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对双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双语教学的涵义、性质、特征、模式等方面。例如,吴平(2007)对双语教学的定义以及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专业外语教学的区别进行了归纳;曾永梅(2012)指出,在高等教育范围内,双语教学一般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目前主要是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对于互动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案例教学方面。张素芳(2010)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双语课教学中的特殊作用,指出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双语教学过程缺乏互动的瓶颈问题,并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湛军(2012)等按照知识体系特点,根据MichaelH.Long的互动假说,对本科《组织行为学》的双语案例式教学在理论设计、教学实践以及效果测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互动式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一般而言,提起“互动式教学”,人们的脑海中往往出现的是课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场景,其实,互动式教学可以延伸至课前、课上和课下多个方面,可以扩展到“案例分析”、“情景展示”等多种模式。
(一)课前互动式教学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必要的。金融学的双语课程一般较难,尤其是对于英语基础水平较低的同学。良好的预习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但是,通过对109名学生的随机调查显示,61%的学生上课前不预习。为什么学生不预习?原因可能是多方面,但学生们也提出了一个原因:不会预习。即使预习的学生其预习方式主要是查单词、读课文或者翻译课文。为了改变上述情况,应该实施课前互动式教学。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上课前通过公共邮箱、B2B教学平台、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也为学生的课上发言做准备。
(二)课上互动式教学针对“你认为较好的课堂互动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发言的学生占70%,回答讨论、案例、演讲的学生占23%。有趣的是,针对“你喜欢上课发言吗”这一问题,66%的学生选择不喜欢,但是,如果提问方式转变为“你愿意参与小组讨论或者与小组成员一起发言吗”,只有9%的学生回答不愿意。这说明小组讨论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主动性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密切相关,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合适的章节进行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双语案例,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也可以允许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选择多种讨论方式,既可以选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询问型,也可以选择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引入型;既可以选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小组辩论型,也可以选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型。另外,为了避免英语水平差异性对学生案例教学参与的影响,提倡采取小组讨论与发言,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广泛交流。
(三)课后互动式教学课后的复习是巩固和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针对“你平时利用多少时间复习”这一问题,75%的同学利用小于30分钟的时间进行复习。同时,95%的同学认为应该留作业,但是,在作业的次数和时间方面差异较大。批改作业是教师获得反馈的传统方式,通过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总结,获得关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但是,这种方式往往是单向的。课后互动式教学倡导的是双向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或者通过电子平台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课下思考、交流和讨论;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电子平台提出问题,学生之间交流,教师对答案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思考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结语
金融英语课堂教学目前仍主要是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少,课堂上师生互动性不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不理想。归纳起来,金融英语的教学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在金融专业英语课上,教师大多以母语进行授课,多采用翻译法进行讲授,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着整个或者大部分课堂,很少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哑巴英语的现象严重,根本达不到用英语从事金融活动的目的。
2.教学手段落后。对金融专业英语的授课,要么是几个班级并在一起进行大班授课。限于人数众多,多会采用多媒体教室来进行,这使得学生亲自练习的机会很少。虽然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但多数教师只把它用作为课件展示,只是替代了传统黑板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教室应有的作用。学生除了看老师的课件,并没有获得更多的人——人、人——机操作和练习机会。再有些学校会对金融英语进行小班授课,但迫于学校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小班授课多只能安排在“粉笔+黑板”的普通教室授课,学生接受信息的丰富和生动程度大打折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金融英语的教学效果。
3.课时不足,安排不合理。目前,很多学校的金融英语课程都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只安排两个课时。这样,一个学期总共也就大约32-36个课时不等,学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包涵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领域的金融英语基本知识,实在是“狼吞虎咽”最终往往导致“消化不良”。
4.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很多学校的金融英语课程,往往只安排了阅读类课程,侧重教学生分析金融英语句型特征以及重视对长句的理解,忽视专业英语听说等技能的培养。
二、金融英语教学策略探析
现行的金融英语教学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使用英语处理实际金融业务的能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传统的金融英语教学策略进行必要的改革。
1.引入外语语言先进教学理念,逐步脱离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授课模式。金融英语课程重点不在于传授专业知识,而在于用英语去理解、表达、运用专业知识,故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法也适用于金融英语课程,这就要求金融英语的教师除了掌握金融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外,还需要比较熟悉英语教学法。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金融学案例,对学生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把课堂的主体让给学生,给学生分配具体的课堂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的金融学知识,用英语呈现出来。学生一旦有了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学习热情和兴趣也会大大增强。
