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工具的论文范文

金融工具的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工具的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工具的论文

第1篇:金融工具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会计确认 计量

一、研究背景

2008 年秋季以来,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金融危机的诱因是衍生金融产品及其过度杠杆化。衍生金融工具何以成为了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帮凶”,留给世人不尽的反思。

本文着眼于了解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在我国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合理确认和科学计量的改进策略。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会计准则,加强我国金融市场体制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金融素养。也只有深刻研究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才能更好地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更好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确认的挑战

按照传统的会计理论,确认一个会计要素项目,首先应符合该要素的定义,其次要满足两项标准:一是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二是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可靠的计量。可见,在传统会计理论中,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均立足于企业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并且一定会在未来期间引起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

衍生金融工具要想作为一项会计要素被确认,要么确认为金融资产,要么确认为金融负债。然而,衍生金融工具本质上是一种合约,这种合约往往在签订后的未来某个期间才能交易,且交易通常跨期进行。这就与传统会计要素中的“交易过去发生”的原则不符。不仅如此,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签订给企业带来的权利和义务所引起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可见,衍生金融工具并不符合传统会计理论的确认标准,换句话讲在历史成本计量下几乎无历史成本。

三、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

(一)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主观性非常强。

企业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进行估计时,有多种估值方法和模型可供选择,不同企业对于同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的估计可能采用不同的计价模型或不同的参数。这一过程受估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降低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及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公允价值的评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不能获得市场价值的衍生金融工具,只能采用估计的方法来确定其公允价值。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不强,信息的获取渠道有限,因此在对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进行估值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公允价值计量恐成为利润操纵手段。

我国独立的评价机构尚不健全,该类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利润操纵的空间。部分企业出于维护自身形象,存在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利得或损失操纵利润的情况。

四、衍生金融工具合理确认与科学计量的会计环境建设

(一)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建设。

会计准则是对所有会计行为的最低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规范。要合理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会计环境条件就是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建设。

我国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把基础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合并设置一个会计准则,来进行会计计量,没有完全反应出衍生金融工具和基础金融工具在风险上的差异。随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越来越多的出现,可以考虑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确认条件做出单独明确的规定。

首先是设立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负债的会计科目,对其单独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性质都明显不同于基础金融工具,所以单独设立会计科目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其风险和性质,也更易被报表使用者理解。

初始确认时,借鉴国际会汁准则按照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与报酬是否“实质上已经全部转移”来判定是否应该确认。另外,随着新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可以对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实行特殊的计量方法,如资产证券化等问题的计量。监管部门也应尽快制定并公布一个具体指南,对于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一个明确标准,使公允价值这个标准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

(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环境的改进与完善。

1.金融市场制度的改进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个面向市场、强调公平的会计计量属性。正因为如此,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础上的公允价值才能为市场上大多数交易者所接受,将其运用于会计核算中,才能具有相关性,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然而,在我国现有的金融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很难保证其“公允性”。为了解决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确定的问题,应当努力规范金融市场,建立活跃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其公允价值更加容易取得。这些制度建设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植,并在实践中保证这些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2.金融估值技术的完善

首先,应该引导我国金融机构和专业评价公司建立衍生金融工具的估值作业流程,将估值作业流程规范化、标准化。

其次,对不同企业采用的估价模型要进行统一规定,以减少主观操作的可能。例如,对于评估不存在公开市价甚至不在公开市场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统一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来确定公允价值。

3.金融会计复合型人才

科学地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离不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金融知识,会计人员才能洞悉每项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才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判断。因此,金融会计复合人才是保障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正确执行,衍生金融工具科学计量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

第2篇:金融工具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制度经济学

1.前言

纪录片《华尔街》中介绍了华尔街的由来,它起初只是一条小街,日益发展到今天的世界金融中心。我们在惊叹于这段传奇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金融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金融市场的高度发达催生出了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产品,这些衍生品在带给社会大量的财富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大的杀伤力。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使衍生金融工具处于风口浪尖,如何有效地发挥衍生金工具的正能量,遏制其负面效应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这就涉及到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问题。

2.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概述

国内外很多组织都颁布了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准则或者规定,比较权威的是IASB与FASB颁布的相关准则。二者在披露的内容、公允价值的披露、风险的披露等方面有所不同。

我国财政部在全面借鉴IAS32、IFRS7以及IAS39的基础上颁布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在表内列示和表外披露方面做出了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2号—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列报与披露也做出了相关规定。

此外,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中金所都有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规定。

可见,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问题受到了各个国家、各个行业的高度重视。

3.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3.1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与交易费用

科斯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1937)中首次提出“使用价格机制是有代价的”。随后,在《社会成本问题》中,将其具体化为“为了执行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要和谁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以及交易条件是什么,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定契约、实施监督以保证契约的条款得以履行等”。

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最关心的是交易对象的成本以及价值,如果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得不清楚,人们就无法了解其特点、风险等各方面情况,因此就要花费时间和金钱了解其信息。因此,统一、清晰的信息披露可以有效节约人们在获取衍生金融工具各方面信息的交易费用。

3.2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与不完全信息

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当事人为了寻求自身利益,不得不支付费用,比如谈判、签约、保证等。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双方都可以节约这部分成本。

在金融市场中,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而且复杂,并且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产品更新速度快,使得购买者“乱花渐欲迷人眼”,完全搞不清出状况。因此,更加寄希望于充分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信息披露的越充分,便会节约更多的咨询成本、时间成本等。

