格执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确保合同的实际履行或全面履行。

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履行完毕的标准,应经合同条款或法律规定为准。没有合同条款或法律规定的,一般应以物资交清,工程竣工并验收合格、价款结清、无遗留交涉手续为准。

第二百二十五条各企业领导及签约人应随时了解、掌握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汇报。否则,造成经济合同不能履行、不能完全履行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五节经济合同的变更、解除

第二百二十六条在经济合同履行过程中碰到困难的,各企业首先应尽一切努力克服困难的,尽力保障合同的履行。

如实际履行或适当履行确有不可克服的困难而需要变更、解除合同时,应在法律规定或合理期限内与对方当事人进行协商。

第二百二十七条对主当事人提出变更、解除合同的,应从维护本企业合法权益出发,从严控制。

第二百二十八条变列、解除经济合同,必须符合《经济合同法》的规定,并应在公司内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百二十九条变理、解除合同的手续,应按本《制度》第二百一十九条及第二百二十条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执行。

经上报主管机关批准的合同,在达成变更、解除协议前,应报原机关批准。

经上级主管机在见证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鉴证的合同,在达成变更、解除协议后,应报原机关备案。

经公证机关公证的合同,在达成变更、解除协议后,必须报公证机关重新公证,才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百三十条变更、解除经济合同,一律必需采用书面形式(包括当事人双方的信件、函电、电传等),口头形式一律作废。

第二百三十一条变更、解除经济合同的协议在未达成或未批准之前,原合同仍有效,仍应履行。但特殊情况经双方一致同意的例外。

第二百三十二条因变更、解除合同而使当事人的利益遭受损失的,除法律允许免负责任的以外,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在变更、解除合同的协议书中明确规定。

第二百三十三条以变更、解除合同为名,行、假公济私之实,损公肥私的,一经发现,从严惩处。

第六节经济合同纠份的处理

第二百三十四条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如与对方当事人发生纠份的,应按《经济合同法》等有关法规和本《制度》规定妥善处理。

第二百三十五条合同纠纷由签约企业负责处理。涉及内部几个企业的,可以协商或由公司确定一个企业为主负责修理。签约人对纠纷的处理必须具体负责到到底。

第二百三十六条处理合同纠纷的原则是:

1.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律没规定的,以国家政策或合同条款为准。

2.以双方协商解决为基本办法。纠纷发生后,应及时与对方当事人友好协商,在既维护本企业合法权益,又不侵犯对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互谅互让,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3.因对方责任引起的纠纷,应坚持原则,保障我方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因我方责任引起的纠纷,应尊重对方的合法权益,主动承担责任,并尽量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我方损失;因双方责任引起的纠纷,应实事求是,分清主次,合情合理解决。

第二百三十七条各企业在处理纠纷时,应加强联系,及时通气,积极主动地做好应做的工作,不互相推诿、指责、埋怨,统一意见,统一行动,一致对外.

第二百三十八条法律顾问室处理合同纠纷的范围是:

1.董事会、总经理交办的;

2.经各企业处理解决不了的;

3.其他应由法律顾问室处理的。

第二百三十九条提请处理合同纠纷的程序是:

1.承办人填写“对外经济合同纠纷申报表(一式二分),按本《制度》第二百二十二条的规定报批。

2.审批单位可依据情况,在1天内作出;由上报单位负责处理;由法律顾问室负责处理。

3.法律顾问室对经协商仍无法解决或认为有必要的合同纠纷,经主管领导同意,可提交上级主管机关、仲裁部门或人民法院依法处理。

第二百四十条合同纠纷的提出,加上由我方与对方当事人协商处理纠纷的时间,应在法律规定的时效内进行,并必须考虑有申请仲裁或记拆的足够时间。

第二百四十一条凡由法律顾问室处理的经济合同纠纷,有关企业必须主动提供下列证据材料(原件或影印件):

1.经济合同的文本(包括变更、解除合同的协议),以及与合同有关的附件、文书、电报、图表等;

2.关货、提货、托运、验收、发票等有关凭证;

3.货款的承付、托收凭证,有关财务财目;

4.产品的质量标准、封样、样品或鉴定报告;

5.有关违约的证据材料;

6.其他与处理纠纷有关的材料。

第二百四十二条对于经济合同纠纷经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应签订书面协议,由双方代表签字并加盖双方法人公章或合同专用章。

第二百四十三条各企业对双方已经签署的解决合同纠纷的协议书,上级主管机关或仲裁机关的调解书、仲裁书,在正式生效后,应复印若干份,分别送与该纠纷处理及履行有关的部门收执,各部门应由专人负责该文书执行的了解或履行。

对于对方当事人在规定定期限届满时没有执行上述文书中有关规定的,承办人应及时向主管领导和法律顾问汇报。

第二百四十四条对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仲裁决定书或判决书的,由法律顾问室配合各单位向人民法律申请执行。

第二百四十五条在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执行书之前,有关单位应认真检查对方的执行情况,防止差错。

执行中若达成和解协议的,应制作协议书并按协议书规定办理。

第二百四十六条合同纠纷处理或执行完毕的,应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并将有关资料汇总、归档,以备查考。

