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科升本科的学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华北地区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华北科技学院,中国防卫科技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天津城市建筑学院,中国民用航空学院,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工程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邯郸学院,中北大学,太原大学,晋中学院,长治学院,东北地区,渤海大学,辽宁科技学院,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吉林省教育学院,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鸡西大学;
华东地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徐州工程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科研能力 竞争力 生物类 本科生
【基金项目】重庆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62-02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其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生物学(Biology)是高等学校自然科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针对生物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主要设置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两个专业。二者均以专业性理论学习为基础,兼顾生物学实验技能的培养。通过本科学习阶段,旨在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验技能良好的专业性人才。随着生物学科的迅猛发展,对生物类本科生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需要其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熟练的实验技能和卓越的科研思维。学生科研素养养成、研究能力强化与提升成为当今生物学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任务。
1. 目前生物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与背景分析
目前,众多高校对生物学本科学生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一直是生物学本科生教学的重点。实验教学作为学生理论付诸于实践的重要方式,其在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学生实验教学这一环节却往往比较薄弱,其仅仅针对最为基础的生物学实验进行简单的传授,学生学到的仅仅局限于已经模式化的常规实验操作,而不能获得相关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这未能在对学生实践与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作用。例如,在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微生物的接种培养与革兰氏染色是生物类本科生需要学习的常规操作技术,其能够让学生学习部分微生物的培养方法,且十分容易掌握。但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却未对微生物生长机制与细菌胞壁功能方面的探索进行拓展分析,这也就使学生仅仅学会做基础实验,却没有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思路与专业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这一现象成为生物学本科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实验设计与创新能力、专业竞赛竞争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增强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动手能力、课题设计与执行能力,将有助于增强其科研素质的养成与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培养出专业素质高、专业技能优异、专业竞争力强的本科人才。
培养生物学专业本科人才,依赖于高校整体科研水平与科研方向。其中在对本科生科研能力与竞争力培养过程中,科研课题设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科研课题设计主要表现为本科生毕业设计或竞赛课题设计。各大高校针对本科生科研指导方案各具特色,其主要基于导师指导。但是由于本科生理论课程多、学生自由度大、科研时间较少等原因,教师往往缺乏系统的学生培养与指导方案,故只能让学生开展技术路线简单、可实施性强、创新水平低的科研课题。这使得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受到限制,其在各类科技竞赛(如挑战杯等)中竞争力也较为薄弱。
2. 本科生专业科研能力与竞争力提升方案
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学生培养方式,开展实际调研,对我校生物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课题设计指导情况进行了解,旨在提高生物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竞赛竞争力,提出以下方案:
2.1 明确专任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的职责
目前,我校本科生毕业实习主要由指导教师指导完成。指导教师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专业科研素质与丰富的理论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教学经历与良好的学术造诣,且熟悉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教学环节。但在对学生科研课题设计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仅参与课题布置与论文审阅的过程,对学生整个科研过程的监督力度不足,对其科研方向的引导作用也较为薄弱。而在读研究生在引导本科生整个科研过程中往往扮演主要角色。由于在读研究生专业基本知识与解决方向性问题的能力较为局限,使得其指导的本科生科研工作浅显且缺乏创新性,这就限制了学生科研思维的发散与创新,进而降低了学生的专业竞赛竞争力。因此,明确专任教师对学生科研工作的指导地位,拟定教师指导过程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加强教师对学生科研工作的全程监督与引导作用,将有助于培养具有较强学术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人才。
2.2 建立学生科研素质养成方式
优秀的科研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与精湛的专业技术。科研素养的养成是科研人员应该具备的先决条件,端正的科研态度与良好的实验习惯将极大的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明确指导教师职责的基础上,针对科研分流的本科生应该首先强调科研素质的培养,这对学生科研水平与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拟定对学生科研工作的指导方案
指导方案包括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目标、内容、形式与时间安排等,其可以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指导效果。因此,对学生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前,需要制订较为详细的指导方案。需要兼顾方案执行的过程及需求,具体可遵循以下原则:1)指导目标要明晰;2)内容详实可行,具有创新性以及应用或科研价值;3)形式具体,兼顾特色;4)时间安排合理得当。合理的详实的指导方案,可以保证对学生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可间接激发学生科研热情,拓展学生科研眼界,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研究水平,直接促进其专业竞争能力。
2.4 制定一套科研课题创新性考核评价标准
科学课题的创新性是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灵魂。具备较强创新性的课题通常能在专业技能或课题竞赛中脱颖而出。因此,从课题原创性、应用潜力及对后续科研的支撑性等方面拟定科学可行的科研课题创新性评价体系,并主要对课题的创新能力与解决科学问题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估。学生按照指导方案开展相关科学研究,通过专任教师积极的引导,使学生掌握相关科研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形成自选课题,通过指导教师的专业评估后进行开题,这就从源头上保障了学生科研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选题的创新性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衡量:1)原创性;2)应用性;3)衔接性;4)基础性。而整个创新型考核评估体系的建立从以下几点考虑:1)所获数据的原创性;2)课题成果的产业应用度;3)成果对后续研究的指导意义;4)成果刊出的期刊级别。对完成的课题进行评估后,推荐创新性强的项目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例如“挑战杯”等),这将有助于提高本专业本科人才在竞赛过程中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高校在强调生物类专业本科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设计环节,采用合理的指导制度与评价标准,将对学生科研素质养成与专业科研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琳, 赵欣平, 王健美, 等.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学分制指导老师工作体系建设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3): 225-226.