3.3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与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是新制度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是从一个制度均衡向另外一个制度均衡转移的过程,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

不管是IASB还是FASB,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制订了一系列准则,并且还在持续地更新、完善中,这可以看作是制度变迁的过程。按照诺思的定义,制度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给定的条件下,现存的制度安排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任何人或团体带来额外的收入。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现实中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完美均衡状态,再加之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快,所以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也会仅仅维持短暂的均衡,会随着社会不断改变。

3.4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准则是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收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我国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准则是由政府制定的,政府为了制定、推行会计准则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准则制定出来以后,其他人或行业可以“搭便车”无偿使用、借鉴,且任何一个成员的使用都不会影响其他成员使用会计准则,所以,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准则是一种公共产品,因此它具有非排他性。

4.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启示

通过对IASB、FASB以及上述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简化、规范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信息,这样可以大大节约买卖双方解释或者咨询之类的成本,节约交易费用,并且可以增加各种衍生金融工具之间的可比性,使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清楚明白衍生金融工具的各项信息,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二是充分、及时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尤其是与其风险相关的信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或者证券公司不愿意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不利消息,但这样会损害相关利益者的正当权益,而且被发现后还会损害公司声誉,这样未免得不偿失。所以企业应该诚信经营,充分、及时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三是逐步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制度,任何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鉴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更新快、创新性强,信息披露制度需要随之完善,虽然我们无法准确掌握其未来走势,但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地进行合理地预测,逐步完善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制度。四是监管部门的监管作用。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审计规范,社会各界也有相关规定,若监管部门能够充分发挥监管作用,把好关,那我国定会形成良好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邵丽丽,袁树民.衍生金融工具会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谭庆刚.新制度经济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约翰·德里.银行业:金融创新更需要风险控制[J].新金融,2008(6).

[5]孟庆贺.国际视野中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J].时代金融,2011(8).

第3篇:金融工具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套期保值 投机

一、引言

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无非就是两个,要么是套期保值,要么是投机获利。国内外学者在考察各国企业运用衍生工具目的时发现,虽然套期保值是企业运用衍生工具的主导动机,但还是有相当比例企业不同程度地用其投机套利。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关于区别套期保值与投机的文献做一个简要的综述,以供进一步研究使用。

二、国外相关文献

Geczy等 (1997)在区分企业运用汇率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机是套期保值还是投机时,考察的变量是公司规模、财务困境变量。他们认为,在投机活动能够为公司创造利润的条件下,股东就会支持管理层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投机活动。而在理性市场上,只有当企业具有与衍生金融工具基础资产的价格信息优势或者具有投机套利活动交易成本的规模经济优势时,投机活动才能赚取利润,因此可以将公司规模作为影响投机活动的变量。另一方面,如果投机活动是一种不可观测的赌博行为,则当其导致损失时就不会受到惩罚,因而低产出公司的管理层就可以通过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投机活动制造噪音来伪装成高产出的公司以迷惑公众,既而财务困境变量可以视为影响投机行动的因子。因此,在多元Logit回归中,当公司规模、财务困境变量系数为正时,就表示企业在运用汇率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投机套利活动,而当系数为负时,就表示在进行套期保值活动。但是,该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往往规模较大的公司因经营业务的复杂性导致其风险敞口更大,则其套期保值的需求更强烈。

Hentschel and Kothari(2001)给出了两种区别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是投机还是套期保值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考察企业的固有风险敞口与其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头寸之间的关系。如果企业确实在做套期保值,那么其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头寸就能够恰好抵消其固有的风险敞口,如果企业是进行投机活动,则其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头寸就会增加公司的固有风险敞口。但是该种方法的缺陷在于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名义金额很难准确地计量公司的风险敞口规模。例如,对于两个名义金额相同而期限不同的利率互换合约来说,期限较长的互换合约比期限较短的互换合约的风险敞口更大。第二种区别方法则是通过考察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对收益波动性的影响来判断的。当企业因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降低了其收益的波动性时,则表示企业是在套期保值,相反地,如果企业因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增加了收益的波动性时,则说明企业是在投机套利。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他们假定所有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相同的,即要么是套期保值,要么是投机套利,而没有将套期保值企业和投机套利企业进行分类对比。

Adam and Fernando(2008)指出,管理层总是根据他们对市场的判断来选择进入衍生工具市场的时机,并改变公司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头寸,当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头寸变化远远超过对冲衍生金融工具的基础资产所需的头寸时,这种选择性套期保值行为就是投机行为,反之则是套期保值。

三、国内相关文献

到目前为止,我国国内相关文献还较少。窦登奎(2011)以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来区别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首先,根据会计分录进行初步划分。如果企业是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套期会计办法将衍生金融工具期末公允价值列在“其他流动资产/负债”和“套期工具”会计分录下,则可以断定企业确是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但是采用套期会计办法的前提条件是高度有效的套期保值。对于非高度有效地套期保值的企业,他们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并非是投机套利,只是因为无法将衍生金融工具与被套期项目一一对应以评价套期有效性,所以不能采用套期会计办法处理,只能将衍生金融工具期末公允价值列在“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会计分录下。对于这类企业,如果他们在年报中明确声明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且能找到套期保值的理由和证据的企业确认为套期保值企业。而对于那些找不到套期保值理由和证据的企业,则将他们作为投机套利处理。对于将衍生金融工具期末公允价值列在“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会计分录下,且在年度报告中明确声明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投资获利的企业,则将他们列为投机套利企业处理。最后,将有套期保值理由和证据,但是运用了错误的衍生金融工具,或者选择了错误的入市时机,买卖方向相反,以及基础资产头寸没有变化而衍生金融工具头寸却根据市场价格不断变化的企业,也将他们列为投机套利企业。

综述所述,虽然现有的区分方法是各有利弊,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区别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套期保值还是投机是国内外关于套期保值实证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Geczy,Minton and Schrand,“Why Firms Use Currency Derivative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7(52):56-82.