第七节经济合同的管理

第二百四十七条本公司对经济合同实行二级管理、专业归口制度,法人委托书制度,合同专用章制度及基础管理制度。

第二百四十八条本公司经济合同的二级管理具体是:

公司由总经理总负责凡管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具体负责,归口管理管理部门为法律顾问室。

下属公司一级由经理、副总理负责,归口管理人为办公室主任或秘书;各法人委托人具体负责各自授权范围的合同签订、履行工作。

第二百四十九条公司主管内贸的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负责审批内贸合同。

公司主管外贸的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负责审批外贸合同。

公司主管工业的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负责审批工业方面的引进、合资、合作合同。

公司主管房地产业的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负责审批房地产、建设合同。

第二百五十条法律顾问室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管理公司的各类合同;

2.负责检查各类合同的合法性,实行法律监督;对公司审批或签订的合同负责把关,对下属企业审批的合同负责抽查,提供法律帮助;

3.负责对法人委托人和有关人员进行法律培训、考试、提高法人委托人的法律素质;

4.负责考评各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总结交流经验教训,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5.配合各企业办理合同的报批、见证、鉴证和公证等事项;

6.配合各企业处理合同纠纷;

7.参与有关合同的谈判、签约、履行等工作。

第二百五十一条下属公司、企业合同管理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管理本企业签订的合同;

2.负责审查本企业签订的合同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可行性;对须报请公司或上级主管机关审批、见证、签证或公证的合同,办理申报手续,提出初步意见;

3.负责本单位法人委托人的日常管理及年终审查的初审;

4.根据法律及本《制度》的规定,制定本企业合同管理的实施细则,采取切实措施,搞好合同管理工作;

5.负责修理本企业合同纠纷;对难度较大单位经济合同资料的汇总、分类、归档、保管及合同台帐的设立、统计、上报等基础管理工作。

第二百五十二条法人委托人的主要职责是:

1.在授权范围内负责谈判、签订合同,既不能违章越权,也不能消极推诿;

2.对所签订合同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可行性负责;

3.对须报请上级领导审批的合同,办理申报手续,提出本人意见并对本人意见负责;

4.对所签合同的全面履行具体负责,履行中发现问题应立即上报、并积极想办法解决,对发生的合同纠纷负责处理好或协助有关部门处理好;

5.负责保管好本人所签合同的一切资料;合同履行完毕后应立即将资料上交归档。

第二百五十三条凡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发给法人委托证书:

1.政治思想好。能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政策,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帛;能拒腐蚀,不贪污贿,不假公济私、损公肥私。

2.业务工作好。熟悉本职工作,能够良好地完成本人的业务工作,并以公司利益为重,择优签约,严格履约,节约资金,增加收益,取得一定成绩,无遗留问题。

3.法律意识强。对《经济合同法》等经济法规认真学习,初步掌握并能运用有关法规。

第二百五十四条公司根据各部门和下属公司、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法人委托人的设置及数额,具体人选由各单位确定,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发给法人委托书。

第二百五十五条法人委托书庆于每年终重新审核一次。审核的主要内容是:法人委托人在本年度的工作、学习及思想情况,取得什么成绩,发生什么问题,有无违纪行为等。审核后,法定代表人可根据情况分别作出:维持授权范围、变更授权范围、撤销授权及吊销法人委托书等决定。

第二百五十六条法人委托证书应妥善保管,防止遗失。不准将法人委托证书转借他人或用作其他证明,否则,除吊销其法人委托证书外,还要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二百五十七条法人委托人工作调动时,应向所在企业交销其法人委托证书。

第二百五十八条签订合同专用章制度。公司及下属保企业对外签订合同所加盖的印章,除各企业的公章外,一律使用合同专用章,其他印章一律不准代替使用。否则,财务部门有术拒绝办理结算手续,由此所引起的责任由有关人员承担,还可以予以处罚。

第二百五十九条合同专用章由各单位统一刻制、编号和颁发;严禁任何人私自刻制、使用。

第二百六十条合同专用章应严格按授权的范围使用,不准混用、代用或借用。

第二百六十一条合同专用章应妥善保管,若有遗失,除立即登报声明作废外,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

第二百六十二条公司各企业都必须认真做好经济合同管理和基础工作。具体如下:

1.建立合同档案。每一份合同都必须有一个编号,不得重复或遗漏。每一份合同包括合同正本、副本及附件,合同文本的签收记录,合同分批履行的情况记录,变更、解除合同的协议(包括文书、电传等),均应妥善保管。

第3篇: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企业经理法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四、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五、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六、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安全生产副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在经理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令、法规、标准及上级的指示决议。

二、从组织、管理、指挥生产方面负安全责任,认真贯彻“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协助经理组织本公司的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对查出的问题督促有关人员及时整改,对违章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理。

三、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及时总结推广安全生产先进经验。

四、负责对新工人的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和对各科人员的安全责任教育,并检查其落实执行情况。

五、在深入基层,现场检查施工进展情况的同时,认真检查安全生产情况,并组织有关人员对施工现场彻底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责成有关人员及时整改。