2.紧扣市场需求,建立先进的实训基地或金融英语实验室。高校是培养金融英语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培养出高素质的金融英语人才,就必须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授课模式应该进行改革,并试着走出课堂、走进金融企业去实地考察对金融英语人才的素质需求,进而确立金融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把职场带进课堂,将英语学习置于真实的金融行业的场景中。学校应与金融企业进行多方位、多渠道的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和专业环境,让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的运用和国际金融知识的运用来进行实际业务训练和操作。另外,为了保证金融英语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金融教学实验室是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和课件进行交互式教学。课件的设计应灵活多样,可以插入视频、图片、声音等辅助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交流讨论成果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金融实验室,组织学生将金融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模拟训练,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灵活设置课时,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由于金融行业涉及多个领域,要比较透彻地学习内涵如此丰富的金融行业英语,一个学期的30多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一般来说,金融英语以开设两个学期,每周2~3个学时为宜。除了增加课时量之外,教师还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改善一贯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持续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摆脱教材的束缚,找一些最新的真实的案例来作为教学内容,避免教材的抽象和空洞;同时,教学形式也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可以适当地请学生来进行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并充实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金融英语师资队伍。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金融英语更需要具备一定实践经验和语言基础的教师,而具有理论结合实际的又有英语语言基础能力的教师,却通常又不愿意留在学校,这就造成高素质教师的流失。因此,一方面,就是和金融行业的企业进行合作,聘请他们的相关有资质的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此为契机,努力培养自己的金融英语师资队伍。
三、小结
关键词:大商科;金融学;兴趣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147 -03
引言
在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高校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始终是主要内容之一。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方法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一些学校打破旧的教学体制,对大学新生的基础教育不分专业,对不同类别的学科提出具体的学分要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有的学校提出课程改革就是要培养“宽厚基础、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有的学校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重实践、高素质”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等等。
在这样一股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我校也不甘落后,大胆创新。在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和考虑我校现有资源及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校决定以商学院作为试点学院,从2012级开始实施“大商科”计划。所谓“大商科”计划,是指从2012级开始,对他们的基础教育不分专业,在经过两年的育后,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在大三时再根据学生个人的申请并采取有管理的调节制度,开始划分专业。
毋庸置疑,“大商科”改革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举措,完全符合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可能导致低年级学生对各个专业缺乏必要的认知,在前期的学业上得不到非常专业的指导和培养,从而容易影响后期培养目标的实现。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我们商学院的所有经管类新生来说,只有培养起新生对金融知识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了解、学习金融学课程的热情。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他们对金融知识的兴趣呢?据了解,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比较系统完善的金融兴趣培养模式,即便是讨论学习兴趣培养的理论也不多。经过归纳,传统的学习兴趣培养模式大体可以概括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一、传统的学习兴趣培养模式
(一)传统学习兴趣培养模式的宏观方面
宏观方面,常规理论认为要让受教育者认识到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要对受教育者高标准、严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能做到全神贯注,乃至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主动,形成对知识的孜孜追求,产生学习上的“兴趣、爱好、投入、学业好”的良性循环。学习兴趣和学习志向是紧密相连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自己的目标设置相对较高,对学习抱有较高期望,也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具体而言,只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金融知识的重要性,他们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金融方面的知识。同时,只有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才能促使他们树立更远大的志向,并努力地朝自己理想的方向去拼搏。
(二)统学习兴趣培养模式的微观方面
微观方面,常规理论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和途径,应该从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兴趣,按照课堂授课的自然顺序,一堂课可分为课首、课中和课尾,具体包括:
