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07-01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著名作品,与《琵琶行》并称“白诗双璧”,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人称颂的长篇叙事诗之一,被后世誉为“古今长歌第一”,本文将从文本结构来浅析《长恨歌》。因为文本是一个立体的结构,所以我们可以把《长恨歌》的文本分为三个层面来分析,即: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长恨歌》文本的表层结构指的是时间、空间的转移。据此,我们可以将全诗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时间是“安史之乱”以前,空间是长安。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为杨氏所动,好色、求色,并最终得到了杨氏。并反复渲染玄宗之,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肠断声”,时间是“安史之乱”中,空间是玄宗“幸蜀”的途中。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第三部分,从“天旋日转回龙驭”至全诗结束,时间是初步平乱之后,空间是长安。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托物寄思重申前誓,表达愿作“比翼鸟”、“连理枝”的心愿。根据表层的这条时空线索,我们可以大概了解诗中的故事脉络。
文本的中层结构,指的是文本中隐性的情感脉络。《长恨歌》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三次转变:讽喻――同情――憾恨。全诗开头的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汉皇”指汉武帝刘彻,这里指唐玄宗;“倾国”指美女。御宇:统治天下。此句意谓玄宗多年来求此倾国倾城之美女而未得。尤其是“重色”二字含有讥讽的意味,暗示了国家被倾覆的结果。正是玄宗的“重色”,所以才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如果单从这里看的话,这里的叙述都是一个事实,作者的情感是以讥讽为主的,指责皇帝的荒无道和杨贵妃的红颜祸水。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移,作者的情感也发生了转变,很明显的一个标志是“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的内心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对杨贵妃悲惨的死亡,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的同情。写到这里,由开始时政治讽喻的态度转变到对爱情的同情的立场上来了。不过作者的情感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同情的层面上,而是进一步向前发展。“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杨贵妃重申旧誓,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但是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在现实生活中杨贵妃将长眠于地下,唐玄宗也将憾恨终老。“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以一个“恨”字道出了作者为美好的爱情在现实中遭到毁灭而深表同情与不平,为李、杨阴阳相隔再无相会之日而深感憾恨。
《长恨歌》中的深层结构,体现的是人类自身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在诗中具体表现为爱情与政治的矛盾与统一。可以从三个阶段来说明:第一个阶段是治世时期的李、杨的爱情。当然要说这一时期他们的感情能够称得上真正爱情是有点牵强的,应该说的成分会更多一些。李、杨的爱情形成于政治,依附于政治,是权与色的组合。“一朝选在君王侧”、“姐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体现的就是玄宗的权力。“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体现的是杨玉环的美色。“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表现的是他们过着骄奢逸的生活。在这样一个治世的政治背景下,他们即使没有感情的基础,但是只要有了权力与美色,依然能够走到一起,一起享受荣华富贵,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第二个阶段是乱世时期的李、杨的爱情。这一时期爱情与政治的尖锐矛盾便呈现在他们面前,“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玄宗在政治面前也无能为力,也只能“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此刻,爱情在政治面前显得多么的不堪一击,曾经的山盟海誓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不过也正是经历过这样一次乱世,李、杨的爱情才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以为主的感情发展到真正的情爱。第三个阶段是由乱世到新的治世时期的李、杨的爱情。李、杨的爱情最终超越了政治,即使是在阴阳两个世界,他们可以穿越时空的限制,灵魂相伴在一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集中表现了爱情与政治的融合,然而,“比翼鸟”、“连理枝”的愿望虽然美好,此生却难以实现,作者笔锋一转“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爱情与政治的矛盾并没有被真正化解,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谁也无法解决的矛盾。
《长恨歌》这首千古绝作的主旨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争论的热点之一,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有讽刺说、爱情说、爱情兼讽刺说等等。不过本文从文本结构出发,从表层、中层和深层结构具体分析《长恨歌》,从中得出深层的意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