[2]Ludger Hentschel and S.P.Kothari,“The Impact of Derivatives on Firm Risk: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New Derivative Users”[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1(36):42-75.

第4篇:金融工具的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金融市场引起了巨大的连锁反应,全球经济全面放缓。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和应用所带来的高风险无疑是诱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本文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点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进行适度的防范和有效的监管。 

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所见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可能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为什么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能在全球金融市场引起这么大的连锁反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不断多样化的背景下,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和应用存在着巨大的风险。2008年1月16日,f,威廉,恩道儿在全球研究(global research)上撰文,把导致次贷危机的责任人直接锁定在美联储身上,他说在格林斯潘主政美联储期间,极大地放松了对华尔街的金融监管,以至于出现了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而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也强调了金融衍生产品对危机的催化作用,“它使委托关系链条太长,或者扭曲了委托关系,以至于无人在乎交易的损失,时间久了问题就要酿成危机。”鉴于此,本文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点的分析,并探讨对此类风险进行适时的防范和有效的监管。 

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特征 

金融衍生工具译自英文规范名词financial derivative instrument。汉语可译为金融衍生工具、金融派生品、衍生金融产品等。金融衍生工具由现货市场的标的资产(underlying cash assets)衍生出来,标的资产的交易方式如同股票或其他金融工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9号中的定义为“一项价值由名义规定的衍生于所依据的资产或指数的业务或合约”;在我国一般解释为由股票、债券、利率、汇率等基本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的金融合约种类。金融衍生工具诞生的原动力就是风险管理。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案以及住友商社在有色金属期货交易中亏损高达28亿美元等巨大金融风险大案等一系列金融风险事件的爆发都证明了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巨大的风险。近年来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却越来越从套期保值的避险功能向高投机、高风险转化,具有下述突出特征: 

(一)极大的流动性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客户所要求的时间、金额、杠杆比率、价格、风险级别等参数进行设计,让其达到充分保值避险等目的。但是,由此也造成这些金融衍生产品难以在市场上转让,流动性风险极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的法律及各国法律的协调赶不上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步伐,因此,某些合约及其参与者的法律地位往往不明确,其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而要承受很大的法律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功能和风险是其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任何收益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衍生产品只是将风险和收益在不同偏好客户之间重新分配,并不能消除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在为单个经济主体提供市场风险保护的同时,将风险转移到另一个经济主体身上。这样就使得金融风险更加集中、更加隐蔽、更加碎不及防,增强了金融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破坏力。 

(二)风险发生的突然性和复杂性。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表外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内体现;另一方面它具有极强的杠杆作用,这使其表面的资金流动与潜在的盈亏相差很远。同时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具有高度技术性、复杂性的特点,会计核算方法和监管一般不能对金融衍生工具潜在风险进行充分的反映和有效的管理,因此,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爆发具有突然性。金融衍生产品把基础商品、利率、汇率、期限、合约规格等予以各种组合、分解、复合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日趋艰涩、精致,不但使业外人士如堕云里雾中,就是专业人士也经常看不懂。近年来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灾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缺乏深层了解,无法对交易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运作风险在所难免。 

(三)风险迅速蔓延的网络效应。由于投资者只需投入一定的保证金,便有可能获得数倍于保证金的相关资产的管理权,强大的杠杆效应诱使各种投机者参与投机。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既能在一夜之间使投资者获巨额收益,也能使投资者弹指间血本无归、倾家荡产。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会通过自身的特殊机制及现代通讯传播体系传播扩展,导致大范围甚至是全球性的反应,轻则引起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重则酿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网络传播效应加大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二、金融衍生工具产生风险的原因 

(一)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交易者、经纪机构与衍生交易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衍生市场是一个创新思想不断涌现的市场,新的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这些新的产品很多是为了规避现有的金融制度和管制安排,因此衍生市场的监管难度就更大。另外,交易者对自身的行为和信用状况的信息肯定多于监管者所拥有的信息。监管者要想使交易者吐露自己的私人信息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经纪机构对自身的交易设施、员工素质、资信水平及服务规程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得更为全面,而交易者则无法低成本地得知上述各个方面的信息。交易者不能确切知道经纪机构真实的服务质量,只能凭借经验推知所有经纪机构的平均服务质量,并按这个平均服务质量支付佣金。最后经纪行业里只能剩下服务质量最差的经纪公司,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适当的控制系统,规定交易种类、交易量和本金限额。慎重选择使用金融衍生产品的类型。 