六、每季度定期进行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目标考核。

七、监督检查各施工单位的安全防护品的发放和使用情况。

总工(技术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安全技术标准、规范,结合单位技术情况,制订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并检查落实执行情况。

二、对施工生产中一切安全技术工作全面负责,经常把安全技术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次研究,安排施工生产技术工作时,必须同时研究,安排安全技术工作。

三、组织编制、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时,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从工程设计的图纸审核,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械设备,垂直运输设备的选用,以及确定架设工程的实施方案等每个环节,都要有安全技术措施,要针对性强,实用效果好,成为科学指导施工的技术依据。

四、对企业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和严重职业危害问题应列为重大科研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下达科研任务,组织力量攻克技术难关,彻底改善劳动条件。

五、组织学习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制定特殊施工工艺的技术措施,督促各生产单位实施和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工艺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六、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审查或提出设计方案时,必须同时提出安全技术、工业卫生设施方案,同时要检查实施情况。

安全科长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和公司颁发的各项安全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搞好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认真检查监督各单位劳动保护用品的购置和使用,以及安全生产执行落实情况。

三、负责对职工进行安全施工思想教育,对新工人进行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劳动纪律的教育,编写教育材料。

四、定期组织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问题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并进行复查,经常深入工地进行安全检查指导。

五、负责组织审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并检查监督执行情况。

六、组织好安全方面的会议,总结安全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推广安全管理先进典型。

七、按照伤亡事故管理办法规定,做好事故的处理,分析总结和上报工作。

总会计师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在总经理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二、指导项目部编制保证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计划。

三、协助安全部门编制安全教育计划。

四、领导财务部门确保公司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资金及时拨付。

项目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项目经理应对本单位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负具体领导责任,认真督促检查工地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落实,不违章指挥。

二、定期研究分析工地的安全状况,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和开展竞赛活动,对安全检查查出的隐患要采取措施、落实人员、落实经费、限期整改。

第4篇: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安全管理是中小化工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中小化工企业因为其生产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在生产和管理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对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均存在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在中小化工企业管理中做好安全管理,保证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安全性十分关键[1]。以下本文就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 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就我国中小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现状来看,企业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导致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不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2]。因此,新时期如何提高企业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关键。

1.2 安全培训效率有待提高

中小化工企业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因此要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不仅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还要求企业能够在进行生产前能够做好相关的安全培训工作,以便提高职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素质[3]。但是不少企业对于安全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职工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对职工本人以及企业均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及损失。

1.3 应急管理系统有待完善

在中小化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紧急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发生也会引起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企业在进行安全管理时不仅要做好常规的安全管理工作,还要求重视应急管理系统的完善。应急管理系统的完善要求企业能够增加应急救援的人员和设施建设,并且制定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配置好必要的应急基础设施。

2 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对策分析

2.1 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

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做好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首先,中小化工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强化自我的安全管理意识,认识到安全管理对于中小化工企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其次,企业职工必须要强化自我的安全意识。职工长期工作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其是安全事故的首要冲击者,因此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十分具有必要。企业应该定期对全体成员进行安全管理的宣传和培训,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的宣传和推广,强化全体成员的安全意识,为企业的安全管理奠定思想基础。

2.2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以规范职工的工作行为和安全管理秩序。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要求企业能够充分考虑到本企业的实际管理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系列有效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条例,如企业可以制定责任追究管理条例,明确各单位和各人员的工作职责,确保管理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5]。当然,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安全隐患的排查方法以及安全管理的具体事项等。安全管理中的问题较容易出现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为了进一步保障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安全,在完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企业还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全面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2.3 完善应急管理系统

应急管理系统的完善是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根据当前我国中小化工企业在应急安全管理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未来中小化工企业需要从增加应急安全管理的技术、资金和人员投入等方面着手。首先,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应急管理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以便加强对紧急安全事故的应对;其次,企业需要加强对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保证应急救援的效果;最后,企业需要加大应急管理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先进的应急基础设施如灭火装置、消防装置等等,为应急救援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5篇: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制度;促进作用

在生活和工作中,每个地方和组织都有各自的规章制度。国家、政府和公司企业有各种管理制度,部门有自己的执行制度,甚至是一个办公室,或者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规定与标准。而对于公司和企业来说,在我看来最重要也最值得一提的是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促进国家或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内在性要素,它的实质是人们相互之间订立的一种“契约关系”,是约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

一、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意义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管理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重的因素,无论是新兴的企业还是成熟的企业,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都需要不断的建立健全,其中财务管理制度尤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通过对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像血液一样渗透贯通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等一切管理领域,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一个企业的管理混乱,首先是财务管理乱;一个企业的效益差,首先是财务管理差”。因为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将会引起财务管理混乱,造成了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欠缺,发生做假账或账外设账。而财务管理制度是为保证公司供、产、销、人力资源等公司各个部门在监督控制下规范运作,以确保财务安全及提高经营效率而设计的。一般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完整系统,分别是会计组织系统、会计业务处理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组织系统主要包括会计岗位和职责划分;会计业务处理系统则规定了各类业务会计处理程序;而会计信息系统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包括会计信息核算和报告的指标要求和会计信息收集到传递的载体要求。