[2]吕春, 彭博文. 对高校科研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7: 17-19.
[3]姬云涛,姜双林,屈长青. 生物科学专业立体式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19:147-148.
关键词: 本科院校 商务英语 职业技能 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
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服务公司和企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全国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已从以前开设的纯语言类或文学类专业转向于服务社会、有利于就业的英语专业方向,商务英语专业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已经成为英语专业最重要的一个专业方向,由于其就业前景良好,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青睐,报考此专业的学生逐年增多。按照国家教育部专业设置政策和规划的要求,全国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方向应当是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为蓬勃发展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培养在外贸进出口公司、对外文化交流机构、外事部门、涉外企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管理业、旅游业等领域从事翻译、管理、研究工作的英语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高校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该是具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一、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必要性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逐步转为外向型市场经济,由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全球一体化加速,社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全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崭新的挑战。高校培养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应当既要拥有丰富的语言专业知识、良好的外语水平,也要熟练使用网络技术,且熟识贸易专业知识,精通世贸组织的规则。高校应不断修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的现状,为社会培养适应这个特殊时代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更好地对外文化交流机构、外事部门、涉外企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管理业、旅游业等领域服务。
二、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
商务英语专业虽属于英语专业,但它与英语专业也有颇多不同之处,其培养的人才拥有的技能也应区别于英语专业人才拥有的技能。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如下:第一,商务英语专业仍属于英语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各项活动,同时也应具有较宽厚的英语和人文知识基础。因而,在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中,应侧重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第二,商务英语专业也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该专业培养的人才能熟练运用英语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掌握宽泛的商贸专业知识,精通世贸组织的各项规则,为将来从事的商贸活动打好基础。第三,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还应具有职业用途英语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的教学特点,其教学应倾向于言语功能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让语言服务于所要从事的商贸活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和积累。
三、如何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
1.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源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2000)。《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该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商务英语专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将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放在同等的位置,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将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商务知识的学习融为一体,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在商务英语课程的教授中,商务专业知识应为主线,而英语是学习这些知识的媒介,服务于这些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教学的目的是融商务知识学习与语言知识学习为一体。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如下原则:将商务专业知识作为主线,注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能力训练,鼓励个性发展,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商务英语职业技能。根据该原则,在四年制的本科学习当中,可要求学生在低年级时打好扎实的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基本功,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在高年级时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并从中积累丰富的职业技能,以适应将来社会的需求。
2.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由于商务英语专业的特殊性,与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捷径,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校企合作机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建立校企实训基地。学校应与相关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实训基地,到企业参加实训的过程可使学生与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实现“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实、学得更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的实际运作,通过实践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并准确把握岗位技能、要求、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运作管理模式等。二是成立企业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了专业的长远发展,为了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与社会和经济接轨,培养合格的人才,学校应聘请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成立企业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向这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取经,学习相关的实践知识,因为只有企业才能正确地传达社会需要怎样的商务英语人才。同时,也要让每一位担任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参与到会议中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教学计划,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3.建立合格专业的师资队伍
优秀专业的师资队伍始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商务英语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对教授课程的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作为这样一个兼容性很强的跨学科专业的教师,其必须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系统的商务知识,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目前,各高校从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专业英语课的教师,他们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了英语语言的基本技能,然而,仅仅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知识的复合性和能力的应用性要求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复合性和实践性。但是大部分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欠缺商务背景,缺少在社会生产实践工作岗位应用外语的经验,即“双师”素质差,所以很难满足培养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如果我们的教师是只懂英语知识而不知商贸知识的“单一型”教师,他们又怎么能培养出“复合型”的商务英语人才?因此,当务之急是教师必须率先“复合”起来,复合型的商务英语教师是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关键。
为高效解决这一问题,本科院校的外语学院(系)要积极鼓励本专业的老师自主进修商贸英语专业知识,所有的专业课程都由自己系部的老师担任,绝不从商学院外聘教师,努力开发自己的特色课程,让商务英语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努力实现教师队伍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化和提高,以满足专业教学和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4.开展多种多样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反映了劳动者具有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特殊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可谓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敲门砖。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必须是具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中掌握多种多样的技能,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全国翻译资格证书、上海市英语高级口译证书、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报关员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等。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证书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学生是否具有从事该职业的实践能力水平,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开展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是商务英语专业长远发展的保证,相关院校应首先鼓励授课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吃透考试题型,参透应试技巧,在此基础上,组织老师开授面向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让更多的学生可以考取就业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争做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