(二)监管机构的监管缺失导致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拉大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将买来的不同信用级别、不同收益率的各种证券进行分割、打包、组合,然后再经过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最后保险公司为其提供担保,然后再在金融市场上出售买给对冲基金、养老保险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以cds(信用违约掉期)为例,cds是一种贷款违约保险,它的出现源自于银行转移信贷风险的需求。cds合约并不是在公开市场公开交易,也没有特定的结算机构为其结算,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辅助进行交易的。在交易的过程中是不受任何机构监控,只是双方私下缔结的合同。cds市场规模如此之大而没有监管机构进行管制,对其交易产品也不能进行风险评估,华尔街的银行家利用杠杆操作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放大功能进行大量套利交易。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市场经济缺乏监管才造成了历史规模如此之大的金融危机,由此也就不难看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放大功能。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防范 

衍生金融工具是为了规避金融市场价格风险而产生的,然而运用不当,其中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在投资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不利用合理的金融工具对冲和规避外汇及利率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面对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相关各方面应该积极地做好对风险的防范和监管工作。 

(一)构建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和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机制。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风险管理.这是各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的共同经验。多数国家建立政府监管机制、行业自律监管和交易所自我监管三级监管机制。政府监管机构制定法律法规对金融期货与期权市场进行监管。交易所、证券商协会等通过制定运作规则,交易所制定规章和业务惯例,对衍生交易活动进行监管。、这种三级监管结构可以实现对交易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应当包括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报告机制。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要计算风险敞口头寸,即市场价值。同时应建立分层次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使其能够科学、合理、系统地反映整个体制的风险状况。 

(二)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提高经营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透明度。公平竞争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重要特征,其公平竞争性主要表现在:所有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守共同的交易规则,确保市场不被少数交易人员操作垄断,这是防范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的重要保证。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之时,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确定.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候履行或完成,这就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要求实体的管理当局应将衍生金融工具按照iasc所披露信息的性质进行适当的分类,说明其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政策,披露每一类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范围和性质以及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因此企业要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改革传统会计记账方法和原则.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和程序,以便管理层和用户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风险暴露情况,制定相应对策。 

(三)加强国际监管和国际合作。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单一国家和地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管理鞭长莫及,不能有效地对风险进行全面的控制,因此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国际监管和国际合作,已成为国际金融界和各国金融当局的共识。在监管立法中,我国可以参考国际组织指导性文件,将其纳入国内法律体系中,使风险监管与国际社会接轨,例如《巴塞尔协议》、《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指南》、《场外交易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机制》、《金融衍生工具监管信息框架》等文件,都对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和监管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曼昆著,梁小民译, 经济学原理 (第3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孟岩,张屹山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分析[j]经济纵横, 2003,(2) 

第5篇:金融工具的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成本模式在相关可靠性等方面已不能完全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公允价值则以其优越性开始在国际上广泛应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也明确的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之一。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对于应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合理性产生质疑。本文从公允价值的历史发展情况着手,探讨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情况及启示。

1公允价值的历史沿革

传统财务会计一直沿用的是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遵循稳健原则和追求客观性原则。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财务报告中的资产是以历史成本计价,并没有考虑一些重要因素影响,如通货膨胀和过时贬值,所以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现行的市场价格有差异,很容易误导信息使用者。

为更真实的反应资产或负债在公平市场上的价格,增加财务报表可靠性,公允价值会计应运而生。

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交会主席Hichard.C.Breeden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所有金融工具(而不论其是否可销售)的计量属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先后颁布了SAFS105、107、115、125、133、140等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会计的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的计量和后续期间重新开始确认的计量所追求的目标。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较多的采用了公允价值。

2金融危机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议

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公允价值会计也饱受争议。原因在于,此次危机中,一些种类的资产已没有市场可以作为计量参考了,出于谨慎性原则,金融机构不得不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这些天文数字的“账面损失”扭曲了投资者心理,使市场陷入恐慌,推动了金融危机的恶化发展。美国AIG无疑是最典型的例子,根据AIG内部的估值模型,这类金融衍生产品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在普华会计师事务所指出其对信用违约互换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AIG不得不确认了110亿美元的损失。因此,许多人认为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而应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国政府及准则指定机构都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进行了调整,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宣布可以从2008年7月1日起追溯调整新会计准则,美国《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日本宣布将审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允许企业根据买价重新估价证券等。

对于正在全面推行新会计准则的中国来说,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他国的政策调整,对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3公允价值在我国新准则中的应用的现状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标志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进入新时期。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公允价值所下定义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概括出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是:一是公允价值的本质都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二是交易双方平等、自愿、熟悉情况是构成公允价值的三大要件;三是公允价值立足于当前交易,过去的交易价格在发生时虽然也符合三大要件,但只能称之为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主要影响的准则项目有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交易或事项。另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颁布的38个具体准则中至少有17个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为例,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例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再如,企业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这些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原制度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的规定。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价格具有不确定性,故执行新准则后,利润的走向具有不确定性。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金融危机环境下,这种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影响更加明显,截至2009年4月15日,已经公布年报的1047家A股公司中,有307家披露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共计损失258.14亿元;使其利润增长饱受拖累。因此公允价值是把“双刃剑”。

4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启示

公允价值会计的科学性不可忽略,其对于增强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实现会计目标。因此,我国应坚持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虽然对于非活跃市场中公允价值如何确定存在争议,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明确了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没有必要修订现行会计准则。同时,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仍处于总体健康状态,没有必要启动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机制。