二、企业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1.我国目前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现状制约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一部分企业的财务监督与约束机制的建立相对滞后,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其主要的表现有:企业轻视了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将目光放在产权改革上,部分经营管理者缺乏现财观念和现财意识;由于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到位,财务关系的缺乏,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和监督者不能各尽其责;部分企业设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导致利润最大化成为大部分企业的首要目标,但此目标的缺陷多多,只能浅层次的解决企业短期的问题。近几年,我国财务管理水平还是有了一定的提升,会计体系也逐步趋向国际化,但一些中小型企业和新的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其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会严重影响到企业将来的发展。

2.建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在需求

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都是要通过企业选定的财务核算方法来反映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所以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并服务于每个环节,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需要企业最好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因此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一个好的前途,就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财务行为,即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筹措资金,加强对企业的资金活动实物形态的管理,以成本和资金管理为核心,并合理灵活的使用资金和分配收益,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三、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

1.含蓄的体现企业财务文化

企业财务文化的观念文化部分一般是内隐的,但有时它也能表露于外。财务管理制度就是被体现的一个隐藏内容,就如同组织机构被价值观所体现一般。间接的宣传企业的财务文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企业财务的管理上加不少分。

2.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

财务管理制度能可以有效约束财务人员的行为,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会计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政策水平,也是一种纪律的体现。财务管理人员多了解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可以主动提高本身在这方面的素质,同时适当的了解国家的最近出台的产业和经济政策能帮助人们更好的预测企业的未来走向。

3.降低财务管理行为中的费用

财务管理制度能适度降低市场活动的不确定性和财务管理行为中的交易费用,为企业日常经营生产和管理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帮助企业经营养成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习性,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多余的信息成本,同时遏制铺张浪费和腐败的行为,实现逐步降低消耗的目的。

4.提供持续的制度化的激励机制

人们的经济关系通过有效的组织集成一种制度安排,通过建立制度化的规则,使得个人的经济努力已经发展成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同时个人收益率不断接近的社会回报率,联系个人的经济行为和服务所产生的成本和费用,从而最大限度地给予创新者奖励,激励创新活动。

5.细化并有效明确责任和惩处

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能够细化和明确金融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职责,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使财务工作规范化,保证企业正确核算经营成果,维持公平、透明的利润分配原则合理分配利润,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约束了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杜绝做假账,偷税漏税,对获得准确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孟昭鹤,宋春勇,庞华.探析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J].民营科技,2012:94,92.

[2]戴君.企业财税文书工具箱[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08

[3]左和平,李雨青.高级财务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9.

第6篇: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物资管理,主要指石油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对所需物资的采购、保管、使用等活动的科学管理。其是石油企业生产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保证了物资管理的有序进行,才能有效地降低石油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缺乏对物资管理工作意识、现代化管理落后、物资管理部门的工作管理不科学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物资管理的水平。因此,石油企业应该加强工作人员对物资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并加强企业物资的采购管理,切实强化物资需求控制,从而保证石油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特点

(一)石油企业物资设备的管理难度大

众所周知,石油企业物资管理难度大,所需的生产设备种类繁多。比如石油企业在生产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塔器、压缩机、油泵、电机等,这些设备都比较专业化,而且购买花费很高。而且石油生产工作环境一般都在较偏僻地点,使得设备分布的范围比较广泛,导致了石油企业的总体物资管理难度很大,一旦管理不好这些物资,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招投标制度逐渐普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招投标制度逐渐普及,在对物资进行采购时,要严格按照招投标的形式来管理。在具体的物资采购中,石油企业要对多家投标企业进行分析,从中选择最优秀的合作伙伴,这样的招标形式,不仅减少了物资采购管理的盲目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石油企业的物资采购成本。因此,目前很多企业都在使用这样的招投标制度来进行物资采购,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石油企业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石油企业的管理层缺乏对物资的管理意识

一直以来,我国很多石油企业都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关领导都不重视物资管理,认为物资管理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工作,并且缺乏先进的物资管理知识。第一,有的企业制定的物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对物资管理的相关知识,使得物资管理流于形式。第二,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物资管理的重要性,普遍认为物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不是很重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物资管理层对物资管理的态度直接引导企业内部各个员工的工作态度,所以造成了相关工作人员对物资管理工作不上心。

(二)石油企业物资管理部门的工作管理不科学

由于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使得石油企业成了一个特殊行业,并且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因此,造成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距离很远,沟通很少,从而使得实际的物资管理工作很难有效地进行。当遇到问题时,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很多信息传递不及时,经常出现纰漏,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和物力资源的浪费,从而影响了石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石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落后,采用信息化技术程度不高

现如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使用越来越广泛。据相关调查显示,在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上,管理方法依旧很传统,采用信息化技术程度不高,特别是仓储管理工作中对实物的管理缺乏统一的信息化物资管理系统,很多物资管理工作依然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从而使得物资管理部门与各物资使用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通畅、不及时,降低了工作效率,浪费了人力和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资管理水平的发挥。