1、课首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是如此,一堂课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与老师上课开始时的引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深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图片导入、谜语导入等多种形式,恰到好处地引入导语,进而激发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浓烈兴趣并积极探索。例如,在讲到中央银行这一章时,可以问同学们“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是谁”“现任美联储主席是谁”“中国目前有多少外汇储备”等问题,这样就能让同学们思考关于央行的一些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课中优化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学习活动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不能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能把知识学透并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定位教师、学生与学习的关系,明确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适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他们转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例如,可以成立金融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通过分组讨论、分组交流的方式去主动探索金融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应用金融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习的愿望和信心。
3、课尾精心结课,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课并不意味结束,而是学习的开始。课首的导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而高度凝炼的课尾小结则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应根据本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顺口溜、押韵等多种形式将核心内容高度概括,读起来朗朗上口,简单易记。通过这样的结课方式,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对金融课程学习的热情,进而自觉地将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强化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完“期货套利”一节后,可以总结:在进行跨期套利的牛市套利时,应买近卖远,正向市场——卖出套利——价差缩小时盈利;反向市场——买进套利——价差扩大时盈利,熊市反之,以帮助学生增强对跨期套利方法的理解和记忆。
二、 对传统的学习兴趣培养模式的反思
表面上看,传统的兴趣培养模式似乎可以拿来即用。然而,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其中包括学校师资力量的不同,学生自身学习态度的不同,软硬件设施的不同等,因此传统的学习兴趣培养模式不能直接套用到我院的具体培养方案上来。此外,由于各专业的内涵不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有所区别。因此,我们需要在兴趣培养模式理论的指引下,充分考虑我院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真正适合我院的经管类学生金融兴趣培养模式。
具体说来,传统的学习兴趣培养模式与我院实际不尽符合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校师资力量、学生学习态度及软硬件设施的不同会影响兴趣培养模式实施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重点高校的师资力量较普通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稍强。利用同样的培养模式,往往会出现重点高校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校学风良好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兴趣不甚浓厚、学风稍差的现象。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主要就在于重点高校的师资力量较强,老师教学方法良好,学生重视学习,软硬件设施齐备,取得的效果自然也较好。这就是国内经常出现的普通高校去清华、北大等名校“取经”并付诸实践而本校学风依旧的原因。
当前的众多兴趣培养模式多是以重点大学为原型进行归纳总结的,作为一所较为普通的高等院校,如果仍以这样的培养模式为指导来培养我院学生对金融的学习兴趣,我校也极有可能会重蹈其他学校的覆辙。因此,必须要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来总结出真正适合我院的经管类学生金融兴趣培养模式。
(二)各专业内涵不同,兴趣培养方式自然大相径庭
举例来说,要培养机械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要让他们了解与机械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带他们进入实验室甚至工厂,去真正接触具体的机械,了解机械的运作原理及使用方法,通过身临其境让他们对机械产生兴趣并努力学习。这种兴趣培养方式侧重于感官培养。而对于哲学专业学生,就要让他们了解哲学对社会的作用及意义,让他们多加思考深奥的问题,最终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培养侧重于思维方面,很显然与前者存在很大的差异。
就当前主流的兴趣培养模式而言,尚未出现系统完善的金融兴趣培养模式。而这些兴趣培养模式,多是笼统的概念和方法,这就很难真正为我院经管类学生提供良好的金融兴趣培养模式。因此,在兴趣培养模式常规理论的指引下,充分考虑我院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真正适合我院的经管类学生金融兴趣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三、改进金融兴趣培养模式的相关建议
结合我院“大商科”改革的背景,并经过详细研究和认真调查,我们终于研究出了一套理论上较为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经管类学生金融兴趣培养模式,即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添入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些元素,具体来说,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完善:
(一)宏观上强化重视,加大支持力度
为了培养综合素质更加过硬的毕业生,全院应从新生开始,自上而下地重视学生金融兴趣的培养,并拿出具体的鼓励和支持措施,为全体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金融知识的氛围,并让学生真真正正地体会到学院的重视,以激发他们学习金融知识的兴趣和乐趣。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两方面:
其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软硬件设施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金融知识更新极快。然而我校图书馆相关书籍及电子书更新较慢,期刊杂志种类较少,很难全面了解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近况,这样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对金融知识的需求,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举办相关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学习金融知识兴趣的方法之一,同样也需要经费支持。
其二,加大支持力度,加强金融专业文化建设
一个良好的专业文化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较为强烈的专业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样也会激励本专业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加强专业素养。当前我们金融学专业正在进行专业文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离不开我系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同样也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微观上合理评价,丰富学生实践活动