但不可否认,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对于金融危机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允价值会计不具有科学性,需调整的不是公允价值内涵,而是应建立有效机制,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因此,我国也应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和披露要求,以减少一些估值技术夸大的影响,促进完善更稳定的金融体系,使其更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第6篇:金融工具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盈余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会计处理不断与国际接轨,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印发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正是国际会计趋同的产物。

根据新准则规定,企业在取得除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所规范的股权投资等金融资产以外的企业金融资产时,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对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新准则对金融资产的规定本希望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但是由于新准则仍存在缺陷,反而给上市公司管理层提供了一定的盈余管理空间。其中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主要取决于管理层的持有意图。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均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但不同的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且其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影响的是利润表;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所有者权益,直到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再转出,计入当期损益。于是管理层在初始确认某项金融资产时可以选择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计入利润还是计入资本公积。

比如购入一支存在活跃市场的债券,按照管理层的持有意图,可以被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到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样一支活跃股票,按照管理层的持有意图可以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分类不同,计量方式就不同,对于当期及以后各期的损益、权益影响也不同。。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而且在终止确认和计提减值准备前,变动计入权益,不计入损益;在终止确认或计提减值准备时可将累计变动计入损益;这就为管理层管理利润、每股净利润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而且从上市公司已公告的报表来看,金融资产中存在相当部分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特别是银行和保险公司。也就是已经很多上市公司已经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作为盈余管理的工具了。。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拥有越来越多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资产将成为更多公司的利润调节器,成为其盈余管理的工具。

那么如果想要防止管理层利用对金融资产分类选择来进行盈余管理,从根本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该准则,对金融资产分类标准方面做出较详细的规定,尽量减少和克服其自身的不确定性,避免使用者误解,使之更具操作性。。

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做了大量改进国际准则的工作,其中为积极推进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复杂性的综合项目而全面修改金融会计准则。2009年11月12日IASB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完成了第一阶段解决金融资产的计量和分类问题的工作,这是IASB取代《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项目的第一步。

IFRS9要求“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作出分类,并以下列基础计量:摊余成本或公允价值。满足下列条件时,金融资产按摊余成本计量:业务模式的目标是持有资产以获取合同现金流量;及合同条款仅导致在特定日期产生支付本金以及未偿还本金的利息的现金流量。所有其他金融资产都须按公允价值计量。”IFRS9删除了目前IAS39规定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这几个类别,分类基准是基于企业的业务模式和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的特征。企业业务模式由企业的关键管理人员确定,不再取决于管理层对单个金融资产的意图,而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确定。企业对金融资产的管理可能有多过一个的管理模式,亦可根据不同的目标管理不同的资产组合。

计量上,IFRS9取消了IAS39的例外情况,即不再允许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无报价权益工具投资和相关的衍生工具按成本计量。这些金融工具现改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准则亦指出在某些限定情况下,成本可能是公允价值的一个恰当估值。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所有变动均在损益中确认,选择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权益投资和属于套期关系一部分的资产除外。按摊余成本计量的资产的利得或损失,在相关资产终止确认时、减值或重分类时和通过适用实际利率法,确认于损益。

虽然目前国际、国内已修订或将要修订相关的准则,但就当前中国的情形我还有几点建议。

(一)建议企业自我约束地选择会计政策

企业是市场中最重要的主体,企业选择会计政策应受国家、所有者、债权人、经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多重制约。从社会责任、法律义务和自身利益出发,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经营管理者都必须进行自我约束,合法合理地选择会计政策,选择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的会计政策。

(二)建议有关监管方的强化监督,加大执法力度

各有关执法部门应强化执法意识,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从执法上使造假者受到震慑。让每个企业家、会计人员明白造假所付的成本与风险要远远高于造假所得到的收益,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维护市场的正常经济秩序。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S]. 2010.04

第7篇:金融工具的论文范文

【摘要】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引起了巨大的连锁反应,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怎样规避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并且有效地对其进行监管成为金融界和会计界讨论的热点。本文试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分析,探讨其风险管理途径,使我国金融市场得以有序发展。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金融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为了规避金融活动中的各种风险,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推出,且品种多、数量大。而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它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会给企业带来巨额的利润或是巨额的亏损。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中资企业频频陷入套期保值巨亏的陷阱。据中国国航和东航的公告,两大航空公司在燃油套期保值上的账面亏损分别达68亿元和62亿元。这些巨亏事件是由企业的不当操作所造成的。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收益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不仅仅影响金融市场的控制和管理,而且对会计的确认、计量、披露及内部控制产生影响。因此防范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已成为我国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涵义和特点

(一)金融衍生工具涵义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涉及的、具有下列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1.其价值随特定的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动而变动;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动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3.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表明衍生金融工具结算需要经历一段特定时间。

(二)金融衍生工具特点

1.杠杆性: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通常无需支付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而只需要缴存一定比例的押金和保证金,便可得到相关资产的管理权。待到交易日所确定的到期日,对已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反向交易,并进行差额结算。在实务交割的条件下,即可得到原生性金融商品。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性决定其价值由作为标的的基本金融工具衍生形成。

2.高风险性: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来说,至少存在价格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法律风险等。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品种繁多,随时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设计,希望达到保值避险的目的,但一旦在市场上难以转让,其流动性风险极大。