四、石油企业物资管理优化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应该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重视物资管理问题,完善内部规章制度,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采用物资管理的优化措施来面对物资管理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石油企业物资管理优化措施包涵哪些方面的内容:

(一)加强石油企业管理者对物资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

为了提高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企业就必须加强工作人员对物资管理的认识,让相关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物资管理的重要性。物资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总结物资管理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另外,企业的相关管理层也应该意识到物资管理的重要性,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积极完善物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物资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加强企业物资的采购管理,切实强化物资需求控制

加强企业物资的采购管理,切实强化物资需求控制属于物资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优化措施。首先,企业的相关物资采购部门应该制定合理的采购管理计划,不断分析、预测材料物资设备的消耗,如果发现要采购超量物资,应该及时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不能擅自采购。其次,在具体的物资采购中,要加强监督措施,不断对物资的预算定额进行有效控制,同时还要对采购中每个细节进行监控,以免发生重复采购的问题,从而降低企业物资采购的成本。

(三)完善物资管理规章制度,使监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有完善了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对石油企业来说也不例外。在物资管理中,企业应该完善物资管理规章制度,使监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健全物资管理的约束制度,遵循“依法治企”的规则。与此同时,企业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物资管理知识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物资管理的内容,提高他们的物资管理技能。另外,企业还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让他们有一个主人翁的精神,提高他们对物资管理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资管理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从而提高物资管理的水平。

(四)完善石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努力提升企业物资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企业也应该与时俱进,完善物资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努力提升企业物资管理水平,从而使得物资管理工作能够适应时展的需求,保证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具体的物资管理工作中,企业应该把采购来的物资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统计,然后把每件物资都贴上相应的条码资产标签,这样就能方便以后的物资查询和使用。另外,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为因素的不足,实现物资数据资源的共享和物资流动的透明化,总之,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自动化物资管理系统,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还能方便人们对物资的管理。

五、结语

第7篇: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随着时代进步的发展,对企业的长远利益发展来说,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能力是必不可少得。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一般对实现企业的长远利益来说,起到了中枢神经的运营作用,为了使企业发展在世界经济的大流中位于不败之地,企业就必须对自身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本文主要就课程研究的基础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针对现代企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本次研究提出了相关的改善措施,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次研究,能够为相关的研究学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关键词: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思考;措施

企业的行政管理是作为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对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企业的行政管理,一般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产生的一个概念,作为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行政管理工作一直在实现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既直接听命于企业的总经理,又连接着企业的各个部门的作用。本文主要就研究现代企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思考,以期望能为企业的管理工作人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课程研究基础

1.企业行政管理的含义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产生的一个概念,是企业的中枢神经,以总经理为最高领导,由行政副总分工负责,由专门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操作,其触角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网络。企业行政管理具备权威性、及时性、纵向性的特点,是企业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及市场的客观要求,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目标来自于生产经营活动和行政管理自身的要求。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后遗症在中国企业行政管理中远未消除,因此中国企业行政管理的改进工作艰巨而迫切。

2.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1)权威性。企业行政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上级权利与权威基础上的,上级行政机构没有相应的权利和权威就不能下达命令、指示或规定等。但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还取决于上级权力是否运用得当和下级的是否服从等。(2)及时性。在企业大量性日常性经营活动处理及人事处理中,或企业遇到突发事件及企业环境不稳定时,行政管理就能发挥重大作用。(3)纵向性。因为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企业行政组织内部的行政关系进行自上而下的指挥和协调,往往是企业上级行政机构对下级的指令性要求,因此主要是纵向性的。

二、现代企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中出现的问题

1.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针对企业存在的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中出现的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出现在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不重视,导致出现了很多行政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过低,业务能力偏低,以及对待工作的服务意识不足等情形。具体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制约了企业的行政管理效率得到提升。

2.工作作风严重

一般的企业行政管理机构都存在普遍的工作作风。具体表现在企业的管理工作机制,具有很强家长制封建主义。这种管理机制的工作作风,一般会使企业的行政管理偏离预设的服务轨道,重点突出企业的管理,这种专制机制家长制的管理体系,一般会阻碍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得到很好的实施,阻碍行政管理工作的活力和效率,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企业的民主决策和科学化的行政管理工作体系。

3.企业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一个企业要想实现长久机制的运转,就必需建立一系列比较健全和完善的工作管理机制。针对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来说,一方面,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缺乏一套比较完善健全的行政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企业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由于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受到不健全的行政管理机制和执行力不够的行政管理工作影响,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同时会出现,利用不健全的工作制度偷懒,导致工作疲软或者出现仅为应付上级领导检查而按规章制度办事的现象。

三、现代企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措施

1.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要想充分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企业领导应该提高对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重视。使得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迫于领导压力开始转变工作态度,充分加强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其次企业领导也应该加强对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通过定期的管理和培养,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认识和专业的业务水平能力。从而加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提高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效率。