四、结语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赋予了本科院校为国家培养高级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作为向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的港口,本科院校的外语学院(系)要具有大胆创新的精神,不断优化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和开发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办出自己的商务英语特色。此外,相关院系还应重视学生校外实践环节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充分利用本科院校所在大、中城市涉外商务活动频繁的优势,多为学生提供操练的平台,创造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志愿者参加政府的招商引资活动、企业公司的资料翻译活动或现场口译活动等,以特色教学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当然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2]陈勇,肖云南.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理念及教学目标确立的问题[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关键词: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 科研型小学教师 教育科研素质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逐渐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培养。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学院首先尝试开办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至今,本科小教专业已在全国100多所师范院校开设,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2001年至今历经十余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充分印证在一线教育中好的教师一定是个好的反思者和研究者。这样开设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高师院校就面临着新的课题,即职前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
我国的本科层次小教专业是一个源于中师的高等教育新专业,它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①。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具有“双专性”,即具有一般师范专业的本科专业的共性、教师教育专业的个性和小学教师自身的特性。而本科小教专业和专科、中师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最大不同在于,专科、中师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是“教学型”的小学教师,本科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是“研究型”教师②。因此,培养“研究型”教师是我国本科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追求。
二、新课程改革视野中的科研型小学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师范院校及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要实现小学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必须为此培养科研型小学教师。
科研型小学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良好的教学技能,能了解自身教育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及时发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有过反思、学习、团队合作,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高师院校在培养本科小教专业人才科研素质方面的规格要求表述为:师范生掌握小学教育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并能创新性地使用现代小学课程与教学开发的策略和方法,了解有关的学科新成就和发展动态,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进行小学教育科研能力和技能。教育科研能力需一定的教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作为基础③。
三、本科小教专业人才职前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途径
1.从意识上重视。长久以来,高师教育存在着重学术轻师范、重学科专业培养轻教师专业培养的倾向,对于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视不够。随着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提上日程,师范教育开始重视对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本科层次小教专业在高师院校中开设,几经实践和厘定,小教专业的定性、定位越来越清晰,在小教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上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在职后生涯发展中的核心能力是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小学教师最为重要的能力。所以,必须使小教专业师范生明确认识到教育科研素质在其职业的长足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小教专业师范生牢牢树立起教育科研意识是教育科研的灵魂的重要观念。
2.从知识结构上积淀。小教专业师范生要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必须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全面的知识结构。未来的小学教师要“多能”,这既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又是秉承初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定位,培养“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自然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全面性,在知识方面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面要宽广,各个学科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兼通。未来的小学教师还具有“双专性”,一方面是学科专业知识要专,一方面是教师教育知识要专。这要求师范生在职前教育阶段努力学习,扎实牢固地掌握未来职业需要的主体性知识,即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牢固掌握条件性知识,即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
3.从课程上强化。基于小教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小教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类专业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师范生学会开展教育科研必然要以跨学科知识为基础对教育问题的研究。通识教育课程门类要齐全,内容要丰富,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要适当,使师范生既学到广博的知识,又立足自身有针对性的弥补、丰富。
中国教育的传统历来是以学科课程组织和实施教育内容的,师范院校也不例外,顺应当前初等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加强综合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不仅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来完善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还要给师范生设置与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综合类课程,特别是综合类的教师教育类课程。
重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比如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德育论知识、教育管理类知识、教育科研方法知识等,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要以本地区的小学教育和本地区小学生的实际为生长点。
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产物④,它转化为师范生的教育思想和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实践类课程的实施一直是高师院校的一个薄弱环节,必须增强实践课程的实效性,通过切实开展教育见习、实习,教育调查,加强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4.从活动中锻炼。开展丰富的教育科研培训和讲座,建立科研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师范生进行课题研究,进行教育科研论文及成果评比,倡导教育科研导师制,让师范生参与到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中,由导师躬亲指导,师范生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行动中完成积累,学会用教育科研理论解决教育问题,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5.从评价上激励。健全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师范生行动的巨大动力。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激发师范生的内在动机,使师范生具有教育科研兴趣,树立起科研意识。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科学细化的科研评价制度,加强科研活动开展的监督和监管,进行周期性的评比表彰,将师范生的科研活动参与度和科研能力纳入学期、学年的评奖评优体系,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资源和条件从外部和内部激励学生从事教育科研。
注释:
①南京晓庄学院,晓庄试验: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初步探索[A].“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协作会”首届年会论文.