3.虚拟性:金融衍生工具所得的收入并非来自相应的原生性金融商品的增值,而是得益于这些商品的价格变化,由于这些商品价格有时具有虚拟性,故此更易使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虚拟性。其交易获利过程是通过简单而又复杂的持有和适时的抛出,其价值增值过程脱离了实物运动。

4.阶段性:在当前企业之间实物交换日趋复杂多样,而市场的波动性,有可能因汇率或是价格等市场因素使得企业经营利润为零或是亏损,因而形成金融衍生工具,现阶段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期货、远期、期权、掉期。随着市场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职能在于锁定价格波动,进行风险控制。但若控制不当,将可能加剧风险程度。

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剖析

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金融市场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美国对冲基金行业可能出现的倒闭;通用汽车重组等,因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和应用所带来的极大风险无疑是诱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在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公允价值计量不当诱发风险

长期以来,传统会计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其理论依据是,采用历史成本有原始凭证作为基础,能够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际成本,根据历史成本原则,交易活动一旦按历史成本入账后一般不得变动,直至耗费或出售。而金融衍生工具则是一种合约,由于交易尚未实际发生,因此无法以历史成本计量。而且以历史成本编制的财务报告不能有效地向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但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作为金融衍生工具计量属性后,如何选择保证公允价值的真实、可靠成为关注的焦点,公允价值并非价值,而是价格,是对价值在某一时点的估计。价值虽然客观存在,但无法直接获取,只能获取近似或是趋近真实的价值,公允价值的“不公允”一直是人们争议的焦点,采用公允价值则可能造成管理层实现对利润和资本的操纵。

(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客观存在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特征决定了其风险客观存在性,其只需支付较少数量的保证金即可控制全部合约的资产,而且金融衍生工具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变动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是否交易合约。但从合约的签订到履行,金融工具价格、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都可能发生变动,合约价值或是价格变动大多是人们无法控制的,它受政治、经济、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因素的变动可能会造成合约价值的剧烈变化;而且,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中,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工具保值和规避风险较少,投机比重较大,投资者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采用高抛低吸方式,加剧合约的价格波动。因此,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客观存在。

(三)监管体系不完善及专业人员匮乏形成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可分为系统风险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非系统风险即人为操作错误、不当操作造成意外损失风险等,其交易的复杂,资金流动隐蔽给监管带来一定困难,同时监管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需要多个领域相互协调,对于不可控因素应该如何做好预测、评估,使其风险降至最低,这不仅需要合理、规范的技术模型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关键是需要具备熟知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而目前在我国,乃至早于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研究的国外经济组织依旧无法真正了解其风险,并对其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管。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

金融衍生工具虽存在着风险,但不能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的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企业间国际结算活动日趋频繁,企业为规避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利率或是汇率的风险,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使企业在国际结算中保值或是减少交易损失。因此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不仅有利于企业增强国际竞争核心力,而且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构建、完善监管体系加以约束

规避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宏观上应构建政府监管机构,应制定、及时修订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行业监管机构应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自律监管;证券所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监管。政府监管机构利用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整合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机构职能,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并由此决定其市场的开放程度;行业及证券监管机构则加强对异常波动的金融衍生工具采用“逐日盯市”方法,并在其对金融市场产生较大风险时,经政府管理层批准实施具体处理措施。

(二)建立、健全信息披露体系

会计报表披露的目的,在于报表使用者及时、正确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变化,以便作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用披露来弥补核算的不足。具体方法:在现有报表体系基础上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损益、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的影响;增加报表附注,即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分类、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相关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大多为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经确定,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期履行或完成,这就使其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应根据此特点在报表附注中对其会计确认、计量等相关内容充分披露。

(三)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复杂性,在企业内部应建立风险防控环境,即企业管理层树立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建立、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和内部沟通机制,使管理层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其变化,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客观存在,因此在企业内部应培育风险评估机制。其包括投资主体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产生的风险和收益、损失的比较;投资项目的投资限额;利用评估系统掌握投资的最大限额,企业应对自身评价和计量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能力有正确的评估,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等。

(四)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操作人员不仅具备相关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在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中学习和分析,掌控其特点和设计风险管理模式。同时建立严格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对于相关的专业人员执行、记录、保管等岗位制定相应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牵制制度,授权、交易、结算、记录和保管职能应当严格分离并相互牵制,避免少数人操纵交易活动;此外采用定期或不定期方法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核对,减少投机机会,发挥其规避风险的作用。

(五)在特殊背景下暂停公允价值计量

第8篇:金融工具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经济 资金 金融创新 企业发展

一、我国金融业创新现状

金融创新是指各种金融要素通过设计、研发及组合而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其中金融业务在其中所占比例最大,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对原有的金融工具进行重新分配,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工具,另外在新的金融机构条件下创造出新的工具,种类繁多。如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就推出了商业票据、可转让式存款单及回购协议等;70年代美国推出了股金汇票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和电话转账业务等;80年代美国又推出了小储户存单协定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业务。以上这些业务提高了美国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在世界上占据了极高的市场份额。在我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金融业作为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就是为社会主义提供不同模式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自改革20多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不断扩展,从最初的吸收储户资金、发放国债发展到几乎所有的信贷、租贷、信托、房贷、证券等业务范畴。特别是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向国有银行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迅速提升,已经跨入到国际领先行列。在过去几年,我国银行业开发了一批具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打破了原有的存、放、汇单纯的银行项目,但实际上尚未脱离对社会资金聚集、再分配、流传的经营模式。综上所述,我国金融创新仍处起步阶段。