2.建立合理的行政管理模式

建立合理的行政管理模式是指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需要建立符合企业的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进而保证企业各项比较完备的决策能够得到快速的实施,从而达到行政管理的目标。首先企业需要杜绝的工作作风,各级工作按照企业合理规范的规章制度进行,从而按照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将企业的行政管理和与企业的总经理工作直接挂钩,使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承担起自身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中枢神经的作用,进而提高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3.建立健全企业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

针对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要想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部门能力,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比较完备的管理规章制度。具体的如,根据企业行政管理员工的工作情况逐条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条例》进行完善和更新。同时还应该加大对企业行政管理员工的监督力度,在严格的监督体系下,督促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员工加大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条例》的执行力度,同时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奖罚制度等,从具体条例入手,完善企业的企业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现代企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思考,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针对此项课程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主要针对现代企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了深入探究,并进而提出了改善现代企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措施等相关的一系列可实施的策略。最终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给予相关的研究学者一些更具个性化的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路鑫,张红.对现代企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1,(1):35.

[2]董欣欣.关于现代企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思考[J].江苏商论,2011,(30):106.

第8篇: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一、企业内部“灰色政治”的基本界定

企业中的资源分配和利益冲突引起个体、群体之间的竞争。由于企业成员总是“按照自己能够、可能或必须的行为方式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各式各样的理解”来对待权力和利益(S.J.Ball,1987),因而必然有人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在企业明确倡导和明令禁止之外的第三条道路,这就是企业内部的“灰色政治”问题。如何处理企业的政治问题,近几年才引起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在企业层面,政治活动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宏观上讲,企业政治就是企业通过斗争、合作或联盟等手段影响政府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从而创造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活动(田志龙,2003);从微观上讲,就是企业内部的个人或集团围绕围绕利益形成的权力关系。学术界对企业微观政治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直接从权力追逐的角度来进行认识,认为政治行为存在于组织生活的非正式方面(H.Mintzberg,1985),就是当权力可能不能自然到来时人们去争取权力的一种行为(J.Pfeifer,1981);有的学者则从私利获取的角度来进行界定,认为企业内部个体和群体的所有自私的行为都是政治的(S.P.Robbins,1983),政治行为就是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取权力来满足私欲的行为(李海廷,2004)。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微观政治的核心特征是个人或组织为扩充利益而采取的策略、行动。实际上,企业政治活动总是存在规定的、无条件的和非法的三种情况。所谓规定的是指正式的、合法的组织授权活动,非法的是指被明确禁止的行为,无条件的是指存在于规定的和非法的行为之间的行为(黄忠东,2003)。而笔者研究的企业内部“灰色政治”,就是指企业内部的个人或集团通过隐蔽的、不正当的渠道和手段来建立自身权威和影响,并以此争取个人在权力和利益上的更大目标的行动。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企业内部“灰色政治”的行为主体可能是企业内部的个人,也可能是某个小集团;其行为指向就是为了获取个人或集团的权力和利益目标,这个目标与企业目标可能是重合的,也可能是偏离的;其影响力量来自个人或集团现有的职位、权威、知识、能力和人际关系等等。总而言之,企业内部的“灰色政治”活动,其行为方式和行为目标总是处在正常的组织行为与禁止的权利行为之间充满自利倾向的灰色地带。

二、企业内部“灰色政治”的产生原因

企业使命是通过企业成员的协作实现的,但是形成协作关系的过程又是许许多多的博弈行为磨合的结果。在这一磨合过程中,由于企业内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给予了个人或集团谋取个人私利的空间,导致了企业内部“灰色政治”的发生。引发企业内部“灰色政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1.人的需求的复杂性。人的需求的复杂性,是引发企业内部“灰色政治”的根本原因。在对人的需求的认识上,西方管理学者经过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探讨和争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人”的假设,认为人们工作的动机不但是复杂的,而且是经常变动的,需求也是多样的。不仅人们的需要与潜在欲望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的模式也是随着年龄与发展阶段的变迁,随着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随着所处境遇及人际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按照“复杂人”假设,每个人的需要是不同的,工作动机常常因人而异、因情景而异、因时间而异,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这种复杂的个人需求与企业所能提供的需求满足总是一对矛盾。企业成员为了个人需要的满足,就会采取尽可能不受到制裁的方式来实现尽可能多的个人需要,从而产生“灰色政治”行为。

2.决策行为的模糊性。管理即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然而,决策总是依赖现有的事实及信息并据此进行的分析和推断,决策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有较大的差距。现代企业大多数用以决定有限资源分配的“事实”是模糊的、值得商榷的,决策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用以决策的事实并非完全客观,这些都导致了决策并非是在绝对正确与绝对错误之间选择,而更大程度上只能在最优方案与次优方案之间权衡。不同的决策人员在利益、价值观和目标上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较小的决策差别,客观上给参与决策的人员留下了讨价还价的余地,企业成员也将利用他们能够施加的影响来支持他们的目标和利益。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方式,也让参与决策的人员总会尽最大努力去争取其他人的赞同和支持来把个人思路变成决策结果,以此来体现个人价值或维护个人利益。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绩效评估系统不明确、角色界定不清晰、报酬分配不公正、决策过程不够民主化等,就更加容易导致企业内部“灰色政治”的产生。