1、在课堂之上,要合理运用评价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毋庸置疑,评价是为了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金融课程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金融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考试结果,另一方面也要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双管齐下,不可偏废。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情况,包括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调查过程,探究过程,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推理和计算的过程等等都纳入评价范围。例如,在给学生平时成绩时,可以给那些回答问题积极、善于多角度思考的同学适当的加分,以激励他们开拓思维、积极思考。
2、在课堂之外,需要做的则是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
金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而学生的金融应用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锻炼,所以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应尽可能地设计和组织一些活动,如班级模拟炒股大赛,模拟期货大赛,写研究论文,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剖析经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等。此外,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参与到股市中去,用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资金在资本市场上操作,以真实体验市场的刺激和凶险。通过类似的活动,以巩固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快乐,体验实践与运用的乐趣,感受金融知识的魅力,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进取与创新精神。
四、结语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通过这种新颖的金融兴趣培养模式,既可以利用“大商科”平台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又可以降低和减轻“大商科”改革中的一些不利影响。假以时日,就可以实现在早期对准金融专业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增强他们对金融学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理解金融的内涵,这无疑有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若“金融兴趣培养模式”能够取得较好效果后,我院可以把该模式推广到全校其他的二级学院,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全校学生的金融素养,进而形成一股积极培养人才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 罗维平.基于自主分散式工程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中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256—259.
[2] 申群意.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2011,(06):45—47.
[3] 陈大民.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J].中学教学参考, 2011,(35):7—8.
[4] 李丽新. 培养大学生学生兴趣,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01):97—100
[5] 杨菁.对金融学实践教学问题的反思与改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7):422—424
[6] 胡民,刘青.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90—92.
作者简介:
关键词:构建主义;金融理论前沿;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16-03
《金融理论前沿》是金融学本科专业中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均有设置该门课程。目前,各高校多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对这门课进行教学,教材也并未统一,而我校主要基于唐旭主编的《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第三辑)进行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相关的理论知识比较专业化具体化、内容庞杂等原因,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学生兴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既使学生主动掌握相关知识,又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一直是笔者致力于研究的问题。
一、构建主义理论概述
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的,后被尔伯格、斯腾伯格和维果斯基等人陆续发展,并于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学习理论。构建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独自或与他人一起探索、讨论并发现新知识,用自身的思维对新知识进行意义构建并获取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帮助者,学生才是中心,通过利用情景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意义构建等基本要素完成教学。因此,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和主动性,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还能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有助于学生对认知过程实质的把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学活动主要在教师的讲解中完成,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传输知识,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教师位于主导地位,主宰着整个课堂,控制并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是知识传输的对象,在教学活动中单调的进行着知识的存储和提取,并对知识进行记忆和简单的运用。所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不能有效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缺乏学生参与的课堂氛围压抑而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是以教师为中心;基于构建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正是两种教学观点最关键最根本的分歧所在。由于构建主义教学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学生的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多元化学习,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日益成为与广大教师的教学活动结合,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采用构建主义教学《金融理论前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金融理论前沿》一般被安排在大三下期或大四上期。相对而言,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学生对新知识具有一定的渴望,所以通常会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而在大学阶段的末期,学生倾向于考虑自身今后的发展,会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考研、出国或是就业等事宜上,所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金融理论前沿》主要讲解前沿的金融理论,知识较为专业化具体化、内容庞杂。