②四平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A].“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协作会”首届年会论文.
③申仁洪,黄甫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④[英]迪尔登.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J].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庞雪群,朱昆,庞晓晴.论新课程改革视野中教师的科研素质[J].学术论坛,2006.8.
[2]王昌善.论我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谢燕.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
论文摘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不仅是师范教育特色的体现,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小学教育专业的个性的要求。在认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的基拙上,构筑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体系、优化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过程是培训有效性的保证。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既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保证办学的高等教育水准,坚持并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应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应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探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形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途径和方法。其中,反思传统的对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系统设计并实施符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方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习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教育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它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优劣。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尤其是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的特点等,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富有个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状况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处理好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高中起点的大学生,与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点的专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强,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潜质水平等方面明显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学中,用大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和完善小教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引起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视。 二、构筑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1年颁发的《关于印发搞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神,参见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以及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中专或大专培养的技能型的小学教师转向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重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拓展原中师“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演讲”等单纯的训练项目和要求,构筑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七个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内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总结性学习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细化基本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具体项目,既要包括教师的初级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完整的整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初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走向高一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着力体现本科教育思想性、师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理念。
三、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过程
第一,制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这一计划纳人课程建设整体中来统筹考虑,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分别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模块,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操、舞蹈、写字、教师口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班队工作原理、小学各门课程的微格教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同时注重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颁发《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采取开放多元的培训方法。可以将训练内容列人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专业类、相关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将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重点通过安排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有教师指导的、集中的训练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做到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并有多元化的展开形式,建立全方位、全程的训练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领悟能力。
第三,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完善培训质量监控。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建立专门的组织培训机构,如指导测评中心等,出台培训与考核规程,由专人主抓,任课教师、学生“小先生”积极参与其中,直接掌握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形成立体式的质量监控体系。结合有关学科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达标考核的方法,不达到合理要求不允许参加教育实习。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学习兴趣,激发
行政管理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然而,地方经济较为不发达甚至贫困的现状掣肘了当地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就业环境的优化,也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激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1.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前期工作
1.1了解学习群体的特征。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其所在地方,一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中关于行政管理的认识较为肤浅和落后,在填报志愿时甚至开学就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清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习目的是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专业调剂或者家长填报志愿才就读该专业,本身对该专业就缺乏热情和兴趣,因此学生学习较为盲目,学习热情也不高。
1.2分析专业教育与就业。行政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科理念落后,政治学倾向严重,管理学、经济学知识匮乏,教学方法机械、单一等多种问题,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实际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文秘、酒店服务、机关事务等其他专业的工作,供给和需求出现严重“错位”。地方高等教育有限的财政投入、相对滞后的教育改革、比较严峻的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也间接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有效提升。