二、金融创新的意义所在

目前我国的金融行业正由“行政金融”往“市场金融”过度,金融资产的发展规范化过程中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行政手段对金融体制的干扰;二是银行业垄断严重,阻碍金融体制的自由发展。通过金融行业的创新,规范我国金融体制主要有着以下意义:首先,可以确保央行的完全独立地位,央行的金融调控制度应有经济学家及学者决定,而不应受到行政干涉;其次,构建完善金融法规,可以处理开放性金融危机,防范于未然;另外,加强监管体制来形成中央银行宏观监管,同业同向约束,金融机构自我监管的三层面管制;最后,建立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允许银行多样化,利于金融体制的自由发展。

三、金融创新作用机制

1、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金融深化过程中促进金融创新的动力坐在,通过激励机制可以激发金融系统对深化的需求,一般激励机制由竞争压力、降低风险、规避金融管制、收益激励四种构成。

2、扩散机制

扩散机制指创新行为的转移与推广的过程,通过扩散机制才可以真正意义上促进金融深化,由不同市场的融合、新市场的形成、金融工具交易量的增加三种形式组成。

3、研发机制

金融创新实际上是金融创新技术、人力、资金及信息的四种资源整合的过程,通过水平和垂直整合来完成开发行为。金融创新所创造的金融产品为金融深化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4、调节机制

金融系统难免会出现失衡状态,金融创新可以通过调节机制来进行调节。目前调节机制主要以通过影响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等措施对金融运行状态进行调节;通过影响市场收益和风险状况来调节。

四、基于金融创新企业进行融资的对策及建议

1、依据企业自身需求选择适当融资方式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规模、发展阶段来选择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金融产品。比如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规模还是相对比较小,进行融资应选择融资手续相对较为简单的金融产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信用条件和经营状况与以往发展有着较好的改善,企业就可以通过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方式来进行融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要时刻调整自身的融资方式,以便企业发展更加快速。

2、防范金融融资的风险

企业在运行期间,还应注意到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不要仅仅看到创新的优势,还要时刻注意所带来的风险,要合理利用金融创新带来的融资决策,不要盲目过度使用金融创新。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及时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从而加强抵抗风险能力,提供企业融资的安全性。另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金融市场,来扩宽融资渠道,改变以往银行贷款主要融资方式,从而达到企业资金最优化。

3、不断提升金融市场投资功能

根据我国的金融实际情况要进行金融工具创新,不仅仅只是从国外引进金融工具,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需求来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来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使大中小企业充分认识到金融市场的作用,从而改变单纯银行贷款的途径。正确引导各个层次的企业充分利用金融市场来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要重视金融市场的协调性,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使我国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协调发展。此外,还要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形成多元化的组织结构,来提升除银行外的机构在市场中所在份额,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仁祥,喻平.我国与西方金融创新动因之比较[J]武汉理工大学学,2003;16(3):254-258

[2]史建平,贾丽博.后WTO时代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l:27-32

[3]李朝霞.资本结构理论与融资工具选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第9篇:金融工具的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 历史成本会计因为其不可避免的弊端将不能取代公允价值会计,因此当前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完善公允价值会计,本文首先指出了金融危机以后引发的关于公允价值利弊的激烈讨论影响公允价值会计的前途,然后是人们开始谈论公允价值的优越性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和发展公允价值会计制度。

金融危机的后,人们开始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利弊展开了激烈讨论。这一热潮影响了公允价值会计的未来发展,挑战了在其他领域推广公允价值会计的进程。作为公共产品的会计制度提供的信息是非中性的会计信息,因此,它带来了非中性的预料不到的结果。由于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使得其不可能成为公允价值会计的替代品,因此,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法来完善现行会计制度减少公允价值会计制度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措施:提升估值技术的可靠性,建立逆周期的准备金制度,解决准则执行中存在的诸如部分准则过于复杂、针对性披露较少、面临的诉讼风险等问题。此外,正确区分财务报告资本和监管资本有助于认知公允价值会计作用。

一、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

历史成本会计是一种以历史成本为资产评估计价的会计实务。历史成本会计有许多优点,但缺陷也非常严重。

(1)估值技术的可靠性降低了

持续通货膨胀,剧烈物价变动使得历史成本会计收到了冲击。当价格发生剧烈变动时,成本与收入的比配就缺少了逻辑上的统一性,存货成本、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已经不在具有可比性,企业的经营业绩可能出现严重虚胖,这将导致财务状况失实。因此,如果按历史成本的会计信息,难以真实的反映一个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

(2)历史成本会计的确认基础和计量属性动摇了

衍生金融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向荣辈出,其特点是报酬和风险的转移不是在交易完成之时,而是在合约签定之日,这就带来了部分内容太过繁杂,缺少针对性披露,缺乏有关判断的具体指南以及诉讼风险增加等一连串问题,使得历史成本会计的计量属性确认基础动摇了。

(3)历史成本会计的不相关性很强

对使用者的决策需求是相关的,这是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的;相关性是指信息导致不同的决策能力来使得使用者形成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宜结果的预期,这是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见解。历史成本在更多情况下不能提够投资人需要的相关信息因为他不反应当前的市场价值。