因此,在教学中需特别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习兴趣。若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学生的学习完全取决于教师如何设计教学,由此造成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境地,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难吸引处于大学最后阶段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构建主义教学充分强调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此,有必要在《金融理论前沿》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用构建主义教学。要采用构建主义教学《金融理论前沿》,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背景知识。因为在构建主义理论里,学习活动是学生在一定的知识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和探讨,用自我的意识对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构建及同化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如前所述,《金融理论前沿》一般会被安排在大三下期或大四上期,也就是说,由于学生已经经历过了几年时间相关金融学和经济学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已经具备一定能力和水平来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当前的前沿课题。所以,将构建主义理论应用于《金融理论前沿》的教学中完全可行。所以,将构建主义理论运用于金融前沿课题的教学中,不仅能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
三、构建主义运用于课程教学启示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意义构建的必要前提,对最后教学效果的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既要充分考虑课程教学目标,又要适于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授课教师可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特征以及多媒体的选择和利用,并以此为基础创设有利于学生构建情境的问题。就《金融理论前沿》而言,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比如,在《经济数据偏差与货币政策》一章,可以通过罗列中国GDP的相关数据并提出质疑来创设情境;在《银行业的结构与竞争》一章,可以采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的抛锚式教学方式来创设情境,即2012年4月同志在广西钦州福建泉州等地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时指出银行获得的利润太高为出发点,并通过呈现中国几大商业银行利润状况来引发学生思考;在《金融资产膨胀与金融系统稳定》一章,可通过问题式教学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深层次继而创造性的思考,即传统的金融理论是建立在大概率假设下的线性负反馈的金融理论,在传统金融理论里,像2008年金融危机这类金融体系大幅波动的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哪儿?
2.选择典型专题,培养学习兴趣。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重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专题供学生参与并讨论。通过典型专题的选择,教师可有效的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对给出的典型专题进行思索。比如,《金融理论前沿》中有一章是“国际货币体系与货币危机”,主要分析的是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与货币危机是什么关系,以及如何重建国际货币体系。针对当今的国际热点话题,并结合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选择了国际货币专题,然后让学生组成小组并自行选择当今与国际货币相关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使得学生能将讨论的话题与教学任务相联系。这样,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下《金融理论前沿》典型专题的选择,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让学生成为主动构建知识的主体,自然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再比如,《金融理论前沿》中有一章是“银行业的结构与竞争”,正好与目前社会所关注的银行垄断暴利话题相呼应。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选择了银行业市场结构作为典型专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小组协同讨论,强化专业素质。为了实现构建主义理论强调的用学生自己的思维对新知识进行意义构建并获取新知识,也为了让学生能对所学知识有实际运用和更深刻的理解,在典型专题选择之后安排了小组的协同讨论环节,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并自行选择相关话题展开讨论。由于专题选择恰当,学生在协同讨论环节反应非常热烈积极,选择了很多有意义的话题。例如,在国际货币专题中,学生选择了牙买加货币体系的改革、美国日本等国陆续出台的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超货币的可行性分析、IMF的改革、中国的外汇储备等话题。学生在小组共同探讨后会将得到的一些观点与小组成员及教学班共享,这充分发挥了团队优势,也达到所有学生一起完成意义构建的目的。在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专题中,安排各小组对我国银行的垄断问题展开研究。很多小组都采用相关数据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探索,并与国外银行比较,挖掘出了我国银行业暴利背后的原因。其中一个小组还在课程的协同讨论基础上,以“剖析银行现状,打破银行垄断”为标题成功申报了学校组织的“协同创新课题研究”,并在学术期刊上共同发表了相关论文。
4.完成意义构建,培养创新能力。构建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构建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达到该目的,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而情境的创设、典型专题的选择、小组的协作讨论等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金融理论前沿》的教学中,笔者还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有主题的意义构建,使学生在构建过程中用自身的创造力去发现规律、提高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构建主义理论下教学《金融理论前沿》,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协作参与的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模式超越了传统课堂,让学生能广泛运用各种资源于知识的探究中。这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和专业素质,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其实,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不单适用于《金融理论前沿》的教学,还可被广泛运用于高校的多种经管类课程的教学中。但是,由于目前这种应用还不成熟,因此还需要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尝试和积极探索,达到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饶丽虹,夏星.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科教文汇,2012,(9).