2.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具体实施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 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教育论文,自觉,主动,愉快,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尝试通过理清学生的学习目标、改革课堂教学等步骤来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进步,学生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感受愉悦的体验,从而促进学习兴趣的深化和丰富,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2.1理清学习目标,点燃学习热情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并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学习的需要来自于对学习意义,目的的认识和认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因此,要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该专业的性质、主要课程、培养方案,从而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就业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相对于中心发达城市的学生或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职业发展方向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公务员、研究生、公司职员、教师、自主创业等五个方面,因而要根据不同职业方向的特色,结合学生的性格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改革教育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2.2.1教学观念。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主导与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通过对话式和启发式教学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求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改变“以知识为本”或“以任务为本”的教学观念,树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2.2.2教学方法。行政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因此要鼓励和大力提倡采取科学的、灵活多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双讲”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换位教学等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环境,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教学中有所收益、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从而达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目的[2]。
2.2.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够创造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行政管理学科知识和行政管理教学信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帮助教育论文,这是其他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要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的及时更新与优化组合,以更快的速率、更丰富的内容、更生动的教学手段,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又提高其学习兴趣,实现行政管理的教学目标。
2.2.4教学内容。行政管理专业不仅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相对更加重要。如果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实践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仅有感性认识而缺乏理性思考,总感觉好像都学过,又好像都不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不能形成很深的印象,长久如此就可能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 习[3]。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比例,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二要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新形式,对教学中期的认识实习、教学后期的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紧抓不放,探索出见习、参观、岗位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相结合的新路子;三要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如让学生深入到实际工作部门中去接触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了解实际工作部门的基本情况以及适应工作需要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如适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教会学生用文献检索、网络检索、实践调查等方式收集材料,善于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3.学习兴趣激发策略与成效
3.1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克服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局限性的掣肘,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一些教学策略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1需要激趣策略。让学生理解行政管理专业为什么方兴未艾,明确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等,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对该专业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3.1.2立志生趣策略。教师不仅要激发学习兴趣,还要将学习兴趣与崇高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即志向)结合,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跨越有趣、乐趣到志趣阶段,以志向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3.1.3内容激趣策略。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将枯燥的知识以新颖的形式表述出来,如图文并茂的内容结合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1.4变化激趣策略。教学的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方法的使用都会给学生造成某种刺激。单调乏味的学习会使学生反应消极,学习兴趣逐步淡化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因此,教学应注意刺激变化,经常给学生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语音、语调和表情的变化、课堂组织形式、内容、问答方式、作业形式的变化等。
3.1.5活动激趣策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论文,组织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兴趣。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专题讨论、辩论、想象、抢答等课堂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采风、见习、参观等课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1.6成功激趣策略。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的成效与兴趣是成正比的。张正东教授认为,稳定的兴趣来自'学有所得。当学生在不感兴趣的学科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时,就会孕育兴趣。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要帮助学生各自制定一个恰如其分的目标,既是可以达到但又要有挑战性,既有近期的,也有远期的。当学生达到了目标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对一时未达到目标的同学,要帮助分析原因,指导正确归因。
3.2学习兴趣激发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尝试后,笔者对所在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多次随机访谈。访谈学生普遍都认为,老师们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目的、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对提高学习主动性比较有效,使学生们尽快摆脱高考后学习目的比较盲目、学习状态比较放松的局面,尽早进入新的学习战斗中;而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在语言表达、实践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都有显著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采取的学习兴趣激发措施和策略是卓有成效的,这对进一步探索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4.结语
站在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角度,我们一方面是面对行政管理专门人才较欠缺且总体素质偏低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专业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已经落后于时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从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与方法中探索属于自己学科特色的教育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李红霞.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J]. 职教论坛,2010,1.
[2]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J]. 中国行政管理, 2005,2.