3.企业资源的短缺性。企业经营既是企业通过资源配置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也是其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个人利益的过程。由于企业内个人或集团的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往往有差距,个人或集团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很难避免与企业整体利益的冲突和矛盾。然而,企业边界的确定导致企业资源是有限的。由于资源的短缺性,企业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同样要求和每个人的所有要求,使得企业内个体与群体在争取有限资源时很容易发生冲突。但事实上,企业的权力特别是与权力相联系的职位是有限的,不可能给予每个人,企业内总是少数人掌握着权力。并且,权力边界在有的情况下也比较模糊,权力的既得者也总希望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权力配置总是不平衡的,即使平行的权力,也会产生影响力大小的差别,因此较小权力掌握者就会追求较大权力,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权力分配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成员通过“灰色政治”手段来达到自身目标。

4.内部关系的交错性。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相互交错,相当复杂,为企业内部“灰色政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多样性的存在使得企业内人与人之间存在分歧,产生利益冲突。特别是个人的目标追求与企业的目标追求的分歧,更加容易产生冲突,导致企业内部的“灰色政治”行为。同样,由于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依赖性,企业成员在追求个人需求满足的同时,还会为维护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而存在有别于个人需求的需求,且不容易界定和识别,也非常容易导致企业内部的“灰色政治”行为。这种相

互依赖如果相对比较集中和固定并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小集团,从而放大了个人影响,增强了追求私利的能力,从而加剧企业内“灰色政治”行为的发展。

5.规章制度的局限性。在实践中,管理者经常抱怨的一句话就是“管得住人管不住心”。这在经济学家眼里,就是指制度的局限性。制度的局限性表现在:企业制定一套管理规章制度需要付出成本,其成本包括前期调查分析成本、创制成本和实施成本,这种成本有时是十分高昂的;任何一项管理规章制度或契约都不是完善的,它不可能把每一个因素都考虑包括在内,员工就有可能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有些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后形如一纸空文,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造成制度空洞化,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存在时滞,其时滞包括认知与组织时滞、方案制定时滞、方案选择时滞、方案启动时滞,时滞的存在使得制度发挥约束功能滞后。综上可以看出,由于制度总是有限的,而且有时制度实施的效率并不高,总是给企业内的个人和集团通过不正当方式和手段谋求个人利益留存了机会和空间,从而滋生“灰色政治”行为。当然,我们这里谈制度的局限性,并不是否定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而只是说制度无法穷尽,不能完全杜绝企业内部“灰色政治”行为的发生。以上原因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内部“灰色政治”问题的发生。事实上,企业内部的“灰色政治”还受到产权性质、组织制度、信息结构、人员规模、发展周期和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成员的权力需求状态和组织政治知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不同会造成企业内部“灰色政治”在内容和程度上的差异。

三、企业内部“灰色政治”问题的治理对策

管理企业内部“灰色政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应该是实现有限规避。所谓有限规避,一方面是指由于“灰色政治”的形成是企业内部要素的不确定性造成的,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灰色政治”的形成和活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制止和消除;另一方面也是说企业内部“灰色政治”对企业管理既有破坏的一面,同时也有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一面。对企业内部的“灰色政治”进行有限规避,就是要控制“灰色政治”的负面影响,利用其正面作用(李海廷,2004),营造企业内部的良好氛围,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1.优化利益分配。企业员工的利益分配包括经济的、精神的、政治的内容,具体讲就是包括物质利益、精神奖励和职位权力。优化利益分配就是要提高分配的合理化程度,就是要把物质利益、精神奖励和职位权力分配给最应该得到它的企业成员,使分配得到大家的公认,避免大家对利益分配的猜疑与争夺,防止“灰色政治”在企业分配中的作用,从而减少企业成员希望通过“灰色政治”活动来达到目的的愿望和努力。特别要高度重视权力的分配,因为权力往往意味着利益分配的优先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于“官本位”意识较重且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人们的认识更是如此。要通过合理的权力分配,使企业成员认可的人掌握权力并实施权力行为,缩短权力距离,减少企业内部的“灰色政治”活动。

2.加强权力制衡。企业是围绕利益关系形成的权利与权力结构系统,这种权力结构不仅仅是韦伯官僚组织理论所描述的自上而下的等级权力,而且包含着自下而上的以及横向的权力扩散。企业成员对权力影响的不当利用就会引发“灰色政治”,因此加强权力的制衡监督就能较好地控制企业内部“灰色政治”的产生。企业必须通过定期的组织结构调整、岗位调整轮换、业务流程再造等措施来改变政治既得利益者的权力影响,打破“灰色政治”活动中的权力格局,避免对权力影响的不当使用,降低“灰色政治”行为发生的概率。

3.实施文化引导。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企业成员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如果企业内部的“灰色政治”活动抬头,企业文化就发挥引导和约束的作用。当然,没有良好文化氛围的企业,势必造成企业成员奋斗目标的迷失和价值追求的混乱,扰乱企业内部的秩序与规则,助长“灰色政治”活动的盛行。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培育,确立企业正确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形成积极向上、公平公正、和谐统一的企业氛围,遏制“灰色政治”的生存环境和活动空间,最大限度地避免对企业运行的影响。