[2]陈荦,谭洁,熊伟.基于构建主义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0,(9).
[3]曾文飞,颜玲.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企业家天地,2011,(12).
关键词 经济学专业 培养体系优化 教育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21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from the economics profession to carry out personalized training,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economics majors in Chinese culture system of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ized talents,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the training system economics of individualized talents.
Keywords economics specialty; optimization of training system;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个性化人才,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通过具体的发展分析,决定和选择其培养目标,适合学什么,就让其学什么,适合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经济专业化的不断加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另一方面,从人的发展来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价值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因此,为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经济类人才的高校经济学专业,应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积极推进个性化培养研究和改革。
1 开展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传统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需要高校大力培养和打造个性化人才。
(1)个性化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深入发展,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产品差异化、个性化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标准化、模式化生产方式,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与此相对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应从过去的标准化、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向个性化人才培养转变。
(2)个性化人才培养适应价值多元化人才发展趋势。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开放的社会背景下,西方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独立、自我等个性特征比较明显。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自身的发展,“以人为本”、“万众创新”等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所以,当代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从国外来看,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学生的主体选择和个性表达,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普遍实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该培养模式适应了价值多元化人才发展趋势。
(3)个性化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学专业课程特点。按照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懂得市场运行规律,熟悉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服务。由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急需具有创新思维和个性化特征的人才。因此,强调应用性、实用性是目前许多专业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个性化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学专业课程特点。
2 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专业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对经济学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在高校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一个专业,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也在不同高校中进行了不断修订和完善,现在也已经基本成熟,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原有的培养方案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弊端,与当前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不匹配。
2.1 培养方案雷同现象严重
经济学是一个传统专业,其培养方案也基本定型了。目前,我国各地院校的经济学培养方案都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和个性。各个高校在制定本专业培养方案时基本都是相互借鉴,先是重点高校制定培养方案,然后是普通地方高校借鉴学习重点高校,向重点院校看齐,略有改变,然后高职高专院校借鉴一般院校。大家相互借鉴,并在借鉴的基础上,再稍加修订就形成本校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国家教育部对培养方案规划了较大的固定模块,比如公共基础课部分,“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等两课内容必不可少。此外,还有英语、数学、计算机原理、体育等课程;经济学的必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学;实践类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设置。真正能留给各学校自主支配的课程相当有限。考虑新课程的各N成本和接轨问题,所以各学校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培养模式,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
2.2 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类课程偏少
在目前的大多数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相对较少。一方面缘于经济学专业本身的性质,经济学许多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另一方面,经济学的一些实践类课程难以开设和实施教学,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费。一些重点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在经费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实践课程开设较多,而在一些地方高校和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课程就会更少。因此,就形成了目前许多高校以理论课为主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任课老师也便于教学(因为经济学课程理论教学模式基本定型),节省教学成本。但同时带来的结果是,老师上课内容长期没有变化,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逃课现象严重,考试前学生突击复习便可通过考试或取得好成绩,教学与实践脱节,所学知识缺乏实用价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认识的偏差和经费的制约,对经济类学科的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实验(实践)条件有限,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弱,进入社会后,学生适应社会能力较弱,自信心不足,难以获取用人单位的认可。
2.3 固定模块课程较多,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偏少