[3]丁宇,邓泽宏.武汉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关键词: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专业发展
G61-4;G652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统筹规划,加强学前教育的发展,而在师资队伍建设实然状态中,男女比例失调,女性教师占比过重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很多高校,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班级中仅仅只有一两个男生,男幼师生被称为“国宝”。为了改变国人对幼教行业中男幼师的世俗眼光,增加幼师队伍的阳刚之气,有部分院校已开始着手实施“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免费”政策,其中以江苏省为代表,但在面对强大的舆论和社会压力下,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仍不乏有专业认同感减弱,甚至出现转专业、退学的情况。专业认同是一种状态与过程的结合,即指个体对自己正在学习或从事的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和规划,认可并愿从事相关工作的情感态度。
一、调查目的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中,职前教育是培养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这样稀缺的资源,其专业素养是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研究立足职前教育中的专业认同,通过对四川省S学院学前教育男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对本专业的认识和规划现状,情感态度,以期能对高校更好的掌握学前教育男生的学习状态,培养优秀的幼儿男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做到因材施教。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S学院是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省属公办普通院校,学校以创新思维为基点,立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研究选取该校2011级―2015级学前教育本科男生为主要研究对象。S学院于2009年开始招收学前教育专科专业,并于2010年开始招收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学生。其基本情况如下表: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2011级到2015级S学院共招收学前教育学生257人,其中女生239人,男生18人,男生占比约为7%。从整个男生招收趋势而言,每年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人数并不多,且报考人数极不稳定。从纵向看,2012级男生人数占比相对较高,是因为在2012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允许招收艺术类考生,到了2013年,由于国家政策的规定,S学院只能招收学前教育普通类考生。
为更加清晰地了解S学院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并与女生做差异化研究,本研究选取了2011级―2015所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采用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57份,回收255份,回收率99.2%,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43份,回收有效率为95.3%。访谈选取了2012级(大三)和2014级(大一)的两名男生。
根据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分析,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调查问卷》,从专业认知、专业学习、专业期望和前景三个维度共设置问题37题,其中1-4题为学生的基本情况,5-17题体现学生的专业认知,18-27题体现学生的专业学习,28-37题体现学生对本专业的期望和前景。本问卷选用5点计分法,选A记5分,选B记4分,选C记3分,选D记2分,选E记1分。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度普遍低于女生
从调查结果和男女生专业认同的状况比较分析,男生对学前教育的专业认同总体程度不高,且普遍低于女生,主要体现在:
1.填报志愿的性别差异
学生对本专业的初步认识最初体现在志愿的填报上,因此本问卷设置了三种选项:第一志愿、第二或第三志愿、调配。选择第一志愿的说明对本专业认同度相对高,反之则说明相对低。笔者在整理数据中发现,男女生在此项的选择中性别差异非常明显。其中男生填报第一志愿的3人,占男生人数的16.7%,而选择调剂的男生有13人,占男生总人数的72.2%。女生填报第一志愿的为156人,占女生总人数的65.2%;选择调剂的女生有29人,占女生总人数的12.1%。
2.录取方式的性别差异
录取方式作为填报志愿的补充,从侧面反应学生对本专业的初步印象,影响其以后的专业认同程度。如果是正常录取的话,说明其对本专业认同度相对较高,如果是补充录取的话,则专业认同度相对较低。经过对问卷资料的分析,笔者发现,男女生在此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女生正常录取227人,占女生总人数的95%,降分录取12人,占其总人数5%,补充录取0人,占比0%;而男生正常录取13人,占比76%,降分录取3人,占比14%,补充录取2人,占比10%。
(二)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程度不够
1.大多数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不甚了解,关注度低
学生对一门学科的认识程度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建立其专业认同的有效前提。如果一个学生连对自己本专业的了解都不足,何谈专业认同。一名大一的男生在访谈中说道:“说实话可以用‘零’来形容我对这个专业的了解,听别人说这个专业出来以后就是到幼儿园当保姆的。我之所以最后选择读这个专业,是不想再复读了,因为我已经复读了一次。”笔者在整理数据中发现,在这18名男生中,有11人选择对本专业较不了解,占比61.1%,甚至有3人选择了基本不了解。虽然有88.9%的学前教育男生比较乐意听取所在院系对本专业的相关介绍,但有83.3%的男生却较少选择阅读本专业的课外书籍或相关的网站;在逛书店时,也基本不关注学前教育方面的书籍(占比77.7%)。
2.对本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清楚
课程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得以实现的载体,也是其专业意志的体现。目前对课程的定义没有统一的定论,在本研究中,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由于大一的学生刚入学,对课程设置不甚了解,所以笔者对大三的学前教育男生进行了随机访谈。但访谈发现,基本没有一个同学能清晰地回忆起这三年所学过核心的课程。在问卷选项“您了解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吗”,有接近94%的学前教育男生选择了较不了解。
(三)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是推动人参与并积极投身于某项活动的有效动力之一,它不仅影响人的专业适应性,专业定位和职业选择,更能促进个人能力的发挥,适应多变的外在环境。学前教育男生在选择“您对现在所学专业知识是否感兴趣时”,有77.8%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16.7%的同学认为“没多少兴趣”;甚至有55.6%的同学较不乐意跟他人谈论自己专业的相关问题。有38.9%的男生认为“六十分万岁,多一份浪费”的情景比较符合自身情况。有一位男生在访谈中提到“对理论课的学习,课堂上老师提到的问题一般只有被点名的时候才会仓促思考,对于一些理论课,根本提不起兴趣,不明白的专业知识,也不会向老师请教。而技能课比如舞蹈,弹琴等,对于我来讲,基本就是人间炼狱。”
(四)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学习的意志不够坚定
专业意志是衡量学生专业认同的一项重要指标,表明学生是否有愿意接受并继续学习本专业的动力和决心。在问及“如果现在有一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您会选择本专业吗?”问题时,有10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选择了“不怎么想选择”占比55.6%,有5位选择了“一定不选择”,占比27.8%。对于大二、大三男生而言,已经经历了许多见习、实习活动,基本熟悉了幼儿园的教学情况,但仍有接近2/3的男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甚至有50%的男生毕业后不愿意到幼儿园工作。笔者对2012级已经毕业的7名男生进行的追踪了解,目前只有两名男生在从事与幼教行业的相关工作,其他5名同学开始选择了幼教领域,但最后都转行了。
(五)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的期望值较低
专业期望是个体对本专业愿景的体现,在调查中,77.8%的男生较不满意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也不愿意继续在学前教育专业领域深造。在访谈中,有不少男生觉得由于社会对幼师认同度低,要让自己在这一行闯出一片天比较困难。尽管现在国家鼓励男性教师加入幼教队伍,但目前围绕在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仍是女性居多。“幼儿园的男教师少,优秀的男教师更少”“我不知道自己以后如何在幼儿园领域能立住脚”。