(4)历史成本会计的自然趋向

危机中历史成本会计下的资产可以用隐藏的储备,而在繁荣时却不可以。这是历史成本会计的另一种周期性,负的或者说反的。假如认识到繁荣时期用历史成本计量金融工具的银行业可以通过出售资产的方式来增加杠杆率。那摩这样对于正确的解释历史成本会计的负周期性是特别重要的。有危险的是,这种方式忽略了马上就要到来的危机报警信号,那些信号又正好可以使银行尽早采用适当方式来防患于未然。在繁荣时期增加杠杆也是历史成本会计面对的周期性。

因此历史成本会计不可取代公允价值会计。上述写了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使得他在决策那里失去了公信力。大量的研究结果和报告取消了历史成本会计继续寻在的意义,他不得不让位给公允价值会计,消失在作为公共产品的会计制度的历史长河中。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激烈讨论

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倡导和推动公允价值,一直以来,公允价值被认为是展望21世纪的一种标准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捧,学术界大多数学者同时对公允价值持有积极态度,少数人甚至把公允价值作为全面取代历史成本,成为主要的现代会计模式下的计量属性。伴随着2008 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公允价值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伤痕累累的美国金融界怒骂公允价值是这场危机的主使,强迫确认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永远不会实现的损失,歪曲了财务报告、投资者信心动摇了,金融危机不断加剧和恶化。最终SEC 的报告认为: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很可能增加市场不确定性,并进一步打击投资者信心,可说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公允价值会计,但却并未停止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呼声。

三、公允价值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的比较

(1)比较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权威定义了会计确认,在1984年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中“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等之类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个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可靠性是确认标准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即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由于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会计要素就会要求要有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作为确认依据,具有较强的可核实可验证性。由此会计信息需求者更能接受确认的金额;然而,目前具有较大的争议是否以公允价值为标准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二:一关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例如确认公允价值对会计要素,是将会计要素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会计报表表内进行披露,由于受主观因素影响公允价值在对这些项目计量,相对于历史成本来讲,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就先得较差。实证研究表明:如果缺少可靠性的计量,那么就会给股票价值与收益计量带来无关的麻烦,严重影响信息质量,因此,计量可靠性是决定能否采用公允价值确认的重要条件。

(2)比较计量

会计系统的核心是会计计量。历史成本是一种传统的计量属性,大多数的会计事项目前都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方式,但公允价值挑战历史成本越来越明显。公允价值的特点:公允价值强调公平和双方熟悉情况以及自愿交易,因而趋于现时的均衡价格,趋于对象的客观价值;公允价值是交易中实现的金额--现行公平市价,强调资产计价立足现在时点和动态的会计反映观;公允价值计量利于增加会计信息量,利于投资者决策;公允价值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不受时间计量主体等客观因素影响,无论在时间纵向还是空间横向中均可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比较准确地披露企业现金流量,确切地反映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承担的财务风险,增加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四、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

(1)使估值技术更具有可靠性

市场价格已经不反映金融工具的基础价值了,偏离当时的市场价格成为提升估值可靠性的合理方法;金融公司可以雇用第三方专家去独立的决定分类。对于信用受损金融工具,定义成超过10% 的基础资产违约,则可以续实施当前的盯市制会计准,这是恰当的。因为投资者理应得之表现不好的金融工具,那些流动性受到损害的金融工具,被定义为基础资产违约小于10% ,将不使用盯市制的会计制度,这之后金融工具将保留在资产持有人的资产负债表上来代替它的, 而且用面值方式标明,这里是因为选择10%的违约代表了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时所假定的违约率因此将其作为标准。

(2)构建逆周期的准备金制度

使用较广义的准备金概念的好处是使之成为能覆盖预计到的损失,能覆盖在经济景气时通过考虑周期内的波动性和风险以及潜在的大的资产损失这些未预期到损失。较之广义的准备金制度,建立展望性准备金和非静态准备,在经济上升时期用预备的方法保留收入的方法,在经济下降周期用以防止损失的发生,这就会提供一个完善的抵消资产负债表的顺时周期性影响的方法。

(3)建立相关的市场信息数据。

为了获取信息,各行业要着手建立行业内的市场信息数据库,企业在历史上实现的收益通常是预测未来的收益的十分重要的依据。通过以往的资金流可以预测未来的资金流;必须建立时效性强和容量大的行业信息数据,以此来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能够参考适当的参数。

(4)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水平。

先进的专业评估技术和熟练又讲诚信的评估队伍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正常前提;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因此应尽早开展专业培训,意在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在加强诚信建设时要加大对专业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处罚制度。

(5)使用经济学中隐性成本。

如果想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充满决策价值,那麽就要在计算企业收益时除了财务上显示出来的会计成本(显性成本)外,还要使用隐性成本,即总成本是显性成本和 隐性成本的综合。这里隐性成本主要是应支付实际上不需要支付的企业本身已经有的资源的机会成本。为了使得会计信息具有有效性,这些隐性成本就要使用企业自有资源的市场使用价格。

参 考 文 献

[1]李国民.金融危机背景下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10年第4期

总第153期

[2]杨世鉴.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再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 2010年17期

[3]李国民. 历史成本会计局限与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对策[J].

[4]何米娜.金融稳定性视野下的公允价值会计[J].财会月刊.2010.8 下旬

[5]高玉凤.传统会计收益改进措施探析[J].经济论丛.