借鉴西方教育管理制度,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1978年学分制开始在国内高校推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普遍实施学分制,学分制的优点毋容置疑,带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自主选课,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相应的学分,即可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但是,由于管理制度和资源的限制,真正完全实现学分制的学校较为有限。虽然有学分制相关规定,但是学生基本还是按照培养计划推荐的方案来完成学业。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方面,培养计划中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较少,甚至如果你选择了相关课程,也会因为人数较少而难以开课,导致自主选课未能落地实行。另一方面,如果你选择了与大多数人不同的路径,可能会付出较大的成本(办理相关手续等),导致许多学生一开始热情高涨,到最后也主动放弃。最后,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会选择相同的培养方案来完成学分,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也仅限于一些公选课,几乎没有体现出个性化培养。
2.4 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关于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表述都是: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具有深厚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素养,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具有敏锐深刻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适合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高级专业人才。近年来,一些学校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目标做了一些调整,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包括:培养知识面宽、经济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培养研究型人才并重,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培养能够应对21世纪挑战,肩负经济学理论发展重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础扎实、研究与创新能力强、素质高,能从事经济学教学科研的精英后备人才。这些培养目标,表面上听起来似乎很高大上,实则不切实际,我国经济发展目前缺少的是能够到基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具体经济工作的基层人员,现行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设计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中对人才的需要。实际上,经济学教学课程设计中主要强调经济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很难落实到具体实践工作上,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个性和特色。
3 经济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建议
经济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平台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建设,甚至包括学校环境、管理思维、方式等方面综合提升。
3.1 制订“个性化”的教学培养方案
制订“个性化”的教学培养方案是 “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经济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次打造“差异化”的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从教学模式方面来看,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可以采取分类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制订几类不同目标的培养方案供学生自主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课程设置的重点应放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社会需求上,不应单纯追求课程体系的完美,应充分结合当前社会对经济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开设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课程,包括经济统计、区域发展规划等课程,删除一些不太实用、内容陈旧的课程。尤其应加大公共选修课的比重,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2 提供多种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组合
传统的培B模式提供给学生的课程组合较少,只有一种或几种,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也就比较单一,难以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往往是一个专业、一个学校就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人才发展,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课程组合,且能够有效落实。课程越多,选择越自由,组合形式越多,知识结构越具备无限多样性。在国外,都比较注重学生选课自由。美国高校鼓励学生自由选修课程,美国的大学都有1/5到1/3的任意选修课,这些课程区别于通识教育课程,它没有任何限制,完全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有利于促进学生各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我国高校专业课程比重较高,专业必修课加上专业选修课,总的比重高达60%~70%,跨专业任意选修课比重相对较小。
3.3 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平台
从当前社会对经济学人才需求状况来看,社会对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比较看重。从经济学专业性质来看,本专业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适应各种不同环境,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要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个性发展平台。主要应从两方面打造:一是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各种社团中锻炼他们的团队精神、创新思维、领导能力等素质;二是通过提供创业空间或园区,培养学生的创业思想和经营能力。
3.4 打造“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培养“个性化”人才,需要从课堂教学入手,(下转第54页)(上接第47页)引进“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能让学生发挥个性的课堂环境,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而教师在课堂中只起到引导作用。尤其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植入场景模拟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给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和方向,而学生要结合内容,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大家各抒己见,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由教师总结相应的经济原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实施“个性化”教学,需要营造与之适应的教学情景。可以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把课堂设置成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市场中的相关角色,发挥学生的自主决策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金炜.个性化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探索――以城市园林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为例[J].高教学,2016.2:171-173.
[2] 祝洪章.对高校“大类培养”模式下“个性化”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探索,2015.285(3):54-56.
[3] 冯晓丽.基于个性化人才培养的主动实践教学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5.2: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