4.强化制度约束。虽然说制度的局限性是产生企业“灰色政治”的重要原因,但是,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本手段,强化制度约束仍然是减少企业“灰色政治”的重要手段。要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对过强的“灰色政治”活动,特别是当企业内部的“灰色政治”活动威胁到企业目标的实现时,就必须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的规定,通过行政制裁的方式对企业“灰色政治”进行必要的制裁,降低“灰色政治”的活动程度。

第9篇: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摘要:机电设备在现代煤矿生产安全中正变得愈来愈重要,不仅涉及范围十分广,而且技术性很强。同时,因为煤矿生产条件与环节具有复杂性,这就为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有鉴于此,一定要大力强化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不断提高设备管理的水平。本文从健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机电设备前期规范化管理工作等五个方面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

煤矿的机电设备管理以煤矿的生产、经营与施工为基础,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对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管理,其目的就是要以最经济的费用来得到最好的投资成效。所以,一定要采取相关措施,保障机电设备始终处于较好的状态上,并持续改善与提高机电设备的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其效能,使产品质量与设备得到安全的运行,进而促进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一、健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规章制度

一是煤矿务必要制定出稳妥可行的机电设备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了防爆设备下井检验制、机电设备定期检查制、安全装置定期检查制、停电检修挂牌制等。同时,应当重点建立健全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制,机电设备使用与操作规程,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机电设备现场管理制度及机电设备采购与验收制度等具体的规章制度。二是要采取贯彻实施机电设备使用和维修相互结合之原则,切实做到机电设备谁在使用,就由谁进行维护和管理,主要设备必须做到定人和定机,管理人员必须在参加培训之后凭上岗证进行操作。对于需要交接班的生产设备,操作人员一定要认真执行好交接班制度,并对大型设备进行安全运行的全面记录。三是建立大型机电设备的安装与验收管理规定。要进一步规范对大型机电设备从安装,到改造、大修,一直到验收管理等全方位的管理工作,注重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各机电设备的管理部门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机电设备安装与验收管理制度,并予以严格落实。

二、加强机电设备前期规范化管理工作

一是要严格进行设备选型,真正把好机电设备的选型关,所选用的设备一定要适宜于煤矿使用。二是要在管理上做到责任到人,从设备的购置、验收、建档、图纸资料保存与清点、安装、使用到维修、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当中均应做到资料完整,责任落实到人。三是要严格把好安装质量关。对于主要设备与新型设备的验收、安装与使用,机电设备管理员应当参与到编制质量验收规程、操作办法与安装质量标准之中,要努力做到设备不合格不得出厂、设备不完好不准安装。在安装完之后应当由参与安装、使用、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各个单位的人员都参与验收,在试运转之后再办理移交手续,这样才能真正投入使用。四是要强化技术档案的管理。应当建立起设备验收与交接建档等方面管理考核机制,必须将所有图纸资料、使用说明书及验验收报告等技术采取交由专职资料保管员妥善保管,使用与维修单位一旦需要,不得取走原件,只可另行复印。五是实施技术培训,特别是在进口设备管理上,应当组织开展关于该设备的技术讲座与培训,让涉及到的相关使用、维护与管理人员均能对设备有深入了解,掌握其技术性能与使用、维修及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三、注重机电设备的现场管理

要做好机电设备现场管理工作,就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发挥出机电管理部门在生产与管理中的双重作用,积极配合企业管理与安全监督部门做好设备检查考核工作,严格执行干部跟班上岗制度、设备维修制度等,让现场管理真正有章可循。二是要严格开展检查考核,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做到一个标准和一把尺子,从严把握考核关,让机电设备能够满负荷与高效益地运行,从而服务于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

四、落实机电设备的更新改造

机电设备的更新改造对于实现煤矿的装备现代化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为了确保机电设备能够切实满足煤矿安全生产之所需,应当以全员管理为基础上,做到修理、改造和更新等相互结合。要结合设备的大修与中修,积极运用新技术来改造老设备,从而不断提高设备的性能。可以在主提升机上运用动态智能监测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等,更新空压机断水保护装置的相关技术,比如运用真空磁力启动器与真空开关等等。为了进行比较,可以运用设备成本的现值比较法以实施设备的大修与改造,从而有助于管理层作出科学决策。

五、提升机电设备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要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要想管好、用好与维护好机电设备,一定要建立起一支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队伍,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先进设备所具有的优势。应当高度尊重与保护机电设备技术人才,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应当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通过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培训,让机电管理与维护人员更加熟悉操作规程与设备性能、原理,从而能够更为轻松自如地进行设备管理与故障处理。

六、结 语

总之,机电设备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渐渐,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管理一定要注重细节,从基础工作抓起,不断提高机电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并以经济杠杆为基础落实煤矿的机电管理工作,从而努力消灭事故隐患,保障煤矿机电系统的安全与可靠,促进企业实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槐.浅述煤矿机电设备管理[J].煤矿支护.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