四、讨论及建议
了解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的现状,有利于高校更多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状态,制定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高校专业技能培养水平。未来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中,男性占比增加将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虽然目前由于政策因素、根深蒂固的行I观念、社会因素等原因阻碍了男性对这一行业的选择,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弱化了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力度。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升男幼师生的专业认同可以做以下方面的努力: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其专业认同;引导学生挖掘自我优势,树立信心,提高专业认同;多样化、个性化教学,设置适宜的特色课程,强化其专业认同;增加薪酬待遇,解决其职业保障,稳固专业认同。
参考文献:
[1]航梅.基于专业标准的江苏男幼师生免费培养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3(12)
[2]谭兆敏,段作章.国外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10)
[3]殷洁.贫困文化:学前教育男生专业成长的困境与消解[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4]袁朝阳.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感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关键词】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
1 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市属本科院校通常是指由地方市政府拨款筹建,并由同级教育部门管理的高等本科院校,作为我国普及高等教育过程中不容轻视的力量,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就业方向通常是本市的企事业单位,如市内各中小学、外贸公司、翻译公司等。最近几年,英语专业已逐渐沦为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究其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不断调整的大环境固然不容忽视,但是外因还是通过内因起作用,最主要的原因则涉及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问题。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普拉哈拉德认为,核心竞争力可以定义为: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一个组织或个人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以及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作为本科毕业生,其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通过四年的大学本科教育,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使其在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认可、最终胜任所从事工作、并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各种能力的综合。那么,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其就业核心竞争力又当如何理解呢?在社会经济不断调整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对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做出了以下概括:“缜密的外语思维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各种社会挑战的中外文运用能力,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敢于创新、独立开展与外语相关工作的能力,具有适应涉外工作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外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具有对外国文化的评判能力和辨别能力,熟悉中外不同的思维方式,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并且融会贯通的能力等等,是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又有宽阔的知识面和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一代国际化外语人才”。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网罗了各个能力层面,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语言能力相比,可说是有着天壤之别。
2 影响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在近些年的高校扩招政策影响下,英语专业毕业生数量出现了激增猛涨的情况,使其在就业时面临着巨大压力。因此,提高就业质量就成为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寻求发展时面临的重大问题。谈到就业质量,就不得不涉及就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以下将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阐述影响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2.1 内因分析
首先,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很多都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从而无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很多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认为自己既无法跟名牌大学的英语专业学生相比,也达不到专业外语类院校毕业生的水平,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卑心理,在就业市场上也常常带有自怨自艾的不良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属本科院校也要寻找自身的原因,包括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计划方面等。学生由于无法正确地自我定位,自然也就很难有切实的职业规划,与其他竞争者相比,其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孰优孰劣则不难想象。
其次,有不少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对现实社会经济发展认识不足,择业就业时片面地强调工作稳定性及薪水。很多城市中小学教师招聘名额每年只有几十个,常常出现一个名额有十个候选人同时竞争的情况,人才供求关系极不平衡。还有很多在校期间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就业时认为自己有实力去做高薪的工作,而实际情况是薪水高,意味着工作的实践性很强,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也很高,应届毕业生根本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很难胜任。“万丈高楼平地起”,不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将来怎么可能去做高层次高水平的工作呢?当然更无从谈及核心竞争力了。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仍有待提高,非专业能力素质有待加强。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应用,具体来说有两方面:口语和书面表达。另外,有调查显示,人才市场上备受青睐的英语专业人才,往往同时兼备英语表达能力和另一种非英语的专业能力,例如:旅游英语,酒店英语,会展英语,法律英语,银行英语等等。一些英语专业学生可能出于对其它某一学科的兴趣,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解学习,找工作时其个人优势就会凸现出来,其就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更强。
2.2 外因分析
首先,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在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方面,仍停留在10年前的状态,很难满足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多数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在学生进入大三时分设两个专业方向:师范类英语和商务英语。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就业市场上的职业呈现多元化,上述两个专业方向显然太过笼统。不少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甚至仍为上世纪的情况,没有紧跟时代经济发展进行更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出现简单的重叠,缺乏系统性整合性;有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理论阐述过多,实践部分较少,于学生未来就业并无太大帮助。另外,有些专业课程的课时安排也不够合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时偏少,学生无法全面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应用,对其就业核心竞争力有消极的影响。
其次,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师团队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教学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校风学风建设问题有待加强。很多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曾抱怨自己学校的有些教师层次水平不高,这虽然也许有学生主观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存在师资力量的问题。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支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另外,由于均由所在地的市级行政机关负责拨款筹建,不少市属本科院校面临资金紧张问题,使得英语专业教学所必需的语音室、多媒体等相关设备无法及时更新。这些问题对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无疑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 结语
市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如何使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成为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得不谈及就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从内因来说,学生的自我定位和业规划存在问题,对现实认识不足,自身能力也有待提高;从外因来看,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而另一方面,市属本科院校也才有可能使学生充分就业,从而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声誉。
【参考文献】
[1]陶爱祥.大学生就业力培养途径探讨[J].商业时代,2005(5).
[2]马成林.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新探讨[J].企业经济,2004(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16-01
应用型本科高校舞蹈专业非常注重对于学生在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从而培养出在舞蹈专业方面综合能力极强的优秀人才。
一、舞蹈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现状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并没有自己的特色,也不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其课堂教学设计、教材内容的讲解和运用以及学习效果的考查竟然都是根据专业艺术院校原有的管理和教学模式生搬硬套过来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本是出于方便的目的,想要完整地借鉴专业院校的管理模式,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专业院校在教师教学能力以及学生接受水平等方面还有着极大的差异,运用专业院校现有的培养模式很难造就优秀的人才,生搬硬套只会造成应用型本科舞蹈教育的水土不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舞蹈专业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借鉴专业艺术院校的基础之上一定要根据自身教育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科学的调整。
同样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一定会更加关心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之后的运用较为漠视,这样就造成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培养,综合能力以及素质就不能很好地得到提高。广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都是把教授学生熟练掌握舞蹈知识、动作以及技巧作为专业教学成功的标志,使学生不能根据所学的知识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这对学生的拓展性思维是一种阻碍,很难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艺术理解。
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方法
(一)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是有一定专业能力基础的,对其专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应当比较熟悉,只不过在知识的实践和运用上许多学生并不熟练。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合理安排课程之后,将自身应用能力方面的实践和理解有效地融合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辅导,使学生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课堂外的实践辅导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培养之前,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目前的专业素质条件等仔细研究,对应用能力教学精心设计,以期学生的应用能力真正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二)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既然要对学生的舞蹈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行培养,那么必不可少的就要有丰富的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土壤。应用能力作为学生将专业知识进行实践运用的一种综合素质及能力,是检验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掌握舞蹈知识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使学生摆脱纸上谈兵的层次,真正拥有应用舞蹈知识的能力。所以,学校和教师就一定要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锻炼、培养学生舞蹈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舞蹈专业在设计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细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沿着活动的初衷去完成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从而做到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有效实践运用。
(三)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还一定要与社会实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脱离了社会实际的教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舞蹈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广泛地进行社会实践,学生要走到群众当中去,感受舞蹈教育的现实意义,学校也要组织一定规模的社会活动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
三、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舞蹈专业方面的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在专业能力得到培养之后,学生就可以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锻炼。在此基A之上,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能力也能够有所掌握,并对自身的不足有所改进。通过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一定能够在专业知识方面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从而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舞蹈专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姿媚.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